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2022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语文试题0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正面临一场逐渐显现的危机,访问实体图书馆的人数比例持续下滑,图书馆数量也不断减少。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最大因素无疑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然而英美书业、图书馆业资深人士的调查报告对此得出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结论:与其说是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如说是公共图书馆受到数字化发展理念的过多影响,没有更好地优化传统的纸质书服务。现在,公共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图书馆大幅削减纸质图书预算,把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由于购书预算紧缩,许多图书馆无法及时更新库存,在库书籍总量大幅下降,人们找不到想看的图书,以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公共图书馆到访率下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调查报告表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它还是所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部分学前教育、业余教育、社区交际功能,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多种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因而在数字时代减少了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次数。(取材于陈镭的相关文章)材料二: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书来读,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最合适的图书”和“最合适的读者”建立联系,帮助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图书馆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大型智慧书库,可容纳700余万册藏书。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解决了大量上班族无暇到馆借书的问题。图书馆还在APP“苏周到”上开通“书香借阅”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并准备对接上海图书馆平台,促进“沪苏同城”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苏州第二图书馆努力打造明亮温馨的“市民书房”,利用开放空间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整个借阅区有开架图书8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报纸200余种,呈现开放式布局,实行借阅一体。苏州第二图书馆有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苏州文学馆,有满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为公众提供高品质音乐鉴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音乐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服务如何转型,都需要以优质的阅读空间为基础。毕竟,阅读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图书馆服务向大文化领域延伸的基础。(取材于王伟健、金武刚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2020年10月,巴西国家图书馆迎来210岁生日。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和巴西最古老的文化机构,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图书馆见证着巴西的历史变迁,守护着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早期,国家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如今,根据法律规定,巴西全国的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提供副本。图书馆以这种方式对国家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现在,图书馆馆藏超过1100万件,包括书籍、报刊、手稿、地图、文件、画作、照片和音像制品等。为更好实现馆藏的全民共享,图书馆于2006年创建了“数字国家图书馆”。为此,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质的数字化处理,以适应图书馆馆藏、出版物印刷和网上展示的不同需求。民众点击图书馆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进入数字馆,即可免费查看里面的所有内容。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在举办实体展的同时,图书馆还利用数字馆免费开放线上展览。1880年,为纪念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逝世300周年,图书馆曾举办建馆以来的首场展览。如今,数字馆中仍保留着当年印刷的展览目录,访问者可以看到当时近500件展品的详细介绍。图书馆将近年来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都以这种方式保存在数字馆中。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欣赏珍贵藏品。图书馆的多种创新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来访。巴西国家图书馆基金会执行董事玛丽亚•马克斯说:“在巴西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图书馆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希望民众能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增强认同感。”(取材于朱东君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英美等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服务功能的弱化影响了实体图书馆到访率。B.图书馆与数据库、新媒体公司的功能应该一致。C.公共图书馆正在遭遇财务危机,数量不断减少。D.经济发达程度与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度正相关。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海图书馆东馆利用科技为读者精准推荐图书。B.苏州第二图书馆开通了线下社区投递借阅服务。C.“市民书房”实现了阅读学习和娱乐消遣的结合。D.提供优质阅读空间应是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基础。3.面对数字化发展,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图书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西国家图书馆是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机构。