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分类训练:理解词语含义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分类训练:理解词语含义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6
2
/36
剩余3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小说阅读考点分类突破:理解词语含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铁凝①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太阳多好,没有雾的朦胧,哪里有太阳的灿烂,大地的玲珑?②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地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③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⑤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⑥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n⑦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肩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⑧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⑨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⑩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⑪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也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2)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3.赏析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文章以“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为题有什么好处?进入朱以撒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已经显出了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叫了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一把羊角锤,一把老虎钳,由自己来处理钉子问题。当几枚钉子成功地取出,听着从高处扔下来时发出清脆的声响,使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下到地面时,有了满心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那么这棵朴树至死都是身怀钉子。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的尖锐、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而起,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把它拔出来,但时日一过,已经忘得一干二净。\n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卷一支烟,吸着。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一般地生产,天文数字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得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是慢到做了两年还没完结,就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并不为之感动,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如此,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钉子不占地面,又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再方便、巧妙不过。人们会根据物的重量来选择钉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各有不同的功能。会用钉子的人,分寸感很强,否则,不是太长打穿,就是太短不起作用。那时每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打进去,反面拔出来。当人们举起锤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往往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进入。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挤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特定的意味。我几十年间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受到了这一理论的影响,它肯定了这个职业的价值,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如今,时时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了,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跓足。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n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时至今日,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边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的钉子正在深深地钉进去,又有多少钉子,正在拔出来。夜静更深,万籁阒寂之际,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选自《散文》,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既照应标题,又自然地引出下文。B.文章写为朴树取出钉子,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C.在大多数人眼里,榫卯工艺已经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D.文章有四处使用破折号,其作用都是突出语意的转折。E.作为文章的线索,“钉子”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6.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7.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8.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俄罗斯性格(苏联)阿·托尔斯泰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得知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出了事,他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车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n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n“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直接了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10.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11.小说结尾“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多是人间有情物我最早识得一种草药时,大约四五岁。外公牵着我的手去田间溜达。小径上野花野草蓬勃生长。外公俯身拾起一棵草,又接连拔起这同一种草。这种草叶子像一柄柄摊开的调羹似的贴着地皮长,中间竖着一茎,地上到处见。我问外公这是什么呀?外公告诉我,此地称打官司草,但它正式的名字叫车前草,可以当药用,他要采回去派用场。外公说不要小看这些野草野花啊,虽说长得赖贱\n,常常让走路人脚底踏来踏去,但它们大多是药草,各有各的用场啊。外公又说,这就跟人一样,看看周围那些平平常常的木匠、铁匠、鞋匠,还有箍桶的、修伞的、弹棉花的,他们都各有各的本事呢。终于有一回,我见识到了一种药草的本事。我们村上有个童养媳出身的儿媳,有一天午后慢吞吞来到我家,向外公诉说,说她昨天不知被什么虫叮咬了,脚背肿起一大块,上午公社田里收工到家,又去自家田里除草,除完草脚痛得路也走不动了。外公看了看她肿起的脚背立马走出屋外,回转时手上捧了一大把蒲公英。外公把几颗蒲公英捣烂成一团菜泥样,再往里面掺了一点陈醋,然后就把这团草泥敷在她脚背上,用一块布裹住,余下的蒲公英让她带回去煎汤喝。第二天这位妇人又上门来,这回眉眼舒展开来了,她是来向外公道谢的,我们看到了她脚背上的肿已消退了下去。外公在我们村里很有点名望,因为他有文化,懂中医,会研制一些方药,无偿供乡人用。那时我们周围少医院,村上大多是农户,大家有了小毛病一般都不去医院,扛不住了就弄几副草药吃吃,因此常有村人来我们家讨药,也有外村陌生人上门来问医求药。家里有许多瓶瓶罐罐和大大小小的甏,里面都盛放着外公收集的药材及研制好的一些成药。母亲告诉我,做药是非常辛苦的,每一味药材的收集清洗晾晒炮制,一道道工序非常麻烦,要花大功夫,有的几蒸几晒磨成粉后还要和上蜜封上蜡,所以这些药都是外公体力还吃得消时做成的,放在密封罐和石灰甏里是能保存好多年不坏的。我懂事时,外公已是八旬老人了,自然是不再这么辛苦劳作了,但我家屋子廊檐下,一排排的竹钩上总晾着一些等着晒干或阴干的药草。这些药草都是乡间田野里常见的,外公常要收集一些,有些药草要等干透了以后用上疗效才大。我认了一些字后,看到外公房里很多的医药书,有时候忍不住好奇心,也会翻开来左看看右看看。有一次我问外公,“贝母”是不是宝贝妈妈呀?外公笑了起来,告诉我这是一味中药,他说有些中药的名称是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的,比如说“牛膝”这味药,也并不是牛的膝盖。记得外公还跟我讲过“看麦娘”等草药的故事。看麦娘长在麦田里,样子和麦苗差不多,能治疗水痘、肝炎等病,它还有攻毒的作用,所以麦田里有看麦娘,麦苗不容易患虫害。但是农人除草时,都把它当害草除掉,认为它夹杂在麦苗里长,容易影响麦苗的长势。外公说其实叫它看麦娘是有道理的,它在麦田里伴着麦苗长,等到麦苗一点点往上窜高时,看麦娘就不长了,慢慢萎缩下去,把阳光雨露尽可能留给了麦苗,就像麦苗的奶娘一样,还是有仁义的呢。我识了几种药草后,有一次在外面玩,就把看到的一种药草拔下来,塞了两口袋,到家掏出来交给外公。外公捋了捋山羊胡子笑着说,你也懂得帮外公做事啦,接着他就说,这些草你以后不要去拔了,外公去年晒干的还有不少呢,让这些草留在地里活过一秋也是好的。外公还教诲我说:天上地下的许多东西都给人带来了用场,它们对人是有情义的,我们要懂得爱惜它们,用它们时要有分寸,不能浪费糟蹋啊。\n我八岁时外公去世了,如果从我懂事有记忆算起,他老人家也只陪了我三四年光景,但童年时的这段成长经历,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我小时很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像外公一样有本事的人,最好是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然而命运之神往往会把愿意踏进这扇门的人抛向另一间屋,我年少时的志向终究是落空了。