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备战2023年高考之文言文阅读复习必刷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9

2/69

剩余6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备战2023年高考之文言文阅读复习必刷题(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5.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13.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年春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建康,入见。太祖喜甚,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赐坐,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至正初,以《春秋》举进士,授高安县丞,累官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政乱,投劾去。常建议剿方国珍,不用,安置绍兴。既而,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基遂决计趋金陵,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嘉纳之。太祖一日从容问陶安曰:“刘基四人之才何如?”安曰:“臣谋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太祖深然之。未几,以濂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遣世子受经。以溢、琛为营田司佥事,基留帷幄,预机密谋议。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书省设御座,奉小明王行庆贺礼。刘基怒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不拜。太祖召基入,问之。基遂陈天命有在。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二十三年春二月,申将士屯田之令。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长等以太祖功德日隆,屡表劝进不允,乃率诸臣奉上即吴王位。建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谕善长等曰:“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当鉴其失,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充位而已。”(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东南》)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B.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C.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D.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康,又名建邺、京口、金陵等,是南京在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朝时的名称。B.中书省,是中国古代中枢官署,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C.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D.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隋唐以后,多用以作实际任宰相之职者的尊称。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善用人才,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名士至建康,太祖特地筑礼贤馆,请他们做自己的顾问,并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B.刘基深得太祖器重,考中进士后,被授予高安县丞、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等职位;他多次陈述对政局的建议,都被太祖采纳。C.中书省设御座敬奉小明王,刘基坚决不拜,并陈述天命自有所归之说,使太祖大受感触而有所领悟,拟定征战讨伐的计策。D.李善长等人上书劝太祖登上帝位,太祖没有答应,于是他们率领群臣敬奉太祖为吴王;太祖告诫他们,应当以元朝的过失为鉴,励精图治。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2)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18.明太祖是我国古代圣明君主之一,这体现在文中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雅,字茂达,东海郯人,魏卫将军肃之曾孙也。祖隆,后将军。父景,大鸿胪。雅少知名,州檄主簿,举秀才,除郎中,出补永兴令,以干理著称。累迁尚书左右丞,历廷尉、侍中、左卫将军、丹阳尹,领太子左卫率。雅性好接下,敬慎奉公,孝武帝深加礼遇,虽在外职,侍见甚数,朝廷大事多参谋议。帝每置酒宴集,雅未至,不先举觞,其见重如此。然任遇有过其才,时人被以佞幸之目。帝起清暑殿于后宫,开北上阁,出华林园,与美人张氏同游止,惟雅与焉。会稽王道子领太子太傅,以雅为太子少傅。时王珣兒婚,宾客车骑甚众,会闻雅拜少傅,回诣雅者过半。时风俗颓弊,无复廉耻。然少傅之任,朝望属珣,珣亦颇以自许。及中诏用雅,众遂赴雅焉。将拜,遇雨,请以伞入。王珣不许之,因冒雨而拜。雅既贵幸,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帝以道子无社稷器干,虑晏驾之后皇室倾危,乃选时望以为籓屏,将擢王恭、殷仲堪等,先以访雅。雅以恭等无当世之才,不可大任,乃从容曰:“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既居外戚之重当亲贤之寄然其禀性峻隘无所苞容执自是之操无守节之志仲堪虽谨于细行,以文义著称,亦无弘量,且干略不长。若委以连率之重,据形胜之地,今四海无事,足能守职,若道不常隆,必为乱阶矣。”帝以恭等为当时秀望,谓雅疾其胜己,故不从。,二人皆被升用,其后竟败,有识之士称其知人。迁领军、尚书、散骑常侍,方大崇进之,将参副相之重,而帝崩,仓卒不获顾命。雅素被优遇,一旦失权,又以朝廷方乱,内外携离,但慎默而已,无所辩正。虽在孝武世,亦不能犯颜廷争,凡所谋谟,唯唯而已。寻迁左仆射。隆安四年卒,时年六十七。追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既居外戚之重/当亲贤之/寄然其禀性峻隘/无所苞容执/自是之操/无守节之志/B.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既居外戚之重/当亲贤之寄/然其禀性峻隘无/所苞容执/自是之操/无守节之志/C.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既居外戚之重/当亲贤之/寄然其禀性/峻隘无所苞容/执自是之操/无守节之志/D.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既居外戚之重/当亲贤之寄/然其禀性峻隘/无所苞容/执自是之操/无守节之志/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觞,古代盛酒的器具。滥觞,本意为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B.会稽,古郡名,位于江南。与《兰亭序》中“群贤毕至”“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的“会稽”所指相同。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土谷之神“社稷”便常被用来代指军队或国家。D.三司,各朝所指不同,唐以前,指司马、司徒、司空或指太傅、太师、太保,都是朝廷中最尊显的职位。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雅虽然担任外职,却常常参与谋议朝廷大事。皇上想提拔王恭、殷仲堪等人担任屏藩之臣,先去咨询王雅,王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B.王雅年少时便以干练能理事著称,一生曾担任过廷尉、少傅、领军、尚书等多种职务,将做副相时,皇上突然离世,他便失宠,沉默不争。C.晋时世风颓败,士绅没有廉耻。宾客原本是去参加王珣儿子的婚礼,听说王雅取代王珣拜了少傅后,结果一多半的人都跑去了王雅那里。D.王雅虽然素来受到优厚待遇,但处事谦让、谨慎。即使在孝武帝时,他也不会犯颜当廷抗争,凡是有所谋划时,他都只是唯唯诺诺而已。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雅既贵幸,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2)帝以恭等为当时秀望,谓雅疾其胜己,故不从。23.文中说到孝武帝对王雅“深加礼遇”,其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2022·江苏淮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乞出师札子岳飞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雠耻之心,幸凭社稷威灵,前后粗立薄效。而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臣一介贱微,宠荣超躐①,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军马②,使济恢图。臣实何人,误辱神圣之知如此,敢不昼度夜思,以图报称。臣揣敌情,所以立刘豫于河南,而付之齐、秦之地,盖欲荼毒中原生灵,以中国而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养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臣不及此时禀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谋,使刘豫父子隔绝,五路叛将还归,两河故地渐复,则金贼诡计日生,它时浸益难图。然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则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则刘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于京东诸郡,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亦可便下,臣然后分兵濬、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断可成擒。如此则大辽有可立之形,金贼有破灭之理,四夷可以平定,为陛下社稷长久无穷之计,实在此举。假令汝、颍、陈、蔡坚壁清野,商於、虢略分屯要害,进或无粮可因,攻或难于馈运,臣须敛兵,还保上流。贼定追袭而南,臣俟其来,当率诸将或锉其锐,或待其疲。,贼利速战,不得所欲,势必复还。臣当设伏,邀其归路,小入必小胜,大入则大胜,然后徐谋再举。设若贼见上流进兵,并力来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长驱,捣其巢穴。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殚,纵今年未尽平殄,来岁必得所欲。亦不过三二年间,可以尽复故地。陛下还归旧京,或进都襄阳、关中,唯陛下所择也。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陕、洛,而在寨卒伍有饥饿闪走,故臣急还,不遂前功。致使贼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屠杀,皆臣之罪。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伏惟陛下恕臣狂易,臣无任战汗。取进止。(《鄂国金佗稡编》卷一)【注】①超躐(liè):越级提拔,迅速升迁。②益臣军马:指命节制刘光世军马事。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引疾罢去兵。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B.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C.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D.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2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屋,茅屋。古代穷人房屋用白茅覆盖,因此得名。后指平民。也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B.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用社稷代表国家。C.太尉,中国秦汉时设置的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和“丞相”、“太傅”并称为“三公”。D.中国,指中央之国,中原之国。“中央”是相对于周围的四夷的,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靖康巨变后,岳飞被提拔任用,不到十年,官职升到太尉,擢升官阶并列三公高位。B.岳飞认为,粘罕因此得到休兵养马的喘息机会,伺隙窥探可乘之机,包藏着不小的祸心。C.岳飞建议分派军队占领濬、滑,进军图谋河北、河东两路后,刘豫父子肯定可以擒获。D.岳飞估计,不超过两三年时间,就可全部收复国土。皇帝就完全有可能回归故都长安。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定追袭而南,臣俟其来,当率诸将或锉其锐,或待其疲。(2)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28.在奏札中,岳飞通过分析战争全局提出了战略。这一战略有哪些具体措施?请简要概括。(2022·辽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冬十二月,始兴王叔陵,太子之次弟也,与太子异母,母曰彭贵人。叔陵为江州刺史,性苛察狡险。新安王伯固以善谐谑,有宠于上及太子,叔陵疾之,阴求其过失,欲中之以法。叔陵入为扬州刺史,事务多关涉。省阁执事,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微致违忤,必抵以大罪,重者至殊死。伯固惮之,乃谄求其意。叔陵好发古冢,伯固好射雉,常相从郊野,大相款狎,因密图不轨。伯固为侍中,每得密语,必告叔陵。十四年春正月已酉,上不豫,太子与始兴王叔陵、长沙王叔坚并入侍疾。叔陵有异志,命典药吏曰:“切药刀甚钝,可砺之。”甲寅,上殂。仓猝之际,叔陵命左右于外取剑。左右弗悟,取朝服、木剑以进,叔陵怒。叔坚在侧,闻之,疑有变,伺其所为。乙卯,小敛,太子哀哭俯伏。,叔陵抽剉药刀斫太子,中项,太子闷绝于地。母柳皇后走来救之,又斫后数下。乳媪吴氏自后掣其肘,太子乃得起。叔陵持太子衣,太子自奋得免。叔坚手扼叔陵,夺去其刀,仍牵就柱,以其褶袖缚之。时吴媪已扶太子避贼叔坚求太子所在欲受生杀之命叔陵多力奋袖得脱突走云龙门驰车还东府。召左右断青溪道,赦东城囚以充战士,散金帛赏赐。仍自被甲,著白布帽,登城西门,招募百姓。又召诸王将帅,莫有至者,唯新安王伯固单马赴之,助叔陵指挥。叔陵兵可千人,据城自守。时众军并缘江防守,台内空虚。叔坚白柳后,使太子舍人河内司马申以太子命召右卫将军萧摩柯入见,受敕,帅马步数百趣东府,屯城西门。叔陵惶恐,遣记室韦谅送其鼓吹与摩柯,谓之曰:“事捷,必以公为台鼎。”摩柯绐报之曰:“须王心膂节将自来,方敢从命。”叔陵遣其所亲戴温、谭骐驎诣摩柯,摩柯执以送台,斩其首,徇东城。叔陵自知不济,入内,沉其妃张氏及宠妾七人于井,帅步骑数百自小航渡,欲趣新林,乘舟奔隋。行至白杨路,为台军所邀。伯固见兵至,旋避入巷,叔陵驰骑拔刃追之,伯固复还,叔陵部下多弃甲溃去。摩柯马容陈智深迎刺叔陵僵仆,陈仲华就斩其首,伯固为乱兵所杀,自寅至巳乃定。叔陵诸子并赐死,伯固诸子宥为庶人。韦谅及咨议参军兼记室郑信并伏诛。——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始兴王谋逆》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吴媪已扶太子/避贼叔坚/求太子所在/欲受生杀之命/叔陵多力/奋袖得脱/突走云龙门/驰车还东府B.时吴媪已扶太子/避贼叔坚/求太子所在/欲受生杀之命/叔陵多力奋袖/得脱突/走云龙门/驰车还东府C.时吴媪已扶太子避贼/叔坚求太子所在/欲受生杀之命/叔陵多力/奋袖得脱/突走云龙门/驰车还东府D.时吴媪已扶太子避贼/叔坚求太子所在/欲受生杀之命/叔陵多力奋袖/得脱突/走云龙门/驰车还东府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月,古代一年十二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月。文中十二月是仲冬。B.不豫,身体不舒服,引申为有病,可以是天子有病的讳称。文中即是这种用法。C.鼓吹,可指一般的仪仗乐队。宴请群臣及君上餐食时所用,可赏赐有功之臣。D.伏诛,是指犯罪者被法律惩罚,处以死刑。文中韦谅等人参与谋逆而被处死。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兴王陈叔陵为人狡诈阴险,对于稍微忤逆他意旨的人,也必定以大的罪名定罪惩罚。新安王陈伯固也成为他的同党。B.十四年正月,皇上驾崩。当天,陈叔陵用剉药刀砍中守丧的太子和柳皇后,幸亏乳媪吴氏等人的救助,太子才逃过一劫。C.萧摩柯受命率军前往东府,陈叔陵恐惧,利诱萧摩柯,反被萧摩柯欺骗。摩柯将其亲信戴温等人斩首,并在东城示众。D.陈叔陵自知大势已去,杀死妃妾数人后,想要逃往隋朝。叔陵半路被台军拦截,很多部下弃甲逃跑,最终自己也被斩首。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叔陵疾之,阴求其过失,欲中之以法。(2)叔陵有异志,命典药吏曰:“切药刀甚钝,可砺之。”33.陈叔陵在逃出皇宫后,据城自守前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分析。(2022·江苏扬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六年春正月,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徵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徵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薨。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B.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C.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D.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3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一般来说,帝王即位之初要进行一次封禅。B.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的合称,亦泛指外族。C.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我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D.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本不愿封禅,后来打算封禅,但因魏徵进谏与河南北部数州发生洪灾而停止。B.魏徵并不赞成封禅,他认为这件事弊多利少,是崇尚虚名而遭受灾祸的举动。C.长孙无忌对太宗与魏徵、王珪两人同席宴饮感到诧异,因魏徵与王珪曾是仇敌。D.太宗认为魏徵因直言进谏而显得可亲可敬,魏徵去世后,太宗给予他很高的评价。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2)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38.请简要分析魏徵不赞成唐太宗封禅的原因。(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启六年春正月,建州兵大举攻宁远,参政袁崇焕力御之,发炮击死无算,毙其帅长孙哈兔,斩级六百,建州兵从灰山解还。宁远,关门要害也。当兵未薄城下时,崇焕椎牛杀马,引佩刀自割其肉,烹以飨士,故士卒感奋。是时朝中以永宁势孤,有议弃之而保山海者。及建州兵既退,乃下敕奖厉将士,发帑十万犒赏焉。崇祯元年二月,建州兵驻河上,总兵满桂遣裨将张守印以三百人渡河潜击之,有斩获。上命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津,移驻关门。七月,召廷臣及督师袁崇焕于平台,慰劳备至。崇焕锐而轻,每易言天下事。上问东师何日可平崇焕漫应五年为期慷慨请兵械转饷且言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错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相呼应始可成功。”上然之,赐崇焕食。至午门,兵科给事中许誊卿问以五年果效否?崇焕曰:“上期望甚迫,故以此言慰圣心。”誊卿曰:“上英明,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无以应,识者卜其无成矣。二年六月,袁崇焕诱杀毛文龙。崇焕再出督师,无以塞五年荡平之语,乃议讲款,恐文龙泄其谋,身入岛诱杀之。三年八月,杀督师袁崇焕。先是,建州兵大举薄都城,竞传崇焕召敌,故及。崇焕当辽事败坏之后,经略高第议弃宁远,专守山海,赖崇焕力持之。宁远再捷,士气稍振。及复镇蓟、辽,知兵力不敌,思以捭阖纵横之计。而建州因其势反用之,借崇焕以杀文龙,杀文龙以卖崇焕,因纵兵直抵都城,而崇焕不免矣。崇焕慷慨有权略,边吏皆不及。其罪在擅杀致敌,而一时难民忿祸,爰书三尺,致寸磔以谢天下,盖刑浮于罪云。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锦宁战守》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问东师何日可平/崇焕漫应五年为期/慷慨请兵械/转饷且言/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错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相呼应/始可成功B.上问东师何日可平/崇焕漫应五年为期/慷慨请兵械转饷/且言/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错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相呼应/始可成功C.上问东师何日可平/崇焕漫应五年为期/慷慨请兵械转饷/且言/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错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相呼应/始可成功D.上问东师何日可平/崇焕漫应五年为期/慷慨请兵械/转饷且言/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错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相呼应/始可成功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古代官名。原是宫廷里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代开始地位逐渐升高。唐代开始成为朝中各部的最高长官的专属称谓。B.午门: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这里是皇帝颁发诏书的地方。也是斩首人犯的场所。C.赐食:原意是国君赠予熟食。后多指皇帝宴请臣下,以表示皇帝对臣子的恩典。明朝皇帝在重大节日宴请百官也可叫“赐食”。D.寸磔:碎解肢体,古代的一种酷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凌迟”。一般都是罪大恶极的人以这种方式处死,以做效尤。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崇焕善于用兵,才能卓越。在建州军大举进攻之时,袁崇焕主张拼死抵抗,用大炮来阻击、防守,击毙了敌军统帅,解除了宁远之围。B.袁崇焕团结部下,坚决守城。宁远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敌军进攻时,袁崇焕宰牛杀马,亲自割肉烹煮给士兵享用,让士兵军心振作。C.袁崇焕居功自傲,言论轻浮。袁崇焕大权在握被皇帝委以重任,虽然有精明之处,却也在言谈间显得随意,用皇帝喜欢听的话来宽慰皇帝。D.袁崇焕英明一世,结局凄惨。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这一事件却被敌人利用。经略辽东却无法阻止敌人南下,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下场。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誊卿曰:“上英明,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无以应,识者卜其无成矣。(2)先是,建州兵大举薄都城,竞传崇焕召敌,故及。(2022·山东烟台·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韩丞相书苏洵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凡人为官,稍可以纾意快志者,至京朝官始有其仿佛耳。自此以下者,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知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若洵者,计其年岂足以有待邪?今且守选数年,然后得窥尚书省门。又待阙岁余而到任,幸而得免于负犯废放,又守选,又待阙,如此十四五年,谨守以满七八考,又幸而有举主五六人,然后敢望于改官。当此之时,洵盖七十矣。洵久为布衣,无官长拘辖,自觉筋骨疏强,不堪为州县趋走拜伏小吏。相公若别除一官,而幸与之,愿得尽力。就使无补,亦必不至于恣睢漫漶也。今朝廷糊名以取人,保任以得官,苟应格者,虽屠沽不得不与。何者?虽欲爱惜而无由也。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覆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夫!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洵少时自处不甚卑,以为遇时得位,当不卤莽。及长,知取士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实亦有得而足恃。自去岁以来,始复读《易》,作《易传》百余篇。此书若成,则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今也亦不甚恋恋于一官,如必无可推致之理,亦幸明告之,无使其首鼠不决,欲去而迟迟也。世人施恩则望报,苟有以相博,则叩之也易。今洵已潦倒,有二子又皆抗拙如洵,相公岂能施此不报之恩邪?相公往时为洵言,欲为欧阳公言子者数矣,而见辄忘之以为怪。洵诚惧其或有意欲收之也,而复忘之,故忍耻而一言。不宣,洵再拜。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B.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C.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D.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古代的很多处士往往对朝廷有很大的影响力。B.守选,意思是等候选用,下文的“待阙”是指等待补缺任命。守选和待阙都是宋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的重要步骤。C.尚书省,官署名,秦、汉置尚书掌奏章文书,至唐、宋时掌管全国司法事务,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D.