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1917~1920年,苏俄的国家粮食采购量迅速增长,1918年采购量为3000万普特,到1920年增长到2.6亿普特。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苏俄()A.实行了对粮食的垄断政策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农民的生产热情不断提高D.小农经济逐步被消灭【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17~1920年,苏俄的国家粮食采购量迅速增长”结合所学,此时苏俄正处于国内战争期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各种农产品除了口粮和种子之外,全部都要上交,因此这一时期粮食采购量迅速增长主要是实行了对粮食的垄断政策,故选A项;根据所学,1917~1920年苏俄正处于国内战争期间,农村生产力并未得到解放,排除B项;根据所学,此时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生产热情并不高,排除C项;根据所学,小农经济逐步被消灭是在斯大林模式实行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1919年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也就意味着出现了“多余的面积”,就必须允许其他人迁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这就是“聚凑使用住宅”。这一法令()A.体现统一分配住宅的原则B.通过货币关系解决了住房问题C.实现了公有制下的社会平等D.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答案】A【解析】“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迁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体现了统一分配住宅的原则,故选A项;通过货币关系解决了住房问题的是新经济政策,材料的时间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统一分配住宅,没有实现公有制下的社会平等,排除C项;统一分配住宅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3.从1919年年中开始,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一系列法令和规定,国家机关之间的一切劳务和经济往来,一律取消货币结算,改用统一的划拨清算办法。这些法令和规定()A.照顾了农民的利益B.激化了阶级矛盾C.脱离了苏俄的国情D.适应了战时需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从1919年年中开始,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国家之间的一切劳务和经济往来,一律取消货币结算,改用统一的划拨清算,结合史实,这一时期是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这一做法适应了战争时期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机关之间的劳务和经济往来,与农民利益无关,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排10 除A项;这些法令和规定针对的是国家机关之间的往来,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些法令和规定适应了战争时期的特殊需要,符合苏俄的国情,排除C项。4.1919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八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由中立中农的政策过渡到依靠贫农、同中农结成联盟的政策。这一政策变动在当时()①适应了战时需要②为大规模工业化奠定基础③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④增强了国家在农村的动员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决定由中立中农的政策过渡到依靠贫农、同中农结成联盟的政策”结合所学1919年苏俄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余粮收集制”损害了中农的个人利益,这一政策的转变有利于吸引中农加入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列,增强工农联盟的力量,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故①正确;根据所学,此时处于国内战争时期,该政策的变动主要是适应战时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并不能为大规模工业化奠定基础,故②错误;由中立中农向联合中农的政策转变并未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③错误;这一政策的变动,有利于赢得中农对苏维埃政权的信任和维护,增强了国家在农村的动员力,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5.1921年4月,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认为:“如果要限制小农经济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就需要把他们引导到组织合作社的道路上来。”这表明苏俄新经济政策()A.采取合作化道路来发展农业B.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C.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D.以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需要把他们引导到组织合作社的道路上来”表明列宁主张通过合作社这个机构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经济,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选B项;据材料“如果要限制……就需要把他们引导到组织合作社的道路上来”说明合作化道路是未来限制资本主义倾向的方式而不是已经推行,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发展农业征收粮食税,自负盈亏不是合作化,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未来“组织合作社”不是市场与计划结合,排除C项;国家资本主义一是指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控制,二是指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监督和调节,材料“限制小农经济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说明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排除D项。6.一位1922年曾在西伯利亚的游客说:“伊尔库茨克城中大多数住户家中空空如也,因为居民们已经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城乡间联系十分紧密B.粮食供应得到保障C.用行政手段管制经济D.市场环境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10 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市场环境较为宽松,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才得以“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故选D项;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换取农民的粮食,只是一种商业行为,不能以偏概全,因此无法得出城乡间联系的紧密,排除A项;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表明城镇粮食供应不足,排除B项;以物易物是一种商业行为,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措施,排除C项。7.1921年,列宁在报告中引用日俄战争的战例:日军攻克旅顺口的战役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多次猛烈的强攻,但都失败了,第二阶段改用非常艰苦、非常困难而缓慢的围攻,结果攻克了这一要塞。结合所学,列宁引用此战例意在()A.阐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效果B.说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C.分析如何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D.强调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策略和必要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故选D项;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排除B项;1921年苏俄处于和平状态,帝国主义战争也早已结束,排除C项。8.下表反映的是从1923年联共(布)十二大至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托拉斯管委会中共产党员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托拉斯主席托拉斯管委会成员抽样数共产党员党员占%抽样数共产党员党员占%十二大957280.024310242.0十三大857689.41799653.6十四大918795.620813263.5十五大545398.11539964.7A.推动苏联干部的政治成分逐渐一元化B.有利于快速地稳定苏联政治经济形势C.促进苏联干部任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D.