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历史1月单科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史载,公元前720年,周桓王与郑交恶,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这表明A.周朝分封制度已经被废除B.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C.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D.政治改革在各诸侯国展开【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这一信息可知,当时并没有废除分封制,故可排除A;材料中讲到的“周桓王与郑交恶”、“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这两件事都不是诸侯国之间战争,故可排除B;“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和“鲁桓公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都说明了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故选C;题干中没有体现各诸侯国展开政治改革,D的说法与材料不符,可排除。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在唐宋元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在秦汉以后中国的古代科技没有走向落后,故可排除A;-18-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文化专制政策使得一些不受统治者重视的思想学派走向衰微,体现出统治政策影响了文化走向,故选B;在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生产力的发展应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而不导致其衰落,故可排除C;D项说法不准确,儒家思想在汉初没有占统治地位,故可排除。3.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答案】B【解析】材料中所讲到的“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说明了当时的评价者着重评价了这些重大工程的消极影响,没有全面的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因此,依据材料就无法得出“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个结论,故可排除A;对于同一历史事实,由于评价者所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运用的方法不同、依据的材料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故选B;CD的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排除;4.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要知,土地兼并的现象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必然影响社会和谐,故可排除A;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的问题,故可排除B;材料中的“市民阶层壮大”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固化,故可排除C;“宋真宗在位期间,土地兼并严重”,反映了农民只能更多的租种地主的土地,“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反映了这种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故本题选D。5.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这反映了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18-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C.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答案】D【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元代“采用蒙、汉分开考试”的形式,没有反映出考试内容的创新,故可排除A;,“采用蒙、汉分开考试”说明蒙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不能说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故可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推行的不是民族平等的政策,故可排除C;元代初年废除了科举制,后又恢复,说明了元代统治者不得不运用科举制这一政策来维护统治,从而反映了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D。6.明朝初年,政府修建了济养院(免费养老院)、惠民药局(免费医院)和漏泽园(免费公墓)。明太祖还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由此推知,明初A.经济得到恢复发展B.自然经济走向解体C.仁政思想全面实施D.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初年政府实行了一些救济举措,这救济举措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给民众的,这就反映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A;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是在近代,故可排除B;仅依据明初的救济举措,还不能说明明政府全面实施仁政思想,故可排除C;仅依据明初对贫苦民众实行这一方面救济举措,还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故可排除D。点睛:社会保障体系是涉及到医疗保健服务、居民养老、人民住房、百姓就业、教育等在内的由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应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保障机制。7.下表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年份1849185018521854输出人数3234471843425063据此推知A.导致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18-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C.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答案】C8.《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1859年,广州沙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花钱从珠江河水中填土而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据此推知,该租界A.并未侵犯清朝领土主权B.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C.成为列强最早侵华据点D.土地所有权仍属清政府【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广州沙面这片土地是英、法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行填土新选的,显然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表明该租界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故可排除B;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割给英国的香港岛已成为英国的侵华据点,所以该租界不是最早的侵华据点,故可排除C;根据“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这一信息可知,该租界土地所有权依然属于清政府,故选项D。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这反映了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18-【答案】A10.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这种情况表明,中国A.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B.清军训练有素C.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D.民族意识觉醒【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国人对这场战争抱以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故本题选C;结合史实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的近代化成果的取得主要依靠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只是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有一定的成果,但不能称之为巨大,故可排除A;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说明战前国人对此战的一种心态,并不是为了说明清军训练有素的,故可排除B;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人还有盲目自大,不切实际的乐观心态,这恰恰不能说明民族意识的觉醒,故可排除D。11.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日本军人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导致的。由此说明A.全民族抗战是此次胜利之源-18-B.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军事路线C.日本惧怕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D.国民党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影响【答案】A【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蒋介石认为台儿庄大捷是因为前方和后方的共同奋斗,日本军人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中国“集中国力”,据此可知,此次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结果,故选A;结合史实可知,在后来的抗战中国民党还在执行片面的抗战路线,所以国民党并没有放弃片面抗战军事路线,故可排除B;依据史实可知,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抵抗,多以失败而告终,这就不能反映出日本惧怕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故排除C;D的说法在材料中是无法体现的,故可排除D。12.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B.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C.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D.西方国家经济陷入经济危机泥潭【答案】B-18-【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出口指数明显增长、进口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可知,在1935-1937年,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较好,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故选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是甲午战争之后,这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A;仅依据材料中的信息,我们无法得知此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否为入超,故可排除C;西方国家经济陷入经济危机是在1929-1933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D。13.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凡公私纱厂自纺部分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纱布公司统购”。1953年10月,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11月,作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这A.规范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各种行为B.解决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C.成为了“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D.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是“改造”,而不是“规范”,故可排除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分困难,广大人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故可排除B;“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三大改造,故可排除C;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物质匮乏,而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物力上保障,故本题选D。14.下表时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10—1950.1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朝鲜、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越南1950.4—1950.10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据此推知,1949年10月----1950年10月,新中国外交A.