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6

2/96

3/96

4/96

剩余9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n考向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向1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考向2冰川对于气候变化的生态价值分析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n考向土地资源的利用分析考点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向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考点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n知识体系构建\n考点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国卷不单独考查\n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2考点3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4\n②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③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分布。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返回目录地区耕地状况乡村规模河网密布区破碎小河网稀疏区连片大考点2考点3考点4线状\n(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返回目录地形表现原因典例平原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第三级阶梯上。山区和高原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上。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考点2考点3考点4建设投资谷地高原\n2.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返回目录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山地、丘陵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重视发展。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谷地带,经过山地时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的。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少,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居民点。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的影响。考点2考点3考点4水运坡度\n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返回目录影响原则原因线网密度山区密度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交通运输成本高。平原地区密度。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运输的自然障碍少。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飞机场应建在地势较高、平坦开阔、地质条件好的地方。有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港口宜建在地势且近岸海水或河水较深的地方。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停靠。考点2考点3考点4大平坦\n情境探究情境1 “坐山临水”陕南地区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该地区传统民居选址方式是“依山傍水”。近年来扶贫工作者在该地区移民搬迁选址时,采取“坐山临水”的方式(所谓“坐山临水”,就是在生产工具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大型挖掘机、推土机把距离水源较近和高度较低的小山包推平,将民居或村落建于其上),并建设集中供水供电、广电网络和乡村文化室等公共设施。(1)说出与传统选址方式“依山傍水”相比,新的移民民居采取“坐山临水”选址方式的突出优势。(2)简述许多山区在进行生态移民安置时,采取集中安置的主要目的。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参考答案(1)降低了地质、洪涝灾害风险。(2)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n情境2 盐津县城布局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县城内的建筑物多依山沿河而建,布局于狭窄的公路两侧。下图是该县县城景观图。判断影响盐津县道路和建筑布局的直接因素,并说明判断依据。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地形 盐津县位于山区,受地形制约,道路和建筑物多沿山谷分布。考点2考点3考点4\n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考向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典例[2018海南地理卷,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考点2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解析解题时需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3分)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4分)(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3分)考点2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情境转化转化1概括图示区域城镇的分布特征。转化2该区域城镇几乎没有沿河分布,据此推测该地的气候及水文特征。参考答案基本沿交通线分布,与河流有一定距离。参考答案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不均;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雨季水位较高,河流有汛期。考点2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变式[2021浙江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区域的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甲处高速公路采用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的工程设计原则。乙处的普通公路总体走向基本与甲处高速公路平行。据此完成2—3题。2.该区域交通线路主要沿河谷分布,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带(  )A.用水便利B.荒地较多C.坡度较小D.线路最短3.与甲处高速公路相比,图中乙处普通公路(  )A.交通安全隐患大B.线路里程更短C.居民使用频率低D.建成年代更晚CA考点2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1解析分析如下:考点2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年3考,地方卷考查频次较高\n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和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但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不一定表现为变暖,有的地区会,有的地区会变干,有的地区会变湿,有的地区极端天气会增多等。这些变化通过自然环境整体性影响其他自然要素,进而导致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1考点3考点2返回目录变冷考点4考点1考点3考点4\n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长波\n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2)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增加\n(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蒸发增多\n(5)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6)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升高\n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可从节能减排、加强吸收、适应变化、政策管理等方面概括,图示如下: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消费品种\n情境探究情境1 纳木错古湖岸线变化咸水湖纳木错位于藏北高原,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北侧,古湖岸线较多,现存的古湖岸线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有80余米。下图示意某科考队拍摄的纳木错照片。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n(1)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纳木错古湖岸线自湖泊形成至今的变化特征。(2)推测目前该区域可能发生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反复升降参考答案气温上升;冰川面积萎缩;冻土消融。考点1考点3考点4\n情境2 浮游生物种群热带化法国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塔拉海洋”项目的分子和成像数据,研究了横跨古菌、细菌、真核生物和主要病毒分支的浮游生物多样性的纬度梯度和全球预测因子。预测表明,到21世纪末,海洋表面可能形成温带和极地地区的大多数浮游生物种群的热带化。推测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推测依据。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温带和极地地区浮游生物种群的热带化与气候变暖有关,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考点1考点3考点4\n情境3 北极异常天气频现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的异常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导致永冻土融化并释放了远古生物,这些古老生物中含有病毒,有些病毒到现在依然具有极强的感染能力。判断北极地区冻土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空气湿度上升;湿地范围增加;病毒扩散,对人类和动物生存造成威胁;苔原带植被遭到破坏。考点1考点3考点4\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考向1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典例[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考点1考点3考点4D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考点1考点3考点4BD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解析1.全球变暖后,气温会升高。根据材料可知,气温升高后,苔原带不断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区退却,因此不能判断亚欧大陆的苔原带整体向哪个方向移动,A、B错。北半球苔原带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因此其向北退却后面积会变小,C错、D对。2.