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一轮复习 “哲理思辨类” 作文练习(共十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仇璋问:“君子有争乎?”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魏相篇》【材料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云“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意思是要懂得“行”,也要懂得“止”,懂得“止”才能够更好地“行”。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所谓礼射,就是带有传统礼仪文化的射箭技艺,是在起源于商周时期“射礼”基础上,用于外修自身体魄、内修品格精神的练习射箭技艺的一种方式。射者在开弓射箭过程中,每个步骤张弛有度,礼仪严谨,行为规范,通过长期的练习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有人认为,射箭就应该追求“百发百中”,不应遵循“礼”;也有人认为“礼射”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注重人的道德自省,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更有学习借鉴意义。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明清之际一批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李白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名句。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现代学者认为:“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关于教育,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的,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另一种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他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作为受教育者,上述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胡适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7.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请你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材料二】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材料三】在篆刻艺术的评论中,常有人提到“古拙”“厚拙”“苍拙”以及“笨拙”;也有人提到某人的作品“奇巧”、有“巧思”,或是“过巧”“纤巧”等,评述不一,各说纷纭。好的篆刻作品往往追求形拙而意巧,大巧若拙;勿为弱而巧,拙而笨、形巧而意拙。【材料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选自《庄子·养生主》)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一般情况下,人们只看到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安逸地游动,但潜入水下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它的鸭蹼一直都在拼命地划动着,没有一刻停歇。——鸭子定律【材料二】刺破水面的锐利冰锋,它可能只露出一角。——作家林达【材料三】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假如国宝会说话》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n2023高考“哲理思辨类”作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抖音泛滥的当下,有些年轻人似乎发现了实现梦想的捷径,于是在抖音中推介自己,整天侃天说地,侃理想。如果这些年轻人知道一些古人名句,或许会有所醒悟,例如,《礼记》中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元朝苏天爵说“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明朝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等。作为复兴中国梦的中国青年,你对此有何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n附:参考范文和写作指导1.【参考范文】争与不争,总是最上春“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此为君子之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为圣人之境。争与不争,人心所向,心向美好,总是最上春。争,当有君子之风,方能彰显自身魅力。近年来,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主张互利共赢,受到世界各国欢迎;顾诵芬,航空报国70年,为国争光,让中国在世界上挺直了脊梁;晚年的曹禺先生,每当客人来访总会大声地朗读黄永玉写给他的那封批评信,在反思中提升了自我形象。然而,如果缺少了君子之风,争就会没入阴影。2022年“3·15”,从泥坑中走来的老坛酸菜冲击了观众的视线。不正当的争利,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让企业自身陷入泥潭。不争,是内心丰盈的表现,是在谦逊低调之中实现的自我提升。庄子,有机会“居于庙堂之上”,却选择了“曳尾于涂中”,守住了心中的那轮明月;林逋,本可凭才华享受荣华富贵,却选择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实现了精神的超脱。不争,是对自我的完善与提升。2021年,那位名为“顺其自然”的捐款者让人感动,23年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累计捐款1363万元,怀向善之心,点亮和温暖受助者的内心世界,以低调风格,感动了一座城市。不争之楷模,让人心向往之。争或不争,只要建立在健康丰盈的内心之上,只要守住了美德的底线,都会绽放出生命的华彩。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积极履行自己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同工同酬”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敏隐姓埋名三十载,始终保持平和谦逊的态度,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在不争中实现了“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理想。