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秋季)(详细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9

2/209

剩余20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22秋)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5个字,会写38个词语。◎能积累并抄写优美的词句,背诵相关段落。◎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言积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四首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阅读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分号的用法。◎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书面表达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1.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准备】查找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板块一]激情导入,揭示课文题目1.观察并领悟单元语文要素。(1)观察:请认真观察第一单元篇章页上的插图中画了些什么,自由朗读插图上面的文字。(2)推想:本单元给我们安排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和习作的要求?(3)交流: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4)齐读插图上的文字。2.激情导入:今年暑假,老师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课件出示草原的照片)大家猜猜这是哪里?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2,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吧![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以教师展示的草原的照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课件出示: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玻璃衣裳彩虹马蹄礼貌热乎乎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豆腐稍微(1)学生自由认读。(2)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3)学生根据音、形、义识记字形。(4)指导书写“毯”“腐”等字。教师指导:“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腐”字中的“广”的撇包住“付”和“肉”。(5)识记文中常见的多音字。课件出示:蒙古包(měnɡ)好客(hào)同行(xínɡ)似乎(sì)①同桌互读,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②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③学生齐读这些词语。3.整体感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草原的。(板书:景物、人情)[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识字、写字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板块三]合作研读,品味感悟1.引导探究: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并写上批注。2.自主朗读: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将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合作研读:读完第1自然段,大家对草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板书:美)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4.(出示课件)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这句话直抒胸臆,连用两个“那么”,表达了作者初见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2)比较词语:“清鲜”能否换成“清新”?“明朗”能否换成“晴朗”?为什么?(不能。“清鲜”突出“鲜”,表明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3)课件出示草原的图片:感受草原迷人的景色,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4)指导朗读: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对草原的赞美,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5)启发思考:句子中哪些是写景的?(那里的天……那么明朗)哪些是抒情的?(使我总想……满心的愉快)(6)总结写法:写景融情。(板书“写法:写景融情”)5.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3~5句话。3,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1)引发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一碧千里的草原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2)品词析句。①“茫茫”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一碧千里”是因为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并不茫茫”是因为“四面都有小丘”。)②“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品“绣”之妙,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3)感受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那奇丽的风光吧!(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的短视频)(4)齐读句子。6.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6~8句话。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自读思考:哪一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2)交流理解:指名朗读写景的句子。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渲染”和“勾勒”吗?(“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3)品味感悟。①怎么理解“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翠”是什么颜色?(绿色)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②前面写了“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写“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4)学法点拨: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5)类比联想:齐读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引导:“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给骏马和大牛又带来了怎样的乐趣?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做什么?(6)讨论写法: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丽的景色常常引语文要素发特别的感受,作者在描绘草原美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草原。)(7)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7.小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老舍先生笔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丽的草原风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受文中语言的魅力,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写景融情的方法。[板块四]理清脉络,积累语言1.回顾课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2.交流写法: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美景的;每写完一处景4,物,就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即用写景融情的方法,来表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3.熟读成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1)自由练读。(2)指导背诵:出示草原的美丽画面,指导背诵。4.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设计意图]小结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对第1自然段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初步了解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指导背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板块五]布置作业,巩固内化1.认清字形,认真抄写“毯、玻”等9个字和“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提高学生识记字词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积累优美语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得到及时内化。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积累:师生合作背诵第1自然段。(学生背诵写景的句子,教师背诵抒发感受的句子。)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同胞的热情与友好。[设计意图]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衔接上节课内容,又可以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作准备。[板块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1)创设情境:“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课件播放《赛马》中万马奔腾的视频片段)(2)引发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2.师生共读,整体把握。(1)自由读文: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与蒙古族同胞见面后动人的场景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2)概括场面: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3)合作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板书。(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3.扶放结合,感受人美。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三个场面,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细品“相见”“款待”“话别”场面,感受“蒙汉情深”。(1)场面一:远迎。①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地写批注。(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同胞喜迎远客的热情。)②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③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10句话。5,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a.有感情地朗读:谁来读一读,尽量通过读再现当时的情景?b.再现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又感受到了什么?c.思考: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蒙古族同胞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与彩虹的色彩相近),骑着飞驰的骏马,从弧形小丘上(这与彩虹的形状相似),向“我们”疾驰而来,这景象真“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将这种景象比作“彩虹”,生动鲜活,表现了蒙古族同胞迎客的热情与欢愉。d.启发交流:你什么时候才穿盛装?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迎接“我们”,这哪里只是朋友?这分明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啊!(指名读,学生齐读)④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12、13句话。课件出示: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a.自读想象:自由朗读这两句话,想象“我们”与蒙古族同胞相遇时的情景,如果你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在词语“远迎”前板书:热情)b.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引路”)c.带着激动的心情齐读。⑤小结学法,合作学习:请大家先默读后三个场面,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圈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再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相机板书“学法:默读→想象→圈画→写感受→交流→朗读”)⑥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汇报成果,教师相机点拨。(2)场面二:相见。①学生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等)②小组成员合作即兴表演,再现“相见”场面。③教师随机分别采访“客人”和“主人”:刚才你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在词语“相见”前板书:激情)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蒙古包外,主客双方尽管语言不同,但那握住不放的手所传递出的饱含热烈情感的心意,体现的是民族团结互助。(3)场面三:款待。①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用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招待客人、多次敬酒、齐声歌唱等)②课件出示图片: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青稞酒、哈达等。③相机理解“拘束”,引导:大家语言不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可大家坐在一起为什么“一点儿不拘束”?(虽然大家语言不同,但民族团结互助的情谊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只局限于语言互动。)(在词语“款待”前板书:盛情)④再现盛情。(课件出示“歌舞”“套马”“摔跤”等体现民俗风情的图片)(4)场面四:话别。①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交流“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②“天涯碧草”又指什么?(“天涯”,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蒙古族同胞所居住的区域,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③回顾全文:“蒙汉情深”体现在哪儿?“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同胞远道欢迎;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等,双方6,亲如一家;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话语绵绵,难舍难分。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全文的中心句)⑤个性表达: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即将离别的我们手牵着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这一幕似曾相识,生活中,我们都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和同学们说说吧。(自由交流)⑥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词语“话别”前板书:深情)[设计意图]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共读,在合作中碰撞,在合作中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草原的民俗风情,又感受到草原同胞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板块三]整合全文,习得写法1.尽情朗读: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想读的片段尽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2.整合升华:作者先写草原风光,再写蒙古族同胞。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同胞的热爱)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3.小结:是的,内蒙古大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同胞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老舍先生短短的一次访问,既增进了蒙汉两族同胞的情谊,也让读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大草原。[设计意图]整合课文,让课堂从局部回归整体,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明确文章的中心,升华情感。[板块四]再现风情,拓展阅读1.情景再现: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美文荐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希望同学们课后带着美丽的心情,带着美好的向往,去阅读艾平的散文集《聆听草原》;你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读书笔记,运用写景融情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再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从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让学生学会运用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学以致用。【板书设计】1草原【教学后记】2.丁香结【教学目标】1.会写“缀、窥”等13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7,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品读优美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关键词句。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准备】丁香花的图片;查找有关丁香的诗句;观察自己喜欢的花。【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缀、窥”等13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家里都养了些什么花?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花?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花,看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2.板书课文题目,简介作者。课件出示: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她的《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丁香结》是她的一部散文集,本文选自其中一篇。3.齐读课文题目。[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亲近学生生活,简单了解作者,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提示: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课件出示:宅院缀满窥视幽雅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照耀文思梦想迷蒙模糊花蕾恰如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1)学生自由认读。(2)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注意“拙”的读音是“zhuō”。(3)指导书写:注意“幽”字是半包围结构,应先内后外,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外面的竖折和竖;书写时注意外框不宜过高,中间的竖位于中线,中部写紧凑,左右疏密匀称,间隔得当。“薄”字注意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下面的“氵”比右下部稍短,但不能缩于一角。“缀”“拙”“雅”“恰”“襟”“恍”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课件出示:参差(cēncī)单薄(bó)模糊(hu)(4)同桌互读,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注意“模糊”的“糊”字在这里读轻声。(5)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参差”的意思。找到文中句子“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从“参差”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丁香花开得很繁盛,挨挨挤挤的,绿叶从花缝中钻出来。)(6)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7)学生齐读。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文章主要围绕丁香写了哪些内容。(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态,雨中丁香,丁香引发的联想。)(2)教师引导梳理: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态以及丁香花陪伴“我”8,写作,后半部分写了雨中丁香以及丁香结引发的思考,由此得知,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丁香的?(板书:赏花悟花)[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互帮互助,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初步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板块三]精读体悟,品花赏花1.自读圈画:仔细读课文,把描写丁香花的句子画出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2.合作交流,品读句子。(1)预设:颜色、气味美。课件出示: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①指名读句子。②引导:圈画句子中表示颜色的词语,说说从这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③明确:“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指在白纱一般的月色下,丁香的白更富光彩,丁香的紫更加柔和。“莹白”“绿”“红”写出了斗室外丁香开得极盛时,花多叶少,各种色彩交相辉映的景象,感受丁香带给作者的愉悦。④赏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美,赏读时注意表示颜色的词语。课件出示: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⑤指名读句子。⑥理解体会: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⑦引导:这两句不仅写了丁香花的颜色,还写了它的什么?还有哪一句也写到了丁香的幽香?(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⑧读中感悟: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什么?⑨联想荐读:读到这儿,我们可能会想起另外一种花,它也有雪一样的颜色,它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知道是什么花吗?(梅花)(师生合作背王安石的《梅花》)(2)形态美。课件出示: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①指名读句子。②引导交流:这里把花写成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从“星星般”“缀满”感受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抓住“探”“窥”“惹”体会丁香娇俏、惹人怜爱的姿态。)③指导朗读:教师出示句子,学生想象画面,齐读。课件出示: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④指名读句子,你似乎看到什么样的景象?⑤发现交流: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花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发现的?⑥想象表达:这一朵朵,一簇簇,一树树的洁白的小花对作者有了怎样的影响?⑦入情朗读:带着这份对丁香的喜爱读读这句话。3.小结:丁香是作者心里的“花”,丁香的颜色、香味以及形态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板书:颜色香味形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雨中丁香”,一起感受它带给作者的无尽9,遐想和深思。[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跟随作者的脚步,抓住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态展开学习,以读促教,了解丁香的特点,感受丁香带给作者的欢愉。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谈谈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巩固,导入新知1.回顾:学生朗读描写丁香花颜色、香味、形态的句子。2.导入: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的美以及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雨中丁香”,一起感受它带给作者无尽的遐想和深思。[设计意图]回顾描写丁香花的句子,积累优美语句。总结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本文的兴趣。[板块二]细读感悟,想象画面1.圈画: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雨中丁香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1)指名读句子。(2)引发想象: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格外妩媚,如同印象派的画)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先抓住“微雨”“紫色”想象细雨迷蒙中丁香形态模糊、色彩朦胧的美,再抓住动词“渗”想象丁香紫色与莹白交融的景象。)(3)情景朗读: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4)启发讨论: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①课件出示阳光下的丁香和雨中丁香的对比图,你感受到有什么不一样?②点拨:为什么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轮廓模糊、色彩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5)引导:所以有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6)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表现画面美。(课件出示雨中丁香的画面,并播放音乐)2.小结:作者笔下的雨中丁香,娇俏妩媚,给人一种形态模糊、色彩朦胧的美,它带给作者无尽的遐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通过赏读想象雨中丁香唯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丁香带给作者的遐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为后文感悟“丁香结”作准备。[板块三]类比联想,悟花谈花1.过渡: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什么是丁香结?默读第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课件出示: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1)指名读两段话。(2)思考:什么是丁香结?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①指名读“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10,②观察:引导观察课文插图“丁香花苞”,出示古代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引导想象:为什么把小小的花苞称为丁香结?它象征着什么?①回读:齐读文中两句古诗。②思考: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③深入:读读课后阅读链接,明确“丁香结”自古以来象征着愁怨难解。(4)领悟寓意: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人生中的问题)①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②圈画:面对年年都有的丁香结,作者的态度是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③思考讨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怎么理解这句话?④领悟:作者给“丁香结”赋予了什么新的意味?(既然人生难免遇到问题,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人生的一种味道。)(5)联想表达: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一朵朵,一簇簇”的“丁香结”,对于你来说,目前心中的“丁香结”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化解心中的“结”?(6)升华总结: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风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寸断,百转千回。这样的生命历程,才会多姿多彩!(7)联想迁移: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会想到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它们又象征着什么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朗读、思考,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丁香结的花之形;通过联想、讨论,引发学生对丁香结象征的人生中的问题的思考。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找到目前自己心中的“丁香结”,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解决心中的“结”。教学层层推进,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板块四]梳理总结,迁移运用1.梳理总结:课文先抓住丁香的颜色、香味、形态,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丁香花娇俏灵动、纯洁幽雅、芬芳可爱的美,体会到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接着写了在一次微雨中,作者偶然发现丁香结这一说法的缘由,并且对丁香结有了新的感悟,由此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2.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板书: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迁移运用: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4.积累词句: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设计意图]梳理全文,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更加深刻,明确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让学生在小练笔中习得写法。【板书设计】2丁香结11,【教学后记】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课件出示:月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板块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2)指名读诗。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12,遍。2.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划分节奏,帮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感,初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诗词的情感。[板块三]整体感知,诗情画意1.整体感知。自读整首诗,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诗题意思、大致内容等)2.理解诗意。(1)理解:默读诗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预设:①借助工具书、注释、插图理解:“宿”,住;“移舟”,划船;“泊”,停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日暮”,黄昏时分。②查阅资料,联系作者科举失利,仕途受到影响的现实理解“客愁新”。“客”指诗人,“愁新”指新的愁绪。体会诗人的心情,指导朗读“日暮客愁新”。(板书:客愁新)③拆词理解:“野旷”,空旷的原野;“江清”,清清的江水。④反馈:指名说,根据上面字词的意思,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2)交流: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补充:指名说全诗意思,学生补充,教师点拨。(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3.想象画面。(1)齐读诗句,想象:读到“天低树”“月近人”时,你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板书:天低树月近人)(2)思考:(课件出示“天低树”“月近人”凄清孤寂的画语面文)要为素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谁能读出诗中的意境?(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人借“天低树”“月近人”之景来抒发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板书:借景抒情)(3)赏读:想象意境,齐读后两句诗。4.体会诗情。(1)思考:默读全诗,想想哪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愁。(2)体会:面对黄昏的落日,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愁新”?他满怀愁绪向谁诉说呢?(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满怀愁绪无处诉说,似乎只有江月知晓他孤寂的心情。)(3)明确写法:这句诗很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心中的愁绪,这种方法叫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4)指导练读:学生带着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练读,教师指名朗读全诗。(5)配乐朗读:学生配乐齐读。5.背诵积累:出示背景画面和诗意,指导背诵。6.总结学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宿建德江》的学习方法,先划分节奏,接着运用多种方法13,理解诗意,然后想象画面,最后体会情感。(相机板书:朗读→理解→想象→体会)[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情,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样既能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指导学生习得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板块四]合作探究,自学新诗1.回顾学法:我们通过“朗读→理解→想象→体会”的方法学习了《宿建德江》,感受到了诗人孤身一人与月相伴停宿江边孤寂的心情。2.自学新诗:请同学们用以上学法,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合作交流。(1)初读评价: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互助理解。预设:①学生简介作者。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②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相应点拨。(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3)引导想象。①想象: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板书:黑云白雨卷地风水如天)②理解:为什么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③赏雨:这是一场什么雨?(骤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骤雨的视频)④比较: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呢?(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带到诗句里读一读。⑤感悟: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第三句诗,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狂风的急,深入感受狂风过后,西湖美景带给诗人的享受。)⑥赏读:“忽”字给苏轼带来了什么惊喜?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诗。(课件播放音乐《梦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齐读这两句诗。(4)体悟诗情。①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诗人苏轼醉了,他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强调诗题中的“醉”字)(板书:醉)②指名诵读,全班诵读。③想象画面,背诵全诗。(5)拓展“雨”诗。①学生背诵写雨的诗句。②教师出示写骤雨的诗句。14,课件出示: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陆游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③学生齐读诗句。[设计意图]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开放式的课堂,给学生充分交流合作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抓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对雨后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板书设计】3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汉字“鹊、蝉”。2.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整首词。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检查,导入新课1.回顾:学生一齐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夜行黄沙道中)3.提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4.写作背景:辛弃疾,南宋词人。这首词是辛弃疾遭贬职后,闲居江西上饶时所写。上饶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有一天晚上,词人到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词。[设计意图]补充介绍背景资料,学生更能入情入境,体会诗词的内涵,感受词人写作时的心情。[板块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1)学生自由读词,同桌互助纠正词句读音。(2)指名朗读。注意“见”的读音是“xiàn”,出现的意思。(3)教师指导读准“鹊”“蝉”的字音,并指导书写。“蝉”字左窄右宽,收左让右,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鹊”字左右等宽,横画错落有致。2.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感知节奏。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3.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这首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15,(2)预设交流。(词牌,词题目,题目的意思,词中所写的季节等)[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划分节奏,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韵律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板块三]理解词意,想象画面1.理解词意。(1)默读整首词,请借助注释、插图及其他资料,还可以和同桌交流,弄懂整首词的意思。(板书:乡村夏夜)(2)同桌互说词的大意。(3)指名说词的大意,学生互助补充,教师规范语言表达。(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2.品读上阕。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想象:自由读上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板书:景迷人)(2)理解: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语解文“要别素枝”。(3)补白:在这迷人的夜景中,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4)悟情:这里的“说”字,是谁在说丰年呢?(青蛙、农民、词人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词人的喜悦之情)对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啊!(板书:说丰年)(5)赏读: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谁来读读上阕,读出词人企盼丰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女生读,想象画面齐读)(板书:情喜悦)(6)悟写:明月出来真的惊飞了枝头的鸟儿吗?半夜的蝉鸣和蛙声更显得夜晚的宁静。这种写法叫什么?(以动衬静)你们还知道类似的诗句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7)讨论:这首词和《宿建德江》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同是明月,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3.品读下阕。(1)过渡: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像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课件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想象: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4)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学生齐读)“两三点雨”,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学生齐读)“路转溪桥忽见”。(5)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体会词人刚开始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林茂密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6)拓展:陆游有两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是哪两句吗?(7)联想:请同学们想象词人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会是怎样的。(感受作者的喜悦)语文要素16,(8)齐读: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下阕。(9)赏读:(课件出示下阕并配相关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若没有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到的。让我们一起再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4.升华情感。(1)小结: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板书:关心农民生活)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整首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2)配乐朗读:入情入境地齐读整首词。(3)全班齐声背诵。[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通过优美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地朗读,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板块四]回味拓展,布置作业1.交流收获。(1)引导:我们已经学完了一首美妙的词,谁来谈谈你的收获?(2)总结:《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板书:热爱大自然)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2.作业布置: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成一篇美文。[设计意图]交流收获,让学生一节课下来,学有所得,总结升华,文美情真,感受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板书设计】3古诗词三首【教学后记】4*花之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感受并交流课文和《杨柳与水莲》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教学准备】17,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多幅鲜花的图片)同学们,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带给我们美的感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让我们跟随诗人纪伯伦一起去感受花的美好和花的灵性吧。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花之歌散文诗)3.介绍作者。(1)教师简介作者: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赞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就是——纪伯伦。课件出示: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泪与笑》《沙与沫》等。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和鲁迅、泰戈尔一样,是推动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2)学生默读资料,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相应补充。[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用赏花的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又为接下来理解文本作铺垫。此外,本环节对作者的介绍,也能使学生对这首散文诗的写作特点有初步的了解。[板块二]初读课文,感受音韵美1.读通课文。(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词,读通句子。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2)同桌互读,提醒注意“旖旎”“冠冕”“婆娑”“摇曳”的读音。2.感受音韵美。(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倾听。(2)学生练读,指导读好长句子。课件出示: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3)指名接读,初步感受音韵美。3.读懂诗歌,把握内容,理清脉络。(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学生讨论后归纳。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了“我”是什么。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了“我”每天都在做什么。[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以及有条理梳理文章的能力。[板块三]自主学习,感受花之形1.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1)明确任务:同学们,我们先来读读阅读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2)默读思考: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并简单地写一写批注。(3)小组交流。①预设:想象画面,说出对花的理解。18,课件出示: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a.点拨:这两句话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冬天蕴藏着生机,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板书:成长)b.想象: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c.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读出花开花落的韵味。②预设:读句子,想象画面。课件出示: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a.想象:你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b.赏读: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画面中去。(4)合作读:分小组入情入境地朗读第1~语4文自要然素段,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5)小结:这部分写花是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及花对人类的奉献。(板书:奉献)2.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花的形象,然后说说“我”每天都在做什么。(2)交流反馈。①预设:读句子,理解句子。课件出示: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a.想象:“我”在做什么?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什么?“我”还会做什么呢?(板书:美丽芬芳)b.点拨:“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c.体会: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美丽芬芳和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d.再读: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句子。②预设:品读句子,感悟哲理。课件出示: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a.体会: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b.讨论:你觉得“花”教会了我们什么?小组交流讨论。c.明确:人生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板书:积极乐观追求光明)d.齐读:齐读这句话,感受花向往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3)师生合作,教师引读第二部分。3.升华主题。(1)思考:本文题目是“花之歌”,全文却未见一个“花”字,将文中的“我”改为“花”,行不行?(2)明确:(教师补充创作背景)作者其实是在借花的形象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用“我”来描述能使文章显得含蓄而有趣。(板书:想象丰富富含哲理)[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以交流感受作为牵引,在读中感19,悟,读中想象,读中探究,读中交流,感受花之形和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板块四]类文阅读,感受想象之奇特1.类文阅读。(1)请同学们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找出想象奇特的地方,并在小组内交流。(2)点拨: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3)讨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呢?(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4)比较:《花之歌》和《杨柳与水莲》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点?预设:想象奇特。课件出示: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①引导:由“夜”想开去,分别都想到了什么?②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加丰富,充满画面感。2.美文荐读。同学们,课后你还可以读读纪伯伦的《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幸福之歌》,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及情感。3.积累语言。(1)仿照“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一句话。(2)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类文阅读,让学生对类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有更深切的感受,了解想象会使文章更有画面感。课堂结尾处让学生仿写散文诗,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完成语言积累,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板书设计】4*花之歌【教学后记】习作:变形记20,【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3.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重难点】1.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2.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能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创设情境:出示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视频,感受“变”的神奇。(1)提问:看完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2)小结:孙悟空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太神奇了!你们想和孙悟空一决高下吗?今天,老师满足你一个愿望,让你想变什么就变什么。2.板书题目:变形记。[设计意图]《西游记》广为学生们所熟知,在视频、音乐的感染下,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变”的神奇意境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二]引导审题,自主拟题1.引导审题:请大家阅读习作提示,看看你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会发生什么呢?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1)指名读这段话,并提问:你明白了什么?(2)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想变成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2.拟题指导。