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汇编(实用,必备!).doc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汇编同学们按照通史复习时,首先,认真阅读历史阶段特征综述,对本阶段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有助于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有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框架体系,对于基础知识的夯实巩固非常重要。其次,再按照我们对高考和往年考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总结罗列的重点识记子目,具体内容请结合同学们手中的历史笔记,对本阶段高考重点考查的具体知识进行理解识记。这一模式的复习大约为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综述】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权制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第28页共28页,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子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发展为商业都会。(3)思想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③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手工业的发展①西周:工商食官制度②春秋战国: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冶铁,制瓷,纺织。(3)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大商人;私商成为主体;形成商业都会。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②道家:老子;庄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韩非子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第28页共28页,【阶段特征综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1)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形成了日后的王国问题。汉武帝时创立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发展察举制等,既解决了王国威胁问题,又巩固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初年的修养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为武帝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铁犁牛耕的推广及一牛挽犁的出现、兴修水利及灌溉工具改进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用煤冶铁、水排发明及青瓷成功烧制促使了手工业的进步;西汉初年厉行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或政治中心,市的发展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顺应时代要求,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有为”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汉代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2.经济上(1)农业: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发展;一牛挽犁(直辕犁);翻车。(2)手工业:西汉盐铁官营;冶铁(用煤作燃料、水排);制瓷发展(青瓷)。(3)商业: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汉武帝时统一铸币。3.思想文化(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科技:《九章算术》;中医的发展(《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华佗);蔡伦和造纸术发明。(3)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第28页共28页,(4)文学艺术:汉赋。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综述】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佛教、道教思想迅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1)政治上:主要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的交融。武将专权,地方割据,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五胡乱华”,民族政权并立纷争,国家陷入分裂,黄河流域民众大举南迁。注重家世门的选官制度第——九品中正制盛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政治成为政治上突出的特点。(2)经济上:北方经济处于破坏(战乱纷争时期)与恢复发展(黄河流域统一时期)交替进行状态。战乱使得北方民众大举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经验及大量劳动力,促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思想文化上:封建文化继续发展。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释、道三教相互吸收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潮流,儒学发展出现危机,正统地位开始受到冲击。楷书、行书和草书出现及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推动了此时期书法艺术的迅速发展,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科技方面,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2.经济上:均田制创立;翻车;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草市出现。3.思想文化: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汉字与书法艺术;圆周率;《齐民要术》;东晋顾恺之。四、隋唐时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907年五代开始)——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第28页共28页,【阶段特征综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期中央集权得到进一加强,制度上多有建树,三省六部制形成,创立了科举制;安史之乱后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上三教合一,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完善标志中央官制的成熟,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废除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以才学为选官依据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重要保障,对后世影响重大。安史之乱后的节度使制度,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2)经济上:均田制的继续实施及废除,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更——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实现了中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以曲辕犁为代表犁耕技术和以筒车为代表的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走向繁荣。制瓷业成为手工业发展的亮点,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使北方民众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难移。坊市制、宫市制制约了城市商业的发展。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唐朝的“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尽管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3)思想文化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化的兴盛;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发明及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唐朝完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标志书法艺术的繁荣;两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歌使得唐诗更是流芳百世。唐朝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的态度——第28页共28页,尊道、崇儒、礼佛,形成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氛围,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道;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2.经济上:曲辕犁;筒车;均田制被破坏;坊市制;官商分利政策;四大商业都会;草市发展,夜市出现;飞钱;市舶司。3.思想文化:三教并行;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和应用;唐诗;绘画。五、宋元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元朝灭亡)——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综述】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民族政权林立的分裂状态又逐步走向统一,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尤其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标志地方行政管理管理制度走向成熟。尽管战争一度频繁发生,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苏湖熟,天下足”,标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五代十国就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基本上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元代建立后,创立了全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制度的成熟,为后世所沿用。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北宋建立了二府三司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元朝的一省制,初期的宰相集体议事制,有利于加强皇权;但后期宰相专权乱政,甚至左右了皇帝的废立,皇权受到严重影响。这为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埋下了隐患。(2)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唐末坊市界限开始打破的基础上,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纸币交子的出现“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元朝的黄道婆是著名的棉纺织专家;景德镇成为瓷都。外贸范围进一步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3)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强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发展为新儒学——第28页共28页,理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里程碑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但仍以雕版印刷为主)、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的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军事上广泛运用,指南针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北宋初年全面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转运使和通判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可适当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制、行省制度重点了解,宣政院和土司制度适当了解。2.经济上:坊市界限完全打破;瓦子;交子;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青花瓷产生。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郭守敬和《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词和元曲;话本与传奇;文人画与风俗画;元杂剧。