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27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5

2/45

3/45

4/45

剩余4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三单元历史第27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2.通过了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备考指导1.掌握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内涵、形成原因和重要事件2.了解冷战发展以及多极力量成长的原因和表现3.了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4.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概况及其重要意义5.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后新兴国家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n(2)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②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③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3)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n2.冷战的过程(1)政治上①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②苏联:为应对美国的挑战,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n(2)经济上①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②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3)军事上①美国: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②苏联:1955年5月,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4)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n3.两极格局形成(1)正式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两极格局不对称也不完全: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问题释疑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n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2)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n2.多极力量的成长(1)表现①西欧与日本实力增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②中国经过和平发展不断壮大: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n③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2)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问题释疑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局势发生的变化及根本原因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的霸主地位发生动摇。根本原因: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n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美苏关系缓和(1)时间: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2)表现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n3.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影响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n知识点二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1)印巴分治①过程: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②结果: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2)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n2.非洲的民族独立(1)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2)阿尔及利亚: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3)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n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4.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n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1.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n(3)非洲(4)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n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1.面临的问题\n2.面临的挑战(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3)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材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n材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n[研读分析](1)材料一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解读材料一时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次。(2)材料二反映了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具有很大关系。\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评价: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了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n归纳概括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矛盾: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n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双方都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n(2)消极影响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n[新题验证]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D\n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有41%的法国人认为西欧的联合能够“抑制”美苏之间的冲突,说明他们看到了西欧走向联合的价值,即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故选D项;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很多法国人认为西欧的联合能够“抑制”美苏冲突,而并不是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地位,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法国人要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而是认为西欧的联合“抑制”了美苏的冲突,排除C项。\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入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的独立,是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个高潮的主要标志。——摘编自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n材料二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来说,印巴分治使得它们成为两个新兴的独立国家,从此摆脱了英国殖民市场的帽子,走上了新兴民族独立道路。印巴分治的影响还应该包括之后的宗教冲突事件,印巴分治直接导致了两个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灾民,他们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摘编自《有关英国印巴分治的影响》\n[研读分析](1)材料一认为非洲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民族解放运动得以发展。(2)材料二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印巴分治的影响。\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独立的影响。影响:非洲的独立,为非洲国家的振兴奠定了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印巴分治方案给南亚地区带来了哪些影响。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实现民族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后来印巴两国的宗教冲突、局势动荡埋下了隐患。\n归纳概括1.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原因\n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和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时间长:延续近半个世纪。②范围广:遍及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③成果大:彻底打碎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了众多新独立的国家。(2)影响①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②亚非拉新兴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③提高了亚非拉国家的国际地位。④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n[新题验证]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D20世纪60年代,非洲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正是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故D项正确。\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20课标全国Ⅱ,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意图:本题以1958年美苏两国文化、技术和教育交流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在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交流,说明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既有对抗,也有交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的文化往来,不是单独强调美国一方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的意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可知苏联学习美国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对美国输出科技,故D项错误。答案:C\n[典题实战]1.(2021山东卷,15)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B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n题干中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几乎都包含经济或者政治的内容,而且“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不结盟”“海洋法”等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所以说明其目标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项;题干中的文件有关于经济的,也有关于政治的,所以不能说其目标只是经济合作,排除A项;题干中的文件名称只有两个里面有“民族独立”的相关信息,其他的主要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中的文件表达出的目标是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且不结盟运动属于国际政治组织,不属于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D项。\n2.(2021广东卷,16)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时间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上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D\n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48—1950年,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远远高于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这说明资本主义阵营产生了分化,故选D项;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就已经出台,排除A项;西方国家的“滞胀”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48年前已经形成,排除C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2:09 页数:45
价格:¥3 大小:2.0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