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5

2/65

3/65

4/65

剩余6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n考点20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n[2013海南·11—12,6分,难度★★☆☆☆]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第1—2题。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答案1.D 【解题思路】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都不适合聚落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n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答案2.C 【解题思路】 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地区,农业发展条件越优越,越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川地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人类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因此决定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故C正确。\n[2014广东·4—5,8分,难度★★☆☆☆]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n答案3.C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550—1700米和坡度10°~15°的区域。\n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答案4.A 【解题思路】 根据该聚落主要分布在1250米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是黄土高原。\n[2020浙江1月·22—23,6分,难度★★★☆☆]我国某沿河城市,在古代是区域中心城市,各城区相对独立发展;近现代以来,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部联系加强;目前,该城市吸引投资和人才,扩大城市规模。下图是该城市与河流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5.从古至今,河流在该城市发展中(  )①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上升②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下降③对内部联系的阻碍增强④对内部联系的阻碍减弱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5.B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该城市位于两河交汇处,便利的交通和充足的水源促进了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河流在该城市发展中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下降,①错误、②正确;在古代该城市各城区相对独立发展,相互联系较弱,河流对各城区相互联系的阻碍较小,但近现代以来,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部联系加强,河流对内部联系的阻碍越来越明显,人们在构建城市交通网络时,不得不修桥、挖隧道,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n6.目前,影响该城市扩大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B.土地C.交通D.教育答案6.A 【解题思路】 目前,该城市吸引投资和人才,大力发展产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A正确。土地和交通一直是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并非目前影响该城市扩大规模的主要因素,B、C错误;教育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而城市扩大规模不可能主要依靠教育的发展,D错误。\n[2012江苏·19—20,6分,难度★★☆☆☆]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7.(双选)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A.多断崖、深谷B.多石灰岩溶洞C.多高山、陡坡D.多角峰、U形谷答案7.AC 【解题思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高速公路位于四川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恶劣,且材料中明确给出沿线地区多高山、断崖、陡坡和深谷。溶洞对桥隧影响不大,角峰为冰川地貌,本地区极少分布。\n8.(双选)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A.减轻冰川的危害B.减轻冻土的危害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答案8.CD 【解题思路】 冰川和冻土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在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极少分布。\n考点21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8浙江下半年·19,2分,难度★★☆☆☆]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完成第1题。1.对图中四个时段叙述,正确的是(  )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C.③时段山地雪线上升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答案1.C 【解题思路】 ①时段气温明显下降,冰川难以融化,A错;②时段气温明显上升,冰川融化加剧,海平面上升,B错;③时段气温明显上升,冰雪融化加剧,山地雪线上升,C对;④时段气温明显下降,自然带因气温下降而向低纬方向移动,D错。\n[2016上海·25—26,4分,难度★★☆☆☆]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完成2—3题。2.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2.A 【解题思路】 全球变暖会导致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故欧亚大陆的冰川会后退;冰川融化后的水注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故太平洋部分海拔低的岛屿会逐渐消失;A项正确。全球变暖,北美中高纬地区气温升高,小麦会增产;随着全球变暖,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升高,台风出现的频率会增加,故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会增多。\n3.2016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A.日本B.泰国C.智利D.秘鲁答案3.B 【解题思路】 厄尔尼诺现象是由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水温异常升高导致的,该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故附近的泰国可能出现干旱天气。\n[2017天津·10,4分,难度★★★☆☆]读图文材料,回答第4题。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4.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答案4.B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n[2015海南·13—14,6分,难度★★☆☆☆]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5—6题。5.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5.A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中“北半球比南半球大”可知,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升温幅度不会是最大的;再根据“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纬度较高的蒙古高原的升温幅度应大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和纬度较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n6.