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生物(山东版)一轮总复习专题15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检测(有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专题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检测A组一、单项选择题1.(2019云南昆明摸底,15,2分)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组织液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基本相同C.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不包括血浆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内环境组成成分含尿素,A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高,B错误;淋巴细胞既可以生活在淋巴中,也可以生活在血浆中,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2.(2019北京朝阳期末,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激素、尿素、CO2等B.冬季由于气温偏低,人体内酶的活性会降低C.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经组织液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 B 葡萄糖、激素、尿素、CO2等属于内环境物质,A选项正确;人是恒温动物,体温相对稳定,寒冷环境中,人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降低,B选项错误;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然后作用于肌细胞,C选项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使血浆渗透压相对降低,水分自由扩散到组织液而出现组织水肿,D选项正确。能力解读 此题以内环境成分为载体,考查辨认、比较的理解能力。3.(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4)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可在夜间吸收并贮存CO2,以适应干旱环境。如图表示在正常和干旱条件下蝴蝶兰CO2吸收速率的昼夜变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正常条件下蝴蝶兰叶肉细胞在24:00不能合成ATP和[H]B.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叶肉细胞在4:00可进行暗反应C.10:00~16:00两种条件下蝴蝶兰CO2吸收速率产生差异的原因与气孔开放程度有关D.在两曲线交点所对应时刻,两种条件下蝴蝶兰合成的有机物总量一定相等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思维中的审视图示、演绎与推理。正常条件下蝴蝶兰叶肉细胞在24:00可以进行细胞呼吸,所以可以产生ATP和[H],A错误;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叶肉细胞在4:00可以吸收CO2,储存在细胞内,但是不能进行暗反应,B错误;据题意可知,在干旱条件下,白天10:00~16:00光照过强,蝴蝶兰的气孔是关闭的,此时吸收CO2的速率约为0,C正确;干旱条件下蝴蝶兰CO2吸收速率不能代表净光合速率,故两种条件下蝴蝶兰合成有机物总量不一定相等,D错误。解题关键 在解答本题时要审清题意并分析题图,正确理解题干中“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可在夜间吸收并贮存CO2”这句话的含义,虽然在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可以在夜间贮存CO2但是不能进行暗反应,因为暗反应的进行需要光反应为其提供[H]和ATP。 4.(2020山东济宁嘉祥一中质检,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C.胰蛋白酶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组织液和血浆中含有尿素答案 D 生长激素运输到靶细胞还可以通过血浆进行,A错误;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液,而不是内环境,B错误;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由细胞产生后进入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中都含有尿素,D正确。知识总结 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5.(2020天津南开期末,7)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进行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答案 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和成分上基本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通常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可起调节作用,可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可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可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和血浆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D正确。6.(2020山东泰安一模,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中存在多种信息分子,如胰岛素、神经递质、CO2等B.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寄生在人体内环境中并进行增殖C.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受下丘脑细胞中基因的控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D.寒冷环境中,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会使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答案 B 内环境中存在多种信息分子,如胰岛素、神经递质、CO2等,A正确;病毒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增殖,病毒不能寄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增殖,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寒冷环境中,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会使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7.(2020山东聊城开学检测,8)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运动时产生的乳酸积累所致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C.甲型流感病毒的入侵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答案 B 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为运动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乳酸的积累,A正确;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甲型流感病毒入侵会引起发热等内环境紊乱的症状,C正确;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来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正确。 8.(2019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期中,40)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回流受阻答案 C 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回流受阻、组织细胞代谢过于旺盛、营养不良、肾脏病变等。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将会使组织液中的一部分水分进入血浆,故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9.(2020山东泰安期末,18)下列有关人体稳态及维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物质B.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肌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D.若某种病毒破坏吞噬细胞,则其既影响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又影响特异性免疫过程答案 AB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B错误;肌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因血浆内有缓冲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pH的稳定,所以血浆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C正确;由于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故若某种病毒破坏吞噬细胞,则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都受影响,D正确。10.(2020辽宁葫芦岛期末,3)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B.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C.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D.