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B.重视团结亚非拉国家C.“一边倒”并超越意识形态D.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答案】C-18-【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不是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非洲的国家,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1949.10—1950.1中国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体现了“一边倒”政策,1950.4—1950.10,中国已经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交了,这又体现了对意识形态的超越,故本题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故可排除D。点睛: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材料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主旨。通过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到,1949.10—1950.1中国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0.4—1950.10,中国已经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交了,这就说明了材料主要是想告诉我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在坚持“一边倒”政策的同时,又对意识形态有所超越,这就是材料的主旨,把握这一主旨,就可在准确选出答案。其他选项可与材料进行对照而排除。1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左”的错误;1979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导经济改革运动。这表明A.两个“调整”的方向一致B.党和国家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C.两个“方针”的作用一致D.党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的“调整”是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而1979年的“调整”是为了改革开放,所以两个“调整”的方向是不一致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致的,故排除AC;1960和1979年,当时中国确实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但还不能说是生死攸关,故可排除B;1960年“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79年“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因为“文革”结束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停滞不前,是因为我国为改变经济落后已开始了改革开放,所以两个时期,中国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党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故此题选D。点睛:1960年“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党在这个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它是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为战胜困难而采取的重大战略调整。16.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其在微观经济运行的弊端暴露出来。为此,陈云提出以开放自由市场方式引入市场机制的解决办法,结果加剧了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最终不得不关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经济快速发展。据此推知-18-A.公有制经济体制存在巨大弊端B.市场机制要与生产环节相适应C.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冲突D.20世纪50年代已确立市场经济【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没有抛弃公有制,这说明了公有制有弊端但不是存在巨大的弊端,故A的说法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在1956年后我国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下,引入市场机制产生的重大问题,是因为当时生产落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而改革开放后,再引入市场机制就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因为生产力迅速发展,适应了市场机制的需要,故选B;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不能简单的说成相互冲突,故可排除C;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故可排除D。17.古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专事公民大会的准备、召开、主持以及执行大会决议。500人又均分为10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执委会再抽签一人出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主席,掌管金库钥匙和国玺,任期一天,不得连任。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A.突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B.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运行机制得到法律的保障D.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任期一天,不得连任”这些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体现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的原则,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法律的相关问题,故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民主,并不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可排除D。18.古罗马最初的法学家全部是僧侣贵族,解答法律的权力也为他们垄断。奥古斯都执政时期,法律解答逐渐突破了僧侣贵族的垄断,若干法学家被授予解答法律的特权。这一变化A.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提高平民地位B.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C.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法学进步D.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1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提高平民地位是《十二铜表法》颁布所产生的意义,故可排除A;当时罗马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的法律维护的统治者的利益,不可能关注奴隶利益,故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法律解答逐渐突破了僧侣贵族的垄断这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法学家解答法律问题则更为专业,从而推动法学进步,故选C;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我们无法得出“扩大统治基础”的结论,故排除D。19.下表: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年18.3%2.4%18.3%1750年19.2%1.6%13.1%据此推知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750年,美洲还没有成立国家,故可排除A;黑奴贸易主要是把非洲的人品贩运到美洲,这无法解释材料中所显示欧洲人口增涨和美洲人口下降的问题,故可排除B;材料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人口增涨和美洲、非洲人口下降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加紧了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丰富的物质,所以欧洲的人口出现了增涨的情况,而由于对非洲、美洲的掠夺,所在导致这两个洲人口下降,故选C;D的说法无法解释非洲、美洲这两个洲人口下降的问题,故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正确解读历史事物的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所反映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逐个分析就可选出正确答案。20.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年)早年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晚年,他逐渐倾向于实行共和制,认为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制度。这反映当时的法国A.波旁王朝和第三等级的矛盾尖锐-18-B.共和政体比君主立宪制优越C.大革命后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示的伏尔泰去世的时间是1778年,这正值法国大革命前夕,当时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的国家,君主专制统治使得波旁王朝和第三等级的矛盾尖锐,因此伏尔泰逐渐倾向于实行共和制,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8年的法国实行的君主制,没有实行共和制,故可排除B;1778年的法国还没有开始大革命,故排除C;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法国的工业革命要迟于英国,所以1778的法国不可能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的情况,故可排除D。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材料中所显示的时间信息。依据1778年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弄清1778年的法国具体史实,便可选出正确答案。21.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这一变化主要是A.宪章运动的产物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影响C.启蒙运动的影响D.民主政治逐渐变革的结果【答案】B【解析】结合所不知识可知,宪章运动是英国的工人要求改判生活待遇、争取政治权利的工人运动,其结果是失败的,并不涉及与大地产者之间的斗争,故可排除A;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结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通过此前的议会改革获取了更多的政治权利,而大地产者是旧势力的残余,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其地位和影响必然缩小,故选B;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在法国,故排除C;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逐渐变革,同时,英国民主政治逐渐变革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22.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表明列宁A.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8-B.主张革命分两个阶段进行C.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这些信息可知,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讲到“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这就反映了列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革命的阶段性问题,故可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月流血”事件说明了无产阶级已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故排除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爆发后,故可排除D。23.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赋予了劳工组织工会和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这些规定刺激了工会组织的发展,如美国矿工联合会、国际女装工人工会和防治工人联合会等工会会员迅速增加。这反映出美国A.劳资矛盾的缓和使危机得以消除B.政府注重保护劳工权益C.政府加强对工业生产的控制调节D.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故可排除A;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规定体现了政府为解决危机而注重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工业生产的控制调节”进行调节的这个问题,故可排除C;劳工中还包括男性工人,他们的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所以D的说法片面,故可排除。24.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A.美苏“冷战”的开始B.