“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数十年,对党忠诚、为民造福,不计得失,不慕虚名,无私奉献,始终不改英雄本色。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美的生命色彩。没有人希望成为“争”途中碌碌无为生命过客,也没有人甘愿在“不争”的逆境中沉沦自我,精彩的人生,需要不断调整,需要努力完善。争与不争,皆在内心。春天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在这大好时光到来的时候,我们对待健康的美德,不能有丝毫的退让;我们对待耀眼的荣光,可以选择隐没在背后。在心中植下一颗向往阳光的种子,默默地生长,开出绚丽的花朵,做最上春!【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仇璋与孔子的对话,意思是,仇璋问:“君子有所争吗?”孔子说:“见到有私利的事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争着改正。”材料二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从两段材料来看,话题应该是“争与不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争的进步意义。争不可避免、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争对个人的意义: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争使人更勇敢;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争激发个人潜力。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争,直面争,在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其次,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最的,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是一种智慧。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角度来写作。【参考立意】(1)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2)不争是一种超脱和自信的表现。(3)争是为了不争。2.【参考范文】知止而行20\n古语云:“知行知止,知止而行。”人生征途中,既有鲜花怒放,又有荆棘丛生。路遇荆棘,则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而遇鲜花时,则要慢慢停下来,回望荆棘路,知止方前行。“行”是一种生活状态,人无时无刻不在前行,然而,仅仅有“行”就够了吗?前行时必然要时常停止,时常有所“止”,才能正视自己,吸取教训,获得成功,有所成就。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13米,有一位运动员却在登到8000米的高度时,停了下来,是因为他考虑到前方还有800多米的距离,而这段路程是极具风险的,稍有不慎就有意想不到的危险。知行知止,他这样做不是懦弱退却,而是量力而行。也许在放弃之后,他加强锻炼,于止中行,或许在下一次登山时,他可以成功登顶。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而他却是无怨无悔。“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止于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陶潜虽心怀壮志,但却“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中的勾心斗角让他厌恶。不屑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折节屈从的他放弃了功名利禄与繁荣富贵,毅然止步官场,归隐田园。东篱下,南山旁,宽衣博带。秋阳杲杲,他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山水田园中怡然自足,享受清静与淡泊。若是陶渊明没有止于官场,就不会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扰”,也就不会有清新淡泊的田园诗派,他也更不会收获心灵的宁静。“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止”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相反,“止”是为了更好前行而时常进行的一种反省。“于止中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二者统一,在“止”中更好前行。人生,需要一个回望的角度。然而,奔波在世俗生活中的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为权钱处心积虑,为利欲勾心斗角,为得失斤斤计较,为恩怨睚眦必报。过快的前行,最终迷失迷乱于琐碎的生活里。有了回望,及时停一下,就会有了对生活清醒的审视,对人生有了恰当的态度,也就会懂得珍惜当下,珍爱生活。流云过千山,知止而行是一种智慧,行远必有止。于荆棘处,勇敢前行;于花开处,且行且止,审视自我。【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比较简单,由古人的名言“知行知止,知止而行”引出,并对“行”和“止”做了解说,同时也指出“行与止”的关系。但要想写好这篇文章,需要对“行”与“止”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行”当然是前行,行动。而“止”可以理解为“停止”,甚至是“后退”“弯腰”“低头”。“知行而止,知止而行”就是说,人要懂得锐意进取,也要懂得停步反思,反思可以让人更好的前进。这样就可以产生立意“知止而后行”“知足而止”“勇于反思方能确立追求更远的目标”“要有容忍的处事态度”“低头弯腰是人的大智慧”等。关于知止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曾国藩在攻破天京、平定太平军后,威震天下,当时部下劝他发动兵变,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但他表明自己的心迷,而后解散湘军,自削兵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终于保全了晚节,也换得了曾家子孙后代的平安。再比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可谓政客中最懂得“知止”的人。他在两届任职期满之后,毅然谢绝人们要求他连任的请求,回到自己的农场,给美国政界留下了一个好的制度传统。