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考
>
三轮冲刺
>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梳理: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梳理:文学类文本阅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6
2
/36
剩余3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梳理:文学类文本阅读【梳理清单】一、十种题型:1.选择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尤其注意今年可能出现围绕某一点命制选择题或和教材知识联系命制选择题。这两类试题都要注意结合文本解读,不要被专用术语或文学常识知识迷惑。2.人物形象类。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3.文章情节类。分析场面的描写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物的像个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结尾首先明确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分析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分析环境类。一般答题思路: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社会环境的作用一般的答题思路是环境+人物+情节+主题。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某某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5.标题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分析文章题目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分析小说标题的含意一般分析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从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一语双关表达主题等。6.分析主旨类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结合情节的转换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分析主旨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7.探究类。探究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探究小说的结局,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探究小说情节安排是否合理,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8.赏析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小说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9.文本特征类。分析文本特征类试题一般在题干中都给出特征,然后作出详细的解释,要求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特征,因此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重点注意陌生的术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即可。10.文本对照研读类。文本对照研读类试题一般要求先概括,概括正确是得分的前提,然后结合概括出的内容分析在另一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立即评价分析即可。二、四类素材1.经典名著;2.革命文化;3.时代主题;4.外国名家名作;5.高尚品质。【考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过封锁线茅盾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是不是你送我们去?”“现在还没晓得。”“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亦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干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C.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子过封锁线的危险。D.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2.下列对小说艺术待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3.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4.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答案】1.C2.B3.①人员的调度:大孩子的工作安排、护送人员的分工等。②秩序的调度:行军的快慢、行止。③路线的调度:树林、山岗旷野、洼地等路线的选定。4.①人物神秘:“五个客人”的身份神秘。②情节神秘:穿越封锁线过程的严密安排。③环境神秘:夜晚行军的环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缺少安全感”推论错误,他们只是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而已。B.从后文得知,阿张看书,不是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的表现,他始终沉稳镇定,对于过封锁线非常有经验。D.“太过散漫”错,应该是“容易暴露目标”。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都有”有误,文中没有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调度”指安排,指挥调派人力、工作、车辆等。从人员上看,为带这群客人过封锁线,调度了大孩子、年轻人阿张,他们各自有其任务,如“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见,人员工作安排井井有条,每位护送人员都有相应的分工。从秩序来看,时间选择在傍晚到晚上,“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夕照中移动”“月亮已经高挂天空”“一小时以后”“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行军速度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行军的休息停顿都选在隐蔽之处等,显得很有条理。从路线来看,“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等,充分考虑到各种隐蔽的路线,为平安通过封锁线做了铺垫。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神秘”指难以捉摸,高深莫测,超乎寻常理性认识之外。一般小说会交代人物的身份,而本文中没有介绍要过封锁线的五个客人的相关信息,只说他们是“逃难的外江佬”,而这五个客人经由一整支队伍护送过封锁线,不知有什么特殊身份,或怀着什么特殊使命等,令人感到十分神秘。从情节来看,“过封锁线”是一件危险而令人紧张的事,但在文中,客人们听从队伍安排,时快时慢、时停时行地行进,竟然十分平安地穿过了封锁线,不由令人不对这种严密安排产生好奇:是谁安排了这么严密而顺利的路线?阿张和大孩子对穿越封锁线如此熟练,他们究竟穿过多少次?为何会反复穿越封锁线?总之,情节的神秘,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环境来看,因为穿越封锁线的时间在晚上,故而所有环境都处于夜晚之中,看得不甚分明,如“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等,尽管人们穿越了封锁线,但对于初次走这条路的人来说,恐怕只会留下模糊的印象,整个环境都显得朦胧模糊而神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寻找安详郭震海秋深,黄昏,风起。