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2022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常考记叙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常考记叙文分类训练第一类 “我”与家人一、(2022遂宁)阅读《我的农耕母亲》,完成1~4题。(15分)我的农耕母亲刘诚龙①过了一冬天,菜豆子带着水灵灵的春意与清亮亮的阳气,奔赴母亲作就的盛宴。母亲说,要等父亲先尝,菜豆子才肯结的。我说,谁先尝谁后尝,蔬菜们怎么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晓得?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她们什么都晓得。”②菜豆子是报春最早的蔬菜吧。那开着红花黄花,五颜六色的,就是菜豆子。她们长得那么快,长得那么美。她们下地之初,母亲就烧了草皮山灰,与大粪一起搅拌,用手抓着,一兜一兜地散播。母亲曾经叫我抓,我找了一双手套,母亲一巴掌拍过来:“你怎能这样对待庄稼?”③我见过母亲抢肥。牛吃草吃饱后,后面会跟着好几个叔伯婶嫂,他们有的拿笸箩,有的拿灰斗,有的拿撮箕,虎视眈眈,等牛拉屎。牛尾巴一翘,一哄而上,谁抢得归谁。那次我母亲没拿工具,一头牛要拉了,母亲一个箭步,拉起上衣,全兜了,母亲以胜利者的姿态“哈哈”大笑,一路兜着,直奔自家的菜园子里。那菜园子里的菜豆子因此长得格外茂盛。④菜豆子之后,便是土豆,便是蕃茄,便是青辣椒,便是丝瓜、线瓜、苦瓜、南瓜。这些蔬菜们,像赶赴一场盛宴,呼朋唤友,一拨儿一拨儿来了。母亲说,要是菜豆子说那个铁道冲的刘家去不得,这些蔬菜们都不来了,你们到哪吃去?母亲平时说话很爱笑,但说到蔬菜,说到庄稼,她从来不笑。⑤母亲不太信神灵,隔壁的三奶奶信。三奶奶时时刻刻手上都拿着一副卦,砌房子、出远门这些大事,要打卦;就是扛只锄头去锄麦子,也要打一卦,问神仙宜不宜动土。母亲从不打卦,母亲信另外一种神灵。母亲下红薯种,挑选阳光炽热的晌午。晌午时分,人都回去吃饭了,鸟们也回去午休了,母亲便领着一帮孩子上园子,闷着挖土,不说话。总是有那么几个迟归的婶娘,这时节还在野外,一看见母亲总要喊:“刘婶子,还不回去啊?”平时很热情的母亲,此刻却装聋作哑,不应人。母亲说,不能应人的,一应,鸟就晓得了,鸟就来啄种了;一应,老鼠就听到了,老鼠就来偷吃了。鸟是走世界走江湖的,它见多识广,它有本事到哪里都能活下来,话语能力肯定超人;老鼠是土著,祖祖辈辈生活在我们这里,懂得我们的方言。有鸟“嗖”的一声带着哨音飞过,母亲就举头打一个手势。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母亲的这个手势与鸟做了一次什么交流。⑥母亲从不骂人。我家的菜园子经常失窃,母亲也不骂。母亲说,菜园子里是不能骂人的,那些恶话毒誓从嘴里骂出来,落到土里,会变成虫子咬菜。母亲的菜十分光鲜,毫无瑕疵,即或是天生“麻疹”的苦瓜,也比别人家的光滑。⑦老家有个说法,人太恶,养个崽都是“实屁眼”。像所有的教徒一样,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每一年新鲜蔬菜上桌,母亲都要请父亲先尝。鸡爪,母亲夹给父亲吃,是要父亲扒财喜;新鲜蔬菜叫父亲先尝,是要我们孝敬长辈。竹子有上节下节,人有尊长晚幼。忠信孝悌,与人为善,那些蔬菜们大概也是考察了我母亲的品性的吧。开春的菜豆子也许这么喊:“铁道冲的刘婶子家是个好人家,我们都去她家吧。”菜豆子一声喊,蔬菜们便纷纷响应,结伴来了。我们家的南瓜都有一抱大,个个像弥勒佛;我们家的冬瓜站起来有人高,一排排靠在屋墙上,像十八罗汉;那豆角,一线一线地吊串串,像春天密密麻麻的雨脚。年年都是这样,我家蔬菜大丰收。⑧我11\n家的碓屋有个神龛,祖宗都在神龛上,平时只有我爷爷值班,到我们供飨的时候,他们都回来。爷爷旁边有一只青瓷坛子,里头装的都是种子:辣椒种子,玉米种子以及南瓜、线瓜、高粱种子。它们被母亲分门别类,用红布包裹,一层一层地放在坛子里。神龛的后面是我家的柴火灶,在寒冷的腊月,我家在这里酿酒,蒸饭,炒菜,煮猪潲,天天有薪火燃烧。种子们在这里既享受春天般的温暖,又歆享母亲虔诚的供奉。⑨要说信神灵,这大概就是母亲所信的神灵吧,也是我们农耕民族子民所信的神灵吧。(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1.这篇选文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3分)【答案】:①母亲用手抓粪肥、抢肥来悉心“喂养”庄稼。②虔诚信奉庄稼里的神灵,田间劳动不说话、不骂人。③虔诚修炼内心,用蔬菜教育孩子尊长、忠信、与人为善。