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5

2/145

3/145

4/145

剩余14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n考向1逆温的成因分析考向2大气受热过程分析考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向1联系生活实际考查热力环流考向2风向的判断考点2大气的运动考点3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向1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分析考向2区域降水特征及成因考向3区域气温特征的成因\n考向1天气系统的形成与影响分析考向2极端天气的成因分析考点4常见天气系统\n知识体系构建\n考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5年5考,常在选择题中考查\n一、大气垂直分层1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新教材内容]地球上的大气从地面向上可以划分为(①)、(②)和(③)。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2考点3考点1返回目录对流层考点4平流层高层大气\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分层特点对流层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气温随增加而降低;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运动;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顶部高度为50—55千米;该层的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以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高度对流臭氧平流先降后升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2.逆温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故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加剧大气污染。地面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二、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受热过程可用四种辐射、三个环节、两个作用说明,见下图。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1)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其中,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他三种为长波辐射。(2)三个环节: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部分到达地表,“太阳暖大地”即环节1;由于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强,故能“地面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即环节2;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大气暖大地”),即环节3。(3)两个作用:大气层中水汽、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的补偿作用,即大气对地面起作用。削弱保温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2.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可以简化为上图所示。太阳辐射状况(甲)、地面状况(乙)和大气状况(丙)共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以上三种状况共同影响各地的大气受热过程,是各地冷热不均和大气运动的重要原因。太阳辐射状况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规律,在时间上具有夏季多、冬季少的特点。地面状况最具复杂性,它包括地势高低、地形起伏、山地走向与坡向、地表反射率等状况。地面状况的差异导致太阳辐射分布状况更加复杂。大气状况主要包括大气成分和大气等状况。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有利于大气吸收红外线,增强温室效应;大气透明度与海拔、天气(阴晴等)、大气中尘埃和污染物的含量相关,大气透明度较低时,大气一方面能够在以热量输入为主的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在以热量输出为主的夜间对地面起保温作用。递减透明度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②分析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现象原因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晚秋或冬季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但保温作用也弱。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人造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2)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四川盆地: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情境探究情境1 高空逆温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分析高空逆温利于飞机飞行的原因。参考答案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情境2 白霜“霜重见晴天”说的是清晨地表覆盖白霜,往往预示白天天气晴好。推测白霜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热量多。天气晴朗时,大气中水汽含量少,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中的水汽易在地表凝结成白霜。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返回目录情境3 罗纳冰川罗纳冰川是阿尔卑斯山脉中一条著名的冰川,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罗纳冰川持续退缩。后来,当地居民给罗纳冰川盖上巨大的乳白色苫布(如图所示),以减缓它的退缩速度。覆盖在罗纳冰川上的苫布能够减缓其退缩速度,分析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乳白色苫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以此来降低冰面升温幅度,进而减缓冰川退缩速度。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考向1逆温的成因分析典例[2021广东地理卷]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3题。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B.平原C.谷地D.丘陵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3.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A.锋面气旋多B.下沉气流盛行C.准静止锋强D.热力对流强盛CDB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解析1.冬季受地形影响,夜晚山坡和谷底降温幅度不同,山坡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会使空气收缩下沉,导致冷空气堆积,并沿山坡快速沉到谷底,使谷底较暖的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这种地形逆温会加剧谷底的辐射逆温,C项正确。2.日出之前,地面辐射降温达到最大,晴朗无风时大气保温作用弱,会加剧降温冷却,且有利于逆温的持续,D正确;由材料可知,辐射逆温的形成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的,正午时刻,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辐射冷却不明显,B错误;浓云密雾会增强夜间的大气逆辐射,减少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地面热量散失,C错误;大风呼啸会增强大气的对流运动,有利于热量交换,不利于逆温的形成,A错误。