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8人口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0

2/90

3/90

4/90

剩余8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八 人口\n考点23 人口增长\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6天津·5,4分,难度★☆☆☆☆]读下图,回答第1题。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答案1.D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是增加的,但增加的幅度总体是明显减小的,即该省人口增长率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故D正确。题组1人口数量变化\n[2015上海·21—22,4分,难度★☆☆☆☆]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2—3题。2.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C.2010年D.2012年答案2.B 【解题思路】 人口增长率受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影响,将各年份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加,即可得到各年份的人口增长率。由图可知,2008年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年份。题组1人口数量变化\n3.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答案3.B 【解题思路】 将图中各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相加,得到各年份的人口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上海市人口总量逐年增加。题组1人口数量变化\n4.[2012广东·3,4分,难度★☆☆☆☆]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波兰B.西班牙C.白俄罗斯D.匈牙利答案4.B 【解题思路】 根据老少比=×100,可求老龄人口数=老少比×少儿人口数÷100,用表中数据,进行计算可知西班牙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题组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国家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波兰1587西班牙15113白俄罗斯1593匈牙利15107\n[2018浙江下半年·4—5,4分,难度★★☆☆☆]下图为2016年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图。完成5—6题。5.四国中人口增长属于典型“高—低—高”模式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5.D 【解题思路】 丁国人口结构金字塔下部宽、上部窄,说明少儿人口比重大,人口增长较快,属于典型的“高—低—高”模式,D对;甲、乙两国人口结构金字塔底部呈收缩状态,说明少儿人口比重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属于“低—低—低”模式;丙国人口结构金字塔上下较为整齐,说明人口增长缓慢,也属于“低-低-低”模式。题组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n6.四国中(  )A.甲国人口老龄化加剧B.乙国劳动力比重增加C.丙国人口规模会缩小D.丁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答案6.A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分析,甲、乙两国人口增长属于“低—低—低”模式,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比重都将会减小,A对,B错。丙国人口结构金字塔上下较为整齐,人口增长缓慢,但人口规模不会缩小,C错;丁国人口结构金字塔左右两侧0—4岁人口比重相当,说明新出生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相当,D错。题组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n7.[2017上海·11,2分,难度★☆☆☆☆]下列是我国四个城市2016年的人口年龄构成图。图中能反映“后备劳动人口”比重最大的城市是(  )A.甲市B.乙市C.丙市D.丁市答案7.C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看少年儿童的比重。丙城市少年儿童比重最高,因而“后备劳动人口”最多,C对。题组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3新课标全国Ⅰ·7—8,8分,难度★★★☆☆]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答案1.D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约为3%,而20世纪90年代则不到2%,增长率是减小的;但其总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零,故人口总数持续上升;比较两个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可知,20世纪90年代略有增加;但该城市20世纪90年代国内净迁移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即人口净迁入量减少。\n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答案2.A 【解题思路】 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该城市的国际净迁移人数较多、国内净迁移呈现负增长,再加上该城市人口总数较多,约1300万,故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美国。\n[2014新课标全国Ⅰ·10—11,8分,难度★★★★☆]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3—4题。3.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3.A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从1910年到1970年,该国移民人数变化不大,但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说明该时段该国人口不断增长,1970至2010年该国人口也不断增长,读①②③④四图可知,只有①图符合。\n4.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答案4.C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1950—1970年移民人数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减小,可以判断该时段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n5.[2017浙江4月·13,2分,难度★★★☆☆]二孩是指育龄妇女生育的第二个孩子。下图为2015年我国某城市育龄妇女生育率和二孩生育率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孩生育率对生育率曲线的影响最大②平均初婚年龄对二孩生育率影响不大③二孩生育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负相关④二孩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5.D 【解题思路】 生育率包括一孩生育率和二孩生育率。仔细读图,该城市二孩生育率总体较低,而生育率较高年龄段集中在33岁以前,故一孩生育率对生育率曲线影响最大;平均初婚年龄越大,则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的年龄越大,则生育二孩的意愿越弱,平均初婚年龄对二孩生育率的影响很大;二孩生育率越高,则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两者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越完善,二孩生育率越低;且经济越发达,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越高,生育意愿也会因此降低。故选D。\n[2012山东·7—8,8分,难度★★☆☆☆]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答案6.B 【解题思路】 根据0—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析,即可判断出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通过1982—2009年人口年龄结构的比较,可以判断出2009年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2009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应比1982年的高,2009年4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也应该比1982年的高;读图可知,1982年的20—2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如2009年的高,而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知识,1982年的我国人口总数也远不及2009年的多,故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应比2009年的少。\n7.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答案7.B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分析,200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n[2019浙江4月·12—13,4分,难度★★★☆☆]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完成8—9题。8.1980—2015年,我国(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答案8.C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1995—2015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低于2.1,该时期为低生育水平时期,故相对于1990年之前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A错误;由于1990年之前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大于2.1,新生儿数量较多,因而1980—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应该呈增长趋势,B错误;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符合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实际特点,C正确;我国总和生育率虽然低,但自然增长率仍为正值,总人口仍呈缓慢增长态势,D错误。\n9.