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6单元共6个单元测试卷全套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5

2/65

剩余6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个单元测试卷全套汇编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有学者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  )A.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B.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C.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D.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3.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型,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说明(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C.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相互融合第65页共65页\n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4.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5.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6.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明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由此可知,宋明理学(  )A.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B.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C.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D.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7.《春秋左传》中记录了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民以食为天”B.“和而不同”C.“无为而治”D.崇尚礼乐教化第65页共65页\n8.五代时的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多位皇帝,屡屡位居宰相。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道不忠,而李贽不这么看,以冯道为吏隐(意思:虽为官,但犹如隐者)。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A.符合道家的处世原则B.与主流价值观相悖C.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9.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  )A.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B.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C.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D.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10.自隋朝开科取士以后,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1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12.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掌握了实权第65页共65页\n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3.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目的是(  )A.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支撑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C.抨击否定君主制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14.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15.1893年到1911年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增加了200多倍。此种情况反映了(  )A.洋务运动推动教育发展B.西方专注对华文化侵略C.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D.国人文化素质大幅提升16.明清时期,西方数学等著作传入中国后,“西学中源”说出现。黄宗羲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康熙帝说“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19世纪中期以后,李善兰等人的数学研究均得益于西方数学原理,故加以驳斥“西学中源”说。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学中源”说是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接触时的一种文化观②黄宗羲未认识到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不同第65页共65页\n③“西学中源”说肯定了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西方的先进④伴随西学不断传入,“西学中源”说逐渐被中国学者质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摘编自班固《汉书·儒林传》材料三 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少数民族血统。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国古代。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8分)第65页共65页\n(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传教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传教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世纪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走向专门化,第65页共65页\n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第65页共65页\n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但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第65页共65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根据题干可知,中央集权体制长期存在源于人们对国家统一的追求,体现了国家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涵,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B 天人合一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故①④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赋薄敛,并且奖励生产,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的观点,与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③,故选B项。3.D 世博会会徽图案创意秉承了我国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具有包容性,D项符合题意。4.B 材料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排除C项;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处于萌芽时期,排除D项。5.B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戎”,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当时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选B项;A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的“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排除;题干没有体现血缘,排除D项。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A项正确;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项说法不全面;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就注重人的自身修养,C项错误;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项错误。7.B 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B项正确。8.B 根据材料可知,主流价值观都认为冯道不忠,而李贽则认为冯道是“大隐”,表明李贽的思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李贽对冯道的评价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悖,并未反映李贽的处世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李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李贽对冯道的评价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悖,并未涉及对孔子权威的挑战,排除D项。第65页共65页\n9.D 据材料可知汉初思想上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故选D项;“黄老之学”不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依据,排除A项;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没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排除B项;“黄老之学”并未使统治者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排除C项。10.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质子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唐代尚未出现,故A项错误;“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唐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故D项错误。11.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项。12.D 大化改新模仿唐朝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日本迈入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由题干材料“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可知D项符合题意。13.A 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故选A项;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不是宗教改革家,排除B项;孔子、伏尔泰都不反对君主制,排除C项;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客观上可能会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但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项。14.B 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两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15.C 随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近代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体制的潮流,因此这时期译书中多涉及的是政治制度方面,说明这时期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C项正确;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不能体现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A项错误;译书的增多并不等同于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B项错误;国人文化素质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D项结论过于武断,排除。16.B “西学中源”说反映出中西文化接触时中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①正确;明清时期,国人并未认识到中西科技存在本质差异,②正确;材料中李善兰等学者对“西学中源”说进行了驳斥,④正确;“西学中源”说是明清时期国人传统华夷观念的体现,是对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西方文化先进性的否定,所以③错误,故选B项。第65页共65页\n二、非选择题17.参考答案(1)民本思潮:儒家。中央集权:法家。(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国家统一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3)特点:多元性(非单一性);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18.