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评价作品价值和审美取向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文学类阅读:评价作品价值和审美取向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那事已经发生过了。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我没兴趣。”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n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伟大的宏纪元,美丽的宏纪元,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人类还在,文明还在。\n“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李存葆主峰上下全是一人多深的芭茅草,一接近它,便躲过了敌人的射界。我火速爬着赶上了梁三喜他们。梁三喜见我来了,也没责怪我。三排仍不时向敌人射击,敌人也不断还击。我们在草丛中攀缘而上,去接近敌堡……爬了一大阵子,猫起腰便看见敌堡了。战士“北京”对梁三喜说:“连长,距离最多有五十米。放心,绝对不用打第二炮,干吧!”梁三喜点头同意。战士“北京”当即把炮弹装进炮膛。少许,他肩起“八二无”炮身,“噌”地站起来,勾动了扳机!然而,没见炮口喷火!战士“北京”一下卧倒在地。敌人的子弹“嗖嗖”从我们头顶上飞过……“怎么?是臭弹?”梁三喜问。“嗯。是发臭弹。”“北京”说着,忙把臭弹退出炮膛。弹药手赶忙又递给他一发炮弹,他又将炮弹装进了炮膛。稍停,他又掮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却又一次没见炮口喷火!“哒哒哒哒……”敌人一串子弹射来,战士“北京”一头栽倒在地上!“‘北京’!‘北京’同志……”我和梁三喜同声呼唤着。一切都发生在瞬息之间!战士“北京”倒在血泊中,身上七处中弹。中的是平射过来的高射机枪子弹,处处伤口大如酒盅,喷出股股热血……啊,倒下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士兵又倒下了!他连“哼”一声也没来得及,眨眼间便告别了人生!他二十出头正年轻,芬芳的生活正向他招手!他是那样机敏果敢,他是多么富有才华!昨天晚上,他还以将军般的运筹帷幄,为我们攻打无名高地献出了令人折服的战斗方案!可此刻,他竟这样倒下了!他从北京部队奔赴前线补到我们连,到眼下才刚刚两天,我们还不知道他叫啥名字啊!五十米的距离上,他不瞄准也绝对有把握一炮一个敌碉堡!可臭弹,该死的两发臭弹!!梁三喜怒对爬到眼前的弹药手:“他的死,你要负责任!”\n弹药手沉下头不吱声。我知道,梁三喜这是由极度悲恸产生的激怒,而激怒又变为这无谓的埋怨!在同生共死的战场上,有哪位弹药手愿意出现臭弹啊!梁三喜从战士“北京”身下双手摸过血染的炮身,把那发还在炮膛中的臭弹猛一下退出来,忿然甩出老远!他接过弹药手递过来的炮弹,一下装进了炮膛。梁三喜肩起炮身。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地站起来,眨眼间便见炮口喷火!炮弹“轰”地炸开,敌碉堡被炸得粉碎……碎石泥尘还在刷刷下落,我们便跃起身,迎着硝烟气浪向前扑去!上来了!上来了!从左右两侧出击的突击队员,还有从主峰正面待机冲锋的步兵一排,一齐呐喊着,冲上了山顶!我们,终于站在了364高地主峰上!“注意搜索残敌!”梁三喜命令说。我放眼望去,山顶上敌堑壕里一片狼藉,空无一人。位于山顶右侧的炮阵地上,有十几门横倒竖歪的120迫击炮,遍地是待发的炮弹,还有那一箱箱未开封的炮弹箱摆在周围……这时,我才更觉出梁三喜判断的准确,决策的正确!如果不攻占这炮阵地,我们坚守在无名高地上是会全连覆没的!山顶上到处是巉岩怪石,我们沿着堑壕南边向西搜索。段雨国兴冲冲地来到我和梁三喜身边:“连长,指导员,胜利啦,我们终于胜利啦!这次战斗,能写个很好的电影剧本!”我望着段雨国那副乐样儿,真没想到他也攻上了主峰!“隐——蔽!”只听身后的梁三喜大喊一声,接着我便被他猛踹了一脚,我一头跌进堑壕里!跟着传来“哒哒哒”一阵枪响……当我从堑壕里抬头看时,啊!梁三喜——我们的连长倒下了!我不顾一切地扑过去。“连长!连长!”我一腚坐在地下,把他扶在我怀中……他微微睁开眼,右手紧紧攥着左胸上的口袋,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这里……有我……一张欠账单……”一句话没说完,他的头便歪倒在我的胳臂弯上,身子慢慢地沉了下去,他攥在左胸上的手也松开了……我一看,子弹打在他左胸上,打在了人体最要害的部位,打在了他的心脏旁!他的脸转眼间就变得蜡黄蜡黄……“连长!连长!”战士们围过来,哭喊着。“连——长!”段雨国扑到梁三喜身上号啕起来,“连长!怪我……都怪我呀……”梦,这该是场梦吧?战斗就要结束了,梁三喜怎么会这样离开我们!当理智告诉我,这一切已在瞬息间千真万确地发生了时,我紧紧抱着梁三喜,疯了似的哭喊着……讲到这儿,赵蒙生两手攥成拳捶打着头,泪涌如注。他已完全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了。\n(节选自《高山下的花环》)【注《高山下的花环》是以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节选部分内容是赵蒙生回忆9连攻打越军阵地时的一场殊死战斗。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创作,作者说他力求塑造“合乎兵的美的规范的形象”。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析文中塑造的人物体现了“兵”的哪些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面对藏经洞张映勤面对莫高窟的藏经洞,我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洞不大,只有丈余见方,像是老式窑洞的里外间,里面黑洞洞的,空无一物,那些举世震惊的敦煌遗书早已被挪运一空。藏经洞里最早保存的五万多卷经卷只有很少一部分保存在我们自己的博物馆里,绝大部分被洗劫到国外,诸如英、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都藏有。敦煌莫高窟本来是佛教圣地,在20世纪初被一名破落道士糟蹋。道士叫王圆箓,祖籍湖北省麻城县,1851年前后出生在陕西,1892年前后,贫困潦倒的王圆箓流落到了同样贫困破败的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洞穴中的佛教艺术品在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较为完整地保存。曾经辉煌一时的佛寺对世人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吸引力,荒置多年的洞窟残破毁损,惨不忍睹。王圆箓对他所依附的宗教有惊人的迷恋和执着,决定寄身佛窟,化缘谋生,为佛教道教的功德做些益事。他将现在编号为16号窟的一处洞穴进行清理,供杨某居住和抄写经卷之用。历史充满了偶然,16号窟的背后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一天,两个人偶然拆开了16号窟的墙壁裂缝,惊奇地发现墙后是一扇用泥封住的小门。拆开小门进去,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堆满了数不清的历代经卷、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后经测量,藏经洞长宽各2.6米,高3米,当年保存的遗书经卷等文物达五万多卷。这一天是1900年6月22日。对密室里这些经卷的价值,王圆箓一无所知,他既没有把经卷一把火烧了,也没有当作废品随便卖了,而是按照惯例,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那时候,管理全县政务的只有县衙门。王圆箓带着几卷经卷找到了敦煌县令严择。严大人随便看了几眼,礼节性地留下两卷便把他打发走了。王圆箓碰了一鼻子灰,怏怏而去。\n王圆箓在发现藏经洞的几年里,不遗余力地看护保管,经卷在他手里基本上完好无损,但是屡屡上报,上司的无视、冷落,让他心灰意懒。王圆箓曾将此事报告给后来调补的敦煌知县汪宗瀚和安肃道台廷栋,结果碰了钉子。知县大人挑了一部分画像和写经留作私物玩赏或送人,而知府大人看了经卷,觉得还不如自己的字好,轻蔑地说了句:“无足重!”让这些贵重的文物继续尘封洞内。号称金石学家的甘肃学台叶昌炽长着一双慧眼,他把从敦煌得来的几件献品写进了自己的著作,提议将这些文物运往兰州保存,因为官府拿不起几千两白银的运费,不了了之。7年之后,一位洋人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洋人名叫斯坦因,英国籍,著名的探险家、考古家。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为了看到藏经洞,想办法接近王道士。斯坦因最终用200两银子,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1914年,他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子向王圆箓购得部分敦煌文献。两次共掠走藏品2万余件,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1907年,一个个外国探险家闻风而至,他们来到敦煌,从王圆箓手里连哄带骗,像买废纸一样将文物盗运出国。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到敦煌,在洞中拣选了三个星期,以600两银子为代价,获取了一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这些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1909年,伯希和将他窃得的遗书在北京六国饭店公开展览,这才将藏经洞的发现公之于众。