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考点分析:评价、感悟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名著阅读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语句,根据要求,完成试题。(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概括上面三则材料中蕴涵的“学习方法”,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50字左右)2.刘姥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吝笔墨塑造的一位乡下老太太形象。第四十回写行酒令时,别人的行酒令颇有文采,而刘姥姥的行酒令是“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惹得众人捧腹。有人认为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很正常;有人认为她虽然不识字,但她也不愚。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释。3.理解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阅读时不要把各章节割裂开,而要把《论语》当作整本书来读。请谈谈下面这两句共同体现出了怎样的主张,并举例说说这一主张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有何作用。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5.仁,是《论语》中反复强调的方面。请结合《论语》中的具体语句,选择一个角度,谈一谈你对“仁”的理解和认识。参考例句: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③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7.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理解孔子的“欲与之言”这一行为?并联系实际,谈谈孔子这种态度的现实意义。8.《论语》中有如下语句: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这都好理解。但为什么“仁德的人就不会忧虑”呢?请联系社会生活来阐释为何“仁者不忧”?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篇》)材料二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篇》)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似有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10.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回答问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②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问题:①的末句与②都在强调一个观点,请加以归纳,并对此说说你的看法。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子曰:“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微子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义利观。12.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孔子的义利观有什么现实意义?1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为政”理念包括几方面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1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③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所学,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1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曰:“教之。”(《论语·子路》)注释:①仆:车。②庶:人口众多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材料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材料三: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16.“原”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材料三中有一个成语是______。17.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结合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18.“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材料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___。19.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2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注释:【1】几:轻微,婉转。【2】劳:忧愁。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篇》)材料二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篇》)21.材料一中“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用原句回答)22.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似有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示例:(1)学习方法:要善于抵制物欲,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理解: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2)学习方法:温故知新。理解: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要注意加强复习,在复习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以获得新的知识。(3)学习方法:学思结合。理解:对于学习,既不能死学,只是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也不能只是空想,不读书。而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本题其实是两问,首先要回答学习方法,然后要回答自己的理解。第一句,从文段中可以总结出,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是“要善于抵制物欲,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就是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第二句,从文段中可以总结出,孔子提倡“温故知新”,也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重新复习,得出新的理解。以此出发,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要好高骛远,只盯着新知识而放弃旧知识,要深入的思考,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的认知。“温故而知新”有四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三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第三句,从文段中可以总结出,孔子提倡学思结合,不可偏废。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在现实中,有些人只知道读死书,死记硬背,而对其中的内容不去理解。还有一些人充满空想,想象天马行空,但却没有毅力去读书。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将学和思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参考译文:(1)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2)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3)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2.赞同第一种观点①从空间角度看,乡土中国的特点是不流动的、熟悉的熟人社会,相互之间通过语言甚至表情就可传情达意,无需文字。②从时间角度看,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全部文化可以借助语言世代传递。所以作为一个乡下人,刘姥姥不识字是正常的。或赞同第二种观点。(1)愚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与不识字不能成为是否愚的标准。