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个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承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在逃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几次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详是谁?谁是安详?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光下发出的亮光。我们朝着亮光走去。“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中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是博士哩,工作在深圳。”“是吗?”我惊叹道。“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选自《百花园》2022.2有删减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看到“五大三粗”的农人安详后,“我”更加怀疑,觉得他的外表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的作者格格不入。B.这对夫妻长年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忍受枯燥、苦累,同时教育的子女也很优秀,让“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C.安详说“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并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拥有安详的内心。D.小说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并辅以安详复员守山的情节,意在表现守山人的寂寞与艰辛。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B.小说环境描写寥寥几笔,而意境全出。如首段“秋深,黄昏,风起”既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心理。C.小说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简练而不乏意蕴,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老乡、安详的话都符合其身份特点。D.小说结尾段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也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深化了文章主旨。7.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8.请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答案】5.D6.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了内心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8.①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便于直接抒情。②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善于设置悬念。守山人到底是不是要寻找的安详,读者一直带着这个疑问,直到最后谜底才被解开,引人入胜。④运用补叙,使得行文灵活,情节内容更丰富,有利于突出小说主题。【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表现“守山人的寂寞与艰辛”,而是为了赞美能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内心安祥的人。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苍凉的氛围”错。开头的景物描写意境雄浑阔大,并不苍凉。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可知,“寻找安详”的表层含义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结合“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可知,“寻找安详”的深层含义指向是画家安详,他在安心守山中做到了内心的安静祥和,也在内心与自然之间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结合“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可知,结尾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蕴含了一种深意,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也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安详”。由此标题具有了主旨义,即反思当下社会的浮躁,启示每个人都去寻找内心的“安详”。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叙事的角度看,由“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等处可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事,使内容真实自然;从情节的安排上来看,“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对能否找到安详存在疑虑,行文中多处设置悬念;最后解开悬念“‘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从小说的表现形式上看,“‘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只是一个守山人。’”多用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小说以“寻找安详”为叙事线索,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中间补叙安详当兵复员守山的情节,丰富了情节内容,也使叙事更加灵活。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树荫下的默想何其芳我和我的朋友坐在树荫下。六月的黄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在我们眼前,在苍翠的山岩和一片有灰瓦屋顶的屋舍之间,流着浩浩荡荡的东去的扬子江。我将怎样称呼我这位别了四五年的朋友呢?就他自己而言,他虽不怎样写诗却是一个诗人。当我和他同在一个北方古城中的会馆里度着许多寂寞的日子,我们是十分亲近;当我们分别后,各自在一边受着苦难,他和肺病斗争而我和孤独,和人间的寒冷,最后开始和不合理的社会斗争,我仍是常常想念他。我们说了很多的话,随后是一片刻沉默。就在这片刻沉默里,许多记忆,许多感想在我心里浮了起来。北方的冬天。已经飘飞过雪了。一种奇异的悒郁的渴望,我写信给我的同乡,说想搬到他们所住的那个会馆里去。回信来了:“等几天再搬来吧,我们现在正过着贫穷的日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那会馆里几乎全是一些到北方来上学的年青人,常常因家里的钱寄到得太迟而受窘迫。搬到会馆后我的屋子里没有生炉火,冷得像冰窖。每天餐桌上是一大盆粗菜豆腐,一碗咸菜,和一锅米饭。然而我感到一种新鲜的欢欣,因为我们过着一种和谐的生活。迟晚的北方的春天终于来了,或者说已是初夏,因为在那古城里这两个季节是分不清的。每个院子里的槐树都已张开了它的伞,他的窗前已牵满了爬山虎的绿叶,我常常坐在他的屋子里闲谈,或者谛视着在那窗纱上抽动着灰色的腿的壁虎。他呢,他望着屋檐下的去年的旧蜂窝想念他的昔日,我们都感到最好以工作来排遣寂寞了。于是我们自己印一种小刊物来督促我们写作。这小刊物印行了三期便没有继续,因为我被折磨于一种生活上的纠纷,一种燃烧着自己的热情,再也不能安静地提起笔来写一点什么。那郁热的多雨的夏季呵,我常以我那位朋友的屋子为我的烦忧的托庇所,因为在那里我可以找到平静,友谊,和莫逆于心的谈话。