(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感受、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发现趣味。课件出示:地球自述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飘在天上的日子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①引导:你最喜欢哪个题目?说说理由。②指导:如果你变成了地球或变成了蚯蚓,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在一个月朗星稀或狂风暴雨的夜晚,大树下会发生什么呢?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个轻悠悠的物体,飘上天空,在天空飘着的日子里感觉怎样呢?(2)学生拟题。[设计意图]从《西游记》视频中孙悟空七十二变过渡到自己变形,进入主题,学生感兴趣,教师也可以基本了解学生的个人感知,适当引导,让学生乐于想象,为下面编故事时的大胆想象奠定基础。[板块三]思路点拨,列写提纲1.思路点拨。(1)指导写“变形”:学生阅读材料,变形后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课件出示: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能会结交几位蚂蚁朋友,可能会跟着哪只小昆虫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你变成一盏路灯,你将无法移动,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你面前走过,你会看到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21,预设:①变形后具有新身份的特点,如,小蚂蚁会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打交道,它们整天忙忙碌碌,可能会遇见谁,又会发生什么呢?又如,路灯不能移动,却看到了很多发生在路上的喜怒哀乐的故事。②变形后可以实现很多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经历,比如:探险、飞行等。③变形后,自己的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跟蚂蚁交朋友、跟鸟儿学歌唱、自己外形的变化等。(2)梳理思路: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省略号进行想象补白,师生评议,挑选出有意思的情节,梳理出两条写作思路。课件出示:《小蚂蚁历险记》(递进式)变形后得到其暴雨冲走食物,在小朋友脚下被发现后受到攻团结一心能他蚂蚁的帮助→冒险寻找新食物→小心搬运米粒→击,最终逃过一劫→共渡难关路灯下,摆摊老板送一碗凉粉给志愿者《路灯下的故事》路灯下,几位老人笑着谈论最近旅游中的趣事(并列式)路灯下,妈妈和女儿等出差回来的爸爸2.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题目,交流自己变形后的经历设想,列出写作提纲。[设计意图]用教材中的素材来解题,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列好写作提纲,为独立习作作准备。[板块四]发挥想象,练写片段1.学生习作。(1)出示提示:选择提纲中一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情节写详细。(2)学生独立完成第一次习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了解学生习作情况。2.习作展示。(1)指名交流习作片段。(2)画出精彩语句,给予表扬;发现问题语句,予以纠正。(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4)展示学生修改后的作品,师生共议。3.教师小结:同学们写好以后,记得要读给小伙伴听听,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可以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独立写作,然后多途径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读、自评、展示、修改习作,享受习作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2.根据别人的意见,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过程】[板块一]明确要求,继续写作1.导入:上节课,我们写了最有意思的一个情节,知道要把变形后的经历写好,需要把重点写清楚、写详细。2.要求:继续完成习作的其他部分,注意自然段衔接部分过渡自然,条理清楚,尽量做到首尾呼应。22,3.学生继续完成习作。[设计意图]明确要求,让学生在习作中理清思路,能够充分发挥想象,轻松地布局行文。[板块二]展示交流,评议修改1.展示习作。课件出示习作例文:课件出示: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春来了。一声声春雷惊醒了万物,我——一条幸福的小蚯蚓,也从睡梦中醒了。妈妈说:“孩子,快快长大吧!我带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拼命地吮吸着甘甜的雨水。终于有一天,妈妈带着我钻出了地面。啊,我看见了温暖的太阳,看见了嫩嫩的小草,看见了山坡上的桃树、梨树、杏树……它们在微风中朝我点头微笑,好像在对我说:“欢迎你,小蚯蚓!”夏来了。地底下真凉快啊!我看到许多根在不断地往深处生长。妈妈告诉我,这些根在地下吸收泥土中的养分,为的是让地面上的植物茁壮成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松土,让植物吸收更多的养分,更好地生长。”因此,我每天拼命地松土。转眼,秋来了。我变得像爸爸妈妈一样结实了。我探出小脑袋,看看地面的世界,啊,真是五彩缤纷!那金黄的是沉甸甸的稻谷,那紫红的是一串串的葡萄,那黄灿灿的是胖乎乎的雪梨……它们一个个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小蚯蚓,谢谢你!因为你默默地松土,无私地奉献,我们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冬来了。地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它们变成养料,融入泥土。我在养料的滋养下,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你羡慕吗?——湖北武穴实小六(1)班武诗雨2.指名朗读习作。引导评价。(1)看了这篇习作例文,你发现小作者是如何把重点部分写详细的?预设:小作者通过小蚯蚓在春天的所见所闻、小蚯蚓在夏季的努力耕耘,以及小蚯蚓看到美丽的秋收图,写出了小蚯蚓努力奉献,给人们带来累累硕果的同时自己也更加幸福。(2)这篇习作例文对你修改习作有什么启发?预设:①与主题相关的事详写,关系不大的事略写;②条理清晰,按一定顺序安排材料;③首尾呼应。3.组内互改。(1)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组员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2)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结合组内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主修改习作。(3)修改后在组内互相读,并请组员再次给出修改意见。(4)自己再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4.交流收获:习作改完了,说说你对所改的习作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修改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5.教师小结:要想写出好的习作,修改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后,一定要反复地对习作进行认真修改,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借助习作例文,提高自己对修改的认识,端正修改态度,掌握修改的方法,养成动笔则求疵,见疵则思改的良好习惯,不断培养习作时严谨认真的态度。[板块三]誊抄习作,展示成果1.将修改满意后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提示:注意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2.展示习作。实物投影学生优秀习作。[设计意图]展示习作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习作的信心。提笔即是练字时,通23,过誊写习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板书设计】习作:变形记想象“变”之经历详写“变”之重点【教学后记】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3.认识分号,并能说出分号的用法。4.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5.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1.谈话导入:这一单元,我们走进大自然,触摸了山川湖泊的心跳,领略了自然界的奇妙。行走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就这个话题,谈谈怎样阅读文章。2.回顾内容,总结方法。(1)引导思考。①我们回顾一下《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②本单元这四篇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2)学生交流回顾。[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表达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整单元联系起来,让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整合,以巩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板块二]类比联想,引导交流1.质疑:阅读文章时,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时,你从哪些内容想开去,又想到了什么呢?2.聚焦“丁香结”。(1)引导:“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我们由此可以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它们又象征着什么?又代表着哪些人生追求?试着填写下表。(学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植物象征人生追求24,丁香结愁怨难解人生难免遇到困难,不妨用豁达心态面对梅花不畏艰难遇到挫折困难,更要以坚毅的品质迎难而上兰花典雅、高洁无论身处何处,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质竹子气节不受外界诱惑,不忘初心淡泊名利、超脱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豁达乐观的积极菊花观态度(2)小结:我们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3.聚焦“草原”。(1)引导:读懂了《草原》主客聚会的欢快场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场景应该如何进行描写?如逢年过节时,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的欢快场景该如何描写?(2)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课件出示表格)课件出示:欢快场景如何描写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草原从文章的内容想下去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逢年过节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去(3)根据表格所填内容,交流学习收获。(4)小结: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4.总结:我们既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想下去,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想下去。阅读的时候既要读进去,更要想下去。“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应该多在这方面下功夫。[设计意图]运用表格的形式,使学生把学到的内容进行类比联想,打开学生的思维,轻松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领悟联想的方法。[板块三]总结方法,迁移运用1.师生合作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交流平台”的内容)2.总结迁移:“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比如,我们读了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会由野草的顽强的生命力联想到什么?“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了陆游的诗句,我们会联想到什么?(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阅读会伴你一生,请你自觉进行这样的阅读及联想,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在阅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拓展我们的思维,运用联想的方法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板书设计】语文园地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2.认识分号,并能说出分号的用法。3.了解人名和路牌上的地名的拼音拼写规则。25,4.背诵、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教学过程】[板块一]认识排比句,体会排比的好处1.直入主题。本节课的学习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二是了解分号的用法;三是能通过路牌上的拼音,认识地名;四是熟读并背诵《过故人庄》,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2.认识排比句。课件出示: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1)引导交流:自读例句,想想这三组句子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预设:①每组不少于三句;②每组各个句子的结构相似;③每个句子的意义相关。(2)再读品析:从这三组句子中,你分别读懂了什么?(第一句选自课文《花之歌》,运用排比,强调了花的用途;第二句选自《桂林山水》,运用排比,写出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三句选自《祖父的园子》,运用排比,写出了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3)明确句式: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句子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好处:句式整齐,结构形式有一种匀称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能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4)回顾拓展:请同学们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排比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仿写句子:请同学们运用排比的手法,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设计意图]通过品析排比句的特点,使学生明白使用排比句式的好处,提高学生赏析句子、运用句子的能力。[板块二]认识分号,了解分号的用法1.读一读,说一说。(1)读一读:请同学们读下列句子,画出句中的分号。课件出示: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2)想一想:女生读第一句,看看分号前后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男生读第二句,观察分号前后两部分内容有什么关系。思考并归纳:这种并列关系的句子之间应使用分号。课件出示: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3)说一说:读这两句话,把句中的分号换成句号,或换成逗号,句子的意思有没有受到影响?(4)思考:我们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分号?分号有什么作用?(5)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男女生对读中自主发现使用分号句子的特点,通过换符号进行比较,了解分号的作用和用法。[板块三]认识路牌,学习正确拼写1.过渡: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2.拼一拼:出示书上的两个路牌,观察两种颜色不同的路牌,自由拼读,拼出地名。课件出示:26,3.说一说:说说你在哪里见过这两种颜色的路牌。(蓝色是普通道路,绿色是高速公路。)说说你是否认识这些地名,借助拼音该怎样拼读。4.思考:路牌上的地名拼写与我们平时的拼写有什么不一样?5.明确地名的拼音拼写规则。(都是大写字母;没有声调;有的拼音中间分开,有的连在一起。)6.小结:对于特指某一地方的(即专名),如“顾榭、北凫”,要作为词语连写;对于一些通用的名称,如“山、河、湖、路”,要单独写。7.写一写:知道了如何用拼音认识地名,那你知道怎么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吗?(1)出示人名拼写范例:阳立(YɑnɡLi)阳立明(YɑnɡLiminɡ)欧阳立明(OuyɑnɡLiminɡ)(2)教师介绍姓名的拼写规则:姓在前名在后,且姓和名分开写;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的字母一律小写、连写;复姓或双字名,字间既不空格也不用半字连接线。(3)练习用拼音拼写自己及同桌的名字。[设计意图]通过读、说、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分号的用法;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如何拼写路牌和自己的姓名,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板块四]日积月累,背诵积累古诗1.回顾导入: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诗里作者在诉说“愁”,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日暮图景。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过故人庄》。2.研读“画意”。(1)请同学们自由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生字障碍,读通诗句。(2)欣赏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想象画面,相互交流。借助插图、字典,同桌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3.感悟“诗情”。(1)引导:读完此诗,你知道这首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2)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环境,又看到了人们怎样的活动?(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我是从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酒、赏菊体会到的。)(4)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5)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不忍离去)4.诵读古诗:男女生合作读古诗。5.背诵古诗。6.拓展延伸。(1)查找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查找其他田园诗。[设计意图]在本单元所学诗歌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本首诗歌,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通过研27,读感悟“诗情画意”,背诵拓展,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田园诗的那份淳朴、恬静。【教学后记】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庆典的宏大壮阔场面;《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整个单元既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又丰富而不单调。虽然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会写33个字,会写39个词语。字词识写◎欣赏书写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语言积累◎背诵《七律·长征》。◎能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和课文重点语句,阅读理解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体会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读句子,体会重复用语的妙处。◎演讲时能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口头表达◎演讲时能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能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要求写好演讲稿。◎能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既关注整个场景,又注意书面表达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活动中的体会。◎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阅读革命题材书籍,观看革命题材电影,访问经历革命战争的老人,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实践活动◎结合“阅读链接”,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把握内容,体会情感。5.七律·长征28,【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查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毛泽东。【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教学过程】[板块一]激情导入,理解诗题1.激情导入。引导交流: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七律)4.指导书写“律”。(“律”字的横画较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5.齐读题目,教师设问:“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6.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设计意图]学生对背景资料的查找、整理与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征和“七律”的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作铺垫。[板块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读准节奏。2.学生自读。自由朗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与同桌互读互听,互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4.出示生词:等闲、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铁索、大渡河。(1)指名试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逶迤”“岷山”。(2)全班齐读。(3)词语理解。①读“逶迤”,猜意思。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走着走着,你们看——(教师在黑板上画长长的波浪线)同学们能猜出词语的意思吗?(指名猜)课件出示“逶迤山形图”,教师介绍:“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②读“磅礴”,猜意思。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石字旁,而且笔画都很多,“磅”字有15画,“礴”字有21画,这么多笔画放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课件出示“磅礴山势图”)(4)书写指导。29,①区分“崖”和“涯”:“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②区分“渡”和“度”:“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横过水面。③提示:“索”的下面不要误写成“系”。5.指名试读:请一个学生把全诗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6.提示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停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齐读诗歌:注意读准节奏,读出气势。[设计意图]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抓住汉字“以象见义”的诗性特征,引导学生揣摩字词的音、形、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准节奏、读出气势,为理解诗的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板块三]再读诗句,了解大意1.默读并思考:联系教材上的插图,结合注释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概意思。2.小组交流:说大意,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3.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晃动着,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4.再读课文: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5.合作朗读:教师读第一、二句,男生读第三、四句,女生读第五、六句,齐读第七、八句。[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大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照注释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补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板块一]重温诗句,提炼主线1.读诗句,谈感受: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结合资料了解了长征。长征和红军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长征:艰难险阻红军:不怕困难、豪迈、豁达)2.读诗引句: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诗中的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顺势板书“远征难、只等闲”)3.理解诗眼,指导朗读。(1)理解“等闲”: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一般、平常的意思,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2)理解“万水千山”: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3)引发质疑: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经历了这几座山、这几条河吗?课件出示:资料袋1934年10月,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进行长征。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30,(4)引导揣摩:红军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来写呢?(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跨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5)指导朗读。[设计意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总领全诗。教师根据诗歌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聚焦诗眼,辐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过程便焦点突出,主线明晰,不枝不蔓。[板块二]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品读第三、四句。(1)过渡:漫漫征途中,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哪几个画面形象地描绘了远征之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桥横铁索、千里雪)(2)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诗,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五岭和乌蒙山有更直观的印象。①指导朗读:读出五岭连绵不断的感觉,读出乌蒙山高大、巍峨、高耸入云的气势。②引导想象: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山高林密、天寒地冻、腹背受敌等)③合作朗读,教师读每句的前4个字,学生读后3个字。引导发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诗句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④指导朗读:透过这些夸张、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无畏乐观)把你的体会融入诗句并读出来。(3)回扣诗眼:面对艰难,红军是如此的毫不畏惧、从容不迫!难怪诗人这样赞叹——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品读第五、六句。(1)过渡: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山展现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则展现的是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2)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①引导质疑: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疑问?预设:云崖为什么会“暖”?铁索为什么会“寒”?②听故事感受“暖”: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教师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巧渡金沙江: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峭壁,敌人又设重兵把守。敌人本想凭借这道天险阻挡红军北上,消灭红军。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来到金沙江南岸后,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③读出“暖”之欢:尽管金沙江地势险要,又有敌人重兵把守,但红军战士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顺利渡江。想一想,此时此刻,红军战士的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高兴、喜悦)这种心情,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这就是“暖”。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读出红军战士此时此刻的心情。④看视频领悟“寒”:(课件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最后定格在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上。)看到这段视频,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场战斗?(预设:激烈、惨烈、残酷……)⑤读出“寒”之悲:这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这是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战斗结束后,看,这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着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看到这铁索,你的心情怎么样?(预设:难过、悲痛、悲伤……)诗中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同学们现在的种种心情,这个字就是——寒。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寒”所概括的种种心情。⑥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难;“水拍云崖”“桥横铁索”,更难。但面对不同的困难时,红军战士在战胜困难后,也会有不同的心情。读这两句,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3)回扣诗眼:千难万险——无论是险恶的山水,还是猛烈的炮火,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3.品读第七、八句。(1)过渡:红军经历了“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桥横铁索”这样的重重难31,关,但漫漫长征路还有最后一个难关。现在,让我们走进“岷山千里雪”的画面中,感受长征途中最艰难、最悲壮的征程之一。(2)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出示岷山天险的资料,感受翻越岷山之难。②简单介绍红军长征翻越岷山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红军翻越岷山之喜:这是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翻越岷山,距离陕北根据地不远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胜利在望,不由得“喜”由心生。③指导朗读: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胜利结束了,红军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齐读诗句,读出红军的欣喜之情。(3)回扣诗眼:胜利在望,红军战士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山和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渡过汹涌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五岭的“逶迤”和乌蒙山的“磅礴”,并想象红军翻越这些大山时的艰难;通过讲述背后的故事和播放短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金沙水拍云崖的“暖”、大渡桥横铁索的“寒”;用引述资料和简单介绍历史背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红军跨越岷山千里雪时的“喜”。用不同的方法将诗中的五个典型画面引向纵深,让学生对长征之难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块三]背诵诗句,拓展延伸1.引背诗文:面对跨越半个中国的漫漫征程,面对万水千山、千难万险,伟人毛泽东用了两句诗表达他和红军战士的豪情。这两句诗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名背)(1)(课件出示:五岭山脉、乌蒙山图片)连绵不断、巍峨险峻的群山,见证了长征的艰难,也见证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此情此景对应的是哪两句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女生齐背)(2)(课件出示:金沙江、泸定桥图片)这两个地方记录着两次让人难以忘怀的战斗,也抒发了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们的两种不同心境。此情此景对应的是哪两句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男生齐背)(3)(课件出示:岷山千里雪图片)这是最艰难的一段历程,只要战胜艰难,胜利就在前头!此情此景对应的是哪两句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体学生齐背)2.拓展延伸。课件播放电影片段,出示毛泽东《七律·长征》的书法作品,学生欣赏。3.配乐齐诵:让我们把长征刻进我们的记忆里,一起背诵《七律·长征》。[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背诵课文,感受诗韵。其中,教师的提示语和引导语,具有对全诗和全课进行小结和回顾的作用。出示毛泽东《七律·长征》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换种方式读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板块四]阅读链接,感悟情怀1.课件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菩萨蛮·大柏地》。2.简单介绍背景。课件出示:《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当时的江西省瑞金市城北30千米。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3.齐读诗词,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豪迈、乐观的革命情怀。[设计意图]阅读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带领学生进一步感悟伟人毛泽东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板书设计】32,5七律·长征【教学后记】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1.会写“寇、副”等15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准备】查找关于“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等方面的背景资料;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等。【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寇、副”等15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2.会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3.初步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了解背景,导入新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英雄豪杰,他们的名字被刻入石碑,他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群人,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板书:狼牙山五壮士)2.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设问:为什么课文题目是“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壮士”呢?(敢于为正义事业牺牲的人)[设计意图]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比较远,学生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开课简介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紧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质疑,抓住题目的“题眼”,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学生自读: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3,2.字词反馈。课件出示:日寇悬崖攀登山涧全神贯注斩钉截铁不屈雹子屹立喜悦居高临下惊天动地(1)指名认读,纠正读错的字音。(2)全班齐读。(3)书写指导。课件中要求会写的字变红突显。①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②教师提示:寇:“寇”的部件“攴”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我们在写“攴”这个部件时,不要把它写成“支”,也不要把它写成“餐”的左上部分,部件上面的横左边不出头,下面是“又”。贯:注意笔顺,第三笔是竖,不是横,书写时不要写成上下两点。3.初读交流: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预习能力。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并加强对难写字的指导,让学生初步认识五位壮士,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情节1.引导默读: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故事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反复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五位壮士的哪些壮举呢?2.借助示意图,梳理内容。(1)明确任务: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按照示意图,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课件出示:接受任务→()→()→()→英勇跳崖(2)学习第1自然段,梳理概括小标题的方法。①提问: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自然段写“接受任务”。②指名朗读,思考:哪个句子写了“接受任务”这件事?课件出示: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③交流学法:你们发现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方法了吗?(出示方法提示,指名学生交流)课件出示:逐段读课文,了解各部分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提炼为四个字的短语。(3)指导学生概括第2自然段的小标题。①请浏览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②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③提问: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可以概括后面的内容?(痛击)这一部分可以用哪个四字短语概括?(痛击敌人)(4)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3.借助情节图,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请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34,[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依据课后习题提示,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板块四]研读语段,发现写法1.自主研读: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圈画具体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词句,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学生交流,感受英雄形象。(1)指名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课件出示: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2)教师引导: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每位战士的?点拨:要通过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第1句,抓住“沉着”,读出冷静,感受班长的英勇无畏。第2句,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副班长对敌人的憎恨。第3句,抓住“抡”“使出”等词语,读出宋学义对敌人的仇恨。第4句,抓住“绷”“全神贯注”,读出两个小战士的专注。(3)指名分角色朗读。3.发现写法特点。(1)引导发现:刚才交流的句子具体描写了每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读读第2自然段前两句,你有什么发现?(先从整体概括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再分别写每位战士的具体表现。)(2)小结板书:文段的开头对五位壮士群体的概括描写就是“面”的描写,后面对五位壮士个体的具体描写就是“点”的描写。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板书:点面结合)4.交流好处。(1)引发思考: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交流反馈。预设:从一群人到某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形象鲜明。(3)小结板书:从群体的全景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出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都有深刻的印象。(板书:突出人物特点)5.合作朗读。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指名读写“点”的句子。6.抄写词语:抄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关注写什么,还关注是怎么写的,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进一步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写法,导入新课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了解“点面结合”这种描写场面的方法。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3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善战,既回顾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又为继续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作铺垫。[板块二]研读语段,对比写法1.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到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段落。2.引导交流: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地方运用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指名朗读)3.比较异同:课文第3~9自然段中“点”的描写和第2自然段中“点”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预设:(1)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2)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对五位壮士逐一进行了描写,罗列了多个点;而第3~9自然段,对班长马宝玉的描写更多、更具体一些,这是一点一面的交织。(板书:多点罗列一点一面)4.品读关键语句。(1)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圈画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在句旁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2)学生交流反馈。①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a.说一说:从这个片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b.“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班长的坚定、果断?(“走”,语言简短。)c.指名读,指导读出“斩钉截铁”的语气。②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a.画出描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b.提问:班长已经负伤了,为什么动作仍这么快?力量仍这么大?c.指名读,指导读出班长马宝玉对敌人的仇恨和英勇杀敌的决心。③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a.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砸枪跳崖这个片段中体会到了什么?b.指名读,指导读出班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c.全班齐读。5.聚焦“英勇跳崖”部分,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1)播放电影“英勇跳崖”片段。(2)指名读第6~9自然段。(3)交流点面结合的写法。引导:你发现这一部分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面—点—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和第3~9自然段,发现点面结合的不同表现方式,在领悟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析能力。[板块三]配乐齐诵,升华情感1.配乐齐读:(出示插图,播放音乐)同学们,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画面时时在我们眼前浮现,那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时时在我们耳边回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五位壮士惊天地、泣鬼36,神的英雄壮举吧!齐读第6~9自然段。2.引导理解:此时此刻,你知道课文为什么用“狼牙山五壮士”作为题目,而不用“狼牙山五战士”了吧?3.回读课文题目:让我们带着对五位壮士的崇敬之情,一起再读课文题目!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们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插图、音乐、齐读,感受五位壮士英勇就义的震撼场面,让学生通过读文、读题、呼唤壮士的名字来进一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板书设计】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后记】7.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19个词语。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重难点】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准备】查找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和视频。【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19个词语。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教学过程】[板块一]简述背景,引出“大典”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年的10月1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2.齐读课文题目。提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播放视频。引导: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设计意图]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题目的解析及视频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37,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呢?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字词反馈。课件出示:八盏汇集旗帜检阅瞻仰隆隆声射入爆发宣告高潮距离排山倒海(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2)全班齐读。(3)区分词义。课件出示:宣告宣读宣布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4)书写指导。①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课件出示的词语中要求会写的字变红)②教师指导。盏:“盏”的上半部分为“戋”,不要少写一点。爆:“爆”的右半部分为“暴”,注意底下不是“水”。射:“射”的左半部分的第六笔斜横和第七笔撇画不要穿过第三笔的竖段。隆:“隆”的右下部分为“”,不要少写一短横。3.梳理写作顺序:(1)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2)引导: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浏览课文,在有关语句下面画标记。(3)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①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②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③提问: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情况?课件出示:(1~4)(5~13)(14~15)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板块三]默读课文,梳理文脉1.(出示课件)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____”画出相关语句。38,根据相关语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场面。(1)指导学生概括场面。①教师示例: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群众入场)②学生交流。③按时间顺序排列场面。课件出示: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2)整合内容,试填过程。课件出示:(3)总结方法:段落中心句往往提示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内容。2.概括大典过程。(1)引导:请借助情节图,按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联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2)学生小组内交流。(3)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梳理大典场面,并借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板块四]思考体会,自读自悟1.自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预设:这一部分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2.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画出会场的示意图。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群众入场这一场面的?4.学生交流。(1)(出示课件)用横线画出写“点”的句子。课件出示: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2)合作朗读:女生读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写农民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了解会场布置和群众入场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描写方法。【板书设计】7开国大典第2课时【课时目标】39,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过程】[板块一]聚焦典礼,感受盛况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课文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中最隆重的“典礼仪式”的场景中去看看吧!2.默读第5~10自然段,说一说:典礼仪式的过程是怎样的?着重描述了哪几个小场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典礼开始—奏唱国歌—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将“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颜色变红,突出这三个场面。)3.引导自读: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自由读第5~10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点”和“面”的描写,用“____”画出“点”,用“”画出“面”。4.引导发现。(1)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2)指名学生读写“点”的句子,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3)提问:读了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在写毛主席)读了这些描写“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写三十万群众)(4)引导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描写毛主席?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板书:点聚焦典型)(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5~10自然段:指名学生读写毛主席的句子,全班齐读写群众的语段,教师读其他部分。(6)引导:文中写群众反应的部分用到了几个“一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面烘托氛围)预设:这一部分写了五个“一齐”,表现了群众的激动喜悦和气氛的热烈庄严。[设计意图]聚焦点面结合写场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感受气氛的热烈,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面”有烘托氛围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板块二]聚焦阅兵,发现写法1.自由读第11~13自然段,说说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明确:这个场面写了“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几个方面的内容。