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详细版)(2022秋季)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22秋)177,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画面。【教学过程】[板块一]看图诵诗,激趣导入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1)出示单元篇章页,引导:观察图画,说说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2)引读诗句:滔滔江水,流长邈远;重重青山,若有若无。这便是——学生齐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3)明确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展示了大自然美丽多姿的画卷。我们学习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去感受自然之美。2.课题导入。(1)课件出示诗句。课件出示: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其七)(2)学生齐读。猜一猜:这几句诗是写什么的?(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观潮》,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读“资料袋”,了解“潮”。①出示课后“资料袋”,指名读。②教师补充介绍: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切入,引导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通过吟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句导入课题,为后面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做好准备;结合“资料袋”介绍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板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第一组:屹立昂首第二组: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震动第三组:霎时余波177,(1)指名认读词语,相机正音。“屹”读yì,“鼎、崩”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2)同桌交流,自主识记。(3)重点指导。动作演示:屹立、昂首。归类识记:顿时、霎时。看图识记:鼎、沸。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2)梳理写作顺序:说一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3)梳理句子: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指名读,相机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4)再读前面的三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写的是潮来前,第二组写的是潮来时,第三组写的是潮去后)[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课堂上进行字词预习检查,只对难字进行指导。词语分组出示是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帮助。[板块三]了解大潮,领略奇观1.学习第1自然段。(1)浏览课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指名说,相机理解词语:自古以来、天下奇观。(出示第1自然段)(3)齐读。(4)小结:这段话概括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过渡:我们先来领略一下潮来前的奇观。2.学习“潮来前”,领略“潮之奇”。(1)想画面: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景物。②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2)说画面:指名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3)讲体会:读了描写观潮者的语句,你感受到什么?(4)指导朗读:朗读这一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慢,声音不要高。(5)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设疑承接前面的导入,自然地进入第1自然段的学习,再通过抓重点句子来想象画面。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前的奇观。[板块四]观察比较,学写汉字1.读字组词。(1)课件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汉字。(2)指名读。注意“堤”“阔”“滚”的读音。2.观察字形,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如“顿”“逐”。3.观察结构,分类指导书写。(1)引导观察并分类。课件出示:左右结构:潮、据、堤、盼、滚、顿、渐、堵、犹上下结构:崩、震、霎、余177,半包围结构:阔、逐(2)分类指导书写。①教师分类范写,提示书写要点。“据、提、盼、滚、堵、犹”左窄右宽;“崩、震、霎”上扁下大,注意上下部分要写紧凑。②学生临摹练习。③互评再练习。4.课堂小结。5.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写字训练,已经会观察字形结构,并掌握了一定的书写规律与方法,采取分类指导书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读词语。课件出示: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1)指名读词语。(2)齐读词语。(3)根据词语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来啦!读了这些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2.说画面。(1)指名交流。(2)过渡: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设计意图]这组词语的出示,一是巩固新词,二是借助词语想象画面。这组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重点词语,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板块二]想象画面,感受奇观1.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1)引导发现描写顺序。①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是怎样过来的?请圈出表示方位变化的词。②填空。课件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白浪形成一堵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③交流: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④小结: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把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景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板书:远——近)(2)教师范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印象深刻的语句。(3)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品读重点语句,倾听声音。课件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177,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①联系生活经验想象。你听过闷雷声吗?潮来时首先传来的声音就好像闷雷滚动。②理解“山崩地裂”,想象声势。③课件播放音频:潮来时的声音。④指导朗读: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指名读——齐读)(5)品读重点语句,观察样子。课件出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①“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浪潮)②读句子,想象画面:浪潮是怎样变化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指名交流)引导:“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是怎样的情景?“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情景?③观看视频。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④指导朗读:想象大潮的样子,读出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自由读——指名读——齐读)(6)小结:课文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板书:声音样子)2.学习“潮去后”,深化“潮之奇”。(1)想画面:自由读第5自然段,圈画描写潮去后的词句,想象潮头西去的情景。(指名读,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2)说画面:余波漫天卷地是怎样的画面?江面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3)指导朗读:想象潮去后的画面,读出气势。(4)感受“奇”:潮来前、潮去后出现两次“平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反复读之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特色、描写顺序、修辞手法,抓住重点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板块三]借助诗歌,感受奇观1.读《浪淘沙》(其七),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交流。预设:写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吼”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3)学生齐读全诗。(4)找出课文中与诗的内容相关的语句。(5)师生合作朗读。教师分行读诗,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2.搭支架,背诵第3~4自然段。(1)看关键词背诵。第3自然段:传来隆隆的响声→江面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2)用填空的形式引导背诵。那条白线__________。再近些,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3)全班一齐背诵。[板块四]内化语言,迁移运用1.小组活动:我来做导游。(1)教师倡议: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做一次小导游吧,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177,(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我来做导游”活动建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中,任选一部分介绍。●介绍时可以用文中的语言,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或运用相关资料。●介绍时语言要符合导游这一身份。(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2.仿照第3~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课内指导,课后完成)提示: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借助连接词写清变化过程,可以写这些事物变化的情景,如,月亮出现在天空中;蒲公英渐渐飞远;小猫听到动静……[设计意图]这里的两个环节都是为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我来做导游”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激发热爱自然奇观的情感;仿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是书面表达的实践,适时地将阅读中习得的某种写作方法进行练习运用,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逐渐增强。【教学后记】2走月亮【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教学重难点】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2.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展示月夜图,配以抒情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1)激起回忆,找体验。教师:同学们有和亲人在月下漫步、闲聊的经历吗?当时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名交流)(2)过渡:月下漫步,别有一番情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月亮》,去感受月下的诗情画意。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177,预设:“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过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创设月夜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揭示课题,也为学生仿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做好铺垫。[板块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走月亮”是什么意思?“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镀亮田埂闪闪烁烁(1)认读正音:指名读,重点指导“卵、穗、埂、烁”的读音。(2)识记字形:熟字加偏旁,例如:谷——俗、度——镀、更——埂、惠——穗、乐——烁。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4.学生默读课文,用“△”标出“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的地方。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小路、溪边、村道、田埂。5.梳理脉络。(1)引导: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几次,请用“____”标出来。(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啊,我和阿妈走月亮……(3)教师点拨:“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这句话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填写下表。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小路上走月亮第(4)~(5)自然段溪边走月亮第(6)~(7)自然段村道、田埂上走月亮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设计意图]在检查生字新词的过程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文的规律,字在词中呈现,字词再回文中巩固。根据课文结构特点,即“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从整体入手,再通过填写表格来梳理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板块三]朗读课文,想象画面1.师生合作朗读第1~3自然段。2.朗读课文,想象“月亮升起”图。(1)边读边思考。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在村间小路上看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3)赏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①朗读发现。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②听读想象。展开想象,跟随作者一起看月光照亮的景物,你脑海中的画面在怎样变化?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177,③朗读体会。月光好像把地上的一切都依次照亮了,月光是那样明亮、柔和!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自由读——指名读)④小结:“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一切都那么明亮、柔和。[设计意图]以读为本,通过朗读,进入“月亮升起”图;再朗读,想象画面,发现手法,感受画面;最后将感受用朗读呈现。[板块四]观察比较,练习写字1.引导分类。(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1)引导观察:请认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看看可以分成几类。(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左右结构淘洼坑填稼稻俗跃鹅卵上下结构葡萄熟上中下结构牵半包围结构庄2.分类指导书写。(1)指导左窄右宽的字,范写“稻”,其余的字提醒关键笔画和易错的地方。(2)指导左右等宽的字,范写“卵”,提示:“卵”字左边不要少写了长撇。(3)范写上下结构的字,提示:“葡”“萄”上小下大,“熟”上大下扁。“葡”中的“甫”不要忘了写点,“萄”中的“缶”的竖不能出头。(4)学生练写,同桌互评。3.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书写汉字的能力,采取比较分类的方式指导学生书写,既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有效性。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2.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3.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教学过程】[板块一]想象画面,背诵积累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2)回顾导入:秋夜,月亮从洱海那边升起,月光如洗,照亮了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月光多么明亮、柔和!“我”和阿妈走月亮,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2.朗读课文,想象“月下溪边”图。(1)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用横线画出写景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的联想的句子。(2)朗读写景的句子,引导交流。①预设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a.想象画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比较喜欢哪个词语?b.概括画面:你能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吗?(溪水流香)c.指导朗读:溪水一路欢歌,流淌着花草的清香,流淌着皎洁的月光。请用轻柔的语气读出月夜的宁静、美好。(指名读——齐读)②预设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a.想象画面:读了这一句,你脑海中又浮现了怎样的画面?177,b.换词比较:把“抱着”换成“映着”,行吗?(“抱着”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景象,美好和谐,充满温馨感)c.概括画面:你能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吗?(水塘抱月)d.指导朗读:天上一个月亮,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多么奇妙的景色!谁能想象美景,边做动作边读?(3)朗读写联想的句子,引导交流。①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②引导:“我”和阿妈在小溪边做了什么?请简要概括。(洗衣做船)你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亲子画面,浓浓亲情)3.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1)营造朗读氛围:变换句子排列方式,语段变成小诗。课件出示: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2)指名比赛读,熟读成诵。(3)展示背:指名背诵——全班齐背。[设计意图]课文以“走”为线索,呈现给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所以这一板块以“月下溪边”图作为重点指导学法。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指导背诵旨在积累语言,实现教学目标——背诵第4自然段。[板块二]自主学习,想象画面1.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象“月下田园”图。(1)梳理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4自然段的?课件出示:●朗读想象:朗读语句,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描述画面,给画面起名字。●交流感受:交流从画面中感受到什么,试着读出来。(2)学生自主学习:按照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进行自学。(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预设1:(出示句子)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177,点拨: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并描述。秋天,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硕果累累,果香四溢,沟水欢唱……朗读时表现出丰收的喜悦。预设2:(出示句子)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点拨:这一句是作者由眼前的稻田联想到的。种油菜、栽水稻、找兔草、吹蒲公英等一幅幅画面切换,能充分联想到人们辛勤劳作、丰收在望的景象。(5)赏析重点语句。读着语句,想着画面,你发现哪些语句写得很有趣呢?读出来与大家分享。课件出示:●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重点引导:第一句: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秋虫、夜鸟、鱼儿发出的声音,是从听觉去感知的。你能接着往下写吗?第二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沟水对什么满意?为什么满意呢?第三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在哪里?2.想象“月亮牵星”图,感受浓浓的亲情。(1)师生合作朗读。师指着板书说:“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小路,走过溪边,走过村道、田埂,有时,阿妈给“我”讲……走着,走着;生接读四个“走过”。(2)补白想象:“我”和阿妈就这样手牵着手,走着走着,还会走过哪些地方?(3)看图悟情:如果你和妈妈在月光下这样走着,你会是什么感受?(快乐、兴奋、幸福)(4)理解语句:文中的“我”就跟你们一样无比幸福、快乐,所以月亮牵着小星星,仿佛就是“我”和阿妈手牵着手。多么美妙、温馨的画面啊!3.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想象画面,同作者一起走月亮,感受了我国云南洱海边的美丽图景,也感受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分享了“我”的幸福与快乐。(板书:景美情浓)[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进行教学实践。朗读、想象、赏析、感悟、朗读,如此循环往复,在朗读中想象语言所呈现的画面,在想象画面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受所描绘景物的美好,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板块三]迁移运用,读写结合1.朗读第6自然段,回顾画面。学生自由读后交流汇报。2.引导探究写法。(1)想一想:这些画面中,哪些是“我”的所见?哪些是所想?(2)说一说:说出文中描写“我”的所见所想的语句。(3)小结:所见,不光是眼睛看到的,还指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是多种感官感受到的现实情景。所想,指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些联想。3.引发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回想。(1)引导: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月亮?在月光下做了什么?预设:与亲人在月下散步,与伙伴在月下游戏,赏月引发种种遐想,等等。(2)点拨:在月光下,你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4.写一写。仿照第6自然段,从看、听、闻、想等不同角度写自己在月下的某个情景。(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安排课后完成)5.积累佳句。(1)找一找: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2)抄一抄:抄写课后第三题中的句子。177,[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方能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探究第6自然段的写法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述生活中的所见,给人形象的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闻其香。【教学后记】3*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1.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现代诗二首》。(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引导:请打开书,看看两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2.简介作者。(1)提问: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2)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课件出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板块二]初读诗文,读好诗句1.初读诗句,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2)认读字词。课件出示:归巢芦苇剪秋罗霸占眠①指名认读。提示:“巢”是翘舌音,“眠”不能读成了“民”。②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巢”的小篆字形,引导:你怎么记住它?点拨:“巢”是象形字,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筑巢于树上。出示“眠”:你用什么方法识记?引导组词:安眠、睡眠、失眠、冬眠、不眠之夜。③看图理解词语。出示“芦苇”“剪秋罗”,请学生指图读词语。(3)练读诗歌。个人自读——同伴互读——指名朗读。177,2.再读诗句,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指导停顿。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板块三]指导自读,想象画面1.默读阅读提示。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自读《秋晚的江上》,用横线画出诗中的景物。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鸟儿、斜阳、江上、芦苇。3.阅读第一小节。(1)指名读,说说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倦鸟归巢,斜阳夕照。(2)引导看图:归巢的鸟儿是怎样飞的?倦了的鸟儿是怎样驮着斜阳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3)品“驮着”:诗中哪个词语让这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诗意?(“驮着”,把“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4)齐读第一小节。4.阅读第二小节。(1)指名读,说一说你脑海中又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2)学生描述画面。预设:鸟儿翻飞,斜阳一瞬间把江面染红了,把头白的芦苇染红了。(3)引导:谁来演一演鸟儿“双翅一翻”的动作?(4)看图:鸟儿把斜阳掉到江上,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课件出示:播放夕阳映照江面,把白色芦苇染红的视频。5.想象画面,齐读全诗。[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学生对现代诗还是比较陌生。这一板块指导学生阅读《秋晚的江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读懂诗歌,领会阅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这是“授之以渔”,很有必要,也为后面的自主阅读做好铺垫。[板块四]自主阅读,想象画面1.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2.自读《花牛歌》,想一想:花牛在草地上有哪些不同的活动?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坐、眠、走、做梦。3.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读一读:小组4人轮读诗歌。●找一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花牛?●说一说:看文中插图,描述想象的画面。●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177,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1: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哪些?(草地、花牛、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预设2:第一节,想象画面——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点拨:出示花牛和剪秋罗的配图,借助展开想象。预设3:第二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点拨:抓住“眠”“霸占”两个动作展开想象。“霸占”通过拆字组词来理解。预设4:第三节,想象画面——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点拨:“甩得滴溜溜”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到什么样的花牛呢?小尾巴摆得欢快的样子凸显了花牛的可爱,读着充满童趣。预设5:第四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点拨:“偷渡”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慢慢落山的样子,可以联系诗句来理解,表明时间悄悄地溜走,花牛玩累了,又进入了梦乡,营造出静谧、安逸的氛围。5.朗读全诗。(1)男女生分小节轮流读。引导: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发现画面有什么变化吗?(自由发言)(2)小结:第一、三小节的画面充满动感,花牛显得顽皮可爱;第二、四小节的画面变得静谧,花牛又是那么悠闲、自在。(板书:顽皮可爱、悠闲自在)(3)指导朗读。“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对被压扁的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读得轻快、俏皮些,表现出花牛的顽皮、悠闲。(4)齐读全诗,读出动静交替的变化。6.拓展练笔: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仿照着写一节(两行)诗。[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紧扣学习提示进行教学。学生在边朗读诗句边想象画面中读懂诗意,走入诗境,体悟诗情。学生在反复地朗读诗歌和描述画面中锻炼了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体会诗中画面的动静交替。【教学后记】4*繁星【教学目标】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3.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繁星满天的)(1)引导:同学们仰望过星空吗?看到星空,你会产生哪些遐想?(2)导入:作家巴金爷爷也喜欢仰望星空,他看到了怎样的星空呢?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繁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理解课题。177,提问:“繁星”是什么意思?(密密麻麻、星群密布、无数)[设计意图]创设仰望星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生活中观察星空的回想,自然地导入课题,由课题“繁星”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板块二]梳理内容,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繁星的?看到了怎样的繁星?各有怎样的感受?填写学习单。2.交流汇报,感知内容。(1)指名学生交流填写的内容。课件出示:时间地点繁星的样子感受从前家乡庭院密密麻麻最爱三年前南京菜园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如今海上游轮无数半明半昧摇摇欲坠觉得自己像小孩睡在母亲的怀里(2)引导:请横着看表格的每一行,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预设:第1自然段写“我”从前在家乡庭院纳凉时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第2自然段写“我”三年前在南京住所的菜园看繁星,觉得光明无处不在。第3自然段写“我”如今在海上看繁星,觉得自己像小孩睡在母亲的怀里。(3)引导:请竖着观察四列表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①以时间为线索,围绕繁星,展示了三幅画面。②时间在变、地点在变、繁星满天的画面在变,但“我”对繁星的喜爱没变。(4)引导:请根据表格,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课文讲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不同时间段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和感受。[设计意图]巧妙设计学习单,课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通过默读课文,交流填写学习单,借助学习单概括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板块三]朗读课文,想象画面1.结合“阅读提示”,明确目标。出示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学生齐读。2.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繁星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3.引导学生交流。(1)预设1:交流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①指名朗读。②引导想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密密麻麻)(2)预设2:交流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①指名朗读。②引导想象:作者在南京菜园看到的繁星是怎样的?(板书:星群密布)这与在家乡庭院看到的繁星有什么不同?预设:“密密麻麻”是星星又多又密;“星群密布”指星星是一群一群的,密密麻麻地分布。③引导:读着这段文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④提问:星光微小,作者为什么感觉到“光明无处不在”?177,预设:虽然星星的光亮很微小,但因为星星一群一群,分布又广又密,所以感觉“光明无处不在”。青年时的巴金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觉得“光明无处不在”。(3)预设3:交流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①提问: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星星?②认读词语:读词语“半明半昧”:“昧”读mèi,不能读成wèi;右边的“未”表示树木上部的柔枝嫩叶,“日”和“未”合起来表示“日上树梢”,这时天还没完全明亮。读词语“摇摇欲坠”:“坠”读翘舌音,不能读成了平舌音。组词:坠落、下坠。③引导想象:读着这些语句,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星星悬在空中,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忽闪忽闪的,随船而动,离海面很近,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4)学习作者的联想部分。①引读课文:这样的繁星,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指名朗读)②引导交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是怎样的画面?③提问:作者为什么感觉“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④出示课文插图,指名交流。预设:满天繁星很低很低,像萤火虫一样在“我”身边飞舞,对“我”眨眼睛,同“我”小声说话,给海上的“我”带来了光明和温暖。⑤合作朗读:男生读描写繁星的语句,女生读描写联想的语句。4.回读课文,发现写法。(课件出示三个写繁星的语段)(1)指名分组读语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繁星的?(数量、光亮、姿态)(2)提问:课文展示了三幅繁星图,作者重点写了哪一幅?是怎样写的?预设:重点写了海上繁星图,先描写星空,再写自己的想象和感受。(3)小组交流:这三幅繁星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画?说说自己的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幅,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指名朗读)点拨: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流露出作者对繁星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读时除了想象画面,还要表现这种感情的变化。[设计意图]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境美。[板块四]联系生活,仿写“繁星”1.引导学生欣赏繁星。课件出示繁星。2.诵读冰心的《繁星(一)》。课件出示: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3.引导交流:繁星闪烁,引发了作家美妙的联想。在你的眼中,夜晚的繁星又是什么样的呢?提示: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看星空?繁星是什么样的?当时有什么感受?4.小练笔: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提示:(1)仿照课文的写法,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联想到的。177,(2)用上积累的语句表达。(3)写完后,同桌互相交流、评价。[设计意图]基于前面的学习中所圈画的描写繁星的语句,从数量、光亮、姿态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体会作者观察繁星的角度,把握繁星的特点。继而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交流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激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积累的语句进行表达。这样学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教学后记】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话题交流,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2.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教学重难点】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课前调查,发现问题1.填写环境问题调查表。(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课件出示:调查人:年月日地点环境问题及危害我的感受校园小区公园河流……(2)方法指导。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预设:现场观察、读报、上网、采访群众、看电视、听广播……2.搜集整理资料。方法点拨:大家在搜集问题的时候,可以拍照片、搜集、录音、做小卡片……[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获得了交流的材料,让学生切身感受人类的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唤起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增强了参与话题的兴趣。[板块二]环境对比,引出话题1.欣赏自然美景图。课件出示本单元课文插图或美景图,播放背景音乐。引导: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我们心旷神怡,心潮澎湃。2.观察课文情境图。(1)过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可是,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四幅插图。177,(2)引导交流:四幅反映了哪些环境问题?你想说点什么?(指名交流)3.教师小结: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排废气,乱砍滥伐……只要大家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在危害着我们的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聊聊“我们与环境”这个话题。(板书话题:我们与环境)[设计意图]先创设情境出示自然美景图,唤醒学生的美好体验,再用四幅形象直观地展现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两者形成强烈对比,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打开思路,激发交流的欲望,水到渠成地引入话题。[板块三]结合调查,交流问题1.小组交流。引导:课前,同学们对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课件出示:交流内容:●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什么危害?●对环境问题进行归类。●推选一名“最佳发言人”。2.全班交流。(1)各小组推选发言人。(2)课件出示交流要求。课件出示:●发言时,要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认真倾听,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3)师生交流。教师提问:你调查的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什么危害?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视频等资料交流。(4)生生评价。引导:你们觉得他说得怎样?是否做到了“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5)多向交流。引导: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要提问或补充的?3.问题归类。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这些问题,可以归为哪几类?预设: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空气污染……[设计意图]实践调查后进行交流,分组活动,说出自己发现的环境问题以及看法,做到了人人参与。整理出问题,为后面提出建议做好准备。明确提出交流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板块四]创设情境,提出建议1.引出话题: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2.创设情境,示范交际。(1)情境一:开车时停候时间长,小伙伴提议大人将汽车熄火,说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课件播放视频)①提问:遇到堵车这种情况,怎么做才能保护环境呢?②指名交流,相机提问:这样建议的理由是什么?③引导评议:你觉得这个建议好吗?(2)情境二:课件播放录像——教室无人时灯也开着。①设问:教室无人时灯也经常开着,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③指名全班交流,师生评议。177,3.教师小结:大家能围绕话题积极发表看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建议,启发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这一环节创设两个情境为口语交际示范引路,将交际话题细化、具体化,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阐明理由,并相互评议,学生在听、说、评议中锻炼了交际能力。[板块五]自由发言,评选建议1.引导交流:针对大家发现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1)明确交际要求。课件出示:交际要求:说:围绕话题说建议,不跑题。听:判断发言是否跑题,思考提出的建议是否切实可行。(2)小组交流。(3)全班汇报。2.评选保护环境的十条建议。(1)导入: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各小组围绕环境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建议。现在,我们要从中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2)讨论:什么样的建议才能入选?请大家讨论一下入选标准。(3)学生交流,相机归纳:能否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是否简单易行。(4)全班讨论、评选。①学生推荐,并说出选和不选的理由。②归纳十条建议并排序。课件出示:一、不要浪费纸张,纸张来之不易!二、不要乱丢乱扔,影响校容校貌!三、出门随手关灯,不浪费一度电!四、用完水关龙头,节约每一滴水!五、不高声喧哗,创一份宁静之美!六、不随地吐痰,留一方卫生之地!七、不使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八、不随意抽烟,给你我洁净空气!九、爱护树木花草,共享一片蓝天!十、绿色出行,环保又健康!3.阅读《全球青少年环境公约》。4.设计制作关于保护环境的海报。(1)小组分工完成海报。(2)全班交流,评议。(3)张贴在班级布告栏。5.作业:进一步美化海报,打印后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的布告栏。[设计意图]围绕整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学生发言之前,提出交际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训练交际能力。评选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制作关于保护环境的海报并张贴,做到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教学后记】177,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学目标】1.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2.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教学重难点】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写清楚。2.尝试从不同角度推荐,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打开思路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的插图,再补充几幅。引导:水乡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村头的小树林是我们的乐园……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这节课,我们来围绕“推荐一个好地方”写作文。(板书话题)2.理解“好地方”。(1)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是“好地方”?(学生交流)(2)引导:自己喜欢的地方都可以叫“好地方”,请说说你喜欢的“好地方”的名字。(3)小结:“好地方”可以是风景名胜,可以是美食广场,可以是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还可以是一个好玩的小花园、小树林……只要我们喜欢,就可以推荐给大家。3.推荐一个好地方。(1)教师提问: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课件出示:推荐的地方位置特别之处(2)学生填写推荐表。(3)同桌交流。(4)指名学生全班交流。提供句式:我推荐的地方是__________,这个地方在____________。它的特别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问题和表格作为支架,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推荐心目中的好地方。[板块二]明确要求,读中学写1.明确要求。(1)请同学们默读教材,说一说本次的习作要求是什么。学生自由读后,指名交流;师点拨总结,明确要求。(2)课件出示习作要求。课件出示: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吸引大家去看看。(3)过渡:怎样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呢?我们来读一读推荐一个古镇的理由。2.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课件出示:推荐一个古镇:177,●这个古镇很美……●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1)指名读推荐理由。(2)小组讨论:这三条推荐理由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说的?(3)指名交流,相机板书。(从不同的角度写:景色、风俗、美食)3.补充推荐表。(1)引导:请抓住你推荐的好地方的特别之处,写出2条以上的推荐理由。(2)展评:出示学生的推荐理由,师生评议是不是从不同角度来写的。4.交流讨论。(1)引导:如果就用这三句话作为推荐理由,能吸引你去小镇看一看吗?为什么?(2)提问:每个理由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这是什么意思?预设:这三句话是概述,省略号省略了具体内容,即分述部分。(3)小组讨论:怎样把推荐古镇的理由写清楚,吸引大家去看看呢?(4)课件播放微课。小伙伴1:“这个古镇很美”,要讲出这个古镇哪些地方美,美在哪里,才能让读者对“这个古镇很美”有较深刻的印象。小伙伴2:“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浮想联翩,我仿佛看到了当地的渔民嘿哟嘿哟地使劲划着船,或是走街串巷,去亲戚家做客。小伙伴3:“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油饼、麻花、米糕、米酒、汤圆、臭豆腐……瞧!那边有人正吃着黏黏的麦芽糖,看得我垂涎三尺。我最喜欢吃臭豆腐,嫩嫩的臭豆腐放入油锅里一炸,金灿灿的,虽然闻起来臭臭的,可是配上甜甜的酱料,味道好极了。这里可真是吃货的天堂啊!5.练写片段。(1)练写:请根据你的推荐表中填写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条理由写清楚。(2)展评:课件出示评价单。课件出示:●抓住了特别之处。●写清楚了推荐理由。①学生自读自评。②同桌互读互评。③全班展示,师生评议。[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通过例子引路,读中悟写,读推荐古镇的理由,发现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的;再小组讨论,微课悟法,掌握写推荐理由的方法,吸引别人去看看;最后学生练写片段,并进行评价。第2课时【课时目标】1.完成习作。2.修改习作,举办“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教学过程】[板块一]例文引路,完成习作1.谈话:上节课,同学们抓住“好地方”的特别之处,将一个推荐理由写清楚了。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习作,从多个角度抓住它的特别之处,让推荐的理由更充分,让“好地方”更吸引人。2.分享下水文。课件出示:这个古镇很美。清晨,阳光照射到水面上,波光粼粼。夜晚,灯火通明,金灿灿的古建筑倒映在水面上,让人陶醉其中。风景如画的古镇,令人流连忘返。177,在这里可以了解人们以前的生活。“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浮想联翩,我仿佛看到了当地的渔民嘿哟嘿哟地努力划着船,或是走街串巷,去邻居家做客。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油饼、米糕、米酒、臭豆腐……瞧!那边的游人正吃着黏黏的麦芽糖,看得我垂涎三尺。我最喜欢吃臭豆腐,嫩嫩的臭豆腐放入油锅里一炸,金灿灿的,虽然闻起来臭臭的,可是配上甜甜的酱料,味道好极了。这里可真是吃货的天堂啊!(1)引导:老师写了一篇推荐古镇的下水文,听老师读一读。(2)引导评议:你们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3.学生自主完成习作。[设计意图]在学生领悟了例文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后,再分享下水文,指导学生把想好的推荐理由写充分,这样把理由写充分的方法就细致、具体化,学生易学,顺利实现由写好片段到写好全文的过渡。[板块二]评价修改,分享习作1.引导评价:同学们都已完成了习作,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哪些“好地方”能吸引人。(1)出示习作评价单。课件出示:●介绍清楚。★●理由充分。★★★●能吸引人。★说明:“理由充分”共三颗星,有一个特别之处,得一颗星;每增加一个理由,加一颗星。(2)学生自读自评:有没有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有没有把理由写充分。根据习作评价表,评评自己能得几颗星。2.展示习作,全班评议。(1)指名朗读习作。(2)引导交流:预设1:习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好地方”的特别之处的?能吸引你吗?预设2:你认为这篇习作能得几颗星?预设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3.学生自主修改习作。4.小组评议:对比阅读习作,评一评——修改后的习作,能提升“好地方”的吸引力吗?5.展示学生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习作。(1)引导交流:你为什么这样改?(2)引导评价:文中哪些地方能吸引你?6.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工整规范地誊写习作。7.举办“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1)小组推荐;(2)请被推选的同学分享优秀习作;(3)全班展评。[设计意图]围绕习作要求拟定习作评价单,通过自评发现不足,再师生共评引导修改,以点带面完善习作,最后组内对比评修改前后的习作,互相学习并体会进步的喜悦。通过“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再度赏析优秀习作,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学后记】177,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4.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5.朗读、背诵古诗《鹿柴》。【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课文,交流方法1.联系单元导语。(1)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2)导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生齐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3)提问:请大家回顾本单元的课文,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边读边想象画面的。2.学生交流,相机引导。预设1:读《观潮》,我边读边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预设2:读《走月亮》,我随着作者一路走,一路欣赏月下的美景,脑海里不断切换画面。预设3:读《现代诗二首》,我一边读一边想象倦鸟驮着夕阳飞翔的样子,仿佛听到了鸟儿的阵阵鸣叫声……预设4:读《繁星》,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繁星向我眨着眼睛,仿佛听到海浪的声音。3.引导梳理方法。(1)引导:边读边想象画面,让我们从课文中感受了自然之美。让我们来听一听小伙伴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的内容。(2)指3名同学朗读。(3)提问:从小伙伴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哪些“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教师板书:看样子听声音闻味道)(4)点拨:读文章,我们除了想象文中描写的样子、声音、味道外,还能想象什么?预设:“触摸”的感觉。(5)小结:读文章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画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拓展运用方法。(1)课件出示朱自清《春》片段。课件出示:17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kē)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3)引导交流: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5.过渡:汉语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不仅句子可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就连一个词语也会使人浮想联翩![设计意图]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上教学“交流平台”,以本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为线索,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交流阅读方法,再让学生阅读小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展运用,将读文章时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的方法付诸实践。[板块二]读记词语,想象画面1.读词语,说发现。(1)自由认读:借助拼音把词语读正确。(2)检查认读:指名读——齐读。提示:“悄无声息”的“悄”读第三声。(3)引导发现:指名学生分行认读,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的词语。(4)指名学生交流。预设:不同:上面一行形容声音嘈杂,音量大;下面一行形容声音小或没有声音。相同:八个词语都是形容声音的,都富有画面感。2.读词语,想象画面。(1)引导交流:读这些词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预设:读“人声鼎沸”,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人们站在大堤上观潮的场景,听到了人们的喧闹声、欢呼声。读“锣鼓喧天”,我仿佛看到了过春节的喜庆场面,人们敲锣打鼓,扭秧歌,舞狮舞龙……读“震耳欲聋”,我想到了惨烈的战争场面,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读“响彻云霄”,我想到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情景……读“低声细语”“悄无声息”,我想到了寂静的月夜,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读“鸦雀无声”“窃窃私语”,我想到了夜晚空旷的原野上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点动静,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3)填写词语。课件出示:老师一走进教室,原本(人声鼎沸)的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4)小结: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3.积累词语,拓展补充。(1)读记词语。(2)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声音的词语?(声如洪钟、如泣如诉、絮絮叨叨、呢喃细语等)[设计意图]文字能激发人的想象。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边读词语边想象文字背后的声音和画面,让词语学习具有情境感,同时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板块三]运用词语,描述事物1.发现规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两组词语。(2)女生读左边的词语,男生读右边的词语。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3)学生讨论交流。177,预设:左边是表示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词语,右边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2.运用词语。(1)提问:你能用右边的一两个词语,描绘左边的某个事物吗?(2)教师示范。课件出示:忽然,哧的一声,一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冲上了天。啪!一朵五颜六色的“花”霎时在夜空中绽放,美丽极了。不一会儿,它又像仙女散花一般落下来了。(3)练习描绘。①梳理方法:选择一种事物,先想想与这种事物相关的场景,再用上加点的词语描绘出事物的变化。课件出示:●想象事物的动态变化。●用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②同桌交流——指名交流。(4)学生练写:把描绘的画面写下来,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5)全班展评。[设计意图]运用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事物,旨在让学生把某种事物的动态变化描绘清楚,这一练习也紧扣了单元语文要素。教学时,在读中发现词语的特点,联系生活体验想象事物的动态变化,注重示范引导。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和联系,再明确要求,接着示范引路,帮助学生领会描绘的方法,最后学生进行口头描绘并写下来。第2课时【课时目标】1.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教学过程】[板块一]书写提示1.谈话导入:俗话说“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能让人终身受益。那么,怎样才能写得一手好字呢?2.观察书写范例。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的书写范例。(1)引导:这段文字的书写,你认为好在哪里?(整齐、美观)(2)提问:怎样才能把一段话写美观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字的大小基本一致。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学生齐读书写提示。3.教师示范书写。4.学生练习书写。(1)学生仿照范例书写。(2)教师展示学生作业,师生集体评价,找出问题。(3)同桌交换作业,相互评价。(4)教师点拨: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5.拓展练习。抄写课文中生动优美的句子,进行班级书写展示。177,[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整行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把一段话写工整、美观,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通过仿照范例书写并评价展示,抄写句子进行班级书写展示,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写好汉字的兴趣。[板块二]日积月累1.导入古诗。同学们,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美”,选编的课文都是写景的美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字中的风景之美。“日积月累”围绕这一主题选了王维的古诗《鹿柴》,这首诗描绘的是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鹿柴》)2.朗读古诗。(1)读通读顺。借助拼音读: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提示:注意“柴”的读音,不能读成“火柴”的chái,应该读zhài。(2)读出节奏。自读感悟——师范读(划分节奏)——齐读。3.读懂诗意。(1)感知诗意:结合插图,练习说诗意。(2)点拨重点词语的意思。鹿柴:辋川(位于陕西西安)的地名。柴,同“寨”,用树木围成的栅栏。但:只。闻:听见。返景:返照的阳光。景,同“影”,日光。复:又。4.想象诗境。(1)自由读诗,说说整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幽静、深远)(2)提问:哪句诗给你这种感觉?你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点拨:第一句直接写出山的空旷;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用人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寂静;第三句写出深山幽远的感觉;第四句写夕阳余晖照射在青苔上,更显幽深。5.熟读成诵。(1)师生合作朗读。(2)同桌赛读。(3)全班齐诵。(4)小组比赛背诵。[设计意图]王维的《鹿柴》“诗中有画”,在学生反复读好诗句、初步整体感知诗意后,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学后记】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目标】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4个字,会写“豌豆、按照”等17个词语。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177,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提问,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的方法,知道可以针对课文的整体和局部提问。2.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4个字,会写“豌豆、按照”等17个词语。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读课文,积极思考,能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过程[板块一]借助导读,揭示课题1.导读启思,引入主题。(1)(出示)同学们,看到这幅图(单元导读页的问号图),你有什么疑问?宋代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大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2)点拨:对,读书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收获才多,进步才大。今天,我们一起跟着问号老师走进第二单元,试着用提问的方法学习课文。2.揭示课题,初识作者。(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2)请看,这就是豌豆荚的,谁能描述一下?借助理解词语:豌豆、豆荚。(3)指导书写“豌”,注意左窄右宽。(4)齐读课题。(5)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经历了什么?最后怎样?)(6)过渡:同学们很会学习,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提问!在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五粒豆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随着安徒生的笔触一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吧![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单元导读页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做好借助问题学习课文的准备。出示豆荚的,有利于学生了解豌豆,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读课题并引导质疑,紧扣单元目标——“提问策略”。[板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寻找答案。学习始于提问,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记下来。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引导:生字词都认识了吗?请看──课件出示按照僵硬预感揭晓青苔囚犯窗框洋溢舒适恐怕玩具枪耐心探出头愉快(1)指名读。(2)开火车读易错词。(3)齐读。3.尝试解疑,交流讨论,梳理内容。豌豆理想结果第一粒飞到广阔的世界被鸽子吃掉第二粒飞进太阳里掉进水沟,涨得大大的177,第三、四粒到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被鸽子吃掉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长大开花4.对照板书,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豆荚成熟后,五粒豌豆被一个小男孩当作玩具枪的子弹,在被射出去之前它们各自憧憬未来,飞出去之后经历了不同的生活)5.