(2)刘姥姥在贾府中表现出的“愚”恰恰是刘姥姥故意逗众人开心、以达到“打秋风”的目的,实质上这是刘姥姥的生活智慧,表现了她睿智的一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对《红楼梦》第四十、四十一回内容可知,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关于刘姥姥的介绍在第六回也有涉及,刘姥姥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形象。结合《乡土中国》的内容,对题干中的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很正常;有人认为她虽然不识字,但她也不愚”进行评价。对于第一种观点,“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很正常”,可以根据《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节的内容进行评价,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文字,只需要语言交流即可传情达意,再者,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世代之间仅通过语言的交流即可进行乡村文化的传递,所以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是非常正常的。对于第二种观点,“她虽然不识字,但她也不愚”,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有其目的的,刘姥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装傻卖呆,而她并不是真正的“愚”;根据《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中的内容可知,“愚”是指智力低下或者智力缺陷,而“不识字”并不代表着智力有问题,故刘姥姥并不是真正的“愚”,而是为了达到其“打秋风”的目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3.理解   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评价材料观点的能力。材料中,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即认为仅仅只是供奉父母衣食,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孝,从“不敬,何以别乎”“色难”,可见,孔子认为孝还需要对父母要态度恭敬,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孝。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理解,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如尊重父母的意愿,理解父母等内容,合理阐述即可。参考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4.这两句共同体现的主张是,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心平气和地面对。比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有时会被误解,此时要多与他国交流沟通,了解对方的政策意图,用和平而非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可以说,孔子的这一主张,有利于促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交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内涵和作用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第一句的句意,孔子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知”,可以解释为“了解”。不被人了解的可能是才华、能力等,生活中确实有些人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孔子告诉我们面对这种境况时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第二句的句意,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告诫,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误会了别人。“知”还可以解释为理解。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孔子不仅告诉我们别人怎么看自己,我如何对待。还告诉我们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注意方法恰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需要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君子不被人了解,能够泰然处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这是一个君子内在的修养。别人不了解你,是他的问题,你不了解别人,是你自己的问题。5.从“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知,所谓“仁”,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按照规则行事。一旦大家都做到了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按规矩行事,那么天下就达到了“仁”的状态。所以,要达到“仁”的境界,最主要的是靠自己的自我约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感悟和评价能力。作为儒家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于“仁”这一概念,孔子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多次阐述。题干要求“选择一个角度,谈一谈你对‘仁’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可以抓住一个角度进行阐述。以题中所给的三段话为例,对于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从处世的角度进行的阐述,所以根据这句话来理解“仁”这一概念时,就要抓住“巧言令色”这种行为的虚伪性,指明虚伪是“仁”的对立面,从而推导出诚实是“仁”的表现之一。如果以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作为阐述“仁”的根据,就要从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已有的规则方面进行论述。如果以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作为阐述“仁”的切入点,则要从“仁”的担当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仁”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是有其独立的价值的,不因地位的改变而改变,所以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考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阐释,如仁的处世,仁的积累,仁的担当等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贫而乐”,通俗地说就是安贫乐道、甘贫如饴。虽身处贫困但不会为了摆脱贫困而无所不用其极。衣食住行不求奢华,吃饱穿暖即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在于诗和远方,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物质的优渥,而是精神的丰足,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愉悦和满足,坚守信仰,修养德行,乐在其中。三个字充分表达了孔子教育弟子抑制物质欲望,追求真理精神的基本主张。人要抑制自己物质欲望求,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满足于现有的位置,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知,我们要通过正当渠道去追求快乐;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我们要学会安贫乐道。总而言之,贫而乐,就是一个人在经济贫乏的时候,也能达观安然快乐的生活,这样社会上无论贫和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安定了。贫而乐,即“人穷志不穷”,这应当是穷人的行为准则,经济上的贫困虽然不利,但是,不要忘了“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的历史事实。穷人有权利思富,有理由变富,可是由穷变富也要运用正当手段。贫富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悲观快乐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努力与否决定今后的生活,豁达与否决定人的心境。一个人也许很贫穷,但可以活得快乐,活得精彩,活得充实。贫而乐,告诉我们无论什么环境,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应该保有人的尊严和气节,坚守自己的平常心。不为贫苦而自卑轻视自己,能安于贫困享受快乐。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论语·学而》)①孔子说:“富裕和尊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去摆脱它们的。”