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相传在黄帝时期,伶伦制作音律,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骨笛、蚕丝和丝织品等。由此可知A.传说近乎神话,完全不可信B.考古发现证实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C.传说是真实的历史D.考古发现证实了黄帝的传说都是真实的【1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骨笛、蚕丝和丝织品等文物,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古代“伶伦制作音律,嫘祖养蚕缫丝”等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B项正确;传说有一定的价值,不能说“传说近乎神话,完全不可信”,排除A项;“传说是真实的历史”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考古发现证实了黄帝的传说都是真实的”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大美中国》丛书在介绍甲骨文时说道∶"有如此丰富的文字档案做资本,殷商从此结束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这主要强调甲骨文A.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B.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C.使商朝历史有文字可考D.是体系较完整的文字【2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中“有如此丰富的文字档案做资本,结束了只在史载和传说中被感知的历史”可知是在强调甲骨文作为文字对记载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项正确;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与题干强调文字的作用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如此丰富的文字”并非指它记载的内容,排除B项;甲骨文是体系较完整的文字,但不是题干要强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9【点睛】3.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A.分封制的崩溃B.百家争鸣的原因C.周王室衰微D.春秋战国纷争【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可知,王国维认为是周代衰微后原有社会秩序的崩溃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出现,所以他意在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B项正确;王国维主要是讨论了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AC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4.学者刘伸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是A.极端化的法家思想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C.被激化社会矛盾D.暴力型的国家统治【4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可知该观点认为是因为法家思想过于极端,造成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最终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速亡,A项正确;集权化的政治体制是极端化的法家思想带来的结果,排除B项;大泽乡起义是矛盾激化的表现,而非根源,排除C项;暴力型的国家统治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5.“萧规曹随”是指西汉著名的丞相萧何辅佐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高祖死后,惠帝即位,萧何推曹参为相。曹参什么事都不做,守着萧何的政策不变,为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打下基础。“萧规曹随”说明()A.汉初用人不善B.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C.提倡节俭治国D.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5题答案】【答案】B19【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的“西汉著名的丞相萧何辅佐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高祖死后,惠帝即位,萧何推曹参为相。曹参什么事都不做,守着萧何的政策不变,为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打下基础。”可知,“萧规曹随”说明汉惠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正确;汉初用人不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提倡节俭治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萧规曹随”说明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为此汉武帝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建立刺史制度D.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6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取主父偃建议,采用推恩令措施,成功的解决了地方王国问题,A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文化专制,与材料无关,B排除;刺史制度与监察有关,和材料无关,C排除;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加强经济上中央集权的措施,D排除。故选A。7.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A.区域贸易的频繁B.游牧文明的落后C.中原文化的先进D.民族交融的深入【7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床椅对汉族生活的影响,说明的是当时民族融合的深入,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8.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其职责为管理屯田及兼护南北二道之通畅,一般任期3年,直属中央调遣。下列不能体现材料有关西域都护府的观点的是19A.监护西北各国安全B.保护交通要道C.为了开辟丝绸之路D.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8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随后,丝绸之路形成,与题目西域都护府无关,C项符合题意;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利于监护西北各国安全,保护交通要道,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排除ABD项。故选C项。9.“波斯(注:伊朗的古名)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9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易桑麻”。即商品往来。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代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促使一些西域商人到中国贸易往来,因主要贸易的是丝绸和茶叶,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或者“茶马古道”,A正确;诗句没有涉及海上贸易,B排除;题干强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发达,而不是古代玉石业、丝织业的发达。CD排除;故选A。10.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而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造纸术,特别是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由此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是A.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B.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C.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19D.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10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的“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表明造纸术的发明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故A符合题意;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说法太绝对,排除BC;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是纸张,排除D。故选A。11.下图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这幅浮雕可直接用于研究()A.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B.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D.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1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服饰发生了变化是鲜卑族人流行穿汉服,这种变化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切相关,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穿汉服、还有改汉姓、说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的内容,排除ABC。故选D。12.《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A.没有实权B.穷兵黩武C.虚心纳谏D.