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16中国地理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5

2/85

3/85

4/85

剩余8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十六 中国地理\n考点51 中国地理概况\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6江苏·1—2,4分,难度★★☆☆☆]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1.D 【解题思路】 画①中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地形;画②中为峰林地形,应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区;画③中千沟万壑,分布着塬、墚,为黄土高原地貌;画④中地势起伏和缓,且多云雾,为江南丘陵景观。\n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2.C 【解题思路】 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大的偏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黄土,长途搬运至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据图析图】\n3.[2019上海·1,2分,难度★★☆☆☆]某地因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之后一段时间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这一地方位于(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长江三角洲D.珠江三角洲答案3.C 【解题思路】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7、8月份进入雨季;长江三角洲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一般有梅雨天气,7、8月份有伏旱天气;珠江三角洲雨季一般从6月份持续到9月份。\n[2020浙江7月·6—7,4分,难度★★☆☆☆]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完成4—5题。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4.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4.B 【解题思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四大地区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均GDP最高,即丙地。西部地区面积最大,即丁地。中部地区面积较东北地区大,经济发展状况较东北地区好,人均GDP比东北地区高,即乙地为中部地区、甲地为东北地区。综上,B项正确。\n5.我国四大地区中(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答案5.C 【解题思路】 东北地区工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A项错误。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不均衡发展状态,B项错误。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C项正确。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D项错误。\n[2017北京·6—7,8分,难度★★☆☆☆]如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6—7题。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答案6.A 【解题思路】 甲省级行政区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大于60%,远远超过内蒙古和贵州,可排除川、滇两省级行政区,B、C错;西藏的牧草地面积远多于居民点和工矿用地,D错。\n7.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答案7.B 【解题思路】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河流稀少,水能资源贫乏,A错;受降水由东向西递减的影响,内蒙古植被从东到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东部森林覆盖率大于西部,B正确;应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而不是因为地势平坦就大幅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加之内蒙古地理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C错;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虽然比黔少,但其土地面积远大于黔,因而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不比黔少,D错。\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7北京·3—5,12分,难度★★☆☆☆]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1—3题。1.据图可知,(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答案1.B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进入5月份,图中30°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之前有所增加,B对。清明节之前,32°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10毫米,A错;秋分前后,35°N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1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高于50毫米,C错;7、8月份,35°N以北许多地区降水量超过10毫米,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伏旱现象。\n2.该区域(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答案2.A 【解题思路】 根据雨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上,河流多东流入海,为外流区,A对,B错;我国东部降水及雨带移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C错;由图示信息无法比较该区域南北部的人口密度,D错。【快解】 前面小题选项中的“阴雨连绵”“雨带”“伏旱”等关键词,描述的多是我国东部地区。\n3.芒种至小暑期间,(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答案3.C 【解题思路】 芒种至小暑期间,即从6月初到7月初,该区域气温普遍较高,A错;芒种至小暑期间,塔里木河流域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较大,故塔里木河出现断流的概率较小,B错;该时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故北京比上海白昼时间长,C对;该时期南极大陆进入严冬,气候严寒,不是科学考察的最佳季节,D错。\n[2019全国Ⅲ·3—5,12分,难度★★☆☆☆]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4—6题。4.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答案4.C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珠江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为-655万吨—-150万吨,供不应求,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n5.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答案5.A 【解题思路】 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黑龙江省的劳动力较安徽省少,复种指数较安徽省低。两地淡水资源都比较丰富。\n6.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答案6.B 【解题思路】 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南方水稻产区产量减少,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需要从北方调运大米,造成稻谷运输成本上升。