细胞3的种类最多答案 BD 细胞外液中,血浆(液体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细胞2可表示血细胞,其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液体c是组织液,其中可能含有激素,但不含消化酶,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C错误;细胞3是组织细胞,其种类最多,D正确。知识归纳 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11.(2019江苏无锡一模,2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B.HC、HP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答案 BD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HC、HP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B正确;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但不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内环境的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D正确。易错提醒 血红蛋白不同于血浆蛋白,前者存在于红细胞中,后者存在于血浆中。三、非选择题12.(2020河南鹤壁高中二模,32)(15分)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    系统。 (3)饭后半小时,图示血管中(从左到右)血液里    (激素)含量会增多;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物质中    不可以进入血液。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病理引起A液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    ;由病理引起A液增多的实例:        。(不得少于2种) (5)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    (填字母)液内存在着    物质。 答案 (1)内环境 (2)消化系统 循环 (3)胰岛素 胰蛋白酶 (4)组织水肿 过敏反应、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堵塞、肾炎 (5)B 缓冲解析 (1)题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2)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1-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3)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图示血管中血液里胰岛素含量会增多,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高血糖素,胰蛋白酶属于消化酶,分泌后进入消化道,不进入血液。(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由过敏反应、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堵塞、肾炎等病理引起组织液增多,其结果是引起组织水肿。(5)由于血浆中(B液)存在着缓冲物质,因此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13.(2018河北大名一中第一次月考,52)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而当个体营养不良时,会出现水肿的现象,原因是血浆蛋白减少导致    (填标号)增多。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画图表示出②③④彼此间物质交换的关系(用箭头辅助)。答案 (1)②③ ③ (2)自由扩散 6 (3)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解析 (1)图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红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所示的血浆和③所示的组织液。当个体营养不良时,摄入蛋白质不足,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图中③所示的组织液,出现水肿的现象。(2)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存在于血液中,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即至少通过6层生物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3)一般情况下,②(血浆)与③(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③(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4)血浆(②)与组织液(③)相互渗透,组织液形成淋巴(④),淋巴经淋巴循环返回血浆。14.(2019广西柳州模拟,30)(10分)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主要包括 。 (2)人在饥饿时,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的    素增多,可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该过程主要是    调节。 (3)当人进食时,消化道内的胃酸等杀菌物质可以消灭混在食物中的绝大部分病原体,胃酸杀菌属于人体的第    道防线。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后,能特异性识别并密切接触靶细胞的是       ,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的死亡属于    。 答案 (1)温度、pH和渗透压 (2)胰高血糖 体液(3)一 效应T细胞 细胞凋亡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1)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2)人在饥饿时,血糖浓度低,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该过程主要是体液调节。(3)胃酸杀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特异性识别并密切接触靶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15.(2020云南曲靖第二中学一模,30)(15分)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        。 (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         两方面来反映。 (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血浆中的    (填“NaHCO3”或“H2CO3”)可以中和其酸性,并最终形成CO2和H2O排出体外。 (4)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1.3%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 ⑤预期结果:试管NaCl溶液/%红细胞形态10.5a.体积变大或破裂20.7b.?30.9c.?41.1d.体积缩小51.3e.体积缩小、皱缩b、e处的结果分别是                。 答案 (1)①、③ (2)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3)NaHCO3 (4)④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⑤体积变大 维持正常形态(体积不变)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①、③为淋巴形成及回流。淋巴只能来自组织液,回流到血浆,此过程是单向的,因此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处于动态平衡中,而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两方面来反映。(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乳酸进入血浆中,与NaHCO3反应中和其酸性,最终形成CO2和H2O排出体外。(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的原因,自变量是NaCl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和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可知,步骤④应为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⑤预期结果:0.7%的NaCl溶液为低渗溶液,小于红细胞的细胞质浓度,红细胞吸水膨胀,所以b处的结果为体积变大;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与红细胞的细胞质浓度相同,水分子进出红细胞处于动态平衡,因此c处的结果为维持正常形态(体积不变)。16.(2020重庆南开中学期中,26)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6分)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HCl、摇匀→实时监测pH并记录→重复实验。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                。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    组,理由是                           。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    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进行的补充实验为        。 答案 (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过程中溶液pH进行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NaOH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体现了科学探究素养中的方案设计要素。