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9.C 【解题思路】 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与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少有关,并不是因为女性人口比重低,①错误;我国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大幅降低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②正确;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应该有利于提高总和生育率,③错误;妇女生育观念改变,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不再被育龄妇女认可,④正确。故选C。\n[2017江苏·13-14,4分,难度★★★☆☆]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区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经济发达的省区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答案10.A 【解题思路】 由统计图可知,天津、北京和上海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大于6%,而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小于2%,说明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A项正确;贵州、广西、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区,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5%,B项错误;广东城镇和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4%,C项错误;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均小于城镇,D项错误。\n11.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B.人口迁移C.人口死亡率D.人口密度答案11.B 【解题思路】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机会少,大量农村中青年人口向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迁移,造成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相对上升,A项错误,B项正确;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人口死亡率较高,会降低农村老年人口占比,C项错误;人口密度对人口结构(包括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影响较小,D项错误。\n[2016浙江10月·14—15,4分,难度★★★☆☆]总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2005—2014年抚养比变化图。完成12—13题。12.图中信息反映了(  )A.总抚养比呈持续下降B.2010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C.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D.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答案12.C 【解题思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总抚养比先下降后上升,并不是持续下降的。2010年前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而老年抚养比呈上升趋势,说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在2010年前并不是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同期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说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出生率下降的影响。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反映出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2010年后总抚养比呈上升趋势,而少儿抚养比变化不大,说明总抚养比的变化趋势不是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而是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n13.我国于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期2025年比2014年(  )A.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B.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C.老年抚养比明显下降D.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增多答案13.A 【解题思路】 “全面二孩”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导致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和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减少,老年抚养比可能会明显上升;在上述情况下,我国的人口总抚养比会出现明显的上升;到2025年,新增的出生人口还未转化为劳动年龄人口,因此劳动年龄人口不会明显增多,反而可能因人口老龄化出现劳动力减少的状况。\n14.[2019北京·40(2),10分,难度★★☆☆☆]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下题。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n答案14.【参考答案】 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解题思路】 根据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分析,老龄人口分布不均匀,西部密度较大,东部密度较小,东北部人口密度分布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给该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孤单、国防兵源不足等方面。\n考点24 人口迁移\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4山东·1—2,8分,难度★★☆☆☆]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1.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题组1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答案1.A 【解题思路】 从人口数量来看,①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亿,且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大且迁入人口数量大,应为广东省;②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数量超过1亿,且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大,且迁出人口数量大,应为河南省;④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为2000多万,且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数量大,应为上海市。\n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题组1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答案2.D 【解题思路】 我国人口主要从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地区,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且会就近迁移。由此可判断出河北人口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广西人口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规律总结】 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方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内陆地区迁往沿海地区,从乡村迁往城市和工矿区。一般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可能造成大量人口迁移。\n[2020天津·8—9,6分,难度★☆☆☆☆]读下表,回答3—4题。3.据上表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A.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B.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C.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题组1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答案3.B 【解题思路】 由表可知,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东部经济地带省市流入人口多且规模在增大,中西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少,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不均衡,A错、B对;西部经济地带中流入新疆的人口最多,C错;天津流入人口数量由2000年的73万增加到2010年的299万,增加了约3倍,增速最快,D错。\n4.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题组1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答案4.D 【解题思路】 江苏、上海等省市交通发达程度并不比广东差,但没有成为人口流入最多的省市,说明交通发达不是最主要原因,A错;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B、C错;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省区,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吸引力大,迁入的人口多,D对。\n【思维线索】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来说,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口自发迁移的根本原因。分析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找差距。一般来说,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就越频繁。第二,看发展。主要分析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数量和流向的影响。如下图: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线路的布局有很大关系。