【解析】本文的第①段引出“我”的母亲是相信“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而后在第②~⑧段分别举例讲母亲对农耕虔诚的态度:第②段写母亲撒播菜豆子直接用手抓,第③段写母亲在抢肥时的毫不犹豫,第⑤段写母亲下红薯种专挑阳光炽热的晌午,第⑥段写到菜园经常失窃但母亲从不骂人,第⑦段写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第⑧段写母亲供奉种子。其中②③④段可划分为第一层,讲母亲亲自用手抓粪肥,并用自己的衣裳抢肥来浇灌菜园子里的蔬菜;第⑤⑥段点出母亲信奉另一种神灵,在菜园子劳动的时候从不讲话,也不骂人,这两段可划分为第二层;第三层是⑦⑧段,讲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并用蔬菜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6分)(1)过了一冬天,菜豆子带着水灵灵的春意与清亮亮的阳气,奔赴母亲作就的盛宴。(从语言、修辞角度)【答案】:这句话用“水灵灵”“清亮亮”两个叠词形容菜豆子,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菜豆子新鲜、可爱的情态,同时也与母亲对待种子、蔬菜植物的态度相呼应。(2)一头牛要拉了,母亲一个箭步,拉起上衣,全兜了,母亲以胜利者的姿态“哈哈”大笑,一路兜着,直奔自家的菜园子里。(从人物描写角度)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母亲在抢肥时的爽朗、淳朴,以及母亲对于农耕的虔诚的态度。【解析】(1)题该句在文章中的第①段,“水灵灵”“清亮亮”本是用来形容人的词语,这里说菜豆子“带着水灵灵的春意与清亮亮的阳气”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菜豆子写得富有灵气,与之后写母亲对种子和蔬菜植物的虔诚相呼应;(2)句是在第③段,作者在写母亲抢肥的过程时,用“一个箭步”“拉起”“直奔”等动词,运用动作描写手法,说明了母亲在抢牛粪时的毫不犹豫,也同上文中前面几个叔伯婶嫂用灰斗、撮箕抢牛粪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性格的淳朴和对农耕的热爱。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母亲,在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三奶奶?(3分)【答案】:以三奶奶信神灵和母亲不信神灵形成对比,(1分)表现母亲对蔬菜、种子的虔诚,突出母亲的勤劳善良的品质。【解析】母亲是文章的主人公,文中其他人物显然是为了表现主人公而存在,文中提到三奶奶信神灵,这与母亲的不信神灵,供奉种子的事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写能更好地突出母亲的品质。4.读了本文,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给了你怎样的启迪?(3分)【答案】:勤劳、善良、淳朴,对农耕生活虔诚、热爱。(1分)她的故事启示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万物要有敬畏之心。【解析】本文主要讲的是母亲对待农耕的态度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敬畏。第③段中的“抢肥”,第④段中的“说到庄稼,她从来不笑”,第⑥段中“母亲从不骂人”,都可以看出母亲的善良,11\n以及对农耕的虔诚;第⑤段中母亲与鸟的交流和第⑦段中写到不管是蔬菜还是别的食物,都让父亲先尝,体现出母亲虔诚地修炼内心。写启示可以结合母亲对农耕的态度来谈,如母亲对农耕生活的虔诚,可以启示我们要敬畏世间万物,再如对母亲勤劳、善良的描写可以启示我们要热爱生活,努力修练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心平气和。二、(2022包头)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5题。(14分)柔软的父亲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执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休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其实我很想告诉他,在小区隔壁的政法大学,有一块大水塘,那里已经是蝌蚪成群了。