\n[2017天津·4—5,8分,难度★☆☆☆☆]读图文材料,回答7—8题。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下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7.据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答案7.A 【解题思路】 京津沪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中的三个,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为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应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迁出、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项A正确;1987年,福建省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很低,说明原有工业基础并不雄厚,排除B选项;图中仅有1987年、2002年、2010年三个年份的数据,并不能反映苏浙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的逐年变化情况,并且2002年到2010年苏浙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呈下降趋势,选项C错误;新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且靠近中亚,棉花供应充足,且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石化工业也在快速发展,因此发展纺织服装业的原料优势明显,选项D错误。\n8.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B.劳动力成本C.技术水平D.距市场远近答案8.B 【解题思路】 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决定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河南、江西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较低,故选项B正确。\n考点52 南方地区\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9北京·6,4分,难度★☆☆☆☆]如图是中国某机场空调耗能变化示意图。1.该机场最可能位于(  )A.黑B.青C.港D.黔答案1.D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该机场空调4—10月以制冷耗能为主,说明该时段气温较高。11月—次年3月以制热耗能为主,说明该时段气温相对较低。黑龙江纬度较高,4月份气温仍较低,无需制冷。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4—10月不用制冷。香港纬度较低,全年气温较高,冬季无需制热。贵州纬度较低,夏季气温较高,需要制冷;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多阴雨天气,气候冷湿,需要制热。【技巧点拨】 考生需根据图示制冷和制热耗能的时间分布分析本题。由图可知,该机场夏半年以制冷为主,冬半年以制热为主。根据选项中四地的地理位置可分析其气温特点和变化规律,然后根据特定月份空调耗能的特点判断出正确选项。\n[2017全国Ⅲ·1—3,12分,难度★★☆☆☆]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2—4题。2.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答案2.D 【解题思路】 剪纸中出现了小桥、流水等景观,这些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故选D。\n3.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答案3.B 【解题思路】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河流密布,交织成网,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故本题B正确。\n4.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答案4.D 【解题思路】 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等我国南方地区,故本题选择D。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一带;豫剧主要流行于黄河、淮河流域。故A、B、C错误。【高分要诀】 地理环境对人类及其活动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既包括服饰、交通工具、饮食、传统民居等方面,也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等。地理学科试题中,往往可以找到与地理常识有关的判断依据,如本题地方剧种中的“川”“豫”“粤”等字就是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n[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8—9,6分,难度★★☆☆☆]我国广东沿海某地区盛行冬至节吃咸汤圆的文化传统。所吃汤圆无馅,用虾、蟹、生蚝等海鲜煮汤,味道鲜美。据此完成5—6题。5.该地制作咸汤圆汤料中的海鲜主要来自(  )A.南海B.东海C.黄海D.渤海答案5.A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濒临南海,故其食用的海鲜主要来自南海,选项A正确。\n6.冬至节,北方居民盛行吃饺子,南方居民盛行吃汤圆,形成这种地域文化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原料B.市场C.工艺D.交通答案6.A 【解题思路】 不同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受自然环境和当地物产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冬至节广东所吃汤圆用虾、蟹、生蚝等海鲜煮汤,而北方冬至节吃饺子,这种文化差异是由于广东临海,虾、蟹、生蚝等海鲜原材料丰富;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知识链接】 自然环境对居民饮食的影响影响食物的种类。中国自古以粒食为主,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草原游牧民族的肉食和海边捕鱼民族的肉食亦不同,这都是自然环境使然。自然环境对饮食资源的提供和限制是第一位的,其次才影响饮食方式和习惯。生产力水平越低,这种限制和影响越明显。影响食物的制作和烹调方式。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东西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这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炒青稞并碾为粉末做糌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的气候寒冷期长,土地不能长年提供新鲜的蔬菜,因而当地人们有腌制酸菜过冬的习俗。\n[2013全国Ⅱ·6—8,12分,难度★★☆☆☆]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7—9题。7.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答案7.C 【解题思路】 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台湾岛;该岛的中东部地区有高大的台湾山脉,因此其中东部地区的年均温较低,这说明该地区年均温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影响。\n8.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答案8.A 【解题思路】 图中③地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最丰富;①②④地受西北季风影响,但②④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高于①地。\n9.