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点复习提纲(按课梳理,含期末试卷及答案2套)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5

2/55

剩余5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第55页共55页(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①以人为本(民本),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以民为本(民本)。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爱国主义,家国情怀。④崇德尚贤,天下为公。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和而不同。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突出特点本土性:比如汉字、京剧多样性:比如儒法道等思想长期共存。包容性:比如汉代以来佛教逐步本土化凝聚性:比如“炎黄子孙”“中华民族”连续性:源远流长,持续发展★当代价值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系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一、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2、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3、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4、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第55页共55页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日渐本土化(1)开始: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2)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3)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4)由盛转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佛教传播的影响积极:影响了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消极: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①哲学观念、逻辑思维:佛教哲学本身蕴藏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启迪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②文学艺术:佛教内容及其理念体现和渗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词、书法、绘画中,为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③建筑:中国的建塔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④语言学:开阔了中国音韵学的视野,佛教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我国语言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词语⑤生活: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和礼仪习俗,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3、西学东渐(1)早期——明末清初内容: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全面开始——鸦片战争以后第55页共55页背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传播渠道:①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②留学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③译书机构: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影响:①传播内容变化: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②政治运动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3)新篇章:20世纪初表现:①民主科学思想传播: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影响: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第55页共55页(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东亚文化圈(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5)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6)移民: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中学西传(1)四大发明外传①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④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中国热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第55页共55页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一、古代西亚文化二、古代埃及文化 1、产生发展: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2、成就:①政治:确立法老至上权威;建立起官僚系统。 ②象形文字; ③神话和文学故事; ④建筑艺术:金字塔; ⑤科技: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⑥莎(suō)草纸。 第55页共55页三.、阿拉伯文化(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城市繁多,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吸收和融合、创新: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交流和传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国家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2、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第55页共55页①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②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③融合并发展古代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一、源: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典希腊文化 1.时空 (1)空间:以巴尔干半岛南部为中心区域(2)时间:公元前5世——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 2.原因: (1)根本原因:发达的奴隶制经济 (2)民主制度和城邦制度的鼎盛 3.成就 (1)哲学①产生背景: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②杰出代表:“三大哲人” (2)文学 第55页共55页(3)雕塑和建筑: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4)史学: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二)古罗马文化 1.概述: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 2.成就 (1)法律——《十二铜表法》 (2)其他艺术形式二、流:中古(5C-15C)欧洲的文化 (一)西欧: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1.背景: (1)中古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55页共55页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2)克洛维皈依基督教:496年 (3)“教皇国”建立:756年 ①建立:756年,丕平献土 ②影响(政治格局):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2.表现 (1)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①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②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③《圣经》对西欧文学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3)科技:少有成就 3.评价:(1)消极: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 (2)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东欧:以东正教文化为特征 1.拜占庭文化 (1)背景: ①罗马帝国分裂:395年 ②基督教分裂:1054年 ③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2)表现: ①宗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②法律: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第55页共55页③艺术: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④建筑: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2.俄罗斯文化 (1)背景 ①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②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2)表现 ①神学: 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 ②文学:史诗《伊戈尔远征记》③建筑: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古希腊先哲精神觉醒的历史条件1.对东方文化成果的吸收;2.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3.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4.没有出现一种钳制人们自由思想的统一的宗教意识形态。如何评价《十二铜表法》?优越性:成文法按律量刑和判决,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局限性:仍然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第55页共55页课堂小结: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 第55页共55页3、文化成就 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文字:梵文艺术:佛塔、石柱、石窟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4、影响 (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二、古代朝鲜文化①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②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③12世纪完成《三国史记》,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④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三、古代日本文化①宗教:神道教 ②制度:天皇制度 ③思想:武士阶层崛起,形成武士道 ④文学:《万叶集》《源氏物语》 ⑤建筑:法隆寺 ⑥绘画:大河绘、浮世绘第55页共55页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1)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4)宗教:中国佛教、道教等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1、地理环境及代表(概况)2、具体内容第55页共55页3、文化消失 (1)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无法相互借鉴进步。(2)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如何认识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谈谈你的看法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互通有无,通过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自身文化发展。使自己的文化在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因,从而使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互鉴中,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守护文化民族性。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55页共55页古印欧人迁徙对西亚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西亚周边进行征服,产生了赫梯文明。其中冶铁技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印欧人迁徙对伊朗高原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与土著融合,建立波斯国家,对外征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②西亚、北非和希腊文明发生深入广泛交流。古印欧人迁徙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逐渐衰落,古希腊进入黑暗时代;②公元前9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兴起,进入希腊文明。