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淇滨高中2022-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谷梁传》记载:“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A.分封制有利于边疆的开发B.分封制强化了专制王权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了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析选项可知结合所学可知,A错误,其目的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B是指分封制的消极影响,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项;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大权,实行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D是战国以后实行的经济形式,排除。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3.《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16-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A.夏B.商C.西周D.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掌握下列两个知识点,对宋襄公本人有一定了解;知道商朝灭亡后西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建立宋国。材料“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大意是:(宋襄公)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但我仍有和先人一样的品格,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所以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16-【答案】B【解析】刘邦称帝后仍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他严守孝道,“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说明其父维护刘邦作为君主的权威,这并不能说明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刘邦尊父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但刘邦称帝后,其父听从他人劝导,“以尊礼待刘邦”,这说明专制集权制度下天子的权威是第一位的,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主专制,父权应服从于君权,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遭到严重冲击,趋于崩溃,但宗法观念至今一直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故C项错误。题干中只涉及刘邦与其父之间的尊礼问题,并未体现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题考查宗法制和君主专制的相互关系。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统治的制度。西周以后,血缘关系的影响逐渐削弱,而政治统治的需要逐渐增强,渐次处于主导的地位。血缘与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宗法制对于社会结构变化与政治格局发展的适应。本题易错项为D,考生忽视了对题干的理解。6.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变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答案】C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1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德刚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A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C不合史实;“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不合史实。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8.《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噩侯反叛伐周”,诸侯王居然敢于讨伐周王,说明分封制趋向衰弱;“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说明分封制虽然趋向衰弱,但王权尚能维护,其权威还没有完全丧失。故本题选A选项。B项说的是血缘家族等级关系,材料未体现;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本题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政治特征-16-10.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的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高度集权局面【答案】B【解析】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免,这易形成高度集权,也有利于地方的发展,故AD错误;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权力很大,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符合题意;二者都有利有弊,故C的说法错误。11.“近世言秦政,率(大多数都——编者注)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不)可一一深非也。”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A.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B.认为秦朝的实行专制统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C.不能够非议秦朝的专制统治D.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积极意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可知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故AC错误而B正确;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2.东汉以后,尚书成为中央实际执掌者:魏晋以后,则移于中书;至刘宋以后,门下又崛起。这反映了A.通过机构设置制约相权B.中央职官功能分化加快C.机构重叠导致效率低下D.相权扩张总揽中央政权【答案】A-16-【解析】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实际掌权者由东汉时期的尚书,变为魏晋以后的中书,再到刘宋以后的门下,这意味着相权因为有新的机构出现而受到限制,故选A而排除D;题干没有体现中央职官的功能分化,故排除B;题干的主旨是相权受到制约而不是工作效率的问题,故排除C。13.“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唐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故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代的政治制度·特点14.《许倬云观世变》认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选用到中央……但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下列关于材料中对察举选出的官员任职地点的规定表述错误的是A.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D.政府的行政理念是为“天下人”服务【答案】D【解析】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的规定是为了削弱宗族势力的影响,避免地方派系的形成,通过这个措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ABC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朝政府属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政权,所以其行政理念是为君主的“家天下”服务的,故D符合题意。15.中国古代曾采用察举制招揽人才,东汉时期,察举选官的制度逐渐发生变化,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宦官把持选官大权B.丞相垄断举荐官吏大权-16-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D.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答案】C【解析】东汉时期,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地主把持察举选官的大权,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故正确答案选C;AB不符合史实,D属于官员的任命问题,不是选官问题,所以与题意无关,排除D。1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说明在赋予中正官选人方面较大权力的同时,也负有较大的责任,以此保证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正官在选官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点睛: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与教材认为只需依靠门第、表现出明显不公平不一样的是,从材料来看,九品中正制在选官方面也有一定的公平性。这种类型的试题必须根据材料内容作出选择。17.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士族垄断仕途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C.选官方式多样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答案】C-16-【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唐代的官员可以是举荐的,也有出身世家大族的,也有因军功而拜官的即所谓的“出将入相”。这说明这一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应选C。A错误,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与史实、题意不符,D与题意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科举制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还要看到它的局限。例题1: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例题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16-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18.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总体上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相权也曾经在某个朝代出现过短暂的强化。这个朝代应该是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答案】C【解析】汉代设中外朝制,用内朝近臣来削弱相权,故排除A;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由此削弱了相权而加强了皇权,故排除B;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制度,故D也不符合题意;元朝时在中央设置了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宰相职权,所以这是等于与前代相比,强化了相权,故选C。19.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认真对比了唐宋加强皇权的策略和措施,发现有惊人的相似性。下列哪项最可能是该同学研究得出的正确结论A.废除丞相,权归六部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通过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D.设军机大臣取代丞相【答案】B【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等于相权被一分为三,所以权力被削弱;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也等于削弱了相权;故唐宋都等于用分化相权的办法削弱相权,B符合题意。A属于明朝的措施,C属于汉朝的举措,D属于清朝的措施,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20.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16-C.