上周我就带着孩子去过,孩子第一回见到那么多黑溜溜的蝌蚪,欢喜得不得了。但由于天生不善与陌生人搭讪,我并没说。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于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宿。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们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没让自己叫出声,没让眼泪流出来。而疼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被邻居们笑嘻嘻地围观,才是最令我痛苦的。但我没有告诉他这些,一直到四年前他去世,他也不知道我对这件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爱,而是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表达总是很隐晦,隐晦得让你无从察觉。就像那个让我羞耻的黄昏,他可能早已预知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来处的忧伤和酸楚都积聚在了手掌里。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作者:波佩 选自《三峡文学》2022年第2期 有删改)1.文章写那位捞蝌蚪的父亲,为何要强调“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3分)11\n【答案】:(1)一般而言,北方人形体、气质都比较粗犷;(2)写这位父亲具有“北方人的轮廓”,意在突出其外表粗犷;(3)强调外表粗犷,意在反衬出父亲对孩子柔软细腻的内心。【解析】“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这是对捞蝌蚪的父亲的外貌描写。众所周知,北方汉子身材魁梧,面孔粗糙豪放,这位捞蝌蚪的父亲给读者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粗人”的形象,有意地突出其粗犷的外表,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反衬出其内心的柔软细腻,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2.文中同学的父亲“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文中哪些情节使“我”改变了对他的印象?(2分)【答案】:(1)叫醒“我”和同学的方式十分轻柔(或用粗糙强壮的手将我们轻轻摇醒)。(2)在同学未提请求的情况下,送给“我”和同学一玻璃瓶萤火虫,充满了童趣。【解析】题干中说“‘我’改变了对他的印象”,说明在“我”心中,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的形象彻底改变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语段“从此,我知道了……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追溯至上文“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可以知道,正是由于这些事,“我”对同学父亲的印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3.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本文也是这么写的吗?本文的写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3分)【答案】:(1)说“父爱如山”,是表现父爱凝重深沉(或“坚硬”“沉默”的特点)。(2)本文却是从温柔细腻的一面来刻画父亲。(3)叙事角度新颖独特,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感受。【解析】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这是用山的高大威严体现父爱。本文描述的父亲是有着北方人的外表和轮廓的中年男子,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舀蝌蚪;是满脸横肉、剽悍异常的拳师半夜为孩子主动送来萤火虫的陪伴;是父亲在后门为“我”洗澡,本文所写的父亲都有着粗犷外表下的温柔细腻,是从温柔细腻的角度来刻画的父亲,不同于一般的父爱叙述。