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第1节文言实词课件(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6

2/106

3/106

4/106

剩余10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文言实词语文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内容索引突破点一突破点二突破点三突破点四突破点五\n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古代诗文阅读要求:熟练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等。\n\n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一、古代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2020年新高考卷两套试卷都考查了古代人物传记文本,而且都选自“正史”中的《明史》,传主都是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一)古代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古代人物传记一般以记叙为主,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任职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或成就、特长或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n(二)古代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1.初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内容大意传记的一般结构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包括传主祖上的简单情况。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很有帮助,因为我们往往能从中得到有效的信息。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些词句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结尾部分一般为对传主的册封奖赏,或死后评价。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品质或从中看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n2.再读——理清人物关系,把握传主事迹(1)理清人物关系一篇人物传记,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写到其他人物,因此,阅读人物传记,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件事情是谁做的,这样才能明确文意,为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内容做准备。\n(2)理清事件头绪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一个人,但不一定只写一件事,也可能写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及事件之间的联系。在梳理事件时,一定要注意时间词、地点词和表官职变更的词。对人物事迹的评价,一般要关注何时、何地、何事;而官职的变更往往与事件结果的好坏密切相关。另外还要注意,梳理人物关系和梳理事件头绪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几件事都和某一人有关,有时一件事和多人有关,因此还要注意不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n3.三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对文意的理解是否准确,最终体现在题目回答得是否正确。题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线索,因此,文言文阅读的第三步,就是将文章和题目联系起来读。这一遍阅读,又可以分成两步。(1)读题目,以题解文。文言文阅读的内容概括分析题,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选项,但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这三个选项涉及文章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文章有不可低估的提示作用。如文意筛选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具体要求,或者要求概括传主某方面的形象,或者要求概括传主做的事情,或者要求分析、推断人物做某事的原因,根据题目即可明确相应答题区间。\n(2)看题眼,以文解文。所谓“题眼”,即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无论是词语含义的理解、断句还是概括分析、翻译题,都有一定的考查点(赋分点),这些考查点大多是文中的重点或难点。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文联系密切,可以通过对前后文的分析、对其相邻词语语法功能的定位来解答,即“以文解文”。\n[读文示范](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n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n一、通读文本,理清人物关系(以传主为中心,找出涉及的人物,梳理人物关系)\n二、勾画圈点,理清事件头绪(圈画时间、地点、官职名词,梳理人物作为、贡献等)①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震动京城。②出理屯田,上书建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③驳回宦官刘朝的无理要求。④弹劾揭发魏忠贤及其党羽,受诬陷入狱。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⑤孙奇逢、鹿正等筹钱营救。⑥营救未成,同日为狱卒所毙。⑦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家族尽破。⑧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n三、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如第5题,题干中有“倡议凑集金钱”的文字,原文有“倡议醵金”的表述,可见“醵金”就是“凑集金钱”的意思。\n[小试身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n解析:“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C解析:C项,“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说法有误。“殿下”不是古代对丞相的敬称。\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D解析:D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法有误。由原文“母以哭子死”可知,左光斗的母亲是因哭儿子悲伤过度而死的。\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解析:(1)“为酷刑所毙”,被动句;“冀”,希望;“图”,谋划。(2)“追”,追查;“趣”,同“促”,催促;“破”,破亡。\n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解析:由原文“容城孙奇逢者……为狱卒所毙”可知孙奇逢等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的原因及救助结果。\n参考译文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授官中书舍人。被选拔授予御史,负责巡视中城。其间收捕惩治了吏部强横凶暴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假官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他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呈上三个理由十四条建议,诏令全部允许施行。水利兴建,北方人开始知道种植水稻。邹元标曾经说:“三十年前,都城人不知道稻草是什么,现在到处是稻,这是种水田的益处啊。”宦官刘朝声称太子下命令,索要外戚废置的田庄。左光斗没有启封就把诏书还给了他,说:“天下每一尺土地都是殿下所有,今日怎么敢私自授予。”宦官愤怒离开。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徇私,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非常恼怒。