参考答案(1)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传教士的传播。(2)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3)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19.参考答案论题:儒学的生命力源于创新。论述:自儒学产生后,历经两千余年而生生不息,其生命力源于儒学的创新。经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无为而治,西汉儒学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从而确立了正统地位。而面对魏晋以来佛教、道教文化的冲击,两宋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并将其融入儒学,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儒学思辨化、系统化、体系化,成为官方哲学。在儒学日趋僵化的明清之际,传统儒学被批判继承注入了唯物思想、朴素的民主思想等新内容,从而使儒学再次焕发生机。综上所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儒学持续发展、极具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第65页共65页\n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中规定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反映了法典(  )A.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B.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C.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D.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2.根据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的贵族对于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3.古代亚述帝国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大规模的宫廷建筑,“人首飞牛”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右图)。其是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这一雕像的寓意是(  )A.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第65页共65页\n4.有观点认为,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可能是从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可能是从尼罗河东岸的图拉开采运来的。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由此可知古代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  )A.与奴隶的劳作无关B.承载着外邦奴隶的智慧和历史C.是法老权力的象征D.是埃及人现世信仰的具体体现5.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人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6.大斗兽场作为古罗马文化的象征,建造伊始就是一个地标式的举世瞩目的建筑,但建筑的宏阔也难掩其曾经的血腥。下列选项中,对“大斗兽场”表述正确的有(  )①建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②是古罗马的重要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③融合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④表演的角斗士全都是奴隶、战俘和囚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下列法律条文摘编自《十二铜表法》。之所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第3表(执行):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第11表(婚姻):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A.能够保护平民的政治权利B.严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可限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第65页共65页\nD.使得平民掌握了法律的立法权8.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基督教会支持。6—7世纪的西欧,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是在修道院。这样,法兰克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这反映了(  )A.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一片黑暗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平起平坐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的一切权力9.拜占庭帝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收集注释西方古典文史和哲学作品,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城、以弗所、雅典等城市均成为当时研究古典之学的重镇。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东罗马境内曾是罗马帝国发源地B.拜占庭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C.帝国疆域曾是古典文化活跃区域D.拜占庭帝国位于东西方世界之间10.拜占庭帝国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其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是(  )A.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B.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C.拜占庭帝国渗透了基督教文化的精神D.拜占庭帝国吸取了古代东方文化的营养11.按《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相反,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的人还不能同坐、同饮食。婆罗门教对各种姓间的关系做如此的规定,目的是(  )A.保持公正B.隔离冲突C.保证特权D.减少差异12.10世纪左右,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第65页共65页\nA.市民文化的需求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13.随着一批批遣唐使回国,新罗开始置国学诸业博士,确立“读书三品科”制度,如“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这说明(  )A.新罗主导了与唐朝的文化交流B.理学成为新罗选官的重要依据C.新罗教育体现唐代“三教合一”D.唐文化对新罗有强大的吸引力14.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这反映了(  )A.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B.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经济中心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15.右图是出土于墨西哥东南部地区的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据学者考证,石斧的材料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石斧上的玉米神也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意。这反映了(  )A.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B.玛雅人会种植玉米C.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D.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第65页共65页\n16.古代美洲地区与亚欧大陆长期隔离,但印第安人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以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为代表,但是到了16世纪,三大印第安文化相继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共同原因是(  )A.内部人民起义B.殖民者入侵C.内乱分裂D.政治腐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国家首脑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天文学理论为数百年后的天文学学者所借鉴,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思想解放的推动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第65页共65页\n(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8分)18.在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拜占庭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近一千年,但后来却衰落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6分)(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4分)第65页共65页\n(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4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做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 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材料三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6分)第65页共65页\n(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6分)(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第65页共65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由题干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自由民损害别人财产的行为进行严惩,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法典与该区域各国法律的关系,B项错误;题干中的规定只涉及自由民,未涉及其他阶层,C项错误;题干未强调维护奴隶主的利益,D项错误。2.C 材料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神庙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王权力的集中,D项错误。3.A 由题干可知“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其守护的是王宫,因此其寓意是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故A项正确;“人首飞牛”与农耕文明、民族振兴和渔猎生活均无关,B、C、D三项错误。4.C 金字塔的修建离不开奴隶的辛勤劳动,排除A项;金字塔承载着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排除B项;金字塔是法老权力的象征,C项表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主要表现,是金字塔修建的原因,排除D项。5.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农业生产以合理安排农事,故C项正确;“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是直接目的,但其根本是服务于农事,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太阳历的制定与法老有关,B项错误;古代埃及人制定太阳历与神化专制统治无关,D项错误。6.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大斗兽场建造于罗马帝国时期,故①错误;大斗兽场是古罗马的重要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故②正确;大斗兽场融合了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特色,故③正确;表演的角斗士并非全是奴隶、战俘和囚犯,还有可能是为了名誉或财富的自由人,故④错误,故C项正确。7.C 《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和任意曲解,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C项;材料中《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没有体现对平民政治权利的保护和对贵族利益的打击,排除A、B两项;《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平民并没有掌握立法权,排除D项。第65页共65页\n8.B 依据材料可知,自496年法兰克国王寻求教会支持,到6—7世纪时基督教会成为西欧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者,这说明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表述错误,均排除。9.