这样的叙事角度让人对父亲的形象感受深刻。4.有人说本文内容过于散乱,一篇文章写了三位互不关联的父亲,对此说法,你如何看待?(3分)【答案】:(1)本文写的三位父亲并不相互关联,但全文紧扣“柔软的父亲”这条主线,并不给人散乱的感觉。(2)因为三位父亲都有其外表“粗犷”,内心“柔软”的特点。(3)作者通过“柔软”这一共性,将三位父亲的事件连接在一起,使全文形散而神不散。【解析】文中描写了三位父亲,一位在早春时节为儿子捞蝌蚪,一位在半夜送儿子送萤火虫,一位在生命终结前给儿子洗澡,三位父亲的工作、相貌、职业等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外表粗犷,对儿子的爱却柔软。5.从词语搭配和表达中心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妙处。(3分)【答案】:(1)“父亲”一词本是和阳刚、粗犷搭配的,用“柔软”来修饰,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2)这种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从表达中心角度看,题目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本文所写父爱的特点【解析】父亲的形象一般是与高大、伟岸、严厉等词联系起来的,用“柔软”一词修饰父亲,使文章标题新颖独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内容处处显示出三位父亲的柔软,这也呼应了文章标题。第三类 “我”与陌生人一、(2022平顶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1~5题。(共16分)疼痛里开花11\n包利民①阳光洒在光洁的路面上,清晨的空气里带着清新的味道,燕小鸥拖着长长的影子出现在街角,艰难地向前走着,一步,两步,腋下的双拐随着脚步发出轻微而短促的咯吱声。她的脸上已经出了一层细密的汗,在朝阳下闪着淡淡的光晕。②每迈出一步,燕小鸥都会皱一下眉头,仿佛腿上的每一个关节都像是有针在攒刺。不远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立刻舒展眉头,慢慢地走过去,那个身影正挥动着扫帚,清扫着路边的落叶。燕小鸥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响亮地打着招呼:“大爷您早!”扫地的大爷转过身来,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看了看燕小鸥微微颤抖的腿,便过来扶她在路边坐下。③两个人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坐在那里谁也没有说话,大爷满是风霜的脸上,一抹微笑如春风拂过无数山冈,于是条条沧桑的皱纹也生动起来。燕小鸥看得入了神,就像大爷看太阳看得入了神。当太阳转到一栋楼房的后面,斜斜地投过来一片影子,燕小鸥才拿起拐杖,大爷忙伸手搀她。站起来后,她说:“我休息好了,要回去了,别担心,我能走回去!”大爷用不变的微笑送她离开。④走在回去的路上,燕小鸥才发现,今天又比昨天多走出了十步。她在心里默默地数着自己的脚步,从阴影走到阳光下,慢慢地没入街道转角处。而扫地的大爷也才收回目光,继续低头去扫那些不停飘落的叶片。⑤这是在这条僻静的街上,每天清晨都会上演的一幕。⑥等燕小鸥到了楼门前,我才从那边的小广场上跑过来,一边问:“今天怎么样?比昨天多走了多远?”一边背起她,她伏在我背上,手里提着拐杖,高兴地说:“多走了二十步!这条街快走出一小半了!”我说:“姑姑还在家里担心你呢!怕你摔倒!”她轻笑:“我妈就是事多,摔一下又能怎么了,谁学走路没经历过摔摔绊绊的?”⑦十六岁的表妹,年初的时候一场事故,导致丧失了走路的能力,卧床三个月后,腿才渐渐恢复知觉,医生说,必须要自己锻炼走路。开始的时候,我背她下楼,她拄着双拐甚至一步都迈不出。可是即使如此,她也要坚持自己站在那里,几天之后,她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满脸淌汗,可是却高兴得大叫。她渐渐地能慢慢拄拐行走,我也放了心,她自己练自己的,我去那边的小广场和一群大孩子踢球。⑧可是有一天,燕小鸥就摔倒了,她没有喊我,只是想自己挣扎着站起来。可是如此简单的一个动作,她却难如登山,总是刚刚起身便复又跌倒。这个时候,扫大街的大爷便出现了,将她扶起。她腿上的血甚至渗透了裤子,可她没有哭,而是笑着向大爷道谢,大爷只是慈爱地笑着。她试着向回走,大爷并没有帮助她,只是用微笑鼓励她。