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答案9.B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④地位于热带,而樟树是亚热带的优势树种;①地位于亚热带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③地位于高山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差,满足不了樟树的生长,故位于山麓地带的②地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6海南·13—15,9分,难度★★☆☆☆]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1—3题。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答案1.B 【解题思路】 由材料“风沙满地跑”可知,该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风力大,选项B正确。\n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答案2.D 【解题思路】 该岛风力大,为避免大风损毁房屋,房屋一般建得较低矮,排除选项A、C;该岛距台湾岛近,夏季位于台湾岛的雨影区,且地势低平,对水汽的抬升作用不明显,因此该岛的降水要少于周边地区(通过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亦可知),屋顶的坡度较缓(与周边地区相比;若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结果又不同);为避免风沙进入室内,该岛传统民居的窗户较小(碉堡为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除射击孔外,一般不留窗户,由此亦可说明该岛传统民居的窗户较小)。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n3.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B.林业C.种植业D.牧业答案3.A 【解题思路】 由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可知该岛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而该岛四面临海,可知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渔业,选项A正确。\n[2014安徽·27—28,8分,难度★★☆☆☆]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4—5题。4.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位置答案4.B 【解题思路】 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主要为高原、山地,海拔高、气温低,达不到亚热带对于热量的要求——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上,故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n5.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答案5.D 【解题思路】 我国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冬季风势力强、影响范围广,使得我国1月份气温偏低,故亚热带北界所处纬度较低,即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n[2017全国Ⅱ·1—3,12分,难度★★☆☆☆]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6—8题。6.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答案6.C 【解题思路】 秦岭—淮河线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所以A项错误、C项正确;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n7.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答案7.D 【解题思路】 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技巧点拨】区域划分区域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②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③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等;④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如经济区、贸易区等;⑤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n8.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8.D 【解题思路】 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交通促进了苏南、苏北两个经济区的联系,减弱了长江的阻隔作用。\n[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5—7,9分,难度★★☆☆☆]我国某淡水湖湖区内洲滩广泛发育,植物面积季节变化明显。下图示意该湖区各月的多年平均植物面积和水位。据此完成9—11题。9.影响该湖区植物面积逐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湖区光照和湖区降水量B.湖区湿度和流域面积C.湖区气温和流域降水量D.湖区风力和植物类型答案9.C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该湖为淡水湖,且洲滩面积广,可以判断该湖泊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一般情况下,光照越强,植物生长越旺盛,植物面积会越大,由图可知,湖区植物面积与光照没有明显的关系,A项错误。湖区的流域面积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B项错误。湖区气温升高,植物生长旺盛,植物面积会增加;该湖区夏季降水量多,淹没的洲滩面积大,植物生长空间减少,面积减少,因此降水量也是影响湖区植物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C项正确。湖区的植物类型对植物面积变化影响较小,D项错误。\n10.近年来该湖区上游修建了大型水库,导致该湖区(  )A.夏季泥沙淤积量减少,植物面积缩小B.夏季来水量减少,植物面积扩大C.冬季泥沙淤积量减少,植物面积缩小D.冬季来水量减少,植物面积扩大答案10.B 【解题思路】 上游修建水库后,雨季截留上游来水,夏季洲滩面积变大,植物面积增加,A项错误,B项正确;冬季水库放水,上游来水量增加,洲滩面积有所减小,植物面积缩小,C、D项错误。\n11.该湖区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11.D 【解题思路】 由前面分析可知,该湖泊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上游建有大型水库,说明该湖泊上游地势落差较大,A、B项错误。东北平原的湖泊春季有冰雪融水补给,一年中水位一般有两次高峰,C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外流区,且其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D项正确。【解题关键】 根据“淡水湖”“大型水库”以及图中水位在7月为高峰期等关键信息可准确迅速判断出该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n12.[2019浙江4月·27,10分,难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略图。材料二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9年1月国务院批准某快递公司在乙城市建设我国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该城市距武汉约1小时车程。\n(1)甲、丙两地为南水北调工程取水点。与丙地相比,甲地水质(填“好”或“差”),可调水量(填“大”或“小”)。(2)长江中游河湖密布,湖泊水体更新速度比河流(填“快”或“慢”);离湖远近不同,自然要素存在明显差异,它体现了地域分异的分异规律。(3)长江干流修建大坝后,库区水位上升,水生生物量(填“增加”或“减少”),库区泥沙淤积量最大的季节是    季,大坝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填“增大”或“减小”)。(4)说出在乙城市建设货运机场的主要原因。答案12.【参考答案】 (1)好 小(2)慢 地方性(3)增加 夏 减小(4)航空货运需求增长快;位于我国中部,便于货物集散;便于与武汉开展联运。\n【解题思路】 第(1)问,比较甲、丙两地水质和水量差异,可从甲、丙两地取水点位置及其上游河流干支流流域的面积、降水量和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方面分析。甲取水点及其上游河流干支流流域环境污染少,水质较好;尽管降水丰富,但面积较小,河流流量小,可调水量小。