气候是影响陆地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的植被适宜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植被对温度(热量)差异和湿度(水分)差异都比较敏感,A、C错误;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呈东西向延伸,说明苔原带所处的亚欧大陆北部地区,在东西方向上热量(温度)和水分(湿度)条件差异较小,B正确;亚欧大陆北部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循环不活跃,且冬半年受比较干燥的极地东风影响,降水较少,D错误。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3.由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相较于阿尔泰山和阴山,祁连山所处地区纬度较低,基带气温较高,不适宜苔原带植被的生长,且阿尔泰山—阴山一线与祁连山之间的广大地区,气候条件也不适宜苔原植被的生长,从而使得从极地向南扩展的苔原带没有扩展到祁连山地区;此外,植物种子的传播媒介主要有风、流水、动物等,阿尔泰山—阴山一线与祁连山相距较远,植物种子跨地区传播的难度很大,因此第四纪冰期,分布在阿尔泰山—阴山一线的苔原植被的种子很难通过风、流水、动物等媒介传播到祁连山海拔较高的地区。因此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D正确。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变式[2019全国Ⅲ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4—6题。4.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5.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6.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考点1考点3考点4ADC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解析4.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5.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6.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排除。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对。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排除。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考向2冰川对于气候变化的生态价值分析7.典例[2021湖南地理卷,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他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1)根据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推测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4分)(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4分)(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4分)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7.解析第(1)问,读材料可知,祁连山地区现代冰川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读图可知,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大,呈片状分布,而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小,呈碎片状分布。根据冰川面积的大小及分布状况,可以推测疏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小、分散破碎。第(2)问,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冰川通过反射作用和吸热作用缓解局部区域气温的上升。冰川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使得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降低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同时,冰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川消融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从而降低气温,缓解全球变暖。第(3)问,第一步,获取和解读材料中冰川服务价值的相关信息。读材料可知,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第二步,论证和探讨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大的原因。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推理,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面积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东部地区冰川面积较西部地区小,平均海拔较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答案(1)疏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2分)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小、分散破碎。(2分)(2)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2分)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2分)(3)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4分)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情境转化监测发现,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西部地区高,推断其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8.变式[2021天津地理卷,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1)图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6分)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原因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①,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②③,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2)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6分)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6分)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8.解析第(1)问,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主要受气温、水温变化的影响。永久性块状冰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广阔的原因主要是极点附近纬度高、气温低;永久性块状冰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主要与北大西洋暖流和海水交换通道密切相关。例如,北冰洋与大西洋之间有广阔的海水交换通道,使得温度较低的北冰洋海水与温度较高的大西洋海水交换频繁,邻近大西洋的北冰洋(欧洲以北海区)海水温度升高,冰块易融化或结冰少。第(2)问,如下图: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第(3)问,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温室效应增强:①冰川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温室效应增强;②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减弱: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减弱。答案(1)①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2分)②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2分)③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2分)(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2分)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2分)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2分)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2(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3分)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3分)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6分)考点1考点3考点4返回目录\n考点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国卷不单独考查,多出现在地方卷中\n自然资源有三个特点:来自、能为人类所利用、稀缺。1.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自然环境考点4分类按能否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按自然属性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矿产资源等可再生\n2.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3.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4.主要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分布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类型特点分布优点缺点世界我国水能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修水库会淹没,需迁移居民。世界水能丰富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核能能量、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美国核发电量最多,法国核电比重最大。主要有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核电站等。考点1考点2考点4田地集中\n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类型特点分布优点缺点世界我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前景广阔。能量比较;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的西部沙漠、澳大利亚的西部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煤炭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不可再生能源,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北半球的亚洲和欧洲、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考点1考点2考点4分散\n考点2考点1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类型特点分布优点缺点世界我国石油发热量高,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非可再生资源;会产生污染。