3.下沉气流盛行时,当地晴朗少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微弱,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多,降温明显,易出现逆温现象,B对;受锋面气旋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大气的保温效果较好,近地面气温较高,一般不会产生逆温,A错;准静止锋强、热力对流强,易出现阴雨天气,阴雨天气大气的保温作用好,近地面损失的热量少,不易出现逆温现象,C、D错。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考向2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典例[2020全国Ⅱ卷]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4.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5.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CAC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解析4.长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物体温度的高低。绿洲与沙漠表面温差越大,长波辐射差值越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5时左右绿洲与沙漠表面温差最大,故此时两者长波辐射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的温度下降明显,而绿洲温度变化相对较小,说明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0—6时,绿洲与沙漠温度曲线近乎平行,两者斜率相近,说明凌晨二者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上午,沙漠温度高于绿洲,说明上午沙漠长波辐射强于绿洲,D错误。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据图析题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如下图所示: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5.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沙漠低,主要是因为其白天地表温度较沙漠低得多,①对;绿洲夜间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较沙漠强,热量在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过程中被吸收,夜间温度会持续降低,②对;夜间空气湿度大,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强,对绿洲的保温作用强,会使得绿洲地表温度下降较慢,故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低于沙漠与空气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无关,③④错误。故选A。6.由图可知,观测时段内沙漠和绿洲地表最低温度均高于12℃,沙漠最高温度约40℃,绿洲最高温度约27℃,这种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夏季,C正确;甘肃位于温带内陆地区,1—2月为冬季,绿洲和沙漠地表最低温度一般不会高于12℃,A错误;4—5月为春季,10—11月为秋末,白天地表温度一般不会在40℃左右,B、D错误。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方法技巧高考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时,材料一般从不同下垫面温度的日变化切入,分析温度差异的成因,如本示例以沙漠和绿洲两种不同下垫面的温度日变化为背景,考查两下垫面温度差异。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把握影响地(气)温的因素。分析思路如下: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变式[2018全国Ⅲ卷]澳大利亚(图甲)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乙)。据此完成7—9题。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7.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甲所示的(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8.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D.通风换气9.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BDB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解析7.结合材料“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及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可推知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根据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该类住宅可能分布于②地区。8.地下住宅的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给地下住宅里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保证人员的正常活动,同时可以把地下住宅的废气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考点19.由图示信息可知,地下住宅的“屋顶”和“墙壁”都是相当厚的土体和岩石,这种“墙壁”传热慢,使得地下住宅能保温也能隔热。地下住宅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地下住宅口和通天井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地下住宅里的气温变化总是滞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变化不大。夏季地下住宅的温度比地面上的温度低,冬季地下住宅的温度比地面上的温度高。因此与地面相比,地下住宅冬暖夏凉。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此类似。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考点2大气的运动5年2考,常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结合考查\n一、热力环流1.形成的根本原因:近地面冷热。2.形成过程大气的运动考点1考点3考点2返回目录不均考点4\n名师提醒1.高压和低压是对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而言的。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向下凸为低压。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3.常见热力环流及其应用(1)地势起伏——山谷风原理:白天山顶增温,气压低,气流从山谷流向;山顶海拔高,夜晚降温,气流从山顶流向。抓住白天或夜晚山顶和山谷“哪里先热或先冷”即可判断风向(如上图所示)。影响:在山谷或盆地,降水可能多出现在夜晚;夜晚山风吹向山谷,形成逆温。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快山顶快山谷考点1考点3考点4\n思维拓展山谷风对山坡农业的影响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2)海(湖)陆差异——海(湖)陆风原理: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面高,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形成陆风。这个原理亦可解释沙漠和绿洲之间形成的昼夜相反的环流。影响:使滨海(滨湖)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3)城郊差异——城郊风原理:城市中心相对郊区形成“热岛”,近地面风由吹向。抓住市区和郊区的冷热差异即可作出判断。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郊区市区考点1考点3考点4\n二、风——大气水平运动1.