(1)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应预先测量各实验材料pH,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过程中溶液pH进行比较。(2)①清水组实验前呈中性,加HCl后,溶液pH应该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科学。②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与血浆均具有一定的维持pH稳定的能力,血浆组能力较强。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3)本实验还应添加NaOH,测量血浆pH的变化,这样实验更完善。专题检测B组一、单项选择题1.(2020海南高考适应性考试,8)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的量少于细胞内液的量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D.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血浆的渗透压会有所下降答案 B 细胞外液的量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的量约占体液的2/3,A正确;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可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B错误;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C正确;由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因此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血浆的渗透压会有所下降,D正确。2.(2019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摸底,3)下列有关无机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血浆渗透压由无机盐离子维持B.K+和Na+在细胞内外都有分布C.血浆中的HC、HP能使血浆pH保持不变D.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 B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离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A错误;K+和Na+在细胞内外都有分布,故B正确;血浆中的HC、HP等是调节血浆pH的缓冲物质,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可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故C错误;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故D错误。3.(2019四川资阳二诊,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成分可包含葡萄糖、尿素、呼吸酶等物质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细胞依赖内环境的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氨基酸和无机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内环境的成分包含葡萄糖、尿素等成分,但呼吸酶是存在于细胞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但不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要依赖内环境,反过来很多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比如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等,C正确;蛋白质和无机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氨基酸不是,D错误。4.(2020河南安阳调研,8)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其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③内若产生乳酸则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答案 A 体液①是血浆,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②是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其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减少,B错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③细胞内液内若产生乳酸则不会引起内环境pH的剧烈变化,C错误;③细胞内液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错误。5.(2020届安徽六校第一测,20)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多细胞动物所有细胞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但外界环境剧变,可能引起稳态的失衡答案 B 体内细胞都可以从其生活的内环境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排到内环境,A正确;多细胞动物体内大多数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但其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D正确。6.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心跳加速B.人出现高原反应时组织液可能增多,出现组织水肿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D.高原反应的产生可能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答案 C 高原反应是由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心跳频率,来促进机体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A正确;人出现高原反应时,会因某些生理变化,水分大量进入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多,引发组织水肿,B正确;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外界环境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C错误;因为缺氧,机体可能进行更强的无氧呼吸,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引起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导致不适的生理反应,D正确。7.(2020河南九师联盟联考,15)血液中CO2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H2O结合成碳酸,碳酸解离出来的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运动加速、加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CO2发生在细胞质基质B.哺乳动物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明显降低C.脑脊液、血红蛋白及血浆中的CO2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后可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传递兴奋答案 D 哺乳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不产生CO2,A错误;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血浆pH会在缓冲物质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不会明显降低,B错误;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后可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传递兴奋,D正确。8.(2020百师联盟摸底,19)甘露醇被吸收后,机体不能分解利用,因此在医学上可作为良好的利尿剂使用。甘露醇从肾小球滤过后,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从而带走大量水分而消除水肿。医护人员常用20%的甘露醇来治疗组织水肿等病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甘露醇被吸收后不能被分解利用,说明细胞内缺少相应的酶B.甘露醇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说明甘露醇不能进行跨膜运输C.输入20%的甘露醇后,会引起患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输入20%的甘露醇后,会使患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答案 B 因机体内无催化甘露醇分解的酶,故其在体内不能被分解,A正确;血浆中的甘露醇在肾脏从肾小球滤过后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说明甘露醇能进行跨膜运输,B错误;输入甘露醇后,其会带走大量水分,导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D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H稳态的维持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参与B.体温的动态平衡需要神经—体液调节网络的作用C.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D.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趋于相等答案 D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平衡,不是各种离子独自的平衡或者相等,而是累积的总量效应,D选项错误。10.