有时我们一同缓步在那些曲折的多尘土的小胡同里,或者在那开着马樱花的长街上。一晚上我们又走进了一个常去的荒凉的园子里。隔着暗暗的湖水,我们停下来遥望对岸的树林。我突然想起了家乡。而他也谈起他将来愿意回到乡下住着,常常坐在屋侧的池塘边的树荫下钓鱼,并且希望那时乡下的交通比较方便,邮差从池塘边走过时常把远方的信亲交在他手里。不久他就凄凉地离开了那个古城,回到混乱的文化落后的家乡去寻找职业。我想起了他瘦弱的身体,困难的家庭状况,和家乡的那种折磨人的社会环境。全靠他自己,他和那可怕的疾病斗争了四五年还是坚强的站立着。在这中间他还断续地以劳力去换取一种极简单的生活。在一封信里他写着:“我宁愿挑葱卖蒜,不和那些人往来。”那些人是什么人呢?不待推测,我就想到那是充满各地的闭着眼向社会的上层爬的人们。现在我们见面了。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让我们为着想起了那些已经消逝的岁月再沉默一会儿吧:那些寂寞的使人老的岁月。我已经开始走入衰老的季节了,却又怀抱着一种很年轻的感觉。对于明天我又将离开的乡土,这有着我的家,我的朋友,和我的童年的乡土,我真是冷淡得如一个路人吗?我责问着自己。我不自禁地想起了一片可哀的景象:干旱的土地;焦枯得像被火烧过的稻禾;默默地弯着腰,流着汗,在田野里劳作的农夫农妇。这在地理书上被称为土壤肥沃的山之国,很久很久以来便已为饥饿、贫穷、暴力和死亡所统治了。无声的统治,无声的倾向灭亡。或许这就是驱使我甘愿在外面流离的原因吧。是呵,在树荫下,在望着那浩浩荡荡的东去的扬子江的时候,我幻想它是渴望的愤怒的奔向自由的国土,又幻想它在呜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作者25岁时,于1937年6月离开天津,回四川故乡度假时写了此文。次年作者即奔赴延安。9.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一句话“我和我的朋友坐在树荫下”,暗示文章的主旨是歌颂友情的。B.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扑入了作者的眼帘,却使作者忧郁的心灵渐渐变得坚强起来。C.作品前半部分回忆往日聚首古城时的友谊,后面又重点写与友人分隔两地的情景。D.作者最终一扫沉郁,由朋友而及大众,由故乡而至于广阔的“山之国”,视野开阔。10.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离乡多年,返乡应该给他带来很大的精神慰藉,可是此篇的基调却是悒郁、寂寥,间或闪发出一星半点愤激的火花。B.作者用蘸满感情的笔触,详细地交代了朋友是个“高洁”的人,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影响了自己感情和生活方式的人。C.作者不写朋友的衣着打扮、外貌模样,而是专从精神世界上落笔;不铺叙交往的详细经过,而是挑选了几个生活片段。D.作者的叙述体现了简洁洗练的特点,最后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询问自己、朋友情况以及自己以后的人生路该怎么走。11.结合原文,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①我已经开始走入衰老的季节了,却又怀抱着一种很年轻的感觉。②我幻想它是渴望的愤怒的奔向自由的国土,又幻想它在呜咽。12.蒙太奇手法将电影在不同地点、距离拍摄的镜头组合起来,叙述事件,表达情感,凸显艺术感染力。作者在记录“与朋友往日生活记忆”时借用了这种手法,简要分析。【答案】9.C10.B11.①我生活在黑暗、沉寂的时代,心中对自由、光明充满希望。②作者借长江的奔腾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借流水的呜咽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控诉。12.“冷得像冰窖的会馆生活”“共同印制小刊物”“谛视窗纱上爬动的壁虎”“缓步地穿过曲折多尘的胡同和开着马樱花的长街”等,温馨的生活场景不断的叠加强化了朋友间的情谊,文章益发显得情深意切,耐人回味。【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文章的主旨是抒写友情的”以偏概全,文章除了写自己与朋友的友情,还写了对人生的思考。B.“作者敏感忧郁的心灵渐渐变得坚强起来”没有依据,整篇文章的基调都是忧郁敏感的,作者并没有流露出“变得坚强起来”的情感,最后说“我幻想它是渴望的愤怒的奔向自由的国土,又幻想它在呜咽”,可见作者对于未来与前途既期待能有希望,又满含悲观。D.“作者最终一扫沉郁”理解错误,最后“我幻想它是渴望的愤怒的奔向自由的国土,又幻想它在呜咽”,先幻想奔向自由,后幻想在呜咽,从语法角度来看,充斥作者内心更多的是后者的“呜咽”,故而作者并未一扫沉郁。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详细地交代”错,应是概括地交代,作者对这位朋友的刻画是零散的、写意的,对于他的出身、去向和结局均未交代,只有隐约印象。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①“已经开始走入衰老的季节了”,从注释可知,写这篇文章时作者才25岁,不是真正的“衰老”,故而“衰老”是作者对外界环境感受的内心投射,从后文“一片可哀的景象:干旱的土地;焦枯得像被火烧过的稻禾;默默地弯着腰,流着汗,在田野里劳作的农夫农妇”“很久很久以来便已为饥饿、贫穷、暴力和死亡所统治了。无声的统治,无声的倾向灭亡”可见,这个时代和环境是黑暗而沉寂的,令人感觉垂垂老矣,仿佛不堪承受;但“又怀抱着一种很年轻的感觉”,“年轻”则是因为心中始终还怀着一种希望,从“我幻想它是渴望的愤怒的奔向自由的国土”可见,“我”还是希望黑暗的时代变得光明、自由,这种渴望使“我”怀抱着一种年轻的感觉。②“我幻想它是渴望的愤怒的奔向自由的国土”,作者借扬子江“奔向自由的国土”来表达自己奔向自由的渴望,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又幻想它在呜咽”,同样是借扬子江的波涛如同呜咽声,来表达对于“很久很久以来便已为饥饿、贫穷、暴力和死亡所统治了”的黑暗社会的控诉。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题干提示“蒙太奇手法将电影在不同地点、距离拍摄的镜头组合起来”,可在文中找到相关场景,如第四段中对于会馆的场景的描写,“我的屋子里没有生炉火,冷得像冰窖。每天餐桌上是一大盆粗菜豆腐,一碗咸菜,和一锅米饭”,环境糟糕,处境困难,但“我感到一种新鲜的欢欣,因为我们过着一种和谐的生活”,可见,恶劣的环境反而凸显出“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时快乐愉悦,突出与朋友之间的情感;第五段写“我常常坐在他的屋子里闲谈,或者谛视着在那窗纱上抽动着灰色的腿的壁虎”“我们都感到最好以工作来排遣寂寞了。于是我们自己印一种小刊物来督促我们写作”,写出“我”与朋友温馨舒适的日常生活,以及我们共同所做的事;第七段写“我们一同缓步在那些曲折的多尘土的小胡同里,或者在那开着马樱花的长街上”等,这些场景是零散的,但贯穿其中的是“我”和朋友相处的种种温馨情节,与朋友的友情也浸染在场景中。同时,恰是因为这些场景并不连贯,才更能够叠加出深厚的友情不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益发显得情深意切,耐人回味。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冬晚的别俞平伯五日,自沪返杭,六日至八日入南山小住,八日至十二日间我再去上海,而环①住在杭州。这可谓极小的小别,也几乎不能算是别,而我们偏要大惊小怪的,以为厉害凶险,并且要声明,无论你们怎样的斟情酌理,想它不通,弄它不清楚,纳闷得可观,而我们总一口咬定,事情在我们心上确是如此这般经过的了。《雪朝》上有几首《山居杂诗》就是那时候写的:“留你也匆匆去,送你也匆匆去,然则——送你罢!”“把枯树林染红了,紫了,夕阳就将不见了。”“山中的月夜,月夜的山中,露华这般重,微微凝了,霜华也重,有犬吠声叫破那朦胧。”(一九二二,一月六日至八日,杭州山中。)诗固然蹩脚得道地,但可以看出冬日山居的空寂和我们情怀的凄紧,至少今天我自己还明白。山居仅短短的三天,却能使我默会山林长住者的襟抱,雅人高致决非得已,吟风啸月,也无非“黄连树下弹琴”罢了。这是一面了。另一面呢,空寂的美名便是清旷,于清旷的山中暂息尘劳,我上一天刚从上海来耳目所接,神气所感,都有一种骤然被放下的异感,仿佛俄而直沉下去。依一般的说法,也只好说是写意舒服之类罢。然而骨子里头,尽尽里头,确有一点点难过,这又是说不出的。若以北京语表之当曰“不是味儿”。想想不久又将远行,以年光短促如斯,迅速如彼,更经得几度长长短短的别呢。朝朝暮暮,悄悄沉沉,对着寥落苍茫的山野和那些寒露悲风,重霜淡月,我们自不能无所感,自不能无所想,不能不和古今来的怨女痴男有点沆瀣一气,明知“雅得这样俗”,也就不必再讳言了。