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考
>
二轮专题
>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五.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五.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6
2
/36
剩余3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五、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一、考点解读:08年泰州市中考考纲中明确指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的浅易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二、考点分析:三、复习策略:[考点聚焦]《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文言文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纵观近年来中考试卷,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概括。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考查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概括的能力。2.词语的解释。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3.句子的翻译。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要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有时还会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的划分。4.作品的感受。多为开放性试题,主要形式有:(1)欣赏型。(2)比较型。(3)评价型。(4)感悟型。(5)联系实际型等。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只要你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方法指津](一)夯实基础课外文言短文的考查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基础的,它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文言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所以,考生平时必须扎扎实实学好课内文言文,在考试时才能轻松应对。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要准确解释这个词,就要将这个词放入语言环境中去理解。2.对于古今异义现象,要避免以今义去解释古义,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3.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辅以意译法。要抓住重点字词做到字字有着落。4.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要换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5.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6.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明确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把握了整体内容,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其他问题大都是围绕整体内容来设置的。(二)整体感知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首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大意。但这时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36\n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要能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如何即可。其次,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借助于括号内的注释,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要能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相应的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其三、重读课文,加深理解。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走完解读过程。(三)学以致用近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22年潍坊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有些实词词义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们已学过它的两种义项,“卒用其人”(《赵普》)中译为“终于”,“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中译为“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讲不通,显然也不是名词“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连用,那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进句中恰好讲得通,那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处“卒”“猝”通假。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此类题需要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三是探索与创新类的题目。近几年不少地区的考题中考到“36\n读了上文,你有什么启示或看法”或类似题目,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做到思路开阔,积极探究,善于分析,避免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还要善于联系实际,紧跟时代,避免孤立地看问题,把时代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我们的阅读和理解之中。但是要注意做到恰当准确,避免牵强附会、脱离原文的所谓创新观点是不足取的。[典型习题]四、配套习题(一)醉翁亭记一、解释加点词。1、蔚然而深秀者:2、饮少辄醉:3、醉翁之意:4、佳木秀而繁阴:5、伛偻提携:6、山肴野蔌:7、杂然而前陈者:8、宴酣之乐:9、弈者胜:10、觥筹交错:11、颓然乎其间:;12、树林阴翳:13、太守谓谁:14、乐其乐:15、苍颜白发:二,译句。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译: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译: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译: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译: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译:1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1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四、填空。1、形容别有用心的成语是:2、比喻真相大白的成语是:3、形容酒桌上热闹情景的成语是:4、描写山中四季之景的句子是:五,简答。1、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的风光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答:36\n1、第三段写了哪四个画面?哪一个是主要画面?为什么?答:2、第四段写了哪几种乐?这几种乐有什么联系?答: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太守以什么为乐吗?答:4、“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你如何理解这个“醉”字?答:5、四幅图画中,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答:7、有人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本文主旨句,你同意吗?为什么?答:8,作者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有所作为,读完本文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答:9、第四段写“禽鸟知山林这乐,而不知人之乐”这句话有何用意?答:10、从全文看,作者乐什么?11.醉和乐的关系如何?12、欧阳修与范仲淹有何共同之处?与其他的迁客骚人有何不同?36\n参考答案:醉翁亭记一、解释加点词。1、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2、饮少辄醉:就3、醉翁之意:情趣4、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5、伛偻提携:老人6、山肴野蔌:菜蔬7、杂然而前陈者:摆放8、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9、弈者胜:下棋10、觥筹交错:酒杯,酒筹11、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样子;相当“于”12、树林阴翳:遮盖13、太守谓谁:是14、乐其乐:以------为乐15、苍颜白发:脸色苍老二,译句。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像鸟张开翅膀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在秀丽的山水之间。