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这个场面的?(1)预设:按各方阵行进的顺序来写。课件出示: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接着是一个战车师……接着是一个骑兵师……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2)预设:点面结合写“阅兵”的场面。40,①默读:用“____”画出“点”,用“”画出“面”。②引导交流:作者在“阅兵”场面中写了哪些“点”,写了哪些“面”?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面:受检阅部队的整体情况;群众的表现。③指六名学生轮读写“点”的语段,思考: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统一着装列成方阵武器多样整齐前进六马并行人字形飞过齐步行进横列前进挺胸站立动作一致④教学小结:各兵种的描写角度不同,各有特点。⑤合作朗读:分6小组接力读写“点”的语句,全班齐读写“面”的语段,读出场面的庄严、壮观。3.小组讨论:对比举行典礼的三个场面的点面描写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交流。①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更加集中。②预设:举行典礼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点一面,阅兵式场面中“点”的描写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2)小结:点面结合的写法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结合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多点罗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聚焦“阅兵”场面,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举行典礼和阅兵式两个场面的对比,自主发现“一点一面”和“多点罗列”两种点面结合的形式,深化对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认识。[板块三]自主阅读,感受氛围1.聚焦课后思考题。(1)引导:课文的很多地方都表现典礼的盛大、隆重,也体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课件出示: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2)指三名学生读句子。(3)学生交流感受。①预设: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中,体会到会场的环境布置隆重。②预设:从群众入场时“人的海洋”“红旗翻动”,体会到场面恢宏,气氛热烈。③预设:从“喊哑”“拍麻”等词语,体会到群众的激动、兴奋。(4)指导批注:读到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语写在句子旁边,作批注。(5)全班齐读。2.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1)默读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画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2)指名读句子,谈感受。教师相机点拨。①出示课件,指名读。课件出示:4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a.引导:你体会到了什么?(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b.师生接力读,提问: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反复的表现手法)c.播放视频片段。d.学生齐读。②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件出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a.提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b.明确: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黑暗,迎来了光明。[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紧扣课后思考题,教给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用关键词作批注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回读课文,迁移运用学法,自主批注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板块四]口语表达,复述场面1.教师引导:挑选课文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现场报道场面状况。2.小组内练说。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指名学生解说。[设计意图]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设计】7开国大典【教学后记】8*灯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2.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情、行为,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1.动情述说:每当夕阳西下,夜幕悄然降临时,划破黑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便是灯光。灯光下,人们散步休闲;灯光下,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看书写字;灯光下,人们快乐歌唱……今天,我们同作家王愿坚一起,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动人故事。(板书课文题目:灯光)2.介绍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曾任报社编辑42,和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闪闪的红星》电影编剧之一。[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灯光导入课文,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简介作者经历,为学习革命题材的课文作铺垫。[板块二]自读课文,梳理脉络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交流。预设:课文主要讲战斗前郝副营长划火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书,战斗中点燃书本为战士们找突破口,却因此英勇牺牲的事。3.梳理顺序。(1)引导:这是一篇写往事的回忆性文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预设:现实(1~2)→回忆(3~11)→现实(12)(2)浏览课文,说说作者的回忆是以什么为线索的。预设:整篇课文以“灯光”为线索来写,以“灯光”引起回忆,再回到“灯光”,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首尾呼应。(3)文中哪句话反复出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确:“多好啊!”这句话也是这篇回忆性文章的线索。4.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章中写到“灯光”和“火光”的句子。(交流反馈:天安门广场上温暖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设计意图]文本的阅读,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尤其是略读课文,要让学生第一时间去直面文本。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寻找文章的线索,概括主要内容,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板块三]研读“灯光”,感悟深意1.自读思考:读一读课文中描写“灯光”和“火光”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灯光”和“火光”的?2.研读:书上插图中的灯光。(1)指导读句子。课件出示: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深思着。“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2)引导想象:郝副营长在默默地深思着什么?①预设: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在电灯下读书。②预设:孩子们都能读书,有文化。③预设:有电灯的生活是多么美好的生活……(3)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郝副营长的语言,学生读其余部分。引导:“多好啊!”从这两处对灯光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郝副营长崇高而伟大的理想)(4)小结: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代表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板书:一点灯光一段憧憬)3.研读:战场上微弱的火光。(1)指名朗读第9、10自然段。(2)想象画面:读这两个自然段,你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①预设:郝副营长点燃了书;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②预设: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板书:一星火光)(3)小组讨论:你觉得这是一星什么样的火光?试着说说理由。①预设:这是一星胜利的火光,是郝副营长的壮举换来的胜利。②预设:这是一星生命的火光,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会鼓舞我们珍惜生活。43,(4)指导朗读:读出郝副营长为了给部队寻找突破口,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壮举。(板书:一个壮举)4.讨论:三者之间的联系。(1)出示阅读提示: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2)小组讨论。(3)预设:插图上的灯光是郝副营长和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革命理想,而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是指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是战场上那微弱的火光架起连通两者之间的桥梁,而这桥梁是千千万万的战士用生命铸就的。5.提问: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预设: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都与题目“灯光”相关,“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体会“理想—奋斗—现实”都与课文题目“灯光”有联系,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也体悟到文章表达方法的巧妙。【板书设计】8*灯光【教学后记】9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体会邱少云的精神。2.能领悟环境描写和邱少云英勇行为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能领悟环境描写和邱少云英勇行为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邱少云图片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中华民族英雄辈出,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你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学生齐答:邱少云。师:谁能讲一讲邱少云的事迹?教师补充背景资料:1952年10月11日,抗美援朝中,朝鲜391高地反击战前夜,邱少云随部队潜伏,以待次日傍晚配合大部队进攻。2.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师:李元兴记录了他所目睹的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最后英勇牺牲的事迹。现在我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缅怀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对话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师生近距离地接触文本,感受邱少44,云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同时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学生默读后,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感觉邱少云是一个怎样的人?2.交流反馈,整理提取。3.教师小结。(1)课文主要写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争中,“我”和邱少云在连队执行潜伏任务,通过“我”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活动,记叙了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烈痛苦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本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邱少云是个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年轻的伟大战士。[板块三]研读语段,品悟写法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同桌互学: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地方。(1)聚焦“面”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晒干了我们身上的寒霜,早上冻麻了的腿也开始暖和起来。我发现这条干涸的小山沟并不十分隐蔽。我们离敌人太近了,前面几十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听得见。可以想见,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①学生交流反馈,谈感受。预设:描写邱少云和战友们在执行任务时的环境就是一个面,表明执行任务时环境相当恶劣且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暴露自己。②指导朗读环境描写的场面,读出环境的险恶及危险。(2)聚焦“点”,关注写法。①指名读第12、13自然段,比较两者的异同。内容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第12自然段第13自然段a.小组讨论,发现异同。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不同之处:第12自然段抓住了“我”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烘托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危险处境和“我”的痛苦心情。第13自然段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邱少云的人物特点。b.小结。(出示课件)特写镜头,就是“点”的描写,不仅要关注整个活动场景,更要注意“主要人物”的表现,可以通过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来展现。②重点批注,体会英雄气概。a.学生自读第12、13自然段,圈画出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独立批注自己的体会。b.交流反馈。预设1:“心紧缩着”体会到“我”紧张的心情。预设2:“不敢”“不忍”“忍不住”等体会到复杂的心情。预设3:“纹丝不动”直接表现出邱少云英勇顽强的意志力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c.朗读指导:通过抓关键词读出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小组合作分别读“点”和“面”的描写。2.小组交流,总结写法。预设:如课文通过点面结合,多点罗列的描写方法,描写战士们潜伏的山沟环境,这是场面描写中的面;描写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的纹丝不动,这是对个体的聚焦,是场面描写中的一个点;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聚焦典型,也是场面描写中的一个点。对于“点”的描写,可45,以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来展现。[设计意图]在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了解了多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方法描写场面,深化认识点面结合的写法。[板块四]朗读全文,领悟写法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学完本课,把你获取的关于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跟同桌交流交流。[设计意图]学习完课文后,同桌间讨论交流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9∗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后记】口语交际:演讲【教学目标】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要求写好演讲稿。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教学重难点】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要求写好演讲稿。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教学准备】准备资料:优秀演讲视频片段,演讲稿例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观看视频,明确话题1.播放优秀演讲视频。2.学生交流观看体会或感悟。3.师生交流:你演讲过吗?有什么感受?(指名交流)4.小结导入:演讲就是围绕一个话题,用讲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写演讲稿,在班上开展一次演讲活动。(板书“口语交际:演讲”)[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优秀演讲视频,回顾自身演讲的经验,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对演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板块二]确定话题,拟定题目1.选择话题。(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科学读书家乡新貌健康饮食(2)指名交流:你对上面哪个话题比较感兴趣?46,(3)拓展:除此之外,你们还有没有感兴趣的话题?预设:环保、和平、运动、旅行……2.指导拟题。(1)教师引导:在写演讲稿之前,要根据选择的话题以及演讲内容,拟定演讲的题目。你准备拟定一个什么题目?(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3)出示题目范例。课件出示:·读书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①提问:你们觉得这个题目好吗?为什么?(题目完整,观点明确)②小组交流:拟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呢?预设:题目表达的主题要具体,题目要完整,观点要鲜明。③学生修改自己的演讲题目。[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范例,搭建学习框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演讲话题,自主探究该如何拟题目,并完善演讲题目。[板块三]梳理方法,写演讲稿1.教师介绍:这是一位同学围绕“读书”这个话题写的一篇演讲稿,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我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也可以漫步于塞外广阔的草原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欣赏那动人且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还可以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般壮阔的景象。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的倾听!2.引导交流:你们觉得这篇演讲稿怎么样?能说服你吗?为什么?(1)指名交流。(2)提问:什么样的演讲稿才有说服力呢?课件出示:·观点要鲜明。·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3.学生根据自拟题目,试写演讲稿。[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例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写演讲稿的方法和要求,并迁移运用试写演讲稿,为后面的演讲打好基础。[板块四]练习演讲,互动评价1.教师引导:同学们的演讲稿写完了,怎样讲才有感染力呢?请听听小伙伴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2.学生自主练习。3.组内练习演讲,填写评价表。课件出示:演讲者:演讲题目:评价标准得几颗星我的建议47,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4.小组推荐代表全班展示。教师引导评价:你觉得他的演讲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你有什么建议?5.观众评审团评议,评选“最佳演说家”。6.教师点评,评价颁奖。[设计意图]通过“个人练讲—小组试讲—全班展示”的学习过程,借助“小贴士”的提示,引导学生学习演讲的技巧,通过师生多个回合的评议,不断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板书设计】口语交际:演讲写好:观点鲜明选材合适引用生动讲好:语气适当姿态大方强调要点【教学后记】习作:多彩的活动【教学目标】1.写清楚活动过程,将重点部分写具体。2.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既关注整个场景,又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3.写出活动中的体会。【教学重难点】1.写清楚活动过程,将重点部分写具体。2.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既关注整个场景,又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写清楚活动过程,将重点部分写具体。2.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既关注整个场景,又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3.写出活动中的体会。【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1.展示图片,唤起回忆。导入:(课件出示一组学生活动的图片)大家看看这些图片,是不是很眼熟?这几张图片中大家笑得可真开心,而这一张图片中大家的表情看起来可真严肃。再看看这张,这位哭得稀里哗啦的同学又是谁呀?看着这些图片,老师仿佛又回到了参加这些多彩活动的那一刻,你们呢?2.叙说多彩,导入主题。(1)小组交流:生活中的哪些活动让你印象深刻?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和同学交流。48,(2)指名交流。(3)小结板书:活动是多彩的、丰富的,我们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来写。(板书:多彩的活动)[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图片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习作思路,积累习作素材。[板块二]回顾活动,理清过程1.回顾记录: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参加活动的那一天,按思维导图,回顾活动的过程。2.小组交流:依照上图有序交流活动的过程。(板书:过程清楚)3.述说体会:一次活动想要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除了要写清楚活动的过程,还要写清楚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板书:活动体会)(1)预设:有让我们得到锻炼的……(2)预设:有让我们收获友谊的……(3)预设:还有让我们感受到集体温暖的……4.引导讨论:你觉得自己的活动体会可以在什么时候写?5.教师小结:在活动的过程中,只要自己有所感受,不论是活动前、活动中,还是活动后,都可以写。[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搭建习作支架,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明确“写什么”,了解“写感受”的方法,降低了习作难度。[板块三]搭建支架,学写场面1.选取精彩场面。(1)教师引导:在这次活动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2)填写思维导图,列举场面。(3)选取场面,说一说你最想把哪个活动场面写下来。2.学习场面描写。(1)回顾课文:出示课文《开国大典》阅兵式的部分,提问:你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吗?(2)师生交流: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的那种整齐威武和人民群众欢喜激动的场景,这是“面”的描写;用细节去展示各个方阵的风采,这是“点”的描写;这部分既关注了整个场景,也关注了个体方阵的表现,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3)例文对比,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①自读比较:自己读读例文1和例文2,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例文一:49,课件出示:星期三下午,我们年级在操场上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嘟”的一声,比赛开始啦!我们都看着绳子中间的红标左右移动。同学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劲,拼命地往后拉绳子。老师在不停地为我们加油,啦啦队的同学也在大声地喊着“三班加油!”最后大家齐心协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红标终于一点一点地向我们班接近。我们赢啦!大家都欢呼起来。出示例文二:课件出示:星期三下午,天空就像水洗过一样,碧蓝碧蓝的,万里无云。太阳照在我们的身上,暖暖的。伴随着振奋人心的《运动员进行曲》,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到了操场。同学们摩拳擦掌,都在等待着拔河比赛的开始。…………“嘟”的一声,比赛开始啦!操场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加油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那左右移动的红标,牵动着大家的心。我们班的“小胖”李嘉诚紧紧地抓住麻绳,他闭着眼睛,似乎使出了吃奶的劲,身子拼命地往后仰,小步小步地往后退。平时我老嘲笑他胖,现在看到他那么努力的样子,我竟然开始崇拜他了。然而那调皮的红标却总是不听话,眼看接近我们班了,一会儿又移到了二班那边去了,一点儿也不可怜我们班那群脸都憋“熟”了的同学。老师在不停地为我们加油:“重心压低,往后倒,拉过来了,拉过来了,再加把劲,我们就赢了。”比赛场上,各种各样的声音震耳欲聋。啦啦队里有的同学举着班牌边跳边叫,她们好像比拔河的同学还紧张呢!那整齐的“三班加油”“三班必胜”的欢呼声特别响亮,点燃了大家心中不服输的火焰。大家齐心协力,用尽全身的力气,那调皮的红标这下可不能任性了,乖乖地听我们三班的指挥,一点一点地向我们班接近。期待已久的哨声终于响了,随之响起的是我们班同学那此起彼伏的欢呼声。②交流汇报:例文2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活动场面精彩生动。③圈画分享:圈出例文2中写“面”和“点”的句子,想一想:写“面”的时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写了哪几个“点”?④小组讨论:怎样把“点”和“面”结合起来?(4)教师小结:在写活动场面的时候,可以先写当时的环境,同时也要关注整个活动的场景,还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3.学习场面描写。(1)试填表格:在你选择的活动场面中,也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去写。把你想要写的内容简单地填写在下表里。课件出示:“面”的描写(整个场景)(细节描写1)“点”的描写(细节描写2)(2)汇报交流:把你写的内容串起来,读给老师或者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然后互相评一评有没有用上点面结合的写法。[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写,先让学生回顾课文点面结合的习作方法,然后借助两篇习作例文,在对比阅读中进一步感悟点面结合的写法,并运用方法,拟定提纲,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一难题。[板块四]运用方法,撰写初稿1.友情提示:请同学们把你最难忘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尤其要写清楚活动中的精彩场面!课件出示:习作要求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50,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在学生动笔撰写初稿之前,提示学生再次关注本次习作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在有目标的前提下进行习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板书设计】习作:多彩的活动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习作,能参与习作点评。2.能根据同学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过程[板块一]明确要求,指导评价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选择了一次自己参加的活动,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了活动过程。这节课,我们依据本次习作的三点要求来进行评议。(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习作评价单写清楚活动过程,重点写了印象深刻的部分。写活动的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活动中的体会。(2)学生对照习作评价单,自读自评。2.交流习作。(1)指名朗读习作。(2)引导评议:活动的过程写清楚了吗?在写活动场面时有“点”有“面”,做到点面结合了吗?活动的感受真实自然吗?[设计意图]依照本次习作要求,制订习作评价单,让学生自读自评、互读互评,体现“一课一得”,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落地。[板块二]互读互评,尝试修改1.同桌互读互议。2.根据同桌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3.再读再评:同桌之间再次互读修改稿,评议修改稿,重点关注点面结合的部分。[设计意图]“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习作是改出来的。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二次习作,培养学生的习作修改意识,提高习作质量。[板块三]创设情境,展示交流1.创设情境:班上要进行“多彩的活动”习作展示,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习作都要进行展示,哪些同学的习作会入选呢?我们要进行一次公开的选拔。2.出示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指名朗读,师生点评,发现进步之处,确定入选作品。3.教师采访习作入选的小作者,谈谈入选感受。4.优秀作品展示。[设计意图]创设交流情境,构建互动平台,重视对学生习作过程的评价,做到多元评价、智51,慧共享,使学生更能获得成就感。【板书设计】习作:多彩的活动过程清楚点面结合感受真实【教学后记】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妙处。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4.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5.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教学重难点】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妙处。【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妙处。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课文,梳理写法1.课文回顾。(1)出示课文场面描写片段。课件出示: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2)学生自读,思考:两个片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在写场面时,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52,(3)提问:这两个片段是如何通过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4)出示“交流平台”第1自然段内容,全班齐读。2.拓展交流。(1)在平时的阅读中,你是否也读到过这样的场面描写?(学生交流)①展示典型片段。②引导交流:这个片段从整体上是怎么写的?写了哪几个“点”?(2)在自己的习作中,你是怎样写场面的?和同学交流。指名交流,出示习作例文,师生评价。3.教师小结: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利于我们把场面描写得更吸引人。(板书:点面结合印象深刻)[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典型的场面描写,引导学生感悟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及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到平时的阅读及习作,加深对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的认识。[板块二]发现规律,学习表达1.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例句)(1)自由读句子。引导:请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运用了反复的写法)(2)出示对比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课件出示: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乐曲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①男女生对读。提问: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预设:第一个例子中的两个“只听见”,突出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乐曲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第二个例子中的两个“是那么”,强调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②小结:反复的写法可以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使表达的感情更鲜明,语言更有感染力。(板书:用语反复增强感染力)(3)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课件出示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1)学生自读句子,提示:注意提示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指名交流自己的发现。预设:写人物说话时,没有用“说”来表达。(3)提问:这几个句子是怎么表达“说”这个意思的?预设:前两个句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后面两个句子不用这样的词语,也能表达“说”的意思。(课件出示教材中泡泡框里的内容)(4)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更丰富、多样,避免了单调、枯燥)(5)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奥妙,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板书设计】53,语文园地点面结合用语反复多样表达第2课时【课时目标】1.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2.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作品,练习书写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写作品展览,向大家展示自己优秀的书写作品。你愿意参加吗?2.引导观察: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书写作品,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课件出示竖式《游子吟》和横式《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预设: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左往右写,署名在右下角。3.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写好一幅作品呢?(1)指名交流。(2)齐读教材上的“书写提示”。课件出示: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字体规范。自我检视,不断提高。4.练写作品:选择一首诗竖着写,或选择一段话横着写,做到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5.自我检视:学生根据书写要求进行自我检视。6.评价展示。(1)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在班上展示。(2)评选“小小书写家”。[设计意图]创设活动情境,借助两幅书写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要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书写中去,帮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和自我检视的习惯。[板块二]读读背背,积累名言1.学生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的句子。2.想一想:这些句子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词语?预设: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忧国忧民。3.理解意思:你们能说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吗?4.交流汇报。(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2)“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意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3)“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尽管自己地位低下,但是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引导:“位卑未敢忘忧国”是陆游爱国精神的写照,由此你联想到了陆游的哪首诗?(出示《示儿》,全班齐读)5.引导发现:这3句名言警句都与什么有关?(爱国精神)6.学生交流:这些句子让你想到了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些人物?说说理由。(学生自由交流)7.背诵摘抄。[设计意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把名言与学生学过的成语、古54,诗、本单元课文相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板书设计】语文园地【教学后记】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了《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如何有目的地阅读;《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四则阅读材料各具特点,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7个字,会写38个词语。语言积累◎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5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理解◎了解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书面表达◎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分享习作心得和体会。10竹节人【教学目标】1.会写“凛、疙”等15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凛、疙”等15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2.快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尝试根据阅读任务有目的地阅读。【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明确单元要素。(1)观察:课件出示第三单元篇章页,看看插图画了些什么,自由读上面的文字,说说你对杨绛女士说的“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的理解。(2)教师小结:读书好比到作者家串门,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翻开书本,就闯进了大门。经常去书里“串门儿”,可以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3)推想:本单元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关于阅读和习作的要求?(指名读)课件出示: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2.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家范锡林爷爷家“串门儿”,尝试着有目的地去阅读吧!(板书:竹节人)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语,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目的地阅读。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使学生对本单元整体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使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初读课文。请认真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偷偷玩竹节人的情56,景。)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威风凛凛疙瘩疲倦呆头呆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得意扬扬弄巧成拙大步流星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1)学生读词语,相机正音。(2)教师引导:仔细看看这三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交流。第一组词语与描写竹节人这一玩具有关,第二组词语与玩竹节人的技艺和心理有关,第三组词语与描写老师的动作和神态有关。[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分类呈现,将字词教学和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语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疙、瘩、裁、屉”。(1)课件出示生字“疙、瘩、裁、屉”。课件出示:疙瘩裁屉(2)引导观察:“疙、瘩、屉”都是左上包围的字,撇要写得舒展,被包围部分要写得较紧凑。“裁”是右上包围的字,下面要写得紧凑,左下角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要变为点。(3)教师示范,学生练写。4.梳理文章层次。(1)引导思考: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竹节人”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学生交流。(3)小结:文章分别写了“我们”怎样制作竹节人,怎样玩竹节人,以及老师与竹节人之间的故事。(板书: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老师与竹节人之间的故事)[设计意图]学习“有目的地阅读”,一定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之上的。本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为后续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打好基础。[板块三]体会乐趣,感知策略1.课件出示读前提示,明确本课要完成的任务。课件出示: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2.交流方法:要完成第二个任务,我们该怎么阅读?过渡:五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现在我们也带着问题去完成任务二吧!(画出文中表现“我们”玩竹节人心情的语句)课件出示: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在课本上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本环节意在以学生已掌握的阅读策略为基础,用“带着问题去阅读”“作批注”这两种阅读策略,为学生架起从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3.自主学习,探寻方法。(1)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2)(课件出示交流要求)小组交流。课件出示:57,我关注的内容是竹节人的名号,最感兴趣的句子是“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读相关句子),我体会到的乐趣是这些名号真神气,真有意思。对这个内容,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是:他们能想出这么多不同的名号,平时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相关的故事吧。4.汇报交流,体会乐趣。(1)预设:交流课文中有关做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课件出示: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①引导思考:“我”真的把毛笔弄丢了吗?“我”的毛笔去哪儿了?卖毛笔的老头为什么生意特别好?(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毛笔是用竹子做的,竹子是做竹节人的材料,“我”的毛笔不是弄丢了,而是拿去做竹节人了,老头生意好的原因是大家都去买毛笔做竹节人了。这说明竹节人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我们”从中获得了乐趣。②感受乐趣:“丢”了的毛笔和买来的毛笔都做了什么?(做竹节人)教师:看来大家都迷上了玩竹节人。(2)预设:交流玩竹节人的乐趣。学生按“交流要求”中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进行归纳总结。课件出示:玩竹节人的“战场”很有趣。竹节人的样子很有趣。竹节人的装饰很有趣。下课时玩竹节人很有趣。课上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很有趣。老师玩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很有趣。5.品读语言,体会乐趣。过渡:从范锡林爷爷描写制作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文字中,我们都感受到了许多乐趣,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这些好玩的文字,体会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吧!(1)预设:感受竹节人“战场”的有趣。课件出示: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破课桌,俨然一个剑拔弩张的古战场。①学生交流有趣的地方。②教师指导朗读。课桌上的裂缝就像黄河长江,这样破旧的课桌反而成了剑拔弩张的古战场,多么有意思呀。(指名读句子)(2)预设:感受下课时玩竹节人的有趣。课件出示: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①学生交流写得有趣的地方。②引导思考:“一圈”“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说明了什么?(玩竹节人真有趣,竹节人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③引导想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什么样的状况下他们才会“跺脚”?又是哪一种情况引来他们的“拍手”?他们“咋咋呼呼”时大概会说些什么?④指导朗读:瞧,下课了,大家玩得多痴迷,多投入啊!(指名读出痴迷的感受)(3)预设:感受老师玩竹节人的有趣。课件出示: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58,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①引导思考: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有趣?(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说一说你的想法。②指导朗读:老师竟然也玩得那么入迷,竹节人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请带着这种感情读句子。(指名读句子)[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引导学生感受“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时,引导学生学习对应的方法——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后,抓关键词句,体会竹节人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6.总结学法。(1)引导思考:我们和范锡林爷爷一起感受到了制作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乐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发现、去感受这种乐趣的呢?(2)学生交流。(3)小结: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地读,这就是“有目的地阅读”。(板书:快速读文寻找内容细读重点)在完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一阅读任务的时候,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板书:抓住关键词句)[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在阅读实践中,感受“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初步明确什么叫“有目的地阅读”。[板块四]布置作业,巩固内化1.抄写词语。课件出示:威风凛凛疙瘩疲倦呆头呆脑冰棍别出心裁技高一筹橡皮跺脚大步流星颓然暴露无遗沮丧抽屉念念有词忘乎所以心满意足2.根据课文中的介绍,尝试制作竹节人。第2课时【课时目标】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方法,温故知新1.回顾方法: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竹节人”,为了体会到竹节人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我们是怎么读课文的呢?(学生回答)2.教师小结:像这样,带着一定的阅读目的,去关注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并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就叫“有目的地阅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种方法去读课文。[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方法,强化学生对“有目的地阅读”的认识,为后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铺垫。[板块二]自主学习,完成任务1.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学前提示中的任务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三,带着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有目的地阅读”活动。2.探究方法。(1)思考:我们完成这两个任务时,要关注哪些内容?采用什么阅读方法呢?请完成学习单(一)。学习单(一)任务关注内容阅读方法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第3~7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第8~23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第24~29自然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段果(教师相机归纳)59,(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3.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三。(1)明确任务: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这两个任务,老师给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两个表格,我们一起来填一填。下面,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表格。学习单(二)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材料:毛笔杆、纳鞋底的线所需材料和工具工具:锯条、钻孔工具第一步: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当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第二步:在步骤一锯成的毛笔杆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制作步骤第三步:继续锯八截短的毛笔杆做四肢。第四步:用纳鞋底的线穿起来。锯毛笔杆时,长短尺寸要量好,注意不要锯偏,更不能把毛笔杆锯注意事项崩裂;钻孔时,位置要适当,力度也要适中,不要把孔钻得太大。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将鞋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基本玩法就舞动起来。把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分别操纵下面的鞋线,竹节人就能互相搏玩法斗了。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给竹节人配“兵器”;可以给竹节人起特别玩法名号,再刻上字;还可以用橡皮雕成脑袋给竹节人粘上,再做一套纸盔甲;甚至可以一边玩一边解说。(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与任务一对应的表格。(3)教师:刚才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了任务一,理清了怎样制作和玩竹节人。接下来,请大家看学习单(三),和老师一起来完成任务三。学习单(三)讲讲老师的故事起因“我们”上课时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了经过老师没收了“我们”的玩具结果下课后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痴迷地玩竹节人(4)师生合作完成与任务三对应的表格。4.全班交流分享。(1)预设: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①分享:请一小组同学介绍竹节人制作指南。②交流:全班同学对介绍过程中不清楚的细节进行提问。③展示:请一小组同学介绍竹节人的玩法并现场演示。④引导思考:你是如何完成这个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的表格的?(板书:提取关键信息)⑤观看视频: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在材料的选择和做法上也有了改进,我们一起到竹节人制作的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竹节人制作的视频)⑥对比学习,体会方法。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一和学习任务二,想一想:我们在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时,关注的内容和运用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设计意图]提出“你是如何完成这个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的表格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接下来通过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关注制作竹节人和玩竹节人这两部分的内容,但任务一重点关注的是“怎么做、怎么玩”,而任务二重点关注的是描写“做”和“玩”的有趣的语句。这里既是对“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的总结,又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目的不同,提取的信息不一样,选择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2)预设:讲讲老师的故事。①小组同学根据所填表格讲述老师的故事。60,②引导思考:你们组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呢?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板书:梳理故事情节)③提问:如何将这个故事讲得生动有趣?④预设:这部分内容最有趣的是老师的态度变化和“我们”的心情变化,阅读时要关注这一部分的内容。⑤教师引导:让我们再读课文,关注与任务三相关的内容,把故事讲生动。⑥学生再次有目的地阅读,关注重点语段,将故事讲生动。