六、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阶段特征综述】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建立内阁,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里孕育出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文化异彩纷呈,小说创作繁荣;明清之际产生了进步思潮,但并没能发展为改造日渐衰落的封建专制社会的新路;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规律的创新和探究,进入“述而不作”的整理时期。面对世界向近代化迅速发展转型的大好时机,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中国与世界潮流的联系,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1)政治上: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明成祖设内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钳制了思想,使官员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开始居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以来,雇佣关系在江南一些地区和个别手工业中逐渐盛行起来,标志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江南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1581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白银开始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明朝出于军事目的迁都北京,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区域性商帮兴起发展。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左右流入中国。第28页共28页,(3)思想文化上:面对程朱理学日渐被异化,明朝儒学大家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推动了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的进步思潮出现,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并没能发展为改造社会的新路,且在文字狱等文化专制下,昙花一现。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批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总结性科技著作。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史实。在吸收融合了多个剧种的基础上,在北京诞生了后来被誉为国粹的新剧中——京剧。【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明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军机处;八股取士。2.经济上:玉米、甘薯高产农作物的引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制瓷业的发展。3.思想文化:心学大师王阳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小说创作的繁荣;文字狱;《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和《本草纲目》;文人画;京剧。【中国近代史】一、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1840-1894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阶段特征综述】中国“三千未有之大变局”的开始。“万马齐喑”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国在迷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境里,被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打的威风扫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掀开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沉重幕布,但是,他们的呐喊等到回音却是二十年后洋务运动的传来的。蒋廷黻痛心疾首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少耽误了二十年”。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艰难的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列强对中国大肆的商品倾销,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列强的冲击,使中国被动的反应着,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船坚炮利的先进军事科技层面,作为洋务派幕僚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先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制度的必要性,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发展。社会的巨变也使得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第28页共28页,(1)政治上: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鸦片战争回声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战争推向了顶峰;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经济、军事和教育近代化的开始。早期维新派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努力。(2)经济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在列强商品倾销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土生土成的资本主义萌芽被中断;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产生;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3)思想文化上:“开眼看世界”促使了向一股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先进的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艰难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中体西用”的旗帜,开始了探索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教育近代化也随之开始,客观上推动了西学东渐。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次逐渐推进到“制度”新阶段。【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2.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产生;洋务企业发展概况。3.思想文化: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4.社会生活:衣(长袍马褂、西装开始出现),食(西餐出现;中国四大菜系形成);住(北方四合院,南方里弄住宅,花园别墅在通商口岸出现);行(轮船作为近代交通工具最早引入中国)。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制度”阶段(1895-1912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阶段特征综述】大清帝国的天朝上国颜面被“蕞尔小国”的日本打的几乎丧失殆尽,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器物”层面的学习西方根本无法维护民族权益。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正式进入到“制度”层次。戊戌政变却使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受到了质疑与中断。就在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改革的同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的救国方案。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具有相当非理性因素的爱国救亡”第28页共28页,的义和团运动,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西狩”西安的慈禧唱了一首“再也不能这样过了”的悲曲后,开启了“新政”,以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马关条约》及“赎辽费”的巨额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的发展。“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及民间开展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康梁发展了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腐朽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认清了其反动面目,资产阶级革命派宣扬的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在20世纪初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步履蹒跚、进展缓慢的变革赶不上历史车轮前进的步伐,民主革命的斗争此起彼伏,清政府“按下葫芦却浮起了瓢”,最终,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政治上: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了制度层面的变革,但103天即宣告失败,说明了君主立宪制道路行不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尝试制度变革救国救民,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改革,而是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制度不再是君主立宪制,而是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尽管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但民主共和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就注定了先进的中国人必须继续探索救国救民之道。(2)经济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和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依然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注定了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制度”变革无法实现中国的华丽转身。(3)思想文化上:在西学(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建立了系统为维新变法思想,完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戊戌政变宣告了维新派的救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的救国主张,进一步解放了国人思想,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并获得了初步成功。【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盟会的建立;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与《临时约法》。2.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3.思想文化:维新思想;三民主义。三、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阶段(1912-1921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第28页共28页,【阶段特征综述】中华民族在20世纪迎来了一个巨变的时代,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取代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建立。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复辟帝制,其破坏民主共和行为引起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强烈愤慨,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些斗争的失败,一方面使孙中山陷入极度的苦闷与彷徨,一方面促使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民国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工业随着列强因一战而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迎来了一个“春天”。社会生活上也因封建专制被推翻而出现了移风易俗现象,握手取代了跪拜,君、先生取代了“大人”“老爷”的侮辱性称呼,新式婚姻观念逐渐兴起。一切的巨变更多的是形式,而心中的辫子依然占据着主阵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总结近代以来中国迭次变革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最主要原因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得出结论:政治变革重要,思想解放更重要!