《易》,其内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之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曾经授予苏洵试校书郎的官职,苏洵对此虽然也很重视,但还是觉得俸禄不足以养家,所以才又写了这封信。B.苏洵觉得京朝官以下的官吏,身体上要忍受劳累之苦,精神上又备受摧残,跟一些奴仆之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C.苏洵认为,若按照正常的官员晋升程序,到七十岁也未必能当上自己想要的官职,所以希望韩丞相能够提携自己。D.苏洵本来想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养家,但看到两个儿子难成大器,不禁忧心忡忡,无奈之下亲自出马,求取高官。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2)相公若别除一官,而幸与之,愿得尽力。就使无补,亦必不至于恣睢漫漶也。47.在苏洵笔下,韩丞相是一个怎样的人?(2022·湖南·雅礼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高祖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隆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流水上,禽赵王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隆之战》)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岀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B.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C.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D.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轨,方正的大道。文中“车不得方轨”是说大军不能走大路,只能秘密行进。B.辎重,一般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搬运的粮草等物资,也可指行李。文中指前者。C.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部属,也用于敬称将帅。文中“麾下”敬称成安君。D.裨将,相对主将而言,即副将,也称“偏将”;有时也用来指专任一方的将领。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张耳一方仅几万人,且久战未歇;而赵王及成安君一方号称二十万,以逸待劳:这正是成安君正面迎战的底气。B.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确实击中了韩信、张耳一方的软肋,但是陈余没有听从;这也是韩信敢于主动引兵攻击赵军的原因。C.韩信背水布阵,遭到敌方嘲笑;还敢主动进攻,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些招数成功地让赵军倾巢出动,而留下空虚的后方。D.赵军本来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是韩信通过巧妙地排兵布阵,先引蛇出洞,然后各个击破,最终以少胜多,打败敌人。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2)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52.有人说,如果广武君的进言被采纳,历史可能会被改写。试梳理广安君精妙的战术设计。(2022·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馀,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己巳,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丙寅,遣其大臣级失特勒先至渊军,告以兵已上道。(《资治通鉴·隋纪》)5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B.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C.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D.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古代北方部分游牧民族如突厥、回鹘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有别予匈奴的领袖“单于”称号。B.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皇帝。C.互市,既可以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可以指权势之家互相援引,在本文中指的是前者。D.中国,与“中土”“中原”涵义相近,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劝说李渊与突厥联合,李渊亲笔写信给突厥首领,突厥首领表示若李渊自立为天子的话,会全力支持。B.裴寂等人请求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另立他人为皇帝,同时改换为红、白相杂的旗,是不想得罪隋室和突厥。C.突厥带着千匹马来,并且许诺派兵帮助李渊入关,但李渊只留了一半良马,表明自己贫穷,并且不着急用马。D.李渊认为如果突厥进入中原,会危害百姓,但是又急需突厥兵的支持,所以最终约定好后才请突厥出兵相助。56.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2)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57.李渊对突厥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2022·湖南·邵阳市第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光弼,营州柳城人。严毅沉果,有大略。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乾元初,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史思明乘胜西向。光弼敦阵徐行,趋东京,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公保潼关,可以持久。”光弼曰:“两军相敌,尺寸地必争。今委五百里而守关,贼得地,势益张。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贼不得西,此猿臂势也。”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城无留人,督军取战守备。上元元年,进围怀州,思明来救,光弼再逐北。思明屯兵河清,声渡河绝饷路。光弼壁野水渡,既夕还军,留牙将雍希颢守,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左右窃怪语无伦。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日越至垒,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为谁?”曰:“雍希颢。”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不免死。”遂请降希颢,与俱至。光弼厚待之,表授右金吾大将军。高晖闻之,亦降。或问:“公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败,恨不得野战,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希颢无名,不足以为功。日越惧死,不降何待?高晖才出日越之右,降者见遇,贰者得不思奋乎?”宝应元年,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卷》,有删改)5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B.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C.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D.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担任的意思。文中“摄御史大夫”就是担任御史大夫的意思。在古籍中,表示担任官职的词语还有“权、署、行”等,“除”则表免除官职。B.上元,唐肃宗的年号。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C.牙将,古代一种军衔,唐朝节度使的亲兵名称,属中下级军官。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D.铁券,是古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它开始于汉高祖刘邦。6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王承业政令松弛错误,侍御史崔众在太原统兵,常侮辱戏耍王承业,李光弼一向不满,因此皇帝下诏命令众将把军队交给李光弼统领。B.崔众一贯狂妄傲慢,见了李光弼只是长揖,不立刻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了,将他拿下收押。后来又将崔众斩首示众,因此威名震动了全军。C.在叛军乘胜前进的紧要关头,李光弼审时度势,做出胜击败守的决策,命河南道让官吏躲避叛军,城里不要留人,督促军队搬运作战防御的物资。,D.李光弼进兵包围了怀州,史思明前来救援,李光弼两次打败了他。史思明把军队驻扎在河清,并且声称要渡过黄河切断李光弼军运粮的道路。6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2)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不免死。”62.李光弼为什么断定李日越和高晖会投降?(2022·安徽·合肥市第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春,李善长等率群臣奉太祖即吴王位。太祖以国之所重,莫先宗庙郊社,命有司建圜丘于钟山之阳,建方丘于钟山之阴。己巳,典营缮者以宫室图讲。太祖见雕琢奇丽者,命去之,谓中书省曰:“吾节俭是宝,民力其毋殚乎!”十一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夫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户,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必念农之劳,使之不苦于饥寒。”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二月,定卫所官军及将帅将兵之法。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丙辰,禁宦官预政典兵。上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二年秋,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上曰:“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冬十月,诏天下郡县立学。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谓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八年春,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有司以时程督,谕曰:“致治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谷应泰曰:“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然身在行间,手不辍书,遍考百王之迹,深明治乱之故。观其惩官寺之失而禁内官预政,惩藩镇之变而制武臣不预兵食,祸本乱阶,防维略尽。至于立宗庙,建学校无不损益质文,斟酌美备。观其开国,规模弘远矣。”(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6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B.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C.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D.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郊社,祭天称郊,祭地为社,文中指祭祀天地的场所,方丘为郊,圜丘为社。B.世子,原指天子、诸侯的嫡子,明清两代用来指称亲王嫡子,以别于“太子”。C.卫所,明代军事机构,设于京师和各地郡县,一卫所辖有五千余人,卫下设所。D.社学,在乡里设立的学校,与县学、郡学等构成明朝较为完备的地方官学体系。6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审阅宫室设计图,让人删去其中奇丽的设计。他认为要崇尚节俭,不能为兴建宫室而滥用民力。B.明太祖借视察圜丘的时机,让世子遍访农家,了解他们的吃穿用度,以此教育世子要体恤百姓的劳苦。C.明太祖认为汉唐覆亡与宦官弄权有关。他吸取前朝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并确立内侍官制,加以约束。,D.明太祖认为教化可以使风俗淳善,政治清平,是开国的首要事务,因此他一再下诏,命令各地积极兴学。6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2)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2022·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6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B.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C.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D.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主,西汉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B.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C.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D.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亲戚”同义。6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B.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C.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D.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7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2)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71.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2022·江西·上饶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周世宗显德二年春三月,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上重其器识,未几,迁左谏议大夫。三年春正月,唐兵万余人维舟于淮。帝命太祖皇帝击之。太祖皇帝遣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二月,唐主请去帝号,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上赐唐主书,其略曰:“但存帝号,何爽岁寒!傥坚事大之心,终不迫人于险。俟诸郡之悉来,即大军之立罢。”四年春,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景达不许,仁赡愤邑成疾。甲辰,帝耀兵于寿春城北。刘仁赡病甚,不知人。丙午,监军使、营田副使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戊申,帝大陈甲兵,受降于寿春城北。辛亥,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唐主闻之,亦赠太师。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将举城降。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五年,唐主称唐国主,用周正朔。唐主使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六年,六月,唐主遣钟谟入贡,上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谟归,以告唐主。唐主乃城金陵,凡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7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主使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B.唐主使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C.唐主使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D.唐主使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古代帝王庙号,多用以称开国君主。有的帝王有多个庙号。B.节度使,官名,唐始设,执掌一方军事等大权,曾形成割据局面,五代沿置。C.赠,追赠,意思是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者荣誉称号。D.正朔,可指农历正月初一。文中指唐主恰好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称唐国主。7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众多同僚墨守成规、苟且偷安时,比部郎中王朴进献策文,表现了他的器量与胆识,这深为后周世宗赏识,不久他被提升为左谏议大夫。B.守卫寿春的唐军有着较强战斗力,他们在唐主请求取消自己帝号的背景下坚持战斗,守卫了寿春很长时间,其间后周世宗甚至亲临前线。C.后周世宗对后周军队要求十分严格,泗州归附后,他下令不允许士兵入城,还亲自到达泗州城下,严禁军中割草打柴的人侵犯农民的田地。,D.南唐归附后,后周世宗认为后周和南唐已成一家,要求南唐主应为子孙后代着想,操练军队,做好战备,以防后世出现不可预料的事情。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皇帝遣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2)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竟无讼者。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宴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是乃独吊焉。乃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是在乡间,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及党禁始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寔乃谢使者曰:“寔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已。”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谥为文范先生。(节选自《后汉书·陈寔传》)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宴/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B.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宴/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C.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宴/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D.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宴/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设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B.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隋朝以前,人员由主官自选,再上报朝廷由朝廷任命。C.稽颡,古代的一种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文中表示请罪时极度惶恐。D.悬车,即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居家,废车不用,所以称“悬车”。文中指隐居不仕。7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寔年轻时担任办理杂事的小吏,却勤奋好学,整天诵读不倦,后受到县令邓邵的赏识,让他到太学学习。B.陈寔曾经遭人怀疑被抓进监狱拷打审讯,但做了督邮后,不仅没有挟私报复,反而亲自礼遇之前怀疑他的官吏。C.陈寔担任太丘长时,百姓安居乐业,邻县的百姓多前来归附,他进行宽慰劝导并遣送百姓回到原籍,受到称赞。D.早年县令召陈寔为吏,他避隐阳城山中;后来朝廷屡次征召,想破格提拔他,但他托病不起,闭门悬车居家养老。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2)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80.陈寔见有盗夜入其室,为什么“呼命子孙,正色训之”?结果怎样呢?请简要说明。(2022·重庆一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未可卒制。荀彧曰:“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十月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戊辰,以绍为太尉,绍耻班在曹操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表辞不受。四年六月,袁绍欲以攻许。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孔融谓荀彧曰:“绍地广兵强,许攸为之谋,审配任其事,颜良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颜良一夫之勇耳,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多叛归绍者,操与荀彧书,议欲还许。或报曰:“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操乃坚壁持之。十七年正月,曹操还邺。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十月,董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表请彧劳军于谯。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化乱为治,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8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B.十月/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C.十月/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D.十月/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元年,为年号纪年。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元年专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B.橹,文中指军中用以侦察、防御的高台。“流血漂橹”中的“橹”则指的是盾牌。C.趋,小步快走。臣子入朝以此表示恭敬,“入朝不趋”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殊遇。D.管仲,字仲,名夷吾,春秋时任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8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认为忠义之士想要保全汉室,百姓也怀念过去,应在此时迎接天子,从而顺从民众的心愿。B.袁绍认为他对曹操有救命之恩,但曹操却挟持天子命令他,于是上表拒绝了朝廷授予的太尉一职。C.荀彧认为曹操在与袁绍交战的关键时刻不应撤回许都,应抓住时机,继续坚守,但曹操坚持撤回。D.司马光认为汉末时局动荡,荀彧辅佐曹操举贤任能,使混乱的局面转为安定,功勋不在管仲之下。8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2)操由是不悦,表请彧劳军于谯。85.荀彧认为袁绍攻许不足为惧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秋影楼诗集序   ,[清]查慎行《秋影楼诗集》者,余房师东山汪公①所作也。癸酉秋,公举京兆,与余同出德清徐先生、庐陵彭先生之门。后三年丁丑,公成进士;又三年庚辰,以第一人及第,而余坎壈失职,连不得志于有司。惟公于聚散之际,执手欷歔,所以劳苦而慰勉之者,甚真且挚。迨壬午冬,余被召入内廷,癸未三月,倖举南宫②,实出公分校礼闱本房所荐。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曰:“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余拜,公答拜,终不肯以师道自处,仍以执友待之。甫一月,而余扈从赴口外,公亦于是年八月奉太安人③南归。明年车驾渡江,特命公居家食俸,校刻《全唐诗》。丙戌七月,书局未竣,而公讣忽至。余时适请假葬亲,急装遄返,取道虞山,哭公于寝,遗孤尚在乳抱,太安人出编见属,余受而藏之。会还朝期迫,匆匆未暇付梓。及癸巳秋,长假返乡,及检诸箧笥,亟命楷书生缮写,仿宋本开雕,距公下世已八年矣。追维癸酉以后托同谱者十年,在门墙者四年,其间执弟子礼,从容邸舍,亲承色笑者,无过一月中之三数日耳。此余于校阅之下,不禁抚卷心伤,泪流承睫者也。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若夫公诗之体格,位置当在大历以后、长庆以前诸名家间。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注]①东山汪公:汪绎,字玉轮,号东山。②南宫:古代称代尚书省,后亦借指礼部。③太安人:汪绎之母。安人,朝廷给妇人封赠的称号。清制,六品官之妻得以封安人。8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B.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C.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D.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师:明清乡试、会试时,分房阅卷的同考官被录取的生员尊称为房师。B.内廷:清朝,内廷通常指乾清门内,皇帝召开臣下、处理政务的地方。C.