其后,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国考古学家奥尔登堡、美国考古学家华尔纳等人闻风而至,对藏经洞文物进行大量盗运。无人问津的经卷外国人一说好,惊动了朝廷。一纸电令发到敦煌,对洞里剩余的东西进行封锁,严禁外运,适时运往北京。此时洞里的文物已去之大半,而接下来长途运输带来的损失较之洋人的盗窃更为严重,遗书在途中几近处于无人看守、任其丢失的状态,大小官吏和看守层层窃取,运到北京时只剩下八千六百多残卷了。对发现藏经洞的王道士,多数论者指责他罪不容赦,好端端的一个文物宝库,竟毁在他的手里,洞里一多半的文物精品被他盗卖一空。王圆箓身为一个无知愚昧又贫穷的道士,实在又承担不起如此大的罪责。这种窃取文物的黑锅岂能让王圆箓一个人来背?那些满朝官吏在干什么?那些学人精英在干什么?王圆箓只不过是一个愚昧无知的道士,他做过努力而没有得到回应,连那些有识之士都认识不到遗书的价值,对国宝的流失不置一辞,一个无知的道士又能何为?陈寅恪先生曾痛呼:“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反省这段历史,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单单责怪王圆箓,拿一个愚昧的道士祭刀,实在是我们的耻辱!不管怎么说,这些“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的经卷绝大部分还是保存下来了。散落到国外不知是它的幸与不幸。从国家的角度看的确是损失了,好端端的祖上宝物被人家白白拿走,竟连点外汇都没换到。但是从保留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讲,我们又似乎稍稍能得到点安慰,不管经卷是存在大不列颠,还是法兰西、俄罗斯的图书馆里,它总算没有毁掉,只是暂时不能物归原主罢了。人们对王圆箓的责难,也许是出于这样一种观念,宝物宁可毁于家奴,不能让于外蕃。但是对文物来说,保存的价值无疑永远要胜过毁灭!我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是否会为它的留存于世而感到一丝庆幸呢?(有删改)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nA.文中特意强调王圆箓发现藏经洞的时间,是为了让后人铭记这个时间,也是在警醒人们记住那段历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B.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先后报告给敦煌知县、安肃道台、甘肃学台叶昌炽等人,这些人都不识货,使这些贵重的文物被封在洞内。C.斯坦因两次到敦煌,突出交易的数字,运用细节描写,在具体数字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和强烈的感情。D.文章开头作者提出自己的感受,中间记叙藏经洞及其文物,结尾部分议论和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悟,文章首尾照应,圆合自然。4.莫高窟有很多珍贵的文物,文章没有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5.作者说“反省这段历史,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从全文看,“悲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喜悦何士光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鸭子一半浮在水田里,一半栖在田埂上,已显得那样清冷;余下来的,还没有干透的谷草个子,零落地立在那儿,也显得寂寥。几只白鹭倏地又飞起来,闪着白亮的翅膀,低低地划过田野……在这一片遥远的、被磅礴的大山围着的坝子上,又一个年头算是过去了!一年一次的,年轻的媳妇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一年只有一次,婆婆暗中是这样规定的;哪一天才能上路呢?她不知道,也不敢打听。没有想到,今年婆婆却爽爽快快地要她在今天就动身。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大清早她就起来挑水,想把家里那一口石板砌的水缸挑满,来答谢婆婆的恩情。那时,雾罩还大得很,现在呢,远远的扁担山虽然还望不见,但晨雾却不再是沉重的一片,已经浮动起来,变得灰白,对面的林子和人家的剪影已经清晰地透出来。她立在水井边,把扁担横在手腕上。看得出来,她什么也没有想,她的一颗心,只是同这田野的早晨一样新鲜喽。婆婆没有像往年一样,在她要回娘家的时候用难看的脸色待她。她今天能宽宽心心地上路,日子能这样地呈现在她的面前,她就喜悦不尽了。只一会,她就担好水桶,轻盈盈地顺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太阳虽然还看不见,却让人感到它正朝这一片坝子上走来。雾气也浮转得更快,乱纷纷的,好像很紧张,很快抵挡不住太阳的光亮了。猛地,她觉得肩头一阵温暖,一片光亮已经像水一样漫过去,她家的瓦檐、壁板和窗棂,还有旁边的牛棚和谷草垛子,屋后的那一片杂树林子,都浸在浅黄色的光亮里了。\n她担着水走进灶间的时候,婆婆正蜷在灶边,早饭快要好了,她正往灶膛里架柴草。惠连忙倒了水,赶过去说:“妈,我来!”4年前她嫁过来以后,就接替了做家务的位置。灶膛里散出青烟,枝叶毕剥地响着,探出猩红的火舌来。“我来烧……你看……有哪样要收拾……”婆婆说,声音有些含糊不清,脸上还像往常那样没有一点表情。她的脾气乖戾,常常使人不安,但惠听得出婆婆今天这样说并不是使气。今年分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节抓得紧,忙不过来的时候,婆婆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她煮饭的。今天呢?却是要帮她早一点把饭煮好,来犒劳她一年的辛勤。她站着,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就到柴草棚子里去选了一捆树枝,给婆婆堆放在灶边。早饭摆出来的时候,丈夫也回来了。今早上他好像很忙碌。一家人坐下来吃饭。菜有三碗,一碗红亮的、填了糯米粉的辣椒,一碗白净的、盐水浸渍的蒜瓣,一碗酸菜炒肉片。这比平常丰盛多了。大家都一声不响,没有交谈,只是婆婆吃完了的时候,惠就立即搁下自己的碗筷,起身为婆婆添饭,然后双手把盛好饭的碗送到婆婆的手上。吃完了饭,她要洗碗,婆婆说把碗收拾在锅里好了。她要喂猪,丈夫先吃完,已经把木桶提在手里了。这么说,她空闲了?该换衣裳了,但她还是不由得停了一停,才低着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她出嫁的那一年,用来压衣箱的衣裳,只有一件碎花灯芯绒上衣,一条蓝布长裤,一双浅蓝色纱袜,一双深棕色布鞋。这套嫁装她平时从来不穿,现在从红漆已经发暗的柜子里把它们一件件取出来,不一会就穿戴好了。衣裳是用心浆洗过的,一走动就窸窣作响。她放轻脚步走出来。堂屋里的方桌上搁着一个细篾背篓。她心里一动,不禁偷偷地向背篓里瞥了一眼:好几只黄颜色的旧玻璃瓶里盛着包谷酒;还有用旧报纸一份份包起来的,则多半是砂糖。这一带的风俗,一瓶包谷酒或者一斤砂糖,就是一份带给亲戚的见面礼。要是这些全是婆婆用来打发自己上路的,就可以去看望许多家亲戚了。不知是为了偷看过背篓,还是为了动过这样过分的念头,她顿时觉得脸热心跳。不一会,婆婆和丈夫从对面的房间里走出来。“跟亲家说,”婆婆开始嘀嘀咕咕地吩咐她,“这回简单得很,等到正月间,再……”她的心一下子跳得更厉害,慌慌张张地连连点头。眼前的情形叫她不敢相信,因为这样的事情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婆婆很爱面子,但又很小气。她已经习惯了不在婆婆面前把喜悦表露出来,只是微微地红着脸,羞涩地低下头去……终于,婆婆要她动身了。她最后点了一次头,轻轻地“嗯”了一声,往前去背那只背篓。“叫长顺……背嘛……”婆婆说。话还没说完,丈夫就一声不响地把棕丝编织的背篓系子抓在手里。惠又心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为了恩爱,而是为了让自家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觉得他们当初并没有将她错嫁人家,于是很放心,脸上也光彩。\n来到碎石铺的大路上了!经过整个上午的追逐,雾岚已经被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浮在那儿一动不动,留在近处的也变得像水一样透明,抖动着,融入阳光之中,浸着水田飞入家和山林,太阳高高地照着,一点也不骄矜,又宽阔又明净。大路上没有人,但惠还是没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后那么一点点。他们也一直没有说话。她只见那只背篓不停地在眼前晃动,隔一会,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赶几步,跟上他。一片晒谷场过去了,一座烘房出现在前面,丈夫的背篓仍在摇晃,而阳光还是那样明亮,天还是那样蓝……(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婆婆脾气乖戾,不太好相处,一年只允许惠回娘家一次;为了讨婆婆欢心,能早点回娘家,勤快能干的惠大清早就起来挑水。B.“田土里有收成”,“今年分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节抓得紧”等等,这些都指向了改革初期农村变化的现实,凸显了时代背景。C.惠从红漆已经发暗的柜子里把用来压衣箱的从来舍不得穿的嫁衣,一件件取出来穿上,既表现了惠内心的喜悦,也折射出生活的艰辛。D.小说围绕年轻媳妇惠回娘家展开情节,描写出女主人公细微而丰富的心理感受,展现了时代变化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记。7.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较为突出,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8.