2022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曝光中考备考大冲刺同学们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备战2022年中考,我们在这里将根据历年来语文考试的特点分析今年的命题趋势;同时,通过典型试题的考点讲解,结合同学们复习中的问题,向大家介绍科学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大致有五个方面:即,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记忆字的音形义、古诗文以及文学常识;如何结合考题所设置的具体语言环境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如何调动生活体验及语感答好综合性试题;如何形成阅读答题的立体式深度思考;要让考场作文“上一类”应该如何做准备。我们将通过今天的复习指导,在短时间内提高分数,胜利地完成语文备考大冲刺。一、2022年中考试题命题趋势分析(一)命题稳中有变,凸显能力立意近几年来,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都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本地区的教学实际进行命制的。特点之一是:以“能力立意”,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渗透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总之,作为母语学习的语文中考试题,重在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1、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的题型比较稳定。选择题——基础。6道填空题——古诗文默写;文学名著;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作文(命题、半命题)。2、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的考点也比较稳定。年年考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或有误的是;文学常识(名著阅读);古诗文默写;课内文言文阅读(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内容理解);课外现代文三种文体的阅读;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作。3、试卷分三个部分:基础、积累;理解、感悟;表达、交流。4、考查内容分为五大块,共六道大题:语文积累与运用(第一、二大题)综合性学习(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第五大题)写作(第六大题)。5、2022年北京卷在赋分比例上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其中语文基础约占12分,语文积累约占8分,综合性学习约占10分,文言文阅读约占10分,现代文阅读约占30分,作文占50分。(二)命题形式更加灵活具有综合性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更加注重语感的考查,强调对题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命题形式也越来越灵活。比如,选择题的难度逐步增加,综合性强,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对基础知识进行精细理解和灵活运用。14\n2022年,北京市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强调了语感、阅读元素的综合性和对非连续文本的理解。于是,2022年在综合性学习部分,就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次考了对“柱状图”的解读。力求考查考生运用形象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突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人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突出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二、中考试题考查的重点能力及典型试题分析(一)各省市考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那么,语文能力包括哪些呢,又通过怎样的试题内容及题型展现呢?近几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所考查的能力、内容及题型能力类型考查的内容试题类型1、识记字的音、形、义,文学常识,名著,古诗文默写选择题、填空题2、理解理解词语、语句、文段含意及主旨等填空题、简答题3、运用俗语,排序、标点、挑病句,修辞,综合性学习选择、填空、简答题4、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理解主旨,统观局部填空题、简答题5、筛选信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相关内容,转换角度提取信息填空题、简答题6、概括要点概括情节、片段、人物性格,事物特点,论点等填空题、简答题7、形成解释解释词句、人物事件、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观点简答题8、感悟鉴赏对作品形象、写法,谈看法、说体验、品语言简答题9、综合表达根据文题,选材立意、结构层次、语言、书写考场作文在语文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和文言文阅读部分,着重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在现代文阅读部分,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概括要点能力、利用文本信息作解释的能力及感悟鉴赏能力;在作文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下面,结合各省市语文中考试卷的典型试题,谈谈如何提升上述九种能力。