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奠定了组织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中“共产党员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有利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故选D项;一元化,与材料中党员占“64.7”%不符,排除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与材料中“从1923年联共(布)十二大至1927年”不符,排除B项;“共产党员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是结果,10 材料未涉及干部任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排除C项。9.从1917年到1953年,苏联(俄)的粮食产量从5460万吨增加到8100万吨,同期粮食征购量从180万吨增加到3110万吨。从1918年到1933年,苏联(俄)的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外贸进口占比从14.8%下降到8.2%。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发展实现了粮食自给B.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积极性C.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D.集中力量提升工业化水平【答案】D【解析】从1917年到1953年,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模式,“同期粮食征购量从180万吨增加到3110万吨”这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集中力量提升工业化水平,故选D项;“从1918年到1933年,苏联(俄)的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外贸进口占比从14.8%下降到8.2%”,表明农业发展没有实现粮食自给,排除A项;苏联模式实行农业集体化,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B项;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危机给苏联提供了机遇,排除C项。10.1929年4月,苏联《真理报》指出:“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使工业尽快适应军事需要……必须周密地拟制五年计划,以保证军用和民用工业之间最大限度的合作。”这说明苏联()A.注重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B.盲目扩大工业生产的规模C.突出工业计划为国防服务D.优先借鉴西方的工业技术【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929年4月,苏联《真理报》指出,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使工业尽快适应军事需要,需要详细拟定五年计划,保证军用和民用之间最大限度的合作,由此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化计划是为了适应军事需要,故选C项;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保证军用和民用之间最大限度的合作,适应军事方面的需要,与工业生产规模无关,排除B项;《真理报》强调的重点是尽快发展工业使其适应军事需要,为涉及对西方工业技术的借鉴,排除D项。11.阅读世界主要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比较表。与其他国家相比,促进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时间年均增长率美国1869—1899年5.5%德国1870—1913年4.4%日本1905/1909—1930/1934年6.9%苏联1928—1940年9%A.苏联与资本主义展开和平竞争B.苏联实施工业主导发展战略C.资本积累和资源调配方式不同D.西方国家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答案】C10 【解析】题干中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提高的时间是在1928—1940年间,这一时间内苏联建成并长期实施了斯大林模式,国家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来进行资本积累和资源调配,而题干表格中其他国家均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本积累和资源调配的方式主要是市场调节,故选C项;题干所述各国工业年均增长率提高的不是同一时间段,所以不能说苏联与资本主义展开和平竞争,排除A项;苏联1928-1940年实施工业化方针,而表格中美、德、日三国在其所指的时间段内也是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所以B属于四国的共同原因,排除B项;根据表格中的时间信息看,西方国家只有日本受到了经济危机的打击,而且题目问的是苏联年均工业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应该从苏联自身去思考,排除D项。12.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该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A.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B.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C.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D.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答案】D【解析】根据图可分析得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稍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讲粮食产量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农业集体化的情况,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30年代基本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粮食产量的提高不能代表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排除B项;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为了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排除C项。13.下表为1961~1982年苏联经济增长表(单位:%)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社会总产值6.57.46.34.23.3国民收入6.57.85.74.32.6工业总产值8.68.57.14.42.8农业总产值2.23.92.51.74.0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10 C.人民生活得到缓慢改善D.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材料反映了1961~1982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增长状况,1966~1970年苏联的经济增长水平有所提高,但从1971年开始,各项数据都呈现下降趋势,由此看出苏联经济发展虽经历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故选D项;由图表数据政体发展趋势来看,苏联经济增长水平逐渐下降,并未取得一定成效,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排除B项;从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来看,1971年以后处于下降阶段,所以人民生活很难改善,排除C项。14.据统计,1965~1982年,苏联用于核武器、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经费增长了2.6倍,科研经费总额的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A.科技研发服务于争霸需要B.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C.逐渐垄断了国际空间技术D.在冷战对峙中占据优势【答案】A【解析】苏联科研经费增加的情况下,把其中的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而当时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说明科技研发是服务于争霸的需要,故选A项;科研经费的增加并不能证明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苏联用于核武器和航天等领域的经费增加,也没有其他国家空间技术水平的情况可以比较,这并不能证明苏联垄断了国际空间技术,排除C项;单凭科研经费的增加不能说明冷战中的战略态势,排除D项。15.下表是苏联“八五”计划至“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情况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当时苏联()时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966年—1970年(“八五”计划)8.5%5.4%7.7%1971年—1975年(“九五”计划)7.4%4.1%5.7%1976年—1978年(“十五”计划)4.4%2.8%3.7%A.改革重点转向工业B.“新经济体制”成效显著C.经济发展积重难返D.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答案】C【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材料主旨是苏联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10 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70年代后,改革步伐减缓甚至停滞,苏联陷入困境,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整体走向,而非改革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率的不断下降,而非成效显著,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工农业生产比例,排除D项。