简单说就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有民主共和之名而无其实,主要就是缺了思想解放的课。随后开展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五四运动,就是国人思想解放的最好注脚。在各种社会思潮种,尤以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最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政治上: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的倒行逆施,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促使了国人继续探索救国道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被推到历史舞台的前台,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承担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2)经济上:清政府的腐朽反动统治被推翻后,新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大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使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为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就成为反帝反封任务不能彻底完成的根本原因。第28页共28页,(3)思想文化: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直接诱因。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专制;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大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使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建立;五四运动;中共共产党建立。2.经济上: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3.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社会生活:移风易俗,平等礼节,中山装。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的反帝反封的斗争(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历程【阶段特征综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中共诞生后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后,积极谋求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使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标志中共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国共关系进入十年对峙时期,这期间中共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学习俄国走城市革命道路,到最后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就在国共内战之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随之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结束对峙而走向了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建立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付出了巨大牺牲后,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又经历了三年多艰苦努力,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政治上:这一时期,经历了四个阶段,1921-1927年为中国共产党独自探索革命到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开展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也使中国错失了一次实现民政治的机遇。1927-1937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展演变最具代表性:反蒋à反蒋、抗日à逼蒋抗日à第28页共28页,联将抗日。1937-1945年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1946年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后,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使中国再次错失了实现民主政治的大好机遇。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纵观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情况,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告诉我们:合则两利,斗则两伤。(2)经济上: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趋于萎缩。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如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但这一迅猛发展的态势被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破坏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疯狂掠夺,使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万幸的是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前后,开展了被誉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迁移重要工矿企业到大后方的活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发展经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但随后开始的国共内战,使本已非常脆弱的经济陷入冰封雪冻的绝境。(3)思想文化:1921年,中共建立,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对三民主义做了进一步发展,民族主义明确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更加广泛,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成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光辉典范。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纲。【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诞生;中共二大,建党工作完成。(2)国民革命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三民主义的发展;北伐战争。(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4)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侵华日军的罪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5)重庆谈判和国共内战。2.经济上: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4)茂盛夏天(1927-1937):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5)萧瑟秋天(1937-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疯狂掠夺;国民政府的统制政策;中共领导的军民大生产运动。(6)绝境冬天(1946-1949)。第28页共28页,3.思想文化: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现代史】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综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最终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确立三大外交政策,并于1953年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和平统一的局面形成,为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恢复任务完成。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强调大力发展重工业。1953开始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了三大改造工作。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新中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开展了扫盲教育,并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1)政治上: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个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两部法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2)经济上:分为两个阶段,1950-1952年为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最终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将其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第28页共28页,,使中国共产党迅速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同时实行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1953-1956年为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最终使单一的公有制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由于改造过急、工作过粗,一致遗留了一些问题。(3)思想文化: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探索。新中国建立后,开展了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扫盲教育,大大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大学院系进行了调整整合,重点发展理工科教育。1956年,确立了指导文学艺术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双百方针”。(4)外交上:新中国建立后,在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制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新中国采取的重大行动主要有:1953年,制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新中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外舞台,提高了新中国的地位。【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两个会议,两部法律,三大民主制度)2.经济上: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1)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2)1953-1956年,一五计划期间的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3.思想文化:(1)毛泽东思想:关于新中国政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1956年,《论十大关系》)。(2)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与高校院系调整。(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地提出。4.外交上: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初创时期(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2)步入国际舞台的两次重要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3)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时期(1956-1976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第28页共28页,【阶段特征综述】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探索,又有惨痛的教训。1956年底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苏共却在二十大会后开始猛烈批判斯大林,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便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中共中央召开了富有创造性探索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总任务,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建设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紧跟着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经济经济困难。