总结方法:同学们,你们太棒了,仅仅只是对课文题目进行提问,就将这么长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出来,太了不起了。难怪人们常说:“提问,是一切学习的开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预习内容进行了指导,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读课文既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又一边读一边想,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批注问题,这都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中思考、大胆提问的习惯与能力,并为后面小组整理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做了铺垫。[板块三]深入质疑,学会提问1.组内交流,整理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之前所提的问题,有哪些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哪些问题仍然是你心中的困惑?请写在自己的“问题条”上。(2)合并重复问题:面对小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将重复的或相似的问题在小组内合并)(3)汇总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小组问题清单一1.2.3.……2.紧扣课后习题,借助微课,明确方法。(1)引导:同学们,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可爱的问号老师,她要告诉你们一些提问的秘诀,想不想听一听?问号老师:同学们好!我是问号老师。同学们在阅读中会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也会针对课题提问,这都是很好的提问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你会发现课文中有些内容似乎有些矛盾。比如,课文前面提到“青苔把它包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后面却说:“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这样一读,是不是有点前后矛盾呢?读到这样前后矛盾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出示问题:①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课文中母亲竟然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多么有趣啊!遇到这样有趣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提出问题。出示问题:②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读完课文,我们知道五粒豌豆的结局各不相同,那么,当我们读到掉进水沟里的那粒豌豆说的话时,联系五粒豌豆的不同结局,我们还可以提出问题。出示问题:③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2)出示课后第二题的小组问题清单,引导: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小结:这些问题都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有的是针对部分内容提问的(①和②),有的是针对全文提问的(③)。3.全班交流,分享方法,教师梳理,小结方法。(板书:提出问题部分内容、全文内容)[板块四]迁移运用,整理清单1.小组合作,二次提问并整理问题清单。(1)读本组汇总合并之后的问题,看看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某一部分内容提的,请在后面画上“”,看看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请在后面画上“”。(2)统计问题总数。(3)理出组内没能解决的问题,整理问题清单。小组问题清单二177,针对部分内容提问针对全文提问1.1.2.2.3.3.…………2.交流小组问题清单。(1)小组代表展示问题清单,其他小组认真倾听。(2)简要说说自己所在小组是怎样进一步梳理小组问题清单的。(3)评选“提问优胜小组”。3.整理形成班级问题清单。(1)全班集体商议归并、舍去、补充问题,完成班级问题清单。班级问题清单针对部分内容提问针对全文提问1.1.2.2.3.3.…………(2)分类梳理,总结问题。针对部分内容提问:①五粒豌豆为什么一会儿以为世界是绿色的,一会儿以为世界是黄色的?②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③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④为什么说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针对全文提问:谁是最了不起的豌豆?是那粒掉到水沟里的豌豆吗?4.突破难点,学会针对全文提问。(1)出示课后第三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思考:这个问题是针对部分内容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小结:我们可以抓住故事中情节的变化,提出针对全文的问题。(2)要想提出针对全文的问题,还有哪些好方法?①针对全文内容提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板书:内容)②针对收获提问: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道理)5.二次提问,强化技能。(1)请你用上刚才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尝试提出几个针对全文的问题,把问题写在提问条上,再贴到问题清单上。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①根据故事结尾提问:小女孩为什么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②根据题目和故事之间的差异提问:题目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什么故事内容主要写的是第五粒豆和小女孩的故事呢?(2)交流提出的问题,再次明确怎样的问题才是针对全文内容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在读中思考并提出问题后,通过自主阅读解决一些问题,继而达到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桌、小组交流自己所提的问题,能做到相互启发,促进深入提问,提高提问水平。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和问号老师一起学着将问题分类,最终形成班级问题清单,评“提问优胜小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养成提问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次提问,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教给学生针对全文提问的方法,提高提问水平。[板块五]指导书写,抄写词语1.指导书写“僵”“曾”和“恐”。177,(1)引导观察:书写这3个字分别要注意什么呢?(2)教师范写。提示:“僵”左窄右宽,右边有两个“田”,书写时注意左松右紧。“曾”是上中下结构,要注意上半部分要写得扁平;“恐”是上下结构,“工”的末笔横改提,下面的心字底要写得扁平。(3)学生练写。2.抄写词语表中的17个词语。第2课时【课时目标】借助问题清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聚焦问题,理解课文1.回顾问题清单。(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提出问题的方法?(2)上节课,我们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这五粒豌豆各自不同的理想和最终的结果。课堂上,我们还提出这些问题(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来解决,进一步感受这篇童话故事的独特魅力。针对部分内容提问:①五粒豌豆为什么一会儿以为世界是绿色的,一会儿以为世界是黄色的?②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③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④为什么说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针对全文提问:⑤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⑥谁是最了不起的豌豆?是那粒掉到水沟里的豌豆吗?2.聚焦问题清单。(1)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到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写下批注。(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或最难解决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3)全班汇报,交流问题。①解决问题:五粒豌豆为什么一会儿以为世界是绿色的,一会儿以为世界是黄色的?ɑ.这一问题是针对课文哪儿提出的?(第1~3自然段)b.默读第1~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c.学生交流。d.教师小结:对于这五粒豌豆来说,小小的豆荚就是它们的整个世界。开始时豆荚是绿色的,所以它们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后来豆荚成熟变黄了,它们就以为整个世界都变黄了。②解决问题:谁是最了不起的豌豆?是那粒掉到水沟里的豌豆吗?ɑ.分角色朗读五粒豌豆说的话,体会语气。b.讨论:你觉得谁是最了不起的豌豆?(第五粒豌豆)为什么?c.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点拨:可以通过换词法、删词法引导学生从“钻、裂缝、裹、囚犯”体会第五粒豌豆生长环境之恶劣,感受它顽强拼搏的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豌豆在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是怎样克服困难,努力生长的。d.因为第五粒豌豆鼓励了小女孩。③解决问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ɑ.认真读第13~21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第五粒豌豆的生长变化小女孩的变化b.为什么母亲要把这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177,c.为什么说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过节时的心情,再结合小女孩的经历,说说她此时的心情)点拨:原来说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表达了作者为小女孩恢复了健康,为生命的美好而感到无比高兴的心情。这是作者对生命顽强生长的赞美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段)d.小结:豌豆生长变化的过程给小女孩带来了无限愉悦、生机与活力。她从豌豆的顽强生长中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所以她的病就慢慢好了起来。第五粒豌豆顽强拼搏,努力生长,不仅绽放出自己生命的光彩,更给别人也带来了希望和快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它才是最了不起的豌豆。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引导想象:此时,看着这粒给自己带来希望和勇气的豌豆,小女孩会对它说些什么呢?(2)读了这篇童话,你又有什么启发或收获呢?(3)寄予希望:生活中,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像第五粒豌豆一样,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放弃,做一个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人。[设计意图]提问只是阅读的一种方法、手段,最终还是为阅读理解服务的,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课堂上,帮助学生从问题中选取核心问题,通过研读文本,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其余问题也迎刃而解,环环相扣,既解决了问题,了解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体会童话表达的主题,最后还拓展想象,训练表达,进一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板块二]拓展阅读,巩固方法1.引导学生交流:如何用提问的方法来阅读?你有怎样的学习感受?2.总结:提问的角度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带着问题阅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熟练运用这种方法。3.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教学后记】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目标】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指导写好虫字旁。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读课文提出问题,整理问题清单。借助问题清单讨论提问的角度,了解阅读时可以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板块一]检查预习,分享问题177,1.导入,激发兴趣。(1)看,学词语。先出示“蝙蝠”的和文字,再出示“雷达”的和文字。和文字不同时出示,先出示后点击出示文字。①了解蝙蝠、雷达:你认识它们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生说后,师补充。②认读“蝙蝠、雷达”。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它们有关,板书课题。(2)读课题,质疑。①齐读课题。预设: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怎么被联系在一起的呢?②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读课题后所提的问题。3.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1)出示第一组词语。课件出示启示即使敏锐驾驶证明科学家系铃铛横七竖八(2)小老师领读。(3)开火车读。(4)交流识记生字方法: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有什么识记的好方法吗?区分形近字“蝇”“绳”:说不同之处。(5)学习多音字“系”:这些词语中的“系”你会读吗?课件出示关系联系系统中文系系绳子系鞋带系皮带系红领巾4.交流探究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1)自主解疑:读了课文后,你对课题所产生的疑问弄明白了吗?指名汇报。(2)探究交流:一位同学针对课题也提出了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请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①小组交流。②集体汇报。③归纳总结,板书:观察、蝙蝠;发现、研究;发明、雷达。④结合板书的词语,再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过渡:同学们既能提问还能自己想办法解答,真会思考!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读课文时你一定也有不少问题吧!5.自读提问,整理问题。(1)学生自主默读课文,批注问题。(2)小组内相互交流问题。(3)引导整理问题:对课文部分内容和全文提出的问题整理分类标注;选出两个认为提得最好的问题,画上“____”。[设计意图]导入形象直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重点探究针对课题的疑问,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分享自己提的问题,既是对前一课提问方法的巩固,也是为本课学习做准备。[板块二]讨论问题,感知角度1.引导:这是一份小组问题清单,想一想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件出示177,小组问题清单◇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课文的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1)指名读问题:请三名学生各读一个问题。(2)小组交流: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再讨论。(3)小组汇报。2.读课后习题中的提示,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第二题中的三段提示)(1)自由读一读提示。(2)指名说一说:阅读时不仅可以从课文内容提问,还可以从写法、得到的启示等多个角度提问。3.读课文的旁边和结尾的问题,思考:这四个问题各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1)自由读问题,思考。(2)指名分类,说理由。[设计意图]这一板块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先读课后习题问题清单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初步了解提问角度的不同,再通过提示内容明白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实践运用,将课文旁批的问题进行分类。就这样循序渐进地感知提问的不同角度。[板块三]整理问题,理解角度1.小组合作完成小组问题清单。(1)每人把自己的问题清单浏览一遍,选出两个已画“____”的问题。(2)把问题分类贴到小组问题清单。小组问题清单内容写法启示其他(3)对分不清的问题在组内讨论,并做好标记。2.分享小组问题清单。(1)请2~3个小组展示小组问题清单。(2)各组检查小组问题分类,并调整。3.小结:从同学们交流的问题清单可以看出,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只是从写法的角度提问的比较少。下节课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难题。这一板块是前一环节感知问题角度的进一步实践检验。先将自己认为最好的问题分类贴到小组问题清单中,小组合作解决难分辨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2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写“驾、驶”,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2.学会从写法、得到的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3.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微课引导,再度提问1.播放微课,学习针对写法提问。(出示微课课件)课件出示小博士,播放配音。177,微课内容:同学们,我是学习小博士,很高兴和大家见面!阅读时针对写法提问,其实就是问问作者:你是怎样写的?你为什么这样写?还记得学过的课文《海底世界》吗?当读到第1自然段时,我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一个问句呢?读到“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时,我在想:为什么要用“窃窃私语”这个词来写海底动物的声音呢?读了整篇课文,我发现作者从五个方面写了海底世界,但为什么有的方面写得具体,有的方面写得简单呢?像我这样去关注文章的用词、句段的安排,就是从写法上提问。其实,从写法上提问,还可以关注句子运用的修辞、文章的课题和结构等其他方面。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2.读课文,试着再从写法上提两个问题。(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尝试从写法的角度批注问题。(2)小组交流后,添加到小组问题清单。3.再读课文,尝试从得到的启示这一角度再提两个问题。(1)默读,边读边思考。(2)组内分享问题。(3)补充小组问题清单。4.全班展示添加的问题。(1)各小组组长上台展示,读出问题。(2)师评价小结:同学们不仅会思考问题了,而且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广,提的问题更有价值了,真了不起呀![设计意图]这一板块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如何从写法这一角度提出问题。学生从写法角度提问存在困难,利用微课直接有效地突破了这一难点。[板块二]借助问题,理解课文1.筛选问题:师生共同商量从小组问题清单中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2.聚焦实验,解开秘密。(1)问题一:科学家是怎样解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①读相关段落:找到提出问题的段落朗读。②勾画关键词句,完成表格。实验方式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第三次实验a.齐读第4自然段,全班交流,完成第一次实验。b.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这段话的感受吗?请把感受朗读出来。c.尝试用上“无论、即使、也”等关联词夸夸蝙蝠的飞行本领。d.自由读第5自然段,完成表格。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拉绳子,系铃铛,蒙上眼睛铃铛一个没响,绳子一根没碰着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实验第三次实验③根据表格,用自己的话讲述第二、三次实验的过程。(2)问题二: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①指名交流。②师小结:语言简练,详略得当。3.情景模拟,揭开秘密。(1)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①指名交流。②模拟“蝙蝠探路的过程”:三名学生分别饰演障碍物、蝙蝠、超声波。③师画演示图。(2)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雷达又是怎样模仿蝙蝠探路的呢?177,①想象:雷达与蝙蝠相遇,它们会展开怎样的对话?与同桌说一说。②请两名学生展示。③画演示图:试着画出雷达探路的示意图。(3)相机指导书写“驾、驶”。①观察两个字中马字旁的不同。②师范写。③生练习。4.补充资料,畅谈启示。(1)相互讨论:回顾全班问题清单,看看我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2)重点解决:有的问题读课文不一定能解决,需要查阅资料等,比如——问题三:从动植物身上,人类还得到了哪些启示?(3)引入资料,全班交流。(4)小结:自然界真是一座宝库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探索研究,就会有奇妙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设计意图]这一板块聚焦借助问题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体悟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推动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板块三]拓展阅读,练习提问1.回顾全文,梳理提问方法。预设: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问,如,从课文内容、写法、得到的启示等角度提问。2.拓展阅读,尝试多角度提问。(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课后习题中的文章《它们是茎,还是根?》)(1)学生自由读片段,试着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并写下来。(2)交流问题:小组内说说自己提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3)再次阅读提问:交流后发现不足,再次阅读提出问题。3.借助问题理解片段。(1)为什么叫“变态茎”?①想一想:生活中常见的茎是怎样的?②比较马铃薯、藕的茎与常见的茎的不同。(2)作者介绍变态茎种类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出的具体例子有什么作用?①说说变态茎有哪几类。②为什么叫“块茎、球茎、鳞茎、根状茎”?③生再谈看法,师小结:举例子,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变态茎的部分种类。(3)延伸:你知道还有什么植物的茎是变态茎吗?4.布置作业。抄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设计意图]读片段交流提出的问题,分享了智慧,促进了思辨。解决问题理解片段时,鼓励学生筛选感兴趣的问题加以解决,那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对理解片段有帮助的问题呢?唤起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后记】177,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目标】1.认识“唤、获”等11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字,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边读边提问。2.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唤、获”等11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字。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引导抓重点词,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4.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激趣导入。(1)出示“千里眼”“顺风耳”的。①说一说:你认识他们吗?知道他们有什么本领吗?②师小结:这两个神仙神通广大,我们要有这本事就好了!(2)出示词语:呼风唤雨、腾云驾雾。①齐读词语。②说一说:你想到了谁?(3)导入:曾经,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美好的愿望,但是现在我们人类已经将这些幻想变为现实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质疑课题。(1)引导:读完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2)汇报问题:指名说提出的问题。预设:①“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呼风唤雨”与神仙的“呼风唤雨”意思一样吗?②“世纪”是指什么?③是谁“呼风唤雨”?④“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呢?(3)过渡:是啊,“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呢?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呢?[设计意图]用形象的“千里眼”“顺风耳”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后面的学习充满期待。读“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想象人物,既帮助理解词语又自然引出课题,并引发思考,质疑课题。[板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呼风唤雨世纪技术改变程度超过百亿177,奥秘日益联系物质哲学任何改善原子核获得依赖潜入探索船舶兰花(1)认读词语:指名读——齐读,注意“赖、兰、索、潜”的读音。(2)识记字形。①交流:易错字的识记方法。②指导:形声字归类,“唤、亿、哲”;同音字辨析,“纪、记、继、技、既”;形近字比较,“唤、换、焕、涣”。3.默读课文,带着开始没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画出关键语句。课件出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是什么带给20世纪奇迹般的改变?20世纪,人类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4.交流梳理:引导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总起,概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自然段: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指出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第3~4自然段: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对比,展现出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5自然段:进一步阐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5.总结过渡。同学们,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不敢想,甚至无法想的事情在科技的推动下都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所享受的许多便捷都是科技的功劳。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课文,继续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设计意图]在检查字词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畅谈感受整体感知课文,体现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板块三]运用方法,引导提问1.回顾方法,自主提问。(1)引导:学习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和《夜间飞行的秘密》,我们知道了可以从哪些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2)自主阅读: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在文旁或文后批注问题。(3)出示学习伙伴提出的六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再次自主提问。课件出示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2.整理小组问题清单。(1)汇总小组成员的问题:去掉重复的问题,整理、合并同类问题。(2)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更多问题,填写小组问题清单。(3)展示1至2个小组的问题清单。小组问题清单我的问题提问角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进行提问,受到学习伙伴的启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提问,逐步形成小组问题清单,初步筛选问题。[板块四]借助微课,筛选问题1.设疑:一两个小组就这么多问题,全班就更多了。这么多问题是一个一个解决好,还是先筛选出重要问题好?(预设:筛选出重要的问题)177,2.过渡:既然筛选问题很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筛选?有什么好方法吗?3.学生交流方法。4.播放微课。引导:听听问号老师是怎么说的吧!课件出示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课件出示微课内容:同学们,请看问题一,阅读中会产生很多关于“程控电话”这样的科技术语、专有名词类的问题,只要我们查查资料就可以理解,而且,这里是作者列举的一种新发明,暂时不知道它是什么,也可以继续阅读,这样的问题不影响我们理解课文表达的主要意思。请看问题二,引用诗句,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之大,这样的问题需要研究。再看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在联系生活经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将更全面、深入地去认识现代科学技术。5.引导: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有的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有的问题引发深入思考。因此,在阅读中要注意筛选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6.小组合作学习,筛选出组内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7.全班交流,对小组问题进行再次筛选,确定最终研究的问题。预设:(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2)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3)作者为什么要写在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生活情况?8.总结:通过学习筛选问题,我们明白了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往往是需要联系课文相关段落,反复品读课文才能解决的。[设计意图]借助课后习题认识到阅读中不仅要勤于思考和大胆提问,还要学会寻找关键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找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学习筛选问题的方法,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板块五]指导写字,抄写词语1.分类指导书写。(1)指导写带“口”的字。①观察“口”在汉字中不同位置时字形的变化。②范写“唤”“程”“超”“哲”“善”。③学生临写。④互评再写。(2)指导写上下结构的字“奥”“益”。注意点画较多,观察变化;这两个字中下半部分的横是字的最宽处。(3)指导写易错字“纪”“改”“亿”。提醒注意易错笔画并范写。2.自主书写汉字。3.抄写词语表中的17个词语。[设计意图]汉字书写归类指导,重点指导易错难写的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对提问方法进一步总结,并揭示下节课学习重点。第2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筛选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177,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问题,确定任务1.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在小组中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跟随着问号老师学会了筛选问题,谁来说说?(出示某一小组问题清单)2.学生交流筛选的方法。3.揭示问题: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筛选问题的方法,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从学生中来,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同时也巩固了筛选问题的方法。[板块二]聚焦问题,理解课文1.解决问题,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1)问题一: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①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回答问题一。(原因是20世纪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生活)课件出示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想一想:“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发现:经过研究、探究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创造出的新事物或者新方法。②现代科技成就:读第4自然段,在文中画出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的“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发现:人类登上月球(出示课文插图),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发明: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③联系生活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科技改变了生活。课件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④想象对比体会: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现代科技出现之前人类的生活。a.引导学生想象:“黑暗无光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用诗句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c.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种不同的世界?(通过古今对比,我们强烈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问题二: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①联系生活实际说: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改变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方式,生活变得日益美好。举例子说说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高铁出行的经历与感受,上网课,网上购物等)②发挥想象,畅想未来:未来,相信科技还会创造更多奇迹,我们会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请尽情畅想未来生活并与同伴分享。③想一想,写一写。课件出示177,未来的汽车能(),能(),能()。未来的房子,不仅(),而且()。未来的学校(),学生们能()。未来的家具,既能(),又能()。……2.总结:同学们,现代科技飞速发展,高端产品日新月异,我们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获益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让我们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技术,创造更大、更多的奇迹,造福人类。请记住——课件出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美国]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瑞典]诺贝尔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设计意图]阅读时提出问题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这一板块在集体学习中探究两个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统领了全文内容及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说科技创造的奇迹,既补充了文中的空白,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体现了语文来源于生活,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积累科技名言不仅扩充了语言积累,也激起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畅想。【教学后记】8*蝴蝶的家【教学目标】1.认识“避、撼”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雀”。2.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3.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学重难点】1.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揭题,质疑猜测1.说一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吗?课件出示(1)指名说。(2)过渡:同学们都能说出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请再看看——提问:蝴蝶有家吗?蝴蝶的家又在哪里呢?2.揭示课题。有一个人为雨中的蝴蝶担忧,不知道下雨时蝴蝶会躲在哪里,也在不断寻找蝴蝶的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蝴蝶的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直观地呈现动物吸引学生,说出动物的家,学生兴趣盎然,顺势看美丽的蝴蝶,然后猜猜蝴蝶有家吗,家在哪儿。水到渠成,导入自然。[板块二]认读字词,感知大意177,1.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2.检查生字词。(1)认读词语:躲避、震撼、喧嚷、屋檐。(2)指导多音字“雀”的读音。出示句子,指名朗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qiǎo)儿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的屋檐下避雨。3.指名说课文大意,师点拨。[设计意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学生字词时重点放在多音字“雀”的指导上,将其余时间留给课文质疑释疑上。[板块三]自主提问,筛选解疑1.回顾方法,明确要领。(1)提问: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你在提问方面有哪些收获?(指名交流)(2)梳理阅读方法:阅读思考——多角度提问——分类筛选——借助问题理解课文。(3)过渡:今天,我们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2.自读课文,提出问题。(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批注问题。(2)引导提问: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呢?可以从多个角度提问,请将想好的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上,并进行分类。(3)自主筛选问题,填写清单。个人问题清单序号提出的问题提问角度(可以是局部/整体的问题,也可以是写法/内容/获得的启示等方面的问题)最值得思考的问题3.小组合作,梳理分类,筛选解答。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分享自己的问题清单。小组评议,筛选组内三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小组讨论解答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小组问题清单4.全班交流。请2~3个小组汇报。(1)说分类:小组提出的问题分为哪几类?(2)汇报已解决的问题:组内解决了哪些问题?(3)汇报难题:最想请大家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5.确定班级问题清单。(1)为什么要找蝴蝶的家?(2)文章开头为什么写下大雨?(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我”为蝴蝶着急呢?(4)蝴蝶的家不在屋宇里,不在大桥下,不在树林里,也不在树叶下面,那到底在哪里呢?(5)课文最后,“我”还是没有找到蝴蝶的家,那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呢?[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本单元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板块四]研读课文,解决疑难1.各小组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重读文本,寻找答案。2.集体研讨。(1)问题一:为什么要找蝴蝶的家?177,①天气恶劣:抓住“吼叫”“震撼”“喧嚷”“斜挂”“冲洗”来体会。品析:这不是难为蝴蝶吗?意思是:这很难为蝴蝶。②身体柔弱:抓住“轻盈”“柔弱”来体会。(2)问题二:文章开头为什么写下大雨?将恶劣的环境和蝴蝶的柔弱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蝴蝶的怜爱之情。(3)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我”为蝴蝶着急呢?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画出写“我”为蝴蝶着急的语句。②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③小结:作者反复写“我真为蝴蝶着急”,表达出了“我”对小生命的关爱之情,让每个读者感同身受,也都为蝴蝶着急。④提问:“我”都去了哪些地方找蝴蝶的家呢?屋宇、麦田、树林、花朵、老树干、桥、树叶。(4)问题四:蝴蝶的家不在屋宇里,不在大桥下,不在树林里,也不在树叶下面,那到底在哪里呢?(引导感知第3~5自然段的内容)(5)问题五:课文最后,“我”还是没有找到蝴蝶的家,那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呢?(表明作者时刻在思考这个问题,更能突出作者对小生灵的关爱之情)3.小结:蝴蝶究竟有没有家?课文始终悬而未答,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提问,并设法解决,我们的阅读理解才会更深入。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学后记】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目标】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2.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2.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教学过程】[板块一]猜动物名,感知特点1.感知特点。今天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游戏,看提示猜动物名,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它是爬树小能手,很会模仿别人,最爱吃香蕉。它的头发乱蓬蓬的;它不吃蔬菜,爱吃肉;它的叫声响震天。它很漂亮,很可爱,总是竖着耳朵听别人说话。2.导入新课。动物们各有特点,人也各有特点,如果我们把家人想象成动物,家就变成了一个小小“动物园”,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177,[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看提示猜动物名的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为后面将家人想象成动物,写出家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作铺垫,游戏的形式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习作欲望。[板块二]借助范例,抓住特点1.播放录音。小明说:“我的爸爸胖胖的,憨憨的,像一只熊。”小红说:“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小兰说:“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2.引导:听了三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我的爸爸胖胖的,憨憨的,像一只熊。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预设:(1)将自己的家人都比喻成了动物。(2)家人的特点和动物之间有联系。教师引导:再仔细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板书:样子特长性格)3.体会情感。胖而憨的爸爸变成了熊,擅长游泳的姐姐变成了鱼,威严的爷爷变成了大老虎,把家人想象成动物,你感觉怎样?4.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1)引导发现自己和动物相似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一个角色大转换,你像哪种动物?什么地方像呢?(2)学生交流。(3)完成思维导图。引导:我们家里有爸爸妈妈,还可能有爷爷奶奶或者兄弟姐妹,在你的眼里,他们又像哪种动物呢?拿出你的学习单,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课件出示(4)学生交流。[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提供的范例,发现家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模仿范例,从某个角度来说说自己像哪种动物;借助问题让学生说说家人和哪些动物比较像,并完成思维导图。[板块三]巧妙联结,开阔思路1.引导发现:兰兰说自己的妈妈好像一只绵羊,猜一猜,妈妈身上有哪些特点像绵羊呢?2.互动交流,打开思路。外貌——都是波浪卷。生活习惯——都爱吃素。性格——都很温和。3.教师示范,延伸思维导图。课件出示4.学生延伸思维导图。引导:选择一位家人,从多方面寻找和动物相似的特点,也像老师这样画一画,写一写。5.学生展示延伸的思维导图,其他同学评价是否合理。[设计意图]本环节巧用教材,打开学生的思路,生成思维导图,实现家人和动物相似点的联结与拓展;然后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找到家人和动物相似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发现中获得丰富的习作材料。[板块四]例文引路,建构写法1.学生练写,诊断学情。(1)明确要求,自主习作。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写一段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他(她)吧!要求:①要写出和动物相似的特点;②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③语句通顺。(2)学生自评。对照评价单,看一看你能得几张笑脸。177,(3)交流评价。2.例文引路,感知写法。教师引导:冬冬是这样介绍他的家人的,我们可以向冬冬学习点什么呢?(1)学习描写爸爸的片段。课件出示这是我爸爸,林先生。其实呢,他是只大狮子,最爱吃肉,不太爱吃蔬菜。早上起来,头发乱蓬蓬的。他脾气不太好,叫起来像狮子吼。每天早上,我总能听到爸爸大吼:“冬冬,起床!冬冬,快点!”几次吓得美梦中的我差点从床上摔下来。①读讲学生习作。②学生交流,发现写法。提问:这段话中,爸爸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③教师小结:冬冬把爸爸比作大狮子,突出了爸爸是怎么说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说)(2)学习描写奶奶的片段。课件出示这是我奶奶,梅女士。其实呢,她是只狐狸,很爱漂亮。有一次,奶奶准备出门,她在镜子前认真地画着眉毛,仔细地涂着口红,不厌其烦地试着一件又一件的漂亮衣服,足足打扮了30分钟。哇!化了妆的奶奶确实漂亮,我都认不出来她了。①读讲学生习作。②学生交流,发现写法。提问:听了冬冬对奶奶的介绍,你觉得他写得好吗?好在哪里?③小结:冬冬抓住了奶奶爱漂亮的特点,写出了奶奶是怎么做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做)3.借助微课,明确方法。用交流平台的方式,从学习伙伴的讨论中发现如何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的方法。4.运用方法,修改片段。(1)根据微课,修改习作。冬冬的介绍一定给了你很多启发,赶快修改你的作文,让你写的人物变得更有趣,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吧!(板书:写出印象深的地方)(2)学生修改。(3)互评分享。(4)分享佳作,全班评价。[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教师补充范例,巧妙地改编绘本,引导学生发现写出家人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的方法,利用微课补充范例的修改过程,向学生形象直观地示范了修改习作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对比、自主思考、自主发现中完成自主修改。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根据学到的方法,自主修改习作。2.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体会表达的乐趣。【教学过程】[板块一]自主习作,拟定评价标准1.学生完成全篇习作。(1)引导:上节课,我们根据家人的特点把他们想象成了动物,并抓住家人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写出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用上学到的方法为家里的每一个人写一段话,让小小“动物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学生自主练写。2.师生共同拟定评价标准。引导:同学们都完成了习作。根据这篇习作的要求,你觉得什么样的习作才是优秀的习作呢?(指名交流)3.根据评价标准,评价习作。177,评价标准自评互评写出家人和动物相似的特点☆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出了自己生活在“动物园”里的感受☆语句通顺☆同学的建议:(1)自己评价。(2)互评分享。①读:和小组的一位同学交换读习作。②勾:用红笔画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③评:对于同学的习作,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把它写在评价单上。[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之法,完成全篇习作,师生根据习作要求拟定习作评价标准,学生根据标准自评和互评,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交流分享中促进习作素养的提升。[板块二]梳理问题,点拨表达方法1.梳理具有共性的问题。预设:(1)每一位家人都是用一件具体事例来说明的。(2)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3)文章只是在介绍家人,没有开头和结尾。2.方法点拨。(1)教师引导:我们对写人的作文并不陌生,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就写了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学习了写人的方法,大家还记得从那次习作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吗?(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书上有两个泡泡,第一个泡泡告诉我们可以用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第二个泡泡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次习作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介绍家人。课件出示(4)例文引路,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小小“动物园”我的家就如同一个热闹非凡的“动物园”,里面的“动物”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我叫冬冬,是个小男孩。其实呢,我是只小猴子,最爱吃香蕉,爬树很拿手。有一次,表弟放的风筝卡在了高高的大树上,他急得大哭。我看见了,双手抓紧树皮,双腿夹紧树干,一用力就爬到了树上,轻轻松松把风筝取了下来。这是我爸爸,林先生。其实呢,他是只大狮子,最爱吃肉,不太爱吃蔬菜。早上起来,头发乱蓬蓬的。他脾气不太好,叫起来像狮子吼。每天早上,我总能听到爸爸大吼:“冬冬,起床!冬冬,快点!”几次吓得美梦中的我差点从床上摔下来。这是我妈妈,赵女士。其实呢,她是只大浣熊,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收去洗。我刚脱下的外套,刚换下的鞋子,刚放在桌子上的手套,甚至刚从脖子上解下的围巾,转眼就不见了。不用说,准是被浣熊妈妈收去洗了。有一次,我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妈妈以为桌子上搭着的是一件脏衣服,提着我的衣领就准备往盆里塞,要不是我反应快,差点连我也一起洗了。这是我奶奶,梅女士。其实呢,她是只狐狸,很爱漂亮。有一次,奶奶准备出门,她在镜子前认真地画着眉毛,仔细地涂着口红,不厌其烦地试着一件又一件的漂亮衣服,足足打扮了30分钟。哇!化了妆的奶奶确实漂亮,我都认不出来她了。这就是我家的“动物园”。每天生活在这里,我很快乐,也很幸福。我爱我家的“动物园”。①针对问题一:a.教师引导:默读例文,想一想冬冬在习作中分别用了哪些方法来介绍自己和家人。b.学生交流,教师梳理。177,课件出示人物方法冬冬一件事爸爸日常表现妈妈日常表现、一件事奶奶一件事c.引导思考:冬冬在介绍自己的家人时,有的是用一件事,有的是写日常表现,有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d.教师小结:在习作中,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方法介绍家人,可以写日常行为,也可以写一件事,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会让你的习作显得更活泼。②针对问题二和问题三:a.引导思考:冬冬写出了自己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的感受吗?请用波浪线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再仔细读一读这些感受,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b.小组内交流。c.全班交流。预设1:在写爸爸叫起来像狮子吼这一特点时,冬冬写了自己的感受——“几次吓得美梦中的我差点从床上摔下来”。预设2:在写奶奶爱漂亮的特点时,冬冬写了自己的感受——“哇!化了妆的奶奶确实漂亮,我都认不出来她了。”预设3:冬冬在习作的结尾写出了自己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的感受——“每天生活在这里,我很快乐,也很幸福。我爱我家的‘动物园’”。d.教师小结:在习作当中如何写出自己的感受呢?既可以在介绍每个家人的时候,针对家人的某一特点,写一写感受;也可以在介绍完每个家人后,整体表达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的感受。[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习作中的问题,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人物时可以写人物的日常表现,也可以写一件事;并结合习作例文为学生搭建支架,有效地解决了“方法单一”和“不知道怎样写感受”这两个问题。[板块三]运用方法,二度修改习作1.学生尝试选用刚才建议中提到的方法,修改习作。2.反馈、分享学生修改之后的习作。评价要点:(1)要写出和动物相似的特点。(2)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介绍家人。(4)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本环节让学生选用学到的方法,对自己的习作展开二度修改,在实践中内化学到的方法。[板块四]布置课后任务,体验分享快乐1.布置任务:将自己的习作带回家,读给家人听一听,请家人评评写得像不像。2.举办一次“我爱我家”主题班会,可以将自己的习作内容用PPT展示出来,也可以给自己的家人配上相应的或照片,让分享更生动。[设计意图]结合教材提示,创设分享情境——回家读给家人听和举办“我爱我家”主题班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分享的平台和动力,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使分享更有实效。【教学后记】177,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2.能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驻、钞”等12个生字。3.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5.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本单元学到的提问策略。2.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驻、钞”等12个生字。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3.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板块一]识字加油站1.活动一:我有新发现。课件出示注——驻zhù抄——钞chāo赔——培péi堵——赌dǔ煤——媒méi芬——氛fēn(1)读一读:借助拼音自由读。(2)说一说:对比看看每组中的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桌互说——指名说)(3)辨一辨:请你给每组汉字组词区分它们。(指名组词)(4)讲一讲:①引导:同学们,你们看,“驻”左边是马字旁,古时候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它代表停留的意思;右边是个“主”字,提示“驻”和“主”的读音相似。像这样的字有个共同的名字——形声字,我们就是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来区分这些同音形近的形声字。谁来讲讲你是怎样分辨其他字的呢?②学生举例讲。引导学生思考:“钞”为什么是金字旁?(5)认一认:指名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说明:先出示第一排,再出示第二排。驻钞培赌媒氛账贺樟杠狡猾(6)说一说:你认识这些字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7)想一想:带有这三个偏旁的字各与什么有关?贝字旁:与金钱有关。木字旁:与树木有关。反犬旁:与动物有关。(8)说一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2.活动二:我有巧办法。177,(1)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准,小组比赛巧记字。(2)识字大比拼:出示生字卡片组词认读。(3)补充:看谁写得多。第一组:换偏旁写出不同的汉字;第二组:写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其他汉字。[设计意图]在“我有新发现”的活动中通过读、辨、说、认等形式发现所认汉字的特点,在活动中反复识记。通过“我有巧办法”的活动巩固识记生字,增强了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板块二]词句段运用1.活动一:发现特点,感受不同。(1)读一读,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课件出示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汽车和飞机。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2)说一说:你发现每组两个句子的异同了吗?相同: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不同:第一组中的第一句反复运用“没有”,一共在句中出现了四次;第二句中只有一个“没有”。第二组中的第一句反复使用“叫”,第二句没有反复使用。(3)再读句子:男女生对比读。提问:读了每组中的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指名学生交流。预设:第一组中第一句“没有……没有……没有……”,强调了当时科技落后的状况,而第二句只是简单地说明。第二组中第一句“……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强调了狗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十分爱叫的特点,而第二句只是一般陈述,没有第一句那样让人印象深刻。(5)拓展练习,强化认识。课件出示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我拥有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关心。__我拥有父母的疼爱,拥有老师的关怀,拥有同学的关心。__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荷叶田田的夏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__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爱荷叶田田的夏天,爱银装素裹的冬天。__2.活动二:说说新发现。(1)读中想:自由读句子,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去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2)说发现:你发现三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自问自答)(3)师小结:像这样无疑而问且自问自答的句子,叫设问句。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启发思考。(4)练兵场: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判断哪些是设问句,并说出理由。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你今天不去上学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设问句,并读一读。177,4.学生抄写三个句子,进一步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5.课堂总结:生交流学习收获,师评学生课堂表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观察两组句子表达上的不同之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主练说句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两种句子表达上的不同。通过读中观察、对比判断、抄写句子,从而感受运用反复、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2.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1.名言导入。(1)出示名句,学生齐读。课件出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2)师引入:学贵有疑,阅读时只有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知识,拓展思维。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阅读中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下面就来回顾一下。2.回顾课文说方法。(1)引导:这个单元我们运用提问策略一共学习了四篇课文,你有哪些学习课文的小妙招呢?(2)学生交流汇报。预设: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既可以针对课文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课文整体提问。②《夜间飞行的秘密》:可以从内容、写法、获得的启示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③《呼风唤雨的世纪》:可以针对文中重点词句提问,提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④《蝴蝶的家》: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3.交流梳理。(1)引导:读“交流平台”,看看学习伙伴交流了哪些内容。(2)全班交流。(3)对运用提问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点拨1: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不过,从写法的角度提问,确实比较难。回忆一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提出了哪些有关写法的问题?点拨2:有时,我们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比较,根据需要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引导总结: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学习伙伴提醒我们以后也要多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运用了哪些提问策略,再借助学习伙伴的四段对话对提问策略进行梳理、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对针对写法提问和筛选问题进行重点点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培养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板块二]日积月累1.活动一:古文名句我会读。课件出示好问则裕yù,自用则小。——《尚书》博学之,审问之,慎shèn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礼记》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shú能无惑huò?——韩愈(1)读名句。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177,个人自读——同桌互读。(2)朗读展示,读通顺。指名读——分组读——齐读。2.活动二:大胆质疑助理解。(1)引导质疑:读着这些名句,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尝试提问。(2)小组交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讲解。课件出示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履行。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意思是: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4)读名句及其意思谈感想。①合作读:师生、生生合作读。②谈感想:说说你从名句中知道了什么。(多学多问——求学之道)3.活动三:记忆达人比一比。(1)组内背诵,推选小组“背诵能手”。(2)全班展示,评选“背诵小达人”。(3)读一读,填一填:把名句补充完整。4.扩充积累。(1)生交流平时积累的有关提问的名句。(2)师提供名句。课件出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北宋]林逋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清]郑夑5.课堂总结。(1)生交流收获。(2)师点评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还多角度地提出见解,这正是你们善问的结果。这节课的内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问”。“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长进,能力才能提升。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中都深受教益,希望我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设计意图]将“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放在同一个课时教学,是因为二者联系紧密,前者讲提出问题的方法,后者承接讲多问的好处。在把握名言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能提高效率;拓展有关提问的名言,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积累。