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C.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D.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的意思可知,A项的说法虽与1948-18-年美国拍摄反映苏联电影的情况相对应,但并不能体现从1943-1948年之间的变化,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好莱坞拍摄影片是否需经政府同意,所以B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可排除;从材料中的影片名可知,1943年美国拍摄的苏联电影反映了美苏之间友好的关系,1948年的则体现了美苏之间的紧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战后对抗,故选C;材料反映了美国拍摄的苏联电影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志,故D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可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3小题,第25、26题各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①合并税种(或赋役税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或按田亩核算或地租货币化);②力役货币化;③突出官府在丁银征收和使用中的地位;④简化纳税环节;(2)变化:①由注重气节到拜金主义(或追求金钱财富的价值观);②由重地位和礼数到重财产为标准的世俗观念;③由鄙视商人的风俗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原因:①一条鞭法的推行,白银的大量使用,加强了农民、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③市民阶层的壮大;④出现反理学(反礼教);⑤人们价值观和生活观发生变化【解析】(1)特点: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计亩征银”这些内容,-18-可概括出“合并税种(或赋役税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或按田亩核算或地租货币化)”;依据“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可概括出“力役货币化”;依据“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可概括出“突出官府在丁银征收和使用中的地位”、“简化纳税环节”。(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准确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再依据“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可以看出当时的变化这一是由注重气节到拜金主义(或追求金钱财富的价值观);依据“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可概括出由鄙视商人的风俗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依据“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由重地位和礼数到重财产为标准的世俗观念。原因:根据以上的回答,可以看到一条鞭法的推行,白银的大量使用,是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准确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对于问题中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这类比较的问题,主要依据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就能得出答案;关于原因,就要一方面依据材料,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另一方面要结合所学知识,把握住时代背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即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包括国务卿、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摘编自1787年联邦宪法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8-(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作用。【答案】(1)相同:①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②三权分立;不同:①1787年联邦宪法赋予美国总统较大的权力;②《临时约法》对临时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原因:①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为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②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需限制总统的权力。(2)作用:①从法律上否定君主专制,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②以法律确立民主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主权在民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失败;④民主平等思想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⑤《临时约法》后被袁世凯废除,作用是有限的。【解析】(1)相同: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发现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有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不同: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第二条可知,宪法赋予美国总统较大的权力大,而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说明临时总统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的权力大的原因是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为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中华民国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进行限制的原因是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需限制总统的权力。(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积极生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归纳其作用。在积极性上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近代化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迁等方面进行概括;其局限性可从《临时约法》后被袁世凯废除这个结果上来分析。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77年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年份高考作文题目-18-1977年(河南卷)《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西藏卷)《我的革命理想》、(上海)《知识越多越反动》1978年《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85年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1991年描写“圆”的想象物1994年《尝试》2022年《诚信》2022年《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2022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22年(江苏)品味时尚2022年(辽宁)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注:未注明省份的是当年全国卷题目)-18-围绕表中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1: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论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作文题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政治色彩;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作文题既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又把经济问题政治化;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问题受到重视;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高考作文题也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21世纪初,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关注效率、金钱、财富,诚信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作文题目更加开放、自由,从社会层面转移到精神世界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高考作文题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示例二:论题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论述:1976“文革”结束,1977年,在“两个凡是”的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1978年,改革前夕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反映在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和《树木•森林•气候》,体现了社会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注。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当时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中国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论题3:高考试题呈现改革开放的历史论题4:高考作文题重视呈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论题5:高考作文题呈现对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反思论题6:高考作文题呈现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时代主旋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题目的要求是:围绕表中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具体做到明确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其次,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所能反映出的问题,并拟出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阐释论题所需要的史实,进行条理清晰的论述。具体阐释可参看示例。示例一:论题1: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8-论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作文题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政治色彩;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作文题既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又把经济问题政治化;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问题受到重视;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高考作文题也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21世纪初,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关注效率、金钱、财富,诚信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作文题目更加开放、自由,从社会层面转移到精神世界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高考作文题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示例二:论题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论述:1976“文革”结束,1977年,在“两个凡是”的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1978年,改革前夕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反映在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和《树木•森林•气候》,体现了社会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注。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当时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中国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6:46 页数:18
价格:¥3 大小:149.1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