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2022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语文试题0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用三年时间治理国家,达到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平之作《离骚》,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2.按要求选择。(5分)(1)小方同学想搜集一些古人名言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以下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A.敬人者人恒敬之,恶人者人恒恶之。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D.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知识就如同棋子一样,它必须借助于思想的头脑才能生动起来,在整个棋盘上获得生命,从而发挥创造性。也就是说,被知识充斥的文化散文必然“多实塞而少空灵”,必然使作品失了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①然而,当前的许多中国散文家或对此理解不够,或缺乏思想的穿透力②还有,知识的过于堆积和充塞,使得文化散文密不透风,缺乏灵动与活力③这样的散文当然难有长久的生命力④知识也颇似木材,它只有在思想之火的点燃下方能产生光与热⑤所以,他们往往费尽心思地旁征博引,却难以有深刻的思想风骨A.④②①③⑤B.④①⑤③②C。①④②⑤③D.①⑤③④②评卷人得分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弹幕来了,金圣叹何在?胡一峰①弹幕,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的观影方式。2014年,《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绣春刀》等试水“弹幕”观影,引起广泛关注。金圣叹,是几百年前一介书生,压根儿不知电影为何物,遑论“弹幕”。“风马牛不相及”,能扯到一块吗?能!我不是讲穿越故事,而是想从文艺评论角度谈谈二者的联系。②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一般认为“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③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④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历史总是呈螺旋式上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文艺的互动性,使文艺作品在线观看和即时评论成为可能。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映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⑤新事物总是让人欢喜让人愁,因为它的出现打乱了现有的秩序,难免给人造成心理不适。面对新事物,人们也总是会习惯性地和旧事物做比较,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孰优孰劣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所谓“优”不过是“看顺了眼”,或说成自然了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捕捉新事物预示的变革方向。在我看来,“弹幕”确实创造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条件,使传统的“评点体”文艺评论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满血”复活。或许,当下我们对眼前飞来飞去的“评论”还不太习惯甚至有点头晕目眩,但请不要急于闭上双眼,因为那会让你错过美丽的风景。第5页(共8页)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既然问题不在文艺欣赏的习惯,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就要说到金圣叹了。面对“弹幕”的袭来,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寻找或培养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批评家。“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事实上,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织成的网络文艺世界中,已经活跃着不少网络文艺评论家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他们目光锐利、思路敏捷,对艺术有着良好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使用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适合互联网传播特性。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⑦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刻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就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选自2015年3月9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3.第①段中的“风马牛不相及”是指_______________。(2分)4.下列对“评点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是综合、直观和凝练,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是其代表作品。B.“评点体”有时通过分析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C.“评点体”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简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而幽默。D.