自然的严峭,仿佛刃似的尖风,在我们心上纵横刻划,而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我们正随H君同住山中,H君中年意兴之佳,对我们慈爱之厚,是值得永永忆念的。我们那时的生活,除掉别恨的纠缠,其和谐其闲适似可以终身,自然人事以两极端相映发,真使人怅怅无所适从,而“情味杂酸甜”一语何足以尽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清如水的生涯最容易过,到第三天上午,Y姊妹兄弟们都从杭州城内来,同嬉山中。午饭初罢,我便心急慌忙的走到湖边,(距山居不及半里)乃有船无夫,以轿班名唤阿东者代之。城里新来的人都怅怅地送我们于李庄码头。转瞬之间,我们已是行客,他们为山中主人了。桨声响后,呆看送客者的影子渐没于岚姿树色之间,举手扬巾的瞧也瞧不见了。轿班去摇船,“船容与而不进兮”,毕竟也荡得渐远。他们都该回到我们昨天住过的地方去了罢?晃荡于湖心,我们也只多了片刻的相聚。江南冬天的阴,本来阴得可怕,而那天的阴,以我们看来尤其阴得可惨——简直低压到心上来。好容易巴到了岸,坐上洋车,经过旅下营荐桥之类,(其实毫无异样)觉得都笼罩一种呆白的颜色,热闹只是混乱,匆忙只是潦草,平昔杭州市街对我的温感都已不见了,只一味的压追我去上路,去赶火车,而赶不着夜班火车要误事!回到城头巷,显得屋子十分大,十分黑,空空的。他们都不在家,天色也快晚了。再走进我们的卧室,连卧室的陈设,桌子椅子之流也不顾情面来逼迫我,也还是这几句老话:“赶火车!赶不着,要误事!”我忙忙的拾掇这个,归折那个,什么牙刷啦,笔啦,日记本啦,皮夹子啦……都来了。这些全得带,不带齐,要误事!环也忙忙的来帮我收拾,她其时何所感,我不知道,我也来不及去知道。我全为没来由的凄惨所沉没,又为莫名其妙的匆忙所压迫,沉沉的天气,沉沉的房屋,沉沉的人的面目,无一不暗,无一不空,也无一不潦草枯窘。等到行李收拾完结,表上只差十来分钟就该走了,我走进靠南的套间,把秒针正在滴答滴答的表放在红漆的桌上,坚执环手而大落泪。也并不记说过什么话了,只记得确确实实的,天色已晚下来,夜班车已经快要开。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九日【注】①环:俞平伯妻许宝驯,字长环。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五日,自泸返杭,六日至八日入南山小住,八日至十二日间我再去上海”简要交待离别之短,突出夫妻感情之深。B.文中“山中的月夜,月夜的山中”与《荷塘月色》中“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虽写月的表现手法不同,但都表达独特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C.作者写回到杭州后感觉杭州市只一味地压迫他去上路,去赶火车,写出“别”的无奈,其实是间接地表达自已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D.作者用“蹩脚得道地”“雅得这样俗”等个性化鲜明的词语评价所写诗,以游戏笔墨来嘲讽冬日山居的空寂和其情怀的凄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4.冬晚的“別”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时间上介绍“这可谓极小的小别”是指八日至十二日。B.作者从地点上介绍“小别”是指自己在上海,而妻子在杭州。C.Y姊妹兄弟们从“杭州城内”来,我们却在南山与之相别。D.作者坚执环的手而大落泪是因一别经年,此后相见遥遥无期。15.作者为什么说“自然的严峭,仿佛刃似的尖风,在我们心上纵横刻划,而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请结合上下文简析。16.文中不同的人面对“冬晚的别”各自有怎样的情感表现?作者这样构思有怎样的匠心?【答案】13.D14.D15.①寥落苍茫的山野、寒露悲风和重霜淡月等自然之景增添了“我”情怀凄紧、离别的凄伤,因而说自然是严峭的。②妻子的理解、H君的慈爱、Y姊妹兄弟们的同嬉,又让“我”感到温暖,故而说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16.(1)表现:①“我”心急慌忙地离山居,感到凄伤、沉重、空寂;②环忙忙地帮我收拾物件,恋恋不舍;③山中主人举手扬巾送别,内心怅惘。(2)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心境的道别,全方位地表现了“冬晚的别”中所蕴含多种情感,丰富了“别”的内涵,赞美了人间真情。【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嘲讽冬日山居的空寂和其情怀的凄紧”分析不当,作者只是以这些个性化的词语突出冬日山居的空寂与其情怀的凄紧,而非“嘲讽”。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能力。D.“是因一别经年,此后相见遥遥无期”错。根据原文“这可谓极小的小别,也几乎不能算是别”,落泪是因为不舍,相别的时间应该是几天。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的理解能力。“诗固然蹩脚得道地,但可以看出冬日山居的空寂和我们情怀的凄紧”“朝朝暮暮,悄悄沉沉,对着寥落苍茫的山野和那些寒露悲风,重霜淡月,我们自不能无所感,自不能无所想,不能不和古今来的怨女痴男有点沆瀣一气”,寥落苍茫的山野、寒露悲风和重霜淡月等自然之景增添了“我”情怀凄紧、离别的凄伤,因而说自然是严峭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环也忙忙的来帮我收拾”“我们正随H君同住山中,H君中年意兴之佳,对我们慈爱之厚,是值得永永忆念的”“Y姊妹兄弟们都从杭州城内来,同嬉山中”,妻子的理解、H君的慈爱、Y姊妹兄弟们的同嬉,又让“我”感到温暖,故而说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1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分析情感以及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表现:“午饭初罢,我便心急慌忙的走到湖边,(距山居不及半里)乃有船无夫……”“江南冬天的阴,本来阴得可怕,而那天的阴,以我们看来尤其阴得可惨……(其实毫无异样)觉得都笼罩一种呆白的颜色,热闹只是混乱,匆忙只是潦草,平昔杭州市街对我的温感都已不见了”“我全为没来由的凄惨所沉没,又为莫名其妙的匆忙所压迫,沉沉的天气,沉沉的房屋,沉沉的人的面目,无一不暗,无一不空,也无一不潦草枯窘……坚执环手而大落泪”,“我”心急慌忙地离山居,感到凄伤、沉重、空寂;“环也忙忙的来帮我收拾,她其时何所感,我不知道”,环忙忙地帮我收拾物件,恋恋不舍;“城里新来的人都怅怅地送我们于李庄码头。转瞬之间,我们已是行客……呆看送客者的影子渐没于岚姿树色之间,举手扬巾的瞧也瞧不见了”,山中主人举手扬巾送别,内心怅惘。匠心:“这可谓极小的小别,也几乎不能算是别,而我们偏要大惊小怪的,以为厉害凶险,并且要声明,无论你们怎样的斟情酌理,想它不通,弄它不清楚,纳闷得可观,而我们总一口咬定,事情在我们心上确是如此这般经过的了”“想想不久又将远行,以年光短促如斯,迅速如彼,更经得几度长长短短的别呢”“桨声响后,呆看送客者的影子渐没于岚姿树色之间,举手扬巾的瞧也瞧不见了”“环也忙忙的来帮我收拾,她其时何所感,我不知道”“等到行李收拾完结,表上只差十来分钟就该走了,我走进靠南的套间,把秒针正在滴答滴答的表放在红漆的桌上,坚执环手而大落泪”,作者选择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心境的道别,全方位地表现了“冬晚的别”中所蕴含多种情感,丰富了“别”的内涵,赞美了人间真情。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家乡早春当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还留着积雪,家乡平原,已透露早春信息。春天风大,往往黄沙漫天。吐芽的柳树,结着红骨朵的杏花,返青的麦田,全笼在黄黄风色里。严冬余威不愿退出阵地,春天却一心占领人间。彻夜风声,一时高,一时低,一时传出千军万马的呼喊,一时传出鼓角激鸣,对垒双方你死我活反复搏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大风刮了一夜,大妈一宿没大合眼,成立合作社的事压在心头。大妈热心肠,抗战时被誉为“子弟兵母亲”,也在那时加入了共产党。这不自从同小契“取经”回来,就同本村几户贫农、烈属进行了商量,几家都赞成。同李能一说,他却很不热情。直到昨晚,在家里挤着他,才哼哼吱吱答应今天来开会。早晨,窗纸已被吹破,窗台,炕上,破旧被窝上,沙土落了厚厚一层。大妈早早起来,扫完了尘土,又赶紧烧火做饭。破旧风箱呼哒呼哒响,大妈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想心事。尽管大能人答应了,大妈仍不放心。她匆匆把菜粥做好,顾不上吃就到李能家去了。