其实,无论是“知止”的例子,还是“不知止”的例子都非常多,我们可以选择论点并列或论据并列的形式进行写作,也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形式进行写作。实际上,成功者身上都有“知止”的特质,而失败者身上也有“不知止”的缺点。我们不妨从成功者和失败者身上逆推,这样更易于寻找相关的事例。【参考立意】(1)知止,是人生的大智慧。(2)知止而行方能行更远。(3)知行知止,能进能退。(4)人生善止,方能避险境。(5)低头弯腰是人生大智慧。3.【参考范文】以“礼射”之法,养我辈精神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其立足之点。“修身以为矢”,汉代的杨雄曾把修身比作射箭。统治者早在西周就已把“礼射”作为贵族子弟修身养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张弛有度的反复练习开弓射箭技艺,以达到谦谦君子内外兼修的目的。这种习俗虽传承数千年,仍予我辈以启迪。20\n以“礼射”之法、养我辈精神,当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品格。射之百发百中,当是无数次反复练习的结果:君不见烈日下,袁隆平一次次潜心试验,以汗水浇灌杂交水稻;君不见风雨中,南仁东一趟趟勘探重峦洼地,为中国天眼殚精竭虑;君不见训练场,女排姑娘们一次次扑倒,只为救起每一个球。正是在一次次跌倒中,又一次次爬起,才有了他们了耀人的成就。我辈青年要汲取“礼射”之韧劲,练就坚韧品格。以“礼射”之法、养我辈精神,当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反躬自省。射之百发百中,当是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个不懂得审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我们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若行有不得,当反求诸己。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家书》,既是用来教育子孙后代谦和知礼的谆谆教诲,又是他们在不断地回头看中对自身人性的反省,用以关照未来,做更好的自己。故而,我辈青年当有“三省五身”的自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勇立潮头。以“礼射”之法、养我辈精神,还需具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乐观自信。射之百发百中在于高标准、严要求的自信自觉,畏缩不前的人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是以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被无数的青年当作座右铭;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更是以开阔的胸襟告诫青年应当具备的乐观自信的品质。我辈青年当以胸怀天下,放眼未来的自信品质砥砺前行,为自我腾飞保驾护航。“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千百次的苦练只为一朝能百发百中,独立巅峰,形成张弛有度、谦和礼让的君子之风。故以礼射之法,养我辈精神!【审题】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共有两则材料,第一段讲述的是“礼射”的内涵,第二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题干要求体现学生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讲“礼”重“义”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射箭已经超越了军事范畴,具有品行修养和礼乐教化的功能。射箭本为竞技活动,双方激烈争夺,但礼射赋予其正心正己、谦让互敬、修身修德的功能,外修自身体魄、内修精神品格。礼射的过程其实就是陶冶情操、反复自省,静心修为、不断进取的过程。由艺人道,礼射具有对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锤炼的哲学内蕴。将“射者正己”的观念根植于处事、待人、接物之上,从而塑造懂礼节、知进退、具有强烈人文情怀、健全人格的现代青年学生。充分感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今天仍有重要意义。行文构思上,可以围绕“礼射”来谈修养身心,开篇由材料引入,由“射箭之道”引申到“人生之道”,如为学、修身、治国,依次递升,最后回归材料,呼应开头。【参考立意】(1)追求完美,成就自我。(2)反复自省,静心修为。(3)提升素养,净化心灵。(4)内外兼修,正心正己。(5)射箭之道,人生大道。4.【参考范文】“有用”与“无用”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溯其根源,便令人生疑:何者谓之有用,何者谓之无用。若为之积累,无用之物亦可成为有用之物。网络中兴起的装修新风,用生活中的小物品,点缀出新花样。当粉色的公主屋成为糖果纸点缀的梦,当积木大厦成为扑克牌造就的现实,不禁令人惊异:微小如糖果纸,寻常如扑克牌,无用的积聚,竟可以是美好。若予以时间,无用之物亦可成为宝藏。古之海,是天涯,是望断,是一别两茫茫,是失去音信的代言词。而如今,海水是无数化工人眼中最大的资源,海洋元素溴、氯碱工业的雄起,是时间的演变使其发光。若给以创新,无用有用便在一念之间。镁光灯下的无暇,时装台上的耀眼,无不是高光衬托的效果。而高光,却是由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云母制成。一念之间,为弃之之石,一念之间,为灯下明珠。20\n何谓有用,何谓无用,此本应运相生。有用为对人能产生所期盼方向的促进,无用为不能被人所利用。聚焦无用与有用,其实质为围绕人而产生的物的经济效益。以此定义,则文学与科学两者之用,高低立见:科技能够带来最大的用处,文学则是人情感的衍生品。但此论显然有悖于常理。再仔细品味,便会发现:有用与无用是一个瞬时的概念,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为人所定义,为人主观的判断,更为人瞬时的判断。那么,有用与无用之间绝对的界限便突破了。有用之物本为无用,无用之物亦可为有用。如此观之,单为某物某事下定义这是无用的便显得可笑。这无疑是捏紧了时代盛行的功利主义的咽候:大叫读书是有用的考研是有用的,却单单不喊学习是有用的,显然是肤浅的;大叫人情要做好面子要卖台阶要给人家下,却单单不喊真心要交好,显然是功利的。人们太过于重视什么是有用的,却不曾注意什么是有可能用的。当人类在讨论有用和无用这个话题时,便已经站在自己的、群体的人类利益和发展进步这个立场上。为什么要发展文学?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天才灵感的汇萃,是命运闪光的奇迹。有了文学,人类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为发展科技寻找前方,破开人类前进的道路。为什么要有哲学?