中东地区、拉美的委内瑞拉和墨西哥、非洲的利比亚和埃及、俄罗斯、亚洲东部的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西欧的北海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新疆。煤层气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利用率偏低;若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主要分布在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地区。主要有西北聚气区、华北聚气区、东北聚气区、华南聚气区等。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相比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开采耗水量大,污染水源。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俄罗斯等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重庆、贵州、湖北、湖南、陕西等地。考点4波斯湾\n情境探究情境1 海水淡化储水塔许多沿海国家与地区积极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淡水不足问题。西亚国家科威特建造的海水淡化储水塔,风格独特,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下图为科威特海水淡化储水塔景观图。从经济和生态效益角度考虑,推测该国海水淡化可直接利用的能源,并说明原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太阳能 科威特位于西亚,降水少,晴天多,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海水淡化可直接利用太阳能资源。而且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节约其他能源,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考点1考点2考点4\n情境2 可控核聚变技术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HL—2M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同时为保障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下图为该装置示意图。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n(1)简要说明我国大力发展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意义。(2)推测未来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可以广泛应用的工业部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增加能源供给方式;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参考答案航天工业考点1考点2考点4\n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考向土地资源的利用分析典例[2019浙江4月选考]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区、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据此完成1—2题。土地利用类型省(区、市)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及其他耕地林地草地其他农用地甲3.16.521.401.068.0乙18.862.70012.56.0丙19.459.710.50.64.75.1丁23.39.405.337.524.5考点1考点2考点4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1.甲是(  )A.新疆B.上海C.浙江D.陕西2.乙、丙两省(区、市)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 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考点1考点2考点4B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解析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戈壁、沙漠(属于未利用土地)面积广阔,占比应远高于上海、浙江和陕西等省(区、市),甲的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及其他的比重最高,符合新疆的土地构成特点,A正确。2.上海城市化水平是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最高的,因而其建设用地占比最高,丁为上海;乙建设用地的比重明显高于丙,说明其城市化水平高于丙,故乙为浙江,丙为陕西。与陕西相比,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建设用地比重高,①③正确;矿产资源开发程度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并不是影响乙、丙两省建设用地面积的主要因素,②④不选。考点1考点2考点4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变式[2017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3—4题。考点1考点2考点4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3.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AB考点1考点2考点4返回目录\n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解析3.甲省级行政区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大于60%,远远超过内蒙古和贵州,可排除川、滇两省级行政区,B、C错;西藏的牧草地面积远多于居民点和工矿用地,D错。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河流稀少,水能资源贫乏,A错;受降水由东向西减少的影响,内蒙古植被从东到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东部森林覆盖率大于西部,B对;应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而不是因为地势平坦就大幅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加之内蒙古地理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C错;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比例虽然比黔少,但其土地面积远大于黔,因而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不比黔少,D错。考点1考点2考点4返回目录\n考点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5年1考,多出现在地方卷中\n1.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1考点2考点4返回目录降水考点3气象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洪涝长时间、大量的且排水不畅。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缺水\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返回目录气象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台风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等地。强风、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寒潮入侵。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考点1考点2考点3热带气旋强冷空气\n思维拓展洪涝灾害成因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2.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返回目录地质灾害成因分布规律危害地震地球内能以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破坏建筑、危及生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火山喷发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滑坡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区。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泥石流破碎的、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考点1考点2考点3地震波环太平洋岩体石块\n思维拓展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3.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灾害种类防灾减灾措施气象灾害台风加强监测、预报;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寒潮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干旱工程措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非工程措施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节约、循环用水;改进耕作制度。暴雨洪涝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开挖入海河道;整治河道;修筑(加固)堤坝;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非工程措施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宣传教育,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返回目录灾害种类防灾减灾措施地质灾害滑坡工程措施实施护坡工程,如加固稳定变形岩体;恢复地表植被。非工程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管理;加强公众的减灾教育。地震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编制防震减灾规划;社会加强宣传教育,个人需要学习自救互救知识和逃生方法;学校定期组织防震演练。考点1考点2考点3\n情境探究情境1 河南暴雨2021年7月17—21日,河南省遭遇连续性强降雨,形成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中央气象台介绍,此次罕见暴雨天气主要受大气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地形条件三方面因素影响。在台风“烟花”和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引导下,大量的水汽通过偏东风源源不断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在河南集结成雨。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黄河自西向东流经。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n(1)推测形成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2)简述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城市洪涝灾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副热带高压北移过早,雨季提前;受台风影响,带来充沛的水汽;地势西高东低,阻挡水汽,多地形雨;降水时间长,土壤含水量大,下渗减少;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地形平坦,排水条件差等。