【教学后记】177,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3.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板块一]诵读古诗,揭题导入1.全班诵读诗句。课件出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引导: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3.导入: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描写了傍晚的景色。(板书诗题)4.品读诗题。(1)学生齐读诗题。(2)引导: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3)提问:诗题是什么意思呢?(吟咏傍晚江景的诗)①古诗描写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江面上。②点拨:“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石灰吟》《游子吟》等。③指导朗读诗题:“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归类呈现描写黄昏的诗句,学生诵读诗句,在类比中初步感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自然导入诗题,为理解题目渗透方法。[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1)指名朗读古诗。提示:“瑟、似”是平舌音。(2)指导识记生字。①形近字比较识记“暮”:“暮”与哪几个字很像?相机组词加以区别:暮(日暮)墓(墓地)慕(羡慕)幕(夜幕)②联系旧知识记“瑟”:和“琴”比较,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3)指导书写“暮”和“吟”两个字。①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177,②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暮”字中的两个“日”,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③学生练习写字。3.学生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1)学生试读。(2)男女生赛读。4.理解诗意。(1)提问: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太理解呢?(2)学生反馈。(3)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残阳”。①学生查字典了解“残”字的意思。②提问:“残阳”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③课件出示“西沉的太阳”的。学生理解“残阳”就是夕阳。(4)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等词语的字面意思。(5)教师引导: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板块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1.学习第1、2句诗。(1)引导:自由读第1、2句诗,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2)引导学生交流。预设1:“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教师点拨:那为什么不用意思相近的“照、射、洒”等字呢?预设2:“铺”字写出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水上面,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教师点拨:是啊!这时的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余晖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就像铺地毯般平铺过来(教师做“铺”的动作),所以作者用“铺”而不用其他同样表示照射的字,可见诗人在用字上面非常讲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①教师引导: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好吗?②学生朗读诗句。③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预设1:血红的夕阳只留了半边脸在地平线的尽头,被阳光照到的江面是多么红啊,而没有被照到的江水则是青绿色的,比白天颜色更深了,好美啊!预设2: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另一半江水却是青绿色的。④全班齐读诗句。2.学习第3、4句诗。(1)教师引导: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2)学生交流。①预设1: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ɑ.教师引导:请你说说新月还像什么。b.课件出示: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c.教师解说:新月的形状像个反C字,即“月似弓”。②预设2:露水像珍珠一样。ɑ.大家见过露水吗?见过珍珠吗?它们是怎样的?(露水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水;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艳丽的光泽)177,b.教师引导: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3)教师提问:那么“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学生理解诗句后想象画面: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4)学生朗读诗句。[设计意图]紧扣“铺”字,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学生在脑海中重构诗句描绘的美景。抓住两处比喻,引导学生延展想象月亮还像什么,露水又像什么。这样的想象有根据有基础。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美景,诵读诗句,步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板块四]拓展延伸,背诵古诗1.补充资料,了解诗人情怀。(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课件出示: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2)教师引导: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3)学生交流,再指名朗读古诗,读出感受。(4)教师引导: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散心赏景吟诗)(5)教师引读:是的,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学生齐读。那样自由愉悦的心境!学生再次齐读。2.尝试背诵。课件出示诗句描绘的风景图,一生口述诗句描写的景色,一生背诵对应的诗句。3.看风景图,学生背诵全诗。4.延伸拓展。(1)将下面几个词语填入句子中读一读。课件出示:夕阳残阳斜阳落日白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这些诗词句借夕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设计意图]“残阳”点明诗句描写的时间,诗人还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近诗人,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诵读诗句,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情感的品味能力。拓展环节又补充了和夕阳有关的诗词句,把学生的视角带向更广阔的诗文世界。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缘、骚、逊、输”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板块一]初读,识字写字177,1.导入新课,初读古诗。(1)自由读一读《题西林壁》《雪梅》,圈出不认识的字。(2)同桌之间相互听读,读准字音。2.识字写字,读通古诗。(1)指名朗读两首古诗,相机正音。指导读准“岭、峰”两个后鼻音。(2)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3)重点指导:“降”是多音字,在诗句中读xiáng,组词“投降”。“逊”的读音为xùn,不能读成sūn。“阁”本音读gé,这里同“搁”,读gē。(4)同桌互读互听,纠正读音。(5)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缘、降、输。“缘”左窄右宽,右上部和“互”有相似的部分。“降”第七笔是竖折,不能写成横。“输”字右边中间的短横不能漏写。[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自读两首诗后重点指导识字写字。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着力,这样,教学效率会提高很多。[板块二]再读,读懂意思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1)请学生读这首诗的题目,注意在“题”的后面稍作停顿。(2)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出节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意。①出示学习要求:轻声读全诗,借助注释,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②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③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学生交流。预设: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从诗句“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出来的。横着看庐山是“岭”,侧着看庐山是“峰”,从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懂的。④相机引导学习“岭”和“峰”: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山字旁,显然都和山有关,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课件呈现“岭”和“峰”的,请学生查字典后判断:哪个是“岭”?哪个是“峰”?(岭是连绵起伏的;峰是陡峭不平的)⑤请学生再说说第1句诗的意思: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⑥过渡:苏轼不仅横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谁来读?(远近高低各不同)⑦引导交流: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课件出示填空。课件出示:从远处看,庐山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从高处看,庐山______;从低处看,庐山______。⑧指导朗读:连绵起伏的“岭”可把语音延长,读出连绵之意;高耸入云的“峰”则要声调上扬,读出山峰之高。看山的远近高低,都可以用朗读来体会。(指名读——齐读)(4)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①引导:苏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请齐读最后两句诗。②请选择下面说法中的一组,练习说说第3、4句诗的意思。课件出示:•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之所以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③观看视频:庐山的“真面目”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播放有关庐山风光的视频)④教师提问: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请你想想办法。177,⑤学生交流:坐缆车到高处看,绕庐山一周看,用无人飞机拍摄后看,坐直升机看等。⑥感悟道理:综合大家想到的办法,尝试着把它们变成一句诗。课件出示填空。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__,才识庐山真面目。2.学习古诗《雪梅》。(1)自由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出示学习要求:轻声读全诗,借助注释,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①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②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预设:ɑ.“降”是服输的意思,是从注释中读到的。b.“逊”是不及、比不上的意思,也是从注释中读到的。c.后两句的大概意思是: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3)引导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①出示课文插图以及第1句诗,请学生给图取个名字。(雪梅;梅雪争春)②点拨:小朋友会争辩,花儿会争奇斗艳,雪和梅争什么呢?预设:争谁占尽了春色,争谁是春天里最美的。③引导:究竟谁更美呢?请男生替雪想一想它有哪些优点,女生替梅花想一想它有哪些优势。④请男女生辩一辩。(雪:白,纯洁;梅花:香,不畏严寒)ɑ.提问:听了雪、梅的争辩,你认为雪和梅谁更胜一筹呢?预设:难分高下,不分伯仲,各有所长。b.对话:是的,诗人也觉得难分高下。学生齐读诗句:骚人阁笔费评章。c.引导:“费评章”的原因是——(学生齐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⑤谈话:诗人不仅是在写雪、梅,他还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谁来说一说?⑥教师小结:诗人在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4)指导朗读:梅雪争春的景象可以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一点儿;后两句则要把语调降下来,着重读“逊”和“输”,读出二者各有所长。[设计意图]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读出节奏,读懂诗句的意思。在感受诗句蕴含的哲理时,采用创设语境、指导想象、提供句式练说等策略,让学生从字面到逻辑一步步深入理解诗句。[板块三]对比阅读,背诵积累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1)过渡:同学们,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2)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3)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课件出示:诗名作者朝代所写景物表达的情感(揭示的道理)暮江吟白居易唐残阳、江水、露珠、月亮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题西林壁苏轼宋庐山告诉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雪梅卢钺宋梅、雪事物各有所长(177,4)教师小结:第一首诗是景中含情,后两首诗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2.请学生借助上面的表格背诵三首古诗。[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整体关照,通过比较与互相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以达到深刻理解诗句、背诵诗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学后记】10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4.学写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能找出课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过程[板块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1.猜谜语。引导: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出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两则谜语。课件出示:•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葡萄)•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种植物:丝瓜)2.揭示课题,感知课题。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3.板书课题。学生跟教师一起书空,练写“虎”字,提醒注意第三笔横钩不能写成横。[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常见的两种攀缘植物导入,让学生对爬山虎有初步的认知。[板块二]交流预习,初步感知1.引导交流:课前,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177,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2.学生读后,教师介绍: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反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适时补充准确的资料,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板块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嫩茎一顺儿重叠空隙漾起波纹叶柄触着墙弯曲蛟龙萎了(1)指名读。强调: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柄”是后鼻音;“曲”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多音字的读音和它的字义密切相关,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课件出示: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ū)了。这首乐曲(qǔ)多难弹啊!(2)识记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课件出示: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①学生交流识字方法。②教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上下结构:占、茎、萎。上中下结构:叠。全包围结构:固。(3)指导书写。①分类指导:“操、嫩、均、隙、柄、瞧”是左窄右宽,“茎、萎”上扁下大。②重点指导:“嫩”,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隙”,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之间是“日”字,要写得扁一点儿。小小的缝隙里,只有日光能照进来。3.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第3~5自然段)(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是学习文本的基础。从字到词再到句子,一步步落实,就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标。[板块四]品读画面,积累词句1.指名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画出这个自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教师引导: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4.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第3~5句)5.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6.学生交流。(1)预设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177,①“新鲜”的意思是什么?(鲜艳光亮)②你见过什么也是绿得新鲜的?(早晨带着露珠的小草,妈妈买回来的绿油油的蔬菜等)③指名朗读句子,读出叶子引人注意之处。(2)预设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①“一顺儿”的意思是什么?②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铺满爬山虎的墙。(3)预设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①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一墙的叶子铺得整整齐齐,就像绿色的水面,轻风吹过,就像水面起了波纹,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②欣赏视频:风吹过铺满墙面的爬山虎的情形。7.学生配乐诵读第2自然段。8.抄写第2自然段的第3~5句话和“爬山虎、嫩红”等词语。[设计意图]抓住“引人注意”一词,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想象爬山虎铺满墙面的美丽景象。欣赏视频能深化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诵读和抄写让积累语言的目标得以实现。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3.学写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板块一]学文画图,研读“爬山虎的脚”1.师生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2.读文画句。(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2)学生读句子后,教师出示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3.读文画“脚”。(1)教师画图,提出要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2)学生读书思考。(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预设1: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在课文中找依据)预设2: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177,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预设1:学生画得不对。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预设2:脚的位置画错了。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如果学生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在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第一组读写位置的句子,第二组读写形状的句子,第三组读写颜色的句子,最后一句大家齐读。4.小结:同学们认真读书,读懂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这也正是作者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的。[设计意图]读文画“脚”,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会反复读课文,理解文本的意思。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能让理解更深入。按意思分类朗读,让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真正达到了习得语言的目的。[板块二]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引导:读第4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点拨: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请读一读有关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3)引导: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怎样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才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课件出示:(触)(变)(巴)(弯)(拉)(贴)(4)学生读后交流。预设1: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课文并调整词序。预设2:学生漏掉“变”和“弯”。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能否去掉“变”“弯”,以及理由。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2.看画面配解说词。(1)观看视频: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播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2)让学生给画面配解说词。引导:解说要讲究方法,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3.教师提问:(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4.解决问题。(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预设1: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预设2:“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2)教师请学生用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3)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177,5.教师提问:叶圣陶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爷爷连续细致的观察,用词非常恰当)6.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牢固)教师小结:第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设计意图]要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必须找到表示动作的相关词语。设计中以“触”字给学生示例,又预设学生找得不全,找到的词语顺序不对等情况,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这样的设计基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能提高学习效率。配解说词,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思维习惯。爬山虎是“一步一步”地爬,还是“一脚一脚”地爬的呢?这里展开讨论,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观察者的角度,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从而受到启发。[板块三]领悟方法,学写观察记录1.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时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从刚长出的新叶一直到长出脚,没触着墙的脚又萎了,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到的呢?(长期、细致)2.引导:叶圣陶爷爷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注意、仔细看、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3.阅读“资料袋”。(1)教师引导: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要进行观察,我们先要学会写观察记录。请同学阅读课后“资料袋”,交流学到的写观察记录的方法。(2)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资料袋”内容。(3)学生交流。预设1:相同的地方是两种阅读记录中都能看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观察了对象在形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都记录了观察的时间。预设2:不同的是一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另一种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但两种记录中文字都很简洁。4.布置作业:选择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尝试在观察中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等,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栀子花从开放到凋谢形态的不同,蚕宝宝从孵化到长大颜色的渐变等。关注细节之处,如,豆芽根须的长度,面包上霉菌斑点的形状。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观察”这个主题展开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写观察记录的方法。接着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在课内掌握方法,在课外运用方法进行实践,从课内到课外,衔接自然,有利于学生达成实践的目标。【教学后记】11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3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177,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2.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宅、隐”等9个生字,会写“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卫”11个字。2.知道课文从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两方面进行了介绍,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教学过程】[板块一]读文导入,激发阅读期待1.课件出示蟋蟀和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片段。2.请学生朗读,并说说对蟋蟀有哪些了解。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教师提问:蟋蟀的住宅是指什么?(蟋蟀的巢穴)[设计意图]以蟋蟀开课,巧妙地借用课后链接的资料,让学生对蟋蟀的了解从感性到理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2.学生交流。(1)认读词语。课件出示:住宅隐蔽毫不慎重住址优良挖掘搜索倾斜骤雨布置抛出(2)整体感知: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3.教师提问:课文中对昆虫的洞穴有哪几种称呼呢?(1)预设:住宅、隐蔽所、洞穴、巢穴。(2)课件相机出示以上四个词语,“宅”和“穴”变红。教师指导书写:“宅”和“穴”都是宝盖头,下半部分应该写得舒展。(3)请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这些称呼的区别。预设:住宅规模较大,各种结构和功能都要有。其他的就比较随意、简陋。4.朗读第1自然段。[板块三]品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1.教师提问:蟋蟀的住宅是什么结构的?有什么特点呢?(1)请自由读文,找一找,画一画。(2)尝试完成蟋蟀住宅结构图。出示学习单,在图上标识蟋蟀住宅的结构和特点。课件出示:蟋蟀的住宅:平台大厅门口卧室简朴、清洁、干燥、卫生(3)相机指导书写“厅、卧、卫”3个汉字。(4)请你根据结构图介绍蟋蟀的住宅。(结合结构图,学生根据课文第5、6自然段的内容介绍蟋蟀的住宅)2.教师提问:房子最重要的是好位置。蟋蟀的住宅在位置上有什么优势吗?预设1: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预设177,2:学生找到句子——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隐蔽)教师随机指导认读“倾斜、骤雨”两个词语,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倾、骤”。3.请为蟋蟀的住宅写一段推介词。(重点内容为住宅的特点和结构)[设计意图]先了解课文写了两方面内容,然后以文中对住宅的称呼入手,带领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推介蟋蟀的住宅。从教学环节上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规律。从教学策略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理念。[板块四]对比感知,随文指导写字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2.教师提问:这里还写了别的昆虫的隐蔽所,你知道是哪些昆虫吗?3.课件出示短视频:其他昆虫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的情形。4.教师采访学生:昆虫甲,你们怎么住在这么脏兮兮的地方?你们会在这儿待一辈子吗?(不会)原来这只是——临时的隐蔽所。你花很长时间才找到这个洞穴吗?(并不是)这就叫——得来不费功夫。昆虫乙,带你去更好玩的地方,怎么样?(好呀)用课文中的话说,这就是——弃去毫不可惜。5.教师引读:现在我来当其他的昆虫,全班同学自然就是蟋蟀啦!我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而你们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我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而你们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我利用现成的洞穴,而你们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提问:蟋蟀这样讲究,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它这个特点呢?(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6.依学习进程出示短语。课件出示:临时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排水优良温和的阳光(1)指名学生分行朗读短语。(2)课件中“临、隐、慎、址、良”变红,学生认读。(3)指导写“临、慎、选、择、址、良”6个字。提示:“慎”字右边的“真”中间是三横,彼此间距相等;“临、慎、择、址”4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5)反馈评价,调整提升。[设计意图]蟋蟀选址慎重,不肯随遇而安都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教学中利用采访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在引读中感受蟋蟀的与众不同。最后在词语中识字,在识字后指导书写,把学文、学词和识字写字有机融合。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掘、搜、抛”3个生字,会写“专、较”2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2.知道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教学过程】[板块一]读中想象,体会工程伟大1.勾画圈点,理清修建过程。(1)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想一想蟋蟀是怎么修建住宅的。自学要求:①用横线画出写蟋蟀在不同时间阶段修建住宅的语句。②结合这些提示时间的语句,说一说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2)全班交流。①预设:写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的语句有“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即使在冬天”。177,②教师提问:这些时间里蟋蟀都干了什么呢?预设:在秋天初寒的时候挖掘,余下的时间整修,即使在冬天也在整修。(3)教师提问:从秋天到冬天,蟋蟀一直在修建住宅,如果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你会想到什么呢?(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不肯将就)2.学习挖掘的过程,感受工程的伟大。课件出示: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1)默读,找一找蟋蟀挖掘洞穴的动作和工具,用不同的记号标注。(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前足——扒土大颚——搬掉土块后足——踏地两排锯——铺开泥土学生根据找出的词语,说一说,演一演蟋蟀挖掘的过程。(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评价——强壮的蟋蟀、有力气的蟋蟀)(3)出示放大的蟋蟀,引导学生联系蟋蟀挖掘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不容易、很难想象蟋蟀是怎么做到的)(4)指名读: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教师提问:蟋蟀这样挖掘会持续多久呢?(引导学生关注句子“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5)教师引读:一连两个钟头——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我”都看得不耐烦了——蟋蟀还在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蟋蟀用它细小、柔弱、简单的工具长时间地劳作,才有那样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难怪作者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设计意图]紧扣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和修建住宅的动作两个重点展开教学,在充分练习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蟋蟀挖掘住宅的过程后,运用引读的方法,把挖掘的时间、挖掘的工具整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理解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整个过程体现了在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板块二]补充资料,感受细致观察1.教师提问:读课文第7~9自然段,你觉得蟋蟀是一种怎样的昆虫?(有耐心、不怕辛苦、勤劳、精益求精)2.是谁记录了蟋蟀修建住宅的整个过程呢?(法布尔)从秋到冬,漫长的日子里,法布尔都在干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并说一说。3.资料补充:法布尔在普温斯教书时,经常到附近一条沙路上观察昆虫。有一天大清早,他在沙路上走着,忽然听到蟋蟀的叫声,于是就循着声音来到一块大石头旁,轻轻地躺了下来。几个农妇早上下地时看见他,到黄昏收工时,仍看他躺在那里。她们实在不明白,这个人怎么花一天的工夫,就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他是在观察石头旁边的昆虫。4.教师小结:作者对蟋蟀的观察细致入微,可以想象,从外部到内部,从秋天到冬天,从幼虫到成虫,需要多么细致、持之以恒的一番观察啊!而这一切行为的背后,我觉得就是作者对科学研究的负责和热爱,更是对蟋蟀的关注和尊敬。[设计意图]此环节将教学目标指向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通过想象和补充资料,法布尔细致观察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丰满起来。[板块三]对比阅读,体会写法之妙1.梳理生动描写的句子。(1)教师引导:法布尔在观察蟋蟀之后,毫不吝惜地赞美——课件出示:177,•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2)指名朗读。2.比较语言表达的不同。(1)引导: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片段中这样写蟋蟀——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中的文段。(2)指名读。比较一下两种写法,你发现了什么?(法布尔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有趣)3.引导交流:法布尔赞美昆虫,赞美生命。你还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一点?学生自由发言。4.出示《昆虫记》中的一些章节的标题,进一步体会饱含赞美的拟人写法。《昆虫记》中有很多这样的标题:《狼蛛的家庭生活》《天生攀岩家》《蜘蛛离乡记》《螳螂的爱情》。你对哪一章感兴趣呢?学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有比较就有区别,再次引入课后资料,学生对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更了解。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寻找这些语言,这是回归;引入《昆虫记》中的章节标题,这是开拓。在这一开一合中,学生的阅读视野被打开。[板块四]观察字形,自主抄写词语1.出示词语:挖掘、搜索、抛出,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掘、搜、抛”3个生字。2.学生练习书写“专、较”2个字,自评、互评,逐步提升书写水平。3.抄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设计意图]归类识记带有提手旁的字,书写两个独体结构的字,练习抄写词语,练就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教学后记】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教学目标】1.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2.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教学重难点】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微课导入,引入话题1.播放关于眼睛构造的微课。提问:同学们,对于眼睛,你们有哪些新的认识?2.导入:眼睛是我们看见世界的重要器官,它很脆弱,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语交际。(板书话题:爱护眼睛,保护视力)3.过渡:平时,你们注意保护眼睛吗?我们来看看下面四位同学的做法。[设计意图]借助微课,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很脆弱,需要保护,为交际话题做好知识的准备。[板块二]联系生活,确定话题177,1.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书上四幅插图。引导交流:观察四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想法?预设:图一中小男孩趴在床上使用电子产品。图三中小女孩写字坐姿不端正(斜趴、歪脖),这两种做法都会损害我们的视力。图二中小男孩认真地做眼保健操,图四中小女孩看书姿势端正,这样可以保护视力。(2)播放微课。内容为趴在床上使用电子产品和写字姿势不正确是如何损害视力的。2.联系实际。(1)提示:生活中伤害眼睛、影响视力的因素还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预设:长时间看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环境下看书写字;躺在床上、走路时、在动荡的车厢里看书等。(2)教师小结:这些用眼不当的情况都是影响视力的因素。除此之外,病菌侵入、外力伤害等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那么我们班同学的视力状况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资源,从情境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为口语交际做好情境的准备。[板块三]小组合作,分析现状1.读图,分析班级视力现状。引导:下面是搜集的我们班同学体检时的视力检查结果做成的视力统计表。通过表格内容,分析我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课件出示:男生视力达5.0及以上的有__________,在5.0以下的有__________。女生视力达5.0及以上的有__________,在5.0以下的有__________。2.指名交流:根据上面的统计表,请你说说自己初步的分析。预设1:由此发现,视力比较好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___,视力不好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___。预设2:男生的视力比女生的视力__________。提示学生:如果同意发言同学的意见就用手势示意。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追问或补充。3.分组讨论,分析造成班级视力现状的因素。(1)现场采访:现场连线班级里视力不太好的同学的家长,请他说说孩子视力不太好的可能的原因。(2)小组讨论:你视力好或不太好的原因是什么呢?要保护眼睛,你会给出哪些建议呢?分小组讨论并记录。①明确讨论要求,出示小贴士。课件出示: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他小组。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②小组成员交流生活中影响视力的原因,记录员依以下表格记录。课件出示:影响因素具体事例光线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读书、写字,容易引发近视。食物缺乏维生素导致夜盲症、干眼症等。读写姿势用眼卫生……③观察员依评价表评定星级:完成得较好的获得一到两颗星,表现优秀的获得三颗星。课件出示:小组成员音量合适认真倾听不重复、会补充177,组员1☆☆☆☆☆☆☆☆☆组员2☆☆☆☆☆☆☆☆☆组员3☆☆☆☆☆☆☆☆☆组员4☆☆☆☆☆☆☆☆☆4.全班交流。(1)小组依据表格记录的情况选派代表发言,说清楚影响视力的因素。提示:我们小组认为影响视力的因素有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2)教师采访组长:你觉得你们组发言的音量大小是否合适?你认同你们小组同学的看法吗?有没有要补充的?(3)全班同学根据评价表评选出最佳交际组。[设计意图]设计观察记录表和观察评价表,让学生与人交流时有标准可依,把小贴士中的交际目标落到实处。[板块四]全班讨论,提出建议1.过渡:刚才我们对班里同学的视力情况和影响视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说说如何保护视力。2.小组讨论。(1)提示:依据刚才找到的影响视力的原因,从不同角度想一想怎样保护眼睛,你有哪些建议。注意说话的音量,不要干扰到其他小组。(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合作梳理建议,推选代表发言。预设:①挑选合适的护眼灯;不在太阳光下阅读、写字。②多吃蔬菜,补充体内的微量元素。……3.全班交流。(1)小组代表交流,提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2)引导学生相互补充:你们赞同他的建议吗?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4.教师小结。【教学后记】习作:写观察日记【教学目标】1.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2.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教学重难点】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教学过程】177,[板块一]激趣导入,明确观察对象1.感受变化,导入话题。(1)播放四季变化的视频,请学生欣赏。教师导入:春雨夏日秋风冬雪,四季轮回,万物变幻,你还知道哪些自然事物是变化的吗?(学生交流)(2)引导: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终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比安基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燕子筑巢及孵蛋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板书话题:写观察日记)2.明确习作任务。(1)请读一读课本第44页的习作提示,想一想习作要求有哪些。(2)师生共同梳理出习作要求。课件出示:•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主要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还可以写观察的过程,观察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可以附上或照片。•整理观察日记,在小组内分享。评一评,谁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3.选定观察对象。(1)引导:同学们准备连续观察什么事物呢?听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说的——①课件播放微课。(课本第44页图文结合的示例,采用4位同学对话的形式呈现)②提问:你从学习小伙伴的对话中知道了什么?③预设:可以观察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可以观察树叶颜色在秋天的变化;可以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可以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④小结: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我们观察的重点是事物的变化。我们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连续的观察。(2)引导:你准备选择的观察对象是什么?你将从哪些方面、在什么时间观察比较好?(3)师生讨论,完成观察计划表。课件出示:观察对象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其他观察时间①不同季节②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③一天的不同时间动物不同时间段的活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一个月的不同时间段一年的不同时间段观察的方面植物的叶、花、果的变化觅食、睡觉、玩耍等形状、形态、气温等的变化4.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资料袋”,了解观察记录的形式。(1)提问:这两种观察记录的形式有什么不同?(一种是图文结合形式;一种是表格形式)你发现两个示例中分别记录了什么?(银杏种子和叶子颜色的变化;蚕的体长、颜色和吃食情况的变化)(2)引导:这是观察记录的两种形式,下面你们各自选定观察对象,制订个人的观察记录计划。(提醒注意:因为作文任务要求,要选择观察用时短一些的对象进行观察)[设计意图]作为观察类习作,习作前准备非常必要。这一板块可以放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后进行,便于更细致地指导学生观察,为写观察日记准备好素材。[板块二]交流展示,分享观察记录1.谈话:这段时间,我们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了观察,老师阅读了所有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了很多优秀的观察记录。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注意展示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2.引导交流:请这些同学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中的趣事,印象最深的地方。177,3.指名交流。教师适时提问:你观察、记录了什么?是怎么观察的?有没有印象深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很有趣?4.师生评议。预设:观察时调动了多种感官;关注了事物细微的变化;记录图文并茂;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前期观察和记录的情况,以此激发学生分享观察收获的欲望,教师适时就观察对象的多样性、记录中反映出来的观察的连续细致、调动多种感官观察等方面给予肯定。[板块三]借助范例,学写观察日记1.出示观察记录范例。课件出示:绿豆发芽的观察记录观察对象时间状态颜色绿豆发芽3月27日将绿豆泡在杯子里,用潮湿的纱布盖住。绿豆的外壳是绿色的。3月28日绿豆没有动静。3月29日绿豆没有动静。3月30日绿豆开始膨胀。外壳颜色变浅。4月1日绿豆破皮,露出小芽。小芽是乳白色的。4月3日小芽长到了一厘米左右。芽瓣是嫩黄色的。4月5日小芽又长长了约三厘米。豆瓣的颜色变成黄绿色了。(1)学生阅读上面的记录表,把表现绿豆变化的相关语句画出来。(2)指名交流。预设1:绿豆开始膨胀。外壳颜色变浅。预设2:绿豆破皮,露出小芽。小芽是乳白色的。预设3:小芽长到了一厘米左右。芽瓣是嫩黄色。预设4:小芽又长长了约三厘米。豆瓣的颜色变成黄绿色了。2.指导清楚地说出绿豆变化的过程。(1)教师引导:这位同学在观察时还拍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照片(没有顺序),请你按表格记录给照片排序。(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照片,选择其中一张细致地说说豆芽的样子。注意把豆芽的根、茎、叶的颜色、长度、大小等说清楚。(3)各组发言。教师运用录音记录学生发言,然后传送到电脑PPT中。(4)请按照豆芽生长的顺序调整语段的顺序,形成初步的观察日记。(5)点拨:每段话之间需要添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衔接,才能让文章语言更顺畅。请大家试试看。引导学生添加交代必要的观察时间的词语,如“经过三天的等待”“漫长的一周过去了”或者“刚才、之前、然后”。(6)指导:看到豆芽不断发生变化,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心情呢?请放进文章中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设计意图]以具体的观察记录范例指导学生学习怎样把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日记。师生充分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逐渐明确整理的内容,确定日记重点,做到清楚地进行口头表达,这样就把习作要求一步步落实在学生的表达中,降低了写观察日记的难度。[板块四]仿照例文,自主完成习作1.分享观察记录,打开习作思路。(1)选取学生写的其他观察记录,用课件出示。注意选取包括动物、自然现象等方面的内容。(177,2)教师点拨:我们把绿豆的变化说清楚了,如果你选取动物作为观察对象的话,你就可以把它们在饮食、睡眠、活动等方面的变化写清楚;如果写自然现象的变化,就可以写自己身体的感受、周围事物的变化等(教师可以依次板书)。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该写观察对象的哪些方面,可以请教老师。2.例文引路,学写观察日记。(1)课件呈现《燕子窝》,引导:读一读,说说你从中学到哪些写观察日记的方法。(2)学生交流:预设1:格式上注意在正文前写清楚观察的时间。预设2:形式上可以是两篇或多篇。预设3:内容上主要记录事物的变化或一段时间的观察所得。学生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3.课件出示习作星级评价标准,学生练写习作。课件出示:•内容准确。•观察细致。•写清楚事物的变化。•日记格式正确。[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以《燕子窝》为例,让学生直观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格式,尝试用星级评价标准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习作,明确习作努力的方向。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2.修改自己的习作,写清楚事物的变化和当时的想法以及心情。3.誊抄习作。【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方法,明确任务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致地观察一个对象,完成了观察日记,知道要做好观察记录,要写清楚事物的变化,还可以写出自己观察时的想法和心情。(板书:事物的变化想法或心情)2.布置任务:这节课,我们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把观察对象的变化写清楚,把当时的感受写清楚。[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明确任务,为下一步交流分享做好准备。[板块二]评价交流,指导修改1.出示本次习作评价单,学生对照评价单自评自改,看看自己能得几颗星。课件出示:评价标准星级语句通顺,标点使用规范。☆清楚地写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用上合适的时间词语写出事物变化的过程。☆☆写出了自己观察时的想法或者心情。☆2.现场交流,师生点评。(1)出示学生作品,学生本人朗读。(注意从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方面选文)①请两名学生根据星级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②教师引导交流:预设:这位同学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事物的?是怎样把事物的变化写清楚的?你们从时间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2)结合星级评价,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上评定星级,并点评,选一两处,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3)教师小结:观察日记要写出事物的变化。如,写动物的生活习性,要抓住它进食、睡眠、活动等方面的特点;写植物的生长过程,要抓住它的根、茎、叶等在颜色、形状上的细微变化。177,(4)四人一小组,互评习作,评定星级,并提出修改意见。(5)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设计意图]通过同学评价及教师点评范例,让学生练习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尝试在修改的过程中把观察对象的变化写清楚。[板块三]誊写习作,交流分享1.誊写习作。(1)课件出示习作誊写范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预设:书写一笔一画,很规范;书写整洁、美观;字词、标点正确。(2)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分享。(1)学生互相交换习作,阅读欣赏。(2)评一评:谁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3.全班展示。(1)学生朗读习作。(2)指名说说该习作好在哪里。4.作业设计: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意见。[设计意图]以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地誊写习作,养成誊写习作的好习惯。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习作的快乐。【教学后记】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2.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统整,梳理交流1.谈话导入:学完这个单元,你对“观察”有什么新认识?请说一说。预设:观察要细致;有时候观察需要很长时间……2.引导:学习的秘诀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那究竟该怎样观察呢?我们来读几段话。(出示语段一)课件出示:177,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1)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预设:蟋蟀建造住宅。(2)从语段的哪些词语能读到作者进行过细致观察呢?预设:①语段写蟋蟀修筑住宅的动作的词语有“扒土”“搬掉”“踏地”“推到”“铺开”,这些动词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清楚、明白地呈现出来。②语段写蟋蟀身体部位,“钳子似的大颚”“后足”“两排锯”。蟋蟀身体上微小的锯齿都能被作者发现,可见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得清晰,离不开细致的观察。(3)教师小结:正因为作者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准确生动。(板书:细致观察)3.出示语段二、三,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的?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4.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组长根据“交流平台”学习单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课件出示:“交流平台”学习单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小组评价(在括号里打上“√”)①作者如何进行观察的?②谈谈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别人讲★()自己积极发言★()分析合理③找出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启示我们观察方法的内容。★()认真听别人讲★()自己积极发言★()找到内容并且和大家分享5.指名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教材泡泡中的内容。(教师板书:连续观察、调动多种感官)6.教师小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做到细致准确,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长久的耐心。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能将观察到的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7.学生齐读泡泡中的句子。[设计意图]集中主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交流,并把单元内容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整合梳理,从梳理回顾到发现观察方法到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学生对观察的认识更加深刻。交流中以简单、适合的标准评价,以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板块二]区分名称,准确表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了解了蟋蟀的住宅和燕子窝。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家的名字呢?2.出示各种鸟窝的。引导:这是鸟儿的家,又叫作什么呢?(1)学生交流预设:鸟窝、鸟巢。(2)引导:我们发现“鸟窝”也可以叫“鸟巢”。3.欣赏,理解词语:圈、厩、棚、穴。(1)出示猪圈、马厩、牛棚、虎穴,说一说四种动物的家的不同之处。(2)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①呈现课本中的习题,学生上台在白板上连线。②引导发现:依据连线的情况,你们有什么发现?③教师小结:鸟窝又叫鸟巢,马厩又叫马棚、马圈,同一种动物的住所有多种说法。猪、马、牛的家都可以叫作“圈”。(3)拓展,认识动物的住所。177,出示兔窟、蜂巢、鸡笼、鸭舍等和词语,学生认读。(4)认读带有动物住所名称的词语。狡兔三窟蛇鼠一窝龙潭虎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用借助、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认识动物的住所名,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拓展带有动物住所名的词语,在语境中巩固所学,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教学过程】[板块一]朗读比较,学习表达1.出示第一组句子。课件出示:•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1)对比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2)引导:请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出一个词“逐渐”。(3)提问:加了一个“逐渐”,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预设:“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4)引导:自由读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好呢?预设:第二句好,它写得更加准确。2.出示第二组句子。课件出示:•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1)同桌对比读两个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2)指名交流。预设:“最多”说明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蟋蟀的住宅不是刚好九寸,而是不会超过九寸深。3.全班齐读每组的第二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逐渐、最多”,说说你体会到什么。预设: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4.回顾课文,拓展积累。(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也像这样描写清楚、准确。(2)摘录句子,在组内交流分享。[设计意图]先在比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性,然后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关注类似的语言现象,学习细致、准确地表达。[板块二]日积月累,背诵谚语1.朗读谚语,发现特点。(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正音。(3)自由读,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预设:“雁”是一种什么鸟?“小阳春”是指什么时候?释疑:教师出示雁的,介绍雁。“小阳春”是指秋季将要结束、严冬即将来临时出现的回暖天气。(4)接龙读谚语,说说自己的发现。预设:这些都是跟天气有关的谚语。177,(5)教师小结:这些谚语都和气象有关系,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作气象谚语。(6)提问:你发现这些谚语有什么特点?(短小精练、朗朗上口)2.理解大意,背诵谚语。(1)课件出示谚语。引导:想一想每句谚语写的什么季节,写了哪些动植物。(秋天,大雁)(2)引导:能说说这些谚语的意思吗?(3)师生对读——同桌对读——全班齐读。(4)比一比,谁会背。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请说一说。预设: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这里让学生读通句子后引导他们发现句子跟天气有关,教给学生分类积累句子的方法。【教学后记】12盘古开天地【教学目标】1.认识“劈、缓”等8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4个字,会写“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3.能交流对盘古的感受。【教学重难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劈、缓”等3个生字,会写“睁、翻”等7个字,会写“睁眼、黑乎乎”等7个词语。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第1~3自然段中神奇的地方。3.能交流对盘古的感受。【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朗读词语,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大禹治水(1)齐读词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与神话故事有关)(2)引导交流:你读过其中的哪些神话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一位?177,(3)单元导入:今天,我们走进神话故事单元——课件出示导语页,学生齐读“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2.揭示课题,质疑思考。(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盘古,阅读他开天地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提问:“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阅读时要思考,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盘古是谁?他为什么要开天地?他是怎样开天地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由与神话故事有关的词语引入课题,将教学重点引到对神话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的关注上,为后面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奠定基础。质疑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的状态,培养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板块二]初读课文,初识神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读课题时自己及同学提出的问题。用“____”画出难读或难懂的词语。2.识记生字。(1)指名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提示:浊,读zhuó,不读zuó。(2)指导识记。①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劈”:“劈”与哪几个字很像?相机组词加以区别:劈(劈开)——辟(开辟)僻(偏僻)噼(噼噼啪啪)霹(霹雳)②联系旧知识记“肢”:之前,我们学过带有月字旁的字“脾、股、腹、胳、膊”等,还记得它们表示的是什么吗?今天学习的“肢”字,表示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③同偏旁识记“躯”:你知道哪些偏旁是“身”的字?相机出示:射、躲、躯。3.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课件出示:(1)梳理学生质疑时提出的问题,提问: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盘古开天地的结果是怎样的?(2)把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设计意图]语文课不能忽视字词教学,这里的方法简单实用,不花哨,重视生字的学习,夯实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板块三]读中想象,感受神奇课件出示:1.