古印欧人对古印度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导致印度上古文明的中断;②与古印度文明融合,进入吠陀时代。印度种姓制度进一步发展。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①游牧的生活习性;②食物匮乏且不固定;③对马的驯化和利用;④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⑤临近农业文明的富庶⑥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游牧民族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②整体上推动了区域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③促进不同区域间技术等的传播与交流;④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交流,推动文化的融合。亚欧游牧民迁徙的原因和影响?原因:第55页共55页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④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影响:①改变了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②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思维导图: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第55页共55页(一)殖民扩张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和征服(二)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1、屠杀、奴役及传染病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2、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3、很多欧洲人远涉重洋,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三)结果 1、对非洲,使非洲丧失了约一亿人口,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2、对美洲,为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3、对欧洲,殖民者积累了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4、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及其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一)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殖民活动——三部曲 流放罪犯建立牧场开采金矿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澳大利亚最初被作为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人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 3、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二)大洋洲人口结构变化及原因 1.澳大利亚等地的土著居民人口数量减少。 2.大量英国人及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第55页共55页(一)背景 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开始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二)过程 1、19世纪中叶,大批印度、中国等国的劳工来到美洲。 2、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三)影响 1、促进了美洲与大洋洲的开发。 2、澳洲、美国等地都形成了“唐人街”,保存至今。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原因、方向)(1)二战后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3)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1.难民(1)概念: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民。(2)类型:难民分为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类型。(3)典型问题: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第55页共55页成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而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东德)居民逃往美、英西占区(西德)。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积吸接纳东德难民);得到美、加等国支持。(向海外移民多)。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影响:有利于尽快稳定战后德国(西德)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加强德国与美国等国的联系;使西方在冷战对峙中取得道德和心理上的优势;有利于对东德开展和平演变。2、国际社会对难民的救助(1)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2)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3)1966年,联合国又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了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4)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正在形成遍及各国的各类移民社会)移民的影响:(1)积极影响:这些外来移民在与本土居民相互调适和融合的情况下,会形成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移民文化;(2)消极影响:在多元文化不可调和时,也会产生不同族群间的矛盾和冲突。美国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1、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2、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3、影响:(1)积极影响:第55页共55页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2)消极影响: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及其特征1、背景: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2、新加坡移民文化特点:(1)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2)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3、影响: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多元的意义(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3)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面对文化多元的态度(1)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2)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3)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第55页共55页1、丝路起源: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2、正式形成——张骞通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3)贡献:①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有效管理,推动民族交融。②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是丝绸之路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③促进民族之间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文化内涵。④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3、丝路演变(1)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线路尤为复杂。(2)唐中期以后,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2、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3、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1)路线: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2、西南丝绸之路(1)开通: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2)作用:①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②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3、海上丝绸之路(1)路线: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第55页共55页(2)概况: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3)作用: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③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1)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③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3)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丝绸之路对中西交流带来的影响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中国和世界文明②丰富了中华文化,奠定中国疆域版图和文化大国地位③在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④推动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古代农耕、游牧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开启了命运共同体的征程。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有何价值?(1)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55页共55页(2)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一)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①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②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二)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名称:新航路开辟。影响: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三)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的特点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四)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现象:世界市场受到冲击;原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第55页共55页二战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原因1、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2、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3、跨国公司的崛起加快了国际贸易的进程。4、冷战的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55页共55页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1、条件: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2、中国茶文化的传播:(1)路径:①向东传往日本;②通过陆路西传到中亚,并进一步传到俄罗斯和斯拉夫地区③通过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传到世界各地(2)表现①16世纪之前,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②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西洋等地区(3)影响:①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②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③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④各国茶文化: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3、服饰变化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欧洲特殊风尚的一个片段。这种特殊的风尚,就是18世纪前后流行欧洲100年的“中国热”。4、各国服饰的变化第55页共55页①中国服装在法国的影响: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传播中国服装。