这不仅仅是几个言之无物的问题,而是对人本体存在的探讨。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才能更好开发人类新的意义。有用和无用这个框定,是用于界定人类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的,而决不是用于限定人的思想和外界的沟通的。如果用有用和无用这个套子锁住了人类的思想,那么别说天空能浮起高楼大厦,就是连鲁班发明的锯子、用于烤制食物的火都不会有。而人类利益与发展进步就成了可笑的泡影。因此,当谈起有用和无用时,请默默地在心中加上“暂时的”三个字,不要让框定已知与未知的架子阻碍思想的飘散,有用与无用转换的大门要随时打开。唯有这样,才能让有用与无用真正成为有用之物,而不是无用之土。【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有用”与“无用”。材料给出四句话:明清思想家提出的“经世致用”,指学问有益于国事;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思是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意思是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现代学者们的话,意思是有些书,有些事,有些时间,眼前看似读着、做着、花着没有什么用,但却可以由量变到质变,最后都变成有用的付出,成为提升自我的有价值的东西。“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材料中所说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而是告诫人们要耐得住寂寞,多方积淀,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无用”就变成了“有用”,在不经意间也许就超越了自己。“有用”与“无用”通常是人对外物的价值评判,而评判标准就是外物对人的功用,人们在评价外物的价值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用”,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的价值,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相反,“无用”,一般是指价值相对较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常用或根本不用的东西。用辩证的观点来看,“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情境下,可以相互转化,“有用”也许“无用”,“无用”却最为“有用”。文体是议论文,考生要阐述清楚“有用”与“无用”的关系,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二者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情境下,可以相互转化。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参考立意】(1)“无用”实则“有用”,成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之人。(2)“厚积”才能“薄发”,多方积淀方能助你成功。(3)切勿急功近利,超越自己往往是在不经意间。5.【参考范文】生活踏浪行歌,教育细水长流柏拉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仿佛所有受教育者都像准备比赛的运动员,在受尽教育的训练以后才能拿到生活的入场券。若此言为实,那么我们将碌碌终生,为一段永远不能到达的“以后的生活”做准备,竭其全力却熬不到候场期的终点,多么悲哀!与之相比,我更认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是啊,生活就如同一浪一浪滔滔不绝的潮水,我们要立足于浪尖之上翩然起舞。而教育既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那便该同生活一样细水长流,源源不断,生生不息。20\n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我们中学生当下所受的教育即在实践柏拉图的观点。的确,中学六年所学的知识技能,无不是在为未来升入高等教育殿堂夯本固基,可持此看法之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乃至更远将来的生活并不仅仅是由单纯的知识技能砌垒起来的。知识技能不过是搭起了一副简陋的脚手架,建筑房屋的一砖一瓦。譬如阅历、经验等种种,都要到生活的红土地上去拾取,有很多跨过高考门槛的人,以为自己万无一失了,松懈下来,结果到大学仍要栽跟头。那些被清华、北大退学的人,曾经不可不谓之“天之骄子”,高中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可并没有按照柏拉图的理论,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臻于完美。生活的列车继续向前行驶,教育的动力车头又怎能罢工?在柏拉图的理论框架下,教育与生活在时空上是割裂的,教育是现在时,生活却是将来时。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两者之间的错位断层,人难以一脚跨过去。与之相对的,是一句广泛流传的谚语:“活到老,学到老。”朱光潜、季羡林、钱钟书……有多少学者在满面尘霜之际仍孜孜以求,践行着这个朴素的真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求新、求变。在生活的河流里溯回上下,这看似是一种教育的目的,实在是一种受教育的态度,受生活的教育。教育本就是应生活的需求诞生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会发现隐藏的种种谜题,才会萌生探索的想法,教育才应运而生。这样看来,教育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人生命的始终,舞蹈《悠悠世界》的表演者之一项晴已经六十多岁,她是位画家,自己开过公司,在儿女成家后,又放下手中事业,在自然山水中徜徉,收获心灵的成长。花甲之年,项晴又选择站上舞台,从零开始……不断的多样的教育组成了项晴摇曳多姿的生活,她的半亩方塘中始终涌动着源头活水。我们也该活成这般模样,在生活中寻求教育,用教育改造生活。于人生的浪花上且歌且行,于教育的长流细水中,收获成长。记住:“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具有思辨性。材料中柏拉图和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不同观点,其实是教育预备说的不同方面理论。柏拉图“教育为将来做准备”的观点,原句是“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这句话指出了教育对于人的正向引导和改造的作用。这一观点中对于教育是带有目的性的,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改变学生本身,使现在的他们不断改变自身的缺点,使将来的他们不断优于现在的他们。