(《论语·里仁》)②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论语·述而》)7.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而执着不易,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治国主张。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当下,依然能激励人们投身新时代,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一种比“佛系”更为无欲无求的“躺平”心态一定要抛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这段话出自《论语》大意是: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接舆的意思“现在已经不是凤凰能够出现的盛世,那些从政者无德天能,以后难免走向灭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政治黑暗已是定局,天法改变,只有寄希望于未来出现圣人君子,实行仁政,造福苍生。”抱着对这个时世已经失望了的态度,劝贤者归隐。“欲与之言”意思是:想同他谈谈,谈什么,可以想象无外乎人生观、价值观,儒家的入世思想,“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消极避世不是孔子所能接受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治国主张。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     孔子这种态度的现实意义,要从孔子行为本身的价值“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习主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当今在年轻人中间,有一种比“佛系”更为无欲无求的“躺平”心态产生,这与“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相左。8.仁者追求的是道义和真理,其中有无尽的快乐,因而拥有安定、和乐的心境;不会像众人那样受外界的牵累,为细琐小事而烦恼忧愁;仁者爱人,胸怀天下,故不以一己之私利而忧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仁者不忧”的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心虚而忧虑。《论语》将孔子列国游学时遇到的事情。有一次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到列国游学。在路途中遇到官兵抓人,孔子的学生说要我们还是躲一躲吧,或是避一避吧?孔子说不用,结果官兵过来真把孔子抓去了。但孔子很镇定地跟官兵们走,很从容不迫,他的学生很着急。但没过多久,官兵又把孔子放了。于是学生们问孔子,老师您刚才为什么那么的镇定呀?好像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呢?孔子回答说:官兵们是来抓犯人的,而我们一路规规矩矩,我们做人坦坦荡荡,我们不是官兵抓的对象。有可能是官兵们一时搞错对象而已。结果真是如此。是有一个小偷与孔子长得很像而已。官兵们以为孔子就是那小偷,一场误会。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他是个仁者。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9.①材料二中,孔子提到“邦无道”时应言辞谦逊谨慎,与材料一中“知其不可”“不敢不告”似有矛盾。②但孔子认为,“邦无道”时,虽应言辞谦虚,但仍要行为正直,这与材料一中孔子对“礼”的坚持和捍卫是共通的,都强调对原则的坚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出似有矛盾所在,然后分析两则材料强调的观点是相同的。(1)材料二孔子说“邦无道,危行言孙”,即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但在材料二中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明知自己去报告不会有结果,但仍去报告鲁国国君和三个执掌实权的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言语上没有小心谨慎。这两句话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2)材料二所说“邦无道,危行言孙”,除了说言语应谦逊谨慎,行为也要正直。材料一中孔子认为自己既然身为大夫,对于国家的大事就不能不管,所以“不敢不告也”,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正是“危行”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他对周礼的执着。从这一点上说,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其实质是相同的。译文:材料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在家斋戒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告诉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报告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可君主却对我说‘去向那三人报告’。”孔子到季孙、叔孙、孟孙三人那里去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论语•宪问篇》)材料二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论语•宪问篇》)10.(1)都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不必在意别人是否了解我。(2)①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不急,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显示了君子独立自主的人格。②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人对我的了解是一种鼓励,能够激发我进步,所以应该在意。(或他人对我不了解,说明我与他人缺乏交流,或者是自我才能的表现不够,需要在交往时更加积极主动或以后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分析能力。材料一末句的大意是:“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其意在告诉人们: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所以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注意方法恰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需要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把“知”解释为“智慧”,“人不知”就是跟自己相处的人不聪明、不明智,脑瓜不灵活,怎么办?孔子的意思是,跟这种人相处,也不生气,给他以足够的尊重和宽容。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一种“充分地理解、宽容并尊重别人”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是倡导人人要争做君子。材料二的大意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让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或影响他人的行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了解和理解他人总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难得多。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所以士人往往有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自己能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争取不误解他人,从而做到对他人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充分的尊重他人,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一个条件。因此,当他人不理解或误解自己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他人,并且应该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多为他人利益着想,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根据以上理解首先对观点加以归纳概括,然后选择赞同或不赞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②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11.①不反对追求私利。②追求私利时必须遵守义,以义求利。③当利不可求时能安贫乐道。12.答案示例一:市场经济会引起拜金欲求的泛滥,物欲与心灵,世俗与理想的疏离。因此,市场条件下,必须既重视利,也重视义,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要“义”字当头,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答案示例二:当今社会,孔子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由材料“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知,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可见孔子是不反对追求私利。