1960年出台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向农业倾斜,国民经济调整使经济逐渐恢复。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是极“左”错误严重发展的后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与破坏,给中国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1959年中苏交恶后,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与欧洲的经贸往来逐渐增多。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最主要的成就是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关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文化教育由于极“左”错误的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停止招生。令人些许欣慰的是,科技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两弹一星、牛胰岛素结晶成功和杂交水稻成就突出。(1)政治上: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一次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但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却严重违背了客观规律。十年“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盛行,使新中国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十年“文革”结束。(2)经济上: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56-1966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功的探索主要有八大制定了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和出台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探索中的重大失误主要有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及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1960年国家出台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好转。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思想文化科技: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使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终止。科技成就主要有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东方红一号人在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及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第28页共28页,(4)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新局面,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随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1)中共八大;八大二次会议(了解)(2)“文化大革命”(了解)2.经济上:(1)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3.思想文化: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徘徊与改革开放时期(1976年-至今)——计划经济的松动及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特征综述】“文革”结束后,在“两个凡是”左倾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徘徊中踟蹰不前;可喜的是召开了全国科学工作大会,并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国人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果断的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小岗村的农业改革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改革成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九十年代深化改革,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迅速展开,最终建立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外交上吸取了改革开放前的经验教训,实行不结盟的政策,积极发展睦邻友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为建设有种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保证。文化教育上,继续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双百方针重新提出,实行普九义务教育,推动了文学艺术和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的领导各项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努力探索: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决定走自己的路;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28页共28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计划与市场的理论瓶颈,十四大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2002年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政治上: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促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探索,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健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通过了“1982年宪法”,发展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并建立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并在解决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洗刷了百年国耻,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2)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1980年颁发了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开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1985年以增强企业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了计划与市场认识的理论瓶颈,促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二十一世纪初,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思想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论探索,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不断推进自身发展和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武器。(4)外交、教育与科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党人在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的经验教训,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做出了科学判断,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不结盟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以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科教兴国”口号,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改革开放以来,以巨型计算机和载人飞船等代表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要成就。【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经济上:第28页共28页,(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思想文化(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了解)4.外交、教育与科技(1)外交政策的调整。(2)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恢复高考,“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实现普九义务教育和完成扫盲教育。(4)巨型计算机和载人飞船等科技成就突出。【世界史】一、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7世纪—公元6世纪)西方文明的起源【阶段特征综述】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指的就是古典希腊文明。希腊文明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而且山峦叠嶂,将仅有的土地分割成条块状,形成了城邦林立的政治格局。三面环水,港湾众多,航海业发达,处于生存发展早早开始了海外殖民扩张,这促进了古希腊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也为古希腊吸收东方文化成果,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最能代表古希腊文明的当属古代雅典,古代雅典的文明一是创立了古代民主政治。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的三次改革,不仅建立了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而且成就了古希腊的光荣与辉煌,更是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二是催生了人文精神的滥觞。并不十分严酷的外部环境、工商业的繁荣及平等互利的社会会环境,使得古希腊人早早就开始了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研究,至公元前五世纪,催生了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等为基本内涵的人文精神。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法制源头的罗马法,也是西方文明重要源头。公元前6世纪以来,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尖锐以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影响。第28页共28页,(1)政治上:公元前594年,雅典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当选执政官的梭伦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公元前508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提尼当选为执政官,进一步实行民主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更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贵族共和制。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一切国家权力。平民为维护自身利益,与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政治斗争,迫使贵族不断让步,从习惯法到《十二铜表法》,再到一些列公民法的颁布,再到后来帝国时代的万民法,既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完善,更是成就了罗马的伟大。(2)思想上: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最早的哲学诞生了。以“哲学之父”泰勒斯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思想活跃,孕育出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强调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雅典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根,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基础。【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1)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含义;民主政治特点。(2)罗马法: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2.