B.巴西国家图书馆的藏品数量巨大,类型丰富。C.巴西国家图书馆的线上展览比实体展览更受欢迎。D.巴西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能使民众跨时空欣赏藏品。5.2020年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的作用,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给相关部门提三条建议,并说明理由。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0题。家书一封字谕纪泽儿:八月一日,刘曾撰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为慰。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①,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②,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余寄书左季翁,托购致十幅。尔收得后,可好藏之。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余有复信,可并交季翁也。此嘱。父涤生字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取材于《曾国藩家书》)【注释】①《离娄》,《孟子》的篇目之一。②道揆:道,义理;揆,制度。即准则、法度之意。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谕纪泽儿谕:告诉B.亦无甚警惕警:警觉C.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庶:平民D.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璧:完整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至以为慰若人人以道揆自许B.从心而不从法适中则涵濡而滋液C.却不甚能深入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D.如鱼之游水此鱼水之快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人人以道揆自许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来自我许诺B.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C.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D.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这些诗句)也都是天性喜欢水的人抒发的一种快乐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涵”要适度,如果不足起不到效果,过度则适得其反。B.“泳”就像鱼在水中自在地游玩,安然自得,十分畅快。C.作者备崇程朱理学强调的学问要与人生合一,充满生机。D.从文中前后称谓来看,“涤生”应该是曾国藩的名或字。10.作者十分推重朱子“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读书主张,请你联系自己读书的经历,分析其中“切己体察”的好处。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请解释两则章句中的“和”的含义,再谈谈你对“和”的认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4题。(12分)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13.“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上下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D.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14.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在特定情境中,叠词可以描绘景象,烘托情感。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为突出春天的美好和心中的欢欣而运用叠词,这句话是:“_____,_____。”(2)如果你的朋友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可以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之句来勉励他。(3)生活中,人们会在案头或书房张贴警句,以自我勉励。要提醒自己时不我待,莫虚度光阴,可以选择屈原《离骚》中的“_____”春与秋其代序”;想鼓励自己坚持志向,勇敢前行,同样可以选择《离骚》中的“_____”,来吾道夫先路”。(4)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中向来有民本的思想传统,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_____,_____;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强调无论种树或是治民,都要“_____,_____”。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其中一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被黛玉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后又经过宝玉修改,变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听到此句,黛玉“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1)宝玉最后所改诔文中的“卿”字,本应指的是_________(人名)。(2)黛玉为何“忡然变色”?她的这种心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简要说明。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遥望黄土杨献平苍莽之黄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从未来过陕北的人,在火车上睁开眼睛,满眼就是一色的黄,黄出了叠加与层次,黄得深入和彻底,整个世界,乃至内心和灵魂,都被这陕北的黄贯穿、俘虏了。耳边似乎有连绵的涛声传来,先是汹涌澎湃、雷声轰隆,渐而静默无声、宛若处子。我不由得想到不远处的壶口瀑布,这黄色的大河,在陕北之侧纵身一跃,以不复返的气势和风度,向下的向上,向上的向下,那一片天地的黄,顿时浑然一色、磅礴无极。还没到延安,我的眼睛就鼓胀起来了,鼻子发酸,眼泪似乎是黄河当中最有力量的那一股。这片莽苍无际的黄土,表面奇崛、蜿蜒、瘠薄、偏远,内里却丰厚、多汁、动情、旷远与朴素。她在每个中国人的耳膜和内心、精神和灵魂中,都是那么大音苍茫,寥廓无疆。我闭上眼睛,那一道道坡、一道道梁和一声声的低吼与呻吟,欢呼和悲怆,都在天地之间飞腾萦绕。似乎是往事中的农耕狩猎、铁马金戈,拖儿带女的恓惶、王者的振臂一呼与战斗者的弯弓长刀,盛世安居的炊烟、乱世离乱的踉跄,在这片黄土地上,踩踏出的绝世印迹及回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土腥味,尽管是五月,干裂的灰尘及其强大的气息依旧明显,其中还有一些水汽,很甜,但很硬,有些滋润,也有些粗糙。那水汽肯定来自稳稳出出而流的延河,她的每一丝流动,都牵扯了整个延安,甚至延安之外的广大区域。水在黄土之中,也在黄土之下,是一种润泽,也是一种杀伐。历史重镇乘车穿城而过时,我惊异地发现,在高楼林立、机车奔走、流光溢彩的现代模样中,黄土依旧是最本真和显赫的存在。这种来自大地的色彩,以及干结的块垒,可以硬如铁石,又可以软成血液,累累山川,道道塬梁中充盈和鼓荡着的,仍旧是古老的颜色及其最深刻的隐喻和担当。这两山夹一河一城的陕北重镇,数千年来黄风的塑造和黄土的雕刻,泥泞中的跋涉与峁梁沟坎,窑洞中的人间炊烟与生儿育女,风尘中的粗粝和细脉,让我觉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泽厚与张扬,隐忍与抗击。