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等四校202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四校联考2022.12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试题重点考查:分封制、家国同构、明朝内阁、四民分业、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雅典民主政治、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辛亥革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四月提纲》、赫鲁晓夫改革、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赋税改革、马丁•路德•金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文】1.《国语·楚语下》:“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材料中饮食的规定反映了A.皇权至上B.等级贵贱C.营养全面D.血统亲疏【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答案解析】B解析:从材料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可分析出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说明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两则材料都反映的是当时存在着等级贵贱。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题文】2.中国人普遍相信“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这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家国同构【答案解析】A解析:由题干中“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A项正确;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题文】3.《明史》载内阁大学士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皇帝近幸的意见,“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帝皆不许。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最为正确的是A.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B.内阁权力暂时超过了皇权C.皇权的至高无上被打破         D.内阁将自己意志强加于皇帝【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内阁【答案解析】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内阁拥有“票拟”之权,这就使它对皇帝权力的限制,超过了过去的宰相,内阁经过斗争,终于将自己意志强加诸皇帝的例子。故选:D13【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明朝内阁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题文】4.(齐)桓公曰:“民之事若何?”子对曰:“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杂乱),其事易(变)。”曰:“士、工、商、农若何?”子对曰:“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中获取不到的信息为A.四民分业,利于治国   B.经济政策,顺应时代     C.积极推行重农抑商   D.手工业者官府统一管理【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四民分业【答案解析】C解析:“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是指士农工商四民分居;四民分居为了便于士农工商四民各司其业的方便,也有利于治国。士之“就闲燕”是指使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以讲求孝、敬、尊卑以维护宗族贵族统治秩序;工“就官府”是工商食官使然,在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生产,自然要“就官府”;商以贸易,故“就市井”;而农夫的任务是耕种,所以“就田野”。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管仲的“四民分业”的影响准确理解、分析。【题文】5.下表中描述的历史现象与历史原因相符的是历史现象原因A“置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京(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B扬州是唐朝漕运的中心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C唐朝时兰州与河西走廊诸城以中转贸易为主唐朝始开通陆上“丝绸之路”D唐朝后期益州(成都)成为大都会蜀郡太守开凿了都江堰【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B解析:A项中“臵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如果就唐朝来说,在唐初就已经设臵。而“京(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则反映夜市的萌动,应是唐中后期,所以从时间关系上,因果时间倒臵了,不对。B项唐朝始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本身错误,因为汉朝时已经开通。C项在时间上已经符合,大运河也能解释“漕运”。D项错在都江堰是战国时秦国的蜀郡太守开凿的。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白因果关系的逻辑关系,原因的时间在前,结果的时间在后;并对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题文】6.宋太祖下诏减宽商税。宋太宗又下诏:“关市之租(税),当从宽简,其参酌裁减,以利细利(百姓的点滴收益)”。这反映了A.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B.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宋代商人地位的大幅提高D.宋代采取了惠商、恤商政策【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D解析:根据材料二中“下诏减宽商税”、“关市之租(税),……当从宽简,……其参酌裁减”可看出宋减轻商税,说明宋代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D项正确;A、C项材料没有涉及;B项“完全放弃”错误。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商业政策的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13【题文】7.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尤其是雅典海军中那些没有钱将自己武装成重装步兵的贫民,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大大淡化了传统陆军的重装要求,削弱了雅典贵族在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反映了A.海军取代了陆军的作用B.在战争中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梭伦军事改革取得成功D.雅典人在城邦战争中功勋显赫【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答案解析】B解析:从材料中“削弱了雅典贵族在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可分析出希波战争中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希波战争是对希腊城邦制度和雅典近百年来民主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题文】8.“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妥协是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原则,下列政体中,最能体现纵向妥协原则的是A.三权分立B.两党制特色C.总统制政体  D.联邦制机制【知识点】B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答案解析】D解析:“纵向妥协”是指宪法将权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配,即纵向分权,由此可分析出D项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纵向妥协”的准确解读。【题文】9.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A.宪法至上的原则      B.权力制约与平衡 C.权利不可分割D.