自从李能建了镶着大玻璃窗的房子后,并不喜欢人们进去。“婶子,你屋里歇着。”李能媳妇正正地截住大妈去路说,“你侄子刚走!”“刚走?”大妈急问,“到哪儿啦?”“到飞龙镇集上去啦。”“就是泥鳅,我也把你抓住!”她忿忿地想。黄风又刮起来了。大妈腿脚一向好,游击战争年代经常随部队转移练出来的。但今天大妈足足走了俩小时才到飞龙镇。她在人丛挤拥着,傍午时分,还没找到李能。心中气恼,正想回返,突然望见李能牵着匹明光钱亮的大黑骡子笑嘻嘻走来。“唉唉,婶子,你多包涵!”他嘻嘻笑着,“我早就听说庞各庄这匹骡子要出手,过了这村儿就没有这店儿啦!”说着,把大黑骡子往大妈身边牵了牵,满脸是笑说:“你瞧这身架!这膘!要是再套上我那大青骡子、小黄骡子,拉一千多斤货,用不了几趟就挣回来了。”“咱计划那会,你倒是开不开?”大妈截住他的话,忍住气说。“开呀!我再买根鞭梢儿,咱马上回。”大妈只好忍着气跟着他。跑了好几个摊儿,试验好半天,才买了一根鞭梢儿。大妈催李能快回,李能仰起脸看看太阳,眼珠儿转了转,笑着说:“婶子,你要不先走,我保证随后到。”“你还干什么?”“我这肚子咕咕叫。我先点补点补去。”大妈怕他再耍花招儿,就说:“你吃去吧,我等着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大妈带着满头满脸黄尘,饥肠辘辘地坐在店铺外石阶上。里面是锅勺乒乓乱响和嘈杂的说笑。她从眼角扫见,李能满面红光高踞座上,守着一大盘肉,一锡壶酒,细斟慢酌。大妈一阵难过。她想起土改前一个风雪夜,村里有个贫农饿倒炕上不能动弹。那正是守着酒肉细嚼慢咽的李能。当时大妈立时取下饽饽篮子,兜了一兜高粱面馋馋,冒着鹅毛大雪,连夜推开他被大雪封着的门,把饽饽递到他手里,感动得他流下大把眼泪说:“婶子,我一辈子忘不了你。”大妈耐着性子等了很久。两人沿着河滩大路在风沙里向回走。李能喝过了,脚步歪歪斜斜。走了一程,李能终于发问:“婶子!我就解不开,这合作社,三里五乡都没动手,干吗你抓这么紧哪?”“这是上级指示。”大妈说。李能甩甩手说:“你征求过群众意见没?”“已经有十几户拍巴掌赞成。只要咱几户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儿,一带就起。”“你说的都是哪几家呀?”大妈举出老秀、金丝、瞎老齐、小契等。没等大妈说完,李能就从鼻孔冷笑一声说:“他们当然赞成。”大妈瞪了他一眼:“你什么意思?”“瞧瞧这些户!不是孤儿,就是寡妇;不是瘸腿,就是瞎眼;不是馋鬼,就是懒汉;不是缺车,就是少马,全是两个肩膀扛一个嘴的货。我知道他们什么企图!”“什么企图?”大妈忿忿。“这不是秃子头上虱子——明摆着吗?就是想吃我这肉疙瘩户!”李能冷笑说。“革命是改善大家生活,不是改善你一个人的生活!办合作社是走共同富裕道儿,不是谁想共你的产。我们长着手,用不着你养活!”大妈再也抑制不住愤怒,用手点着李能说:“土改后,你像个大皮球撒了气,你那革命性跑哪儿了。大伙的事全不在你心上,找你开个会,像挖你二两肉。你跑买卖,投机倒把,放高利贷,倒是很积极。你走的是条剥削道儿!”李能满脸通红,手指头索索抖动,恶狠狠望着大妈。他又从鼻子里冷笑了一声,“哼!叫我看各人有各人目的!你是想在上级面前讨好,你想显出自己能干,你想保住你的模范!你觉着这些年你这模范叫上级扔一边了。你想把自己再露出来!”几句话,像鞭子落在大妈心上,噎得她说不出话。大妈气得浑身发抖,步态有些失常。两人争辩一路,一直来到支部书记王老好门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唉唉,老天爷,你们别争了行不?自己人,好说好商量,有什么解决不了的?让群众听见,多不好哇!”王老好给俩人评理,一会儿说大妈有理,一会儿又说李能没错。“老好叔!你抹了一辈子稀泥,今天还抹呀!”“是呀,我俩有一个不对的没?大叔。”李能也不满。被你一句我一句一挤,王老好急得直抓脖子。远处一片声嚷,金丝气喘喘跑来:“大妈!瞎老齐跳井里啦!”大妈立刻向人声喧嚷的地方跑。王老好远远跟在后面。李能牵着他的大黑骡子回家去了。他一面走一面怜爱地望着大黑骡子,准备给它多多加几把料,整整一天没喂,怕它早饿够呛了。风声呜呜,黄沙弥天,看来并没有停息下来的样子。(节选自魏巍《东方》)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当朝鲜战场还留着积雪,家乡平原……”点明了作者的聚焦点,不是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战争的后方。B.小契等贫农、烈属,因为生活困难,需要互助,所以赞成办合作社,这也表现了办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当时的必要性。C.李能媳妇正正地截住了大妈的去路,看似热情的寒暄恰表现了她作为农村先富之人对贫穷乡邻的鄙视,透出了她的虚伪。D.小说的地方特色鲜明,时代烙印深刻,如积雪、风沙等透着北方乡土气息,土改、合作社等又深刻反映出时代的落后。1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顺叙为主,兼有插叙。以时间顺序写大妈和李能的较量,同时插叙穷困潦倒时的李能,时空交错,富有变化。B.小说开头写早春与严冬搏战,结尾写风声、黄沙没有停息的样子,首尾呼应的环境描写暗示着农村的内部斗争。C.小说围绕大妈找李能开会这一中心事件巧妙设计,一波三折的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具有戏剧性,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D.小说在人物称呼上富有意味。如没有名字的“大妈”,精明的“李能”,“抹稀泥”的“王老好”,刻画人物一语双关。19.小细节往往给读者留下大印象,小说多次提到李能的大黑骡子,这样写有何效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小说中的大妈凝聚着作者对革命人物和时代精神的关注,在大妈身上“既弥漫着传统女性的‘柔’,又透着革命女性的‘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7.A18.D19.①推动了情节发展。买骡子,炫骡子,买鞭梢,喂骡子等情节,使小说结构紧凑,曲折有致。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对骡子的喜爱与炫耀,显示他一味追逐个人财富,从而革命意志衰退的特点。③深化了小说主题。在李能心中集体的事、群众的性命,都不如他的骡子重要,批判了不顾集体利益、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20.①传统女性的“柔”: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勤于家务;隐忍,为了让李能参加会议,隐忍等待;热情善良,在战争中是“子弟兵母亲”,在村里帮助困难群众;②革命女性的“刚”:勇敢坚强,战争中随军转移帮助作战;追求进步,新政权建立后保持党性,践行党的共同富裕政策;坚持原则,与落后分子李能“斗争”。【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因为生活困难,需要互助,所以赞成办合作社”错,原文为“瞧瞧这些户!不是孤儿,就是寡妇;不是瘸腿,就是瞎眼;不是馋鬼,就是懒汉;不是缺车,就是少马,全是两个肩膀扛一个嘴的货。我知道他们什么企图”“这不是秃子头上虱子——明摆着吗?就是想吃我这肉疙瘩户”,这是李能的想法,但文章并没有展现小契等贫农、烈属的想法。C.“表现了她作为农村先富之人对贫穷乡邻的鄙视”错,原文为“自从李能建了镶着大玻璃窗的房子后,并不喜欢人们进去”“‘婶子,你屋里歇着。’李能媳妇正正地截住大妈去路说,‘你侄子刚走’”,只能看出她虚伪,看不出作为农村先富之人对贫穷乡邻的鄙视。D.“土改、合作社等又深刻反映出时代的落后”错,这些是时代的特色,作者的用意不是深刻反映出时代的落后,而是记录那个时代。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刻画人物一语双关”错。并不是一语双关,而是“大妈”“李能”“王老好”等名字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和人物角色。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细节描写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推动了情节发展。“我早就听说庞各庄这匹骡子要出手,过了这村儿就没有这店儿啦”“你瞧这身架!这膘!要是再套上我那大青骡子、小黄骡子,拉一千多斤货,用不了几趟就挣回来了”“开呀!我再买根鞭梢儿,咱马上回”“大妈只好忍着气跟着他。跑了好几个摊儿,试验好半天,才买了一根鞭梢儿”“李能牵着他的大黑骡子回家去了。他一面走一面怜爱地望着大黑骡子,准备给它多多加几把料,整整一天没喂,怕它早饿够呛了”,买骡子,炫骡子,买鞭梢,喂骡子等情节,使小说结构紧凑,曲折有致。丰富了人物形象。“你瞧这身架!这膘!要是再套上我那大青骡子、小黄骡子,拉一千多斤货,用不了几趟就挣回来了”“李能牵着他的大黑骡子回家去了。