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④血糖的平衡调节只能通过体液调节完成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⑥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可参与的阶段有两个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①③⑥答案 D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①正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错误;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 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③正确;血糖的平衡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完成,④错误;体温恒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⑤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有些病原体首先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最后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还需要吞噬细胞吞噬消化,⑥正确。故选D。11.(2018东北三校二模,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B.进食半小时后经肝脏流出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降低C.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D.甲亢患者体温偏高,其体内机体产热大于散热答案 B 浆细胞可分泌抗体,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进食半小时后,因消化道吸收大量葡萄糖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肝脏在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下大量合成糖原,故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降低,B正确;呼吸酶在细胞内催化呼吸作用,不能出现在内环境中,C错误;甲亢患者体温偏高但恒定,故其产热与散热平衡,D错误。三、非选择题12.(2020江苏扬州期中)(14分)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    (填数字序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数字序号)。 (2)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O2浓度    (填“>”“<”或“=”)液体②处。 (3)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肝细胞大量合成的物质是        ,饭后6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    (填“>”“<”或“=”)⑤处。 答案 (1)② ③④ (2)> (3)肝糖原 <解析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分析题图可知,②是细胞内液,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是血浆,由③④⑤组成内环境,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②细胞内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和④组织液。(2)组织细胞会消耗组织液中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而氧气跨膜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因此液体④组织液处的O2浓度>②细胞内液处。(3)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血糖含量高,肝细胞大量合成肝糖原;饭后6小时,血糖含量低,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故①处的葡萄糖浓度<⑤处。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成分的名称,然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13.(2019河北衡水中学二模,31)(10分)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    、    等。 (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    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    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的稳态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除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        功能。  (3)当人体由于剧烈运动导致大量排汗,    渗透压会上升,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另一方面    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激素进入血液后作用于       ,导致水的重吸收增强,调节渗透压下降。 (4)目前普遍认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HC HP(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细胞代谢 化学成分 监控和清除 (3)细胞外液 下丘脑 肾小管、集合管 (4)神经—体液—免疫解析 本题通过问题探讨的形式直接考查考生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1)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HC、HP等。(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3)大量排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4.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如图表示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0IU/L0~45肌酐CRE1.9mg/dL0.5~1.5尿素氮BUN14.6mg/dL6.0~23.0血清葡萄糖GLU223mg/dL60~110甘油三酯TG217mg/dL50~200总胆固醇TCH179mg/dL150~220(1)目前普遍认为,正常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2)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说明了                 。 (3)该化验单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高于参考范围的原因可能是                 ,有大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入血浆。 (4)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范围高,提示此人可能患有      病。 答案 (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 (3)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4)糖尿解析 (1)正常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2)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说明了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胞内酶,该化验单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高于参考范围,可能的原因是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有大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入血浆。(4)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范围高,说明此人的血糖高,很可能患有糖尿病。15.(2019广东广州期末,9)(10分)如表是健康人组(A组)和糖尿病肾病患者组(B组)相关生化指标长期检测所得数据的统计结果,回答下列问题:血浆渗透压(mmol/L)尿渗透压(mmol/L) A组300.2710.3B组320.2430.9(1)A组血糖浓度在就餐后1h内会持续升高,主要原因是                     ,在此过程中,血糖调节涉及的主要激素的分泌情况是                    。 (2)B组血浆渗透压比A组高,这与血浆中      含量较高密切相关。 (3)B组尿渗透压比A组低,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和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2)葡萄糖 (3)B组为肾病患者组,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解析 分析题表可知,B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组)与A组(健康人组)相比,血浆渗透压偏高,而尿渗透压偏低,原因在于其血糖平衡与水盐代谢平衡被打破。(1)根据题意,A组人群在就餐后1h内血糖浓度持续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和吸收,而正常机体血糖浓度在0.8~1.2g/L,故血糖升高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使血糖浓度下降并维持稳定。(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结合题意可知,B组为糖尿病患者组,血浆中葡萄糖不能被充分摄取利用,故血浆渗透压偏高。(3)因为B组是肾病患者组,故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导致尿液中水分偏多造成尿渗透压偏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1-10-16 20:00:08 页数:12
价格:¥3 大小:272.2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