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轮到杨涟、左光斗。\n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应当斩首的罪行,准备十一月二日上奏,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南方。魏忠贤刺探得知,提前两天假借会同推选之事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削去官籍。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狱,将左光斗的名字加进去,派差役前往捉拿。父老乡亲围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锦衣卫校尉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钦犯监狱,被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被定罪收受贿银二万两。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司法官,杨涟等人这才后悔失算了。\n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有节义侠气的人,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左光斗为官时对所管辖的京城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诸生争相响应。共捐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还钱,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与杨涟已经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款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加追缴,拘捕左光斗族中兄弟子侄十四人。其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右都御史,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之后,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为“忠毅”。\n二、纪事本末体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2021年高考中,全国卷四套题文言文阅读都选择了纪事本末体史书材料,文本均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引导考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在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的同时,突出了对考生语文关键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考查题型发生了变化,新高考I卷、Ⅱ卷都增加了对文本内容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把握的考查。(一)纪事本末体的文体特征纪事本末体,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并自为标题;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备诸事之本末”,二是“具一事之本末”。\n1.其主要特点如下:\n2.优缺点优点:一是将重要史实按次序分别立目,独立成篇,可补编年、纪传两体之不足;二是把浩繁的历史事件整理得“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弄清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便于读者的学习,是学史之捷径;三是把治乱兴亡的政治系统化、故事化,减少了人们读史的困惑,增强了读史的兴趣。缺点: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n(二)纪事本末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了解文本大意。纪事说理类文言文的故事,连贯性强,情节紧凑,故事大意相对容易把握。阅读时,可把人物、时间、地点、话题等关键词语勾画出来,以便于整体把握大意。第二步,把握核心人物,理清事迹概要。通过梳理故事或事件的核心人物的言行,初步理清主要人物关系,并把握事件的核心主题;明确文中人物对核心话题或事件的观点态度。第三步,了解写作目的,明确人物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写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明确进行了交代。\n[读文示范](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n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n[小试身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n解析:“初”是时间状语,其后应停顿;“强宗室以镇天下”是目的关系复句,目的关系紧密,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虽童孺皆为王”的陈述对象是“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所以应在“之子”后停顿,排除C项。\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D解析:“庶务”,一般性事务,也指琐碎繁杂的事务。\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B解析:B项,“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根据原文“安用重法邪”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定严刑峻法的作用。\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参考答案:(1)皇帝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解析:(1)“患”,担心,担忧;“密”,暗地里,秘密。(2)“恶”,讨厌,厌恶;“乐”,喜爱。\n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n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初九),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加强宗室力量来威震天下,因此皇帝的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帝委婉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皇亲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帝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十一月初五,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帝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帝微笑着说:“民众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繁重,官吏贪污求贿,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了。\n我应当除去奢侈,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的官吏,使民众衣食有余,他们就自然不会为盗了,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帝素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召见他,问以执政之道。回答说:“隋朝的皇帝爱好独自专权处理各种政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领受奉行命令而已,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参半,乖谬失误也已很多,下臣阿谀,皇帝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如果能够谨慎选择众臣下,又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自己高居拱手,安闲自在,清和静穆,从而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帝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擢升他做侍御史。