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9 故乡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9故乡【学习目标】:1.阅读小说,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写人的变化来写故乡的变化的。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4.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Ⅰ.教材助读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鲁迅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为探索救国之路,他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东渡日本学医,但最终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一生以笔为武器,致力于抨击时弊,唤醒国人。[写作背景]“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二知识链接小说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三整体感知[题目解读]本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所见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主题探究]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美好的回忆,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萧条死寂、毫无生气,人们,也变得冷漠、麻木、自私、市侩和猥琐。“我”感到“希望”幻灭,心中无比悲哀。本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中国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分析的关键人物:闰土)(2)表现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到这种轮回的影子。渴望子成龙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子成龙建立(3)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的关系。Ⅱ.预习自测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阴晦(  )瓦楞(   )胯(   )下  獾5(   ) 秕(    )谷 鹁鸪(   )(   )  髀(  )嗤(  )笑     絮絮(  )瑟(   )索  蜷(  )缩  寒噤(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潺潺(    )黛(   )色 愕(  )然  五行(  )颧(   )骨  伶(   )仃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萧索:     无端:     如许:    鄙夷:     愕然:    隔膜:   辛苦展转: 辛苦恣睢: 辛苦麻木:3.填表写下表: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项目内容摘要归纳项目内容摘要归纳外貌外貌动作动作语言语言对“我”对“我”对生活对生活  我的结论:青年杨二嫂中老年的杨二嫂项目内容摘要归纳项目内容摘要归纳外貌外貌语言语言动作动作我的结论:Ⅲ.我的疑问学习建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学习时间新知探究案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一、整体把握1、通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5 (2)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那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结构分解:2、本文依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层次解析第三部分(第—段):☆探究重难点提炼概括1.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本文中作者描绘了几类故乡?2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都写了哪些人物呢?他们各有何特点并代表什么阶层?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写的?通过此种写法突出了什么?   4.学生速读描写杨二嫂的文段并学习分析闰土的方法(肖像、行动),想一想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5.文章中写闰土前后不同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6.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7.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二、品读名句。(1)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2)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如何理解?1.本文主题: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旧中国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5第三学习时间课后训练案基础训练题---把最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课堂练习】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五行(  ) 嗤笑(  ) 萧索(  ) 折了本(  )阴huì(  ) wǎng(  )然  潮xùn(  ) 恣suī(  )二.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三.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四.下面一则小幽默,医生答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罗伯特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去为国王看病。国王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罗伯特非常平静地回答说:“请原谅,陛下,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五.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5题。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5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我”对闰土的影像“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你能说说此变化的原因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这地步”指   ;“一气”的含义指 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相同,都是名词。B.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C.“新”的生活即“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D.“他们”指宏儿和水生。4.文章最后再次描写海边奇异的画面,其作用是 :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这段话表达了鲁迅的思想感情。其含义是:【课后测评】一.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斟酌  推敲  思索  揣摩 ①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  ),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②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  )。 ③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 )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④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 )二.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B.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思迁。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D.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三.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中的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  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5:10 页数:5
价格:¥3 大小:49.6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