(一)典型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理解记忆、准确运用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3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4\n这道题考查考生识记积累词语的能力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答案:B。思路:首先,理解两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较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其次,把成语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有相当一部分人答错,缺乏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造成错误的原因有两点:⑴没有准确理解、辨析“身临其境”与“设身处地”这两个成语的意义。“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某个境地。而“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根据B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应该用“设身处地”这个词语,而不应该用“身临其境”。⑵没有正确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俗语的含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两个含义:本义是指,一个地方的资源养活一个地方的人;引申义指,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D项中“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对应的是第一个含义。2、考查对名著阅读识记能力的试题(1)(2022年北京卷第8题名著阅读)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①》,《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②(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③的想法。答案:①朝花夕拾②仙台③弃医从文(唤起麻木的民众)(2)(2022年天津卷第23题)阅读下面读书卡片中的语段,填写与之对应的人物(只填序号)(3分)①贝多芬②米开朗琪罗③列夫·托尔斯泰答案:A.① B.③ C.②作品人物语段 名人传 A. “我的体力比以往更加地随着智力的发展而增强……不,我将忍受不了病痛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地享受人生是多么美好啊!” B. “亲爱的索菲娅,长期以来,我一直为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的不一致而苦恼着我无法强迫你们改变你们的生活以及你们的习惯……现在,我决心做我长期以来一直想做的事了:我要离……” C. “如果我的粗笨的锤子把坚硬的岩石忽而凿出一个形象,忽而凿出另一个形象的话,那是因为它从握着它、引导它、指挥它的那只手那儿接受了动作……”这些题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原著了。要求记住了主要情节和人物。对主人公有正确的认识。3、考查对文言实词识记能力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12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14\n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识记能力。答案:(1)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思路:(1)要运用语法知识,比较、推敲实词含义我们可以从词性上分辨,“蹴尔而与之”中的“蹴”,是动词,非名词或形容词。这样就可以准确记住这个实词的意思了。(2)要结合具体语境,形象理解实词含义在理解词意时脑中要出形象,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记忆它的含义。比如,对“蹴”的解释,要联系前后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分别说的是施者给饿者食物时的轻蔑态度,以及饿者维护尊严的表现,这里既包括人物语言,也包括人物动作。于是,对应于“呼”的自然应该是“踢”了。(3)要熟读文章,培养语感,不读破句子受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一些同学不爱读文章、背诵磕磕绊绊;造成不会句读(dòu),语感差,难以准确记住词义。比如,是亦不可以已乎,对“已”的解释,错误率较高。原因是没有读懂关键实词,不会断句(是∕亦不可以∕已乎)。我们要结合书下注释或通过查字典对准实词准确翻译。建议同学们在文言文复习中,多朗读,多背诵;学会运用语法知识分辨词意;注意结合语境积累文言实词;同时,要养成读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4、考查考生的语感及句意衔接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5题)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①。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A.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B.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C.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D.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语句衔接这个题型,近些年来稳中有变,2022年、2022年考了排序,2022年以选择最恰当语句的形式呈现。这道题选择题,融合了阅读的元素,考查考生在通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材料中的意义、作用的能力。答案:D。思路:首先,逐句阅读,进入情境,调动语感,抓住主语。这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第1句,总写风穿过草原的美景。