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2022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北南宫一中2022届高三第三次文综模拟测试历史试题2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该法令出台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商贾发展,增加财政收入B.提倡粮食节约,严禁商品流通C.稳定市场物价,增强军事力量D.调整商业布局,加强户籍管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主要内容为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节约粮食和对于商品流通的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稳定物价,也没有涉及到增强军事力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业布局的调整,也没有涉及到户籍管理,故D项错误。【答案】A25.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曰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  )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B.“天下为主,君为客”C.“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思想主张【解析】材料讲明了原因不在于法律如何而在于法律制定者,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提及的是法制,“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与材料联系不大,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可推知为作者在批判的是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可推知作者在批判权利分化严重,人浮于事的制度,最终归结于制度是因为皇帝一人独尊,所以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故D项正确。【答案】D26.“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10-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C.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D.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解析】从材料“外轮得行驶”“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可以看出列强通过近代航运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中国近代航运发展起来,达到了分洋利的效果,抵制了外国侵略,故B项正确;A、C、D项属于军事工业,材料涉及的是民用工业,故A、C、D项错误。【答案】B27.1859年,洪仁玕提出由私人集资筹建“书信馆”,并用火车运送邮件,“以通各色家信”。这反映了(  )A.太平天国大力推行近代化B.洋务派试图发展近代邮政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D.先进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考点】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解析】《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方案,但由于社会条件未趋成熟,又处在敌我对峙的战争状态,没有真正实行,故A项错误;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军政领袖,与洋务派无关,故B项错误;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故D项正确。【答案】D28.1938年3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这里,蒋介石(  )A.认为时空因素是胜利的根本B.效仿中共全民族抗战路线C.暴露出消极抗战的思想D.表达了持久抗战的思想【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作者认为时空因素重要,但不是根本,故A项错误;全民族抗战材料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说明作者坚持持久抗战,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10-29.它是民国以来至当时,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北洋军阀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北洋军阀战争失败,与材料“战争胜利”不符,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把西北建设成为坚持持久抗战的基地,开始重视和加强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放农贷,推动甘肃农田水利、农业生产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故B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中原解放区位于长江、黄河、淮河、汉水之间,以河南为中心,连接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四省,与材料“甘肃农业”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题中所给的“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不相匹配,故D项错误。【答案】B30.台湾国民党印发“勇士国魂”月历,内页列出的抗日将领中,首次出现1942年牺牲的共产党将领左权。是基于(  )A.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政策B.国共双方达成“九二共识”C.国共双方消除意识形态矛盾D.国共两党曾抗击共同的敌人【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4年,获人大通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达成“九二共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国共双方尚未消除意识形态矛盾,史实错误,故C项错误;据材料“台湾国民党印发‘勇士国魂’月历”和“首次出现1942年牺牲的共产党将领左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曾抗击共同的敌人,故D项正确。【答案】D31.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此,党和政府建国后(  )-10-A.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C.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D.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解析】1950年,中共在土地改革中提出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主要涉及工业问题,而非农业,故B项错误;1946年中共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D32.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从1978到1983年7月,中共在全国复查和纠正了“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为300多万名干部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  )①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②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③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④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平反冤假错案【解析】平反冤假错案,为干部平反昭雪,给家属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交代,起到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的作用,故①正确;1978—1983年的法制举措,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故②正确;改革开放主要是经济领域,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而平反冤假错案是政治领域,故③错误;“拨乱反正”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33.“被民族危饥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考点】辛亥革命【解析】-10-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就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和早期维新派及维新派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在辛亥革命前的维新思想已经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答案】A34.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D.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考点】罗斯福新政——整顿金融(放弃金本位制)【解析】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是对币制进行改革,但没有反映出推动工业发展的目的,故A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制,会加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故B项错误;罗斯福认为黄金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通过刺激通货膨胀来推动经济复苏,故C项正确;放弃金本位制,刺激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故D项错误。【答案】C35.法国作家左拉认为:“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应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与这一观点相符的绘画风格是(  )A.调动一切手段再现重大社会题材B.根据个人观察表现光与色的变化C.真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D.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人的情感【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印象派绘画【解析】依据材料,绘画应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所以不关注重大社会题材,故A项错误;印象派绘画绘画要求根据个人观察表现光与色的变化,强调对光与色的感觉,依据材料“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故B项正确;真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是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注重感觉,故C项错误;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人的情感是浪漫主义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B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材料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活跃,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加繁荣。……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苏州的奢侈风尚,逐渐弥漫于邻近个府县、各市镇。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入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如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纷华盛丽非不足也。