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译: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译: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绿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译: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玩。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译: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1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1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四、填空。1、形容别有用心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2、比喻真相大白的成语是:水落石出3、形容酒桌上热闹情景的成语是:觥筹交错4、描写山中四季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36\n五,简答。1、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的风光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答:寄情秀丽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情怀。2、第三段写了哪四个画面?哪一个是主要画面?为什么?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主要画面,因为体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3、第四段写了哪几种乐?这几种乐有什么联系?答: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禽鸟乐衬托游人乐,游人乐衬托太守乐,层层推进。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太守以什么为乐吗?答:乐百姓之乐,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欢乐的生活。5、“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你如何理解这个“醉”字?答:(1)酒醉(2)陶醉于秀丽山水(3)陶醉于与民同乐6、四幅图画中,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答:(1)滁人游,反映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这为下文写“太守醉”做铺垫。(2)体现了太守能把百姓放在首位,反映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7、有人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本文主旨句,你同意吗?为什么?答:不同意。本文以“乐”字贯穿全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前四种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即“乐百姓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只表明了太守的“山水之乐”,“乐百姓之乐”这个关键点没概括进去,所以不正确。8,作者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有所作为,读完本文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答:欧阳修被贬,却能积极从政,为民服务,这与他豁达的胸怀,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一定会遇到困难、挫折,我们要向他学习,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就一定会取得成功。9、第四段写“禽鸟知山林这乐,而不知人之乐”这句话有何用意?答:用禽鸟来类比游客,说明他们不知道太守的真正乐趣是什么。10、从全文看,作者乐什么?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乐百姓之乐11.醉和乐的关系如何?(1)醉是表象,乐是实质(2)写醉是为了写乐,突出太守与民同乐。12、欧阳修与范仲淹有何共同之处?与其他的迁客骚人有何不同?答:欧阳修与范仲淹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他们都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都有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报复。而其他的迁客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他们的胸襟没有欧阳修与范仲淹的胸襟旷达。(二)捕蛇者说一、解释加点词。1、黑质而白章:;2、以啮人:3、腊之以为饵:4、当其租入:5、争奔走焉:6、嗣为之:7、貌若甚戚者:8、若毒之乎:;9、汪然出涕:;10、向吾不为斯役:,36\n11、久已病矣:12、殚其地之出:13、竭其庐之入:14、饥渴而顿踣:15、犯寒暑:16、叫嚣乎东西:;17、隳突乎南北:;18、恂恂而起:19、弛然而卧:20、时而献焉:21、以尽吾齿:22、熙熙而乐:2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4,赋敛之毒:25、可以已大风:二,译句。1、以啮人,无御之者。译:2、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译:3、永之人争奔走焉。译:4、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译:5、若毒之乎?译:6、君将哀而生之乎?译:7、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译:8、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9、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译: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11、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译:1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1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译: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译:15、苛政猛于虎也。译:16、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17、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译:五,简答。1、第一段从哪三方面写出了蛇的“异”?为什么写蛇的“异”?答:2、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作者暗示了什么?答:36\n1、蒋氏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他是如何阐述这个中心意思的?答:2、“其余,则熙熙而乐”蒋氏真的快乐吗?你是怎么理解的?答:5、找出文章揭示主旨的句子。答: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答:7、交代作者写作动机的是哪句话?你如何看作者的写作动机?答:8、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答:参考答案:捕蛇者说一、解释加点词。1、黑质而白章:底子;花纹2、以啮人:咬3、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4、当其租入:抵5、争奔走焉:忙着做某事6、嗣为之:继承7、貌若甚戚者:忧伤8、若毒之乎:你;怨恨9、汪然出涕:满眼含泪的样子;眼泪10、向吾不为斯役:从前,这11、久已病矣:困苦不堪12、殚其地之出:用尽13、竭其庐之入:用尽14、饥渴而顿踣:跌倒在地上15、犯寒暑:冒着16、叫嚣乎东西:同“于”;到处17、隳突乎南北:骚扰;到处18、恂恂而起:提心吊胆的样子19、弛然而卧:放心的样子20、时而献焉:到时候21、以尽吾齿:年龄22、熙熙而乐:快乐的样子2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来;等待;代词,指这篇文章24,赋敛之毒:征收25、可以已大风:治愈二,译句。1、以啮人,无御之者。译: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36\n1、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译: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2、永之人争奔走焉。译:永州的百姓都争着去做这件事。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译:现在我继承着干这个差事十二年了,险些送命有多次了。4、若毒之乎?译:你怨恨干这个差事吗?5、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6、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译:然而我干这个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假如从前我不干这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8、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译:但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了。9、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村子,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10、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译: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啊。1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回来就可以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1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译:大约一年里冒死亡危险的有两次。