“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从四个角度写出草在风吹动下的态、声、色、香,营造出一个柔美而富于诗意的境界,透出“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排除“喧哗与躁动”,而关注B、D。第2句,重点描写草原之风,由四个分句组成,分别写了草原之风的特点、状态和效果。14\n是“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还是“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呢?两者在句式上是一致的,不能作为选择的依据,只能考虑句意间的关系:哪一句在逻辑上和前面的“有耐心”、“轻轻掠过”、“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更和谐呢?显然,“带走一点”比“掀起一层”语意程度要轻,与上、下语境更协调,与整段材料的基调相一致。因此,除掉B,选D。不少同学选择错误,原因有三点:(1)不会借助语言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脑中再现所描写景物的图景;(2)对具体语境中情景的细小区别,感受不敏感、不细微、不精准;(3)受到上下句个别词干扰,机械理解为对句,“掀起”对“吹开”。做衔接题,要抓住主语,体味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推敲句间的联系、区分句式等,从多个角度考虑。这样,才能培养起对语言、文字的感敏性和感受力,培养起结合语境,体味情境细微差别的能力。5、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与否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4小题)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是《考试说明》提出的考试要求,前几年这个知识点并没有在试卷中单独考查,只是作为作文评分的一个方面。现在单独设考,符合重视基础知识的命题思想,同时也会促使同学们提高书写表达能力。题中着重考查了引号、分号、冒号以及书名号的常见用法,都是标点教学中的重要内容。14\n(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比“判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难度要大。建议同学们对新增题型要充分复习,准确把握。6、判断句子在语段中修改正确与否的试题(2022年北京市《考试说明》参考样题第9题)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正在建设中的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是陇海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横贯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客运主要通道,是一条高密度、大运力的客运专线,用它承担西北地区对外中长距离客流,同时兼顾沿城际客流。A.修改:对外承担西北地区中长距离客流B.修改:承担西北地区对外中长距离客流C.修改:西北地区对外中长距离客流由它承担D.修改:承担对外中长距离客流运往西北地区这道题是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它一改以往判断病句修改正确或错误的模式,变对四个单一的句子进行正或误的判断为将病句组织在一个语段里。通过引导考生进入设置的语言环境,调动语感,来辨析。其中,句式、句意、语序和句子的有关因素都涉及到了。考生即使脑中没有形成完整的语法体系,凭借好的语感也可以答题。这道题,代表了命题趋势。它避免了能力考查的简单、单一化,体现了试题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答案:A思路:首先逐句阅读文段,做语法解读,即压缩语段,提取每一句的主语;然后瞻前顾后,抓住上下句中的关键词进行相互印证,从而理解语境中的意思。比如,①句是个判断句,主语说的是客运专线,谓语说的是怎样,“是陇海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主语仍然是它,说它是“客运主要通道”,是“客运专线”,③句是对②句的解释,尤其是扣住修饰成分如何“高密度、大运力”作解释,说它对外如何,对内如何。其中“中长距离”和“沿城际客流”这两个词分别印证了“大运力”和“高密度”;因此,我们可以判断A项在意思衔接、连贯上合适。其他三项“对外”一词均没有紧跟动词14\n“承担”,词序有问题;D项的后半句还把重点说跑了,没有扣住“高密度、大运力”作解释。7、运用消息题材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2022年湖北黄冈卷第21题)请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5字。(湖北日报2月18日讯)黄冈市教育局昨日透露,从3月上旬开始,罗田、英山、蕲春、团风、红安、麻城6个县市农村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位学生每天将有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后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中央财政依照每生每天3元、全年200天的标准进行补助此计划的实施范围,不包括幼儿园儿童和高中学生,也不包括城市学生。(2022年湖北黄冈卷第22题)中央补助政策体现了对农村学生的关爱,有少数学生却不知稼穑艰辛,糟蹋浪费粮食。请你拟写一则公益广告,呼吁莘莘学子爱惜粮食。(不超过15字)答案:示例1: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示例2:感恩是美德,节俭有良知思路:这道题考查考生针对题干所指出的问题,调动生活体验,进行追因思考,来表示自己对有些同学“不知稼穑艰辛,糟蹋浪费粮食”的否定态度,通过正面呼吁,从而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要求:语言要简练、有力,符合语言规范,符合生活的逻辑。有些考生只是回答“要节约粮食”“要光盘行动”显然把要“爱惜”粮食,偷换成要“节约”粮食了,回答过于笼统;偏离了题干所针对的“糟蹋浪费”情况。应该从“爱惜”的原因之处呼吁。8、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理解概括能力的试题(2022年北京市区县期末统考题)综合性学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种不文明交通行为被网友们戏称为“14\n中国式过马路”。