他一面走一面怜爱地望着大黑骡子,准备给它多多加几把料,整整一天没喂,怕它早饿够呛了”,对骡子的喜爱与炫耀,显示他一味追逐个人财富,从而革命意志衰退的特点。深化了小说主题。“土改后,你像个大皮球撒了气,你那革命性跑哪儿了。大伙的事全不在你心上,找你开个会,像挖你二两肉。你跑买卖,投机倒把,放高利贷,倒是很积极。你走的是条剥削道儿”,在李能心中集体的事、群众的性命,都不如他的骡子重要,批判了不顾集体利益、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人物形象的能力。传统女性的“柔”:“大妈早早起来,扫完了尘土,又赶紧烧火做饭……她匆匆把菜粥做好,顾不上吃就到李能家去了”,勤于家务,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大妈只好忍着气跟着他”,为了让李能参加会议,隐忍等待;“大妈热心肠,抗战时被誉为‘子弟兵母亲’”,在战争中是“子弟兵母亲”,“村里有个贫农饿倒炕上不能动弹。那正是守着酒肉细嚼慢咽的李能。当时大妈立时取下饽饽篮子,兜了一兜高粱面馋馋,冒着鹅毛大雪,连夜推开他被大雪封着的门,把饽饽递到他手里”,在村里帮助困难群众,说明她热情善良。革命女性的“刚”:“大妈腿脚一向好,游击战争年代经常随部队转移练出来的”,战争中随军转移帮助作战,说明她勇敢坚强。“大风刮了一夜,大妈一宿没大合眼,成立合作社的事压在心头。大妈热心肠,抗战时被誉为‘子弟兵母亲’,也在那时加入了共产党”“革命是改善大家生活,不是改善你一个人的生活!办合作社是走共同富裕道儿,不是谁想共你的产。我们长着手,用不着你养活”,新政权建立后保持党性,践行党的共同富裕政策了,说明她追求进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同李能一说,他却很不热情。直到昨晚,在家里挤着他,才哼哼吱吱答应今天来开会”“她匆匆把菜粥做好,顾不上吃就到李能家去了”“就是泥鳅,我也把你抓住”“土改后,你像个大皮球撒了气,你那革命性跑哪儿了。大伙的事全不在你心上,找你开个会,像挖你二两肉。你跑买卖,投机倒把,放高利贷,倒是很积极。你走的是条剥削道儿”,与落后分子李能“斗争”,说明她坚持原则。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西湖船丰子恺二十年来,西湖船的形式变了四次。我小时在杭州读书,傍着西湖住过五年。毕业后供职上海,春秋佳日也常来游。现在蛰居家乡,离杭很近,更常到杭州小住。因此我亲眼看见西湖船的逐渐变形。西湖船的基本形式,是有白篷的两头尖的一叶扁舟。这至今还是不变。常变的是船舱里的客人的空位。二十年前,西湖船的坐位是一条藤穿的长方形木框。背后有同样藤穿的长方形木框,当作靠背。这些木框涂着赭黄的油漆,与船身为同色或同类色。木框上的藤,穿成冰梅花纹样。每一小孔都通风,一望而知为软软的坐垫与靠背,因此坐下去心地是很好的。靠背对坐垫的角度,比九十度稍大。既不像旧式厅堂上的太师椅子那么竖得笔直,使人坐了腰痛;也不像醉翁椅那么放得平坦,使人坐了起身不来。靠背的木框,像括号般微微向内弯曲,恰好切合坐者的背部的曲线。因此坐下去身体是很舒服的。原来游玩这件事体,说它近于旅行,又不愿像旅行那么肯吃苦;说它类似休养,又不愿像休养那么贪懒惰。故西湖船的原始的形式,我认为是最合格的游船形式。它们的形状,质料与颜色,又与船的全部十分调和,先给游人以恰好的心情呢!早春晚秋,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尤其是那时候的摇船人,生活很充裕,样子很惬意,一面打桨,一面还有心情对我们闲谈自己的家庭,西湖的掌故,以及种种笑话。此情此景,现在回想了不但可以神往,还可以凭着追忆而写几幅画,吟几首诗呢。“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现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我离杭后,某年春,到杭游西湖,忽然发见有许多船的坐位变了形式。藤穿木框被撤去,改用了长的藤椅子,后面也有靠背,两旁又有靠手,不过全体是藤编的。这种藤椅子,坐的地方比以前的加阔,靠背也比以前的加高。坐上去固然比以前舒服。但在形式上,殊不及以前的好看。因为船身全是木的,椅子全是藤的,二者配合不甚调和。在人家屋里,木的几桌旁边也常配着藤椅子,并不觉得很不调和,这是屋与船情形不同之故。屋的场面大,其所要求的统一不甚严格。船的局面小,一望在目,全体浑成一个单位,其形式与质料,当然要求严格的统一。此外还有一种更大的不快:摇船人为了这两张藤椅子的设备费浩大,常向游客诉苦,希望多给船钱。有的自己告白:为了同业竞争得厉害,当了衣物置备这两只藤椅的。我们回头一看,见他果然穿一件破旧的夹衣,当着料峭的东风,坐在船头上很狭窄的尖角里。我们的衣服与他的衣服,我们的坐位与他的坐位,我们的生活与他的生活,同在一叶扁舟之中,相距咫尺之间,怎不令人心情不快?即使我们力能多给他船钱,这种不快已在游湖时生受了。西湖船从此变坏了!其后某年春,我又到杭州游西湖。忽然看见许多西湖船的坐位,又变了形式。前此的长藤椅已被撤去,改用了躺藤椅。这料想是船家营业竞争愈趋厉害。他们看见游湖来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大都脚不着地,手不染水,一味贪图安逸。他们为营生起见,就委曲迎合这种游客的心理,索性在船里放两把躺藤椅,让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我在这里看见了世纪末的痼病的影迹:19世纪末的颓废主义的精神,得了近代科学与物质文明的助力。在所谓文明人之间长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西湖上自从那种用躺藤椅的游船出现之后,不拘它们在游湖的实用上何等不适宜,在游船的形式上何等不美观,世间自有许多人欢迎它们,使它们风行一时。正当的游玩,决不是放逸,更不是养病。那种西湖船载了仰天躺着的游客而来,我初见时认真当作载来的是一船病人呢。最近某年春,我又到杭州游西湖,忽然看见许多西湖船的坐位又变了形式。前此的躺藤椅已被撤去,改用了沙发。沙发这种东西,不必真坐,看看已够舒服之至了。它那脸皮半软半硬,对人迎合得十分周到,体贴得无微不至,有时使人肉麻。它那些弹簧能屈能伸,似抵抗又不抵抗;这又好似一个陷阱,翻了进去一时爬不起来。故我只有十分疲劳或者生病的时候,懂得沙发的好处;若在健康时,我常觉得看别人坐比自己坐更舒服。倘把西湖船当作一件工艺品而审察它的形式,这配合就不免唐突。因为这些船身还是旧式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船身,只有坐位的部分奇迹地换了新式的弹簧坐垫,使人看了发生“时代错误”之感。若以弹簧坐垫为标准,则船身的形式应该还要造得精密,摇船人的脸孔应该还要有血气,不应该如此憔悴;摇船人的衣服应该还要楚楚,不应该穿得像叫花子一般褴褛。我今天就坐了这样的一只西湖船回来,在船中起了上述的种种感想,上岸后不能忘却。现在就把它们记录在这里。总之西湖船的形式,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有删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游玩,丰子恺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得多,他认为游玩关键在于兴致、情味,既不应同旅行那样苦,也不应如休养般安逸懒惰,不能追求奢华。B.“我们的衣服与他的……不令人心情不快”,从衣服座位、生活等方面写出“我”对眼前摇船人生活困顿的怜悯、同情。C.那些来游湖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们对西湖船座位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大都贪图安逸享乐,脚不着地,手不染水,进而还影响了世风。D.随着科学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西湖船座位越变越奢华。而船身还是旧式的,船夫又很憔悴,这样写反映了社会问题,引人深思。2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将躺藤椅的弊端表现得形象而充分,西湖船的座位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状态。B.文章写“我”观察到的西湖船座位的变化,每次都细致全面地描写了座位的质料、形状、颜色等,具体而真切,充分展示了丰子恺对事物高超的白描写真功底。C.文章在写法上,作者有意舍弃西湖的优美景色而独写船中座位二十年来的变化,以小见大;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使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D.面对西湖船中座位的变化,作者使用了“忽然发见”“忽然看见”等,形象生动地写出座位变化在人物心中激起的波澜,作者并无心理准备。2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24.