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思想史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国民》《新社会》《新生活》《新生命》《新教育》《新妇女》《新学生》《新共和》《新自治》《新山东》,进步、觉悟、启蒙、解放、革命等词汇充满了报章杂志。判断该时期应是(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2.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指出,“因为十八世纪以来的政治已经破产,我们正要站在社会的基础上造成新的政治”,“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可以用来说明(  )A.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思考B.知识阶层就革命手段达成共识C.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D.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性3.图1为晚清时期一份奏议的内容摘录。该奏议旨在倡导(  )◎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大学》言“日新又新”,《孟子》称“新子之国”,《论语》:“孝子毋改父道,不过三年”,然则三年之后,必改可知◎今兹之法,皆汉、唐、元、明之弊政,何尝为祖宗之法度哉图1A.师夷长技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自强”“求富”D.维新变法4.有学者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知识精英的思想解放起了重大作用,但只要认真考察“五四”后一般民众的知识、思想、信仰及日常生活就会有新的发现。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对民众的思想启蒙程度不够B.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存在妥协C.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化倾向D.没有对平民大众产生影响5.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  )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第13页共13页 6.晚清一位留美幼童回忆被招选时的情景,说:“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问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后来当地有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有些报名的人撤销了申请”。这主要说明当时(  )A.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B.政府一直重视儿童留学教育C.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D.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有限7.1867年,清政府派遣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令西人对清朝的评价迅速改观。作为在华西人主要传播媒介的《北华捷报》评价:“进步尽管很缓慢,但也是进步。”清政府的“进步”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符合近代化潮流B.具有半殖民地性质C.与国际惯例接轨D.适合洋务运动需要8.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9.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B.反帝反封斗争的逐渐深入C.民主思想已成为时代潮流D.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10.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华丽转身”。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11.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作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  )A.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B.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C.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D.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12.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认为学生的爱国运动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宣传,对新文化运动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之从校园传播到了全国。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胡适这变化主要由于(  )A.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B.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C.救亡和启蒙相互矛盾冲突D.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决定第13页共13页 13.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4.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变化说明了他(  )A.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B.发现西方思想源于中国C.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D.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15.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C.遵循了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D.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6.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尖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我国家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B.否定中体西用C.倡导民主政治D.推翻君主专制17.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改良思潮的形成、发展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社会主义的印迹。下表反映的是当时有关中国历史走向之争,由此可知他们都(  )人物相关主张梁启超张东荪一方面口头上承认“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另一方面又从所谓国情出发,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 毛泽东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因而我们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A.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B.肯定了资本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性C.印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代表着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发展方向18.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认识客观上有助于(  )A.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C.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D.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第13页共13页 19.“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B.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C.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D.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20.1902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一经刊行便风行一时,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译者的兴趣却不在于演绎故事,而是在每个篇目后以译者“识语”的形式,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这表明林纾(  )A.开创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B.专注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C.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D.利用进化论宣传革命思想21.据统计,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都,约占总数的73%,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约占总数的27%。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253部,约占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300部,约占55%。这种情况(  )A.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一定基础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C.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D.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22.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  )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3.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文艺界的青年人一度把传统文化中个人安身立命之所的“家庭”描绘成极度黑暗恐怖的名利场和充满到毒、压抑和变态的地狱魔窟。这反映出当时(  )A.文艺界主导了新思想潮流B.追求新思想成为文艺青年的时尚C.个人主义已成为国民共识D.传统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24.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时间人物著作简介1842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5姚莹《康輶纪行》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第13页共13页 1849徐继畬《瀛寰志略》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A.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C.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D.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5.1912年,《申报》首次出现“中华民族”一词。到1919年底,该词在《申报》共可检索到30条,1920—1922年共68条,1925年为81条,1928年为183条,1939年更达到372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开始形成B.报刊成为传播民族主义主要渠道C.民族观念得到广泛传播D.外来侵略促使民族意识逐渐高涨二、非选择题26.