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出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分析下面“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图”,提取主要信息。用一句话评价社区居民交通出行状况。(4分)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图主要信息:评价:(2)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两市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两个相同的措施。(4分)央视202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了“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可见这并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人集体闯红灯的行为石家庄和沈阳均出台政策,整治陋习。【材料一】为了有效引导市民出行行为,石家庄市交管部门在市区示范路口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在大路口,对群体性闯红灯的,要处罚前三名;在小路口,对闯红灯的人,将全部处以50元以下罚款。在此次活动中,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或家庭困难者,交管部门也准备了几项辅助措施,如罚款可以改成在自愿的基础上当两个小时的交通志愿者,也可以改成让他所在单位领导或者社区管理者到现场共同接受教育等。【材料二】为强化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通行秩序管理,沈阳市启动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的“全警执罚”工作。记者在一份“处罚标准说明”上看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的处罚标准分为:5元、10元、20元、30元、50元……警方告诉记者,违法后想逃避制裁是不可能的。不罚款还有很多有效的处罚方式,违法者还可以选择路边罚站、观摩交通执法,或者选择做交通执勤志愿者参与交通治理。相同的措施:①②(3)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0月,全国因行人闯红灯肇事造成798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红灯”。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危险行为,请你拟写一句劝诫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这道题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整体把握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题的构成是由:“导语+材料+试题”三部分组成,而且内容相关联,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因此,思考问题要前后关照,具有统观意识。答案:(1)主要信息: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较为普遍,甚至有个别居民经常违章。评价:社区居民文明出行意识需要提高。思路:对于新题型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等,一要关照题目,弄清内容;二要关照图形比例、走势及数据;善于做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组织语言时要紧扣文题中的文字,不丢文字,这样才能准确概括出主要信息,形成评价。有些考生有丢字现象,答成“社区居民交通出行情况较为普遍”丢掉“违章”二字,结果意思走样了,偷换了命题。对数据的分析既要概括出大的层面,同时也要关照个别;答出,“社区居民交14\n通出行违章情况较为普遍,甚至有个别居民经常违章”。(2)①对交通违法者进行经济处罚(2分)②让交通违法者做志愿者参与交通治理(2分)思路:(2)题目要求考生就两则材料中某一方面的内容做求同思考。即,找出两市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两个相同的措施。正确思路是逐句读材料,边读边择出要点,用笔标号;然后把两则消息都有的点提取出来。答案:(3)示例一:抢灯快走乐一时,祸起难防痛一生。示例二:遇到路口莫闯灯,一慢二看三通过。思路:先审清题干要求。题干并未要求考生范范地呼吁要注意交通安全,而是要求考生针对“闯红灯”劝诫行人。这与前面题目背景中交代的任务开展“文明出行”相一致的;因此,劝诫语要紧紧围绕“闯”的弊端,“不闯”的好处谈。不要答成:安全出行,从我做起;这就答非所问,不沾边了。9、考查在审题基础上筛选信息能力的试题(2022年北京卷第19小题)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红香蕉苹果可以长时间保鲜的原因。(5分)【材料】红香蕉苹果是我国苹果的主要品种之一。它很不耐贮存,采摘后在常温下很快就衰老变质。在冷库贮存,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苹果的硬度变小,虎皮病严重,质量大为下降。而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后,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硬度、主要营养成分、色、香、味及外观都不会有显著变化。本题联系生活实际,重在考查学生“运用已知通达未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考生要根据链接材料进行实践探究。答案:红香蕉苹果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可以长时间保鲜,是因为γ射线具有可以发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强的特性,因而,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苹果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思路:首先读原文,汲取文本信息,形成认识;然后再利用新知,解释生活现象。