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考
>
二轮专题
>
河南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常考说明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河南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常考说明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
2
/6
剩余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常考说明文分类训练第三类 自然万物类一、(2022福州)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3分)植物的“五官”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样的大昆虫。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⑤更为惊奇的是,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尝”到土壤中各种矿物营养的味道,于是使植物“拒食”或“少食”自身不喜欢的矿物质,多“吃”有用的营养元素。如海带就有富集海水中碘元素的能力,忍冬丛喜欢生长在地下有银矿的地方。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欢吃的矿物就会长成奇形怪状。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会变成“矮老头”。植物将土壤中的矿物元素或微量物质聚集到体内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人们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可以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也就是植物探矿。如今,植物探矿已成为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⑥目前,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植物“五官”功能的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累累硕果。本文第②~⑤段,依次介绍了植物具有(3分)【答案】“慧眼”识光(或:感光) 、靠“口”食“荤”(或:捕食虫子) 、“嗅”到“防虫警报”(或:灵敏的嗅觉)和用“舌”择食等功能。【解析】题干限制了答题范围“第②~⑤段”,且已给出的“用‘舌’择食”这一功能。文章写“舌”是第⑤段,可知所填的空的答案应分别对应选文第②~④6\n段。再读这三段,注意段首的关键句,从“眼睛”“口”和“鼻子”三个方面概括即可。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举例子、打比方或作比较,具体、形象(或:突出)地说明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案】逻辑顺序,(1分)先说明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1分)再依次介绍了植物在“耳朵”“眼睛”“口”“鼻子”“舌头”所具有的功能,(1分)最后说明科学家在植物“五官”功能方面的研究及前景。【解析】本文第①段先说明了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接着就开始介绍植物在“耳朵”上的功能,接着,在第②~⑤段又依次介绍了植物在“眼睛”“口”“鼻子”“舌头”所具有的功能,最后在第⑥段说明了在植物“五官”功能方面的研究及前景。这是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说明的,因此属于逻辑顺序.4.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噪声除草器”的制造主要利用了植物的什么特性。(3分)【链接材料】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答案】主要利用植物听觉能力非同寻常,以及对不同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解析】细读第①段,很容易概括出本段内容——植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听觉能力。再由链接材料中“利用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一句,很容易得出答案,即“噪声除草器”主要利用了植物听觉能力强且会对不同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一、(2022青岛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3分)烽火台的诉说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就少不了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消息的方法。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来,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6\n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战争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极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3分)【答案】示例:(大约)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1分)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备;(1分)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解析】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围绕标题“烽火台的诉说”组材行文,使用了总分的说明结构,在第①②段提出说明对象“烽火台”之后,第③~⑧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说明用烽火台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细读第③~⑧段,筛选出表明“烽火台”出现、发展、消退朝代的句子:“一般说来,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将这三个句子压缩提炼,即可得出答案。2.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4分)(1)悄悄告诉:【答案】示例:(1)“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烽火人格化,(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2)据《汉书》记载:“据《汉书》记载”说明烽火一天可以传递千余里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解析】“悄悄告诉”,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用在句子“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中作谓语,主语是“烽火台”,可见将“烽火台”人格化了,所以这一词语在此处使用了拟人修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据《汉书》记载”,“据”是“依据”的意思,《汉书》是传世史书引经据典,科学严谨地说明了“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是有依据的,所以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3.第⑥段和第⑦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3分)【答案】示例:不能。因为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1分)第⑦段解释其原因,(1分)两段之间体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16\n分)所以不能调换。(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解析】细读这两段,明确第⑥⑦段都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是第⑥段的说明中心,后面引用了吴均与杜甫的诗句具体说明;“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极快”是第⑦段的说明中心,后面列举汉武帝时的战争事例进行说明。将两段说明中心进行比较,第⑥段是说烽火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而第⑦段则说明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二者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所以不能调换。4.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答案】示例1: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1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1分)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示例2: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1分)这样写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解答时首先明确讲述故事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引用诗句属于引用的说明方法;其次找出文中讲述故事、引用诗句的段落,选择一处进行分析,分析时要结合段落说明中心,无论是讲述故事还是引用诗句,都是为了说明该段的中心。例如文中引用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这样写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四、(2022预测)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说“茶”李国文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虽然排在末尾,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给人启迪的学问。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为《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据传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不要瞒我。可见唐代文人饮茶,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什么呢?因为好水还要配以“活火”,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古人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所以需特别讲究“火候”。东坡诗“贵从活火发新泉”中的“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出“鱼目”则止,这样煎出的茶,才让人饮后神清气爽。茶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据说宋代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据《梦粱录》里记载,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为《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欧阳修《归田录》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6\n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虽是繁琐,但也显得精致些,高雅些。我国至今还保留着饮茶风俗的,有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还有北京地区的盖碗茶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沿用着古老的茶道,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等。各地时常举办的茶艺表演,成为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茶是有品格的,它的味道不十分浓烈,也不过于绵软。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摘自《今晚报》,有删改)1.本文针对“茶”,主要说明了哪几方面的内容?(3分)【答案】①如何能煎出好茶:好水配活火;(1分)②茶的功用:不仅能清心明目,还能给世人增添情趣;(1分)③我国至今保留的饮茶风俗和茶的品格与中国人精神的联系。【解析】本文第1段提出饮茶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给人启迪的学问;第2、3段主要讲好茶是要好水配活火才能煎出;第4段讲茶的功用: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第5段讲我国至今还保留着饮茶风俗;第6段讲了茶的品格是中国人的精神。对各段段意进行适当的整合,注意要把要点回答完整,语言表述要简洁2.文章第二段讲述唐代宰相李德裕的故事,有何作用?(2分)【答案】①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代文人饮茶对水要求很高,使说明更加具体、真实、有力;(1分)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解析】讲述唐代宰相李德裕的故事实质上是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宰相李德裕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说明了唐代文人饮茶对水的要求很高。举实例使得说明更加具体、真实。另外,还要注意讲述故事往往能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文中画线句用到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答案】作比较。(1分)拿今人泡茶的简单和古人煎茶的麻烦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古人泡茶的精致和高雅。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4分)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茶可以用来清心明目,冲浊爽气,颐神养性,饮茶已经成为生活的一种时尚;饮茶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情趣,在品茶的过程中能品出人生的况味,获得悠然自得、高雅闲适的心情;茶道,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答案】茶可以用来清心明目,冲浊爽气,颐神养性,饮茶已经成为生活的一种时尚;饮茶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情趣,在品茶的过程中能品出人生的况味,获得悠然自得、高雅闲适的心情;茶道,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深6\n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4分)【解析】本文第4段主要讲了茶的功用: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第6段讲了茶的品格是中国人的精神。再结合材料,材料一主要说明了茶是我国的“国饮”,越来越流行。材料二主要说明茶叶和饮茶对文艺作品的影响。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1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江西版)
重庆市2022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真题展示含解析
重庆市2022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常考说明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贵州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二说明文阅读2022真题精选含解析
课标版安徽省2022中考语文第二部分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常考说明文训练含解析
河南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河南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常考考点分课时突破第2课时
河南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常考考点分课时突破第1课时
河南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常考议论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河南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常考记叙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中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20:15:44
页数:6
价格:¥3
大小:25.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