皇帝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n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绸,皇帝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罪大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被他接受,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帝听了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当面谏诤,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还忧虑什么国家不能够大治!”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敢说真话。”裴矩在隋朝奸佞却在唐朝忠贞,不是他的品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n三、古代写景类散文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古代写景类散文在古代散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如《赤壁赋》《登泰山记》《石钟山记》等都是这类散文中的典范之作。掌握了古代写景类散文的文体特征,就不难阅读此类文章。(一)古代写景类散文的文体特征1.状物写景,栩栩如生如苏轼《赤壁赋》中写道,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静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数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描写得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一时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想要“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作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n2.融情于景,动人心弦写景是文章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文章开头描写了自家庭院明月之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而今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读到这样的文字,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恻然。\n3.托物言志,含蓄隽永古代写景类散文,往往在描写景色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月黑风高、风急浪大的恶滩险境,还围绕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启示我们: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n4.语言优美,妙笔生花古代写景类散文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对偶、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还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n(二)古代写景类散文的阅读方法第一步,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可按何人、何时、何地、何景的形式整理成表格。第二步,把握关键,深入分析。通过第一遍的阅读,我们初步把握了文章的基本脉络,接下来我们就要找准文章及题目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如有作者评论,需重点分析),挖掘出作者情感及文中表达的思想。第三步,抓住题干,注意技巧。在阅读题目时,要注意读全、读准题干,准确把握题干中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同时还要注意运用答题技巧。\n[读文示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n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n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n一、总体阅读,整体把握。①交代“匡山”的地理环境、得名原因,以及多髯松、多薜萝茯苓等物产的特点。(为下文写章君乐之作铺垫)②介绍章君在“匡山”结庵庐,构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环中亭,同时介绍各亭的环境特点以及得名缘由。③描述章君历游三亭的情景,交代“看松庵”得名的由来,重在表现章君的精神世界。④批评“龙泉之人士”对章君的错误看法,赞美了章君“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能立事功而泽生民”的可贵品质。\n二、把握关键,深入分析。第2段,可抓住各亭的具体环境以及各亭的名称来分析:环境及亭名皆大气磅礴,加之“蛟龙”之意象,暗含衬托章君英雄形象之意。第3段,可抓住文中出现的人物深入分析:作者提及元夫、巨人、谢公等人,用意自然是在类比章君,暗示章君也是“巨人”“豪杰”,也具有谢公一样的文采和情怀。作者对章君的赞美之情、崇敬之意跃然纸上。第4段,应重点分析文章中作者评论的部分(“金华宋濂窃不谓然”之后)。作者巧妙地从“松”谈起,分析评价了松“能凌岁寒而不易行”的特点(此恰为景和情的结合点);接着指出“昔之君子”每每托“松”以自励;最后评价章君的所作所为,皆“未尝与松柏相悖也”。这就有力地驳斥了“龙泉之人士”的错误观点,从正面赞扬了章君如松般“刚贞自持”的可贵精神品质。\n[小试身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解析:B项,“皆竞秀献状”是描写东、西、北面的山峰的,显然“秀”解释为“开花”是错误的,“秀”应是“美好,秀丽”的意思。\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解析:A项,第一个“因”是连词,因此;第二个“因”是介词,趁着。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比。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项,“乃”,均为副词,表出乎意料,解释为“竟,却”。\n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B解析:B项,“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虽说章君因为这里风景优美适宜弹琴、下棋、喝酒而修建了环中亭,但并没有写他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竖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n解析:(1)“负”,在这里是“具有”的意思;“植”,建立;“见”,同“现”,显露;“自见”,宾语前置,即“显露自己”。(2)“凌”是动词,联系“凌寒独自开”,可推知是“冒着”的意思;“易”,改变;“非……耶”是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吗”;“自厉”,宾语前置,即“激励自己”。\n5.章三益身上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参考答案:①自乐山水,志趣高雅;②喜读诗书,有济世之才;③刚毅坚贞,不改气节。解析:章君喜欢匡山一带的山水,在此结庵庐,构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环中亭,由此可概括出章君自乐山水,志趣高雅;从结尾一段的议论看,章君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率众击退贼寇,可概括出他有济世才华;结尾一段,作者借赞扬松“能凌岁寒而不易行”的特点,赞美了章君刚毅坚贞的性格。\n参考译文龙泉有许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的山峰尤其幽深,有座山四旁高耸而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人们因此称之为“匡山”。匡山有很多松树,满眼的松树高耸入云,颜色青翠照人,像刚刚洗过一样。松树上爬满薜萝,散乱地悬垂下来,横向伸出去数十尺,颜色嫩绿,可以食用。松根下的茯苓,大得像斗一样,间杂着黄精、前胡及牡鞠的嫩苗,采摘来也可食用。\n我的朋友章三益喜欢这里,在这里新建了草庐。草庐的西南不远处,有两处深渊,蛟龙潜伏在其中。云雾轻盈蒸腾而上,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云雾的颜色洁白,就像大海虚无缥缈,广大无边,若是大风从东方吹来,云雾就渐渐散去,章三益于是又在此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庐的东北方不远处,山势更高,峰峦更加峻峭,气势雄伟几乎要顶到天。