以民为本19【1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C项正确;唐太宗在位时,掌握实权,A项错误;唐太宗在位时,注重民生,没有穷兵黩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太宗以民为本,排除D项。故选C项。13.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1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可知,材料反映了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项藩镇割据形成于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14.“(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A.废除丞相制度B.采用八股取士C.大规模实行文字狱D.设立厂卫机构【14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19【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策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采用八股取士。B项符合题意;废除丞相制度,是加强君权措施,排除A项;清朝时期,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大规模实行文字狱,排除C项;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5.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文成公主入藏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1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为了提高国家威望,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交流,D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是唐朝时期的事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6.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A.辛亥革命不彻底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C.革命缺乏社会基础D.辛亥革命意义重大【16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题文中“对许多末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意在强调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历史功绩,D项正确;ABC项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点睛】17.张治中将军在某次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19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国共达成《双十协定》C.国民革命取得阶段胜利D.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7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因此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国共达成《双十协定》,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前往庐山会见蒋介石,共商抗日救国大计。毛泽东没有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中,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取得阶段胜利时,蒋介石还没有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不能称“蒋主席”,排除C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与题干中“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8.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A.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B.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D.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8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可知,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实行与工人阶级的接触,此时工人阶级还没有成为领导阶级,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19及五四运动的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9.吴玉章曾言:“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运动对比之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吴玉章旨在强调A.发展民主革命B.关注民众力量C.重视学习西方D.降低政客地位【1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如今在五四运动对比之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说明民众力量的强大,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革命依靠的力量,不是革命目标,排除A项;题干与学习西方无关,排除C项;题干不仅仅针对政客,而是包括政客在内的上层社会力量与民众力量的孰轻孰重,并无降低政客地位之意,排除D项。故选B项。20.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A.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D.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20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在政治上的作用是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的政治作用。D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抗美援朝战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合作化,排除C项。故选D项。21.下面是毛泽东给鞍山钢铁工人的回信。从信中我们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参加这项工程的全体职工,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和带助短山建设事业的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A.“一五计划”已完成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起步C.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工业布局地区分布平衡【21题答案】19【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可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故B正确;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结束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3年,故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布局,故排除D项。故选B。22.1978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西欧考察团访问联邦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时,州长在宴会上主动表示愿意提供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而且不用谈判,握握手就算定了。该材料可用于佐证()A.德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伙伴B.中德两国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C.握手约定是德国人的谈判传统D.改革开放具备有利的外部环境【22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978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西欧考察团访问联邦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时,州长在宴会上主动表示愿意提供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而且不用谈判,握握手就算定了”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滞涨”时期,材料表明西方国家愿意主动与中国扩大交往,因此该材料可用于佐证改革开放具备有利的外部环境,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D。23.“改革开放最初的萌芽,是从民间发起的。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丰富和升华了邓小平的认识,使他有了首先在深圳等地,搞一块地方办特区,作为‘试验’,然后‘摸着石头过河’的伟大构想。”这表明改革开放(  )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B.使深圳等经济特区已经初具规模C.遵循从城市向农村的发展顺序D.是尊重人民智慧的顺应形势之举【23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这一决策萌芽于民间基层,民间基层的智慧促进了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构想的形成,这说明改革开放是民间基层智慧的结晶,是尊重人民智慧的顺应形势之举,故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改革开放的决策来源于民间智慧,未提及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过程,没有反映经济特区的规模情况,故排除B;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地区开始,故排除C。故选D。1924.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后,将地牢的钥匙送给了美国总统华盛顿,并且写信说道:“美国的原则打开了巴士底狱,巴士底狱的钥匙被送到了正确的地方”。