由材料“见利思义”和“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可知,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可见孔子认为追求私利时必须遵守义,以义求利。由材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可见当利不可求时能安贫乐道。1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观点现实意义的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扬孔子的义利思想,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有效运转,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还极不完善。市场的整合作用还有限,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病开始产生,社会失范也开始产生。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其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一些个体或小团体开始不顾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不择手段地进行原始积累。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差别在迅速扩大,带来了群体间心理的冲突和人们的行为失范。过分看重物质利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腐败堕落现象日重;良知泯灭,假冒伪劣,见死不救,甚至偷扒抢杀屡见不鲜,这些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原则,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道德好、品质好、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那将有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要“义”字当头,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翻译: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君子是不会安然的。”《论语•里仁》孔子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论语•述而》孔子说:“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论语•宪问》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论语•里仁》孔子说:“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论语•宪问》孔子说:“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论语•微子篇》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论语•述而》13.“为政”理念:(1)为政者要以身作则,端正自身;(2)行德政,讲礼仪,使百姓知廉耻;(3)荐举贤才,选贤用能;(4)不用有勇无谋(匹夫之勇、贸然行事)之人//用有勇能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之人。启示:领导者要端正自己言行,以身作则,给被领导者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团队的管理建设就会容易的多。比如班级管理上,以班长为首的班委会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班级公约,班级的同学就会心服口服,向班干部看齐,自觉遵守班规班纪,形成良好的班风。如果班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班级同学遵守班规班纪,同学就很难做到不违反纪律。其实不止班级管理是这样,任何一个团队管理都需要管理者能以身作则,一个公司,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领导者以身作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理解分析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本题解答,要借助翻译理解语段的含义,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最后选取其中一条谈谈对自己的启示即可。(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整个句子的翻译是,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据此,这句话阐述了孔子的为政者要以身作则,端正自身的为政理念。要自身作好榜样,做好示范,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自觉去实行命令。(2)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别,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整个句子的翻译是,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关键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仪同化。据此,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行德政,讲礼仪,使百姓知廉耻的为政理念。(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孔子对曰:“恭直锈诸枉,到民联;举枉铸浇直,则民不服。”整个句子的翻译是,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据此,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荐举贤才,选贤用能的为政理念。(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整个句子的翻译是,孔子说:“那种空手搏虎,赤足过河,盲目冒险,连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与他交往的。遇见事情知道害怕是必然的,做事只有先谋划然后才能成功。”这里强调的是不能用只懂逞匹夫之勇的人,要用有智慧的人。据此,这句话阐述了孔子用有勇无谋之人的为政理念。然后选取以上分析概括出来的某一条政治理念谈自己的理解和启示,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14.第一问:文质彬彬,胸怀坦荡,怀仁,博学,尊礼。第二问: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①句的含义是: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因此可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特点是:文质彬彬。②句的含义是: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因此可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特点是:胸怀坦荡。③句的含义是:孔子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因此可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特点是:怀仁。④句的含义是: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因此可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特点是:博学,尊礼。第二问:“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体现的“尊礼”给我以启发。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生长在礼仪之邦的齐鲁儿女,更要坚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在公交车上,我们遇到老弱病残孕乘客时,让他们先行,给他们让座,虽然是张口之德,举手之劳,但是坚持做到,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②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③孔子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④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15.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认识:物质决定精神。人们只有物质富裕了,才会精神上的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1)第一问:结合句子的意思概括即可。