中国服装····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②西服在日本流行: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③法国女装: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大胆采用东方(中国、日本)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④中国中山装: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5、钟表技术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传入中国内地。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6、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希腊化时代”形成的原因(1)统治者的提倡(2)种族融合(3)文化中心东移正确评价蒙古西征影响(1)严重破坏与灾难(2)文化交流东西方的互相了解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蒙古西征以前的欧亚形势是:诸国纷争,东西方交通受阻。原因:(1)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2)花刺子模帝国内讧不己第55页共55页(3)中东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4)东欧拜占庭帝国日趋衰弱(5)西欧各国王权软弱无力,互相争斗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1、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3、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4、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5、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一)美国文化1、独立战争前(1)背景:①独立战争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着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②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在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2)特征:多元(3)表现: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②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⑤“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⑥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2、独立战争后第55页共55页背景:独立战争的推动;1787年联邦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国的建立表现:美利坚文化形成(多元性)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但发展种植园经济、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二)拉丁美洲文化1、拉丁美洲独立前(1)背景: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丁美洲的主要语言;③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2)特征:多元性(3)表现: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2、拉丁美洲独立后背景: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表现:(多元性)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相同点:种族多元、血统多源、宗教多样、联邦制共和国、大庄园黑人奴隶制、种族歧视不同点:美国:种族融合较少、不是混血社会、美式英语、权力制衡、自由女神像。拉美:种族融合较多、形成混血社会、多神信仰、拉丁语和印第安语、考迪罗主义、拉丁舞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一)背景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第55页共55页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3、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二)文化重构1、概况: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2、表现:(1)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尽管很快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2)波兰: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3)德意志: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一)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影响1、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二)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现第55页共55页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广泛传播,在德意志、意大利以及东欧部分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兴起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1、原因:①二战给殖民主义以致命打击。②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③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④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⑤殖民主义的急剧衰落;第55页共55页⑥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⑦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2、现象:二战后,,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已经成为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3、动力:民族意识高涨;民族自决等原则的确立;国际社会的支持;非殖民化是大势所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课堂小结:第55页共55页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55页共55页第55页共55页宋代学校对文化的作用1、有利于教育和学术的发展2、有利于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3、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4、不同思想的相互辩驳,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宋代印刷书对文化的作用1、有利于人才培养、社会重学风气形成社会稳定2、有利于文化传承3、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4、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宋代图书馆对文化的作用1、有利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2、符合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笼络招揽人才3、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4、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逐渐发展出服务大众的职能)博物馆对宋代文化的作用1、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宋代)2、有利于(宋代)文物的收藏和保护3、有利于(宋代)文化的传承和传播4、有利于开展社会科学研究5、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第55页共55页1、有利于进行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课堂小结: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第55页共55页第55页共55页第55页共55页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测试卷1(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2.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  )第55页共55页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3.史诗《吉尔伽美什》将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描绘成半人半神的英雄。他进行残暴统治,致使民怨四起,人们便向神灵哭诉,于是神灵创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成为好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上述材料可以用来反映(  )A.尼罗河流域文学发达B.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C.亚述帝国的王权崇拜D.伊斯兰教的重要影响4.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人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的古罗马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精神C.体现了古罗马对古希腊穹顶风格的继承D.反映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暴统治5.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据此可知该书(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这说明(  )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较落后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7.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第55页共55页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C.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D.罗马对丝绸的需求旺盛8.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两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反映出(  )A.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B.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C.西方列强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9.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D.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10.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人开始借用希腊词汇,他们借用了字母“Y”和“Z”,并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字母表的末位,因为只有在书写希腊词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些字母。这表明(  )A.腓尼基字母的创制深受阿拉马字母的影响B.希腊字母是欧洲所有字母的唯一源头C.武力征服对文明交流具有一定影响D.拉丁字母形成后进一步演化出希腊字母11.亚历山大去世后,在希腊马其顿地区,君主政治代替了城邦政治,而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区的政治体制则增添了一些希腊的因素;同时富于理性的西方哲学与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结合,从而诞生了阿基米德等伟大的科学家。这段话旨在说明(  )A.亚历山大远征沟通了东西方文化B.亚历山大远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C.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西亚等地区D.战争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唯一方式12.有学者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互配合第55页共55页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C.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D.标志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13.19世纪,英国将军纳皮尔说,法国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长期流血斗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原则的殊死斗争。上述材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  )A.是为了抢占殖民地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C.是为了争当世界霸主D.促进了西欧城市的兴起14.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兢兢以圣经理学诏学者,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这反映出(  )A.京师大学堂仍以理学为宗旨B.“中体西用”成为社会思潮C.顽固势力竭力阻挠教育改革D.京师大学堂的教学内容未发生实质性变化15.下图所示的亚历山大博物馆设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古代经典学术中心。其前身的建立者是(  )A.托勒密·索托  B.伊本·白图泰C.