13、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译:现在我即使死在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来,就已经死在后了,我又怎么敢怨恨呢?14、苛政猛于虎也。译: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啊。1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16、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译:因此我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五,简答。1、第一段从哪三方面写出了蛇的“异”?为什么写蛇的“异”?答:外形;毒性;疗效。为了衬托赋敛之“毒”,突出文章中心。2、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作者暗示了什么?答:当其租入。暗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厉害。3、蒋氏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他是如何阐述这个中心意思的?答: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通过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衬托乡邻们在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1)生存情况:(乡邻)非死则徙;(蒋氏)捕蛇独存(2)面对悍吏心理:(乡邻)鸡犬不宁;(蒋氏)弛然而卧(3)死亡次数:(乡邻)旦旦有是;(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4)死亡先后:(乡邻)先死;(蒋氏)后死4、“其余,则熙熙而乐”蒋氏真的快乐吗?你是怎么理解的?答:蒋氏的“乐”是用一年里冒两次死亡危险的代价换来的,是苦中作乐,饱含辛酸苦涩的味道。36\n1、找出文章揭示主旨的句子。答: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2、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答:(1)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2)表达作者对“苛政”的愤慨之情和对广大人民的同情。7、交代作者写作动机的是哪句话?你如何看作者的写作动机?答: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体现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2)但作者把改变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身上,幻想他们体察民情革除弊端,又表现他思想局限性。8、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答: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捕蛇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三)陈涉世家一、解释加点词。1、苟富贵:2、若为佣耕:3、適戍渔阳:4、皆次当行:5、会天大雨:6、辍耕之垄上:7、今亡亦死:8、举大计:9、等死:10、死国可乎:11、楚人怜之:12、为天下唱:13、念鬼:14、陈胜王15、之次所旁:16、所罾鱼腹中:17、固以怪之矣:,,;18、夜篝火:19、卒中往往语:20、忿恚尉:21、尉果笞广:22、并杀两尉:23、借第令毋斩:,,24、宁有种乎:25、徇蕲以东:26、比至陈:27、被坚执锐:,,28、楚国之社稷:29、刑其长吏:30、指目陈胜:31、度已失期:32、间令吴广:二、译句。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译:2、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译:3、失期,法皆斩。译: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5、天下苦秦久矣。译: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7、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译: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译:9、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6\n译: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11、为坛而盟,祭以尉首。译:12、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译:13、将军身被坚执锐译:1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15、苟富贵,无相忘。译:三、简答题1、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答:2、陈胜吴广运用什么方式树立领袖地位的?对这些做法你是怎样评价的?答:3、你认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答:4、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而第一段写青年时期陈胜的一件小事,这是否与中心事件无关,你怎么看?为什么?答:5、第二段末写士兵们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答:6、陈胜如何倡导天下人反秦的?答:36\n7、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答:8、起义开始后,能准确表示起义步骤的三个关键短语是什么?答:9、体会第三段中一些动词的表现力答:参考答案:陈涉世家一、解释加点词。1、苟富贵:2、若为佣耕:3、適戍渔阳:4、皆次当行:5、会天大雨:6、辍耕之垄上:7、今亡亦死:8、举大计:9、等死:10、死国可乎:11、楚人怜之:12、为天下唱:13、念鬼:考虑14、陈胜王:为王15、之次所旁:行军在途中停留16、所罾鱼腹中:用网捕17、固以怪之矣:本来,同“已”,已经;认为------奇怪18、夜篝火:用笼子罩着火19、卒中往往语:处处20、忿恚尉:使------恼怒21、尉果笞广:用竹板打22、并杀两尉:23、借第令毋斩:,,24、宁有种乎:25、徇蕲以东:26、比至陈:27、被坚执锐:,,28、楚国之社稷:29、刑其长吏:30、指目陈胜:31、度已失期:32、间令吴广:二、译句。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译: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2、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译:征发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3、失期,法皆斩。译: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如今逃亡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好吗?5、天下苦秦久矣。译:全国的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7、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译: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译: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用手指并用眼睛注视着陈胜。36\n9、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况且大丈夫不死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11、为坛而盟,祭以尉首。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12、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译:几天后,号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13、将军身被坚执锐译:将军亲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1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燕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15、苟富贵,无相忘。译: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啊。三、简答题1、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答: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2、陈胜吴广运用什么方式树立领袖地位的?对这些做法你是怎样评价的?答: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评价:利用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心理来制造舆论,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显示出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3、你认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答:(1)从“天下苦秦久矣”可以看出他对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1)从“置书鱼腹”“篝火狐鸣”可以看出他做事周密细致,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2)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以看出他有远大的抱负(3)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看出他有叛逆的性格和无畏的斗争精神。4、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而第一段写青年时期陈胜的一件小事,这是否与中心事件无关,你怎么看?为什么?答:这一部分主要写陈胜的抱负,实质交代陈胜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5、第二段末写士兵们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答:(1)士兵们对陈胜的敬畏,利用秦王朝与旧六国的矛盾。(2)起义爆发前人心躁动、紧张(3)侧面表现陈胜有组织领导才能。