而杜威则更赞同终身教育“预备说”。在杜威看来,教育“预备说”的错误并不在于它强调为未来做准备,而在于它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他认为将教育与当下生活和当下社会脱离开来,脱离直接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动机,脱离现存的社会情境,去形成和预备对将来社会生活有益的和经用的习惯,无异于在岸上教儿童游泳。杜威强调,“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中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材料要求选择自己最赞同的一种观点,写作时可以选择柏拉图的观点,从注重教育结果和教育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必然要带有影响性和改造性,方能实现教育本身的功用;也可以从教育的过程论角度出发,支持杜威的观点,思考教育与生活本身的关系,指出教育不应是脱离生活本身的,也不应是为了未来虚无缥缈的长远目标,并由此论证教育过程中的不断进步也是教育本身,学生应该享受教育本身的过程,而非仅靠意志去为了将来的目标努力。当然,若能将两种观点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结论则更佳。【参考立意】(1)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和进步,即是教育意义本身。(2)教育,既要立足于当下生活,更要有长远目标。(3)教育,靠情趣,也靠意志。6.【参考范文】世事无我,躬身有我老子在《道德经》中和佛教《杂阿含经》中都提到“无我”的理念,诚然世事无常,追求“无我”确实为一种摆脱世间烦恼的方法,但与“无我”相对的——“有我”,又该如何处之?我认为,应该做到“世事无我,而躬身有我”。何为“无我”?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佛教《杂阿含经》中也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无”,在佛法看来,世事是无常的,世间之物是没有一个我的存在的,而人们之所以迷茫,总是在执着有一个我。“无我”在我看来,便是要解放心灵,解开对心灵的桎梏,莫把思想总困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当中,超脱思想局限,怀抱包容的世界,接纳自然的观点,来轻松从容的看待事物,为人处事。20\n何为“有我”?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的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这给我们当代青年的启示便是: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当代青年必定要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去,必定要亲自参与这历史的进程,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社会各界各方面发挥个人的作用,贡献个人的力量。面对这一切发展着的事,当代青年投身其中,堂堂正正地挺起胸膛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此谓之“有我”。何时有我?何时无我?“无我”的境界则是个人的修炼,我们必定要在个人的修炼、个人的行为举止、个人的世故却不世故中臻于至善至美的无我境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这不仅指对个人境界与思想的修炼,同时也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贡献与实践。胡适先生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功不唐捐正所谓此,我们要怀着“功不唐捐”的热情投身到建设中去,努力不会白费,成功由大家一起见证。习主席曾说:“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这样的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相结合的,正是我们要敬仰与追求的。面对世事变化,需修炼“无我”的境界;躬身实践,则要致力“有我”,在功成之后明白不必在我,却必定有我。故所谓“世事无我,躬身有我”,正是我对“何时无我,何时有我”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青年一辈将用青春来诠释的答案。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愿以吾辈之青春,捍盛世之中华,愿世事无我、躬身有我,强国有我!【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一的角度是“无我”,关键词是“无身无我”,并指出不能过多注重自我,不要有“有我”的执念,从而不受到烦恼的影响,不会感到迷茫。材料二的角度是“有我”,关键词是“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等,也就是要积极入世,承担使命。材料三侧重指出要付出努力,相信功不唐捐(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而会有回报),兼有“无我”“有我”的角度,功绩不是哪一个人的,但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材料中,“无我”“有我”的内涵可以综合理解为:“无我”,无身无我,无私忘我,淡泊名利,淡化个人得失,超脱世俗追求,不居功自傲,不沽名钓誉,学会宠辱不惊,懂得功成隐退,达到豁达、高贵的人生境界。“无我”可以是在付出、拼搏、奋斗时,可以是面对利益、荣誉、功劳时,可以是被烦恼、欲望、执念困扰时。“无我”不是佛系遁世,不是消极低沉,不是直接躺平。“有我”有主体意识,有自我意识,有个体的参与意识,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担当意识,有奋斗精神,积极入世,愿为敢为。还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应该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意识到自己是个人命运的“主人”,应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我”还可关联到独立意识、自觉意识、权利意识等等。但“有我”不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是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不是一切行动为一己之私。