说明的核心是——如何对待核辐射。文本由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引发的恐慌入手,先介绍过量核辐射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及原理,又指出合理使用少量的核辐射可造福人类。文章思路简明清晰。在把握文本整体内容的基础上,链接一段材料,请学生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红香蕉苹果可以长时间保鲜的原因。思考时应该把握文章两点内容:①“γ射线具有可以发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强”的特性。②“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综合这两点,考生既要答出特性,又要答出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的作用;这两点是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关系。有些考生仅答出,“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这句,却没答出射线的特性;原因是没有统观全文,直接从第5段入手,着眼于局部了,致使回答要点不全。10、运用统观意识进行评价鉴赏的题(2022年北京卷第15题)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14\n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这道考查考生的评价鉴赏能力。要回答准确,离不开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案:(1)作者为多年来农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表层含义)(2)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怀与同情。(深层含义)思路:精细研读,整体把握,精细地读前8段,更要咀嚼第9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进行思考。尽管试题本身没有直接问全文的内容、主旨、结构及某些“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但要想准确分析“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则离不开对这一重要段落的内容、关键词句作分析。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有些考生,文章只读一半,就妄下结论。看完前面8段,就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观地理解为:庙会里的鬼戏和一些东西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写童年的快乐。偏偏把第9段丢了。如果读出第9段首句,就能避免这一错误。还有的考生断章取义,主观意识强,脱离原文,想当然;或者揪住枝节,淹没主干。【错例分析】(1)庙会中传统的民俗和人们的纯朴的性格都“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而现在,已不存在如此传统而质朴的庙会,都是一些走形式的庙会。我想作者是对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逐渐流失而感到惋惜,希望人们重新拾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继续发扬下去。而作者也通过回忆、对比,感到一种无名的哀伤和沉痛。(阅读习惯不好,顾头不顾尾,没看第9段,脱离原文,想当然。)(2)拜访朋友,穿新衣服的孩子们,还有在庙会上的商人和小贩,这些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和平的乡村生活。我认为作者十分怀念原来家乡的庙会,而今天的庙会怎样也不可能替代原来脑海中的记忆,而且没有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的感受。(脱离原文,另起炉灶,主观意识强)(3)乡村生活是质朴而平和的,也是平淡的,但这些乡间庙会却使生活丰富起来,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充满希望,是庙会中的有趣情节。人们对庙会的热情,点缀了乡村生活,作者今天非常推荐这种庙会,它使人感到神秘,使人民生活有情趣。(单凭局部内容就轻率作评价)(4)庙会里的鬼戏和一些东西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作者对庙会的认识是:庙会是孩子们的天堂,庙会总使他们充满着幻想。(单凭借局部内容就轻率作评价)建议: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头读到尾,贴近文中情境;并就文章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做瞻前顾后、立体而深入的思考。三、作文如何备考,以不变应万变同学们作文备考,要从自身生活经历中选材;切忌瞎编滥造,或者抄袭。拿到题目,要从自身思想实际的需要出发去立意。尤其要在自己存在问题比较大的选材、立意、行文等方面,进行专项强化训练;特别注意反复修改的问题。只有把身边的小事想深透了,思想认识上去了,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东西。另外,还要注意模仿借鉴阅读材料中深邃的思想,借鉴作文技巧等。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有机结合。下面,结合我们同学对一篇文章的写作实例,谈三个问题。(一)突破选材、立意、构思等难点14\n要想让作文上一类,突破选材、立意、构思等难点,最关键的是把握两个字——“写我”。首先是选材鲜活,文章才能“夺人眼球”。有些同学的作文素材又俗又旧。不是“跑八百”,就是“解难题”。特别是还有一个思想顾虑,不敢写生活中的阴暗面,怕阅卷老师说自己心理阴暗,思想落后。其实不然,中考作文考的就是同学们对亲历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想。关键是有些同学不善于把真实的材料拉过来,摆进自己,提升境界,写出“自我”的思想转变过程。这里,我介绍一位同学的成文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位同学在日记里记下了这样一次经历。