礼闱: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因为由礼部主持,故称礼闱;闱,试院。D.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做官者,文中指在同一年做官。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影楼诗集》>是汪绎的作品集,一共九卷,本文是作者为该诗集撰写的序言。全文清徐简古,然一往情深,低回无穷。B.文章记叙作者与汪绎若干年间的交情,赞美汪绎的出众才华,表现了汪绎忠于友谊、谦退不矜等高贵品性,感人至深。C.汪绎中举三年后考中进士,庚辰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及第。对因任官未尽职责而仕途坎坷的作者,汪绎安慰劝勉,情真意切。D.汪绎受命居家领取俸禄,校印《全唐诗》,尚未完工而身亡。作者闻讯,前往吊唁,汪绎的母亲拿出汪绎的诗作托付给作者。8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曰:“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2)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遣使分赈诸州,是月,视学,诏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像,自为赞,书于孔、颜座端,令文臣分撰馀赞,屡临视焉,尝谓侍臣曰:“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于是臣庶始贵文学。帝尝讲求辅弼,谓左右曰:“朕闻范质居第之外,不殖货产,真宰相也!”是日,以质及王溥、魏仁浦同辅政。旧制,宰臣上殿,命坐而议大政;其进拟差除,但入疏状,画可降出,奉行而已,质等自以周朝旧臣,稍存形迹,且惮帝英睿,乃请用札子,面取旨,退,各疏其事,同列书字以志。从之,坐论之礼遂废,二年春正月,度民田,周世宗末年,尝命官诣诸州度民田,而使者多不称,至是,帝谓侍臣曰:“度田盖欲勤恤小民,而民敵愈甚,今当精择其人。”遂分遣常参官诣诸州,寻诏州县课民种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又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一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歉,乾德元年秋七月,帝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庑,指白起像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岂宜受享!”命去之,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初颇好微行裳劣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永康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帝曰:“尔服此,众必相效。”禁之,主一日劝帝以黄金饰肩舆,帝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饰以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材料二贤良曰: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选自《盐铁论·救匮》)9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B.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C.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D.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9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文体的一种,以颂扬为主,多为韵文。文中是对孔、颜的颂扬。B.札子,指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C.义仓,旧时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公益粮仓,与“官仓”相对。D.两庑,指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本文中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9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重视文教,他曾多次到国学视察,扩大、修葺祠堂庙宇,还想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以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B.宋太祖同意了范质等的请求,废除了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在此以前,宰相等重臣上殿议政,可坐在皇帝赐的座位上。C.宋太祖因范质不置办宅第以外的产业而称赏他为真宰相,又让按比例抽取官府所收的两税,贮存起来防备奸凶。D.宋太祖在乾德元年下令将秦将白起的塑像从武成王庙配祀中移除,因为白起曾经杀死已经投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9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诏州县课民种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2)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94.上位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到节俭?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2022·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礼》论苏洵夫人之情,安于其所常为,无故而变其俗,则其势必不从。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事则不可也,而遂翻然以从我者,吾以耻厌服其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曰:“彼为吾君父兄,何以异于我?”于是坐其君与其父以及其兄,而己立于其旁,且俯首屈膝于其前以为礼,而谓之拜。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无故而使之拜其君,无故而使之拜其父,无故而使之拜其兄,则天下之人将嗤笑,以为迂怪而不从。而君父兄又不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为其君父兄。于是圣人者又有术焉,以厌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故圣人曰:“天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与之齿。”而天下之人亦曰:“彼将不与我齿也!”于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齿于圣人。虽然,彼圣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何也?其微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之拜不用于世,吾与之皆坐于此,皆立于此,比肩而行于此,无以异也。吾一旦而怒,奋手举梃而搏逐之可也。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明日彼将有怒作于心者,徐而自思之,必曰:“此吾向之所坐而拜之,且立于其下者也。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奋手举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为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为薪,而犹且忌之。彼其始木焉,已拜之犹且不敢以为薪。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之以耻。呜呼!其事如此,然后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至于今。今之匹夫匹妇,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起坐立,礼之末也。”不知圣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如此之劳也。此圣人之所虑,而作《易》以神其教也。(选自《嘉佑集卷六》,有改动)9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服其心   厌:厌烦B.翻然以从我者张人族   翻:“幡”,迅速C.自治其身   治:修养D.吾不与之齿   齿:同列9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B.①是必不可不如是也   ②辘辘远听,宫车过也C.①徐而自思之   ②归而求治国之策D.①此圣人之所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9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从“情”入手,认为人们是不会无缘无故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原因促使下才会改变。B.从历史上看,圣人之所以能够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导、规训,是利用了人们的羞耻这个最好的方法。C.与荀子认为“礼”是用来修养品性相同的是,苏洵也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礼”的人性教化功能。,D.本文说理委婉曲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与说理气势。9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9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2)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2022·河北·沧县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唐太宗贞观八年冬十一月甲申,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仍请婚。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弃宗弄赞有勇略,四邻畏之。上遣使者冯德遐往慰抚之。十二年。初,上遣使者冯德遐抚慰吐蕃,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上未之许。使者还,言于赞普弃宗弄赞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相离间,唐礼遂衰,亦不许婚。”弄赞遂发兵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十四年冬闰十月丙辰,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辞曰:“臣国中自有妇,父母所聘,不可弃也。且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贤之,然欲抚以厚恩,竟不从其志。丁丑,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大喜,见道宗,尽子婿礼,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为公主别筑城郭宫室而处之,自服纨绮以见公主。其国人皆以赭涂面,公主恶之,赞普下令禁之。亦渐革其猜暴之性,遣子弟入国学,受《诗》、《书》。二十三年。上以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赞普致书于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当勒兵赴国讨除之。”高宗永徽元年夏五月壬戌,吐蕃赞普弄赞卒,其嫡子早死,立其孙为赞普。赞普幼弱,政事皆决于国相禄东赞。禄东赞性明达严重,行兵有法,吐蕃所以强大,威服氐羌,皆其谋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10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B.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C.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D.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10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公元7至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B.礼部,古代官署,北魏始设,隋代始为六部之一,后历代相沿,其长官为礼部尚书。C.《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又称《书经》。D.嫡子,中国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之子。若为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则称嫡长子。10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在弃宗弄赞做国王前和唐朝没有往来,弃宗弄赞很有勇气胆略,四周邻国都害怕他。贞观八年他派使者入唐朝进贡,并请求通婚。B.出使唐朝的吐蕃使者对赞普弃宗弄赞说,是吐谷浑王从中挑拨离间,使得唐朝礼节疏远,也不答应通婚,于是弃宗弄赞出兵进攻吐谷浑。,C.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派丞相禄东赞携贡品入唐,请求通婚,唐太宗答应许婚。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嘉许禄东赞,想把琅玡公主嫁给他。D.弃宗弄赞按照女婿的礼节接待护送文成公主的李道宗,他羡慕唐朝服饰和仪仗的美丽,身着绸缎衣服去见公主,还下令禁止国人以赭涂面。10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上未之许。(2)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104.禄东赞拒绝唐太宗赐婚的理由是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2022·海南海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冬,十月,戊子,始行新律。文帝诏曰:“夫绞以致毙,斩则殊形,除恶之体,于斯已极。枭首、環身,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枭、辗及鞭,并令去之。其余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条目甚多,备于简策。杂格、严科,并宜除削。”自是法制遂定,后世多遵用之。隋主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因置笏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独孤皇后,家世贵盛而能谦恭,雅好读书,言事多与隋主意合。帝每临朝,后辄与帝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帝,政有所失,随即匡谏。候帝退朝,同反燕寝。有司奏称:“《周礼》百官之妻,命于王后,请依古制。”后曰:“妇人与政,或从此为渐,不可开其源也。”大都督崔长仁,后之中外兄弟也,犯法当斩,帝以后故,欲免其罪。后曰:“国家之事,焉可顾私!”长仁竟坐死。后性俭约帝尝合止利药须胡粉一两宫内不用求之竟不得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宫内亦无之然帝惩周氏之失,不以权任假借外戚,后兄弟不过将军、刺史。帝外家吕氏,素微贱,齐亡以来,帝求访,不知所在。及即位,始求得舅子吕永吉,追赠外祖双周为太尉,封齐郡公。岐州刺史安定梁彦光,有惠政,隋主下诏褒美,以厉天下之吏;久之,徙相州刺史。岐俗质厚,彦光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自齐亡,衣冠士人多迁入关,唯工商乐户移实州郭,风俗险被,好兴谣讼,目彦光为“著帽饧”。帝闻之,免彦光官。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自请复为相州,帝许之。豪猾闻彦光再来,皆嗤之。彦光至,发擿奸伏,有若神明,豪猾潜窜,阖境大治,吏民感悦,无复讼者。(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10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性俭约/帝尝合止利药/须胡粉一两/宫内不用求之/竟不得/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宫内亦无之/B.后性俭约/帝尝合止利药/须胡粉一两/宫内不用/求之/竟不得/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宫内亦无之/C.后性俭约/帝尝合止利药/须胡粉一两/宫内不用求之/竟不得/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宫内亦无之/D.后性俭约/帝尝合止利药/须胡粉一两/宫内不用/求之/竟不得/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宫内亦无之/10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的板子,可用于记事。B.方辇,秦汉之后多专指帝王、皇后所乘的车,方辇为并排两辇之意。C.外家,即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文中为皇后的亲戚。D.奏课,奏为上报之意,课为考核,指把计簿、户籍等按规定时间报送朝廷。10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改革律令,他认为原来的枭首、车裂等残酷刑法对惩恶肃纪并没有什么补益,于是削除或减轻了许多刑罚,后世各代也多遵用隋律。B.刘行本因隋文帝答打郎官一事极力进谏,不惜将笏板扔在地上,想要退朝抗议,终于触动了隋文帝,隋文帝不仅宽免了郎官,还郑重地向刘行本道歉。C.独孤皇后性情谦恭,喜欢读书并积极参与处理国家政事,她派遣宦官伺察文帝在朝堂上的行为,一旦发现朝政有错就及时劝止。D.隋文帝吸取外戚乱政的教训,对外戚不委以要职,崔长仁犯法当斩,隋文帝原打算赦免他的罪行,但独孤皇后严于法度,不徇私情,最终崔长仁被依法处死。,10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2)岐州刺史安定梁彦光,有惠政,隋主下诏褒美,以厉天下之吏。109.梁彦光第一次出任相州刺史为何以被免职告终?请简要分析。(2022·河南开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同郡刘怀敬之母,裕之从母也,生怀敬未期,走往救之,断怀敬乳而乳之。及长,勇健有大志。仅识文字,以卖履为业,好樗蒲,为乡闾所贱。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元兴三年,桓玄之乱,刘裕入朝。玄谓其司徒王谧曰:“裕风骨不常,盖人杰也。”玄后刘氏有智鉴,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终不为人下,不如早除之。”玄曰:“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俟关、河平定,然后别议耳。”刘裕与何无忌密谋兴复,刘迈弟毅亦与无忌谋讨玄,于是相与合谋起兵。刘裕克京口,玄惧,浮江南走。裕入建康,王谧推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制史。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玄挟帝至江陵毅等自寻阳西上与玄遇玄众大溃挟帝西走冯迁击斩之乘舆返正于江陵桓振袭陷江陵。义熙四年春正月,刘毅等不欲刘裕入辅政,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刺史,或欲令裕于丹徒领扬州,以内事付孟昶。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谘裕,沈先见裕记室录事参军刘穆之,具道朝议。穆之伪起如厕,密疏白裕曰:“皮沈之言不可从。”裕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之。穆之曰:“晋朝失政日久,天命已移。公兴复皇祚,勋高位重,今日形势,岂得居谦,遂为守藩之将耶?刘、孟诸公与公力敌势均,终相吞噬。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将来之危,难可熟念。今朝议如此,宜相酬答,必云在我,措辞又难,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公至京邑,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裕从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1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玄/挟帝至江陵/毅等自寻阳西上/与玄遇/玄众大溃/挟帝西走/冯迁击斩之/乘舆返正于江陵/B.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玄挟帝至江陵/毅等自寻阳西上/与玄遇/玄众大溃/挟帝西走/冯迁击斩之乘舆/返正于江陵/C.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玄/挟帝至江陵/毅等自寻阳西上/与玄遇/玄众大溃/挟帝西走/冯迁击斩之乘舆/返正于江陵/D.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玄挟帝至江陵/毅等自寻阳西上/与玄遇/玄众大溃/挟帝西走/冯迁击斩之/乘舆返正于江陵/1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因整座城池凭山临江,故习称“京口”,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B.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文中指同乡人。C.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时开始设置,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其后历代职责均没有变化。D.内事,有宗庙祭祀之事、国内的事、朝廷内的事、宫内的事、方术之事等意思。文中指朝廷内的事。1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从小孤苦,刚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加上家庭贫困,其父刘翘就想把他丢弃,幸亏其姨母救他回来并用乳汁喂养他,才得以幸存下来。B.刘裕长大之后,虽然勇敢健壮并且有远大的志向,但是因其仅能识文断字,又喜欢赌博,所以他只能依靠卖草鞋维持生计,生活很不如意。C.桓玄执政后,刘裕入朝觐见,桓玄夸他是人中豪杰,而桓玄的皇后聪慧,善于识人,她劝桓玄趁早杀了他,桓玄不同意而最终酿成后祸。D.刘穆之认为,扬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地区,如果朝廷让别人掌管扬州,那么刘裕就会受制于人,所以他极力劝说刘裕一定要任扬州刺史。,1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俟关、河平定,然后别议耳。(2)公兴复皇祚,勋高位重,今日形势,岂得居谦,遂为守藩之将耶?(2022·湖北·黄冈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材料一: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材料二: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注】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注】心性义理:属宋明理学范畴。1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B.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C.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D.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1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版,古代臣子上朝时所执的狭长木板,用来记事备忘。《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B.通判,官名,由北宋始置,辅佐州府长官处理粮运、水利、诉讼等政务,同时又负责监察州府长官。C.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D.横渠,地名,因张载在此创办横渠书院而闻名。文中指张载,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1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初任分宁主簿时,久未决断的案件一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果断老练。,B.在面对残酷凶悍的官吏王逵时,周敦颐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争辩未果后,气愤地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对方醒悟并改判。C.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周敦颐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做事不惮劳苦。D.军事通判程珦知道周敦颐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他的学说上承接孔孟,下启学者,影响深远。1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2)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118.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2022·山东·胜利一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选编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材料二: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11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1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C.敕,汉朝时指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南北朝以后则专指皇帝诏令。,D.科举,考试选拔制度,明代科举分三级,会试由吏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121.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B.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C.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D.