保护个人权利【知识点】P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答案解析】A解析:材料中“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说明议会的重要。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启蒙思想的核心思想内容准确把握。【题文】10.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材料中“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的现象A.实现了土地私有      B.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C.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D.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知识点】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答案解析】D解析:处理“传统的农业关系”: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的牧场和农场,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为资本主义工业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劳动力,是促进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故选:D【思路点拨】1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影响准确把握。【题文】1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 A.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C.工业革命改变了经济结构     D.工业革命改变了政府管理方式【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答案解析】D解析:从材料中“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可知工业革命主张自由主义思想。经济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少越好,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准确的理解。【题文】12.1845年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1895年,他又说,当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改变说法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自我调节B.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C.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知识点】D1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巴黎公社运动【答案解析】A解析:“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可知是时代发展了,形势变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了缓和矛盾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准确的把握。【题文】1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河通航,伦敦到上海间的海底电缆接通,输入中国的棉纱价格下降三分之一,输华商品急剧增加。这是A.工业革命成果拓展的结果B.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反应C.西方争夺中国市场的新号角D.中国贸易主权丧失的恶果【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答案解析】A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河通航”“伦敦到上海间的海底电缆接通”可分析出“输华商品急剧增加”是因为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解读,并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准确把握。【题文】14.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政治经济外交一切国家权力。3月《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法令须经国务总理副署才能有效。第二年,《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政府实行总统制。这反映了A.新政府难以产生B.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C.孙中山是务实的政治家D.帝国主义敌视新政府【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答案解析】B解析:从材料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政治经济外交一切国家权力”13可分析出中华民国推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关于国家政治体制方面,明文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临时约法》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的制约范围扩大了,并增加了弹劾权。根据这个约法,国家行政权力主要集中在内阁而不在大总统。1914年5月,袁世凯一手操纵下的《中华民国约法》公布,《临时约法》随即失效。《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总统终生制和世袭制,辛亥革命的成果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块孤零零的民国招牌了。材料中“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总统制”反映了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准确理解。【题文】15.1943年初,重庆的经济部门发表的一份工业报告说: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建设分布于西南或西北地区。1964年,中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为任务的“三线建设”。这表明A.西部工业大多是从通商口岸搬迁而来B.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以此为契机C.国际格局影响着中国的工业布局D.西部地区日益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解析】C解析:1943年,重庆的经济部门发表的工业报告表明,抗战时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数量迅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将沿海企业内迁,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1964年的“三线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对我国工业布局变化与国际形势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题文】16.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若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50到60年代中期,学术界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文章有200篇,此后10余年没有相关论文发表,80年代有200篇,90年代研究的方向改为理论反思。这一研究A.是毛泽东开启的研究B.从政治领域向经济领域转变C.深受社会环境的的影响D.主导了历史研究【知识点】C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答案解析】C解析:从材料中可分析出毛泽东是承认“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此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此后10余年”昌指文革时期;9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全球化浪潮之中。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近代中国发展历程准确把握。【题文】17.1969年4月,美国国务卿罗杰斯表示“愿意采取主动措施重新与中国建立正常关系。”10月初,尼克松在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时说,“如果我死之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美国的表态A.