6、陈胜如何倡导天下人反秦的?答:(1)假托扶苏,利用秦王朝内部矛盾(1)假托项燕,利用秦王朝与旧六国的矛盾。7、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答: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英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8、起义开始后,能准确表示起义步骤的三个关键短语是什么?答:激怒其众并杀两尉召令徒属9、体会第三段中一些动词的表现力36\n答:“夺”“杀”“佐”: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勇于斗争的精神。“攻”“下”“收”:生动形象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形势。(四)送东阳马生序一、解释加点词。1、无从致书以观:2、假借于藏书之家:;3、走送之:4、患无硕师名人:;5、尝趋百里外:;6、执经叩问:问7、弟子填其室:8、援疑质理:;9、出一言以复:10、俟其欣悦:等待11、持汤沃灌:12、日再食:;;13、皆被绮绣:14、腰白玉之环:15、烨然若神人:16、缊袍敝衣:;17、略无慕艳意:;18、裘葛之遗:19、无冻馁之患:20、假诸人:21、非天质之卑:22、以乡人之子谒余:23、与之论辨:25、言和而色夷:二,译句。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译:4、未尝稍降辞色。译:5、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译:6、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译:7、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译:8、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译: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10、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1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译:1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之耳,岂他人之过哉?译:1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译:14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译:三,解释多义词。礼愈至致书以观1、至人多以书假余至之市以衾拥覆卒获有所闻3、以以中有足乐者2、卒生以乡人子谒余月余亦卒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6\n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今诸生学于太学4,则5,诸则又请焉假诸人而后见也四、简答。1、作者写序的意图是什么?2、作者从哪四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经历的?3、本文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4、联系作者的求学经历,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今之“诸生”有哪些优越的学习条件?答:5、文中的老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学生,你赞同他们做法吗?为什么?答:6、本文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答:36\n参考答案:送东阳马生序一、解释加点词。1、无从致书以观:买2、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向3、走送之:跑4、患无硕师名人:担心;大5、尝趋百里外:曾经;奔向6、执经叩问:问7、弟子填其室:拥挤8、援疑质理:提出;询问9、出一言以复:辩解10、俟其欣悦:等待11、持汤沃灌:热水12、日再食:每天;两次;提供伙食13、皆被绮绣:同“披”14、腰白玉之环:腰间挂着15、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16、缊袍敝衣:旧絮;破17、略无慕艳意:完全;羡慕18、裘葛之遗:给予19、无冻馁之患:饥饿20、假诸人:之于21、非天质之卑:低下22、以乡人之子谒余:拜见23、与之论辨:同“辩”25、言和而色夷:平和二,译句。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抄完,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的学术界的前辈请教。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译: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4、未尝稍降辞色。译:未曾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5、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6、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译: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7、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译: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8、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的享受。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完全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10、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1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译: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予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饥饿的担心。1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译: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1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译: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36\n14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译:写了一封长信把它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三,解释多义词。礼愈至周到致书以观相当“而”1、至人多以书假余把至之市到以衾拥覆用卒获有所闻终于3、以以中有足乐者因为2、卒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月余亦卒死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今诸生学于太学各4,则5,诸则又请焉就假诸人而后见也之于四、简答。1、作者写序的意图是什么?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2、作者从哪四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经历的?(1)得书之难(2)叩问之难(3)行路之难(4)生活之难3、本文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1)诸生:“有廩稍之供”“裘葛之遗”;我:“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2)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我:“行深山巨谷中”(3)诸生:“未有问而不告”;我:“未尝稍降辞色”“叱咄”(4)诸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作用:说明一个道理: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专心。4、联系作者的求学经历,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今之“诸生”有哪些优越的学习条件?(1)衣食条件优越(2)读书环境优越(3)求师方便,老师平易近人(4)可以博览群书5、文中的老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学生,你赞同他们做法吗?为什么?(1)赞同,严师出高徒,老师的严厉是对学生的负责,学生是来求学的,不必在意老师的态度。(2)不赞同,师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平易近人。6、本文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答:(1)作者求学时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五)马说一、解释加点词。1、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3、一食或尽粟一石:4、才美不外见:5、与常马等:6、策之不以其道:7、尽其材: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6\n9、其真无马邪:二,译句。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译:2不以千里称也。译: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三,解释多义词。不以千里称也:1、以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3、食食马者:是马也:2、是斯是陋室:以为且噬己也:4、且且欲与常马等:策之不以其道:安求其能千里:5、策执策而临之:6、其其真无马邪:策勋十二转:其真不知马也:四、简答。1课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答:2文章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什么?结构上与主旨句照应的句子是什么?