“评点体”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是对原著的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5.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弹幕”的最大弊端是影响了观赏者进行艺术欣赏的完整性。B.随着“弹幕”的深刻发展,艺术品本身的经典水平将直接得到提升。C.“弹幕”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够更有效地欣赏作品。D.“弹幕”是一种技术,具有自我提纯功能,能使弹幕的内容优胜劣汰。6.第⑥段中,作者将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家看作“金圣叹”,其理由是否充分?请具体评析。(5分)7.本文按照“传统‘评点体’特点——现今‘弹幕’特点——未来‘弹幕’发展”的顺序展开阐述,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茶干汪曾祺①家家户户离不开酱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有三件和酱园有关:油、酱、醋。②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③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④一到过年,孩子们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初一到初五,家家店铺都关着门。几个孩子敲敲石库门,小徒弟开开门,一看,都认识,就说:“玩去吧!”孩子们就一窝蜂奔到后面的作坊里,操起案子上的锣鼓,乒乒乓乓敲打起来。有的孩子敲打了几年,能敲出几套十番,有板有眼,像那么回事。这条街上,只有连万顺家有锣鼓。锣鼓声使东街增添了过年的气氛。敲够了,又一窝蜂走出去,各自回家吃饭。⑤连老板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每天上午,他都坐在门口晃麻油。炒熟的芝麻磨了,是芝麻酱,得盛在一个浅缸盆里晃。所谓“晃”,是用一个紫铜锤出来的中空的圆球,圆球上接一个长长的木把,一手执把,把圆球在麻酱上轻轻地压,压着压着,油就渗出来了。酱渣子沉于盆底,麻油浮在上面。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连老大在门口晃麻油,是因为一边晃,一边可以看看往行人。有时有熟人进来跟他聊天,他就一边聊,一边晃,手里嘴里都不闲着,两不耽误。到了下午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⑥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蒲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心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第5页(共8页)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连老板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⑧连老板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⑨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⑩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几十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⑪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汪曾祺全集》,有删节)8.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下人老实胆小,不敢问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B.乡下人习惯了,对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无所谓。C.乡下人相信店家,不必问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D.乡下人贫穷,能买到油就满足了,不管分量与成色。9.简析第⑤段的描写作用。(3分)10.如果请你为学校图书馆公众号“名家名作推荐”专栏,推荐《茶干》并摘录其中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一句话,你推荐哪一句?并简述理由。(4分)句子: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11.综合运用以下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简析“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5分)材料一:《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有人评价说,《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材料二:《红楼梦》“香菱学诗”的故事中,林黛玉对形式僵化、内容平庸的诗作有强烈批评,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她建议香菱,学诗要敢于思想创新:“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皆是怀才不遇,杜牧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12.文学社准备出一期古代诗歌的刊物,本诗所在的栏目名称合适的一项是()(1分)A.怀古幽思B.古风大雅C.羁旅遗韵D.诗余新章1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A.江涵秋影,携壶上山,共赏秋景有雅兴。B.世事惟艰,难逢一笑,聊插菊花仿渊明。C.时值佳节,不妨大醉,无需哀叹伤迟暮。D.看穿世事,登临抒怀,不效齐景泪涟涟。14.评论家认为此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袁先生传(宋)薛季宣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尝举进士,免贡①,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其众谋奉先生为主,先生逃于金、房山谷间。或劝之就试求官,先生曰:“官不可苟求也。”移居蜀富顺。