在夜幕中下车,双脚落在地上,我瞬间觉得了一种暖意、真切地用身体接触到了这片黄土在人类历史中种种起伏跌宕的那种感觉。其中最可爱的,便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他们创造的信天游民歌。一句句,一声声,好像山根无意中脱落的黄土坷垃,也像是河边深陷于淤泥的丑陋卵石,总会在某一时刻,准确地命中人生命和灵魂中最柔软与脆弱的那一部分。延安,因地理上偏远、凶险,历史上似乎总是边疆的一部分。咆哮而来的黄河,就像一个巨大的犁铧,不停地翻耘、切割、分解、冲撞、漂移。由冰冷而渐渐发暖的浊水激浪,携带了来自大地最高处的诸多非凡信息,如积雪包含的天庭,青草和树木之间的峭拔与孤冷,泥沙中最细碎和最有粘合力的元素……黄帝和黄土高原,都是黄河的佳作,也是巴颜喀拉的造就。躺在延安的夜里,我听到窗外有雨声,哗哗的雨,急骤而又强大,使得整个楼房都在颤抖。我关掉所有的灯光,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延安,泱泱的延河穿桥而过,在这弯曲的黄土大沟里,姿态曼妙而从容,通天彻地地逶迤而去。非凡之声早晨日光落地,在清凉山上,有一种轰然撞响的非凡之声。在并不遥远的年代,中国的红色革命声音,以文字和广播的方式,从黄土沟坎里的中央新闻局发出,传向全国全世界。面对狭窄逼仄的窑洞及里面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旧物,我看到了先辈们坚定的目标,不妥协的精神,看到了一种特别激越人心的力量。出了陈列馆,走到已经炽烈的日光下,我抬头仰望着清凉山,这累累黄土、层层坡岭,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仿佛释放了数千年以来的精气和灵气。杨家岭与凉山之间,黄土铺路,山坡上长满了荆棘,以枣树、紫荆居多,紧密的茅草匍匐其中。我特地去了毛泽东故居,其内陈设简单,最令人瞩目的,便是那张好像是松木桌面的书桌。我用手抚摸了一下桌面,有些光滑,有些磨损。我想到了《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也记起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等等,即使现在读来,这些话语和形势判断的准确性、深刻性、新鲜性依然令人惊艳不已心生钦服。站在这张书桌前,我有些肃然。宋人魏野有诗句曰:“圣人不私己,动为万世则。”在枣园和杨家岭,朴素的衣着内,包裹的就是这样一颗廓然之心。那看似有些随意的动作之间,伴随的是响遏行云与唤醒万众的声音。毛泽东故居的窑洞及前面的院落面积均不大,故居外面,是一片茂盛的小树林,旁边放着几个石墩。这样的简朴情境,和当时的农家没有什么区别,但其中蕴藏的活力及能量却灼人面孔、摄人心魄。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农家院落里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并且赋予了这个时代以全新的生机与前景。与清凉山隔延河相望的是宝塔山,它犹如群龙汇集,那无边的堆涌,那凝固的跌宕与汇拢,充满了拧紧的力量。坐在树木织就的浓密阴凉之下,山风如涛,在耳边掀起巨澜。其中有马踏飞燕的长驱直入,也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飞溅;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片刻浪漫,更有搅得周天寒彻飞起玉龙三百万的大战后的群山沉默,万灵肃然。既有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汹涌斗志,更有宜将剩勇追穷寇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一统山河的雄心壮志。这是一种惊世的交响,在延安,在全国各地长久回荡。七十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黄土为坎里的日月之间进行的斗争,就是一场粘连黄土的绝世大梦。在延安,我始终被一种无形且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强大气息笼罩着,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一种隆重的话语光影里。(取材于杨献平的散文《黄土大梦》)17.下列对划线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纵身一跃”“不复返的气势和风度”作比拟,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非凡伟力。B.把信天游比作“黄土坷垃”“丑陋卵石”,生动地说明它朴实无华,不被重视的特点。C.用“巨大的犁铧”为喻,表现了黄河对黄土高原形成发挥的作用,赋予黄河以创造力。D.拿“响遏行云”形容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作出的判断,突出其对中国革命影响巨大。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土能硬如铁石,又能软成血液,说明水既润泽、又塑造着黄土,二者关系密切。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B.曾经偏远、贫瘠的延安现在已经是一片现代模样,这让作者感到惊讶,心生暖意,C.毛泽东故居内松木桌面被磨损的很光滑,展现了他以笔为枪,坚定不妥协的形象。D.作者用“小树林”“几个石墩”“朴素的衣着”等事物寓指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19.文章第三部分引用了大量史料。请根据文意,结合文中相关实例,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20.文章以“遥望黄土”为题,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感悟。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①雕版印刷技艺在各大平台直播,京剧脸谱图案在腕表上闪耀,故宫文物修复在屏幕上热映……②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由此,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③用丰富的表现形式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价值。④年轻人渴望深入了解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⑤非遗传承人亦根据年轻人的特点,主动作为:一方面,以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活态展示,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设计,让非遗元素与“新国潮”(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消费潮流)联动,极大地提升了年轻人的参与热情。⑥非遗是中华民族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生动见证。⑦非遗在(       )的基础上充分(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展现出青春的风采。(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加点的三个词语“焕发”“内涵”“风采”均书写正确。B.为消除第③句中存在的语病,可将“价值”改为“光彩”。C.第⑥句中画波浪线的两部分文字,语序正确,不需要互换。D.第⑦句括号中应依次填入“吸收现代元素”与“继承传统”。(2)文中第①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己走入年轻人的生活”,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原文的语言表达效果好在哪里。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阿来说文学创作“来源于对人类自身的质疑”。其实,很多作品都隐含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质疑与思考。