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课时规范练5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课时规范练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1.(2021·山东潍坊模拟)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流向中国。可是从1840年前后,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却几乎使清朝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这主要反映了( )A.鸦片输入危害巨大B.传统的手工业衰落C.列强侵华打开大门D.闭关锁国政策破产2.(2021·安徽合肥三模)鸦片战争期间,姚莹认为“此时夷务关重,制造大号战船,实为要著”,并建议“造大舰必先储费,工价非倍于常例不可。而造船之人,又必习知洋面攻战者亲督之,乃能有用……庶可制敌取胜”。据此可知姚莹( )A.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源泉B.意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C.预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3.(2021·山东聊城一模)晚清时期有司法规定:原告为中国人,被告为有约国人,由该有约国领事衙门审判;原告为有约国人,被告为中国人,案件由中国地方官员审判,但得通知该国领事派员莅审,原、被告一方为无约国人,另一方为中国人,或均系无约国人,其案件虽由中国官府受理,但须邀一有约国领事会同裁判。这主要表明,晚清( )A.司法制度较为完备B.司法开始与国际接轨C.外交努力取得成效D.司法主权遭到破坏4.下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这( )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进程A.说明地方外交权一直在扩大B.反映了中央集权削弱的趋势C.推动了朝贡外交体系的瓦解D.避免了外交体制的混乱无序5.(2021·北京石景山一模)条约签订后,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但最终结果是被迫承认此条约有效。此条约最有可能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2021·山东菏泽一模)有学者认为,曾国藩、李鸿章的倡导自强,不只是对内平乱,亦为对外自卫;仇外当然不可,媚外尤为可痛,对于国家民族的伤害,更甚于有形的赔款、驻军。该学者意在说明\n( )A.近代中国认识西方的艰辛B.对义和团运动不可抹煞C.学习西方近代化的重要性D.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7.(2021·湖北襄阳模拟)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人评论说:日本是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支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 )A.国际关系中主要靠实力B.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C.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D.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8.(2021·山东济宁质检)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下表是照会提出的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原则一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原则二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原则三各国势力范围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不应有所差异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B.美国已成为公认的经济强国C.列强避免瓜分中国D.“门户开放”有利于列强扩大侵略9.(2021·湖北黄冈模拟)19世纪下半叶,英俄在欧亚大陆展开“大角逐”,双方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加剧;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沙俄转向中国东北扩张;法国入侵东南亚,英国则加紧了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渗透。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边疆危机( )A.反映了中国社会彻底半殖民地化B.体现了列强全球地缘竞争C.引发了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形成D.拉大了中国地域经济差距10.(2021·山东青岛模拟)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A.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B.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C.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1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他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最能够体现晚清中国正式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中英协商\nB.设立广州、厦门等五处作为通商口岸C.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经商D.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并设立总理衙门12.(2021·江苏常州模拟)德国借口山东巨野县群众焚烧教堂杀死教士,派遣海军占领胶州湾,1898年3月,德国与中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取得了胶州到济南的铁路修筑权。这说明( )A.德国用政治特权获取经济利益B.德国具有契约精神C.中日甲午战争激发了民族精神D.义和团运动导致瓜分狂潮二、非选择题13.(2021·江西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万国公报》于1894年7月卷3上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至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摘编自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材料二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也是其忠实读者,它刊登过孙中山致李鸿章书;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它\n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开始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是主张“海防”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还提出:“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认为新疆悬远,去之不为不可,主张将塞防之饷移作海防之饷。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他认为加强塞防,“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左宗棠认为海防塞防并重,但其侧重点在西北塞防。清政府则一面任命李鸿章和沈葆桢主持加强东南海防,一面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新疆得以收复。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设置州县。——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海防”与“塞防”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n课时规范练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疯狂地从印度向中国贩卖鸦片,“几乎使清朝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由此可知,这主要反映了鸦片输入危害巨大,故A项正确。2.B 解析:据材料“制造大号战船……可制敌取胜”可知,姚莹意识到制造大号战船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制敌取胜的关键,说明他意识到制海权的重要性,故选B项。3.D 解析:据材料“由该有约国领事衙门审判”“但得通知该国领事派员莅审”“但须邀一有约国领事会同裁判”可知,不管何种情况,该条约的规定中均需有约国领事参与,表明中国司法主权遭破坏,故选D项。4.B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央对地方外交权的控制监督逐渐减弱,外交权限、授权对象、外交适用事务等增强,这体现了地方外交自主权的扩大,原本应由中央政府处理的外交事务交给了地方政府,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故选B项。5.B 解析:材料“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指的是咸丰帝拒绝外国公使进入北京,以避免君主和西方人直面相对,但最后但是承认此条约有效。《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入北京,故选B项。6.D 解析:由材料中“曾国藩、李鸿章的倡导自强……对外自卫”可知,作者强调维护国家主权,抵抗外来侵略,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自强的目的,并未说明近代中国认识西方过程艰辛,排除A项;根据材料“曾国藩、李鸿章的倡导自强”可知是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排除B项;根据材料“倡导自强,不只是对内平乱,亦为对外自卫”可知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既巩固清王朝统治,又抵抗侵略,重点并非“学习西方近代化”,排除C项。7.D8.D 解析:“门户开放”政策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的,有利于列强扩大侵略,故选D项。9.B 解析: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激烈竞争,在全球重要战略要地展开争夺,故B项正确。10.D 解析:据材料中邮政大臣盛宣怀、两广总督李鸿章都没有服从清廷的诏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各地政府为求自保,不听从清政府的命令,表明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了,故选D项。11.D12.A 解析:从材料“德国借口……占领胶州湾”“德国……取得了胶州到济南的铁路修筑权”可知,德国占领胶州湾之后便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利用政治特权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故选A项。13.参考答案:(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辩护。原因: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2)简评:《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无可厚非;但其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则暴露了信奉“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信条,实质是维护侵略\n者的利益。作用:《万国公报》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和文化人士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4.参考答案:示例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塞防”论者强调安定西北的必要,提防沙俄的侵略野心。“海防”论者注意到列强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威胁,特别是日本侵略的危险。两者都体现出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对于当时中国面临局势的清醒认识,对于外来侵略的警醒,并各自给出了解决方案,有其积极意义。在这一争执之下,清政府一方面加强了海防建设,同时又在新疆设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但两者又各有局限,如李鸿章轻视新疆防卫,左宗棠认为“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这些都是错误的。而且,清政府最终也没能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20世纪初,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