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1

2/71

3/71

4/71

剩余6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n考情解读课标要求核心考点核心命题角度考题取样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2020全国卷Ⅲ,37水土流失2020北京地理卷,16(3)2018海南地理卷,16—17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生态保护区的环境问题分析2018全国卷Ⅱ,9—112016全国卷Ⅱ,37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湿地的成因与影响分析2020山东地理卷,162019天津文综卷,2\n考情解读核心素养【综合思维】高考试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基本都会追溯到成因。考生应综合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并针对成因提出综合治理措施。【区域认知】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依托于具体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会面临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从区域特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地协调观】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维度(生态、经济、社会),从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角度展开思考。高考怎么考【基础性】主要考查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以及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等知识。【综合性】多结合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流域的开发和农业生产等知识进行联合命题。【应用性】常选择生态脆弱区域,并以此为载体围绕某一主题(区域生态问题)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创新性】本单元会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设置新情境,诠释生态文明理念,探究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n知识体系构建\n考点1荒漠化考点2水土流失考点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考点4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n考点1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n思维拓展石质荒漠化与次生盐碱化的分析1.石质荒漠化的分析(1)成因:人为活动是产生石漠化的主要原因。长期的自然植被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裸露,呈现“石漠”景象。(2)危害:丧失土地资源,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出现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3)措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结合起来分析。\n2.次生盐碱化的分析(1)成因:自然方面(频繁的旱涝灾害;地势低洼;大气降水少);社会经济方面(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等)。(2)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不能只灌不排;选种耐旱、耐盐碱作物;农田覆盖;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n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1)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n②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扩展,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后面表格所示:\n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交通线沿线地区或者工矿开发区破坏土壤、植被。周围土地退化。\n(2)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农作区改进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n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n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本着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对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主要解决措施有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n考点2水土流失1.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降水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就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覆盖度有关。植被覆盖度越低,削减径流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n(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n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具体如下图所示:\n3.措施工程措施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措施等控制水土流失,使其不再发生或恶化。生物措施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等。\n思维拓展图解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n4.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乱砍滥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丰沛。(2)两地水土流失危害对比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低山丘陵区多为较薄的地表土层覆盖下的石质山丘,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3)两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比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低山丘陵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n考点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1.世界森林的分布\n2.森林的作用(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n(2)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①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3)热带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溶作用,土壤贫瘠。②热带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③热带雨林被毁,养分随之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n3.热带雨林被破坏(1)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n(2)危害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①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分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多和强度加大。②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③导致热带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n4.热带雨林开发保护措施\n规律总结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地区主要作用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道路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n考点4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资源的功能\n2.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类别主要表现自然原因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日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导致入湖(海)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甚至消失。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造成入湖营养物质增加,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大量引水灌溉湿地水量减少、干涸。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甚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n3.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n4.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目的大河中下游湖泊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保护水源和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湿地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n考法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考法2湿地的成因与影响分析考法3生态保护区的环境问题分析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n考法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大多从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等方面切入,成因与措施是重心所在,其思路一般如下:\n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材料中如果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关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如果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破坏。\n(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试题从区域图切入,则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n(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n2.常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及答题术语(1)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①自然原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②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分析原因时并不需要每个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说明。\n(2)常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答题术语思考方向答题术语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势起伏大,表土易被冲刷。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生态保护。\n思考方向答题术语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森林大火。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森林大火、洪水等。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n3.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措施。例如,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n(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n(4)常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思考方向答题术语工程措施①防治水土流失工程措施: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修水库和水渠等);②防沙工程措施:设置阻沙、固沙的沙障工程(建阻沙墙、碎石覆盖等)③保护湿地工程措施:退耕还湿、恢复弯曲河道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栽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育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滴灌等。\n示例1[2020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n\n(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n答题思维\n\n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n(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n考法2湿地的成因与影响分析1.沼泽湿地成因的分析方法湿地的形成一般从湿地的补给(降水量、冰雪融水等)和湿地的水分流失(蒸发、下渗、排水等)两个方面分析,强调补给量大于水分流失量。如下图所示:\n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易洪水泛滥,排水不畅。\n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变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考虑人为原因;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积雪融水有关。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一般是围湖造田和破坏上游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泥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一般是人类对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靠积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变化,一般考虑气温、积雪融水量等因素。\n3.外流湖萎缩的成因与危害\n4.内陆湖面积缩小的成因及危害\n示例2[2020山东地理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下图),海拔1875—2106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n(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答题思维\n\n答案(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n考法3生态保护区的环境问题分析示例3[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n(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题思维\n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n(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n主题情境综合思维下分析区域生态问题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n主题情境综合思维下分析区域生态问题湖泊湿地处在水、陆交替带,其发育、演替的全过程都受到水文过程的影响;与此同时,湖泊湿地的水文过程也会受湿地植被群落特征以及下垫面特性的影响。鄱阳湖与长江水体具有互补作用,水位年际、年内变幅大,形成洪水期“茫茫一片水连天”,枯水期“沉沉一线滩无边”的独特湿地生态景观。在淡水湿地中,水位通常是决定植物结构及分布的主导因素。在湖泊水文过程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湿地生态过程对湖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n下图为湿地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示意图。\n探究设问(1)分析湿地水文过程对湖泊湿地植物的影响。(2)推测鄱阳湖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湖区植物的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3)说出湿地生态过程对水文过程反馈作用的主要表现,选择一种表现进行分析。(4)为调节鄱阳湖水位,有人建议在鄱阳湖汇入长江处修一水闸,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n解题思路(1)水文过程中的水位和泥沙含量的变化等都会影响湿地植被。(2)鄱阳湖洪水期的近湖岸浅水区和枯水期的湖滩是植物主要分布区。(3)从湿地和湿地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即可。(4)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赞同从湖泊的功效进行分析。不赞同则从鄱阳湖对长江的水量补给分析。\n参考答案(1)在湿地水文过程的影响下会形成独特的湿地植被结构,从而限制或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泥沙沉积可显著增加湿地的生产能力;湖泊水文条件通过影响湿地的生产能力、有机质分解与输出来控制湿地的有机质积累,对湿地养分循环也有显著影响。(2)洪水期呈不规则的环状沿湖岸(浅水区)分布,枯水期呈片状分布在湖滩。理由:洪水期水位上涨,湖泊呈面(片)状,近湖岸的水位较浅处是植物的主要分布区,近岸水浅处呈环状分布;枯水期,水位下降,露出的大片湖滩是植物的主要分布区。\n(3)主要表现为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涵养水源:湿地植被冠层截留水分,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增加湿地蓄水,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调蓄洪水:湿地植被冠层截留水分,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湿地蓄水,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峰,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湿地植被冠层截留雨水,减少降雨对地面的直接冲刷侵蚀,降低流速,使泥沙在湿地沉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n(4)赞同。理由:因为在淡水湿地中,水位通常是决定植物结构及分布的主导因素,修水闸后使鄱阳湖水位变化幅度变小,湿地生物变化减小,湖泊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或不赞同。理由:修水闸后鄱阳湖蓄水,对长江的补给减少,鄱阳湖以下长江干流水量减少,不利于长江航运发展,鱼类等资源也会减少。\n(2)含有硫黄的白漆具有杀菌、杀虫作用,可以杀死树干上的虫菌;白漆反射阳光的性能强,白天树干吸热减少,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少树干开裂;缠墨绿色布起到保暖保湿作用,也可防止树木水分流失。对接高考试题取样命题情境2020全国卷Ⅲ,37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及关系。2020山东地理卷,16永昌盆地湿地的成因及意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6 15:51:50 页数:71
价格:¥3 大小:2.4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