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慢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间日再往,又不得前,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将以会道尔。”薛翁击节称善,因以所学授之。居月余,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第5页(共8页)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独将妻子聚保山后。已而,前山果没。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其夕,虏寨山阿,先生使数十人各执鼓燧,如四山伏,约虏军噪扰,燔山击鼓为应。有谈经客愚甚,先生激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以二矢授曰:“夜中发矢而窜。”客如先生计,恇恇仅能发箭。虏营惊乱,顾见火光并起,鼓声四合,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走②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走请终身诵服斯语。已归,而闻先生讣,求其书不可复得。呜呼!若先生者,可谓君子儒矣!(有删改)注释:①免贡:没有考中。②走,谦辞,指作者。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官不可苟求也()       (2)子莫而归()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或劝之就试求官()A.完成B.参加                 C.登上D.接受(2)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A.用尖物穿入     B.用话揭人短处   C.刀具       D.名片17.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18.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3分)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19.第③段中,袁溉的破敌之计为何能成功?请结合文本推究其原因。(4分)20.“君子儒”一词源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请结合袁溉的生平事迹,分析作者心中“君子儒”的标准。(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沈雨若诗草序李长衡①去年中秋,待月于西湖,因流连两山间,至红叶落而还。雨若后余至,而先余去,在湖上不数日,又初病起,扶杖敝薛而行。然两高三竺诸名胜,无幽不探,无奇不咏,日得诗数十篇。余游迹所至,不能道一字,仅题画走笔数篇而已。见雨若之诗,畏其多而服其工,不敢出而示之。雨若乃欲余序其诗,余又何敢哉?②犹忆与雨若看潮六和塔下,酒后并肩舆而行于虎跑山间,相与论诗甚洽。雨若似以余为知诗者。虽然,余不知诗,而能知诗人之情。夫诗人之情,忧悲喜乐,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何也?俗人之于情,固未有能及之者也。雨若居然羸形,兼有傲骨,孤怀独往,耿耿向人,常若不尽。吾知雨若之于情深矣。夫诗者,无可奈何之物也。长言不足,从而咏歌嗟叹之,知其所之而不可既也,故调御而出之,而音节生焉。若导之使言,实制之使不得尽言(     )。非不欲尽,不能尽(     )。故曰无可奈何(     )。然则人之于诗,而必求其尽者,亦非知诗者(     )。③余尝爱昔人钟怀吾辈之语,以为不及情之于忘情,似之而非者也。必极其情之所之,穷而反焉,而后可以至于忘。则非不及情者能近之,而唯钟情者能近之也。由此言之,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请以此质之。甲寅九日。2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概述了诗作者作诗的情况。B.交待创作此序的动机缘起。C.委婉表达不愿为此序的想法。D.表达对诗作者由衷敬慕之情。22.第②段四个括号处用了同一个虚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矣B.哉C.焉D.也23.第②段“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的意思为什么说看似矛盾实则不然?(4分)24.依据原文,你怎样回答第③段“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的问题?并给出理由。(4分)评卷人得分三、作文(70分)25.“打卡”已悄然走入我们的生活,朋友圈更是成为各种花式“打卡”的聚集地。亮健身“打卡”、秀美食“打卡”、晒旅游景点“打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打卡”来作为生活的标记。对此你怎么看?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第5页(共8页)第6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2(1)2(2)458121316(1)16(2)2122CBBDCABBDCD一、1.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盖自怨生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恍”“嗟”“姥”“吟”。2.(1)C(2)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言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该句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是诸葛亮对于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建议,不属于题干所说的“待人接物”。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这段话讲的是和知识有关的内容。首句“知识就如同棋子一样”将知识比做棋子,阐述了它的作用。横线处第一句填入与之相应的内容最为恰当。④句中,“知识也颇似木材”也用了比喻句,和首句结构一致,因此④应放开头,排除CD。再结合横线后面的“也就是说,被知识充斥的文化散文必然‘多实塞而少空灵’”分析。“也就是说”表明,前后两句话意思一致。而“多实塞而少空灵”意思是文章知识过多,缺乏灵气。这与②中的“知识的过于堆积和充塞……缺乏灵动与活力”意思一致。因此②应放最后。排除A。故选B。二、(一)3.几百年前的金圣叹与现今的观影方式“弹幕”毫不相干(或毫无关联)。4.B5.D6.答案示例:理由充分。