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部编必修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2
2/82
3/82
4/82
剩余7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2022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GAOKAOZONGFUXIYOUHUASHEJI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n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备考指导1.结合文化的作用,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2.搜集有关资料,寻找并讨论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4.结合“抗疫精神”的内涵,体会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阐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n内容索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知识点一】\n必备知识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含义(1)广义的文化: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n2.文化与经济、政治(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n方法指导图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n3.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区别。①概念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而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②性质不同: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而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③内容不同:文明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精神文明,还包括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等。(2)联系。①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都是实践的产物。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③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文化的灵魂。\n4.文化的载体(1)概念。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2)文化与载体的关系。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②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n二、文化的功能和地位1.文化的功能(1)引领风尚: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2)教育人民: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服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4)推动发展: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5)塑造功能: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2.文化的地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拓展深化文化对人的作用\n关键能力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n(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n(3)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经济、政治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但文化的发展并不一定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有时又会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已成为当前国家之间政治交往的重要内容,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n2.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1)要明确文化的作用会因文化的不同性质而表现为积极、消极两种,文化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2)要明确文化的作用既表现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又表现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n素养提升[典例剖析](2020·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n20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1952年,毛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n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他深入剖析黄河水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n命题立意本题以黄河流域的治理过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情境,通过剖析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调动文化力量的必备知识,综合性考查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关键能力,检验考生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学科核心素养。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设问属于原因类主观分析试题,知识范围为文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本题时可先回忆文化的有关知识,然后对所给的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从材料的表述中提炼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n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治理黄河的号召、思路和战略,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千百万黄河儿女发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兴修水利,治沙治水,恢复生态,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n技巧总结聚焦文化试题典型设问:原因剖析这类试题的设问往往直接表现为“为什么”,也可以表现为“必要性”“理由”“这样做的依据”等。此类试题的理论性和现实性都比较强,贯彻了思想政治课要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经常采用的题型。突破此类题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知识要扎实。许多原因类试题的作答可以联系教材基础知识,联系教材是分析原因的基本遵循。教材为我们回答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多现成的、可以借鉴的答案。\n第二,联系地位说意义。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第三,挖掘材料找要点。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重视对材料的挖掘,避免答案要点“假大空”,这也是回答所有高考主观试题首先要遵循的原则。\n[真题实践]1.(2020·江苏卷)中国最早发明了团扇、羽扇,还改良了来自日本的折扇,于方寸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赋予扇子以特有的文化意蕴。14世纪,中国的扇子传至欧洲,逐渐风靡欧洲宫廷与市井阶层。材料表明()①商业贸易是扇子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渠道②人们的文化审美深受价值观的影响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④文化传播推动扇子艺术价值的共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n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最主要渠道,且材料未明确提及商业贸易,①排除。②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未体现价值观对人们审美的影响,排除。材料中“赋予扇子以特有的文化意蕴”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正确。中国扇子传播至欧洲,逐渐风靡宫廷与市井,说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传播使扇子文化得以共享,④正确。故选D项。\n2.(2020·天津卷)阅读一本好书,能让生命变得更有质感,充盈内心的力量。有的人遇到生活的磨难,却在书籍中获得了勇气;有的人困于琐碎的日常,却在书籍中拓宽了天地;有的人尽管身处贫穷,却在书籍中收获了精神财富。读好书()A.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生B.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C.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D.既能产生精神力量,也能产生物质力量A\n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好书传递的是优秀文化、健康文化,读好书可使我们的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塑造,A项符合题意。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根本途径,B项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说法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能直接产生物质力量,D项中“也能产生物质力量”说法错误。\n3.(2019·北京卷)清扫街巷、修剪花木等社区劳动,果蔬种植、木工制作、机床操作等学农学工实践,“医生”“博物馆讲解员”等职业体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不一样的学习中收获成长。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①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②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③树立职业平等观,推动社会分工的细化④树立正确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n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①④正确。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与促进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和推动社会分工的细化没有必然联系,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n4.(2019·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n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n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n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n必备知识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1)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n拓展深化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n(2)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方法指导图解“包容性”\n误区辨析包容性不是包容一切文化,不是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包容性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即对历史的包容,也包括对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即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包容。包容性不是全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吸收、借鉴和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n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n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2)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3)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n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陈旧过时内容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2.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的要求(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n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是什么?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2)为什么?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误区辨析传统文化不一定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到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不能一概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发展起积极作用。\n关键能力1.分辨“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n\n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n\n3.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n\n素养提升[典例剖析](2020·天津卷)徜徉古镇杨柳青,声声古琴音从青砖灰瓦间溢出,沿运河两岸流淌,一幅隽永的文化长卷就此舒展。石家大院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声名远扬的木版年画,滋养着吉祥文化。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①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③借助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以传承④在世代相传中从未改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命题立意本题以古镇杨柳青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情境,通过剖析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现实作用,调动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等必备知识,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关键能力,检验考生的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学科核心素养。\n解析:清代民居建筑群以及木版年画,滋养着杨柳青古镇的吉祥文化,说明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①正确。