丰子恺先生在文章结尾说“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西湖船二十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愈变愈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21.C22.B23.①沙发半软半硬,还有弹簧,的确使人坐得很舒服,但它不适合作为游船的座椅。②西湖船座位只会一味迎合世俗,失掉了其应有特质,突出了西湖船沙发座位代表的贪闲好逸的世风对世人产生的恶劣影响,表现了作者对世风日下的担忧。24.第一问:①最初的座位藤穿木框椅与整只船色彩协调,使用起来也极为合适。②后来变为全藤长椅,虽比以前舒服,但使船的整体形式与质料缺乏统一。③再后来的躺藤椅一味追求舒懒,呈现出病态。④最后变为沙发,与船整体不协调,奢华之风令人生厌。第二问:西湖船座位形式的变化实则是当时奢华、颓废、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盛行的缩影,社会不同阶层间矛盾冲突加剧的表现,所以作者说“愈变愈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那些来游湖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们对西湖船座位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因果关系不成立,文中说“这料想是船家营业竞争愈趋厉害……”,且从“19世纪末的颓废主义的精神……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来看,“他们……影响了世风”也不对。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每次都细致全面地描写了座位的质料、形状、颜色等”说法错误,并不是每次都细致全面地描写了这些方面。如写躺藤椅就没有写形状和颜色。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句子中“它那脸皮半软半硬,对人迎合得十分周到,体贴得无微不至”“它那些弹簧能屈能伸,似抵抗又不抵抗”可知,沙发半软半硬,还有弹簧,的确使人坐得很舒服。但其“好似一个陷阱,翻了进去一时爬不起来”“有时使人肉麻”,则证明沙发不适合作为游船的座椅。作者在描写沙发时,用了“脸皮”“陷阱”“肉麻”等词语,突出了西湖船座位只会一味迎合世俗,失掉了其应有特质。再联系前文对“藤穿的长方形木框”椅的描写,作者在此突出了西湖船沙发座位代表的贪闲好逸的世风对世人产生的恶劣影响。而句中的“这又好似一个陷阱,翻了进去一时爬不起来”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世风日下的担忧。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关于西湖船二十年来发生的变化,从文中“西湖船的坐位是一条藤穿的长方形木框。背后有同样藤穿的长方形木框,当作靠背。这些木框涂着赭黄的油漆,与船身为同色或同类色”“靠背的木框,像括号般微微向内弯曲,恰好切合坐者的背部的曲线。因此坐下去身体是很舒服的”“它们的形状,质料与颜色,又与船的全部十分调和,先给游人以恰好的心情呢”可知,最初的座位藤穿木框椅与整只船色彩协调,使用起来也极为合适。接着,藤穿木框被换成全藤长椅,“坐上去固然比以前舒服。但在形式上,珠不及以前的好看”“因为船身全是木的,椅子全是藤的。二者配合不甚调和……其形式与质料,当然要求严格的统一”,可知全藤长椅虽比以前舒服,但使船的整体形式与质料缺乏统一。再接着变为躺藤椅,“他们看见游湖来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大都脚不着地,手不染水,一味贪图安逸。他们为营生起见,就委曲迎合这种游客的心理,索性在船里放两把躺藤椅,让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此时的躺藤椅一味追求舒懒,呈现出病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最后变为沙发,“沙发这种东西,不必真坐,看看已够舒服之至了”“倘把西湖船当作一件工艺品而审察它的形式,这配合就不免唐突”,从中可见沙发虽然舒服,但与船整体不协调,奢华之风令人生厌。关于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愈变愈坏”,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船上的座位是越变越舒适,只考虑乘客的舒适度而没有考虑座位与船整体的协调度,而且坐船本是游玩,游玩与只注重享受的修养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从文中“我在这里看见了世纪末的痼病的影迹:19世纪末的颓废主义的精神,得了近代科学与物质文明的助力。在所谓文明人之间长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西湖上自从那种用躺藤椅的游船出现之后,不拘它们在游湖的实用上何等不适宜在游船的形式上何等不美观,世间自有许多人欢迎它们,使它们风行一时”可知,西湖船座位形式的变化实则是当时奢华颓废、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盛行的缩影。同时,通过文中“此外还有一种更大的不快:摇船人为了这两张滕椅子的设备费浩大,常向游客诉苦,希望多给船钱。有的自己告白:为了同业竞争得厉害,当了衣物置备这两只藤椅的”“我们的衣服与他的衣服,我们的坐位与他的坐位,我们的生活与他的生活,同在一叶扁舟之中,相距咫尺之间。怎不令人心情不快?”可知,这种奢靡风气让社会不同阶层间矛盾冲突加剧,这种矛盾冲突让怀有正义感的作者感到悲伤,所以作者说“愈变愈坏”。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往事的酒杯苏童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不能自已,便穿过天井,到大舅家打开大门,往大街上看一眼,然后匆匆地往回走,算是投石问路。我小时候便有羞耻心,羞于开口向人索要,但我的目光无法伪装,总是火辣辣地投向那碗红烧肉。每逢这时,我大舅便尴尬地微笑,他的目光看向我大舅妈,似乎在征询她的意见,但无论她的表情是否活络,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我之所以对这记得很清楚,原因也简单,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冷的碰凉的。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饭馆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当时习惯说一升。一升20世纪80年代的啤酒被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肚子胀。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我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吃了上顿惦记下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抛下组织纪律,结伴去县城的饭馆打牙祭。我积极响应。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燕山山区的县城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那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儿。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在古典文学课堂上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学生时代结束,喝酒便名正言顺了。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一桌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做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觉得它像苍蝇,要么觉得它像福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但我在青年时代其实怕酒。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这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各有规矩方圆,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一劝到客人酩酊大醉,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我在杂志社做编辑时经常随团去苏北采风。