但是几十年来,我对中医的亲近感,却一直葆有。前几日,我去探望老妈,老妈边看电视边与我聊天,突然想起了什么,她告诉我说,外公在时,有一年村里闹鸡瘟,一家一家传过来,很快传到隔壁了,外公知道了,赶紧弄了草药拌在鸡食里喂鸡,结果我们家的鸡一只都没死。我问老妈,那是啥药草呢?老妈说,也许是打官司草吧?还是其他什么草?她记不大清楚了……(取材于徐慧芬的同名散文)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说长得赖贱 赖贱:不易引人重视B.一道道工序非常麻烦 麻烦:繁琐,费力C.外公还教诲我说 教诲:教导批评D.却一直葆有 葆有:保持着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公把药草和木匠、铁匠、鞋匠等人作类比说明平凡普通的药草也有自己的功效和作用。B.外公因为有名望所以经常利用药草研制方药,提供给缺医少药的乡人,供他们无偿使用。C.中药名称只从字面上理解有可能是错误的,但“看麦娘”草从字面理解却有一定的道理。D.长大后我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但与外公一起的生活经历,使我对中医一直有亲切感。14.文章结尾再次提到“打官司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5.文章题目“多是人间有情物”内涵丰富。结合全文,请你分析题目的内涵,并谈谈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天堂信号徐贵祥杨教授站在讲台上,用不容置疑的手势在头顶上方舞动着。突然,谭晓琪感到大腿外侧一阵颤栗,痒酥酥的。手机在振动。她把手机悄悄掏出来,低头看了一眼。短信是父亲发来的,只有两个字——我在。她等了一会儿,没有后续的文字跟上来。“我在”,是什么意思呢?谭晓琪快速给父亲回了个短信:我在上课,一会儿聊。父亲虽然是个中学校长,却没有校长的风度和气派。父亲和他身边的那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没有太大的区别,尽管曾经是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n听了一会儿课,谭晓琪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全心全意,心里空落落的,于是又取出手机。父亲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发来这么个半截子短信呢?难道,难道……倏然,一道火花像闪电一样在她脑海里划过,她连想也没想,就从课桌后面站了起来,飞也似的冲出教室。这时候一个声音破门而出——“地震啦,紧急疏散!”……谭恒杰经历过地震,但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地震。他也曾经担心过地震,并对这幢教学楼的质量忧心忡忡,他甚至已经在心里盘算过,等今年高考结束,如果还能保持全县升学率第一的成绩,他就向县教育局打报告,加固这幢教学楼。第一波地震出现后,谭恒杰首先冲上教学楼,喝令师生放下手中的一切东西,立即疏散。他把几个钻在桌子下面的学生扯了出来,推到门外,并要求老师们做同样的事情。他是在三层楼的拐弯处负伤的,当时他正指挥拥挤的学生疏散,防止被踩压,尤其要防止学生冲破栏杆造成跌伤。在最后一批学生从五楼滚下来之前,四楼的阳台开始倾斜,一块水泥板准确地砸在谭恒杰的肩上,他被砸趴下了。仰起头来他看见教导主任覃千秋,语文老师张洛亚和数学老师吴宗弘,每个人怀抱手推,带着七八个失魂落魄连路都走不动的学生,跌跌撞撞滚了下来。后面还有女教师林嘉平,眼镜已不知飞到哪里去了,正拽着两个学生往下摸索。谭恒杰高声问了一句:“上面还有人没有?”林嘉平说:“应该没有了,我喊了两遍。”谭恒杰说:“好,不要慌张,快速通过,我在最后。”谭恒杰这句话很起作用,学生们看着重新站起来的谭恒杰,心里稳定了不少,又有三个学生顺利地下到一楼,连滚带爬地脱离了险境。天上响起了巨大的雷鸣,脚下的楼板在跳动,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轻舟,在漂浮中移动。紧接着,天塌下来了,这个金玉其外的教学大楼于是匍匐在地。不知过了多少时间,谭恒杰苏醒了。他发现自己还活着。他试着活动了一下身子,看到有一丝光亮,凭借这丝光亮,他看见了身下的几个孩子,他们像麻雀一样蜷缩在他的怀里。他明白了,他们躲过了这天大的一动。谭恒杰定了定神问:“孩子们,知道发生什么了吗?”半天没有人说话。过了好大一会儿,初三(2)班的金桦果说:“知道,地震了,我们被埋住了。”谭恒杰一手撑着垮下来的天花板,挤出一丝笑客说:“孩子们,我们没有被埋,我们还活着。很快就会有人来救我们。金桦果,你把我的手机掏出来。”\n谭恒杰单手操作,似乎此时他的手指异常灵便,他拨了县教育局局长的号码,拨了镇长的号码,最后拨了女儿的号码,但是都没有拨通。他明白这是因为地震信号中断了。但是接着他又重新糊涂起来了,他要给女儿发短信——既然没有信号,短信又怎么能发得出去呢?他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刚刚书写了两个字“我在”,容不得多想,他当机立断按下了发送键。没过多久,他就惊喜地发现,手机屏幕上出现了反馈“已发送”。谭恒杰顿时泪流满面,喃喃地说:苍天有眼啊!我们有就了!余震过后,谭恒杰开始冷静地观察,他们栖身的这个小小空间是由六块倒塌的楼板支撑起来的,面积不到两平方米。谭恒杰回忆,最初被他推进来的有七个孩子,而现在只剩下四个,金桦果、马羚、陶陶、金英赛,两个女孩,两个男孩。陶陶说:“老师,我们会死吗?”谭恒杰说:“我们不会死的。还记得你们电视上看的抗洪抢险吗?有那么多解放军,他们现在肯定正在路上,拼命地往这边赶。我们要坚持住。”谭恒杰他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读过海娃的故事,小兵张嘎的故事,少年雨来的故事。可惜这些故事在现在的教科书里已经见不到了。谭恒杰问:“孩子们,知道海娃的故事吗?”孩子们都不做声。谭恒杰叹了一口气,然后就给他们讲起故事。讲完了,谭恒杰说:“孩子们,你们要是困,就打一会儿盹。也许你们会看见海娃、张嘎和雨来。”……谭晓琪在突然间产生了一丝恐惧,她的心在一瞬间坠落到无边黑暗的深渊里。她想到了一种结果,那是她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她的父亲谭恒杰还活着。“快来人,又发现了活人!”救援队终于又打开了一个洞穴,不,那不是洞穴,那是天堂。她终于看见了父亲的身影。父亲的形象让地惊讶,他像一张弯弓,双手举过头顶,呈F形抵在对面的一个墙角上,竭力地庇护着身下的孩子。“爸爸!”她失声叫了起来,她仿佛看见父亲朝她缓慢地转过头来,艰难地向她笑了笑。她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儿晕了过去。恍然如梦,似梦非梦,难道父亲真的还活着?而且他是以那样的姿势活着。(节选自徐贵祥《天堂的信号》,有删改)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在地震中引导、疏散学生的教师群像的塑造,也有对用生命保护学生的谭校长的个人形象的描写。B.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情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全方位刻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C.小说最后一段,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谭晓琪的视觉展现谭恒杰校长的笑容和姿势,蕴含谭校长虽死犹生的深刻寓意。D.小说开头和结尾两部分以谭晓琪为叙述对象,中间部分以谭恒杰为叙述对象,体现了小说多线并进的叙事特点。17.请简要分析谭恒杰的形象特征。18.小说的标题和正文均有“天堂”一词,请结合全文分析“天堂”的意蕴。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n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①一个寂寞的雪天,我从北京的地铁里走出,一脚踏进石景山路。夏天时遮天蔽日的高大白杨,被一场大雪洗尽铅华,此刻,在淡蓝的天空下,现出洁净素雅的美。枝头的树叶,在刚刚过去的风雪之夜,彻底放逐了自己。昔日枝蔓芜杂的树干,变得清瘦起来。天空便愈发地开阔空旷,仿佛这世间的隐秘与喧哗,全都消失不见——天空清洁为天空,大地回归为大地。②大道两边的草坪上积满了松软绵密的雪。阳光穿过树木层层的枝杈,洒落在哪里,哪里便银光闪烁,散发出奇幻之美,流溢的光影,使雪的素白层次丰富。雪松、柳杉、刺槐、白蜡、银杏、圆柏……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在雪地上错落有致地静立着,枝丫稀疏,色彩简约,光影富于变化,是北方冬天的经典画作。被一场大雪过滤后的空气,氧气充足,凛冽干净,深吸一口,似要醉倒一般。这清寂无边的冬日午后,让人心里有了一种冲动,想要去哪儿寻找一簇火焰,点燃沉默却鼓荡的激情。③然后,在一条巷子斜伸出来的拐角,我看到了那株正在燃烧着的绚烂的金银木。为了这惊鸿一瞥,它似乎蕴蓄了一整个夏天的激情。那时,它还是开满白色花朵的一株树木,在喧嚣的街头,安静地站在一排白杨的身后,投下无足轻重的影子。夏日的花朵太繁盛了,大家热烈地拥挤着,吵嚷着,在大地上争奇斗艳,又在半空中暗香浮动。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绽放中,没有人会注意一株金银木,它的花朵并不张扬,黄白间杂的颜色被密密匝匝的树叶遮掩着,会让人忘了这是一株正在开花的树。事实上,它只能被叫作灌木,它介于花草与树木之间。在街边的花园或者远郊的小树林里,金银木枝条纷乱,与高大的法桐、水杉或者松柏相比,缺乏动人心魄的力量;而跟小巧婀娜的花草相比,它们了无章法的身姿,又不能唤醒人们内心的柔情。④每天,无数匆匆忙忙的上班族从这株金银木身旁经过,都市中的人们总有太多要着急奔赴的地方、要拼命实现的梦想,他们连看也不会看它一眼。它漫溢的芳香,好似山间清浅的溪水,被城市巨大的轰鸣声淹没。夏天很快过去,迎来万物肃杀的秋天,这株像樱桃树一样浑身挂满红色小灯笼的灌木,开始跳入人们的视野。秋风卷起满街的树叶,哗啦哗啦地在大道上奔跑,告别的慌乱与伤感,亦或是四时不变的市声喧哗,没有什么能打扰这株金银木的宁静。它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也不卑怯。那一刻,它是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⑤风愈发地紧了。风将硕果累累的秋天赶走,并将自己从一条紧贴地面的冰冷的青蛇,变成了席卷整个城市的呼啸的游龙。一茬茬的风一拨拨地带走了花朵、树叶;带走了酸枣、银杏、山楂、沙果、葡萄、板栗、毛榛,带走了一切坠向大地的果实,却让金银木的枝头,以愈发浓烈的红,在小巷与大道相交的拐角,火一样地燃烧。⑥此时,行色依旧匆匆的人们,走到这里,停下了脚步,情不自禁地被这雪后满树热烈的红色吸引。风在这个时刻,也没有了声息,气定神闲\n,似乎也是因为这一簇炫目的红。天空是清澈透明的蓝,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干枯植物的气息,这气息仿佛来自顶着雪花的干草、沉睡的树木、沧桑的松柏,又仿佛来自埋藏在雪下的红隼的羽毛、雨燕干燥的粪便,以及鸟雀热爱的金银木可口的果实。⑦在寒冷的冬天,日日被觅食的鸟儿们环绕的金银木,并未现出稀疏苍老的面容。它像傲雪的一束火,在洁白的草坪上不息地燃烧着。每一个路过的人看到这熊熊燃烧的火把,疲惫的脸都会被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映红,而后漾出一抹微笑。就在这个时刻,人们忽然在心底发出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他们想称呼雪中的这一株金银木为母亲、爱人、姐姐、妹妹,甚至故乡。他们心底的许多情愫被这一簇火焰点燃了,仿佛一切奔波、劳碌,都有了崇高的意义。⑧我驻足了片刻,确认已经将这一簇永不熄灭的火植入了心里,然后继续前行。(取材于安宁的同名散文)19.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尽铅华:树木脱去繁复的叶子、只余枝干的样子B.惊鸿一瞥:令人惊愕C.了无章法:纷乱的样子D.