请选择你读过的一部文学名著,说说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质疑与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2)今天是第2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如果请你设计一张校园宣传海报,来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你将怎样设计呢?请加以说明。要求:紧扣“安全教育”主题,说清海报内容(文字、色彩、图案等)。150字左右。(3)请以“拥抱”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形象鲜明,语言生动,150字左右。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1)完成下列作文。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坚持做某件事,并不是因为做了就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合理。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2)请以“奔赴”为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语文·全解全析12467891213171821(1)ACCCCADCDBBD一、1.A2.C3.材料一:优先保障数字化发展   材料二:发展智能服务,优化传统服务。4.C5.(1)加强乡村和社区图书馆建设。方便百姓即时阅读,满足其文化、教育、社交等需求。(2)优化城市图书馆的智能服务。数字技术可精准荐书,方便读者借阅;实现跨城共享。(3)营造明亮、舒适的阅读环境。吸引、便于读者阅读,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4)促进城市图书馆多样化发展。图书馆的不同功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5)利用政策支持国家图书馆丰富藏品。从国家层面对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守护历史文化。(6)利用数字化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打破展览的时空限制,让更多民众有机会参与,增强民族认同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图书馆与数据库、新媒体公司的功能应该一致”错误,根据材料一“公共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可见,并不应该功能一致。C.“公共图书馆正在遭遇财务危机,数量不断减少”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人数比例持续下滑,图书馆数量也不断减少”“由于购书预算紧缩,许多图书馆无法及时更新库存,在库书籍总量大幅下降,人们找不到想看的图书,以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可见,遭遇财务危机造成的是访问图书馆的兴趣降低而不是图书馆数量减少。D.“经济发达程度与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度正相关”错误,根据“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可知,是负相关。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C.“‘市民书房’实现了阅读学习和娱乐消遣的结合”错误,原文是“利用开放空间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是和“文化休闲”结合,而不是和“娱乐消遣”。故选C。3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根据“公共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图书馆大幅削减纸质图书预算,把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可知,材料一的图书馆,策略是侧重于数字化建设。材料二“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书来读,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最合适的图书’和‘最合适的读者’建立联系,帮助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图书馆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解决了大量上班族无暇到馆借书的问题”可见,发展了智能服务。“苏州第二图书馆有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苏州文学馆,有满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为公众提供高品质音乐鉴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音乐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可见,优化了传统服务。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C.“巴西国家图书馆的线上展览比实体展览更受欢迎”错误,原文只说“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在举办实体展的同时,图书馆还利用数字馆免费开放线上展览……图书馆的多种创新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来访”,并没有说线上展览比实体展览更受欢迎。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调查报告表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它还是所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部分学前教育、业余教育、社区交际功能,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可见,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加强乡村和社区图书馆建设。根据材料二“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图书馆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等,应该优化城市图书馆的智能服务,提供优质多样的服务。根据“有满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可见,促进城市图书馆多样化发展。图书馆的不同功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材料三“图书馆见证着巴西的历史变迁,守护着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可见,要利用政策支持国家图书馆,守护历史文化记忆。根据“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质的数字化处理,以适应图书馆馆藏、出版物印刷和网上展示的不同需求”“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欣赏珍贵藏品”可见,应该利用数字化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打破展览的时空限制,让更多民众有机会参与,增强民族认同感。二、6.C7.C8.A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D10.“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结合实际的原则。“切己体察”可以让我们将书本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检验,也让书本中的知识方法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和手段。【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C.句意:差不多就应该有所体会了。庶:差不多。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把/介词,用。