有人评价何士光的小说擅长从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人坝田荒①实在等不及丈夫来接她,瞒过兵站站长,她独闯莲花坝了。②她手拄着木棍,徒步跋涉了一百多公里的山路,穿越了原始森林,蹚过沼泽地,跨过蚂蟥区,一步一步向前挪动,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雪水,只记得住了五次崖洞,见到五次日出……③现在她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也许是野果吃得太多,嘴里直吐酸水,就像“有喜”的样子。她想起要是真的“有喜”不知丈夫有多高兴……想着想着,一股热潮冲向耳根,冲向面频,她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说不出的快意。\n④兵站的老站长给她说过,要到丈夫的驻地,必须翻过四千两百米以上的山口,那是一座死亡之山,云雾弥漫,细雨茫茫,气候变化莫测,一路蚊虫、蚂蟥多如牛毛,还有野猪、熊、鹿……尤其是那叫“老虎嘴”的路——从悬岩上炸出的羊肠小道,万一失足,你就再也吃不成我们兵站的“红烧蚂蟥清炖冰雪”了。⑤这些并不是老站长吓她的,还有些险恶的地方是站长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可二秀也真闯过来了。⑥她坐在树丛中,扯了扯身上被荆棘挂得破烂不堪的衬衣和一条沾满血迹的长裤。行李呢?早丢光了。⑦就是在那一跤后,她撑着地,从泥水里抬起头来,竟和一个怪物面对面,那怪物长长的嘴脸,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对獠牙边滴着涎液,圆圆的眼睛疑惑地盯着这个长发泥人,不进攻也不退却。她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了,别说跑。突然。那怪物惊恐地转身,背倚一棵大树,伸着头,仰望着天空。这时,她才看清是口肥壮壮的野猪。忽觉一片黑云从她头上掠过,向野猪扑去。好一会儿,才看清是一只大雕,展出的巨翼足有三米多宽,它伸出利爪在猪腮上一抓,野猪伸嘴一咬,咬下几根羽毛,大雕鼓翅一击,直冲上天了。⑧当大雕对野猪进行第二次攻击的时候,她抓住良机,拼死冲出生死之地,可行李丢了。那里有丈夫喜欢吃的“涪陵榨菜”,还有一条“红塔山”香烟呢,她真心疼!⑨那封信呢?还好,在!她从内衣里摸出那封皱巴巴的信。⑩她找了块干草地,背倚枯树坐下,看起这封信来:⑪“二秀:我们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雪域孤岛,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因为这里一年有八九个月被大雪封闭,交通断绝,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到这里来的都是铁打的汉子,他们也像我热爱嘉陵江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但他们更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请原谅,我这里说的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军人,是真正的军人!”⑫“这里是真正的男人世界,许多干部的家属都符合随军条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女人来此随军或探亲。我们团长一次来此视察,他许下诺言,如果哪一天有一位勇敢的女性闯入这块圣洁的地方,就把这莲花坝改为‘女人坝’,并为她勒石竖碑!”⑬“二秀啊!这里我给你讲个笑话,春节联欢会上,有人出了一个谜语,奇怪的是全连没有一个人猜中,但是那个最嫩的、满嘴茸毛的河南新兵猜中了!你猜猜看,如果你猜中了我一定给你一个甜蜜的梦,谜语就是‘123456890’。”⑭看着这神秘的“密电码”,她嘴角一动,拉出一丝笑意。厂里粗心的姐儿都没看懂,她们哪里体会得到那些远离社会群体的边防军人的心呢?⑮她实在没力气了。渐渐地,她仿佛感觉是丈夫抱着她,在她身上捉蚂蟥,说是整整四十七条,她哭了……⑯她终于醒了,见自己睡在行军床上,盖着毛毯大衣,周围都是“兵哥”个个像她的丈夫,仔细一看,又不是她的丈夫,她真的哭了!⑰这下急坏了周围的兵们,慌乱中商量着应急措施,最后一致推选那个河南新兵给她讲故事。\n⑱他装出一副讲故事的腔调:“一个月前,不不不,是从前,唉!反正那里有一座山,像老太婆一样经常发脾气。这一年,她脾气好,提前一个月开了山,这时候有个连长带了一个排去山外背物资,回来的时候,刚爬到半山,老太婆就变了脸,霎时,暴风雪就封盖了山口。那个连长凭着多年的经验,把战士们带过了山,突然发现少了三个新兵,又急转身向山口爬去。当找到三个新兵时,铺天盖地的雪崩向他们扑来,连长用最后一口气掩护新兵脱了险,自己却被冲下冰湖,三天后才从湖里捞起一座‘冰雕’——我真该死……”⑲河南新兵哭了,兵们都哭了,她却不哭了,河南新兵一下跪在她面前:“嫂子,三个里就有我!”⑳沉痛之后,二秀在莲花坝终于看到了那座“冰雕”,但那已不是“冰雕”,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永不消融的石雕,她站在石雕下看见丈夫对着她微笑。㉑石雕的旁边又竖起一块巨碑,碑上刻的“女人坝”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㉒从此,每天清晨,都有一队官兵,对着石雕和石碑敬着庄重的军礼。(原文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站长讲述死亡山口的情况,反映出军人戍守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B.第⑧段中“她真心疼”,既是心疼物品的丢失,更是心疼丈夫没有口福享用。C.谜语“123456890”的谜底是“缺妻”,写出了守山军人对情感生活的渴望。D.石雕的微笑意味丈夫牺牲时因想着在兵站等他的二秀而面带笑意。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②节多用短而整饬的句子,写出了二秀行进之路的危险、紧张和艰难。B.小说第⑦节以二秀的视角来写野猪,逼真地写出了她的慌乱和吃惊。C.小说第⑱节呼应第④节站长的话,站长向二秀委婉地表达她丈夫不来接她的原因。D.小说第⑲节以士兵们的哭反衬二秀的不哭,写出了她听到丈夫牺牲时的真实反应。11.小说第⑪⑫节展示丈夫写给二秀的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2.叙事视角是叙述故事时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结尾两节的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远唱不完的歌(节选)刘白羽一个夜晚,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过来,我觉得有人正呼呼喘着气,在我床头边摸索,我赶紧问:“哪一个?”暗中一个笑吟吟的声音回答“是我”,等我拿打火机把洋蜡点着,仰头一看,站在我面前的,原来不是旁人,是电话兵——高兴旺,来团部开会。\n我见他还站在那里不动,就邀他坐下,并且说:“团首长忙了多半夜,你就在这儿先抽根烟等一等吧。”我也点着烟吸了一口,隔了一阵儿,他跟我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下半夜,大概也是这天快亮的时分吧,他睡得正蒙昽,忽然听见有人在旁边说话,再一听,是个女人声音在唤他:“同志!同志!”他立刻攥着他的冲锋枪一下爬出来。他一看,心里立刻明白,这定是朝鲜白鹭山游击队的同志们到敌后侦察回来了。那个朝鲜妇女被两位男游击队员搀扶着,高兴旺感觉她正咬着牙忍耐着疼痛,不免一惊问:“怎么?负伤了?”一个朝鲜游击队员点点头,指了指自己胸肺,没作声。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说到这里也说不下去了。可是,那女同志还笑了一下说:“没什么,就是渴得很,给我一口水喝。”高兴旺立刻掏出两个救急包,给女游击队员裹起伤口,把她安置在草褥子上,盖上两条毛毯。高兴旺和游击队员们都没作声,可是都知道她的伤势十分严重,有生命危险。高兴旺往卫生站打了电话,就坐下来等那边带担架来,时间已接近黎明了,这时敌我双方战线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了。高兴旺问:“你们的家在敌占区吗?”别人没作声,那女游击队员却说了话:“我们的家不在敌占区,就在这里,你这面前就是我们的家。”“就这里?”高兴旺不相信地往那黑暗的荒凉里瞥了一眼。女游击队员告诉高兴旺说:“从前,这里是个大村子,我们的人民委员会就在那棵梨树下面,那梨树没有炸死,它活得真顽强,今年春天还开了花呢!……这旁边是我们的苹果园。我们这儿的苹果顶好,金黄色的,又甜又脆,那儿,现在长满乱草的地方,是我们的稻田,那一年,我们试种了新的种子,那一年,我们顺着这条山沟,修了水坝,可是,我们水坝没修完,战争就爆发了……”当高兴旺这样跟我说的时候,我又回想到那天早晨所经过的那段路。哪有什么苹果园?哪有什么稻田?我看见的是烧焦的树根,烧黑的石头,乱草长得比人还高,不知一种什么草还秀了白花,就像绿布上撒了一层白霜。到处是黑黑的炸弹坑,坑底积着雨水,到处是锈得发红了的碎弹片。我看了看高兴旺,此刻他眉头皱得紧紧的,两眼闪光,由于愤怒、仇恨,他的脸色有点发白。因为每天每晚就守着那片荒凉的焦土,他不知一天要在那儿跑多少遍,走多少趟,那块地方不仅是那女游击队员的家乡,还是高兴旺自己最亲近的同志、乡亲——班长流过血的地方。他亲眼看见那鲜血,一滴、一滴,像一点点火焰一样,钻进土地,渗进土地……\n我和高兴旺都沉默下来,突然间,几声冷炮爆炸的声音,从坑道外面传进来。高兴旺伸手在大腿上拍了一下说:“不要紧,有一天,庄稼总归要长起来,石板也有裂缝的呀,庄稼总归会长得挺棒挺棒。对,总归会长得挺棒挺棒的,一定会……你知道我们那沿河的家乡吗?从前还不是一年到头眼泪流不干的地方。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娘就抱着我,拉着我逃荒讨饭。可是只要有一天,只要这一天一来,咱们做主了,天大的灾难,咱们也会把它变个样儿。你看,现在我们家门口,黑天半夜,轮船呜呜地叫,金黄金黄麦地一眼望不到边,你知道,我们那里有句话,你听说过没有?