例如,近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之所以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三,析结构。主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会吸引高端技术人员迁入;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方向也会发生变化。题组1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n[2016浙江·3—4,8分,难度★★☆☆☆]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5—6题。5.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题组2人口迁移的影响答案5.D 【解题思路】 目前我国人口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农村人口迁入,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n6.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题组2人口迁移的影响答案6.C 【解题思路】 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并非生态环境。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以提高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比重,使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小城镇城市化水平反而可能降低。\n[2018海南·10—11,6分,难度★★☆☆☆]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7—8题。7.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题组2人口迁移的影响答案7.B 【解题思路】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选B。\n8.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题组2人口迁移的影响答案8.C 【解题思路】 材料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选C。\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5山东·1—2,8分,难度★★☆☆☆]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2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答案1.C 【解题思路】 由题干材料可知,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房和荒地现象,该现象是由农村人口迁往城市造成的,而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主要是由城市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于农村造成的。城市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自然环境不如乡村好;农村面积大,人均居住面积一般较城市大;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城市高一些。\n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答案2.A 【解题思路】 由上题解析可知农村空心化是由农村人口迁往城市造成的。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会造成农村老龄化程度提高和农业发展水平下降;“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会造成农村住宅用地和耕地等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n[2013新课标全国Ⅱ·1—2,8分,难度★★★☆☆]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3—4题。3.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答案3.C 【解题思路】 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少于四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n4.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4.B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而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延缓了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沪、京、津等地区的老龄化进程;迁入到沪、京、津等地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n[2014上海·7—9,6分,难度★★☆☆☆]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7题。5.从人口迁移的类型看,下列情形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答案5.B 【解题思路】 生态移民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显然,生态脆弱的三江源地区的牧民迁入城镇属于生态移民。\n6.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A.改变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答案6.C 【解题思路】 所谓“杂居”安置方式,即将新迁入的移民与原有居民混杂分布,而不是将新迁入的居民集中安置,这样做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n7.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 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7.C 【解题思路】 人口迁移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三江源地区的居民适应了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将该地的移民安置在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自然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比较易于适应;此外,相距不远的地区,风俗习惯也相差不大,利于移民的安居。\n8.[2016海南·21,20分,难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示意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n答案8.【参考答案】 (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解题思路】 第(1)问,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迁移距离、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等。结合设问中相关省区的地理背景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若认为应该限制,应从人口迁入对迁入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若认为不应该限制,应从人口迁入对迁入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n【高分要诀】   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给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迁出地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口迁出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发展\n考点25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2新课标全国·8,4分,难度★☆☆☆☆]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第1题。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D 【解题思路】 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和地形,河流交汇处取水方便,且该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故人口较为稠密。题组1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n[2020浙江7月·4—5,4分,难度★★☆☆☆]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2—3题。2.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2.A 【解题思路】 海西州经济欠发达,该地农产品较丰富,可以通过电商直播,销售农产品到浙江,从而扩大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海西州人才缺乏,从浙江选派人才支援海西州,可带动海西州的经济发展,①③正确。将海西的农民生态移民到浙江,移民费用较高,而且浙江接受大量移民人口需要解决居住、就业、医疗等问题,并不现实,②错误。海西州经济欠发达,技术较落后,IT企业不适合在海西州发展,④错误。题组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n3.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A.人口密度大B.经济规模小C.土地生产力低D.生产技术水平低答案3.C 【解题思路】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通常环境承载力较低体现在自然资源匮乏、土地生产力低等方面。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为农村土地生产力低,C项正确。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密度较小,A项错误。经济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均为环境承载力低造成的结果,而非环境承载力低的体现,B、D项错误。题组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n[2016上海·19,2分,难度★☆☆☆☆]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成第4题。4.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答案4.C 【解题思路】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丙省的水资源总量远小于其他省份,丁省的耕地面积小于其他省份;就单位耕地面积对应的水资源而言,丙省的量远小于其他省份,故丙省人口容量可能最小。题组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4浙江·5-6,8分,难度★★★☆☆]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1—2题。