理清了“无我”“有我”的内涵之后,写作时可以针对“有我”和“无我”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证:要做成一件事,先要“有我”,“有我”才能付诸行动,才能干事创业,才能有所成就,而切实行动起来,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在追求过程中,又要做到“无我”舍身,甘于奉献,而非处处想着自己的利益;功成之后也要“无我”,淡泊名利,淡看荣誉,失而不忧,得而不沾沾自喜,这样才能活得真实而坦荡。【参考立意】(1)“有我”的行动、实干,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2)“无我”的人生境界,需要“有我”的付诸行动。(3)“有我”努力,成就“无我”境界;“无我”情怀,指引“有我”方向。(4)“有我”强调行动,“无我”强调修心。7.【参考范文】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当生活的暴风雨无数次击打着内心的窗棂,当历尽千帆之后终于看清“活着就是与困境周旋”的生命真相后,我恍然明白罗曼·罗兰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看清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她。”20\n每个人年少时都曾奋力追逐过自己的伟大梦想,但生活的磨砺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少年时的棱角,让我们变得世故圆滑的同时,也让我们放弃了曾经有过的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梦。但我想,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不管生命的真相如何,即使历尽千帆,我们也应当用尽全力,微笑着去过好这一生,归来时仍是那个少年。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即使饱经世故,归来仍是微笑的少年。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是真正的乐观。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海南,此时他已64岁,病魔缠身,在“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中,他写下这样的诗:“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是的,一个人未经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沦,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而不世故,见过生活凌厉,依然能够内心向暖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苏轼深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道理,将人生中的不如意,付之一笑,更显得曲折幽凄,豁达风趣。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面对惊涛骇浪,归来仍是乐观的少年。当我们在看清了“活着就是与困境周旋”的生命真相后,更应该活在当下,热爱生命。任正非从创业一开始就开启了地狱模式,缺钱,缺产品,缺人才,三十年来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等公司好不容易步入正轨,好不容易到了可以退休的老年,却不料遭遇到世界第一国的敌意和重压。可是,即使自己的女儿和企业深陷惊涛骇浪当中,任正非仍然面带微笑,从容面对。任正非说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就像是一个见过风浪的船长,永远乐观,永远热泪盈眶,永远肩负责任而怀揣梦想。“不要害怕你的生命会结束,而要害怕它从未开始。”格雷斯汉森如是说。既然生而为人,就要学会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在这个长和宽都望不到边的世界上,在这条前和后都找不到头的时间河流里,从现在开始,相信未来,即使历经千难万险,也请热爱生命吧!须知,困苦,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愿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仍能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愿你看透生命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命;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指出了语文课上同学们辩论的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在字面上意思相左,但又各有道理。“历尽千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在人生之海的航行中经历了很多人、很多事。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的意思是:历经千难万险后,再回来还是当初那个热血善良、不忘初心的少年。是形容一个人在面对社会各种诱惑、险阻或经历社会的磨砺后不忘初心的一种拼搏精神,不失本我,依然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期盼。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的意思是: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磨难,战胜了社会的诱惑和险阻,再回来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青涩幼稚、胆小怯懦的少年。是形容一个人历经各种坎坷和磨难,经历生活的摔打之后,变得成熟、睿智、稳重、勇敢。文体是议论文。题目要求考生“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议论文”,这就意味着考生只可选取其中一个观点来论证或反驳,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来谈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不再少年)的表现、原因以及具体做法,当然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针对其中一个方面来谈。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写,都要注意观点明确,脉络清晰。【参考立意】(1)愿你历尽千帆,不染岁月风尘。(2)初心如锦时,归来仍少年。(3)走过风,沐过雨,不再青涩。(4)历尽千帆,通透睿智。8.【参考范文】拙中得巧,清光自来古语曰:“宁拙勿巧。”有人又云“巧干胜于蛮干”。巧意味着机数,拙则意味着踏实稳干。二者看似相悖,但巧有巧的简便,拙有拙的稳妥,二者结合,先是有“词劣而后工”般拙的积淀,再随着它“新去月婆安”,巧妙应变,也会悟得那条“人道是,清光更多”。是故在拙中觅巧,清光自然来。老歌《笨小孩》曾刷屏网络,便是大众对拙这样持续努力的态度认可。