[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带着任务去关注文章中的相关内容,表格提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讲故事要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但教师的教学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用“如何将这个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这一任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相关的阅读经验,关注重点语段,再次展开阅读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层层深入的效果。[板块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1.思考: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我们该怎样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呢?2.学生交流。3.引导:学习小伙伴们也在交流他们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课件出示交流内容并播放录音)课件出示:4.教师总结:在“有目的地阅读”中,我们可以根据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寻找相关的内容,细读重点内容,完成任务。[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实践后,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最后播放学习小伙伴们的交流音频,使学生对“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印象更加明晰。【板书设计】9竹节人【教学后记】61,11宇宙生命之谜【教学目标】1.会写“谜、尚”等12个字,会写“发达、理论”等21个词语。2.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谜、尚”等12个字,会写“发达、理论”等21个词语。2.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尝试有目的地阅读。【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温习,导入新课1.回顾策略。作家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上节课,我们到《竹节人》里串了门儿,关于“有目的地阅读”,你有哪些收获呢?(板书:有目的地阅读)2.揭示课文题目。让我们带着上节课的收获,一起到《宇宙生命之谜》里去串门儿,继续学习“有目的地阅读”,一起读课文题目。[设计意图]由单元篇章页杨绛先生说的话,自然导入策略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的学习。策略的习得是一个经历反复实践的过程,刚上课时,对课文《竹节人》中习得的策略进行简单回顾,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朗读课文。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发达理论类似猜测起源适当氧气提供能源昼夜神秘观测拍摄斑点枯萎干燥沙漠磁场因素考察培养(1)读准字音。(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3.指导书写“谜”“倾”“斑”等几个字。课件出示:谜倾斑(1)观察:看一看这三个字,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教师指导。①结构:“谜”“倾”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的部件本身就是一个合体字,要注意留出足够的位置。②笔画:“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中间的“文”最后一笔要变成点。(3)学生练写。4.梳理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5.学生默读、勾画、概括。62,6.全班交流。第1自然段: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第2自然段: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第3自然段:天体上有生命存在必备四个条件。第4自然段:水星等六大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第5自然段: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第6自然段:探测器对火星的观测推翻了人们的猜测。第7自然段: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第8自然段:在探测器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第9自然段:陨石上的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第10自然段: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设计意图]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而综合整理,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为后面有目的地阅读奠定基础。[板块三]明确目的,自主学习1.明确目的。这篇课文前面也有段导语,看看这位同学读《宇宙生命之谜》的目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问题。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2.揭示:这位同学的阅读目的是探究“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3.引导思考: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阅读目的,接下来你会怎样阅读?4.自主学习。(1)要求:我们也和学习小伙伴一样,带着这个阅读目的来读这篇文章。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任务之后,你详细阅读了哪些内容?跳过了哪些内容?详细阅读的部分,为了达到阅读目的,你采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将阅读方法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在阅读中,读到了可能不太准确的信息,你打算怎么处理?(2)学生独立阅读。5.小组交流阅读方法。课件出示:交流提示明确阅读任务之后,我详细阅读的内容是第3、4、5、6、7、8自然段,跳过的内容是第1、2、9、10自然段。详细阅读的部分,为了达到阅读目的,在读第3自然段时,我采用的阅读方法是圈画关键词。在阅读中,读到了可能不太准确的信息,我的处理方法是进一步去查找资料。[设计意图]阅读策略要遵循从模仿到发现的历程,经历了低、中年级的学习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可以开始独立地选择和运用较为熟悉的阅读策略,所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再在亲历的过程中建立阅读策略。[板块四]布置作业,巩固内化抄写词语。课件出示:发达理论类似猜测起源适当氧气提供能源昼夜神秘观测拍摄斑点枯萎干燥沙漠磁场因素考察培养第2课时63,【课时目标】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比较,发现方法1.引导交流。(1)提问: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预设:发现第1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不大,很快就跳过去了,而第3~8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进行了细读。(据学生交流,出示课后习题一的第一个提示)课件出示:浏览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会仔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有的段落和我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就不需要细读。(2)提问: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用了哪些方法?选择一种方法,具体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你获得了哪些信息。①浏览。首先运用浏览的方法,发现第1自然段与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不大,很快就跳过去了,而第3~8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进行了细读。相机点拨:浏览可以提高阅读速度,省下时间细读与阅读目的关联性强的内容。②寻找中心句的方法。如我在阅读第2自然段时运用了这一方法,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就是“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寻找到了中心句,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抓住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判断该段是否与问题相关。③圈出关键词的方法。如我在阅读第3自然段时运用了这一方法,通过圈画出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这四个关键词,理清了生命存在的条件。相机点拨:关键词之外的部分,都是用来说明关键词的,专业性较强,读读即可,不必细究。④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如第4自然段讲了六大行星的状况,通过归纳,可以提取出关键信息:水星、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温度太低,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2.对比旁批。思考:读一读本课旁批和课后习题提到的方法,想想哪些是你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1)学生细读旁批和课后习题,同桌交流,全班交流。(2)预设:我和旁批用了相同的方法,如勾画中心句、画出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方法。我没有想到的方法,如查找资料。出示课后习题一的第二个提示。课件出示:查找资料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3)尝试运用。我们对书上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判断,想一想:哪些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来完善的?预设:课文提到的最新证据是1975年的,那么,从1975年到现在,又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查找资料,以求更好地达成阅读目的。3.梳理方法。(1)引导思考: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在阅读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2)小结:带着阅读目的去读文章时,首先通过浏览找到需要细读的内容,过滤一些跟阅读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细读与问题有关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寻找中心句、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查找资料等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目的。64,[设计意图]课文中的旁批是一个熟练阅读者以学习小伙伴的身份呈现阅读思考的过程,提示学习者实现阅读目的的多种阅读方法。在学生亲历了阅读实践之后,指导他们结合旁批找到差距,从而引导他们在策略运用上从单一走向综合。[板块二]调整阅读,总结方法1.调整阅读。(1)再次阅读,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找到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2)小组交流,梳理“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小组一人记录要点,指派一人在全班交流。(3)全班交流。2.方法小结:“有目的地阅读”,需要我们在阅读前明确目的,选择方法;阅读中,带着目的,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不断调整阅读的速度和策略;阅读后,根据目的梳理问题的答案。(板书:根据目的梳理答案)[设计意图]学习旁批之后,指导学生完整体验一个熟练阅读者的阅读过程,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来达成自己的阅读目的,在阅读实践中内化方法。[板块三]独立练习,灵活运用1.明确任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梳理了有目的地阅读的相关阅读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运用方法探究两个问题。(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二)课件出示: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2.自主学习。(1)选择一个问题,自主探究,在相应的段落旁用关键词写下阅读时的做法。(2)小组内交流阅读时的做法,指派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提升。(1)探究第一个问题: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①学生交流。②点拨。浏览全文,特别关注第3、4、7、8、9自然段,对于科学家判断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需要用到圈画关键词的方法;在分析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时,要用到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在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时,要用到寻找中心句和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在进一步考察其他星球是否可能存在生命时,则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之外,还要到课外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判断。③引导学生将提取的信息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完整的阐述。(2)探究第二个问题: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①学生交流阅读方法:首先浏览,寻找和火星相关的片段;然后细读,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最后根据已有的信息推测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并在课余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这个阅读任务。②交流:你认为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请运用你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阐述。4.教师总结。65,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逐渐养成这样一个读书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将旁批中提供的阅读策略在学生头脑中内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逐步成为熟练的阅读者。【板书设计】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后记】12*故宫博物院【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的设计。3.对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组合,并搜集相关资料,游览时进行讲解。【教学重难点】1.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的设计。2.对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组合,并搜集相关资料,游览时进行讲解。【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在我们的首都北京,有一座古老的皇城,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里面珍藏着无数稀世珍宝。它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宫——故宫。(课件出示教材中和网上查找的故宫图片)2.交流: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呢?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1课《故宫博物院》。[设计意图]出示故宫图片,解说故宫的重要地位,营造氛围,拉近学生和学习材料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故宫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板块二]整体感知,明确任务1.请大家浏览课文并思考: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2.学生交流。(1)课文是由四则材料组成的,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片材料。(2)有的材料来源选自文章,有的选自网站。3.提问:默读这四则材料,说一说它们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4.学生交流。第1则材料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对故宫主体建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66,第2则材料讲述了有关太和门的故事。第3则材料介绍了故宫的地位和价值,提醒游客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参观、游览。第4则材料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用阴影标示出了目前故宫还未开放的区域。5.回顾策略。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关于“有目的地阅读”(板书:有目的地阅读),你有哪些收获呢?6.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在阅读时,要根据阅读任务筛选合适的阅读材料;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可以跳过或简略地快速阅读;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7.明确任务。这篇文章给我们布置了什么样的阅读任务呢?课件出示: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和同学交流:你会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非连续性文本,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课文形式的特别之处,初步感知文本后,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学习的阅读策略,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明晰、学习目的明确。[板块三]指导方法,完成任务1.独立思考: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目的,你会怎样阅读?完成学习单中“我选择的阅读材料”和“我运用的阅读方法”这两项任务。课件出示:我的阅读任务设计故宫一日游路线图选择景点作讲解我选择的阅读材料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一、材料二我运用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整合我的阅读成果画出参观路线图模拟详细讲解我这样设计/讲解的原因路线简省、不遗漏重要景点讲解更详细2.小组交流,组长记录交流要点。3.组长代表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相机点拨。(1)第一个任务。①选择的阅读材料是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重点关注材料一。阅读材料一,需要细读第二、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和第四部分只需要大致浏览一下。②阅读时运用的方法:要抓住关键词来规划路线。③思考:哪些是设计参观路线时的关键信息呢?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材料一中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方位词和表示具体位置的词语(板书:游览顺序的词语、方位词和表示具体位置的词语),就是设计路线的关键词。通过阅读材料三、材料四,要把握的主要信息——不逆行,不到未开放的区域去参观。(2)第二个任务。①选择的阅读材料是材料一和材料二。②提问: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最希望别人向你介绍景点的哪些方面?③引导思考:如果要把太和殿介绍得清楚、有趣,应该怎样阅读材料?怎样讲解?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阅读材料时要找出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将提取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介绍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位置—样貌—作用—故事传说。(板书:位置—样貌—作用—故事传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讲解层次清晰、内容有趣。4.自主学习。带着阅读目的,细读相关内容,运用方法完成学习单中“我的阅读成果”和“我这样设计/讲解的原因”这两项分任务。[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两个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给予提示,为学生在有目的地阅读时,提供语言支架,这样学生完成任务时有章可循。67,[板块四]展示汇报,交流过程1.小组交流。(1)明确交流要求。请大家根据交流提示,在小组内进行成果的展示汇报。课件出示:交流提示每个人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画的参观路线图,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他同学评价参观路线图设计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需要怎么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什么。课件出示:将小组成员当作自己的家人,模拟向他们作一次详细讲解。其他同学随机提问,小组同学尽量予以回答。(2)小组内交流,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和帮助。①汇报交流第一个阅读任务。预设:有的同学设计的路线与故宫规定冲突,会给其他游客游览带来影响;有的同学设计的路线过于复杂,往返步行的路程过长,导致一天不能走完所要参观的景点;有的同学设计的路线不够完备,遗漏了重要景点。点拨:在评价时,引导学生能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对同学设计的路线图作出自己的判断,并给予合理的建议。②汇报交流第二个阅读任务。预设:有的同学向家人介绍的是御花园,从课文中提取了介绍御花园位置、样子和作用的关键信息,但因为课文中没有御花园动人故事的介绍,所以未能介绍。点拨:如果我们想知道御花园里曾经发生过哪些动人的故事,可以怎么办呢?预设: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要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将可能用到的资料增补到自己的阅读成果中来。老师这里有个小锦囊,请打开看看,它或许能帮助你们更好地介绍故宫的景点。御花园连理柏的故事御花园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这些古树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神态各异,蔚为奇观,尤其是那棵连理柏,更为别致雅观,犹如一对连体孪生兄弟,下面天成拱门,人们可在其间穿行,因而深得众游客的喜爱,很多人来御花园参观,都会专门和它留影纪念。相传天一门内的那棵连理柏为清乾隆年间种植,也是御花园中唯一的连理柏,属于二级保护古树。它由两株古柏组成,其双柏的主干正巧跨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双干相对倾斜生长,上部相交缠绕在一起,而且相交的部位里面的木质已融为一体,成为一棵树。很多人会非常疑惑:这种连理柏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是天然形成的吗?连理柏可以天然形成:连理柏由两棵树组成,只是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两棵树非常接近,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树皮被磨掉了,渐渐地就会长在一起,或者地下的根交叉长在一起,由此形成天然的连理柏。九龙壁的故事当初清朝在建造这座九龙壁时,就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整座九龙壁都是用琉璃制作而成,要知道本来有很小的一块这样的材料就已经非常珍贵了,而制作九龙壁那就更是奢侈。在建造时,材料也是有限的,结果有一个工匠在某一个步骤出了差错,导致一部分材料损坏。这可就坏事了,要是被皇帝知道,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导致工期延误,甚至是工程失败,搞不好是要被治罪的,好在这个工匠非常聪明,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造假。他在慌乱中找到了一块金丝楠木,进行修整之后,用上好的颜料给这块木头上了色。要知道这种木头本身就是不易腐朽的,再加上工匠的技术不错,所以在上了色之后,和真的几乎是一样的。在九龙壁完成之后,乾隆皇帝自然来看了这个作品,不过当时的这点瑕疵隐藏得还是非常好的,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出来,乾隆看后,感觉非常不错,也没有发现这条龙哪里不一样。就这68,样,这个工匠非常幸运地躲过了一劫。这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这条龙腹部颜色有些不一样的原因。尽管看起来有些不一样,但整体上还是非常精美的,可想而知,当时这个工匠的技艺有多么高。2.全班交流。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3.小结:我们祖国有着壮丽的河山,有着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当我们阅读文字材料时,要带着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选用适当的阅读方法来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课后,请大家读读《西湖》这篇文章,运用我们在这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去完成文末的阅读任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根据学习任务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学习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梳理、概括,并在交流环节对他人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细化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语言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板书设计】11*故宫博物院任务一:游览顺序的词语、方位词和表示具体位置的词语——有目的地阅读任务二:位置—样貌—作用—故事传说选择合适的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教学后记】习作: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学目标】1.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教学重难点】1.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2.在叙事中融入真情实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围绕习作要求,补充题目,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2.学习运用“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方法写出自己的美好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探究“美好观点”,确定写作素材1.谈话导入,激发联想。一条河,因为有了青草、绿树、野花的点缀,变得更加美丽多姿;一座山,因为有了蓝天白云的映衬,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各种美好的事物而变得更美好。想一想: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2.出示课件,发散思维。课件出示:习作:_____让生活更美好69,点拨:看一看习作要求中的提示,想一想:哪些事物让生活更美好呢?你获得了哪些新的启发呢?3.全班交流,感受美好。4.教师梳理,提炼素材。(1)我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如读书、集邮、唱歌、看电影、运动健身等。(2)我们家庭的日常生活,如家庭聚会、全家旅行、亲子活动等。(3)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如参加了自己和同学最喜欢的某项活动、某个社团等。(4)我们养成的好习惯、好品格,如做事认真、诚实守信、不怕困难、善于动脑等。教师小结:前三类都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是有形的,第四类是人的习惯、品质,是无形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感受最深的素材来写。5.确定写作素材,分享美好观点。(1)示例引路。引导: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小伙伴的分享吧。(课件播放三位同学的录音)课件出示:你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现在去爷爷奶奶家可以坐高铁了,比以前快了两个小时;妈妈买菜时,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支付,非常方便、快捷。·我想到的是音乐。听听音乐,唱唱歌,会让我放松、开心。·我的答案是种花。把种子种下去,等它们发芽,看它们慢慢长大,很有成就感。(2)点拨:听了三位小伙伴的分享,你有什么发现呢?(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三位小伙伴都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感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音乐让人心情愉悦,身心放松;养花种草给人带来培育生命的成就感。做这些事让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令他们的生活更美好。(4)补充题目。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呢?请选择一种事物填写在习作题目的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份美好。(5)全班交流。学生初步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点评,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写作素材。[设计意图]“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半开放性的话题。题目中,“生活”的概念很大,“美好”的感受范围也很大。话题的选择和确定,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生活中的那些美好事物进行初步整理和有效筛选。依托教材中“习作提示”的精准导向,启发学生将美好瞬间呈现出来,将美好事物不断具象化,使选材水到渠成。[板块二]回顾精彩生活,分享美好事件分享美好事件。1.点拨:《竹节人》这篇课文里,竹节人给范锡林爷爷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和美好的体验。想一想:范锡林爷爷围绕竹节人写的哪些事让你感受到这种乐趣和美好呢?(课件出示《竹节人》原文)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范锡林爷爷通过生动描述“我们”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和老师玩竹节人的这些故事,让我们体会到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变得更美好。70,4.小组交流。当你确定了自己要分享的这个话题的时候,你想起了哪些和这个话题有关的事情呢?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这些美好的故事。5.全班交流。根据你确定的话题,谁能分享一下你心中最美好的事情?6.引导评价:这件事情是否是围绕所选的话题来说的;事情是否让你的生活受影响。[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课文《竹节人》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感知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分享美好的表达方式,进而唤醒学生心中的美好事件,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在学生交流后引导评价,使他们的表达更准确,思路更清晰。[板块三]列出写作提纲,梳理“美好”经过1.明确写作要求。(1)课件出示写作要求。课件出示:写清楚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的。它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写的时候注意把原因写具体。(2)思考:读了习作要求,你认为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呢?(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某些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详细;“它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要把想法和感受融入具体的事例当中。2.示例引路,列出提纲。(1)引导:在《竹节人》这篇课文里,范锡林爷爷是如何把老师玩竹节人这个故事写清楚的?(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上课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下课去老师办公室的窗外找竹节人—没有找到竹节人,很不高兴—看到老师在玩竹节人,很开心。教师小结: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能把事情的经过表现得更具体、更生动。(3)自主学习。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事情的过程写下来。(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如《书法让生活更美好》这篇习作,提纲上可以列出:因临帖不顺利而郁闷—得到老师指点后继续练习,有了小小进步而开心—参加书法展示受到老师鼓励而充满信心—意欲更上一层楼而更加坚定信念。教师小结:故事当中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才能体现让生活“更”美好。(5)学生修改自己的写作提纲。3.想一想:这件事为什么会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有哪些原因,哪些感受?课件出示:书写更漂亮了,学习时更有自信了;心态更宁静、沉稳;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深了……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提纲。[设计意图]再次联系课文《竹节人》,回顾作者写“老师玩竹节人”的精彩片段,理清写作思路,将单元课文的阅读与习作策略的指导紧密结合,并指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将教材资源有效整合,也能借此展现习作的完整指导过程。[板块四]根据习作提纲,尝试写出“美好”1.学生根据习作提纲,尝试写作。2.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第2课时【课时目标】1.写清楚某件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3.乐于分享习作,虚心听取他人建议,并再次修改习作。【教学过程】71,[板块一]拟定评价标准,分享习作1.谈话导入,引发思考。上节课我们根据自己所写的习作提纲,初步完成了习作。根据习作的要求,你觉得什么样的习作才是优秀的呢?2.师生共同梳理评价标准,教师相机小结。课件出示:评价单评价标准自己评价同桌评价习作是围绕自己选择的某个词语来写写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文章的描写生动,很有趣味同桌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评价标准,评价习作。(1)自评:对照评价标准,你认为你能得几颗星呢?请画一画。(2)互评:和同桌交换习作,你认为他可以得几颗星呢?对于同桌的习作,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把它写在评价单上。[设计意图]根据习作要求,师生共同梳理明确的评价标准,不仅再次加深了学生对习作要求的认识,还为评价作文作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这样便于学生通过对照发现习作中的优劣之处。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写作的乐趣,促进习作素养的提升。[板块二]梳理共性问题,点拨表达方法1.全班交流,梳理问题。(1)没有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没有把具体的原因写明白。(3)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4)习作的语言不够生动。2.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寻找修改方法。你能够帮他们解决哪个难题呢?全班讨论,教师结合学生习作相机小结。(1)解决问题一: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重点关注是否把表现事情过程的思维导图写清楚了,再根据思维导图写清事情过程。(2)解决问题二:引导学生写清事情发生的原因,为后文的展开作铺垫。(3)解决问题三:在写清事情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想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4)解决问题四:运用多种细节描写把习作中详写的部分写生动。课件出示:没有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检查思维导图没有把原因写明白——写清原因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穿插“想到的”习作的语言不够生动——细节描写过渡:为了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具体的事例中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具体的事例当中去呢?3.例文引路,点拨方法。(1)寻找让你感受深刻的语句。①点拨:在“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中,你觉得哪些语句最吸引你?72,②学生交流。学生读“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中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说感受。③教师引导:这些语言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所以吸引了你。你从同桌的作文当中捕捉到了哪些体现作者美好情感的语言呢?请把它们圈画出来。(板书:融入感情)(出示分享提示)课件出示:你从哪些语句当中感受到了作者美好的感情?用红笔圈画出来,再想一想你圈画的理由。(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①请两组同桌交流。一位同学读习作片段,另一位同学分享阅读感受。②教师随学情需要引入教材范例,相机点拨。a.预设:学生作品中有关于心理描写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示例引导:下面是《窃读记》的某个片段,你从哪些句子当中感受到阅读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呢?课件出示: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学生找出相关句子,交流。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这份美好的感情?这样描写又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运用心理活动描写,更能体现出我们对那件事物的感情。(板书:心理描写)b.预设:学生作品中有展开联想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示例引导:下面是《全神贯注》中的一个片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罗丹创作时专注的美好?课件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口气。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思考:作者又是运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美好的呢?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动作描写展开联想)③教师小结:看来我们在记录美好时,可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展开联想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板书: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展开联想)[设计意图]习作支架能够缓冲“习作难度”,助推“思维深度”,提升“表达高度”,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设计的“心理描写”和“展开联想”这两个表达支架,让“融入感情”这个对学生来说无从下手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这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中“融入感情”的教学落地。[板块三]总结写作方法,二度修改习作1.思考:如果在我们的作文中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感情,你会给自己什么建议?2.学生交流。预设: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如动作、神态、融情于景等。3.学生尝试选用刚才建议中提到的方法,展开二度修改。4.反馈、分享学生修改之后的习作。[设计意图]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掌握习作修改的方法,是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环节让学生选用学到的方法,对自己的习作展开二度修改,在实践中内化学到的方法。[板块四]布置课后任务,分享美好生活1.明确任务:我们要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共同分享生活中的美好。针对这次班会,你有什么建议吗?2.学生交流。73,(1)按照话题进行分组,如课外兴趣组、家庭生活组、优秀品质组……(2)指导分享方法。①读读习作中自己觉得写得较好的片段。②可以给自己分享的片段配上相应的图片或PPT,让分享更生动。③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3.教师小结。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美好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还要用我们的语言去描绘,希望我们通过“共享美好生活”的班会,发现和感受更多生活中的美好。[设计意图]结合教材提示,创设分享情境——“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分享的平台和动力,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使分享更有实效。【板书设计】习作:_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学后记】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2.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3.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4.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2.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2.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梳理策略1.回顾: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个阅读策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心得?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第一步,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步,大致浏览文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相关的内容和无关的内容,相关的内容细读,无关的内容略读。74,第三步,细读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找出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勾画关键句和关键词写感受,梳理情节、找出关键句进行想象、查找其他资料等。第四步,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完成阅读任务。3.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方法。引导:(1)如果我们的阅读目的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讲一个故事,要选择什么方法?(2)如果我们的阅读目的是要说明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要选择什么方法?(3)如果我们的阅读目的是要体会人物的特点,要选择什么方法?4.小结:看来我们的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方法也不一样,读书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5.思考:阅读教材上几位学习小伙伴交流的内容,想想学习小伙伴的交流和我们刚才的交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交流平台”的内容)6.学生交流。预设:(1)相同之处:第一个学习小伙伴告诉我们“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这就是“相关的内容要细读”;第二个学习小伙伴告诉我们“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就是“无关的内容略读”。(2)不同之处:这两个学习小伙伴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该怎么阅读。7.拓展运用阅读策略。(1)确定阅读材料,出示阅读任务。过渡:在前面两个单元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中,篇幅较长的是《开国大典》,请大家根据下面提供的几个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找准阅读重点,看看是否能快速而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出示课文《开国大典》全文)课件出示:阅读任务一: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升国旗的场景。阅读任务二:想通过阅读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阅读任务三:对阅兵式比较感兴趣,想详细了解。(2)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目的,分组交流,汇报阅读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并与“交流平台”的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有目的地阅读”有更深刻的认识,让阅读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到印证,并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板块二]词句段运用,学习方法1.朗读词语,感受“入迷”。课件出示:全神贯注凝神专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乐在其中走火入魔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孜孜不倦神魂颠倒欲罢不能(1)指名读词语。(2)引导:读了这些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明确:这些词语都描写了人入迷、专注的样子或程度。2.阅读句段,感受“入迷”。(1)思考:阅读“词句段运用”第1题的3个句子,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他们的入迷。(板书:入迷)(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引导发现:从“一圈”“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感受同学们下课了挤在一起观看斗竹节人的投入情景。75,课件出示: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引导发现:从“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感受后面的同学上课时被“我们”的竹节人吸引的样子。课件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口气。引导发现:从“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感受罗丹修改塑像时的投入;从“痴痴地微笑”“轻轻地舒了口气”,感受罗丹修改完毕后满意的状态。3.归纳提炼,小结方法。(1)思考: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他们“入迷”的样子的。(2)学生交流。预设:①动作描写:跺脚拍手;伸长脖子;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轻轻地舒了口气。②神态描写: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像喝醉了酒一样;痴痴地微笑。③表明时间推移:等老师进来;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明确: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相结合,表现了罗丹对工作的痴迷;用时间的推移反映了他忘我工作的状态。(3)教师小结:入迷是一种状态,表现这种状态的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如“全神贯注”“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痴痴地看着”。但是只通过神态描写就显得太单薄了。我们要抓住人物入迷时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方面,从细节去完善。课本上的三个例句的共同点就是把神态和动作结合起来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入迷的状态。4.联系生活,运用方法。(1)引导: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类似的“入迷”的情景?可以是一个人入迷的样子,也可以是一群人入迷的情景。(2)学生交流。(3)学生练写。试着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现某个人或一群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情景。(4)同桌交流。课件出示:交流提示将作品读给同桌听。同桌评价是否写出了入迷的情景,并提建议让其描写得更生动。(5)根据同桌的建议进行修改。(6)选择优秀作品在全班分享,并交流写得好的地方。[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按“学方法—用方法”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读句子,发现可以从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入迷的状态。然后,引导学生迁移表达方法,联系生活,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从读到学写,读写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板书设计】语文园地76,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2.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过程】[板块一]研究例句,迁移运用1.研究例句,发现表达方法。(1)思考:默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2)学生交流。预设:①这句话是总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②有序地列举了相关条件,逐条说明。③几个条件之间用分号隔开。(3)思考: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4)学生交流。(5)教师小结:这样的表达可以把观点表达得更清楚,便于读者抓住要点;还可以有序表达理由,条理分明。2.借助例句,学习多样表达。示例一:其一……其二……其三……其四……课件出示:前来应聘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其二,最低学历为本科;其三,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其四,要求有机动车驾驶证,驾龄在2年以上。示例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件出示:我认为我们应该少待在室内,多参加户外运动。参加户外运动的好处很多:第一,新鲜的空气和蹦蹦跳跳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强健;第二,在户外能结识更多的朋友,让我们的课余生活更快乐;第三,户外活动时能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让我们观察到身边的美;第四,多参加户外活动,有了健康的身体,懂得了劳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学习。3.选择话题,迁移运用。(1)选择话题。教材也为我们列举了两个话题,请任选其中一个,也像这样和同桌阐述一下自己的理由。课件出示:竞选班级劳动委员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2)教师点拨。①竞选劳动委员,有哪些理由可以说服同学们选择自己?自己担任劳动委员有哪些优势?可以把这些理由一一列举出来,如热爱劳动,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一定经验等。②请求妈妈答应自己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说服妈妈?如,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我喜欢踢足球,保证按时完成作业。课件出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竞选的职务是劳动委员。竞选这个职务,我有几个优势:一是我热爱劳动。二是我有一定的经验。我一直担任我们班的劳动委员。经过锻炼,我积累了经验,也熟悉了这项工77,作。三是我有很强的责任感。我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职尽责,努力做到,我还会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四是我能严格要求自己。我会在各方面努力提高、完善自我,用实际行动为同学们学习和老师工作创造一个舒心的环境。同学们,请信任我、支持我,投我一票,谢谢大家!(3)引导评价:①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②这样说能否达到目的?③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4)再次修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清楚、有序、完整地说明理由、表达观点的方法,可以运用总分结构,先总说观点,再逐条说明理由;然后出示教材给出的两个情境,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说一说,并在评价中加深对方法的认识。[板块二]日积月累,感受诗韵1.创设情境,导入古诗。(1)教师引导: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关于春天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2)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师生接读诗句。古人是那样喜爱和欣赏春天,他们笔下的春天是那样绚丽多姿,芬芳迷人。教师出示一组春天的诗句,教师读上句,学生接读下句。课件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4)出示古诗: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熹的《春日》。课件出示: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①请大家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②检查学生读诗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如熹(xī)、泗(sì)、滨(bīn)等。③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2)再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①学生再读古诗,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课件出示:胜日:好日子。寻芳:寻找春天。滨:水边。一时:一下子,同时。等闲:不经意,随便。(3)指导朗读,读出诗情。①创设情境:如果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我们一起去泗水边寻找春天,一眼望去,感觉到处焕然一新、生机勃勃,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②学生交流,带着感情读第一、二句。③想象画面:泗水河边,东风荡漾,拂面而来,眼前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④学生描绘画面,带着自己想象的画面读诗的第三、四句。⑤创设情境,全班齐读。眼前万紫千红的景象,尽是东风渲染而成,那色彩缤纷、生机盎然的鲜花,那嫩绿柔软、依依多情的杨柳,那翩翩起舞、姿态美丽的蝴蝶,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春的气息,春天就是这样烂漫78,多姿!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中所体现的春天的美吧!学生齐读古诗。⑥配乐诵读。