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6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以后,张穆、何秋涛、姚莹等人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揽地利戎机之要”“于外国之事,不敢惮烦”为宗旨和目的展开了边疆历史地理研究。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意识的觉醒B.边疆危机的出现C.史地研究的传承D.华夷观念的消失【答案】A【解析】由材料“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揽地利戎机之要、于外国之事,不敢惮烦为宗旨和目的展开了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可知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了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是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之后出现了边疆危机,排除B项;由材料“于外国之事,不敢惮烦”可知与历史传承无关,排除C项;“消失”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李鸿章在接受西方国家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清朝人已经显示出了他们的技能和才干。他们工作勤勉,生活成本比西方国家更低廉。当清朝开放铁路,把注意力转向世界市场时,他相信,中国提供的产品会比西方的更好、更廉价。这说明李鸿章()A.主张利用经济手段维护国家主权B.已经产生了现代经济学认知C.意识到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危害D.推行"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转向世界市场时,他相信,中国提供的产品会比西方的更好、更廉价”说明清政府的官员李鸿章关注到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将要参与国际竞争和自身存在的部分优势,这说明他已经具有了现代经济学的认知,故选B项;题干显示李鸿章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我们有可能具有某些优势,但并没有提到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由“他相信,中国提供的产品会比西方的更好、更廉价”可知,李鸿章是看到了卷入世界市场中国存在的优势,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中国的外交问题,而仅仅是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问题,排除D项。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课程设置做了明确规定:“凡各科课程,须用官译编译局编纂,经学务大臣奏定之本。”清政府此举意在()A.构建与国家政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为维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C.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学校教科书D.推动近代文化教育的普及【答案】A【解析】10 由题干中“凡各科课程,须用官译编译局编纂,经学务大臣奏定之本”可知,这是指清政府规定各科课程需要根据清政府的意愿来审定的,所以是在构建与自身统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现其意识形态,故选A项;题干时间是1904年,当时清政府的维新改良即清末新政,这与教育课程没有具体关联,所以不能成为其理论依据,排除B项;题干仅仅提到的是各科课程的相关规定,没有提及科举考试,而且根据题干要求是问清政府的意图,排除C项;题干仅说到了各科课程的相关规定,没有提到文化教育的普及问题,排除D项。4.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梁启超在“维新五十年大祝典”中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致祝;赵君豪的《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一现象()A.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要求B.受到文学革命浪潮的影响C.意在传播民主和科学观念D.契合了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答案】D【解析】梁启超设想因国家维新而富强,“《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些都是对未来国家的美好设想,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相契合,故选D项;梁启超设想因国家维新而富强,体现的是变法图强,不体现实业救国的要求,排除A项;梁启超设想因国家维新而富强,与文学革命浪潮无关,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排除B项;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与材料的内容契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不符,排除C项。5.20世纪初年,介绍美国独立史,还有法国革命史、意大利独立史、菲律宾独立史等“独立史鉴”、“亡国史鉴”为主题的历史著作成为当时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这一现象说明()A.史学研究的旨趣和功能的转向B.知识群体民族忧患意识增强C.革命党人对西方政治制度推崇D.开眼看世界的思潮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20世纪初年,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介绍“独立史鉴”、“亡国史鉴”为主题的历史著作成为当时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说明历史学界所代表的知识群体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和忧患意识的增强,故选B项;题干中介绍“独立史鉴”、“亡国史鉴”为主题的历史著作成为当时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意味着史学研究的旨趣和功能依然是以史为鉴,所以并没有转向,排除A项;题干的主题是“独立”,所以关注的是民族解放而不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开眼看世界的思潮开始兴起于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所述的20世纪初这一时间不符,排除D项。6.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当时()A.中国外交步入世界的艰难与曲折B.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C.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遭世人唾弃D.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10 【答案】A【解析】清政府之所以不派遣中国人担任驻美使节,原因是礼仪问题,反映中国的华夷观念阻碍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A项;“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美国人担任中国特使是由中国人任命的,没有体现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因不熟悉外交规则才任用美国人,没有体现崇洋媚外,排除C项;甲午战后朝贡体现才彻底瓦解,排除D项。7.《环游地球新录》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以亲历者身份记述世博会(1876年)所见所闻的著作。作者李奎是第一个以官方身份正式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李鸿章读后十分赞赏,并上呈总理衙门,给资印行3000部。李鸿章的这一做法旨在()A.提高清廷国际地位B.宣传西方技术助力洋务企业C.传播西学开启民智D.鼓励学者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答案】B【解析】据材料“《环游地球新录》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以亲历者身份记述世博会(1876年)所见所闻的著作……李鸿章读后十分赞赏,并上呈总理衙门,给资印行3000部”可知印行3000部是为了宣传西方技术,结合所学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其做法是为了洋务运动的顺利进行,故选B项;单靠发行一本著作不可能提高清廷国际地位,排除A项;世博会主要是展览世界先进科技,不是传播西学,排除C项;《环游地球新录》不属于新闻出版事业,且这不是李鸿章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8.1868年起,上海翻译馆专事西书翻译。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时,其译书籍数百种。其中,多为算学测量、水路兵法工艺、天文汽机化学等。此类书籍公开售卖极为畅销。以上译著()A.初步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B.基本消除了国人仇洋的心理C.深刻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D.大体反映了时代变迁的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其译书籍数百种。其中,多为算学测量、水路兵法工艺、天文汽机化学等。