⑨那天回到家,姑姑一个劲儿地埋怨她,她看着妈妈帮她处理腿上摔破的地方,笑着说:“真好,我终于能体会到小时候学走路的感觉了!”⑩那天以后,便总能在清晨的那个时间遇见扫地的大爷,就在前方不远处。每一次,燕11\n小鸥都要走到大爷身边问候一声,然后再回头向家走。渐渐地,她发现,每天早晨,大爷的扫地的位置都会向前移动一段,这样她几乎每天都要比前一天多走一些。她觉得这个方法真好,把目标分割成眼前的一小段一小段,便不会觉得那么无望。⑪时间一天天过去,秋天深了的时候,燕小鸥已经能拄着拐在那条长长的街上轻松地走一个来回,而那张微笑的脸也每天如约出现。燕小鸥开始丢了拐走,仿佛一个重复的过程,那个大爷就那么陪着她一段一段地向前延伸着路程。第一场雪落下来的时候,燕小鸥已经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她说她要开始练习跑步。然后她说起那个老人,说他的微笑有一种穿透人心的感染力,是他帮着自己走过那么多的艰难。⑫燕小鸥跑步的时候,我也跟着她一起慢跑,再到快跑,后来便是在那条街上跑上几个来回,每次经过那个大爷,我都同着燕小鸥一起和他打招呼,他则用不变的微笑迎着我们通红的脸。那半个冬天,那张笑脸也温暖了我的心境。⑬后来,燕小鸥完全恢复,可是每天早晨跑步的习惯却保持了下来。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有一个早晨她回来后,对我说:“街上扫地的换人了,那个大爷退休了,回老家去了!我还没来得及和他好好说说话,还没来得及对他多说几声谢谢呢!”⑭我说:“你摔倒疼痛的时候,不和大爷说,等他走了才想起要说话。其实,就算你说了,他也只能听你说,你还不知道吗?他年轻的时候服错了药,烧坏了声带,再也不能发出声音了!听说他受了不少的苦,可是从没沮丧过!”⑮燕小鸥的眼里一下涌满了泪水。⑯不过我们都相信,大爷的微笑永远不会改变,不管在哪里,不管经历怎样的事,都会一样的灿烂着。就像我小小的表妹,经历了那么多的疼痛,却从不说,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迎着那张温暖的笑脸。(选自《作文向导·初中版》2022年第7期)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答案】:燕小鸥因事故丧失走路能力,每天在扫地大爷的微笑鼓励下坚持练习走路直至康复,她知道了大爷的坎坷经历后,感动落泪。【解析】通读全文,明确:主要人物(燕小鸥)、时间(年初至第二年春天)、地点(路上)、事件的起因(燕小鸥因事故丧失走路能力)、事件的经过(燕小鸥每天在扫地大爷的微笑鼓励下坚持练习走路直至康复)、事件的结果(扫地的人换了,燕小鸥知道了大爷的故事并感动落泪)。从这些要素中再提炼,可以明确后三者已经包括了前三者,所以用起因、经过、结果分点概括即可。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1)燕小鸥拖着长长的影子出现在街角,艰难地向前走着,一步,两步,腋下的双拐随着脚步发出轻微而短促的咯吱声。【答案】:(1)示例一: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地写出燕小鸥架着双拐练习走路时的艰难,表现了她的坚强。示例二:“拖着”“艰难”“轻微而短促”“咯吱”等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她架着双拐练习走路的艰难,表现了她的坚强。(2)大爷满是风霜的脸上,一抹微笑如春风拂过无数山冈,于是条条沧桑的皱纹也生动起来。【答案】:示例一:神态描写,细腻地描写出大爷笑容慈祥,让人感觉温暖。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爷的微笑比喻成春风拂过山冈,生动地写出大爷的温暖、慈祥,富有感染力。【解析】细读句(1),从人物描写角度看,该句是动作描写;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看,句中的“拖着”“轻微而短促”“咯吱”等词语用得很传神。动作与用词都突出了句中的“艰难”,表现了人物的坚强。细读句(2),11\n可知该句中“一抹微笑如春风拂过无数山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将大爷的微笑比作“春风”,联系春风特点,便知这个句子写出了大爷的温暖、慈祥;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该句描写大爷神态,点出神态描写的部分,然后分析其效果即可。3.第⑭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2分)【答案】:交代了大爷一直以微笑与燕小鸥交流的原因,突出了大爷坚强、乐观的性格特点。