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答案6.B 【解题思路】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远大于海洋,而陆地的比热容较小、易升温,故北半球升温幅度比南半球大。\n[2020浙江7月·10—11,4分,难度★★★☆☆]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7—8题。7.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答案7.B 【解题思路】 氧化亚氮(N2O)与二氧化碳一样都是温室气体,两者增温作用的原理相同,即能够吸收大量地面辐射,B对;氧化亚氮(N2O)具有增温作用是因为其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并不是因为大气辐射总量增加、地面辐射总量增加、地面反射作用增强,A、C、D错。\n8.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答案8.D 【解题思路】 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推测其生长过程中不会或很少排放氧化亚氮,A错;大气中氮气比较稳定,一般不易转化为氧化亚氮,B错;农田秸秆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氧化亚氮,C错;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肥中有相当一部分氮没有被作物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会转化为氧化亚氮,D对。\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8天津·5—6,8分,难度★★☆☆☆]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1.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答案1.D 【解题思路】 1936—2015年当地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年蒸发量应该增加,A错;河湖随着山岳冰川的融化,水量不断增加,但当山岳冰川大量消融后,因缺乏冰川的补给,加上年蒸发量的增加,河湖水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也会相应减少,B、C错;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很小,几乎消失,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D对。\n【据图析题】 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照1936年和2015年拍摄的照片可知,1936年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广,2015年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很小,几乎消失。这说明1936—2015年当地气候变暖。【技巧点拨】 判别选项正误时,要关注选项中一些绝对判断性词语,这类词语表述的选项大多是错误的。如本题A、B选项中“始终不变”“持续稳定”等表述就太绝对了。【高分要诀】 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机制和影响\n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2.D 【解题思路】 沿海地区海拔越低,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越大,排除A;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越大,海平面上升淹没的范围越大,排除B;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越多,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大,排除C;洋流是海洋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对海平面升降几乎没有影响,故选D。【思维线索】 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沿海陆地海拔越低的地区越广,淹没陆地范围越大;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大,淹没陆地范围越大。【技巧点拨】 A项、B项和C项都与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有直接关系,因而作为科学家推断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范围的主要依据。D项对海平面上升几乎没有影响,因而不作为主要依据。\n[2014福建·3—4,8分,难度★★★☆☆]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3—4题。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答案3.A 【解题思路】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n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答案4.C 【解题思路】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冰川面积减少,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n[2019浙江4月·9—10,4分,难度★★★☆☆]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2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5.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5.D 【解题思路】 降雨较多,蒸发量较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但不一定会引发区域内涝,①错误;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度大,河流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加之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故内涝易发,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n6.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答案6.B 【解题思路】 黄浦江河道每隔几年会进行疏浚,主要河道出口处建有水闸挡潮,可减少河道淤积,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风暴潮位也相应升高,因而不得不增加防汛墙高度,B正确;陆地构造抬升会将河床和两岸地面(包括防汛墙)同时抬升,而汛期水位相对没有抬升,因此不需要加高防汛墙,C错误。汛期河流水位较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变化并不能直接影响风暴潮的最高潮位,D错误。\n考点22 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与防治\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3天津·10—11,8分,难度★★☆☆☆]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下图,回答1—2题。1.据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1.B 【解题思路】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可以判断甲、丙、丁三地均吹离岸风,又根据题中所给材料“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可以判断甲、丙、丁三地均不是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乙地距低压中心近,且位于低压系统的东侧,吹向岸风,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题组1气象灾害\n【知识链接】   影响我国的主要风暴潮类型题组1气象灾害风暴潮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区危害台风风暴潮7—10月,8月和9月最集中东南沿海毁坏船只,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北方沿海\n2.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答案2.C 【解题思路】 完善预警系统无法改变海水涌向陆地的情况;围海造田会加重风暴潮的危害;修筑沿海堤坝可以有效阻止海水涌向陆地,能有效抵御风暴潮;建防护林虽然对风暴潮有一定阻挡作用,但其效果不如修筑沿海堤坝明显。