让我们和着轻快、优美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春景,一起背诵这首古诗吧!课件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并配上轻快、优美的音乐。(4)介绍作者,领悟诗歌内涵。①了解作者。课件出示: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②领悟含义。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想一想:朱熹到泗水边仅仅是为了寻找春天吗?③学生交流。④教师小结:古诗中也蕴含着哲理,诗人到泗水边不仅仅是在寻找春天,而是在寻求圣人之道。在诗人看来,圣人之道就像催发万物生机的东风,知识的世界就如同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春天。让我们一起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吧!⑤学生齐诵。[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插图和工具书大体了解诗意,并根据学生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通过介绍作者,引导学生研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次,最后达到背诵并积累古诗的目的。【教学后记】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选编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2个字,会写29个词语。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朗读、背诵古诗《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7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能紧扣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能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阅读理解◎能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梳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初步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能自主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三部小说,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能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口头表达◎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的支持。◎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沉默时的心理活动;能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书面表达◎能展开想象,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创编生活故事。◎能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13桥【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3.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过程】[板块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1.播放洪水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洪水有关的词语?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赏读一篇小说,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洪水中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洪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为学生走进小说,感知小说发生的特定环境,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奠定基础。[板块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字音。课件出示: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1)读第一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老支书)80,(2)读第二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村民)(3)读第三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洪水)3.指导书写带有“口”的生字。课件出示:咆哮嗓哑呻(1)引导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都是口字旁,左窄右宽)要写好这类字要注意什么?(2)指导书写:“口”在字的左边时,字形要写小,位置靠上。(3)学生练写。4.概括课文大意。(1)过渡: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2)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1~6自然段7~23自然24~27自然段山洪逼近段指挥过桥祭奠亲人(3)根据情节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预设:本文写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山洪暴发,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最终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设计意图]巧妙地运用词语串起整篇课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人物;在概括课文大意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再根据情节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抓手和支架。[板块三]聚焦环境,感受危急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洪水的句子,并读一读这些句子。2.学生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1)教师引导:有人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把字音读准;第二重境界就是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而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文字读成画面,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课件中的这些句子,你们先自己读一读,读出你们的最高境界。(2)学生练读句子。3.学生展示读,教师相机点拨。(1)预设:感受雨之大。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①教师引导: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请你读出自己的感受来。②指导读好短句。a.思考:仔细看看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b.点拨:这段话只有十四个字,却有三个句号,这样的句子叫短句。c.引导对比: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d.学生交流。e.教师小结:语句简短,更能让我们体会到雨很大,形势很危急。(2)预设:感受洪水的凶猛。课件出示: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81,①引导思考:这咆哮的山洪像什么?②理解词语:文中洪水来势凶猛,不可抵挡,这就是势不可当。“当”同“挡”,抵挡的意思。③引读句子:这洪水就像猛兽一般,来势汹汹,不可抵挡呀。请你们再读句子。(3)预设:感受洪水的可怕。课件出示: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①学生读句子,谈感受。②创设情境读句子:轻歌曼舞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洪水的舞蹈却是让人恐惧的幽灵之舞。(学生再读句子)③引导发现: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可怕,找出文中运用了同样的手法的句子。课件出示: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④指导朗读。抓住“狞笑”“舔”等词语展开想象,读出“洪水猛兽”的可怕。4.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1)思考:再读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2)引导交流:情况越来越危急;气氛越来越紧张;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5.创设情境读。观看洪水的视频,配音朗读。[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入情入境地朗读,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学习中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短句,初步感受短句形成的急促紧张的节奏,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2.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3.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过程】[板块一]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请用关键词批注。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1)预设:关注神态描写,体会老汉的沉着冷静。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①引导思考:洪水逼近,情况万分危急,老汉却像一座山,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板书:沉着冷静)②关注村民的表现。洪水来袭,村民此时的表现是怎样的?(乱哄哄)③引导:请联系上文,找出具体描写村民“乱哄哄”的句子并读一读。课件出示: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82,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④引读句子:人们惊慌失措,你拥我挤,跌跌撞撞;老汉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请齐读描写老汉的句子。(2)预设:关注语言描写,体会老汉一心为民的精神。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①引导发现:这是老支书的语言描写,一起读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三个感叹号。三个短句。②指导朗读:这里用了三个感叹号,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③体会短句的表达效果。引导比较:看到作者写得这么简短,老师也写了一句,对比着读读,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乡亲们,这座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党员同志们,我们要发挥模范作用,统统排到后边去!”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短句更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老汉内心焦急,必须长话短说。④教师引读:死亡在逼近,人们危在旦夕,此时此刻,老支书只能沙哑地喊——(男生接读老支书的语言)此时此刻,他只能果断焦急地喊——(女生接读老支书的语言)此时此刻,他只能不容商量地命令——(全班接读老支书的语言)⑤感受形象:透过文字,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呢?(板书:一心为民)(3)预设:关注动作描写,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①引导发现:如果把这看成一个特写镜头的话,你的目光会停留在老汉的哪个动作上?②换词体会:如果把“揪”换一个字,你会想到哪些字呢?从“揪”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揪”要用很大的力,可见老汉当时的生气、愤怒。)③点拨:这一“揪”对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④情境对话。引导:“揪”的一瞬间,儿子内心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他一定有话想说,有话想问。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老支书为什么要揪出儿子呢?⑤教师引读:世上哪有不爱儿子的父亲,可他是全村人的老支书,为了全村人的生命安全,他不得不这样做。(全班齐读句子)⑥感受形象:透过“揪”,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板书:不徇私情)⑦体会老汉的爱子心切。课件出示: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引导: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爱子心切)⑧指导朗读。引导:老汉第一次和第二次对小伙子说话的片段中都有一个“吼”字,它们的语气一样吗?预设:这两次“吼”有所区别。“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是责备和命令的语气,体现老汉的不徇私情;“少废话,快走。”这句则是急切和关心的语气,体现老汉的爱子心切。(指名读)[设计意图]在本环节,对老汉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进行揣摩,通过对比、抓关键词、想象补白等方法,再次关注短句这一表达形式,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感受老支书这一高大的人物形象,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和敬意。[板块二]升华情感,彰显精神83,1.创设情境。突然,桥塌了,天地之间,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没有了窄窄的桥,没有了健壮的小伙子,也没有了如山的老支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老支书那高大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里。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2.教师引读,体会情感。教师引读:当死亡逼近时,面对乱哄哄的人群,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教师引读:当他毫不留情,从人群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时,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教师引读:当有一线生机,他毅然将儿子推上木桥时,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3.聚焦课文题目,升华情感。(1)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在我看来,老汉更像一座桥,他是一座怎样的桥呢?预设: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是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维系桥。(2)再读课文题目,升华情感。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篇课文的题目——桥;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关头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设计意图]文中写老汉的语句有很多,但最能体现老汉形象的句子是“他像一座山”,本环节聚焦这一句,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将这一形象贯穿在课文三个重要的情节中,在复沓回环的诵读中将这如山的形象定格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在最后的情感朗读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板块三]再读环境描写,体会作用1.思考:在危险面前,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当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他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永恒的生命桥。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你又有什么发现呢?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2.学生交流。3.小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里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又衬托了老汉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4.男女生对读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后,再读环境描写,由此深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既能营造出危急的形势,又能衬托出老汉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在层层深入的学习中加深对环境描写的认识。[板块四]聚焦结尾,体会表达之妙1.引导思考: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你是怎么知道的?2.点拨:当读到最后,你发现小伙子竟是老支书的儿子时,你有什么感觉?预设:让人感到非常意外,震撼人心,更加感受到老支书的伟大。3.引导发现:到结尾才交代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84,细想想,你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这在“情理之中”。4.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引导:小伙子为什么要“瞪”?老汉为什么要“喊”?5.小结:这就是设置悬念,既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仔细想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板书设计】12桥【教学后记】14穷人【教学目标】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4.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2.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能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板块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引导:猜猜他是谁?(2)出示课后资料袋,教师简介。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短篇小说《穷人》。(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3.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交流)85,[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1.自读课文。要求: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2.学习生字新词。课件出示: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轰鸣潮湿阴冷心惊肉跳忐忑不安魁梧黧黑蜷缩(1)指名认读。(2)引导发现:这两行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预设:第一行词语描写环境,第二行词语描写人物。(3)指导书写“汹涌澎湃”。课件出示:汹涌澎湃①观察字形:这四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②指导书写: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澎”“湃”右边的部分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书写时注意要把右边写紧凑。③学生练写。(4)读含有语气词的句子,指导书写“唉”“嘿”“嘛”三个字。课件出示: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嗯,揍我一顿也好!嘿,我回来啦,桑娜!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哦?什么时候?①指名读。引导发现: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预设:含有表示语气的词语;描写人物语言或心理活动。②指导写“唉”“嘿”“嘛”三个字。课件出示:唉嘿嘛a.教师点拨:“唉”“嘿”“嘛”三个字的“口”书写时要偏上一些,而且要窄一点,小一点。b.学生练写。3.理解主要内容。(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合作:用关键词填写这篇小说的信息卡。课件出示:《穷人》信息卡环境:寒风呼啸的夜晚人物:桑娜、渔夫、西蒙情节:盼夫归来探望西蒙,抱回孤儿渔夫归来,收养孤儿(3)概括内容:请根据信息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发现自己的邻居西蒙去世了,便抱回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她害怕被丈夫责骂,内心忐忑不安。渔夫回到家,得知西蒙去世了,便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设计意图]认读词语时将词语分成环境、人物两组,突显小说在环境、人物方面的描写,通过填写小说信息卡的形式,让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小说脉络,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同时加深对小说三要素的了解。[板块三]品读环境,感受人物形象86,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描写屋里环境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大海上的句子。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随着朗读,将描写屋里环境的句子由黑色变成红色,描写大海上的句子由黑色变成蓝色。2.提问:你们发现这一段是什么描写?(板书:环境描写)3.引导:说到环境描写,我们并不陌生,你看,透过《桥》中的洪水,我们感受到了紧张氛围,看到了一个沉着冷静、不徇私情的老汉形象。那《穷人》这一课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课件出示:《桥》洪水渲染紧张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穷人》?4.勾画出环境描写的词语。(1)思考:我们看看第1自然段的描写,作者先写了什么地方,再写了什么地方?预设:课文先写了小屋里,再写了大海上,接着又写小屋里,然后又写大海上。(2)提问:小屋里、大海上到底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这段话,勾画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相机出示答案)课件出示:小屋里:火炉破帆小屋里:温暖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大海上: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大海上:波涛轰鸣狂风怒吼5.探究人物心理。(1)思考:刚才我们读到了小屋里和大海上的景象。再看看这一段话,除了描写了环境,还描写了什么?(2)引导发现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关系。课件出示: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预设:这里不仅写了环境——波涛轰鸣和狂风怒吼,还写了桑娜的心理——心惊肉跳。(3)思考:那桑娜面对其他环境时,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学习单)(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5)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学习单环境内心小屋里火炉破帆温暖大海上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焦急、担心、害怕小屋里温暖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有一丝安慰大海上波涛轰鸣狂风怒吼心惊肉跳(6)思考:都是在写大海上的环境,为什么桑娜第一次的内心是焦急、忐忑不安的,而第二次的内心却是心惊肉跳的呢?(7)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感受桑娜内心的变化。6.感受人物形象。(1)提问:读着环境描写,揣摩着桑娜的内心,我们心中那个桑娜的形象渐渐清晰了,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桑娜呢?(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通过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桑娜——爱丈夫,爱孩子,爱生活,勤劳能干。[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桥》这一课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引出对《穷人》这一课环境描写作用的思考,接着梳理出文本是按照“小屋里—大海上—小屋里—大海上”的顺序来写环境的,最后通87,过环境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感受桑娜这一人物形象。[板块四]引导发现,探究表达奥妙1.引导发现:对照学习单,关注环境描写和桑娜的内心,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观察,说说你的发现。(1)引导交流:纵向看学习单中的环境描写,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作者在交替对比着写环境。(2)引导发现:再纵向看看学习单中桑娜的内心,想一想: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当桑娜看到小屋里面的温暖和舒适,她的内心也是温暖的;可看到屋外的环境,她又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忧。由此可见,她的内心是跌宕起伏的。(3)引导交流:我们再把环境和内心联系起来横着看,你还能发现什么?预设:不一样的环境可以给人的内心带来不一样的感受。2.教师小结:环境描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这说明环境描写可以映照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板书:映照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课件出示:《桥》洪水渲染紧张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穷人》小屋里大海上映照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3.合作朗读:女生读“小屋里”的句子,男生读“大海上”的句子。4.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环境描写,走进桑娜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这是读小说的一种方法,小说还可以怎样读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穷人》,走进穷人所处的时代。[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横着看、竖着看,发现环境描写的作用,揣摩出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在对比、思考中去发现,在主动发现中获得阅读经验。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2.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1.听写词语:汹涌澎湃、风暴、狂风怒吼、温暖舒适、波涛轰鸣、心惊肉跳。2.回顾: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小说营造的环境,并谈谈通过这样的环境,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桑娜。3.过渡:这篇小说还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又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桑娜和渔夫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板块二]品读心理,感受人物形象1.创设情境:桑娜的内心,系着海浪中的丈夫,系着熟睡中的孩子,还系着邻居西蒙。她去探望生病的西蒙,却发现西蒙已经去世了。她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呢?2.自读课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第8~11自然段,写出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板书:心理描写)3.引导交流。(1)思考: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内心又有哪些感受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2)学生交流: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桑娜怎样的内心世界?88,预设:①从“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桑娜内心的矛盾。②从“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桑娜的坚定。4.引导探究: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呢?我们还是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学习提示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呢?读一读:带着你的理解,试着把桑娜的这段心理描写读给同桌听。(1)小组按学习提示要求,合作学习。(2)汇报交流。①预设:体会桑娜的矛盾。a.矛盾原因之一——贫穷。引导发现:文章当中没有一个字写“穷”,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确实很穷呢?学生交流文中描写“穷”的句子,感受穷人生活的艰辛、不易。b.矛盾原因之二——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她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不会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c.矛盾原因之三——桑娜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她担心丈夫会为此不顾惜身体,从早到晚出去打鱼。②预设:体会桑娜的坚定。a.提问:既然桑娜的家那么穷,孩子又很多,丈夫每天都很辛苦,那又是什么原因让桑娜坚定去收养这两个孩子呢?b.学生交流。c.小结: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我们知道了这位母亲就是如此的善良、高尚、无私、伟大,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这说明心理描写可以直击人物内心。(板书:直击人物内心)5.指导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心理活动,读出桑娜的矛盾,读出桑娜的坚定。教师范读,指名读。[设计意图]桑娜的心理活动真实而又细腻。本环节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进行品读,体会桑娜矛盾和坚定的内心,读懂内心独白后的精神世界,充分感受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板块三]品读对话,走进人物内心1.引导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等着丈夫回家,渔夫回来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同桌分角色读第12~27自然段,体会他们的内心想法。2.引导交流:渔夫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点拨:渔夫的态度变化是“严肃担忧—愿意把孩子抱回来—担心桑娜不愿意”。3.抓关键句子,揣摩人物形象。课件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1)引导:从渔夫的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渔夫的内心是怎样的?预设:“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这件事。(2)思考:“熬”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个“熬”,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点拨:“熬”说明了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3)指导朗读:要读出渔夫既觉得这件事难办,但又毫不犹豫地要帮助西蒙孩子的复杂心理过程。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仔细体会渔夫的内心变化。4.揣摩桑娜心理,尝试练笔。89,(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渔夫和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男生是渔夫,女生是桑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2~27自然段。(2)思考:桑娜和渔夫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沉默,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沉默?(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的敏感与担忧,体会桑娜回复丈夫话时的“心不在焉”。(4)在这两次沉默中她会想些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处,把桑娜的想法写下来。课件出示:“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不断地想:今天什么收获都没有,反而我还给他增添了负担,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了。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我要试着说服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她想:西蒙的两个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就算被丈夫揍一顿,我也要坚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留下来。可是该怎么说呢?(5)学生交流。引导评价:有没有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否写出了生活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矛盾与坚定;是否写出了桑娜的紧张和欲言又止。[设计意图]从渔夫回家开始,小说的情节逐渐进入高潮,文中用大段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本环节抓住人物对话,先让学生关注渔夫的语言,抓住关键词,读懂渔夫内心的变化,体会人物形象;接下来,利用练笔,补白桑娜矛盾内心,丰富了对桑娜这一形象的理解。[板块四]总结升华,推荐阅读1.思考: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桑娜和渔夫还是穷人吗?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他们不穷,他们有着可贵、动人的品质,有着善良纯洁的人性之美。2.回读关于“小屋里”的环境描写。(1)教师引读: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渔家小屋里,屋外,狂风怒吼,波涛轰鸣;可是——课件出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2)思考:听了渔夫和桑娜的故事,再读这“温暖而舒适”的小屋,你又有什么不同的体会?(3)引导发现:因为人情的温暖和心灵的高贵,困窘的生活不再是煎熬,反而充满了希望,所以简陋的小屋才会这样的“温暖而舒适”。3.总结:今天,我们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通过品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的热心、善良。4.推荐课外阅读。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善良后,再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再次深化、丰富对本课环境描写的认识,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板书设计】13穷人90,【教学后记】15*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重难点】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颧”字的读音是“quán”;“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并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3.表达运用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红军故事娓娓道来,一颗红星亮闪闪1.视频导入。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地,一起去看看那位伟大的老班长。91,[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板块二]文本故事初次读,班长形象眼前现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出示:quán颧骨威胁喜出望外收敛弥漫衰弱瞻仰奄奄一息3.检查学生读准字音。“颧”字读“quán”。4.借助查阅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互相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5.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指名学生概括,全班同学补充: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6.小组合作学习。按照故事的发展,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7.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板书: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自由朗读课文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再到要求掌握课文中字词的正确读音;最后是概括文章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板块三]文章描写细细品,红军精神心中立1.学习第一部分。(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课件出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老班长的任务是什么?画出文中对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①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在文中寻找重要信息。②在自己读完之后,小组交流。③全班汇报,重点交流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①指名读外貌描写部分。②提示:重点从“背有点儿驼”“布满了皱纹”等描写去感受人物形象。③预设:快四十岁,却显得苍老,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2.合作学习第二部分。(1)小组合作学习:在护送病号的途中,老班长是怎样做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写上批注。(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预设1:班长因为没有吃的感到忧虑,所以他整夜合不拢眼。预设2:从“喜出望外”可以看出发现了鱼,对班长来说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92,(3)指导朗读:分男女生读。(4)小结:抓住关键词体会老班长的心情。(5)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再读一读。①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②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③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可贵精神。3.学习第三部分,感悟老班长的高尚品质。(1)快要走出草地时,老班长怎么样了?(2)老班长奄奄一息,却为什么不喝鱼汤呢?课件出示: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3)学生交流。(舍己为人,忠于革命,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4)分角色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的学习向导,深入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板块四]“金色鱼钩”入人心,革命精神世代传1.学习第四部分。(1)老班长永远留在了那片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鱼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在写老班长,他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永放光芒!(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拓展延伸。(1)课后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2)写写你想说的话。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或其他人说的话吧。[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这样的写话形式结束课文,不仅升华主题,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后记】93,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教学目标】1.能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2.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支持。【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对象,把说服别人的具体理由讲清楚。2.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支持。【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唤醒经验,引出话题1.创设情境:播放生活录像片段。学生:妈妈,我想养一只狗。妈妈:不行!养狗太麻烦!学生:妈妈,我寒假想和同学一起去旅游。妈妈:不行!没有大人陪伴不安全。……2.提问: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情需要说服别人支持吗?3.学生交流。预设:曾想养宠物,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想竞选班干部,需要同学们的支持;想去参加夏令营,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等。4.引出话题。那我们怎样才能说服对方,获得对方的支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板书“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设计意图]选择贴近学生的内容与话题,创设需要支持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生活中需要别人的支持,体会支持的重要性,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板块二]模拟情境,尝试交际1.创设情境。现在,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李霞,她来自市实验小学六年级。李霞和她班上的同学们想做一件事情,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是什么事情呢?(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李霞自言自语地说:“我想办一份报纸,希望能得到赵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咚咚咚,李霞轻轻地敲着赵老师办公室的门……2.引导交流:如果你就是李霞,你打算如何说服赵老师?谁来演一演?3.师生评议:她的说法能打动你吗?为什么?预设:没有说明来意;没有说清楚办报的理由;说得过于简单。[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交际演练,通过师生评议,寻找交际没有成功的原因,让情境中问题的解决,成为口语交际的话题。[板块三]情境交际,学习方法1.过渡:想一想,应该怎样说话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2.课件出示范例。我们看看李霞是怎样和赵老师交流的。(播放视频)课件出示:94,赵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谈一件事情,就是我很想办一份报纸。我的想法是将班级每周大事、课外阅读中摘录的好词佳句,还有同学们的佳作等,都编入这份报纸中。办报,不仅能给大家留下关于班级的美好回忆,还能让同学们互相欣赏佳作,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有信心办好报纸,打字编排尽量由编辑部的同学完成,简单设计版面然后复印,成本低廉,只需要占用一点点班费;另外每周只出一期,也不会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赵老师,请您支持我,谢谢!3.思考:李霞这么说,能获得赵老师的支持吗?为什么?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提炼交际要点。预设:(1)李霞礼貌诚恳地说明了来意。如:“赵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谈一件事情,就是我很想办一份报纸。”(板书:礼貌诚恳说来意)(2)把办报纸的设想讲清楚了,尤其是办报的目的,以及可能给同学们带来的好处。如:“我的想法是将班级每周大事、课外阅读中摘录的好词佳句,还有同学们的佳作等,都编入这份报纸中。办报,不仅能给大家留下关于班级的美好回忆,还能让同学们互相欣赏佳作,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板书:清楚具体讲理由)(3)设想了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疑虑。如“打字编排尽量由编辑部的同学完成,简单设计版面然后复印,成本低廉,只需要占用一点点班费;另外每周只出一期,也不会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板书:应对恰当消顾虑)5.学生演练,巩固交际要领。(1)出示交际要求。课件出示:评价单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讲清楚了办报的设想。★恰当应对,打消了对方的顾虑。★(2)小组演练。对照评价单,看看同桌能得几颗星。(3)全班演练。对照评价单,看看同学能得几颗星。(4)师生评议: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为什么。[设计意图]这一步通过观看视频,整体感知如何获得别人的支持,并梳理交际要点,让学生在评议结合中加深对如何才能获得别人支持的方法的认识,为学生接下来的口语交际提供语言支架。[板块四]角色扮演,说服他人1.明确任务: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许多人的支持,看看下面的三个任务,我们该怎样说服别人支持自己呢?课件出示:任务一: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任务二:说服同学,在班里设立“生物角”。任务三: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2.分组交流。选择一个你最有把握完成的任务,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同学对照评价单进行评价。(1)小组内自主分配角色模拟交际。(2)根据评价单进行评价。(3)推荐全班交流的代表。3.针对不同情境,进行全班模拟。预设:(1)任务一: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①学生模拟交际。②集中评价,教师引导。95,语气:跟妈妈交流时语气要尊敬,但又要显得亲近。应对:说服妈妈同意养小狗,需要合理解决妈妈最关心的小狗的饮食、卫生、作息等问题。(2)任务二:说服同学,在班里设立“生物角”。①学生模拟交际。②集中评价,教师引导。语气:和同学交流时,语气要诚恳,说话直截了当。应对:说服同学成立“生物角”,需说清“生物角”的好处,以及同学最关心的“生物角”的布置、养护等责任分工问题。(3)任务三: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①学生模拟交际。②集中评价,教师引导。语气:和校长交流时,语气要尊敬,因为较为陌生,语气和对妈妈说话的语气要有区别。应对:说服校长同意义卖活动,需要说清组织义卖的目的、时间、地点和形式,以及校长可能最关心的义卖活动的秩序、安全和义卖款项后续处理等问题。4.小结:我们面对不同的对象,解决不同的问题,特别要注意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应对。[设计意图]口语交际要重视交际方法、策略的学习,本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的同时,学习运用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掌握交际方法,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对象不同,问题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应对方法也不同。板块五拓展情境,迁移应对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想得到别人的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还可能会“碰钉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2.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情境演练。情境一:教师扮演校长,不同意组织义卖活动。情境二:在小区里向居民宣传,说服他们支持“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师生分别扮演不同素质的居民。3.小结:在生活中即使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4.回归生活,再悟方法。回到家里,选择一件最需要父母支持的事,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方式试着去说服父母,获得他们的支持。[设计意图]再次创设“碰钉子”的真实生活情境,使学生知道获得别人支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情境演练中使学生知道碰到这种问题该如何应对,锻炼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交际演练中促进学生倾听能力、应对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板书设计】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礼貌诚恳说来意清楚具体讲理由应对恰当消顾虑【教学后记】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教学目标】1.能产生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三本小说,了解96,小说内容。2.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3.能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课时】机动第1课时读前指导课【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封面、了解作者、出示经典评论等方法,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2.通过阅读片段,感知人物形象,关注小说情节,学习阅读的方法。3.制订个人阅读计划表,自主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这三本小说,了解小说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从我们呱呱坠地起,就踏上了成长之旅。很多作家的作品讲述了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有欢笑和喜悦,也有磨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学期的“快乐读书吧”,读一读成长小说。2.板书课题:成长的故事。3.引导交流: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成长小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先生的《童年》。(补充板书:《童年》导读)[设计意图]选择贴近学生的内容与话题,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激发学生读成长小说的兴趣。[板块二]阅读封面,了解作者1.阅读封面,初知内容。(1)观察封面的插图,猜猜这本书可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板书:封面)(2)学生交流。(3)阅读“快乐读书吧”。课件出示:《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病逝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外祖父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们,曾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除了脾气暴躁的外祖父,这个家庭里还有两个为争夺财产整日争吵、打架的舅舅。阿廖沙经常惊惧不安,还好有慈祥善良的外祖母安慰他、保护他。《童年》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给这个充满伤痛的故事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2.了解作者。(1)谈话:对于《童年》的作者高尔基,你有哪些了解呢?(板书:作者)(2)学生交流。(3)教师介绍高尔基的相关资料。课件出示:高尔基(1868—1936),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10岁时便外出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等,经历丰富。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些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第一次投稿时,署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思为“最大的苦难”),以高尔基(“最大的苦难”)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在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97,《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4)教师小结:《童年》这本书记录的就是高尔基4~11岁时的童年生活,这是一段怎样的经历呢?我们看了书就会知道。3.出示经典评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评论)课件出示:《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丘科夫斯基(文艺评论家)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罗曼·罗兰(法国作家)只有读过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卢森堡(德国女革命家)[设计意图]通过看封面猜测、介绍作者、补充评论资料等方式,既让学生对《童年》这本书和作者有初步的了解,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阅读期待。[板块三]共读片段,习得方法1.回顾本单元阅读小说的方法。(1)思考:本单元我们读了三篇小说,想想我们是怎样阅读这三篇小说的。(2)学生交流。(3)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读小说要关注人物描写、情节和环境描写,以此来感受人物形象。短篇小说是这样读,长篇小说也是这样读。读长篇小说,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我们来听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说的吧。(板书:方法)课件出示:很多小说中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如,《童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容易分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弄明白他们和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了。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些情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2.关注策略指导,明确方法。(1)关注人物。①引导:《童年》这本小说中有很多人物,但这些人物都是围绕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这些人物和阿廖沙是什么关系,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人物记录表来整理。(板书:梳理人物关系)课件出示:人物和阿廖沙的关系事例特点阿廖沙的母亲母子关系默默忍受痛苦坚强、严厉吝啬、贪婪、专横、残阿廖沙的外祖父祖孙关系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暴慈祥、善良、聪明、心阿廖沙的外祖母祖孙关系呵护、疼爱阿廖沙胸宽广阿廖沙的舅舅们叔侄关系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粗野、自私②阅读阿廖沙和外祖母第一次见面的片段,填写人物记录表。课件出示:那时我病得很重,刚能勉强起身。我清楚地记得,我病着的时候,开始是父亲开开心心地照顾着我,后来他突然不见了,照顾我的人换成了外祖母,一个很奇怪的人。