气定神闲:形容风微弱、轻柔、平缓的状态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作者从地铁出来后看到的景象,“天空清洁为天空,大地回归为大地”给人以明净、开阔之感。B.第④段作者用嗅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金银木“漫溢的芳香”,写出了金银木的花香难以被人注意。C.第⑤段把风比作“紧贴地面的冰冷的青蛇”和“席卷整个城市的呼啸的游龙”,写出了风由小变大的过程。D.第⑥段写“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干枯植物的气息”,作者叙述了考察的过程,并如实列举出这种气息的所有来源。21.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回答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那一刻,它是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22.本文题目“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绿肥红瘦①阿尔泰山的深处是积雪,积雪的深处便是边防连。在那里,雪冻久了变成冰,冰冻久了就会成为通向边防连的小道。\n②在每年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里,窗外的大雪无疑是惹人厌的。晃眼的白光照进战士心里,晃得刚来军营的小颜心里有点乱。雪化时,这儿会有绿草红花吗?他问山,山连着山;他问雪,雪压着雪。山与雪不回答,他奔流的寂寞和着山风,在心里徘徊。③班长知道小颜有些不适应,便对他说,等雪融化时就好了。④小颜盼着,盼着雪化了的世界能多些色彩——哪怕多一两种也行。终于,屋顶的雪伴着雨飘下。小颜在营门口像过年一般欢呼雀跃,他深深吸了几口凉飕飕的空气,啊,舒畅极了。他想象着绿绿的山野、红红的碎花,脑海里满是如画的风景。⑤雪渐渐融化,土地上却没有冒出新芽。最后,班长不得不告诉他,这里气温低,小草的叶绿素想是冻坏了,不肯现身。班长还说,小草总是灰枯枯的,像小孩哭过的脸。因此,别期盼小草能和红花相逢了。小颜知道,这里一年中就分有雪时和无雪时,雪来时是白色,雪尽时是灰色。⑥没雪时,小颜望着秃旧的山野,寒风中摇曳的鸟窝,半灰的天际,一切幽暗的色调都使他愈发怀念家乡的山清水秀。⑦走进院子时,小颜看见班长手里正捧着红红绿绿的涂料盒忙前忙后。原来,班长在出板报。阳光照在红色的字上,衬出字体的苍劲。板报中的色彩凝红透绿,很是浓烈。一时间,小颜觉得眼前的世界轻轻晃着,他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盎然的生机。与此同时,小颜也有些不解,班长兴致勃勃地出着板报,单位又没多少人,画板报难道不费事吗?⑧班长在投入地画着,眸子里透着满满的绿意。他的手中捧着两盒涂料,绿涂料剩得很多,可红涂料只剩下浅浅的一层,用起来很是小心翼翼。板报的画风明显绿稠红稀。战友们提出疑问时,班长也不辩解,会心地笑着。⑨家在江南水乡的班长在涂颜色时,哼起了江浙小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本来发愣的小颜,被班长的这番诗意打动了,感受到班长心中的涟漪。红色与绿色在小颜的眸子里汇聚,他的心被板报温暖了。这些色彩仿佛有魔力似的,开启了他的色彩世界,滋润着他的心扉。⑩小颜想到,这里不仅只有灰色与白色,军营生活同样是五颜六色的,而不是凝滞、呆板的。他开始重新认识班长,就像重新认识这里的生活。他发现,班长身上总是充满阳光,哪怕在山里巡逻顶风冒雪,他也是信心满满。在小颜心中,班长的双眸仿佛充盈着翠微的波光。小颜望着,好像自己的世界也变得开阔了。⑪过去,连队餐桌上青菜并不多见。那天小颜过生日,班长嘱咐炊事班多做些青菜,在摆盘时又多放了几块“心里美”萝卜,红晶晶,绿莹莹,煞是喜人。望着这盘“绿肥红瘦”,小颜的心里如同升起了缤纷的彩虹,他的世界就像绘上了一团团的色彩。⑫渐渐地,小颜变开朗了,训练更投入了。战友们都说,他像是变了一个人。没有山峰送绿,没有花红盈袖,可小颜的心情却诗意般舒展了。他时不时吟起“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谩持觞自慰,冰山安在,此山如旧”的诗句。他喜欢朗诵诗词,心里最喜欢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⑬\n大伙都说小颜读书多,是个小秀才。班长喜得闺女后,想让小颜起个秀气的名字。小颜知道班长喜欢红色和绿色,他想,女孩的名字若有代表颜色的字,一定很美。有红色的地方,也会有绿色环绕。可红这个字,名字中却很常见。绿字用在女孩身上,多了几分夏日的清新,又能让孩子记得自己是军人的后代。小颜说,就叫绿心吧。⑭班长琢磨着,目光望向远方,又落回自己身上的绿军装,觉得这个名字既有诗味儿,又不缥缈。⑮班长的闺女满月时,小颜打算送一幅画,画上要有[甲],也要有[乙],当然,还应有[丙]。(取材于冯斌的同名小说)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受到班长心中的涟漪 涟漪:情绪激荡B.而不是凝滞、呆板的 凝滞:单调乏味C.班长的双眸仿佛充盈着翠微的波光 翠微:青翠明亮D.又不缥缈 缥缈:飘忽不定24.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几次写小颜盼望雪化,反映出边防环境的特点,也为后面情节发展做了铺垫。B.班长阳光、乐观、坚定,又不乏细腻和诗意,他对小颜的精神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C.小说用词讲究,生动传神,如第⑥段的“秃旧”,形象写出了山野毫无生气与变化。D.第⑧段写班长喜得女儿,边防连充满了欢快气氛,这与前面的低沉幽暗形成反差。25.第②段写“他像是变了一个人”,根据文意,简述小颜心理变化的过程。26.依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甲乙丙处分别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并说明这样填写的理由。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想起清华种种王佐良①我只是清华几万校友中的一个,现已不在清华工作,然而一说起这所学校,至今仍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话也像说不完似的。②清华吸引人的究竟是什么?它有很好的校园,设备,但这些别校也有;它的历史也不很长,世界大学中,成立已几百年的有的是;想来想去,还是由于清华的人,或者说清华人和中国历史的特殊关联。\n③说起清华人,我怀念我的老师们。大学一年级,俞平伯、余冠英两位先生教我国文,一位教读本,一位教作文,都亲切而严格,有一次余先生指出我把爬山虎写成紫荆的错误,但又要我多写几篇给他看。二年级,贺麟老师教我西洋哲学史,见了我长达百页的英文读书报告不仅不皱眉反而在班上表扬我;正是在他的指导之下,我读了不少古希腊哲学家著作的英译,真有发现新星球似的喜悦。温老师在工字厅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打开许多画册让我们传阅,幽默地然而严格地区分画的优劣。同样难忘的事还多,那时候日本军队已在华北城市大街上演习,而清华的师生则在学术上特别争气,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④我们这一级(1935-1939)还有一段特殊经历,即抗日战争的锻炼。我们两年在清华园度过,两年在长沙、南岳、蒙自、昆明度过。有的同学进入解放区打游击,大多数在大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战争工作。但是学术上并未放松。昆明西南联大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精华,师生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当时第一流的研究成绩,青年人的成长分外迅猛。走遍半个中国给了我们以接触内地实际的宝贵经验,这是在清华小范围内埋头读书所无法得到的。所以这次大转移又是我们知识和感情上的一次大扩充。⑤然而我们仍然怀念清华园。在昆明读书和教书的八年里,可以说没有一天不想念北方的故土。中国历史上,汉族士大夫几度被赶出北方却没有一次能够回去。正如冯友兰先生指出的,只有这一次抗日不同。我们战胜了,1946年夏我从昆明带着妻儿重新回到了清华园,虽然校舍残破,校园荒芜,但有陈岱孙先生领导一批员工在进行大规模的复校工作,不久就在北方的灿烂秋阳中重新上课,清华人意兴之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⑥接着,我出国留学。等我回来,清华园已经解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⑦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⑧这标准无人明确定出,但是无数师友“行胜于言”的实际榜样却使我悟到:做学问必须要有最高标准,而取得学问却是为了报效国家。简单说,就是卓越与为公。⑨卓越就是不满足于一般地做好。清华的师生中,不少人达到本门学问的顶峰。打开任何本中国名人录,无论文史哲政经法律科学技术哪一门,都有大量清华人站在成就的最前沿。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旧说或西方新论,而能突破界限,实现新探索新综合。闻一多先生如此,华罗庚先生如此,至今著作不辍的钱锺书先生也如此。清华多的是现代型的学者,即精研本业之外,又通晓中国和世界文化实况;不仅知中,还懂外,因懂而又了解其真正长处与弊病,从而更珍惜中国本身的优点。金岳霖先生是深知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人,并且是研究各种思维形式的思想美学家,但他又早就看清西方文化的迷失,称之为“类似盛装待发而无约会可赴”;后来他真诚地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突然的转向,而是早就有了前因的。⑩为公就是以所学贡献国家,为人民服务。清华校河边小山上有一块“清华英烈”纪念碑,碑上刻了从抗日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名单,我的级友中就有两位。清华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清华人却一直注视外界。我的记忆里还响着“一二・九”前夕大礼堂集会的紧急钟声。1949年大陆还未完全解放,就有大批在外国留学、学有所成的清华人冲破封锁,赶回大陆,明知条件艰苦,却定要在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工作里贡献一份力量。这些事在当时是视为当然,根本不成问题的。而回来之后,或在两弹的研制上,或在一汽二汽的建立上,或在广大的文教科技战线上,都做出了重要成绩,往往还起了关键性作用。\n⑪因为这些,我深知我的母校的可贵。我也曾在西方读书和讲学,到过不少第一流学府,也很喜欢它们,但我心里仍然保有清华的形象,不怕拿清华同它们相比,因为我知道: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上,我的母校尽到了一所大学应起的作用:培养爱国的、学识精湛的专门家,在中国的革命和复兴里立下了功劳。(取材于王佐良《想起清华种种80校庆感言》)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 公然:明目张胆B.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旧说或西方新论 囿:局限,限制C.至今著作不辍的钱锺书先生也如此 辍:停止,废止D.但他又早就看清西方文化的迷失 迷失:不明方向2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余冠英、贺麟、温德为例,意在说明清华教师具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亲切感人的风范,使作者怀念至今。B.作者回忆陈岱孙先生领导复校的情景,用“北方的灿烂秋阳”一语,真切地传达出抗战胜利后复课的喜悦之情。C.卓越的学术水准让清华拥有特殊的地位,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守安宁净土,所以作者说清华像是“世外桃源”。D.作者造访了西方诸多第一流学府后,心中“仍然保有清华的形象”,表现了清华的卓越,也表现了作者对母校的深情。29.