题组1气象灾害\n[2019海南·12—13,6分,难度★★☆☆☆]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如图)。据此完成3—4题。3.该镇位于(  )A.海南省B.广东省C.浙江省D.山东省答案3.C 【解题思路】 由该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可知其位于我国经度位置相对靠东、纬度位置相对靠南的位置。1月1日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的出现与当地的经度、纬度关系密切,经度影响地方时的早晚,纬度影响日出的早晚。该镇石砌建筑群依地势而建,建在山坳,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可推断其主要目的是防风。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推知该镇位于浙江省。题组1气象灾害\n4.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A.寒潮B.台风C.泥石流D.冰雹答案4.B 【解题思路】 浙江省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多台风,风力强劲,易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台风。题组1气象灾害\n5.[2012广东·5,4分,难度★☆☆☆☆]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答案5.D 【解题思路】 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山体滑坡阻碍道路。题组2地质灾害\n[2014重庆·5—6,8分,难度★★☆☆☆]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的关系。读下图,完成6—7题。6.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答案6.B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题组2地质灾害\n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答案7.C 【解题思路】 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化,库岸滑坡概率增大。题组2地质灾害\n[2019北京·36(1),8分,难度★★☆☆☆]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下图,回答问题。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答案8.【参考答案】 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解题思路】 地震多发的原因可以从板块构造学说角度分析。东南亚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地震的危害要从直接危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危害进行分析。直接危害主要体现在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等)、山体等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海啸、瘟疫等。这些灾害均会给人员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题组2地质灾害\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20浙江1月·26(2),6分,难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径流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下图1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图2为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频率越高一般表示径流量补给越大)。华北春旱严重的年份,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填甲或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填高或低),试从减灾角度提出农业抗旱措施。\n答案1.【参考答案】 乙 高 使用节水技术;实行跨区域调水;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种植耐旱作物等。【解题思路】 华北春旱严重的年份,雨带一般在华南地区,高压脊的位置肯定还要在雨带南面,故应选乙。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的时间一般在7月份,仔细读图2,7月份时,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高。注意农业抗旱的措施要从减灾角度回答。\n2.[2016天津·14(3),8分,难度★★★☆☆]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选址条件主要原因地处山坳利于避风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①②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③方便居民就近避灾有通道与外界相连④\n答案2.【参考答案】 ①容纳较多灾民(减少意外伤害;降低建设成本)②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③临近居民区④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解题思路】 避险地开阔可以容纳较多的灾民,远离山体可避开滑坡、泥石流隐患区,临近居民区便于居民避险,与外界联系方便可以及时疏散灾民和运输物资等。\n3.[2015全国Ⅱ·43,10分,难度★★☆☆☆]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读上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答案3.【参考答案】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解题思路】 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应从地形、潮水顶托、台风带来强降雨等方面回答。\n4.[2019浙江4月·29(2),4分,难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云南省略图。材料二 云南铜矿资源丰富,有大中小型铜矿一百多处,铜矿的平均品位(单位重量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含量)0.98%。铜业生产包括采矿、选矿、冶炼,大型铜冶炼厂主要分布在铜冶炼城市。泥石流是云南主要的自然灾害,铜矿开采中如果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指出铜矿区可能引发泥石流的人为原因。\n答案4.【参考答案】 矿山开采破坏植被;矿山开挖改变地貌形态;采矿产生大量碎石;选矿产生大量废渣。【解题思路】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大量水流和松散的泥沙、碎石等物质基础。开矿一般不会产生大量水流,但会产生大量泥沙、碎石、矿渣等。矿山开挖过程中破坏植被和改变地貌形态等都会造成土层松动。【拓展提升】   泥石流形成条件、危害和分布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形成条件(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n5.[2014上海·45—46,10分,难度★★★☆☆]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2)判断图中①②③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n答案5.【参考答案】 (1)月份:7、8、9月。原因: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概率也较其他月份高。(2)判断: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理由: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且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两点任答一点即可)【解题思路】 第(1)问,华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7—9月,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高强度的降水。第(2)问,根据三地坡度、碎屑物的多少、迎风坡、断层等信息可判断出,①所示区域更容易发生泥石流。\n6.