【解析】通读全文,明确该段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写大爷的发不出声音照应前文中大爷每次帮助燕小鸥时并不言语,只是微笑,也将大爷的坎坷经历与大爷的人生态度作对比,表现了大爷的坚强、乐观。4.文中的燕小鸥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答案】:燕小鸥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姑娘。(1分)她因车祸丧失了走路能力,坚持每天练习,即使摔倒受伤,仍笑对困难,最终完全康复。【解析】解答时可以先考虑第二问,再分析第一问。文中的燕小鸥因一场事故丧失了走路能力,卧床三个月后,腿才有了知觉,随后的锻炼过程艰难而辛苦,但她坚持了下来,直至康复。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她是个坚强、乐观的人。5.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应改为“温暖的微笑”,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4分)【答案】:示例一:合适。因为文章以“微笑”贯穿始终,开篇写了大爷的微笑给燕小鸥带来了温暖;接着回顾了大爷用微笑鼓励燕小鸥坚持锻炼;最后写燕小鸥在大爷的微笑鼓励下完全康复,结尾又强调了大爷的微笑传递着乐观、坚强的精神。示例二:不合适。因为本文以燕小鸥为主要叙述对象,记叙了她受伤后忍受痛苦、坚持锻炼、最终康复的过程,用“疼痛里开花”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更能突出中心。【解析】“温暖的微笑”是从大爷的角度命题的,文中写大爷的每次出现都写到“微笑”,开篇写了大爷的微笑给燕小鸥带来了温暖;接着回顾了大爷用微笑鼓励燕小鸥坚持锻炼;最后写燕小鸥在大爷的微笑鼓励下完全康复,结尾又强调了大爷的微笑传递着乐观、坚强的精神。所以用这个做题目很合适。而“疼痛里开花”则是从燕小鸥的角度命题的,文章以燕小鸥为主要叙述对象,记叙了她受伤后忍受痛苦、坚持锻炼、最终康复的过程,用“疼痛里开花”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更能突出中心。具体解答时,要先答合适与否,然后分析理由。三、(2022预测)阅读下文,完成1~5题。(共16分)寒风里那一点善意陈坤一到傍晚,工体北路永远堵车,特别是这样的大风天,寒冷的夜晚,太多人想赶回家吃饭,路上便越发寸步难行。与朋友约定七点钟的饭局,眼看就要迟到,烦躁。有人拍车窗的玻璃,是一位乞讨的老人。手中握着拐杖,捧一个破烂的碗,里面躺着几个钢镚儿。若在两年前,遇到这样乞讨的老人,我会毫不犹豫地落下车窗,把兜里的零钱全都给他。但自从那一次上当之后,我便不再相信乞讨的人。也是在一个冬天,我走在去往餐厅的路上,见路边匍匐着一位老人,在寒风里冻得瑟瑟发抖,地上摊着一块破布。上面写着几个歪曲的大字:被儿女弃到街头,无钱吃饭,求好心人帮助。我走过去询问老人遇到了什么困难,老人见有陌生人询问,絮絮叨叨地讲了一大堆家乡话,我能听懂个大概,大约是他被儿女抛弃,如何可怜。11\n当时兜里没有现金,我向同事借了两百元给他吃饭,同事悄悄告诉我:这人可能是骗子。我不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出来行乞就是要一口饭吃,为何还要骗人?一个月后,我在另一家餐厅门口又遇到这位老人,还是匍匐在地,面前还是摊着一块破布,只不过上面的字换成了:来京治病,无钱买票回家,求好心人帮助。我隐约觉得自己受骗了,上前询问老人遇到了什么麻烦。老人已经忘记了我,絮絮叨叨又讲了一堆,完全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最后,老人向我索要一百元。我知道自己受骗了,很愤怒。后来我才知道,很多街头乞讨的人都是在行骗,有些挣钱比白领都多。车外的老人还在不停地敲着窗子,我冷着脸没有出声。车子缓缓移动了。二十分钟以后,不过往前蹭了几十米。车外的风越刮越大,将一段树枝吹起来打到车门上。我往窗外看时,刚好看到那个老人,站在一家小饭馆门口,弯下腰,手捧一个饭盆吃着什么。我眼眶一热。那样佝偻着身子在寒风里吃饭的老人,就算是骗子,我也认了。我推开车门,冲进大风里。冷风灌进我的脖子,我一边走一边落泪。这世上有多少人,因为受到伤害关闭自己的心。其实,在寒风里付出的一份善意,比对方是真是假更重要。我给的是我自己的心。一个乞丐和一个我心中最尊贵的人,此刻已毫无分别,都是众生,都是自己。那一刻我猛然醒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3分)【答案】:“我”傍晚开车赴朋友饭局时被堵在了路上,一个乞讨者向“我”乞讨,“我”想起以前被乞讨者欺骗的经历,于是对眼前这个乞丐非常冷漠。