作者在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时想起的“种种”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30.这篇散文语浅情深,请结合文章第一自然段加以赏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芭蕾贾志红母亲和我一起泡脚是整个冬天最暖和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一次了,母亲给我擦完脚,让我绷直脚尖、脚背,然后她说,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红儿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呢。”说完,她抬起自己的腿,也绷直脚尖、脚背给我看,有些得意地说:“你看,咱俩一样。”“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此后这句话几乎出现在每个泡脚的夜晚。那会儿,我们借住在农村的小院子已经有些时日了,总以为住不了多久,或许政策一变,下放农村的母亲很快就能返回城市了呢。\n我的父亲,一个年轻的地质队员,他从武汉的地质院校毕业以后分配到豫西,背着铺盖卷,也背着家族里一位长辈送的黑管,踏入了豫西的山山岭岭,带着罗盘和地质锤常年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父亲有时会在我们的小屋里吹奏他的黑管,那是母亲的快乐时光,她跟着节拍哼唱,在这旋律中忘记了被雪覆盖的麦田,忘记了去井台上挑水要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路,也忘记了小屋角落里的粮缸中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米、面了。这个时候,她被父亲的音乐还原成了一个孩子,比我稍大一些,像我的小姐姐。我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她边哼唱边悄悄地绷直了脚尖和脚背,黑管吹奏出的旋律令她最大限度地想起了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成年之后,我也在地质系统工作,走在父辈们勘探过的山山岭岭中,宛如逆着时间走进往昔。有一次在溪流之畔,我想起父亲和他的黑管,想象着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吹那支黑管。他鼓起腮帮,将高音区的嘹亮明朗送给掠过头顶的云朵,又凝神静气在中音区找寻最恰当的音符以便飞翔的鸟雀能够听懂,而低音区的沉浑柔美是要留给溪水的,溪水叮叮咚咚,参与了他的吹奏。我极尽所能地想象那支黑管在这山岭间、溪流畔所发出的声音与我听到过的山村小屋的旋律有何不同,却终究因为我对音乐的迟钝而始终没能想明白。青春的我站在大山深处,重重叠叠的山压迫着我、阻碍着我的视线,而陪伴过父亲的云朵、飞鸟和溪水在旋律中轻盈舞蹈,这旋律不是任何乐器带来的,它们属于自然和生命本身。它们接纳过一个吹奏黑管的青年,它们让那个青年以为自己的吹奏创造了这一切。那个时候回忆黑管是一件令我痛苦的事情,因为吹奏黑管的人已经离我远去了。他的生命终止在中年的路上。后来,我渐渐忘记了那支黑管,就像忘记了许许多多曾经做过的梦。许多年之后,我也走在中年的路上。有一年我到新西兰看望儿子,那是11月,南半球的春天,到处花团锦簇。儿子与朋友们在客厅里聊天,我听着他们的谈话。令我走神儿的是海伦的话,她说她要去上芭蕾舞课。我听到这句话时,像多年以前我的母亲听父亲吹奏黑管时一样也悄悄地绷直了我的脚背和脚尖,仿佛有黑管的乐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触碰了一个梦想。我小心翼翼地问年轻的姑娘:海伦,我,可以跟着你一起去学跳芭蕾舞吗?姑娘扭头看着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可以,学习班里有好几个中年妇女呢。舞蹈老师是一位中年人,她来自俄罗斯。老师站在前排做着动作示范,学员跟着她学做一些基本动作。先是站好脚位:双脚完全外开,两脚跟相接形成一横线。然后摆好手位:手臂与手成椭圆形,放在身体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对,保留一拳的距离。然后,我们在老师的口令声中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动作。当第四个动作定格时,它已经是舞姿了。这个最初级的舞姿令我激动,仿佛遥不可及的芭蕾已经不再遥远,我触摸到了它高贵的身体。我就这样站了好一会儿,沉迷其中。老师提醒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舞蹈的动作令我想起多年以前母亲在豫西小村庄去井台上挑水的情景。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我想,母亲是迷恋舞蹈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只是我不知道\n母亲的那种轻盈,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我以为的。老师的身材肥胖却柔软得令人惊讶,舞姿曼妙,一招一式都令人想象她往昔在舞台上的风华。大概是为了更好地示范脚部的动作和用力吧,她裸着脚,我便看见了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脚,没有足尖鞋装饰的脚。我看到了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我也看到了伤痕。那实在是一双丑陋的脚,骨节粗大,脚趾发黑,双脚的前三个脚趾几乎没有趾甲。她曾经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芭蕾舞中不停的半脚尖和全脚尖的起落变换让老师的脚趾变形。如今她的腰身也变形了。她离开舞台很久了,不过,她从没有离开过芭蕾。几个月以后,我在北京观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我的朋友老狄请我看的,他是一个芭蕾舞迷。那其实不是一个好时候,老狄的家庭正陷入一场民事诉讼中,开庭在即,结果不好的话,他可能会居无定所。那天坐在剧院,他绝口不提家里的诉讼之事,就像那些烦心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只有耳畔的旋律,演奏着永恒之美。舞台上的仙子们翩翩起舞,旋转、跳跃、伸展,光束下的王子和姑娘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玩具和舞蹈的盛宴。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新西兰之行,想起了舞蹈老师说过的话: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有删改)31.对母亲的舞蹈,第③段中作者说“我知道”而第⑨段又说“我不知道”,请对此加以分析。32.作者为什么花费许多笔墨抒写父亲在溪边吹奏黑管,请对此加以分析。33.分析“芭蕾舞老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34.文章的结尾说:“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而另一个版本是:“这就是芭蕾。或许这也是人生。”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奇人胡惟丏格非①我们班,有一个名叫胡惟丏的奇人。他的年龄比我们大个四五岁,落拓不羁,一副名士派头。“丏”这个字不算冷僻,但老师在点名时常将它读成“丐”,从而引发哄堂大笑,因此,尽管这个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但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他的存在。由于早早白了头发,班上的女生都叫他白头翁。他听说后似乎也不以为意,用《列子》中“不斑白,不知道”一类的古训来自我解嘲。\n②我们刚进大学那会儿,七七、七八级的同学尚未离校。这些年龄比我们大上一倍的大哥、大嫂们,非常擅长用傲慢和自负来打击我们脆弱的自信,他们常常主动造访我们的寝室,不无戏谑地拨弄我们的脑袋,并亲热地称呼我们为“小赤佬”。从他们口中蹦出来的名词术语,没有一个是我们能够明白的:什么普鲁塔克呀,奥伏赫变呀,再有,就是什么“美是没有目的的,却是符合目的性的”等一类谁也听不懂的鬼话。他们大多插过队,当过知青。有人在省文工团弹过琵琶,有人在木兰围场种过树,有人在青海当过兽医。他们当然不会将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小赤铑”放在眼里。可是他们对惟丏却另眼相看,十分敬慕,甚至多少还夹杂着一些谦卑,一度令我们大惑不解。③到了周末,高年级的同学常举办一些小型学术沙龙。由于举办者的矜持和傲慢,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参加。为了挤进这个学术圈子,我和邓海云合伙买了一条光荣牌香烟来贿赂主持人,才得以以一个端茶倒水的杂役名分混迹其间。可惟丏就不一样了。他通常总是在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到场,静静地在某个角落坐一会儿,不到结束往往就会提前离去。他来的时候有人会给他让座,走的时候讨论甚至会暂时中断。不过他总是笑眯眯地来,笑眯眯地离开,几乎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即便主持人出于对他的尊重,临时打断了某位同学不得要领的长篇大论,请惟丐“发表高见”,他也总是连连摆手,不置一词。④有一次,我记得他们是在讨论什么“双向同构”一类的问题,主持人恳请再三,与会者热烈鼓掌,惟丏才红着脸站起身来,说了一通“胡话”。说来也奇怪,惟丏说出的每个字、每个句子,我都能听得懂,似乎无甚高明之处,可是把这些字句连成一大段话,我立刻就不懂了。他在说话时,眼睛看着天花板,不时陷入停顿,有时声音低得让人听不见,大部分时间都在自言自语。好不容易等他说完,大家面面相觑,会场里鸦雀无声,似乎大多数人都没听懂。主持人当然是听懂了的,为了便于大家对惟丐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他用自己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惟丐刚才的发言又复述了一遍。⑤他还没说完,惟丏就情绪激动地站了起来,突兀地打断了他的话,“话是这么说,可我不是这个意思。”⑥这么一来,主持人立刻红了脸,有些下不来台。但他毕竟见多识广,善于变通,立刻改了,将刚才那番话反过来说了一遍,希望以此来取悦对方。⑦不料,胡惟丏再次站起身来,急道:“是这个意思,可话却不能那么说。”⑧话音刚落,大家全都笑了,主持人也只得讪讪地笑了笑,宣布散会。从那以后,沙龙的时间、地点都改了,我们再也没有在周末的讨论会上见到过他。⑨据说惟丏家学源于绩溪胡氏,母系一族则是赫赫有名的钱塘杭氏,其学问来历斑斑可考。幼受庭训,于章、黄之学【1】多有所窥,英文、德文皆有根底,加之博闻强记、过目成诵的天资,他在我们年级显得卓尔不群,就不难理解了。曾有好事者问他的祖上与同出绩溪的胡适有什么瓜葛,惟丏也是微微颔首,未置可否。\n⑩做学问追及祖先出身,多少有点挟古人以自重的意思,为有学之士所不取。可当时在我们系里,确已蔚然成了风气,海云就自称是漳州邓氏。我那时少不更事,自忖出身寒微,本想攀附一下“丹徒刘氏”,后来一查家谱,才知道自己的祖上与写《老残游记》的刘铁云八竿子也打不着,只得悻悻作罢。⑪惟丏开始还和我们一起上课,后来有些课他就不来了,最后就只剩下一门《训诂学》,可自从唐教授不小心把“稼穑”读成“稼墙”之后,这门课他也不来了。老师们也不以为忤,不管他缺多少课,到了期末,只要他肯来参加考试,成绩一律全优。他每月还从《古文字诂林》编辑部领取编辑补贴。那个年代还没什么人读研究生,不过据说汉语史专业的董教授和解教授为了争着让惟丏给自己当助手,竟闹得形同路人,听上去颇有些夸张。⑫惟丏是上海本地人,平时难得一见。后来有封匿名信寄到了系主任那里,说胡惟丏一贯孤芳自赏、目中无人,且有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云云。这些“指控”虽说查无实据,却也迫使惟丐发生了改变。他开始频繁地在校园里出没,头发剪短了,而且染得乌黑,像是换了一个人,不经意中还真能把人吓一跳。他甚至还主动帮同学修改论文,介绍发表的刊物。还破例参加了学校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居然得了个链球第四。