她在西单路口,遇见了一个小乞丐。女孩儿很可怜,于是这位同学当时就从书包里拿出薯片——“仙贝”和20元钱。没想到女孩并没有吃,而是把钱和吃的捧给了一位“头发蓬乱,长着黄板牙”的中年妇女。只见那女的一把夺过钱,狼吞虎咽地吃薯片。小女孩可怜巴巴地看着,最后只能捡食仙贝”纸袋里那女人吃剩的渣儿。这篇日记,她的语文老师给分不高。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关键是没有“写我”。(二)发现行文问题,加强作文修改于是,这对这篇问题作文,我们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寻找、发现自己和身边亲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我们这位同学就说,“我妈太不关心我,老是顾她的工作,就知道工作、工作”。于是,她开始意识到,要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作为触动自己转变对妈妈看法的契机,解除怨气。于是,材料和“我”就挂上钩了。但是第一遍修改得很不成功,用她自己的话说,仅仅是在文章的一头一尾生硬地按了个帽,文章很假,一点都不能打动人。于是,再改!特别是通过思考,把中间“写她”段进一步压缩,增加“我”前前后后的心里活动,确定了描写的重点:不在小女孩,而是写那个凶恶的“妈妈”,以此来反衬自己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于是,我受到了触动,体会到母爱的宝贵。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终结稿。知足者常乐①“你根本就不关心我,天天只知道工作工作,我讨厌你!”②愤愤地挂断母亲的电话,我走出了商店。却不想让在这商店外看到的一幕,彻底消除了我的愤怒。③“求求您,我生重病的妈妈很饿……哪怕1块钱也行”,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女孩,抬着一双大大的眼睛,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不少路人都绕着她行走,任凭她乞求着;人心的凉薄让我的心觉得一阵冰凉。④“姐姐,行行好吧”,她拽住了我的外套。这才发现:在这初秋的凉风里,她居然还穿着夏天的脏衬衫!这也太……我心不由得颤动了:和她相比,我的境遇不知要好多少倍。⑤我从书包里掏出一小包“仙贝”,又从兜里掏出了20元递给了她。对了,这些都是妈妈临出门时塞给我的。小女孩如视珍宝般地把这些捧在手里,随后起身向两栋楼房间的小路跑去。我心生疑惑,快步跟了上去。⑥只见女孩献宝似的把我给她的东西捧给了一个头发乱蓬蓬、有着黄板牙的中年女人。那女人快速地撕开“仙贝”的包装,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这难道是那个生重病的妈妈?我叹了口气,真是可怜。那女人把“仙贝”吃得一点儿不剩,随即把包装纸扔在一旁;女孩捡了起纸袋,舔了舔手指,然后用它去沾纸袋缝里的碎渣。唉,这妈妈,就算再饿也要为孩子留一点啊,想到经常给我买“仙贝”自己却从来没尝过一口的妈妈,我对眼前的“这一位妈妈”心生疑惑了。⑦突然,我看到那女人身上穿的是又薄又软的羊绒衫……我愤然了。天哪,眼前这女人绝不是女孩的妈妈,可能是电影里演的“丐帮帮主”!我断定我看到了世间最残忍的一幕。接下来,这女人将20元钱塞进一个鼓鼓的布袋里面,然后,龇着黄板牙,对女孩贪婪地笑……⑧14\n我很恐惧,怕那女人身边会窜出什么坏人来,把我掳走;同时又对那女孩分外同情。是啊,和眼前这位可怜巴巴的女孩相比,我太幸运了。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我有时刻关心我、呵护我的亲妈妈。虽说她工作忙碌,顾不上照顾我,但是她毕竟是爱我的;再说,她努力赚钱不也是为了我吗?想想平日里,我总觉得母亲这不好,那不好,从没有体谅过她的辛劳?没有她的“工作工作”我哪儿来的“仙贝”,又哪儿来的20元钱?是我一直“不知道知足”才让彼此都不开心的啊!此刻,我心底的惭愧与感激交织在一起,想赶紧回家,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⑨对,知足者常乐!(三)坚持一材多用,培养变通能力一材多用,指同一个写作素材用于多个文题、多种文体、表达多个中心。所谓变通,指考生应试时,根据文题的新要求,对曾经挖掘过的、亲身经历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素材或者成功的一类文,进行转换角度,有所侧重的思考,从而生成一篇切合题意的新文章。1、备好“一类文”到考场变通的好处由于修改过的成文,详略得当。因此,考生在考场上可以省去筛选材料、比较材料详略的时间;可以对曾经详写的部分进行转换侧重点、转换角度的思考。考生可以这样问自己:原文的细节描写,可否也能说明新的中心思想?还应该突出哪个一侧重点,新的意思就突显出来了?2、如何进行变通1、文意上变通(重描写与议论)2、结构上变通(首尾、过渡与照应)【变通文】幸福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躲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题记①看到这个作文题,我就想起了这首歌的歌词,想起了有妈妈呵护的幸福。惭愧的是:以前我还在错怪妈妈,觉得她一心只是“工作工作”一点也不关心我。直到年前发生了那件事,看到小乞丐那可怜巴巴的大眼睛,我才彻底明白了什么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才深深地体会到,“躲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②那天,我上西单买书,在路口看到了一个乞讨的女孩。她的头发乱蓬蓬的,抬着一双大大的眼睛,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不少路人都绕着她行走,任凭她乞求着;人心的凉薄让我的心觉得一阵冰凉……⑧我很恐惧,怕那女人身边会窜出什么坏人来,把我掳走。看着眼前这位可怜巴巴的女孩,耳边又想起“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歌词。是啊,我太幸运了,我有时刻关心我、呵护我的亲妈妈。虽说她工作忙碌,顾不上照顾我,但是她毕竟是爱我的;再说,她努力赚钱不也是为了我吗?想想平日里,我总觉得母亲这不好,那不好,可从没有体谅过她的辛劳?没有她的“工作工作”我哪儿来的“仙贝”,又哪儿来的20元钱?是我一直“身在福中不知福”才让彼此都不开心的啊!⑨此刻,我心底的惭愧与感激交织在一起,想赶紧回家,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是啊,“躲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四、备考解读(一)科学的复习备考的重要作用同学们,要学好语文,就要培养语感,建立科学的读写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中考在即,我们如何科学备考,实现能力增长的短时高效呢?