B.“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承接关系。C.“甚”,两个都是副词,很。D.“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结构助词,的。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句意: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许:以……自居。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涤生’应该是曾国藩的名或字”分析有误,“名”是一个人小时候取的,只能在小时候叫;或者是由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比如:君王、父亲等,从文中可知,这封信是曾国藩是写给儿子的,所以他的自称应该是称呼自己的字,而不是称呼自己的名。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对于本题,首先应解释“切己体察”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分析。所谓“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就是将书中知识与个人实践经验相渗透,辨别是非,能够真正领悟书中所含意味的过程。具体到我们的实际的读书经历,“切己体察”可以让我们将书本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检验,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与书中相似的情况时,也可以用书本中的方法作参考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我不“死读书”和“读死书”。参考译文:字谕纪泽儿:八月初一,刘曾撰来到军营,带来了你的第二封信和薛晓帆的一封信,得知家中四宅都平安无事,心中感到十分高兴。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作到“虚心涵泳,深切体察”。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用心体会,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当初读到这里也没有深入理解。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爱人不亲”这一章,以前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贴切的,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涵泳二字的含义,理解起来很困难。我曾解释说:涵者,就像春雨滋润鲜花,又像清澈的渠水浇灌稻田。雨水滋润鲜花,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儿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会因缺水而枯死,太多了就会造成洪灾,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壮成长。泳者,就像鱼儿嬉戏于水中,像人在水中洗脚。程子说鱼跃进水潭,非常活跃;庄子说,在濠梁上看鱼,怎么知道它不快乐?这是鱼在水中的快乐。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的语句,苏子瞻有夜卧洗足诗,还有浴罢诗,这些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做水,而把这种心情看做鲜花、稻秧、鱼儿、洗足之类的事物,这样对涵泳二字,就能有所体会了。你读书时,单纯理解书中的意义是很容易的,但往往却不能深刻体会。希望你能从朱子的涵泳、体察这两句话,体会读书的要点,用心追求更高的境界。邹叔明新刊刻的地图十分好。我给左季翁寄了信,拜托他购买十张,你收到后,一定要好好收藏。薛晓帆的一百两银子应当按时还给他。我有回信,请你转交给左季翁。再次嘱咐。父涤生字。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11.示例:“和”:和谐,调和。①“和”与“礼”相互作用:在强调礼治的基础上,要注意用“和”来调节;在强调“和谐”的时候,要注意用“礼治”来约束。②既要保持“和谐”,也要坚持独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两句中的“和”的含义是相同的。和:和谐,协调。第一则,结合“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的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即要注意用“和”来调节;结合“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知,说的是强调“和谐”的时候,要注意用“礼治”来约束。可见,有子是把“和”作为“礼”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谈的。第二则,结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的是君子内心与他人和谐,但有自己的主张,不随便附和他人,;小人内心不友善,但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附和别人。同: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据此可知:既要保持“和谐”,也要坚持独立。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三、12.C13.D14.《燕子来舟中作》: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解释诗句)②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表现了万物皆可亲近、皆是朋友的思想。(分析诗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在艰难处境中,杜甫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为此宁可独自承受苦难与不幸。(解释诗句)(2)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大爱情怀。(分析诗句)【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错误。颔联的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没有对世态炎凉批评之意。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对比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A.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B.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直接说出自己的本性就是喜欢归隐。C.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借“秋月”“春风”来表达时间流逝,自己容颜不再。D.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别人壮心不已从而青春不减和自己因多灾多难而白了头发进行对比。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观点以及比较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分析其“民胞物与”的思想。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民胞物与”的思想的内涵,题干中有阐述。然后整体理解本诗的内容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供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燕子来舟中作》。