丙取水点及其上游河流干支流流域环境污染较重,水质较差,面积广阔,并且降水丰富,河流水资源丰富,可调水量大。第(2)问,河流水流速度较湖泊快,水体更新速度也较湖泊快。湖泊对沿岸自然环境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并且离湖泊越远影响越小,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第(3)问,长江干流修建大坝后,库区水位上升,水环境容量增加,可为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更大的空间,水生生物量大。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较其他季节丰沛,地表径流量大,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增强,故水库泥沙沉积量较大。受水库调节作用影响,大坝下游地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第(4)问,货运机场的区位选择与市场需求、区域位置和其他交通方式的分工协作等有关。\n考点53 北方地区\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6浙江10月·20—21,4分,难度★★☆☆☆]下表为2014年全国及四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万公顷)表。完成1—2题。1.从全国看,表中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A.油菜籽B.大豆C.玉米D.稻谷答案1.B 【解题思路】 从表格中可看出全国和四个省份不同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并据此推算出四个省份不同农作物占全国的播种面积比重。四省份中湖南省稻谷和油菜籽播种面积最大,分别约占全国的13.6%和17.1%;黑龙江省的玉米播种面积最大,吉林省的玉米播种面积仅次于黑龙江,两省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24.6%;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的28.6%,加上吉林省的大豆播种面积,可推断出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n【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题干中“集中程度最高”的真正含义,错误地认为播种面积最大就是集中程度最高,将播种面积(绝对数值)与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相对数值)两者混淆。\n2.黑龙江和吉林油菜籽播种面积为0,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土壤C.市场D.交通答案2.A 【解题思路】 我国的油菜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进行油菜种植。【知识链接】 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如下。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甘蔗;旱地也种植冬小麦。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种植小麦(长城以南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主要种植冬小麦;东北平原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和甜菜等。\n[2019江苏·17—18,4分,难度★★☆☆☆]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3.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3.B 【解题思路】 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B选项正确。\n4.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答案4.C 【解题思路】 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2016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排沙作用影响极大,故C选项正确。\n[2017北京·9—11,12分,难度★★☆☆☆]如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5—7题。5.该段国道能够(  )①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③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④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5.A 【解题思路】 107国道的建成,促进了沿线地区人口的流动和商业网点的发展,①②对;陇海铁路呈东西走向,而作为南北走向的107国道不可能缓解陇海铁路的运输压力,③错;107国道沿线的武汉和郑州都是交通枢纽,有多条国道、铁路等运输线路穿过,空间形态并不呈带状分布,④错。\n6.图示区域内,(  )A.地形复杂多样,风能资源丰富B.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C.国道以西公路建设难度小,路网密度大D.南部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答案6.D 【解题思路】 图示区域107国道沿线地区跨越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且地处内陆,因而风能资源不丰富,A错;图示区域中的华北平原以旱作农业为主,B错;图示区域国道以西山地、丘陵较多,公路建设难度大,C错;图示区域南部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北部海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可跨流域向北调水,D对。\n7.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该做法可以(  )①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②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③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④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7.D 【解题思路】 冬季休耕,太阳辐射利用率应该降低,①错;春季是冬小麦的生长旺季,需水量大,冬季休耕可减少灌溉,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②对;玉米生长期需要的水量较大,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该做法调整了农业的种植结构,但并不能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③错,④对。\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21重庆适应性测试·13—15,9分,难度★★☆☆☆]1999年底黄河中游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水沙治理成效更加显著,促进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图1、图2分别为1975—2015年汛期(7—10月)与非汛期(11—6)月黄河下游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过程统计图。据此完成1—3题。1.2000年后黄河下游年际变化最稳定的水文特征是(  )A.汛期径流量B.非汛期径流量C.汛期输沙量D.非汛期输沙量答案1.D 【解题思路】 年际变化最稳定的水文特征即变化幅度最小的水文特征。读图可知,2000年后非汛期输沙量曲线最为平缓,说明变化幅度最小,最稳定。D选项正确。\n2.根据1991年黄河下游汛期来水来沙量的特点,推测该年汛期时黄河流域(  )A.水土流失严重B.台风活动频繁C.植被覆盖率高D.受副高影响弱答案2.D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1991年黄河下游汛期来水来沙量特点是:汛期径流量小于非汛期径流量,汛期径流较小;汛期输沙量显著减少。如果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输沙量会增加,径流量会增大而不是减小,A选项错误。(汛期)台风活动频繁会带来大量降水,则汛期河流的径流量应增大,输沙量应增加,故B项错误。汛期和非汛期植被覆盖率的差别不大,C项错误。