在这里,老师向同学们提出四点备考建议。14\n(二)如何科学备考1、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各省市试卷选入的字词,古诗文背诵,文学常识,全部出自《考试说明》。这是必考之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分之点。要重视日常积累,不能靠考前突击。要精练,争取一遍记住。诀窍就是:注重在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记忆。另外,要培养勤查字典的习惯;仔细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2、提高思考速度与深度,培养习惯(1)有些同学语感不强,再加上在考场时间紧,来不及细读,抓不住关键词,甚至连文句中出现的结论性的词也视而不见;就会略去对词句“再现、比较、判断、印证”的思考环节。我们平时,就要结合具体语境多分析、多运用,才能在考场上具有快速理解、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2)要有意识地改掉自身不良的阅读习惯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耐心读书的习惯。深入到文段中,逐句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边读边归纳概括,做瞻前顾后的思考。特别要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做题,知局部而探全局,迅速把握作者意脉。这样,阅读速度看似慢些,但这样做能读出理解,培养正确的阅读思路,改掉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毛病。3、培养统观意识,强化概括能力训练“坚持统观学会概括”,是《课标》要求的语文能力之一,这项能力很重要。如何在复习备考中快速提高这项能力呢?(1)从形象入手,提高统观、概括能力在读文章时,同学们脑中要进行“文——图转换”,再现文段中语句的形象,甚至还可以运用形体动作帮助自己完成“从形象感知中抽象出理性认识”。比如,《明月几时有》这篇说明文,第⑤段说明了“三个不同时期月亮绕地球旋转的情况”,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三个不同时期是依照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有的同学不读文章就想当然地答:自然规律;还有人答非所问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怎样正确概括呢?可以一边读文段,一边用手指随着文字所展示的内容画圈。“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现今的三倍,九天绕地球一圈;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四十天、五十天……”学生三次画圈速度是不一样的,一次比一次快,于是在我们的脑中很容易抽象出“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由快到慢”这样的认识。(2)了解在概括中的典型错误及类型在答题后,查疑补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很重要。为了尽快具有概括能力,每次训练后,要做小结;总结自己在概括中的错误类型。做到“四明”:明答案、明解法、明错因、明经验。另外,还可以做“答题正确率增长情况”统计,从而清楚自己的能力增长情况,增强信心。总之,对错题要弄懂为什么错,思路哪儿不对;特别注意相同的问题要归类,举一反三,逐步建立正确的阅读思路,积累学会概括的经验。4、培养审题意识,积累审题经验有些同学审题时缺乏对主要考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往往答后边时忘了前边问的是什么。反映出阅读理解能力的欠缺。原因有三点:(1)不会语法,读不懂题。14\n运用语法知识审题很重要。比如,(2022年北京卷的第10题),题干要求考生默出,“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原因”的语句,很多同学没有看出这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原因”而非“义无反顾为国效力”;结果很多人答成了“如何效力”。问牛答马,一分没得。我们要树立审题意识,读题干时要善于提取句子主干,特别是读到那些有长定语、长状语的偏正短语时,要通过紧缩,分清哪个是中心词,哪些是修饰语。在平日的审题中,就培养自己对题目中语法内容的警觉,这,有利于我们找准答题范围和答题角度。(2)缺乏想象力。很多同学在审题时,缺少“文——图转换”能力,难以用形象促进对事物之间联系性的理解。比如,(2022年北京卷的第14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考生要脑中整体把握醉翁亭的形象,看出城、山、泉、亭的关系,才能准确答题。(3)把握不住角度。有些同学在审题时,由于对设问的角度缺乏警觉,信号不强烈,忘了前提和要求;造成盲目答题。比如,(2022年北京卷的第21题),结合第③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要准确地筛选信息,考生应该始终把握“叠山理水手法”这一角度,删除文段中其他与手法无关的内容。比如,第⑤句中属于“叠山”手法的内容是“叠石而成假山,聚土而成岗、岛等”,而“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句应该删除。我们在阅读中,要有意识地总结审题经验。从多个角度自问,明确问的到底是什么。做到读题干以明要求,读文段以知内容,读选项以析差别;从而实现审题后:明范围、定角度、清文脉等。五、结束语:同学们,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复习需找对方法,攀峰要寻捷径。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勤练多思,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乘上科学备考的战马,龙文鞭影,奔向前方。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上理想的高中。祝大家取得好成绩!(14913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