(1)二者都借助相关的载体,网络文艺批评家借助的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金圣叹借助的是纸质文本。(2)二者都目光锐利、思路敏捷,感知力和鉴赏力强,点评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3)二者都对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影响。7.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样安排有以下原因:文章探讨的是“弹幕”这一具有“评点体”文艺评论性质的问题,而“评点体”源于古代。既然“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然有其即时性、互动性、繁杂性等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评点体”不同。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弹幕”现状喜忧参半,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方能积淀为经典,呼应“弹幕来了,金圣叹何在?”的感慨。从“评点体”发展的事理顺序、文章题目看,以时间为轴的纵向分析论述最为合理,且容易被读者接受。【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文中用来说“弹幕”和金圣叹,一个是现今的观影方式,一个是几百年前一介书生,他们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丝毫不相干。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辅助剖析作品”错误,原文是“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不是“通过分析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选项主辅不分。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作出推断的能力。A.“影响了观赏者进行艺术欣赏的完整性”以偏概全。原文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艺术欣赏的完整性”,不是说“弹幕”影响了观赏者进行艺术欣赏的完整性。B.“随着……艺术品本身的经典水平将直接得到提升”强加因果。原文“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不一定的确能行,也不能直接提升。C.“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是偷换对象,原文是“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不是“作品”,而是“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概括出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家和“金圣叹”在文艺评论方面的共同点。根据“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织成的网络文艺世界中,已经活跃着不少网络文艺评论家了”可知,二者都借助相关的载体,网络文艺批评家借助的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金圣叹借助的是纸质文本。根据“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他们目光锐利、思路敏捷,对艺术有着良好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使用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适合互联网传播特性”可知,二者都目光锐利、思路敏捷,感知力和鉴赏力强,点评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根据“‘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可知,二者都对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影响。7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文章谈论的对象是“弹幕”,它“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的观影方式”,和古代的“评点体”一样,都属于一种文艺评论样式,但又有所不同。“弹幕”是借助网络工具,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繁杂性等特点,传统意义上的“评点体”借助纸质文本,具有综合、直观、凝练的特点,二者是不同的。所以结构安排上应按照时间先后关系,由传统‘评点体’特点写到现今“弹幕”特点。舆论对“弹幕”的反映喜忧参半,喜的是“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当下我们对眼前飞来飞去的‘评论’还不太习惯甚至有点头晕目眩”,所以“弹幕”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刻的发展”,这也呼应“弹幕来了,金圣叹何在”的感慨。所以结构安排上要由现今“弹幕”特点写到未来“弹幕”发展。整体上来看,文章是按照“评点体”发展的事理顺序和时间顺序分析论述,思路清晰合理,容易被读者接受。(二)8.C9.晃麻油的细致描述,表现了连老板做事耐心、细致、勤劳。主要是细节描写,如“切”、“盖”“打”等动词表现了连老板的勤快能干;特别是“晃”这一行动细节,表现了连老板高超的技艺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如果回答行动描写,也可。10.句子: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理由:既表明“这种东西”(优良传统工艺)被新时代淘汰,是正常现象;也表达了为优良传统丧失而十分惋惜的感情。作者写的“这种东西”,不单指制作茶干等传统工艺,也指凝结在传统工艺上的美好人格和诚信精神,还可扩大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不能传承而痛心。11.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与创新可从两方面看:①连老板的经营之举和他的勤奋劳作体现了乡村注重诚信友善、崇尚勤劳苦干的原则“体系”,赢得了乡下农民的尊重和信任,作者饱含深情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表达了对淳朴、厚道、诚信、友善乡村人的赞赏和怀念;②连老板的美好形象的创造,也反衬了当代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而说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关于《红楼梦》林黛玉谈诗的观点是强调创新。