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2022学年本溪一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4小题,共88.0分)1.“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B.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C.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D.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答案】B【解析】题干大意是凡人性都是亲近自己的亲人,因为亲近亲人所以尊敬自己的祖先,因为尊敬祖先所以敬重自己的祖宗,因为尊敬自己的祖宗所以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因为同族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所以有国家的尊崇,因此是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贵族统治的制度。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权利和义务。本题注重抓关键词和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需要学生识记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3.19/2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C【解析】A、材料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分封制度,故正确;B、材料中“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指的是宗法制度实施的结果,是宗法制度的体现,故正确;C、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错误;D、地方分割制度指的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是将土地、人民分给王臣、贵族以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力,故正确;故选:C。本题以中国政制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对分封、宗法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解答题目时,掌握:分封制度是将土地、人民分给王臣、贵族以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职务。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大郡称守,小郡称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掌握南海郡的军事C.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和享有封地。故D说法错误,合题意。故D正确。ABC均是对郡县制的正确解读,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实行分封制C.秦朝实现宗法制D.根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19/20【解析】A.材料体现的不明显。B.材料并不是强调皇帝集权。C.秦朝逐渐打破宗法制血缘的限制。D.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因此答案选D。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度的特征来分析。这是202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5题。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解题时,学生要对秦朝郡县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准确把握。1.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B.中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D.军机处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的“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的信息可知宋代皇权进一步加强,相权进一步削弱,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宋代政治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了宋代政治,结合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势作答。2.中国古代史上,从汉朝到明清,历朝统治者先后设置“中朝”、“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他们的共同目的是(  )A.重用人才B.注重门第C.加强君权D.关注军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立中朝牵制外朝,以加强皇权,明清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所以他们的共同目的都在于加强君权。ABD不是共同目的,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要求学生结合中央官制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3.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分割相权C.阻止农民破产D.恢复分封制度【答案】A19/2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直接目的就是表面现象,直接能看出来的。根本目的就是隐藏在直接目的后的目的,是最终目标,所有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目的。材料反映的是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应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即可。同时要理解两个概念既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区别。本题考查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品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选官应注重品行B.选官须注重军功C.选官应注重文采D.应该保护官员【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不悉其行”的“行”指的是品行,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应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唐太宗的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与其说是历史题,不如说是一个打着历史幡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从表面上看这个题目与课标教材似乎无关,其实隐性考查学生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认识。是难得的好题。2.《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了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褪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最高监察机构B.最高立法机构C.最高行政机构D.最高司法机构【答案】D【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司法审判,而不是监督。B.材料并不是制定法律的事情,而是司法审判的过程。C.材料并不涉及到行政权力。D.从前面可以看出没有经过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出事,可以看出培训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19/20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古代希腊雅典最高司法机构是培训法庭,就可以正确的选择,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材料的能力。1.恩格斯认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由此可知古代雅典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  )A.城邦制形成B.梭伦改革C.克利斯提尼改革D.伯利克里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和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是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进一步削弱了氏族制残余。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改革。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其中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万民法D.自然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中第一个成文法,故B正确;习惯法不是成文法,万民法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之后,全是成文法,但在《十二铜表法》之后,自然法是法学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ACD项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罗马法中的《十二铜表法》,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去判断。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3.古罗马法中的“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表明在古代罗马(  )A.重视人文主义B.通过立法防灾治灾C.注重保护私人利益D.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答案】C19/20【解析】依据材料“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可以看出罗马法对私人利益的保护,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B.使人们对清政府的惋惜C.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A【解析】“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自秦朝设置太尉开始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对官员的监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 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B.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C.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答案】C【解析】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根本原因”。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监察制度,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19/201.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B.科举制度C.内阁D.军机处【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根据诗中的“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可以判断当时推行的是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是血缘、门第;唐朝时期推行科举制,选拔的方式是考试,这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庶族地主的兴起,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ACD不符合要求,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伏尔泰在评论某国的政治时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B.大革命后的法国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D.统一后的德意志【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可知是指君主立宪制,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正确;美国和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否定了君主制,故BC错误;统一后的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但带有专制主义色彩,与题干不符,故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光荣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19/203.