[2014海南·25,10分,难度★★★☆☆]初春气温迅速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1月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n答案6.【参考答案】 (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解题思路】 由题干可知,在初春时节,气温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形成泥流。因此分析泥流的成因主要从气温、地形、冻土层和积雪融化或降水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公路西半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由材料可知,图中所示区域降水量大,雨日多,土层深厚,含水量大;当冬季气温低于0℃时,土层冻结,地表有积雪。初春时节,气温回升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形成了泥流灾害。\n专题综合训练\n答案1.C 【解题思路】 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2016全国Ⅱ·6—8,12分,难度★★★★☆]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n答案2.D 【解题思路】 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n答案3.C 【解题思路】 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n答案4.A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为了居住而修建的土堆台地。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便于农耕,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只考虑了单个方面的因素,故选A。[2021湖南适应性测试·3—5,9分,难度★★★☆☆]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堌堆的数量极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4—6题。4.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  )A.便于农耕B.水运便利C.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n答案5.A 【解题思路】 堌堆是人工修建的土堆台地,地势相对较高,而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黄河容易泛滥,修建堌堆有助于避免洪水淹没居住地,A对。堌堆对战争的防御作用很小,B错;盐碱严重和干旱多发与修建堌堆关系不大,C、D错。5.古代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A.洪水频发B.战争频繁C.盐碱严重D.干旱多发\n答案6.C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堌堆有助于避免洪水淹没居住地,汉朝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治黄措施的改进,黄河泛滥的次数有所减少,堌堆逐渐废弃,C正确。水土流失严重会加剧泥沙在黄河下游的淤积,使黄河更易泛滥,A错误;黄河决口改道并没有降低黄河下游泛滥的频率,B错误;汉朝以后黄河下游地区仍然有大量人口定居,D错误。6.推测汉朝以后堌堆逐渐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严重B.黄河决口改道C.治黄措施改进D.人口迁移流失\n7.[2017浙江4月·29(2),5分,难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材料二 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发展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n答案7.【参考答案】 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可知白灾即雪灾,其发生的自然原因要从气温、降雪量及积雪覆盖时间等角度来综合回答。抗灾能力增强的原因要从牧业对草地资源的依赖性、冬季饲料储备情况、牲畜圈舍建设情况、当地居民的抗灾意识和救灾能力等方面分析。材料中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等信息,故从饲草多少及防护措施等方面来分析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即可。\n8.[2016浙江10月·29,15分,难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变化表。(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2)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土地利用类型1977年1987年2000年2010年耕地302419451454草地7286714470987096建设用地7132036水域4678456845334575\n答案8.【参考答案】 (1)沙源地:河谷及三角洲;湖岸。成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2)特点:湖面扩大。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3)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原因: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解题思路】 第(1)问,据图中甲区域沙地所在位置可推知,其主要沙源地是附近的河谷及河口三角洲、青海湖的湖岸。沙地的形成原因可从河流挟带泥沙沉积(沙源)及湖面下降后偏西风的吹拂作用(搬运)、东部山地的阻挡作用(沉积)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因果关系。第(2)问,据表格数据可知,21世纪以来,即2000年之后,青海湖水域面积是增加的,说明湖面扩大。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从湖水的补给来源进行分析。第(3)问,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结合前面两问的解答,可推知此自然灾害与风沙有关。其加重原因也要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破坏的角度进行分析。\n9.[2017上海·25—28,20分,难度★★★☆☆]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1)引起该次地震的是哪两大板块?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断理由是什么?(2)分析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3)该震区可以采取哪些抗震救灾措施?(4)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n答案9.【参考答案】 (1)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甲村比乙村的震中距小。(2)地震发生在当地的冬季,天气寒冷;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地震导致山体崩塌、堰塞湖溃坝等次生灾害(或余震频发)。(3)及时接收余震预报与监测信息;快速提供救援物资、设备和资金;加强防寒保暖工作;做好当地居民的心理疏导;防止瘟疫疾病传染。(4)丙村位于断裂带附近,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基础不稳定;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且位于迎风坡,因地形雨易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解题思路】 第(1)问,引起该次地震的板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地震的破坏力通常用烈度来表示,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的烈度与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因素有关。第(2)问,主要从气候、地形、次生灾害等角度分析。第(3)问,抗震救灾措施主要从灾害监测、灾后救援、灾后防护等方面考虑。第(4)问,丙村异地重建的依据主要从地质条件、地形地势,地质灾害等角度考虑。【误区警示】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牢固程度等有关;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6 15:50:38 页数:65
价格:¥3 大小:1.8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