班长王燕组织了一次郊游,惟丏不仅欣然参加,并且在大家的怂恿下高歌一曲。不过,他唱得实在不怎么样,我们班的女生笑得差点昏死过去。⑬可惜惟丏还是那个惟丏,从第二个学年的下半学期开始,一连几个月都见不到他的人影。久而久之,我们只有在图书馆的借书卡上发现他的名字时,才会猛然想起班上还有这么一个人。⑭我曾写过一篇小说,苦于没人指导,就通过《古文字诂林》编辑部的一位老师转给了惟丏。过了差不多三个月,稿件再次通过那位老师回到了我的手中。几乎所有的错别字他都替我改正了,可对于这篇习作的评价只有短短的四个字:过犹不及。⑮邓海云是新晋党员,辅导员让他代表全系毕业生在大会上做一个发言。邓海云用一个月准备了发言稿,披露了他是如何从一名绝望而虚无的存在主义信徒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这篇报告全文分三次发表于校刊上。⑯不久以后,他就收到了惟丏给他寄来的绝交信。知道内情的同学介绍说,这封信的措辞出人意料的严厉。大致的意思是说,邓海云这样无法连续思考六十秒以上的人,既不懂存在主义,也不懂马克思主义……⑰毕业前夕,系里的三位主任轮番出面请惟丏吃饭,劝他留校任教,可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后来,辅导员谈起他来,语调已隐约有些不悦:他这个人,学问没得说,就是做人爱钻牛角尖。难道他就不知道大观园中也有“过洁世同嫌”这样的告诫吗……(取材于格非小说)注释:【1】章、黄之学:国学家章炳麟、黄侃所创的语言文字学流派。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一个端茶倒水的杂役名分混迹其间 混迹:挤进学术圈子B.某位同学不得要领的长篇大论 不得要领:重点不明确、不突出\nC.惟丏也是微微颔首,未置可否 未置可否:不明确表示同意与否D.披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披露:有意地表露3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的视角,用近夸张的情节,塑造了同学胡惟丏的奇特形象,语言典雅而不失幽默。B.那些满口名词术语、经历丰富、傲慢自负的学长们对我们这些“小赤佬”极尽嘲讽,对胡惟丏却另眼相看。C.匿名信事件迫使胡惟丐向现实妥协,他努力使自己融入周边的世界,但这显然与他的性情不相一致。D.从胡惟丏对邓海云的评价可以看出,他认为海云自我标榜、捞取政治资本的行为可鄙,因此断然绝交。37.奇人胡惟丏之“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38.“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红楼梦曲”之《世难容》,意思是太过高洁容易被世人妒忌嫌弃。你是否认同这频点?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①展现了乡村大雾的天然的美丽,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表达了“我”对雾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对城市中大雾的描写,并与城市的“不知所措”形成对比。\n2.(1)“驾驭”一词写出了在雾中的行走如腾云驾雾一般的自在、潇洒。(2)“不加防备”既指因大雾导致视野不清,雾中行走的人不用担心被别人看到自己踉跄的姿态;也表明人们摆脱生活束缚,回归生命本真状态后,彼此不加防备,坦诚相见。3.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②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善用短句,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诙谐幽默,口语化,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④从用词的角度分析,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如“撇”“撅”“弯”等表现我在大雾中快乐自由恣意行走的姿态。4.①作为线索,从在乡村雾中行走写到在城市中的大雾中得意忘形地行走的体验及其感悟,使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紧凑。②凸显人物形象:“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凸显叙事主人公热爱自由、热爱生命本真状态的性格特征;③彰显文章主旨:“我”在大雾中行走获得的人生体验——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关注自我,回归本真,体验生命的自在与欢乐,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更能突出“得意忘形”的意义。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别透起来”,展现了乡村大雾的天然的美丽,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情感上,表达了“我”对雾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引出下文对城市中大雾的描写,并与城市的“不知所措”形成对比。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1)“驾驭”意思是驱使车马行进;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掌控。“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是雾中行走的人的一种感觉,自由自在又洒脱。(2)“不加防备”,意思是毫不戒备,一点也不防备。“不加防备”表层意思指因大雾导致视野不清,雾中行走的人不用担心被别人看到自己因为看不清道路而踉跄的窘态;深层意思指人们暂时摆脱生活束缚,回归生命本真状态后,彼此不加防备,坦诚相见,而这时的人们才是真实的自己。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色的能力\n修辞的角度分析,“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可知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双膝一弯,两手一背”“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可知善用短句,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可知语言诙谐幽默,口语化,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从用词的角度分析,“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双膝一弯,两手一背”,可知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如“撇”“撅”“弯”等表现我在大雾中快乐自由恣意行走的姿态。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作为线索,“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从在乡村雾中行走写到在城市中的大雾中得意忘形地行走的体验及其感悟,使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紧凑。凸显人物形象,“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为何不做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无形的雾”,凸显叙事主人公热爱自由、热爱生命本真状态的性格特征;彰显文章主旨,“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我”在大雾中行走获得的人生体验——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关注自我,回归本真,体验生命的自在与欢乐,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更能突出“得意忘形”的意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在大雾中怎么的得意忘形呢,使读者不由得想阅读文章,明白缘由。5.BD6.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木匠工作的细致,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表达了木匠对自己技艺的自得,以及作者对木匠技艺的赞赏。7.人很渺小,但只要不急躁,坚韧有力,有耐性,绝不迁移,就有价值。8.写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奔走之后,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是为了说明人不一定像螺丝钉一样,仅仅钉在一处,也不妨体验新鲜,不断地弃旧迎新。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错,主要目的是引出钉子,表现钉子尖锐、尖硬,容易进入对方内部。\nD.“文章有四处使用破折号,其作用都是突出语意的转折”错,第一处是语意的转折,后三处都是解释说明。故选BD。6.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划线句子,“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卷一支烟,吸着”。(1)从内容上来看,画线句子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是木匠工作的情形,后半部分写的是木匠工作后的样子。(2)从手法上来看,“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刨”“凿”“做”属于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运用类比手法,把木匠和庖丁进行类比,突出木匠技艺的高超,生动表现了木匠工作的精细及其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表现出木匠工作后的轻松和对自己技艺的满意自得。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分析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要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结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分析,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指人很渺小,但只要不急躁,坚韧有力,有耐性,绝不迁移,就有价值。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再结合上文“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分析,文中从反面否定螺丝钉精神。再结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正面说出态度,为了说明人不一定像螺丝钉一样,,仅仅钉在一处,也不妨体验新鲜,也是可以弃旧迎新的,因为孔子就是这样,孔子在周游列国奔走之后,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9.D\n10.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11.①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精神。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②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③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心底。