副高势力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向北推进的速度快,会导致北方雨季较长,南方雨季较短,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势力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向北推进的速度慢,在南方停留的时间过长,导致南涝北旱。1991年汛期黄河流域径流量较小,输沙量小,说明黄河下游降水少,受副高影响弱,D项正确。\n3.200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床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拓宽,变深B.拓宽,变浅C.缩窄,变深D.缩窄,变浅答案3.A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2000年以来,由于小浪底水库的调蓄作用,黄河下游汛期和非汛期输沙量减少,而汛期和非汛期的径流量有所增加。黄河下游沉积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增强,使河床不断变深拓宽,故选A。\n4.[2018江苏·27,14分,难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1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2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3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n(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答案4.【参考答案】 (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关中: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 陕北:农林牧结合【解题思路】 第(1)问,根据图3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从坡向、季节两方面描述其差异即可。第(2)问,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面状况、地势起伏、洋流等。本问应主要从地形角度入手分析。关中为河谷地形,海拔低,夏季气温升高,河谷内热量聚集、难以扩散;且在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气流沿山势下沉,导致焚风效应,所以形成高温中心。晋陕以南北走向的黄河为界,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高,所以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第(3)问,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地形特征可由地形剖面图直接读出。可结合图1分析陕南、关中和陕北的气候,再根据气候分析植被特征。第(4)问,确定农业发展方向时,既要考虑发展农业生产,又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陕南地区可以发展水田农业和山地林业,关中地区应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陕北地区应当农林牧协调发展。\n考点54 西北、青藏地区\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1.[2013广东·3,4分,难度★★☆☆☆]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该省区可能是(  )A.内蒙古自治区B.广东省C.西藏自治区D.甘肃省答案1.A 【解题思路】 从图示省区所跨的经度可排除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广东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区,其植被类型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草原、森林,即整体上自西向东植被覆盖度增大。\n[2018北京·2—3,8分,难度★★☆☆☆]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读图,回答第2—3题。2.图示区域(  )A.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B.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C.自然景观为高寒荒漠D.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答案2.D 【解题思路】 图示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该板块边界属于消亡边界;读图可知,图示地区的河流流向以自西北向东南流的居多;图示地区以青藏高原为主,自然景观以高寒草甸为主;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n3.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①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②改善西藏物资供应③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④促进地域文化交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3.B 【解题思路】 目前,青藏高原地区对外的客货运输对青藏铁路的依赖程度较高,青藏铁路承担的交通运输压力较大,而川藏铁路开通后,可缓解青藏铁路的运输压力;川藏铁路开通后,可提高青藏高原地区的交通通达度,有利于青藏高原地区过剩物资的外运,也有利于青藏高原地区短缺物资的输入;图示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川藏铁路的开通有利于灾后应急和救援,但不可能消除灾害的影响;川藏铁路的开通有利于加强青藏高原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9全国Ⅲ·9—10,8分,难度★★☆☆☆]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2题。1.该公路位于(  )A.吉林B.内蒙古C.西藏D.新疆答案1.D 【解题思路】 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且为山前洪积平原,可推知该公路位于高海拔地区,A、B错;该公路南端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故该公路应位于气候干旱的新疆,C错,D对。\n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答案2.B 【解题思路】 该公路山区段封路禁行的时间是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此时段纬度较高的新疆降水以降雪为主,不会出现洪水和泥石流,A、C错;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该公路山区段降雪量较大,气温低,路面积雪严重,加之该公路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道路急弯、陡坡较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故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B对;路面冻融沉降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半年,D错。\n3.[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17,20分,难度★★☆☆☆]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12月9日,格库铁路(下图)实现全线贯通运营,乌鲁木齐和拉萨之间最近的铁路通道就此形成。该铁路经过西北沙漠区,被网友誉为“西北最美最神奇的铁路践”。(1)说明乌鲁木齐和拉萨之间不选择沿图中虚线修建铁路的主要原因。(2)说明在格库铁路AB路段架设多座高架桥梁的主要作用。(3)分析格库铁路修建及全线贯通运营对新疆经济发展的意义。\n答案3.【参考答案】 (1)地形起伏大,修建难度较大;经过地区的城镇和人口分布较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小;无现有铁路可利用,建设成本较高。(2)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尽可能维持自然风貌,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风沙掩埋铁路路基。(3)修建铁路需要大量原材料,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出疆通道,完善铁路网,促进经贸发展;沿线旅游资源丰富,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解题思路】 第(1)问,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沿线城镇分布、运输需求、技术以及建设成本等。