列班·扫马D.亚历山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之间甚至内部存在矛盾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停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平等与差别。如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如果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平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向往、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摘编自[美]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第55页共55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注意: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兖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河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摘编自王茹芹《中国商路》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到18世纪末,新的、大批生活必需品交易规模扩大。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巨大,因为美洲大陆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销售,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美洲和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他们担心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6分)18.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欧洲移民表目的地时间范围人数第55页共55页美国1821—1932年3420万俄国亚洲地区1800—1939年1200万阿根廷1856—1932年640万加拿大1821—1932年520万材料二 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年份移民增长数(万)年份专利证书增长数1851—1854年37.9—42.81851—1856年757—23151863—1866年17.6—31.91863—1867年3781—123011879—1882年17.8—78.91880—1883年12926—211961898—1903年22.9—85.71898—1903年20404—31046——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说明欧洲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的不断增加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徐光启出生在上海一个小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青年时期的徐光启,曾在家乡与广东、广西等地教书谋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他以对先进科学技术特有的敏感与热忱,注重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为当时中国学习、介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第55页共55页先后在翰林院、詹事府、礼部任职。崇祯五年(1632年)成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不久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农政全书》是徐光启日积月累所成之书,全书共60卷,约50多万字,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蚕桑等有关农事的各个方面内容,是我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在我国农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与价值。——摘编自周瀚光、王贻梁《发明的国度——中国科技史》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5分)第55页共55页参考答案1.D 根据题干材料“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知当时思想家的政治意识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2.D 根据题干材料“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卜辞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甲骨卜辞能够反映我国早期社会的一些状况,但未必真实,故A项错误;甲骨卜辞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体现不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故B项错误;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故错误。3.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文学瑰宝,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可以反映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B项正确;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尼罗河流域的文学作品,A项排除;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并非亚述帝国,C项排除;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因此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创作不可能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D项排除。4.B 根据题干材料“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可知古罗马建筑注重人的感受,彰显人文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帝国的等级森严,排除A项;穹顶风格是古罗马在建筑上的创新,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奴隶制国家的统治,排除D项。5.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古印度人长期积累加工而成的,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主,但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社会风貌,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内容,不能绝对否定或者肯定,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排除A项;写作年代是否久远并不能决定其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B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6.A 根据题干材料“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可知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结果,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7.B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丝绸远销到罗马,没有反映欧洲各国,A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丝织业发展水平,C项排除;D项没有全面反映题干材料,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故选B项。8.D “马尼拉大帆船”加强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故选D项;题干材料中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并不是由菲律宾主导,A项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排除C项。9.C 根据题干材料“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可知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A项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当时的经济秩序并不合理,B项排除;D项没有全面反映题干材料,故排除。10.C 根据题干材料“罗马人……借用了字母‘Y’和‘Z’,并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字母表的末位”“在书写希腊词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些字母”,可知武力征服客观上加强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联系,对文明交流具有一定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第55页共55页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故A项错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故D项错误。11.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12.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胜利,冲击了殖民主义,动摇了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影响,没有体现其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互配合,排除A项;B项没有全面反映题干材料,排除;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并未彻底完成,政治上、经济上还面临很多社会问题,排除D项。13.B 根据题干材料“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可知拿破仑战争不是为了抢占殖民地,也不是为了争当世界霸主,排除A、C两项;根据题干材料“一场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原则的殊死斗争”,可知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故选B项;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排除D项。14.D 根据题干材料“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可知京师大学堂仍以传统儒学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故D项正确;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所设10科中包括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不能由此得出其以理学为宗旨,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排除;题干材料未体现顽固派竭力阻挠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15.A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16.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文明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不断进步和发展。阐述:古代中原地区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联系的纽带,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佛教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儒家学者援佛入儒,对理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近现代中国的转型和崛起都得益于中国打破了封闭、吸收了西方工业文明和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总之,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示例二论题:平等的文明对话是解决当前全球化问题的关键。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文化冲突、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相互合作、平等协商,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必然造成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的混乱。总之,各国应保持开放心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各文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世界文明共同繁荣作出努力,以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还可以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给世界文明带来巨大伤害”“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对全球化构成严重挑战”等角度设计论题并进行阐述。)17.参考答案:第55页共55页(1)特点:商路种类多,区域广;商路形成时间早,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商路发展过程中朝贡色彩突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互交织。原因:政治方面,早期国家形成较早,后来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国力雄厚。