向南望,闽中数百里,丰茂的树木贴在地皮上,矮小得好像小草一样,章三益又因此建造了唯天在上亭。草庐的正南不远处,地势开阔明朗,东、西、北面的诸多山峰,都竞相表现自己的秀美景色,令人玩味,忘记了疲劳,又加上此处可弹琴,可弈棋,可高举酒杯开怀畅饮,(无论做什么)没有不相宜的,章三益又为此建造了环中亭。\n章三益读书写作的空闲,身披鹤氅衣,手拄九节竹杖,遍游三亭。回来坐在草庐之中,回头看看松树,感觉就像有德的君子环绕在自己左右。章三益注视良久,精神集中,外物与自身一并忘记,仿佛与古代豪杰在千年的时空中对话。章三益非常快乐,起身穿上谢公屐,每日在松林间吟唱,木屐之声铿锵,合乎节奏,与歌声应答唱和。松树好像理解章三益的心思,也隐隐约约发出笙箫的乐音互相使对方快乐。章三益赞叹说:“这是我懂得看松乐趣的缘故啊。”于是用“看松”命名自己的草庐。\n龙泉的人士听说了章三益的事,产生了疑问,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竖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却以‘看松’命名草庐,好像隐士的做法,难道说是他鄙视世间的纷扰而不近世俗,或者是这些人是不值得交往的,而在松树那里有所收获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植物之中,具有贞烈刚正之气的,只有松树为最多。我曾经暗自沉思,一种生气刚刚形成的时候,无论是蕴藏在树根里的,还是聚敛在草根中的,没有不是为了舒展叶子、开放花朵来呈现自己的美丽于一时的。等到秋高气爽,天降霜露之后,就都枯黄陨落,剩不下什么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三益隐居,与松树为伍,自然有其人格巍然屹立的资格;至于他为时局挺身而出,坚守自己刚烈坚贞的节操,不为外界的议论所影响,最终能为国家建立功勋,对百姓施与恩惠,从一开始就没有与松树的品格相背离啊。有的人不理解他,牵强地认为章三益消极避世,而对他“入世”又“出世”的做法产生疑问,岂不是将错误的看成正确的了吗?\n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这类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虽然新高考两套试卷这两年都没有对实词单独设题考查,但有和文化常识题一起考的倾向,而且对文意的把握,对断句、翻译等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不能正确理解实词的含义,就没法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相关方面的知识。\n突破点一\n一词多义知识回顾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有的还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十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有的有比喻、引申、假借等关系。1.本义就是词本来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2.引申义就是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为“武器”,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n3.比喻义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也比喻“党羽、帮凶”。4.假借义一个词因音同或音近被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莫”的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n即学即练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这些词语含义之间的联系。1.伐砍伐。攻打。战争。自夸,炫耀。\n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去掉,清除。几。屡次,多次。天数,命运。读cù,密。\n弯曲的弧度。蜿蜒。不正派,邪僻。希望。盼望。向远处看。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n规定。制服。形制,规制。统领,统率。\n突破点二\n古今异义词知识回顾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其意义与现代汉语有了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谷。再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n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涕”,古义指“眼泪”,现在指“鼻涕”。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强,现在表示的意义较弱。如:“位卑则足羞。”(《师说》)“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n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现在表示的意义较强。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恨”,古义为“痛心、遗憾”,今义为“极端憎恨或悔恨”。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并序》)“逢迎”,古义为“迎接”,中性义;今义为“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n即学即练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这些词语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古义,气象,节令的变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古义,句中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n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n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说明。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n突破点三\n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便具有了新的含义(临时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n一、名词的活用知识回顾\n\n即学即练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在夜晚,名词做状语亲眼/亲耳,名词做状语乘船,名词做状语用笼子,名词做状语向北/向西,名词做状语乘辇车,名词做状语按道理,名词做状语游泳,名词用作动词\n用名字称呼,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穿,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名词用作动词施恩惠,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名词用作动词使……成为边境,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业,名词的意动用法\n二、动词的活用知识回顾\n收藏的金玉珍宝等事物,动词用作名词败逃的军队,动词用作名词使……活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n使……鸣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哀叹,动词的为动用法\n三、形容词的活用知识回顾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认为……怎么样”,则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意动词。\n即学即练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交情,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发白,变明亮,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爱护,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齐,是形容词用作动词\n彰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愚昧,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认为……不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n四、数词的活用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为动词的情形比较常见,一般来说,数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即学即练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活用的特点。