然后由此来看作者写“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创新之处。相比较很多乡村作品所写人物形象的贫困、愚昧、自私特点而言,“连老板”则凝聚了中国乡村精神的优良传统——诚信、勤劳、善良、智慧,接续并发展了沈从文《边城》的人物塑造,对优秀传统丧失的批判性更加强烈。【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由原文“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拎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等处可知,连万顺做生意讲究诚信,村里人“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是因为大家都愿意相信他。A.该项是讲乡下人胆小老实的性格特点,与画线句意思不符。B.该项是讲乡下人习惯了买油时缺斤少两,成色不足,与文意不符。C.该项与全文中内容一致,都写了诚信。D.该项将乡下人贫穷的特点,与文意不符。故选C。9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这段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连老板很勤快”为总起句,写出了连老板勤快的特点。而后面的句子都围绕“勤快”一词进行分述。“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一处,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切”“盖”“打”等动词表现了连老板的勤快能干;紧接后文是对连老板晃麻油的描写。“所谓‘晃’,是用一个紫铜锤出来的中空的圆球,圆球上接一个长长的木把,一手执把,把圆球在麻酱上轻轻地压,压着压着,油就渗出来了。酱渣子沉于盆底,麻油浮在上面。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轻轻地压”体现压麻油需要技巧,“这个活很轻松,但是费时间”说明压麻油需要耐心,这一行动细节,表现了连老板高超的技艺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而“有时有熟人进来跟他聊天,他就一边聊,一边晃,手里嘴里都不闲着,两不耽误”一处,连老板工作之余还能和别人聊天,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其技巧高超。10.本题考查学生提取观点句并理解分析其妙处和价值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摘录其中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句,而文章的主旨句往往就在开头和结尾。本文前文主要讲的是和酱园有关的油、醋、茶。再借由连老板的店——“连万顺记”打油、买酱生意好,连老板打麻油水平高,以及“连万顺记”售卖的茶干来表现酱园特色。但文章第⑨段笔锋一转:“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由此承上启下,后文写的不仅仅是一家店铺的消亡和一个人的去世,而是代表了一个年代的手工艺的消失。文章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应该选择并推荐的句子是“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这句话是在连老板去世多年,连万顺已经没有了,儿子不再经营“茶干”等手艺之后,作者的感叹。其中“这种东西”既指连老大制作的“茶干”,也指以“茶干”为代表的传统的东西;“没有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虽然有遗憾,但是传统事物的消失不可避免,“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的变化,某些事物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者仍不免感到遗憾,因为连老板制作“茶干”是难么认真、精心,这不仅仅是在做手工艺,也是在传达传统工艺上的美好人格和诚信精神。“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而现在的人却觉得“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样的观点,对有些传统中的好的事物,我们应该有责任抢救保护。11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并分析其现实价值的能力。结合材料一“有人评价说,《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可知,创作者从传统农村出发,对其进行透彻的分析,并了解其情感是作品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结合本文,本文主要讲述的便是农村传统手工艺的消亡。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立足于乡里人的生活,从乡里人去“连万顺记”打油,“连万顺记”准备锣鼓家伙给村里孩子玩儿,连老板勤快,压油技巧高超等方面具体写出了农村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其中,连老板的经营以诚信为主,因此乡里人到他店里打油时都非常相信他;而他的勤奋劳作体现了崇尚勤劳苦干的原则,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让连老板赢得了乡下农民的尊重和信任,作者饱含深情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表达了对淳朴、厚道、诚信、友善乡村人的赞赏和怀念;结合材料二“她建议香菱,学诗要敢于思想创新:‘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知,林黛玉谈诗的观点是强调创新。由此,我们结合本文来看作者写“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创新之处:大多乡村作品的农村人物形象是贫困、愚昧、自私的,如愚昧麻木的闰土,自私的金旺兄弟等等。但是相较于这些作品而言,“连老板”则凝聚了中国乡村精神的优良传统:诚信、勤劳、善良、智慧。他的店铺从不缺斤少两,深得人们信任;他勤劳能干,身为老板自己亲手压麻油;他心地善良,新年给小伙们备锣鼓家伙,让他们感受年味儿……这些形象是美好的,但是最终却消失了。