“民胞物与”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诗歌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有对弱小的燕子的关心和怜悯,燕子居无定所,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可怜”表达对燕子居无定所的同情,诗人自己也是漂泊无依,看到燕子后能够移情于燕子,对其给予关心和同情。这体现出万物都可亲近,皆为朋友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本身处境艰难,不自悲自怜,反想到如何让“天下寒士”“得广厦千万间”“俱欢颜”,他心忧他人,为此甚至愿意独自承受苦难用于不幸,表现了一种大爱情怀,能体现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的思想。1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日月忽其不淹兮乘骐骥以驰骋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涓、锲、镂、淹、骐骥、骋、惟、莳。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1)晴雯(2)因为黛玉由此想到自己(或:最忌讳“无缘”与“薄命”二字)。“无缘”暗指“木石前盟”最终败给“金玉良缘”(或:贾母定亲,令宝玉娶薛宝钗为妻),而使宝黛婚事未成;“薄命”则预示了黛玉因身体而早逝(或:黛玉最终焚稿泪尽而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1)依据原文“至晚,宝玉猛见池上芙蓉,忆起晴雯,忽想:‘死后未到灵前一祭,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等内容可知,宝玉最后所改诔文中的“卿”字,本应指的是“晴雯”。(2)在“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中,当林黛玉听到宝玉所改的诔文中这四句话时,不由忡然变色,主要是这里面的“无缘”和“薄命”二词让林黛玉想到了自己,继而才“忡然变色”。首先,“无缘”一词,暗示后续情节“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使得‘木石前盟’最终败给了‘金玉良缘’,使得贾宝玉和林黛玉‘无缘’走到一起”;其次,“薄命”一词,对后续情节“林黛玉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过早去世,最终焚稿泪尽而亡”有暗示作用。四、17.B18.B19.作者引用中央新闻局在清凉山向全世界发出文字与广播,毛泽东在杨家岭撰写革命论断文章的史料,意在说明革命者就像黄土地一样,虽然外表朴素平凡,但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表达了对这片黄土及曾经在这里的先辈的敬仰之情,这样还拓展了读者的思考空间,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感。20.“遥望黄土”既有对空间上对黄河与黄土地的遥望,也有时间上对这片土地历史地遥望,遥望中饱含着敬仰之情。遥望这片土地,看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和黄土的苍茫无际,看到了现代化城市中存在的黄土印记。遥望历史,看到了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留存了历史印记及回想,看到了于中国近代史上,这片黄土地上传出的非凡之声,体会到革命者的意志与不妥协的精神。【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不被重视特点”错误。文中将信天游比作“黄土坷垃”“丑陋卵石”,说明在这片土地上信天游的朴实无华,但是它是这片土地上最可爱的,总会在某一时刻,准确地命中人生命和灵魂中最柔软与脆弱的那一部分,所以并不是不受重视。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这让作者感到惊讶,心生暖意”错误。由原文“我惊异地发现,在高楼林立、机车奔走、流光溢彩的现代模样中,黄土依旧是最本真和显赫的存在”“我瞬间觉得了一种暖意、真切地用身体接触到了这片黄土在人类历史中种种起伏跌宕的那种感觉”可知,让作者感到惊讶,心生暖意的并不是曾经偏远、贫瘠的延安现在已经是一片现代模样。故选B。19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在文章第三部分的第一段写到在并不遥远的年代,中国的红色革命声音,以文字和广播的方式,从黄土沟坎里的中央新闻局发出,传向全国全世界;在第二段写到“我”特意去了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在这里撰写过革命论断文章。引用这些史料,说明了革命者就像这里的黄土一样是朴素的。由原文“面对狭窄逼仄的窑洞及里面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旧物,我看到了先辈们坚定的目标,不妥协的精神,看到了一种特别激越人心的力量”可知,作者看到了先辈们坚定的目标,不妥协的精神,看到了一种特别激越人心的力量。所以引用这些史料是为了说明革命者就像黄土地一样,虽然外表朴素平凡,但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由原文“出了陈列馆,走到已经炽烈的日光下,我抬头仰望着清凉山,这累累黄土、层层坡岭,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仿佛释放了数千年以来的精气和灵气”“在枣园和杨家岭,朴素的衣着内,包裹的就是这样一颗廓然之心。那看似有些随意的动作之间,伴随的是响遏行云与唤醒万众的声音”可知,作者表达了对这片黄土及曾经在这里的先辈的敬仰之情。本文的题目是“遥望黄土”,但这里面却引用和黄土地有关的历史材料,从而拓展了读者的思考空间,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感。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文分成三个部分,“苍莽之黄”和“历史重镇”是作者从空间的角度对黄河以及黄土地的遥望。“非凡之声”是作者从时间的角度对这片土地历史地遥望,遥望中饱含着敬仰之情。由原文“在火车上睁开眼睛,满眼就是一色的黄,黄出了叠加与层次,黄得深入和彻底,整个世界,乃至内心和灵魂,都被这陕北的黄贯穿、俘虏了”“这片莽苍无际的黄土,表面奇崛、蜿蜒、瘠薄、偏远,内里却丰厚、多汁、动情、旷远与朴素”可知,写出了遥望黄土看到的黄土的苍茫无际。由原文“耳边似乎有连绵的涛声传来,先是汹涌澎湃、雷声轰隆,渐而静默无声、宛若处子。我不由得想到不远处的壶口瀑布,这黄色的大河,在陕北之侧纵身一跃,以不复返的气势和风度,向下的向上,向上的向下,那一片天地的黄,顿时浑然一色、磅礴无极”可知,遥望黄土,看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由原文“乘车穿城而过时,我惊异地发现,在高楼林立、机车奔走、流光溢彩的现代模样中,黄土依旧是最本真和显赫的存在”可知,遥望黄土看到了现代化城市中存在的黄土印记。在“非凡之声”这一部分中,引用中央新闻局在清凉山向全世界发出文字与广播,毛泽东在杨家岭撰写革命论断文章的史料,写出了革命者就像黄土地一样,虽然外表朴素平凡,但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通过对这片土地的遥望,作者看到了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留存了历史印记及回想,看到了于中国近代史上,这片黄土地上传出的非凡之声,体会到革命者的意志与不妥协的精神。五、21.(1)D(2)示例一:原文表达使用排比的手法,具体写出“雕版印刷技艺”“京剧脸谱图案”“故宫文物修复”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走入年轻人生活的,展现其丰富性与真实性。(具体生动,真实可信)示例二: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原文表达使用了“直播”“闪耀”“热映”等一系列动词,具体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丰富年轻人生活的,展现其动态与活力。(呈现活态,具有生命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D.“应依次填入‘吸收现代元素’与‘继承传统’”说法错误。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元素,所以应是依次填入“继承传统”与“吸收现代元素”。