收了大河湾,养活半个天。总有一天,使用上拖拉机、康拜因①……总有一天,麦子长得像小树一样高,麦粒落在地下,像金豆子一样蹦蹦跳。”我见他一提到家乡,就如同吃了蜂蜜似的,眼睛笑得眯成条缝。我就问他:“怎么样?想家吗?”他想了想说:“同志!说句心窝里的话,谁不想家?”他一面抽着烟,一面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志!你看,把美国军队打走,这地方得多少日子才能建设起来?”这个问题一下倒把我问住,我只好含含糊糊回答:“我想很快,也许有一年,就行了。”他放心了,说:“那就好。那,把美国鬼子打走我就先不回去……”“怎么?不回去?”他大概看出我的疑问的眼光了,他严肃地看了我一眼,说出了他的心事:“不,要讲爱,谁还不顶爱自己家乡,可是,打完仗,咱们难道说,松开两只手,扭头就走吗?不,不行,我要亲手帮助朝鲜同志栽上树,插上秧;我要亲眼看这炸弹坑怎样填平,上面怎样长出青苗。”这时,蜡烛光渐渐发暗,从坑道口上却闪进明亮的晨光来。(有删改)[注]①康拜因:谷物联合收割机。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了一位坚强、乐观、热爱家乡的朝鲜女游击队员的形象,也是一位令高兴旺由衷敬佩的女性。B.“他立刻攥着他的冲锋枪一下爬出来”,看似简单的一个举动,却将高兴旺的机敏与警觉展现出来。C.鲜血“像一点点火焰一样,钻进土地,渗进土地”此处描写表达了高兴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恨。D.小说的结尾,对比“渐暗的蜡烛”和“明亮的晨光”,表现了战士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14.本文在叙事艺术方面别具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15.文章描写了女游击队员和高兴旺的“家乡”,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概括两人“家乡”的特点,并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   塔刘建超\n父亲的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就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n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生活的孤单、寂寞。C.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40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D.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理解他而倍感欣慰,也饱含着父亲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1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没有述说海岛生活的艰苦乏味,反而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C.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写父母在暴风雨之夜守护航标灯。D.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意境磅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1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19\n.《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炭河(节选)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河沿子人把这种鸟叫老等。老等是个阴谋家,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铁锁想着鹳雀就笑了。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爹说: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师傅浑身是泥,连脸上也是,被太阳晒干了,一说话脸上的泥皮就往下掉。铁锁从没有见过师傅这种滑稽样子。师傅却很郑重,对爹说:你也不能让铁锁再下河。爹说:这黄河野滩,天王老子都不管,你倒家家都管,我说你就别操这心了,谁不心疼自家娃。妈说:臭蛋,别跑了,先吃油厚旋,还热着呢。师傅一乐,嘿嘿笑,说:有油厚旋吃啊,我去找几颗野蒜。说话间就钻进芦苇丛。一会儿出来,手里就有了一把绿生生的野蒜苗。爹大笑,说: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师傅说:我是沾八爷的便宜。爹说:看你说的,咱都是沾河的便宜哩,不捞炭,谁舍得吃油厚旋。太阳挂在头顶,铁锁朝天上望去,白花花的晃眼。河水涌动,也白花花晃眼。怎么就没有一点风,湿热湿热,太阳晒得人都要蜕层皮。滩上的炭已有一大堆,铁锁想,就是和师傅两家,恐怕三年都烧不完。爹从水里上来,放下铁筛,说:不捞了,不捞了。铁锁说:怎么不捞了,水里不是还有吗?爹说:你当捞炭就光是个捞,还要往回拉,拉不到家里,这炭早晚还是河里的。才一小会儿,车辙就浸出了水。爹说:不敢多歇,再歇车脚子就陷进去了,走,使劲。走到岔河时,铁锁看见师傅的平车架子还放在滩上,孤零零的,怎么看都不像平车了,那师傅呢,还在水边来回跑吗?\n终于把一车炭送到河边崖下,爹累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才一趟,铁锁就觉得在河滩上拉炭比捞炭累多了,浑身都快散了。又拉一趟,妈说:娃骨头嫩,就让他在崖边歇着。爹说:锁,知道捞炭是怎么回事了吧。爹和妈又下了滩。六一爹妈也开始把炭往上转,却不见六一。铁锁问六一呢?六一妈说:在芦苇里捉蚂蚱找鸟窝呢。六一爹说:就你惯着娃,看人家铁锁,多懂事。铁锁被人一夸,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不想再坐在崖根让人看见。河滩上,几个拉着平车的人过了岔河,不等车停稳,爹就喊起来:你看,大水要下来啦!铁锁朝沟槽里望去,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爹忽然受了惊一样,朝后面喊:大水来了,快上岸啊!后面的人也跟着喊:大水来了,上岸啊!一声接一声,喊声就传到了夹滩上,也被河风吹落到水面上。那边捞炭的人撒脚往回跑,一个个惊得屁滚尿流。铁锁觉得一股凉气逼来,笼罩了全身,爹当过十几年艄公,也沉不住气了,手忙脚乱。总算上岸了。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朝河里望,转眼间,本来空旷的河滩一片汪洋,河水像疯了,涌动着狂躁的浪。妈说:可惜还有那么多炭没拉上来。爹说:没拉上来的就不是咱的。六一妈忽然瘫倒在地,大哭:六一,六一还在夹滩!六一爹急了,一下子扑到河里。爹大喊:七叔,你不会水,去找死啊。马上也跟着下到水里,将六一爹死死抱住,喊:这阵势,就是会水的也不敢去。六一爹坐在水里,哇哇哭。河水更大了,那面的夹滩在一点点缩小,被雾霭笼罩,一片苍茫。一群水鸟围着夹滩盘旋,突然又腾向高空。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芦苇丛中钻出来,站在白白亮亮的水边,呆头呆脑地朝四面望,好像还不知道涨大水了,夹滩眼看就要被淹没。爹说:这下好了,六一有救了。妈说:臭蛋也不会水。爹说:不要紧,臭蛋有办法。铁锁攀上了崖,站在柿树下,朝河里喊:师傅!师傅拉着六一朝这边跑,很快就被岔河挡住,岔河水也涨了,奇怪,师傅好像并不慌,一手拉着六一,站在水边呆呆地看。\n水越来越大,连夹滩也全被淹没了,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铁锁顿时明白,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那平车架子就是一条小船,正好能坐两个人。铁锁看清了,师傅拿在手里划水的竟是自家那柄铁锨。两个人没有半点惊慌,六一还嘻嘻笑着,朝岸上的人招手呢。快到夹马口,都漂下去有七八里了,河面渐渐变宽,岸边水流变缓,爹跳下水,黑狗也跳下水,两人一个扯,一个推,平车架子就靠上岸了。六一还在嘻嘻笑,像在河里旅游了一趟,很享受的样子。师傅的脸更黑了,上了岸,将铁锨扔到一边,突然一拳把爹打翻在地。爹喊:臭蛋,你疯了,为什么打我?师傅喊:叫你让铁锁请假,叫你捞炭。爹爬起来,哈哈笑,说打得好,该打该打。铁锁不明白,请假是师傅同意了的,这会儿为什么打爹。河水更大了。浪涛连天,雾气弥漫,连西面的崖也看不见了。(《山东文学》2012年第10期)【注】①臭蛋即师傅,本叫刘满强,老高中生,村里的新老师调走后,没人来村里教书,他就被支书安排教课。②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点面结合,既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进行细致描摹,又照顾到群体渲染,富有生动的现场感。B.小说多次写师傅反对铁锁来捞炭以及救六一的情节,表现了师傅对学生的关心,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C.小说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丰富,感染力极强,使小说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D.捞炭、拉炭是本小说的主线,节选部分围绕着如何把炭拉上岸展开,情节越紧凑,越显示出生活的不易和人情的质朴。21.小说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2.