原因(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风作用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间有夹角,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考点1考点3考点4\n3.风力大小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越大越小考点1考点3考点4\n情境探究情境1 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的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屋前铺上石子,在屋后种植林草,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下图为某建筑物简图。在图中画出夏季穿堂风,并说明绘制理由。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参考答案绘图如下:理由: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吸热之后,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林草地面比热容大,吸热之后,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对应的高空形成低压,因此近地面风由林草地面吹向石子地面,形成穿堂风。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情境2 “薯条云”云是高空水汽凝结形成的。空气对流、锋面抬升、地形抬升等作用使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时,就会形成云。2021年1月6日,我国云南西部横断山区上空出现一道一道如同“薯条”纵向排列的云层,看上去十分奇特(下图中白色事物为云层)。与我国其他区域相比,横断山区容易形成“薯条云”,分析其中原因。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参考答案云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产物。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分布,潮湿的空气先是被高耸的山脉抬升得足够高,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但空气经过山脊后,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下沉,气团在下沉过程中升温,从而阻碍了云层的形成,直到另一山脊再次将空气抬升,如此循环最终形成了整齐排列的云层,即“薯条云”。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情境3 风向判断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状况。判断①点的风向,并简述判断依据。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东北风。 根据图中气压数值以及题干信息可知,该图表示北半球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在①点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之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高空偏转约90°),故①点的风向为东北风。考点1考点3考点4\n深度思考诗句“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意为城市尚有暑气,秋就到了郊野的人家。试从地理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大气的运动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诗中反映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区建筑物密集,城区硬化地面的比热容较郊区泥土地面小,使得城区升温快,城区气温高于周边地区。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考向1联系生活实际考查热力环流典例[2019全国Ⅱ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C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DA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解析1.垂直气流有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且上升气流形成积云,故积云与上升气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为分散的形态。连续层片状云为连续形态,故A错误。鱼鳞状云为连续形态,故B错误。间隔团块状云为分散形态,故C正确。条带状云为连续形态,故D错误。2.据材料可知,上升气流是形成积云的必要条件。近地面越热,空气越容易上升,越容易形成积云。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低,故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故B错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但热带雨林地区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所处纬度最低,气温最高,积云出现频率最高,故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3.据材料可知,积云的云底高度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下垫面温度越低,积云的云底高度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日出前后为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故A正确。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变式[2019浙江4月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4—5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4.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 辐合上升B.热力 辐合上升C.动力 下沉辐散D.热力 下沉辐散5.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BD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解析4.图中虚线为等温线,中心向上隆起,表明该地气温高于周边地区;实线为等压线,中部下凹,表明该地气压低于周边地区。图中示意的是热低压中心的温压剖面,这种现象是由当地空气受热做垂直上升运动形成的,B正确。5.根据上题分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是由于大气受热形成的,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大气受热最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D正确;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因水的比热容较大,水温较低,湖面空气冷却下沉,A错误;冬季晴朗的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空气冷重而沿坡面下滑,流向谷底,并抬升谷底的暖气流,谷底温度偏低,B错误;夏季晴朗的白天,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受热上升的暖气流在郊区附近冷却下沉,C错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考向2风向的判断典例[2020天津地理卷]读图,回答下题。6.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  )A.乌鲁木齐B.贵阳C.上海D.福州D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解析6.结合图中等压线数值和延伸方向可知,乌鲁木齐和贵阳吹东北风,上海吹偏北风,福州吹偏南风,故选项D正确。方法技巧风向的判断思路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读等压线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因为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近地面风:高空风: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变式[2020江苏地理卷]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7.