1.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答案1.C 【解题思路】 结合表格数据综合分析可知,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与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故A、D项错误;人口对耕地的压力与城市化水平也无明显的相关性,故B项错误;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两者明显呈正相关,故C项正确。\n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答案2.D 【解题思路】 结合表格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青海的科技水平在四个省区中最低,所以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条件最差;河南的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指数最大,说明其水资源压力在四省区中最大,所以不宜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浙江的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大,所以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差;黑龙江的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小,人均耕地最多,且水资源条件较好,所以其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n3.[2018天津·13(3),6分,难度★★☆☆☆]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读下图,完成问题。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答案3.【参考答案】 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解题思路】 人口分布特点主要是人口密度和外来人口的时空分布特点。人口密度的时空分布要结合各行政区人口数量和面积来分析。\n专项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n答案[2014福建·5—6,8分,难度★★☆☆☆]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1.D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上升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老年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医疗水平会影响到死亡率,但短期内医疗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教育程度影响人口素质。\n答案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2.B 【解题思路】 从图上可以看出,202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并呈上升态势,即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可能出现劳动力日渐不足的局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迁移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故老年人口增多不会使得人口迁移加剧;人口分布不均与老年抚养比增大无关。\n答案[2018江苏·13—14,4分,难度★★☆☆☆]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3—4题。3.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政局动荡B.生育观念C.产业结构D.自然灾害3.C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0—4岁、5—9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比例相当,说明人口性别比失衡几乎不受生育观念影响。青壮年年龄段,男性人口比例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比例,主要是受产业结构影响,该国需要的男性人口劳动力较多。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对人口性别比影响较小。\n答案4.该国最可能位于(  )A.北美B.西亚C.西欧D.南美4.B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青壮年年龄段,男性人口比例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比例。西亚由于石油开发,吸引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北美、西欧属于发达地区,人口性别比较均衡。南美属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迁出为主。因此,该国最可能位于西亚。\n答案[2016上海·15—16,4分,难度★★☆☆☆]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读图回答5—6题。5.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5.A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省际流动占比在40%以上,这说明我国东部劳动力区域流动以省际流动为主,A项正确;而西部地区2000年的省际流动较小,仅占20%左右,以县内流动为主,B项错误;中部地区2000年以县内流动为主,C项错误;就全国平均而言,2000年时省内县际流动占比较小,故D项错误。\n答案6.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B 【解题思路】 比较东部地区2000年和2010年的劳动力区域流动情况可知,省际流动占比增加而县内流动占比减少,这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省际经济差异在变大,而县内经济差异在变小,故B项正确。\n答案[2013浙江·9—10,8分,难度★☆☆☆☆]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7—8题。7.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7.D 【解题思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降低;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n答案8.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B.②C.③D.④8.C 【解题思路】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非洲;②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二,为亚洲;④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为欧洲,则③为北美洲。\n易错疑难集训\n易错点1人口增长率下降不代表人口数量下降答案1.B 解题思路】由图1可知,1980年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说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4江苏·17—18,4分,难度★★★☆☆]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2题。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误区警示】 本题中,考生易误以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就会使人口规模下降,从而导致误选。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并不能代表人口数量下降。只有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总量才会减少,人口规模才会下降。\n易错点1人口增长率下降不代表人口数量下降答案2.C 【解题思路】 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呈波动趋势,时升时降;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数量在未来30年总体减少,但人口规模还与人口死亡率等有关,故无法预知人口规模是上升还是下降;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短期内会出现明显增长,而后下降,从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由图可知,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数量总体减少,可能会导致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下降。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n易错点2混淆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答案3.D 【解题思路】 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占比变化,无法根据图示信息比较人口总数,A错误;由图可知2016年该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足5%,不存在老龄化问题,B错误;2000年16—40岁人口占比最高,约占80%,2016年21—50岁人口占比最高,说明人口平均年龄增加了,C错误;2000年该城市25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还没有参加工作,2016年2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已经工作,故选D。[2019江苏·9—10,4分,难度★★★☆☆]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3—4题。3.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n易错点2根据气压形势判断季节【易错提醒】 本题D选项为劳动力增多,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劳动年龄人口增多,因为图示2000年与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我国规定男子16—60岁、女子16—50岁人口)的比例变化较小,只是平均年龄明显增大。\n易错点2混淆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答案4.C 【解题思路】 2000年至2016年,该城市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发展态势,大量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C正确。2000年至2016年,0—5岁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与医疗水平、生育观念没有直接关系,B、D错误。4.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增长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D.