有利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B.使美国取得了与苏联争霸的优势地位C.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到来D.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问题13【知识点】F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答案解析】A解析: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面对苏联的威胁,中美双方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开始从敌视走向缓和。而中国在1971年10月25日得以重返联合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美关系的解冻及美国放弃了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立场。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准确理解。【题文】18.1978年10月,邓小平参观日本工厂时,意识到好的技术需要有效的管理,而出色的管理又同调整整个国家的制度联系在一起,他表示有兴趣学习日本的经验。这表明邓小平A.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铺局谋篇B.积极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C.思考变革社会生产关系D.为城市体制改革寻找经验【知识点】K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答案解析】C解析:从材料中“意识到好的技术需要有效的管理,而出色的管理又同调整整个国家的制度联系在一起”“他表示有兴趣学习日本的经验”可分析出,邓小平非常愿意向日本学习如何从二战期间的政府主导的封闭经济过渡到20世纪50年代更为开放的动态经济模式。说明邓小平在思考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题文】19.80年代我国东西部经济对比调查统计表:年代工农业总产值差距农村人均收入差距1981年2561.6亿元72.07元1985年4359.9亿元170.67元1986年5390.7亿元259.07元1987年6785.9亿元331.62元产生上述情况的时代因素是A.经济发展基础不同B.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的差异C.地理位置和资源开发程度D.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知识点】K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答案解析】D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分析出东西方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可分析出差距大的时代因素在于我国正处于对外开放阶段,对外开放主要是沿海地区。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相关内容准确把握。【题文】20.在《四月提纲》中,列宁预计到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因为当时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同时,列宁也提醒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列宁希望革命向和平方向发展B.列宁提出武装推翻沙皇的统治C.列宁主张放弃暴力革命的方式D.列宁过高地估计了人民的力量【知识点】D2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四月提纲》【答案解析】A解析:从材料的描述可知,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所以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性。13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俄国二月革命后革命形势发展特点的准确理解。【题文】21.有人指出:赫鲁晓夫所有的改革,反映在经济上是旧体制的旧病重犯;反映在政治上是改革失去了几乎所有阶层的支持:官僚阶层恨他,是因为他要改革;人民群众不满,是因为改革无力。因此,赫鲁晓夫改革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农业发展B.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失败是必然的C.造成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最终积重难返D.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发生的重要原因【知识点】M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答案解析】B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在经济上是旧体制的旧病重犯”可分析出材料主要强调赫鲁晓夫改革最终会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准确把握。【题文】22.罗斯福政府先后颁布《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此举是为了A.推行凯恩斯主义,改变发展模式B.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经济结构C.强化政府职能,实行混合经济D.保障有效需求,稳定经济运行【知识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案解析】D解析: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这些法案保障了有效需求,稳定经济运行。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的影响准确理解。【题文】23.美国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办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人受益。据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大力发展私有经济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减少国家福利的支出D.完善国家的福利制度【知识点】M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答案解析】C解析:从“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可以看出,里根主张减少日益泛滥的社会福利开支。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题文】24.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版图发生巨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演进。国际政治权力的划分与秩序重构已无法将新兴市场国家置之度外,这些国家也顺势而为,普遍要求增加国际规则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制定权并且加强合作,力争通过整体突破,实现自身利益。材料说明13A.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国际权力而结成同盟B.美欧主导世界的国际政治格局彻底改变C.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D.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得以建立【知识点】N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答案解析】C解析:“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演进”“国际政治权力的划分与秩序重构已无法将新兴市场国家置之度外”可分析出C项正确。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解读。【题文】25.2022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南非总统祖马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多次为发生经济危机国家提供应急贷款等措施,但收效甚微。与现有银行不同的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会采取更具实效的举措来切实帮助陷入经济危机的国家。”这说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A.旨在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B.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多元化C.