下列四地中,吹偏南风的是(  )A.①B.②C.③D.④C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大气的运动考点2解析7.根据图示等压线的递变规律,①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南部,吹偏西风,A错;②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部,吹偏北风,B错;③地位于高压脊附近,吹偏南风,C对;④地位于1005百帕等压线上,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当地应吹偏北风,D错。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考点3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年5考,常与其他知识结合考查\n1.气压带、风带(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4\n(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周年运动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存在随季节移动的特点。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位置,冬季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但移动幅度较小。下图示意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的情况。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偏北偏南考点1考点2考点4\n2.季风环流(1)海陆分布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及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海陆温度、气压形势出现较大差异,这就造成海陆分布形势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发生变化。下面两图反映了亚欧大陆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压带的作用。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切割考点1考点2考点4\n这种切割作用在北美大陆等陆地上均有表现,只是强度有所不同。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陆地,其面对的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亚洲东部海陆差异最为明显,所形成的气压场及冬、夏季风向破坏了原有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格局,形成特有的季风环流。在亚洲东部以外也有类似季风的现象,但不能构成季风环流。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热力性质考点1考点2考点4\n(2)东亚与南亚季风对比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类型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炎热湿润温暖干燥炎热湿润比较冬季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热带强于考点1考点2考点4\n二、气候1.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2.影响气候的因素(1)影响气温的因素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平行低考点1考点2考点4\n(2)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影响因素内容大气环流气流上升易产生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风由低纬地区吹向高纬地区易产生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易产生降水,如夏季风。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降水的分布就会存在差异。下垫面山地坡向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存在着明显差异。海拔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降水是随海拔的升高而的,但当达到一定的海拔后,降水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森林和水域等有森林和水域的地方降水较。人类活动人类通常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来影响降水。增多多考点1考点2考点4\n3.气候类型的判断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以下思路分析: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4.特殊气候现象的分布及成因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特殊气候现象具体区域具体成因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背风坡),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位于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大,且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显著。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特殊气候现象具体区域具体成因气候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南、北美洲西海岸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陆,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南美洲秘鲁沿岸沿岸秘鲁寒流减湿作用显著。同一气候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比东岸高北半球中高纬度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暖流增温增湿。考点1考点2考点4\n情境探究情境1 罗曾堡大风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常年多大风,其港口小镇罗曾堡航运发达,早期建有卡兰运河发展贸易,由于货船体积日益增大,狭窄的水路航行受强风的影响日益加剧(图1)。1980年,当地人在卡兰运河一侧河岸修建了由125个独立的混凝土柱子组成的高墙,柱子横截面呈半圆环形,高度约25米,建成后有效削减了风力(图2)。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1)分析荷兰多大风的原因。(2)在右图中用“)”或“(”画出混凝土柱子的分布。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参考答案(1)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强劲;西临广阔的海洋,地势较低缓,对风的阻挡作用小,风力大。(2)绘图如下: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情境2 箭袋树箭袋树(如图)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树芦荟,树枝上覆盖了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以反射阳光,叶片有一层厚厚的外皮,皮孔的数目极少,同时,它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因而可以把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减到最低限度。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1)结合箭袋树的形态特征,推测当地的气候特征。(2)分析箭袋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高温少雨,气候干燥。