思想文化(1)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3)亚里斯多德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5世纪—18世纪60年代):原工业化时期、手工业工场时期第28页共28页,【阶段特征综述】这一时期是欧洲从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向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社会转变的时期。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地中海沿岸、尼德兰等地产生,资本主义从城市迅速扩张农村,推动了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被天主教会宣扬的神学思想桎梏了一千多年的人文主义开始复苏,追求个人价值与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要价值;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寻金热”,促使欧洲人努力探索通向东方的新通道;新航路开辟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重商主义和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尤其是商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发展使思想进一步解放,宗教改革使人从天主教会的禁锢中获得了自由,启蒙思想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人们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经济思想的变革推动了政治变革,尼德兰革命使荷兰最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成为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1)政治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尼德兰爆发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最大,1640年新议会召开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民主制度在和风细雨中通过议会改革不断地发展完善,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建立,国王“统而不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2)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开始探索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迪亚斯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最先到达东方的印度,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共同铸成了大航海时代辉煌灿烂的篇章。新航路开辟后,充满了血腥暴力的殖民扩张与掠夺随之开始,罪恶的黑奴贸易印证了马克思的“资本从来到人世间,每个毛孔都留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观点。当然殖民者带来的先进文明,冲击了殖民地的落后制度与生活,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3)思想文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催生了人的觉醒,人文主义在很好的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意大利最早复苏。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的解放运动,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文艺复兴肯定了人,否定了神,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重大障碍,16世纪初开始了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外衣开展的反封建斗争,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派,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更为启蒙运动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7世纪,随着资产阶级与与封建制度矛盾的日益尖锐及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被誉为“近代社会宣言书”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在欧洲波澜壮阔的开始了。启蒙思想家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第28页共28页,,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为人们描绘了未来的理想王国的蓝图,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科技:145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宣扬的“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天文学的重大成就,被誉为“天文学革命”。意大利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并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与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中,形成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了神学束缚,为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与渐进性发展。2.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竞争;黑奴贸易。3.思想文化: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4.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与发展(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阶段特征综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世界历史发展进入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政治上,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法国大革命爆发,历经百年艰难曲折,最终在1875年颁布了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并于1871年颁布了的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以皇帝为国家权力中心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19世纪早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日本通过改革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经济上,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从手工业工场转变为工厂,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思想文化上,19世纪欧洲盛行三大思潮——第28页共28页,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这一时期科技发展重要表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当年描绘的“理想王国”越来越失望,揭露丑恶现实,憧憬美好未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在文学领域兴起了现实主义文学。(1)政治上: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崇尚个人自由和地方自主性的美国建立了邦联制,但邦联制却很快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给发展的障碍。妥协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在1787年制宪会议中得到了最好诠释,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理想王国的顶层设计理论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最终促成了现代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的诞生。北美独立战争及其民主政治对大西洋两岸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正如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法国的民主政治建立历经近百年的曲折、反复、动荡和流血冲突,于1875年以一票微弱优势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独特的责任内阁制使总统权力受到一定限制。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渐进式改革成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落后性,直接促成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尽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但却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佩里叩关及列强的接踵而至,使日本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倒幕运动成功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使日本驶入资本主义发展快车道,摆脱了民族危机,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层——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这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19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巴黎公社成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765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引发了第二产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但水力作为动力却严重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为大机器生产提供了不受自然条件严格限制的蒸汽动力,推动了工厂的普及,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伦敦变成了“雾都”。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美国、法国,19世纪早期的德国、19世纪中期的俄国、日本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更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全球范围的侵略扩张,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1857年从美国开始的第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28页共28页,(3)思想文化:工业革命地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深深打上封建专制烙印的、强调政府控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商主义,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要求。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强调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对市场的作用,主张企业自由生产和自由经营,反对政府“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干预,要求政府充当好“守夜人”角色。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很快风靡世界,被资本主义国家接受并奉为圭臬,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推动下,近代民族主义随之产生,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催生了民族主义形成发展。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发展成为欧洲主要的社会思潮,促使欧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19世纪早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催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成为19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4)科技: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指出了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进化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界的“神创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1)北美独立战争与1787年宪法(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3)法国大革命与1875年宪法(4)德国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5)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巴黎公社2.