生育观念\n疑难点人口迁移形势变化的原因分析[2020江苏·23—24,6分,难度★★★☆☆]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1.(双选)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A.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答案1.AC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在1982年至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呈下降趋势,A对。中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在2005年以前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之后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B错。由图可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以前增加,2014年之后减少,C对。2014年以前,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先波动增大,再波动减小,2014年以后变化不大,D错。\n疑难点人口迁移形势变化的原因分析2.(双选)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C.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答案2.CD 【解题思路】 人口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对。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有所增强,D对。全国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人口流动,但人口流动的规模主要受经济影响,A错。户籍政策放开有利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但中西部地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说明户籍政策放开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B错。\n素养题型专练\n[2015北京·11,4分,难度★★★☆☆](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1题。1.据图可以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答案1.C 【解题思路】 从图中看出接收甲地迁出人口的前五名城市中,位于南方地区的占多数,故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故A选项错误;我国有4个直辖市,结合材料和图可推知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省级行政中心应比直辖市高,故B选项错误;接收甲地迁出人口的前五名城市中位于珠三角的占三个,而迁往四川盆地的较少,故C选项正确;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迁往沿海城市的人口比例高,故D选项错误。\n[2014海南·14—15,6分,难度★★★☆☆](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2—3题。2.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B.劳动力价格降低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D.人均产值减少答案2.A 【解题思路】 从图上可以看出,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数量大幅度提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口增加,留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大减少,使得人均生产规模扩大。\n3.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A.珠江三角洲地区B.京津地区C.长江三角洲地区D.川渝地区答案3.D 【解题思路】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县外出人口较多,应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n[2020全国Ⅲ·4—6,12分,难度★★★☆☆](以生育年龄段女性人口数量变化考查人口整体数量和结构变化)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B.1991—1995年C.1981—1985年D.1971—1975年答案1.D 【解题思路】 图示2010年该市女性人口中40—44岁户籍人口最多,说明其在40—44年前出生人口较多,又该市为我国西部某市,结合我国人口变化特点及选项设置可以判断出1971—1975年该市人口出生率较高,D正确。\n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D.生育观念转变答案2.C 【解题思路】 20—24岁年龄组人口峰值与40—44岁年龄组人口峰值相关,结合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可推断出C正确。\n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答案3.B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该市0—9岁女性人口数量较20—29岁少,即2030年该市妇女生育峰值人口小于2010年,推测至2030年,该市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缓慢;2025年,该市并不能迎来生育高峰;2010—2030年该市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的可能性较小。综上,B正确。\n专题综合训练\n答案1.D 【解题思路】 读表可知,2009年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而印度的人口密度为389人/平方千米,印度人口密度高于中国,故A错;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3,而2009年美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5,故B错;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9.5%,与美国的最接近,故C错;2000—2010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为四个国家中最低,故选D。1.[2013广东·5,4分,难度★★☆☆☆]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表。据表可知(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D.200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n答案2.A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图中①所示人口往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矿产资源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进而吸引人口迁入,A选项正确。[2021重庆适应性测试·3—4,6分,难度★★☆☆☆]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人口地理现象,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赞比亚两个时段国内人口的迁移变化。据此完成2—3题。2.①所示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是(  )A.资源开发B.自然灾害C.地区冲突D.边境贸易\n答案3.B 【解题思路】 ②所示人口迁移是乡村间人口迁移,乡村间人口迁移可以弥补迁入地劳动力的不足,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增加农产品的产量,B选项正确。土地总面积不会因为人口迁移而增加或减少,A选项错误;人口迁移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可以缓解迁入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C选项错误;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包括资源数量、对外开放程度、地区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与人口迁移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3.②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的影响是(  )A.土地总面积扩大B.农产品产量增加C.人口老龄化加深D.人口环境容量减小\n答案4.D 【解题思路】 根据公式可知,理论人口容量与耕地面积、熟制呈正相关,与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呈负相关;但图中四市的耕地面积、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大致相同,因此只需考虑四市的熟制即可;其中④市纬度最低,水热条件最好,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三熟,高于其他三市,故该市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2013上海·13—14,4分,难度★★★☆☆]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完成4—5题。4.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n答案5.C 【解题思路】 由图可以直接看出,①④两市的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故这两市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5.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n答案6.D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较大,而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较小。两种方案人口性别比、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差别不大。[2015福建·7—8,8分,难度★★☆☆☆]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6—7题。6.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n答案7.B 【解题思路】 a方案生育率较低,老龄化问题较严重;c方案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对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容易引发人口问题;b方案生育率在a、c两种方案之间,人口增长较均衡,比较合理。7.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6 15:50:39 页数:90
价格:¥3 大小:2.6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