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历史 九年级下册 复习提纲(诵读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考历史诵读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一、“二月革命”(P2)1、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2、革命后的形势: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3、新目标的确立:确立了将民主革命推进至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月革命(P3-P4)1、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实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2、经过: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3、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4、性质:无产阶级革命5、意义:十月革命是世界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P4)1、背景: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反扑2、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3、影响:帮助苏维埃政府渡过了难关。四、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P4-P5)1、背景:A、国内战争结束,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B、人民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2、内容:实行粮食税,农民缴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退还部分国有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3、影响: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4、特征评价: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斯大林模式(P8-P9)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n2、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4、影响:“利”在于: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在于: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及《凡尔赛合约》主要内容(P15-P17)1、背景:战胜国为缔结和约,建立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殖民地2、操纵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3、时间:1919年1月4、文件:《凡尔赛和约》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该条款体现了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的会议)。5、性质: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和重新划分殖民地的会议6、影响:重新构建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但这一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理极为苛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来祸根。“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处理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二、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1、背景:美日矛盾逐渐加剧2、发起者:美国3、与会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九国4、性质: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调整远东太平洋地区关系的帝国主义性质的会议5、华盛顿会议的内容(1921—1922):《九国公约》——为列强共同侵略中国提供了条件。6、影响:重新构建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关系的“华盛顿体系”两次会议的召开,就形成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一、经济危机(P18-P19)1、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2、时间:1929-1933年,美国首先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6\n4、影响:经济危机引发各国的政局动荡,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二、罗斯福新政(P20-P21)1、目的: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2、措施:(1)整顿金融业(2)恢复工业,颁布《工业复兴法》(新政的核心)(3)调整农业(4)兴办公共工程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影响: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对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第6课邪恶的轴心一、德意日法西斯的建立(P29-P33)1、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建立法西斯专制统治。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2、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3、1936年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二、“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P34)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西斯加紧对外侵扩张,德意日三国相互勾结,结成侵略性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被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也就形成了二战的第一个集团“三国轴心”,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第7课疯狂的战车第8课正义的胜利一、慕尼黑阴谋(P36-P37)1、目的:A、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B、想将祸水东引,把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2、时间: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3、签订文件:《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4、意义影响:《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反而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P37-P38)2、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P38)3、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P39)4、达到最大规模:1941.12.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P41)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年,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也标志着二战的第二个军事军事集团宣告形成。(P44)6\n6、转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又是二战的转折点)(P45-46)7、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战(1944年英美盟军),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粉碎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阶段。(P46-P47)8、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在雅尔塔举行会议,通过决议规定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建立联合国③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内对日作战。9、失败:1945年5月,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P48) 10、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P48)11、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P48)12、影响: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法西斯势力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正义的力量最终赢得了胜利,和平的进步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48)第10课“冷战”和“热战”一、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P57-P61)1、背景: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加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确立②二战的胜利,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矛盾日益加深。2、冷战的形式: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其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3、铁幕演说:揭开的冷战的序幕。(铁幕指的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4、美国冷战的具体措施: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杜鲁门主义的延伸军事上: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西方集体防御系统,目的是对抗苏联,称霸世界。5、苏联的对策:1955年苏联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从而使美苏间的“冷战”带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6、冷战的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一、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P65)1.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战时的资本积累;②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③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6\n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第13课挑战两极一、欧洲的联合(P77-P78)1、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都需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②西欧各国需要密切互相之间的联系,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2、过程:1951年,法、联邦德国、意、荷、比、卢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1991年12个欧共体成员国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拥有12个成员国;2022年进一步扩展到25个成员国。3、意义:“欧盟”成立使欧洲朝着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迈进,便于欧洲发展经济、保障安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欧洲的战略地位,改变了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二、日本的崛起(P79)1、原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正是大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2、结果:70年代初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第16课告别“雅尔塔”一、戈尔巴乔夫改革(P97-P98)1、背景:长期的争霸,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日益衰退与恶化,为维持苏联世界大国地位而需要改革2、内容:经济体制方面改革、政治体制方面改革3、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4、结果: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国内经济持续下滑,民族日益矛盾尖锐,党内斗争尖锐化。二、苏联解体(P99-P100)1、八一九事件:原因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结果改变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加速了苏联的瓦解。2、苏联的解体:1991年的《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的解体3、苏联解体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斯大林模式),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4、苏联及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6\n5、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表明战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18课梦想成真的时代一、第三次工业革命(P110-P113)信息时代1、时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2、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的军用技术转为民用②科学理论迅速发展③科学技术的社会化3、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运用4、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②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③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并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第19课机遇与挑战一、世界经济全球化(P118-P119)1、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根本原因)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③中国和苏东加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为全球的进一步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2、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二、应对全球性挑战:(P119-P121)1、人口面临的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国际恐怖主义2、应对挑战的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大禁毒、反恐等的力度与国际合作;加大科研的投资和国际间的合作,寻找可替代资源;重视舆论宣传及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二、联合国(P121)1、时间:1945年10月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促进社会进步和在更大自由的更好生活水平.3、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主权平等、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4、作用:P12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04:45 页数:6
价格:¥3 大小:108.1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