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2022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议论文人格修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恰与够董改正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1.(3分)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解析】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围绕“够”字展开论述,从写文章、说话逐渐深入到物质、权势和名誉方面论述什么是“够”。最后,在第⑦段总结全文: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2.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2.(2分)不能。“往往”在句中表示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犯事的几率高。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句子就成了“胆子越来越大,要犯事”,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解析】“往往”是指每每,时常。在句中表示“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常要犯事的”。如果去掉,该句意思则变成了“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要犯事”6\n。这样句子表达的意思就太过绝对,意思不严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2.(4分)文章先从黄帝造“够”字的故事谈起,引出本文关于“够”的论题;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写文章和说话方面论证了什么是“够”;接着从写文章、说话过渡到物质、权位、名誉方面,并列举了范蠡、文种、王翦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什么是“够”;最后得出结论“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给本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①段):由黄帝造“够”字的故事引出关于“够”的论题。第二部分(第②段~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写文章、说话和物质、权位、名誉方面,论证了什么是“够”。第三部分(第⑦段):得出中心论点: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用原句回答或者自己组织语言,意思相符即可。2.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张良的功劳很大,却不居功,逐步退隐,名、利和性命都保住了;韩信要求封王,结果被诛灭三族。3.(3分)⑥段。材料中张良与韩信的事例与第⑥段中范蠡和文种的事例类似,论证了在物质、权位、名誉方面什么是“够”。【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补写论据的能力。给出的材料对比论证了“在权位、名誉方面,什么是‘够’”。然后通读文章,分析段意明确第⑥段正是论述在物质、权位、名誉方面,什么是“够”,所以适宜放在第⑥段。读书学习二、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12分)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詹勇①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算上电子书阅读量的2.48本,一共不到8本,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读书的时间哪去了?②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尘,“忙”与“累”也有另一番场景。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毫无书卷气;不少人心为物役,铁了心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则夺下了孩子手里的课本。从社会层面看,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这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不少书店和书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笈,这些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非但不能长精神,还要“长疾瘤”。③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人更是警告: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就已经堕落了。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社会的底气和定力。因而,图书馆排队借书的队伍长了,信谣抢盐的人就会少些;平时科普工作深入细致了,市民们面对PX项目的心态就会平和些。④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古往今来,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6\n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⑤“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风雨如晦的岁月,学子们的呼喊曾经震撼世界。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不同的是,它拷问的是怎样对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心去回答。(选自2022年4月23日“人民网”)1.请简要分析本文①~③段的论述思路。(4分)1.(4分)先引用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引出论题“读书的时间去哪了”(1分);然后分析造成一现象的原因是浮躁之气和功利之心(1分);接着分析了读书的好处(1分);最后得出“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这个结论(论点)(1分)。2.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4分)2.(4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2分)举书店卖文化垃圾的事例,证明这种病象已侵袭到阅读内部了;(1分)把读功利性书籍比喻为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形象地指出其危害。(1分)3.第⑤段加点“平静的书桌”的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2分)3.(2分)指名利的诱惑、信息的干扰,使读书人不读书(或只读些功利性的书)【解析】本题中“平静书桌”是指当下书桌无法平静的现实,也就是指名利的诱惑、信息的干扰对人们阅读的不良影响。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4.(2分)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解析】本文始终围绕“读书”问题展开,因此可以说,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成长励志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8分)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①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②雇主看到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后,雇主来了,他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③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呀!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干活儿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④每天你钉一颗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尽心竭力,最终,你吃惊地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可以重来……但你无法回头!⑤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⑥生活是多样多彩的,有时机遇会在我们出乎意料的时候突然拜访,然而,生活有时也是充满挑战、残酷的,也许厄运就在我们毫无防备的一瞬间降临。⑦心态决定成败!⑧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并伴随着耳聋,可她却在令旁人无法相信的重压之下,凭借着自己顽强坚韧的毅力,成为举世闻名的女作家、翻译家。我们都知道,海伦的遭遇是不幸的,可她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神话,海伦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艰辛的努力,还有积极向上的心态。⑨现实生活中也许存在着许多失意让我们心情沮丧,在这时,我们不妨拿自己的现实同海伦比较看看,就会发现这些也不算什么了。⑩6\n当我们用平静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发现事物,对待事物,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眼前的路会不断的拓展、加宽。⑪当我们的生活被平淡、无聊、无助、渺茫所充斥,看不到前路在哪里时,正是我们必须鼓起勇气走下去的时刻。也许你现在面对的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在困难面前或许就是机遇最容易出现的时候,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你面前的问题。