这篇小说擅长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命题者抓住“科学”与“科幻”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n(1)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文中大量的科学存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构成了小说想象的依据性内容,为幻想提供了条件。如小说中地球被毁灭,“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地球毁灭是基于现在的地球状况以及科学预测而产生的,当前地球环境恶化,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都可能会让地球被毁灭,因此“科学”是“幻想”的真实基础;另外,文中提到的“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是基于现实中宇宙飞船可以抵达月球等现实的进一步推测;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是我们现实生活已有的东西,总之,这些细节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2)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如本文中幻想出“宏纪元”与“微纪元”,“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人类还在,文明还在。‘前辈,微纪元欢迎您!’”,现实中人类一直在探索如何拯救自身,小说中微纪元的存在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合理展开。小姑娘的乐观和人类的坚强让人们重拾对地球和人类文明的信心,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3)科学与幻想的结合,通过对黑白色地球幻想,引起人们对文明的思考。人类文明如何还是这样发展下去,黑白地球就可能真的会到来。2.①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美。无论是战场上身先士卒的连长梁三喜,或是面对敌人的密集炮火沉着冷静的小“北京”等,都展现了他们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②战友之间的人情美。连长梁三喜为掩护战友献出年轻生命,“我”和段雨国等对牺牲战友的悲恸之情等,都表现了残酷战争中纯洁深厚的战友情。③高贵的人性美。英雄梁三喜的那张“欠帐单”,彰显质朴守信的人性光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结合“稍停,他又掮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梁三喜肩起炮身。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地站起来,眨眼间便见炮口喷火!炮弹‘轰’地炸开,敌碉堡被炸得粉碎……”可知,小说塑造了小“北京”和梁三喜在战场中不畏牺牲、英勇杀敌的形象,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美;结合“梁三喜这是由极度悲恸产生的激怒,而激怒又变为这无谓的埋怨”“只听身后的梁三喜大喊一声,接着我便被他猛踹了一脚,我一头跌进堑壕里!跟着传来‘哒哒哒’一阵枪响……”“我不顾一切地扑过去”“把他扶在我怀中”战友牺牲,危险之中的救助,这些情节体现了战友之间可贵的深切的情谊;结合“他微微睁开眼,右手紧紧攥着左胸上的口袋,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这里……有我……一张欠账单……’”梁三喜牺牲前还牵挂自己的那张欠账单,这体现了他质朴守信的人性美。\n3.B4.①作者没有重点写莫高窟其它的景物,是为了和文章标题相呼应。②文章记叙了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失的过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③作者在对藏经洞的记叙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思考。5.①王圆箓愚昧:将藏经洞里一多半的文物精品盗卖一空。②当时清朝政府无能:朝廷官员无知和学人精英没有尽力,他们没有认识到文物的宝贵,或没有竭尽全力保护,致使文物流失。③国外考古家掠夺:连哄带骗地掠夺了大量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让这些珍贵的文物流失在国外,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甘肃学台叶昌炽,这些人都不识货”错误,甘肃学台叶昌炽是金石学家,他认识到文物的珍贵。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特点的能力。从题目看,题目是“面对藏经洞”,所以作者没有重点写莫高窟其它的景物,是为了和文章标题相呼应。从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记叙了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失的过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从主题分析作者在对藏经洞的记叙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以点带面,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思考。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主旨明确,不再需要重点写莫高窟其它的景物。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王圆箓愚昧:“对密室里这些经卷的价值,王圆箓一无所知”“斯坦因最终用200两银子,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1914年,他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子向王圆箓购得部分敦煌文献”,将藏经洞里一多半的文物精品盗卖一空。当时清朝政府无能:“王圆箓带着几卷经卷找到了敦煌县令严择。严大人随便看了几眼,礼节性地留下两卷便把他打发走了”“王圆箓曾将此事报告给后来调补的敦煌知县汪宗瀚和安肃道台廷栋,结果碰了钉子。知县大人挑了一部分画像和写经留作私物玩赏或送人,而知府大人看了经卷,觉得还不如自己的字好,轻蔑地说了句:‘无足重!’”“号称金石学家的甘肃学台叶昌炽长着一双慧眼,他把从敦煌得来的几件献品写进了自己的著作,提议将这些文物运往兰州保存,因为官府拿不起几千两白银的运费,不了了之”,朝廷官员无知和学人精英没有尽力,他们没有认识到文物的宝贵,或没有竭尽全力保护,致使文物流失。\n国外考古家掠夺:“斯坦因最终用200两银子,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1914年,他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子向王圆箓购得部分敦煌文献。两次共掠走藏品2万余件,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1907年,一个个外国探险家闻风而至,他们来到敦煌,从王圆箓手里连哄带骗,像买废纸一样将文物盗运出国”“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到敦煌,在洞中拣选了三个星期,以600两银子为代价,获取了一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这些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这些人连哄带骗地掠夺了大量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让这些珍贵的文物流失在国外,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6.A7.①描绘出恬淡明丽的农村风光,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来配合情节的发展以及主人公惠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浓郁的田园风格,呈现出时代的勃勃生机。8.①社会价值:小说通过农村的年轻媳妇惠回娘家这一生活琐事,表现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改善后的喜悦之情,折射出时代的变化。②审美价值:以舒缓的叙事、细腻的文笔,小中见大,展现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美好,给读者以美的熏陶。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为了讨婆婆欢心,能早点回娘家”错误。原文为“大清早她就起来挑水,想把家里那一口石板砌的水缸挑满,来答谢婆婆的恩情”。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鸭子一半浮在水田里,一半栖在田埂上,已显得那样清冷;余下来的,还没有干透的谷草个子,零落地立在那儿,也显得寂寥。几只白鹭倏地又飞起来,闪着白亮的翅膀,低低地划过田野……”开头描绘出恬淡的农村风光,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背景。“看得出来,她什么也没有想,她的一颗心,只是同这田野的早晨一样新鲜喽”“只一会,她就担好水桶,轻盈盈地顺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太阳虽然还看不见,却让人感到它正朝这一片坝子上走来。