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续师说黄宗羲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②;兔园③蒙师,摇笔即毁朱陆④。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⑤,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⑥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兔园:指浅陋之学。④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⑤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⑥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C.吁/其可怪也若/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古代一种文体,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辩析,与“论”统称为论说文。第23页共23页,B.蒙师,儿童启蒙的老师。古代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百千”等。C.北面,古代臣子拜见君主,面北朝南,故“北面”表示臣服。文中指弟子向师行礼。D.昌黎,本为地名,文中指韩愈。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以昌黎来称呼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句批判当时华而不实的学风。B.“吾惟恐其传也矣”,黄宗羲担心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风气。C.关于“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则反其意,更强调为师者之过。D.黄宗羲用孙明复、何北山的事例,表明执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2)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14.黄宗羲为什么要拒绝被推举为师?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案】10.B11.B12.A13.(1)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为老师。(2)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14.①当时风气,人争为师,黄宗羲厌恶这种风气。②前辈人对师名非常慎重,黄宗羲对此很赞同。③黄宗羲自称年老失学,不能作老师。【解析】【分析】第23页共23页,【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吁”是感叹词,其后应停顿,可以排除AD;“其可怪也”句末语气词“也”后应停顿,可以排除C。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去”。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错误。“四书五经”并非启蒙教材。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批判当时华而不实的学风”错误。“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句批判的是当时学风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与前人相当的风气。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道之未闻”“业之未精”两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闻道”“未精业”;“精”,精通;“解”,解答;“师”,名词动用,称为老师。第二句中,“藉”,依靠;“不为之怜”,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为怜之”;“怜”,关心;“丧”,为……办丧事;“过”,过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3页共23页,从“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可知,当时风气,人争为师,黄宗羲厌恶这种风气;从“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可知,前辈人对师名非常慎重,黄宗羲对此很赞同;从“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可知,黄宗羲自称年老失学,不能作老师。参考译文: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为老师。本来没有人能做老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代笔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浅陋之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身世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没有孔子,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去。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所以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何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像这样一般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只想当一个弟子啊。你们盛情推选我作为老师,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来推辞。(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第23页共23页,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佘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叫“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C.第23页共23页,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答案】10.C11.D12.C13.(1)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2)(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解析】【10题详解】第23页共23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首先理解句意: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召”“欲使”的主语是武帝,“召陵”“欲使”有两个谓语,中间应断,排除A项、D项。“勇士”“奇材”“剑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不需要断开;“以分单于兵”中表目的,“以”前要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分析可知,李陵仅率十几人突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1)“会”,恰逢;“为……所……”被动;“亡”,逃亡;“且”,将要;(2)“提”,率领、携带;“抑”,压制,此处译为搏杀;“师”,军队;“虽”,即使。【点睛】第23页共23页,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骑兵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攻击敌军,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伤害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只好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于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抚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第23页共23页,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选自《晋书·嵇康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B.康不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C.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D.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室,是指同宗族之人,有时特指与君主同宗族之人即皇族。本文指前者。B.卧龙,常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本文中指嵇康是一位杰出人才。C.典谟,指《尚书》中《尧典》等篇的并称,也可以指社会公德、国家政策。D.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是处决判死刑犯人的地方,后以“东市”泛指刑场。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嵇康才华超群,人们认为他有龙凤之姿;他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地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老庄之学。B.钟会拜访嵇康,吃了闭门羹,怀恨在心;等嵇康被下放监狱时,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谗言,说嵇康言论放荡,应趁此铲除他。C.嵇康将被处死时,三千太学生请求做他的学生,全国有志之士为他的死感到悲痛,但司马昭并不为处死嵇康的决定感到后悔。第23页共23页,D.嵇康善谈玄理,志趣高远,擅长写文章;他撰写自上古以来高雅人士事迹,为他们作传称颂,欲把此千载以来之古人作友人。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2)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答案】7.C8.A9.C10.(1)他的祖上姓奚,是会稽上虞人,因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这里。(2)嵇康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养活自己(家庭)。【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嵇康没对他行礼,而是继续打铁不停。过了好长时间,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才跑来的?又看到什么而离开?”钟会说:“听到了我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我所看到而走。”钟会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不为之礼”做“康”的谓语部分,不能断开;“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BD;“良久会去”中“去”是“会”的谓语,而“康”是“谓曰”的主语,应在“去”后断开,排除A。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23页共23页,A.“本文指前者”错。结合原文“与魏宗室婚”可知,本文指后者,指的是与魏帝同一宗族之人,皇族。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司马昭并不为处死嵇康的决定感到后悔”错误,原文中“帝寻悟而恨焉”指的是皇帝很快醒悟并感到遗憾。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以”,因为;“徙”,迁徙;“焉”,兼词,到这里。(2)题得分点有:“锻于大树之下”,状语后置,“于大树下锻”;“锻”,打铁;“自赡给”,宾语前置句,“赡给自”。参考译文:第23页共23页,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他的祖上姓奚,是会稽上虞人,因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这里。嵇康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有奇特的才华,高远豪迈与众不同,身高七尺八寸,文采优美,风度优雅,人们认为他像蛟龙的花纹、凤凰的姿容一样,天生的本质自然生成。