(12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曰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可以这样说,所有与民族有关的观念形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等,都建立在相应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正如周恩来所说:“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论。(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评论充分;逻辑清晰。)27.(11分)表2是某段历史时期的著作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间著作内容摘要或简介1637年《天工开物》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火炮铸造法等。第13页共13页 —1639年《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1761年《梅氏丛书辑要》把西方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天文历法、数学结合起来阐述。1843年《海国图志》西洋炮、西洋船等近代军事科技资料无不汇聚书中。1845年《康輶纪行》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1846年《海国四说》对美国和美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简要记叙。1861年《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94年《盛世危言》提出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1898年《日本变政考》详细叙述日本明治维新期间议会、宪法、选举等方面情况。1902年《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铁血行之,仿效华盛顿革命自立,或可以保国民。”1903年《革命军》制订建立自由、独立、平等的“中华共和国”的25条政治纲领1915年《敬告青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8年《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1918年《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采用某一合理尺度,对这一时期的中国思想发展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11分)第13页共13页 28.(22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一)提取信息表3:《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年代进口出口188588,200,01865,005,7111895171,696,715143,293,2111905447,100,082227,888,1971911471,503,943377,338,166(1)从表3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4分)(二)论证观点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复兴之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10分)第13页共13页 (三)阐释事物(3)试从图13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7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第13页共13页 60.(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同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材料二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7分)第13页共13页 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DABDBDA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ADAABDBC题号21222324答案BBBB26.【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3分)评论:在近代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白(自)鸦片战争后包括: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去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越深,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程度就越高,且这种意识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因此,近代中国民族矛盾的加深促使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9分)(也可以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领民族意识觉醒;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传人催化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等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据材料“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结合所学得出观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论述时从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等角度入手。最后,总结升华。27.【答案】【示例一】第13页共13页 按学习主体划分(2分)明清之际,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民主”“科学”,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9分)【示例二】按学习内容划分(2分)明清之际,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民主”“科学”,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9分)【示例三】按时间尺度划分(2分)明清之际,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民主”“科学”,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9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表格内容对1637—1918年间的思想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对这一阶段的思想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首先要确定划分的标准,如根据学习主体划分,或者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划分,又或者根据时间尺度进行划分。结合所学内容对此划分依据进行说明,要求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28.【答案】(1)信息: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进口额高于出口额,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4分)(2)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6分)第13页共13页 (3)赋分说明:本小问满分8分,关键词不给分,主题2分,阐释共6分,每点2分。 关键词主题阐释例1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反侵略、求解放(或求独立)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例2放宽设厂、实业救国、短暂春天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但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曲折发展。例3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或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潮流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确定其他主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解析】(1)据材料一中的表格,从纵向看,晚清政府的进口、出口都有所增长,从横向看,进口额明显高于出口,体现出逆差。(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必修三《西学东渐》从鸦片战争列强侵略,西学的传播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论证观点,据材料二中“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得出当时以“天朝上国”自居,据材料二中“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得出当时闭关锁国的政策,据材料二中“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得出魏源倡导学习西方,与传统观念对立,体现出叛逆性。第13页共13页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发展,可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的抗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倡导思想解放,追求民主、科学等为线索,然后根据主题列举关键词。在阐释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即说明历史事件的因果,且要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表述,注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题也可按照历史发展阶段确定主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综合表述。60.【答案】(1)新变化:西方列强主要由海路入侵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列强侵华由一国到多国,相互勾结;侵华列强凭借先进工业文明,装备精良,实力强大。(6分)(2)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统一军事指挥权、建立海防与发展工商业结合;(3分)评价:有利于中国海防的近代化;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可得西方列强主要由海路入侵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列强侵华由一国到多国,相互勾结;根据材料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可得侵华列强凭借先进工业文明,装备精良,实力强大。(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可得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根据材料二“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可得统一军事指挥权;根据材料二“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可得建立海防与发展工商业结合。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二“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可得有利于中国海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可得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第13页共1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2-18 19:57:13 页数:13
价格:¥6.66 大小:139.3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