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境内汇聚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代西亚文化、古埃及文化,所以这里曾是古典文化活跃区域,丰富的历史遗址,文化的浸染,会形成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故选C项。10.A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它的版图包括希腊以及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地区,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这是其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故选A项。11.C 从题干中可看出高级种姓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但低级种姓不能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由此可知婆罗门教对各种姓间的关系做如此规定的目的是保证特权,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高级种姓与低级种姓之间不公正平等,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种姓之间的隔离冲突,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高级种姓与低级种姓的区别,故D项错误。12.A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大和绘属于贵族画,浮世绘则属于民间风情画,因此从大和绘到浮世绘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17世纪的日本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日本的绘画与唐朝文化的关系,故C项错误;日本的文明开化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故D项错误。13.D 材料中新罗设立类似于中国太学的体制,还用儒学经典来选官,体现了唐文化对新罗有强大的吸引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中谁居主导地位,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故排除B项;“三教合一”是指儒释道的合一,材料只涉及儒学,故排除C项。14.B 马丘比丘遗址是印加文明的遗址,根据材料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故选B项;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故排除C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D项。15.B 根据题干文物出土地点可以判断这是玛雅人活动区域,其对玉米神的崇拜说明当时玛雅人会种植玉米,B项正确;印加人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地区,排除A第65页共65页\n项;“祈祷玉米丰收”不代表出口玉米,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对玉米神的信仰而非盛产绿石,排除D项。1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美洲进行殖民掠夺,对美洲文化造成了致命打击,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参考答案(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18.参考答案(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2)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编纂《罗马民法大全》等。(3)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4)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言之有理即可)19.参考答案(1)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3)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的一次重大改变。第65页共65页\n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A.人类文明的冲突B.古代战争的目的C.地理环境的影响D.历史形成的残酷2.为了新月地带城市的财富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A.解决粮食问题B.经济利益驱使C.传播伊斯兰教D.商业活动需要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匈奴首领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B.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大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4.历史上,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都带来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与此同时,我国古代的人口重心、经济重心、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促进了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这说明(  )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第65页共65页\n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教育是古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战争是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5.南宋曾丰在《缘督集》中说:“居今之人,自农转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而惟闽为多。闽……不足以衣食之也,于是散而之四方。故所在学有闽之士,所在浮屠、老子宫有闽之道、释,所在阛阓有闽之技艺。”材料反映出(  )A.南宋人口迁徙流动频繁B.佛教、道教发展冲击经济C.商业移民促进城镇发展D.农耕经济基础被严重动摇6.有学者指出,哥伦布等人把原产欧洲的包括小麦、大麦、葡萄、柠檬、甘蔗等作物,马、牛、羊、驴等动物带到美洲,又把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和甘薯等带到欧洲,并流向世界各地。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品种源自美洲。这种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主要得益于(  )A.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人口迁移B.世界贸易中心的大转移C.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7.右面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1493—1570年当地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环境的恶化B.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种族灭绝灾难C.“三角贸易”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D.西班牙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第65页共65页\n8.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美国向欧洲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主题最有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D.工业文明的迅速崛起9.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10.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11.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他地区。这股移民潮(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12.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第65页共65页\n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社会分工扩大D.民族交融加强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洲移民比重过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B.南北方民族的不断交融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14.下表是一些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的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活动日,也被称为国际日(世界日)。这可以说明(  )1月24日国际教育日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4月25日世界防治疟疾日6月20日世界难民日A.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15.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欧盟有许多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有所上升,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第65页共65页\n16.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马尼拉大帆船      “三角贸易”清朝时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币A.奴隶贸易的发展B.交通工具的进步C.全球联系的加强D.资本主义的兴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第65页共65页\n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 发展阶段民族实体民族精神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形成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形成华夏族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造标志着华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称的形成,说明华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秦汉时期:从华夏向汉族发展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统一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内诸夏而外夷狄”观念进一步继承第65页共65页\n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交融;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中华”来称呼这个民族交融的新族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内迁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汉化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空前疆域规模的统一;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的边界互市贸易;明朝时民族交融加快;清朝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建省等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创新,如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近代以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继续进一步交流和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各族同胞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克服亡国灭种的危机——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上表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9.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措施在所属地区进行提倡和推广。——摘编自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材料二 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之所以被继承,是因为后续的美国历届总统都看到了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1986年,里根总统就曾指出:“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为他们自己和整个国家都带来了益处。”继任的布什总统也持相似的观点。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不但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有优惠政策,而且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第65页共65页\n——摘编自朱维维《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中国得以传入、推广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65年至20世纪末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和影响。