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课时规范练26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时规范练26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选择题1.(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最后一卷)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和君臣关系。阮籍以孝子闻名;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据此可知,当时(  )A.追求精神自由却徒有虚名B.阮籍和嵇康等人言不由衷C.传统文化趋向多维度融合D.儒学危机引发了思想混乱2.(2021·四川南充三模)(南朝)梁武帝曾问画家张僧繇,何故佛寺中画孔圣人,张僧繇答曰:将来还得靠他。梁武帝佞佛,以致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这反映出(  )A.皇帝没有坚定信仰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政治地位稳固D.儒学与佛教紧密结合3.(2021·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4.(2021·浙江温州模拟)有学者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该学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  )A.“正君心”B.“心即理也”C.“为天地立心”D.“夫人者,天地之心”5.(2021·湖北十堰调研)朱熹认为良知“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由此可知,两人(  )A.都强调儒学的思辨性B.对儒学的世俗化认识一致C.追求良知的途径有别D.都重视良知的外在化特征\n6.(2021·陕西宝鸡一模)清朝学者戴震指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材料反映了(  )A.统治者利用理学加强控制B.理学压制人性的社会现实C.批判了清政府残酷的刑罚D.批判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7.(2021·福建泉州三模)李贽认为“真心”就是童心、初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称之为“清净本源”;自然万物是真心的显现物,又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这些观点(  )A.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D.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倾向8.(2021·四川遂宁三模)《黄宗羲全集》多次提及孔子、朱熹和王阳明,且始终持尊敬的态度,而对独具个性的李贽持批评态度。由此可知,黄宗羲(  )A.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B.反对加强君主专制C.未能跳出传统儒学范畴D.具有浓厚复古色彩9.(2021·江西景德镇三模)在顾炎武看来,朱熹的学说甚至整个宋明理学,是汉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者,因而无论如何是应该给以历史的肯定的。这是因为顾炎武(  )A.学术思想充满矛盾B.反对异族统治C.推崇程朱理学思想D.强调经世致用10.(2021·江苏泰州高三5月模拟)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指出:“卿大夫不仁,则有宗庙而宗庙不保矣,诛夷之祸随之矣。”这说明王夫之主张(  )A.为官者应加强道德修养B.统治者亟须整肃纲纪C.树立国民的高度责任感D.建立廉洁的官僚队伍11.(2021·北京海淀期中)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内圣”注重道德修养,“外王”注重建功立业。宋明理学片面强调“内圣”,最终走向了空谈心性,儒生们“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罔识”。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B.科举取士制度的形成C.格物致知理论的传播\nD.发明本心思想的提出12.(2021·山东泰安二模)崇尚耕读的明初学者吴与弼教导弟子:“秀才,若为慵懒,即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颐)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清代思想家颜元也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逞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由此可知(  )A.劳动的道德教化价值受到重视B.士农界限已被突破C.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初步形成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4.(2021·河南中原名校质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讲义目录(部分)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二、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n六、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九、名分:“必也正名”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十一、儒家的确立与瓦解——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一、选择题1.C 解析阮籍、嵇康等人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在各自的人生中有出格的表现,但是又自觉地将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融入生活之中,这是儒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的体现,所以在阮籍、嵇康等人身上既体现出佛道的个体自由、也有儒家的伦理,故选C项。2.C 解析据材料“将来还得靠他”“事衣冠礼乐”反映了张僧繇和梁武帝都强调儒学的重要性,故选C项;“梁武帝佞佛”但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说明梁武帝没有放弃儒家信仰,排除A项;据材料“将来还得靠他”、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说明儒学政治地位稳固,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解释儒学和佛教的关系,排除D项。3.C 解析据材料“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选C项;“制天命”属于利用自然,与道德修养和“理”关系不大,排除A项;“天人感应”强调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并没有激发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排除B项;“致良知”强调人的内心感受,与天地自然无关,排除D项。4.B 解析据材料“最早”“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心学的最早创始者的观点,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故选B项;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排除A项;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排除C项;王阳明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排除D项。5.C 解析朱熹认为良知“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两者对良知存在方式的认识不一样,前者认为良知在外,而后者认为良知在内,因此两者对于探索良知的途径也不相同,故选C项;朱熹认为良知“乃出于天,不系于人”即是良知在天,无法体现其思辨性,排除A项;材料中两者认为良知存在的地方不一样,求良知的方法也不相同,从而如何从世俗的角度得到良知也不一样,排除B项;朱熹认为良知“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说明两者均强调良知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并非外在化特征,排除D项。6.B 解析据材料“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可知尊者和长者大都是以理作为教训地位卑微的人和年幼的人,\n即使是错误的,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但是因为不符合理的要求,也被认为是叛逆,会受到惩罚,这体现了理学的现实作用,故选B项。7.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童心说”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个体性意识,但又舍弃了“良知”的先天局限性,对“心性”理论的内涵加以大胆地阐释,更强调真情实感,故选A项;李贽个人的离经叛道并不能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等人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童心说”,而非反封建,排除D项。8.C 解析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对孔子、朱熹、王阳明都始终持尊敬的态度,而批判挑战正统的心学倡导者李贽,这说明其思想范畴仍是儒家思想,故选C项。9.B 解析据材料“在顾炎武看来,朱熹的学说甚至整个宋明理学,是汉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者”可知,顾炎武是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肯定朱熹和宋明理学,说明他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即反对异族的统治,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顾炎武强调汉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学术思想的矛盾,排除A项;顾炎武是肯定程朱理学,而非推崇,排除C项;经世致用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材料只提到对汉民族文化的肯定,排除D项。10.A 解析据材料“卿大夫不仁,则有宗庙而宗庙不保矣”可知王夫之从反面指出“卿大夫不仁”的后果,意在强调为官者应加强道德修养,故选A项;据材料“卿大夫不仁”可知王夫之是从卿大夫的角度出发的,未涉及最高统治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是在强调建立廉洁的官僚队伍,排除D项。11.A 解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改变材料中“空谈心性”“兵农不务”的脱离实际倾向,故选A项;隋朝科举制度形成,与材料中“宋明理学”不符,排除B项;“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这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不会有助于改变自身,排除C项;发明本心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这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不会有助于改变自身,排除D项。12.A 解析明初学者吴与弼教导弟子要勤于劳动,清代思想家也认为从事农业劳动会使自己不会有“邪妄之念”,二者都关注到劳动的价值,而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故选A项;士农界限在整个中国古代一直存在,B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说的仅仅是士人观念的转变,排除B项;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初步形成,排除C项;题干仅体现了士人对农耕劳动的重视,但并没有提到对商业的态度,而且其观念的变化与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参考答案(1)背景:传统儒学发展面临严重困境;佛道思想的冲击;韩愈等人对儒学的发展。发展特点:把世界本原和儒家伦理结合;由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从抑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到相信人的价值。(2)原因:程朱理学提倡的“格物致知”“大胆存疑”等精神符合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反对封建主义的需要。认识:宋明理学以“三纲五常”来维持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如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对西方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n14.参考答案论题:儒学的演变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阐述: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追求家国同构、思想统一,儒学的改造与演变迎合了这一发展需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法、道、阴阳五行家的观点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实现统一的需要,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兴盛,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其正统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封建伦理遭到破坏,为了稳定统治秩序,重塑伦理纲常,儒学发展至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阶段。由此可知,儒学的演变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反之,封建专制统治也推动了儒学体系不断完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8 18:00:04 页数:6
价格:¥3 大小:26.4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