无论是《阿甘正传》里的励志阿甘,还是《垫底辣妹》里逆风翻盘的女孩,全社会都在肯定这不怕重头再来的勇气,这沉心静气的心境。但他们,是有智慧地”拙”,是头脑清醒地拙。而反思当今,为何那么多人,在高中,是小镇做题家,不注意方法,肝脑涂地也换不来理想大学通知书;在工作里,被迫“乙里乙气”,带着乙方的“奴”20\n姿态,仅被指挥付出全力,而不去主导局面,终究成了心底抑郁的、沉默的大多数。如阿麦克韦斯的“后视镜”理论,只顾着当前之路,而忘记来因与去路。这是“拙”的悲哀,而反之,“巧”又如何不是一样?的确有人取巧夺胜:在改革开放初期,随意游深圳,获一身黄金,在文物并购低谷时二两拨千金,成顶级收藏家。但这样没有积淀的巧,不死守,很难出位。所以有明星乘直播快车敛财,终获诈骗丢脸一条龙服务进监狱,所以有《看不见的城市》云:所谓得巧而沉醉在城市者,终成欲望之奴。”“拙”与“巧”孤立则均有风险,然合则有无穷的制胜潜力。就文学领域而言,我们深知杜甫苦心孤诣,不成好文不罢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的是多么自然与灵巧,可反观时人授机取巧“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锄影外天”,博黍与春锄就是黄鹏与白鹭,“萧萧”与“漠漠”也来自名篇的寻章摘句。怎的,就让该诗默默无闻?这倒反衬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深谙平易近人的传唱之学。而生活中亦存拙巧皆用的现象。近日,世界技工大赛中,中国农民工如盘古开天辟地般首次为中国夺得金奖。他顺利创新了新式砖以补建筑之弊,我们却不能不去看他走出巧思之路后三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研究。靠搬砖以数量结算工钱,可他则是细细观察,暗悟“砖之道”。还有三个月在全网创造1200万粉丝的“张同学”,他巧妙地走着农村质朴生活的视频拍摄之路,而一个视频达200多个分镜头却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努力与积淀。拙中得巧,是一个人毫不放弃的咬牙坚持,还有从不麻木的敏捷。正如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样,当你有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努力,才有机会去选择哪一片海域,创造哪一方润土。且就坚持安而后工吧,待到新春能有丰富的枝条荡漾,再斫去月婆娑,得那清光更多。“拙”中得“巧”,清光不误。【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多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拙”与“巧”“巧干”和“蛮干”等。材料一从“科研态度”的角度,提出“宁拙勿巧”的观点: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需注意的是,此处的“拙”做褒义解,相关的词条有:拙朴、拙诚、守拙、古拙、大巧若拙。“巧”偏向于贬义的“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材料二从“讲究方法”的角度,认为“巧干胜于蛮干”,即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注意的是,此处的“蛮干”(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和前面的“拙”有所不同。材料三从“篆刻艺术”的角度,指出好的篆刻作品往往追求形拙意巧,反之则不提倡。此处的“拙”指的是拙朴、古拙,“巧”指的是巧思、奇巧。也就是说在篆刻艺术中追求的是巧用心思,造型古朴意境奇巧,将巧于拙很好地糅合在一起。材料四从“练就技艺”的角度,指出练就一项技艺需要掌握规律,按照规律行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可见巧干胜过蛮干。可见材料要谈的话题是巧与拙。“巧”与“拙”既有贬义也有褒义,“巧”褒义指奇巧、巧思、巧妙行事等;贬义指投机取巧。“拙”褒义指古朴、大巧若拙等;贬义指笨拙。考生在立意的时候要注意,所认可的巧于拙应该倾向于褒义,所否定的巧与拙应该倾向于贬义。从“有何看法”“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某一则材料入手,也可结合两则材料来谈,最佳角度应该是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拙”与“巧”的关系,巧与拙是矛盾的,又是辩证统一的,有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过分追求巧,反而弄巧成拙;而外在拙朴,内在奇巧,则可以达到炉火纯青、“大巧若拙”的高境界。考生可以结合现实,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内容更充实。【参考立意】(1)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2)踏实做人,灵活处事。(3)诚实为人,不投机取巧。(4)脚踏实地,宁拙勿巧。9.【参考范文】拨表象之迷雾,探本质之深沉20\n海明威有言:“壮观的冰山,人们只看到它的八分之一,而它的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枝繁叶茂,看不见的是深扎于地下的苦楚;花开明艳,看不见的是吸取养分的艰辛;松柏挺拔,看不见的是风吹雨打的坚守……自然如此,人类尤甚。而我们要做的是拨开表面的种种迷雾,探究其内在的厚重与深沉,拨开云雾见月明。君子如玉,淡定从容的姿态之下,是持续的奋斗与积淀。慧禅大师曾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指的是不要去谈大而空的问题,坚持那一朝风月,就最终能达到万古长空。周总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官,堪称中国外交官之父,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作为中国的代表,积极从事于国际活动。面对他的是嘲讽讥笑,但他总是笑眼盈盈,淡定从容地反击,让对手无地自容。在日内瓦会议前,他差点被帝国主义暗杀,却毫无惊惧之色;在万隆会议上,面对会议一片混乱之时,他提出“求同存异”,积极推动会议有序进行……所有种种,智慧,从容,淡定,自信,都源于多年持续不懈的汲取与积淀。表面的从容淡定与担当智慧,都是内心强大、知识深厚、信仰坚定的体现。江山胜迹,纷乱尘土下的吉光片羽,是几千年历史的厚重。今日的中国,既年轻,又古老。新中国年轻又传统的文明背后,是五千年的岁月沧桑源远流长。据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中轴线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延伸,也代表着中华民族持续向前发展。当人们推开故宫沉重的朱门,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楼台勾角,体现着明廷的大气磅礴;那高殿名堂,体现着民族的铮铮风骨。故宫内不仅是尘封的古老,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王朝的精神与气概。