雾气也浮转得更快,乱纷纷的,好像很紧张,很快抵挡不住太阳的光亮了”“经过整个上午的追逐,雾岚已经被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浮在那儿一动不动,留在近处的也变得像水一样透明,抖动着,融入阳光之中,浸着水田飞入家和山林,太阳高高地照着,一点也不骄矜,又宽阔又明净”,以景物描写来配合情节的发展以及主人公惠的心理变化。“一片晒谷场过去了,一座烘房出现在前面,丈夫的背篓仍在摇晃,而阳光还是那样明亮,天还是那样蓝……”“几只白鹭倏地又飞起来,闪着白亮的翅膀,低低地划过田野……”,小说具有清新浓郁的田园风格,呈现出时代的勃勃生机。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n“一年一次的,年轻的媳妇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一年只有一次,婆婆暗中是这样规定的;哪一天才能上路呢?她不知道,也不敢打听。没有想到,今年婆婆却爽爽快快地要她在今天就动身。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小说通过农村的年轻媳妇惠回娘家这一生活琐事,表现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改善后的喜悦之情,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价值。“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吃完了饭,她要洗碗,婆婆说把碗收拾在锅里好了。她要喂猪,丈夫先吃完,已经把木桶提在手里了”“大路上没有人,但惠还是没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后那么一点点。他们也一直没有说话。她只见那只背篓不停地在眼前晃动,隔一会,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赶几步,跟上他”,作者以舒缓的叙事、细腻的文笔,小中见大,展现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美好。日子好了,婆婆和丈夫也体谅媳妇,田埂上,一男一女,一前一后。人都是小小的,很美好,很宁静,给读者以美的熏陶。9.D10.C11.①交代军人戍守的环境和这片国土的价值,表达了戍守军人内心的温柔和对戍守责任的骄傲;②交代了二秀独闯莲花坝的心理动机,以莲花坝迄今没有女性到达和二秀的到达对比,突出二秀坚强的形象。12.①前文是以二秀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二秀不知道的情况由兵站站长、丈夫的信和河南新兵来讲述。②结尾两节是以全知视角讲述莲花坝后来的情况,利于交代故事的结局。③好处:增加叙述角度,扩大叙述空间,深化小说主旨。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石雕的微笑意味丈夫牺牲时因想着在兵站等他的二秀而面带笑意”说法错误。“石雕的微笑”并不是真正的微笑,是二秀看着石雕时,想象丈夫看到自己闯进莲花坝的喜悦和对自己的歉意、安慰,是二秀产生的心理感觉。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C.“站长向二秀委婉地表达她丈夫不来接她的原因”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提前一个月开了山”,而且在战士们回程时,“刚爬到半山,老太婆就变了脸,霎时,暴风雪就封盖了山口”。且开篇就说了“实在等不及丈夫来接她,瞒过兵站站长”,可见,原本站长是要她等丈夫来接她的,兵站的站长并不知道二秀的丈夫牺牲的消息。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n从写信人的角度来看,二秀的丈夫在信中说“我们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雪域孤岛,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因为这里一年有八九个月被大雪封闭,交通断绝”,这是在介绍以二秀的丈夫为代表的军人们戍守的环境和这片国土的价值。信中还说“到这里来的都是铁打的汉子”“说的是军人,是真正的军人”“这里是真正的男人世界”,体现了戍边战士们对守卫国土、战胜困难的骄傲和自豪。二秀的丈夫说战友们“也像我热爱嘉陵江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但他们更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战士们热爱家乡,思念亲人,内心是非常温柔的;但为了国土的安全,他们远离家乡,甘守雪域,体现了以国为重、保家卫国的男儿本色。从看信人的角度来看,看信的是二秀,二秀看到丈夫说“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女人来此随军或探亲”“如果哪一天有一位勇敢的女性闯入这块圣洁的地方,就把这莲花坝改为‘女人坝’,并为她勒石竖碑”,这就解释了二秀不畏艰难,瞒过站长,独自上路,一定要闯进莲花坝的原因。莲花坝从来没有一位女性到来过,“许多干部的家属都符合随军条件”,也没有人前来探亲或随军。二秀硬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勇气闯到了莲花坝,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女人来此”的状况作对比,突出了二秀的坚强勇敢、不畏艰险。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从前文的内容来看,独闯莲花坝的过程“手拄着木棍,徒步跋涉了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只记得住了五次崖洞,见到五次日出”、长途跋涉后的感受“有些支持不住了,也许是野果吃得太多,嘴里直吐酸水”、交代行李的丢失和遇险过程都是从二秀的视角来叙述的;到达丈夫驻地的路程“必须翻过四千两百米以上的山口……从悬岩上炸出的羊肠小道”,是由兵站站长来叙述的;驻地的环境、人物、生活是由丈夫的信来叙述的;丈夫牺牲的过程是由河南新兵来叙述的。从结尾两节的内容来看,是以全知视角讲述的。结尾两节不仅讲述了军队兑现了诺言“就把这莲花坝改为‘女人坝’,并为她勒石竖碑”;还讲述了官兵们对二秀夫妻的赞扬和尊敬,“从此,每天清晨,都有一队官兵,对着石雕和石碑敬着庄重的军礼”。文章采用了多种叙述视角,有二秀的、二秀丈夫的、站长的、河南新兵的和全知视角,使行文摆脱了单一的叙述模式,可以较为灵活自由地安排叙述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二秀的视角,写出了她的坚强勇敢和对丈夫的深情;丈夫的视角,写出了戍边战士的不畏艰险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站长的视角,写出了驻地环境的恶劣和路途的遥远艰难;河南新兵的视角,写出了二秀丈夫关怀战友、不惧牺牲的感人精神;全知视角,写出了官兵们对二秀夫妻的敬意。多种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的空间,充实了叙述的内容,使故事更加立体饱满。此外,通过丈夫的视角和河南新兵的视角,共同建构起了二秀丈夫温柔深情、忠诚爱国、舍己救人、不畏牺牲的高尚军人形象;二秀的视角则体现出了她的意志坚定、勇气过人、深明大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戍边军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爱国情感,也体现了军人家属对边防军人的理解和奉献,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3.C14\n.①本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结合作者在战争中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有代入感。②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我”与高兴旺,高兴旺与女游击队员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高兴旺与女游击队员的形象特点。③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丰富文章关于战争的相关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让读者更立体地把握高兴旺的形象特点并了解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故事。④本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女游击队员的故事引出家乡的话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战后共同建设家乡的愿望。15.特点:①女游击队员的家乡:被战争摧毁之前,景色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物产丰富,人民幸福;被战争摧毁之后,一片荒凉。②高兴旺的家乡:人民当家作主,由原来的贫困地方变成了有生机、有活力,人民幸福,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充满希望的地方。用意:控诉战争对人民的摧残;突出高兴旺所代表的中国志愿军战士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表现了坚定的必胜的信念。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鲜血‘像一点点火焰一样,钻进土地,渗进土地’此处描写表达了高兴旺对土地的热爱”理解有误,依据文句“那块地方不仅是那女游击队员的家乡,还是高兴旺自己最亲近的同志、乡亲——班长流过血的地方。