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都对我们热情如火,我们在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分。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之人,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九杯属于“多乎哉?不多也”的范畴,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有一次,我坐汽车回南京,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我一直在睡觉,梦呓的声音很单调:“不喝了。不喝了。”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旁边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与傲慢无关,与自由有关。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我至今难忘,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2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记不住大舅喝的是什么酒,却记住了三舅喝的是五加皮,是因为三舅家家境与我家相似,心里和三舅更为亲近。B.“我”第一次跟随大学同学喝酒反映出“我”的从众和虚荣,而第一次醉酒是在酒馆寻找薄醉的体验,反映了“我”附庸风雅的一面。C.“我”当年下苏北时遇到很多酒桌上的“恐怖分子”,这虽让我当时苦不堪言,却也意外地成就了我的酒趣,让我爱酒多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某种程度的否定,也是对陆文夫一个人饮酒的批判。2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时间为经,回忆为纬,选取其记忆深处种种与喝酒有关的往事结体成文,以其自身好恶或事件对其影响的深刻与否来决定笔墨的分量。B.文中详细描写大舅家烧红烧肉,自己每每前去投石问路的细节生动传神,火辣辣的目光和天籁般的声音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C.文中叙写的大妈、三舅、杨敏如老师以及黑龙江的同学等人物,虽然着墨不甚多,但都栩栩如生,极具个性和人间烟火气。D.文章行文犹如小径漫步,不枝不蔓,叙事描摹简约自然,即事明理要言不烦;语言或凝练,或形象,或幽默,或富含哲思,启迪智慧。27.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一句的深刻意蕴。28.有人评价说苏童的散文往往借自身生活或地方生活表达深沉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文化。请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色。【答案】25.B26.A27.①这句话是指对心灵独处的享受、对独立人格的坚守。②肯定了现代社会在这方面的进步。③另一方面也期望个体生命在这方面有更高的追求。28.①民以食为天。(大舅、三舅等细节)②血浓于水,亲情至上。(大舅夹肉的细节)③小饮怡情,大饮伤身。(薄醉、采风之事)④无酒不成席,酒是感情的融合剂。(大学喝酒及采风之事)⑤酒与中国文人、文化渊源深厚,喝酒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灵魂的释放。(薄醉的细节)【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是因为三舅家家境与我家相似,心里和三舅更为亲近”错。是因为“我”在大舅家脑子里只想着红烧肉,而对三舅家的餐桌没兴趣,与家境无关。C.“却也意外地成就了我的酒趣,让我爱酒多年”错。苏北的经历只让“我”痛楚不堪,“我”爱酒多年是因为遇到陆文夫让我领略到了酒的真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也是对陆文夫一个人饮酒的批判”错。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某种程度的否定,没有对陆文夫一个人饮酒的批判。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以其自身好恶或事件对其影响的深刻与否来决定笔墨的分量”错。作者选取其记忆深处种种与喝酒有关的往事结体成文,是根据主题和行文的需要。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深刻意蕴的分析的能力。作者在结尾说“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喝酒的体会与感想,而最后总结出喝酒是关乎灵魂的事。这句话是指对心灵独处的享受、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快成常识了”表明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让作者在苏北所经历的那种胡喝乱喝的现象越来越少,喝酒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事,作者肯定了社会的进步,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此的欣慰之情;而“快”字表明,这种观念还没有成为常识,还有不少人并未懂得饮酒的真谛,所以,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也期望个体生命在这方面有更高的追求,表达了他的遗憾与期待之情。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的能力。根据“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分析,作者写了大舅喝酒吃红烧肉,三舅喝酒等细节,表达了民以食为天的民族文化。根据“……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文中描写大舅夹红烧肉给“我”吃的细节,体现了血浓于水,亲情至上的民族心理。根据“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分析,作者通过薄醉、采风之事,表现了小饮怡情,大饮伤身民族心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我们在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分。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分析,作者通过大学喝酒及采风之事,表现了无酒不成席,酒是感情的融合剂民族文化。根据“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分析,作者通过自己和同学喝酒后薄醉的细节,体现了酒与中国文人、文化渊源深厚,喝酒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灵魂的释放的民族心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记叙文知识点考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中考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汇总复习提纲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汇总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及考前冲刺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
2022届高三语文阅读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说明文答题技巧梳理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中考 - 三轮冲刺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3:15
页数:36
价格:¥3
大小:83.68 KB
文章作者:151****0095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