(10分)第65页共65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材料中的观点表明古代北方印欧人及南方闪米特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是为了肥沃的两河流域,说明古代人口迁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C项正确。2.B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B项;解决粮食问题属于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A项表述片面,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和商业活动,排除C、D两项。3.B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交融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项错误。4.B5.A 从材料中“居今之人,自农转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而惟闽为多。闽……不足以衣食之也,于是散而之四方”可以看出当时福建的农民奔走四方,从事其他行业活动,体现了南宋时期人口迁徙流动频繁,A项正确。6.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人口大迁移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的大交流,故A项正确。7.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中数据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北美洲,战争、屠杀、疾病等造成当地人口急剧减少,B项正确;此时尚未发生工业革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16—19世纪西方进行的“三角贸易”,从欧洲把廉价的商品带到非洲,把非洲大量的黑人运往美洲卖为奴隶,在美洲把黄金和原料运回欧洲,并不会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西班牙,排除D项。8.A 题干中论文的主要证据包括了交通的改进、劳动力的流动、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些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故选A项。9.C 由题干时间“1933—1944年”可知是罗斯福在任时期,这一时期美国接纳了众多的知识难民,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约有5000名博士失业,由此反映出罗斯福政府将美国本土的一些就业岗位让给欧洲知识难民,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C项正确。第65页共65页\n10.A “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就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通之处,所以本题考查的就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点。宗教改革反对教皇的控制,强调“因信称义”;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和自由,故选A项。11.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移民进入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在战争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这股移民潮有助于欧洲经济迅速恢复,A项正确;材料强调移民进入欧洲,而非体现美苏冷战,排除B项;移民涌入欧洲不一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移民潮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排除D项。12.D 从题中的两幅壁画中可看出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会了汉人的农耕技术,而北部边界的汉人也学会了少数民族的放牧技术,因此其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故D项正确。题干中涉及的是北方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业生产是否恢复,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13.C 根据材料“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人口流动,但也为欧洲人带来了认同焦虑,故选C项;材料强调欧洲民众的担忧,并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移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并不是民族交融,排除B项;欧洲民众不属于弱势群体,排除D项。14.B 根据表格内容及材料可知,教育、种族歧视、卫生、难民等问题引起了国际关注,“在国际范围内”开展,说明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全球化的弊端、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多极化趋势,排除A、C、D三项。15.A 由材料可知,欧盟人口的增多是由于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而人口流动加速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给欧盟的影响,并未提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排除B项;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与移民人口大量增加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形成,排除D项。16.C 西班牙利用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从事的是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三角贸易”涉及欧洲、非洲、美洲三角航程的奴隶贸易,清朝时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币,都体现了亚洲与美洲的经济联系,故三幅图片反映了全球联系加强的主题,故选C项;题中只有“三角贸易”涉及奴隶贸易,排除A项;第65页共65页\n三幅图片反映了全球联系的加强,并不能反映交通工具进步,排除B项;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阶段全球经济联系的加强,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的兴起,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参考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8.参考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在统一国家发展进程中不断交融而形成的。阐述:随着春秋战国以来“蛮”“夷”“戎”“狄”的融入,华夏族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辽金元明清时期,随着蒙古等族的渐次融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既是多民族的多元发展,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也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形成统一的整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国家的不断发展作出过贡献。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在与众多民族长期交融、相互汲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共同体。19.参考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缓解人口增长压力的需要;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玉米的适应性较强,玉米的高产性。(2)特点:开放性;持续性;政府推动,立法保障;立足于提升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影响: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第65页共65页\n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  )A.张骞出使西域后B.隋唐时期C.安史之乱后D.秦朝建立后2.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4.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疆域拓展B.经济重心南移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第65页共65页\n5.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是(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④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盛;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7.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植物和水果。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D.奥斯曼人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9.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第65页共65页\n年份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1870年2445.51880年3668.81890年4994.21900年68118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10.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世界开始走向联合B.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12.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第65页共65页\n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13.据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度报告,190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8%,同期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3%,使对外贸易依存度进一步提高。这表明(  )A.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C.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D.中国融入世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14.19世纪60年代,英国有观点宣称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此言论表达的真实含义是(  )A.印度尚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B.英、印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C.印度理应成为英国的经济附庸D.印度农业应当服务于世界市场15.18世纪60年代,英国颁布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于外国,违者剥夺国籍、没收家产,之后又对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罚金。这些措施(  )A.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动摇英国技术优势地位C.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D.阻碍了世界工业化进程16.到了18世纪末,之前还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开始转变态度,成为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这一变化(  )A.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B.体现世界市场的发展C.源于技术领域的革新D.导致自由主义的产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第65页共65页\n材料一 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物故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材料二 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张骞以其军功被封为博望侯),许国不谋身。——摘编自(唐)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材料三 从来奇物产天涯,安得移根植帝家。犹胜张骞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摘编自(宋)欧阳修《千叶红梨花》材料四 博望通西域之役,其功在汉种者有三。(一)杀匈奴……之势:……张博望首倡通月氏结乌孙之议,卒以断匈奴右臂……及孝武末世,遂至匈奴远遁……自今以往,如有能继博望之精神以对于外种者乎,则世界之历史,安见为阿利安种人所专有也。(二)开亚欧交通之机:……盖中国、希腊两文明种之相接实起于是,是黄种人与阿利安种交通之起源也。……而沟而通之者,实始博望,博望实世界史开幕一大伟人也。(三)完中国一统之业:……遂开滇池,达交趾,卒使数千年为国屏藩。虽其事不专成于博望,而创始之功,实博望尸(注:掌握)之。——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1)分别说明材料一、二、三体现出的对张骞所持的态度。(5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针对张骞的评价蕴含的时代特色。