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7

2/57

3/57

4/57

剩余5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n考情解读课标要求核心考点核心命题角度考题取样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8海南地理卷,2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2019全国卷Ⅲ,6—82018天津文综卷,5—62016全国卷Ⅱ,6—8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17北京文综卷,6—7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7—9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成因与影响2020山东地理卷,1—22019北京文综卷,36(1)\n考情解读核心素养【综合思维】高考试题常把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放到具体情境中考查,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区域认知】高考试题常结合具体区域,紧扣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和评价具体的人类活动方式,认识区域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点的具体成因。【地理实践力】高考试题注重结合考生的社会生活体验,从考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能够感受到的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相关自然灾害等现象入手,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高考怎么考【基础性】主要以区域图、统计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性】主要结合具体区域的某种自然灾害现象命题,考查自然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结合具体区域,考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多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应用性】主要结合地表形态特征来设计交通线路、聚落布局,这些考查内容与人类活动联系紧密。【创新性】高考可能以某区域为背景,联系近年来发生的某种重大自然灾害,以区域图、地理景观图为载体,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n知识体系构建\n考点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n考点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包括地表形态直接的影响和地表形态影响其他自然要素进而产生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从直接影响来看,地表的起伏状况、开阔程度影响聚落和交通线的建设成本;从间接影响来看,地表形态影响气候(气温或降水)、水源(径流)、土壤和地质(地层稳定性)等,进而影响农业和工业发展水平,这两个方面共同影响聚落和交通线的规模、密度、走向等。\n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表现原因典例平原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第三级阶梯上。山区和高原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n名师提醒聚落不一定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平原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分布;而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n2.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山地、丘陵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重视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谷地带,经过山地时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的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少,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居民点。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的影响。\n影响原则原因线网密度山区密度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交通运输成本高。平原地区密度大。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运输的自然障碍少。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飞机场应建在地势较高、平坦开阔、地质条件好的地方。有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或河水较深的地方。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停靠。\n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和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但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不一定表现为变暖,有的地区会变冷,有的地区会变干,有的地区会变湿,有的地区极端天气会增多等。这些变化通过自然环境整体性影响其他自然要素,进而导致整个环境发生变化。\n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n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n(2)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n(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n(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n(5)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n(6)对生态系统的影响\n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可从节能减排、加强吸收、适应变化、政策管理等方面概括,图示如下:\n考点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有三个特点:来自自然环境、能为人类所利用、稀缺。从自然资源在短时期内是否具有自我再生能力来看,其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气候或气象资源、水或海洋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可利用的资源种类增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某些自然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限制作用降低,但自然资源在总体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却不断增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n1.我国重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类型特点分布问题对策水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惊人。①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②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③节约用水;④防治水污染。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多林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森林减少;草场超载。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②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③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森林资源①地区分布不均;②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东北、西南、东南地区。森林遭破坏严重,覆盖率低。①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②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n类型特点分布问题对策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铁矿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有色金属南方居多;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①开采时注意不要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②利用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③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气候资源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主要是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分布广泛,但其开发需要信息和技术的支持,需要人们综合开发利用。①利用气候资源不能忽视气候灾害;②扬长避短,发挥气候资源的优势,要善于利用气候资源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n2.主要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分布类型特点分布优点缺点世界我国水能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修水库会淹没田地,需迁移居民。世界水能丰富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核能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美国核发电量最多,法国核电比重最大。主要有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核电站等。\n类型特点分布优点缺点世界我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前景广阔。能量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的西部沙漠、澳大利亚的西部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煤炭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不可再生能源,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北半球的亚洲和欧洲、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石油发热量高,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非可再生资源;会产生污染。中东波斯湾地区、拉美的委内瑞拉和墨西哥、非洲的利比亚和埃及、俄罗斯、亚洲东部的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西欧的北海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新疆。\n类型特点分布优点缺点世界我国煤层气(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利用率偏低;若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主要分布在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地区。主要有西北聚气区、华北聚气区、东北聚气区、华南聚气区等。页岩气(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相比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开采耗水量大,污染水源。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俄罗斯等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重庆、贵州、湖北、湖南、陕西等地。\n3.我国能源问题(1)我国能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影响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污染物排放量大;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④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⑤能源需求增长快,供需矛盾突出。\n(2)产生的原因①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②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③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④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n(3)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采率;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②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③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n考点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气象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洪涝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台风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等地。强风、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寒潮强冷空气入侵。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n思维拓展洪涝灾害成因分析\n2.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地质灾害成因分布规律危害地震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破坏建筑、危及生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火山喷发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滑坡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区。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泥石流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安全。\n思维拓展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n3.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n(2)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保护堤内的居民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遮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n考法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法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考法3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考法4地质灾害成因与影响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n考法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示例1[2018海南地理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n答题思维\n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n高考溯源地形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面,如本示例以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呈现地形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在高考中,地形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主要涉及工农业生产、交通布局、人口与聚落的分布等方面。全国卷试题中地形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偏重于农业生产上,如2019全国卷Ⅱ通过宾川县的地形影响耕地、气候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设计问题,提示考生在平时复习中要总结地形的影响,尤其是地形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n考法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示例2[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n答题思维\n答案(1)A(2)D(3)C\n考法3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示例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n(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A.葫芦岛B.秦皇岛C.大连D.烟台(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n答题思维\n\n答案(1)B(2)A(3)C\n考法4地质灾害成因与影响示例4[2020山东地理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n(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n答题思维答案(1)C(2)D\n高考溯源从整体的角度全面、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变化,一直是高考命题的设计思路。例如本示例以滑坡为载体,从不同时空、综合的角度设置问题,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滑坡)、发展(滑坡体滑动)和联系(堰塞湖形成,河流阶地被掩埋)。本示例围绕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影响等考点知识,设置问题,考查地表形态演化过程中地理要素间空间位置、空间联系及空间演变。本示例与2019全国卷Ⅰ中渭河主汛期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水文变化为同一命题思想,只是考查点不同而已。\n主题情境人地协调——人工阶梯—深潭系统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n主题情境人地协调——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河流上,常会形成一种典型的河床微地貌形态,其河床常由一段陡坡和一段缓坡加上深潭相间连接而成,在河道纵向呈现阶梯状,即阶梯—深潭系统。云南小江流域,干湿季分明,小江断裂带贯穿其中。小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地质灾害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在小江流域,人们运用人工阶梯—深潭系统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河床侵蚀下切,稳定了河床和岸坡,减少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改善了生态环境。\n探究设问(1)简析小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2)说明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减少的原因。(3)探究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变化。下图示意云南小江流域某河流人工阶梯—深潭俯视图及纵向剖面。\n解题思路(1)从气候、地质、地形等方面分析原因。(2)河床的变化影响流速和沙石沉积。(3)从水域面积、水深和流速的改变探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n参考答案(1)小江流域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降水强度大;地处山区,坡度大;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水土流失严重。(2)原来较为单一的河床变为陡坡、缓坡、深潭相间分布;(急流和缓流交替)潭水缓冲了水流对河底的强烈冲击,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减弱,稳定了河床和岸坡;深潭阻挡、沉积沙石,使水沙(石)分离,减少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3)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大,水量增多;形成了不同流速、不同水深的水域环境;河床底部的泥土、卵石增多;水中营养物质增多,饵料更丰富,使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多样化和优化,故水生生物种类、数量会明显增多。\n对接高考试题取样命题情境2020山东地理卷,1—2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过程。2019北京文综卷,36(1)分析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6 15:51:47 页数:57
价格:¥3 大小:1.8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