“你从哪儿过来啊?”我问她。98,她回答:“从上面来,从下城来,不是过来,是坐船来!人怎么能自己从水上过来呢,真是个小迷糊!”这真可笑,又是上又是下的,让人糊涂。上面,楼上住的是几个染了大胡子的波斯人,而地下室住了一个卖羊皮的黄皮肤卡尔梅克老头。下楼梯可以从扶手上滑下去,要是摔倒的话就滚下去,这我一清二楚。可是这关水什么事?简直都乱套了。“我怎么就迷糊呢?”“因为你吵得人迷糊啊。”她说完也笑了起来。——选自高尔基的《童年》,黄玫译③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呢?你发现外祖母有什么特点?④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人物记录表。⑤运用方法,填写人物记录表。学生自读第七章写外祖母的片段,想一想:这个片段写了什么事?从中你又读出了外祖母的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默不作声。他戴着墨镜直勾勾地看着房屋的墙壁、窗户和迎面过来的行人的面孔。他的被颜料浸泡过的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大胡子,两片嘴唇紧紧地闭着。我常常看见他,但从来没有从他那双唇紧闭的嘴里听到任何声音。老人的沉默,使我产生一种痛苦的压抑感。我没有走近过他,从来没有,相反,我一看见他就赶紧往家里跑,告诉外婆说:“格里戈里在大街上讨饭呢!”“是吗?”外婆不安地叫道,很是同情,“拿着,快给他送去!”说什么我都不肯去,而且态度非常坚决。于是外婆只好亲自走出大门,跟格里戈里在人行道上谈了很长时间。他嘿嘿地笑着,胡子一直在抖动,但他自己很少说话,只不过只言片语。有时外婆把他叫到厨房里,让他喝茶,吃东西……⑥小结: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还会读到很多的人,你可以把读到的主要人物、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重要事例以及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写在人物记录表中。(2)关注小说情节。①过渡: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童年》这个故事中,你将读到主人公阿廖沙的一路成长,我们可以将成长的关键情节理一理,形成一条情节链。(板书:梳理情节)②引导概括。刚才这个片段写的是阿廖沙生病了,我们可以概括为“生病”。同学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将其他情节进行梳理。(学生归纳、整理)课件出示:③学生尝试概括小说结尾的情节。课件出示小说结尾片段。课件出示:我也认为我们活得还不错,这种街头生活,这种独立的生活不但我喜欢,伙伴们也很喜欢,他们在我内心激起了一种很深的感情,我总是惴惴不安地希望能为他们做点有益的事。④小结:在高尔基四岁到十一岁的童年生活中,还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我们读小说时,可以关注这些故事情节,与主人公一起分享欢笑和喜悦,经历磨难与痛苦,从中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3.拓展迁移。(1)初知内容。成长的故事各不相同,却同样带给我们感动。教材还向我们介绍了另外两部成长小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这两部小说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读一读教材上的简介。(2)引发阅读期待:读了简介,你对哪些内容特别好奇呢?(3)学生交流。99,(4)迁移运用。点拨: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试着读了《童年》的片段,我们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来阅读《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理一理人物关系,画一画情节图,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自己的收获。[设计意图]整本书阅读指导,应该做到兴趣与方法并重。通过借助人物关系读懂内容和理清小说情节等方法的指导,并创设阅读平台让学生实践方法,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板块四]制订计划,指导记录1.制订阅读计划。(1)教师引导:大家准备怎么读这三本书,准备用多长时间阅读完呢?预设:我会先读《童年》,再读《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每本书大约需要二至三个星期。(2)出示表格。课件出示:《童年》阅读计划表个人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间阅读章节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3)小组讨论:每天看多长时间,一周看多少章节,小组多长时间开展活动以及活动的内容。(4)填写表格,展示交流。2.布置完成阅读记录的任务。(1)教师引导:为了方便读完后的交流分享,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写好记录,记录可以写写当天所读的内容、读后的感受、产生的联想和疑问,还可以摘抄。(2)出示表格。我的阅读记录卡书名:日期页码阅读心得:是否读完:是()否()[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阅读前制订好阅读计划,阅读过程中写好阅读记录,做到读有计划,读有任务,使学生读得更深入,养成读读记记的习惯,方便开展读后交流活动。【板书设计】成长的故事——《童年》导读封面作者评论方法:梳理人物关系、梳理情节……第2课时读中推进课【课时目标】1.能按计划、有兴趣地进行持续阅读。2.能在阅读过程中写好记录,理清人物关系,关注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获得阅读感受。【教学过程】[板块一]布置阅读任务,了解阅读进程100,1.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进程。2.布置课外阅读任务。(1)办黑板报:走进“成长小说”。①必备栏目:每日阅读排行榜——注明各小组每天看书的章节。②必备栏目:每周一问——学生围绕人物、情节等,各出一道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并提示答案的出处。(2)每周交流:分组交流。以“人物专题”“童年回忆”“成长拾趣”等为主题,梳理各自的阅读成果,用手抄报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交流,达到全班共享的目的。3.利用课后的时间,分散进行。4.给予时间,采取小组交流进程的方式,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赶超,共同进步。[设计意图]长篇小说的阅读,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加强对阅读进度的关注,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进程,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持续阅读。[板块二]分享阅读记录,交流阅读方法1.分享自己读到的主要人物并对人物进行评价,然后说明理由。2.分享自己读到的故事情节和感受。如,最紧张的一段是什么,最有趣的一段是什么,最令人回味的一段是什么,有些乏味的部分是什么,自己没有看懂的地方是什么。3.在阅读中你碰到什么疑问?你又是怎么解决的?(1)预设:理不清小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可以利用人物记录卡,随时整理人物关系。(2)预设:不理解小说中大段景物描写——联系情节,边读边想,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预设: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提问,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设计意图]随着阅读活动的展开,适时安排分享和交流的环节,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梳理各自的阅读感受和成果,在交流分享中碰撞想法,让学生能持续阅读下去。[板块三]填写人物记录卡,梳理小说情节链《童年》人物记录卡人物和阿廖沙的关系事例特点《童年》情节链《小英雄雨来》人物记录卡人物和雨来的关系事例特点101,《小英雄雨来》情节链《爱的教育》人物记录卡人物和安利柯的关系事例特点《爱的教育》情节链[设计意图]围绕本次“快乐读书吧”的阅读要素,设计相应的阅读单,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避免课外阅读的随意性。第3课时《童年》读后分享课【课时目标】1.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2.能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成长的快乐。【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阅读过程,激发交流兴趣教师引导:这段时间,同学们读了《童年》,还写了各种形式的阅读记录,很多同学学会了跟同伴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碰到问题能在组内探讨或请教老师。(在讲述过程中,出示学生的阅读单、读书笔记以及阅读和探讨的照片。)[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生的阅读过程,展示阅读过程中的照片,创设美好的阅读氛围,有效地引导后续阅读。[板块二]梳理书中人物,感受人物特点1.游戏“你说我猜”。教师讲述游戏规则:学生根据自己填写的人物记录卡,说出这一人物的主要事例,并请全班猜测。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主要人物。(板书: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父亲、母亲、格里戈里、小茨冈……)3.聊一聊人物特点。(1)引导:小说中的人物众多,而且各有特点。(板书:人物特点)不同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小组里聊一聊自己对小说中人物的感受吧。课件出示:102,《童年》中的人物我最同情的人物是小茨冈。理由:虽然他的身世很悲惨,是个孤儿,但是他乐观善良、聪明能干。虽然有些小缺点,但确实是个朴实的人。最后他被阿廖沙两个舅舅害死了,太令人感到惋惜了。(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引导:对同一个人物有不一样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或讨论。[设计意图]采用“你说我猜”这种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聊自己读书感受时,加深对书中人物的认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聊书”的兴趣,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读懂小说的方法。[板块三]整理故事情节,感受主人公形象1.聚焦主角的成长。引导:读完整部小说,你发现阿廖沙经历了哪些主要事件呢?请展示你的情节链。2.学生展示交流并互相补充。3.发现人物前后变化。(1)引导:从四岁到十一岁,你发现阿廖沙的变化了吗?(2)学生交流。预设:阿廖沙从一个可爱、胆小、倔强、执着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4.发现成长的秘密。(1)引导:阿廖沙曾把自己的童年比作蜂房,“各种类型的普通人,甚至没什么文化的人都像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思考融在这里,酿成蜜,全部奉献出来,慷慨地丰富着我的心灵,这蜜常是又脏又苦,但无论什么,总还是蜜。”结合人物记录卡和阿廖沙的主要经历,说说你认为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人给予了他成长的力量。(板书:成长的力量)课件出示:各种类型的普通人,甚至没什么文化的人都像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思考融在这里,酿成蜜,全部奉献出来,慷慨地丰富着我的心灵,这蜜常是又脏又苦,但无论什么,总还是蜜。——高尔基《童年》(2)学生交流。(3)回顾自己的成长。你发现自己的成长了吗?在你的成长过程当中,又有哪些人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蜜”呢?[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填写的情节链,在实践中习得通过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阿廖沙的前后变化,发现他的成长的秘密,由此迁移到学生自己的成长,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读小说要联系自己生活的方法。[板块四]聚焦主题,拓展阅读成长小说1.揭示主题。《童年》中阿廖沙的成长故事,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成长的故事各不相同,很多人和事都会给我们留下温暖和美好的感觉,也有些人、有些事会在我们的心里涂上灰暗的一笔。但不管怎样,这些成长的故事,都是“蜜”,无论是“甜”还是“苦”,都丰富着我们的心灵。2.拓展阅读。《爱的教育》记录了小学生安利柯一学年的学习和生活,《小英雄雨来》写了抗日小英雄雨来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课下我们要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课件出示:103,《爱的教育》交流提示·《爱的教育》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是谁?讲一讲他(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聊一聊你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和想法。·读完了《爱的教育》,谈谈你对“爱”又有了什么新认识。课件出示:《小英雄雨来》交流提示在《小英雄雨来》这本书中,你最喜欢雨来的哪个“英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组内同学听。书中除了雨来,还写到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哪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为他做一张英雄名片,并向组内同学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像这样的小英雄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和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设计意图]由《童年》的阅读,延伸到阅读其他两本成长小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并通过交流提示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支架和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让学生对成长小说有初步的认识。【板书设计】《童年》阅读分享课分享阅读记录交流人物特点感受主人公形象阅读拓展【教学后记】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目标】1.展开想象,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创编生活故事。2.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展开想象,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创编生活故事。2.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课文,了解特点1.引导: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请结合单元篇章页,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2.预设:这三篇小说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104,课件出示:环境人物情节虚构生活3.引出话题:我们也可以以生活中的人或事为原型,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试着根据提示创编故事。[设计意图]本环节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回顾和梳理,渗透学生本次习作时要注意的要素,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板块二]确定要素,构思故事1.阅读材料,明确要点。引导:看一看教材提供的三组材料,你有什么发现?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环境: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人物:淘气包张明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志愿者徐明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环境:月光下的村庄人物: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2.引导发现。(1)材料提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2)材料提示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特点。如,第一组材料中张明的特点是淘气,班长的特点是雷厉风行,班主任的特点是充满活力;第二组材料中陆天的特点是充满爱心,从志愿者的身份推测徐明的特点也应该是充满爱心;第三组材料中铁蛋是农村孩子,其特点应该是纯朴、憨厚。(3)材料提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材料一是师生三人,材料二是爱心少年与志愿者,材料三是表兄弟。3.根据材料,构思情节。(1)构思情节。请选择一组感兴趣的材料,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快速、简要地写下自己能想到的故事情节。材料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自己想到的故事情节(张明趁班主任不注意偷溜出教室)—(王寒冰要“抓回”张明)—(张明赖在丁香丛中不愿离开,还巧言为自己辩一春日校园师生三人解)—(李老师赶来了解情况)—(李老师决定在丁香丛中为同学们上课)—(这节课上得很精彩,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冬日黄昏,天气恶劣)—(环卫工人还在忙碌)—(陆天和徐明深受感动)—(号召全校学生为环卫工人送温二冬日街头爱心少年与志愿者暖)—(学生们走上街头为环卫工人送围巾)—(爱心接力不断,城市的冬夜不再寒冷)(城里来的表哥惊为“天人”)—(玩电子游戏不亦乐乎)—(提议捉蟋蟀)—三月下村庄表兄弟(铁蛋大显身手)—(两人打成一片)—(铁蛋和表哥的父母若有所思)(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评价:情节是否来源于生活,过程是否清楚;情节是否曲折;情节的设置是否能突出人物特点。4.例文引路,丰富情节。105,(1)引导:请回顾本单元三篇课文是怎样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学生交流)①出示《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的情节示意图。课件出示:②引导:看了这三篇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你有什么发现?预设:a.三篇小说都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板书:故事完整)b.三篇小说都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桥》设计了四次人物冲突;《穷人》设计了渔夫是否平安回家和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冲突;《在柏林》设置了出乎意料的情节引出人物的悲剧形象。(板书:情节冲突)(2)启发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吸引人?学生交流。明确:设想故事中可能发生的冲突,设想解决冲突的办法。制造冲突→解决问题5.学生展开想象,再次完善情节示意图。6.交流评价。本环节将本单元课文中的情节示意图作为构思的支架,引导学生读中悟写,学会在构思完整故事的基础上,设置情节冲突,使自己编写的故事情节曲折,更吸引人。[板块三]聚焦冲突,练写片段1.第一次习作,诊断学情。(1)要求:抓住一次情节冲突,写一段话,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这一情节吸引人。(2)学生练写。(3)交流评价:所写的情节中有冲突吗?是否能吸引人?2.例文引路,学习方法。(1)学习运用心理描写使情节更吸引人。①思考:默读例文一,想一想:片段中的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②交流并引导发现:这一片段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主要人物的内心冲突,突出了桑娜的善良。(2)学习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情节更吸引人。①思考:默读例文二,想一想:片段中的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106,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②交流并引导发现:这一片段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3.原型迁移,丰富形象。(1)思考:想想自己身边有没有和材料中相似的人物,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又有什么独特的表现。(2)交流中引导发现。启发思考。①雷厉风行的班长会是什么样的说话风格?②淘气包又会是什么样的行事风格?年轻有活力的班主任会有什么标志性的动作、语言或习惯?③有爱心的人一般会有哪些行为表现?4.梳理方法:为了使自己设计的情节更吸引人,可以加上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还可以在生活中找人物的“原型”,使自己笔下的人物描写得更真实、形象。5.运用方法,修改习作片段。6.交流、分享修改后的习作片段。[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聚焦冲突,练写片段,从学情出发,链接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唤醒、整合学生已有的表达经验,尝试写片段,并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使自己故事的情节更吸引人,刻画的人物形象更鲜明。[板块四]运用方法,独立习作1.根据自己设计的情节图,创编完整的故事。2.提示习作要求。(1)围绕主要人物创编完整的故事。(2)情节曲折,设置合理冲突。(3)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形象。3.学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指导。第2课时【课时目标】把故事情节写完整,通过环境或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板块一]根据标准,评价习作1.谈话过渡: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写了“笔尖流出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说说你用了哪些方法创编故事。2.对照评价单,评价自己的习作。课件出示:习作评价单评价标准自评互评是否围绕主要人物创编了完整的故事是否情节曲折,设置了合理冲突有没有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形象107,3.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梳理主要问题。教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便于自评和互评。学生运用自评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更符合学情。[板块二]聚焦环境,学习方法1.出示例文,感受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1)出示《桥》《穷人》这两课的环境描写,说说自己的发现。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课件出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2)学生交流。①两篇小说的故事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板书:环境描写)②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形象有关系。《桥》这一篇小说中,雨、洪水和桥的句子串起了整个故事,环境描写营造了危急的形势,衬托出了老支书的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穷人》这篇小说,通过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③用上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环境描写更具有感染力。2.发现教材提供环境的作用。(1)想象画面。课件出示:春日丁香花开……冬日黄昏街头……月下村庄……①思考:你的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②学生交流。③课件出示图片,丰富学生的感受。(2)思考:为什么教材要设计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环境呢?你打算怎么设计环境描写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呢?(3)交流中引导发现。开满丁香花的校园:可在文章的首、中、尾部分描写丁香花进行点缀呼应,用花香来比喻人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冬日黄昏的街头:陆天和志愿者的爱心与寒冷的冬日黄昏形成对比,感受到他们的爱心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一丝温暖。月光下的村庄:铁蛋和远道而来的表哥讲述着各自生活中的趣事,如水的月光见证了小哥俩纯真的童年。[设计意图]教师再次以本单元课文为学生提供范例支架,引导他们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方法。同时聚焦材料中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内化支架所108,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使表达更有质感。[板块三]修改习作,交流分享1.修改习作。引导:想想自己的习作当中可以在哪些地方加入环境描写,使环境描写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作用。2.交流评价。(1)同桌互评。课件出示:互评分享·读:和同桌交换读习作。·勾:用红笔勾画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评:对照评价单,评价同桌的习作。(2)分享佳作,全班评价。[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经历“模仿—体验—实践”的学习过程,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运用评价单进行同桌互评,既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又在评价中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方法将习作写得更精彩。[板块四]对比反思,誊写习作1.召开班级故事会。(1)小组交流自己的故事,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推选小组代表。(2)小组代表在班级分享自己的故事。(3)全班交流:推选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并说说这些故事好在哪里。2.修改、完善习作,工整地誊写。[设计意图]召开班级故事会,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给更多的学生习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获得习作的成就感,并在自主对比、自主思考、自主发现中实现自主修改。【板书设计】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环境描写……【教学后记】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3.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4.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2.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109,【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课文,交流方法1.提出话题: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你说说读了这三篇小说,哪些人物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交流。预设:学习《桥》这一课,我们认识了沉着冷静、不徇私情的老支书;《穷人》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宁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桑娜和渔夫;《金色的鱼钩》这一课,刻画了舍己为人的老班长形象。3.提问:我们是怎样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呢?请结合课文说一说。4.指名学生交流。5.学习“交流平台”。(1)(播放录音)引导:我们来听听学习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吧。课件出示: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以《穷人》为例谈一谈。状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元元: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成成: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2)引导梳理:学习小伙伴们以《穷人》这一课为例,交流了哪些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3)迁移运用。引导:请同学们在《桥》和《金色的鱼钩》中任选一篇,照样子填写示意图,从这几个方面交流如何理解人物形象。(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6.拓展交流。(1)学生浏览小说《一个走运的人》,简单地填写理解人物形象示意图。(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人物形象示意图。(3)指名展示,相机引导。预设:人物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女店主的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形象。小说情节:从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从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看这些情节,烘托出了女店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品质。环境描写:用历经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暗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以及对“我”产生的影响。110,7.小结: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阅读经验,首先让学生自己梳理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通过学习“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整理,形成思维导图,使阅读方法明晰化,最后迁移运用,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板块二]朗读片段,感受形象1.谈话:小说中的情节,会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长坂桥张飞退曹军”就是一个经典情节。(课件出示教材本单元语文原地中描写“长坂桥张飞退曹军”情节的片段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长坂桥张飞退曹军”这个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飞?(神勇)3.指名朗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张飞的神勇?请圈画出关键词句。4.学生交流。预设: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如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冀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5.讨论:“尽皆股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尽皆股栗”呢?引导发现:这个小小的细节,更突显了张飞的神勇。6.指导朗读。(1)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张飞的神勇。(2)教师指导: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出豪迈;抓住“睁圆环眼”读出气势;读“厉声大喝”时要重,让人感觉心惊胆战;结尾“尽皆股栗”略停顿。(3)教师范读。(4)师生合作朗读。[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反复、深入的过程。本环节让学生将本单元学到的方法——在情节中感受人物形象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通过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并读出张飞的神勇之气。【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理解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环境描写第2课时【课时目标】1.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2.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过程】[板块一]朗读片段,仿写心理1.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两个心理描写片段。(1)引导:请自由读一读这两段话,想想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2)学生交流。预设:这两段话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忐忑不安。2.读第一段话,体会桑娜的内心世界。(1)思考:桑娜的内心有哪些变化?(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课件出示:体恤丈夫→害怕丈夫突然回来→责问自己→下定决心(3)想一想:作者还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111,引导发现:作者还密集地使用省略号、问号来表现桑娜从忐忑不安到下定决心的心理活动。3.读第二段话,体会“我”的内心世界。(1)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资源链接,简介写作背景:原文记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革命故事,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茅草丛被敌人用燃烧弹点燃,自己被燃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3)再读第二段话,学生结合片段谈体会。(4)仿照学习桑娜内心活动的方法,理一理“我”内心的思绪变化。(5)学生交流,教师梳理。课件出示:为战友心痛→担心暴露→不忍心看→忍不住不看→心如刀绞一般4.学习方法,试着写出复杂心理。(1)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让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事情?(2)教师点拨:①生活中有没有做过错事,想认错又不敢,或想做好事又不好意思做?②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或跟自己的贪玩之心、惰性斗争等经历?(3)学生画出自己的心理变化示意图。(4)同桌交流。根据心理变化示意图,互相说一说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5)借助图示,仿照两个片段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5.交流评价。(1)同桌交流:把自己的练习片段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是否写出了复杂的心理。(2)全班交流:说说谁的仿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在哪里。[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内心的变化,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学以致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板块二]日积月累,了解诗意1.过渡:古诗中也有着诗人的故事和复杂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古诗《回乡偶书》。(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回乡偶书》)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一想这首古诗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字词。(3)学生交流古诗的大致意思。(诗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乡,乡音没有改变但两鬓头发已白了。小朋友见到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诗人:“客人从哪里来啊?”)3.感受诗情,背诵古诗。(1)思考: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你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2)学生交流,引导发现。①少小离家老大回——终于能回到家乡的激动。②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流逝的感慨。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无奈、伤感。(3)创设情境朗读。引导:贺知章老爷爷离开家乡多年,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有着无限感慨。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这种复杂的心情读一读这首古诗吧!(4)背诵古诗。“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远在他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回到了在梦中出现了千百遍的故乡。我们来背一背这首古诗。4.拓展。(1)介绍背景。贺知章老爷爷进了村子后还看到了许多事情,在很多亲朋好友那里了解了近几十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他提笔写下第二首诗。[课件出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二)112,[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2)学生自由读,齐读。[设计意图]“日积月累”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古诗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积累诗句。最后老师补充古诗的背景,拓展相关的古诗,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板书设计】语文园地【教学后记】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内容。每一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夏天里的成长》和《盼》这两篇课文从不同文体、不同题材帮助学生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习作例文”提供不同文体范例,其功能是继续体会写法;单元习作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实践。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113,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2个字,会写23个词语。◎学习课文,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能说出课文是通过哪些方面或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体会课文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表达时,是如何将重点部分写具阅读理解体的。◎能联系课文内容,归纳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方法。◎能借助例文,进一步体会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作为材料。◎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围绕一书面表达个意思表达时,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与同伴交换习作,能针对是否写清中心意思作出评价。16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目标】1.会写“棚、苔”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3.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2.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棚、苔”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过程】[板块一]明确要求,导入新课1.单元导读。(1)观察:请认真观察单元篇章页,看看插图画了些什么,自由读上面的文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相机理解“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的含义)(2)推想:想想本单元给我们安排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与其他单元安排的内容有何不同,以及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3)明确: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我们要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并且要学会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4)齐读单元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2.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整理衣柜时,你也许会发现去年的裤子短了一大截,手套小了一大圈;有的同学在上个月养的还不能睁开眼睛的小灰狗,这个月不仅毛色变了,还能机灵地围着你上蹿下跳。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学生畅谈)那么,你们知道,万物在哪个季节生长最快?(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里的成长”的?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设计意图]观察单元篇章页,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重点。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长现象展开谈话,拉近学生与课文题目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新课的教学作准备。[板块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14,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课件出示】活生生苔藓草坪甘蔗瀑布增加缝隙软绵绵谚语棚架农作物尽量指名认读,互助正音,齐读。【课件出示】缝隙(fènɡ)尽量(jǐn)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书写“瀑”“缝”2个字:“瀑”字,右边下面的部件不要写成“水”;“缝”字,要注意走之与左右两个部件之间穿插避让,注意正确的笔顺。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画出树形图。(板书: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2)思考:①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完善树形图相应部分。(板书: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人)②文中具体写了哪些事物?学生畅谈,教师分类概括。(动植物、山河大地、人)(3)小结:课文通过列举动植物、山河大地、人三个方面的生长事例来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设计意图]自学生字词,扫除字词障碍,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文章整体入手,粗线条勾画课文轮廓,让学生对“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表达方法有初步的认知。[板块三]课堂回顾,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火热的夏天里,万物充满生机。尽管有时炽热的太阳会把大地烘烤得蔫头耷脑的,但夏天的雨也很热烈,一场大雨就能把暑热冲刷得干干净净。夏天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万物迅速生长着,唯恐辜负了这个好时节。2.布置作业。(1)工整规范地抄写本课词语:活生生、苔藓、草坪、甘蔗、瀑布、增加、缝隙、软绵绵、谚语、棚架、农作物、尽量。(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文章语言优美,以抒情式语言进行课堂小结,渲染热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饱含期待,落实本课的生字词书写,做到“堂堂清”。【板书设计】15夏天里的成长115,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各个自然段,体会这一自然段是怎样体现课文的中心意思的。2.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提问导入:谁能说说这篇课文是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中心意思表达清楚的?2.过渡:上节课,我们反复读了课文,知道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大家圈画出不太理解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读懂课文,读透课文。围绕着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许多迅速生长的事物,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设计意图]回顾文章内容,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也使这节课的导入自然流畅。[板块二]研读课文,揣摩方法1.感受动植物的“成长”。(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画出相应的中心句。①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中心句。【课件出示】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②理解:“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预设:“飞快的长”表示长得快;“跳跃的长”表示前后变化大。(2)浏览圈画:快速浏览,看看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动植物的生长。(学生浏览圈画)①课件出示图片:棚架上的瓜藤;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小动物。②小组交流,并完成板书树形图中“有生命的”这部分内容。③总结方法:根据树形图,作者围绕“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一中心,猜猜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板书: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描写)(3)讨论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些动植物的生长的?请同学们找出关键的语句读一读。①交流反馈。116,【课件出示】生物怎样长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竹子、高粱一夜可以多出半节苞蕾昨天是……今天是……明天是……苔藓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草和菜几天不见,就变成了……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②提问:这些事例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写的?预设:瓜藤、竹子、高粱的长体现了“飞快的长”;苞蕾、苔藓、草和菜、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的变化,突出了“跳跃的长”;作者从长短、形态、大小等不同方面来写动植物的生长,表现了“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③提问:纵向观察表格,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列举事物的。(以时间长短为序)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示“长”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富有变化的表示“长”的词语,如“长出”“多出”“变成”“长满”“有了”,呈现不同事物成长的不同形态,避免了单调。)④体会:从这些关键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万物迅速生长)⑤指导朗读:谁来声情并茂地读读这段话,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万物迅速生长的画面?(4)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朗读,感受夏天万物迅速生长的这份盎然生机。(教师读第一句,后面描述不同生物生长的句子由不同的学生来读。)2.感受山河大地的“成长”。(1)速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课件出示】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2)思考:作者说“什么都在生长”,快速浏览第3自然段,看看具体写了哪些事物的生长。明确:山、地、河、铁轨、柏油路。(相机完成板书树形图中“无生命的”这部分内容)(3)感受表达方法。①同学们,你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描述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吗?②小组交流汇报。预设: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因为铁路的铁轨也长,所以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了。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面高起来。③总结写法:作者是如何围绕“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这一中心句来写山河大地的“成长”的呢?明确:围绕中心句,通过不同方面具体描写。(4)质疑: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中有没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呢?①预设:为什么没有生命的铁轨和柏油路也会长呢?明确:夏天温度高,铁轨受热会膨胀,所以会把缝隙填满;柏油路是由黑色的沥青铺成的,沥青吸热能力强,如果沥青层比较厚,到夏天沥青路表面的温度会高出气温十几度,路面就会变得软绵绵的,看上去好像变高了。②预设:怎么理解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课件出示】民间谚语: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教师明确:农家人在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而这些经验常以朴实易记的俗语记载下来。“不热不长,不热不大”也是如此,夏天到了,温度升高,庄稼就长得很快;如果气温不够,庄稼就成熟得较慢。(5)指导朗读:齐读本自然段,火热的夏季到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朗读时语调要欢快,读出万物飞快变化之感。3.体悟人的“成长”。(1)过渡:同学们,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柏油路在夏天里都在成长,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成长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长大。请大家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117,【课件出示】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2)交流:说说课文是如何具体写人“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学生畅谈)引导:①学生们在夏天里是怎样成长的?②读读文中的两句谚语,想一想作者引用它们是为了说明什么。③由农作物想到了人应该怎样生长?明确:作者先讲学生们的成长,再引用农家谚语,从农作物说到人,最后点明中心人“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3)提问:“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如何理解这句话?①学生讨论交流。②点拨:这里的“热天”仅仅指的是夏天吗?这里的“长”只是指身体的长、在学校年级的变化吗?(相机完成板书树形图中“人”部分内容。)明确: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热天”,这个时候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更侧重于人的精神上的成长。(4)深化:同学们,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又得到怎样的启示?(学生畅谈)明确: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不能错过获得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期,否则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的人。(5)齐读第4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人也要努力成长的道理。(6)小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设计意图]这个板块充分借用树形思维导图,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揣摩、掌握“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学生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板块三]回归全文,领悟写法1.回归全文:我们再来认认真真地把文章读一遍,是中心句的,你可以大声朗读;描写各种事物的词语,你可以加重语气读一读。2.领悟写法。(1)体会写法:同学们,我们结合树形图,发现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围绕中心意思写)(2)讨论写法:本文第2~4自然段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删去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可不可以?明确:本文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围绕中心意思写,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3)发现特色: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多次的朗读体验,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预设:本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3.迁移训练。(1)请大家围绕以下中心意思,完成思维导图,看谁想到的方面最多、最好。(只罗列段落的主要意思即可)(2)(课件出示朱自清的《春》)对比完善:看看作者围绕“春”都写了什么。对比自己的思维导图,想想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设计意图]整合全文,总结文章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整体上对文章的结构以及“围绕中心意118,思来写”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及时迁移训练,当堂巩固消化。[板块四]总结收获,习得写法1.总结收获: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1)这节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无论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还是无生命的山河大地,它们都在夏天迅速地生长,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人“要赶时候”“尽量地长”。(2)学完了课文,我们学会了“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2.习得写法。(1)积累: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2)练笔:夏天,你周围还有哪些事物也在生长?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创作。[设计意图]总结收获,以练笔的方式结束新课,使学生一堂课下来学有所得,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及时学以致用,加以巩固。【板书设计】15夏天里的成长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教学后记】17盼【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等12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2个词语。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课时】2课时119,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袖、篷”等12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2个词语。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板书题目,直接导入。(1)板书题目,齐读题目。(2)引导:同学们,“盼”怎么理解?谁能用“盼”组词?你有没有特别盼望做什么事情?(学生交流)2.交流资料,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铁凝,当代作家。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说《玫瑰门》《青草垛》《哦,香雪》等。