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的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涵养性情、服食丹药之类的事情,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交流的人只有陈留人阮籍、河内人山涛,后来参与到他们中间的还有河内人向秀、沛郡人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琅邪人王戎,于是七个人经常在竹林进行聚会宴游,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起初,嵇康家境贫寒。嵇康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供养自己。颖川人钟会,是个贵族公子,精明干练有口才,特地去拜访嵇康。嵇康没对他行礼,而是继续打铁不停。过了好长时间,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才跑来的?又看到什么而离开?”钟会说:“听到了我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我所看到而走。”钟会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到这时(嵇康下狱时),他对晋文帝说:“嵇康,是条睡卧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人怎么样,只是要把嵇康当作必须忧虑的人罢了。”钟会趁机进谗言说:“嵇康和吕安等人言谈放纵,毁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这是做帝王的不应宽容的。应当乘这个机会除掉他们,以便使社会风俗淳正。”晋文帝原本就亲信钟会,听信了他的话后,就把那两人一起杀了。嵇康即将在东市被处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让嵇康作他们的老师,上面没答应。嵇康回头看了一下太阳的影子,要来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孝尼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吝惜固执不教他,《广陵散》从此断绝了啊!”当时年仅四十岁。天下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为他悲痛的。司马昭不久也醒悟并后悔了。嵇康擅长谈论玄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趣,全然达到了神妙悠远的境界。(他)撰写了自上古以来的高雅人士的事迹,并为他们作传称颂,(他这)是想把千年以来的那些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啊。(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道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昔者邹忌以鼓琴见齐宣王宣王善之邹忌曰夫琴所以象政也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及霸王之事。宣王大悦,与语三日,遂拜以为相。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邹忌以鼓琴见齐宣王/宣王善/之邹忌曰夫琴/所以象政也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及霸王之事。B.昔者邹忌以鼓琴见/齐宣王宣/王善之邹忌/曰夫琴所以/象政也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及霸王之事。C.昔者/邹忌以鼓琴见齐宣王/宣王善之/邹忌曰/夫琴所以象政也/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及霸王之事。第23页共23页,D.昔者邹忌以鼓琴见齐宣王/宣王善/之邹忌曰/夫琴所以象政也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及霸王之事。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的主张和策略。B.齐威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进行政治改革,礼贤重士,使齐国国力日强。C.旦日:明天。这里指邹忌问妻妾的第二天。明日:也是第二天的意思。与上文“旦日”同义。D.地方:土地方圆。这里指国家的疆域面积。千里:也指的平方面积,不是长度。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B.邹忌的妻、妾和客认为他比徐公美,是由于各自的原因,使他们都没有说出真实的感受。C.邹忌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D.齐威王从谏如流,革除弊端,显示了一个圣明的君主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答案】7.C8.C9.B10.(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事情向我相求。(2)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别国。【解析】第23页共23页,【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以前,邹忌凭借奏琴见到了齐宣王,齐宣王待他很好,邹忌说:“奏琴就像治理国家一样。”然后和宣王说琴为什么像治理国家一样,以及称霸的事情。“昔者”,以前,时间状语,后面应断开,排除选项BD;“宣王善之”,宣王待他很好,“善之”中间不能断开;“邹忌曰”意思是邹忌说,应与后面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明日也是第二天的意思,与上文‘旦日’同义”错误。明日应是上文“旦日”的后一天。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使他们都没有说出真实的感受”错误,邹忌的妻出于偏爱,未必没有说出真实的感受。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第一句的得分点为:“私”,偏爱;“畏”,惧怕;“于”,向。第二句的得分点为:“闻”,听说;“朝”,朝拜,朝见;“谓”,是;“于”,在。参考译文:(一)第23页共23页,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二)以前,邹忌凭借奏琴见到了齐宣王,齐宣王待他很好,邹忌说,奏琴就像治理国家一样,然后和宣王说琴为什么像治理国家一样,以及称霸的事情。宣王非常高兴,和他谈了三天,然后拜他为相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第23页共23页,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节选自《史记·苏泰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B.从子,即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第23页共23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14.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答案】10.A11.B12.C13.(1)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2)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14.齐国不占天时;齐国百姓疲劳困乏;齐国君骄臣贪。【解析】【10题详解】第23页共23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先人尝有德苏氏”“先人”是主语,“有德”是谓语,“苏氏”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D;“乃召苏代”,“苏代”是“召”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句子翻译: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B项,“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说法错误。应该是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说法错误。原文“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这时苏代并不在燕国,文中没有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以及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的事情。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注意:(1)窃:私下里。义:道义,德行。敏:聪敏。释:放下。干:求,这里是求见。第23页共23页,(2)罢:通“疲”,疲累。罢敝:疲劳困乏。虽:即使。恶:怎么。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塞:要塞。【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先找到文中的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二段。“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这句话强调齐国“天时不与”,可以概括为不占天时。“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这句话强调“民力罢敝”,可以概括为百姓疲劳困乏。“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强调“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可以概括为君骄臣贪。【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参考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第23页共23页,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第23页共23页,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今之众人众人:众多人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1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不拘于时D.圣人无常师12.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0.B11.A12.A13.(1)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有的(不知句读)要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解析】第23页共23页,【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众人”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一般人”,句意是:现在一般人。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判断句,“……者,……也”判断句标志A.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B.定语后置,“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句式为“利爪牙,强筋骨”。C.被动句,“于”表被动。D.无特殊句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古义:古代求学的人;今义: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②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③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④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⑥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23页共23页,得分点:(1)“是故”,因此;“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2)“或”,有的;“师”,从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之处。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第23页共2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