他亲眼看见那鲜血……”分析可知,此处的鲜血是高兴旺回忆他亲爱的班长流的鲜血,班长为了捍卫这片土地而牺牲了自己,故此处表达了高兴旺对班长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争的痛恨之情。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叙事艺术方面的特色。那么,首先要考虑叙事技巧有哪些。比如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语言、叙事方式、叙述手法等。依据这些线索从文章中找相关的具体文句、情节进行分析,然后得出运用此种类型叙述技巧的好处。(1)叙事角度/叙述视角: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给读者以代入感,能够身历其境感受当时的场景。(2)叙事方式/叙述手法:作者在运用顺叙的叙事方式之外,还在中途插入朝鲜女游击队员回忆被战争摧毁之前物产丰富、人民幸福的家乡情景,与眼前被战争摧毁之后,一片荒凉的家乡形成对比。在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的同时更加突出中心,深化主题。(3)叙事节奏:小说开端于“一个夜晚……”,开端就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抗美援朝中做出的巨大牺牲,让读者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n(4)叙述语言:本文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小说通过“我”与高兴旺,高兴旺与女游击队员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了志愿军中一个青年电话员的感人的形象,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5)叙事技巧:小说在叙事时,运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关于战争的真实场景,这样的叙事技巧一方面使情节更加完整,另一方面让读者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是捍卫和平的战争。15.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文中描述女游击队员家乡和高兴旺家乡的文字,总结分析出它们各自家乡的特点。然后从两者家乡景象的前后对比中,分析出让家乡变化的原因,并指出大家对未来建设家乡的期望、探讨作者安排此内容的意图。(1)女游击队员的家乡:依据女游击队员的描述:“从前,这里是个大村子,我们的人民委员会就在那棵梨树下面,那梨树没有炸死,它活得真顽强,今年春天还开了花呢!……这旁边是我们的苹果园。我们这儿的苹果顶好,金黄色的,又甜又脆,那儿,现在长满乱草的地方,是我们的稻田,那一年,我们试种了新的种子,那一年,我们顺着这条山沟,修了水坝,可是,我们水坝没修完,战争就爆发了……”分析可知,在没有经历战争之前的家乡宁静而祥和,人们安居乐业,靠自己的劳动使人民生活物质丰富,生活甜美;饱受战争摧残之后的家乡,如今却是黑暗的荒凉,苹果园、稻田被烧焦的树根和石头取而代之,正如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到处是黑黑的炸弹坑,坑底积着雨水,到处是锈得发红了的碎弹片”,前后的家乡景象天壤之别。(2)高兴旺的家乡:通过高兴旺之口的家乡,从“你知道我们那沿河的家乡吗?从前还不是一年到头眼泪流不干的地方。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娘就抱着我,拉着我逃荒讨饭”可知,高兴旺的以前的家乡物质匮乏,但如今,“你看,现在我们家门口,黑天半夜,轮船呜呜地叫,金黄金黄麦地一眼望不到边,你知道,我们那里有句话,你听说过没有?收了大河湾,养活半个天。总有一天,使用上拖拉机、康拜因……总有一天,麦子长得像小树一样高,麦粒落在地下,像金豆子一样蹦蹦跳”,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乡,人民总有一天会当家作主,人民会用自己的双手把它变得美丽富饶,那里的人民会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3)综上所述,朝鲜女游击队员的家乡由于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高兴旺的家乡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安居乐业,为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奋斗不止。(4)安排的用意: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两个不同国度的家乡,朝鲜女游击队员的家乡之所以满目疮痍,那是因为战争;而高兴旺的家乡虽然以前物质贫乏,但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不仅如此,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能够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紧密团结共同御侮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将永放光辉。\n16.C17.D18.①突出了主人公形象:坚定执着、默默奉献的母亲,从侧面突出父亲作为一名守岛战士的执着坚强以及对祖国忠贞不渝。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母亲的出场既能更全面地展现守岛生活的艰辛,从而突出父亲的勇于担当,进而才有后文“我”的出现。③丰富了全文主旨:母亲父亲相得益彰,夫唱妇随,突出了小说无怨无悔忠诚于祖国的主旨。19.小说的主旨鲜明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获第一当之无愧。①突出了父亲对祖国的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全文以父亲为核心人物,刻画了父亲为了祖国而勤学本领,不惧艰难困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凸显了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②表现了父母一辈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与忠诚。母亲因父亲苦中作乐的坚强而坚决嫁给了他,夫妻二人同守孤岛而不悔,表现了父母那一辈人对祖国的热爱。③体现了爱国精神的绵延传承。“我”担任舰长在波斯湾护航,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说法错误。原文中叙述父亲学习了重要技能,并且尽职尽责的在海岛上守护灯塔40年。文中说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喜爱上了这座小岛”,部队裁军后,“他依然留在岛上”,由此可见父亲对海岛有深厚的感情。所以,父亲学习技能,守护海岛40年,表现的是父亲作为一名军人对祖国的忠诚,而并不是“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语言‘雄浑大气’”说法错误。本文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老兵一生坚守岗位的故事,用质朴的语言叙写了父亲参军、上岛、坚守40年的生活。文章多用短句,节奏鲜明,语言通俗,人物对话中杂以方言,叙事浅近。文中并没有雄浑开阔的意境,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没有大开大合的用语,反而是娓娓道来,显得质朴简练。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人物形象上看,父亲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母亲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母亲上岛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在信中描绘海岛“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而母亲则“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母亲上岛后,就“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面对风浪时,母亲“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可见母亲的坚定执着、默默奉献,从侧面烘托出了父亲作为一名守岛战士的执着坚强以及对祖国的忠贞不渝。\n从小说结构上看,作为一名军人,父亲在孤岛坚守40年,固然令人钦佩;但母亲的出场,能从更多的角度体现守岛生活的艰辛。上岛的路途遥远,遇到风浪时“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岛上的生活寂寞清苦,闲来只能“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把钓的鱼晾干”;遇到特大风暴时,柴油机又出了故障,这样的情况下,母亲“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这些情节因为有了母亲的参与,更全面地展现出守岛的艰难,突出了父亲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的可贵品质。