“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连老板的美好形象的创造,也反衬了当代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而说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接续并发展了沈从文《边城》的人物塑造,对优秀传统丧失的批判性更加强烈。(三)12.A13.B14.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抑郁,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例如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尘世难逢开口笑”表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篇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和理解诗歌题材的能力。A.《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属于“怀古幽思”的特点。B.这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不属于古体诗,与“古风大雅”的特征不合。C.“与客携壶上翠微”,作者不是“客”,所以不能体现羁旅。D.词又称“诗余”,句子长短不一,而本文从句式表达特征来看,整齐对称,押韵、平仄等符合格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不是词。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聊插菊花仿渊明”错误,“插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仿渊明”。故选B。14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尘世难逢开口笑”,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表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这一联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但不一定是“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四)15.(1)随便、随意、胡乱地(2)(同“暮”)晚上、傍晚、夜晚16.(1)B   (2)D17.你的学问已经很广博了,却缺少要见。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东西(的书、的事物),言辞是用来阐明(表明、表达)道的,为什么(哪里,其他不给了)要那么多呢!18.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19.先生最先的退敌之策与乡社义兵相左,最后证明先生有先见之明,致使义兵愿意听从先生之计。(或者:先生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20.先生不随意地求官。君子儒要追求仕途要有原则(或:淡泊名利)。先生从二程,又从薛翁。君子儒求学问没有门户之见。(或者:薛先生再三为难他,不愿与之谈论,最终授教。君子儒要三再虚心求教。)先生带领乡邻抗击金人及群盗。君子儒要经世致用(有用于世、不读死书、为国家大业献出自己的智慧、不仅博学还有计谋、学以致用)先生自言“做学问力求己见”,将此作为学规告诫弟子。君子儒要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句子意思是:官位是不可以随意求取的。“苟”在此处意思是“随便、随意、胡乱地”。(2)句子意思是:儿子傍晚回来后。“莫”在此处同“暮”,意思是“晚上、傍晚、夜晚”。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句子意思是:有人劝说他参加考试谋求官职。“就”在此处意思是“参加”。故选B。(2)句子意思是: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刺”在此处意思是“名帖、名片”。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中,可以通过抓主语断句,“学者”与“他人”是两个主语,引领两个完整句子,因此第一处断句应从“他人”之前;“言善”和“非吾有”是主语“他人”的两个谓宾短语,因此中间应断开。译文:求学之人应当自己去探究,别人说得再好,不是你自己获得的。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然”,却;“寡要”,缺少要见;“所以”,用来……的;“何以”,为什么;“为”,呢。19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可知,先生家是汝阴的望族,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依据原文“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独将妻子聚保山后”可知,众人想仗据前山自保,先生与他们争论,他们没有听。先生独自带领妻子儿女及士兵保卫山后。不久,前山果然被攻陷,证明先生有先见之明。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理解“君子儒”的含义,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学识渊博又能践行、虚心独思、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然后在文中结合袁溉的生平事迹分析其身上如何体现上述特点。依据原文“官不可苟求也”可知,先生认为官位是不可以随意求取的,追求仕途要有原则;依据原文“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慢骂不应……薛翁才有喜色”可知,薛先生再三为难他,不愿与之谈论,袁溉多次虚心求教,最终授教,体现了君子儒要虚心求教的品质;依据原文“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约虏军噪扰,燔山击鼓为应”可知,先生带领乡邻抗击金人及群盗,体现了君子儒要不读死书,要为国家大业献出自己的智慧得品质。参考译文:袁先生,名溉,字道洁,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避世隐居于颍州西面的山中。建炎初年,聚集乡民保卫家乡,与金人和劫匪对抗,屡次战胜他们。众人谋划让袁先生做首领,他逃到了金、房山谷之间,有人劝说他参加考试谋求官职,先生说:“官位是不可以随意求取的。”后来搬到蜀地富顺县居住。先生当初跟从程颐、程颢先生学习,(就)听说了蜀地薛先生的名声。