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5.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题:孟子两章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3、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4、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5、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二、教学重点1、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个人体会教后反思1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2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 法家拂士 曾益 (2)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3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生死5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投影出示下列问题)(1)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2)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教师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疏通脉络。5内容拓展延伸:(1)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体会,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2)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留做课下讨论。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一、二、三、四;2练习背诵3试总结本节课的古汉语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板书设计: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反论证国家-----处安乐,国恒亡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杨汛桥镇中学集体备课资料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课题:孟子两章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5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4、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5、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名句。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个人体会教后反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预习检测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 )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   )的书。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研读课文品味赏析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以天下之所顺(用)         环而攻之(代词)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5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总结,畅谈收获1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更透彻。3“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得根本。当堂反馈1本文的主旨句(         )2表明战争三要素的句子(                          )3解释黑体字及句子亲戚畔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板书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   域民5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练习题一解词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以天下之所顺()         环而攻之()    天时不如地利()  多助之至()       兵革非不坚利也()二 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 )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   )的书。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17:57 页数:5
价格:¥3 大小:23.6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