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同时依附,数词活用为动词\n突破点四\n通假字知识回顾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广义的通假字还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n①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是临时使用。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同“早”。②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莫”是“暮”之古字,后被“借”为否定副词,表示“不”“没有谁”的意思,又造“暮”字表示其原义。③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n即学即练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及其含义。①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说”同“悦”,高兴。“颁”同“斑”。“景”同“影”。“倍”同“背”,违背,背叛。\n⑤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盖”同“盍”,何、怎么。“内”同“纳”。“择”同“释”,舍弃。\n突破点五\n偏义复词知识回顾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去来”是偏义复词。类型例说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异同”为偏义复词,“异”和“同”二者相对,词义偏在“异”,不在“同”。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似)“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父母”“弟兄”词义分别偏在“母”“兄”。\n即学即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分析。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④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出入”,词义偏在“入”,“出”是衬字。“存亡”,词义偏在“亡”,“存”是衬字。“远近”,词义偏在“远”,“近”是衬字。“浅深”,词义偏在“深”,“浅”是衬字。\n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综合分析中。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除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外,还要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切忌望文生义。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有如下八种。1.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又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n典题1:(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译法。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根据文意,祖逖得知戴渊来统领合肥,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知道自己大功不能告成,引发重病而死。据此推断“感激”应该是“情绪激动”的意思)\n2.结构分析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等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典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译法。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橧巢”与“窟穴”位置相同,意思相对,据“窟穴”可推知“橧巢”的意思)\n3.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分析包括: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一个词的词性或语法功能;根据语境分析一个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n典题3:(2021·北京卷)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译法。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追求饮食。(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贵”“贱”都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应译为“重视”“轻视”)\n4.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例子。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典题4:(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译法。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我的姑姑嫁给姓石的人家,回娘家省亲,吃饭的时候有笼饼(馒头)。(“归宁”可以联系《项脊轩志》中“吾妻归宁”来理解)\n5.依形推义法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一般情况下,从字形可推知字义。典题5:(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译法。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句中的“岫”字,根据其形旁“山”,判断其义与山有关)\n6.成语对应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典题6:(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译法。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分量轻)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起它。(“鲜克”可根据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含义推断。“鲜”,少;“克”,能够)\n7.邻字帮助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n典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译法。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三国志》)·如今主上年幼,贼臣董卓虎踞京师,整个中原为之震怒,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奋力之时。(其中“冲”比较费解,但从文段可知,“冲”与“幼”为同义复词,根据邻字“幼”可以推断出“冲”是“年幼”的意思)\n8.通假推断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有时遇到某些词语不好理解,而把它换成偏旁相近或字音相近的词,意思就能贯通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某字是否存在通假现象。这种推断含义的方法,我们称之为“通假推断法”。典题8: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译法。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钟化民赍帑金振之。·副使崔应麟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把它送至朝廷。(“矢”同“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0 08:03:02 页数:106
价格:¥3 大小:3.4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