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国家;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度,对其他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并为其他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1.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确立了共和政体C.德意志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将军是国家元首【答案】A【解析】A.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德国皇帝拥有较大的权力,反映出近代德国政体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近代德国不是共和政体。C.材料没有体现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D.在近代德国,皇帝是国家元首。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美国独立几年后,前殖民地居民承认1781年的《邦联条例》存在严重缺陷”。《邦联条例》最大的缺陷在于它使(  )A.中央政权软弱无力B.各州必须听命于中央C.南北各州之间矛盾重重D.美国与英国的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A.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的《邦联条例》规定的地方,各州有很大的权力,中央政府软弱无力。B.《邦联条例》规定之下,地方不必要听命于中央。C.南北各州之间矛盾重重不是《邦联条例》最主要缺陷。D.《邦联条例》体现不出美国和英国的矛盾。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国家结构,要求学生结合美国联邦制和邦联制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的政治环境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3.“金陵定鼎,平成永固之基。京曰天京,一一悉准乎天命;国曰天国,在在悉简乎帝心。”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19/20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占领北京C.中国同盟会会成立D.中华民国定都南京【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天京”、“天国”,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都城是天京,国号是太平天国,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解题的关键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太平天国运动中诞生的《资政新篇》(  )A.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反帝爱国产物B.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C.是中国近代首次出现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缺乏实践的基础D.是孙中山颁布的革命纲领【答案】C【解析】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当时不是反帝反封建。B.《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C.《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符合农民革命实践,缺乏基础。D.《资政新篇》不是孙中山提出的。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下列属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在通商口岸允许设厂C.实行责任内阁制D.中国内地贸易自由化【答案】A【解析】A.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B.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C.这是临时约法的内容。D.这是改革开放的内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要求学生结合<<南京条约>>具体内容来分析。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南京条约的内容就可以正确选择属于简单题。3.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19/20A.开放五个口岸B.要求设立公行C.规定五口通商D.中国自开商埠【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南京条约》中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可知这是规定了五口通商。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侧重于考查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本题考查对《南京条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A.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对欧美日各国进行打击。B.辛亥革命并没有直接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C.维新变法运动只是政治改革,没有进行激烈的军事斗争。D.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构成了重要威胁,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强大力量,迫使帝国主义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故选:D。本题主要考察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要求学生街和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历程和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来分析材料。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首先,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再次,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 ……日本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这场战争是指(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C.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日本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可以看出该战争是日本与中国的战争,并且日本取得胜利,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是英美德意日等国家联合发动,排除。C项是英国发动,排除。D项是英法发动,排除。19/20故选:A。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日本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的分析,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抗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以看出该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A项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是抗击日本的战争,并且中国取得胜利,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需要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的分析,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影响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A【解析】此题解决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光荣革命”的含义。此处的光荣意指没有发生流血的革命。B项符合英国革命的说法,不符合中国辛亥革命的说法,所以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并没有保留君主制,所以排除C项。D项既不符合辛亥革命也不符合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通过多次的革命斗争才取得了一定的革命成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并不是共和政体。19/20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此题解决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光荣革命”的含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领异。(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各地的反封建斗争。(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1.儿歌《两只老虎》起源于法国民谣,其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便是其中一个版本,这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北伐战争B.十年对峙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的背景,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本题以儿歌《两只老虎》为内容考查北伐战争。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北伐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2.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D.中国革命必须走城市道路【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B.从材料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应该是先占领农村,然后再占领城市,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材料没有体现出无产阶级政治权利。D.材料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项正好相反。故选:B。19/20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战略中心曾发生过多次的转移,其中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B.红军长征的胜利C.抗日战争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答案】B【解析】北伐战争的胜利使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而红军长征由江西瑞金出发,转移到陕北,实现了由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的转移。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本题从战略中心转移的角度考查红军长征,此题容易错选成北伐战争的胜利,要清楚两个历史事件的过程。2.“……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A.辛亥革命洪流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答案】C【解析】A.从材料中的四,万万同胞的团结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抗日战争,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长征没有团结4万万人。C.抗日战争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了材料中的4万万同胞的大团结。D.解放战争是内战,没有体现出国内同胞的团结。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3.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C.攻占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D.转入战略反攻【答案】C19/20【解析】A项是在战略防御阶段的1947年发生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战略决战,此时尚未渡江,是在江北,不符合题意;材料“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江指的是长江,由此可知这次战争是渡江战役,攻占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所以C正确;D项是在1947年夏天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不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发生在1946年到1949年之间的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等也需要了解。1.下列关于抗战胜利意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A.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D.