(5分)(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们看待张骞应该涉及的视角。(8分)第65页共65页\n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17世纪,中俄贸易以中国的棉丝为主。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发展进步,饮茶也在俄国普及,中国的茶叶输出量迅速增长。闽茶经汉口北上至河北张家口,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至恰克图后由俄商贩运至俄国内地,行程近10000里,历时近半年,这一贸易路线被称为“万里茶道”。1812年,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对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1853年,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被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部分商人将较为便宜的两湖(湖南、湖北)茶掺入闽茶贩运至恰克图。出乎意料的是,两湖茶非常对俄国人的口味。闽茶向俄输出遇到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使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至1894年,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为14.7万担,其中俄商贩运的茶叶量占输出总量的85%,汉口外贸市场为俄罗斯所独占。——摘编自宋时磊、刘再起《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材料二 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中国援建156家工业企业,涉及化工、冶金、石油机械、电力、建筑等领域。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1950—1960年,苏联从中国进口的生铁占其进口总额的90.5%,锡占比98.8%,肉和肉产品占比54.5%,大米占比76.7%。1981—1989年,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000吨;同期,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700万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摘编自李新、张宇熙《中俄经贸合作70年: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至19世纪末中俄茶叶贸易的趋势及影响这一趋势的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80年代中苏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并谈谈对中苏贸易发展的认识。(10分)第65页共65页\n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 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新航路的开辟使国际贸易发生革命性突破——欧洲商业革命。国际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18世纪60年代,一场产业革命从英国迅速扩散到欧陆和北美,机器大工业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所以,世界市场是国际市场的总和,是国际贸易发展到全球规模的结果。国际贸易的存在与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和历史前提。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第65页共65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起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逐渐开通,故A项正确。2.D 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来往,故选D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至于这些原料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区,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并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排除C项。3.D 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商品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物品、文化也输入中国,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其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互通有无,故选D项;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商品在世界的地位如何,排除A项;“高度繁荣”一般用来形容某一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用于“对外交往”不合适,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这种贸易是以官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排除C项。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实现了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中国疆域的大小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但丝绸之路从西汉就开通了,故B项错误;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5.B 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反映的是东西方的交流,故①正确;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文化交流,故②错误;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是东方文化交流,故③错误;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6.C 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C项。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排除A项;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第65页共65页\n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丝绸之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盛,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排除D项。7.B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桥梁,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A项错误;由于交通工具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欧洲人到达古代中国很艰难,而且马可·波罗是元代才来到中国游历,并不是促进两地物种传播的主要途径,C项错误;奥斯曼人控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D项错误。8.C 材料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将世界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在地区,一个是商品输出所在地区,故选C项;A项只强调一方面,B项不够完整,D项只强调了文化部分,均排除。9.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表格时间上看,1870年到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项。10.D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联合,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17—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11.B 17—18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故B项正确;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故D项错误。12.B 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合作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业互补的说法,排除D项。13.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世界货物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和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第65页共65页\n体现不出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C项错误;材料没有突出中国经济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D项错误。14.C 英国方面宣称“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表明英国认为通过对印度地区的原料掠夺,解决国内生产矛盾,将印度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故选C项;英国对殖民的要求即为其自身利益服务,材料未涉及印度工业发展条件的讨论,排除A项;经济的互补性建立在较为平等的贸易交往中,而非殖民活动下,排除B项;该观点是站在英国殖民利益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排除D项。15.D 英国限制人才、技术、机器出口,这不利于工业革命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会阻碍世界工业化进程,故选D项;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英国限制人才、技术、机器出口,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英国的技术优势,不是动摇英国技术优势地位,排除B项;英国限制人才、技术、机器出口,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英国的技术优势,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排除C项。16.C 由于工业革命技术领域的革新,棉纺织品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英国出现了支持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呼声,故选C项;“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是重商主义政策的体现,但是题干显示这一态度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主张“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英国是因为自己的棉纺织品有了更强的竞争力,由此会推动世界市场发展,排除B项;自由主义诞生后,才有了自由贸易的主张,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参考答案(1)材料一批评张骞诱发汉武帝为寻求宝马发动战争,酿成国家国力损耗;材料二褒扬张骞的爱国精神;材料三则赞扬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物种传播。(2)时代特色:西方侵略激发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促使中国重新审视古代外交历史;中国内部的动乱引起对国家统一的渴望。(3)国家治理角度:张骞凿空,开辟了西域大片疆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生活角度:张骞带来的新物种,丰富了中国的食物,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文化交流与传播角度:张骞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文明之间的互动,西传了中国先进技术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其他文明的元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18.参考答案(1)趋势:茶叶出口迅速增长;出口的茶叶从闽茶变成两湖茶;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第65页共65页\n影响因素:工业发展;饮茶习惯;内外战争致使社会政局波动;国际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开放。(2)变化: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苏联对中国的出口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认识:中苏贸易双方均有利益需求且利益互补;中国支持苏联战后的国际地位,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资金援助;中苏贸易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中苏贸易发展增进了中苏交流和加强了双方学习借鉴。19.