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要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2)引导交流: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认为神奇的地方。(3)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混沌”。①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提问:“混沌”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②课件出示晴朗、辽阔的天地图。提问:图中的天和地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混沌”的宇宙吗?有什么感觉?(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一个自然段。2.学习第2~3自然段。(1)默读第2~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再一边大声朗读,一边想象画面。(2)引导学生交流。①预设1:a.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你找到了神奇的地方吗?请读出相关的句子。b.出示句子1: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c.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神奇了呢?(例如:“翻身坐”是普通的行为,带来的变化是像个“大鸡蛋”的宇宙“裂开了一条缝”,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神奇事情)②预设2:177,a.指名朗读体现神奇的句子。b.出示句子2: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c.提问:你认为神奇的理由是什么?(例如:盘古用斧头一劈,带来的变化是天和地分开,宇宙第一次出现天和地,盘古真是力大无比)③引导体会近义词、反义词表达的精妙。a.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b.这句话中藏着几对反义词和近义词,找一找。c.“轻而清”与“重而浊”能互相调换位置吗?为什么?d.你见过“清”的什么?“浊”的什么?相机理解“清”的意思是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浊”的意思是水、空气等含杂质,不清洁,不干净。e.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天和地形成的过程非常神奇)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浑浊的东西下降,变成了地。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f.再读,读出对天和地初步形成的好奇、惊喜。④预设3:a.指名读找出的体现神奇的句子。b.课件相机出示句子3: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c.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神奇的理由。(例如:盘古的身体与天地一起长,很神奇;盘古顶天立地,形象高大,很神奇)d.引导展开想象,感受盘古雄伟、高大、勇于开创的形象。提问引导: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想一想,一年过去了,天升高365丈,地呢?盘古呢?十年过去了,天升高3650丈,地呢?盘古呢?一百年过去了,天升高36500丈,地呢?盘古呢?盘古的身体能这样变化,真是太神奇了!这时的盘古,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顶天立地、高大、勇于开创等)(3)师生合作朗读:教师朗读写盘古行为的句子,学生朗读写宇宙变化的句子。课件出示: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设计意图]神话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在脑海里“画画”,从一段段的文字中读出不同的画面。抓住这两个自然段中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对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感受盘古力大无比、勇于开创的伟岸形象。[板块四]指导书写,指导积累1.指导学生写字。(1)认真观察“睁、翻、斧、劈、缓、浊、丈”7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翻”,左右两部分要写紧凑;“缓”,右边的第一横比第二横短,右边不要错写成“爱”。(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177,(4)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2.抄写词语:黑乎乎、翻身、缓缓、上升、下降。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隆、肢”等4个生字,会写“撑、竭”等7个字,会写“精疲力竭、血液”等7个词语。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第4~5自然段中神奇的地方。3.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教学过程】[板块一]巩固识字,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课件出示:睁眼斧头劈开浑浊一丈支撑四肢躯干血液黑乎乎缓缓上升下降翻身2.导入新课。过渡:盘古开天辟地后,担心天和地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后来又怎么样了呢?[板块二]读中想象,感受神奇1.学习第4自然段。(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从哪里你感受到了神奇?(2)学生交流。①指名读句子。②相机出示句子4: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③你为什么认为这里很神奇呢?(预设:他的身体能无限制地生长,长久地撑在天和地之间,盘古真是天生神力啊!)(3)比较句子。课件出示: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盘古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①读一读,比一比:哪一句好?好在哪里?②给“巍峨”找近义词。句子中的“一根柱子”让你想到了什么?(擎天柱)(4)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①出示句子5: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②指名读。思考:从“多少年、终于、精疲力竭”这几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为了天地成形,盘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③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精疲力竭”:你什么时候也有过“精疲力竭”这种感受呢?(5)指名读,齐读第4自然段。2.学习第5自然段。(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2)男女生合作读。男生朗读:他呼出的气息——(女生接读: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以下接读的方式相同: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左眼——他的右眼——他的四肢和躯干——他的血液——177,他的汗毛——他的汗水——(3)展开想象读:想象自然界的风、云、太阳、月亮、江河、雨露等带给我们的美妙感受,再自由读这一个自然段。(4)引导描绘想象中的画面: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他的__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__。3.学习第6自然段。(1)齐读第6自然段。(2)引导: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抓住四字词语,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运用词语的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想象盘古化为万物的神奇画面,并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神话中神奇的想象。[板块三]讲述故事,再现神奇1.借助插图讲述故事的具体过程。(1)出示四幅插图,给图取名字。(例如:盘古沉睡、盘古开天辟地、盘古顶天立地、盘古化为万物)(2)结合插图,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2.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条理地讲述故事。(1)用“____”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开后、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倒下以后)(2)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故事。3.分小组讲故事。[设计意图]讲述故事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的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思、记等能力的训练过程。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借助及关键词讲述,能降低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的难度,让学生敢于讲,学会讲,人人讲。[板块四]指导书写,延伸阅读1.指导学生写字。(1)认真观察“撑、竭、累、液、奔、茂、滋”7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竭”,右下部分里面是一个“人”字,把捺改为点;“奔”,上下结构,下部分的“廾”要托住“十”;“茂”,下半部分的笔顺是:横、撇、斜钩、撇、点。(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2.抄写词语:精疲力竭、血液、奔流不息、汗毛、茂盛、滋润、雨露。3.课后作业:搜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设计意图]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通过阅读与互相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以逐步达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学后记】13精卫填海【教学目标】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77,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揭题。(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的课文《司马光》《守株待兔》吗?谁来背一背?(2)提示课题:今天我们不读历史人物故事和寓言故事,一起来读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认识文体。(1)出示课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课件出示: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引导:你们发现这三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文言文,小古文;短小,语言精练,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3)提问:阅读文言文,你有什么好方法?[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学习新知,归类阅读,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减少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陌生感。[板块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导读准字音。(1)指导读准多音字“少”。课件出示:少女少年年少少将少爷少数很少多少少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2)指导识记“溺”。①提示:“溺”读nì,是鼻音。②怎么记住这个字?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氵+弱=溺;引导:“溺”是什么意思?可以组哪些词?(意思是“溺水,淹没”。组词:沉溺、溺爱)(3)比较“曰”和“日”。“曰”读yuē,不要读成rì;“曰”比“日”的字形扁一些。3.指导读好停顿。(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2)提问:除了根据标点形成自然停顿,句子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作适当的停顿?例如: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3)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177,[设计意图]朗读文言文,除了根据标点形成的自然停顿,对句子内部进行适当的停顿,学生把握比较困难,因此采取教师范读的形式,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调的抑扬、句式的整散等。再在自己的朗读中逐步去琢磨,去领会。[板块三]理解内容,明白大意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课文。(1)引导:请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课文的意思。(2)自读检测。课件出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①提问:“炎帝”“少女”分别是谁?“之”“曰”是什么意思?②引导交流: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课件出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③提问:“溺”“故”“精卫”“堙”分别是什么意思?④引导:你明白这一句话的意思吗?同桌之间先交流。⑤指名学生交流。⑥指导理解:观察插图:精卫鸟在干什么?(精卫鸟振翅高飞,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去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想象情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学生表演:你能把自己当成精卫,演一演吗?2.指名连起来说说课文大意。预设: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泳,不幸在海里溺水而亡,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化作了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设计意图]巩固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通过观察插图、表演精卫衔木石填海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语言凝练的文言文变成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景,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板块四]发挥想象,讲述故事1.想象精卫填海的情景。(1)引导:精卫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相机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引导学生想象:从“常”字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读句子。当刮起狂风,海面上波浪滔天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当暴雨倾盆,四周一片漆黑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句子)当大雪纷飞,大地上寒风刺骨的时候,精卫——(学生读句子)(4)引导学生想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卫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飞翔着,她不断地用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阻挡不了精卫填海的行为!(5)小组交流:说说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对它说点什么。预设:你坚毅而执着,毫不畏惧!(6)教师小结:坚毅、执着的精卫永远印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里,想起她就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大海的强烈愿望。2.借助注释讲述故事。(1)默看注释,思考:你从注释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哪些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讲述故事?(2)尝试把注释变成自己的语言。预设: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炎帝,他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精卫长得像乌鸦,不过比乌鸦漂亮多了,红色的脚,白色的嘴,头上还有好看的花纹。3.借助插图,讲述故事。(177,1)出示插图,观察: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会变化吗?精卫的动作是怎样的?她飞翔的姿态又是怎样的?想象:女娃不幸被东海吞噬,她会怎么想?精卫把树枝、石子投进东海后,海面有什么变化?(2)把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说一说。4.同桌互相讲故事,听后评一评:故事的内容讲清楚了吗?[设计意图]神话故事主要的流传方式是口耳相传,学生阅读课文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最大的收获。依托文本情境,指导学生讲故事的方法,一是借助注释丰富语言,二是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板块五]梳理故事,背诵课文1.再读课文,梳理脉络。(1)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直接写了“精卫填海”?相机板书“衔”“堙”。(2)其他语句写了什么?相机板书“曰”“游”“溺”“为”。(3)师生共同梳理故事脉络。相机板书:介绍女娃——化身精卫——衔木石填海。2.依托支架,背诵课文。(1)学生根据上一个环节梳理出的关键词和故事脉络,尝试背诵课文。(2)小组竞赛背课文。四人为一组,比一比谁背得正确又流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呈现关键词语,使其成为学生背诵课文的支架。多背诵文言文优秀篇章,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形成独特的审美能力。[板块六]指导书写,指导积累1.指导写字。(1)认真观察“溺、衔”两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溺”,提示:“弱小”的“弱”加上偏旁三点水就是“溺水”的“溺”;注意写好右边的“弱”。教师范写“衔”字,提示:左中右三个部件所占的位置基本相等,互相依傍,写紧凑一些。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认真观察“帝、曰、返”3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曰”,写得扁一点。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2.课后作业:把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讲给家长听,再请家长说说精卫给他(她)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教师依据生字的结构特点,分层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写字的能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进一步落实“讲故事”这一核心教学目标。【教学后记】14普罗米修斯【教学目标】1.认识“斯、惨”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脏”,会写“悲、惨”等14个字,会写“人间、悲惨”等15个词语。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4.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教学重难点】177,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3.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斯、惨”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脏”,会写“悲、惨、坚、违、抗”5个字,会写“人间、悲惨”等8个词语。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1~8自然段。3.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教学过程】[板块一]初读课文,认识众神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谈话:今天我们来阅读古希腊著名的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认读生字“斯”。读好名字:普罗米修斯。2.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请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找一找,普罗米修斯是什么神?在这个故事里,还写了哪几个神?请用“____”画出来。3.认读词语,相机正音。(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悲惨盗取惩罚敬佩饶恕坚定铁环遭受凶恶砸碎①指名读,正音。提示:“惩”,读chénɡ,不读chěnɡ。“惨、遭”是平舌音;“恕”是翘舌音。②结合课文给下列词语找近义词。出示词语:惩罚敬佩饶恕坚定凶恶(2)出示词语:气急败坏愤愤不平驱寒取暖风吹雨淋挽弓搭箭①指名读,齐读。②哪些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哪些词语需要通过查成语词典来理解?读一读,查一查。(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4.指导读好众神的名字。(1)课文中第一位出现的神是天神普罗米修斯,第二位是谁?(众神的领袖宙斯。相机补充: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2)第三位呢?(火神赫淮斯托斯。相机补充:他被称为雕塑之神、工匠之神等,是宙斯的儿子)(3)第四位呢?(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相机补充:这位大力士被称为大力神,神勇无比,是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英雄之一,是宙斯的儿子)(4)他们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名字比较拗口,再练习读一读。课件出示:天神普罗米修斯众神的领袖宙斯火神赫淮斯托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5.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问:天神普罗米修斯、众神的领袖宙斯、火神赫淮斯托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分别做了什么?先分别说一说,再连起来说一说。177,预设: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上拿走了火种,带到了人间。众神的领袖宙斯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火神劝告普罗米修斯归还火种,遭到拒绝,只好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宙斯又派了鹫鹰去啄食他的肝脏。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设计意图]在初读的基础上,用课件逐一列出众神的名字,引导学生认读,并随机简单介绍众神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增强认识众神名字的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众神做了什么,再连起来说一说,巧妙地渗透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板块二]细读起因,感受神奇○学习第1、2自然段。1.过渡:要是这样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有人喜欢听吗?那么首先要讲清楚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把故事的起因告诉人们。2.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提问: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取火种?“盗”取火种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受到神奇的情节是什么?3.学生交流。(1)相机板书:悲惨情景、“盗”取火种。课件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2)男女生对比朗读。引导: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预设:对比这两种情境,感受到火的重要,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让人们告别了那个茹毛饮血的黑暗时代。(3)引导:取火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受到神奇的情节是什么?①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有一天,当太阳车从天空驰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②抓住“喷射着火焰”展开想象:当太阳车从天空驰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会怎样跑过去取火种?又会怎样把火种带到人间?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起因。[设计意图]普罗米修斯取火的情节写得比较简单,抓住“喷射着火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怎样“盗”火的神奇情节说具体一些,为学生创造性地讲故事打好基础。[板块三]品读经过,感受形象○学习第3~8自然段。1.引导:要讲好这个故事,我们还需要梳理故事经过部分的主要情节。请默读第3~8自然段,接着起因部分的“悲惨情景”“‘盗’取火种”继续概括主要情节。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决定惩罚、拒绝劝说、被死死地锁、被狠狠地啄。2.引导:请再读故事的经过部分,说说哪个情节最触动你。3.学生交流。(1)预设1:课件出示: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①指名读。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②比较两组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不一样?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为人类造福,没有什么错。预设:反问的句式更能展现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勇敢无畏。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不会承认错误,不会归还火种。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177,预设:关联词语以及句末的感叹号更能展现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勇敢无畏。③反复朗读火神赫淮斯托斯与普罗米修斯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设计意图]比较句子,感受关联词语、标点和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当,学习语言的运用。(2)预设2:课件出示: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①指名读。提问:最刺痛你的字眼是什么?(死死地锁)②引导想象:读着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悲惨情景?(烈日暴晒,普罗米修斯的汗水流干了,皮肤烤焦了;电闪雷鸣,刺得他睁不开眼,震得他耳朵要聋了;大雪压身,他感到刺骨的寒冷,整个身体瑟瑟发抖……)普罗米修斯可能有怎样的感受?(生不如死、痛不欲生、义愤填膺……)③讨论:普罗米修斯被锁住的是什么?(被锁住的是他的身躯)锁不住的又是什么?(锁不住的是他为人类造福的愿望和意志)④配上交响乐,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设计意图]用问题“最刺痛你的字眼是什么”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通过想象进入情景去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不欲生、生不如死,去感悟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3)预设3:课件出示: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出来。①提问:与上一个情节“死死地锁”相比,这里的惩罚——鹫鹰啄食肝脏,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撕心裂肺的痛更让人惨不忍睹)②引导想象:离奇的情节正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观察插图,想一想:这时候普罗米修斯会说什么?有些什么表现?③角色体验:指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鹫鹰和普罗米修斯,演一演“被鹫鹰啄食”的情景。④小结:这样的日子一天天继续,这样的痛苦永无尽头。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还是不愿向宙斯屈服,他依然坚定地说——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表演情景,角色体验,依然是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板块四]指导书写,指导积累1.认真观察“悲、惨、坚、违、抗”5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词语“悲惨、违抗、坚定”。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5.抄写词语:人间、悲惨、情景、危害、严厉、悄悄、坚定、违抗。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兽、佩”等9个字,会写“猛兽、敬佩”等7个词语。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3.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教学过程】[板块一]朗读课文,了解结局○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177,1.过渡: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盗”取火种,带到人间,遭受到宙斯残酷的惩罚,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被鹫鹰狠狠地啄食肝脏,承受着无休止的痛苦。结果怎样呢?2.引导:请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关键词语概括主要情节。3.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射死鹫鹰砸碎锁链4.引导想象: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心中愤愤不平,他可能会想些什么?5.引导:谈谈你对大力士的看法。6.齐读第9自然段。[板块二]添加细节,创造性讲述1.谈话:天神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典范,他的故事应该广泛流传,让更多的人知道。那么怎样讲好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呢?2.方法交流与指导。(1)预设学生交流:①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②按照板书的主要情节来讲述。(2)教师指导: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抓住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情节,抓住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等情节展开了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恰当地运用。3.请自由练习,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4.四人小组互相讲一讲,评一评。5.指名在全班讲故事。[设计意图]讲述利于学生感悟故事内涵,内化课文生动的语言,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讲述故事时,提示学生加上对普罗米修斯“盗”火以及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情节的想象,让课堂上的学习一以贯之。[板块三]对比阅读,感受神奇1.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1)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神奇?(2)学生交流。预设:主要内容:这一段话讲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神奇之处:燧木曲盘起来,有一万顷地那么大,能够发出火光。鸟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闪现。(3)比较:燧人取火与普罗米修斯取火有什么不一样?(4)学生交流。预设:普罗米修斯是从天上“盗”火,燧人是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具有神奇的力量;燧人善于思考,勇于创造,同样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2.阅读课外选文《盗火的普罗米修斯》。(1)浏览全文,找一找描写普罗米修斯受到惩罚的相关句段。与课文中描写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的句段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2)学生交流。(两篇文章都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的过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新的神话故事,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不同的神奇之处。[板块四]指导书写,指导积累1.认真观察“兽、著、获”3个字,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兽”,上下对齐,中间一横宜长;“获”,写好左下的反犬旁。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习写“愤、佩、环、锁、既、狠”6个字。提示:“愤”,注意右边的上面两横平行;“佩”,右边的第一笔是竖撇;“既”,注意左右两个部分的避让,并与“即”进行比较。5.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6.抄写词语:猛兽、敬佩、狠心、尖利、著名、愤愤不平、获得。177,[设计意图]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分类指导学生写字,并对易错字、难写字重点指导,提升学生自主写字的能力。【教学后记】15*女娲补天【教学目标】1.认识“措、混”等9个生字。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1.出示课题,感受神奇。(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引导交流:你们从课题中感受到了神话的特点吗?说说自己的想法。2.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思考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3.检查反馈。(1)出示句子,其中生字用红色标识,指名朗读。(相机理解“惊慌失措”“坍塌”)课件出示: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人们世世代代怀念着女娲,传颂着她的伟大功绩。(2)组词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坍塌倒塌塌下来功绩成绩业绩绩效歌颂颂扬传颂4.概括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课件出示:起因:有一年,天地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于是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出没,世界陷入混乱和恐怖之中。(板书: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出没)经过:女娲寻找石头、炼石补天、断龟足撑天,又杀死黑龙、烧芦苇堵地缝。(板书:炼石补天、龟足撑天、杀死黑龙、芦灰堵缝)结果: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板书:恢复平静、获得新生)(2)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大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读中感知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选出描写故事主要情节的四字词语板书,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177,[板块二]自读课文,感受神奇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中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哪些地方特别触动自己?圈画重点词句。课件出示:2.全班学生自由接力发言,畅谈故事的神奇之处。(1)预设1:课件出示:不料有一年,天地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①引导:天地发生大变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学生朗读。②引导想象: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会是怎样的情景?裂开了一道道深沟的地面是怎样的?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野兽残害人类的情景是怎样的?③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第一句,全班齐读第二句。(2)预设2:课件出示: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①提问:你们觉得哪儿很神奇?(预设:女娲有非凡的神力,能把大窟窿补好;把天上五色的云霞想象成五色石浆补好的天空)②全班齐读。(3)预设3:课件出示: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再不敢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①提问:你觉得哪些情节比较神奇?②指3名学生接读“龟足撑天、杀死黑龙、芦灰堵缝”3个情节。③小结:《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情节生动,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3.指名交流特别触动自己的地方,并说一说触动自己的原因。(1)点拨:第2~3自然段中触动你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从人们遭受了大灾难,女娲很难过,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的情节中,感受到她的善良)第4自然段中触动你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从女娲拣五种颜色石头修补天的情节中,感受到她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意志坚定、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从女娲用大乌龟的腿撑天,杀死黑龙的情节中,感受到她的智慧、勇敢和非凡的力量)(2)小结:读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里。女娲是远古时期中华女性先祖形象在创世神话中的生动写照。[设计意图]阅读、思考、自由接力发言,创设乐于分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故事的神奇和女娲的鲜明形象。[板块三]发挥想象,讲述故事1.指导把女娲拣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1)课件出示导读提示: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2)引导:课文是怎么写女娲拣五种颜色石头的?①出示句子:课件出示:177,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②引导想象:修补天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工作。想一想:女娲可能去了哪些地方拣五种颜色的石头?她在遥远的路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熔炼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危险?她可能怎么说,怎么做?(3)看插图想象:观察插图,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如,女娲手捧石浆,在缭绕的云霞中飞舞穿行,把石浆泼向天上的窟窿。(4)指名交流:通过联想,把女娲找石头的经过讲一讲。(5)自由练习。(6)同桌互相讲一讲,评一评能获得几颗星。出示星级评价标准。课件出示:评价标准星级把女娲拣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了。☆☆☆☆☆把女娲拣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生动了。☆☆☆☆☆2.自主练习讲故事。(1)你认为在什么地方展开想象比较合适?练习讲《女娲补天》的故事。(2)指名交流。3.完整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1)自由练习。(2)四人小组交流。评一评能获得几颗星。出示星级评价标准。课件出示:评价标准星级把女娲补天的起因说清楚了。☆☆☆☆☆把女娲补天的经过说清楚了。☆☆☆☆☆把女娲补天的结果说清楚了。☆☆☆☆☆[设计意图]统编教材的精读课文具有样本价值,学生从本单元的前三篇精读课文中学习了感受神奇、想象神奇、讲述故事的方法,那么在本课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最终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板块四]拓展阅读,感受神奇教师引导:神话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去感受故事的神奇,感受古人的智慧。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国神话故事》。[设计意图]中国神话故事是民族智慧的体现,课外多阅读,能丰富积累,学习表达,了解远古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教学后记】快乐读书吧:很久很久以前【教学目标】1.能产生阅读中国神话和世界经典神话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2.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3.能感受阅读神话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学重难点】177,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神话的神奇;感受阅读神话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读前指导课【课时目标】1.能产生阅读中国神话和世界经典神话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2.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课文,导入主题1.小组合作,阅读交流。(1)人一小组,回顾阅读过的神话故事,填写“文章名或书名”和“主要人物”两栏。课件出示:文章名或书名主要人物最难忘的情节(口头简要交流)(2)小组代表在全班出示表格;教师给阅读面广的小组奖励小星星。(3)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简单归类:哪些是中国古代神话?哪些是世界经典神话?2.了解神话。(1)教师引导:古人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就是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钻木取火就是我国古代人们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2)提问:你阅读的这个故事,是祖先对什么问题的认识?(指名交流)(3)过渡:世界是如何起源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神和英雄是怎样生活的?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许多问题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尝试着用神话的方式给出解释,并依靠口头讲述使其代代相传。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又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便有了我们可以阅读的神话。[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读过的课文或整本书,引出阅读主题,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根据阅读篇目对神话进行简单分类,了解神话是什么及其流传方式。[板块二]阅读文段,激发兴趣1.共读片段,激发兴趣。(1)出示教材“你读过吗”中的阅读片段。(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这个片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神奇?(3)引导交流:①这个片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神农尝百草,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本草经》)②神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神性,舍己救人,本领高强,医药之神)③故事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神奇?(神农的身体是透明的,吃了植物之后,可以看到植物在他身体里的反应。他有神性,不怕中毒。后来,他把红色鞭子往植物身上一抽,就能显示植物的药性)④这个故事反映了祖先对什么问题的认识?(反映了祖先战胜疾病的愿望,展现了先人的开拓精神)(4)指名朗读。2.推荐阅读《中国神话传说》。(1)教师介绍:神农尝百草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祖先战胜疾病的愿望,展现了先人的开拓精神。这个故事选自《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中国神话传说》介绍了众多的神话人物。(2)浏览目录:书中有哪些神话故事?你对哪个故事比较感兴趣?(3)先睹为快。课件出示:177,刑天也是一员猛将。炎帝失败之后,刑天却没有转而服从黄帝的统治。他在西方的奇肱国跟黄帝争夺神位。刑天一手操盾牌,一手持大斧,单枪匹马与黄帝格斗。他虽然强壮,但是终究不是黄帝的对手,被黄帝杀死,砍下了头颅。由于担心刑天复活,黄帝把刑天的头颅单独埋在了西方的常羊山。果然,刑天虽然失去了头颅,可是雄心不死。他双手挥舞着盾牌和大斧,继续向天空发出愤怒的吼叫。——(选自《中国神话传说》,人民教育出版社)①指名朗读。②提问:这个片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神奇?(指名交流)③提问:刑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永不妥协)课件出示: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这样赞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4)教师小结:每一个神话故事都有吸引人的神奇地方,课后我们要阅读更多的中国神话传说,感受神话的魅力。[设计意图]阅读的兴趣是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共读神话故事,亲身体验,再次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共读,也利于设定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交流时能彼此补充,在交流中促进理解,提高阅读兴趣。[板块三]明确方法,尝试阅读1.出示阅读小贴士。远古时候人们认为神话是真实而神圣的,一定要在严肃的仪式上郑重地讲出来。神话通常气魄宏大,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感受其中的神奇。2.引导交流。(1)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神话故事呢?从小贴士中,你了解到什么?(2)回顾: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时候,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去感受神话的神奇的?3.学生选择一个故事,自主阅读。从小贴士发散开去,让学生回顾课文说说自己阅读神话时感受神奇的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设计意图]从小贴士发散开去,让学生回顾课文说说自己阅读神话时感受神奇的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板块四]制订计划,自主阅读1.激发兴趣。(1)过渡:世界各地也流传着多姿多彩的神话传说。在这些充满想象的故事中,有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2)出示文字,并配上相应的图。课件出示:勇敢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用音乐征服草木万物的俄耳甫斯北欧光明之神巴德尔爱恶作剧的火神洛基敢捉弄北风的美洲辛格比世界神话传说中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你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多,你有什么打算?2.制订阅读计划。引导:你准备读哪些神话传说?准备多长时间读一本?每天大约阅读多少页?3.课外作业:阅读神话故事,做好简单记录。[设计意图]推荐阅读书籍,引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阅读量。做好阅读记录,一是一般记录,如书名、作者等;二是落实本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读的时候发挥想象,感受神奇,记下关键情节或句子。第2课时读中推进课【课时目标】1.导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177,2.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教学过程】[板块一]阅读目录,感受神奇1.教师引导:神话故事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初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读我国的神话了解我国文化的源头,还可以通过读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了解西方文化。请大家拿出自己正在阅读的神话故事书籍,回过头去再读读目录,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交流。预设:(1)很多题目都是“谁干什么”,如《嫦娥奔月》《羿射九日》。(2)题目的内容感觉不一般,有神力。3.看文题猜故事。(1)引导:有些题目直接揭示了主人公和事件。你能看题目,猜猜故事的大概内容吗?(2)出示神话故事题目,学生猜内容。(3)阅读故事,验证自己猜得对不对。[设计意图]学生阅读了神话故事后,再让学生回读目录,引导学生发现目录与内容的联系,发现目录中隐含的神话元素。[板块二]互相交流,学习策略1.提问:你正在读的是什么神话故事?你能说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吗?学生交流。预设:我正在读的神话故事是《赫拉克勒斯的出生和童年时代》,主要人物就是赫拉克勒斯,他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我读的是《普罗米修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普罗米修斯,故事与我们的课文有些不一样。我读的是《神农氏教民播百谷》的故事,主要人物是神农氏,即传说中的炎帝。我读的是《雷神的儿子伏羲》,主要人物是伏羲,他是美丽姑娘华胥氏踩了雷神的足迹生下的孩子。2.引导:同学们通过阅读,知道了这么多神话人物,真了不起!这是会读书的表现。故事中的哪一个情节让你感到很神奇?请讲一讲。预设:《雷神的儿子伏羲》这个故事中,我觉得很神奇的一个情节是雷神长着人的头,龙的身躯,用手一敲肚子便发出隆隆的雷声。华胥氏玩耍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巨人的脚印出现在大泽边的草地上,觉得又奇怪又好玩,便试着用自己的脚在巨人的脚印上踩了一下。不料一脚踩下去,就觉得身内动了一动,不久就怀孕了。她怀胎12年,生下一个男孩儿,取名叫伏羲。我读《神农氏教民播百谷》,觉得有一个情节很神奇:有一天,天气晴朗,忽然纷纷扬扬降下了百谷的种子。神农氏带领人们高高兴兴地把种子搜集起来,种在新开垦的土地里。不久大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秋天,百谷获得了丰收,从此人们不再为食物而发愁了。在《赫拉克勒斯的出生和童年时代》这个故事里,有一天晚上,有两条毒蛇爬上赫拉克勒斯的摇篮,缠住了他的脖子。他大叫一声醒了过来,抬起头,四面张望,只感到脖子被缠得难受。于是,两只手各抓住一条蛇使劲一捏,竟把两条蛇捏死了,这显示了神的力量。3.思考:你读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哪些美好的愿望?你感受到了他们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预设:我认为神农氏一心想着人们,他担心人们吃不饱饭,带领人们种植百谷。《赫拉克勒斯的出生和童年时代》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希望正义战胜邪恶的愿望。《雷神的儿子伏羲》是古代人们关于人是怎么来的想象。4.教师小结:其实大家是很会阅读神话故事的,我们来梳理一下基本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弄清楚主要人物是谁,讲讲神奇的情节,想想故事表现了古代人们怎样的愿望,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怎样优秀的品质,即说人物、说情节、说体会。[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领学生读神话故事,说一说主要人物,说一说神奇的情节,想一想神话故事的起源,逐步培养学生欣赏神话故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善良177,的品质和悲悯的情怀。[板块三]运用策略,交流展示1.教师引导:《中国神话故事》《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有的同学正在读,有的已经读完了。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故事?请你用上“说人物、说情节、说体会”的方法,把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与大家分享。2.指名学生交流。预设: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尧的传说》。主要人物是尧,最神奇的情节就是在尧做部落联盟首领的70年间,先是遇到大旱,天上同时出现10个太阳,大地上的草木和庄稼都干枯了,尧就命羿射下9个太阳,解除了旱灾;后来又遇到了特大的洪水,大地一片汪洋,尧就命禹去治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把洪水治服了。他爱自己的人民,是好首领。3.教师小结:你们都是爱阅读的好孩子,读一读神话故事,像这样说一说人物、情节、体会,能加深你们对故事的理解。神话故事中那波澜壮阔的情节,那生动形象的叙述,那蕴含着的深刻道理和丰富智慧,我们在读中就慢慢感受到了,就会渐渐发现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设计意图]推荐给学生的《中国神话故事》《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都是由多个短篇故事组成的,以交流印象深刻的故事为抓手,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持续阅读。第3课时读后分享课【课时目标】能感受阅读神话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学过程】[板块一]观记录1.每位同学把自己的“阅读记录”摆放在课桌上,学生出座位观看。2.教师出示优秀的阅读记录表、摘抄笔记、阅读小报等。3.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预设:有些同学阅读的神话故事非常多,古今中外的都有。有些同学的阅读记录很全面,主要人物、神奇的地方都有记录。有些同学的阅读记录有特色,用的是思维导图,列出了很多神话人物的特点。有些同学还做了摘抄笔记,摘抄那些生动、富有神奇想象的句子。4.分享读后感。(指3名阅读不同神话故事的学生交流)[设计意图]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根据课型特点,有的放矢地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目标。鼓励写读书笔记、编阅读小报等,直观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和方法,给其他学生以借鉴和启发。[板块二]晒故事1.猜故事。依次出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等有关神话故事的,学生猜一猜神话故事的名字。2.讲故事。依次出示“水、火、山”的甲骨文,指名学生讲一讲与这些事物有关的神话故事。预设:水——《大禹治水》火——《普罗米修斯》山——《共工怒触不周山》3.演故事。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神话故事进行表演,要求人人参与。[设计意图]以插图和关键字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讲神话故事,落实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为阅读者的自豪和喜悦,激励学生与同伴分享阅读的收获和快乐。[板块三]聊人物1.猜猜他是谁。教师出示书中描写人物的片段,让学生猜人物的名字。177,2.讲一讲印象深刻的人物。(1)引导:在课外阅读神话故事的时候,哪些神话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2)四人小组交流。(3)指名讲述,师生评议。3.理一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画人物关系图或人物行动路线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借助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或人物行动路线,鼓励个人、小组进行创意交流与分享,大大提高了读书的质与量。[板块四]推“明星”1.回顾总结。引导:你在读书活动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谁来分享一下?2.评选“阅读之星”。(1)出示读书评价单。评价标准星级制订了详细的阅读计划表。☆☆☆☆☆能按计划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有阅读记录卡或摘抄笔记、阅读小报等读书记录。☆☆☆☆☆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2)参照评价表,各小组评选“阅读之星”。(3)“阅读之星”获得者发表获奖感言。[设计意图]进入学生的阅读世界,了解学生阅读的收获和产生的疑问,明确进一步提升的方向;利用阅读评价单,引导学生反思阅读的过程,激励持续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后记】习作:我和____过一天【教学目标】1.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或童话人物,围绕“我和____过一天”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2.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并誊写清楚。【教学重难点】围绕“我和某一个神话或童话人物过一天”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或童话人物,围绕“我和____过一天”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教学过程】[板块一]唤醒记忆,明确任务1.唤醒回忆,提示话题。引导:你们都是爱阅读的孩子,读了很多书,你能根据提示猜猜故事的主人公吗?(1)读词语,猜猜是哪一位神话人物,选自哪一篇神话故事。课件出示:窟窿天空云霞五彩石(女娲《女娲补天》)大海小鸟淹死女娃(精卫《精卫填海》)177,银河鹊桥纺织人间(织女《牛郎织女》)太阳手杖大泽桃林(夸父《夸父逐日》)(2)看图,猜猜每幅图画的是哪一个童话人物,说说每个人物的主要特点。课件出示:(3)提问:在我们读过的神话和童话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喜欢他(她)什么。2.揭示话题,明确任务。(1)引导:如果有机会和他们中的某一位过上一天,你会选择谁?(板书话题)(2)学生朗读习作导语。课件出示:我们看过很多神话和童话,里面的人物有的本领高强、爱憎分明,如哪吒、葫芦娃;有的机智聪明、惩恶扬善,如神笔马良;有的美丽纯洁、温柔善良,如白雪公主。你了解他们吗?喜欢他们吗?你还喜欢哪些人物呢?如果有机会和他们中的某一位过上一天,你会选择谁?你们会一起去哪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3)在课本上把习作题目“我和____过一天”填写完整。[设计意图]通过猜神话人物、童话人物唤起学生的记忆,唤醒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情感的投入,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板块二]开启思路,选定角色1.借助情境图引导想象。(1)引导:有个小朋友选择和孙悟空过一天,他们一起去哪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看课本上的插图。(2)提问:从三个泡泡里,你读懂了什么?“我想跟你去龙宫看看。”“我想和你去打妖怪。”——教师相机点拨:你可以跟着神话或童话人物去神话或童话世界里。“跟我去参加运动会吧。”——教师相机点拨:神话或童话人物可以来到我们的世界。2.借助提问,引导想象。(1)给自己提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你为什么要选这个人物呢?这个人物有什么神奇的本领?你选的这个人物是主角,你还准备写哪几个配角?你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呢?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是什么?(2)微课演示引路(以下文字内容配相应的):引导:看看微课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给自己提问的。微课内容:我选孙悟空,为什么选他呢?因为他本领高强,会72变,我想让他教我打妖怪,我要当英雄!我这个故事的配角有白骨精、唐僧、猪八戒、沙和尚,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树林里。我的故事的起因:白骨精太坏了,总是在唐僧面前冤枉孙悟空,唐僧就念紧箍咒。我不怕紧箍咒,如果我有本领,会帮他打败妖怪。经过:孙悟空教了我几招,可是在打妖怪的过程中,我被白骨精弄得晕头转向了。第一次,她变成了猪八戒,第二次她变成了沙和尚,我偏偏打了真的,放过了假的。第三次她竟然变成我的班主任,我更不敢动手了……结果:我虚心地拜孙悟空为师,从基本功学起。神奇的地方:打妖怪的经过。3.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构思故事。课件出示:去哪里?干什么?177,会发生什么故事?4.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1)“去哪里”:我们和喜欢的神话或童话人物一起,可以去神话或童话人物的世界,也可以请神话或童话人物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可以在神话或童话人物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自由穿梭。(2)“干什么”:可以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运动、游玩等,可以是战胜病毒、拯救濒危动物等,还可以是在神话或童话人物的世界中降妖除魔等。(3)“会发生什么故事”:我们在构思情节时,要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要尽量做到新奇有趣。(板书:起因经过结果)[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让问题成为学生思考的支架,去想象故事的经过。自己问自己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相问是通过交流,让自己的故事经过更清晰,人物形象更鲜明;追问则能不断丰富想象,使故事更神奇。微课演示给学生一个例子,启发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想象。[板块三]发挥想象,创编故事1.激趣:经过反复地问,我们的故事经过清楚了,请大家拿起笔写下来。2.学生当堂写故事,教师巡回指导。3.出示星级评价标准。课件出示:评价标准星级语句通顺,字迹清楚。☆☆☆☆☆形象鲜明,情节合理。☆☆☆☆☆能让别人感觉到神奇。☆☆☆☆☆[设计意图]尝试用星级评价标准激励学生认真进入习作实践,明确习作要求及努力的方向。第2课时【课时目标】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并誊写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习作交流,紧扣神奇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都完成了习作,你觉得自己写的故事神奇吗?谁愿意说说自己写的故事?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梳理学生口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简要板书故事最神奇的地方。[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习作展示的平台,突出本次习作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让学生知道故事的神奇之处。[板块二]评价交流,启发修改1.出示一名学生的优秀作品,教师或学生本人朗读,师生共同评价。课件出示:那一段时间,我抱着《西游记》看得爱不释手。有一天,看着看着,我歪在床上睡着了……茫茫的白雾中,孙悟空向我走来,说:“难得你这么喜欢俺老孙,走,我陪你玩一天!”“太好了,我最想去钓鱼!”我开心地说。于是,我拿起钓鱼竿、水桶和抄着金箍棒的孙悟空一起来到大水库边。这里我只跟着爸爸来过一次,早想再来了。我和孙悟空选了一个地方坐下来,我上好鱼饵,把鱼钩扔到水里,就静静地观察浮子。可孙悟空呢,不出一分钟,猴样就来了,一会儿往水里扔石子,一会儿又在水库边耍金箍棒,把那些探头探脑的鱼都吓跑了。我说:“你能不能安静一下,把鱼都吓跑了!”孙悟空回答说:“小屁孩,像你这样钓鱼,我可没耐心,瞧我的!”话音刚落,只见孙悟空摇身一变,成了一条大鱼,“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围着我的钓鱼线绕圈。一张嘴,吃进了三条鲢鱼,一个翻身蹦上岸,将鱼吐在水桶里。我惊呆了。孙悟空又一个翻身跳进水里,张开大嘴一喝,又跳上来,吐出一大堆大大小小的鲫鱼。他站在水桶边,摸摸猴毛,嘻嘻哈哈地说:“够不够?”我赶紧点头:177,“够了!够了!”孙悟空用金箍棒挑着一篮子活鱼,拉着我的手一起高高兴兴地往回走。回到家,我赶紧打电话叫来了附近的几个小伙伴,让他们各自选几条鱼带回家孝敬爷爷奶奶。我正美滋滋地向大家介绍鱼的来历的时候,突然被妈妈的叫声惊醒。我对妈妈说:“妈妈,您这一喊,吓跑了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妈妈也没说我什么,只是挥手,说:“快脱了衣服睡觉。”2.引导学生围绕星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预设:我认为语句通顺,字迹清楚,可以得一颗星。我认为这个故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得一颗星。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神奇,“我”喜欢钓鱼,而孙悟空变成大鱼,用嘴巴去“喝”鱼,又吐出来,以前没想过这样钓鱼,好有趣。3.通过比较,引导修改。课件出示:话音刚落,只见孙悟空摇身一变,成了一条大鱼,“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围着我的钓鱼线绕圈。一张嘴,吃进了三条鲢鱼,一个翻身蹦上岸,将鱼吐在水桶里。我惊呆了。孙悟空又一个翻身跳进水里,张开大嘴一喝,又跳上来,吐出一大堆大大小小的鲫鱼。如果把以上这段话改写成:话音刚落,只见孙悟空跳进水库里抓了很多鱼。你觉得怎么样?预设:那就体现不了神奇。要把想象到的神奇的地方认真地写下来。4.出示一篇存在突出问题的学生习作,教师朗读,师生共同评价。课件出示:星期天的早上,我在家里看动画片《葫芦兄弟》,看到里面的葫芦娃7兄弟本领超群,厉害极了!我想,要是我能和葫芦娃玩一天,那该有多好哇!看着看着,突然动画片里的葫芦娃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葫芦娃要我带他们到附近玩一天。于是我就带着他们出门了。我们先来到了游乐场,我带着他们玩了过山车、海盗船、旋转木马、摩天轮……他们兴奋不已。一个愉快的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坐在回家的车上,我喝了口水,葫芦娃就消失了。5.引导学生围绕星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预设:我认为语句通顺,字迹清楚,可以得一颗星。我认为这个故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得一颗星。我认为这个故事不神奇,和葫芦娃一起去玩,与一般人去玩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不能得一颗星。6.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引导:大家觉得可以怎样修改?说说自己的看法。预设:我觉得可以写一写和葫芦娃一起玩的时候,发生了神奇的事情,如遇到一处房子着火了,青娃吸水、吐水,几下就把火灭掉了。我也觉得可以想象神奇的事情,如他们在车上,看到道路旁边的田地都干得开裂了,青娃跑到很远的水库吸水,一溜烟地跑回来了,把水吐在田里浇灌庄稼,帮人们做好事。