在法国人看来,大革命的爆发(  )A.目的在攻占巴士底狱B.得益于美国的援助C.深受美国因素影响D.意在推翻封建专制【24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的原则打开了巴士底狱”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发生早于法国大革命,其提倡德民主原则以及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深受美国独立战争影响,而且法国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其国内因素积累的结果,而不是美国援助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大革命深受美国独立战争影响,没有涉及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5.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的时候,马克思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已经取得了”。马克思在信中说巴黎公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的依据是()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25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而马克思在信中说巴黎公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B项正确;巴黎公社不是政党,排除A项;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CD项。故选B项。26.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19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C.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26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瓦特是修理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基于生产经验;材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更多的基于科学研究,因此变化说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C项正确;ABD项的表述都太绝对化了,排除ABD项。故选C项。27.达·伽马这次航行与以往探险不同的是:船队除了带上用于商品交换的“胡萝卜”,包括珊瑚、铃铛、衣服等;还带上了“大棒”,旗舰上装备了10门威力巨大的射石炮,还配备了大量的刀剑、长矛和盔甲。该材料可以用于说明()A.葡萄牙积累了巨额的财富B.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C.早期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D.殖民扩张促进亚非地区经济发展【27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船队除了带上用于商品交换的‘胡萝卜’,包括珊瑚、铃铛、衣服等;还带上了‘大棒’,旗舰上装备了10门威力巨大的射石炮,还配备了大量的刀剑、长矛和盔甲”可知达·伽马探险既有交换物品,也有武器,说明早期的殖民时代的扩张体现贸易和掠夺的相结合的特征,即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C项正确;葡萄牙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并没有在材料中直接体现,无法体现,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加速西欧社会转型,仅从船队配置方面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排除B项;殖民扩张促进亚非地区经济发展仅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此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28.有学者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但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是反对市场经济。该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A.缺乏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B.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C.未能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D.放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8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但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19念,……实质是反对市场经济。”由所学知识可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质反对市场经济,受到传统理念限制,主要指的是斯大林模式,反对市场,主张计划经济,所以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受斯大林模式限制,并不能缺乏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排除A项;1921年3月,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并没有反对市场经济,排除B项;放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属于政治上改革的失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9.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A.呈现五极世界格局B.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个别大国单独操纵世界局势【29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群雄竞起”,这说明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ABD项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30.研究结果显示,自1990年以来,全世界冲突减少40%。联合国的预防性外交和其他预防性行动,避免了许多将发生的战争:此外,联合国还对冲突后的地区采取和平建设的措施。由此可见,材料强调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B.联合国在维护全球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D.联合国处理全球问题的权威已经无可撼动【30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研究结果显示,自1990年以来,全世界冲突减少40%,联合国的预防性外交和其他预防性行动,19避免了许多将发生的战争,此外,联合国还对冲突后的地区采取和平建设的措施。材料强调联合国在维护全球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排除C项;D选项中表述用词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二、综合题31.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各放异彩,并互相交流,交相辉映。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如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众神或坐或立,谈笑宴饮,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画中盛放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如画中右侧附图所示),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鬼话来捣乱”。——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群神宴》中神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塑造?(2)中国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当时的欧洲,符合真实的历史吗?请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钱玄同他们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的态度。(4)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31~34题答案】【答案】19(1)人神同形同性(神的形象、举止与人无异)。画家受文艺复兴影响,倡导人文主义提倡张扬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现世生活。(共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任答一点)(2)符合。理由: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连通了亚洲和欧洲:意大利地处地中海沿岸,是亚洲商品转运欧洲的集散地明朝制瓷业发达,青花瓷畅销海内外。(其他符合史实及逻辑的答案亦可)(3)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否定、摒弃中国传统文化。(4)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等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众神或坐或立,谈笑宴饮,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说明神的形象、举止与人无异;《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画家这样塑造的原因是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倡导人文主义,提倡发扬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现世生活。【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间是从14到17世纪,明朝统治时间从1368年到1644年,所以明朝的青花瓷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是合理的。