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1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123.杨士奇提出了哪些科举改革的措施?请分条概括。(2022·江苏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公讳某,字某。曾祖讳丕,祖讳祚,父讳锐,世以资雄里中,不乐仕宦而好施。及公而资益衰,乃叹曰:“吾闻施于为政,其利可以天下,资安足道哉!”乃慨然以孔氏《尚书》举于有司,累不中;因就他选,曰:“可以为政,何择焉?”初任莱州莱阳主簿,会令坐事解去,公署令事,告其民曰:“令欲为法简而利民博者当何为?去其甚恶可也。”乃缚故吏唐权,条其宿恶上于州,杖其脊而遣之。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公曰:“使我为令期年,不独善人不惧恶人,可使恶人为善也。”已而河决东平,公部县丁夫数千,召权署队长,权喜曰:“公许我自新矣。”卒以丁夫治河为诸县最。历婺州兰溪尉、陈州项城主簿。会岁旱蝗,州守风吏按田者言旱不为灾,公与守争至三四,民得复,乃已。改颍州司法参军,州民药氏为盗,会赦,出入里闾,操弓矢,为民害。有朱氏者,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改华州司法,迁苏州之吴江、江宁之句容二县令,遂老于京师。以某年某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六十有九。公好学善书,喜宾客,务赒人缓急。而为性宽静沈默,左右丞史有不如意,未尝笞责,诸子问之,则曰:“刑法岂为喜怒设邪?”公,子男十人,二早卒。庆历四年九月庚申,葬于开封尉氏蒋成乡柏子原之新茔。长子拱璧,右侍禁;次拱之,左班殿直;次辰,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以中丞之贵累赠尚书兵部员外郎,将葬,中丞君泣而语其伯仲曰:“吾家世有阴德于人而无兴者,至吾先君不有于其躬而以贻后世。小子不佞,幸得备员御史府。然惧乎后世徒见王氏之兴,而不知吾世积渐之所以来者若此,其可无铭?”乃来求铭。铭曰:公世以资,施德于人。至公资衰,乃施于官。有子之一,足大公门。矧公多子,多子多孙。惟彼世德,如流有源。其来者远,愈积益蕃。铭昭其昧,以永厥存。1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B.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C.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D.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12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B.丁夫:在唐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C.庆历: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使用的年号名称,文中是年号纪年。D.赠:古代朝廷给在职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加封爵位官职。1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公并非出生于官宦世家,到王公时,因家财减少,他才一改先人不愿为官的想法,开始谋求为官之途。B.王公代理莱阳县令时,驱逐了品行恶劣的唐权,后因唐权能改过自新,在修治黄河溃堤时,就让他代理队长。C.王公承继祖上遗风,乐于扶困济危。为官时,善待身边的侍从幕僚,不因自己的一时喜怒而滥用刑法。D.欧阳修替王公写墓志铭,既是因王公儿子所求,也是被王公德义所感,更是想以王公之德昭示后人。1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条其宿恶上于州,杖其脊而遣之。(2)州守风吏按田者言旱不为灾,公与守争至三四,民得复,乃已。128.欧阳修在铭文中写道:“惟彼世德,如流有源。其来者远,愈积益蕃。”这样写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2022·江苏江苏·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高祖入关,丞相府司录李纲荐珪贞谅有器识,引为世子府谘议参军。建成诛后,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贞观元年,太宗尝谓待臣曰:“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十一年,与诸儒正定《五礼》,书成,赐帛三百段,封一子为县男。是岁,兼魏王师。王问珪以忠孝,珪答曰:“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当年可以享天祐,余芳可以垂后叶。”王曰:“忠孝之道,已闻教矣,愿闻所习。”珪答曰:“汉东平王苍云“为善最乐’。”上谓侍臣曰:“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是所谙悉,以其意存忠孝,选为子师。尔宜语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无过’。”泰每为之先拜,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时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礼》有妇见舅姑之仪,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礼皆废。珪曰:“今主上圣明,动循法制①。吾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遂与其妻就席而坐,令公主亲执笄行盥馈之道②,礼成而退。是后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备妇礼,自珪始也。珪少时贫寒,人或遗之,初不辞谢;及贵,皆厚报之,虽其人已亡,必贩赡其妻子。事寡嫂尽礼,抚孤侄恩义极隆,宗姻困匮者,亦多所周恤。珪通贵渐久,而不营私庙,四时蒸尝,犹祭于寝。坐为法司所劾,太宗优容,弗之谴也,因为立庙,以愧其心。珪既俭不中礼,时论以是少之。十三年,遇疾,寻卒,年六十九。赠吏部尚书,谥曰懿。(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注】①动循法制:做什么事都遵循礼法典制。②盥馈之道:指妇人为长者行盥洗、送膳食之礼。1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B.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C.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D.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1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玠:古人取的字与名之间的关系有同义反复、反义相对、连义推想等几种,文中“王珪,字叔玠”与“仲由,字子路”名与字的关联方式不相同。B.后:繁体字“以后”的“后”写成“後”,“皇天后土”的“后”依然写成“后”。文中加点“后”若用繁体,前一处为“后”,后一处为“後”。C.男:爵位名,是我国古代五等爵的第五等,前面四等依次为“公、侯、伯、子”。文中封其子为“县男”是朝廷对其家族的封赏。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评定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谥曰‘懿’”是朝廷给予王珪的褒扬。1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王珪被推荐为太子李建成的谘议参军,后来李建成被诛杀,太宗爱借王珪的才能,授予他谏议大夫之职。B.唐太宗把君臣比为鱼和水,认为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C.王珪深得太宗的信任。太宗认为王珪堪为帝子之师,他请侍臣转告魏王,要魏王把老师王珪当成自己一样礼待。D.王珪重视“礼”,他以师道自居接受魏王的礼拜,开创了公主拜见公婆并亲自为其行盥洗、送膳食等礼仪的规矩。1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2)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133.王珪是唐初的名相,以遵守礼法著称,而他又因何事被弹劾?唐太宗是如何处置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及详解1.B2.A3.D4.(1)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2)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打败;“召”,召见;“奈……何”,把……怎么办。(2)“请求”,请求找来;“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供秩”,供给生活物品,可意译为“安置”;“焉”,代词,他们。参考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5.B6.A7.B8.(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9.C10.C11.A12.(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13.(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14.B15.A16.B17.(1)(太祖)从容地同他们谈论经史,并询问时事,特别显示出尊重之礼,下令有关部门创设礼贤馆来安置他们。(2)当时康茂才屯粮充足,其他将领都赶不上他,(朝廷)特别申明告谕要及时开垦。18.①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礼遇刘基等人,并依据其才能合理任用。②咨询政事,善纳雅言。采纳了刘基的十八条策略,同意陶安对刘基等人的评价。③以史为鉴,严明朝纲。告诫大臣以元朝的过失为鉴,不要苟且偷安,徒有虚位。,【解析】14.本小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们大家为了百姓的生存大计,推举拥护我,但是建国的初期,首先应当整肃朝政。元朝皇室昏庸腐败,赏罚大权被下面篡夺,法律、规章不能执行,人心涣散,最终导致天下骚乱。“推戴予”意为“推举拥护我”,“推戴”与“予”之间是动宾关系,应在宾语后断句,排除A、D两项。“威福下移”“法度不行”都是主谓关系,且句式整齐,形成并列,谓语“下移”后面应断句,排除C项。故选B。15.本题考查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能力。A.“建康,又名建邺、京口、金陵等”错误,“京口”是江苏镇江的古称,而非南京。故选A。1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B.“被授予高安县丞、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等职位”错误,张冠李戴,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的是宋濂,而不是刘基。故选B。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翻译能力。(1)“咨以时事”,询问时事;“见”,显现,显示;“处”,处置,安置。(2)“充仞”,充足;“不及”,赶不上,比不上;“申谕”,申明告谕。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根据原文“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以濂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遣世子受经。以溢、琛为营田司佥事,基留帷幄,预机密谋议”可知,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根据原文“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基遂决计趋金陵,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嘉纳之”可知,咨询政事,善纳雅言。根据原文“今将相大臣当鉴其失,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充位而已”可知,以史为鉴,严明朝纲。参考译文:元至正二十年春季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建康入见太祖。太祖非常高兴,说:“我为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给他们赐座,(太祖)从容地同他们谈论经史,并询问时事,特别显示出尊重之礼,下令有关部门创设礼贤馆来安置他们。刘基自幼聪明过人,凡是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一遍即可透彻领悟书中精要。元至正初年,(刘基)凭借精通《春秋》考中进士,被授予高安县县丞,又屡次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朝政局大乱,他呈上弹劾自己、请求辞职的状子后离去。他常建议围剿方国珍,不被采纳,便安身在绍兴。不久,总制官孙炎受太祖之命派人前来聘请,刘基立刻决定前去金陵,陈述自己对时务的十八条策略。太祖嘉奖并采纳了这些建议。一天,太祖悠闲地问陶安说:“刘基他们四人的才华怎么样?”陶安说:“我的谋略比不上刘基,学问比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叶琛。”太祖很同意这个看法。不久,任用宋濂为江西等地儒学提举司的提举,派遣世子在此处从师学经。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刘基留在军帐,参与机密谋议。二十一年春正月初一,中书省设置御座,敬奉小明王,举行庆贺典礼。刘基很生气地说:“一个放牧的小子,,敬奉他做什么!”说完不拜。太祖召刘基入内,向他询问此事。刘基于是陈述了天命自有所归之说。太祖大受感触而有所领悟,于是拟定了征战讨伐的计策。二十三年春季二月,(朝廷)向将士们申明屯田令。当时康茂才屯粮充足,其他将领都赶不上他,(朝廷)特别申明告谕要及时开垦。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长等人因太祖的功德日益增长,屡次上书劝谏太祖登上帝位,未被应允,于是率领各位大臣敬奉太祖成为吴王。建立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太祖告谕李善长等人说:“你们大家为了百姓的生存大计,推举拥护我,但是建国的初期,首先应当整肃朝政。元朝皇室昏庸腐败,赏罚大权被下面篡夺,法律、规章不能执行,人心涣散,最终导致天下骚乱。现今各位将相大臣们要以元朝的过失作为借鉴,同心协力,励精图治,不要苟且偷安,按照原来的样子虚充职位而已。”19.D20.C21.B22.①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擅长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②皇帝认为王恭等人是当时有名望的杰出人物,以为王雅是嫉妒他们超过自己,所以就不听他的。23.①从小知名,干练能理事。②出身高贵,性好接下,为人谦卑。③敬慎奉公。【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王恭风度简傲高贵,神情方正严肃,已居有外戚的贵重,承当着亲贤的寄托,然而他禀性严峻狭隘。不能容人,有自以为是的操行,没有守节的心志。“简贵”是“风神”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应在“贵”后面断开,排除A、C。“无所”为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无”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便常被用来代指军队或国家”错误。“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便失宠”错误。由原文“雅素被优遇,一旦失权,又以朝廷方乱,内外携离,但慎默而已,无所辩正”可知,是说他失去威权,并不能说他失宠。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雅既贵幸”,被动句,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门下车骑常数百”,定语后置句,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礼”,礼遇。(2)“秀望”,有名望的杰出人物;“谓”,认为;“疾”,嫉妒。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雅少知名,州檄主簿,举秀才,除郎中,出补永兴令,以干理著称”可知,王雅年少时就被众人所知,州中征召他做主簿,被举荐为秀才,后来又被任命郎中,外调补任永兴令,以干练能理事著称。因为王雅从小知名,干练能理事,所以孝武帝对王雅“深加礼遇”。由原文“雅,字茂达,东海郯人,魏卫将军肃之曾孙也。祖隆,后将军。父景,大鸿胪”“雅性好接下”可知,王雅,字茂达,是东海郯人,北魏卫将军王肃的曾孙。祖父王隆,官拜后将军。父亲王景是大鸿胪寺卿。王雅本性喜好结交地位低下的人。因为王雅出身高贵,性好接下,为人谦卑,所以孝武帝对王雅“深加礼遇”。由原文“敬慎奉公,孝武帝深加礼遇”可知,恭敬谨慎奉公行事,孝武帝给予很高的礼遇。因为王雅敬慎奉公,所以孝武帝对王雅“深加礼遇”。参考译文:,王雅,字茂达,是东海郯人,北魏卫将军王肃的曾孙。祖父王隆,官拜后将军。父亲王景是大鸿胪寺卿。王雅年少时就被众人所知,州中征召他做主簿,被举荐为秀才,后来又被任命郎中,外调补任永兴令,以干练能理事著称。多次升迁做了尚书左右丞,历任廷尉、侍中、左卫将军、丹阳尹,兼任太子左卫率。王雅本性喜好结交地位低下的人,恭敬谨慎奉公行事,孝武帝给予很高的礼遇,虽然是任外职,也屡屡受到接见,常参与谋议朝廷大事。孝武帝每次设酒宴,王雅没来就不先举起酒杯饮酒,他被孝武帝器重到这样的地步。然而他的职务和待遇超过了才能,当时人给他加上佞幸之名。晋孝武帝在后宫修建清暑殿,开北上阁,出华林园,和美人张氏一起游玩,只有王雅在身边。会稽王司马道子兼任太子太傅,认命王雅为太子少傅。当时王珣的儿子大婚,宾客和车马很多,恰逢听闻王雅被授予少傅之职,一多半人都去了王雅处。当时风俗颓败,人们没有廉耻。然而少傅这一官职,朝廷之中都认为属于王珣,王珣也很自信。等到宫中诏书宣布任用王雅,众人就都跑到王雅那里去了。将要举行任职仪式时,天下雨了,请求打伞进去。王珣不同意,于是冒雨举行仪式。王雅尊贵受宠信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他都能很好地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晋孝武帝因司马道子没有治国的才干,担心百年之后皇室倾覆危亡,就选当时有名望的人担任屏藩之臣,将要提拔王恭、殷仲堪等人时,先去咨询王雅。王雅认为王恭等人没有治世之才,不可担当大任,就不急不忙地说:“王恭风度简傲高贵,神情方正严肃,已居有外戚的贵重,承当着亲贤的寄托,然而他禀性严峻狭隘。不能容人,有自以为是的操行,没有守节的心志。殷仲堪虽然在小事上很谨慎,以文辞义理著称,也没有大器量,而且才干和谋略不足。如果委以地方长官的重任,依据地形优越的地方,现在天下无事,他们足可以完成职守,如果国家有什么变动,他们必定成为祸乱的起因。”晋孝武帝认为王恭等人是当时有名望的杰出人物,以为王雅是嫉妒他们超过自己,所以就不听他的。这俩人都被提拔任用,后来终于出了事,有识之士称他能鉴别他人的品行才能。王雅后迁任领军、尚书、散骑常侍,将要大大地推崇重用他,承担副相的重任,这时晋孝武帝去世,仓猝之间没得到遗诏。王雅素来受到优厚的待遇,突然失去威权,又因为朝廷正乱,内外离心,他只是谨慎沉默而已,没有什么辩争匡正。即使在晋孝武帝时,也不能犯颜当廷抗争,凡是有所谋划时,他只是唯唯诺诺而已。不久迁任左仆射。隆安四年,王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24.B25.C26.D27.(1)金兵势必追逐袭击而向南进军,臣等待金兵到来,必当率领各位将领或者挫败敌军的锐气,或者等待敌军疲乏。(2)现在我的军队,远在长江上游,距离朝廷几千里路,平时常有粮食匮乏的忧虑。28.①不拘时间长短,使敌人莫测我方的举措,得便即入。②诱敌深入截击,先灭敌有生力量,再实现战略意图。③长驱直入,攻其必救,然后消灭疲于奔命的敌人。【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只能依靠陛下您告诫有关部门,广泛储备粮草补给,使我能够专心思考军事计划,不再因忧心军粮而扰乱心思,那么谋划确凿计策周密,必定能有助于完成收复国土的大事。“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有司”是“戒敕”的对象,作其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其方寸”是“乱”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太尉……和‘丞相’、‘太傅’并称为‘三公’”错误。太尉和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长安”错误,应该是“开封”。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进军;“俟”,等待;“锉”,挫败;(2)“部曲”,军队;“上流”,长江上游;“去”,距离。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由“然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可知,不拘时间长短,使敌人莫测我方的举措,得便即入。由“贼利速战,不得所欲,势必复还。臣当设伏,邀其归路,小入必小胜,大入则大胜,然后徐谋再举”可知,诱敌深入截击,先灭敌有生力量,再实现战略意图。由“设若贼见上流进兵,并力来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长驱,捣其巢穴。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殚,纵今年未尽平殄,来岁必得所欲”可知,长驱直入,攻其必救,然后消灭疲于奔命的敌人。参考译文:下臣自从靖康年间宋室巨变后,本出身于平民,追随陛下您的军队,真心怀有为国家舍弃生命、洗雪国仇与耻辱的壮心,有幸依靠宋室神灵的庇佑,先后为国家做了一些微薄的效劳。陛下记下了臣的微薄功劳,从布衣百姓提拔任用臣,居然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将臣的官职升到太尉,官阶并列三公高位,对臣的封赐等级等同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待遇,又加赠臣宣抚使的名位。臣原本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蒙受皇上的恩宠越次擢升,超出了应有的限度;现在又承蒙陛下增加军队,以助收复中原的宏图。臣算什么人呢,承蒙陛下神圣的知遇之恩到这种地步,岂敢不日思夜想,去报答陛下的恩宠呢。臣揣测敌方军情,他们之所以在河南扶持刘豫,使他统领黄河以北的山东、陕西等地域,是打算残害中原百姓,用中原地区来攻击宋室。粘罕因此得到休兵养马的喘息机会,伺隙窥探可乘之机,包藏着不小的祸心。臣不在这个时候禀告陛下让您圣明决策、高妙谋划,去破坏敌方的阴谋诡计,使得刘豫父子分离,促使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叛变将领回归宋朝,使得河北、河东的失地能逐渐收复,那么金人就会不断使出诡计,到了那时也逐渐很难有所图谋了。臣希望陛下您能给臣一些时间,不要给臣限定时间,使得敌军难以猜测到臣的作战计划。倘若万一得手便可以长驱直入,率领军队直逼开封、洛阳,占据河阳、陕州、潼关一带地方,并以此召唤五路叛将反戈,那么刘豫必定会舍弃汴都开封,而向河北逃亡,这样开封周围、陕西失地便可以收复了。至于京东两路所辖诸郡,陛下您可以交付韩世忠、张俊两位将军,也可以率军攻下,臣然后分派军队占领濬、滑,进军图谋河北、河东两路,刘豫父子肯定可以擒获。这样的话,西辽可以兴国,金人能够破灭,四方异族也可以平定,陛下江山社稷长远无穷的大计,确实就在于这一军事举动。假如伪齐联合金国在汝州、颍州、陈州、蔡州等地坚壁清野,在商於、虢州、洛阳等地屯兵驻守要塞,我宋军进击就没有粮草可供给养,攻伐又难以运输军粮,那么臣就需收兵,确保长江上游湖北等地的安全。金兵势必追逐袭击而向南进军,臣等待金兵到来,必当率领各位将领或者挫败敌军的锐气,或者等待敌军疲乏。金兵谋利速战速决,却无法实现,必然会卷土重来。臣必定设下伏军,拦截敌军的归路,敌军小入埋伏圈我们就获得小胜,大入就能获得大胜,此后再妥善谋划,进行下一步行动。假设敌军看到我们进兵长江上游,合并军力来侵犯淮河,或者分兵进攻四川路,臣便率军长途挺进,直捣金兵的老巢。敌军受困忙于应付,势衰力尽,即使今年不能彻底消灭,明年也必定能实现我们的军事计划。不超过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全部收复国土了。陛下您回归开封故都,或者进一步迁都襄阳、关中,唯听从陛下的选择定夺。,臣听说:兴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国内要动用七十万人家的赋役,这难道是小事吗。然而古代命令将领率兵征讨,老百姓不用第二次服役,也不用第二次征收粮食,这是因为谋虑周详而物资充足。如今臣的军队,远在长江上游,距离朝廷几千里路,平时常有粮食匮乏的忧虑。因此,去年秋季我的军队深入陕、洛地区,而在军营中的士兵有因挨饿而逃跑,所以我率军赶紧撤回,未能完成前面的功业。导致沦陷区内效忠国家的人随即被敌军屠杀,这都是我的罪过。如今只能依靠陛下您告诫有关部门,广泛储备粮草补给,使我能够专心思考军事计划,不再因忧心军粮而扰乱心思,那么谋划确凿计策周密,必定能有助于完成收复国土的大事。将来迎回太上皇、宁德皇后的灵柩,奉请皇室亲眷回国,使得祖庙再得安宁,万民一起欢庆,陛下高枕安睡,再无金兵威胁的忧虑,这样臣的志向愿望就完全实现了。然后,臣乞求解甲退职,返回故里,这是臣往日所自夸的宏愿。敬请陛下宽恕我的轻狂,臣不胜惶恐。请陛下裁决。29.C30.A31.B32.(1)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2)陈叔陵有造反(叛离)之心,对管理药物的官吏命令说:“切药的刀很不锋利,可以磨一磨。”33.(1)召来亲信切断青溪道路,赦免东城的囚犯充当战士,散发金帛赏赐众人。(2)亲自披甲,穿白布帽,登上城楼西门,招募百姓。(3)又尝试召来诸王和将帅。【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时吴媪已经扶着太子避开贼人,叔坚找到太子所在之处,想要获得生杀朝臣(陈叔陵)的权力,叔陵力大,挣开袖子得以逃脱,突围跑向云龙门,驰车回到东府。“叔坚”为“求太子所在”的主语,且“避贼”为前句的谓宾结构,“避贼”前面不能断开,排除AB。“奋袖”的结果为“得脱”,不需要断开,排除D。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十二月是仲冬”错误,十二月是季冬。故选A。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当天,陈叔陵用剉药刀砍中守丧的太子和柳皇后”错误。结合“乙卯,小敛,太子哀哭俯伏”“叔陵抽剉药刀斫太子,中项,太子闷绝于地”分析,乙卯,皇上小敛,太子痛哭不已。陈叔陵抽出剉药刀斫砍太子,命中太子脖子,太子昏厥倒地。陈叔陵袭击太子是在皇上驾崩的第二天。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疾”,嫉妒;“阴”,暗地里,暗中;“中”,中伤;“欲中之以法”,“以法”作状语,状语后置句。(2)“异志”,二心,叛离之心;“典”,掌管,管理;“砺”,磨,磨砺。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召左右断青溪道,赦东城囚以充战士,散金帛赏赐”分析,召来亲信切断青溪道路,赦免东城的囚犯充当战士,散发金帛赏赐众人。结合“仍自被甲,著白布帽,登城西门,招募百姓”分析,又亲自披甲,穿白布帽,登上城楼西门,招募百姓。结合“又召诸王将帅,莫有至者,唯新安王伯固单马赴之,助叔陵指挥”分析,又尝试召来诸王和将帅,没有人到来,只有新安王伯固一人前来,帮助叔陵指挥。参考译文:,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冬天十二月,始兴王陈叔陵是太子的次弟,与太子同父异母,母亲是彭贵人。叔陵担任江州刺史,性格苛察狡诈阴险。新安王陈伯固因为善于诙谐戏谑,被皇上和太子宠幸,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叔陵入朝担任扬州刺史,朝中事务他大多涉及。省阁执事官员,顺从他的旨意,他当即委婉劝谏皇上进用此人,如果稍微有所违忤,必定用大罪定罪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陈伯固忌惮他,于是谄媚探求他的意图。叔陵喜好发掘古坟,伯固喜好射野鸡,他们常常一起前往郊野,关系亲密,于是一起暗中图谋不轨。伯固担任待中,每次得到朝中密语,必定告知叔陵。