答:3、生活中我们常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本文中,怎样做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36\n答: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答:5、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说说你的理解。答:6、“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答:参考答案:马说一、解释加点词。1、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骈死:两马并驾3、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4、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5、与常马等:等同6、策之不以其道:方法7、尽其材:同“才”,才能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9、其真无马邪:同“耶”,吗二,译句。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译: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2、不以千里称也。译:不把它称为千里马。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的马来喂养。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三,解释多义词。36\n不以千里称也:用1、以一食或尽粟一石:吃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食食马者:同“饲”,喂养是马也:这2、是斯是陋室:表判断以为且噬己也:将要4、且且欲与常马等:尚且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安求其能千里:它5、策执策而临之:马鞭6、其其真无马邪:难道策勋十二转:记载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四、简答。1、课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答:(1)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之情。(2)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来临,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2、文章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什么?结构上与主旨句照应的句子是什么?答:(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其真不知马也。3、生活中我们常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本文中,怎样做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答:(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人的浅薄无知)(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5、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说说你的理解。答: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6、“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答:“伯乐”比喻识才之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浅薄无知的统治者(六)陋室铭一、解释加点词。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无案牍之劳形:;;5、无丝竹之乱耳:;6、调素琴:;二,译句。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36\n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3、孔子云:“何陋之有”?译:三,解释多义词。有仙则名:名遂以名楼:卷卷有爷名:四、简答。1、从文中可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2、最后引用孔子话目的何在?答:3、文章既然写陋室,为什么又说到“诸葛庐”“子云亭”?答: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陋室不陋的?答: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答:参考答案:陋室铭一、解释加点词。1、有龙则灵:灵验2、斯是陋室:这3、惟吾德馨:品德高尚4、无案牍之劳形:助词,不译使-----劳累;身体5、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扰乱6、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二,译句。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6\n答: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1、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解释多义词。有仙则名:出名名遂以名楼:命名卷卷有爷名:名子四、简答。1、从文中可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不慕荣利,安贫乐道。2、最后引用孔子话目的何在?答:画龙点睛,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表达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3、文章既然写陋室,为什么又说到“诸葛庐”“子云亭”?答:以古代贤人自比,暗示陋室不陋,自己品德高尚。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陋室不陋的?答:(1)自然环境优美(2)交往人物不俗(3)生活情趣高雅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答:赞同或反对皆可(1)赞同,理由: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不赞同,理由: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七)与朱元思书一、解释加点词。1、一百许里:2、水皆缥碧:2、3、急湍甚箭:;4、猛浪若奔:5、互相轩邈:;6、争高直指:7、千转不穷:8、鸢飞戾天:至9、横柯上蔽:10、窥谷忘反:二,译句。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译: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译:7、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8、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9、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译:1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36\n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2、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四,填空。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与文中“”一句写法一致。2、与《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3、在结构上总领全文的一句是:4、揭示主旨的句子是:五,简答。1、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景物特点的?答:2、作者在信中描写了富春江奇异的景色后,又设想了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受。他的目的是什么?答:五,品味下面句子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美。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答: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答:六、试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景象,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和修辞手法。答:七、作者抒发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答:36\n参考答案:与朱元思书一、解释加点词。1、一百许里:左右2、水皆缥碧:青绿色3、急湍甚箭:急流的水;胜过4、猛浪若奔:奔马5、互相轩邈:比高;比远6、争高直指:向7、千转不穷:同“啭”,指蝉鸣8、鸢飞戾天:至9、横柯上蔽:树枝10、窥谷忘反:同“返”,返回二,译句。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译: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与远山呈现同样的颜色。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马。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译:江水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7、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译: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相互在比着高远。8、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群山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9、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动听。10、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1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译: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1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1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14、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四,填空。