参考答案树枝上覆盖的白色粉末可以反射阳光,以降低树枝的温度,从而减少水分蒸腾;叶片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减少蒸腾,保存水分;能够自断枝叶,并将断口封住,减少水分蒸腾,以适应高温少雨的气候。考点1考点2考点4\n情境3 奥伊米亚康俄罗斯奥伊米亚康(约63.5°N,143°E)位于东西伯利亚因迪吉尔卡河上游盆地中央,盆地向北敞口,东、南、西三面为高原山地。该地冬季酷寒,被称为北半球“寒极”。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1)据图描述奥伊米亚康的气候特征。(2)分析奥伊米亚康1月酷寒的地形原因。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夏季短促凉爽,冬季漫长而严寒;大陆性气候显著,年温差极大;年降水总量少;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稍多。参考答案位于河流上游盆地中,海拔较高,气温低;盆地向北敞口,使得北方冷空气长驱直入;山上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冷空气聚集在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考点1考点2考点4\n深度思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分析“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原因。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诗中“春风”指的是夏季风,富含水汽的夏季风到达河西走廊后已成强弩之末,难以再向西北前行。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考向1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分析典例[2020江苏地理卷]选择大洋航线时,应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气象、海况条件和岛礁等因素,尽可能沿地球表面大圆(以地心为圆心过地表两点的圆)航行。下图为“巽他海峡西行好望角的大洋航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1.60°E以东航线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  )A.航程最短B.风阻最小C.逆水最短D.岛礁最少2.7月航线西段明显北移,主要是为了(  )A.避开南极冰山B.减少西风带影响C.远离热带风暴D.便于沿途补给AB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解析1.根据图示,60°E以东航线偏向较高纬度,与地球表面大圆劣弧走向大体一致,依据球面上两点距离以大圆劣弧最短的规律和材料中说明尽可能沿地球表面大圆航行的信息可确定该段航线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了航程最短因素,A对。2.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位于40°S—60°S的西风带和西风漂流北移,所以航线西段为避开大风大浪也应北移,B对。南半球的西风带主要为西北风,南极冰山漂流到非洲东南沿海地区的概率较小,A错。航线西段北移,纬度降低,使该段航线受热带风暴影响的概率增大,C错。沿途补给与航线季节性移动的关系不大,D错。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2020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题。3.甲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南坡1100米以下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原因是()A.夏季受印度低压控制B.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C.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D.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解析3.甲山地南麓处于夏季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致使1100米以下地区分布着热带季雨林,C正确。夏季,印度低压的中心位于印度半岛西北部,对甲山地南麓影响较小,A错误;冬季受西风带南移影响,青藏高原南侧才有可能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B错误;夏季,亚欧大陆受热力作用形成低气压,甲山地南麓处于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下,D错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考向2区域降水特征及成因典例[2020全国Ⅱ卷]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4—6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4.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①距水汽源地远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③地势南高北低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B.森林带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6.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A.沼泽分布少B.太阳辐射强C.河流向北流D.远离北冰洋DAB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解析4.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均受盛行西风影响,距离大西洋较近的东欧平原降水较西西伯利亚平原多,①对;两个平原北部皆濒临北冰洋,受北冰洋沿岸洋流的影响相近,②错;两个平原地势均南高北低,③错;盛行西风越过东欧平原后,受乌拉尔山脉阻挡,山脉西侧多地形雨,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盛行西风中水汽含量减少,加之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不易形成降水,④对。故选D。5.苔原带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地区,纬度较高,物种数量较少,自然景观较单一;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物种数量较多,自然景观较丰富,山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脉东西两侧这几种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差异比苔原带大。综上所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苔原带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6.西西伯利亚平原虽然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由于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因而较北部干,B正确;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因纬度低,蒸发量大,加上地势较高,因而沼泽分布少,但沼泽分布少不是南部较干的主要原因,A错误;气候干湿主要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影响,与河流流向关系不大,C错误;北冰洋纬度高,气温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其对沿岸地区的降水影响较小,D错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变式[2020北京地理卷]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地36小时内的实况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A.甲B.乙C.丙D.丁A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解析7.图中雨量站点监测36小时内最大降水量为186.5mm,应属于大暴雨级别,且距离该雨量站点所在地越远,降水量总体上越小,因而可推断影响本时段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台风,D正确;纬度主要影响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分布,对降水量的分布影响较小,A错误;影响我国东部沿海的大气环流主要为季风环流,在夏季风影响下不可能出现短时间内该地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巨大差异,B错误;海陆风出现在沿海地区,且一般不产生降水,几乎不可能形成大暴雨,C错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考向3区域气温特征的成因8.