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直接刻画了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说法错误。作者并没有直接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由原文“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来看,对德略莫夫的外貌运用了侧面描写。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小说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小说结尾说“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德略莫夫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回家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也就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自由、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n总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结合,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和作用的能力。(1)由“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分析,小说主人公德略莫夫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却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德略莫夫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高贵品质。(2)由“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分析,俄国人面对德国的入侵,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这都表现了俄国人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3)结合“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分析,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12.C13.B14.呼应了前文外公将打官司草采回去派用场的内容。打官司草外形普通,随处可见,但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药草太过普通,容易被人忽略,以引起人们对平凡药草态度的反思。15.平凡的药草给人解除病痛;看麦娘草自我奉献的仁义情怀;外公对乡人的无偿帮助,医者仁心的无私;我对外公的怀念对中医的亲近。表达效果:新颖别致,激发读者兴趣;凸显主题,是对药草及人间真情的赞美。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C.“教诲:教导批评”错误。教诲:教导。根据后文来看在,这是外公教导“我”一些关于珍惜自然草木的知识道理,不含批评之意。\n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的能力。B.“外公因为有名望所以经常利用药草研制方药,提供给缺医少药的乡人,供他们无偿使用”错误。颠倒因果,原文说“外公在我们村里很有点名望,因为他有文化,懂中医,会研制一些方药,无偿供乡人用”,应该是“因为他会研制一些方药,无偿供乡人用”,才“有名望”。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打官司草”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第二段“外公告诉我,此地称打官司草,但它正式的名字叫车前草,可以当药用,他要采回去派用场”,在结尾再次出现,且母亲说大概用这草治好了鸡瘟,结构上前后呼应。从内容上看,作者两次提到打官司草,这草“地上到处见”,是不起眼的草药的代表,“长得赖贱,常常让走路人脚底踏来踏去”,但它却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起到很大的作用,提示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待这些平凡药草的态度,重视平凡的草药。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有情物”在文中首先指的显然是药草,文中写了几种药草,都是平凡而随处可见的药物,如车前草、蒲公英、看麦娘草等,它们尽管不被人重视,甚至被忽略,但外公用蒲公英治好了妇女的肿痛的脚背,用车前草治好了鸡瘟,它们尽管平凡,却能解除人们的病痛,是“有情”的;“叫它看麦娘是有道理的,它在麦田里伴着麦苗长,等到麦苗一点点往上窜高时,看麦娘就不长了,慢慢萎缩下去,把阳光雨露尽可能留给了麦苗,就像麦苗的奶娘一样,还是有仁义的呢”,则进一步看出,草木还有自我牺牲、奉献的仁义精神。其次,要看到文中主要人物;如外公,他“他有文化,懂中医,会研制一些方药,无偿供乡人用”,这是对病人无私的仁心;“我”,因为对外公十分亲近,所以“对中医的亲近感,却一直葆有”,表达了“我”对外公无比怀念的“有情”。表达效果上来说,标题含蓄委婉而别致新颖,说“多是人间有情物”,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想知道这些有情物是什么;同时,“多”与“有情”二字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指出“真情”存在范围之广,赞美药草和人们之间真情的可贵。16.C17.①为人朴实,虽然是中学校长,却和农民没有太大的区别。②精于学校管理,学校升学率连年全县第一;③有忧患意识,对教学楼的质量忧心忡忡;④临危不惧,指挥若定。⑤用生命守护学生。⑥会做孩子的心理工作。在废墟中用小英雄的故事鼓励学生保持生的信念。\n18.①谭恒杰校长在地震发生后,为了指挥师生撤离和守护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曾给女儿发过“我在”的信息,却从此天地两隔,因此“天堂”代指谭恒杰校长到了另一个世界里。②“天堂”指在危难之际,在生命的最后,谭恒杰校长在废墟中用坚韧的身躯为学生支撑起一个生存空间。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她仿佛看见……”等内容说明这是谭晓琪产生的幻觉,所以只是虚写,而不是虚实结合。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谭恒杰是小说的主人公,他身上有很多优良品质:为人朴实,这由“父亲虽然是个中学校长,却没有校长的风度和气派。父亲和他身边的那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看出;精于学校管理,这由“等今年高考结束,如果还能保持全县升学率第一的成绩”可以看出学校升学率连年全县第一;有忧患意识,“他就向县教育局打报告,加固这幢教学楼”,可见他对教学楼的质量忧心忡忡;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由文中“谭恒杰首先冲上教学楼,喝令师生放下手中的一切东西,立即疏散。他把几个钻在桌子下面的学生扯了出来,推到门外,并要求老师们做同样的事情”“好,不要慌张,快速通过,我在最后”等文字可以看出;用生命守护学生,由“他看见了身下的几个孩子,他们像麻雀一样蜷缩在他的怀里”“他像一张弯弓,双手举过头顶,呈F形抵在对面的一个墙角上,竭力地庇护着身下的孩子”等文字可知;会做孩子的心理工作,比如他在废墟中用“海娃、张嘎和雨来”等小英雄的故事鼓励学生保持生的信念。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内涵意蕴的能力。小说的标题为“天堂的信号”,文中也说“不,那不是洞穴,那是天堂”。由此可见,“天堂”在此文中可作如下解读:在危难之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谭恒杰校长在废墟中用坚韧的身躯为学生支撑起一个生存空间,让学生活下来,对学生而言,在这个生存空间里,灾难被隔离开来,如同天堂;其次,谭恒杰校长在地震发生后,为了指挥师生撤离和守护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曾给女儿发过“我在”的信息,却从此阴阳两地,天地两隔,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他给女儿发出的信号如同是从天堂里发出来的。19.B20.D21.①这一句写出了金银木在秋天在大地上结满红色果实的自然、美丽的样子。②自由:指金银木的美尽情展现,不因是否受人关注而改变。\n③诗意:指金银木浓烈的红在肃杀的秋冬季节带给人强烈而独特的美感。④无为:指金银木顺其自然地展现出它的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周遭的环境。22.①贯穿全文,全文围绕金银木在秋冬季节结果前后展开描写。②金银木的红像火一样燃烧,点燃了人们的激情,使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唤起人们的温馨情感,激励人们找到生活的意义。③表达了作者对给予人们抚慰与激励的金银木的深情赞美。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惊鸿一瞥:令人惊愕”理解错误,意思是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的能力。D.“并如实列举出这种气息的所有来源”理解错误。原文“这气息仿佛来自顶着雪花的干草、沉睡的树木、沧桑的松柏,又仿佛来自埋藏在雪下的红隼的羽毛、雨燕干燥的粪便,以及鸟雀热爱的金银木可口的果实”中,“仿佛”表示不是如实列举。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从整句语意来看,写出了秋天金银木结满红色果实的自然、美丽的样子。由原文“他们连看也不会看它一眼”“被城市巨大的轰鸣声淹没”“没有什么能打扰这株金银木的宁静。它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也不卑怯”可知,“自由”是指金银木的美尽情展现,不因是否受人关注而改变。由原文“秋风卷起满街的树叶,哗啦哗啦地在大道上奔跑,告别的慌乱与伤感,亦或是四时不变的市声喧哗,没有什么能打扰这株金银木的宁静。它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也不卑怯”可知,“诗意”指指金银木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肃杀的秋冬季节带给人强烈而独特的美感,不张扬,也不卑怯。由原文“它漫溢的芳香”“这株像樱桃树一样浑身挂满红色小灯笼的灌木,开始跳入人们的视野”“没有什么能打扰这株金银木的宁静。它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也不卑怯”可知,“无为”是指金银木顺其自然地展现出它的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周遭的环境。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全文描写了金银木在夏秋冬季节的景色,重点描绘冬天金银木缀满枝头的小灯笼,唤起人们心底情愫。\n题目表达了深刻的意义。从“每一个路过的人看到这熊熊燃烧的火把,疲惫的脸都会被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映红,而后漾出一抹微笑。就在这个时刻,人们忽然在心底发出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他们想称呼雪中的这一株金银木为母亲、爱人、姐姐、妹妹,甚至故乡。他们心底的许多情愫被这一簇火焰点燃了,仿佛一切奔波、劳碌,都有了崇高的意义”可知,“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可以理解为“金银木的红像火一样燃烧,点燃了人们的激情,使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唤起人们的温馨情感,激励人们找到生活的意义”。