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与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法一致。2、与《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在结构上总领全文的一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6\n1、揭示主旨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五,简答。1、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景物特点的?答:山“奇”在:(1)山势高峻,连绵(2)山间幽静(3)山林茂盛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1)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群山有生命活力(2)运用反衬手法,以闹衬静,衬托山的幽静。水“异”在:(1)清澈(2)湍急表现景物的方法:(1)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水的清澈。(2)运用比喻和夸张表现水的湍急。2、作者在信中描写了富春江奇异的景色后,又设想了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受。他的目的是什么?答:(1)赞美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2)抒发作者厌弃世俗,向往自然的心态。五,品味下面句子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美。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江水湍急、迅猛的特点,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群山有生命活力,给人一种动态美。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六、试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景象,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和修辞手法。示例:风平气清,万里空明,一切都像刚洗过似的;放眼远山,山融入天空,天空拥抱着山峰。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天山一色,难分难解。七、作者抒发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答: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以此烘托出富春江山水的巨大魅力,表现出作者厌弃世俗,向往自然。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八)黔之驴一、解释加点词。1、至则无可用:2、蔽林间窥之:;3、稍出近之:4、慭慭然:5、莫相知:6、虎大骇:7、以为且噬己:;8、益习其声:;9、稍近益狎:;10、荡倚冲冒:;;;11、驴不胜怒:12、蹄之:13、技止此耳:;14、跳踉大:;15、尽其肉:二,译句。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译:36\n1、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译:2、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译:3、慭慭然,莫相知。译:4、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译: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译:6、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译:7、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三、简答。1、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从驴和老虎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答:2、文中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动作和心理状态的句子很多,找出一些体会它们运用的准确生动性。答:参考答案:黔之驴一、解释加点词。1、至则无可用:却2、蔽林间窥之:隐藏;偷看3、稍出近之:渐渐4、慭慭然:小心谨慎5、莫相知:不6、虎大骇:害怕7、以为且噬己:将要;咬8、益习其声:逐渐;熟悉9、稍近益狎:更加;亲近而不庄重10、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11、驴不胜怒:禁不住12、蹄之:用蹄子踢13、技止此耳:只;罢了14、跳踉大:跳跃;怒吼15、尽其肉:吃光二,译句。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译: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2、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译:是个形体高大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物。3、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译:隐藏在树林中偷看它,渐渐走出来靠近它。4、慭慭然,莫相知。译: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5、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译:虎非常害怕,逃到远处,以为驴子将要咬自己。6、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译:渐渐走近,更加戏弄它,碰撞它,靠近它,冲撞它,冒犯它。7、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译:老虎因而很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说:“本事只不过这样罢了”8、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三、简答。1、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从驴和老虎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36\n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答:虎: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驴: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表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1、文中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动作和心理状态的句子很多,找出一些体会它们运用的准确生动性。答:“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写虎保持警惕。“荡倚冲冒”,生动形象写虎的积极主动,大胆试探。“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生动形象写虎的勇武果敢。(九)鱼我所欲也一、解释加点词。1、不为苟得:2、患有所不辟:3、如使人之所欲: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5、非独6、能勿丧耳:丧失7、蹴尔而与之:8、乞人不屑也:9、不辩礼义:10、得我与:;11乡为身死而不受:12、失其本心:13、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4、于我何加焉:;15、所欲有甚于生者:16、是亦不可以已乎:二,译句。1、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四、简答。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答:2、文中“本心”指什么?36\n答:1、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答:2、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的这种做法。谈谈你的看法。答:3、孟子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答: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观点的理解。答:7、“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答: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答: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答:10、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答: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一、解释加点词。1、不为苟得:苟且取得2、患有所不辟:同“避”,躲避3、如使人之所欲:假使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某种办法5、非独:不仅6、能勿丧耳:丧失7、蹴尔而与之:践踏8、乞人不屑也:愿意接受9、不辩礼义:同“辨”,辨别10、得我与:同“德”,感激恩德;同“欤”,语气词36\n11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从前12、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13、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14、于我何加焉:对于;益处15、所欲有甚于生者:比16、是亦不可以已乎:止二,译句。1、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选取大义。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从前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四、简答。