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在第①句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在……”句式,使表达形成了排比句式,同时,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具体写出“雕版印刷技艺”“京剧脸谱图案”“故宫文物修复”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走入年轻人生活的。这样的表达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气势,也展示了非遗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也可以从用词方面进行分析,如果仅仅笼统地表达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己走入年轻人的生活”,则这种表达过于简单干瘪,缺乏生动性,也不能让读者立刻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而原文运用了“直播”“闪耀”“热映”等一系列动词,具体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丰富年轻人生活的,如何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的,这样就写出了非遗的动态与活力,使表达更具有生命力。22.(1)【参考例文】鲁迅作品集《呐喊》里对国民性的批判谈得最多的一是“看客”,二是“奴性”,其中“奴性”也是鲁迅认为国民性中最严重的病态。鲁迅声称他“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型”,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因此,我们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题干先通过阿来的名言“来源于对人类自身的质疑”提示考生写作的视角为对人类自身的“质疑”,可以通过换近义词法加深对质疑一词的理解,比如“反思”“批判”“鞭挞”“揭露”等等,再结合名句后的提示语进一步分析,写作的话题或内容就很明确了,即品读隐含在作品里的对社会或人生的“质疑与思考”,要求结合读过的一部文学名著而谈,注意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提到质疑与思考我们该首先想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古今中外不乏名家名著。而对于考生而言恐怕最熟悉的当属鲁迅先生,作品便是他的匕首投枪,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很多篇目都具有这种特性,比如鲁迅的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阿Q正传》里惯用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的阿Q……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身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作者借这些经典形象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如果承认鲁迅的批评是出于新文化运动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启蒙又是我们民族进入现代化必经的“凤凰涅槃”的需要,那么就不会再担心国民性批判会丧失民族的自尊,相反会认为这种批判正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鲁迅为何那么执着地批判国民性?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现实的深刻认识有关。在鲁迅那里,“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做人”还是“为奴”的最后一条线。鲁迅对精神胜利法等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目的并不是直接指向经济和政治操作,而是指向个体人格的现代化,即“个人”的自觉、自主与自决,也就是说,鲁迅想要解决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生存方式和精神基础问题。鲁迅的作品是富于批判性的,是民族的自我批判,是刮骨疗疮,很痛苦的。我们看鲁迅的作品,有时候会觉得很闷、很沉重、很难受。他写的那些沉重悲哀的东西,老是缠绕着你,让你不得安宁。读鲁迅如果有了这种感觉,就是读懂了一些,慢慢接近了鲁迅。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作品,然后指出其对人生或社会的质疑或思考性的体现,进而感悟思考这种质疑的进步性或者对于人类生活的深远意义和价值。除了鲁迅的作品,曹禺的《雷雨》,关汉卿的《窦娥冤》,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也名著也体现了对人生、社会的质疑与思考。(2)【参考例文】海报最上面标注眉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使用醒目的红色或黄色;下起一行注明安全教育的意义——“全社会共同努力,呵护中小学生安全”。海报正文部分分为几个版块:如“遇到危险要远离,听从指挥有序撤”“发现坏人要报告,保护自己不莽撞”;如“见欺凌要举报,不做沉默旁观者”,“被欺凌莫慌张,老师家长来帮忙”,“防欺凌,促和谐,合力保平安”。每个版块中插入与内容相关图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说明类微写作。写作要求:要求设计校园宣传海报,海报的主题是“安全教育”,那么首先要明确校园安全包括哪些,如校园日常安全,包括课间活动伤害,体育运动伤害,校园暴力;如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雷击等;如消防安全,包括如何防火,火灾自救措施,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消防图标识别等;如交通安全,包括步行、乘车、骑车等注意事项,交通图标识别的知识;如网络安全,包括正确认识互联网,网瘾的危害,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等。然后要明确海报设计的目的,即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所以海报上应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以及遇到这些问题时的应对措施。最后还要注意设计的时候要说清海报的内容,如文字、色彩、图案等。写作思路:可以按照海报版面的构成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依次说明海报内容,分为几个版块,包括哪些内容,安插什么图片,使用使用颜色,等等。(3)【参考例文】拥抱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穿过春的凉寒,悄无声息,来到了夏天。岁月如歌,似水流年,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一瞬间。不想给时间留遗憾,做一个静雅的人,徜徉在书里边,淬炼心智,冰清如水。携一缕明媚的阳光,在文字里书写自己的臆想;听一曲优美的旋律,在音乐的海洋里徜徉;品一杯淡淡的茗茶,回味岁月里的温润;携一颗修行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捻一指清风,于红尘陌上,潇洒从容。给自己一个轻轻的拥抱,还自己一个开心的微笑,生命真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抒情类微写作。写作要求:要求用“拥抱”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拥抱”本是一个动作,是为表示亲爱而相抱,但在这里不仅仅是实指,应还有“迎接”“接受”“感受”等意思。考生需要思考如下问题:“拥抱什么”,从“拥抱”中感受到什么。“拥抱”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妈妈”,如“故乡”,如“春天”,如“成功”“失败”,等等;“拥抱人物”可以感受温情,“拥抱梦想”,我们可以开创人生的辉煌,“拥抱阳光”,我们会感悟快乐的真谛,“拥抱春天”,我们会领略自然的美好。