本文选自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出版于1980年11月。书中共有12篇短篇小说,有几篇儿童小说,《盼》就是其中一篇。3.过渡: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呢?铁凝是怎样写“盼”的心理的?[设计意图]谈话激趣,理解题目,初步感受“盼”带给人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板块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流利,不懂的生字词可以画标记,并思考“我”心心念念、盼望着什么。(2)交流想法:读完课文,说说“我”特别盼望什么。学生交流。(板书:盼穿新雨衣)(3)认读生字。引导:看下面的字词,说说自己是否会认、会读、会理解。【课件出示】嘟囔痱子瞟一眼玛瑙腥味焖米饭窸窸窣窣①指名认读,相机正音。②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酱油逗引嘴唇缩手疯狂甩卖叫嚷蒜薹蹦跳③指名认读,互助正音。④示范书写。指导:“疯”“唇”是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竖撇要长一点儿。“篷”是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宽,注意与同音形近字“蓬”对比区别开来。“酱”字笔画多,不要漏写“酉”部的横画。2.回归课文,把握内容。(1)把握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围绕“盼”,讲了一件什么事。(2)思考:由此,我们知道本文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新雨衣)[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有效示范,落实生字词的教学,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升。感知课文,梳理脉络,把握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板块三]明确中心,梳理事例1.关注题目,梳理事例。(1)默读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请用关键词记录,并在小组内讨论。120,(2)交流概括: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下面的图示。2.明确中心,学习写法。(1)思考:文中的这四件事,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盼”来写的呢?(2)学生交流。明确:课文是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角度来写的。3.小结: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像这样,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就可以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板书: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事例)[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深入体会到围绕中心意思用多个事例写,且从不同角度选材,可以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加全面,更加充分。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课文是如何具体写出“盼”的心情的。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板块一]精读感悟,品味细节1.精读感悟: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如何具体写出“盼”的心情。请大家边读边找出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小事件”,并批注自己的感受。2.学生默读、写批注,同桌讨论,集体交流。(1)预设:得到雨衣,盼变天的急切。①提问:你是从课文哪些段落感受到“我”盼变天的急切的?(第1~3自然段)②指名读一读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总是‘晴’呢?”)③引导:从这一心理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比较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课件出示】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每天我都在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明确:细腻的心理描写比直接写出想法更生动,突出了“我”盼穿新雨衣的心情极为迫切。④引导:找找这部分中动作描写的句子,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课件出示】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明确:从一系列动作描写中,体会到“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穿新雨衣的急切心情。⑤小结: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心理和动作描写来突出“盼”的心情。(2)预设:下起雨来,盼出门的迫切。①速读思考:快速浏览第4~15自然段,找一找,看到下雨了,“我”有哪些反常举动和想法。121,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引导:“我”为什么这么做?(通过“我”反常举动和想法,写出“我”迫切想穿新雨衣的心情。)②角色感悟:这一部分,作者除了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我”盼的心理,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这一中心?(语言描写)我们分角色朗读“我”和妈妈的对话,看看你又体会到什么。指名交流。预设:“嚷”和“奔”表现了“我”兴奋的心情;“央求”体现了“我”的热切盼望;“瞟”可见“我”人在家里、心在窗外;“不声不响”体现了“我”未能如愿的失落。引导:从“我”的兴奋、央求、不甘、失落,你深切地感受到什么?③小结:这一部分,无论是动作、心理还是语言描写,所有的指向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盼”出门。(3)预设:看着雨景,盼穿雨衣的渴望。①品读:大声朗读第16~17自然段,想想你又从哪儿感受到“我”内心的渴望。【课件出示】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点拨:从这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你感受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我”担心今天雨下完了,明天没雨下了,实际上“我”是担心愿望又落空。作者通过写“担心”,来表现“盼”这一心理。②赏景:教师配乐朗读第17自然段。(课件出示配有背景音乐的雨后的图片:挂满雨滴的玻璃窗、雨后苍翠欲滴的小树、雨水冲刷过的马路)③提问: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下雨场景在“我”的眼里如此富有诗意?作者仅仅是写雨后的景色吗?(以景物描写衬托出“我”盼望雨点淋在新雨衣上的美妙。)④小结:除了心理活动描写能表现“我”盼的心情,景物描写同样能很好地衬托“我”盼穿新雨衣的急切心情。(4)预设:穿上雨衣的兴奋与喜悦。①指名朗读第18~20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及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②讨论:雨点真会“起劲地跳跃”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描写雨滴是为了表达“我”如愿穿上雨衣的快乐。)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这些语句都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文中所写的这类事物,都是“我”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都寄托着“我”内心的盼望。)③情境朗读:课件依次出示课文第3、4、16、17自然段,女生读写环境的句子,男生读写心理活动的句子。3.教师总结:作者在表达“盼”这一中心意思时,主要通过了心理、动作、语言、环境等多个细节描写来凸显。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藏在细节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就能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吸引读者。(板书:心理、动作、语言、环境描写)[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盼”,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细节描写尤其是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其最终目的是指向“盼”这一中心,教学目的明确,通过感悟、比较句子,体会围绕中心意思进行具体描写的好处,从而加深理解,逐步习得写作方法。[板块二]结合文本,归纳写法1.结合文本,体会重要部分具体写。(1)总结提问:课文围绕“盼”依次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事例,作者把哪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2)学生交流汇报,从中受到启发。预设:“盼穿雨衣”部分的几个“小事件”——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中看景,最能突出中心意思。(3)小结:我们在选择事例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应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最深的,最能突出中心意思的重要部分写具体。(板书:重要部分写具体)122,2.写法迁移,选材实践。(1)引导:同学们,我们了解到如何选择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根据下面的题目,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来写。【课件出示】好斗的公鸡闲不住的奶奶欢声笑语满校园(2)展示学生选材,集体交流。(3)学生修改选材,并思考: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些?在旁边画标记。3.展示修改后的选材,交流互动。归纳习作方法,放手让学生审视自己的选材,进行删改、调整,从而在语言实践中,巩固、深化对方法的理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将方法概念化。展示环节,通过交流互评,学生对于围绕中心意思选材,重要的部分具体写,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板书设计】16盼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事例,把重要部分写具体【教学后记】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交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并将重要部分写具体的方法。2.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作为材料。【教学重难点】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作为材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总结方法1.谈话导入。同学们,魏禧说:“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他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基深厚,枝叶也就茂盛了。)魏禧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今天我们就以“围绕中心意思来表达”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板书:围绕中心意思来表达)2.默读交流。(1)边读边思考:请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内容,想想围绕中心意思写要注意哪几点,并对重点句子画标记。(2)学生交流。3.梳理材料。(1)回顾梳理:请同学们梳理一下《夏天里的成长》《盼》围绕中心意思是如何展开叙述的。123,(2)组内交流:你觉得文章哪些事例(或方面)写得详细、具体,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3)交流反馈。《夏天里的成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明确:主要通过具体罗列快速生长的动植物,让人感受夏天万物确实在迅速生长。《盼》:①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②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明确:在“盼穿新雨衣”中,作者通过具体的心理描写充分表达了“盼”的迫切。4.拓展延伸:请回顾《灯光》这篇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灯光”这个中心写了什么事?哪些重点内容详细写了?5.总结方法:要想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我们应该怎么做?(1)指名分段朗读“交流平台”。(2)明确:①文章要先确立中心;②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来写;③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些、具体些。(板书:主题事例方面重点部分写具体)[设计意图]由古代文人的话引入文章“立意”的话题,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开课简洁明了。通过回顾课文,梳理、总结本单元通过不同方面(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板块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1.指导选材。(1)过渡提问:写文章好比做衣裳,选取合适的材料很重要。如果选择了好的面料做衣裳,做出来的衣裳就美观、挺括;如果面料质地低劣,即使工艺高超,也制不出好服装。所以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那么,我们该如何围绕中心去选材呢?(2)学生交流反馈,总结方法。(出示选材方法)【课件出示】材料和中心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达中心意思的,要多选。材料和中心有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也要选,但要少选。124,材料和中心没有关系,应该坚决舍弃,不选。2.初试身手。(1)学习活动: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学生自主完成第80页练习题,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选。(2)引导交流:你勾选了哪些材料?理由是什么?(3)教师引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戏迷爷爷”的关键词是“戏迷”。既然是对“戏”感兴趣,那就选与“戏”有关的材料;既然是“迷”,说明喜欢“戏”的程度很深,是入迷了,而不是一般的喜爱。因此,选择的材料有:◇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煳了。(√)◇到文化馆拜师学戏。(√)◇一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4)整理分类:想一想,这些选好的材料,可以分成哪几个方面。(学生交流)戏【课件出示】迷看戏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爷一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爷学戏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煳了到文化馆拜师学戏组建戏班子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5)小结:从不同方面、选择不同的事例来表现“戏迷爷爷”这一中心意思,会使表达更有条理。(6)读一读没有勾选的材料,说一说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什么。通过对选材的指导,对材料进行辨析、选择、梳理,使学生一步步明确怎样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材料。[板块三]围绕中心,拟写提纲1.拟写提纲。(1)过渡:写“戏迷爷爷”可以写这些事情,那如果写“闲不住的奶奶”,或者你熟悉的其他人、事、物……又该怎么写?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上的练习题。(2)学习活动:围绕中心,拟写提纲。(课件出示题目)课件出示从下面的题目中选一两个拟写提纲,说说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好斗的公鸡弟弟变了闲不住的奶奶忙碌的早晨欢声笑语满校园那些温暖的时光①指名读,找出题目的关键词。②学生填写学习单。【课件出示】材料一:题目:材料二:_______________材料三:材料四:2.交流评价。(1)引导:你根据题目选取了哪些材料?其中的重点在哪里?(2)小组评价:小组内交流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3)班级展示。弟弟变了:开始用功读书,一向懒惰的弟弟主动帮忙做家务,再也不打架了,变得有礼貌。闲不住的奶奶:天还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接着忙着做早餐;下雨天想洗被子;有空就给邻居李阿姨带孩子;生病了仍坚持打扫家里的卫生。好斗的公鸡:和周边抢食的小鸡斗;和比它个头大多了的狗斗;和自己的影子斗;和“我”125,斗。(4)小结:要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重点材料。(5)修改:根据反馈要求,同桌合作修改提纲。[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拟写提纲,从辨析、选择到自主拟写再到展示、评价、修改,逐步提高要求,达成本课教学目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板块四]发现联系,整合资源1.发现联系。(1)思考: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题目,然后联系本单元习作提供的汉字,想想某些题目和部分汉字之间是不是有相同之处。(2)发现:学生把题目和汉字结合起来看一看,说说两者之间的联系。(3)交流整理。弟弟变了——变忙碌的早晨——忙欢声笑语满校园——乐那些温暖的时光——暖2.资源整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围绕中心意思选择的材料,可以作为下节习作课上的素材,如果觉得材料还不够完善,我们可以课后继续围绕中心,整理和完善材料。[设计意图]把本次练习的关键词与本单元习作提供的汉字进行整合,鼓励学生继续完善选材,为下节习作课备好资源。【板书设计】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主题事例、方面(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学后记】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了解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2.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3.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心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重难点】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了解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2.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自主阅读习作例文,了解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反馈练习1.导入新课,板书题目。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习作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板书题目)2.反馈练习,交流总结。(1)复习交流。126,①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夏天里的成长》写了哪些事物的成长?如果仅写一类事物的成长,可以吗?明确:从不同方面来写,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加全面,更加充分。②《盼》围绕中心意思“盼”,写了哪些事情?这几件事情是平均用力的吗?明确:围绕中心意思,可以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把重要的部分写具体,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反馈练习。①展示:上节课,在“初试身手”的选材练习中,让同学们课后对自己的选材进行完善,我们来展示完善后的选材。和周边抢食的小鸡斗和比它个头大多了的狗斗好斗的公鸡和自己的影子斗和“我”斗②小结: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习作经验,来选择不同事例或不同方面来写,重点部分写详细些、具体些,以突出中心意思。[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方法,为本节课习作教学作准备。[板块二]确定中心,明确内容1.确定中心: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本次的习作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可以从下面的字里选,也可以选其他的字。【课件出示】甜乐泪暖悔望迷妙变忙寻让(1)提问:你最感兴趣的汉字是哪个?和同桌相互说说自己对这个汉字的理解。(2)集中交流。点拨:“甜”既可以表示甜味,又可以表示甜蜜;“望”既可以表示动作,也可以表示愿望;“迷”既可以表示喜爱,也可以表示困惑;“泪”除了有伤心的泪,还有成功的泪、幸福的泪;“变”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可以带来不同的心情;等等。(3)分享:除了以上这些汉字,我们还可以分享自己选择的其他汉字,说说自己的理解。2.明确要求。(1)明确:同学们一起来看看本次习作的要求。习作要求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可以是教材中提供的字,也可以是其他字,还可以自拟题目。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来写。可以写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可以写想象故事。(2)交流:和同桌说说你准备写真实故事还是想象故事。[设计意图]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为形成选材思路作铺垫。[板块三]围绕中心,指导选材1.回顾:由以上这些汉字我们会想到“初试身手”中的哪些题目?变——弟弟变了忙——忙碌的早晨乐——欢声笑语满校园暖——那些温暖的时光2.集体选材,拓展思路。(1)联想:请同学们以“暖”展开联想,说说自己想到了哪些事例或场景。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联想。(2)学生交流,归纳整理。(板书:不同事例)127,3.借助例文,指导选材。(1)自读:自主阅读例文《小站》,留意旁批,思考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明确:全文是围绕“小”展开的。作者观察仔细,抓住了小站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一个“小”字,表明了车站虽小,却小中见大,从细微处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2)同桌交流: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小站的“小”的?(板书:不同方面)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规模小几根木栅栏三五个人影小站(小而精小黑板心)小小的喷水池小小的假山布置小而精心小树小宝塔几株杏树,花开正艳(3)比较:看看“暖”的选材和《小站》的选材,你明白了什么?明确: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来突出中心意思。4.围绕中心,独立选材。(1)拟写提纲: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围绕确定的中心意思拟写提纲。(2)填写学习单。(分发学习单)汉字中心意思拟用材料材料一:观察天气变化与花朵开合之间的关联材料二:探索收音机能收听节目的原理迷喜欢科学探索材料三:利用乒乓球和皮球模拟地球公转材料四:观察蚕宝宝成长的过程(3)全班交流。(投影部分学生的学习单,集中评议选材是否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设计意图]借助例文和运用结构图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选材方法,拓宽学生思路,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选材,拟写提纲,搭建支架,教学过程中体现从“教”到“放”的理念,降低后面习作的难度。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128,2.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心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教学过程】[板块一]例文引路,学习写法1.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如何判断材料中哪些是重要部分?其他部分该怎么写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2.例文引路,学习写法。(1)重要的部分写具体。①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爸爸的计划》,说说作者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个中心意思,把哪一个事例写得最具体。②思考:再读“订暑假计划”段落,想想作者为什么把这部分写得最具体。③汇报:学生汇报,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④小结:围绕中心意思,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并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写具体。(板书:重要部分写具体)(2)其他部分简单写。①思考:有了一个具体描写的事例,其他的事例怎么写呢?(明确:其他部分简单写)②默读:请同学们默读《爸爸的计划》第1、2自然段,特别注意例文旁批,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其他事例的。③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引导。④小结:简单写是有方法的,可以罗列,也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3)以小见大,侧面烘托。①思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小站》,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写小站的“小”,仅仅是想告诉我们小站很小吗?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明确:作者通过写小站的“小”,烘托出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小见大。②回想:回顾《夏天里的成长》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农作物的生长说到“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作者又想告诉我们什么?③小结:围绕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方面写,选择不同事例去写,同时也可以渗透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使文章表达的含义更加深刻。[设计意图]借助例文及旁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重要部分写具体”,详细具体地指导习作,使学生思路清晰,轻松掌握写作方法。[板块二]构思布局,动笔习作1.构思布局。(1)布局: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学习单上的材料进行构思布局,你打算把哪一件事情具体写?其他的部分怎样写?在旁边画标记。(2)交流指导。根据学生汇报交流,进行相应指导。2.动笔习作。(1)回顾要求,开始习作: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习作题目,确定中心,选材,构思,开始习作。【课件出示】习作要求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可以是教材中提供的字,也可以是其他字,还可以自拟题目。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来写。可以写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可以写想象故事。(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完成初稿。[设计意图]有了教师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搭建的习作构架,大大降低学生习作难度,学生通过构思,习作时得心应手。[板块三]习作展示,交流互评129,1.展示习作。(1)倾听习作:指名朗读习作。(不出示题目)其他同学认真倾听。(2)猜想评议:这篇习作的题目是什么?你是从哪些事例猜想出来的?哪个事例最能突出中心意思?2.互助修改。(1)互读:请同桌读读你的习作,看看他能不能体会到你写的中心意思,听听同桌的建议。(2)修改:根据同桌的建议进行修改。3.佳作展示。(1)投影习作:小组推选佳作,并朗读展示。(2)集中赏析。【课件出示】暖暖的阳光,暖暖的你夜色渐渐笼罩了这朴实的小城,玻璃窗上映着我黯然的双眸。风轻轻地呻吟着,似乎在倾诉着什么。我轻轻推开冰冷的窗,一阵寒风如波涛般向我涌来,吹透了我单薄的衣裳。一个人的夜,很静,点点繁星仿佛一个个回忆片段向我证明着它们的存在,不经意间,却瞥见了床头上许久未动过的相框,轻轻抚摸着她暖暖的笑意,思绪不觉蔓延……四年前,我因意外住院,终日在病床上躺着,这对于一个顽皮的孩子来说,是种什么样的煎熬?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让我昼夜不得安宁,于是我空洞麻木的瞳孔爱上了窗外的风景。直到她来,我才有了真正的笑容。她每次来都会带几本书给我。她说,书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有了书的人永远不会空虚。于是,我昔日迷失的双眸爱上了文字,爱上了阅读。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看望我,每次都轻轻坐在床边,要我倚在她单薄的肩上,声音轻柔地为我念几页书,时而幽默诙谐的话语让我的笑容一直灿烂着,犹如窗外的阳光。她说:“小静,你是个聪明、让人心疼的孩子。”我浅笑不语。她叹了口气,为我拉开窗帘,说:“阳光很暖,抗拒它不如接受它。”我眯起双眸,默默地记下了她的话。出院后,我的功课落下了很多。她每天都会为我补习,直到夕阳西斜,人走楼空,她才牵着我送我回家。她的手心很暖,让我想起午后温暖的阳光。在她的引领下,我一直都是以一种自信的姿态和沉稳的步伐走在校园里,迎接朝阳,送走晚霞,在书山题海里编织自己的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她就是我当时的班主任。四年了,我仍旧记得她给我的温暖与快乐,也从未忘记她的笑容和她对我的教诲。阳光很暖,抗拒它不如接受它。现在,我的世界里满是暖暖的阳光……画结构图:我们一起评析小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学生集中评议)她幽默诙谐的话语让“我”的笑容一直灿烂着,犹如窗外的阳光阳光她的手心很暖,让“我”想起午后温暖的阳光暖“我”的世界里满是暖暖的阳光……带书给“我”看,使“我”不再空虚她周末来看望“我”,为“我”读书,开导“我”为“我”补落下的功课,让“我”变得自信开朗②小结收获:同一个题目,围绕中心意思,既可以从不同方面写,也可以用不同事例写,可以写大自然,也可以写身边的故事,甚至可以把两者融合起来写。4.誊写习作。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5.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借助“习作例文”学习如何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来写,并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课后,我们可以选择“初试身手”中的题目或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练笔。130,[设计意图]通过猜习作题目、互助修改、佳作展评,使学生明白该如何进行习作评价,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板书设计】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后记】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只有一个地球》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扎根晋西北十五年,执着种树的感人事迹。《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展示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14个字,会写20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语言积累壁》。◎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能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一段话的主要观点。阅读理解◎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口头表达◎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书面表达◎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131,◎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能从公交站牌和旁边的提示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根据需要选出最佳乘实践活动车方案。18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2.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教学准备】准备多张江南美景图,查找运用对仗手法的诗句。【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涯”字。2.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浪淘沙》(其一)。【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诗词,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指名背诵)2.课件出示诗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浪淘沙(其一)]4.学生齐读课题。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现存诗800余首。[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基于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或积累过关于黄河的诗词,让会背的学生背一背,对古人描写的黄河有初步印象,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板块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读通诗句。(1)学生自由读诗。(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课件出示:曲:qūqǔ九曲黄河万里沙(qū)簸:bòbǒ浪淘风簸自天涯(bǒ)(3)指导写“涯”:要注意“厂”的竖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厂”里面是两个“土”,不132,是“士”。2.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2)学生练读。(3)指名读,齐读。3.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3)疏通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通过学生练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好停顿和节奏,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板块三]想象画面,感受气势1.品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1)指名朗读,思考: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①点拨:“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②出示“九曲黄河”图,直观感受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③提问:“万里沙”是怎样的画面?(3)教师引导:都说诗中有画,诗中还有声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①指名交流。②想象说话: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奔腾激荡的声音,这真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黄河啊!(4)指导朗读。①教师范读,点拨:读第一、二句诗,语速要放慢,语调沉稳有力,读出九曲黄河的绵延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雄伟气势。②指名读,齐读。(5)小结:抓住关键的数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来。(板书:气势雄伟)2.品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过渡:诗中不仅有画面,有声音,还有故事呢!这首诗中,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了哪个民间故事呢?(指名读)(2)引导:五年级我们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谁来简单地讲一讲?(3)提问:诗人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呢?补充资料:《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骞回家时,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4)引发感悟:读了上述资料,你对“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又有什么新的感悟?明确:诗人先是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进而生发出“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浪漫感慨。(5)指导朗读。①指名读。②教师点拨:读第三句,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读出诗人欲直上九天的气概;读133,第四句,转向平缓悠长,读出憧憬之感。(6)方法小结:古诗中隐藏着很多中华文化的印记,有神奇的故事传说,有悠久的历史事件,还有名人的名言名句。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抓住“九曲黄河”“万里沙”想象画面,抓住“浪淘风簸”想象声音,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同时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中的传说故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板块四]总结方法,积累古诗1.齐读古诗。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预设:直接描写,写了黄河的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2.指名背诵,全班齐诵。3.学生默写。4.拓展阅读。(1)出示李商隐的《嫦娥》,学生齐读。课件出示: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2)提问:诗人联想到了哪个传说故事?(嫦娥奔月)点拨: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体会诗中嫦娥在月宫的孤独寂寞,更容易理解诗的意思。[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古诗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古诗,让教学目标精准落地。拓展阅读古诗,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学习迁移阅读方法,为交流平台的教学做好铺垫。【板书设计】17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莺”字。2.有感情地朗读《江南春》,背诵《江南春》。【教学过程】[板块一]赏景读诗,导入诗题1.赏图入境:课件出示伴有美妙音乐的江南美景图。2.联想诗句: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着这些江南美景时,你的脑海中想到了哪些诗词呢?3.学生背诵诗词。课件出示诗词,学生齐读。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13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4.导入诗题: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再一次领略江南的春天美景。(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5.理解诗题:“江南春”中“江”特指长江。“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6.了解诗人。课件出示: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世称他为“杜紫微”。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设计意图]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与学生一起欣赏景色绮丽的江南春景图,并让学生试着背诵描写春天的诗词,从听觉和视觉入手,唤起学生对江南春天美景的遐想,初步把握古诗描述的江南春色的特点,为学习古诗作感情铺垫。[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练读,自由读。教师指名读。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节奏。课件出示:·边读边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把这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3.学生交流。预设:(1)景物:莺、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雨。相机指导写“莺”: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使整个字看起来平衡、稳定。(2)诗的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设计意图]由读通诗句到读出节奏,再到读懂诗意,体现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在理解诗意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法迁移能力。[板块三]想象画面,感受意境1.听教师范读,想象画面: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老师读诗歌,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交流反馈。(1)预设: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想象声色美。①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引导质疑:诗人能看见“千里”之外的景物吗?能听见“千里”之外的鸟鸣吗?明确:“千里”是虚指,它是一个虚数,表示看上去很远。③引导理解:莺在哪儿啼?“绿映红”是什么意思?④指导朗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春景明朗绚丽、铺展千里的声色之美。“千里”稍微读得长一些,“绿映红”则可以读得稍短一些。(指名读,齐读)(2)预设:读“水村山郭酒旗风”,想象其动态美。(指名读诗句)①引导想象:“酒旗风”是怎样的画面?(风吹来,“酒旗”随“风”飘动,整个画面都在动)②指导朗读: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飘飘,好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江南春景图!请读出欢快、明朗之感!(指名读,齐读)(3)预设:读“多少楼台烟雨中”,想象朦胧美。①指名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引导想象:在江南的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③引发思考:是四百八十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明确:这也是一个虚数,它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很多座寺庙,并且各种各样。135,④补充资料。(指名读)课件出示:南朝共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四朝的皇帝和官员多尊崇佛教,在江南各地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寺庙,据《南史》记载,当时在都城建康(即今南京)附近,就建有寺庙500余座,香火很盛。⑤指导朗读:“烟雨中”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朦胧之美。所以在读这句诗时语调可稍稍低沉,读出蒙蒙细雨的缥缈之感。(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中的声与色、动与静、虚与实,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适时补充南朝的相关资料,增加课堂的厚重之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板块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1.小组讨论:《江南春》前两句写晴朗之景,后两句写烟雨之色。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预设:江南大地千里之内的天气景色各不相同;诗人把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浓缩在一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神往。2.熟读古诗,背诵古诗。(1)指导朗读:读出地域的辽阔,读出景色的明丽,读出色彩的斑斓,读出烟雨迷蒙的美感。(2)教师引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3)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3.布置作业:课后查找有关春天的诗句,背一背。[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抓住古诗表达特点,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揣摩诗人写诗的意图,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直至熟读成诵,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板书设计】17古诗三首江南春第3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2.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之美。3.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教学过程】[板块一]读诗导入,理解诗题1.(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古诗。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临安邸[宋]苏轼[宋]林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2.谈话: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叫“题壁诗”。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板书课题)3.学生齐读课题。(提示学生读准节奏:书/湖阴先生壁)136,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湖阴先生是谁?(他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5.了解诗人。课件出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等。[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导入诗题,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根据题壁诗的特点,读准停顿,借助注释,理解诗题,为读懂诗意作铺垫。[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1)提示字音:“畦”读qí,“闼”读tà。(2)理解字义。①提问:“畦”“排闼”各是什么意思?②指名读注释。③出示插图,指名学生指出“畦”“排闼”在图中的位置。3.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4.感知诗意: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预设:院内,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翠色送到了眼前。[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图片,读准字音。通过前两首古诗的学习,把习得的方法迁移到这首诗中来,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并圈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感知诗的大意。[板块三]想象画面,发现特点1.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2.引导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湖阴先生简朴的茅屋经常被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他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都成行成垄,好不整齐。庭院外,一条溪流环绕,像是用手保护着农田;两座青山,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绿的秀色送入眼帘。3.品读第一、二句。(1)点拨:“长”是指经常、常常;“手”指的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2)提问:湖阴先生的院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从庭院的清洁幽雅,能感受到湖阴先生的勤劳、爱整洁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4.品读第三、四句。(1)指名读三、四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学生交流。①预设:对仗的运用。a.对对子:“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b.女生读第三句,男生读第四句。明确:上下句一一对应。c.学生说类似诗句。想一想:还有哪些诗词里有这样的手法?出示诗词,学生齐读。课件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3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d.小结:在诗歌中,对仗是很常见的修辞手法。②预设:拟人化的表达。a.提问:诗句中哪些词语使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护田、排闼、送青来)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写出了一条小溪的曲折身姿和两座青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溪流、青山以动感和人的情意,仿佛青山绿水对居住在此的人们表现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体会到诗人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b.指导朗读: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指名读,齐读)c.简介典故,体悟意蕴。《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还暗藏了典故。“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而“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d.小结:我们了解一些文化常识,了解了诗中所运用的典故,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品读、体悟诗歌的意蕴。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自读古诗,想象画面,感受田园风光之美;引导学生发现诗句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诗中的对仗之美、表达之妙。最后补充典故,让学生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传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板块四]统整古诗,梳理学法1.整体阅读: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1)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2.梳理学法: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注释。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3.小结: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外阅读古诗时,我们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意。[设计意图]借助三首诗歌的特点,通过回顾、整理、发现,了解更多的读诗方法,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常识和历史典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板书设计】17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学后记】138,19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标】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4.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教学准备】查找生活中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等破坏环境的事例,查找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课件出示:播放太空行星运行视频,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2.引导交流:这个美丽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谁能用一句话夸夸咱们的地球?(指名回答)预设: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3.导入课文题目: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抓住“只有”“一个”发散思维)预设: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板块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大致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2.检查预习。(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相机正音。(2)根据字形结构归纳特点,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慷”“裹”“基”的书写。提示:“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裹”是形声字,中间的“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基”上面的部件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3.抓住关键句,理清脉络。(1)自读课文。139,课件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提示:抓住关键句来梳理内容。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2)交流指导。①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关键句子。课件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②联系关键句,思考: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4.小结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读懂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设计意图]关键句是文中能揭示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上启下的语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句,提取有用信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板块三]研读课文,感受对比1.自主学习。默读第1~2自然段,用“__”画出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2.交流反馈。(1)预设:感受地球的美丽。①交流: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课件出示: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②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预设:通过“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等描写,可以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感受到地球的美丽。③指导朗读:地球这么美,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2)预设:感受地球的渺小。①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a.实例比较: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当作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它也许是一粒尘土,也许是我们手中铅笔的笔尖。