[设计意图]针对本次习作的难点,出示优秀习作和问题习作,强化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出故事神奇的地方,开阔学生想象的思路,指导修改习作的方法。[板块三]互读互评,自主修改1.引导: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读一读习作,评一评星级,再提一提修改建议。2.小组互评。3.学生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力求促使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故事写清楚。177,[板块四]誊写习作,交流分享1.出示习作誊写要求和范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课件出示:书写规范、整洁、美观;字词、标点正确。2.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巡回指导。3.交流分享:学生互相交换习作,阅读欣赏。[设计意图]以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地誊写习作,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教学后记】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对神话的认识。2.学习与“花”有关的8个词语,认识“圃、卉”等10个生字。3.积累“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等8个词语,能联想到相关的人物或故事。4.读句子,能感受神奇的想象,并说出其他神话故事中神奇的地方。5.朗读、背诵古诗《嫦娥》。【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对神话的认识。2.读句子,能感受神奇的想象,并说出其他神话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对神话的认识。2.学习与“花”有关的8个词语,认识“圃、卉”等10个生字。3.积累“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等8个词语,能联想到相关的人物或故事。【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梳理神话的特点1.唤合作学习,自主交流。(1)出示学习单。课件出示: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小组评价(在括号里打上“√”)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在本单元课文中,有哪些神奇的情节打动了你?★()认真听别人讲★()自己积极发言★()能讲述故事中神奇的情节神话中很多人物个性鲜明,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真听别人讲★()自己积极发言★()知道的神话人物多,并知道人物的个性特点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是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请你举一例,说说神话表达的是古人对世界怎样的认识。★()认真听别人讲★()自己积极发言★()能把例子说清楚(177,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根据教师准备的“交流平台”学习单组织小组成员学习。2.出示教材内容,梳理神话特点。(1)指3名学生朗读,想一想:这三段话分别讲了神话的什么特点?(2)指名交流。课件出示:充满神奇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表达古人对世界的认识。(3)拓展交流:联系你课外读过的神话故事,说说你从故事中感受到了神话的哪些特点。学生结合故事内容,练习说神话特点并谈感受。3.教师小结,升华认识。古老的神话,展现了人类祖先最初大胆的想象。阅读神话,能把我们带到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去了解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去感受一个个鲜明生动的神话人物形象。[设计意图]以学习单为凭借,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做到主题集中,并把课本上提供的资料变成学生表达的素材。以简单、合适的标准评价学生的交流,以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板块二]识字加油站——自主识记生字1.再现,认读词语。(1)认读“玫瑰、茉莉、牡丹、海棠”。①课件出示。学生说出花名,相机出示词语,并给生字注音。②指名读,齐读。提示:“牡”,读mǔ,不读mǒu。“玫瑰”的“瑰”读轻声。(2)认读词语“花圃、花卉、花蕾、花蕊”。①课件出示及词语,边出示边解说:花圃——栽培花草等的园地;花卉——花草;花蕾——没有开放的花,通称花骨朵儿;花蕊——花的雄蕊和雌蕊的统称。(给生字注音)②指名认读,齐读。提示:“圃、蕾、蕊”读第三声。③拓展词语。种植花草的地方除了花圃,还有哪些地方?(花园、花棚、花坛、花盆)除了花蕊,你还认识花的哪些部分?(花瓣、花柱)2.比较词语,发现特点。课件出示:花圃花卉花蕾花蕊玫瑰茉莉牡丹海棠(1)男女生分行读词语。(2)引导: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词语的意思与“花”相关,第二组词语是花名。两行词语都与“花”相关。3.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加上形容词,认读词语。课件出示:别致的花圃淡雅的茉莉盛开的牡丹漂亮的海棠鲜艳的玫瑰美丽的花卉娇嫩的花蕾粉嫩的花蕊(2)自主识记:从字形特点看,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哪几个字是形声字?(同桌互相交流)(3)巩固识字。出示顺口溜,学生认读。课件出示:花圃牡丹开,花园海棠红,花坛玫瑰很艳丽,花盆茉莉淡淡香。177,花圃花儿多,花蕊长出来,还有花蕾一簇簇,含苞欲放等盛开。(4)拓展识字:说说你知道的其他花的名称。(荷花、芍药、蜡梅、丹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联系生活、编顺口溜等多种方式识记与“花”有关的常用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时,主要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自主识记,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板块三]词句段运用——联想人物故事1.朗读词语。课件出示: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机妙算各显神通三头六臂神通广大未卜先知刀枪不入(1)指名读,齐读。(2)提问: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一个字形容。(神)2.根据词语,想象相关的人物或故事。(1)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人物或故事?(2)指名交流。预设:读到“腾云驾雾”,我想到了孙悟空,他想去东海找龙王,腾云驾雾,翻一个筋斗就到了。读到“神机妙算”,我想到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他使空城计战胜了司马懿。(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表现人物本领高超的词语?(开天辟地、火眼金睛、点石成金、百步穿杨、呼风唤雨……)3.拓展练习。出示神话人物哪吒、宙斯、夸父的,提问:看到这些人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词语,联想与词语相关的人物或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同时又引导学生根据联想词语,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积累词语。第2课时【课时目标】1.读句子,能感受神奇的想象,并说出其他神话故事中神奇的地方。2.朗读、背诵古诗《嫦娥》。【教学过程】[板块一]词句段运用——感受想象的神奇1.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句子。我国的创世神话是这样描写神奇的想象的: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古希腊神话是这样表现想象的神奇的:课件出示:当太阳车从天空驰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在我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中,想象的补天的过程也是无比的神奇:课件出示: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2.同桌交流:说一说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这句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很神奇。3.指名交流:在其他神话故事中,你读到过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吗?课件出示:177,潘多拉于是和埃庇米修斯生活在一起。不久后,普罗米修斯带给埃庇米修斯一个大盒子,并反复叮嘱他一定不能打开,但潘多拉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女人,普罗米修斯的反复叮嘱使她产生了打开盒子的欲望,她想:“一个普通的盒子何必藏得这么隐秘?而且又盖得这么紧,到底为什么呢?”趁埃庇米修斯外出时,潘多拉悄悄打开了盒子,结果里面并没有潘多拉所期待的东西,而是无数的灾祸虫害。在潘多拉打开盒子以前,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那是因为所有的病毒恶疾都被关在盒中,人类才能免受折磨。由于潘多拉的好奇,灾难与瘟疫逃出来,从那时起,灾难们日日夜夜、处处为害人类,使人类受苦。在慌乱与害怕中,潘多拉悄悄地关上了盒子,结果留下盒子中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指名朗读,谈体会。[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句子,适当引入课外书籍中的神话故事中的语段,课内课外联通,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提高阅读兴趣。[板块二]日积月累——背诵《嫦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3.学生再读古诗,有不理解的字词看看注释。课件出示:嫦娥:古代神话中居住在月宫中的仙女。云母屏风:用云母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深:暗淡。长河:银河。晓星:晨星,启明星。应:料想、猜测。灵药:指长生不老药。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4.观察插图,说说古诗的大意。5.朗读古诗。(1)指名读,指导读好停顿,读出节奏。(2)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3)全班齐读。(4)比赛背诵。[设计意图]这是与神话有关的古诗,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引导学生感知大意,读读背背,重在积累,使学生在阅读神话时读得更深入,体验到更多的阅读乐趣。【教学后记】16麻雀【教学目标】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2.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学重难点】1.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2.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177,【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呆、奈、巢、齿、量”5个字,会写“无可奈何、拍打、牙齿、力量”4个词语。2.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单元导读,揭示课题1.学习单元篇章页。(1)出示单元插图,引导交流:请观察插图,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2)出示单元人文主题: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学生齐读)(3)教师介绍: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图标“笔”是习作单元的标记。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2.揭示课题,质疑思考。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篇精读课文《麻雀》,作者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由巴金爷爷翻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文识字。(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2)识记生字:指名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提示:“奈”,声母是鼻音。“拯、庞”,是后鼻音。(3)指导识记。①指名认读词语。嗅觉无可奈何拯救嘶哑庞大②比一比,读一读。臭——嗅示——奈丞——拯斯——嘶龙——庞2.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设计意图]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学习也要遵循阅读课学习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初读课文,识字识词,整体感知,为习作单元的读中学写作铺垫。[板块三]细读理“脉”,理清因果1.学生根据学习单学习。课件出示学习单(一)。《麻雀》学习单(一)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发生的时间: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主要人物:____________。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起因第()自然段经过第()自然段结果第()自然段2.分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引导: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预设:第1~3自然段: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巢里掉在地上的小麻雀。177,第4~5自然段: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第6~7自然段:猎狗退缩,“我”唤回猎狗,并带着它离开了。4.提问: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很明白,谁能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5.小结:像作者这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有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设计意图]篇章页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目标指向阅读。通过回答学习单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故事的六个要素,完整地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给学生明确的提示:写故事就是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板块四]搭建支架,探究写法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印象深刻的部分,批注自己的感受。2.学生交流:文中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关键词句中感受到的?3.探究课文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语文要素(1)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画出相关的句子。(2)学生汇报交流画出的句子。(3)按照要求阅读学习单(二)中的内容,完成练习。《麻雀》学习单(二)横着读一读,竖着读一读,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把各自的发现分别写在最上面一行和右边的空格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因为紧张(4)交流与点拨。竖着读一读,发现描写的角度不同;横着读一读,发现描写有深意。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梳理:把看到的写下来——抓住动作和姿态突显老麻雀的奋不顾身,强大的力量,伟大的母爱;把听到的写下来——通过嘶哑的声音传递老麻雀的愤怒与呐喊;把想到的写下来——揣摩老麻雀当时的想法与感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探究课文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打破文本语言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横着读,发现句子来自课文中,写的是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竖着读,发现一句话中,包含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也就是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能把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过程写清楚。[板块五]自主写字,落实书写1.出示“呆、奈、巢、齿、量”5个字。2.引导观察: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巢”和“齿”。“巢”是象形字,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栖于树窝上。它的本义是鸟搭的窝,也指蜂、蚁等的窝。书写的时候,注意第一、二、三笔分别是撇点、撇点、撇点,排列整齐。“齿”的上半部分是“止”,写扁一点儿;下半部分由内而外,先写里面的“人”,捺变点,后写外面的半框。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6.抄写词语:无可奈何、拍打、牙齿、力量。[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生字特点,指导书写结构上有关联的“呆、奈、巢、齿、量”177,5个字。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书写要点,仅对难写字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并由写字过渡到写词语,提高了写字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嗅、躯、掩、护、幼、搏、庞、愣”8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3个词语。2.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开火车认读词语。嗅觉无可奈何拯救嘶哑庞大打猎猛烈拍打嘴角分明牙齿绝望尖叫身躯掩护幼儿搏斗安然强大力量2.指名朗读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它准备着一场搏斗,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3.过渡:从老麻雀的动作、姿态,作者听到的声音和展开的联想中,我们体会到了老麻雀的奋不顾身,它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拯救自己的幼儿。作者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老麻雀的无畏写得清清楚楚,那么他又是怎样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明晰教学主线——“怎样把事情写清楚”,为下文的学习迁移作铺垫。[板块二]运用支架,习得方法1.探究课文是怎样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语文要素(1)默读全文,完成练习。《麻雀》学习单(三)作者是怎么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请你画出相关句子,填写表格。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些句子让你体会到:(2)同桌交流。(3)利用实物展示台,指名在全班交流。(4)相机梳理学习单(三)中的内容。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些句子让你体会到:猎狗机警而贪婪;猎狗被老麻雀的举动震住了。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猎狗愣住了;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2.小结:写一件事,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把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样才能清楚地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设计意图]紧扣“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运用上一节课探究到的写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运用演绎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是怎样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进一步体会语言表达的奥妙。[板块三]运用方法,练笔实践1.片段练笔。引导:猎人和猎狗离开了,老麻雀和小麻雀终于脱险了,它们是多么高兴啊!请你展开想象,通过描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老麻雀和小麻雀的“高兴”写清楚。177,2.学生展示交流。师生点评:是否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了。[设计意图]习作单元的阅读课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堂,设计此环节,创设此文字情境,及时把从阅读中悟到的描写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帮助学生习得“把事情写清楚”的能力。[板块四]指导书写,落实写字1.指导学生写字。(1)指导写“庞”字。提示:“庞”,半包围结构,注意广字旁的撇和里面“龙”的撇都要写舒展,“龙”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点不要漏掉。教师范写,学生练写。(2)认真观察“嗅、躯、掩、护、幼、搏、愣”7个字,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书写时要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嗅”,不要漏掉最后一点。“躯”,部首是“身”,“身”的末笔撇画不出头。“幼”,第一个撇折稍平,第二个撇折向右上倾斜;注意左右笔画的交叉,右边是“力”字。“愣”,注意右上四字头的写法。(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2.抄写词语:打猎、猛烈、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分明、牙齿、绝望、尖叫、身躯、掩护、幼儿、搏斗、庞大、安然、强大、力量。[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又对每个生字进行了具体指导,提示了关键笔画、部件的书写,在“实践—展示—评价—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教学后记】17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教学重难点】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激发兴趣177,1.谈话:你们去过黄山吗?读了《黄山奇石》一课,你们知道黄山有哪些奇特的景点呢?从谚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景色的美丽,我们首先一起来欣赏一组黄山的。2.导入:在黄山的东南部,有一座海拔1810米的高峰,叫天都峰。(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天都峰名字的来历吗?古代称天都峰为“群仙所都”,意为“天上的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在黄山群峰中,天都峰最为雄伟壮丽。课文中有一个小女孩要爬天都峰,天都峰这么高,她是怎么爬上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3.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黄山奇石》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介绍天都峰,引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次。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识记生字。(1)指名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2)指导识记。①认读词语。(课件出示:石级铁链攀登辫子笑呵呵)②比一比,读一读。辫子花瓣辩论辨别③指名朗读词语,读准多音字“相”。相信相会相加一张相相片照相3.指名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板块三]梳理文脉,理清顺序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2.学生交流。(1)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2)提问: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写作顺序关键句子爬山前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真叫人发颤!爬山中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爬上峰顶后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3.提问: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有什么好处?(指名交流)4.小结:按一定的顺序写,有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关键信息,发现文章叙述的顺序,渗透“写事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习作知识。[板块四]聚焦重点,探究写法1.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爬山这件事写清楚的?画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2.引导学生交流。(1)指名朗读句子。(2)教师用课件出示空的表格,并相机把学生交流的句子放在表格相应的位置。《爬天都峰》第2~7自然段写作角度语句体会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177,“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咱们一起爬吧!”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3.交流与点拨。(1)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在表格的第一栏中,从上到下依次填上“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2)追问: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在表格的第三栏中,从上到下依次填上“‘我’对天都峰的高、险感到很害怕”“‘我’与老爷爷都感到既惊讶又赞许,并互相鼓励”“爬山的过程是艰难的”。4.指导朗读第2~7自然段。(1)指名读。(2)指导朗读。①朗读“怎么想”部分: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险,读出害怕。②朗读“怎么说”部分:读出惊讶与赞许,可以分角色朗读对话。③朗读“怎么做”部分:读出爬山过程的艰难。5.小结: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设计意图]“课文是怎样把爬山这件事写清楚的?”以此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内心想法、人物对话以及表示动作的语句,引导概括出这些语句是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来写的,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拓展阅读1.复习叙事方法。(1)引导:“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2)学生交流。怎么想——不敢爬怎么说——相互鼓励怎么做——奋力攀登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8~10自然段,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3.拓展阅读。引导:本文的作者在2006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我写〈爬天都峰〉》,请读一读,读后交流阅读感受,说一说你从写法方面受到的启发。(课件出示《我写〈爬天都峰〉》)预设:写的事,一定要有亲身体验;突出主题的内容要写清楚。[设计意图]拓展阅读与课文创作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并从中学习表达的方法。[板块二]创设情境,迁移运用1.出示课文插图与文字,教师创设语言情境。情境:爬呀爬,老爷爷和“我”爬到了半山腰,“我”回头一看,这坡简直就是直角,笔陡笔陡的,再往两边看,都是悬崖峭壁。教师:这时,“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想一想,接着写几句话。2.学生交流,互相点评。[设计意图]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课文里的描写方法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把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写出来。[板块三]指导书写,指导积累1.引导观察:请认真观察8个要求会写的字,看看哪几个字不需要指导,一看就会写。177,预设:级、链、呵。2.学生自由练写。3.指导写好笔画多的字:颤、攀。(1)教师边范写边提示:笔画多,要写得紧凑一些。(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4.指导容易写错的字:猴、念、辫。“猴”,单人旁右边不要加短竖,可与“时候”的“候”进行比较。抄写词语:猴子、时候。“念”,上部分是“今”,不是“令”,不要把“心”字的第三笔点写到“今”字的横折上。抄写词语:纪念、年纪。“辫”,偏旁是“辛”,抄写词语:辫子、花瓣、辩论、辨别。5.抄写词语:假日、云彩、石级、发颤、年纪、奋力、猴子、纪念、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以学定教,对生字的指导不是平均用力,而是突出重点,分层指导,各个击破。先引导学生自主练写简单的字,再分层指导难写字和易错字,最后抄写词语,巩固写字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后记】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学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2.能发挥想象把的内容说清楚。3.能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做家务的过程写清楚。【教学重难点】1.能发挥想象把的内容说清楚。2.能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做家务的过程写清楚。【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2.能发挥想象把的内容说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联系课文,交流写法1.模拟对话交流:指名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提问:关于如何写清楚一件事,从他们的对话交流中,你了解了哪些表达方法?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2.课件出示典型的叙事文章。177,《麻雀》《爬天都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1)请你选择一篇课文,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和人物。(2)相机引导学生梳理: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3.课文《麻雀》《爬天都峰》都有让我们印象很深刻的部分,作者是怎样把这些重点内容写清楚的?学生交流,相机板书。(看到的:动作、样子、神态……听到的:各种声音、人物的语言……想到的:猜测、感受、疑问……)4.小结: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要写清楚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设计意图]联系已学课文进行梳理和总结,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写清楚一件事”的思维支架,为后面的习作做好准备。[板块二]看图想象,尝试运用1.指导练说第一幅图。(1)课件出示“初试身手”的图一,提问:这幅图呈现的场景是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百米赛跑(运动场上短跑比赛、冲刺)。(3)想一想:怎么把这幅的内容说清楚?我们可以运用“交流平台”总结的哪些方法?谁来试一试?(4)评一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了吗?学生评议,启发适时补充,教师相机板书:看到的:运动员跑的动作、表情;观众的动作、表情……听到的:啦啦队员的加油助威声、运动员粗重的喘气声、观众的欢呼声……想到的:当时的感受、产生的联想……(5)自由练习说话:说一说第一幅图的内容。(6)指名在全班交流。交流后集中评议:在运动场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是否都说清楚了?2.自主练说第二幅图。(1)自由练习说话:观察“奶奶的生日聚会图”,展开想象,抓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2)小组内交流、评议。(3)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评议。[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展示的是什么场景,再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说清楚。第2课时【课时目标】能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做家务的过程写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初试身手,写做家务的过程1.激发写作动机。(1)引导:“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我们一起来唱唱《劳动最光荣》这首儿歌吧!(2)学生齐唱儿歌《劳动最光荣》。2.引导交流:上周末,我们都在家里观察了家人是怎样做家务的,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能和大家说一说吗?3.提出写话要求:下面请大家回顾家人做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4.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177,[设计意图]用儿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和学过的表达方法写家人做家务的过程。教师在巡视中找准学生表达的困难,为后面的修改做好准备。[板块二]评价交流,尝试修改自己的片段1.选取两个优秀习作片段,用实物展示台展示,集中评议。(1)课件出示评议要求。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用上了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做家务的过程写得很清楚。☆☆(2)指名朗读习作片段。(3)引导评议:①这个片段写了什么?②这位同学是怎样把做家务的过程写清楚的?③他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2.集中修改这两个习作片段。引导评议: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还不清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3.自评自改: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4.互评互改:根据评议要求,同桌互读互评。(1)读同桌的习作片段。(2)用红笔圈画出片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3)给出评价:几颗星。(4)提出修改意见。5.指名在全班分享交流。[设计意图]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写家务劳动是本次写作的要求,评价时要突出此项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用面面俱到。通过评价与修改,力求掌握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写作方法。【教学后记】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教学重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进一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激发兴趣,打开思路1.教师引导:生活是个万花筒,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如做家务活、爬山;有些是我们看到的或听说的,如爷爷戒烟、校园风波、邻里烦心事等。想一想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177,2.学生交流。教师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可直接作为题目的事件板书在黑板上。3.阅读教材:请大家打开书,看看书上提示我们可以写哪些事情。出示教材第72页的8个习作题目。4.引导总结、交流。从时间看:可以写今天发生的事,也可以写以前发生的事,这件事前后有比较长的时间。从地点看:可以写家里发生的事,也可以写学校发生的事,还可以写其他地方发生的事。从人物看: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从内容看:可以写高兴的事、伤心的事、奇怪的事、平凡的事、有趣的事……相机出示思维导图。5.想一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准备用什么题目?[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年龄小,选材局限性还比较大,因此通过教材上列出的8个题目,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丰富写作的素材,尽可能让习作内容多样化。[板块二]确定素材,梳理顺序1.引导:你准备写自己印象深的哪一件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想一想,请填写在课本第72页的表格里。事情起因经过结果2.同桌交流。可以互相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依据教材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让学生拟写自己的习作提纲,理清习作的思路,清晰地知道要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搭建完成习作的支架。[板块三]例文引路,学习写法1.借助例文,知道要把记叙文的六要素写清楚。(1)谈话过渡:基本材料选好了,怎么把这件事写清楚呢?(2)预习交流:预习《我家的杏熟了》,先说一说“分杏”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相关人物,再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联系课文《爬天都峰》,想一想:《我家的杏熟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4)引导梳理:原来作者写清楚一件事的秘诀是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2.通过比较,知道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写清楚也很重要。(1)学生自由读《我家的杏熟了》的第6~8自然段,结合例文旁边的批注,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对比理解,出示语段一和语段二。语段一:奶奶扶起小淘淘,叫大家都别走。过了一会儿,奶奶拿长竹竿打掉了很多杏子,分给淘淘和小伙伴们吃。语段二:奶奶走过去扶起小淘淘,给他揉揉腿,看他没伤着,就站起身往屋里走,又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你们先别走。”过了一会儿,奶奶拿了一根长竹竿从屋里出来了。她走到树下,挑熟了的杏往下打。她脚底下站不大稳,身子颤颤巍巍的。杏一个接一个落在地上。奶奶把它们捡起来,不一会儿就捡了一围兜。奶奶把小淘淘和他的伙伴都叫了过来,一人分给五六个,剩下的几个给了我。看他们吃得那样香甜,奶奶嘴角露出了微笑,转过头对我说:“要记住,杏熟了,让乡亲们都尝个鲜,果子大家吃,才真的香甜呢!”①比较读:男生读语段一,女生读语段二。②提问:如果将第6~8自然段改成语段一,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③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预设:不好。没有写清楚奶奶打杏的动作和语言,这样写给人的印象不深。177,(3)引导梳理:原来作者写清楚一件事的另一个秘诀是把事情的经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写清楚。3.借助例文,知道写一件事时,可以作必要的铺垫。(1)学生自由读《我家的杏子熟了》的第1~5自然段,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2)提出问题:故事的起因是第5自然段,前面还有4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不是故事的起因,写出来有什么作用?指名交流。预设:前面4个自然段通过“说杏”“数杏”介绍了杏好、杏多,给“分杏”这件事作铺垫。(3)引导梳理:作者还有一个写清楚一件事的秘诀——写一件事时,可以作必要的铺垫。[设计意图]以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为切口,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写作示范作用,观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直接指向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板块四]发挥想象,完成习作1.动笔习作。(1)回顾要求,开始习作: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自己印象深的那件事,别忘了用上在课文和习作例文中学到的妙招。(2)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指导。习作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写事情。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语言通顺,不写错别字。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完成初稿。第2课时【课时目标】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展示习作,交流互评1.总结学生的习作情况:同学们都很认真,有的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的写的是自己听说的一件事,都写了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有的同学写的事情的顺序更清楚,写的经过也更清楚,下面大家一起来评一评。2.集体点评两篇写事比较清楚的习作。(1)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习作。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2)对照习作评价单,以问题引导评一评:①出示评价标准。习作评价单:按一定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写事情。☆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语言通顺,不写错别字。☆②提问,引导评价:a.有没有按一定顺序写事情?b.有没有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c.有没有把事情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3.同桌互评: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习作,同桌合作,根据习作评价标准互相评一评。4.全班交流: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预设:(1)有的同学像记流水账。177,(2)事情的顺序写得不是十分清楚。(3)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不清楚。(4)重要内容写得不清楚。[板块二]借助例文,指导修改1.指导围绕重点内容写清楚。(1)引导: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小木船》,文章写了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事,为什么不像记流水账呢?请你默读《小木船》,用“____”画出文中的时间词,想一想“我”和陈明的矛盾究竟持续了多长时间。预设:几个月,很长时间。(2)思考:作者没有写那几个月的事,那几个月真的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吗?(3)讨论:“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课文只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句话加以交代,你觉得课文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预设:写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事,要围绕重要内容写,不重要的内容简单交代。(4)引导梳理:从这里我们学到了一个妙招——写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事,要围绕重要内容写,不重要的内容简单交代。那么我们的“流水账”要是去掉那些不重要的内容,或者一笔带过,就不是流水账了。2.指导把重点内容写清楚。(1)点拨:有的同学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写得很清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们从《小木船》这篇课文中找到了秘诀。(2)出示语段,比一比:要是把例文第3自然段改写成语段一,你认为好吗?为什么?语段一: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们俩温习完功课,把自己在舰模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我不小心一脚踩在小木船上,把它踩碎了。这一下,陈明生气了。我们的友谊从此破裂了。语段二: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们俩温习完功课,把自己在舰模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我见他那只做得很精致,就拿在手上,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总舍不得放下。不料我一失手,啪的一声,小木船掉在地上,摔坏了。他一看,急了,哭着要我赔。我上前分辩说:“我不是故意的。”他生气地说:“谁叫你不小心,非赔不可!”还用力推了我一下。我往后一退,正好一脚踩在小木船上,把它踩碎了。这一下,陈明更生气了。他拿起我的小木船,使劲摔在地上,用脚踩了两下,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走了。看着被他踩坏的小木船,我也气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的友谊从此破裂了。①学生默读两个语段。②指名交流。预设:不好。语段一中,“我”和陈明具体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没有写,这样读者就不清楚“我”和陈明的友谊破裂的过程。像课文那样写,就把“我们”友谊破裂的过程写清楚了,让人印象深刻。(3)链接本单元课文中把怎么说、怎么做写清楚的语段,说说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过了一会儿,奶奶拿了一根长竹竿从屋里出来了。她走到树下,挑熟了的杏往下打。她脚底下站不大稳,身子颤颤巍巍的。他满脸通红,激动地说:“那次是我不好,不该弄坏你的船。明天我家就要搬走了,我做了这只船送给你,留个纪念吧!”学生交流预设:①写清楚了“我”的猜测——掩护小麻雀是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写清楚了听到的声音——嘶哑的声音。②写清楚了奶奶打杏的动作。③写清楚了陈明的语言,交代了“我”和陈明和好的过程。(177,4)引导梳理:学到这里,我们又找到一个妙招,即围绕重点内容,把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听到了什么等写清楚。[设计意图]“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于给他们写作的榜样。”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横向联系,遴选出例文中有代表性的语段,为学生习作提供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从而把自己印象深的事写清楚。[板块三]运用方法,修改习作1.根据上面的梳理,出示修改任务和妙招。(1)任务: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2)妙招:①写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事,要围绕重要内容写,不重要的内容简单交代。②围绕重点内容,把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听到了什么等写清楚。2.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3.展示交流修改后的习作。(1)集体展示。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多位学生修改的习作。说一说修改前后有什么不一样。(2)同桌交流。把自己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说说这件事是否写清楚了,还有什么建议。4.二次修改。参考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习作。同时注意改正错别字,把句子改通顺、改连贯。[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学生未必能理解教师的用意,即使学生能看懂教师的批改用意,又未必就能转化为他们习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单方面地批改收效不大,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才是最佳策略。[板块四]誊写习作,交流分享1.誊写习作。(1)出示要求:①书写规范;书面整洁、美观。②字词、标点正确。(2)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分享:学生互相交换习作,阅读欣赏。[设计意图]养成工整、规范地誊写习作的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用目标去引领学生,用互动欣赏去相互汲取力量,规范誊写的习惯就是在这种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得以积淀的。【教学后记】18牛和鹅【教学目标】1.认识“谓、拳”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吁”,会写“摸、甚”等15个字,会写“甚至、顽皮”等14个词语。2.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3.能借助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4.能说出“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的原因。【教学重难点】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能借助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教学课时】2课时177,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谓、拳”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吁”,会写“摸、甚”等15个字,会写“甚至、顽皮”等14个词语。2.感知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批注以及批注的角度。【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引导交流:说一说牛和鹅这两种动物在体形上的区别。3.导入:大和小,壮和弱,是牛和鹅留给我们的印象。课文围绕“牛和鹅”写了什么呢?[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较牛和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板块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了解批注阅读的形式,引出单元语文要素。(1)引导: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与前面所学的课文的形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们在哪些课文中见过这种形式。(学生交流)(2)小结:阅读时把自己的思考和收获用文字记录在书的空白处,这种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读书方法,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2.学生初读课文: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指导。(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开火车认读。课件出示:无所谓拳头捶背顽皮衣襟胳膊酒瓶恐怖凭借欺负掐住(2)重点指导:“襟”读前鼻音,“瓶”和“凭”都是后鼻音,读音相同。(3)出示句子。课件出示“”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的胳膊比我的腿还粗。指名朗读。提示:在句子中“膊”读轻声,注意它的本音是第二声。4.归类指导书写。(1)书写带提手旁的字:摸、捶、握、摔、掐。①引导:请仔细观察这些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提手旁,左窄右宽)②提示:带提手旁的字意思大多和手有关。“捶”的右边四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要写出长短变化;“摔”字右边上半部分的笔画多,要向中心聚拢,“十”要写得舒展;“掐”字右下部是“臼”,不能写成“白”。(2)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甚、惹、昏、凭。①引导: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指名说)②提示:要注意上下比例恰当。“甚”最后一笔竖折要稳稳托住上半部分;“惹”上下部分都要写得略扁,心字底要稳稳托住“若”。5.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牛和鹅”写了些什么?6.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课文脉络:“我”欺负牛,害怕鹅—“我”被鹅追赶—“我”改变态度。[设计意图]比较课文呈现形式,引出单元语文要素,明确“批注阅读”的学习任务;运用多种方法指导识字,归类指导写字,让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学得更扎实。[板块三]阅读课文,学习批注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起先是不怕牛,很怕鹅的;而后,作者不怕鹅,尊重牛。为什么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这样的变化?(1)请画出课文中分别写“怕鹅”和“不怕鹅”两个部分的内容。177,(2)教师评价:同学们用符号注明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一种本领,这种本领就是批注中的“注”。(3)引导:课文哪里写了作者确实不怕鹅的呢?(学生找到第13自然段,指名朗读)(4)点拨:这个自然段旁边也有作者的批注,请阅读此处的批注,对比原文中完整的段落,思考:批注是如何写出的?(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原文的意思完整,批注的表达简洁;批注是对原文的一种概括,一种浓缩,是读者在阅读之后获得的启发、体会。2.通读文章和批注,思考:文章一共有几处批注?学习伙伴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写下这样的批注?(1)学生阅读思考。(2)小组讨论。(3)指名交流,教师点拨。全文一共有五处批注:①“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这是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疑问。②“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这是读者对课文写法的点评。③“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这是读者对课文内容的体会。④“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这是读者读了课文后获得的启发。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学习伙伴阅读本文时在“有疑问、写得好、有体会、有启发”的地方进行批注。下节课我们将结合批注进一步理解课文。(教师随机板书:有疑问、写得好、有体会、有启发)[设计意图]认识批注是学习批注的前提。这里的设计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呈现的批注,先了解批注的内容,然后对照文本内容,想清楚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写批注,知道写批注的几个角度。这样一步一步贯彻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借助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2.能说出“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的原因。【教学过程】[板块一]借助批注,理解课文1.学习批注1:“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这是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疑问。(1)教师提问:你能解答这个疑问吗?学生阅读课文第8~12自然段。(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关键语段。课件出示:我记住金奎叔的话,从此不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虽然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也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嘎嘎叫几声,扇几下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3)引导:读文段,你读出了哪些意思?预设:①“我”不怕鹅了。②不管鹅怎么看我们,我们都比它强,我们都不必怕它。2.学习批注3和4:“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这是读者对课文内容的体会。(1)引导:鹅之前很神气,现在很狼狈。作者是从哪些内容中体会到的呢?(2)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句子。课件出示:第一句: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嘎嘎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177,第二句: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第三句: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第四句: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甩到了半空中。它张开翅膀,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3)指名学生对比朗读:之前鹅很神气——前三句,现在很狼狈——第四句。(三名学生分别读前三句,一名学生对应读第四句)(4)说一说:作者是怎么写鹅的神气和狼狈的呢?预设1:“竖起头、侧着眼睛看、嘎嘎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鹅的神气、不可一世、目中无人。预设2:鹅一摇一摆地走过来,赶上“我”,拉住“我”,拖“我”,啄“我”,这样连续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鹅步步紧逼,丝毫不把“我”这个人放在眼里,像个恶霸一样凶狠。预设3:提起鹅,像提起了酒瓶,这个形象的比喻把鹅狼狈的样子刻画出来了。(5)引导: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只老公鹅,你会想到哪些词语?(不可一世、气焰嚣张、欺软怕硬)[设计意图]文中的批注都有哪些根据呢?这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批注的内容学习,让学生走进重点句段,朗读、感悟,初步体会作批注的方法,同时也借助批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板块二]深入体会,自主批注○学习批注2:“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这是读者对课文写法的点评。1.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那种“惊慌失措”写得真实的。2.学生自读后自由交流。预设:(1)“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这里着重写了“我们”的动作,表现“我们”内心对鹅的恐惧。(2)“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写出了“我”在危险状况下的真实感受。(3)“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读到这里,感觉“我”陷入了恐惧的深井里,大量动词的运用写出了“我”在慌忙逃窜中的狼狈不堪。(4)“我几乎被它拖倒了。”读到这里,我们紧张到了极点,为文中的“我”捏一把汗。3.请学生朗读句子,想一想:分别用一个词形容“我”此时的处境、心理以及“我”的性格。(极度危险、胆战心惊、胆小如鼠)4.课件出示第4~7自然段的内容,用不同颜色标注写出“我”的表现和鹅的表现的句子。指两名学生分角色读。5.引导:深入读完这部分内容,你还有什么想法吗?请你在相关的地方勾画、批注。6.学生交流。预设:(1)勾画出“马上、悄悄地”,这两个词也能表现“我”害怕鹅的心理。(2)鹅的进攻和“我”的逃跑对比着写,把这个过程写得更加惊心动魄。(可以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批注,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写得精彩丰富,课本上的批注是选择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写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围绕批注读懂主要内容,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然后扩大学生的视角,让他们写下自己的体会,从写法的角度简单批注。从学到练,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及求知心理。[板块三]实践方法,强化批注1.引导:不可一世的鹅在金奎叔面前像泄了气的气球,被摔到池塘中。金奎叔的话让“我”从此不怕鹅了。金奎叔的话是什么意思呢?(1)指名学生读金奎叔的话。177,课件出示: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摔到池塘里去。记着,霖哥儿,下次可别怕它们。”(2)点拨:“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凭这点”是指什么?金奎叔的意思是什么呢?预设:鹅虽然把我们看得小,可我们知道自己比它强,所以不必怕它。2.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请在相关地方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思考和体会。(1)学生阅读、批注。(2)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预设:①金奎叔的话让“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②金奎叔的话让“我”明白了不能因为对方弱就欺负它,也不能因为对方看起来强就怕它。③金奎叔的话让“我”知道不能像鹅那样仗势欺人,欺软怕硬。3.出示课后“阅读链接”里的内容。(1)学生自由阅读,说说这个片段主要写了什么。指名交流。(写牛的眼睛和蹄印)(2)出示教师作的《牛的写意》批注。课件出示:牛的眼睛湿润、诚实、美丽,在动物中,是多么与众不同。对牛的蹄窝里积水的描写,很生动唯美,我好想去看看。“大自然永久的秘密”说得多么有趣啊!(3)引导学生写批注:你还想在哪些地方作批注?学生尝试作批注。(4)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教师点拨。预设:“写得好”的角度:“天真黑亮的眸子”,把牛当人来写,能感受到牛的诚实、善良、有灵气。“有启发”的角度:从“它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走过去的”等语句中,体会到牛勤恳务实、乐于奉献的品质。“有疑问”的角度: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为什么说“它终生都在流泪”?“联想”的角度:从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像老牛一样勤勤恳恳的人。(5)引导:结合批注,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对牛的赞美和喜爱)[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语文要素贯穿始终。课内学,课外练,不断强化,直至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教学后记】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目标】1.认识“囊、羡”等7个生字,读准“露、角”等5个多音字,会写“班、殷”等14个字,会写“文艺、表演”等17个词语。2.能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3.能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4.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我”的演出是否窝囊,并试着用合适的方式开导“我”。177,【教学重难点】1.能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2.能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囊、羡”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露、角、啊、哄、唉”,会写“班、殷”等14个字,会写“文艺、表演”等17个词语。2.能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借助批注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1.谈话:同学们见过老虎吗?说说你对它的印象。(兽中之王、威风凛凛)2.板书课题,朗读课题。提示:“窝囊”的“囊”本音是第二声,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4.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示范批注:圈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把相关的问题写在课题旁。预设:这只大老虎为什么是窝囊的呢?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设计意图]课题中有明显的矛盾存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围绕“窝囊”质疑,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老师用前一课学到的知识作简单批注,起到示范作用,调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1.学生初读课文: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指导。(1)课件分组出示词语,指名分组认读。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演技撤换笨拙逗乐殷切半晌豁虎跳撇嘴羡慕第二组词语:露脸角色啊呜啊呜哄堂大笑唉声叹气第三组词语:窝囊糨糊亏得窟窿比画将就打瞌睡第四组词语:接连不断垂头丧气通情达理(2)教师适时指导。读第一组词语,重点让学生给“殷、拙、羡”这几个字组词,整体识记。读第二组词语,重点读准“露、角、啊、哄、唉”这几个多音字。读第三组词语,重点读好词语里的轻声词,识记“囊”字。(3)课件出示句子:我殷切期待的目光可能引起了她的注意。①学生朗读后,联系前后文说说“我”期待什么,期待到什么程度。②结合上下文,说说“殷切”是什么意思。(深厚而急切)(4)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①“砸锅”是什么意思?(失败)②“豁虎跳”是什么呢?课件出示短视频,告诉学生它是一种类似虎跳的动作,常用以形容欢跃。3.释疑解难,整体把握。(1)读完课文,你能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吗?(2)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提问:课文围绕“我”演出中扮演老虎,分别写了哪些内容?(4)引导交流: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演出前”“排练时”“演出时”“演出后”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梳理出思维导图:演出前——“我”期待参加文艺表演(第1~2自然段);排练时——“我”排练节目的情况(第3~16自然段);演出时——“我”演出时的紧张和狼狈(第17~20自然段);演出后——“我”演出后寻找失败的原因及内心的困惑(第21~22自然段)(5)概括大意: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177,“我”期待表演——“我”排练节目——“我”演出时特别紧张和狼狈——演出后,“我”寻找失败的原因和内心的困惑。[设计意图]语文课不能忽视字词教学,这里除了一般的方法,还把生字词放在语境中识记。根据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梳理出文章记叙的顺序及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板块三]再读课文,自主批注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件出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作批注时注意书写位置合理,书写工整。