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建立(1)工业革命(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文化科技(1)19世纪欧洲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思想、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2)文学艺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3)科技:达尔文进化论四、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电气时代第28页共28页,【阶段特征综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英、法、美为代表的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和以德、日、俄为代表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民主政治。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酿成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使得国际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由盛而衰,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开始进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经济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全球的狂潮,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自由主义的经济指导思想被私人垄断组织用滥成自由放任,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激化,引发了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成为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范例,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指导思想。俄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先后进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科技发展是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1)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进一步发展,政党政治走向成熟成熟,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其世界霸权由盛而衰;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使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终取代了英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特点,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并以合法斗争为主。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28页共28页,(2)经济上: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标志着大企业时代到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起之秀的美国、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心国家,工业生产总值增长迅速,超过英法两国,跃居到世界第一第二。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对外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从美国开始的迅速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政府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方式,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在战后风靡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经济恢复与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确立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被私人垄断组织用滥而发展为自由放任,这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引发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伴随罗斯福新政的开展,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主张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是扩大需求,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成为二战后二十年最盛行的经济思想。在19世纪科学技术的启发下,以法国莫奈为代表的画家创立了新画派——印象派,他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形式。卓别林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4)科技: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发电机,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发明大王”爱迪生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现代交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和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发展。20世纪初,科学上最重大的发现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和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俄国十月革命:人类社会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2.经济上(1)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3)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3.文化科技和艺术(1)凯恩斯主义(2)发明大王爱迪生;电影电视的发明(3)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与量子论(4)汽车和飞机的发明(5)印象派绘画;电影表演艺术家卓别林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40年代—今天)信息时代第28页共28页,【阶段特征综述】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政治上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建立发展,再到两极格局解体、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面。根据雅尔塔会议,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了以冷战对峙为主要内容的两极格局,两强全面对抗、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随着欧洲一体化推进、日本崛起和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解体。经济上,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经济体系的运行和调整,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因为没能跳出斯大林模式框架,终致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使得苏联改变了社会主义性质并最终解体。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和对干预的调整。在美国推动下,建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有序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特点——区域集团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和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多极化格局。思想上,二战后的二十年,资本主义世界非常盛行凯恩斯主义;70年代初欧佩克提高油价,引发了1973-1975年严重的经济危机,表明强调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凯恩斯主义失灵,危机过后的经济“滞胀”促使了新经济思想产生,并指导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复苏。二战期间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超过了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产生发展。(1)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二战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彻底丧失,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动了联合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社会主义则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逐渐形成了横眉冷对的两极对峙格局。欧洲一体化开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崛起和中国振兴,促使了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标志以冷战为主要内容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世界政治格局。第28页共28页,(2)经济上: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干预到对干预的调整。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二战后的苏联,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与调整,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日夫改革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两次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最终失败。20世纪七十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经济又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强调两只手共同起作用的新经济指导思想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大力干预政策的调整,八十年代初经济开始复苏。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从美国最先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3)思想科技和文化:20世纪50-70年代,强调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盛行,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70年代末以来在应对1973-1975年经济危机和随后的经济“滞胀”中,产生了强调两只手共同起作用的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思想。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它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西方人对社会产生困惑和迷惘,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表现自我,用多元的方式来表达主观感受,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产生,流派纷呈,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代表现代主义文学和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绘画为代表。【重点识记内容】1.政治上(1)美苏冷战(2)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2.经济上(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3)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二战后全球化的发展。(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3.思想、科技和文化(1)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及对凯恩斯主义的调整。(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革命。(3)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绘画(毕加索)。第28页共2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