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②排除。“石家大院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声名远扬的木版年画,滋养着吉祥文化”,说明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借助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以传承,③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但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④中的“从未改变”说法错误。故选A项。答案:A\n[真题实践]1.(2019·全国Ⅰ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鹤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n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的理念不同,即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①入选。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现代社会的社会实践推动着人们对鹤的认识发生变化,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②表述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文化并不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④表述错误,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并不会趋于一致。故选B项。\n2.(2019·北京卷)登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游西湖,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纵情山水之间,品味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的新选择。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游历大好河山,感受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化文化体验B.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承诗词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C.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修养D.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A品味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的新选择,表明游历大好河山,感受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化文化体验,A项正确;B项中的“传承诗词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说法错误;人们的文化修养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项说法错误。\n3.(2019·浙江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和气生财”,主张“诚实守信”。时至今日,“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说明()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②文化具有传承性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④文化具有民族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A我国传统的诚信文化在当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文化具有传承性,②说法正确;“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③排除;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④排除。\n4.(2020·山东卷)读懂中国,从根本上说,必须读懂中国人的价值观。有人来不及道别,留给孩子一个背影;有人顾不得疲惫,收拾包裹奔赴一线……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顾大局,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安危融为一体。一个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这种一呼百应的协同力,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在于中国人骨子里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孕育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贯穿东西,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中国人同风共雨、守望相助,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驯服江河,耕耘收获,生生不息。一部中国历史,印刻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而每一次前进都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凝练和升华。\n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人骨子里有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的长期实践,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在传承和发展中各族人民对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集体主义价值观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们不断攻坚克难。\n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n必备知识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n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爱国主义。\n③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n(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拓展深化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n2.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②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误区辨析民族精神并非一成不变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有鲜明的时代烙印。\n(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关键能力1.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做法(1)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符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n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团结统一。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2)爱好和平。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n(3)勤劳勇敢。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的精神。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4)自强不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5)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伟大创造精神: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伟大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伟大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伟大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n3.从多角度认识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1)坚持爱国主义的原因。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爱国主义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个人的成长,推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n(2)爱国主义的具体性。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公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要求。①总体要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如做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等。②具体要求: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如辛勤劳动、建设祖国,反对侵略、保卫祖国,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等。\n4.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n\n(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n\n素养提升[典例剖析](2020·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在此同来自古印度、古波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汇聚交流,造就了独特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艺术形象美轮美奂。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结合材料,从文化的角度,以“敦煌文化·民族瑰宝”为主题撰写演讲提纲。(不超过150字)\n命题立意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以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敦煌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情境,通过剖析敦煌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调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特点等必备知识,考查分析与综合、探究与建构等关键能力,检验考生的科学精神、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学科素养。解析:本题以敦煌文化为话题,考查文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设问要求是“以‘敦煌文化·民族瑰宝’为主题撰写演讲提纲”,其次分析材料和设问,运用教材知识整合答案即可。答案:说明:从敦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其包容性三个角度撰写提纲,结合材料加以说明,语言顺畅、逻辑清晰即可。\n技巧总结开放探究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1.答题流程首先,明确题目的背景所指,即弄清题目在什么主题背景下进行探究性研究或发散性思考。这需要结合设问的关键词句和材料的主要指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其次,抓住题目的问题所在,即弄清题目要求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例如,同样是提出建议或方法,要明确是站在公民自身、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司企业等哪个角度分析问题;同样是从公民自身角度,也要明确公民在探究活动中所扮演的身份等。再次,要注意设问的具体限定。例如,建议或方法、宣传或广告等的数量及字数限定;要求只答建议,还是要加上对应的方法要求。\n2.注意事项(1)答案要点的内容。注意将教材具体知识、时政热点知识、生活实践知识等结合起来,尽可能贴近教材的同时,不拘泥于教材。(2)答案要点的呈现。注意表述要简洁明了、层次清晰,紧扣问题、指向明确。\n[真题实践]1.(2020·江苏卷)某校在美育教学中以《诗经》为主要内容,将文学作品、音乐、绘画、手工等多样形式嵌入其中,独创“诗经美育”课堂。学生在经典诵读、文化体验等活动中享受经典、开发潜质、收获美德。从文化角度看,该校进行这样的探索是基于()A.美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首要环节B.中华文化本身特有的包容性C.教育具有选择和传递文化的功能D.中华经典是文化发展的源泉C把美育说成培养时代新人的首要环节夸大了美育的作用,排除A项。B项说法正确,但是这并不是该校进行教学探索的原因所在,排除。通过课堂教育学生在经典诵读、文化体验等活动中享受经典、开发潜质、收获美德,这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创造和传递文化的功能,C项正确。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D项错误。\n2.(2019·全国Ⅲ卷)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力。这表明()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基因,①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社会实践,而非品牌的认定,②说法错误。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会受到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③说法错误。故选B项。\n3.(2019·江苏卷)“犁”的古文字,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由此可见()①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C\n题目未涉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犁”的古文字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说明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正确;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说明了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③正确;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题目中没有涉及该知识,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n4.(2019·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将兰考作为联系点,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改变兰考贫困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兰考县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奋斗目标。兰考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立“公司+贫困户”\n“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兰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18年,兰考入选中国“幸福百县榜”。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焦裕禄精神,能够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民心,激励斗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因地制宜,精准扶贫脱贫。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