批注结束后,请根据自评卡进行自评。2.根据提示,完成自评卡,做到一项,就在对应的括号里画“√”。课件出示:自评卡我做到了边读边想边批注。()我作批注的位置合理。()我的书写端正、整洁。()3.学生汇报自学自评情况,师生共同梳理出有代表性的批注。预设:(1)“她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说:‘就这样吧,你扮老虎。’”针对第3自然段中的这句话作批注:为什么班主任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呢?(2)针对第20自然段中的“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批注:表演真的砸锅了吗?(3)针对文章内容批注: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演老虎一定要豁虎跳吗?4.投影展示学生的批注,对照自评卡,评选出比较恰当的批注。[设计意图]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是本文承载的语文要素训练的点,设计中聚焦这一要点,让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作批注。自评卡给学生作批注提供标准和帮助,让学生能学会规范地作批注,提升批注的质量。[板块四]围绕批注,读懂课文内容1.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自主阅读文章,然后小组交流讨论。2.小组交流。3.教师重点引导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问题(1):①学生自由交流。②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中“我一直没在台上露过面”进行理解,这句话说明“我”没有表演经历和经验。第14自然段中“唉,你怎么不叫哇?嗓门要大。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大老虎”,第16自然段中“看来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等句子,说明“我”缺乏表演的技巧。问题(2):①学生自由交流。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我”拙劣的表演逗得观众开心,并没有砸锅;“我”严格按照排练时老师的提示表演,没有砸锅;小哥哥的话也说明表演没有砸锅。问题(3):联系全文可知,因为同学们都认为扮老虎要豁虎跳,所以没豁虎跳就会惹得哄堂大笑。事实上,演老虎并非都要豁虎跳。[设计意图]批注的目的是学会阅读。这个环节让学生沿着上一环节所作的批注去学习交流,读懂课文内容,体现了运用批注的方法去阅读的理念。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借助批注,从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2.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我”的演出是否窝囊,并试着用合适的方式开导“我”。【教学过程】177,[板块一]紧扣批注,体会心情1.学习第3~16自然段,体会“我”在老师分派角色和排练时的心情变化及变化的原因。(1)出示“自学单”,提示:自由读第3~16自然段,想一想在排练节目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并画出相关的语句,作批注。(2)学生结合自己的批注,填写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我”的心情原因期待表演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3)小组交流,完善表格。(4)引导交流:在表演前,“我”十分期待在台上露露脸。在排练节目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①指名交流,相机引导: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②梳理学生发言,出示表格。课件出示:“我”的心情原因失落“我”想露脸的心愿落空了。紧张、担心不会豁虎跳,怕老师改变主意。充满自信老师认为扮演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不自信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小朋友说“我”这只老虎太窝囊。小得意老师没有撤换“我”,小朋友只好将就。2.学习课文第17~20自然段,体会“我”演出时的心情变化及变化的原因。(1)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第17~20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在课文空白处作批注。根据批注,填写表格。(2)指名学生交流,展示填写好的表格。(3)围绕表格,引导学生交流“我”表演时紧张的心情。提问: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我”表演时的紧张呢?预设1: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预设2:我站起来摘下老虎头,满头满脸都是汗珠。教师小结:这两处都抓住神态表现“我”的紧张。预设3: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①设问: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呢?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②出示以下情境,请学生选择一种情境说一说。课件出示:上台演讲之后忘记讲了什么。体育比赛之后忘记如何完成比赛。表演弹琴的时候突然忘记该弹什么。表演唱歌的时候忘记了歌词。教师小结: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该是多么紧张啊!(4)师生合作读第17~19自然段:学生只读写“我”表现得紧张的句子。(5)提问:“我”为什么会这么紧张呢?请学生联系全文说一说。依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如下:“我”的表演十分笨拙,演出砸锅了。“我”是第一次登台。排练时,老师和小朋友对“我”的演技不满意。177,[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批注阅读,能提升自我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此环节以表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我”表演时的心情,在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读一读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感受。[板块二]修改批注,丰富理解1.引导:刚刚我们重点在不理解的地方和表现人物心情的地方作批注。请同学们再默读全文,看看在这些作批注的地方有没有需要调整的,有没有其他的想法,需要增加批注的。2.学生默读课文,修订所作的批注。3.引导学生交流所作的批注的变化。重点引导学生谈谈批注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预设:对“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进行批注:语言幽默风趣。对文中的人物批注自己的看法:老师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我”有点小小的虚荣心,但做事坚持不懈。小朋友瞧不起人。[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这个开放的环节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重读课文,对批注进行整理、修改、补充,借助其他角度的批注,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板块三]创设情境,尝试开导1.引导回顾:演出结束后,小朋友和“我”是怎么说、怎么想的?(1)指名分角色朗读。(2)引导:“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我”认为自己的演出砸锅了,很自责。大家认为这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是为什么呢?请你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我”觉得窝囊,是因为()。小朋友觉得窝囊,是因为()。观众觉得窝囊,是因为()。2.创设情境:假如你就在现场,看到“我”如此惭愧、自责,你打算说点什么呢?(1)师生对话。教师扮演“我”,指名学生扮演安慰者。预设1:别自责了,为了演好大老虎你已经很努力了。虽然有不足,但你还是顺利地完成了演出。(教师点评:肯定了我的演出态度,我的心里好受多了)预设2:老师不是说过了,扮演老虎可以不需要豁虎跳的,你模仿老虎的叫声还是很威武的。(教师点评:你指出了我演出的成功之处,我心情好多了)预设3:不是每场演出都十全十美,我们重在参与。相信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你一定会做得更好。(教师点评:你的话鼓励了我,给了我信心)预设4:你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老虎,逗得大家很开心。(教师点评:听你这样说,看来我的表演还不是那么糟糕)(2)同桌分角色扮演“我”和安慰者,练习开导对方。[设计意图]呈现课后练习题,联系全文找原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我”的演出是否窝囊,并试着用合适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开导“我”,提升口头表达能力,也为本单元口语交际“安慰”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学后记】20陀螺【教学目标】177,1.认识“况、兵”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钉”,会写“否、旋”等14个字,会写“冰天雪地、否则”等15个词语。2.能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3.能借助表现心情的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4.能说出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能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2.能借助表现心情的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况、兵”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钉”。2.能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了解陀螺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写的《陀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提问:你们玩过陀螺吗?(课件播放玩陀螺的视频)好玩吗?3.引导:说说预习课文后,你对陀螺有哪些了解。4.学生交流。预设1:陀螺又叫“冰尜儿”。小的陀螺叫作“角锥”。预设2:陀螺是用木头做的,好的陀螺尖部嵌一颗滚珠或者钉上铁钉,陀螺是在冰面抽打的。[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对于陀螺是比较陌生的,一上课,就播放玩陀螺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情况,了解陀螺的别称,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1.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今天我们来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相信大家能读出不同的感受和体会。2.检查预习情况。(1)说说预习时你作了哪些批注。根据学生发言,师生一起回顾批注阅读的方法。(2)预习时你圈画了哪些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呢?学生交流预习时批注的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出示词语,全班齐读。课件出示:妩媚金兵帅气恨不得荣誉自豪重整旗鼓奋勇搏斗穿开裆裤彻底溃败小如微尘提示:注意“妩媚”读“wǔmèi”,不能读成了“wúméi”。“帅、彻”都是翘舌音。(3)大家在阅读时有没有批注比较难读的语句?①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钉(dìnɡ)上一枚铁钉(dīnɡ)②指名学生朗读,读准带点字的字音。提示:“钉”,表示事物名称时读dīnɡ,表示动作时读dìnɡ。[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所学的批注的方法入课,根据学生的批注来识字识词,读通难读的句子。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运用批注进行阅读的思想。[板块三]自读批注,理清文脉1.引导: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关于陀螺的哪些场景?(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陀螺”回忆了哪些场景?根据提示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177,说陀螺—()陀螺—()陀螺—()陀螺—(悟)陀螺(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①课件出示:说陀螺—(盼)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②引导:说说这些内容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哪些段落。预设:第1~3自然段:介绍陀螺的制作和玩法。(说陀螺)第4自然段:写“我”削制陀螺的经历。(盼陀螺)第5~7自然段:写“我”过生日时得到了叔叔送的陀螺。(得陀螺)第8~12自然段:写“我”的小陀螺战胜了大陀螺。(斗陀螺)第13自然段:写“我”从玩陀螺中收获的感悟。(悟陀螺)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浏览课文,说说作者主要讲了哪一个部分。(小陀螺战胜了大陀螺)(2)作者从斗陀螺的经历中还收获了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3)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课文通过回忆童年时“我”用小陀螺战胜大陀螺的经历,分享了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设计意图]运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梳理文章叙述的每个场景,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这是从整体上关照,为后面的学习奠基。[板块四]默读课文,自主批注1.学生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标画出相应的语句,在文旁空白处作批注,注意字迹工整。2.小组交流: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比较深?请在小组内交流。3.指名全班交流。预设:(1)写得好的地方:句子1: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批注:写出了“我”内心的苦闷,语言风趣幽默。句子2: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我的“鸭蛋”则不动声色地闪躲。批注: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不可一世,烘托了主人的傲慢。……(2)有疑问的地方:句子1:奇怪的是,我的陀螺个头小,却顽强得出奇!批注:“我”的陀螺为什么如此顽强?句子2:无意中获得的“荣誉”,虽然小如微尘,对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批注:为什么说“荣誉”是无意中获得的?……(3)有启发的地方:句子: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批注:我懂得了不能以貌取人。4.教师小结:大家一边读一边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进行了批注,批注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有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交流十分充分。[设计意图]围绕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在印象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语文要素。177,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借助表现心情的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2.能说出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理解。3.会写“否、旋”等14个字,会写“冰天雪地、否则”等15个词语。【教学过程】[板块一]指导批注,体会心情1.回顾:作者回忆的这五个场景中,哪个是中心事件?请说说理由。预设:斗陀螺最精彩,最能突出作者的快乐和自豪。2.提问:既然中心事件是斗陀螺,那么为何要花大量篇幅写其他场景呢?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第1~7自然段,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句子,在文旁空白处作批注。3.学生边阅读边批注。4.学生交流所作的批注。预设:突出了陀螺的来之不易,突出了作者对冰尜儿的喜爱。5.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喜爱陀螺的句子,把自己的阅读体会批注在旁边。(1)学生默读,自由批注。(2)出示学生的批注,全班交流。课件出示:于是四处寻找木头,为削出得心应手的陀螺,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①预设批注1:为削出得心应手的陀螺,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这里的“废物利用”加了引号,表示特别的含义,椅子腿并不是废物,但是“我”眼里只有冰尜儿是有用的。拿椅子腿来做陀螺被说成“废物利用”,这样的说法很有趣,表现出“我”对冰尜儿的极其喜爱。教师点评:这是从内容上、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批注。②预设批注2: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句话写出“我”因为得不到陀螺内心非常苦闷。教师点评:你注意到句子表达的情感,作了阅读批注。还有谁也在这里作批注了?③预设批注3:这里没有直接写苦闷的心情,而是通过写常见的现象来表现,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教师点评:这是从写法的角度作批注。6.教师小结: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语句,从内容、写法和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写出自己的所得所感,这样做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批注不是写得越多越好,用语要简洁、精练,落笔时要“三思而后写”。[设计意图]作者特别喜爱陀螺,集中表现在制作陀螺、斗陀螺两个部分。这里先带领学生聚焦制作陀螺的部分,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的情感和写法上进行批注,起到示范的作用,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批注引路。[板块二]自主批注,体会心情1.运用所学的方法,阅读课文,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句子,在文旁空白处作批注。(1)自主阅读并作批注。(2)小组合作,交流分享。(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177,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这使我士气大减,只是在一旁抽打,不敢向任何人挑战。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①指名朗读。②提问:你体会到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了吗?③指名交流。(渴望、兴奋、尴尬、自豪)2.根据下列表格,完善批注,再填一填。(1)引导: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批注,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会用一个词语批注在文旁。(2)学生完善批注,填写表格。课件出示:情况想削制高质量的陀螺得知有人送陀螺得到陀螺遭到嘲笑斗陀螺获得成功心情变化郁闷(难过)开心极其高兴尴尬欢乐、自豪(3)学生根据表格中关键词的提示,朗读相关语句。教师引导:想削制高质量的陀螺却不得,这让“我”很郁闷——得知叔叔要送“我”陀螺,我很开心——得到了陀螺,“我”极其高兴——可是陀螺的样子不好看,遭到同伴的嘲笑,“我”很尴尬——斗陀螺获得成功,“我”无比欢乐——3.理解句子的意思。(1)过渡:丑小鸭生出的一只丑鸭蛋,在童年的一个冬日里,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还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课件出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2)全班齐读。(3)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联系课文说一说。预设:“我”的“鸭蛋”样子不精致,却很有战斗力。预设:“我”的陀螺长得不伦不类,看不出有与同伴相斗的能力。出乎意料,它却很顽强,战胜了大陀螺。教师点评:把我们的体会写在这句话的旁边。这样,我们就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设计意图]有上一个环节的帮扶,学生能抓住描写心情的句子阅读,自主批注,在自主批注的基础上梳理出“我”心情的变化,达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板块三]总结方法,畅谈收获1.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一边读文章,一边把最有体会的词句圈画出来,并从内容的理解、写法的分析和情感的体验等方面品读和批注。批注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思考越深入,感受就越丰富,批注就越精彩,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透彻。请同学们重读课文,把自己的新想法批注在相应的位置,或者对之前所作的批注进行补充、修改。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进步,选择学生比较恰当的批注展示。3.引导:通过今天的学习,关于批注,你有哪些收获呢?4.抄写生字词语。(1)指导写字。出示田字格中的字。引导观察:你们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提示:“旋”,右边的第6画要与“方”的撇平行,捺要伸长托住上面。“败”,“贝”的末笔点要短,右边反文旁的长撇与“贝”的撇平行,注意笔画相互穿插。“预”左右同高,“页”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了捺。“豪”,“口”要写得扁而小,“豕”左密右疏。(2)学生练写,展评。177,(3)抄写本课的词语。[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过程,及时总结批注的角度和方法,为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学习作铺垫。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抄词,落实了本课生字书写的目标。【教学后记】口语交际:安慰【教学目标】1.能设身处地地想被安慰者的心情,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2.能借助语调、手势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能设身处地地想被安慰者的心情,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联系生活,感受安慰1.谈话:同学们,《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我”上台演老虎砸锅了,心里特别难过。生活中总是避免不了遇到这样的烦心事,你遇到过令自己感到委屈或伤心的事吗?(生自由发言)2.引导:当遇到这些事的时候,有谁接受过别人的安慰?说一说别人是怎样安慰你的。(生自由发言)3.引导:听了他的安慰,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预设:(1)心情开始变得好起来。(2)不再那么担心了。4.提问:为什么安慰能使人的心情变得好起来?预设:别人的安慰使自己不再担心了,使自己感到了温暖,使自己感到被人理解了。因此,安慰能给人温暖和力量。5.导入:是啊,安慰能给人温暖和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口语交际课“安慰”。(教师板书话题)[设计意图]口语交际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情境,降低了交际的难度。[板块二]创设情境,学习安慰1.情境再现,体会心情。(1)播放事先录好的微课视频。小峰的烦恼——同学们,在运动会4×100米接力赛中,我摔倒了,我的班级在这个比赛项目上没有取得名次。唉!(2)看过视频,想一想:小峰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3)继续看视频——小峰说:“都怪我,我要是没摔倒就好了。”听出来了吗?小峰此时特别自责,因为他觉得是自己影响了班级荣誉。2.模拟情境,尝试安慰。(1)假如你就在小峰身边,看见他这样自责,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2)模拟情境:一名学生当小峰,其他学生尝试安慰小峰。教师引导:你会怎么说?预设1:“你已经尽力了,虽然摔倒了,但你带着伤坚持到最后,你是好样的!”(师点拨:了解对方心烦的原因,然后想出不让对方心烦的理由来劝对方)预设2:“你不要难过,摔倒只是个意外,你一定也摔疼了吧!下回我们一起努力!”177,(师点拨: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心情,安慰时,开头用上“不要难过、不要伤心”等词语,能体现真心实意)除了用语言安慰小峰,你还会选择哪些方式安慰对方?(拥抱、拍拍肩膀、眼神鼓励、说幽默的话逗他开心)3.回顾过程,明白方法。(1)小结:同学们了解了小峰的烦恼,设身处地地感受他的心情,才能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安慰他。(2)教师随机板书:设身处地地想选择合适的方式可用上“不要难过、不要伤心”等词语[设计意图]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利用。这里以情境一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安慰的要点,得出安慰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板块三]组织语言,练习安慰1.出示教材中的情境二和情境三。(1)指名学生读一读。(2)从小丽和小冰的倾诉中,你听出他们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儿感受到的?(指名交流)2.引发思考:小丽和小冰都很难过。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安慰他们呢?3.小组模拟安慰。(1)明确任务:四人一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境演一演。一人扮演小丽或小冰,其他三人扮演安慰者。(2)出示交际提示。课件出示:设身处地地想被安慰者的心情。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借助语调、手势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3)小组模拟安慰,教师巡视指导。4.推荐展示:两个情境中各邀一个小组上台表演安慰。5.小组展示,师生点评。(1)小组展示完毕,教师相机采访。①采访小丽(小冰):听了同学们的安慰,你的心情好点了吗?现在怎么想?②采访安慰者:你的安慰,让小丽(小冰)的心情好起来了。说说你安慰他人的秘诀是什么。(先了解对方不顺心的原因,再设身处地地想他的心情,最后考虑怎样安慰他)(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刚才的安慰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预设:语言上:能用上“不要担心、不要自责”等词语,安慰时能设身处地地想,态度真诚。动作、神态上:动作得体,神态能表达关切。方式上:鼓励、建议、提供帮助……(3)小结:安慰别人的方式有很多,不论哪一种,都要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语言得体,真诚的安慰就是最好、最美的方式。[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实践性的任务,只有让学生置身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才能学会交际,这里分小组进行交际,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板块四]倾诉热线,多向互动1.创设情境:你最近遇到哪些烦心的事情呢?请在线倾诉,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都是热线主持人。2.学生现场倾诉,同学和老师在线安慰。(1)学生倾诉。预设:①因为前几天生病,林林今天上数学课时好多地方听不懂。他自己很焦虑,下课了还坐在座位上发愣。②陈小敏家里发生了不幸的事,近来她常常闷闷不乐,暗自落泪。177,(2)同学分四人小组合议:情形一,烦心的原因:①听不懂,很着急。②生怕成绩会变差。③不知道该怎样弄懂。怎样安慰他,让他不烦心:①今天的数学课涉及了前面的一些内容,你听不懂也很正常。②你不要着急,老师会给你补课的。他还和我们几个班干部讲过,要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多帮帮你呢!③你不要发愣了,我们一起出去走走,散散心,顺便我来讲讲我对前几天所学知识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这或许对你会有帮助。情形二,烦心的原因:①觉得自己家很倒霉。②今后生活会不如别人幸福了。③家人也闷闷不乐,影响了她的情绪。怎样安慰她,让她不烦心:①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漫长,我们总会遭遇各种不幸,你也要想开点,坚强面对。②你不要难过了!今后遇到什么困难,有我们同学、老师和朋友帮助你,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你今后的生活还是会很幸福的。③家里已经发生了不幸的事,你老是闷闷不乐,家人会更难过的。你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给家人带来安慰、笑声,这才是懂事的你应该有的表现啊!(3)小组推选同学来安慰心烦的同学。老师随机参与,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态度真诚,安慰的形式多样。3.生评出最佳安慰奖。现场对未获奖的同学进行安慰。4.教师小结:安慰的语言不同,可同学们送来的都是——爱心、友谊、温暖、力量……请被安慰的同学谈谈现在的心情,说说是哪些语言带给了你温暖和力量。[设计意图]前面的几个环节都是以书上的情境作为教学资源,虽然贴近学生,但与实际情况会有出入。这里设计现场倾诉,现场在线安慰的交际情境,使全体师生成为倾诉者、倾听者、安慰者,形成多向互动,让交际真实发生。【教学后记】习作:记一次游戏【教学目标】1.能按顺序把游戏写清楚,写出想法和感受。2.能自己修改习作,并把习作誊写清楚。【教学重难点】按一定的顺序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并写出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能按顺序把游戏写清楚,写出想法和感受。【教学过程】[板块一]唤醒记忆,明确任务1.引出话题。(1)课件出示丢沙包、抢椅子、跳长绳的游戏,学生看后,教师提问:你爱玩哪些游戏呢?(2)揭示话题: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写一写有趣的游戏。板书话题:记一次游戏。2.热身游戏。(1)我们来玩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我说什么,你照做动作。教师发出指令:“举起双手”“用双手托住脸蛋”“请对着同桌笑一笑”。学生做动作。(2)接着我们来玩“唱反调”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我说什么,你们就反着做动作。177,教师发出指令:“请坐下”“请起立”。学生做动作。(3)现场采访:玩游戏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有注意到其他同学有怎样的反应?(4)教师设问:谁记得两个游戏的名字和规则呢?(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教师随机板书:游戏名称,游戏规则,游戏过程,游戏时的心情。3.出示问题。(1)谈话: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做完游戏后,再把这个游戏写下来。写之前可以想一想。课件出示:游戏前,你作过哪些准备?在游戏中,你做了些什么?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游戏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2)学生自由读一读,梳理出习作的要求。 课件出示:游戏前作了哪些准备游戏中做了什么印象深的是什么游戏结束后想法和感受[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用学生常见的游戏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活记忆库中的相关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板块二]现场游戏,示范引路1.做游戏。(1)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玩一个“逗笑木头人”的游戏,做这个游戏,我们首先要演好“木头人”。(板书:演)(2)演“木头人”:①摆姿势:开动脑筋想,你准备摆个什么可爱、有趣的姿势做“木头人”呢?②演一演:(全体起立)准备一次、准备第二次。③教师提示:等一等,先别开始,我想问一下,现在你们心里在想什么呢?④宣布规则:现在游戏真的要开始了。准备:你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三十秒)⑤说一说:你觉得演“木头人”好玩吗?你能说说什么地方最好玩吗?教师相机引导:在演木头人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时间到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3)逗“木头人”:刚才大家演“木头人”演得那么好,这时如果有人逗你笑,你还能做得这样好吗?(板书:逗)①说规则:两位“木头人”上台。另外三位同学要尽量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看能不能把“木头人”逗笑。坚持到最后的“木头人”就是“超级木头人”。千万要注意,逗笑的人不能接触“木头人”的身体。②请两位“木头人”上台,三位同学来逗。其他同学就是评委了,评一评谁表演得最有趣。最会逗笑的,你们就评他为“逗笑专家”;坚持到最后没笑的“木头人”,你们就评他为“超级木头人”。(板书:评)③评委们注意观察——(齐读课件出示内容)课件出示:游戏中,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观察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④逗笑。(三十秒)⑤评出“逗笑专家”和“超级木头人”。教师引导:你们觉得谁表演得最好?什么地方最有趣?(引导学生说具体的哪个动作、语言、表情)(4)全员参与游戏活动。177,教师引导:大家想不想亲身体会一下“木头人”和逗笑者呢?和你的同桌一起玩游戏,一人演“木头人”,一人做逗笑者,成功了之后,换一换角色。(教师巡视并拍摄学生游戏时的片段)2.练写习作片段。(1)引导交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玩游戏的过程,你认为刚才“逗笑木头人”的游戏中最有趣的场景是什么?(指名交流)(2)提示:请把游戏中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写下来吧!你可以写全班演“木头人”的情形;也可以写一个同学逗两个“木头人”的情形,还可以写自己演“木头人”或逗“木头人”的情形。(3)学生练写习作片段。[设计意图]玩游戏,是写游戏的前提和基础。师生共同完成简单易操作的游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游戏体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习作素材,重点解决了学生没有内容可写的难题。[板块三]回顾游戏,完成习作1.展示习作片段。(1)教师引导:请三位同学(注意最好选择刚刚拍摄了视频的学生)把自己写的印象最深的片段读一读。(2)指名朗读。(3)引导评议:你们觉得他写的这个片段有趣吗?给你们的印象深吗?2.指导修改习作片段。(1)教师引导:这个片段把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清楚了吗?怎样才能写清楚呢?(2)借助课文,指导修改。①过渡:怎样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呢?我们学的课文是这样写的——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②指名读。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心情的?(指名交流)③小结: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情,也可以学后两句直接描写自己的感受,如果能写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更好。(3)播放游戏视频片段。师生共同观看游戏时拍摄的视频,引导学生修改,写出人物的心情。(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3.指导学生写完整的习作。(1)过渡:要写出完整的习作,我们还需要写些什么呢?出示习作提示。课件出示:游戏前,你作过哪些准备?在游戏中,你做了些什么?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游戏结束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根据这些问题,把游戏写清楚,还可以写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写好后,给习作拟一个题目,最好能反映自己的感受。(2)引导:上面三个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二个,请你写一写其他两个方面。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3)课件出示星级评价标准。课件出示:☆语句通顺,字迹清楚。☆写清楚游戏的过程及当时的心情。☆添加适当的语言让三个部分衔接自然。☆给作文取的题目很合适。177,[设计意图]习作指导由写片段过渡到写全篇,重点指导“游戏中”部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降低了难度。尝试用星级评价标准激励学生认真进入习作实践,明确习作努力的方向。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从“按顺序把游戏写清楚”“写出了想法和感受”等方面欣赏同学的习作。2.修改自己的习作,写清楚游戏的过程和当时的感受。3.誊抄习作。【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方法,明确任务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写游戏。知道要按一定的顺序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并写出印象比较深的地方。2.布置任务,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把当时的感受写清楚。[设计意图]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明确习作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怎么改”等问题。[板块二]评改借鉴,互助提升1.学生自读自评。(1)出示习作评价单,学生对照评价单自评自改,看看自己能得几颗星。课件出示:评价标准星级语句通顺,标点使用规范。☆按“游戏前、游戏中、游戏结束后”的顺序写。☆写清楚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2)引导交流:你给自己的文章打几颗星?说说理由。2.现场交流,师生点评。(1)学生点评。出示学生作品,学生本人朗读,并请两名学生根据星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2)教师点评。结合星级评价标准,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上评定星级,并点评,选一两处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引导:小作者是怎么把印象深的地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关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从哪些地方你能感受到他的心情?3.互读互评。四人小组,互评习作,评定星级,并提出修改意见。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提示:默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把游戏写清楚。[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展示学生例文,出示星级评价标准,通过同学点评及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练习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在修改的过程中,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板块三]誊写习作,交流分享1.誊写习作。(1)课件出示习作誊写范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位同学誊写的习作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2)学生交流。预设:①书写规范、整洁、美观;②字词、标点正确。(3)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巡回指导。2.分享习作。177,(1)学生互相交换习作,阅读欣赏。(2)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意见。[设计意图]以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地誊写习作,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习作,增强学生习作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教学后记】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能梳理、总结批注的方法和意义。2.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认识“韭、芥”等8个生字。3.能正确理解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打头阵、挑大梁”等惯用语。4.能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情。5.能积累6个八字成语。【教学重难点】1.能梳理、总结批注的方法和意义。2.能正确理解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打头阵、挑大梁”等惯用语。3.能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梳理、总结批注的方法和意义。2.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认识“韭、芥”等8个生字。3.能正确理解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打头阵、挑大梁”等惯用语。【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总结批注的方法1.回顾批注的方法。(1)教师引导: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节课我们来梳理、总结批注的角度和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读课文时,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批注的方法有哪些?(2)学生小组交流。(3)展示优秀批注范例。提问:你们读这位同学作的批注,有什么收获?(指名发言)预设:了解了这位同学对课文的想法,丰富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2.学习“交流平台”。(1)读一读,明方法。请读一读语文书第91页的“交流平台”,读完后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3)课件出示教材上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①请学生上台在白板上画出批注的方法。②请另一名学生在白板上画出批注的内容。③批注的方法和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批注。老师巡视时发现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如,用不同的记号批注,还在旁边写出了批注的方法、批注的内容。177,3.练一练,用方法。(1)提出要求:读下面的文段,用以上方法作批注。课件出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2)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3)学生交流。预设:①写得好的地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用具体的现象写出时间的流逝,很生动。②有疑问的地方:“但是……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为什么提了这一连串的问题?③有启发的地方:“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我感受到作者的着急和不安。好惭愧呀,我以前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真不应该!④其他角度:“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这些年像一滴水,说明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学习,梳理、总结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展示优秀批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批注的价值,最后让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文段,帮助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习惯。[板块二]识字加油站——借助蔬菜名识字1.读一读,找规律。课件出示:韭(jiǔ)菜芥(jiè)菜芹(qín)菜青蒜(suàn)辣椒(jiāo)莲藕(ǒu)红薯(shǔ)芋(yù)头(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词语。(2)开火车认读。(3)教师引导:说说你读了这些词语以后有什么发现。(4)学生自由发言。预设:①这些词语都是蔬菜的名称。②除了第一行“韭菜”的“韭”和第二行“辣椒”的“椒”不是草字头以外,“芥菜”的“芥”、“芹菜”的“芹”、“青蒜”的“蒜”、“莲藕”的“藕”、“红薯”的“薯”、“芋头”的“芋”都是草字头。2.练一练,学运用。(1)创设情境:逛菜市场时,你认识这些蔬菜吗?(2)课件出示蔬菜及词语,学生选择蔬菜名和对应的连线。3.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生字:芥、芹、蒜、藕、薯、芋。①指名读。②引导交流: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些字。(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2)课件出示生字:韭、椒。①指名读。②出示韭菜的177,及“韭”的小篆字形。提问:这是什么菜?课件出示:③出示小篆的“韭”,引导:这是什么字?你怎么想的?教师点拨:小篆的“韭”,像一丛长得整齐的韭菜之形,下面的一横则表示地面。④识记“椒”:说说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怎么记住它的。4.同桌互读蔬菜名,圈出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名。[设计意图]先借助识词、分类识记生字、组词巩固识字,最后回归生活识字,整个过程扎实有效。[板块三]词句段运用——理解运用惯用语1.读一读,找规律。课件出示:打头阵挑大梁占上风破天荒栽跟头敲边鼓开绿灯碰钉子(1)学生读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提示:“挑”读第三声)(2)教师引导:说说你读了这些词语后有什么发现。(3)指名学生交流。预设:这些词语都是三个字。(点拨:我们把这样的词语称作“惯用语”)2.理解词义,学运用。(1)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呢?你也可以猜一猜。(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并小结。①打头阵:率领人马在前面进攻。比喻冲在前边带头干。②挑大梁:比喻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③占上风:意思是在对抗或者竞争中,一方抢先一步取得优势,在实力对比上处于有利的位置。④破天荒:指事物第一次出现,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⑤栽跟头:摔跤;跌倒。比喻失败或出丑。⑥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⑦开绿灯:比喻准许做某事或为某事提供方便。⑧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3)出示泡泡里的内容:我知道做事遭到拒绝或者受到挫折时,可以用“碰钉子”这个词语。(4)引导:说说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词语。例:碰钉子——这家伙不会看人脸色,天天碰钉子也学不聪明。破天荒——童童今天英语测试得了100分,真是破天荒了。(5)练习: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课件出示:让那些人先去(打头阵),我们再跟着加入。人(栽跟头)并不可怕,只要坚强,就一定能重新站起来。你尽管放心干吧,老师不会不给你(开绿灯)的。3.拓展积累。引导:这样的惯用语还有很多,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炒鱿鱼走后门穿小鞋开小差拍马屁吃老本烧高香[设计意图]教学设计分为读准、读懂、读熟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读和活动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感受汉语丰富的内涵,培养了学生分类积累词语的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情。177,2.能积累6个八字成语。【教学过程】[板块一]词句段运用——用动作描写表现心情1.读一读,谈发现。(1)学生自由读词语,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害怕生气自豪快乐着急伤心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妈妈一走,我把屋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然后钻进被窝,蒙上头,大气都不敢喘。(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预设:读了这些词语和句子,我们发现这六个词语都是表现人物心情的;两个句子都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害怕”的。(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画出句子中的动词。(4)教师引导:人物的动作往往能表现出人物的心理。请同学们找找本单元课文中,用动作描写表现心情的句子。(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句子;指名交流)2.练习用动作描写表现心情。(1)请根据提示,用动作描写表现“高兴”。提示一: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竟然获得了100分。提示二:经过三场拼搏,中国女排再次登上了冠军领奖台。(2)学生写完后交流。师生评议:是不是表现了高兴?哪些动词用得好?(3)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表现这种心情。①交流:你选择的是哪个词语?当你看到这个词语时,你想到了哪个场景?你当时的动作是怎样的?②学生练写,教师指导。③交流展示,师生根据评价单评议。④教师读词语,指名写同一种心情的学生交流。⑤师生评议。3.拓展积累。人的心情还可能是难过、郁闷、后悔……请你在课外阅读时摘录相关的描写。[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引导学生明确“词句段运用”的要求——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的心情,并创设多次语言实践的机会,由扶到放,让学生在练习、交流、展评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板块二]日积月累——积累八字成语1.读一读,找规律。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差之毫厘,谬(miù)以千里。病从口入,祸(huò)从口出。一言既出,驷(sì)马难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1)学生自由读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指名读,提示“差、谬、驷”的读音。(3)引导: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发现。(4)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八个字的成语。2.理解词义。(1)引导:你大概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谬:错误。“毫厘”与“千里”是反义词,分别比喻微小和巨大。词语的意思是:开始相差一小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177,词语的意思是: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指话已出口就不能再收回。提问:和这个词语意思差不多的词语还有哪些?(诚实守信、一诺千金)3.读一读,记一记。(1)读上句,接下句。(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2)填空读。课件出示:尺有______,寸有______。机不______,时不______。差之______,谬以______。______口入,______口出。______既出,______难追。______不足,______有余。(3)同桌合作背诵。(4)根据提示,开火车背诵。4.拓展积累。引导:类似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试着记一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课后作业:积累惯用语及八字成语,写在积累本上。[设计意图]教学要关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这里的八字词语很多,有的能从字面上推测出意思,有的就比较难懂,设计中教师重在对难理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点拨,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直至熟读成诵。【教学后记】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学过程】[板块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1.教师写“塞”字,学生认读。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汉字认读”游戏。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字(在黑板上书写“塞”字),你们认识它吗?谁能读一读并且组一个词?2.补写题目,读题明义。(1)在“塞”字前补写一个“出”字,学生齐读,启发思考:这里的“塞”应该怎么读?“出塞”是什么意思?(2)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sāi]①堵,填入。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sè]177,义同“塞(sāi)①”,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sài]边界上的险要地方。(3)明确题目的意思。3.看,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课件出示边塞)你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边塞的雄壮;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是边塞的艰苦。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边关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设计意图]“塞”字是生字,“出塞”又是难理解的词。开课伊始,直击重点,从“塞”字的认读和组词游戏,到猜想“出塞”的意思,再通过学习明确题意,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同时出示,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边塞独特的风光之中,初步感受边塞的景象。[板块二]初读识字,疏通诗意1.初读诗歌,正音识字。(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生字和多音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2)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在评价中相机指导读音。如:“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3)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将”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读“jiàng”,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关注注释。用“将”的另一种读音组词。(4)重点指导“教”字的读音。当这个字的意思是“使、令、让”的时候读“jiào”,根据注释,在这里读“jiào”。(5)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塞秦征将杰(6)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塞秦征词催醉杰亦雄项归类指导:“塞”和“秦”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雄”左右同宽,要写均匀。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朗读停顿、节奏,教师指导七言诗的停顿方法。(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调换。(3)同桌互相读。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重点指导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质疑:是秦朝的明月照着汉朝的边关吗?明确:这里并非实指秦、汉两朝。(3)疏通诗意: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设计意图]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诗歌朗读节奏,再到读懂诗意,每一次的朗读都有要求,每一次的朗读都有反馈。此处的设计,体现了诗歌教学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板块三]想象画面,体悟诗情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2)师启发思考:结合和相关知识,说说月光照射下的边关是一个怎样的边关。(意境悠远,充满历史沧桑感)(3)聚焦“明月”,感受“沧桑”之情。①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明月千古不变,变的是几百年来的防边筑城的措施!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177,银山碛(qì)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岑参②思考: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边患历史悠久)③指导赏析: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战士。(4)聚焦“秦”“汉”,感受战争时间之长。①请学生再读诗句,思考:透过“秦时”“汉时”,你又想到了什么?②师介绍:是的,从秦到汉,再到诗人生活的唐朝,边关遭受外族侵扰长达九百多年!时光穿越近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战争)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朗读这一句诗。(5)品读“人未还”,感受战争之痛。①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征战万里,守边御敌,有多少人能返回家乡?②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预设:战死沙场,终老边关)③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古老的明月,面对千百年的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让人敬佩?(学生齐读)④质疑:可歌可泣的,仅仅只有守卫边关的将士们吗?⑤想象:皎洁的月光下,都有谁在盼望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⑥小结: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此时,他们心中的痛苦、无奈只有一个“悲”字可以概括。此时此刻,诗人想到的是汉代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2.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课件出示李广的资料。李广(?—公元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汉名将。曾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齐读后两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请用“如果飞将军李广在,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交流。(3)感受将士之壮心。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活艰苦,九死一生;他们远赴万里守卫边关,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烈之歌。这时的诗人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早日结束边关的战争。(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4)小结:这就是边塞诗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3.配乐朗读,诗句填空。(1)希望边关巩固、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播放《凉州曲》)(2)出示诗句填空题,先补充默写,再默写整首诗。出塞[唐]王昌龄()时明月()时关,万里长()人未()。()使龙城飞()在,不()胡马()阴山。[设计意图]本诗情感深沉、丰富,加之年代久远,不易理解,所以主要设计了两个策略来帮助学生领悟诗情。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二是多次引入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以及“飞将军李广”这一典故中寄托的思盼良将的深沉情感。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凉州词》,结合注释弄懂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2.品读诗歌,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177,【教学过程】[板块一]前后勾连,再感诗风1.学生齐背《出塞》,感受诗人希望国家统一的情怀。2.简介边塞诗,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的这首《出塞》是一首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后世称他们为“边塞诗人”。边塞诗的题材很丰富,有的描写边关自然风光,有的倾诉别离的思念,还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这节课,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3.课件出示,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沙漠)你们看,边关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并咏唱。(教师板书:《凉州词》)[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边塞诗,将《出塞》和本节课要学的《凉州词》前后勾连起来,使学生对边塞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初步的感知,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板块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葡萄”和“琵琶”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2.再读诗歌,回忆以前学习的七言诗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读出节奏美、音韵美。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4.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小组间交流。[板块三]品读想象,感悟诗情1.读“葡萄美酒夜光杯”。(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醇香的美酒。(2)课件分别出示夜光杯和葡萄酒的,丰富想象。①介绍: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②引导想象:欣赏了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一定让你脑海中的画面更丰富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你仿佛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预设: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众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场面的盛大和气氛的欢乐。2.读“欲饮琵琶马上催”。(1)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预设:急促的琵琶声。(2)教师介绍: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课件播放激越的琵琶曲)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预设:快尽兴畅饮;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3)指导朗读:你们听,琵琶声在催,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3.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引读:这样的盛宴,这样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角色体验,入情入境:假如你就是这些将士中的一员,你想对我说些什么?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指导朗读,读出潇洒从容。诸君莫笑我醉卧沙场,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在战场上活着回来?——指导朗读,读出心酸悲壮。177,(3)前后勾连,再悟悲壮。课件出示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引读: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女生读上句)引读:多少父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少将士到了边塞就再也没回来!(男生读下句)(4)反问,感受其“壮”。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但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边关戍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戍边,死得其所!(全班齐读全诗)[板块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1.总结全诗,回归整体。《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仿佛闻到了醉人的美酒香味,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感受到了戍边将士准备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首诗。2.指导背诵: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在记忆中,融在血液里,试着背一背这首诗。3.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借助和音乐,激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把短短的诗读成一幅幅立体、鲜活的画,入情入境,感诗人之所感。同时,多次与本课学习的前一首古诗《出塞》相勾连,以情激情,以诗导诗,打通了诗歌学习的脉络。第3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夏日绝句》,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2.借助资料,体会诗歌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猜测作者,激情入题1.出示资料,猜测作者。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2.介绍背景,激情导入。她就是李清照。可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时,目睹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此时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夏日绝句》。[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摒弃了古诗教学中老套的介绍作者的形式,而改用根据资料猜测作者的新鲜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作者浓厚的兴趣。然后话锋一转,介绍诗人在忧国忧民情怀驱动之下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谓“课未始,情已动”。[板块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意1.呈现诗歌,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教师有感情地大声朗读)2.