态度决定一切,相信自己,未来的美好就把握在你的手里。⑫就好比玩游戏时,快要升级的时候却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候,冲过去就过关了,冲不过去就只好重新开始。用积极的心态去做一切,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1.(1分)用积极的心态去做一切,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或: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2.请简述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2分)2.(2分)首先,以木匠造房子为事实论据引出论点;然后,举了海伦·凯勒的例子证明了“心态决定成败”;接着,论述我们应该用好的心态对待现实生活;最后,以玩游戏为喻,再次证明论点。【解析】答题时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和“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本文首先列举木匠造房的事例提出了“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的观点;然后列举名人事例论证心态决定成败;最后总结概括提出中心论点“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据此即可作答。3.文章开篇写“木匠造房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3.(2分)引出论点——“态度决定未来”;以事实论据作为文章的开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开头段落是否采用了论据或者论证方法,此处讲述“木匠造房的故事”运用的是事实论据,增加了议论文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兴趣。4.请为文章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4.(3分)司马迁曾遭宫刑,在面对身体的巨大痛苦和心灵的重大创伤时,他没有像常人般颓废,而是以勇往直前的态度完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名垂青史。【解析】需要写出具体、有代表性又能契合文章论点的例子。本文中心论点是“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可列举面对挫折仍然积极乐观的事例作为论据。例如“司马迁虽遭宫刑,依然写出绝唱《史记》”。热点话题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2分)知耻心可贵马誉炜①前些时日看央视节目《开讲啦》,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雪健讲的一段话令我深思。他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话剧《九一三事件》中饰演林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时,都曾有为饰演好特定角色而在一个月之内突击减肥20多斤的经历,靠执着追求和艰辛努力赢得了观众认可与称赞,可在自己成名后饰演电影《横空出世》中冯石一角时,就没有下决心再去减肥,尽管这部电影也在本世纪初获得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但现在每每想起来、特别是看到银幕上自己略微发胖的形象时,就会产生一种“耻辱感”,认为是从艺生涯中的羞耻,痛恨自己出名后曾经有过的“浮躁”。讲起这些,已是花甲之年的艺术家满脸愧疚,令人为之动容。我在想,李雪健之所以能够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与他因敬业而知耻的职业精神不无关系。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把知羞明耻作为修身的先决条件,把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意思是说,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羞耻的观念。孟子也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6\n视知耻为做人之根本,时时反省和检点自己,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可让我们见到这样的知耻之心:“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耻知足知止的形象跃然纸上。③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时刻有羞耻心,才能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地反省自己的错误,检点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行为中的失范之处。这或许就是清代学者王豫在《蕉窗日记》中所言“士不可一刻忘却耻字”的真意。④高尚者富有知耻之心。许多功勋卓著的老一辈共产党员身上,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原则,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经百战的彭老总看到群众自发地举着他的画像游行,当场让工作人员撕下来毁掉。⑤自尊者方能知耻。近日,“八一”厂老艺术家田华在畅谈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来不做商业性广告,是因为演了一辈子“正面人物”,如果为了几个钱去到处做广告,就玷污了“党的女儿”的形象与名声。刚刚辞世的著名歌唱家王昆,也坚持义务为声乐界培养人才,从不收取什么“拜师费”。这些老艺术家身上体现出的“戏比天大、德如地厚”的高尚品德,既是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人格人品的尊重。因此,她们也永葆了艺术青春,在舞台上留下了纯正照人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拥戴。⑥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无论是在政界还是艺术界,都有一些缺乏知耻之心的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手中一旦有了权力,就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法规纪律等统统抛诸脑后,利令智昏、颐指气使、狂妄自大,大搞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那一套,滥用职权,疯狂敛财,胡作非为,不仅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也丧失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和良知。有的所谓“名人”“大腕”,沾染了市侩作风,满身铜臭气,张口就谈钱,登台就要价,“台上亮闪闪,台下乱糟糟”,完全忘记了艺术家前边的“人民”二字,使演戏与做人成为完全割裂开来的“两张皮”,既暴露出知耻之心的缺失,也大大削弱了艺术在传播正能量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如今将这些腐败、丑恶现象清除掉,净化政治生态和艺术生态,不仅是各界向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回归,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回归。⑦知耻之心尤可贵。君不见,有人到身陷囹圄时,才“找回”知耻之心,着实晚矣!(选自《杂文月刊(选刊版)》2022年3期)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1.(2分)知耻之心尤可贵。【解析】议论文的标题一般提供论题或者论点,通读全文,发现文章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知耻之心尤可贵。君不见,有人到身陷囹圄时,才‘找回’知耻之心,着实晚矣!”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因为标题要简洁,所以提取主要意思,“知耻之心尤可贵”为论点即可。2.文章第①自然段叙述李雪健在央视节目《开讲啦》中的讲话有什么作用?(3分)2.(3分)①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知耻之心尤可贵”;②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知耻之心尤可贵”;③吸引读者。3.文章第②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3.(4分)第②段主要使用了道理论证。文段分别引用了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白居易的诗句“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等,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把知羞明耻作为修身的先决条件,把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这一分论点,从而间接论证了“知耻之心尤可贵”这一中心论点。4.试分析文章第⑥段划线句的语言特点。(3分)4.(3分)文章第⑥段划线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一部分共产党员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也丧失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和良知的重重表现,使文章论证语言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6\n【解析】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形式相同的句子构成,由“利令智昏、颐指气使、狂妄自大”“滥用职权,疯狂敛财,胡作非为”可知是排比修辞,作用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0:02:35 页数:6
价格:¥3 大小:25.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