画线句的意思是“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2)第二问:孔子的主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富民,就是要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教民,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提高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物质是基础,是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实生活中,生存、温饱问题总是第一位的,所谓“饥寒生盗心”、“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物质生活没有满足,生存问题没有解决,那教育人民懂得道理,是无法做到的。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搞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对现实也有借鉴、指导意义。点睛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16.    通“愿”,谨慎老实    过犹不及17.中庸思想。①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在人际交往中,君子团结他人,宽容友善,但绝不是不分是非地迎合讨好;②在面临人际冲突时,“义之与比”,以仁义为原则,保持中立的态度,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全面考虑问题,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和平解决人际冲突,融洽人际关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好的作用。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原”为通假字,通假为“愿”,译为“忠厚老实”。“乡原,德之贼也”意思是“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里的,以“忠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译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因此与之相似的成语为“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17.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孔子的思想是“中庸”,这三则材料都共同体现了“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材料一:根据“乡原,德之贼也”可知,孔子斥责“乡愿”,明确地点出这种人欺世盗名,似有德而实害德,极具欺骗性。因此做人做事时不应过分的迎合讨好他人;材料二:根据“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可知,“义之与比”,以“仁义”为原则,做人做事时只要考虑怎样去做合适恰当就可以了;材料三:根据“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可知,做人做事时应适度,不应过度为之,全面去考虑问题,融洽的解决问题。根据上述分析,整理答案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论语•阳货》)材料二: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论语•里仁》)材料三: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中庸》)18.忧虑19.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看法:这是对待别人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的能力。“劳而不怨”,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对待父母,孔子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对待朋友,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可知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赞同就是要尊重任何其他人自主选择的权力,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如果反对,可从做人要真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对待亲人朋友的本分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事奉父母,对于他们一些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里仁》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颜渊》20.①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②对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纳也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③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启示:如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即“见志不从”,也同样应该保持恭敬的态度,不要去触犯父母,即使自己内心忧劳,也不怨恨父母,即“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一个大原则,身为子女,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是不可否认的,这种自然的亲亲关系,谁都不能随随便便地就舍弃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几谏”,即要善于劝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和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可从两方面概括: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2)材料二的意思是父母有过错的话,我们应该柔声下气去给他劝谏,跟他讲道理,你不能够粗暴、不能够板起面孔。如果见到父母不能听受你的劝告,还是执意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你要恭敬,必须要尊敬他,不可以跟他闹翻脸。可见“孝”表现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要恭敬。(3)材料三“慎终”“追远”意思是认真办理父母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儒家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也就是“孝”还体现在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点睛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21.    陈成子弑简公/陈恒弑其君    公曰“告夫三子!”/君曰“告夫三子”者22.①材料二中,孔子提到“邦无道”时应言辞谦逊谨慎,与材料一中“知其不可”仍“不敢不告”似有矛盾。②但孔子认为,“邦无道”时,虽应言辞谦虚,但仍要行为正直,这与材料一中孔子对“礼”的坚持和捍卫是共通的,都强调对原则的坚守。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文中“陈成子弑简公”“陈恒弑其君”是第一件事。陈恒把齐国的国君齐简公杀了,这是犯上,弒君,严重的犯罪。这个是天地不能容,人神共怒的,完全毁坏了礼法。孔子劝谏鲁国国君鲁哀公,请求他出兵讨伐齐国的乱贼,诛杀陈恒,维护礼法。但是鲁哀公作为国君自己不肯做主,却让孔子“告夫三子者”,可见当时礼崩乐坏。“三子”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鲁国的朝政,甚至军队,都掌握在这三家手里,公室微弱。2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似有的矛盾所在,然后分析两则材料强调的观点本质是相同的。材料二孔子说“邦无道,危行言孙”,即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材料一中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明知自己去报告不会有结果,但仍去报告鲁国国君和三个执掌实权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言语上没有小心谨慎。这两句话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材料一所说“邦无道,危行言孙”,除了说言语应谦逊谨慎,行为也要正直。在材料二中,孔子认为自己既然身为大夫,对于国家的大事就不能不管,所以“不敢不告也”,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正是“危行”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他对周礼的执着。从这一点上说,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其实质是相同的。参考译文:材料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材料二: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4 19:41:04 页数:21
价格:¥5 大小:62.7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