同时,母亲上岛,才有后文的“我”的出现,母亲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主题上来看,父亲作为中国军人,坚守孤岛40年,即使“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但父亲还是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母亲作为军人的妻子,不离不弃,夫唱妇随,“没有上岛,就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上岛后,母亲就“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在守岛生涯中,母亲“就哭过那一次”。母亲的故事和父亲的故事相得益彰,突出了小说无怨无悔忠诚于祖国的主旨。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大赛的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题目要求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获奖理由,因此,要分析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大赛主题的。从主人公“父亲”的角度来看,父亲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文章围绕着父亲上岛、守岛、病重期间仍不忘小岛的故事,描写了父亲从“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到父亲“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再到父亲过了40年“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的生活,最后就算“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也依然留在岛上直到退休的整个人生,表现了父亲对祖国的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刻画了父亲为了祖国而勤学本领,不惧艰难困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凸显了小说大赛的主题“我和我的祖国”。从老一辈的角度上看,父亲和母亲是坚守孤岛的老一辈军人及家属的代表人物。父亲作为军人,坚守孤岛40年直到退休,病重期间也对小岛念念不忘;母亲因为“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而“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陪伴他在岛上生活,“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夫妻二人在岛上有了孩子,在特大风暴中共同坚守航标灯,“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老年时,父亲想念小岛,母亲说“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夫妻二人夫妻二人同守孤岛而不悔,表现了父母那一辈人对祖国的热爱,很好地诠释了小说主题“我和我的祖国”的内涵。\n从下一代的角度上看,“父亲的名字叫海”,“我”出生于孤岛,“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而“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祖孙三辈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而且“我”长大后成为舰长,我也没有离开祖国的海洋,我“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这些情节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体现了爱国精神的绵延传承。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因此,小说的主旨分别从个体、老一辈军人和年轻的下一代入手,分别展现了“我和我的祖国”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凸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坚守、勇敢坚忍的高贵品质,鲜明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获第一当之无愧。20.C2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读者展现炭河早晨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烘托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儿童的视角写铁锁看见水鸟后自然想起师傅讲解的课文中的鹳雀,引出下文人们捞炭拉炭,充满了童真童趣。③突出人物形象。铁锁由水鸟的等待想到了一家人捞炭的经历,烘托出人们捞炭生活的艰辛,有力地突出百姓们为了生计辛勤劳作的形象。22.①本文描写了炭河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河水安静与汹涌、水草茂盛、水鸟安闲与躁动,充满诗情画意;②本文讴歌了炭河沿岸人们美好的人性: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的乡村妇女,他们互帮互助,这些形象生动鲜活,读来使人为之感动;③作者以自然美烘托温暖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炭河及其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错误,全文都是记叙和描写,作者的情感全部蕴含在里面,没有抒情的表达方式。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画线句是一段景物描写,描写的地点是河边,时间由“河雾慢慢散去”看应该是早晨,主要描写了大鸟,“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展现了大鸟自在的生存状态;“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生动描写大鸟捕鱼的情景。这些描写既富有生机,有祥和安宁。因此这段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读者展现炭河早晨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烘托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n作为文章的开头,这段景物描写起到了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由“大鸟”想到了鸟的名字,“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自然想起来师傅;还有由“老等”想到了拉炭,“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这段联想以儿童的视角写铁锁看见水鸟后自然想起师傅讲解的课文中的鹳雀,引出下文人们捞炭拉炭,充满了童真童趣。“老等”捕鱼不易,“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人们拉炭更不易,“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这段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铁锁由水鸟的等待想到了一家人捞炭的经历,烘托出人们捞炭生活的艰辛,有力地突出百姓们为了生计辛勤劳作的形象。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主旨的能力。要抓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找到答题方向,即展现“自然美”“人性美”的“人情美”的“大美的人情世界”。先看自然美,文章描写了炭河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开头描写炭河清晨的美景,“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宁静恬淡;中间还描写了河水“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还有夹滩“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而有诗情画意,河水安静与汹涌、水草茂盛、水鸟安闲与躁动,充满诗情画意;文章也讴歌了炭河沿岸人们美好的人性,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的乡村妇女,他们之间的感情美好而真挚,如师傅对铁锁的关爱,“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还有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师傅去救助六一,“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这些形象生动鲜活,读来使人为之感动。这里的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们之间淳朴的情感融为一体,以自然美烘托温暖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炭河及其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11 页数:29
价格:¥5 大小:79.3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