富顺邻居家姓薛的老翁以卖香为生,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老翁就关上门等待儿子回来。儿子傍晚回来后,就不再和邻里有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薛翁谩骂、不理睬他。先生本来就怀疑薛翁是薛先生,(现在更加确定了)。隔了一天又去,同样不能接近,这样连续几天多次登门拜访,薛翁才高兴地见他。先生和薛翁讲话,薛翁不予回应;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先生谈论古今诸子百家学说,又没有得到薛翁的任何回应;第三次见面先生纵谈六经学说,薛翁脸上才有高兴的神色。薛翁说:“你的学问已经很广博了,却缺少要领。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那么多呢!”先生说:“正像您所说,我一定会用心去领会道。”薛翁十分赞赏,于是把所学的教给了先生。过了一个多月,(薛翁)勉励先生离开四川,自己也就离开了富顺。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当初,靖康之役后,天下兵乱刚起,先生家是汝阴的望族。曾经有个客人拜访他家,先生观察到其举止样貌有异,就告诉父辈们说:“这个客人是坏人。”他让家人转移躲避。这天晚上客人果然带着贼寇来了,于是先生和乡社的义兵一起与贼寇殊死搏斗。后来众人想仗据前山自保,先生与他们争论,他们没有听。先生独自带领妻子儿女及士兵保卫山后。不久,前山果然被攻陷。金人大队人马到来,想凭借万人之众攻打山后营垒。先生营垒中的兵士不足千人,他召集众兵士商量说:“敌人声势很大,我知道五行、占卜的学问,保证用一支箭打败他们。”那天晚上,金兵驻扎在山上,先生派数十人各自拿着鼓和取火的工具,到山周围埋伏,相约等到金兵慌乱起来,烧山击鼓作为响应。有个谈经客很愚钝,先生鼓动他,让他换上敌人的衣服,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敌营,在敌人首领的帐中过夜,把两支箭给他说:“夜间射箭,然后逃跑。”谈经客按照先生的计策去做,惊恐得只能射(一支)箭。敌营惊慌混乱一片,看到山上火光燃起,鼓声四面八方传来,于是溃散,自相残杀的有几百人,于是不敢再到后山了。我问先生义理的分别,先生说:“求学之人应当自己去探究,别人说得再好,不是你自己获得的。”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不久后回去,听闻先生去世的消息,寻求他的书籍不能得到。唉,像先生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君子式的儒者啊!(五)21..C22.D23.作者试图表明诗人的忧悲喜乐的情感和俗人没有差异,是一样的,但在诗歌中情感表达得是否到位,是否深切真情,却又与俗人有很大的差距。24.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因为他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并转而达到忘情的境界。【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愿为此序的想法”错。原文说“雨若乃欲余序其诗,余又何敢哉”,意思是:谁知雨若竟然想让我为他的诗作序,我又怎么敢呢?这是作者的谦虚说法,并不是真的不愿为此序。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实制之使不得尽言(     )。非不欲尽,不能尽(     )。故曰无可奈何(     )……亦非知诗者(     )”,四处的结尾都是句号,表达的语气都是陈述语气。A.“矣”在古文中多表示感叹、疑问。B.“哉”在古文中多表示感叹、疑问。C.“焉”在古文中多表示疑问。D.“也”在古文中多表判断、表陈述。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的意思是:于俗人没有差异,却又离开俗人很远。“无异于俗”的原因有:根据原文“俗人之于情,固未有能及之者也。雨若居然羸形,兼有傲骨,孤怀独往,耿耿向人,常若不尽。吾知雨若之于情深矣”,意思是:雨若竟然能拖着病体,揣着傲骨,怀着孤独只身前往,真诚挂怀向世人抒发自己的深切的真情实感,却常常看上去好像并不淋漓尽致。但我知道雨若的情感是非常深沉的。这是作者试图表明诗人的忧悲喜乐的情感和俗人没有差异,是一样的,所以是“无异于俗”的。“而去俗甚远”的原因有:根据原文“夫诗者,无可奈何之物也。长言不足,从而咏歌嗟叹之,知其所之而不可既也,故调御而出之,而音节生焉。若导之使言,实制之使不得尽言”,意思是:诗歌,就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东西。长篇大论不足以恰适表达情感,因而歌咏感怀,懂得情感所及之处不能道尽,因而调控节制地表达,于是产生了音节。看上去是文字主导,实际上是不能尽言的创作思想在起作用。这是说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时是否到位,是否深切真情,却又与俗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而去俗甚远”。结合分析可知,“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是不矛盾。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的意思是: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吗?根据原文“必极其情之所之,穷而反焉,而后可以至于忘。则非不及情者能近之,而唯钟情者能近之也”意思是:现在明白一定要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然后才可以自然回转,达到忘情的境界。那这样看来忘情就不是内在情感不到位所能达到的,而只有对诗歌创作倾情的人才能达到忘情。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于诗歌创作中情感表达的观点,作者认为一定要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然后才可以自然回转,达到忘情的境界。而这种情感的表达一定是诗人的情感也达到极点的结果。再根据第一段中“见雨若之诗,畏其多而服其工,不敢出而示之”和最后一段中“由此言之,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请以此质之”,可知作者是很赞赏沈雨若的诗作的,认为他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并转而达到忘情的境界了。据此应该回答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参考译文:①去年中秋节期间,在西子湖畔等待圆月升起,于是在武林山的飞来峰南北两段徜徉游览,直到秋深叶落才返还。沈雨若比我后到,又比我先离开,他在西湖漫游没几天就病了,拄着手杖在枯败的草丛中行走。