题目可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对金银木的描写,对金银木在冬天点燃了人们的激情,激励人们找到生活的意义,给予了深情的讴歌赞美。23.A24.D25.刚来军营,心里有点乱,感到寂寞和不适应;继而盼望雪化,内心充满期待;发现雪化后周围依旧是幽暗的色调,感到失望;被画板报和诗意的班长打动,感到温暖,内心逐渐舒展,并重新认识了军营生活。26.短语:高峻的雪山鲜艳的红旗一抹抹绿色的身影原因:本文歌颂了戍守雪山的战士们在单调寂寞的边防生活中保家卫国的精神,画面应该体现这种精神,雪山是战士们戍守的边疆,红旗代表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绿色的身影是战士们戍守边疆的身姿,绿与红又是班长最爱的色彩,故而最为合适。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A.根据上文“家在江南水乡的班长在涂颜色时,哼起了江浙小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被班长的这番诗意打动了”可知,此处的“涟漪”并非情绪激荡,而是班长以斑斓的板画代替绿草红花,给予自己和战士心灵安慰的温柔情绪。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这与前面的低沉幽暗形成反差”错误,前面并不“低沉幽暗”,虽然刚开始小颜眼中“秃旧的山野,寒风中摇曳的鸟窝,半灰的天际,一切幽暗的色调”,但在班长吟诵“绿肥红瘦”的诗句,并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寻找出美好之后,小颜发现“班长身上总是充满阳光,哪怕在山里巡逻顶风冒雪,他也是信心满满”“班长的双眸仿佛充盈着翠微的波光。小颜望着,好像自己的世界也变得开阔了”,边防生活在小颜眼中已经变得充满阳光、开阔。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筛选关键语句,如“晃眼的白光照进战士心里,晃得刚来军营的小颜心里有点乱。雪化时,这儿会有绿草红花吗”“山与雪不回答,他奔流的寂寞和着山风,在心里徘徊”“班长知道小颜有些不适应”可见,刚来这里时,他心里很乱,感到寂寞、不适应。从“小颜盼着,盼着雪化了的世界能多些色彩”“颜在营门口像过年一般欢呼雀跃”“他想象着绿绿的山野、红红的碎花,脑海里满是如画的风景”可见,他继而盼望雪化,内心充满期待;\n从“没雪时,小颜望着秃旧的山野,寒风中摇曳的鸟窝,半灰的天际,一切幽暗的色调都使他愈发怀念家乡的山清水秀”可见,发现雪化后周围依旧是幽暗的色调,感到失望;从“家在江南水乡的班长在涂颜色时,哼起了江浙小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本来发愣的小颜,被班长的这番诗意打动了,感受到班长心中的涟漪。红色与绿色在小颜的眸子里汇聚,他的心被板报温暖了”“他开始重新认识班长,就像重新认识这里的生活……好像自己的世界也变得开阔了”可见,他被画板报和诗意的班长打动,感到温暖,内心逐渐舒展,并重新认识了军营生活。2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要求在最后一段填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最后一段通常是揭示或升华一篇小说主旨的重要段落,故所填内容及解说要与小说内容、主题相关。 小颜打算送班长的画,结合前文“板报中的色彩凝红透绿,很是浓烈。一时间,小颜觉得眼前的世界轻轻晃着,他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盎然的生机”“班长嘱咐炊事班多做些青菜,在摆盘时又多放了几块‘心里美’萝卜,红晶晶,绿莹莹,煞是喜人”“小颜知道班长喜欢红色和绿色”等可知,色彩上,应该有班长喜欢的“红”与“绿”,最重要是要有“绿”,因为“绿”是“绿军装”的色彩。此处有三空,要反映雪山哨所和边防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而甘于在寒冷单调贫瘠的雪山上守卫的主题,故而要有“雪山”;“红”是军人们对祖国的丹心,也是军人们心中对色彩的渴望,而在雪山中没有红花,可以用“旭日”“红旗”等来表达;“绿”则是军人们的象征,故可以画上“绿色的身影”。27.A28.C29.(1)优美的校园(2)完善的设备(3)悠久的历史(4)亲切而严格的老师(5)钻研学术且热血爱国的学生(6)“西南联大”的特殊经历(7)卓越为公的学术精神30.语浅:文字简洁,明白如话(不事雕琢,没有华丽修辞)情深:叙事、写人、抒情融为一体,师生音容宛然,学术精神淳然,回忆中是满满的怀念与自豪。\n第一段平铺直叙,拉家常一般,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只是清华几万校友中的一个”写自己在清华校友中显得平凡,更突出清华培养了众多的卓越的人才,谦逊中蕴含着自豪。“已不在清华工作”写的是自己调入外校的事实,更表现了对清华母校的不舍和眷恋;“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写母校在自己的记忆里永远年轻,充分表现了作者回忆起母校时的喜悦。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感情色彩不当。语境在赞扬清华师生反对日军侵略的行为,应是“公开”的意思。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文本、作者情感的能力。C.“卓越的学术水准让清华拥有特殊的地位,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守安宁净土”错误。清华像世外桃源指的是清华人做学问的专心,并非因为“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守安宁净土”。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说明作者在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时想起的“种种”包含哪些内容,需要结合全文筛选概括。由“它有很好的校园,设备”可知,清华校园优美,设备完善;由“它的历史也不很长”可知,清华历史悠久;由“说起清华人,我怀念我的老师们。大学一年级,俞平伯、余冠英两位先生教我国文,一位教读本,一位教作文,都亲切而严格”可知,清华有严格而又亲切的老师;由“同样难忘的事还多,那时候日本军队已在华北城市大街上演习,而清华的师生则在学术上特别争气”“有的同学进入解放区打游击,大多数在大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战争工作。但是学术上并未放松”可知,清华的学生热爱祖国,又辛苦钻研学术;由“我们这一级(1935-1939)还有一段特殊经历,即抗日战争的锻炼”“昆明西南联大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精华,师生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当时第一流的研究成绩,青年人的成长分外迅猛”可知,清华有“西南联大”的特殊经历;由“卓越就是不满足于一般地做好。清华的师生中,不少人达到本门学问的顶峰”“为公就是以所学贡献国家,为人民服务”可知,清华有卓越为公的学术精神。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本文语言特色和分析本文感情的能力。本文语言简洁质朴,浅显易懂,如“至今仍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话也像说不完似的”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清华的情感——感触很多,说也说不完。“想来想去,还是由于清华的人,或者说清华人和中国历史的特殊关联”领起下文,表达作者对清华人的怀念,对清华人为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的赞扬。\n本文感情真挚深厚,作者记叙自己在清华上课情景,描写清华老师亲切而严格,清华学生爱国且认真研究学问等,在字里行间表达着作者对清华的怀念,对清华精神的赞扬,对自己出身清华的自豪之情。如:“我们战胜了,1946年夏我从昆明带着妻儿重新回到了清华园,虽然校舍残破,校园荒芜,但有陈岱孙先生领导一批员工在进行大规模的复校工作,不久就在北方的灿烂秋阳中重新上课,清华人意兴之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记叙清华师生回到清华园,百废待兴,积极投入,表达了作者对清华人“意兴之豪”的赞扬。31.我知道,是从小女孩的视角对母亲跳舞的美好想象,我不知道,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对母亲轻松舞姿的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是主旨的深化。32.父亲在艰辛的地质生活之余吹奏黑管与母亲下放农村依然怀有芭蕾梦想异曲同工(或者是母亲……的另一种表现),具体抒写中包含丰富内涵:乐音的美妙、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艺术对艰难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这些又是对母亲热爱芭蕾的补充与丰富。33.舞蹈老师舞姿曼妙颇具风华,这与她的丑陋的脚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出世人生活表面轻松内里艰辛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在困境中对梦想的坚守、用梦想去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舞蹈老师这一人物是我的父亲、母亲形象的延伸,反过来促使我更加理解父亲、母亲的内在精神,同时也通过她点明了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使“芭蕾”贯穿全文,浑然一体。34.示例一:现有版本更好。“也是人生”,语气上非常肯定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内在艰辛,这相通之处通过作者对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充分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全文的统一性。而“或许也是人生”,由于语气不确定,主旨表达游移不定。示例二:另一版本更好。“也是人生”,其肯定的语气清晰地表达出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内在艰辛,这相通之处通过作者对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充分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全文的统一性。但同时也阻碍了读者对散文主旨多义性的理解。细品本文,作者对父母、对人生、甚至对自我的理解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中,“或许”正好呼应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感受,使读者有更多的理解空间。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对于“我知道”的理解根据前文“她跟着节拍哼唱,在这旋律中忘记了被雪覆盖的麦田,忘记了去井台上挑水要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路,也忘记了小屋角落里的粮缸中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米、面了”可体会到“我知道”是从小女孩的视角对母亲跳舞的美好想象;根据后文“她边哼唱边悄悄地绷直了脚尖和脚背,黑管吹奏出的旋律令她最大限度地想起了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体现了母亲对芭蕾舞的热爱。