当“我”看到寒风中他在一家小饭馆门前吃剩饭时,“我”深受感动,又下车给他帮助。【解析】本文在记叙眼前事的时候还插入了对往事的回忆,眼前事是一个乞讨者向“我”乞讨,但“我”没有给他,最后“我”看到他在寒风中的行为,还是下车到他身边给他“我”的帮助;回忆中的事是“我”受乞讨者骗的经历。受骗的经历让“我”对乞讨者心存怀疑,害怕自己再次受骗,害怕自己的善意被别人利用,这是一种自“我”防备的心理。这是导致“我”对眼前的乞讨者冷漠的原因,但“我”是善良的人,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于是“我”再一次表现出自己的善意,并且思想上也升华到一个高度。概括时回忆中的事情可以用“受骗经历”进行高度概括,眼前事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表述出来即可。2.文中多次写到“寒风”,它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②为乞讨者的出场提供环境条件。③“寒风”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们受骗后关闭自己的心而形成的冷漠世态。④推动事件发展,由于风大树枝打到“我”车上,“我”才望向窗外发现寒风中吃剩饭的乞讨者。【解析】“寒风”是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眼前的故事发生在寒风里,回忆中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寒风中,寒风中乞讨可能更容易让人心生怜悯。文章在探讨的是要不要因为一次或几次受骗的经历就关闭自己的心门,收回自己的善意而让心变得冷漠。由此看来,“寒风”还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们冷漠的心,使需要帮助的人像处在寒风中一样。环境描写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寒风吹打树枝,“我”望向窗外,才有后面的情节。3.分析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答案】:“躺着”使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展示了乞讨者破碗中硬币毫无生气的状态,与毫无生气的环境特征相吻合。(2分)“几个”展示了乞讨者乞讨的结果,说明并没有多少人给乞讨者钱,表现了人们对乞讨者的冷漠。11\n【解析】“拄杖”“拿破碗”体现了乞讨者的年老与贫穷,碗中的“几个”硬币则是对他乞讨结果的描绘,寒风中老人在堵车的马路上乞讨,但所得并不“丰富”,这说明许多人像“我”一样,对乞讨者比较“冷漠”,他们可能也像“我”一样被乞讨者骗过而不愿再相信其他真正需要帮助的乞讨者。冷漠的空气弥散在寒风中,作者用“躺着”这个缺乏生机活力的词语来展现这种冷漠的氛围是非常恰当的。4.“我”在下车走向乞讨者时“一边走一边落泪”,“我”为什么落泪?(4分)【答案】:①“我”对乞讨者在寒风中因乞讨无果而在小饭馆门前吃剩饭而心生怜悯。②“我”为自己受骗后就不再愿意付出善意而自责。③“我”为人们的普遍冷漠而伤心。④“我”为一些利用人们善意行骗的人而难过。【解析】落泪的原因可以从前后文的内容进行推测,前文已经写到“我眼眶一热”,是因为“我”看到老人在寒风中的举动而为他难过。“我”没有给老人以帮助,“我”怀疑老人的乞讨也是在行骗,“我”怕自己受骗而拒绝付出善意,此时的场景让“我”为自己的行为自责,这也是“我”落泪的原因。后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指出人们普遍的冷漠是因为害怕受到欺骗的伤害,这种普遍的冷漠也令“我”落泪。利用人们的善意行骗的人破坏了社会的信任体系,这让“我”难过,这也是“我”落泪的原因。5.如何理解“我即众生,众生即我”?(3分)【答案】:我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我和众生是祸福与共的,众人的痛苦也就是我的痛苦,(1分)我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众生,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处于困难中的人。【解析】本句是文章的主旨句,“我即众生”是说我就是众生中的一份子;“众生即我”是说对待别人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替别人考虑。