此类书籍公开售卖极为畅销”可知,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危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闭关锁国状态自鸦片战争后开始被打破,排除A项;仅凭几部译著难以消除国人对外国侵华的仇洋心理,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没有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C项。9.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对比()中国西方专制独裁、野蛮民主、文明非理性愚昧理性、开明迷信、死气沉沉科学、活跃10 虚弱、黑暗强壮、光明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本位A.真实再现了中西方社会状况B.引起工人运动高涨C.直接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爆发D.具有绝对化的倾向【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学者对于中国的特征描述全是负面的,对于西方的特征描述全是正面的,具有绝对化的倾向,故选D项;据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优秀方面,西方也存在弊病,排除A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引起工人运动高涨,排除B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排除C项。10.学者傅斯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材料中“文化的觉悟”()A.延续了“中体西用”的陈旧观念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C.加快了清朝统治走向覆灭的进程D.动摇了传统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文化的觉悟”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D项;延续了“中体西用”的陈旧观念是晚清的清末新政,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加快了清朝统治走向覆灭的进程,排除C项。11.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它的主要目的是反击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读经逆流,从更深层次上讲,则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全面接受西方文化B.鼓励人们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使知识分子理性精神全面觉醒【答案】B【解析】独立的价值判断,与材料中“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开”相符,故选B项;材料中“反击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读经逆流”,但并未涉及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反击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读经逆流”,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排除C项;“理性思考的展开”,不等于全面觉醒,排除D项。12.“段内阁成立的那天,便有梁启超等政界要人献策,召集临时参议院以改造国会。面对此种危局,孙中山在西南地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这场运动()A.因受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B.推动了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D.基本奠定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0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护法运动,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最终因受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故选A项;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是在辛亥革命前,排除B项;此时清王朝已经不存在,排除C项;护法运动(1917年—1918年)时中共还没有成立,排除D项。1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下列关于“民族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B.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C.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建立政权的根本问题D.把反对清王朝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答案】C【解析】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党建立政权的根本问题的是民权主义,而非民族主义,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民族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主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主义把反对清王朝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4.邓小平在1977年给中共中央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从当时的背景看,他的主要意图是()A.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些错误B.主张实行对外开放,大力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抵制“两个凡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D.强调民主法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构想【答案】C【解析】1977年“两个凡是”的思想错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这封信主张以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意在抵制“两个凡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故选C项;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已结束,排除A项;邓小平这封信涉及的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当时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排除B项;邓小平这封信涉及的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与民主法制建设无关,排除D项。15.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此,邓小平着重强调的是()A.发展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B.落实“科教兴国”战略C.培养基层干部D.加强执政党建设【答案】D10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可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干部队伍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关键,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的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故选D项;邓小平重在强调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党的领导干部人才,而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重在强调发展科技,培养科技人才,与材料强调的领导干部人才不符,排除B项;领导干部是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而不仅仅是基层干部,排除C项。16.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史称“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史称“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表明邓小平()A.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B.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C.对社会主义本原的认识逐渐成熟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方谈话”“南方谈话”,可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等,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故选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一个长期开放的过程,至今并未结束,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人民物质生活,排除B项;材料“南方谈话”“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并非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历史的巧合,中西两种文明在16-18世纪相逢了。