典例[2020天津地理卷,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旅游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1)兴义气温年较差最大不超过℃。(1分)(2)兴义与铜仁相比,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8.解析第(1)问,读图2可知,兴义1月平均气温介于6℃至8℃之间,7月平均气温介于20℃至22℃之间,故兴义的气温年较差介于12℃至16℃之间,因此兴义气温年较差最大不超过16℃。第(2)问,影响气温的因素包括纬度(太阳辐射)、地形、大气环流、洋流、距海远近、下垫面、人类活动等,据图分析即可。答案(1)16(1分)(2)兴义比铜仁纬度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大(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昼长更长);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所以兴义气温较高。(4分)夏季,两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相近(兴义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昼长较短);但兴义海拔较高。所以兴义气温较低。(4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变式[2021北京地理卷]下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读图,完成下题。9.影响图中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A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3解析9.该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从116°E到121°E,可推断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的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导致的,故B错;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对年平均气温影响不大,故C错;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故D错;同纬度地区,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海拔不同导致的,海拔高的地方,年均温较低,海拔低的地方,年均温较高,故A对。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考点4常见天气系统5年2考,常在非选择题中考查\n1.气旋与反气旋常见天气系统考点1考点2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3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气压分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气流与风向气流形成(北半球)气流状况与风向北半球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顺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南半球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垂直气流气流运动天气状况多天气多、干燥天气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我国天气典型实例夏秋之交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阴雨晴朗考点1考点2考点3\n2.锋面分类及其特征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冷 锋暖 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势力强)主动向暖气团(势力弱)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势力强)主动向冷气团(势力弱)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符号剖面示意图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冷 锋暖 锋准静止锋气团位置冷气团密度,在锋面下;暖气团密度,在锋面上。锋面坡度较大较小很小雨区位置大小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冷 锋暖 锋准静止锋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转晴。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阴雨天气。暖气团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我国典型天气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时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抬升爬升考点1考点2考点3\n思维拓展我国的两种准静止锋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3.中国锋面雨带推移过程我国季风区特指受夏季风影响较为明显的地区,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以东、以南的地区。夏季风对我国季风区各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锋面雨带的推进过程。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注:图中的非阴影部分为我国的季风区。4—5月夏季风登陆,华南地区进入雨季。6—7月锋面到达江淮地区,与北方冷空气相持一个月左右,江淮地区进入雨季(梅雨)。7—8月锋面到达华北、东北,华北、东北地区进入雨季,此时华北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被副热带高压(脊)控制,气流下沉,降雨较少,形成伏旱,华南地区多台风降雨。之后锋面较快地撤离大陆。南方相较北方,夏季风登陆早,撤离迟,雨季长。夏季风过早推移到北方会造成北方洪涝,南方干旱;夏季风过晚推移到北方会造成北方干旱,南方洪涝。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情境探究情境1 绘制天气系统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1月份等温线分布和1月份某日某种天气系统等压线形势。在图中画出该天气系统,并说明绘制理由。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参考答案绘图如下:理由: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和弯曲状况可以判定该地存在低压槽,低压槽北部盛行偏北风,为冷气团,南部盛行偏南风,为暖气团,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情境2 破碎编织袋旋转上升下图为某典型地理现象产生时的视频截图,图中破碎编织袋处于快速旋转上升中。该现象的产生与地形地势、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参考答案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这种地理现象是气旋,是近地面大气受热,温度迅速升高,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呈螺旋式上升形成的。考点1考点2考点3\n情境3 “雷阵雪”2021年2月24日20时左右,河南省郑州市突降鹅毛大雪,这是2021年入春以来第一场雪。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次降雪的同时天空中出现了罕见的阵阵雷声和数条闪电,气象学上称之为“雷阵雪”天气,主要由冷暖空气激烈交汇形成。这次“雷阵雪”降落到地面,到天亮时大都很快消失。(1)推测郑州市“雷阵雪”的形成原理。(2)分析此次“雷阵雪”降落到地面,到天亮时大都很快消失的主要原因。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参考答案(1)郑州市前期气温比较高,空气湿度比较大,即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后与南下的强冷空气激烈交汇,形成强对流天气。