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在格库铁路AB路段架设多座高架桥梁的主要作用要结合当地自然保护区分布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铁路经过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较多,架设桥梁可减小对野生动物迁徙的影响;沿线经过沙漠区,风沙天气较多,架设桥梁可防止路基被掩埋。第(3)问,主要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铁路网、带动旅游发展以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分析。\n专题综合训练\n答案1.A 【解题思路】 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不断发展,少儿人口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数量增加,14—64岁的劳动人口比重降低,A选项正确。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③说法错误;人口迁移数量增加不是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2017浙江下半年·16—17,4分,难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下图)。完成1—2题。1.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③人口死亡率升高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n答案2.B 【解题思路】 我国进入“三低”型人口增长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不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②③说法正确。一般来说,育龄妇女比重提高会使人口出生数量增多,人口出生率升高,这与低出生率不符,④错误。随着受教育程度增加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我国平均初婚年龄增大。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三低”型过渡,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②生活富裕程度提高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④育龄妇女比重提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n答案3.D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成熟型城市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川渝等地区,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分布,A错误。成长型城市群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地,跨越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B错误。培育型城市群主要分布在福建、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跨越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D正确。[2020江苏·15—16,4分,难度★★☆☆☆]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图8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n答案4.B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一带一路”线路的重要节点上,是“一带一路”线路上重要的综合性枢纽,B正确。天山北坡城市群在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方面相对较低,并不会定位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A错误。天山北坡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相距较远,不便于与其他城市群联系,C错误。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新疆北部,该地技术较落后,科技人才缺乏,交通不便,不具备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先行高地的条件,D错误。4.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n答案5.D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整体向北(海拔较高地区、纬度较高地区)偏移,可排除选项B、C;由所学知识可知,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地区为暖温带,以南地区为亚热带,该线以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此可排除选项A。[2013安徽·30—31,8分,难度★★☆☆☆]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5—6题。5.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n答案6.B 【解题思路】 在山区,等温线的走向、弯曲状况和疏密主要受地形(海拔)的影响,等温线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根据等温线弯曲状况可知,甲地为山岭,乙地为山谷,结合等温线位置的变化可知,两地冬季的平均气温均趋于上升,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甲地1月气温低于0℃,乙地1月气温高于0℃,且甲、乙两地纬度相当,由此可知甲地的海拔高于乙地,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故可排除选项C、D。6.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n答案7.A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本次运输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最后到达新疆。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位于季风区,甘肃大部分地区、新疆位于非季风区,因此该车辆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新疆大部分地区属于内流区,该车辆先后经过外流区和内流区。本次运输未经过柴达木盆地。本次运输过程中,车辆正午影子的长度是不断变化的。[2019北京·9—10,8分,难度★★☆☆☆]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回答7—8题。7.本次运输过程中,该车辆(  )A.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B.先后经过内流区和外流区C.穿越秦岭和柴达木盆地D.正午影子的长度保持不变\n答案8.A 【解题思路】 南菜北运使蔬菜产品销售量增加,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南菜北运路途较远、时间较长,需要对蔬菜进行冷藏保鲜处理,加大了保鲜技术投入。南菜北运扩大了输出地的服务范围,可能会提升当地部分商业网点的等级。城市内部路网结构是根据城市规划形成的,受南菜北运影响较小。8.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加大保鲜技术投入 ③降低商业网点等级 ④改变城市内部路网结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9.[2021河北适应性测试·18,20分,难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下图)是一条重要的全国尺度人地关系突变线,它综合反映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1)说明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4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原因。(2)说明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4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原因。