即使这样飞来峰南北两段以及三竺寺诸多名胜,没有一处深幽的地方没去探访,没有一处奇妙的景致没有咏叹,每天作诗几十首。而我足迹所到之处,并没有留下任何诗作,只是为自己的画题写几篇文章而已。看见沈雨若的诗,佩服他的高产和考究,因而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给他看。谁知雨若竟然想让我为他的诗作序,我又怎么敢呢?②还记得和雨若在六和塔下观潮,在酒后并肩乘车行进在虎跑寺的山间,一起谈论诗歌,甚是投机。雨若似乎以为我很懂诗歌。即使这样,我并不懂诗,但我懂得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忧悲喜乐,于俗人没有差异,却又离开俗人很远,为什么呢?俗人对于诗情的表达,本来就没有能到位的。雨若竟然能拖着病体,揣着傲骨,怀着孤独只身前往,真诚挂怀向世人抒发自己的深切的真情实感,却常常看上去好像并不淋漓尽致。但我知道雨若的情感是非常深沉的。诗歌,就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东西。长篇大论不足以恰适表达情感,因而歌咏感怀,懂得情感所及之处不能道尽,因而调控节制地表达,于是产生了音节。看上去是文字主导,实际上是不能尽言的创作思想在起作用。不是不想说尽,是无法说尽。所以说是无可奈何。这样那么一个人对于诗,如果一定追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不懂诗的。③我曾经喜爱古人像我们一样诗歌中集中抒发情感的话语,以为感情抒发不到位和忘情,两者有相似之处,虽然不尽相同。现在明白一定要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然后才可以自然回转,达到忘情的境界。那这样看来忘情就不是内在情感不到位所能达到的,而只有对诗歌创作倾情的人才能达到忘情。由此看来,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吗?请凭借这样的标准来思考判定吧。农历正月初九。三、25.【参考例文】“打卡”莫要本末倒置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打卡”通常指工作人员上下班时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到达和离开单位的时间,如今,“打卡”的含义延伸到诸多领域。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打卡”早已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常态:背单词、健身、品尝美食、旅游、掌握新技能等等,“打卡”截个屏,大家在朋友圈里“晒”起生活来乐此不疲。很多人“打卡”是想用这种方式记录当天的收获,也是为了让朋友见证和监督自己的学习和锻炼,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督促方式。其实,“打卡”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前人也会用“日注”“日录”等形式来记录当天的经历或所思所得。“打卡”作为一种主动的心理暗示和行为承诺,无论对于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戒除,还是新技能的习得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记录一下今天5公里跑又提速了多少秒,或者今天又掌握了多少个英文新单词等等。当回望取得的成绩时,内心便不禁增加了一分继续努力的动力。然而,现实中也有人本末倒置,把“打卡”获赞当成了一种满足自我虚荣心的途径。一些人草草完成学习或锻炼后,便急于在微信朋友圈发状态“打卡”,不见得有了多大的成长和收获;也有人不顾能力贪多冒进,穿梭于各个目标间“打卡”而疲惫不堪,“消化不良”;更有人“先上车再补票”甚至“无中生有”。虽然一样获得了朋友们的点赞,但是有了“面子”却没有实质性收获的“里子”,多少有种自欺欺人的味道。学习和锻炼本应是基于一种内在的成长需求而作出的自发努力,“打卡”本身也只是为了记录和激励自己的进步,如果舍弃或歪曲了“打卡”的价值取向,为了“打卡”而“打卡”,甚至用虚假的“打卡”来代替真实的付出,用别人的点赞来满足虚荣心,这无异于掩耳盗铃。说到底,盲目“打卡”、虚假“打卡”其实是内心浮躁的表现。试想,人到了工作单位,只是满足于打个“卡”报个到,却没有认真深入地面对工作的内容,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而是水过鸭背。“卡”虽然打了,成效却未必大。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好“打卡”的度,我们才能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做一个踏踏实实的行动者,“打卡”打得货真价实,人生才会收获大大的“赞”。【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指出“打卡”已走入我们的生活,并列举了朋友圈“打卡”的几种行为,最后指出人们倾向于以“打卡”作为生活标记,并要求考生谈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可见,材料的话题是“打卡”。“打卡”本意是上下班时刷卡记录考勤的方式,可以理解为“签到、登记、出示证件”,现衍生指到了某个地方或拥有某个事物(一般会向他人展示)。考生构思之前先要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生活中的“打卡”有辩证的认识。“打卡”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有它积极的作用,比如督促人自律,激励人上进,给人前进的动力等。但若盲目“打卡”,目的不纯,反而会滋长社会浮躁之风。所以我们要清楚,“打卡”始终只是形式,真正的生活还要靠真实行动去支撑和创造。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对此你怎么看”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打卡”的积极作用或负面效应,也可以运用正反对比式结构辩证地看待“打卡”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立意:1.让“社交打卡”化为自律习惯。2.“打卡”是方式不是目的。3.“打卡”督促成长,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4.封杀朋友圈“打卡”一点也不冤。5.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打卡”。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4-28 21:21:56 页数:15
价格:¥5 大小:91.0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