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历史考前调研测试5月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考前调研测试(5月)历史一、单选题:共20题1.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文字“诸侯”、“长伯”、“仲”、“叔”、“季”、“卿大夫”、“士”、“庶子”、“世官”可知涉及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等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更谈不上形成大一统的格局,D项不是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符合题意,正确;A、B、C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B.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C.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D.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文字“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的意思是:官吏不廉洁公平,政治就会衰败。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贪取之风……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他特别指出,中国古代俸给微薄,特别是从明代开始,俸给更差,当官僚精英,其俸不足以养廉,自然就会以其权力来换取金钱,同样揭示的是官吏贪污腐败问题,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君主专制无关,A项排除;材料只是揭示了吏治问题,但其根源未能揭示,也没有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C、D两项均排除。 183.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A.该碑刻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地域性的商帮群体出现。材料中的扬州会所刻有“山陕会馆”字样,是山西、陕西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A、C、D三项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山西、陕西会馆是商人休息、交易的场所,且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会馆的其他功能,“完善”与否不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4.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B.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D.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活字印刷无关,A、B两项均排除;材料表明建阳刊刻内容以教人向善为目的,以神仙佛道修行故事为主题,是儒教的补充,C项正确;公案小说、法律文书虽属于建阳刊刻的内容,但材料主旨不在于普及法律知识,D项排除。 5.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有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这种书法是18A.B.C.D.【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根据材料文字“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夸张一条水平线”,结合图片可判断该书体是隶书,D项正确;A项是篆书,B项是草书,C项是行书,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6.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答案】B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文字“肤浅的现代化尝试”、“活动的范围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的尝试”可知“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A项排除;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完全排斥西方文化的表述不符合洋务运动,C项排除;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未涉及政治制度方面,D项排除。 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文字“1855年3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可知“革命军”指的是太平军,“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中的“沉重的打击”指的是1856年的天京变乱。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是北伐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毛泽东到达井冈山,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天京政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C项正确。 8.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包括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②为宣传新思想而采取的策略③西政与古事本质上一致④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材料文字“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体现的是梁启超对当时“西学中源”说的批判。“西学中源”说成功的解决了如何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这一难题,又满足国人的心理需求,故而“西学中源”说成了晚清知识分子的共识,起到平衡心态的作用,有利于消除中西文化之间的对立和隔阂,减轻引进西学的阻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政”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中国古事”指的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可做类比,③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所有含③的选项都排除,即A、C、D三项均排除,B项正确。 9.《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根据材料文字“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根据材料文字“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可知这是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在国民党“一大”改组会议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C、D两项表述都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B项中的辛亥革命在新三民主义提出之前,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10.如图是1954年5月1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目露凶光的青龙,其标题是“红色中国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中可能出现的评论是A.莫斯科加强了对北京的控制B.一个巨人决心把美国和西方赶出亚洲18C.中华人民共和国会为联合国带来新的能量D.周不打算改变任何人的反共立场,但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题干中的时间是“1954年”,此时中苏处于结盟友好状态,不存在控制局面,A项排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与题意时间不符,C项排除;周恩来参与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与题意时间不符,D项排除;材料所示的主题背景是一条张牙舞爪的象征战争的龙被竹栅格开,1953年中美就朝鲜战争达成了停战协议,可见此时的中国决心将美国和西方赶出亚洲,B项正确。 11.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面柱状图,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持续增长的因素有①实行社会主义改造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③融入区域经济集团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原因。图示中显示的是1992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①中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在1953-1956年,与1992年后的经济增长关系不大,A、B、C三项中都含有①,均排除;1992年深化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5年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22年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集团组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 1812.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罗马法的具体规范对后世有普适性效果B.古罗马法的法律技术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C.古罗马法已经确立了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D.古罗马法蕴涵的精神是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罗马法的精神影响后世,不是其具体的规范,A项排除;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古罗马法是古代的法律体系,不能说确立近代社会行为规范,只能是对近代行为规范意识有影响,C项排除;题意中强调罗马法从来没有消失,总是能重新出现,可见其精神的永恒性,能为近代法律提供精神范例,D项正确。 13.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C.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D.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评价的认识。科学历史观是科学说明历史事件的本质,但材料中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历史事件有自己的主观目的,不能说是全部科学,A项排除;上述不同评价不缺乏相关史料实证,B项排除;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是站在民族受侵略奴役的角度来评价的,不是其视野的开阔与否决定的,C项排除;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解释,D项正确。 14.