写作思路:可以先由“拥抱”是什么开篇,接着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做出回答,如“拥抱是一阵春雨,让人感受生命的力量;拥抱是一缕夏日的阳光,让人感受爱的真挚;拥抱是一缕秋风,让人感受秋天的凉爽”。23.(1)【参考例文】因为坚信,所以坚持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坚持做某件事,并不是因为做了就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而同样,我们选择出发,并不只是为了到达,而是因为坚信自己方向,坚信自己的坚持。愚公之所以被我们推崇,不是他移山的结果,而是他那份坚信与坚持。哪个播种者,不渴望收获?哪个付出者,不期待有得?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我们因为担心不能收获、不能所得的风险,而不去播种、不肯付出,那只能是望洋兴叹。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羡鱼者会不会退而结网取决于什么呢?应该取决于它是否坚信结网可以捕得到鱼。伟人弄潮,如不坚信,如何能笃定前行,又怎么坚持跋涉?新中国的缔造者们,为了改变旧中国的风貌,为了救民于水火,一批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什么让他们在没有到看结果时,仍能豪不犹豫地坚持前行甚至不惜生命呢?就是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所选择的信仰是正确的;他们坚信他们所做的是正确的。那些奋战在敌后的同志们,如果不是坚信黎明一定会到来,他们如何能熬得住那漫长而又恐怖的时光呢?常人做事,如不坚信,如何能跨越沟坎,又怎能坚持前进?常人所求,多为名利,在追名逐利的路上,少不了困难阻碍,但因此放弃,那名利也终将与己无缘。所以最好的状态是不去想结果,不在意努力的效果,只要坚信坚持的力量就好。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坚信不等于偏执。宋国那个守株待兔之人,只因一次偶然,就选择了坚信,以为天上会再次掉下馅饼,结果冻饿而死。他这其实不是坚信,而是偏执。因而我们所坚信的,一定是经过思考甄别的,一定是基于我们知识素养的。我们所坚信的,一定是顺应朝代潮流、利国利民利他利己的。同理,坚持也不等于固执。只知昼夜不息,勤勤恳恳,却从不用心用脑,只会傻傻地坚持,这是固执。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坚持,应该是在方向不变,努力不懈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从而更好地前行。只要不违初心,并行动不止,就是最好的坚持。人生如行路,总会遇选择,坚信自己的方向,坚持走下去,就是最好的。【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1.分析材料。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前为果,“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坚持做某件事”,是说生活中人们坚持做某件事,关键词是“坚持”;后为因,“并不是因为做了就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原因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坚持做事不是因为最终的效果,而是因为坚信是正确的。如果说“坚持”是行动的话,那么“坚信”则是理想、梦想、信念、目标、选择的指引,这就是说要坚持自己所选择的,相信自己所坚持的,认定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梦想,然后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正确道路。考生只要围绕“信念和行动”“坚信和坚持”等行文立意即可。2.文体:要求写作议论文。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确定立意,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式行文构思,最后还要有充足的论据。【立意】1.因为坚信,所以坚持;2.信念是行动的指路明灯;3.坚定方向,永不放弃;4.坚定信念,永不放弃,我们终将破茧成蝶。(2)【参考例文】奔赴“青春之梦,理想之花。”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总与理想挂钩。一方天地里,我们奔跑在自身理想的地图上;大千世界中,我们奔赴于复兴理想的版图上。理想之于我们,青年之于理想,在这场延续千年的追求中,我们青年如何登场亮相?精弓备矢,潜心矫思修自我。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更加多元化、面貌多彩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所谓“花花世界迷人眼”,这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以科学人文素养为桥梁,攀上顶峰;以大局观、世界观做望远镜,眺望全局。唯有以更强大的自身能力,更辽远的目光伫于浪口,立于山巅,才能在时代风波中弄潮搏浪,勇做弄潮儿;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推创新世界。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立义为的,志当万里赴家国。我们这一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机遇又暗含诸多挑战,国家与个人的命运从未如此紧密相连。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当代青年不仅要做好生活中的“我”,更要做好组成时代中的“我”。“大义”与“小我”绝非对立,相反,扎根生长于这片土地上,汲取民族精魂,身负时代担当而长成,每个野蛮生长的我们都想以身躯铸成城墙,散枝叶形成阴凉,有如雪山下清澈的爱,正如稻田里的禾下乘凉。于我,关注每一次航天动向,学习每一个零件的精妙,都助力我生长,枝叶延伸汇聚,终将上九天揽月,拥宇宙入怀。青年志,当万里。奠而后奋,奋发力行铸理想。任何空想,都不会无端变成现实。沉睡雄狮的苏醒,必将掀起时风巨浪,青年必将投身于时代的呼唤中,用实际行动在理想版图上画下自己的青春之色。时代所赋予青年的时代使命,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我们同时代共前进、与祖国同频共振,定能以奋斗换取辉煌。回溯五千年历史,纵横之下,是一个又一个追梦史。从“在街头放飞理想的有志青年”到“口嫌体正直的打工人”,时代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追求理想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追求理想的步伐。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力量,奔赴人间理想,吾辈立义修行。【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命题只有“奔赴”两个字,限定了作文中的行动——奔赴。而,从“某一处”到“另一处”的变化,就是“奔赴”的内涵所在。而本次命题的开放之处,就在于“奔赴”的目的与对象,可以是奔赴所爱,如亲情、友情等,也可以是奔赴自己的责任,使自己明白应该怎么努力,更可以是奔赴自己的理想,让自己知道应该为何而生、为何而努力。写作时,可以写成记叙文,描述自己那一次“奔赴”的经历,写作中应着重阐述奔赴过程中的变化,包括行动的变化、位置的变化,以及在表象运动中所产生的心态变化。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的形式,思考我们应该为何而奔赴,奔赴向何方,奔赴的意义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走好“奔赴”的路程。立意:1.奔赴挚爱亲情。2.奔赴理想的山海。3.奔赴我的抗疫责任。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4-28 21:22:10 页数:17
价格:¥5 大小:87.0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