直接导致了新中国的建立【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取得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推翻清王朝统治,是辛亥革命。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是北伐战争。D.新中国成立是解放战争的结果。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关于巴黎公社合理的评价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它是走农村道路C.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C正确;A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巴黎公社的相关内容。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19/201.“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一事件(  )A.五四运动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答案】A【解析】A.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五四运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B.材料没有体现出辛亥革命的特点。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D.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应该是北伐战争。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等可知涉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正确。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共和国宪法B.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C.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D.推行“一国两制”政策【答案】A19/20【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1954年宪法,故A项正确;B项是在1949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B错误;C项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C错误;D项中的一国两制于80年代提出,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部宪法颁布,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从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共五年,代表人数一共一千二百多名,一共举行了五次会议,都在首都北京召开。其中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国务院,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其他四次会议于1955年至1958年每年各举行一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邓小平的智慧是提出(  )A.四项基本原则B.“一国两制”C.恢复高考D.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指的是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解题的关键是“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国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2.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是指(  )A.一边倒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C.中日建交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ACD与材料无关,排除;联系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尼克松”“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19/20本题考查了中国现代的外交,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22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出一国两制,且题干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A项错误。。BD项明显错误,国共两党之间利益是有根本区别的,故排除。台湾蒋介石海军没有阻拦驰援南海东海舰队,说明海峡两岸在维护国家主权上是一致的,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C项正确。故选:C。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2.有西方报纸对图1某会议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此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  )A.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C.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答案】A【解析】A依据题干“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和图片信息,可知周恩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故A项正确;B“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19/20C“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干“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指尼克松访华,不符合题干图片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日内瓦会议,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准确解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日内瓦会议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印度支那的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A.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原则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A项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出“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联系所学,推断此次国际会议是1955年的亚非会议,它是第一次召开没有帝国主义参加的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独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B项正确;1953年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主要理解中国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高考常考查其背景、内容、特点、意义等,学习时要留意。2.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北伐胜利B.五四运动爆发C.中国共产党诞生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成立【答案】C19/20【解析】A.北伐胜利,没有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五四运动爆发,不符合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个特点。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的民族革命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不符合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特征。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共产党成立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成立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重要的共识,通称“九二共识”。即(  )A.和平统一B.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经济C.一国两制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D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九二共识”,应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掌握“九二共识”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九二共识”的内容的识记。本题考查对“九二共识”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英国和美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材料一唐分官阶为九品……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若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奉侍皇帝。故就官职名义言,这三个官原本都是内廷官。中书主发令……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这样设置官职的主要目的。材料二: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国王统而不治。--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的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历程。19/20材料三(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个言原本都是内廷官”,可见内廷官变为政府官员;由材料“中书主发令-门下省所军是种副权。尚书首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可见三分工负责,互相制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三省分工协作,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彼此牵制,相权分散,加强皇权。(2)材料中叙述的是英国的政体,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1689年《权利法安》1701年《王位继承法》来限制王积扩大议会的权利,到责任内图的确立在18世纪中期,国王统而不治称为虚君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3)“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カ,这种权カ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別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亮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隍,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決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家必须经两院批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対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体现了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国家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的分权制衡。故答案为:(1)特点:内廷官变为政府官员(外廷官),三省分工负责,互相牵制。目的: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2)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法案等来限制王权,国王开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最终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3)分权与制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衡;立法、司法、行政分权与制衡。【小题2】【小题3】【解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是考查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3)本题主要是考查美国的分权与制衡原则,要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本题考查对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4:53 页数:20
价格:¥3 大小:144.0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