十四年春正月已酉这一天,皇上病重,太子与始兴王叔陵、长沙王叔坚一起入宫侍疾。陈叔陵有造反之心,对管理药物的官吏命令说:“切药的刀很不锋利,可以磨一磨。”甲寅这天,皇上驾崩。仓猝之际,陈叔陵命令侍从从外面取剑。侍从没有领悟,取来朝服、木剑进上,叔陵发怒。陈叔坚在一侧,听闻此事,怀疑有变,暗中观察陈叔陵所作所为。乙卯,皇上小敛,太子痛哭不已。陈叔陵抽出剉药刀斫砍太子,命中太子脖子,太子昏厥倒地。母亲柳皇后跑来解救,叔陵又斫砍皇后数下。乳媪吴氏从后方掣住叔陵手肘,太子才得以起身。叔陵持太子衣,太子自奋得免。叔坚用手扼住叔陵,夺去他的刀,又牵着他靠近柱子,用他的衣服褶袖捆缚住他。当时时吴媪已经扶着太子避开贼人,叔坚找到太子所在之处,想要获得生杀朝臣(陈叔陵)的权力,叔陵力大,挣开袖子得以逃脱,突围跑向云龙门,驰车回到东府。召来亲信切断青溪道路,赦免东城的囚犯充当战士,散发金帛赏赐众人。又亲自披甲,穿白布帽,登上城楼西门,招募百姓。又尝试召来诸王和将帅,没有人到来,只有新安王伯固一人前来,帮助叔陵指挥。叔陵的军队大约一千人,占据城池防守。当时各路军队都沿着长江防守,台内空虚。叔坚禀告柳后,让太子舍人司马申以太子的命令召来右卫将军萧摩柯进宫觐见,萧摩柯接受命令,率领几百名步兵和骑兵前往东府,驻扎在城西门。叔陵慌恐,派遣记室韦谅把他的鼓吹乐队送给摩柯,对她说:“事情成功,必定让你作台辅重臣。”摩柯欺骗回复他说:“需要大王的心腹将领亲自前来,我才敢接受命令。”叔陵派遣他所亲近的戴温、谭骐驎拜访摩柯,摩柯抓住他们送往台城,斩首,在东城示众。叔陵自己知道大势已去,回到内房,把妃子张氏和宠妾七人沉入井中,率领几百步兵和骑兵步自小航渡出发,想要前往新林,乘舟奔向隋朝。走至白杨路,被台军拦截。伯固看见军队来到,立刻躲避入巷中,叔陵派人骑马拔刀追赶他,伯固又回来,叔陵部下大多弃甲逃溃。摩柯的马容陈智深迎击刺向叔陵,叔陵倒地僵仆,陈仲华靠近斩下他的头颅,伯固被乱兵杀害,从寅时到巳时才平定。叔陵的儿子全都赐死,伯固的儿子都被宽宥贬为庶人。韦谅及咨议参军兼记室郑信都被处死。34.B35.A36.C37.(1)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2)何况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38.①封禅耗费财物,当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②封禅时各国君主云集,容易被对方窥探国情;③封禅是太宗崇虚名而百姓受实害的举动。【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徵、王珪,尽心侍奉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任用他们。然而魏徵常常劝谏而我不接受,之后我和他说话,他总是不答应,这是为什么?“故”表结果,一般放在句首,前面断开,且“所事”是所字结构,名词性,做“尽心”的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AD;“我”是“与之言”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且“辄不应”的主语是“魏徵”,不是“我”,所以“辄”前断开,排除C。故选B。3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帝王即位之初要进行一次封禅”错误,并没有这种说法。“封禅”一般是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举行。故选A。3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魏徵与王珪曾是仇敌”错误,从“王珪、魏徵昔为仇雠”“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可以看出是太宗与魏徵、王珪曾是仇敌。故选C。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乂安”,太平,安定;“虽”,即使;“庸何”,什么;“伤”,损害。(2)“赏赉”,赏赐;“不赀”,数量极多,无法计量;“厌”,满足;“远人之望”,远方之人的欲望。3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可知,魏徵认为从隋末大乱以来,人口还没有恢复,国库还空虚,而皇上启程东巡,千乘车万匹马,需要劳役、费用的供应和安排,以现在的国力很难承受;由“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可知,魏徵认为封禅之时,各国君主都要前来,而把他们引入大唐的腹地,会让他们看到大唐的真实状况;由“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可知,魏徵认为即使几年免除徭役,也无法补偿百姓的劳苦,封禅这种做法是崇尚虚名而让百姓遭受实祸。参考译文:唐太宗贞观六年春正月,文武百官请求唐太宗封禅,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大事,我认为不是这样。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过去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没有封禅,后世难道认为汉文帝不如秦始皇贤明吗?况且祭天祭地何必登上泰山之巅,在数尺之土上祭天,这样就可以显示自己的诚心和敬意了。”群臣还是不断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他们的意见,只有魏徵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不想让我封禅的原因,是认为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吗?”回答说:“够高了。”“恩德不够厚吗?”回答说:“够厚了。”“国家还不安定吗?”回答说:“安定了。”“四夷还没有臣服吗?”回答说:“臣服了。”“粮食还没有丰收吗?”回答说:“丰收了。”“祥瑞还没有降临吗?”回答说:“降临了。”“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不能封禅呢?”魏徵回答说:“陛下虽然有这六项条件了,但国家承接隋末大乱,人口还没有恢复,国库还空虚,而陛下却要启程东巡,千乘车万匹马,需要劳役、费用的供应和安排,以现在的国力很难承受。况且陛下封禅,则各国的君主全部聚集,远方国家的首领都应当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以东到海边、泰山,人烟稀少,远望灌木杂草丛生,这是把外夷引入大唐的腹地,给他们看大唐的虚弱状况。何况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即使几年免除徭役,也无法补偿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遭受实祸,陛下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发生洪灾,封禅的事情就停止了。闰八月乙卯,唐太宗在丹霄殿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徵(先前侍奉太子李建成)与陛下是仇敌,没想到今日能够同席。”太宗说:“魏徵、王珪,尽心侍奉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任用他们。然而魏徵常常劝谏而我不接受,之后我和他说话,他总是不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徵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劝谏,如果陛下不听从而臣答应了,那么事情就会实行,所以臣不敢答应。”太宗说:“暂且先答应再劝谏,难道有什么伤害吗?”魏徵回答说:“过去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退下之后又有话说。’臣心里知道事情不对而嘴上答应陛下,就是表面听从,怎会和稷、契侍奉舜的做法一样!”太宗大笑说:“人们都说魏徵举止疏懒傲慢,我看他却觉得可亲可敬,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徵站起来,拜谢说:“陛下让臣畅所欲言,所以臣能够尽我的愚忠。如果陛下拒绝而不接受,臣怎么敢犯颜直谏!”,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去世。唐太宗思念魏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古代为镜,可以明白朝代的兴盛和衰亡。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39.C40.B41.B42.(1)许誉卿说:“皇上英明,(如果)以后按照期限要求成效怎么办?”袁崇焕无法回应,认识他的人预料他做不成。(2)在这之前,建州军队大举逼近首都,竞相传言是袁崇焕招引了敌人,因此到(这个地步)。【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问东北军队什么时候可以平定,袁崇焕随意回答以五年为期限,慷慨请求军队器械、运送军粮的事情,并说:“吏部把关用人,兵部调配得当,户部筹措军饷,提建议的言路畅通,以上各部门都与我相照应,才可成功。”“请兵械转饷”都是袁崇焕苏请求的事情,不能断开,“且言”的意思是“又说”,明显是引出下一个要求,应在“且言”前断句,排除AD。“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错饷”“言路持论”等都是并列结构,且句式对称,应各自独立成句,排除B。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午门……是斩首人犯的场所”错误。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市曹”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场处决的。推出午门斩首是皇帝说别在我家里杀人,更不是让在皇帝家门口杀人。故选B。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敌军进攻时,袁崇焕宰牛杀马”错误,原文“当兵未薄城下时,崇焕椎牛杀马”,意思在敌人尚未逼近城下时,袁崇焕就杀牛宰马犒赏士兵。故选B。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责”,索取,要求;“无以”,没有办法,无法;“卜”,预料,估计。(2)“薄”,逼近,迫近;“竞”,竞相;“召”,招引。参考译文:,天启六年春正月,建州(女真)军队大举进攻宁远城,参政袁崇焕全力抵抗,发射炮弹击杀(敌兵)无法计算,击毙了他们的统帅长孙哈兔,斩杀敌军六百枚首级,建州军队从灰山分开返回。宁远城是山海关门户要害。当敌军还没有逼近城下时,袁崇焕宰牛杀马,拿起佩刀亲自割下肉,烹煮来给士兵们享用,所以士兵们感动振奋。这时,朝廷中(有人)因为永宁(宁远)势力孤单,有建议弃守宁远来保卫山海关的言论。等到建州军队撤退后,就下令奖励将士,发国库十万钱犒赏他们。崇祯元年二月,建州军队在河上驻扎,总兵满桂派遣副将张守印率领三百人过河悄悄地攻击他们,有所斩获,皇上命令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的身份统领蓟、辽、登、津等地,移驻山海关。七月,(皇上)在紫禁城平台召见廷臣和督师(明代中后期特设的统率指挥军队的大将)袁崇焕,慰劳非常周到。袁崇焕精明却随意,常常不以为意地谈论天下事。皇上问东北军队什么时候可以平定,袁崇焕随意回答以五年为期限,慷慨请求军队器械、运送军粮的事情,并说:“吏部把关用人,兵部调配得当,户部筹措军饷,提建议的言路畅通,以上各部门都与我相照应,才可成功。”皇上同意了,宴请袁崇焕。(袁崇焕)到午门时,兵科给事中许誊卿问他用五年时间能实现效果吗?袁崇焕说:“皇上期望非常迫切,所以用这样的话来宽慰皇上的心。”许誉卿说:“皇上英明,(如果)以后按照期限要求成效怎么办?”袁崇焕无法回应,认识他的人预料他做不成。二年六月,袁崇焕诱杀了毛文龙。袁崇焕再次出关统帅军队,(却)没有办法弥补五年荡平(辽东)的话语,于是讨论议和的事宜,怕毛文龙泄露了他的计划,亲身进入岛上诱杀了毛文龙。三年八月,(皇上)杀了督师袁崇焕。在这之前,建州军队大举逼近首都,竞相传言是袁崇焕招引了敌人,因此到(这个地步)。在袁崇焕主持的辽东的局势败坏之后,经略高第建议放弃宁远,专守山海关,(希望)依靠袁崇焕大力维持局面。宁远之战又胜,军队士气稍微提振。等到(袁崇焕)再次镇守蓟、辽,知道兵力不如建州,开始思考分化联合的计谋。建州趁着这个形式从反面利用了(这个机会,指袁不战,准备议和),借袁崇焕之手杀了毛文龙,以毛文龙之死来出卖袁崇焕(袁崇焕杀毛文龙没有请示皇帝),趁机发兵直达明朝都城,而袁崇焕就不免于(防守边关不利的罪罚)了。袁崇焕慷慨有权术谋略,边疆官吏都比不上他。他的罪过在于擅自杀了(毛文龙)导致敌军(直抵都城),一时间受难的民众非常气愤这个灾祸,要求查办袁崇焕的文书很多,导致他最终被凌迟处死来向天下谢罪,这是惩罚超过了实际的罪过。43.D44.C45.D46.(1)不敢奢望能获得像朝廷用来对待贤者才俊那样,可以使他们的志向得以施展、理想得以施行的待遇,只需要稍微胜过现在罢了(2)如果丞相能够另外授予我一个官职,并且有幸真的给了我这个官职,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即使没有什么益处,也一定不至于放纵暴戾或迷茫不清。47.①身居高位,对苏洵有知遇之恩;②性格谨慎,做事不够坚决果断;③健忘拖延,不能及时向欧阳修推荐苏轼和苏辙。【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天下读书人,还对此趋之若鹜,一旦得到就满心欢喜的原因,是他们实在年轻,将对此有所忍耐,以等到将来能称心如意。“求之如不及”与“得之而喜”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AC;“于此”是“有所忍”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唐、宋时掌管全国司法事务”错。尚书省掌管政令的颁布和实施。故选C。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看到两个儿子难成大器”错。原文“有二子又皆抗拙如洵”意思是,两个儿子与我一样倔强笨拙,这是作者自谦之词。故选D。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的;“贤俊”,贤者才俊;“志得道行”,志向得以施展、理想得以施行;“差”,稍微。(2)“除”,授予;“与”,给;“无补”,没有益处;“恣睢”,放纵暴戾。,4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结合“上韩丞相书”“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可知,韩丞相身居高位,对苏洵有知遇之恩;结合“至于一官,则反覆迟疑不决者累岁”“亦幸明告之,无使其首鼠不决,欲去而迟迟也”可知,性格谨慎,做事不够坚决果断。结合“相公往时为洵言,欲为欧阳公言子者数矣,而见辄忘之以为怪”可知,健忘拖延,不能及时向欧阳修推荐苏轼和苏辙。参考译文:(我)苏洵年纪大了,生活上无所依赖,家产破败,想向相公乞求一个官职。不敢奢望能获得像朝廷用来对待贤者才俊那样,可以使他们的志向得以施展、理想得以施行的待遇,只需要稍微胜过现在罢了。去年承蒙朝廷授予我试校书郎(的职位),(我)也不敢看轻这个职位。(如果说)这是朝廷用人不当,又算是我苏洵侥幸,也不过获得一个京官(的职位),终究不能同汉、唐的时候(朝廷)给予处士(的待遇)相提并论。那么京官与试校书郎,两者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别,何必要做这个不做那个呢?而我之所以这样不满足地再次请求相公,实在是因为家中贫穷没有钱财,得到六七千钱,实在不足以养家,更何况忍受贫穷经受老去,都可望而不可即。凡是为官的人,稍微可以称心如意些的,好像也就是京城的朝官可以做到这一点。从这以下的官员,都是疲劳筋骨,折磨精神,被人役使,与奴仆没有多少差别了。然而天下读书人,还对此趋之若鹜,一旦得到就满心欢喜的原因,是他们实在年轻,将对此有所忍耐,以等到将来能称心如意。而像我苏洵,这把年纪哪里等得到那一天?而今等待被选拔要几年时间,然后才能看见尚书省的大门。又要等候补缺一年多时间才能任命,(如果)有幸没有触犯法律被废黜放逐,还要等待选拔,等待补缺任命,这样的话又要十四五年的时间,谨慎小心地通过七八次考核,还要有幸有五六个推举的人,然后才有希望能晋升调任。到这个时候,我也七十岁了。我苏洵长久以来做百姓,没有被官员约束管辖过,自我感觉筋骨强劲,不愿意做供州县官员驱使的小吏。如果丞相能够另外授予我一个官职,并且有幸真的给了我这个官职,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即使没有什么益处,也一定不至于放纵暴戾或迷茫不清。如今朝廷把名字盖起来选拔人才,有人担保推荐人才才得到官职,勉强合格的,职业微贱的人不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为什么呢?虽然爱惜但是没有机会呀。现在我有幸被诸公了解还算深入,而您尤其认可我。至于为官一事,犹豫不决的有好几年了。唉!难道是天下的官职因为我的缘故才多余吗?我苏洵年少时家境不算差,以为只要遇到机会就能进取功名,自然不会马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知道求取功名的艰难,于是断绝了追求功名的念头,转而专心治学,也确实有收获而使我有所依仗。去年以来,(我)开始重读《易经》,写作《易传》一百多篇。这本书如果写成,那可以说是自从有《周易》以来,从未有过的。今天我也不是很迷恋一个官职,如果你认为也没有什么可以推荐我的理由,也望您能直言相告,不要使我犹豫不决,想放弃又迟迟不能。世上的人施予恩惠则希望得到回报,如果能博取到什么,就是叩头也是容易做到的。而今我苏洵已经潦倒了,两个儿子与我一样倔强笨拙,相公您又怎么可能施以无法得到回报的恩惠呢?相公您以前对我说,多次想要对欧阳修说我儿子的事,见了面又忘却了真是怪事。我确实是担心他或许有意接受他们却又忘记了,所以不拍羞耻的再说一下。不多说了,苏洵再拜。48.C49.A50.D51.(1)韩信派人暗中侦察,得知他(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就非常高兴,这才敢率兵径直向前进军。(2)在这个时候,韩信与张耳装作丢弃旗鼓,逃到河边上的军营,河边上的部队敞开大门拉开一个大口子让他们进去,又(与赵军)展开激战。,52.①避免和胜利之师正面交锋;②暗中断绝敌军的粮道以动其根本;③深沟高垒,拒绝出战,两面围堵,让敌军自困受擒。【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信、张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全军即都拼死奋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依据语法结构,“殊死”是“战”的状语,形容作战的状态,构成偏正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候”的宾语是“赵空壁逐利”这一时机,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方轨,方正的大道。文中‘车不得方轨’是说大军不能走大路,只能秘密行进”说法错误,方轨指“两车并行”,与后文“成列”对应。“车不得方轨”是说车辆不能并行。故选A。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赵军本来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是韩信通过巧妙地排兵布阵,先引蛇出洞,然后各个击破”分析错误,“人和”不正确,依据原文“兵遂乱,遁走”可知,赵军士兵们大乱,纷纷逃跑。说明“人不和”;依据原文“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可知,“引蛇出洞”之后不是“各个击破”,而是“前后夹击”。故选D。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使”,派遣;“间”,暗中;“乃”,才;“引”,率领。(2)“于是”,在这个时候;“佯”,假装;“疾战”,激战。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原文“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可知,他认为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我们,锋芒锐不可当,所以不能正面交锋;(2)依据原文“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可知,希望借给他三万人,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3)依据原文“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成,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可知,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他们向前无仗可打,退后无路可回,让敌军自困受擒。参考译文:汉高祖三年冬季十月,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名士兵向东攻打赵。赵王和成安君陈余闻讯,就在井陉口集结部队,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劝说成安君说:“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我们,锋芒锐不可当。我听说从千里之外供给军粮,士兵会面有饥饿。临时拾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当会常常食不果腹。而今井陉这条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行军队伍前后拉开几百里,依此形势,随军的粮草必定落在大部队的后面。望您借给我三万人,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而您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他们向前无仗可打,退后无路可回,野外又无什么东西可抢,如此不到十天,韩信、张耳这两个将领的头颅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否则便肯定要被他们二人所俘获。”成安君曾经自称是义兵,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说:“韩信兵力单薄且又疲惫不堪,对这样的军队还避而不击,各诸侯便会认为我胆怯,而随便来攻打我了。”,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陈余不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非常高兴,因此便敢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到半夜,韩信传令部队出发,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告诫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退逃,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即趁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红旗。”又命他的副将传送一些餐食给将士,说道:“待今天打败赵军后再会餐!”众将领们都不相信,只是假意应承道:“好。”韩信说:“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而且他们没有看见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肯出兵攻打我们的先头部队的,这是因为他们怕我军到了险要的地方,遇阻后就会撤回去。”韩信随即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望见后都哗然大笑。天刚亮的时候,韩信立出了大将的旗鼓,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双方激战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张耳便假装丢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部队大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快速接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追逐韩信和张耳。韩信、张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全军就都拼死奋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经无法抓获韩信等人,便想退回营地,但却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于是士兵们大乱,纷纷逃跑,赵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溃败之势。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水边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赵歇。53.B54.D55.D56.(1)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特别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要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2)胡人有很多马匹,但是贪利,他们将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57.若即若离(既合作而又保持距离)。合作是害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还想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这点不是主要的);保持距离是因为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乙巳,灵寿县的贼帅郗士陵统帅部众几千人归降李渊。李渊封郗士陵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设置镇东府,补充镇东府的僚属,以此招抚潼关以东各郡县。“镇东将军”为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补僚属”为动宾结构,“僚属”作“补”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D。故选B。5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错误,古代华夏族群活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故选D。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是又急需突厥兵的支持”错,原文为“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故选D。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集”,召集;“乏”,缺乏;“须”,需要;“稽”,停留,拖延。(2)“饶”,很多;“已”,停止;“市”,买。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可知,其态度是若即若离,既合作而又保持距离。原因为:,结合“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可知,保持距离是因为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结合“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可知,合作是害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可知,想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参考译文:隋恭帝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好像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有很多马匹,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乙巳,灵寿县的贼帅郗士陵统帅部众几千人归降李渊。李渊封郗士陵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设置镇东府,补充镇东府的僚属,以此招抚潼关以东各郡县。