参考答案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洪水进行监测预报;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等。考点1考点2考点3\n情境2 杏花沟新疆杏花沟位于伊犁河谷的新源县吐尔根乡。该地山坡上的杏树主干大都倾斜生长(下图)。(1)推测当地频发的主要地质灾害,并简述其频发的主要原因。(2)判断图示倾斜的杏树的生长位置。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返回目录参考答案滑坡 伊犁河谷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季节变化大,且该地位于山坡上,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土层冻融作用强烈,岩土容易松动下滑。参考答案海拔较高的陡坡。考点1考点2考点3\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考向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1.典例[2021山东地理卷,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1.解析第(1)问,由材料可知,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夏季暴雨集中,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分别是冰川搬运堆积物、岩石风化碎屑物、崩滑体堆积物和断层破碎物。第(2)问,读图可知,AB段等高线密集,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等高线较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稀疏,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了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第(3)问,自然原因主要从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方面分析。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其挟带着泥沙、石块甚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海巴洛沟流域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这里地势起伏大,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山体上部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1分)风化碎屑物;(1分)崩滑体堆积物;(1分)断层破碎物。(1分)(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2分)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了场所;(2分)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2分)(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2分)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2分)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2分)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情境转化提出海巴洛沟流域针对泥石流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参考答案健全监测预警措施,必要时增加人工巡防排查;修建挡土墙、排导槽和防护堤等工程;对物源区实行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2.变式[2020浙江7月选考,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东南向内部递减。图1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图1中甲地某年7月30日发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处有一气象站,图2为该气象站测得的该年7月天气要素统计图。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1)从大气环流看,青藏高原冰川的补给,西南部主要源于风(填风向)带来的水汽,西北部主要源于盛行西风带来的洋水汽。(2分)(2)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部。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5分)(3)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3分)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2.解析第(1)问,该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区,青藏高原西南部受西南季风影响,西北部水汽主要为盛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第(2)问,从图例可以看出,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东南部。结合图2分析可知,该地气温高、降水多,易引发泥石流灾害。因此应从两方面组织答案:一是气温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二是前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径流量大。第(3)问,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可从拦水、导流、护坡等方面分析。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4答案(1)西南(1分) 大西(1分)(2)东南(1分)原因:气温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2分)前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径流量大。(2分)(3)修筑拦水坝;(1分)建设排流、导流设施;(1分)构筑护坡工程等。(1分)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主题情境 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考点2考点3主题情境考点1返回目录情境引入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我国的目标是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考点4\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主题情境返回目录探究设问(1)简述我国将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政府主要工作目标的意义。(2)提出为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可以采取的措施。(3)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列举作为中学生可以采取的行动。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主题情境返回目录解题思路(1)主要从国际责任、产业结构调整和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2)主要从能源消费和碳捕集等方面分析。(3)主要从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方面进行列举。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主题情境返回目录参考答案(1)承担碳减排责任,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大国担当”;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推动能源高效配置;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利用生物进行固碳;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进行碳捕集与封存。(3)提高环保意识;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呵护自然生态等。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主题情境返回目录变式训练[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的三个倒U形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之后阶段,如图。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主题情境返回目录(1)描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2)判断S2阶段及其区域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6分)(3)指出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4)分析人类在S4阶段以后为降低碳排放总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主题情境返回目录解析(1)由图可知,S1阶段碳排放强度是比较高的,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比较低。原因分析: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生活过程中碳排放强度高;此时的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比较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比较低。(2)由图可知,S2阶段随着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含碳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区域的环境污染会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釆,造成区域生态的严重破坏,一些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局面。(3)由图可知,S3阶段碳排放总量比较高,在这种状态下温室效应会有所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气候的不稳定性也会有所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出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主题情境返回目录现的频率增大。(4)采取的措施主要从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及环保行为等角度分析。为降低碳排放总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革新生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逐步替代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n人地协调——碳达峰与碳中和主题情境返回目录答案(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2分)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低。(每点2分)(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每点2分)(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每点2分)(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低碳出行等。(任答3点得6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7 00:01:30 页数:96
价格:¥3 大小:1.79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