(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条人口密度突变线今后能否被突破。\n答案9.【参考答案】 (1)大兴安岭北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一年中寒冷季节长,冻土广布,不利于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2)兰州至武威一线位于黄河上游,虽然降水较少,但是有黄河流经,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该地区纬度较低,且位于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候较适宜。(3)能被突破。理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密度突变线以西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大;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够缓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使得生产生活能够顺利进行,人口密度增大。不能被突破。理由: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且西部地区居民不断向东部地区迁移,使得西部地区人口更加稀少;西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牧区,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少。【解题思路】 第(1)问,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说明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小;该段人口密度突变线位于400mm年等降水量线以东,说明降水并非影响当地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此处位于大兴安岭北段,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分布广,气候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第(2)问,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4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地形和河流灌溉水源等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兰州至武威位于黄河上游,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充足;相较于东北地区,纬度较低;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候适宜。第(3)问,今后能够突破人口密度突变线的理由主要从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西部自然资源禀赋等角度分析;今后不能突破人口密度突变线的理由主要是该线以西以北区域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水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低、地域开放程度较低和与其他地域的联系不便等方面。\n10.[2021江苏适应性测试·24,18分,难度★★★☆☆]材料一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我国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以文化为引领,统筹挖掘好、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材料二大运河江苏段自北向南,主要包括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三大部分,大运河江苏段积淀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包括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和吴文化等。下图为大运河江苏段略图。(1)简述历史上大运河的地理意义。(2)大运河江苏段自北向南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简述各段运河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水文)及农业生产差异。(3)请写出图中A、B、C、D对应的大运河江苏段所积淀的地域文化名称。(4)简述新时期大运河的功能,并对开展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n答案10.【参考答案】 (1)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南北物资流通与人员流动;带动沿线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国家统治,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管理。(2)中运河: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月均温低于0℃;河湖较少,有结冰期,河流径流量较小;以旱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冬小麦,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淮扬运河: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1月均温高于0℃;湖泊较多,无结冰期,径流量较大;以水田农业为主,冬小麦、水稻均有发展,一年两熟。江南运河: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1月均温高于0℃;湖泊众多,河网稠密,无结冰期,径流量大;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油菜、蚕桑基地。(3)A—吴文化 B—楚汉文化 C—淮扬文化 D—金陵文化(4)功能:供水、旅游、调水、灌溉。建议:推动大运河保护立法工作,推进区域协同管理;建立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推动文化遗产与相关产业融合,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题思路】 第(1)问,第一步,调动和运用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结合历史知识,主要从我国古代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内河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发展条件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步,描述和阐释历史上大运河的地理意义。历史上大运河是南北方的交通要道,方便了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第(2)问,答题思路可参考下图:\n第(3)问,据图,通过分析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判断。吴文化以今苏南、浙江附近为代表;金陵文化是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的文化圈;淮扬文化主要指以苏中地区为中心的文化;楚汉文化形成于淮海地区。第(4)问,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的相关信息。读材料可知,我国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以文化为引领,统筹挖掘好、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因此,新时代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历史文化(旅游)功能。第二步,调动和运用利用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南水北调东线利用了大运河,因而供水、调水、灌溉也是新时期大运河的主要功能。第三步,论证和探讨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措施。保护和传承文化,增加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并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生存,即要保护和创新并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6 15:50:47 页数:85
价格:¥3 大小:2.5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