参考答案示例论题: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阐述: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打破了相互割裂状态,国际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欧洲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使亚非拉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连成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世界市场是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第65页共65页\n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4世纪末,埃及尼罗河口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了地中海上最大的商港,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东西方交通要道安条克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城等逐渐成为闻名于世的商贸中心。这些商贸中心的兴起得益于(  )A.马其顿人的扩张B.罗马奴隶制的发展C.希腊文化的衰落D.班超对西域的经营2.罗姆国在与蒙古西征军的作战中失利,逐渐衰落。生活在罗姆国的奥斯曼人趁机建立了独立的公国,攻占了罗姆国大部分领土。在此之后,随着伊利汗国的衰落和瓦解,奥斯曼帝国的势力逐渐强大。这说明(  )A.蒙古西征的过程就是奥斯曼帝国扩张的过程B.西亚政治版图的剧变与蒙古势力的兴衰息息相关C.蒙古西征逼迫奥斯曼帝国向欧洲进军D.应对奥斯曼帝国的袭扰是蒙古人西征的重要原因3.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剌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其西还有叙利亚国。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其中木剌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材料反映的这一次蒙古西征(  )A.灭掉花剌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4.有学者指出,《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中古时期以传递香料贸易相关新闻为核心,辅以东方世界各种奇闻趣事的“新闻书”,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该学者认为(  )第65页共65页\nA.威尼斯是当时世界新闻中心B.该书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C.马可·波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D.该书直接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5.1828年出版的《美国英语词典》开美国英语编纂之先河。1919年出版的《美国语言》更被称为美国语言的“独立宣言”。这反映了(  )A.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B.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C.统一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D.美国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学6.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丁美洲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原住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7.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A.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B.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C.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D.促进了民众意识的觉醒8.(俄)普希金在《皇村回忆》中写道,拿破仑是“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他上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诗人甚至惊呼灾难因此出现了。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A.普希金对拿破仑发动战争的行为深恶痛绝B.《皇村回忆》是二手史料,评价真实可信C.普希金作为诗人对拿破仑的评价不具有史学价值第65页共65页\nD.历史上对拿破仑的评价已成定论,此评价不可信9.俄国十二月党人认为,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放任自己的专横霸道,乃是最可耻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丑恶事情。这表明(  )A.解放农奴已成为社会共识B.农奴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俄国D.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已发展壮大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中存在许多与西方其他文明完全不一致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A.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B.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C.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D.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11.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其斗争如火如荼,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民族经济获得发展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对西方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D.无产阶级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12.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涉及的主题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C.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D.反殖民主义斗争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各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第65页共65页\n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C.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D.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14.1958年,法国戴高乐上台后,法国政府在一系列活动中承认民族解放运动的合理性,并通过谈判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且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获得了独立。此举意在(  )A.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B.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C.遏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削弱美苏两极的力量15.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曾多次主办高规格的儒学会议。在新加坡政府的号召下,新加坡的大众传播机构和民间社团也作出了积极回应。上述举措(  )A.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形态B.不利于移民社会文化多元化C.推动了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D.消除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新兴民族国家走上复兴的道路,这主要是因为(  )A.吸引外国先进文化是文化复兴发展的关键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C.抓住民族特色文化,尽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干预D.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之后,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希腊联军远征。经过多场激烈的战斗,灭亡了领土范围包括埃及和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此后,亚历山大的军队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第65页共65页\n——摘编自杨宁一、朱汉国主编《世界历史》材料二 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是以何种方式进行扩张的。(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的性质和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10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大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第65页共65页\n——摘编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如何评价拿破仑?围绕这一问题,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与各式人等可谓做足了文章。其中,既有人用最动听的言辞赞美他,也有人用最恶毒的语言诋毁他。具体地说,拿破仑既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法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他在把欧洲闹得天翻地覆的过程中,实则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后来却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既是解放者又是侵略者。(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在美国的建国史上,有三份文件堪称伟大,这就是《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独立宣言》提出了美国的理想,开始了她的独立;《邦联条例》规定了美国的国名,开始了她的联合;《联邦宪法》则使理想成为现实……不过在1787年那个闷热的夏天之前,很少有人认为还有制定第三份文件的必要。——摘编自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请以“从理想到现实”为主题,叙述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第65页共65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公元前4世纪末,正值亚历山大帝国时期,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尼罗河口的城市”“两河流域的塞琉西亚”“东西方交通要道安条克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帕加马城”均在帝国版图内,这些城市的兴起有利于商贸的发展,故选A项。罗马当时尚未扩张到这些地区,故排除B项;希腊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而非衰落,故排除C项;班超对西域的经营是在东汉时期,4世纪末东汉尚未建立,故排除D项。2.B 蒙古西征瓦解了罗姆国,使奥斯曼人建立国家,蒙古西征建立了伊利汗国,伊利汗国的衰落和瓦解,又引发了奥斯曼帝国的壮大,这说明西亚政治版图的剧变与蒙古势力的兴衰息息相关,故选B项。蒙古西征的过程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并不一致,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催生了奥斯曼人的政权,并没有逼迫奥斯曼帝国向欧洲进军,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人西征与奥斯曼帝国的袭扰无关,排除D项。3.B 材料“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等,反映了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的第三次西征,故B项正确。4.B 根据材料内容“《马可·波罗行纪》……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可知,该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项正确,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5.A 根据题干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日益增多,在这一背景下,美式英语也就随着美国崛起而日益兴盛,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故A项正确。6.D 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丁美洲移植了殖民国旧的生产方式,第65页共65页\n故选D项;A、C两项是拉丁美洲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7.D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人民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8.A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普希金对拿破仑发动战争的行为深恶痛绝,故A项正确;《皇村回忆》是二手史料,带有主观性,不一定真实可信,B项错误;普希金作为诗人,他对拿破仑的评价具有一定史学价值,C项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立场、阶级、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D项错误。