个别朗读,学生评价。(1)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吗?(预设:悲愤、激昂)(2)谁来试着读一读?(个别试读,其他学生评价)3.小组轮读,理解诗句。(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一小句,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2)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纠正。[板块三]引入资料,感悟诗情1.借助注释,理解“思项羽”。177,(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读注释,也可以请学生对注释内容进行补充。(2)听了这个故事,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预设:不愿苟且偷生,有骨气,有气节)(3)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引导想象: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4)指导朗读:同学们,请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出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2.补充资料,理解诗人的愤慨之情。(1)补充资料,深化理解。是啊!项羽活着的时候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决不苟且偷生。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2)引读:金兵南下,宋军节节败退,人民生活困苦,而南宋君臣却不思进取,苟且偷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地呼喊——(生大声朗读全诗)站在英雄曾经顽强抵抗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高喊——(学生再次朗读全诗)3.总结全诗,朗读升华。同学们,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爱国诗,诗的前两句是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后两句借历史典故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4.默写诗歌,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别字。[设计意图]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体味浅显的语言背后那一颗悲愤、滚烫的心。因此,在学生停滞于浅层次的所得时,通过学生搜集或老师提供的方式,把资料和背景恰到好处地引入课堂,从而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板块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1.背诵课文,回顾总结。背诵《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2.交流诗歌,拓展延伸。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诗歌抒发着自己一腔滚烫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炽热的情怀吧!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后记】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2个字,会写“严肃、默默”等16个词语。177,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重难点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2个字,会写“严肃、默默”等16个词语。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由“志”入课,畅聊志向1.书写、解释“志”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板书:立志)2.聊志向,引入新课。(1)请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立下的志向。(2)书写课文题目,指导“崛”字的字形和意义,理解题目的意思。“崛”是山字旁,字义多跟山有关。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把“中华”“之”“崛起”的意思连起来理解。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3)请学生大声地齐读题目。(4)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5)引入课文: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从“志”字的文化渊源谈起,为本课奠定了深沉厚重的感情基调,使开讲不落入俗套。同时,请学生畅聊自己的志向,轻松入课,并且与本课最后一环节的写作呼应,让学习作用于生活实际,既有天空之高远,又兼土地之厚实。[板块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2.出示生字,请学生观察,自主识记,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识记。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3.学生当小老师,分享识字方法,老师相机指导、梳理。(1)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掘——崛校——效难、准——淮(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委+鬼=魏日+析=晰或+心=惑征+心=惩(3)组词识记。请学生给“范”字组词,理解意思。(4)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177,请学生找找“斥”字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用换词法来理解“训斥”的意思。4.开火车读词语。5.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请学生按结构分类,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所占比例。肃默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6.重点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1)独体字作部件后字形的变化。“赞”上半部的第一个“先”变竖弯钩为竖提,“效”左半部的“交”变捺为点,“疑”中“矢”变捺为点,“惑”下边的“心”的最后一点写在斜钩的下面。(2)请学生观察“肃”的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提醒学生下半部分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并请学生把这个字练写一遍。7.请学生练习书写,其中,“训斥”可连词书写。[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识记、当小老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识字。对于难写字,首先教师示范,其次学生观察,最后总结、练习,教学扎实、有效,大大降低了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板块三]练习归纳,说清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1)出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划分内容。划分几件事的方法:①借助过渡段;②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2)学生交流,根据事件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2.学生尝试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同时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完成表格。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3.学生对照表格,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一说。(1)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3)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4.再读课文,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引导发现: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启发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5.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按照时间顺序说清楚课文中几件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将三件事按发生的时间排序,然后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177,交流、明确: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难以忘怀。一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6.小结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②先概括几件事,再把几件事的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这篇课文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所以,学生将几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颇有难度。此环节,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尝试的基础上,在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适时加以点拨、指导,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时,从划分事件,到归纳事件,再到理清关系,最后说清内容,教学层层递进,能力点的训练得到有效的落实。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2.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做到理由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品读语句,感受“不振”1.听写词语。严肃默默清晰不振胸怀赞叹效仿非凡左顾右盼训斥2.学习课文第一件事,感受周恩来志向之坚定。(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2)聚焦“清晰而坚定”。“清晰”是清楚的意思,“坚定”是(意志等)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日复一日、认真充分的思考,所以志向坚定,绝不动摇。(3)请几位学生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感觉。(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简介周恩来。周恩来,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5)师生分角色朗读。3.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1)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寻找原因。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2)感受“中华不振”。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朗读。预设:①课件出示句子:“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a.引导学生抓住“叹了口气”,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b.指名朗读: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②出示句子: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a.引导学生抓住“大不相同”思考:你读出了哪些看得见的“不同”?你又想到了哪些看不见的“不同”?b.小结: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哪!③课件出示语段:177,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a.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b.猜想: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预设:亲人的无辜惨死;外国人的嚣张;巡警的欺软怕硬;正义得不到伸张。c.小结:一个“不但……反而……”,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中华不振哪!d.指名朗读,指导读出愤懑之情。e.引导:除了愤懑之情,你还读出了什么?聚焦“群众的反应”——“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指名读最后一句,指导读出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之情。f.引导齐读:是呀,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外国人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国人的生死置之不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面对不公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哪!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自然段。[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默读、勾画、交流、指导、朗读、提升,老师一直致力于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放心表达的“场”,紧扣文本,让思维和情感的水波,一直在课堂上潋滟。[板块二]查阅资料,加深感悟1.引导质疑:听了同学们的交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设:(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玩,有事还要绕着走?(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要训斥中国人?(3)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4)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据一块地方?2.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让我们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一起走进中国那段灾难深重、饱受凌辱的岁月。3.按照课前安排,分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社会大事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常生活组(衣、食、住、行……)4.总结学法:通过搜集资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全面地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也更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5.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1)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3)引读课文题目,突出重音。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齐读课文题目,突出“崛起”二字)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齐读课文题目,突出“读书”二字)由于现在环境与课文所写的时代相差甚远,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周恩来深沉的爱国之情,因此,在感受课文中描写的“中华不振”之后,通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给了学生一个提出疑惑的机会。同时,交流课前分组搜集的资料,缩短时空的距离,让在幸福中成长起来的新少年走进中国那段多灾多难的历史,让孩子们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再回到课文,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此时,学生才能忧文中人物之所忧,思文中人物之所思。[板块三]结合诗歌,升华情感177,1.教师引导:十二三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出示课件)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大致意思。3.学生思考、交流: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4.小结: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设计这个环节,不仅仅是把教材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更是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不但有报国之志,更有实现志向的计划和行动。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爱国。[板块四]读写结合,书写志向1.教师引导: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理解了读书的意义。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势,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读书的目的,注意说清楚理由,师生评价,学生针对不足之处再作修正、补充。3.请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学伟人以关照自身。小练笔的设计,既让学生直抒胸臆,达到提升读写能力的目的,又在老师适时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让爱国这种情怀不再虚无缥缈,从而落实爱国教育。【教学后记】23*梅兰芳蓄须【教学目标】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教学重难点】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播放视频,认识人物1.教师导入,播放视频。(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的视频)2.简介京剧,引出人物。这就是京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用京胡、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闻名世界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课件出示梅兰芳旦角剧照)3.学生交流对梅兰芳的了解,教师补充。(1)学生交流梅兰芳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等,教师相机补充。(2)课件出示人物简介。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出身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4.引入课文题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这位京剧大师的民族气节。(板书课题)177,[设计意图]学习梅兰芳,就不得不提京剧,因为京剧艺术是梅兰芳毕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所在。上课伊始,播放梅兰芳表演的京剧视频,交流、补充梅兰芳的资料,既让学生感受一代大师的艺术魅力,又将旦角的形象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后面理解“蓄须”作铺垫,为感受梅兰芳宁可荒废艺术生命也不愿为日本人演出的崇高民族气节埋下了伏笔。[板块二]读题质疑,理解“蓄须”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预设:(1)“蓄须”是什么意思?(2)梅兰芳表演戏曲与他的胡须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用拆词法理解“蓄须”。蓄:保存。须:胡须。蓄须:积蓄胡须,即留胡须。3.理解“蓄须”和表演戏曲的关系。(1)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视频中,梅兰芳表演戏曲时的样子吗?联系资料,说一说梅兰芳“蓄须”和表演戏曲有什么关系。(2)交流、明确:梅兰芳在戏台上扮演的多是旦角,而旦角指的是女性角色,所以他一旦蓄须,就不能表演相应角色了。(3)照片对比,进一步感受“蓄须”就不能演戏。在梅兰芳剧照的右边出示课文插图梅兰芳蓄须的照片,对比感受。4.过渡:视京剧表演艺术为生命的梅兰芳为什么要蓄起胡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设计意图]读课文题目,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借助前面播放的视频和搜集的资料自主理解“蓄须”和表演戏曲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水到渠成,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板块三]初读识字,把握内容1.朗读课文,交流大意。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2.课件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认读正音。蓄须被迫租界纠缠邀请骚扰拒绝签订宁可要求妄想(1)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正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订、妄”是后鼻音。(2)重点理解“纠缠”的意思。点拨:文中有一个词语,和“纠缠”的意思差不多,请同学们找一找。明确:“纠缠”就是“骚扰,找人麻烦”的意思。(3)读准多音字“宁”的读音。①学生齐读词语“宁可”,再齐读“宁可”所在的句子。②根据词语意思辨别读音。宁愿、宁可、宁死不屈(nìnɡ)宁静、安宁、息事宁人(nínɡ)明确:“宁”表示比较后做出的选择时,读nìnɡ;表示安定、安宁的意思时,读nínɡ。(4)学习多音字“要”。yāoyào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3.默读课文,把握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①指名读文前的阅读提示。(课件出示)177,默读课文,思考: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危险?②出示导学单,学生根据导学单自学。a.用横线画出写梅兰芳“拒演的方法”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他遭遇的困难和危险的句子。b.想一想哪些困难和危险是主要的,仿照示例,填写在表格中。(2)师生合作,完成表格。原因办法困难和危险不断纠缠藏身租界,远避香港;深居简出,不再登台虚度生命多次逼迫,随时骚扰蓄须明志卖房度日强令上台打针装病险丢性命(3)引导:请横着看表格中的信息,将每次拒演的原因、办法、困难和危险连起来说一说。(4)弄清内在关系。引导发现:请竖着看表格中的信息,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原因栏:日本人蛮横无理、步步紧逼。困难和危险栏:梅兰芳在与日本人周旋期间,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在不断升级、加剧。(5)概括主要内容。引导:梅兰芳拒绝演出的三种方法就是课文的三个主要内容吗?(学生交流)点拨: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在前一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本课主要是自主运用这一方法。因此,教师放手更多,学生自主思考、练习更多,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借助表格框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梅兰芳所遭遇的困难和危险是不断升级、逐步加剧的,从而更深刻地感受梅兰芳先生的高尚民族气节。[板块四]细读文本,交流感受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梅兰芳经历的许多危险和困难中,哪一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批注自己的感受。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1)预设1:“蓄须明志”部分。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①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梅兰芳动作的词语,如“关紧”“拉上”“细声吟唱”,感受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从而理解他“不能演出,不能创作”的痛苦,感受梅兰芳先生宁愿荒废艺术生命也不为日本人唱戏的民族气节。②指名朗读。(2)预设2:“卖房度日”部分。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①补充资料:由于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梅兰芳没有了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出现问题,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为了家庭生计,他先后卖画、卖房,最后甚至卖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珍贵藏品。②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无论……全部……”“宁可……决不……”感受梅兰芳决心之坚定。③全班齐读,重读关联词,读出梅兰芳的坚定信念。(3)预设3:“打针装病”部分。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177,①补充“打伤寒针”的知识:打伤寒针是指把一种病毒植入身体里使自己得病,打两针就会发烧到三十九度,打三针会有生命危险。②聚焦“闯”,引导学生调动在电影、文学作品中对日本侵略军凶残行径的认知,感受梅兰芳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③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描写日本军医的句子,女生读描写梅兰芳的句子,读出梅兰芳的爱国情怀。3.教师总结:梅兰芳先生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气节,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4.升华感情,总结本课。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千秋万代。老师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在吟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民族气节四海扬。5.学生自主阅读《难忘的一课》,交流主要内容。(1)教师简介台湾“光复”的历史背景,引入“阅读链接”。(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3)思考:“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你体会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默读静思,勾画批注,自主感悟,自主交流,老师在关键处点拨一二,让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从而深刻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操。以老师创作的小诗结束本课教学,既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也是运用语言的一个良好示范。【教学后记】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2.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1.结合,谈话导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那里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人们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用的是煤油灯。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赴延安。为什么延安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走进延安,走进那段峥嵘岁月。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预设: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的什么?177,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识记。(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正音。延安昔日茅屋土炕一旦明媚(3)提醒学生注意:“炕”是后鼻音。(4)引导学生通过与熟字比较的方式识记,如“惜——昔”“抗——炕”“但——旦”。4.教师范读,感知音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请学生用着重号画出诗歌的韵脚。(2)交流,小结:全诗押的是ɑnɡ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3)模拟交响乐的方式朗读诗歌:第一节由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领读,第二节男女生轮流齐读,第三小节女生齐读,第四小节男生齐读,第五小节男女生领读,第六小节第一小句全班齐读,后面一组排比句组组递进读。在合作朗读中感受诗歌声韵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特点。[设计意图]诗歌教学不能靠分析,而重在朗读和感悟。在第一板块中,就设计了三次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教师范读,找出韵脚;合作朗读,感知音韵。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要求,在层次丰富、精心设计的朗读活动中,学生对诗歌的特点有了入脑入心的认识,同时,也氤氲了情感的“场”,为品读诗歌进行了情感铺垫。[板块二]品读诗歌,理解内涵1.学习第1~2小节,理解延安精神。(1)自由朗读第1小节后,请学生个别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燕子在温暖的春光中翩翩归来,小树在雨露的滋润和太阳的照耀下茁壮成长,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3)指导朗读:语速略慢,语调平和;在“像”“在追寻”后面稍作停顿;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雨露、太阳”这四个词时,语气加重,稍作强调。(4)女生齐读第1小节。(5)默读第2小节,思考:追寻延安,是在追寻什么?把相关的词句圈画出来,交流。(6)学生交流,教师追问:追寻延安,仅仅只是在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吗?联系整首诗想一想。联系第5小节,领悟:作者是在追寻延安精神。(7)提问: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查阅的资料思考思考。(8)学生结合资料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资料,结合有代表意义的,予以点拨:①“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讨论革命的道理。②枣园有毛泽东同志居住的窑洞,在窑洞前有几棵梨树,“梨花的清香”暗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③南泥湾原为荒地,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来到这里,挖窑洞、吃野菜,自制工具搞生产。他们以惊人的毅力,艰苦奋斗三年,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就是追寻三五九旅全体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④杨家岭有当年党中央的办公楼和中央礼堂,许多重要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暗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9)学生齐读前两节,读出对延安精神迫切的向往之情。2.学习第3~4小节,理解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1)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分别朗读第3、4小节,说说:这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对比。(2)提问:这两节中哪些事物形成了对比?177,学生交流、明确:今天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家电与昔日的茅屋和土炕,今日的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与往昔的老牛破车。(3)引导:在鲜明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什么?预设1:感受到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预设2:感受到尽管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我们依然“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依然“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教师点拨: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延河”“枣园”等事物都有它的象征意义,第3、4小节也是这样。忘不了、丢不掉的只是“温热的土炕”和“宝塔山的脊梁”吗?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想一想。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用“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表达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峥嵘岁月;“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塔,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4)小结:今天的发展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却延安精神。(5)齐读第3、4小节。提示:重读“永远告别、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不能丢”这几个短语,语速略慢。3.学习第5~6小节,感悟时代呼唤延安精神。(1)自由朗读,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预设1:“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指导朗读,读出热烈的赞美之情。预设2:“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点拨:这一句从反面说明延安精神的重要。预设3:“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点拨:正面咏叹对延安精神的追寻。(2)出示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伟大成就的,如载人飞船、高铁、“蛟龙号”……小结: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不仅仅是对已逝岁月的怀念和赞美,更是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重要保障。有了延安精神,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才有希望。(3)指导朗读:读第5小节,应饱含深情,语速由慢而快,语调先抑后扬;读第6小节,应充满向往和赞美之情,语速稍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过程。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质疑,以读促悟,以悟带读,在形式多样、层层推进的朗读中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诗歌的纵深处,让延安精神在学生的心田里潜滋暗长。[板块三]总结全诗,朗读回味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延安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1)指名交流,梳理学生的发言: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总结: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更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它必将鼓舞着我们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2.配乐朗诵,升华情感。【教学后记】习作:写信【教学目标】1.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2.能正确书写信封。177,【教学重点】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写信的作用。2.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信,做到内容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畅聊书信,认识意义1.师生谈话,引入书信。(播放歌曲《一封家书》)家书,勾起多少人对家人的悠悠思念。同学们,如果你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或者是亲人、朋友相隔很远,你们会怎么与他们联系呢?(预设:打电话、发视频、发语音)这些方式的确都很便捷。不过,以前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手机也没有现在这么普及,那时想跟家人和朋友联系,该怎么办呢?(出示题目:写信)2.畅聊书信,认识意义。(1)引导:上课之前,同学们已从长辈那里了解了书信,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书信吧!(2)师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交流:①什么是书信?书信有什么作用?(出示书信的)②讲一讲有关书信的故事。③学生给小伙伴们读一读书信。④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自己的家信。(3)教师小结:书信就像一条情感的纽带,连接着五湖四海的知己亲朋;书信就像一只载满真情的小船,悬挂美好祝福的风帆驶向心灵的彼岸。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信。[设计意图]书信,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事物,通过聆听歌曲《一封家书》、交流课前了解的有关家书的故事、读一读家书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书信的作用,让学生亲近书信,激发其写作欲望。[板块二]例文引路,掌握格式1.自主阅读例文。(1)出示例文,启发思考。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写了什么内容?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①这封信是一名叫小杰的孩子写给他叔叔的。②信中,小杰告诉叔叔,收到了叔叔寄的书,并表达感谢之情;小杰告诉叔叔学校搬进了新的校园,和叔叔分享自己的快乐;最后,表达对叔叔的想念。③书信有一定的格式。2.学习书信的格式。(1)学生阅读例文的旁批,学习书信的基本格式。(2)学生交流。预设1:书信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在称呼下面空两格写问候语。预设2:在书信的右下方要先署名后写上日期。预设3:在署名前面写上祝福语。祝福语的格式为:“此致”“祝”等文字,应该紧接在正文之后,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词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预设4:在称呼前可以加上“敬爱的”“亲爱的”这样的词语。3.梳理写信的格式和注意事项。(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写信的格式和注意事项。(2)师生共同总结,完成表格。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顶格写,可写上“敬爱的”“亲爱的”等词语177,在称呼的下面空两格写。内容要根据写信对象来写,如果收信人是同辈,可以写“你好”,如果收信人是长辈,要写“您好”在问候语下一行,空两格开始写。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但要注意每一件事要写成一段,要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在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写,内容视对象而定在书信的右下角署名、写上日期4.读儿歌,巧记书信格式。(1)教师过渡:学习到现在,相信大家对书信的格式一定有所了解了,那么我们要如何快速、巧妙地牢记书信的格式呢?老师给大家编了一首儿歌,一起来看看。(2)指名读儿歌。书信格式儿歌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事情谈完写祝福,健康快乐常说到。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5.学习祝福语的写法。(1)创设不同的情境,请学生说祝福语。例如:给年纪大的长辈写信,给年轻的长辈写信,给同辈写信……(2)梳理、总结:祝福语的内容要根据对象而定,给年纪大的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健康”“敬祝近安”;给年轻的长辈写信,可以写“祝您健康”“祝您工作顺利”;给同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学习进步”“祝你天天开心”。[设计意图]此环节利用例文的旁批作为支架,让学生有例可循,在阅读、观察中准确掌握书信的格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板块三]创设情境,自主写信1.联系生活,活跃思维。(1)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书信的格式,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你最想给谁写信,打算写些什么内容呢?(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指导。①同桌交流。②全班交流。③教师点拨:书信既可以写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也可以写给天天见面的家长、老师、同学、邻居等。书信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消息,还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增进友谊、消除误解、增加信任等。信中可以只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2.借助例文,学习写法。(1)学生再读例文,启发思考:小杰是怎么把信的内容写清楚的?(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①一件事写完了,再写另一件事。②第二件事写得最多,也就是重要的事情多写几句。3.习作练习。(1)布置习作任务:请给你的亲友或其他人写一封信,写的时候要注意刚刚学到的格式要求。(2)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相机点拨。[设计意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第一次写信的孩子来说,写给谁,写什么,怎么写,部分学生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在这一板块中,通过学生交流、老师点拨、创设情境等方式,为学生写信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第2课时【课时目标】1.修改习作,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2.学会写信封,能将书信通过邮局寄给收信人或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对方。【教学过程】177,[板块一]出示要求,修改习作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经历了一次情感之旅,完成了自己的书信写作。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下面请同桌两人对照习作评价单,互读互评。2.出示习作评价单,学生互读互评。评价内容星级评定格式正确内容清楚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3.学生对照评价单自主修改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4.交流习作,师生点评。(1)选一篇中等习作,一篇优秀习作,老师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说说习作中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老师相机结合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指导。(2)同桌互相修改作文。[设计意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改什么、怎么改,需要老师的指导,这一板块,设计了习作评价单,分别从格式、内容、语句方面对学生的习作修改进行了指导,使学生的习作修改不是走过场,而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板块二]创设情境,学写信封1.创设真实情境,讨论如何写信封。(1)引导:写好的信要寄出去,还需要写信封。信封上应该写清楚哪些内容呢?(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教师出示信封范例。(4)引导学生小结:要写清收信人的姓名、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寄信人的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2.板书信封,学习写法。(1)老师画一个信封,请学生当“小小指挥官”,“指挥”老师在信封上填写信息。(2)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信封的前两行分别写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②第三行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③收信人和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分别写在左上角和右下角,邮政编码可以在网上或邮局查到。3.学生练习为自己的书信填写信封。提示:要仔细检查信封的格式,确保你写的信能寄到收信人手中。4.布置作业:请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自己写的书信通过邮局寄给收信人或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对方,可以请家长协助。[设计意图]信写完后,再学习写信封,是水到渠成之举,更是语文教学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体现。以学生自己写的信为例,请学生当小老师,“指挥”老师填写信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后布置寄信的作业,学以致用,体现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技能。【教学后记】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177,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教学重难点】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正确认读8个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课文,总结方法1.引入话题: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项本领,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3.小组成员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小组汇报单。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一课文方法二课文方法三课文方法四课文方法五课文…………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常用的方法。(1)借助文章题目。(2)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段落。(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4)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5.请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6.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经常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它成为你的一项语文阅读能力。[设计意图]“交流平台”主要是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和总结,既然是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就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小组交流时,特地强调“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并填写小组汇报单,让学生们在总结梳理中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面。同时,交流时要求“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既是考查学生这一能力的掌握程度,也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板块二]认读词语,理解运用1.引入话题: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就像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走进了祖国那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也认识了许多满怀爱国热忱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高尚情操,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请看一组词语。2.出示词语,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lǐn)然英勇无畏(wèi)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bǐnɡ)公执法刚正不阿(ē)177,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重点提醒:“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4.启发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5.出示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请学生说说可以用上哪些词语来评价。戍边将士周恩来梅兰芳预设: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志存高远的周恩来、大义凛然的梅兰芳……6.请学生默读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理解。7.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师生评议并小结。课件出示词语意思。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毫不畏惧。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秉公执法: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8.展开联想,理解运用。(1)教师启发:咱们已经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展开联想,选择其中一两个词语,说一说它们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可以说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也可以说自己课外阅读中知道的人物。(2)学生交流,老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以便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词语。预设:志存高远的钱学森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江姐大义凛然的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邓世昌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精忠报国的岳飞……9.词语拓展。(1)学生交流: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己为人忠心耿耿舍生取义威武不屈[设计意图]在词语的认读、理解和运用中,充分让位给学生,以学生学习、交流、汇报为主,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符合语文园地以知识的梳理、总结、运用为主的学习特点。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教学过程】[板块一]对比学习,体会语气1.复习:齐读“词句段运用”中的8个词语。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2.学生自由读例句,圈出每组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课件出示文中的两组例句。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177,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是反问句;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语气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是一个陈述句。4.同桌对比读,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语气的不同。5.请男生读第一组的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第二组反之,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6.师生对比读,再次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7.创设情境,表达练习。(1)情境一:课件出示广场,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乱扔垃圾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①指名学生与小明对话,提醒小明,练习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学生联系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想想还可以怎么说。②明确:提醒别人可以用陈述句,“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扔垃圾。”也可以用反问句,“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了吗?”③同桌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与别人交流,体会两种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2)情境二:课件出示过生日,同桌两人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同学扮演送礼物的人,一位同学扮演收礼物的人,进行口头表达,要求用上陈述句和反问句。①请两组同桌全班交流,学生评价。②明确:可以说“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也可以说“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语气说话最合适。8.小结:陈述句的语气比较平淡,反问句的语气比较强烈,在生活和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对象和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9.拓展练习。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请学生改成陈述句。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不劳动,连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设计意图]本次练习重在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效果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清表达对象和表达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方法。[板块二]朗读想象,积累古诗1.谈话导入:唐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让我们在学习中再次感受唐诗的魅力。2.课件出示诗歌,请学生齐读诗题,交流: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明确:通过“别”一词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作者高适送别朋友董大的情景。3.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老师朗读。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4.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诗,检查是否读准字音,重点关注“曛”的读音。相机指导划分朗读节奏。5.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上横线,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明确:全诗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177,1)请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前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交流,教师引导: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2)老师启发:此时此地此景,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指导学生读出离别的愁绪。(3)教师引读:别情依依,难舍难分。在一片离愁别绪中,高适却能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劝慰、勉励自己的朋友——(学生齐读第三、四句)(4)想象说话:此刻如果你是高适,你会怎么说?预设: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7.小结:诗歌前两句写景,渲染浓浓的离别情,后两句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劝慰。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8.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全班齐读。9.出示课文插图,背诵全诗。10.拓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设计意图]诗歌的教学以朗读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在读中释题、正音,在读中把握内容、提出疑难,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完成对精妙含蓄的诗歌语言的积累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意境的感受。【教学后记】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故事导入,交流学法1.讲故事,导入课题。(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故事吧?谁能来给大家讲讲其中的一个故事呢?(2)过渡,介绍《世说新语》:故事讲得真好!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都是关于名人的小故事。《世说新语》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撰,原名《世说》。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今天我们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板书课题)(3)认识王戎,交流学法:王戎是什么人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王戎)教师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小结:注释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帮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它。(4)指导识字:“戎”是会意字,“戈”代表兵器,里面的“”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指武器。177,(5)指导书写“戎”字:书写斜钩时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要写出锋芒。(学生练写)2.释题明义:请学生齐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预设学生交流:“道旁”就是“道路旁边”,“李”指的是“李子”,“取”的意思是“摘”。课题的意思是:王戎没有摘取路旁的李子。3.学生交流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多读,读正确,读流利,熟读成诵。(2)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3)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引出《世说新语》这本书,了解它的特点是写名士言行与轶事的,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板块二]朗读课文,感受文韵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重点指导多音字“折”的读音。“折”在“折腾”中读zhē,而在“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应该读zhé。(3)出示含生字的句子,指名朗读。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2.再读课文,正确停顿。(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认真倾听,感受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书上画出停顿符号。(2)学生练习朗读,读准节奏。(3)指名朗读,请学生评价。重点指导“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一句的停顿。①“折枝”是什么意思?——指树枝被压弯了。②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③引导学生正确读好语意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④小结:读文言文时,句中词与词之间,要根据意思合理停顿。3.同桌练读、互评,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设计意图]读是理解的基石。在反复朗读中,做到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既为后面理解文意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板块三]理解文意,练习讲述1.请学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纠正、补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正确理解文意。(1)句子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尝”的意思,并指导书写。“尝”是“曾经”的意思,写的时候注意:上略短下略长,光字头的竖在竖中线上,“云”第二横与字头大致同宽。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诸”的意思,教师明确并指导书写。“诸”是“众,许多”的意思,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右边的撇画要写得舒展,和言字旁的提相穿插。③明确这句话的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2)句子二: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①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子”的意思是果实,在这里指李子。②联系《守株待兔》,理解“走”的古今异义。a.结合注释理解“竞走”的意思是“争着跑过去”。b.勾连旧知:同学们还记得《守株待兔》中的“走”是什么意思吗?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守株待兔》177,c.小结:“走”在今天就是“走路,步行”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③教师启发:“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种事物。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里的“之”指代的是什么。交流后明确:“之”指的是李子。④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3)句子三: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①小组讨论:联系上下文,讨论这里的“之”指代的是什么。②交流、明确:这里的“之”指代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人问之”可以理解为“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③引导理解“此”的意思是“这,这些”,“必”的意思是“必定,一定”。④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4)句子四:取之,信然。①思考:“之”指的是什么?明确:“之”指李子。②结合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3.小结“之”的用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之”既可以指代某个事物,也可以指代某件事情。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它的意思。4.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1)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故事。(2)指名学生分句讲述,相机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练习把故事讲生动。预设:句子一: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提问: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诸小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过渡:王戎为什么不摘李子?句子二: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提问:见王戎不动,众小孩又会怎样追问?王戎是怎么想的?他在说这话时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众小孩又会怎么说?句子三:取之,信然。引导:众小孩尝了苦李后,会对王戎说什么?指名演一演。(3)请学生在全班讲这个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想到的内容加进去。[设计意图]将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等策略融入理解文意中,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方法可依,学得鲜活、生动。在理解文意中穿插古今异义、“之”的多种意思等文言文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扎实、高效。[板块四]领悟道理,熟读成诵1.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指名学生回答。预设:因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如今李子压弯了树枝,行人视而不见,如果不是苦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2.感知人物形象: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交流后教师归总并板书:观察仔细、聪明机智、善于动脑。3.借助提示,背诵课文。填一填。王戎177,________,尝与__________游。看道边李树____________,诸儿____________,唯戎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________,此必________。”取之,________。4.