己巳,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要突厥人发兵的原因,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刘文静到突厥,拜见了始毕可汗,请求派兵,并且与始毕约定:“要是进入长安,百姓、土地归唐公,金玉绫罗归突厥。”始毕可汗大喜。丙寅,始毕派大臣级失特勒先往李渊的军营,通知他突厥军已经上路。58.C59.A60.A61.(1)叛贼刚打了胜仗不能和他们硬拼,我想用计谋打败他们。但洛阳没有现成的粮食,破败狭窄难以守御,您认为应该怎样安排?(2)李日越对他的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怎么说的?现只是抓住雍希颢,回去也免不了死。”62.①李日越抓不到李光弼,回去是死路一条,他又怕死,所以只有投降;②高晖才干超过李日越,李日越投降受到宠幸,所以他也想投降。【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安禄山反叛,郭子仪推荐他有才能,下诏任命他代理御史大夫,掌管节度事物。唐肃宗登基,下诏命他率兵赶到灵武去,李光弼率景城、河间的五千军队进入太原。“反”的对象不是“郭子仪”,而是朝廷,“反”后断开,排除AD;“知”的宾语是“事”,“节度”作“事”的定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5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摄,担任……在古籍中,表示担任官职的词语还有‘权、署、行’等,‘除’则表免除官职”错,“摄、权、署、行”等都是代理官职,“除”表示任命官职。故选A。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命令众将把军队交给李光弼统领”错,原文“诏众以兵付光弼”是皇帝下诏命令崔众把军队交给李光弼统领。故选A。6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难与争锋”,省略句;“诎之以计”,状语后置;“诎”,通“屈”,使动;“具粮”,现成的粮食。(2)“下”,部下;“云何”,怎么说;“顾”,只是;“不免”,免不了。6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命将来袭必许以死。希颢无名,不足以为功。日越惧死,不降何待?”可知,李日越抓不到李光弼,回去是死路一条,他又怕死,所以只有投降;结合“高晖才出日越之右,降者见遇,贰者得不思奋乎?”可知,高晖才干超过李日越,李日越投降受到宠幸,所以他也想投降。参考译文:,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严肃坚毅沉着果断,有出色的谋略。安禄山反叛,郭子仪推荐他有才能,下诏任命他代理御史大夫,掌管节度事务。唐肃宗登基,下诏命他率兵赶到灵武去,李光弼率景城、河间的五千军队进入太原。在这以前,节度使王承业政令松弛错误,侍御史崔众在太原统兵,常侮辱戏耍王承业,李光弼一向不满。到这时,皇帝下诏命崔众将军队交给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妄傲慢,见了李光弼只长揖,不立刻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了,将他拿下收押。适逢朝廷使者到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犯了罪,已经在这之前收押了,现在只是杀个崔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了诏书,那就是杀御史中丞了。”使者把诏书藏着不敢拿出来,于是将崔众斩首示众,威名震动全军。乾元初年,代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败,投降了叛贼,史思明乘胜西进。李光弼督阵慢慢撤退,开往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贼刚打了胜仗不能和他们硬拼,我想用计谋打败他们。但洛阳没有现成的粮食,破败狭窄难以守御,您认为应该怎样安排?”韦陟说:“增加陕州的军队,您保护潼关,可以长期坚守。”李光弼说:“两边兵力相当,寸土必争。现丢弃五百里地去守潼关,叛军得到领土,势力更大了。不如转移驻守河阳,北边依托泽州、潞州,战胜就出击,战败就退守,内外呼应,叛军不能西进,这是像猿臂样互相配合的态势。”于是命河南道让官吏躲避叛军,城里不要留人,督促军队搬运作战防御的物资。上元元年,他进兵包围了怀州,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两次打败了他。史思明把军队驻扎在河清,声称渡过黄河切断李光弼军的运粮路。李光弼在野水渡筑营垒,到晚上把军队开了回去,留下牙将雍希颢守营,对他说:“叛军将领高晖、李日越,都是能抵敌万人的人。叛贼一定派他们来抓我。你留在这里,叛军来了不要出战,他们如果投降,你就和他们一起到我这里来。”众将私下对这没根据的话感到奇怪。这天,史思明果然把李日越叫去说:“李光弼驻扎在野外,你率五百名骑兵夜晩去抓住他,抓不到不要回来!”李日越到唐军营垒边,派人问道:“太尉在吗?”回答说:“走了。”又问:“营中军队有多少?”回答说:“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回答说:“雍希颢。”李日越对他的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怎么说的?现只是抓住雍希颢,回去也免不了被杀头。”于是请求投降。雍希颢和他一起去拜见,李光弼对他非常好,上表授予他为右金吾大将军。高晖听说后,也投降了。有人问:“你让这两位将领投降怎么这么容易呢?”李光弼说:“史思明两次战败,只遗憾不能和我们在野外作战,听说我驻扎在野外,他一定认为容易抓到,派将领来偷袭,一定用死来提要求。雍希颢没有名气,不值得作为功劳。李日越怕死,不投降怎么办?高晖才干超过李日越,李日越投降受到宠幸,第二个人能不想赶上他吗?”宝应元年,李光弼晋封为临淮郡王,赐给他铁券,把名字藏进太庙,在凌烟阁上给他画像。63.B64.A65.D66.(1)如果发生战事,就诏令总兵官佩带将印领兵出征,回来之后,就将所佩将印上交朝廷。(2)教化得到推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使他们成为君子;教化被荒废,即使是中等才能的人也可能堕落为小人。【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府、州、县的长官来朝见太祖,上殿辞别之时,皇上告诫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民力都困顿不堪,施政的关键,在于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已。”“陛辞”是固定词组,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安养生息之”,这里的“之”指代前面提到的百姓,而“安养生息”后接“之”则具有使动意,意为“让百姓休养生息”,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6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方丘为郊,圜丘为社”说法错误,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以象天,方以拟地。故圜丘为郊,以祭天;方丘为社,以祭地。故选A。6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教化可以使风俗淳善,政治清平,是开国的首要事务”说法错误,“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意思是“我认为治国的要务,要以教化为先”,文中说的是“治国的要务”,选项变成“开国的首要事务”,曲解文意。故选D。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有事”,战争的委婉说法;“佩”,佩戴;“既”,已经,……之后;“旋”,回来;“上”,上交。(2)“行”,(被)推行;“虽”,即使;“闾阎”,普通人;“废”,被荒废;“中材”,中等才能;“或”,可能;“坠”,堕落。参考译文:,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春,李善长等人率领群臣尊奉太祖,登上吴王之位。太祖认为国家的重大事务,应当以设立宗庙郊社为首要任务,于是就命令相关职司在钟山之南建立圜丘,在钟山之北建立方丘。己巳,掌管修建的官员拿着宫室设计图进呈太祖,太祖看到设计中有雕镂新奇富丽的地方,就命令删去,并对中书省说:“我把节俭视为宝贝,不能为兴建宫室而倾竭民!”十一月甲午,圜丘建成,太祖前往视察,并让世子随行。太祖借机让左右侍从引导世子,遍访附近农家,考察他们的居处、饮食和器用。回宫后,太祖对世子说:“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不能休息,但他们的居所不过是以草为门的屋子,他们的饮食不过是用菜蔬煮的汤、用糙米做的饭,然而国家的经费,却全都要从他们那里获取。你一定要多想想农民的劳苦,不能让百姓饱受饥寒之苦。”太祖洪武元年,皇上登皇帝位。天下府、州、县的长官来朝见太祖,上殿辞别之时,皇上告诫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民力都困顿不堪,施政的关键,在于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已。”二月,确定卫所的官军及将帅带兵的方法。如果发生战事,就诏令总兵官佩带将印领兵出征,回来之后,就将所佩将印上交朝廷。调兵遣将的权力都出自朝廷,大臣不得独断专行。丙辰,禁止宦官干预政事、掌管军队。皇上说:“汉唐两朝的末年,朝政都被宦官所蛀蚀败坏。”二年秋,皇上命令吏部确定内侍各职司的官制。皇上说:“古代这些人所做的事,只是治办酒水醋酱,管管衣服,守守宗庙罢了。驾驭他们的方法,只应让他们畏法度,而不能使他们有功劳。有功劳就会使他们滋生高傲放纵之心,畏法度就会让他们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冬十月,下诏让天下郡县兴办学校。皇上对中书省大臣说:“我认为治国的要务,要以教化为先。教化的方法,要以学校为本。现在京师虽然设有太学,但各地的办学之风并不兴盛,应该让各郡县都创办学校。”八年春,下诏让天下乡里都创立社学,延聘老师来教导学生,有关部门按时监督,皇上下旨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关键在于改善风俗;要想改善风俗,关键在施行教化。教化得到推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使他们成为君子;教化被荒废,即使是中等才能的人也可能堕落为小人。”谷应泰说:“太祖以淮西一介平民的身份,执剑征讨叛乱,在短短十五年之间,就成就了帝业。太祖纵然身在行伍之间,也手不辍书,广泛考证历代君王施政的事迹,深刻洞察历朝何以治、何以乱的缘故。我看他因为吸取前代宦官误国的教训,就禁止内官干预政事;因为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就严控武臣,不得参与军队、军饷的管理。对于这些可能招致亡国的祸乱根源,太祖全都防范极严。至于建立宗庙,创办学校,与前朝相比,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不进行增删损益的,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力求美善完备。我综观太祖开国的各项举措,他的格局,真的很弘大深远啊。”67.D68.D69.B70.(1)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2)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71.①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②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于塞下”作“转牧行猎”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陛下幸忧边境”,此处“幸”是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不能和“忧”断开,排除B。故选D。6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错误,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在内。故选D。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错误,原文为“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可知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与汉朝有密谋。,故选B。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矜”,夸耀;“见”,显示;“徒”,只;“羸瘠”,瘦弱的牲畜。(2)“诚”,如果;“妻”,做妻子;“奉遗”,赠送财物;“慕”,爱慕,敬仰。7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可概括出,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结合“要害之处,调立城邑”可概括出,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结合“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可概括出,给边塞之民以实惠。参考译文: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他派人去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正月,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的部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做长远打算。”高祖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多余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送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皇帝说:“好。”冒顿去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派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戍卒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从事耕作,并且防备匈奴的入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如果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险困苦的边地。匈奴入侵时,有人能阻止他们入侵,(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抢掠的财物),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攻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上采纳了晁错的建议。72.D73.D74.C75.(1)宋太祖皇帝派遣一百多骑兵进逼南唐军营而又假装逃跑,埋伏的部队乘机拦击追兵,在涡口大败南唐军队。(2)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解析】7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南唐主派人禀报世宗,因为江南地区没有盐卤之田,希望得到海陵监归属江南来供应军需。世宗说:“海陵在长江北岸,难以归属江南而使南、北官吏交错杂居,应当另有安排。”到这时,诏令每年拨出三十万斛盐给江南地区。“白帝”是动宾结构,“以江南无卤田”的主语不是“帝”,应在“白帝”后断句,排除AC;“交居”是“交错杂居”的意思,“交居”是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7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文中指唐主恰好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称唐国主”错,正朔,“农历正月初一”是“正朔”的一个意思,但和文意不合。文中是指唐主使用后周历法。正朔,谓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选D。7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C.“下令不允许士兵入城”错误,原文为“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文中是许士兵不敢擅自入城。故选C。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薄”,逼近;“伪遁”,假装逃跑;“邀”,拦截;“大败唐兵于涡口”,介词结构后置,“于涡口大败唐兵”。(2)“感悦”,感激喜悦;“刍粟”,粮草;“克”,攻克;“卒”,士兵;“擅”,擅自。参考译文:,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春三月,比部郎中王朴进献策文,认为:“如今士兵精干,武器齐全,部下畏服军法,众将愿意效力,一年以后可以出兵打仗,应该从夏季、秋季就开始积蓄粮草来充实边疆了。”后周世宗欣然接受。当时群臣大多墨守成规,苟且偷安,所对策略很少有可取的。世宗因此看重王朴的器量与胆识,不久,迁升他为左谏议大夫。三年春正月,南唐一万多人将船只停靠在淮河上。世宗命令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出击。宋太祖皇帝派遣一百多骑兵进逼南唐军营而又假装逃跑,埋伏的部队乘机拦击追兵,在涡口大败南唐军队。二月,南唐主请求废除帝号,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等六州之地。皇上赐给唐主书信,信中大致说:“只管保存帝号,为什么要失去松柏不怕天寒地冻依旧郁郁葱葱的品格!倘若能坚定自己侍奉大周的信念,终究不会被人逼入险境绝地。等到江北各州全部献来,我的大军就立即休战。”四年春季,后周军队围攻寿春,连年没有攻下,城中粮食吃光。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部众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准许,刘仁赡愤怒郁闷而患病。甲辰,后周世宗在寿春城北显示兵力。刘仁赡病得很重,不省人事。丙午,监军使、营田副使等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表书,派遣使者拿着前来投降。戊申,世宗大陈军旅,在寿春城北面接受投降。辛亥,任命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当日,刘仁赡去世,追赐爵位为彭城郡王。南唐主闻悉,也追赠刘仁赡为太师。十二月,乙卯,南唐泗州守将率城投降。世宗亲自到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五年,南唐主自称唐国主,改用后周年号历法。南唐主派人禀报世宗,因为江南地区没有盐卤之田,希望得到海陵监归属江南来供应军需。世宗说:“海陵在长江北岸,难以归属江南而使南、北官吏交错杂居,应当另有安排。”到这时,诏令每年拨出三十万斛盐给江南地区。六年,六月,南唐主派遣钟谟入朝进贡,世宗说:“江南也在操练军队,进行战备吗?”回答说:“既已经以臣道侍奉大国,不敢再这样了。”世宗说:“不对。昔日是仇敌,今日已成一家。然而人生难以预料,至于后世,则事情更不可知晓。回去对你家君主说,可以趁着我在的时候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为子孙后代着想。”钟谟回国,将世宗的话禀告南唐主。南唐主于是修建金陵城墙,凡是各州城池有不坚固的便整治修理,守卫士兵少的便补充增加。76.D77.B78.B79.(1)官员担心有人打官司,禀告陈宴要禁止此事。陈宴说:“打官司是为了求得公正,禁止它,道理将如何申说?希望你不要限制他们。”(2)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当任命新的公卿,全府同僚们都要来致贺,杨赐等常叹息说陈先生迄今未登大位,我等有愧于占先了。80.原因:陈宴希望通过这一举动对小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痛改前非(或“让他从根本上改掉恶习”)。结果:盗贼自己从梁上跳下来,诚恳认罪。【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等到后来逮捕党人,事情也牵连到陈寔。其他人为了免罪大多逃避,陈寔说:“我不到监狱里,大家就没有依靠。”于是自请囚禁。后来遇到赦免才得以放出。“逮捕”的宾语为“党人”,所以应在“人”后面断开,排除A、B。“求免”是“逃避”的目的,中间不用断开,并且“曰”的主语为陈寔,所以应在“免”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D。7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再上报朝廷由朝廷任命”错误。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故选B。7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亲自礼遇之前怀疑他的官吏”错误。由原文“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可知,等到陈寔当了督邮,还暗中嘱托许昌县令,以礼召见杨吏。故选B。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白”,禀告;“其”,语气词,表示希望或祈使的语气;“拘”,限制。(2)“拜”,授予;“毕”,全、都;“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宾语前置,杨赐等常叹息说陈先生迄今未登大位。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可知,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便会落到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劝喻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由贫困所致。”所以,陈寔见有盗夜入其室,“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一举动对小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痛改前非。结果盗贼自己从梁上跳下来,诚恳认罪。参考译文:陈寔字仲弓,是河南许昌人。出身于寒微之家,小时候做县吏,常常从事一些公差杂役。陈寔立志勤奋学习,不管坐立都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试着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让他到太学里学习。后来县令又召他为县吏,他却隐居躲避到阳城山中。当时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同县的杨吏怀疑是陈寔干的,县里于是逮捕囚系他,鞭笞拷问没有得到证据,而后才放出来。远近的人听到这事,都赞叹佩服他。后来又调任太丘县令。陈寔修养德行,追求为政清静,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邻县有要来投奔的人,陈寔就训导解释,晓谕他们,把他们交给有关官员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居地。县里官员担心有人打官司,禀告陈寔要禁止。陈寔说:“打官司是为了求得公正,(如果)禁止他们,公理将如何表明?千万不要限制他们。”有关官员听到这件事,感叹说:“陈君说话到这样地步,怎么会被别人埋怨呢?”县里终于没有人来打官司。等到后来逮捕党人,事情也牵连到陈寔。其他人为了免罪大多逃避,陈寔说:“我不到监狱里,大家就没有依靠。”于是自请囚禁。后来遇到赦免才得以放出。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征召他为下属官员。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死了,要归葬许昌,虽然全郡的人都来了,但没有一个名士前往,张让感到很羞耻,陈寔一人去吊唁。等到后来又诛杀党人的时候,张让感谢陈寔,因而宽恕保全了许多党人。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打官司时,陈寔总力求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不愿被陈先生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便会落到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劝喻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当任命新的公卿,全府同僚们都要来致贺,杨赐等常叹息说陈先生迄今未登大位,我等有愧于占先了。等到党禁开始解除,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派人敦请陈寔,想要上表授予他以高位。陈寔向使者说:“我很久以来就隔绝人事,只想作一介平民终老而已。”当时三公的位置常常空缺,朝中舆论认为陈寔比较合适。陈寔多次被征召,他往往推托,隐居不仕,居家养老。中平四年,年龄八十四岁,在家中去世。81.B82.A83.C84.(1)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2)曹操因此很不高兴,上表请求派荀彧去谯县慰劳军队。85.①法令不严格;②官员不得力;③内部不团结。【解析】8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十月,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结党营私,没听说有出兵救护天子的行动,只是擅自相互讨伐”。袁绍上书辩解。“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承前省略下诏书的人——曹操,根据文意“责”的主语也应是曹操,而不是“袁绍”,袁绍是被责备者,故应在“责”前断开,排除AC;“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中,“树”为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党”;“闻”为动词,其宾语为“勤王之师”,故应在“不闻”前断开,排除CD。故选B。8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元年专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不准确,元年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故选A。8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C.“但曹操坚持撤回”错,应是曹操选择继续坚守,原文表述是“操与荀彧书,议欲还许。或报曰:‘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操乃坚壁持之”。是曹操于是继续坚守营寨。故选C。8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唱”,通“倡”,倡议;“徒”,只;“以”,连词,因为;“遑”,闲暇,此处指来得及;(2)“由是”,因此;“表”,名词作动词,上表,上书;“劳”,犒劳,慰劳;“劳军于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谯劳军”,到(在)谯县慰劳军队。8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原文表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颜良一夫之勇耳,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意思是“袁绍军队虽然多,但法令不严,许攸贪婪而不自我约束,审配专横而缺乏谋略,颜良勇而无谋。这几个人,彼此不相容,必然会发生内乱”,由此可以概括出军纪不严、将领无谋、内部不团结会发生内乱。参考译文: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准备迎接汉献帝。众人认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还没有平定,不能马上制服。荀彧说:“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现在忠义之士有保全汉室的思想,百姓也有怀念过去的悲哀。