结合文章内容,这两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一样对待,要给别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二、(2022盐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8分)消失的年声肖复兴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11\n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选自2022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1.文章开头从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分)【答案】:一方面交代了过年时鞭炮声岌岌可危的现状,另一方面与标题呼应,同时也引起下文对“消失的年声”的叙述。【解析】答题时,先从内容上分析,细读该段,可以发现其关注的焦点是“鞭炮之声”,写因为雾霾天气日益加重,人们呼吁禁放鞭炮,因此鞭炮的声音也岌岌可危。再从结构上分析,标题是“消失的年声”,开头便写鞭炮声的现状,与标题相呼应,引出后文的内容。2.文章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答案】:(1)“踩岁”的声音和大街小巷中的吆喝声。(2)因为在作者看来,这两种声音代表着童年时的快乐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它们体现着人们对精神的向往。【解析】从4、5两段中,可发现其主要写“踩岁”的声音;从6、7两段中可概括其主要写“过年时大街小巷的吆喝声”。解答第(2)问,可从相应语段中勾画出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如从4、5两段中,可勾画出“尽情地踩”“越响越吉利”,从中可看出小伙伴们一起“踩岁”的快乐,再如从6、7两段中,可勾画出“新年交响乐”“图吉利”,体会出无限的快乐和精神寄托。3.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答案】:(1)清冽而清爽 充满韵律;(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吆喝声比喻成“新年交响乐”,渲染出吆喝声给过年带来喜庆的气氛。【解析】根据题目的提示,将答题范围锁定在第6段,完成第(1)问,可采用勾画关键词的方法。细读该句,就可发现关键词有“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将这些关键信息进行简单整合即可得出吆喝声的特点。完成第(2)问,一是从修辞的角度切入,明确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二是联系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将吆喝声比喻为新年的交响乐,突出吆喝声带给新年的欢乐喜庆气氛。4.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答案】:过年既要有物质上的享受,更要有精神的追求,这样过年才更有意义。【解析】首先要理解“两者”是指什么,一是指年味儿,二是指年声。联系前文“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就可以揣摩出句子所蕴含的意义。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4分)【答案】:对“消失的年声”的留恋、无可奈何、深刻反思和期盼。【解析】答题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其次是要善于勾画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和态度的关键词句。如“无可奈何”“遗憾”“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可惜”“过年,11\n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从这些语句就可以得出答案。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0:15:47 页数:11
价格:¥3 大小:36.1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