冲击了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知识点】N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答案解析】B解析:从材料中“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会采取更具实效的举措来切实帮助陷入经济危机的国家” 可分析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旨在为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持。A、C项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大大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并且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历史作用准确把握。二、非选择题(35分)【题文】H126(20分)材料一下表为史书记载黄河改道情况。次序改道年代决口地保持年代古道前22781674一次改道前602黎阳(河南浚县)613二次改道11濮阳(河北濮阳县)1037三次改道1048商胡(河北濮阳县北)164四次改道1194阳武(河南阳武县)79五次改道1272新乡(河南新乡县)566六次改道1855筒瓦阳(河南开封县)89七次改道1938花园口(河南郑县北)9材料二《诗经》记载:春秋时黄河北岸的卫国“淇奥绿竹,淇上桑田,桧楫松舟,泉源考盘”,后卫为狄灭,黄河决堤,水患连连。魏文侯任西门豹治水,民安居乐业。战国时,齐、赵、魏竞相筑堤,河水游荡不定。赵肃侯决水以灌齐魏军队,梁惠威王决河水以灌长垣,……秦引河水灌大梁城。汉代治河,900年无水患。唐后期,黄河水横亘千里。五代后晋、后唐多次决河水。宋代以来,再也没有开展过治河工作,黄河决堤,千年不绝。因而有“13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1642年李自成决河水淹开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殿柱子上刻“三藩、河务、漕运”六字为治国方略。1832年山东监生陈端纠众决堤放淤肥田。1841年到1843年,黄河连年决口。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1938年,国民政府军决花园口以防日本军西进。材料三李鸿章曾令山东巡抚购回两台法国挖泥机器,在入海口浚淤,三年后,没有效果,还回机器。此后河口再无浚淤试验。民国时,中外水利专家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案,引进技术,积累黄河情报,对河口统筹规划,1934年专家亲临河口查勘。——摘录于钱穆《中国经济史》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黄河改道的特征。(4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黄河泛滥决堤的原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治河对政治的重大影响。(2分)(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政府治河的特点和治河难有成效的原因(8分)。(4)纵观古今治河史,概括指出你对治河的看法(2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解析】答案:(1)改道次数多;每次改道的间隔越来越短;发生决口地都在黄河下游。(答两点的4分,言之有理,也可赋分,满分不超过4分)(2)人为的有:战争、分裂、移民、生产;自然的有:灾害频发,人口增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4分)治河关系到封建王朝统治稳定,治河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河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分)(3)引进了西方治河的科学知识、科学观念、技术设备。(2分)清政府统治腐败,中央集权削弱;财政亏空,国力衰弱;分裂割据,国内战争;外来侵略;治河荒废。(6分)(4)社会治理和全流域综合治理。(2分)解析:(1)“特征”从材料一表格材料中改道年代和改道的地点可分析出答案;(2)“原因”从材料二中“黄河决堤,水患连连”“李自成决河水淹开封”“赵肃侯决水以灌齐魏军队”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和人口的增多等可分析出答案;“重大影响”主要从巩固统治和维护统一两个方面分析。(3)“特点”可从材料三中“购回两台法国挖泥机器”“引进技术”分析出与借鉴西方先进技术有关。“原因”结合近代清朝统治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本问是开放性设问,综合上述材料言之成理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题文】I127.以下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时间地区作者书籍记载的地理范围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前1世纪汉朝司马迁《史记》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14世纪伊斯兰伊本·赫勒敦《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13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威尼斯撒贝里克《恩耐阿德》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18世纪法国伏尔泰《风教通义》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19世纪德国朗克《世界历史》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鸦片战争前后清朝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录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据上述信息,评述研究历史视野的变化(15分)【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答案解析】答案:16世纪以前的研究是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以后才是真正的世界史(2分)16世纪以前,因古代经济、交通条件的限制,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3分)。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促进各地经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促进世界由孤立到连成一起;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4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2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政治需要(2分)。作用:研究世界历史视野的变化,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新领域,改变了观念;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研究。(2分)解析:分析表格关键信息可分析出历史视野的变化,以16世纪为界,16世纪以前是各民族的历史,16世纪以后是世界历史。再根据16世纪前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尤其强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联系加强与16世纪以前差距很大。最后强调历史视野扩大的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的开拓等方面的作用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注意先分析出变化,再分析原因,最后说明影响。三、选做题(从下列28、29、30、31小题任选一题)【题文】T1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入关后,编成《赋役全书》,颁行全国。政府通知民户纳银米数额。地方官往往不公开款项,另立名目,恣意课取。田赋、丁役是正税,田赋分田、屯田,各分上中下三则,征税时又分本征、折征等情况,各征项又分各类谷粱,纳银、纳钱前后不一,各省不同。康熙五十一年,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一年的总人口数征收丁银,共335万余两,以后增加丁口不加丁银。但出现丁银负担不均、苦乐不均的现象。有地方官提出把丁银摊入田亩统一征收。广东、四川实行“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直隶、山西、江苏等省奏请实行这一政策。雍正年逐步推广全国。正税之外,尚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如“火耗”,即借口赋银散碎,需熔炼银锭上缴,运输、熔炼有损耗而加派多征,名曰“火耗”(又称羡耗),因火耗不上交,地方官员便肆意加征,以饱私囊。雍正二年有地方官提出火耗充公。朝廷规定“羡耗必宜归公,养廉须有定额”。按官职高低,从上交的部分“火耗”中发给官吏“养廉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3(1)据材料归纳清初赋税征收的特点(6分)。(2)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行赋税改革的作用和实质(9分)。