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不断弱化D.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髙于皇权【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故而当皇权越过三省执行之时显露出胆怯和不合法,答案选A;BD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21.完成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下列措施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是A.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B.唐末大封节度使C.北宋实行“制钱谷”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答案】B【解析】唐代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徵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割据地方成为常态,朝廷无力讨伐,只有承认其地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故选B。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A;北宋实行“制钱谷”则扫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故排除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有效的解决了王国问题,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D。22.削弱相权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下列不能起到削弱相权作用的是A.汉朝设立尚书令、侍中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代分化事权D.元代设中书省【答案】D【解析】汉代设尚书令、侍中作为内朝,来削弱相权,故排除A;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由此削弱了相权而加强了皇权,故排除B;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分化事权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排除C;元朝时在中央设置了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宰相职权,所以这是等于与前代相比,强化了相权,故选D。23.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的斗争一直贯穿始终。在这对矛盾中,中央在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上风的时期是A.明代以后B.唐代以后-16-C.汉代以后D.宋代以后【答案】D【解析】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收精兵:收编禁军,把统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以便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设置“二府三司”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的州郡制度,派文臣任地方官,设置通判监察;制钱谷:设立转运使控制地方财赋等措施,强干弱枝。上述史实表明,北宋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选D;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4.有史学家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走的有点过了头,造成宋代地方行政“太差”。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于A.一切大权尽归中央,造成地方贫弱B.中央机构臃肿,官员积极性不高C.“制钱谷”的措施导致地方财政危机D.地方藩镇割据,中央对地方失控【答案】A........................25.明初,“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这说明当时A.中央机构臻于完善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地方权力日趋削弱【答案】C-16-【解析】“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意味着中央的官员互相牵制,最终使得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故选C;中央机构臻于完善一般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为标志,故A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BD在题干中没体现,胡排除ABD。26.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搜集了下列史料研究军机大臣选拔的途径、组成、办公地点和与皇帝的关系。其中能说明办公地点的是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答案】C【解析】ABD分别指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构成和职权,均不是办公地点,故排除;只有C中的“地近宫廷”说到了军机处的办公地点,故选C。27.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唐朝时由中书省起草诏令,但不能直接传给尚书省所辖六部具体执行C.明朝为了实行内阁制,废除了丞相D.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采取了许多措施,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A;唐朝时由中书省起草诏令,但不能直接传给尚书省所辖六部具体执行,而应该起草后交给门下省审核,故B也是正确的,排除;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这标志着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丞相是为了加强皇权,而不是为了实行内阁制,故选C。28.学者李国祁等曾对清朝五万余名地方官的任期做了量化分析,发现50%的地方官任期只有一年左右,75%~80%的任期在三年以下,这表明A.清朝吏治腐败,官员更替频繁B.中央王权对官僚控制相当有效C.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皇权的强化使地方失去积极性【答案】B-16-【解析】题干中的意思是说清朝五万余名地方官员的任期都很短,这是清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采取措施的结果,故选B;A不是题干现象的原因,故排除;单纯根据官员任期的长短不可以达到对地方有效控制的结果,故排除;题干没有体现上述现象的结果,故排除D。29.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答案】B【解析】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材料反映了皇帝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察、监督,限制各级官员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B正确;监察对象、任务不能反映监察制度的实质,排除CD。3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宮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A.批评皇权过重B.批评太监干政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D.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答案】A【解析】从材料“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足以证明内阁制度的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黄宗羲的主旨是要批判专制皇权,而不是指明内阁的性质和职权,故排除CD而选A。题干没有提到太监问题,故B与题干无关,排除B。二、材料分析题(共两大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6-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综合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秦汉: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仅有史论给);唐:发展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中央官制的发展,确立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发展了科举制(仅有史论给)(2)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可避免君主的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做法:唐太宗:宰相先议政筹划,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3)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解析】(1)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材料一中的“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可知这里说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其变动的部分,这一题需要有结论而且有相关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唐朝发展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中央官制的发展,确立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发展了科举制。(2)-16-题目要求“据材料二、三分析”。由材料二中的“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等信息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可避免君主的决策失误。由材料三中的“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做法:由材料二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的做法是宰相先议政筹划,皇帝最后决断。由材料三中的“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可知明太祖的做法是废丞相,权归六部。(3)时代特征:需要“依据材料四”回答。由材料四中的“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没有任何权力,这意味着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趋势:题目需要“综合材料”回答,上述四则材料都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展开的,而且根据题中材料所提到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废除丞相和设立军机处等举措可以得出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32.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16-(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相对公平和稳定。(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任答两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分析概括材料一中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的内容不难发现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于打破私人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二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贏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主要说明科举制对思想统一和维护国家稳定有积极推动作用,科举的综合功能就是思想的统一和政治统治的强化功能。(3)主要考查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影响。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最大合理性在于机会均等,激励了个人的奋斗。能通过材料归纳出这些,便可以得出问题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科举制-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4:09 页数:16
价格:¥3 大小:140.9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