根据前文“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可知“我不知道”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对母亲轻松舞姿的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母亲的那种轻盈,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我以为的”是主旨的深化,体现了母亲对我的鼓励,对我的爱,对我成长的影响。\n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此题可从内容、内涵、情感三方面回答。内容上,“我想起父亲和他的黑管,想象着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吹那支黑管。他鼓起腮帮,将高音区的嘹亮明朗送给掠过头顶的云朵,又凝神静气在中音区找寻最恰当的音符以便飞翔的鸟雀能够听懂,而低音区的沉浑柔美是要留给溪水的,溪水叮叮咚咚,参与了他的吹奏”,通过父亲吹黑管的场景,可理解出音乐与自然是相融相通的。内涵上,根据“我极尽所能地想象那支黑管在这山岭间、溪流畔所发出的声音与我听到过的山村小屋的旋律有何不同,却终究因为我对音乐的迟钝而始终没能想明白”可体会到语句的具体内涵是:乐音的美妙、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根据“青春的我站在大山深处,重重叠叠的山压迫着我、阻碍着我的视线,而陪伴过父亲的云朵、飞鸟和溪水在旋律中轻盈舞蹈,这旋律不是任何乐器带来的,它们属于自然和生命本身”可体会到语句的具体的内涵是:艺术对艰难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情感上,根据“它们接纳过一个吹奏黑管的青年,它们让那个青年以为自己的吹奏创造了这一切”,可知写父亲吹黑管的场景,是对母亲热爱芭蕾的补充与丰富。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根据“老师的身材肥胖却柔软得令人惊讶,舞姿曼妙,一招一式都令人想象她往昔在舞台上的风华”可得出舞蹈老师舞姿曼妙颇具风华,根据“大概是为了更好地示范脚部的动作和用力吧,她裸着脚,我便看见了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脚,没有足尖鞋装饰的脚。我看到了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我也看到了伤痕。那实在是一双丑陋的脚,骨节粗大,脚趾发黑,双脚的前三个脚趾几乎没有趾甲”,可知舞蹈老师曼妙颇具风华的舞姿与她的丑陋的脚形成鲜明对照。根据“她曾经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芭蕾舞中不停的半脚尖和全脚尖的起落变换让老师的脚趾变形。如今她的腰身也变形了。她离开舞台很久了,不过,她从没有离开过芭蕾”可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是表现世人生活表面轻松内里艰辛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在困境中对梦想的坚守、用梦想去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根据“这个最初级的舞姿令我激动,仿佛遥不可及的芭蕾已经不再遥远,我触摸到了它高贵的身体”和“舞蹈的动作令我想起多年以前母亲在豫西小村庄去井台上挑水的情景。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我想,母亲是迷恋舞蹈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可知舞蹈老师这一人物是我的父亲、母亲形象的延伸,她促使我更加理解父亲、母亲的内在精神。根据“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新西兰之行,想起了舞蹈老师说过的话: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可知文章通过“芭蕾舞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点明了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使“芭蕾”贯穿全文,浑然一体。3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n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现有版本更好或是另一版本更好。然后抓住“也许”这一表示揣测的词语,结合文中人物: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进行分析。如果认为现有版本好,可分析“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语气上非常肯定,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内在艰辛。内容上要对相关人物进行梳理,比如:父母、芭蕾老师、老狄;而“或许也是人生”,由于语气不确定,主旨表达游移不定。如果认为另一版本好,可结合人物分析“这就是芭蕾。或许这也是人生。”主旨上引发读者对人生的真实状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或许”正好呼应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感受,使读者有更多的理解空间。如果用确定性语气,就会阻碍读者对散文主旨多义性的理解,限制读者思考。35.A36.B37.出身之奇:家世显赫,家学渊深、但不挟古自重。学问之奇:天资过人,既有国学根基,又有西学基础;大学时就为《古文字诂林》编辑部工作;两位教授争着让他做助手;为同学修改论文。性格之奇:他性情随和,对同学的揶揄毫不在意,但又率真耿直、是非分明,甚至疾恶如仇,如看出邓海云的行为动机后,严厉批评,与之决裂。行事之奇:他做事认真,近乎迂腐古板,如通过迂回的方式,公事公办,给我改稿,委婉指出问题所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如参加学术沙龙坚持已见,完全不顾及主持人的面子;他拒绝留校任教,拒绝上于己无益的课,更显得特立独行。38.认同:现实是客观的、又是不断变化的,人应善于自我调整,融入现实,适应社会,以避免被“妒”、被“嫌”。工作中因为能力突出被授予重任,难免被同时嫉妒,这时可以放下身段,融入同事之中,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好基础。不认同:人应坚守自我,保持个性,以磊落之心对抗生活的苛责,即使被“妒”被“嫌”,也决不向世俗低头。如屈原宁可抱石沉江,也不愿“逐流扬波”,屈服于世俗,保持了自己品格的高洁。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错在“学术圈子”,混迹:隐蔽本来面目混杂在某种场合。故选A。36.本题考查学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错在“极尽嘲讽”,由“这些年龄比我们大上一倍的大哥、大嫂们,非常擅长用傲慢和自负来打击我们脆弱的自信,他们常常主动造访我们的寝室,不无戏谑地拨弄我们的脑袋,并亲热地称呼我们为‘小赤佬’”可知,他们是在打击我们的自信。故选B。\n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小说题目为“奇人胡惟丏”,可见小说是围绕“奇”字谋篇布局的,学生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所作的事筛选出有效信息。由“据说惟丏家学源于绩溪胡氏,母系一族则是赫赫有名的钱塘杭氏,其学问来历斑斑可考……曾有好事者问他的祖上与同出绩溪的胡适有什么瓜葛,惟丏也是微微颔首,未置可否”可知,胡惟丏出身之奇,家世显赫,家学渊深、但不挟古自重。由“幼受庭训,于章、黄之学多有所窥,英文、德文皆有根底,加之博闻强记、过目成诵的天资”“他每月还从《古文字诂林》编辑部领取编辑补贴”“不过据说汉语史专业的董教授和解教授为了争着让惟丐给自己当助手,竟闹得形同路人”“我曾写过一篇小说,苦于没人指导,就通过《古文字诂林》编辑部的一位老师转给了惟丏。过了差不多三个月,稿件再次通过那位老师回到了我的手中。几乎所有的错别字他都替我改正了”可知,他学贯中西,天资过人,深受教授器重。由“从而引发哄堂大笑,因此,尽管这个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但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他的存在。由于早早白了头发,班上的女生都叫他白头翁。他听说后似乎也不以为意”“不久以后,他就收到了惟丏给他寄来的绝交信。知道内情的同学介绍说,这封信的措辞出人意料的严厉。大致的意思是说,邓海云这样无法连续思考六十秒以上的人,既不懂存在主义,也不懂马克思主义……”可知,他性格温和,不以同学的揶揄为忤,但是又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由“过了差不多三个月,稿件再次通过那位老师回到了我的手中。几乎所有的错别字他都替我改正了,可对于这篇习作的评价只有短短的四个字:过犹不及”可知,他做事认真,近乎迂腐;由“他还没说完,惟丏就情绪激动地站了起来,突兀地打断了他的话,‘话是这么说,可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料,胡惟丏再次站起身来,急道:‘是这个意思,可话却不能那么说。’”“系里的三位主任轮番出面请惟丐吃饭,劝他留校任教,可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后来,辅导员谈起他来,语调已隐约有些不悦”可知,他不通人情世故,性格特立独行。38.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积累或者现实生活谈谈对“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理解和看法。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学生需要结合文中主人公胡惟丏虽然学贯中西,但是因为不善交际,不通人情世故导致辅导员对他不悦,认为他爱钻牛角尖。现实生活中不乏这类人,不管是班上学习好、能力高的同学,还是父母单位的同事,也许都出现过这类情况。因此,学生可以赞同题干的观点,主张避免被“妒”、被“嫌”。当然,学生也可以不赞同,因为即便社会确实有一类人自己能力低下,却总是嫉妒他人的优秀。比如《屈原列传》里的上官大夫。因此,学生也可以从这一角度赞扬屈原这类历史人物或者现代社会特立独行、保持高洁品格的人。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古代白话小说类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分类突破:分析标题含义类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赏析故事情节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2023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现代文阅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023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现代文阅读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023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古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023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古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小说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08
页数:36
价格:¥5
大小:127.3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