在这个时候迎接天子,顺从民众的愿望。”曹操于是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军西进,去洛阳迎接汉献帝。十月,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结党营私,没听说有出兵救护天子的行动,只是擅自相互讨伐”。袁绍上书辩解。戊辰,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以官位在曹操之下感到羞耻,愤怒地说:“曹操几次都有死的危险,都是我救了他,现在却挟持天子来命令我!”他上表辞让,不接受任命。四年六月,袁绍准备进攻许都。许都的将领们听说袁绍要进攻许都,都很害怕。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土地广阔,兵力强大,有许攸这样的智谋之士为他出谋划策,有审配这样的忠诚之臣为他主持政事,有颜良这样的勇猛将领为他统率军队,几乎很难打败他吧?”荀彧说:“袁绍军队虽然多,但法令不严,许攸贪婪而不自我约束,审配专横而缺乏谋略,颜良勇而无谋。这几个人,彼此不相容,必然会发生内乱。”建安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交战。袁绍在营中建造望楼,堆起土山,向曹操营中射箭,曹操营中的人都要用盾牌挡着箭才能行走。曹操兵少,粮食也要用完了,士兵疲乏,很多人反叛曹操,归附袁绍。曹操很忧虑,给荀彧写信,想撤军回许都。荀彧回信说:“您以最弱来抵御最强,如果不能克敌制胜,一定会被他打败,这正是胜败的关键时刻。况且袁绍只不过是平常人中的英雄,能够招揽人才但不能任用他们。凭您的威武明智,再加上用天子的名义进行讨伐,名正言顺,做什么能不成功?”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劝告,继续坚守营寨。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返回邺城。汉献帝下诏准许曹操在参拜皇帝时只称官职,不称名字,入朝不用急步而行,可以佩剑穿鞋上殿。建安十七年十月,董昭和列侯将领们商议,认为曹操应该封为国公,赐予九锡,来表彰他所作的特殊功勋。荀彧认为“曹公兴义兵本来是为了挽救朝廷统治,安定国家,怀有忠于国家的诚心,不应该这样”。曹操因此很不高兴,上表请求派荀彧去谯县慰劳军队。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喝毒药而死。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孔子谈到仁的时候,非常庄重,认为子路、冉求这些门人中的高徒,以及楚国令尹子文、陈文子这些诸侯中的贤大夫,都够不上仁的资格,而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难道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对百姓有过大功吗?齐桓公的行为就像猪狗一样,管仲不觉得羞耻还去辅佐他,因为管仲知道,如果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可能得到拯救。汉末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荀彧辅佐魏武帝曹操使汉朝兴复,举贤任能,使混乱的局面转为安定,他的功勋怎么会排在管仲之后!86.B87.D,88.C89.(1)脱去布衣,换穿官服以后,我登上厅堂表示敬意,汪公迎上来笑着说:“我们两人平时交往何等密切,今天竟然采用这种礼节来相见吗?”(2)查慎行,是汪公门下的读书人,哪里敢轻易判断,那么等待天下的后来人阅读他的诗作并评价吧。【解析】8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书版已雕刻完毕,我记下事情始末,把书版归还汪公的儿子,让他收藏在家里。诗集一共九卷,每卷篇目多少、异同,都是汪公亲自审定的,于是沿袭它的原样,让汪公的儿子知道父亲的手泽。以板归诸公子”,“公子”是“归”的对象,不可断开,排除CD;“庸仍其旧”,“旧”,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样,作“庸仍”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故选B。8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做官者,文中指在同一年做官”错误。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文中指同一年中的举人。故选D。88.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因任官未尽职责”错误。原文是“余坎壈失职”,即科举道路坎坷,未能任职做官。故选C。8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释褐”,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修敬”,表示敬意;“契分”,交谊,情分;(2)“慎行,门下士也”,判断句;“伦拟”,比较,判断;“俟”,等待。参考译文:《秋影楼诗集》是我的房师汪东山的作品。癸酉年秋天,汪公在京都参加乡试,与我一同出自德清县徐先生、庐陵县彭先生门下。三年后的丁丑年,汪公成为进士;又三年后的庚辰年,以第一名及第,但是我遭际不顺,未能中进士得授一官半职,接连几次在科举考试中不如意。汪公在与我相聚的时候,拉着手唏噓感慨,他对我的同情、劝慰、勉励,非常真挚。到了壬午年冬天,我被召入内廷,癸未年三月,侥幸被礼部举荐,实际上是汪公分校礼闱本房时举荐。脱去布衣,换穿官服以后,我登上厅堂表示敬意,汪公迎上来笑着说:“我们两人平时交往何等密切,今天竟然用这种礼节来相见吗?”我行拜礼,汪公回拜,始终不肯用老师的身份自居,仍然以挚友来对待我。才一个月,我跟随皇上奔赴口外,汪公也在这年八月护送太安人回南方家乡。第二年皇上渡江,特地命令汪公在家里享受俸禄,校对刊刻《全唐诗》。丙戌七月,书籍没有完工,可是汪公的讣告忽然传来。我那时正请假安葬父亲,急忙整装匆匆返回,取道虞山,在内室哀悼汪公,他的孩子尚在年幼,太安人拿出汪公的诗作交给我,我收下保藏好。适逢返回朝廷的期限紧迫,匆忙中没有时间刻印书籍。到了癸巳年秋天,我辞官还乡,从箱子里将汪公的作品分拣出来,急忙命令抄书的人抄写,仿宋本开始刊刻书版,距汪公过世已经有八年了。追思癸酉年以后我与汪公互称同年的十年,在汪公门下的四年,那时秉承弟子礼仪,在他的府第,亲承恩泽,也不过一个月中三几天而已。这时,我校阅书稿,不禁抚摸诗卷黯然神伤,泪流盈眶。书版已雕刻完毕,我记下事情始末,把书版归还汪公的儿子,让他收藏在家里。诗集一共九卷,每卷篇目多少、异同,都是汪公亲自审定的,于是沿袭它的原样,让汪公的儿子知道父亲的手泽。汪公诗歌的体格,地位大概在大历之后、长庆以前的名家诗人之间。查慎行,是汪公门下的读书人,哪里敢轻易判断,那么等待天下的后来人阅读他的诗作并评价吧。,90.B91.D92.C93.(1)不久,诏令州县督促百姓种田,长官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2)纠正弯曲的要用正直的,制止奢侈的要用质朴的。94.①节减日用(车马服饰简朴);②除去园池;③减少田宅。【解析】9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接受后周禅让的初期,很喜欢便装出行,他曾经坐在寝殿,下令敞开各个门,都笔直开阔,没有遮蔽,太祖对身边人说:“这如同我的心,如果有奸邪歪曲,人人都能看得见。”“受禅初”是时间状语,可以独立成句,所以应在“初”后面断开,排除A、D。“有”的宾语为“邪曲”,并且“见”的主语为“人”,所以应在“人”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B。9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庙”错误。此处指唐开元年间为了祭祀姜太公仿照文庙而建造的武庙。故选D。9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奸凶”错误。由原文“又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一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歉”可知,贮存起来防备荒年歉收。故选C。9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寻”,不久;“课”,督促;“著”,记录。(2)得分点:“桡”,纠正;“救”,制止;“文”,奢侈。9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的意思是: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果真能够节减车辆,穿规定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罢掉园池,减少田地和房屋。可见,上位者应该节减日用(车马服饰简朴);除去园池;减少田宅。参考译文:材料一:,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日,派遣使者分别赈济各州。这一月,太祖视察国学,下诏扩大、修茸祠堂庙宇,雕塑绘制先圣、先贤像,亲自撰写赞词,书写在孔、颜塑像的底座,让文臣分别撰写其他先贤的货词,并多次亲临国学视察。太祖曾经对身边的臣子说:“朕想要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从此臣下百姓开始重视文献经典。太祖曾经评论辅佐大臣,对身边的人说:“我听说范质在宅第之外,不经营置办货物产业,是真正的宰相!”这天,他让范质和王溥、魏仁浦共同辅佐朝政。按照过去的制度,宰相等重臣上殿,都坐在皇帝所赐的座位上议论大的朝政;他们的奏呈事项官职任命,只写入对政记录,皇帝说“可”降下旨意,奉行就可以了。范质等人自认为是后周旧朝的臣子,过去所作所为有些问题,而且忌惮宋太祖英明聪慧,就请示使用“札子”,当面领取旨意,退回去后各自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办法,共同在“札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来记录(而后呈递皇上裁决)。宋太祖同意,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就被废除了。建隆二年春正月,丈量民田。周世宗末年,曾经命令官吏到各州丈量民田,但是使臣大多不称职。到这个时候,太祖对侍臣说:“丈量民田本来是要忧虑怜惜百姓,但百姓的疲惫更加严重。现在应当精心选择合适的官员。”于是分别派遣常参官到各个州郡。不久,诏令州县督促百姓种田,长官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又设置义仓,官府收取的两税,每一石中取出一斗,贮存起来防备荒年歉收。乾德元年秋七月,太祖到武成王庙,一一观看两庑,指着白起的塑像说:“白起杀死已经投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哪里适合享受配祀!”命今移去了它。太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节制俭省,乘性自然,不故意矫揉造作以掩饰自己。接受后周禅让的初期,很喜欢便装出行,他曾经坐在寝殿,下令敞开各个门,都笔直开阔,没有遮蔽,太祖对身边人说:“这如同我的心,如果有奸邪歪曲,人人都能看得见。”宫中的苇帘,边缘用的都是青布,太祖经常穿的衣服,也都是浣洗过多次的。永康公主曾穿装饰着翠鸟的羽毛的短袄,太祖说:“你穿这样的衣服,大家就会效法你。”不让她再穿。有一天永康公主劝说太祖用黄金装饰肩舆,太祖说:“我拥有天下的财富,用金银装饰宫殿,财力也能够办到。只是想到我替天下掌管财富,怎么能够胡乱使用!”材料二贤良说:纠正弯曲的要用正直的,制止奢侈的要用质朴的。从前,晏婴做齐国宰相,一件狐皮袄穿了三十年。所以百姓奢侈,就用节俭对他们做示范;百姓节俭,就用礼义对他们做示范,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果真能够节减车辆,穿规定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罢掉园池,减少田地和房屋,对内不限制市场经商,对外不管理山川湖泽的资源,使农民有土地耕种,妇女能够出卖纺织品;这样,国家就会贫富调均,社会安定,没有聚积不足的弊病了。95.A96.B97.C98.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99.(1)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心常常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同辈,没有看出他们跟我有什么差异。(2)圣人原本就让他们享有安逸而让我去劳作,这就是说明我比他要卑贱。【解析】9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使百姓信服。“厌”,满足,“厌服”,因满意而信服,此处是使动,使……信服。故选A。96.A.“因”,介词,凭借。句意:没有凭借那些危亡困辱的局势。“因”,介词,通过。句意:通过宾客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B.“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句意:那么事实就一定会是这样。“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句意: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C.“而”,连词,表修饰。句意:自己慢慢地思量。“而”,连词,表承接。句意:回来之后再想救国的策略。D.“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这就是圣人所忧虑的。“所”,助词,和“为”一起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故选B。9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与荀子认为‘礼’是用来修养品性相同的是,苏洵也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礼’的人性教化功能”错误,由“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可知,本文讲述的是“权”使人们逐渐接受礼的教化的过程。故选C。9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人知道人民都安于逸乐而苦于劳作,因此便让尊贵的人得以逸乐而卑贱的人去劳作,并且又知道坐着是安逸的,站立着并且拜是劳苦的,因此便让他的君王父兄坐在上面,让他站立着并且在堂下拜。,“圣人”是主语,“知”是谓语,“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是主谓短语做宾语,且“故”表结果,一般放在句首,两个“故”前面都断开;“贵者逸”和“贱者劳”构成并列结构,做“使”的宾语,后面要断开,“且”表递进,一般放在句首,所以“劳”和“且”之间断开;“坐之为逸”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结构相似,中间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坐之于上”是状语后置句,“于上”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9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则”,为什么;“以为”,把……作为;“侪”,同类,同辈。(2)“固”,本来,原本;“逸”,享有安逸;“是”,这;“贱于彼”,状语后置,比他卑贱。参考译文:人之常情往往是安于惯常的所为,如果没有什么原因就改变他们的风俗,那么情势必定是不行的。圣人开始作礼书的时候,没有凭借那些危亡困辱的局势而使百姓信服,却只想轻易地让他们去掉他们旧有的习俗,而乐意依从自己的法则,那样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君王,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父亲,没有什么缘由就让他们去侍奉兄长,那么在他们最初的时候,并非像现在的人一样知道君王父兄都是一定要侍奉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幡然醒悟听从我的教导,是因为我是让他们通过懂得羞耻而感到信服的。他是我的君王,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兄长,圣人说:“他是我的君王父兄,那么他和我有什么不同呢?”于是便让君王父兄坐下,而自己立于旁,并且低着头,曲着膝,走到他们前面施礼,而所谓的拜,就是率领天下的人,让他们对他们的君王父兄作拜。如果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君王,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父亲,没有什么缘故就让他们拜他们的兄长,那么天下的人就又会嗤笑,认为这种行为是迂腐怪异而不会服从。然而君王父兄又不能不得到他们的臣子子弟的拜见,而只是白白地做他门的君王父兄,于是圣人便又有了权术,让他们的心为之信服,让他们肯于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既然这样,那么圣人终究(到底)是用的什么方法呢?只是人的羞耻之心罢了。古时候的圣人将要用礼去治理天下,所以一定会先修养好自己的身心,让天下人都信服他的言论,说道:“这个人,既然他说的话是这样,那么事实就一定会是这样。”因此圣人说:“天下人中那些对自己的君王父兄不拜的,我将不会和他们同列。”而且也让全天下人也都说:“他将不能和我同列。”于是人们便争相率领着去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以求得能够和圣人同列。虽然这样,那些圣人必定要让天下人去拜见他们的君王父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小小的权术吧。他是我的君王,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兄长,圣人的拜见之礼不应用在世上的话,我便和他全都坐在这里,全都站立在这里,一同并肩在这里行走,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一旦我发怒了,用手举着大木棒去追赶击打他们也是可以的。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心常常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同辈,没有看出他们跟我有什么差异。圣人知道人民都安于逸乐而苦于劳作,因此便让尊贵的人得以逸乐而卑贱的人去劳作,并且又知道坐着是安逸的,站立着并且拜是劳苦的,因此便让他的君王父兄坐在上面,让他站立着并且在堂下拜。一旦心中发怒的时候,自己慢慢地思量,必定会说道:“这是对着我坐着而我对其拜,并且我站立在他下面的长者。圣人原本就让他们享有安逸而我去劳作,这就是说明我比他要卑贱,如果手举着大木棒去击打追逐他们的话,我的心就会不安。”将木头雕刻成人,朝夕对它作拜,一旦日后将它劈开当作木柴烧火用的话,尚且会对它有所顾忌。当他最开始劈开这木头烧火的时候,会想我已经对它拜怎么敢把它当作木柴烧火用,因此圣人动用小小的权势而让天下人都去尊奉自己的君王父兄。而那些权势又不能够去告诉别人,因此便先以羞耻之心相告。哎呀,事情既是这样的,而后君王父兄才得以安享尊崇一直到了今天。如今的这些匹夫匹妇,没有人不知道拜他们的君王父兄,于是便说:“拜起坐立,这些都是礼节中的末枝。”却不知道圣人在刚开始教导民众拜起坐立是如此的辛劳呀。这就是圣人所忧虑的,于是便作了《周易》来使其教义显得神圣。100.A101.C,102.C103.(1)(吐蕃)就派使者跟随冯德遐入朝,携带了很多金银财宝,上表请求通婚,唐太宗没有答应他。(2)吐谷浑不能招架,逃到青海北部。百姓和牲畜多半被吐蕃抢掠。104.①禄东赞以国中已有父母聘定的妻子、赞普尚未拜见公主、臣子不能逾越君主先娶为由婉拒。②体现出他孝亲忠君的品质,面对唐太宗不卑不亢的态度。【解析】10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逐渐强大,蚕食其他国家的土地,疆土广大,拥有强兵几十万,但还没和唐朝有往来。吐蕃的国王称赞普,习惯上不称姓。王室家族都称“论”,官宦人家都称“尚”。“吐谷浑西南”表具体的方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胜”为形容词,修饰“兵”,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10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错,《尚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故选C。10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想把琅玡公主嫁给他”表述有误,原文为“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是想把琅玡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他。故选C。10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赍”,携带;“求婚”,请求通婚;“末之许”,宾语前置,没有答应他。(2)“支”,招架;“遁”,逃;“为……所”,表被动。10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臣国中自有妇,父母所聘,不可弃也。且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可知,禄东赞以国中已有父母聘定的妻子、赞普尚未拜见公主、臣子不能逾越君主先娶为由婉拒。“父母所聘,不可弃也”体现他孝亲,“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体现他忠君,对唐太宗“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的决定敢于拒绝,且所说的话合情合理,体现他不卑不亢的态度。参考译文:,唐太宗贞观八年冬十一月甲申,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派使者入唐朝进贡,并请求通婚和亲。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逐渐强大,蚕食其他国家的土地,疆土广大,拥有强兵几十万,但还没和唐朝有往来。吐蕃的国王称赞普,习惯上不称姓。王室家族都“论”,官宦人家都称“尚”。弃宗弄赞很有勇气胆略,四周邻国都害怕他。唐太宗派使者冯德遐前往吐蕃慰问安抚。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当初,唐太宗派使者冯德遐安抚慰问吐蕃,吐蕃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娶唐公主为妻,就派使者跟随冯德遐入朝,携带了很多金银财宝,上表请求通婚,唐太宗没有答应他。使者返回吐蕃,对赞普弃宗弄赞说:“臣刚到唐朝时,唐朝对我热情优待,并答应把公主嫁给我们。正碰上吐谷浑王也去了,从中挑拨离间,唐朝的礼节就疏远了,也不答应通婚了。”于是弃宗弄赞出兵进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招架,逃到青海北部,百姓和牲畜多半被吐蕃抢掠。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冬闰月十月丙辰(二十三日),吐蕃赞普派他的丞相禄东赞进献金五千两,以及珍宝玩物几百件请求通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十二日),唐太宗任命吐蕃的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唐太宗赞赏禄东赞善于应对,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禄东赞推辞说:“我在国中有妻子,是父母聘定,不可以抛弃。况且赞普还没有拜见公主,陪臣怎么敢先娶呢!”唐太宗更加赞赏他,但想给予厚思安抚,他竟然没有从命。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正月丁丑(十五日),唐太宗命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旌节送文成公主去吐蕃。赞普非常高兴,见到李道宗时按照女婿的礼节来接待他,他羡慕唐朝服饰和仪仗的美丽,为文成公主另外修建了城郭宫室来安顿她,自己穿着绸缎衣服去见公主。他的国人都用褐红色涂脸。文成公主不喜欢,赞普就下令禁止涂脸。赞普也渐渐改掉猜忌暴虐的性格,派遣子弟到唐朝的学校学习,接受《诗》《书》等汉文化。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任命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为西海郡王。赞普写信给长孙无忌等,说:“天子刚刚继皇位,臣下如有不忠的,我应当率兵赶赴国内讨伐消灭他们。”唐高宗永徽元年夏五月壬戌(二十四日),吐蕃赞普弄赞去世,他的嫡子死得早,就立了他的孙子为赞普。赞普年幼弱小,政事都由国相禄东赞决断。禄东赞性情开明通达,严肃稳重,治军有法、吐蕃因此强大,并使氐族、羌族顺服,都是靠他的谋略。105.B106.C107.C108.(1)谏议大夫刘行本进谏说:“此人一向为官清廉,现在所犯过错又小,希望能够稍微宽免他。”文帝置之不理。(2)岐州刺史安定人梁彦光,有德政,隋文帝下诏书予以表扬,以勉励天下的官吏。109.①沿用岐州的治理方法,无为而治。②相州民风险诈刻薄,人们喜欢造谣诉讼,不适合宽缓政策。【解析】10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独孤皇后秉性俭约,隋文帝曾经配制止泻的药,须用胡粉一两,这种东西平常宫里不用,多方搜求,最后还是没有得到。隋文意又曾经想赏赐柱国刘嵩妻子一件织成的衣领,宫里也没有。本题中,“宫内不用”,主谓结构,前后断开;“求之”,主语“隋文帝或宫人”省略,其前应断开,排除AC;“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柱国”是“刘嵩”的官职,作其定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0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为皇后的亲戚”错误。根据原文“始求得舅子吕永吉,追赠外祖双周为太尉”可知,文中指隋文帝母亲家的亲戚。故选C。10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并积极参与处理国家政事”错误,原文指出“言事多与隋主意合”,且她明确表示“妇人与政,或从此为渐,不可开其源也”,因此“积极参与处理”错误。故选C。10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进”,进谏;“素清”,一向清廉;“宽”,宽免。(2)得分点:“惠政”,仁政,德政;“褒美”,嘉奖赞美;“厉”,通“励”,勉励。10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及居相,部如岐州法”可知,沿用岐州的治理方法,无为而治。由“邺自齐亡,衣冠士人多迁入关,唯工商乐户移实州郭,风俗险被,好兴谣讼”可知,相州民风险诈刻薄,人们喜欢造谣诉讼,不适合宽缓政策。参考译文:,冬季,十月,戊子(十二日),隋朝开始执行新律。隋文帝下诏书说:“绞刑可致人毙命,斩刑能使人身首异处,除奸去恶的刑法,这样做已经严厉到极点了。前代的枭首、车裂等极刑,于道义上讲毫无可取,因为它对惩恶肃纪并没有什么补益。因此,枭首、车裂以及鞭刑,通令废除。其余以轻代重、化死刑为有期徒刑的条款还有很多,全都详细载在法典上。其余纷杂的律条、严酷的科禁,也当一律削除。”隋朝刑律自此固定下来,后世各代也多遵用隋律。隋文帝曾经恼怒一位郎官,就下令在殿前笞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进谏说:“此人一向为官清廉,现在所犯过错又小,希望能够稍微宽免他。”文帝置之不理。刘行本于是站在文帝面前说:“陛下不以我不肖,把我安置在您的身边任职,我说的话如果对,陛下怎能不听;我说的话如果不对,陛下可将我送到大理寺治罪。”说罢,就把朝会用的务板扔在地上,想要辞官而退。于是隋文帝郑重向刘行本道歉,宽免了被笞打的郎官。独孤皇后的家族世代贵显,但她性情谦恭,喜欢读书学习,议论政事经常与文帝的意见不谋而合。文帝每日临朝,独孤皇后都乘坐车子与他并辇前往,一直陪送到阁门而止。她还派遣宦官伺察文帝的行为,如果发现朝政有缺失,就立即加以劝谏纠正。等文帝退朝后,她又与文帝一起返回寝宫。群臣上奏说:“按照《周礼》规定,百官大臣妻子的封号,应该由王后任命。请求依照古代的制度办事。”独孤皇后说:“妇人干政,或许从此就会逐渐盛行,我不能开这个头。”大都督崔长仁,是独孤皇后的表兄,犯法应当斩首,隋文帝因为他是皇后的亲戚,打算赦免他的罪行。但是独孤皇后说:“严格执法是国家的大事,怎么能徇私枉法呢?”崔长仁最终被依法处死。独孤皇后秉性俭约,隋文帝曾经配制止泻的药,须用胡粉一两,这种东西平常宫里不用,多方搜求,最后还是没有得到。隋文意又曾经想赏赐柱国刘嵩妻子一件织成的衣领,宫里也没有。