他们是文物,以山河为名,与日月同辉。在历史的余晖之下,从那些尘封的记忆里,隐隐可以看到当时那些帝国的华丽身影。他们化为泥土,封于地下,但他们所开创的文明、制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挺立向前。他们从未曾消散,始终守护着、支撑着后世之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民族传承的记忆,是历史光辉的余温,是今日文明的底色。立足当下,对于文明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要静下心来,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向下扎根,向上发芽,去做三四月的事,到七八月自会有答案。这个答案足以让我们探清浮世迷雾,看到婆娑世界里的月明风清。莫被表象迷惑双眼,我们应去溯源本质,于淡定从容中窥见君子底蕴,于吉光片羽中探求文明的底色,方知成功的不易,文明背后的艰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一讲的是“鸭子定律”——安逸需要底气,悠闲需要实力。那些表面上漫不经心的轻松与自在,都是“假象”,真相是水下一刻不曾停歇的努力;没有一种光鲜亮丽是理所当然的。材料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比如厚积薄发;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人,往往是低调的等等。材料三的句子,有诗意,有哲理,让人看到了器物中蕴藏的历史,看到了疤痕、碎片中人类的前进脚步,令人想到表面背后的真相,细节背后的浩瀚文明。写作时,可以综合三则材料来确定立意: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表面上风轻云淡,从容淡定,其实已经历过世间繁华;经历了无数伤痛和苦难、奋斗和拼搏,才能换来表面的从容月在,甚至是美丽的伤疤。亦可互相参照,分别提炼。但不论哪种思路,关键都在于讲清“表面现象(轻松、安逸、成功、幸福、文明……)”与“内里本质(奋斗、坚韧、苦难、拼搏、积淀、岁月……)”的关系——“发现荣耀表层背后的艰辛、深蕴、苦难”,且要注意立意的最佳论述顺序:“由表及里”。【参考立意】(1)透过表象发现本质。(2)美丽背后是汗水,疤痕背后是人生;伤疤亦美丽,碎片也温柔。(3)厚积薄发,绽放精彩。(4)唯有奋斗不息,方能从容自在。(5)磨难中成长,汗水中奋起。(6)做厚重之人,行低调之风。10.【参考范文】要理想不要空想,要实干不要虚声李大钊曾经有这样的语言,凡事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在生活中,无论部署工作还是落实工作,只有踏实事干,才可有所成就。实干让生命之树绽放无限春意,实干让生命之树开出绚丽之花。年轻的我们,首先需要分清理想与空想的区别。20\n“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百战百胜兵中之王。”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何祥美最好的写照。当他入伍时,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他做不了将军,他想做兵中的精英!经过不懈的努力,他被挑入了由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的狙击手集训班。他不仅想当兵中的精英,还想当神枪手,做伞兵,潜水员……就这样一个个的想,一步步地做,最终他成为了三栖精兵,多次受到表彰,并成为感动中国人物新青年的励志榜样。做不了将军就老老实实当一个好兵,这,也叫理想。理想能够成就你,空想却能毁灭你。正如那只忘了自己是谁的乌鸦,一心想要做鹰,学鹰飞翔,学鹰觅食。无奈乌鸦就是乌鸦,于是这只可怜的鸟儿在一次觅食中被农夫抓到,吃掉了。正如那只学兔子跑步,学麻雀飞翔的小鸭子,最终落得了一个极其悲惨的下场,这,就叫做空想。有鸿鹄之志固然是件好事,可我们也应该清楚,唯有实干才能圆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我们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行动吗?应当知道,只有实干才能圆梦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大庆油田的建设,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塞罕坝”林场的成林秀木,新疆农场的开发,我国高铁的名冠世界,我国军事技术的世界领先,中国扶贫模式的典范,中国小康社会的建成……哪一项成就不是一代又一代的干部群众辛勤劳作的结果?新时代的领路人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也想借用新时代的领路人的话告诉大家,好成绩都是干出来的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看班里的月考成绩册,我们便知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只会是那些每天惜时如金的同学,是那些课堂上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同学。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接续交替的时代,“两个一百年”计划,前一个接近收官,而后一个即将开启,未来需要的是胸怀天下、踏实肯干的人,而我们适逢其时,何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当下一些年轻人忙于借“空谈”实现梦想的现象,二是三则古人关于“空言”的观点。材料寓意比较明朗,考生稍加分析就能概括出其旨意,关键是如何辩证把握“空谈”“实干(实践)”与梦想(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提示语也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考生的特定身份——“复兴中国梦的中国青年”,二是写作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第一点就要求考生把握写作者特定的写作身份,也就是说考生的“感悟与思考”理当是“复兴中国梦的中国青年”的“感悟与思考”。写作时,应当针对空谈、实干展开辩证,指出空谈误人误己,只能带给人虚假的片刻心理满足,并不能带来实际改变,唯有实干才能带来实际的改变与收益。在此基础上,将实干的前提(实践)与梦想(中国梦)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也就是将个人小我与国家大义结合起来,思考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实干,应该怎么实干。【参考立意】(1)梦想是干出来的。(2)空谈误己,实干兴国。(3)复兴中国梦,唯有脚踏实地。(4)以实干之我助力复兴中国梦。来源:张老师的工作室(5)青年当脚踏实地。(6)“说”得好,不如“做”得实。2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