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开始了持续的和多方面的接触和交往。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尽管法国启蒙思想家没有到过中国,但通过阅读来华传教士、商人、使节的著述,以及与汉学家和中国留学生的直接交往,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正如赫德逊所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0 材料二晚清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教士再次东来已没有了先前的谦逊和善,而是“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拿着宝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当时中国现实的需要,西方数理化知识的最新成果系统地传入了中国。但洋务派对西学的引进,主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重在西方的技艺。从整体而言,他们学习西方确乎舍本求末。当然“很有几位忠实的学者——如李善兰、华蘅芳等辈在里头,译出几十种科学书,此外国际法及其他政治书也有几种,自此,中国人才知道西人还有藏在船坚炮利背后的学问,对于西学的观念渐渐起了变化。——摘编自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的原因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中外联系得到加强;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中国儒家思想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封建斗争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欧洲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2)不同:前者是平等互利的双向交流,后者是坚船利炮侵略下不平等的单向交流;前者因西方主动学习中国文化而获益良多,后者因中国被动学习西方文化而社会发展步履蹒跚;前者较全面的传播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后者中国有选择性的学习西方技艺,因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而作用有限。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由于历史的巧合,中西两种文明在16-18世纪相逢了”可得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联系;据材料一“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可得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据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结合儒家民本思想的有关知识可知,中国儒家思想适应了启蒙运动时期反封建斗争的需要。第二小问作用,本题为开放式设问,考生可从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封建的思想利器等角度来回答作用。10 (2)第一小问不同,可从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的主动性、内容范围等角度进行概括总结。据材料二“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晚清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教士再次东来已没有了先前的谦逊和善”可得前者是平等互利的双向交流,后者是坚船利炮侵略下不平等的单向交流;据材料二“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自此,中国人才知道西人还有藏在船坚炮利背后的学问,对于西学的观念渐渐起了变化”可得前者因西方主动学习中国文化而获益良多,后者因中国被动学习西方文化而社会发展步履蹒跚;据材料二“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洋务派对西学的引进,主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重在西方的技艺……确乎舍本求末”可得前者较全面的传播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后者中国有选择性的学习西方技艺,因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而作用有限。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中西方的不同。启蒙运动时期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文艺复兴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晚清时期的中国在政治上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思想上仍是传统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18.1925年2月24日,病入膏肓的孙中山先生预立了遗嘱。阅读下面两则遗嘱,回答问题。材料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遗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致苏联遗嘱》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孙中山的遗嘱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哪些史料价值。10 【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答出史料价值得分)材料选自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其遗嘱是研究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材料内容要史论结合)孙中山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反映其晚年的革命工作重心可用于研究孙中山晚年的政治主张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从政治、外交、思想等多方面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的局势和状况。孙中山的遗嘱是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缩影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等,反映了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及新三民主义思想可用于研究北洋时期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国际局势孙中山先生对苏联的称赞及其评价,反映了他仰慕苏联十月革命、反思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可用于研究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变化及中苏关系的实况【解析】史料价值指的是史料在用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时可以发挥的作用大小,按照史料来源的不同,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本题中孙中山的遗嘱即属于一手史料,因此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再从遗嘱内容来看,据材料“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可知,孙中山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反映其晚年的革命工作重心,这可用于研究孙中山晚年的政治主张;据材料“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可知,孙中山主张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等,反映了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及新三民主义思10 想;再据材料“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可知,孙中山先生对苏联的称赞及其评价,反映了他仰慕苏联十月革命、反思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这可用于研究孙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变化及中苏关系的实况;因此,综上所述,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从政治、外交、思想等多方面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的局势和状况,孙中山的遗嘱是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缩影。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8 14:27:10 页数:10
价格:¥3 大小:32.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