(2)地温较高。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考向1天气系统的形成与影响分析1.典例[2020山东地理卷,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4分)(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4分)(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6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1.解析第(1)问,先根据风向变化最大的地点找到锋线的位置,再根据北半球左冷锋、右暖锋,锋面旋转方向为逆时针的规律,用冷、暖锋符号画出。注意冷、暖锋符号要分别画成实心的三角、半圆。第(2)问,该题需要从干线两侧干、湿气团的运动状况来分析。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湿气团在抬升过程中,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第(3)问,从背景材料可知,干线附近的气团来自太平洋、墨西哥湾。结合北美地形分布可知,西部有南北向的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湿气团受山脉阻挡,在山脉西侧迎风坡形成降水,在山脉东侧背风坡下沉增温,湿度减小。北美中部为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答案(1)准确判断冷锋、暖锋位置,并用冷锋、暖锋符号绘制。如下图所示。(4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2)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2分)抬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2分)(3)本区西部分布有南北向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3分)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3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方法技巧锋面气旋图的判读近地面的气旋往往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上,该天气系统多见于温带地区,是造成温带地区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图的实质就是等压线图的一部分,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判读锋面系统,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内容:1.判断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在低压槽附近,气压低,南北两侧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而在高压脊处,气压高于两侧,没有气流相遇,因此不能形成锋面。2.确定风向:根据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3.确定气团(气流)性质:图中①③两处都在锋面的北侧,相对于②处,所处纬度较高,可确定①③两处为冷气团,②处为暖气团。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4.判断锋面性质:在北半球,锋面应随气旋一起呈逆时针方向移动,由此可确定锋面M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为冷锋;锋面N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为暖锋。一般来说,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即“左冷右暖”,只不过南北半球冷锋和暖锋的锋前、锋后相反。5.确定天气特点:由图可知,③处位于暖锋锋前,受暖锋影响,在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而至的连续性降水天气;①处位于冷锋锋后,受冷锋控制,故在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2.变式[2018全国Ⅲ卷,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2.解析第(1)问,仔细读图,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及其数值变化可知,图示区域西北部存在一个高压系统,中部存在一个低压系统,故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部。第(2)问,锋面的形成与冷暖空气交汇有关。图示低压(气旋)中,北上的暖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会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T时刻前,图示西北部(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会形成冷锋。故T时刻前图示区域的锋面数量为3个。第(3)问,读图可知,P点位于暖锋锋前,很可能有降水过程,暖锋过境,气温升高;之后暖空气控制该地区,天气转好,气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温较高;随后,冷锋移动至该地,冷锋过境,气温会下降,可能产生降水;冷锋过境后,冷空气控制该地区,天气晴朗,气温较低。第(4)问,春季,中低纬地区升温快,高纬度地区还没有出现明显增温现象,南北部温差较大,气压梯度力大,大气运动快。春季处于冬、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答案(1)高压;(1分)低压;(1分)高压位于低压西北。(2分)(2)3个。(2分)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4分)(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2分)(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8分)(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4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考向2极端天气的成因分析3.典例[2018全国Ⅱ卷,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3.解析第(1)问,据图可知,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形成龙卷风的气团湿热,“湿”说明该气团可能来自海洋,“热”说明该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地区,综合判断,形成龙卷风的湿热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海洋,而图中大西洋沿岸龙卷风发生频次少,且有山脉阻挡,不利于龙卷风的形成,故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位于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低纬度,太阳辐射较强,且来自南部墨西哥湾的湿热气团与来自北部的冷干气流(气团)在此交汇,湿热空气抬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促使空气抬升。气流旋转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问,主要从广阔平坦的地形对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及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形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第(4)问,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罕见性(历时短)以及危害性三个角度作答。