指导背诵:想要把这篇课文完整地背诵下来,是有方法的,我们可以按照“游玩——伙伴摘李——王戎说出理由”的顺序背诵。请同学们试着背一背。(学生尝试背诵课文——指名个别背诵——全班背诵)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学生填一填。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1)学生填写生字。(2)教师巡视,指导。6.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引导: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只用了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非常简洁。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这个故事中至少应该有几个角色?他们会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师生交流、明确,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7.学生交流: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8.教师小结:遇到事情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9.拓展延伸——《世说新语》故事会。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你搜集《世说新语》里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设计“填一填”的活动,为学生的背诵搭建了支架,降低了难度;帮助学生理清顺序,为完整的背诵提供了方法,使背诵水到渠成。【教学后记】26西门豹治邺【教学目标】1.认识“豹、娶”等11个生字,会写“豹、派”等15个字,会写“管理、人烟”等12个词语。2.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3.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2.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豹、娶”等11个生字,会写“豹、派”等9个字,会写“管理、人烟”等6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177,3.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其智慧。【教学过程】[板块一]介绍人物,理解课题1.故事引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听过“司马光砸缸”“三顾茅庐”的故事吧?故事中的司马光和诸葛亮的姓“司马”“诸葛”都是复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西门豹,他的姓“西门”也是复姓。(板书课题)2.读题明义,指导书写。(1)学生齐读课题。(2)简介西门豹:西门豹,复姓西门,名豹。战国时期魏国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3)识记“豹”字。①读准字音,说说书写“豹”字,需要注意些什么。②点拨:“豸”撇画较多,上面的两撇写得略平一些,弯钩要写出弧度,“勺”的撇要穿插在“豸”的第二撇下。③学生练习书写。(4)教师点拨:“邺”指的是邺县。你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吗?(西门豹治理邺县)3.启发比较:比较一下第25课和第26课这两篇课文的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这两篇课文都是以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为题。[设计意图]用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复姓,从而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并与前一篇课文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题提示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方法的认知。[板块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自读课文。(1)明确自读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读完后想一想故事中有哪些人物。(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书写。(1)出示词语。西门豹娶媳妇巫婆官绅干旱徒弟提心吊胆磕头开凿灌溉(2)学生练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强调:“绅”是翘舌音,“凿”是平舌音,“溉”的声母是“ɡ”,不是“k”。(3)学生交流识记字形、理解字义的方法,教师引导重点关注以下字的形和义。①“娶”“媳”和“妇”三个字中都有“女”,跟女性有关。②“溉”的部首是三点水,结合课文“庄稼得到灌溉”一句可以知道,“灌溉”就是用水浇地。③“旱”由日字头和声旁“干”组成,意思是长时间没有降水或降水很少。(4)指导书写“派、娶、媳”等8个字。派娶媳妇淹逼浮旱①学生自主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派”字右半部分的笔顺为:撇、撇、撇、竖提、撇、捺。撇画要写出不同的长短与角度,竖提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捺略往上扬。“娶”字上紧下松,基本等宽。“耳”的最后一横变成提,女字底的长横要写舒展,略往右上方倾斜。②学生练写。3.梳理情节,把握主要内容。(1)提问: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西门豹、巫婆、官绅和老百姓。(2)引导:回顾课文,想一想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177,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预设1:西门豹找老大爷了解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预设2:西门豹狠狠地惩治了祸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使老百姓受到了教育。预设3:西门豹带领老百姓开凿水渠,灌溉庄稼。(3)概括主要内容。出示课后第一题:()―→()―→兴修水利引导:①课后第一题对怎样概括三件事做了示范,你能像这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两件事吗?②学生自主练习,在组内交流,全班展示。相机引导:根据文中讲述的关键事件,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4)启发思考:你能将三个部分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帮助学生表达通顺。预设:西门豹在治理邺县时,发现巫婆和官绅以给河神娶媳妇为由骗取老百姓钱财。西门豹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并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灌溉田地。[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生字词梳理文中人物,利用课后练习题的示意图简要概括事件,逐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梳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明晰故事结构,为简要复述奠定基础。[板块三]聚焦言行,感受智慧1.教师谈话:在课文的三个部分中,写得最浓墨重彩、最吸引人的当属第二部分——惩治巫婆和官绅。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学生交流后明确:第10~15自然段。2.聚焦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清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1)学生默读课文第10~1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西门豹惩治恶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经过说清楚。预设:①西门豹以新娘不漂亮为理由,救下了姑娘。②紧接着,西门豹让巫婆去跟河神说要重选漂亮的,让卫士把巫婆投进了漳河。③然后,西门豹让官绅头子去催巫婆,把官绅头子也投下了漳河。④过了很久,西门豹让剩下的那些官绅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并要把他们投进河里,吓得他们纷纷求饶。西门豹又等了一会儿,说河神把他们留下了,放了那些官绅。(3)指名将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连起来说一说。3.细读文段,感受西门豹的智慧。(1)教师引导:理清了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你有什么感受?预设:①西门豹真是太机智了!②西门豹的做法一环扣一环,充满了智慧!(2)引导思考:西门豹的智慧究竟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点滴体会。(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①预设句子一: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a.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教师启发思考:“不漂亮”“不会满意的”“选个漂亮的”这些是真的吗?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只是西门豹的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救出新娘,惩治巫婆。b.点拨:西门豹这一番话有什么妙处,你读出来了吗?(学生交流)预设:将计就计找借口,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77,既救出了新娘,又惩治了巫婆,一箭双雕。c.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将计就计、一本正经的感觉。(指名读)②预设句子二: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a.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b.引导思考:这句话中有一个词特别有意思,你发现了吗?(麻烦)c.引导学生删词、比较体会:自己试着去掉“麻烦”读一读,有什么感受?把“麻烦”送回句中再读读,谈谈感受。现在明白这句话妙在哪里了吗?d.点拨、指导朗读:妙就妙在本是要杀官绅的头子,却偏偏把话说得客客气气。越是客套,越是不动声色,就越让作恶的人心惊胆寒。再读一读,体会体会。③预设句子三: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儿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a.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b.启发想象:此时此刻,这些官绅们心里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呢?c.学生想象说话。(4)小结:你看,西门豹这几句话,看似客客气气,实则环环相扣,不仅巧妙地救了新娘,还达到了惩治首恶、警告官绅的目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西门豹的智慧。4.创设情境,引导质疑:可就在这时,人群中却有一个人小声嘀咕:“这西门大人权力大着呢!为什么不直接命人将那巫婆、官绅捉了去,丢进河里,何必如此大费周折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预设: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这样做,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揭开事情的真相,达到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目的,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5.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要求读出西门豹的不动声色,巫婆和官绅的害怕惊恐,读出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方法的巧妙。6.布置作业。(1)将课文多读几遍,熟悉故事内容。(2)抄写“管理、人烟”等6个词语。[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围绕本课时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梳理关键信息,意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为下一环节的简要复述搭建了框架。引导学生运用删词比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等方法,了解西门豹计策的妙处,意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评价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徒、扔”等6个字,会写“迎接、徒弟”等6个词语。2.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适当省略其他内容,练习简要复述。3.编写课本剧。【教学过程】[板块一]识记生字,练习书写1.出示词语,学生自主识记。徒弟扔下求饶骗钱灌溉2.指名读准字音,交流哪些字容易写错。3.教师重点指导“灌、溉”的书写。(1)“灌”字右上的“艹”和中间的两个“口”要适当收缩,为下面的“隹”字留足位置。(2)“溉”字三点水略长;“旡”的撇写舒展,穿插到“”的下方。4.学生练习书写。[板块二]梳理方法,练习复述1.引入任务,出示方法。177,(1)教师谈话:这个故事很长,如果讲给别人听,怎样才能做到既简洁,又能让别人感受到西门豹的智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简要复述这个故事。首先,我们来看看“交流平台”中的方法建议。(2)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方法。复述时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3)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启发思考:哪部分应该复述得详细一些,哪部分可以复述得简洁一些?学生交流后明确:“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主要内容,要复述得详细一些,“摸清底细”和“兴修水利”可以适当删减。2.学习适当删减,练习复述“摸清底细”。(1)过渡:“摸清底细”不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一部分的内容挺多,我们怎样适当删减呢?先来看看老大爷对西门豹的四次回答。(2)启发学生提取信息:老大爷的四次回答包含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3)梳理:年年给河神娶媳妇;巫婆、官绅硬逼老百姓出钱;送新娘的情景;人们外逃;年年干旱。(4)启发思考:联系全文想一想,简要复述这部分,为了让别人听得明白,哪些信息不能省略,哪些信息可以删减?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1:“巫婆和官绅借给河神娶媳妇骗取钱财”“人们外逃”不能省略。预设2:“送新娘的方式”要保留,因为后面西门豹用这个方法惩治了坏人。预设3:“新娘顺着河水漂的过程”可以删减。(5)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复述“摸清底细”这一部分,全班展示。预设:西门豹刚到邺县上任时,看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来一位老大爷了解情况。老大爷告诉他,巫婆和官绅每年都逼着老百姓给河神娶媳妇,不仅要出钱,有女孩的人家还要出女孩。很多女孩被沉入了漳河,很多人家逃往外地。这地方越来越穷,还年年干旱。(6)小结:简要复述时,不是故事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删掉,或者适当省略。(板书:适当删减不重要内容)3.学习复述“惩治巫婆和官绅”。(1)回顾复述方法:“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主要内容,复述时要讲得详细些,还记得三年级学过的复述方法吗?预设1:要说清楚事情的整个经过。预设2:要说清楚主要人物的表现。(相机板书)(2)学生回顾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过程和他将计就计的谋略、不动声色的表现,为练习复述做准备。(3)创设任务情境:这天,你在电视里看到一个说评书的栏目,说的正好就是“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这一段,你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只听他说:“到了河神娶媳妇这一天,西门豹带着卫士来了……”学生分小组练习,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4)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有没有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西门豹的表现有没有说清楚?有哪些地方还可以说得更简略一些?还需要补充什么内容吗?(5)小结:简要复述时,可以把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复述得详细一些,让别人听清楚故事的经过,对人物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板书:抓住主要内容)4.学生练习简要复述全文。(1)教师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提炼出的简要复述的方法。(2)在小组内练习简要复述全文。(3)请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议。177,[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紧扣“交流平台”归纳的简要复述的方法,通过提取主要信息、勾连旧知等方法,为学生的简要复述搭建了支架。同时,创设新鲜、生动的任务情境,使学习任务变成了一项有意思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复述的兴趣。[板块三]拓展延伸,编写剧本1.课件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的剧本片段。(1)提问:请大家读一读课件上的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自主交流。预设1:这里写的也是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但是和课文的形式不一样。预设2:这里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场景一项一项地写清楚了。预设3:课文中只写了西门豹怎么说,这里把每个人物说的话都写出来了。(3)教师引导:现在我们看到的阅读材料叫“剧本”。剧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课文后面的选做题。2.学生自读选做题,了解剧本的特点。学生自读、交流,教师相机梳理:剧本要把人物的对话写清楚;要设计人物的动作、神态……3.出示样板,编写剧本。(1)谈话:大家还记得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吗?学生再次回顾:救下姑娘;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威慑官绅。(2)讨论:为了把西门豹惩治恶人的整个过程表演完整,大家认为还要加上哪些内容?学生交流:来到漳河边,老百姓终于明白了真相……(3)教师出示剧本样板,小组合作编写剧本,教师指导。西门豹(不动声色)什么时候送新娘子啊?老巫(满脸堆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娘(满脸泪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门豹(皱着眉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巫(大惊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门豹(不耐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绅头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观百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观百姓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门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绅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观百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观百姓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剧本,要求感受人物内心,辅以相应的动作与表情。5.请两组学生全班表演,其他学生评价。6.听写“迎接、徒弟”等6个词语。[设计意图]出示“阅读链接”和课后选做题,让学生在阅读、对比中了解剧本的特点。教师提供剧本样板,为剧本的编写搭建了支架,让学生容易上手。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人物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被更深刻地植入学生心中。【教学后记】27*故事二则【教学目标】1.认识“拜、侯”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纪”。177,2.能抓住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3.能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2.能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拜、侯”等6个生字。2.默读《扁鹊治病》,能抓住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3.能和同学交流从《扁鹊治病》中明白的道理。【教学过程】[板块一]解读课题,引发冲突1.谈话导入:“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人用智慧和魅力镌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学习《故事二则》,一起认识两位有着独特魅力的人,感受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2.出示课题,初步把握主要内容。(1)出示第一个故事的标题“扁鹊治病”,请学生齐读。(2)勾连旧知:在第七单元的“交流平台”中,我们知道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标题,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预设:《扁鹊治病》写的是名医扁鹊给蔡桓侯治病的故事。3.认识扁鹊。教师谈话:通过预习,你们对扁鹊有哪些了解呢?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期医学家,医术高明。中医利用切脉诊断的创始人,善于诊断,尤精于望诊和脉诊,史记推崇他“为方者宗”。4.对照结果,引发质疑。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蔡桓侯的病好了没有?(学会回答)对,没有,他最后病死了。既然扁鹊的医术如此高明,那为什么蔡桓侯的病没有治好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出示课题,引导学生从故事的题目入手,结合预习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也为本课的简要复述故事奠定基础。介绍扁鹊,再结合文章的结局引发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板块二]提取信息,填写表格1.默读《扁鹊治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2.检查生字,指导识记。(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请学生开火车认读,教师相机正音。拜见蔡桓侯皮肤几剂汤药骨髓(2)重点指导“侯”和“髓”两个字。①教师谈话:“侯”字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你们知道是谁吗?侯候②请学生观察这两个字读音、字形的异同并交流。③教师提示:“侯”读第二声,在本文中指的是诸侯国国君,如“蔡桓侯”。④出示“骨髓”,指名认读。教师强调:“髓”是平舌音,读第三声。3.理清记叙顺序。(1)浏览课文,用“____”画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2)学生交流后,提问: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时间先后顺序)4.提取关键词句,填写病历表。(1)教师谈话:假如你是扁鹊的助手,目睹了扁鹊为蔡桓侯治病的过程,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填写“蔡桓侯的病历表”,让我们了解扁鹊的诊治过程和蔡桓侯的病情变化。177,(2)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梳理,填写表格。蔡桓侯的病历表时间诊断结果治疗方法蔡桓侯的态度有一天皮肤上有点儿小病热敷嘲讽(3)小组交流,补充信息。(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补充信息。蔡桓侯的病历表时间诊断结果治疗方法蔡桓侯的态度有一天皮肤上有点儿小病热敷嘲讽过了十天病发展到皮肉之间了扎针很不高兴,不理睬十天后病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非常不高兴又过了十天病已经深入骨髓无能为力对扁鹊掉头就跑感到奇怪五天之后//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5)教师引导:请竖着看表格,对表格每一列的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随着时间的流逝,蔡桓侯的病情逐渐加重。预设2:蔡桓侯对扁鹊的话从不信到生气,再到相信。预设3:扁鹊与蔡桓侯的前三次相见,讲述顺序是相同的,都是按“指出病在何处——蔡桓侯的态度——扁鹊告退”的顺序来写的。[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给学生创设“填写病历表”的任务情境,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在表格中梳理“时间”“诊断结果”“治疗方法”“蔡桓侯的态度”等要点,再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故事情节的规律,既让学生对故事发展的脉络了然于胸,同时也为简要复述搭建了框架。[板块三]练习复述,交流启示1.回顾方法,练习简要复述。(1)引导:请回顾《西门豹治邺》一课的学习,说一说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适当删减不重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省略无关内容。(2)指导学生简要复述“扁鹊第一次见蔡桓侯”部分。①启发思考:这一部分,哪些信息不能缺少?哪些信息可以适当省略?②学生交流后明确:“时间”“扁鹊指出病情”“蔡桓侯的态度”这几个信息对故事的推进很重要,是不能缺少的;人物的对话可以转述,说清楚对话的目的或结果即可。(板书: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主要信息不遗漏,人物对话要转述。)③学生练习简要复述,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预设: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侯,指出他皮肤上有点儿小病。蔡桓侯认为自己没病,还在扁鹊告退后,嘲笑医生喜欢显示自己的高明。(3)学生运用方法,练习复述整个故事。可以选一两名学生复述,组内其他学生补充;也可以小组成员每人复述一部分,进行接龙讲述。(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及时进行评价、提出建议。2.创设情境,交流获得的启示。(1)教师谈话:当蔡桓侯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浑身疼痛、病入膏肓的蔡桓侯只能等死。当浑身疼痛的蔡桓侯得知扁鹊到秦国去了,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整理。预设:临终之际,蔡桓侯想起扁鹊的再三劝告,不禁心生悔意:“我要是早一点儿听从扁鹊的话就好了,也不会耽误病情,丢了自己的性命,我真是追悔莫及啊!”(3)此时,你想对蔡桓侯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预设1:有病要及时医治,以免耽误病情。177,预设2:要善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预设3:在生活中要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设计意图]在《西门豹治邺》一课中,已经对简要复述进行了详细的学习,本课主要对这一能力进行训练和巩固。因此,先让学生回顾《西门豹治邺》一课提炼出的简要复述的方法,再以“扁鹊第一次见蔡桓侯”为例指导学生进行简要复述,其余的情节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进行练习,促进了简要复述能力的提升。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生字“标”,读准多音字“纪”。2.默读《纪昌学射》,能抓住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3.能和同学交流从《纪昌学射》中明白的道理。【教学过程】[板块一]齐读课题,读准“纪”字1.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多音字“纪”。(1)谈话导入:蔡桓侯讳疾忌医,有病不及时医治,最终身亡的故事让我们唏嘘不已,接下来要学习的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2)出示课题,请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纪”的读音。“纪”是一个多音字,在作姓氏时读jǐ。2.请学生根据标题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预设:《纪昌学射》写的是纪昌学习射箭的故事。[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再次请学生从题目入手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滚雪球式的练习和巩固。[板块二]自主学习,填写表格1.回顾、总结《扁鹊治病》的学习方法。(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扁鹊治病》这个故事的吗?(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梳理、总结:理清故事的记叙顺序——提取关键词句,填写表格——纵向比较,发现规律——练习简要复述。(3)教师谈话过渡: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纪昌学射》。2.请学生默读《纪昌学射》,启发思考:你能像学习《扁鹊治病》一样,找到表示故事发展顺序的关键词句吗?学生交流、明确:“开始练习”“两年以后”“练得相当到家”“再次去拜见”“又开始练习”“练到后来”……3.小组合作,提取关键词句,填写“纪昌的学习记录单”。(1)教师谈话:纪昌究竟是怎样成长为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让我们合作填写“纪昌的学习记录单”,来追寻他成功的足迹。(2)出示表格,请学生对照表格在文中圈点勾画、提取信息,小组共同填写“纪昌的学习记录单”。纪昌的学习记录单时间飞卫的要求怎样练习取得的成绩(3)填写表格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识记“标”字,并组词。(4)展示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纪昌的学习记录单时间飞卫的要求怎样练习取得的成绩开始练习的时候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躺在织布机下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两年以后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用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每天聚精会神地盯着虱子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大得像车轮一样177,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之后教纪昌怎样开弓,怎样放箭/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5)教师引导:请对表格的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说一说你发现了故事的什么规律。预设1:飞卫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预设2:纪昌的基本功在不断进步。预设3:两次练眼力的记叙,都是先写“纪昌拜见飞卫”,再写“飞卫提要求”,接着写“纪昌如何练眼力”,最后写“练眼力的结果”。[设计意图]两个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来记叙的,编排在同一篇课文中,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简要复述的能力。第一个故事以教师指导为主,第二个故事则以学生总结学法、自主学习为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了教学从“扶”到“放”的过程。[板块三]练习复述,交流启示1.练习简要复述纪昌第一次练眼力的情节。(1)出示本次复述的评价标准,学生对照此标准,练习简要复述纪昌第一次练眼力的情节。①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②主要信息不遗漏。③人物对话要转述。(2)请一至两名学生复述,其他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评价、补充。(3)交流后明确:练习的时间和结果要说清楚,对纪昌练眼力的细致描写可以适当省略。预设:飞卫让纪昌下功夫练眼力,要做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妻子织布时,纪昌躺在织布机下,盯着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他做到了看东西不眨眼睛。2.小组成员用接龙的方式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全班交流,评价。3.创设情境,交流启示。(1)教师谈话: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纪昌究竟是怎样成长为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现在,你发现他的成功秘诀了吗?(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预设1: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预设2:生活中,学习或做事都要有恒心和毅力。预设3:名师的指点对学习有重要的作用。4.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表达。(1)出示下列情境,请学生尝试运用获得的启示进行劝诫。情境一:王楠学习书法时,认为基本笔画的练习太枯燥,没什么用,总是要老师教他写书法作品。情境二:丽丽学舞蹈只对跳完整的舞感兴趣,不喜欢练习舞蹈基本功。(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5.自主作业,拓展延伸。(1)把这两个故事简要复述给家人听。(2)阅读《列子》中的其他故事。[设计意图]此次练习简要复述采用了“复述部分情节——对照标准进行评价——补充、修正——练习复述整个故事”的方式,着重在实践中对这一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另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表达交流,引导学生将课内的认知延伸到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后记】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教学目标】1.能借助卡片提示的重要信息,讲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177,2.能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把故事讲生动。【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卡片提示的重要信息,讲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2.能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把故事讲生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猜人物,导课题,明要求1.谈话激趣:同学们,西门豹治邺、王戎不取道旁李,还有匡衡凿壁偷光、刘备三顾茅庐……这些历史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与启迪,历经千百年仍然广为流传。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根据描述猜历史人物。2.出示描述文字,学生猜历史人物。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傲骨豪情,仗笔独行。他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他向历史深处走去,绣口一吐,半个盛唐。(李白)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孙膑)他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学习诗文书画。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他的奔马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3.引入话题:三个人物都没能难倒博览群书的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可爱的小书虫!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来开一个故事会,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讲给同学听。(课件出示话题:讲历史人物故事)我们的口号是:“班级故事会,人人都参与!”(课件出示口号,教师板书话题)[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设置了“根据描述猜历史人物”的游戏,既是本次口语交际课的一个引子,又点燃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营造了浓浓的口语交际氛围,趣味盎然。同时,引领学生初步体验读历史人物故事带来的自豪感,为后文的故事分享铺垫积极情感。[板块二]解难点,定对策,做卡片1.检查课前,做好准备: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并且多次朗读,将故事读懂,你们做到了吗?2.采访学生,聚焦难点。(1)教师采访学生:“如果邀请你在公共场合讲一个故事,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担忧。(2)梳理采访结果。小结:通过采访,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担心主要是怕忘词、想不起故事信息。今天,我们着重来解决这一问题。3.齐心协力,商议对策。(1)引导交流:请同学们说说有什么好点子可以解决“怕忘词、想不起故事信息”这些问题。(指名班上有演讲经验的同学说一说)(2)教师引导:为了避免想不起故事信息,可以将重要信息记录在小卡片上。(3)小组讨论:小卡片上可以写上哪些信息?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梳理:①可以用关键词记录容易遗忘的信息,如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的重要言行,便于讲述时有顺序、有重点。②可以预设听众有疑惑的地方,例如:故事时间、朝代名称等不太熟悉的内容,或不太理解的地方等。4.制作卡片:同学们,多好的小技巧!事不宜迟,赶紧开始为自己要讲的故事制作一张小卡片吧!177,[设计意图]通过采访的方式了解学生讲故事的难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之后,通过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自主解决这个难题,疑难从学生中来,最终由学生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小卡片,记录重要信息,为学生顺利地讲述故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板块三]看视频,明方法,练讲述1.观看视频,总结方法。(1)同学们,小卡片制作好了吗?有了他人的经验分享,你们的故事一定会讲得更精彩!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一段讲故事比赛视频,看看这位“故事大王”的表演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成功的经验。(课件播放讲故事比赛视频)(2)学生交流评价或建议。预设1:他在讲故事的时候,不仅声音清楚、响亮,还模仿了故事中人物说话的语气。预设2:不仅语气有变化,还用手配合做动作。预设3:他的表情也是在变化的。……(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提取关键信息。①语气和语速要恰当,随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的不同相应变化。②通过表情的变化,突显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③还可以加上恰当的动作,传递故事中的信息。2.引导学生制订活动的评价标准,整理成“点赞卡”。讲述清楚、完整,表达流畅。☆语气、语速恰当。☆动作、表情自然。☆恰当使用卡片。☆能作必要的补充说明。☆3.学生细读自己准备的故事,琢磨、练习语气、动作、表情。同学们太棒了!你们都能虚心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态度。那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还可以做哪些动作和表情吸引听众?请再次细读故事,琢磨讲故事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可以练一练哟![设计意图]借助优秀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这种建立在平等关系中的交流更能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讨论制订的评价标准整理成“点赞卡”,别出心裁,可以帮助学生在后续的交际活动中发现其他同学的亮点,进行适时评价。[板块四]讲故事,互评议,再练习1.个别练讲,点拨引导。(1)请1~2名讲故事能力较强的学生讲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关注讲述者各方面的表现。(2)生生互动:学生可以举“点赞卡”肯定优点,说一说点赞的理由。(3)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示范。①人物对话的语气要体现其性格或身份,如,名医扁鹊替人诊治时,说话语气应该语重心长;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语气应该诚恳谦逊。②动作只是讲故事的辅助手段,不能频繁,也不能夸张。2.小组合作,互动交流。(1)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展开小组合作,向小伙伴讲述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讲故事时既要讲清楚故事情节,又要适当使用肢体语言,恰当运用语气和表情。倾听的同学要能根据同学的讲述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还要多向同学学习讲故事的好方法。(2)教师巡视,引导各组推选需要锻炼的同学进行讲述,发动组员帮助该同学进行改进,做好讲述准备。3.班级展示,相互评议。各小组推荐代表讲述故事。教师引导讲述者与同学互动交流,提问:(1)同学们喜不喜欢这个故事?如果喜欢,可以举“点赞卡”支持。(2)你们有没有听明白?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对本次讲述还有什么建议?177,4.课外延伸,巩固方法。请学生回家后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请家人帮忙,将自己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过程录成视频,自己欣赏并为自己评议。[设计意图]指名讲历史人物故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为其他同学提供了评议交流的对象,在互动中共同提升表达能力。课堂是有限的,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视频录制的形式,弥补了这种遗憾,更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完善的机会。【教学后记】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教学目标】1.能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2.能自己修改习作,并誊写清楚。【教学重难点】能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选一件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讲清楚事情的经过。2.能聚焦心儿怦怦跳的时刻,从多个角度,借助教材提供的词语和自己积累的词语把感受写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谈经历,导课题,明要求1.教师分享自己坐“垂直极限”的经历,重点讲清楚“心里的想法”和“身体的反应”。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去游乐园玩。她们撺掇我一起玩“垂直极限”项目,俗称“跳楼机”,有五十多米高,人固定在椅子上面,快速地垂直上升,又快速地垂直下降。我觉得非常恐怖,不敢玩,但朋友们非拉着我一起。无奈之下,我只好硬着头皮坐了上去。在机器启动前的几十秒,我感到十分紧张,心怦怦直跳,害怕的感觉笼罩了我的全身。突然,机器启动了,我的身体在几秒之内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带到了半空中,似乎一下子失去了重力。我的心揪作一团,眼睛紧紧地闭着,双手死死地抓着安全带,嘴里还发出歇斯底里的尖叫。就在快要到地面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我想:人在害怕到了极点的时候,会不会被活活吓死呢?这种恐惧让我终生难忘!2.从喜、怒、哀、乐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唤醒记忆并交流。(1)教师谈话:刚才,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心儿怦怦跳的难忘经历。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些事或让人激动,或使人紧张,或令人担忧……每当经历这样的事情时,我们的心儿就会怦怦跳,相信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2)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预设:演讲比赛、登上领奖台时心儿怦怦跳(激动);进行社会实践,第一次采访他人时心儿怦怦跳(紧张);犯了错误,害怕被人发现时心儿怦怦跳(害怕)……3.导入课题,明确习作任务。(1)教师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喜或哀,或怒或乐,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不一样,那些让人心儿怦怦跳的事情里就藏着特别的自己。(177,2)明确任务:这节习作课,请选取一件令你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写下来,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讲述,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教师之所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重点讲“心里的想法”和“身体的反应”,是引导学生讲出感受的一个最好示范。真实的分享,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让学生记忆深处“心儿怦怦跳”的时刻重现,为写作打下基础。[板块二]示范讲述,梳理过程,绘“心跳图”1.引导思考,选定事情:让我们心儿怦怦跳的事很多,你最想分享哪件事?在学习单上的第一项后面写下要分享的事情的题目。“我的心儿怦怦跳”习作学习单明确事件:我最想分享的是哪件事?梳理心情:在这件事的发展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写下每个阶段的心情关键词。绘“心跳图”:根据自己心情的起伏变化绘制成“心跳图”,写出心情变化的关键词,并在心跳得最厉害的地方画一颗桃心。2.示范讲述,绘“心跳图”。(1)请一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述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情,要求讲清经过,讲出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梳理学生讲述的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用教材提供的心情图例,如“惊喜”“害怕”“紧张”等,简单描述每个阶段的不同感受。例:“参加百米比赛”——开赛前也许有点儿紧张;比赛时会拼尽全力,忘我;获奖后很激动,或失利后很沮丧。(3)采访讲述的学生:不同阶段心跳分别是怎样的?哪一个时刻心跳得最厉害?身体出现了什么变化?(4)师生一起绘制“心跳图”:用画桃心的方式标出心跳得最厉害的时刻。3.自主梳理心情:学生梳理自己要写的事,经历的几个心情阶段,在学习单的第二项后面写下每个阶段的心情关键词。4.自主绘制“心跳图”:根据自己心情的起伏变化,在学习单的第三项后绘制“心跳图”,写出心情变化的关键词,并在心跳得最厉害的地方画一颗桃心。[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讲述引导学生绘制“心跳图”,让学生明白,事情和心情是密不可分的,要一边讲清事情,一边讲出感受。“心跳图”的使用让写作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提高习作能力。[板块三]聚焦心跳,细化感受,建构方法1.采访学生,细化感受,激活语言储备。(1)请一位学生借助“心跳图”讲述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在心跳得最厉害的那一刻停下。(2)教师采访学生,追问心跳得最厉害的那一刻心里的想法和身体的感受。例:“第一次当众讲故事”这种经历,大多数学生最强烈的感受是“紧张”,可以这样追问:①为什么紧张?心里是怎么想的?②引导学生用相应的词语表达各种感受:紧张时,身体哪些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手会怎样?脚呢?脸上有什么感觉?心跳有变化吗?预设:手(发抖),脚(打战),脸(通红、火辣辣的),心脏(狂跳、提心吊胆、怀里像揣了只兔子、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③周围的人有什么反应?(3)教师小结:要写清楚自己的感受,可以从“想的多了”(心里产生了很多想法)和“身体‘变’了”(身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不同反应)这两个角度来写,还可以用上教材中提供的词语或自己积累的词语。2.小组练习讲述,尝试运用“想的多了”和“身体‘变’了”这两种方法。(1)小组成员轮流讲述。(2)其他成员着重从“想的多了”和“身体‘变’了”这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帮助讲述者细化感受。177,3.依托范文,学习方法。(1)出示课文第六单元《牛和鹅》第5~6自然段,学生默读,思考:选段是怎样写清楚“我”的感受的?(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全班交流。(3)教师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提炼:①用动作描写表现心情,如“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就又哭又叫”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害怕的心情。②同一种心情可以多次出现,但在说法上要有变化。如“我的心里很害怕”“吓得脚也软了”,同是害怕,但说法不一样。③写清楚身体在某种心情下的状态,如“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④还可以借助周围的人或物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如“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嘎嘎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4.学生尝试习作,重点练习写清楚心跳得最厉害的瞬间。教师巡视,将发现的优秀习作,作为评讲时的范例。课件出示习作要求。选一件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聚焦心儿怦怦跳的时刻,从心里的想法和身体的反应两个角度,借助教材提供的词语和自己积累的词语把感受写清楚。[设计意图]写清楚感受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本环节,通过采访学生,设计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细化心儿怦怦跳那一刻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心里的想法”和“身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不同反应”两个角度,借助积累的词语写清感受,让习作有支架、有抓手。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从“想的多了”“身体‘变’了”等方面欣赏同学的习作。2.修改自己的习作,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3.誊抄习作。【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回顾方法,明确任务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一件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知道要把事情写好,需要一边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一边写清楚当时的感受。还知道写清楚感受的方法有:写清楚心里的想法(板书:想的多了)和身体的反应(板书:身体“变”了)。2.布置任务,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当时的感受写清楚。[板块二]自评自改,欣赏片段,借鉴写法1.出示本次习作评价单,学生对照评价单自评自改,看看自己能得几颗星。评价标准星级☆☆☆语句通顺,标点使用规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用上教材提供或自己积累的词语写出心跳得最厉害时心里的想法。用上教材提供或自己积累的词语写出心跳得最厉害时身体的反应。2.教师谈话:习作是记录,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分享习作就能分享快乐,见证成长。3.展示优秀习作片段,引导学生交流。出示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优秀习作,引导学生从把事情写清楚了,写出了心里的想法和身体的反应等方面,提出值得欣赏的地方。预设: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了。177,运用了教材提供的词语,如……写出了身体的反应,如……写出了心里的想法,如……4.欣赏描写“心里的想法”和“身体的反应”的好句段。教师相机在学生习作中挑选、展示部分优秀片段,选择的标准是:用自己的话写清楚了“心里的想法”或“身体的反应”。[设计意图]欣赏佳作,指导学生侧重从“写出了心里的想法”和“写出了身体的反应”两个角度进行评价,然后再次欣赏多个优秀片段,激发了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并进一步落实了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板块三]借助片段,指导修改,同桌互评1.借助“问题片段”,指导修改。(1)出示“问题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找出病因,提出修改建议。(2)学生集体交流,帮助修改。展示修改后的成果,谈谈读后的感受。2.对照要求,同桌互评习作。(1)出示互评分享要求,按步骤对同桌的习作进行评价。读:和同桌交换读习作。勾:用红笔勾画出描写心里的想法或身体反应的语句。思:你对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建议?(2)学生针对同桌的评价,自主修改习作。(3)展示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评议。3.誊抄习作。4.课堂总结:写一件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情,要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也要写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如果可以借助教材上的词语和自己积累的词语来写清楚感受就更棒了。修改完后,我们还可以跟家人、朋友分享。这些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将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最宝贵的记忆。[设计意图]借助“问题片段”指导修改,为学生修改习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从哪些角度去修改,使修改作文成为一件有挑战性又有方法可循的事,并能从中受益。同桌互评,旨在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被认可的成就感。【教学后记】语文园地八【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2.能借助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纲、授”等12个生字。3.能正确抄写易写错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汉字中的易错字。4.能体会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5.能在横格里正确、工整地抄写文段,提高书写的速度。6.能积累描写人物精神风貌的四字词语。【教学重难点】1.能交流、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2.能借助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纲、授”等12个生字。3.能体会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177,【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2.能借助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纲、授”等12个生字。3.能正确抄写易写错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汉字中的易错字。【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方法,复述课文1.教师谈话: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项重要的本领——简要复述课文。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练习复述课文时获得的经验。2.学生交流。预设1:我在学习《西门豹治邺》时,知道了复述课文要做到主要内容说详细,次要内容说简略。预设2:在《故事二则》中,我学到了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复述,这样不容易遗漏主要信息。3.学生自主默读“交流平台”中简要复述的要点,用笔勾画出关键语句,梳理出简要复述的方法。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梳理、总结。5.运用所学方法,复述《盘古开天地》。(1)教师谈话,明确任务:只知道方法还不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把“知”变成“会”。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上刚才总结的方法,简要复述第四单元的课文——《盘古开天地》吧。(2)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温习内容。(3)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在混沌中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为万物。(4)请学生交流:这篇课文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简要复述?预设1: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复述。预设2:“开天辟地”和“化为万物”是故事的主要情节,可以说得稍微详细一些,其他部分可以简洁一些。(5)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复述,教师巡视,相机指导。6.总结方法,儿歌巩固。出示儿歌,学生齐读。复述之前读几遍,熟悉内容很关键。主要内容是重点,次要内容恰当减。抓住顺序关键词,复述有序才圆满。[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学习中,首先请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自主交流简要复述的方法,再对“交流平台”中小伙伴的交流进行信息提取、梳理,然后运用梳理的方法练习简要复述《盘古开天地》,最后总结方法,出示儿歌。有回顾,有比较,有梳理,有实践,在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中巩固简要复述的能力。[板块二]借助熟字,自主识字1.课件出示“识字加油站”的内容,请学生自由认读汉字,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每一组右边的生字都是由左边的熟字加偏旁组成的。(2)除“羊—氧、广—矿”这两组外,其余每组两个字的读音相同。2.自主识记生字。(1)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自主识字)(2)游戏识记: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例如:“山冈”的“冈”加上绞丝旁变成“提纲”的“纲”;“建设”的“建”加上金字旁变成“键盘”的“键”。3.以四人为一小组,玩“生字开花”游戏,进行扩词练习,加深对生字的印象。4.巩固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177,小组同学玩“找兄弟”的游戏:你还能给这些熟字加不同的偏旁,变成另一个汉字吗?预设:冈—刚(刚才)岗(站岗)建—健(健康)毽(毽子)宗—粽(粽子)踪(跟踪)专—转(转动)传(传说)羊—详(详细)痒(抓痒)广—扩(扩大)旷(旷课)5.拓展训练:今天我们再次巩固了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像这样的字,你还能说出哪些?预设:青—请术—述夸—跨文—蚊正—征臭—嗅安—按折—哲[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有趣的游戏环节——“生字开花”和“找兄弟”。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巩固了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板块三]练习抄写,交流错字1.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词语,指名认读。2.抄写测试:请学生独立抄写词语,教师巡视,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词。3.同桌互相检查,在全班做好统计,将书写有误的汉字写在黑板上。4.引导学生梳理几种易错的情况。(1)增减笔画。如,“饶”容易多加一点,“塞”容易少写一横。(2)改变笔画。如,“降”容易将竖折这个笔画写成竖和横两个笔画;“赞”容易将“贝”写成“见”。(3)与形近字混淆。如,“拨”容易写成“拔”。(4)与同音字混淆。如,“厉”容易写成“历”。5.针对梳理的情况和自己的抄写,学生自行改正写错的词语。6.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作业中的易错字,说说容易写错的原因,讨论如何避免写错别字。7.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进行梳理。(1)关注偏旁,正确区分字义。(2)关注关键笔画,不要增减或改变笔画。8.布置作业:请学生准备一个错字本,将自己作业中的错字分类整理在错字本上,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写一写,记一记。[设计意图]交流易错字的目的是少写错别字。因此,本环节的最后,设计了请学生将容易写错的字分类整理在错字本上的作业,为的就是将课内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延伸到课外,形成整理错字、经常温习的好习惯。学生若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将大大减少写错别字的数量。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体会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2.能在横格里正确、工整地抄写文段,提高书写的速度。3.能积累描写人物精神风貌的四字词语。【教学过程】[板块一]读中体会,长话短说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请学生自主朗读,边读边体会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和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收获: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同,第一个句子具体生动,第二个句子简洁明了。3.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在平时的习作中,老师总是要求大家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那么,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要把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呢?学生交流后明确:不是,根据习作或说话的需要,我们有时候也需要长话短说。4.学生自读句子,思考:怎样长话短说呢?(1)请男、女生分别读第一组的两个句子,思考:怎样把长句变成短句,并且意思保持不变?(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梳理。预设:177,①可以借助提问“什么人干什么”来提取主要信息。②具体描写的部分可以省略。(3)学生自读第二、三组句子,小组讨论后两种长话短说的方法。5.学生交流后梳理长话短说的三种方法。(1)借助提问“什么人干什么”提取主要信息,省略具体描写的部分。(2)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3)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提炼。6.出示习题,练习长话短说。(1)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课件出示参考答案。普罗米修斯被锁在悬崖上。西门豹让官绅的头子去催一催巫婆。7.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像第一个句子那样表达效果好,什么情况下要像第二个句子那样表达?[设计意图]在学习长话短说这一板块中,重视学生自己的体会,重视方法的引导,重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学生才能学得扎实、高效。[板块二]训练书写,提高速度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说说在横格里书写文段的要点。字要写在横格中间,不要挨着上下两条线。做到每一行字的大小、高矮一致。字与字的距离要差不多,做到整体美观。2.启发交流:写字,不但要讲究美观,还要讲究快。请同学们交流:要想提高书写速度,你有哪些好的经验呢?(学生交流)3.课件出示本次“书写提示”的具体方法,请学生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4.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要点。(1)书写时集中注意力。(2)运笔方式要正确。(3)要连贯地书写,一次尽量多看一些内容,不要看一个词语写一个词语。(4)保持书写速度均匀,忽快忽慢会影响整体效果。5.学生练习书写文段,教师计时并巡视,关注学生的运笔方式。6.书写作品展评。(1)学生自评:抄写文段是否做到了又快又好?(2)选出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请学生欣赏并点评。7.教师小结:要想提高书写速度,把字写好,并不能只靠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还蕴含着一种和谐、有生命力的美,更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愿同学们都能练出一手漂亮的汉字![设计意图]一直以来,汉字书写教学容易被教师忽视。对于学生如何写好汉字,如何提高书写速度,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回顾—交流—梳理—练习—欣赏”这样的教学环节,将提高书写速度的教学落到实处。[板块三]识记理解,积累词语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的四字词语,请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认读。2.开火车认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眸”要读准韵母,“凛”和“彬”要读准前鼻音。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交流后明确: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的外貌、精神气质的。4.引导学生交流对词语的大致理解:可以说说读某个词语想到的画面;也可以说说通过某个词语会想起谁,可以是生活中熟悉的人,也可以是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177,例:读“慈眉善目”这个词语,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爷爷带着一脸慈祥的微笑抚摸着我的头的情景。例:读“膀大腰圆”这个词语,我想到了《水浒传》里的打虎英雄武松。5.引导学生选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例:我们班的李雅静同学长得眉清目秀,明眸皓齿。她高高瘦瘦的身材,显得亭亭玉立,如同夏天的荷花挺立在微风中。她很喜欢看书,说起话来文质彬彬的,从来不会跟人急。我们都很喜欢她。6.教师引导学生读词语。形容五官的词语——眉清目秀明眸皓齿慈眉善目形容身材的词语——亭亭玉立膀大腰圆短小精悍形容神态气质的词语——文质彬彬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容光焕发鹤发童颜老态龙钟7.启发学生拓展:像这样描写人的外貌或精神气质的四字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预设:英姿飒爽玉树临风骨瘦如柴唇红齿白眉目如画气宇轩昂浓眉大眼花容月貌[设计意图]在积累词语的教学中,我力求教得活泼,教得有实效。因此,用边读边想象画面或人物取代了枯燥呆板的解释词语,用选词描述自己熟悉的人物取代了常用的选词说话。在灵动活泼的教学中,将词语的意思、意境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里。【教学后记】17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