9.C 题干体现出反对农奴制,主张人性、自由、天赋人权等,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10.B 由材料可以看出,印度宗教不同于西方文明,但对印度社会影响深刻,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排除;C项仅仅从宗教本身来说,并非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教派众多,排除D项。11.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仍以资产阶级领导为主,只有部分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如中国等,故选D项。1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突出表现,故A项正确。13.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没有广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社会主义阵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14.B 20世纪50年代,法国戴高乐上台之后,不再追随美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中“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的目的是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故B项正确。法国戴高乐的行为不是为了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故A项错误;非洲的独立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相符合,此举显然不是遏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法国此举显然不是削弱美苏两极的力量,故D项错误。15.C 材料表明新加坡政府推动儒学传播与发展,故选C项。新加坡并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A项;发扬儒家文化,有利于促进新加坡的文化多元化,排除B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D项。第65页共65页\n16.D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抓住机遇,制定符合国情的战略;韩国先是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也是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吸收外资,发展传统经济模式,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参考答案(1)方式: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2)性质:具有侵略性质。影响:一方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18.参考答案(1)意义: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原因: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2)拿破仑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欧洲大陆人民的觉醒;但他后期的对外战争旨在扩大统治范围,发展霸权利益,给被侵略国家和人民带去了灾难,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19.参考答案示例第65页共65页\n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以启蒙思想为武器,批判了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宣扬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正式宣告了美国独立。《独立宣言》成为北美人民的建国理想和奋斗的目标。1777年通过的《邦联条例》确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最初的理想架构。但随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束,理想化的邦联制度越发不能适应独立后美国现实的需要。由于中央政府权力薄弱,各州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进而还引发了美国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矛盾。崇尚自由和联合的《邦联条例》无力解决战后美国现实的困境。1787年,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各州代表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构建,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解决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美国初步将启蒙思想家实现自由、平等理想的政治构想变成了现实。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尚书》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证明殷人有记载商汤灭夏的“典”“册”。以下与此可以互相佐证的一项是(  )A.商朝已经保存完整的史料典籍B.夏朝已开始使用典册记录历史C.商朝可能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D.夏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以期谋求家族政治地位的稳固和家族自身的发展。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B.士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3.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宋代的官办书院数量远远小于民办书院。明清时期,官办书院数量超过了民办书院,且在社会各类书院中占比不断上升。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第65页共65页\n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4.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广东省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5.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这一布局(  )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B.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C.体现民主政治成熟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6.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7.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门申请特权或专利权,并在书籍上印制自身标记和版权声明,还组成印刷联盟,分享开销、获利和集结资源。这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交流十分活跃B.版权保护仍需加强C.市民阶层逐步壮大D.宗教传播速度加快第65页共65页\n8.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中的课程设置方案。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人类活动课程直接保全自己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间接保全自己逻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抚养与教育子女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履行社会义务历史娱乐休闲美术、音乐A.工业化发展的社会需要B.学校教育体系的成熟C.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D.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9.1870年以后,德国大学教育发展迅速,1900年,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数学学科、化学、生物等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德国大学直接相关。据此可知(  )A.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作用凸显B.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C.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D.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0.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11.下列图片是我国现存的明清主要民居类型,这些民居都(  )第65页共65页\nA.展现人类居住形式从村落、集镇到城市的历程B.体现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点C.遵循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D.受自然环境、经济、战争和历史文化综合影响12.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一处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被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蛀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A.文物管理薄弱B.建筑材料有缺陷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D.地震的破坏13.秦始皇陵兵马俑坑1号坑的出土文物以车兵为主体,车兵、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俑坑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这些文物(  )A.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B.还原了战场上的残酷局面C.代表了秦朝民营手工业成就D.成为陵墓雕塑艺术的发端第65页共65页\n14.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D.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15.故宫的御花园有效地利用“借景”的手法邻借了院外的大树等景物,实现了“虚”与“实”、“动”与“静”之间的相互结合。此处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属于(  )A.道家审美思想B.皇权至上观念C.儒家礼制思想D.儒家仁政理念16.下表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条目规定第六条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第七条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第十八条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A.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B.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C.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宋朝初期,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太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到神宗之时,由于王安石的推动,太学取得较大发展。据记载,北宋太学初置时,大约百余人;神宗时增至2400余人;徽宗崇宁时达到高峰,人数一度达到3800第65页共65页\n余人。宋以前的太学,生员主要是各级官员的子弟,宋代的太学,基本凭考试升进,生员的来源范围扩大明显。太学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地方官学,乃至民办学校起到了导向作用。北宋不少太学生不畏强权,敢于上书直言,论列时政,如钦宗上台不久,太学生陈东就上书请求惩办蔡京、童贯等人,后来梁师成等获罪,与陈东上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北宋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摘编自闫孟祥、贾明杰《宋代太学教育》材料二 12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大学。当时,大学成为僧侣政治和行政权力、教权和主权并列的第三种力量,但它并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束缚。大学团体的正式成员都有表决权,参与决策校内事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有资格被选为校长。13世纪,教皇教令和大学法规已对课程内容有明确规定,如文学课程主要开设文法、修辞等“七艺”,天文学几乎限于历法和复活节日期的推算,神学课程为学习基督教典籍。中古时期大学吸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他们之间通用拉丁语进行对话,不断地交流学识、探索科学。当时,教皇也准许某些名牌大学的教师在许多大学同时任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太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大学的特点并评价中古时期欧洲大学。(10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第65页共65页\n材料 湖南近代教育改革在民国建立后拉开帷幕。湖南军政府先后设立学务司、教育科,裁撤清末各县劝学所,县署内设第三科掌管全县教育事务。学务司颁布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将全省教育系统分为保育、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6大类。