16.下表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社会现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现象一1930年,许多苏联农民屠宰自己的牲畜,提出的口号是:“杀吧,这些不再是我们的了。”仅2—3月间,全国就有1400万头大牲畜被杀。现象二1933年,美国一些农场主和农民屠宰、活埋了大量牲畜,并把牛奶倒进了密西西比河。A.应对经济危机的相似做法B.国家干预经济的反映C.对本国发展道路的合理探索D.美苏两国畜牧业发达【答案】B【解析】材料中现象一是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农户个人的财物变为集体农庄所有,实行计划经济,现象二是美国在经济危机期间实行新政,国家实行减耕减产的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故二则现象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现象一中1930年苏联没有出现经济危机,排除A项;材料现象一中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模式有很多弊端,不是符合苏联生产力水平的合理发展道路,排除C项;材料现象一中苏联正在实行斯大林模式,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畜牧业不够发达,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苏联工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材料二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10 (1)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举措,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当时实施该战略的背景。(2)据上述材料指出苏联工业化战略带来的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应对措施。【答案】(1)举措: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防基础;通过国有化法令,优化资源配置;重视发展速度,新建工业城市;借鉴和引进先进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工业。背景:苏联工业化发展落后;缺乏资金、技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加强国防的需要。(2)问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用强制手段干预经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缓慢(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措施: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行政命令;调整所有制结构;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等。(任答三点)【解析】(1)第一小问举措,从材料一“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可知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防基础;从材料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可知通过国有化法令,优化资源配置;从材料一“‘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可知重视发展速度,新建工业城市;从材料一“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可知借鉴和引进先进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工业。第二小问背景,从材料一“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可知苏联工业化发展落后;从材料一“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可知缺乏资金、技术;从材料二“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以及苏联作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国际形势,可知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加强国防的需要。(2)第一小问问题,从材料一“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可得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材料二“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可得用强制手段干预经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从材料二“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可得农业发展缓慢(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本题第一小问总结出的苏联工业化战略带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强制性经济手段、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等问题;结合10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史实,选取针对以上问题实行的经济管理方法、所有制结构、轻重工业发展比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说明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政策或发展模式推行时段主要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工业: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斯大林模式1928—苏联解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方面(农业、工业、商业等)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经济政策的调整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或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国家发展)。论述: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发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一次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为了改变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加强国防力量,迅速实现现代化,斯大林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该模式的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使苏联从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其后的改革无法走出斯大林模式,导致经济停滞不前,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要求表述成文)示例二:农业政策的调整服从国家需要。10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不满,激化工农之间的矛盾,引发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是一次切合国情的有益探索。为了支持工业化建设,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资金,农业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解析】据材料“经济政策或发展模式”“推行时段”,结合所学得出论题:经济政策的调整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或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推动国家发展)。阐述,据材料“1918—1921年”结合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出,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据材料“1921—1928年”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得出,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发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一次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据材料“1928—苏联解体”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得出,为了改变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加强国防力量,迅速实现现代化,斯大林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该模式的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使苏联从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8 14:28:18 页数:10
价格:¥3 大小:65.9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