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检测试卷1(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检测试卷1(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2.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运用一种逻辑分析的对话辩证法,探讨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意在( )A.倡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B.弘扬“人生而平等”观念C.宣扬“公平公正至上”理念D.阐明“人是万物的尺度”3.清初颜元等学者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这反映当时( )A.推崇分封制成为思想主流B.朝代更替导致地方割据严重C.历史研究服务于政权需要D.出现反思君主专制的新动向4.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主旨类似的是( )A.“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B.“所谓平等,就是各取所需”C.“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D.“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5.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记录了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在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尚能捺住性子,而军队一开出城邦,他就可以决定生死”。据此推知,在古希腊社会治理中( )第12页共12页\nA.体现了专制独裁特征B.具有自由平等观念C.萌发了权力制衡意识D.法治理念深入人心6.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世纪期间,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保护,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的生活方式中。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A.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B.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C.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D.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7.随着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诉诸武力,武士应时而生。由此可见,武士的性质是( )A.私人武装 B.政府武装C.治安力量D.散兵游勇8.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9.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B.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C.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10.亚历山大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通作出了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第12页共12页\n11.1940年,美国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采取派遣留学生、免费赠送书籍等方式介绍美国历史和文化。同时美国哥伦比亚等广播公司增加了对拉丁美洲的广播时间。《时代》《生活》等美国杂志也开始发行西班牙文版和葡萄牙文版。美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与拉丁美洲的文化联系B.展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C.消除法西斯势力的影响D.确保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12.1807年《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规定: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规定成一纸空文。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 )A.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C.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D.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13.秦朝李斯认为“私学”和“法教”形成了尖锐的文化对立,在推行焚书令后,他又明确要求“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此举实质上反映出( )A.私学的弊端日益暴露B.法教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C.秦朝文化统制的需要D.秦朝轻法重学的文化取向14.1870—1905年,德国大学(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概况表年份教师数量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10万)主要成就1870年1500约35第12页共12页\n1900年,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数学学科、化学、生物等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其中德国占19人,这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1880年1800约401900年2700约601905年3000约70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 )A.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B.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C.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凸显D.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5.宋朝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多个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手工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0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4分)第12页共12页\n(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材料二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材料三 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郑振铎担任国家文物部门的主要领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见解。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对文物的保护只是“为保存而保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应该是为今天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服务,为人民的需要服务。1950年,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草拟了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文件,他建议中央将这些法令列入土地改革学习文件中以便扩大影响。随着“一五计划”第12页共12页\n的实施,他发表《基本建设人员应有的古文物知识》等文章,主张对建筑工程人员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在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郑振铎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绝技、绝活,不能人亡技失。他特别重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我们要以实物,配合着模型和图画,把整个中国历史的进展,陈列出来”。郑振铎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在当代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摘编自朱保东《试论建国初期郑振铎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等(1)根据材料,概括郑振铎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重要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 几千年来,重要的伦理与宗教传统已经构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图景。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之间甚至内部存在矛盾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停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平等与差别。如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如果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平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向往、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摘编自[美]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注意: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0分)20.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第12页共12页\n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4分)(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6分)第12页共12页\n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知当时的政治意识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运用一种逻辑分析的对话辩证法,探讨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故选A项;“人生而平等”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排除B项;公平公正也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排除C项;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项。3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私”指的是君主专制,颜元等学者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原因在于实行了专制,因此他们主张“复封建”即恢复分封制度、实行天下共主,这反映他们思想中出现了反思君主专制的新动向,故选D项;颜元等学者主张“复封建”的原因是“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因此当时思想主流应是批判君主专制而不是推崇分封制,排除A项;地方割据严重并不是朝代更替引起的,且清朝并未出现严重的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信息也与此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颜元等学者的研究属于个人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因为政权需要,且当时的政权需要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批判,排除C项。4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强调的是公民对城邦来说,懂得各司其事、目的明确,而“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强调的是习惯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突出了人对政治本能的敏感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航行的安全”,指国家平稳有效运行,与保卫祖国的荣誉不同,故D项错误。5答案:C第12页共12页\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尚能捺住性子”,可知阿伽门农在国内政治生活权力受到制衡,故选C项;“在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尚能捺住性子”不能体现专制独裁,排除A项;“尚能捺住性子,而军队一开出城邦,他就可以决定生死”不能解释自由平等,排除B项;“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尚能捺住性子”不能证明他们是按照法律来履行权力的,也不能体现国王的违法行为,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的生活方式中,这表明拜占庭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故A项正确。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武士是随着私人庄园的出现为保护私人利益而建立的武装力量,这属于私人武装,故A项正确。8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两项表述不够全面,故选C项;丝绸一直是中国古代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9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可知贸易范围从地中海沿岸到亚洲,贸易量由2100吨到7000吨,可见范围和规模都有扩大,故选C项。10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亚历山大远征及其希腊化政策促进了丝绸之路西段的开通,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即已开通,早于“张骞凿空”,从正反两面说明了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文化的传播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巨大贡献,故选C项。11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1940年,美国在拉丁美洲采取的各种文化渗透措施,这些措施通过展示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向拉丁美洲展示其文化优势,目的在于确保在20世纪初已经确立起来的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A、B两项均属于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意图,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2答案:D第12页共12页\n解析:题干材料仅有“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不能充分说明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时期,但是题干材料中“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不能充分说明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规定成一纸空文”“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但保留专制色彩”,可知德国60余年的探索过程中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故D项正确。1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秦朝丞相李斯认为“私学”和“法教”形成尖锐的文化对立,以及主张“以吏为师”,可知李斯实际上是主张用官学取代私学,以适应焚烧诗书后秦政权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私学”与“法教”出现对立,不代表私学存在弊端,故A项错误;用官学取代私学实际上是限制了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故B项错误;李斯的做法是重法轻学,故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的德国大学教师数量和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可知德国的大学教育在1870—1905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题干表格中的主要成就可得出德国大学的科技成就突出,由此可知,德国的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凸显,故C项正确。题干表格并没有涉及德国大学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德国大学教育推动科研取得巨大成就,但不能得出科研是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故B项错误;题干表格并未涉及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故A项错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而题干材料“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故D项错误。16参考答案:(1)基本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17参考答案:(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2)变化: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范围从以东欧为主扩大到世界范围。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第12页共12页\n(3)趋势: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交融的趋势加强;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8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注重用法律手段保障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重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注重发挥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2)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有利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机制;有利于发挥文化遗产在凝聚民族力量、加强民族认同上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9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文明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不断进步和发展。阐述:中国古代中原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交融中,共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联系的纽带,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佛教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儒家学者援佛入儒,对理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近现代中国的转型和崛起都得益于中国打破了封闭、吸收了西方工业文明和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总之,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示例二论题:平等的文明对话是解决当前全球化问题的关键。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文化冲突、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组织,相互合作、平等协商,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必然造成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的混乱。总之,各国应保持开放心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各文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世界文明共同繁荣作出努力,以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还可以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给世界文明带来巨大伤害”“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对全球化构成严重挑战”等角度设计论题并进行阐述。)20参考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第12页共12页\n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第12页共1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