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答:舍生取义2、文中“本心”指什么?答:指“义”,也就是羞恶之心。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答:(1)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4、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的这种做法。谈谈你的看法。答: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接受了,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然应该拒绝;如果接受了,虽然使自己受辱,但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应该忍辱负重。5、孟子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生命的威胁。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观点的理解。答:“舍生取义”的观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这一观点,不仅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36\n7、“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义”重于“生”。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答: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10、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答:举例论证,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和下文的举例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全面,增强说服力。(十)出师表一、解释加点词。1、危急存亡之秋:2、开张圣听:3、以光先帝遗德:4、恢弘志士之气:5、引喻失义:6、陟罚臧否:7、不宜异同:8、平明之理:9、简拔:10、悉以咨之:,11、痛恨于桓灵:12、不以臣卑鄙:13、驱驰:14、后值倾覆:15、深入不毛:16、庶竭驽钝:,,17、攘除奸凶:18、允等之慢:19、以彰其咎:20、由是感激:21、裨补阙漏:二,译句。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译: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译: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译: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译: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译:7、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译:8、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译:9、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译:10、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译:1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36\n1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译:13、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译:1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译: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1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译:17、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18、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译:1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20、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译:2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译:2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译:四、简答。1、诸葛亮写此表意图是什么?答:2、作者提出哪三点建议?主要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3、结尾写“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分析作者涕零的原因?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5、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6、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7、诸葛亮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作正反对比,意在说明什么?答:8、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答:9、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有何现实意义?答:36\n10、文章3、4段能否去掉?为什么?答:1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参考答案:出师表一、解释加点词。1、危急存亡之秋:时2、开张圣听:扩大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4、恢弘志士之气:扩大5、引喻失义:称引、譬喻6、陟罚臧否:评论人物好坏7、不宜异同:异8、平明之理:治理9、简拔:选择10、悉以咨之:都,询问11、痛恨于桓灵:痛心和遗憾12、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13、驱驰:奔走效劳14、后值倾覆:兵败15、深入不毛:不生草木16、庶竭驽钝:希望,劣马,刀刃不锋利17、攘除奸凶:排除18、允等之慢:怠慢19、以彰其咎:表明20、由是感激:感动激奋21、裨补阙漏:同“缺”,缺点。二,译句。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译: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译: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译: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译: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译: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和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7、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译: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8、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译: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9、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译:性格品行善良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10、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译: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1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36\n1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译: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13、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译: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和遗憾的。1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1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译:我因此感动激奋,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17、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后来遇到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18、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译:希望竭尽我低下的才能,去排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1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20、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译: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不保留的向陛下提出忠诚劝谏。2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译: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认识采纳正确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2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译: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奏表眼泪滴落,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四、简答。