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湖南各级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留学教育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罗慧《民国初期湖南教育的改革历程与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归纳民国时期湖南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湖南教育改革的影响。(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物从历史、艺术、建筑、科学或人类学角度承载了突出的普遍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重点保护。下表是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期国家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古代文明中国长城希腊雅典卫城意大利蒙特堡埃及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第65页共65页\n近代文明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德国德国路德纪念馆及建筑群英国德文特河流域工厂群美国独立国家历史公园现代日本明治工业革命遗址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简表中任选两项遗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要求:明确列出两项遗产,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第65页共65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尚书》记载,殷人留下了记录商汤灭夏的“典”“册”等,可以佐证商朝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C项正确;只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不能说明商朝保存了“完整”的史料典籍,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夏朝已有记录历史的典册,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排除D项。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士族势力强大,包括庶族在内的社会阶层也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可以推知当时士族文化影响扩大,B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是在西汉时期,A项错误;宗法制度社会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C项错误;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是在唐宋时期,D项错误。3.B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官办书院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阵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占比加重体现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合,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书院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C项错误;书院是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材料无法得出“主体力量”的结论,D项错误。4.D 近代华侨踊跃捐资助学,使学校收费降低,优质师资聚集,偏僻的松口镇初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说明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D项正确;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B项错误;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5.D 根据材料“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强城邦公民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这种布局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一定能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这些公共建筑的出现,并不能反映民主政治成熟,排除C项。6.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排除A项;第65页共65页\n材料并未涉及文艺复兴对地方教育的影响,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排除D项。7.B 根据“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等关键信息可知,题干意在强调欧洲版权保护问题仍需要加强,故B项正确;题意没有体现文化交流问题、市民阶层和宗教问题,故排除A、C、D三项。8.A 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工业革命使生产日益细化,所以出现了不同学科的分类,这是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只是对斯宾塞的课程设置进行总结,未体现出学校是否实施,排除B项;19世纪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更多的是从经济、政治上反映出来,排除C项;该课程设置方案无法与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联系在一起,排除D项。9.A 由材料“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德国大学直接相关”可知,大学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故选A项;材料只能说明德国大学教育非常重视科研,但不代表科研已成为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排除B项;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只能说明德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却不能说明其体系日益完善,排除C项;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德国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却不能直接反映工业革命的开展状况,排除D项。10.C 根据题干中提及的时间“18世纪”,可知此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题干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可知,随着印刷品的增多,人们读书的热情会促使启蒙运动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11.B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民居类型各具特点,体现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建筑大都遵循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和自然的统一、和谐,因此我国古代建筑思想又具有统一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未体现“人类居住形式从村落、集镇到城市的历程”,排除A项;材料中的一些民居类型体现了礼仪制度,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民居类型受自然环境、经济、战争和历史文化综合影响,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12.C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对布达拉宫的影响,故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文物管理薄弱、建筑材料有缺陷和地震的破坏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第65页共65页\n13.A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描述,这属于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价值,A项正确;还原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属于民营手工业,排除C项;发端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4.C 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还有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交通很发达,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项正确;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重合,A项错误;明中期与万历年间昆剧向北方传播的多,这不能说明江南的文化与经济不如北方,B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这个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材料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项错误。15.A 材料“邻借了院外的大树等景物”符合道家顺应自然的要求,材料“实现了‘虚’与‘实’、‘动’与‘静’之间的相互结合”符合道家的朴素辩证法内容,故选A项。16.B 根据表中信息“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世界遗产基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故选B项;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故排除A项;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故排除C项;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以本国保护为主、国际援助为辅,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参考答案(1)原因: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推动等。影响: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刺激了宋代教育的发展;提升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热情;对后世文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特点:具有一定独立性;民主性;课程内容比较规范;与宗教神学关系密切;国际性。评价:一方面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等;另一方面,仍未摆脱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其研究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等。18.参考答案(1)改革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教育分类(学制);革新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第65页共65页\n(2)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有利于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为近代革命活动提供了推力;提升了湖南在全国的地位;为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打下了基础。19.参考答案示例一:长城。长城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伴随中国长达两千多年;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堪称世界建筑奇迹;长城又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往今来,围绕长城留下的诗词歌赋、民间文学等体现了丰富内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并且也是长城内外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见证,有其较高的历史和战略价值。示例二:雅典卫城。它是古希腊文明的标志,是欧洲文明诞生地之一;其是希腊最杰出的古代城市建筑群;是古希腊城邦社会繁荣昌盛、强大富足的体现,阐释了古希腊繁荣兴盛的城邦文明;其神话和宗教为代表的古希腊艺术文化特色,闪耀着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光芒。示例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它是近代西方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是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教堂雕塑和绘画作品闪耀着人文主义文化艺术的光芒。示例四:德文特河流域工厂群。是18—19世纪早期工业文明发展的发祥地之一的历史见证;见证了人类工厂系统的诞生;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依靠水利发展的水利棉纺织业新技术;是具有历史和科技影响力的工业景区;其工业建筑群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见证了该地区工厂生产形式下的工业文明经济的发展。第65页共6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07 23:42:02 页数:65
价格:¥18.88 大小:1.02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