【知识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案解析】答案:(1)清廷赋税征收繁杂混乱,赋税不均,标准不一;官吏横征暴敛,肆意勒索;赋税征收的变革是由繁到简地方试点,全国推广,由私收乱支到归公养廉。(答对两点得6分)(2)规范赋税征收,整顿吏治,限制盘剥;保证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利于人口增长和流动;利于清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对4点得8分)实质:维护清王朝统治稳定,长治久安。(1分)解析:(1)“特点”,从材料中“地方官往往不公开款项,另立名目,恣意课取”“征税时又分本征、折征等情况,各征项又分各类谷粱,纳银、纳钱前后不一,各省不同”“正税之外,尚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地方官员便肆意加征,以饱私囊”“有地方官提出把丁银摊入田亩统一征收。”“雍正年逐步推广全国”可分析出答案。(2)“作用”可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吏治等方面去分析;也可根据“摊丁入亩”的历史作用分析出答案;“实质”则从维护统治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综合归纳。【题文】T229.【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以“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明令全国各中小学,废止读经和拜孔之礼。材料二“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新青年的标准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关于教育思想的异同。(6分)(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不同于材料一的原因。(9分)【知识点】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答案解析】答案:(1)同:都反尊孔(旧思想旧道德);主张培养新式国民。异: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或政府到学者,或体制到学术)。(6分)(2)辛亥革命后复辟丑剧一再发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解放;新式教育、留学教育的发展。(答对3点即可得9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废止读经和拜孔之礼”和材料二中陈独秀发起反“尊孔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可分析出相同点;“不同点”,材料一的教育思想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是政治批判;材料二是以陈独秀为首的学者进行思想文化的批判。(2)“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综合归纳。【题文】T33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为核心力量。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3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这种变化的新的军政关系。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这就是战前日本盛行的“统帅独立原则”。——《如何理解“以军部为核心”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大体经历了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急剧发展和法西斯体制的完成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均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最后随着侵华战争的惨败,法西斯政权也就彻底崩溃了。——金相春《日本法西斯化与侵华战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此观点。(9分)【知识点】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日本侵华【答案解析】答案:(1)原因:历史上,日本有军国主义的传统;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凡-华体系》的不满;现实上,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打击严重。(6分)(每点2分,满分不得超过6分)(2)观点: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2分)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吞并中国东北,法西斯势力在日本进一步膨胀;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法西斯专政初步建立;②1936年法西斯专政初步建立大力推行法西斯主义,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史实清楚采点赋分,6分)解析:(1)“历史原因”结合日本的军国主义历史传统和明治维新的评价,以及一战后《凡—华体系》的影响可分析出答案;“现实原因”结合日本法西斯上台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2)“观点”根据材料二中“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可提炼出观点,再结合1931年日本发到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来认证观点。【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并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历史的准确把握。【题文】T43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63年8月23日,马丁·•路德•·金组织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他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在演说中深情地说:“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人人生而平等。”1968年,马丁·路德·金遭到刺杀,在他被刺的当晚,罗伯特·•肯尼迪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一个贫穷的黑人区为争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发表演说时,向公众通告了这一消息。他说:“美国需要的不是分裂,需要的不是仇恨,需要的不是暴力和无法无天,我们需要爱和理智,需要互相同情,以及对仍在受苦受难的白人或黑人的正义情感。”两个月后,肯尼迪在庆祝加州初选旗开得胜时被枪杀。13———摘编自《影响世界的25个重要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马丁•路德•金组织“自由进军”目的何在,在美国人权问题上,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的观点及遭遇有何异同?(10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涉及的美国社会问题的看法(5分)【知识点】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马丁•路德•金【答案解析】答案:(1)目的: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2分)相同:二人都主张平等,反对种族歧视;都为自己的追求献出生命。(4分)不同:马丁••••路德•金通过组织群众运动宣传自己的观点,目的是争取黑人的人权;罗伯特•肯尼德迪演说的直接目的是为竞选总统争取黑人支持,主要强调美国的团结。(4分)(2)种族歧视、人权问题在美国由来已久。在200多年的美国史,历经民众的斗争,废除了奴隶制度,人权状况有所改善,但在社会诸多领域美国问题依然严重。(5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中“我的四个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人人生而平等”可分析出“自由进军”的目的是为黑人争取人权。“相同点”,结合所学马丁•路德•金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材料中肯尼迪“我们需要爱和理智,需要互相同情,以及对仍在受苦受难的白人或黑人的正义情感”;以及材料中“1968年,马丁·路德·金遭到刺杀”“肯尼迪在庆祝加州初选旗开得胜时被枪杀”可分析出共同点。(2)结合材料可分析出美国存在种族歧视、人权问题,“看法”结合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人民斗争,种族歧视和人权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问题。【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5:32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7.9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