1、诸葛亮写此表意图是什么?答:激励后主刘禅继承先帝遗德奋发图强,完成先帝未尽的事业2、作者提出哪三点建议?主要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答: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主要陈说的是“亲贤远佞”,因为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开张圣听和赏罚公平。3、结尾写“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分析作者涕零的原因?答:(1)对刘禅依依不舍之情(2)对国内形势的担忧(3)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白帝城托孤。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5、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答: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淡泊名利、尽心尽职的贤臣6、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7、诸葛亮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作正反对比,意在说明什么?答:说明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兴亡,使刘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大业。8、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答: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36\n7、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有何现实意义?答: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我们学生都应该广开言路,广泛听取他人意见,虚心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10、文章3、4段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去,这两段为下文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埋下伏笔,也使刘禅明确了亲贤的对象。1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引喻失义、察纳雅言(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加点词。1、发于畎亩之中:2、举于版筑之间:3、举于士:4、天将降大任:5、苦其心志:6、劳其筋骨:7、饿其体肤:8、空乏其身:9、行拂乱其所为:;10、所以动心忍性:;;11、曾益其所不能:;12、人恒过:;13、衡于虑:14、而后作:15、法家拂士:16、入则无法家拂士:17、出则无敌国外患:二,译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译: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三、简答。1开头列举历史人物是为说明什么?你还能举出同类型的事例吗?答:2孟子认为困境对人哪些方面有所磨练?这些磨练给人怎样的益处?答:3第二、三段是怎样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的?答: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应有哪些忧患意识?答:5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哪些?答: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才?答: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举”能否互换,为什么?答: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36\n答:9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说说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回答的语言生动,要运用修辞)答:参考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加点词。1、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2、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3、举于士:狱官4、天将降大任:责任5、苦其心志:使------痛苦6、劳其筋骨:使------劳累7、饿其体肤:使------饥饿8、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9、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使-----颠倒错乱10、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坚忍1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增加12、人恒过:常;犯过失13、衡于虑:同“横”,堵塞14、而后作:有所作为15、法家拂士:同“弼”,辅弼16、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17、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二,译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会灭亡。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三、简答。1、开头列举历史人物是为说明什么?你还能举出同类型的事例吗?答: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并创作了《命运交响曲》。司马迁被捕入狱,经受宫刑,发奋著书完成《史记》2、孟子认为困境对人哪些方面有所磨练?这些磨练给人怎样的益处?答:思想方面:苦其心志生活方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36\n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益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动心忍性)增长了才干(曾益其所不能)1、第二、三段是怎样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的?答: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应有哪些忧患意识?答: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粮食问题等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哪些?答: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才?答: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同时还要重视主观因素,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总结过失,不断改正错误,发奋图强,这样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才。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举”能否互换,为什么?答:不能,“舜为帝王,他的成功主要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所以用发,傅说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靠明主知遇,所以用举。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答: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地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2、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说说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回答的语言生动,要运用修辞)答: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的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暴风雨的渔夫,充满憧憬与希望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的迎接暴风雨的挑战。3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四.名著阅读、语文实践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六.记叙文、散文阅读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八.议论文阅读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二.辨析、修改病句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九年级 订正错别字部分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九年级 字音字形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九.作文复习材料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三.背诵默写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七年级 字音字形 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中考语文复习 七.说明文复习 苏教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中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20:23:34
页数:36
价格:¥3
大小:78.4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