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15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0

2/60

3/60

4/60

剩余5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八单元历史第15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n备考指导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其意义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其必要性和作用3.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远影响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史实,认识其重要意义5.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6.知道“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和对国民经济的破坏,认识其教训7.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分析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隆重开幕。2.内容: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2)性质与作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n4.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5.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n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n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威胁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2.为了巩固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3.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n二、土地改革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概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n三、稳定物价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4.结果(1)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2)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n四、抗美援朝1.背景(1)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2)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n2.概况(1)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2)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3)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4)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n3.意义(1)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2)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30多万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3)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n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3.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n问题释疑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2)近代中国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要废除旧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这为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供了可能。\n二、日内瓦会议1.召开: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会议。2.任务: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3.结果:由于美国的阻挠,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4.意义: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n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确立(1)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2)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n四、亚非会议1.召开: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2.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概况: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4.影响: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共同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n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时间: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三大改造1.时间: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n三、“一五”计划1.开始:1953年,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完成: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n四、1954年宪法1.通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评价(1)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n知识点五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n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时间:1957年春。2.内容: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n三、全面建设时期的总路线1.提出: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实施: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5.结果: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n四、政策调整1.调整(1)八字方针: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其他方面的调整: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3)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2.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3.新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n知识点六“文化大革命”一、发生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时间:1966年春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3.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4.“一月风暴”: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n二、抵制和整顿1.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2.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3.1972年,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4.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5.江青等人极力反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n三、粉碎江青集团1.背景: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2.粉碎: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n知识点七 伟大的建设成就一、总评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2.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n二、工业、科技等成就1.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3.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4.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三、农业、教育、医疗卫生成就1.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教育、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n四、时代精神的形成1.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2.典型代表(1)“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2)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3.影响: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n五、外交成就1.成就(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意义: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六、伟大意义:这些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我国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起点非常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1954年6月,毛泽东尖锐地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n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n[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工业落后局面,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材料二中1957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与国家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政策和人民群众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关。\n[探究运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经济状况:工业落后。措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着力发展重工业。(2)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怎样的状况?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状况:工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原因: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n归纳概括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2)现实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3)苏联的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n2.中华人民共和国过渡时期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n(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结束。\n[新题验证]1950年11月初,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厂矿企业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此后全国性的生产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也随之展开。1951年3月,山西的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向全国各地发出爱国增产竞赛挑战书。这一运动()A.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B.得益于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C.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有序展开D.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n根据题干材料“东北地区许多厂矿企业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此后全国性的生产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也随之展开”,可知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有利于促进全国工矿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有序展开,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和城市采取的一些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有关,A项表述夸大了这项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并不稳定,内有国民党残余力量和土匪等,外有美帝国主义的威胁,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1953年至1956年的三大改造,排除D项。\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材料一“一边倒”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摘编自关锦炜《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n材料二1949—2008年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建交情况示意图\n[研读分析](1)材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材料二中的曲线图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与其他国家建交的高潮。\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影响。影响: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2)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交最高峰出现在哪个时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该时期出现高峰的主要事件。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等。\n归纳概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n\n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加强。随着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联合国数量的不断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改变了联合国被少数大国操纵的局面。(3)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美国已无力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n[新题验证]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C.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D\n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中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可知外交政策有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新时期外交思想的提出是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中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可知中国的外交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故D项正确。\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20课标全国Ⅰ,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意图: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材料的主旨,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分析。\n解析:1949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不能只强调与资本家斗争,应联合资本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城市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1953—1956年,我国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重申了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这与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重申了新民主主义政策,而不是对其进行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B\n[典题实战]1.(2021山东卷,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题干材料中毛泽东的话主要是强调“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这说明中国需要并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故选D项;“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强调的是需要对外经济交流,但并没有强调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排除A项;“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说明强调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对外交往,排除B项;1954年中国依然实行“一边倒”政策,当时中苏关系友好,中国并没有打算放弃这个政策,排除C项。\n2.(2021广东卷,1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A本题考查广交会的创办。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广交会的创办是要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广交会的创办扩展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故选A项;广交会的创办是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而非仅仅强化与苏联的经贸联系,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尚未突破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排除C项;中国没有参与不结盟运动,创办广交会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D项。\n3.(2021湖南卷,11)下表所列活动()时间活动名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1957年1月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1957年12月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A\n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与艺术成就。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56—1957年,我国在音乐、电影和摄影方面的发展欣欣向荣,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故A项符合题意。“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4月提出的,排除B项;“左”的倾向是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这些艺术作品无法体现“左”的倾向,排除C项;这些作品多是对祖国的赞颂,无法说明传统文化占据主流,排除D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2:08 页数:60
价格:¥3 大小:2.1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