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手工业技术先进,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文化方面,中国文明先进,同时域外文明、物产等对中国有一定的吸引力。(2)新变化: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域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呈现出不平衡趋势,以欧洲为中心(三角贸易发展迅速);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兴起;从和平手段向以殖民侵略为主转变。影响: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国际分工大规模完成;促进了国际社会的交流(文化、物种交流)。18.参考答案:(1)特点:地域上主要移入美洲,其中移入美国最多;时间上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原因:工业革命开展,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以及南北战争的结束,促进了美国的政治稳定;新式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剩余劳动力向海外迁徙。(2)影响:促进了美国技术发明的不断涌现,使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更显著的成效。移民加强了美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19.参考答案:示例情节:徐光启结识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接触西方的科学,注重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概述和评价:明朝末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西学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土地上并没有生根发芽,对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体系整体上没有什么触动。(“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测试卷2(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2.第55页共55页《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3..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对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4.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5.“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这句话喻指()A.日本文化由豆浆变豆腐B.中国文化点化日本民族C.日本全盘接受中国文化D.儒家文化辐射东亚地区6.“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7.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8.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有50多枚。这些金币的生产年代跨越两个多世纪,其中新疆出土11枚、宁夏10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3枚、陕西11枚。这说明当时()第55页共55页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具有一定优势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9.二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例如印度的统治精英既接受西方基本的价值观,又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这促使了()A.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B.促进了本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C.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D.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扬10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1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12“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是仅仅是标本和遗迹?”面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相应的措施是()A.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B.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C.将丧失价值的世界遗产取消其世界遗产的资格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1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学生还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的转向。这体现了柏拉图()A.重视统治者综合素质的培养B.对雅典当时课程设置的不满C.具有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思想D.对城邦公民素质低下的担忧14.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C.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第55页共55页151500-1800年,人类进入了一段世界各地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商业贸易、生物学以及文化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B.商业贸易使世界各地差距缩小C.新航路开辟促使垄断组织出现D.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趋同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由此可以看出()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二.材料解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材料三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4分(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5(3)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下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第55页共55页主要迁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向海外移民历史悠久,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向海外移民人数达32万。近代中国总共向海外移民约1500万人,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特点分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为了报复地中海东岸中部城市提尔的坚决抵抗,马其顿人屠杀八千提尔人,被俘当奴隶的共约三万人。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将底比斯夷为平地,并将所有幸存的底比斯人沦为奴隶,底比斯从此灭亡。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会,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材料二拿破仑执政后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促进了革命原则在整个欧洲的传播……随着拿破仑的征服行动,革命精神如同另一支铁骑冲击着大多数国家封建主义的最后壁垒,促使它们直接或间接进行体制变革……对被占领国家的掠夺和压迫使欧洲人民很快放弃了对拿破仑的幻想,民族主义以一种反对法国霸权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式在拿破仑所占领的欧洲兴起。——摘编自张旭鹏《西方文明简史》第55页共55页(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拿破仑战争给当时被占领的欧洲各国带来哪些影响?4分(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认识。5分20.材料英国饮茶习俗的变迁表(12分)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风尚。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50年喝下午茶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有诗为证:当时钟响四下时,世界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18世纪中期有人批判:饮茶破坏了清教徒简朴勤勉的品质,让英国人崇洋媚外。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一天喝两次茶。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茶成为英国的国饮;在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农工们咽下干面包,茶是它们不可或缺的饮料。上表反映了17至18世纪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第55页共55页历史答案1---5BACDB6---10CDBAD11--15AAABA16A17答案(1)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3)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的一次重大改变。18答案:(1)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当时的国际移民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抗战。19答案(1)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和奴役。(2)影响:冲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各地社会变革;引起欧洲人民反抗,促进民族主义兴起。(3)文明的交流形式有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等。(言之成理即可)20答案:示例一:论题: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的茶叶传到了西方。16世纪到17世纪末,饮茶主要是在宫廷以及上层社会中流行,由于茶叶价格昂贵,使得饮茶是一种奢侈消费行为。18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增加了英国社会的茶叶供求,又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饮茶日益平民化和大众化,饮茶日益平民化和大众化,饮茶已经成为英国民众重要的日常饮食习惯,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示例二:论题: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折射出部同地区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第55页共55页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更为密切,中国的茶叶传到了西方,饮茶习惯在英国社会的逐渐普及引发了部分人饮茶习惯的非议。有人认为女性喜欢饮茶是嗜茶,容易使人散漫,而且茶叶价格昂贵,与清教的简朴勤勉不相符,是崇洋媚外的表现,这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18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那些职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饮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普及,体现出部同地区文化的交融。综上所述:英国社会饮茶风俗的变迁,由不太认同饮茶到饮茶的大众化,折射出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示例三:论题: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受不同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示例四:论题:18世纪中后期英国饮茶风俗适应工业化的需要。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解题时,首先按照题目要求,从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表里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英国饮茶风俗变迁所反映的趋势,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或影响,归纳出一个论题,比如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英国饮茶风俗变迁折射出不同地区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或者英国饮茶方式变迁受不同时代社会环境影响等。拟定论题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两三个史实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对该论题逐步展开论证,最后对论题和论证过程总结升华。整个论述过程中要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第55页共5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14 23:11:02 页数:55
价格:¥12.88 大小:7.71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