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22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A.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B.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C.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D.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答案】C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联邦制的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材料未提及选民、国会的问题,A、B两项均排除;材料未涉及总统和州政府之间的关系,D项排除;材料中提及美国总统的移民入境行政命令,联邦法院法官宣布其违宪,可见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受到联邦法院法官的制约,直接表明总统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C项正确。 15.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捍卫人道精神B.倡导人性解放C.批判专制统治D.呼吁宗教宽容【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伏尔泰和康德的言论无法体现人性的解放,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反专制方面,C项排除;材料言论没有涉及宗教态度,D项排除;材料提及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主张,孟德斯鸠强调被告者的权利,卢梭强调儿童的权利,伏尔泰强调受害者的权利,康德强调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即反对暴力革命,他们的共性是人道精神,A项正确。 16.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材料提及新经济政策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不是说二者具有相同点,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指利用资本主义的做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B项排除;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指粮食税的实施,C项排除;转入进攻指继续在农业领域的前进,即斯大林模式下农业的集体化运动,D项正确。18 17.2022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了首个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美国认为,中国另起炉灶搞亚投行,是对传统全球金融秩序的挑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组织与上海合作组织性质相同B.目的是摆脱世界银行对亚洲的金融控制C.有助于提高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D.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材料提及的亚投行是国际间的多边金融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者性质不同,A项排除;中国首倡亚投行,在美国看来是对传统全球金融秩序的挑战,但中国的目的是发展自身实力,B项排除;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亚投行的建立,并未改变经济格局,D项排除;亚投行的建立,是中国首倡的多边金融机构,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C项正确。 18.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A.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多极化趋势出现C.形成“一超多强”局面D.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A项出现在1955年,但材料提及的是战后25年间的变化,排除;C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形式,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多极化格局是一种发展趋势,至今未形成,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提及战后的25年,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一股股新力量的崛起,可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项正确。 19.“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是18A.发现了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B.提出时空的变化和结构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C.其理论使力学和天文学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D.第一次将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赶了出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学成就。A项指普朗克的量子假说,B项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内容,D项指牛顿的经典理学的意义,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材料中提及其“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可见其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但是其“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从中可以得出其为伽利略,联系所学知识,C项符合题意,正确。 20.《唐璜》从出版之日起,便在整个欧洲大陆造成了风暴一般的影响。鲁迅说,“其力如巨涛,直薄旧社会之柱石。余波流衍”。一时以拜伦为自己模仿的最大对象,写出自己心中“唐璜”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典型的如A.雨果《巴黎圣母院》B.海明威《老人与海》C.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D.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的主要成就。材料提及的《唐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B项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C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不符合文学主题,排除;D项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项符合题意,正确。二、综合题:共5题21.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18——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 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答案】(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从“鲁国政乱”,“社会秩序的崩坏”,“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中,逐一分析时代背景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孔子核心主张入手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有效信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从中概括其主张。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时代变化入手分析其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的有效信息,“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从中概括其主张;“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18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从中概括其理由。第二小问,联系所想知识,从汉武帝的教育举措入手回答措施即可。第三小问,综合孔子、韩非子和董仲舒的教育理念可知,古代教育的特色离不开其时代环境,从其目的和教育方式、内容入手分析其特点即可。 22.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材料三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简要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18(3)“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建国以来,中国人民“长征”的目标有何发展?综上所述指出近代以来“长征路”的本质含义。【答案】(1)局限:只是改朝换代,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原因: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2)特点: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国际地位。(3)变化:建国初期: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之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有效信息,多次革命的局限是“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从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从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分析入手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表格信息中可以从时间和世界贡献角度分析其特点。第二小问,使命,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其使命。第(3)问,第一小问,建国以来的“长征”目标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目标变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建国之初的民主革命的转变到改革开放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化。第二小问,从民族复兴角度回答即可。 23.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英国自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帝国的领土扩张有所缓和,“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多数英国人认为,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其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对廉价进口食品的依赖,以及不愿接受超国家权威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政府都不加入共同市场(即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大国之后,促使英国政府在1963年寻求加入共同市场。