至其子弟,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面对这股奢靡之风,明中叶松江人陆楫在《蒹葭堂杂著》中提出了“奢能致富”的观点。他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还说“余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其地奢则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与陆楫同时代的苏州人顾公燮也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反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奢华之风是由于社会上普遍的轻商贱商导致其内心的自卑……为了获得他人的重视和羡慕进行自我夸耀和自我表现。——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等材料二到近代,新型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形成,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冲击与影响更加突出。……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尽管达官贵族和富商大贾不乏奢侈的消费现象,但就社会舆论而言仍然是以崇俭抑奢居主导地位,那么到近代则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崇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1877年2月28日《申报》发表的题为《论治世不必偏重节俭》的文章说:节俭“可行诸三代以上,不能行之三代以下也”。“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民国初年,有人从社会发展的新角度指出“社会愈文明,习惯愈奢靡”“世界愈文明,则人类愈奢侈。”这种奢靡风气也受到了某些舆论的批评。1913年5月,《时报》就曾专门发文批评奢华……为了抵制这种过度的奢侈消费娱乐观念,民国初年上海有人发起了成立俭德会,强调“导民以俭”。……1912年5月,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曾亲自通令崇俭禁奢,希望官绅富商“倡导朴素,化及全国”。……更有甚者主张“兴实业以救奢靡”,认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自制各种生活用品,否则“虽节俭而难自振”。——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奢华之风出现的背景,(9分)并概括其特点。(4分)-10-(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奢侈消费观念在近代发生的变化,(8分)并简析近代奢侈消费观念的历史影响。(4分)【考点】(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2)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消费观念变革【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9分,要求至少答三个点,仔细阅读材料,不难找出以下关键信息:“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奢能致富”,“会上普遍的轻商贱商导致其内心的自卑”,加以梳理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奢华的主体是达官显贵及富商大贾,老百姓是无力奢华的,“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说明当时的奢华侧重于低层次的物质和感官享乐,没有上升到文化艺术的境界。(2)第一小问变化,关注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新型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形成”、“到近代则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崇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种奢靡风气也受到了某些舆论的批评”“袁世凯曾亲自通令崇俭禁奢”“兴实业以救奢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四个变化即可。第二小问影响,近代并不是不奢靡,而是奢侈消费更理性化多样化,一定的消费能够拉动经济的发展,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此文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镇大量兴起;主张奢华消费的观念和言论的带动;重节俭的传统观念在江南地区因受冲击而淡化;商人及商业整体社会地位地下。(9分,任意三点即可)特点:主要影响于达官显贵及富商大贾,范围有限;侧重于物质和感官享乐,层次较低。(4分)(2)变化:由少数人的消费追求发展为对社会大众具有广泛影响的舆论思潮,范围扩大;主要受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所致;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角度理解奢侈消费的意义,更为理性;对奢侈消费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理性化趋势;在本质上是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化的体现。(8分,任意四点即可)影响:有利于改变过度重俭抑奢的传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容易滋长过度奢靡等不良风气和资源浪费。(4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区域/国家GDP总量人均GDPGDP比例-10-百万美元世界百分之(%)1820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22860060032.9法国3843411355.5英国3623217065.2日本207396693德国2634910773.8美国1254812571.81870年大英帝国26500024.1清穆宗同治九年18974053017.2英国10017931909.1美国9837424458.9俄罗斯帝国836469437.6法国7210018766.5德意志帝国7142918396.5日本帝国(明治时代)253937372.31913年大英帝国57040621.1美国517383530119.1中华民国2413445528.9德意志帝国23733236488.8俄罗斯帝国23235114888.6英国22461849218.3英属印度2042416737.6法国14448934855.3日本帝国(大正时代)7165313872.6(注:数据来自于相关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考,但不影响答题。)问题:观察材料,指出各国GDP数据变化反映出的特点及并分析原因。(12分)-10-【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解析】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表格中1820年的各国GDP数据可看出中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1870和1913年中国GDP数据明显开始落后,英、美、德、日发展迅速,到1913年,美国已经超越英国;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0年之前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而同时期的西方正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超越中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和日本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答案】特点:中国失去领先地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优势不明显;美德和日本迅速崛起,超越英法俄资本主义国家。(6分)原因: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步确立;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之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技术和资金等优势逐渐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6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提出要运用包括价格和税收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管理经济活动;同年在莫干山经济理论研讨会后,采用价格双轨制的国营企业,获准扩大了对市场价格的使用。80年代中期,国外机器设备的引进已经带来了我国工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手工业式的重工业”被宝山钢铁厂具有连铸设备和电子控制系统的现代氧气转炉所取代。现代生产线取代了用机床逐个加工机器零件的工人,工业产出大幅增长。合资企业中与外国同行一起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学会了使用现代电子设备、运用最新的现代管理技术,为增长大潮做出了贡献。——摘编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P451材料二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新经济)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是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权和自主权;是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10-的出现是政府产业调整、财政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美国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产业化的结果。克林顿总统经济报告称:克林顿执政后“选择了以‘行动主义’为原则,综合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各经济学派之长的“克林顿经济学”,从而促生了“新经济”的到来。”——节选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P247-24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经济”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因素。(7分)【考点】(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2)美国“新经济”调整【解析】(1)1984年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强调在管理体制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材料一中80年代中期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运用最新的现代管理技术,可见国企在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在所有制上,承认非有公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在分配上,完善多种分配方式。(2)第一小问实质,材料中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抓住关键信息“遗传基因作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软件、因特网”,由此概括实质是经济信息化与全球化;第二小问因素,联系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背景,因素如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材料中强调的“政府产业调整、财政政策调整”,“克林顿经济学”。【答案】(1)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管理体制变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剥离。(8分)(2)实质:经济信息化与全球化。(2分)因素:政府进行产业结构和财政政策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信息技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克林顿经济学”的影响。(5分)-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7:27 页数:10
价格:¥3 大小:67.7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