且从交通上说,新航路开辟前,意大利地处地中海沿岸,是亚洲商品转运欧洲的集散地;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海路明朝的商品也可以到达欧洲等,其他符合史实及逻辑的答案亦可。【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废灭汉文”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对待中外文化都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态度,弘扬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并加以创新,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文化等。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成功墓出土的“郑氏(克塽)附葬祖父墓志”(局部)圈画文字为“明末赐姓封延平王,率众取海外台湾,开辟疆土,设立府县居之。”材料二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招漳、泉、患、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摘编自《清史稿·郑成功传》材料三不同时期郑成功的形象与评价变化时间形象与评价参考文献19康熙前期海寇、逆贼,“勾引奸徒,窥视内地”《清世祖实录》康熙后期明室遗臣,海外孤忠,非乱臣贼子,赐谥号,并赐“忠臣”牌匾郑亦邹:《明季遂志录·郑成功传》、沈葆桢:《福建台湾奏折·请建明延平王祠奏折》19世纪90年代台湾的开辟者、经营者和守护者是清朝的功臣1898年曾广铨释《中外交涉记》20世纪初期矢志抗清,至死不降,光复汉族的大英雄。“树大旗代表汉族,挫败清人,实为汉族之光荣史迹”柳亚子:《郑成功传》,载于《江苏》杂志1903年第4期;汉儿:《为民族流血史可法传》,载于《江苏》杂志1903年第6期20世纪30—40年代“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者,彰显了华夏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民国教育部民众读物编审委员会《非常时期民众丛书·立志复明的郑成功》,正中书局1938年版(1)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阅读材料三,谈一谈康熙年间清政府对郑成功评价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初期和20世纪30一40年代郑成功形象变化的时代背景。(3)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的因素,请写出两个。(4)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郑成功作出评价。【32~35题答案】【答案】(1)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在台湾进行有效治理。(2)变化:从反清“逆贼”变为明朝忠臣。20世纪初期: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思想萌发。20世纪30一40年代:日本加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掀起全民族抗战高潮。(3)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统治者的政治立场;评价者的主观意识;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4)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一位民族英雄。领导当地人民开发台湾,促进了台湾的社会进步。【解析】19【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率众取海外台湾,开辟疆土,设立府县居之”“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招漳、泉、患、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说明文物和史料相互印证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在台湾进行有效治理的史实。【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前期称郑成功为海寇、逆贼,康熙后期称郑成功为“忠臣”;1903年评价郑成功为“矢志抗清,至死不降,光复汉族的大英雄”,这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思想萌发或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关;20世纪30—40年代正值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所以郑成功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康熙统治前期和后期的评价变化可知,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和统治者的政治立场是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的因素;1898年曾广铨释《中外交涉记》评价郑成功是台湾的开辟者、经营者和守护者是清朝的功臣,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30—40年代郑成功形象变化可知,说明评价者的主观意识是响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的因素;此外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也是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的因素。【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一位民族英雄。从郑成功对台湾的治理来说,领导当地人民开发台湾,促进了台湾的社会进步。33.教育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颜受业者甚众。——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助力生徒科举应试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目标。茂询、茂先、梦升、子元等十位登甲科,均出自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摘编自杨乙丹《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材料三16世纪,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更完善的人,教育日益走向民众。19世纪,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19世纪末,英国官办学校达到2500所,基本实现了小学普及教育。二战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普及了义务教育。——摘编自谢天冰《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19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培养国家所急需的财经、政治和外交专门人才,中央决定创办以苏联经验为样板的中国人民大学,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办学方针和任务规定为“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摘编自徐卫红《1949:共和国教育的基础和建设方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办学创举。(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士人兴办书院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现代英国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概括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33~36题答案】【答案】(1)提出“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2)宋代重视文治或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急增导致对于教育的需求增加。(3)教育走向民众:学校数量增加: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技术:普及小学教育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象运动解放了思想。(4)学习苏联办学经验注重培养理工科或培养财经、政治和外交的专门人才。新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之中新中国面临艰巨的经济建设任务“一五计划”开展急需人才。【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教育方面突出创举是“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我国宋代重视文治需要;“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国家办学困难,“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这些都是宋代士人兴办书院的原因。【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6世纪,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更完善的人,教育日益走向民众”体现教育走向民众;“19世纪末,英国官办学校达到2500所,基本实现了小学普及教育”学校数量增多;“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体现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技术;“二战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普及了义务教育。”说明普及小学教育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小问4详解】19根据材料信息“为了培养国家所急需的财经、政治和外交专门人才,中央决定创办以苏联经验为样板的中国人民大学,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办学方针和任务规定为“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可知,学习苏联办学经验注重培养理工科或培养财经、政治和外交的专门人才。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新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之中新中国面临艰巨的经济建设任务“一五计划”开展急需人才。1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8 16:34:13 页数:19
价格:¥3 大小:827.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