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2分)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任答2点得4分)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分)(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6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常见天气系统考点4(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4分)(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任答2点得4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解题思维 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主题情境 知识迁移——热穹顶现象\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考点2考点3解题思维考点1返回目录典例导入[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积雪通过改变反射率与导热性、冻结放热、融化吸热等方式影响冻土的热状态,且在冻结初期、完全冻结期、消融期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某团队研究祁连山多年冻土区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观测结果如图所示。研究区年均温-0.8℃,年降水量约400mm,降水季节差异大。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1)分析研究时段内该区域秋季土温出现如图变化的原因。(4分)(2)说明图中气温和地温变化幅度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3)阐述不同时期积雪对冻土的影响。(8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分步拆题(1)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原因”,什么原因?限制语句:“土温出现如图变化”“秋季”“研究时段”,即分析秋季土温出现如图示变化的原因,可理解为分析秋季土温为什么是这样变化的。第二步,拆知识土壤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受其影响,夏季土壤表层最热期和地面上最热期出现的时间较接近,离地面越远的深层,最热期出现的时间越滞后于地面。同理,冬季,深层最冷期出现的时间比地面迟很多。秋季处于夏冬季的过渡期。积雪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三步,拆材料从图中土温随时间变化可知,秋季(10月5日—11月9日)不同深度的土温大致相同。10月5日—11月9日积雪深度较大。综上,可推知土温大致相同与积雪深度大有关。第四步,理思路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秋季处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期,辐射收支大致平衡,故各深度土温大致相同;(2分)积雪深度大,对地表保温作用强。(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2)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差异”“原因”,什么差异的原因?限制词:“气温”“地温”“变化幅度”,说明气温、地温变化幅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即分析气温、地温变化幅度为什么不同。第二步,拆知识祁连山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的大陆性显著,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多分布在夏季,秋冬季晴天多,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弱;积雪覆盖地面,使地面和大气间的热量交换减少。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三步,拆材料图中信息:①地温随时间变化幅度小,气温随时间变化幅度大;②秋冬季有积雪覆盖,可得出积雪覆盖应是其存在差异的原因。由文字信息“祁连山”可推知当地气候的大陆性强。第四步,理思路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主要由于该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温、升温快,(2分)且秋冬季节晴天多,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弱;(2分)地温变化幅度较小,主要由于积雪覆盖不利于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交换。(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3)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影响”,谁的影响?限制词:“积雪”,即阐述积雪的影响。积雪对谁的影响?限制词:“冻土”,即阐述积雪对冻土的影响。何时积雪对冻土的影响?限制词:“不同时期”,即阐述积雪在冻结初期、完全冻结期、消融期对冻土的影响。第二步,拆知识冰雪融化吸收热量,降低大气温度;积雪覆盖减少地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三步,拆材料由材料可知,积雪通过不同方式影响冻土的热状态,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图中信息:积雪深度随时间变化,说明不同时期的积雪量不同,且积雪的冻结、融化影响土温,进而对冻土产生影响。第四步,理思路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冻结初期,积雪深度波动较大,(说明积雪不稳定,)消融量较大,融雪吸收热量,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冻结层的形成;(2分)完全冻结期,积雪深度大,保温作用显著,使冻土层厚度保持稳定;(2分)消融期,积雪不利于热量交换,抑制地温回升;(2分)部分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有助于延长冻结期。(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积雪对地—气系统热量传输的影响解题思维返回目录思维整合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知识迁移——热穹顶现象主题情境返回目录情境引入2021年6—7月,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西北部地区连续多日受到高温热浪的侵袭,多地气温直逼50℃,打破历史最高温纪录。此次极端高温天气,主要是由一种名为热穹顶(也称热盖,指天空中的热高气压团)的天气现象导致的。下图示意热穹顶现象形成过程。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知识迁移——热穹顶现象主题情境返回目录探究设问(1)分析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西北部地区此次“高烧不退”的原因。(2)简述热穹顶现象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鉴于此次热穹顶现象,列举人类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可以采取的积极措施。解题思路(1)结合示意图,从热高压对气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方面分析。(2)即分析高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主要从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分析。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知识迁移——热穹顶现象主题情境返回目录参考答案(1)6—7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受热穹顶影响,降水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热穹顶产生的下沉气流阻挡地面受热膨胀的热空气向外扩散,并将热空气重新压回地面,导致地面温度持续升高;地面温度升高进一步导致热空气的受热膨胀,但热空气始终无法进入全球大气循环,被热穹顶限制在本地区;6—7月为北半球夏季,少有冷空气出现,且冷空气势力较弱;热穹顶外围存在向四周辐散的气流,阻挡了冷空气的流入。(2)损坏道路、高压电缆等基础设施;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用于制冷的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知识迁移——热穹顶现象主题情境返回目录能源消耗量增大;火灾发生的概率升高等。(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7 00:01:31 页数:145
价格:¥3 大小:3.7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