然而英国的请求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因为英国本身及其公认的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导权构成威胁。直到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英国才获准加入。18——【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行“炮舰政策”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自由主义(自由帝国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需要扩大世界市场,推行自由贸易。(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8~9分论点方面:明确论点“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围绕论述主题和视角,提出类似观点的,也可得分论据方面:能结合材料和所学,论据充分,从以下两个层面论证,要点齐全。层面一: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炮舰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扩展海外市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全球化进程。层面二: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战后,英国因其自身原因拒绝加入共同市场(或欧洲经济共同体);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英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大国,促使英国政府调整政策,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论证方面:关联性强;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流畅。5~7分论点方面:隐含论点“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又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论据方面:论据较充分,能从以上两个层面展开,涉及其中多数要点。论证方面: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3~4分论点方面:片面论点,只谈“英国经济政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或只谈谈“全球化进程影响了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论据方面:论据不充分,能从以上一个层面展开,涉及其中少数要点。论证方面: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181~2分论点方面:缺少论点。论据方面:涉及一个要点。论证方面:要点式列举;逻辑混乱。0分论点方面:缺少论点。论据方面:要点无关或无要点。论证方面:逻辑混乱、没有论证。【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的有效信息,当时英国“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实行“炮舰”政策,可见其为原因之一;“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从经济政策入手分析原因;联系所学知识,抓住时间,“19世纪中叶”的英国,从工业革命的完成角度入手分析原因即可。第(2)问,观点明确,从英国经济政策和全球化的辩证关系入手总结观点。说明,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二战”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等史实说明即可。最后,总结回扣主题。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移风易俗是商鞅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魏策三》材料二 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言……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材料三 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蒙文通《古史甄微•秦之社会》18材料四 此汉化政策其子孙遵行不替,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汉化程度更为增高,至宣武、孝明之世,则已达顶点,而逐渐腐化矣。然同时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之所浸染……六镇鲜卑及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而不渐染汉化,则为一善战之民族,自不代言。--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国民风特点和中原看待秦国、北魏旧俗所体现的观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袭秦旧”与“进华夏”并举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北魏移风易俗的两种不同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移风易俗的认识。【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观念:华夷有别(或华夏之辩、华夏与戎狄、戎翟有别)。(2)举措: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制定秦律,法律治理。趋势:(中原)鲜卑汉化与(边塞)汉族胡化。(3)启示:改革推动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又影响着改革;华夷有别的观念影响着改革者移风易俗的取向;移风易俗过度不利于原有风俗或特性的传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的有效信息,秦国“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从中概括其特点即可。第二小问,“秦与戎翟同俗”,“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可见其观念。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军事和法律角度分析举措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四的有效信息,“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之所浸染”,“六镇鲜卑及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而不渐染汉化,则为一善战之民族,自不代言”,从中概括汉化和胡化两种趋势。第(3)问,从移风易俗和改革的关系、思想观念对移风易俗的影响和移风易俗的局限等角度谈启示即可。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华盛顿主持制宪和就任总统推动了美国早期宪政秩序的建立。阅读下列材料:18材料一 (1787年9月17日,制宪会议最后一天)主席起立,谈起这个问题。他说,他的处境限制了他,此前,对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现在,或许有人依然认为,他应该缄口不言,不过,他禁不住表达他的愿望:应该采纳刚才的这个建议。……制宪会议的许多代表,都提到过众议员人数太少,不足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承认,他一直觉得,这是宪法中易于引起反对的部分之一;迟至此刻,他才支持这项修改意见,认为意义重大,看到它被采纳,会带来许多满意(麦迪逊注:主席介入制宪会议讨论,这是唯一的一次)。——(制宪会议参与者)詹姆斯•麦迪逊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材料二 华盛顿在1791年第一次使用否决权,否决了国会提出的一项关于选举国会议员的名额分配提案,理由是不合宪。……1791年2月,国会依宪法第一条第八款中关于国会有权通过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法律的原则,通过了建立合众国银行的法律。华盛顿在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之前,为慎重起见,向内阁成员征询建立合众国银行的“合宪性”的意见。……第二届华盛顿政府期间,有组织的派别在国会内已经公开出现……在1796年发表的离职演说中,华盛顿指出,结党营私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人类的弱点……一派为了保证自己政治上的安全,必然要绝对地剥夺另一派的自由,最终导致全社会所有人的自由受到剥夺。——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为何说“他的处境限制了他,此前,对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据材料一,指出华盛顿惟一的一次介入制宪会议讨论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华盛顿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对待党派政治的态度及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与建国”的视角,说明华盛顿被称为“美国国父”的理由。【答案】(1)说明:制宪会议参与者鉴于他的威望和主席身份,希望他缄口不言;制宪会议讨论激烈,他不介入讨论能更好协调、平衡各方关系。原因:他希望采纳增加众议员人数的建议,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在制宪会议结束之际,他希望宪法能更易于获得支持和通过。(2)原则:“合宪性”原则,依宪治国。态度:摒弃党派偏见,反对党派倾轧(或反对结党营私)。原因:结党营私是人类局限,危害人类自由;可能引起联邦分裂(或危害联邦统一)。18(3)理由: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独立战争,为美国独立做出卓越贡献;华盛顿主持制宪和就任总统,为美国早期宪政秩序建立做了重要贡献。【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或许有人依然认为,他应该缄口不言”,可见其身份使其受限;另外从平衡各方力量和关系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保证人民权益和宪法顺利通过等角度分析原因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在1791年第一次使用否决权……理由是不合宪”“华盛顿在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之前,为慎重起见,向内阁成员征询建立合众国银行的‘合宪性’的意见”,从中概括其治国原则即可。第二小问,“结党营私是人类的通病”“一派为了保证自己政治上的安全,必然要绝对地剥夺另一派的自由,最终导致全社会所有人的自由受到剥夺”,从中概括其态度。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可以从党派原因和国家分裂等角度分析原因。第(3)问,联系所学知识,从革命建立政权和建国宪政等方面分析其成就,说明其“国父”称谓。 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1:39 页数:18
价格:¥3 大小:238.2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