但是,隋文帝吸取了北周任用外戚而失天下的教训,从不把大权要职授予外戚,独孤皇后的兄弟任职只不过是将军、刺史。文帝外家吕氏,一向贫寒微贱,北齐灭亡以来,文帝多方求访,始终不知道外家下落。直到即位称帝后,才找到舅舅的儿子吕永吉,于是追赠外祖父吕双周为太尉,封齐郡公。岐州刺史安定人梁彦光,有德政,隋文帝下诏书予以表扬,以勉励天下的官吏。过了一段时间,又调梁彦光为相州刺史。岐州民风质朴淳厚,梁彦光无为而治,奏课连年都是全国第一。及至迁为相州刺史后,仍然采用在岐州的治理办法。但是相州治所邺城自北齐灭亡以来,衣冠士大夫多迁入关中居住,只有那些手工业者、商人、乐户迁居邺城,因此民风险诈刻薄,人们喜欢造谣诉讼,称梁彦光为“戴帽的饴糖”。隋文帝听到了这些传闻,就免了梁彦光的官。一年以后,又任命他为赵州刺史。梁彦光请求再任相州刺史,文帝答应了他。相州的豪强猾吏听说梁彦光再次来相州任职,都嗤笑他。梁彦光到相州后,举发奸邪所犯隐秘罪案,审理惩治,料事如神,豪强猾吏纷纷潜逃,相州全境大治,官吏百姓都非常感激,再没有打官司的人了。110.D111.C112.B113.(1)我将要扫荡平定中原地区,(如果)没有刘裕这样的人,(那)就没有人可以任用了,等到关中及黄河流域平定之后,我们再讨论对他的处置吧。(2)您兴复晋朝,功劳高权位重,现在的情势,您怎能一味自谦,而去做一个镇守藩地的将军呢?【解析】1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桓玄逃到寻阳后,胁迫晋安帝沿长江西上,刘毅等人从后面追击。桓玄又扶持着晋安帝跑到江陵,刘毅等人又从寻阳沿江西上继续追击,在江陵与桓玄军相遇,桓玄溃败,只好继续扶持晋安帝向西逃跑,(在逃跑途中)冯迁攻击斩杀了他,护送晋安帝到江陵重新复位。“玄挟帝至江陵”中“玄”即桓玄,是此句的主语,不能与前面内容相连,应在其前断句,排除AC。“冯迁击斩之”的“之”指的是桓玄,在此句中作“击斩”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之”后断开,且“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此处应指晋安帝,应与后面内容联系紧密,故排除B。,故选D。1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刺史……其后历代职责均没有变化”说法错误。西汉时,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隋唐时期,刺史已经不再担任监察职责。可见其后职责有变化。故选C。1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是因其仅能识文断字,又喜欢赌博,所以他只能依靠卖草鞋维持生计,生活很不如意”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仅识文字,以卖履为业,好樗蒲”判断,“仅能识文断字,又喜欢赌博”和“只能依靠卖草鞋维持生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B。1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平荡”,扫荡平定;“俟”,等到;“别议”,再讨论。(2)“勋高位重”,功劳高权位重;“居谦”,一味自谦。参考译文:当初,彭城人刘裕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刘翘客居于京口,家庭贫困,就想把刘裕丢弃。同郡人刘怀敬的母亲是刘裕的姨母,生下刘怀敬还不满一年,跑去刘翘家把刘裕救了回来,断掉刘怀敬的乳汁来喂养刘裕。等到刘裕长大后,他异常勇敢健壮且有大志向。他仅仅能识文断字,依靠卖鞋来维持生计,而且又爱好名叫樗蒲的博戏,被同乡人所轻视。东晋大将刘牢之征讨孙恩时,征召刘裕做了他的参军事。元兴三年(404年),桓玄叛乱执政后,刘裕入朝觐见桓玄。桓玄对他的司徒王谧说:“刘裕气度不凡,应该是人中豪杰。”桓玄的皇后刘氏,有智慧,善鉴识人,她对桓玄说:“刘裕气宇轩昂,眼神顾盼非同凡人,恐怕最终不肯居于您的手下,还不如趁早杀掉他。”恒玄说:“我将要扫荡平定中原地区,(如果)没有刘裕这样的人,(那)就没有人可以任用了,等到关中及黄河流域平定之后,我们再讨论对他的处置吧。”刘裕与何无忌密谋恢复晋室,刘迈的弟弟刘毅也与何无忌密谋讨伐桓玄,于是他们几个互相通谋起兵反抗桓玄。刘裕攻克京口后,桓玄恐惧,渡江向南而逃。刘裕进入都城建康,王谧推举刘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桓玄逃到寻阳后,胁迫晋安帝沿长江西上,刘毅等人从后面追击。桓玄又扶持着晋安帝跑到江陵,刘毅等人又从寻阳沿江西上继续追击,在江陵与桓玄军相遇,桓玄溃败,只好继续扶持晋安帝向西逃跑,(在逃跑途中)冯迁攻击斩杀了他,护送晋安帝到江陵重新复位。桓振攻陷江陵。义熙四年(408年)春季正月,刘毅等人不希望刘裕入朝辅政,因此商议让中领军谢混任扬州刺史,也有人提议让刘裕在丹徒兼管扬州,把中央的政事交给孟昶管理。朝廷专门派尚书右丞皮沈前去,拿着这两种方案向刘裕征求意见,皮沈首先见到了刘裕的记室录事参军刘穆之,把朝廷商议的情况全告诉了他。刘穆之假装起来上厕所,秘密写信告诉刘裕说:“皮沈的话不要听从。”刘裕见过皮沈后,让他暂时回避一下,请刘穆之商量此事。刘穆之说:“东晋朝廷权柄丢失了很久,上天的福运已经转移了。您兴复晋朝,功劳高权位重,但现在的情势,您怎能一味自谦,而去做一个镇守藩地的将军呢?刘毅、孟昶等人现在与您势均力敌,最终是要相互兼并的。扬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地区,千万不能让朝廷授予别人来掌管。之前授予王谧,是权宜之计,如果现在再授予了别人,那您就该受制于人了。一旦权柄丢失,就没有夺回的理由和机会了,将来会遇到怎样的危机,我们现在还无法考虑周全。如今朝廷商议结果是这样的,您也应该表一下态,如果您直接说要任扬州刺史,又很难措辞,唯有回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是朝廷中宰辅和地方要员的任免,这是大事情,千万不能空谈,我抽时间就会入朝,再与诸位王公探讨一下人选’。您到达京城后,他们一定不敢越过您,把扬州刺史之职授予别人,这是明摆着的。”刘裕听从了刘穆之的意见。114.D115.D116.B,117.(1)那些富豪大族名门大姓、狡猾的官吏、品行恶劣的年轻人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2)程颐对侯师圣的变化感到惊异,说:“您不会是从周茂叔那里来吧?”周敦颐就是这样善于开导启发人。118.①最初,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待周敦颐态度严苛;②赵抃在仔细观察周敦颐的为人之后,醒悟并珍惜,将周敦颐当作朋友;③后来赵抃推荐周敦颐任职,并且还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解析】1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探明天理的根源,研究万物的始终。又写了《通书》四十篇,来阐明太极的含义。为之作序的人说“他的言语简约而道理广博,行文质朴而义蕴精深,探得孔、孟学说的本源,对于学者大有用处”。“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C;“其言”是偏正结构,“其”是定语,修饰“言”,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错。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故选D。1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气愤地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理解错误,原文是“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见是周敦颐在据理力争而意见依然不被王逵采纳后,气愤地丢下手版,打算自己弃官而返。故选B。1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黠”,狡猾;“得罪”,获罪;“污秽”,玷污。(2)“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非……耶”,莫非……吧、不会是……吧,表揣测语气;“开发”,开导、启发。1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可概括出:最初,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待周敦颐态度严苛;结合“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可概括出:赵抃在仔细观察周敦颐的为人之后,醒悟并珍惜,将周敦颐当作朋友;结合“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抃再镇蜀,将奏用之”,可概括出:后来赵抃推荐周敦颐任职,并且还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参考译文:材料一: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担任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一经审讯,就立即清楚明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南安担任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按照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唯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于是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去了,打算弃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向人献媚,我不做这种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幸免于死。周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的老百姓都说:“这就是能明察分宁案件的那个人,我们这下可有说理的地方了。”,那些富豪大族名门大姓、狡猾的官吏、品行恶劣的年轻人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官吏不敢决断,即使交代下去,老百姓也不愿意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赵抃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彻底醒悟,握着周敦颐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了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我才算真正了解了你啊。”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冤案、惠泽百姓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辞劳苦,即使是有瘴疠疾病的地方、险峻遥远的地方,也要不慌不忙地慢慢视察。他因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知军,于是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安了家,屋前有条溪流,与溢江汇合,于是他就取在营道时居住的地方濂溪来命名。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周敦颐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他学识广博并且身体力行,著有《太极图》,探明天理的根源,研究万物的始终。又写了《通书》四十篇,来阐明太极的含义。为之作序的人说“他的言语简约而道理广博,行文质朴而义蕴精深,探得孔、孟学说的本源,对于学者大有用处”。他担任南安吏时,程珦是军事通判,看他精神面貌不同于常人,就跟他交谈,知道他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跟他交了朋友,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周敦颐常常让他们寻找孔子、颜渊的快乐所在、所快乐的是什么事,二程的学术就从此发源、衍变。侯师圣跟程颐学习,没有明白,就去拜见周敦颐,周敦颐将他留下来,与他对床夜谈,过了三天才回去。程颐对侯师圣的变化感到惊异,说:“您不会是从周茂叔那里来吧?”周敦颐就是这样善于开导启发人。嘉定十三年,周敦颐被赐谥号为元公。淳祐元年,被封为汝南伯,在孔子庙中陪祭。材料二:     孔子、孟子之后,汉代儒学之士只是传授经学,而精深幽微地去阐释心性天道的风气已经断绝很久了。(这种风气)自周敦颐开始兴起,程颢、程颐继承,又有张载等大儒一批批地连续出现,孔子之学发展昌盛。如果要说阐明心性、义理(同属宋明理学范畴)等学问的精粹之处,应当是周敦颐率先打破了之前儒学学术黯淡的困境。119.D120.D121.D122.(1)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2)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123.①试卷应封住姓名;②封好的试卷需标注“南”“北”二字;③录取时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解析】1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居守”是一个词,指留守(北京),排除AB。“其后”表时间,作“成祖乘舆”的状语,不可断在上一句,排除C。故选D。1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明代科举分三级”说法有误,明、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故选D。1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说法错误。赐给他们银章是提醒他们要随时进谏,纠正皇帝的过失。而便于直接进谏的办法是“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故选D。,1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指示”,指给(他)看;“忽”,忽视;“顾”,只是;“渎天德”,是对冒犯皇帝的委婉说法。(2)“条”,分条陈述;“闻”,上报;“被”,遭受;“振”,通“赈”,赈济;“罪”,名词作动词,加罪。1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杨士奇提出的科举改革的措施,从文中“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可以总结出:要将试卷封住姓名,封好的试卷需标注“南”“北”二字,在录取的比例上,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这样就可兼顾南方和北方,让南北人才都可以进入朝廷。参考译文:材料一: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年幼时端庄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成祖举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抚慰士卒,以万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万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聪明狡猾而得宠于明成祖。高煦又因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与高燧结党营私,想阴谋夺取嫡长子之位,说世子的坏话。正好朝廷赐给世子诏书,定想离间父子二人。世子不启缄,驰马上报。然而,黄俨已先告诉成祖说:“世子与朝廷通好,使者到了。”不久,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诏书一看,长叹一声说:“差点杀掉我的儿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屡次北征,命他监国,裁决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灾荒,往往遣使赈恤,因而仁德的名声大振。而高煦、高燧与其党徒时时找机会讲坏话。或直问太子:“知道有讲坏话的人么?”朱高炽回答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而已。”永乐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为皇长子,事情暴露后被诛灭,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即皇帝位。在全国大肆赦免。壬午(十日)命令从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产地计算价值买卖,科派损害百姓的罪不饶恕。戊戌(二十六日),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枚,叫“绳愆纠缪”,要他们同心协力参与重要事务,凡有阙失应当说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报。癸酉(二十六日)下诏有关官吏:“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即时请求赈济的,加罪。”辛巳(十二日),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评论: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政多的都写不完,假使他有生之年,包含休养,其功德造化之盛,岂不是能与汉文、景帝媲美么?材料二:起初,仁宗皇帝与侍臣们讨论科举的弊端。杨士奇说:“科举应当同时录取那北方的士子。”仁宗说:“北方人的学问远不及南方人。”杨士奇说:“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出自北方,南方人虽然有才华,但大多数轻浮。”仁宗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杨士奇说:“科举试卷还照例密封姓名,在卷子外写上‘南’‘北’二字,如果应该录取一百人,那么就录取六十个南方人,四十个北方人,这样,南北方的人才就都进入朝廷了。”仁宗说:“对。这样,北方的士人也会感奋而振作起来。”124.C125.D126.B127.(1)(王公)分条列举唐权先前的残暴罪行向州府呈报,用棍拷打唐权的后背并遣散了他。,(2)州中太守委婉暗示巡视农田的官员旱灾不是灾,王公与太守争辩了三四次,直到可以免除老百姓的赋税徭役,才停止。128.(1)先祖乐善好施;(2)王公有先祖遗风,能济人之困,宽容平和;(3)儿孙秉承家风,永不忘本。【解析】1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招募两个人杀了药氏,按法应判死刑。王公说:“制定法律是用来帮助善良的人,约束品行恶劣的人,现今要杀掉良民替有罪的强盗报仇,难道是法律的本意吗?”于是把情状列出,姓朱的人才得以减罪免死。“今杀良民”是“为恶盗报仇”,语意紧密,中间不必断开;“岂……邪”为固定句式,“岂”前断开,排除AD;“朱氏”应是“得减死”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给在职官员及其妻室、父母”错。“赠”是古代朝廷对官员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故选D。1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后因唐权能改过自新,在修治黄河溃堤时,就让他代理队长”错。原文是“已而河决东平,公部县丁夫数千,召权署队长,权喜曰:“公许我自新矣。’”,王公让唐权代理队长,是给唐权改过自新的机会。选项把目的说成了原因。故选B。1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条”,分条列举;“宿恶”,先前的残暴罪行;“上于州”,向州府呈报;“杖”,名词作动词,用棍拷打。(2)“风”,委婉暗示;“按”,巡视;“复”,免除赋税;“吏按田者”,定语后置句,按田之吏,巡视农田的官员。1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惟彼世德,如流有源。其来者远,愈积益蕃”大意是王家那种世代相传的美德,如同水有源头。水的源头远,它汇集的水就多。体现“惟彼世德,如流有源”的句子是“曾祖讳丕,祖讳祚,父讳锐,世以资雄里中,不乐仕宦而好施”,先祖乐善好施;体现“其来者远,愈积益蕃”的是“公好学善书,喜宾客,务赒人缓急。而为性宽静沈默”,王公有先祖遗风,能济人之困,宽容平和;“将葬,中丞君泣而语其伯仲曰:‘吾家世有阴德于人而无兴者,至吾先君不有于其躬而以贻后世。小子不佞,幸得备员御史府。然惧乎后世徒见王氏之兴,而不知吾世积渐之所以来者若此,其可无铭?’”,儿孙秉承家风,永不忘本。参考译文:     王公避某讳。王公的曾祖父王丕,祖父王祚,父亲王锐,世代凭钱财称雄乡中,不乐于做官,喜欢接济别人。等到王公时,家中的财物渐渐减少,王公于是叹息说:“我听说(把精力)用在从政为官上,它可以有利天下,钱物哪里值得提呢!”于是他慷慨地想凭着通晓孔氏《尚书》被有关部门录用,连续不被录用;于是参加其他的选拔,说道:“只要能从政为官,为什么要挑拣呢?”     ,起初王公担任莱州莱阳主簿,恰逢县令因事牵连被解职,王公暂代县令,告诉县民说:“假若制定简便并多方有利于百姓的法则,应当做什么呢?就是驱逐那些令人很厌恶恼恨的人。”于是捆绑了原来的官员唐权,分条列举唐权先前的残暴罪行向州府呈报,用棍拷打唐权的后背并遣散了他。莱阳县有势力而横行不法之人,都谨慎畏惧,不敢放肆,指着唐权相互劝诫不可触犯国家的法令。王公说:“让我做县令一年,不只是善良的人不惧怕品质恶劣的人,而且可以使品质恶劣的人行善。”不久黄河在东平决堤,王公安排县里的几千名服力役的人夫,召唤唐权暂时代理队长,唐权高兴地说:“王公允许我改过自新了。”最终莱阳县来修治黄河的服劳役的丁夫是各县最多的。     王公历任婺州兰溪尉、陈州项城主簿。恰逢当年遭遇旱灾、蝗灾,州中太守委婉暗示巡视农田的官员旱灾不是灾,王公与太守争辩了三四次,直到可以免除老百姓的赋税徭役,才停止。     改任颖州司法参军,州中姓药的人当强盗,恰逢天子大赦天下,他在乡中进进出出,拿着弓箭,成了百姓的祸患。有个姓朱的人,招募两个人杀了药氏,按法应判死刑。王公说:“制定法律是用来帮助善良的人,约束品行恶劣的人,现今要杀掉良民替有罪的强盗报仇,难道是法律的本意吗?”于是把情状列出,姓朱的人才得以减罪免死。改任华州司法,调任苏州吴江、江宁句容二县的县令,最终在京师终老。某年某月某日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王公喜欢学习,擅长书法,喜交宾客,致力于接济别人的急难。并且性格宽容静雅,深沉闲静,对身边的侍从属僚即使有不如意,也未曾拷打责罚,众儿问起这些,王公就说:“刑法难道是替我的喜怒设立的吗?”     王公,有十个儿子,两个很早就死了。庆历四年九月庚申日,王公安葬在开封尉氏蒋成乡柏子原的新坟地。长子拱璧,任右侍禁;次子拱之,任左班殿直;子辰,任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王公凭着儿子御史中丞的显贵,多次受封而享有尚书兵部员外郎的荣典,王公将要安葬,辰哭着对哥哥们说:“我家世代对人有阴德但家族没能兴盛,到我父亲有生之年也没有享受到兴盛之福,但后代享受到了。我没有才能,有幸能够在御史府中充数。但是我害怕后代只看到王氏的兴盛,而不知我家是世代逐渐累积阴德才得以如此兴盛的,怎么能没有墓志铭呢?”于是来请求我写墓志铭。铭文说:王公先祖世代以钱财帮助别人,对人施与恩德。到王公时,钱财变少,于是(把精力)用在从政为官上。(王家)有一个儿子,就足以光大王公的门庭。况且王公有多个儿子,多子多孙。王家那种世代相传的美德,如同水有源头。水的源头远,它汇集的水就多。记住其中的要义,以使它永久留存后世。129.C130.A131.D132.(1)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着实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2)(骄奢的皇子们)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儿子,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133.王珪因没有建私庙而只是在居室内祭祀,有违规制,故遭弹劾。唐太宗没有指责王珪,反而为他建了私庙,原因是他不知道官居高位的王珪生活竟如此简朴而心生愧疚。(意思对即可)【解析】1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是王的君主,侍奉君主要考虑尽忠;陛下,是王的父亲,服侍父亲应当尽孝。忠孝的道理,可以立身,可以成名。“事君”与“思尽忠”是主谓宾关系,不能断开,排除AB;“陛下/王之父也”与“陛下/王之君也”是对称结构,“事君思尽忠”与“事父思尽孝”也是对称结构,各自断开,排除D。故选C。1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关联方式不相同”错,在名与字的关联方式上,“王珪,字叔玠”与“仲由,字子路”相同,均为同义反复。故选A。1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非“开创”,而是“恢复”。原文有“《礼》有妇见舅姑之仪,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礼皆废”。故选D。1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纳刍荛”,采纳臣民忠言;“讳”,忌讳;“罄”,完、尽。(2)“踵”,到来;“济”,救助;“安全”,保全自己。1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不营私庙,四时蒸尝,犹祭于寝。坐为法司所劾”可知,王珪因没有建私庙而只是在居室内祭祀,有违规制,故遭弹劾。结合“太宗优容,弗之谴也,因为立庙,以愧其心”可知,唐太宗没有指责王珪,反而为他建了私庙,原因是他不知道官居高位的王珪生活竟如此简朴而心生愧疚。参考译文:王珪,字叔玠,是太原祁人。高祖入关时,丞相府司录李刚因王珪诚实正直有见识,推荐他为世子府谘议参军。李建成被杀后,唐太宗李世民平时就知道王珪的才能,召回拜为谏议大夫。贞观元年,唐太宗曾经告诉侍臣说:“正主统领着邪臣,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正臣服务于邪主,也不能使天下太平。唯有君臣相协调,就如鱼水一样,则天下可安定。”王珪回答说:“臣听说木材用墨绳为标准则正,帝王听从臣下谏诤则圣明。因此古代圣主,一定有诤谏的臣子七人,说了如果君主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着实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唐太宗称赞。十一年,和诸儒校正审订《五礼》,书成,太宗赐给他锦帛三百段,封一个儿子为县男。这一年,兼任魏王的老师。魏王泰问王珪忠孝的问题,王珪回答说:“陛下,是王的君主,侍奉君主要考虑尽忠;陛下,是王的父亲,服侍父亲应当尽孝。忠孝的道理,可以立身,可以成名,当时可以享受天赐福佑,余芳可以传流后世。”魏王泰说:“忠孝道理,已经听过教诲了,愿听所应当学习的。”王珪说:“汉朝东平王张苍说过:‘为善最乐’。”唐太宗告诉侍臣说:“自古以来皇帝的儿子,生于宫中,及其成人,没有不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儿子,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我遣使了很久,因此十分熟悉,因他意存忠孝,选为儿子的老师。你们告诉泰说:‘你对待王珪,如同侍奉我一样才可以无过错’。”魏王泰见王珪经常是先行拜礼,王珪也以师道自居,太家议论认为很好。,当时,王珪的儿子敬直娶南平公主。《礼》有媳妇见公婆的仪式,到近代公主出嫁,这套礼仪都废除了。王珪说:“现在皇帝大圣明,行动遵循法制。我受公主谒见,岂为我自己荣耀,所以要成国家之美。”在举行结婚仪式时,王珪和他的妻子就席而坐,让公主亲自拿着竹器给公婆行洗手进食物之道,礼成而退下去。从此后,公主出嫁有公婆的,都要备妇礼,这是自王珪开始的。王珪少年时,家中贫寒,有人馈赠物品,开始没有辞谢;到富贵后,都厚厚地给予报答,虽然那人已死亡,一定要赈济赡养他的妻和子。奉事寡嫂礼仪周全,抚养孤侄恩义极重,宗族、亲戚有家中生活困难的,也是多方面给予周济。王珪官高位显时间越来越长,但是不建私庙,四时祭祀,依然在家中进行。因此被法司所弹劾,唐太宗宽容,不去谴责他,于是给他建私庙,因而心生愧疚。王珪既然俭朴又不合于礼,当时舆论因此看不起他。十三年,王珪生病,不久去世,年纪六十九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叫做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9 09:39:15 页数:69
价格:¥5 大小:1.03 MB
文章作者:U-6000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