总之,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b.补充资料:我们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是那么渺小,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课件出示:一光年,即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路程。一架普通客机飞一光年,要花上约122万年;一架火箭飞一光年,要花上约3万年。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年,甚至更大。140,交流要点: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年,甚至更大。而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直径相当于0.0000000013光年。c.提炼方法:通过比较和数字的陈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作比较、列数字。②探究:“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一句里的哪些词触动了你的心弦?预设:“只有”“这么”“不会”“再”。3.引导交流: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如此美丽壮观,却又那么渺小。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说?(指名交流)4.课件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齐读)[设计意图]自主研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并及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深刻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板块四]研读课文,深化对比1.自主学习。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资源的有限?圈出关键词,并在旁边写上批注。2.交流反馈。(1)通过数字体会资源的有限。①从“几百万年”“几亿年”等数据,联系对身边熟悉的古建筑或动物、植物化石的认知经验,体会矿产资源形成的时间之漫长。②明确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2)通过人类行为体会资源的有限。预设: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等词和短语中,体会人类对资源的破坏行为。(3)通过资源的现状体会地球资源的有限。预设:从加速枯竭、不能再生、生态灾难、严重威胁等情境中,体会地球上资源现状的危机之严重。3.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1)课件出示语段,指名读,让学生注意加点的连词。课件出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比较:去掉加点的连词,与原句作比较,你体会到了什么?(3)明确:“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到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其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但是”“因为”“不但”“还”说明了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给地球的自然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恶果,重申了可再生资源破坏后人类面临的危机,从而给人们以警示。4.对比思考:地球给了人类什么?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补充介绍地球上资源的各种类型与丰富储量,突出地球“慷慨地提供”“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特点,与当前地球面临的资源危机形成对比,引导学生读懂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5.出示句子,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6.设置悬念: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设计意图]紧扣课文的关键句展开语言实践,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研读品悟,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聚焦表达,形成对比,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141,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2.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回顾,领悟观点1.回顾朗读。(1)教师引读: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女生接读第1自然段,男生接读第2自然段。(课件相机出示第1、2自然段)(2)教师引读: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全班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2.导入新课:美丽可爱的地球这么容易破碎,那么,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3.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人类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的理由,并简要概括,小组交流。交流指导:(1)提炼不能移居的两个原因:一是有可能移居的星球距离地球太远;二是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还未能实现。(2)联系第三单元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的内容,补充说明不能移居的其他原因。4.抒发情感:是的,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是幸运的。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个美丽壮观、可爱渺小,同时又太容易破碎的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5.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教,打通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壁垒,激发教材的活力,提出观点,找出依据,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重组、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语言与思维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板块二]再读课文,梳理论证1.课件出示关键语句,学生快速浏览,思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观点是怎么一步步得出的?课件出示:a.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b.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c.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d.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e.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f.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1)理清关系:观点a、b、c、d、e与观点f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浏览课文,与同桌讨论。(2)合作探讨:a、b、c、d、e、f这几个观点能否颠倒顺序进行说明?不能。“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容易破碎”与“保护地球”之间是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作者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促使读者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由此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2.联系课文语句,发现前后的关联。(1)示例关联:地球的“可爱”与它的“破碎”是并存的。所以,作者引用宇航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2)明确关联:如果在下面的每一行关键词句中间加上一个关联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142,系,你会选择哪一个?说说理由。课件出示:即使也如果就但是因为所以美丽壮观渺小,不再长大无私慷慨(但是)资源有限,不可再生群星璀璨若遭破坏,不能移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环境(3)深入关联:作者是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请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升华认知:因此,作者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关联,理解课文的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前因后果,逐层推理,逻辑严密,构思缜密,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认识到关联词在说明文中能使文字具有概括性与逻辑性。[板块三]结合实际,设计宣传语1.发出号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心声,更是我们的行动。2.迁移运用: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呢?(课件出示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的句子)(1)思考:指名读句子,你脑海里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乱砍滥伐、往河里乱扔垃圾等)(2)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破坏生态环境或浪费资源的现象,相互交流并补充。(3)运用: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设计一条宣传语。①出示宣传语,让学生齐读。课件出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母亲的美丽需要你我共同呵护,关爱地球妈妈!②交流反馈,评选出“最优宣传语”,推荐“地球形象代言人”。③拓展阅读《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3.课堂总结,升华感情。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人类别无去处!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呼吁:精心保护地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引导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活动中学语文并学会迁移运用:一是综合运用信息,二是引导观察与思考生活,增强保护地球的责任意识。【板书设计】18只有一个地球143,【教学后记】20*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教学重难点】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我们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这节课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4.梳理问题:为什么说“青山不老”?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设计意图]教师以谈话的形式设置悬念,导入课题,引发阅读期待。接着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梳理核心问题引导阅读,体现以疑促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板块二]初识老人,了解故事1.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填写信息表。课件出示:年龄:81岁人物外貌特征: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老人生活地区:中国晋西北主要事迹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3.借助卡片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4.小结:本文可采用“人物+事件+关键词”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采用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又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板块三]聚焦“环境”,感受“奇迹”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课件出示:·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__”画出相关句子。·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语句。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点拨: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思考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应重点关注哪些语段。3.引导交流: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奇迹)144,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1)思考:读着这段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学生交流对数字的理解)(2)联系生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350多个操场那么大。(3)指导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苍翠。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奇迹吧!(4)过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青山?(板书:青山)课件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①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郁郁葱葱、茫茫林海、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巨树参天、绿波翻涌……)②联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绿洲”。(板书)③教师指名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4.合作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1)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条件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关键词句地理环境大风肆虐,“怪物”盘踞。山沟的大环境“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险恶)历史记载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三间房,一个人。(简陋)生活条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俭院子的小环境朴、单调)(艰苦)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三个典型事例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去城里享福,他不走。(2)引导推测:十五年了,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又何止这三件事!他还会遇到怎样的事?(指名学生交流)(3)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笔墨来写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4)指名交流。教师点拨: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侧面描写衬托老人创造奇迹之难。5.小结:是啊,就是这样一位瘦弱的老人,在大环境如此之险恶、小环境如此之艰苦的情况下,坚守了十五年,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创造出了一块绿洲,这位了不起的老人,创造出了伟大的奇迹![设计意图]紧扣文前导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奇迹”;再让学生合作探究,提取信息,完成表格,理解“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自读自悟和合作探究中,不断丰富阅读感悟,同时发现侧面衬托的表达方式,领会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秘诀。[板块四]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1.昔今对比,读懂“青山不老”的含义。(1)教师引读: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男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2)补充关于土地沙漠化的相关资料。(3)思考:你由此想到哪些词语?(黄土高坡、狂风肆虐、沙尘满天、寸草不生、毫无生145,机……)(4)教师引读:如今,这又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女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5)教师引导:你想说点什么?(6)出示课文结尾,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件出示:·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7)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预设:“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8)理解“青山不老”的精神与品格。预设:①“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②“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教师相机板书:精神永存。2.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预设:(1)结合课文内容,从老人品格的角度来谈题目的妙处。(2)结合表达方法,从借景命题的角度来谈这个题目的妙处。点拨:“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个题目还包含了作者对老人的感谢、敬佩和祝福。3.回归单元主题。(1)出示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课件出示:·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2)男生读单元主题,女生读文前阅读提示的句子。(3)总结: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让我们学习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常驻每一个人的心中!(齐读课题)4.布置作业。(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编者的用意。(2)阅读:《我是大山的儿子》《克鲁伦河畔的植树老人》。[设计意图]以联系和比较的方式,在“‘另一种东西’是什么”的叩问下,促发学生思辨“青山不老”的表层及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老人与青山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最后又回归单元主题以及本文的阅读提示,进一步理解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后记】21*三黑和土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2.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教学准备】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了解作者;准备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146,【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谈话:土地,对农民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学生交流背景资料,教师指名读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不得不租佃地主的土地,被地主剥削,过着卑微的生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运动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希望。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设计意图]这首诗所讲的事情发生的年代距离现在较远,学生难以理解。课前让学生自行查找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课堂交流背景资料,简要了解诗人,为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板块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1.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①每小节写了什么?②全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2.读准字音。出示句子,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课件出示:·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3.理解词语。引导:有不理解的词语吗?预设:打完场:指从庄稼收割之后再到脱壳的整个过程。公粮:指农民每年缴纳给国家的作为农业税的粮食,现已取消农业税,不再缴纳公粮。地主:本文指占有土地不劳动,依靠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4.整体感知。(1)提问:全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写了什么?(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诗歌第一部分(第1~3节)从总体上写了农民得到土地之后的喜悦。第二部分(第4~15节)写了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的欣喜之情。(3)提问:第二部分写了三黑的哪几件事?请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每件事。(4)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相机板书:翻地耙土回忆过去畅想未来)课件出示:翻着土地又耙了几遍简直是一张软床叫麦籽儿睡上(翻地耙土)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挨骂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回忆过去)打算跟人合伙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看闺女上东庄(畅想未来)5.学生讨论: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147,明确:三黑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所有的农民都像三黑一样,热爱土地,向往追求美好的新生活。[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为略读课文,故完全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阅读,整体把握诗歌大意。再通过提取关键词句,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板块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课件出示:·朗读诗歌,思考: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请用“__”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2.指名交流,出示关键语句。课件出示:·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引导:你们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兴奋、喜悦)你们从哪里体会到三黑有了土地的兴奋和喜悦?(1)预设:“耙地”。引导:①三黑是怎么耙地的?指名读第4小节,感受三黑耙地时的专注与细致。②三黑耙出的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5~6小节,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爱。③教师引读第7~8小节,感受三黑对麦籽儿那种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2)预设:回忆逮蝈蝈儿。男女生对读第11、12小节,感受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生活。(3)预设:展望新生活。从三黑的两个想法——“跟人合伙”“买头小毛驴”,感受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3.情感升华:在三黑的心里,土地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设:土地就是三黑的命根子;土地就是三黑的心肝宝贝;土地就是生命,是希望和未来……4.交流发现:诗歌中哪一句能概括三黑对土地的感情?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板书:把生命投入土地)课件出示: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5.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呵护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设计意图]从诗歌“最让人感动的画面”出发,发现三黑对待土地的密码——用生命去热爱,这是表达诗歌情感的关键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读促悟,以读悟情。[板块四]拓展阅读,练笔表达新感受1.教师范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诵。课件出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出示“阅读链接”,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思考: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这种“梦想和希望”?148,(1)指名交流。(2)男女生对读诗歌。3.畅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什么新的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提示: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表达对土地的新感受。[设计意图]通过补充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进一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理想和未来都建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一切希望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人们要珍惜、爱护脚下的土地。【板书设计】20*三黑和土地翻地耙土回忆过去把生命投入土地畅想未来【教学后记】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教学目标】1.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2.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3.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教学重难点】1.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2.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教学准备】准备资料:教材两则事例的录音、视频。【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创设情境:最近,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位同学戴智能手表,昨天某某同学还把手机带到了学校。大家对此有什么意见呢?预设:(1)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表和手机,这行为不对。(2)有智能手表或手机的同学,是为了方便放学后和家长联系。2.导入新课: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确,生活中的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或看法。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就会有分歧。当意见不同时怎么办?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就来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来引发讨论,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分歧确实无处不在,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板块二]角色体验,学习协商1.谈话:生活中很多事情,大家意见会有分歧,需要协商才能解决。比如,遇到下面的情况该怎么办呢?2.出示课件,播放事例录音。课件出示:149,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贺新年。噼里啪啦的爆竹、五彩缤纷的烟花,给人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但也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一些城市在燃放鞭炮方面的政策也在不断摇摆。那么,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呢?3.提问:对这个事例,大家的意见有什么分歧?预设:“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好处;“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坏处。“不断摇摆”指对此问题有争议、态度不坚定。4.角色体验:这件事的相关方各有谁?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方,对燃放烟花爆竹是支持还是反对?理由是什么?(1)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方:普通市民消防队员环卫工人鞭炮厂工人……(2)学生交流:指多名学生选择角色谈观点和理由。(板书:有理有据)(3)提出问题:大家的身份不同,关于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的观点也不同。该怎么协商呢?(4)示范交际:播放学习小伙伴的对话录音。课件出示:状状:春节如果不燃放烟花爆竹,就太没年味了!我们小朋友也少了很多乐趣。元元:我赞同你的意见,放鞭炮确实能增加喜庆气氛,但是鞭炮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如引发火灾、伤人,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权衡利弊,在城市里还是不宜燃放烟花爆竹。状状:你说得很有道理,可以开展其他民俗活动来增强春节的喜庆气氛,也可以购买电子鞭炮。①引导:听了他俩的对话,你知道意见不同时该怎么协商了吗?②小结:意见不同时,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设计意图]以教材提供的事例为本,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站在相关方的立场上表明观点和理由,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最后通过模拟示范,让学生感悟协商的正确方法。[板块三]小组讨论,练习协商1.组内交流。课件出示:活动提示·请看书上两个事例,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则事例讨论。·由组长主持,组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从这个角色的立场出发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讨论时,做到态度平和、换位思考,以理服人。·倾听时,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2.小组展示。教师指名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学生评议。(出示评价标准)课件出示:·说: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听: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设计意图]在学生习得口语交际要点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分组交流,自主选择角色,实践演练,并通过学生评议,逐步形成交际技能。[板块四]入情入境,讨论协商1.创设情境:刚才同学们分小组就课本中的两则材料进行了讨论,还给出了解决方案。现在,我们要现场录制一个名叫“有事好商量”的节目。老师是主持人,我们邀请了一些嘉宾,将就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1)准备工作:搬几张桌椅到教室前方,呈弧形摆放。(2)邀请学生上前表演,可小组推荐,也可毛遂自荐。(3)为学生分发嘉宾卡,如“普通市民”“环卫工人”“环保局局长”“消防队员”“眼科医150,生”“鞭炮厂工人”等。2.现场采访。(教师作为节目主持人,要把握好节奏,贯穿起整个讨论会。)(1)引发讨论。主持人:现场嘉宾对燃放烟花这件事有什么不同意见?普通市民:春节燃放烟花,热闹喜庆。消防队员:燃放不当,容易引起火灾,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增加了消防工作压力。环卫工人:给清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鞭炮厂工人:多生产烟花,大家的收入才能增加。眼科医生:因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儿童眼部致伤的比例是平常的两倍以上,炸伤眼睛将会给伤者带来很大的伤害。(2)引导协商。主持人:听了各方的观点,现在你们对“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怎么看?预设:采访市民、采访鞭炮厂工人。市民:听了消防队员、环卫工人以及眼科医生的观点之后,换位思考,觉得禁放有一定道理。鞭炮厂工人:如果完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们就失业了。主持人:请各方代表想一想,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学生交流)预设:春节期间不要在城市大规模地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可以去离城市较远、人口密集程度较低的郊区燃放;父母要陪同孩子一起燃放;厂家要开发一些污染小的产品等。3.讨论协商。(1)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调整,对“要路还是要树”再次讨论协商,求同存异,达成共识。(2)小组汇报。预设:砍掉大树,拓宽了马路,行车又快又安全,司机朋友喜欢;而运输业发达了,也确实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树木长到几十年非常不容易,砍掉它们,不仅失去了美丽的环境,还会破坏城市的生态。我们讨论后觉得这些树不一定要砍掉,可以请有丰富经验的园林工人把它们移植到其他地方,等路修好后再移植回来;或者请道路设计师在设计路线时多动些心思,尽量少砍一些树,力争树和路都要,既要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也要保护好环境。4.课堂小结: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当意见不同时,我们不仅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还要做到态度平和,不冲动,要懂得换位思考,通过友好协商,最后达成共识。[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本教学环节,教师创设真实的节目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倾听、表达、交流、应对。通过梳理各方观点,让学生换位思考,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学会协商对话。【教学后记】习作:学写倡议书【教学目标】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2.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教学重难点】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学生查找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方面的图片;教师准备录制视频的设备。151,【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2.拟定习作提纲,练写“提出建议”部分。【教学过程】[板块一]链接生活,激发动机1.播放视频,创设情境。(1)播放视频。镜头一:小区的垃圾混乱堆放。镜头二:小河中漂浮着许多白色垃圾。镜头三:在树上晾晒衣服。镜头四:有些地方的垃圾筒随处倒放,苍蝇到处乱飞。(2)引导交流:看到这些视频,你有何感想?想说点儿什么?预设: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刻不容缓!2.导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在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野生动物遭捕杀等问题屡见不鲜。我们该怎样杜绝这些问题呢?如果你有一些合理的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实施,可以写一份倡议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写倡议书,呼吁身边的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板书课题:学写倡议书)[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珍惜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等提出建议,让写倡议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同时又为倡议书的写作积累素材。[板块二]范例引路,学习写法1.自由朗读倡议书例文及旁批,想一想:一份倡议书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课件出示教材《“节约用水”倡议书》全文。2.学生交流。预设:倡议书内容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等。3.引导发现:倡议书与书信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课件出示写倡议书的要求。课件出示:标题:倡议书的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要写明倡议的主要观点。称呼:换行顶格写,写清楚向谁提出倡议。正文:写清楚倡议的内容,可以分点说明。落款:倡议者在右下方署名和写上日期。格式与书信相似。4.小组讨论:正文部分要写些什么?哪一部分最难写?(学生交流反馈)(1)预设:正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先写倡议原因,即现状与问题所在,明确倡议的重要性;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把具体的倡议写清楚;最后发出号召,呼吁行动,增强倡议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课件出示:正文:倡议原因提出建议发出号召(2)预设:提出建议部分最难写。5.指名学生读“建议”部分。提问:从例文中,你们发现怎样才能写好倡议内容呢?预设:倡议要合情合理,易于实施;语言精练,表达清楚;分点来说明,各点之间不重复;操作性要由强到弱排列。[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性地用教材来教,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习作例文支架,引导借助旁批,明确倡议书的内容和格式。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写作难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指导学生借助例文发现写建议的秘诀,突破教学难点。[板块三]交流素材,提出倡议1.交流素材。152,(1)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倡议书的格式和主要内容。课前我们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现在,根据课前你所查找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想法希望得到支持,并一起去实施。(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生结合课前小调查,交流身边的环境现状及建议。①预设:我周末和妈妈去买菜,看到菜市场还有人在公然贩卖野生动物,关在笼子里的那些动物好可怜。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要倡议人们拒绝野味,禁止野生动物交易!②预设:我们班和其他班都存在浪费电的现象。上体育课了,教室里没人,没做到随手关灯,而且电脑有时还一直开着。我建议安排专人管理开灯和关灯、开机和关机。③预设:在我们小区,我经常看到一些人把垃圾扔在电梯里、楼道口,有些人甚至直接从楼上往楼下扔垃圾。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使我们的小区变得十分脏乱,既影响了小区环境,也影响了居民们的心情。我想提议我们小区的居民爱护我们的居住环境,学会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④预设:现在点外卖非常盛行,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却也对环境产生了污染。每一份外卖都会用上许多一次性的材料,如木筷、饭盒、纸巾等,这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我想倡议点外卖可以不要筷子,就用家里的筷子,多在家做饭。……2.拟定写作提纲。(1)出示思维导图。课件出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倡议号召(2)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就最关心的问题,罗列习作提纲。3.学生练写“提出建议”部分。(1)提出要求:根据课前查找的图片资料,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4.同桌交流习作片段。课件出示:交流提示·读: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桌听。·听:认真倾听,帮同桌补充建议。·评:填写习作评价单,对同桌的习作提出修改建议。课件出示:习作评价单·建议具体可行。☆·分点说明,各点之间不重复。☆·操作性要由强到弱排列。☆5.学生对照评价标准,修改自己的建议。[设计意图]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确定倡议内容,以思维导图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拟定倡议书的提纲,并练写“提出建议”部分。借助交流提示和习作评价单,让学生互读互评,并自主修改习作,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板书设计】习作:学写倡议书分点表达建议合理第2课时【课时目标】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教学过程】153,[板块一]回顾格式,完成习作1.谈话:上节课,我们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完成了倡议书的建议部分。想一想:除了写好建议,还要写什么?在格式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2.出示范文,回顾内容及格式要求。(学生交流)(1)标题要鲜明。(2)依据倡议的对象确定称呼。称呼要顶格写,后面用冒号。(3)正文开头空两格。(4)落款:先写提出倡议的人的名字,再写时间,两者向右对齐。3.学生习作。(1)引导: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倡议书的“建议”部分,这节课我们根据习作提纲来写完整的倡议书。课件出示:习作要求·完善内容:写清楚“向谁倡议、为什么倡议、倡议什么内容”。·注意格式:仿照例文,做到格式正确。(2)学生完善习作,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利用习作例文,回顾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强化习作要点;依照例文和习作提纲来写,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出示明确的习作要求,让学生的习作有章可循。[板块二]交流评价,修改习作1.(课件出示习作评价单)学生对照评价单自评自改,看看自己能得几颗星。课件出示:评价标准评价星级格式正确☆☆☆☆☆内容清楚☆☆☆☆☆建议具体合理,分点说明☆☆☆☆☆语言得体☆☆☆☆☆2.选取学生的优秀习作,全班交流评议。(1)指名朗读,全班对照习作评价单进行评议。(2)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清楚”和“格式正确”两方面进行评议。内容清楚:想法是否写清楚了,必要性是否说明白了,倡议内容是否分点写清楚了。格式正确:称呼、空格、标点符号、落款位置等是否正确。佳作示例一:课件出示:“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同学们: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村里的一员,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野生动物不是商品,更不应该成为食品。少数人为了一时口舌之欲,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得不偿失。现在,市场上仍有不少人进行着野生动物的交易。再这样下去,世界上的生物会逐渐消失,到那时人类后悔也来不及呀!为此,我们六(6)中队向全校同学发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1.告诉身边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要和平共处,互不伤害。2.自己坚决不吃任何“野味”,告诉家人不要买卖大雁、穿山甲等任何野生动物。3.制作“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等宣传牌。于本周末,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进行,进入菜市场等场所宣讲《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危害等。4.录制宣讲视频,在校园电视台播放。一份倡议,声声呼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交易,拒绝野味,从小做起,从154,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实验小学六(6)中队12月8日佳作示例二:课件出示:“减少白色垃圾”倡议书同学们:我们走在路上总能见到被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及其他废旧塑料制品,它们随风飘荡,既不美观又污染环境。这些白色垃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为太平常,所以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事实是,这些白色垃圾埋在土里300年也不会腐烂,反而会严重影响土地质量。为消灭这些白色垃圾,我们六(6)中队向全校少先队员提出倡议:1.保证自己不随意丢弃塑料袋及其他废旧塑料制品。2.积极宣传白色垃圾污染的危害,劝说家长不乱丢白色垃圾。3.劝说家长购买东西时不要使用塑料袋。4.利用休息日,全校同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到公共场所(如街道、广场、公园等)拾废旧塑料,进行一次消灭白色垃圾的实际行动。同学们,减少白色垃圾,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立刻行动起来吧!实验小学六(6)中队10月16日3.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自主修改倡议书。[设计意图]创设展示、交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分享的平台和动力。设计习作评价单,让学生借助评价标准自评、互评、展示评。依据明确的修改要求,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让学生养成文后必改的习惯。[板块三]搭建平台,发布倡议1.小组互评,班级展示。(1)在小组内评选最佳习作,再在班级内评选优秀习作。(2)把优秀习作展示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供大家学习。2.小组合作:给倡议书找“家”。课件出示:·快速阅读小组成员的倡议书。·根据倡议对象,思考倡议书发布在哪里最合适,并说明理由。3.学生誊写习作。4.小结: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倡议书的效用,要根据倡议的对象、倡议书适用的范围,选择合理的发布地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寻找合适的地点,将你们的倡议书发布出去。[设计意图]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本教学环节提供“交际语境”,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为什么要写”的问题,突出目的、对象、场合、形式等,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教学后记】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2.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3.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4.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教学重难点】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155,2.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2.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梳理理解古诗词的方法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依次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齐背《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课件相机出示诗句)2.对照古诗,交流学法。(1)引导: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古诗,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3)全班交流,分享经验。预设: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②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③看课文插图理解诗意。……(4)教师总结,相机板书。(板书:借助注释想象画面……)3.阅读“交流平台”,梳理学法。(1)引导: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学习古诗的。(2)课件出示课本第95页“交流平台”内容,播放同步录音。(3)指名交流。①课件出示要点。课件出示:·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体会。·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②学生齐读。4.课堂练习,运用学法。(1)出示古诗《三衢道中》。课件出示: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的道路上。三衢为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①学生自由读诗。②引导:诗题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③点拨:从“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时一样浓密,路边绿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④提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2)出示古诗《元日》。课件出示:元日156,[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①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元日》的意思。②学生交流反馈。③提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预设:了解正月初一喝屠苏酒和换新桃符的习俗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5.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预设:查阅古汉语字典、结合地域特色、文白对照、了解诗人生平……[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调动学习经验,习得有效方法;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梳理总结方法,实现经验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目的;补充本单元之外的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诗句意思,体现“学以致用”。[板块二]日积月累——了解传统文化1.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说说你的发现。(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王勃)·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杜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李白)·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2)指名交流。(这些诗句都含有“五”)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含有“五”的成语?预设:五谷丰登、五湖四海、五彩缤纷、五体投地、五脏六腑……3.读一读,读准字音。(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课件出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谷:稻、麦、黍(shǔ)、菽(shū)、稷(jì)·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五彩:黄、青、赤、白、黑(2)指名认读。(3)教师提示:“五行”的“行”读作xínɡ。“五音”中的“角”读作jué,不要误读作jiǎo。“黍”“菽”“徵”是翘舌音。4.多种方法,疏通字义。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汉字溯源)比如“火”的古文字是木柴燃烧时火光的样子。课件出示:157,五谷:五种谷物,即稻、麦、黍、菽、稷。“黍”,去皮后称黄米;“菽”,豆的总称;“稷”,又称“粟”,去皮后称“小米”。在传统文化中,是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实物观察)五音: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哆do、来re、咪mi、索sol、拉la,少去了西方音乐中半音递升的“发fa”和“西si”。(音乐课学习体验)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5.反复朗读,熟读成诵。(1)师生合作读。教师问,学生答。(2)分小组接读,全班齐读。(3)同桌互背;看关键词,全班齐背。6.同类延伸,丰富积累。(1)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说一说。(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五官:耳、目、口、鼻、舌·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脏:心、肝、脾、肺、肾(3)小结: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现象,不仅仅是“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积累积累,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交流平台”的主题是诗词,“日积月累”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知识,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在学完“交流平台”之后,又用诗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含数字“五”的词语的学习。采用汉字溯源、实物观察、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板书设计】语文园地读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常识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2.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教学过程】[板块一]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1.回顾旧知,复习方法。(1)联系《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复习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2)交流讨论:哪些句子是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3)进一步讨论:概括一段话的方法有哪些?(摘引法、提取法、合并法……)158,2.运用方法,实践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语段)自由读文段,注意读准字音。相机正音:关注“绒、黏液、蔓延”等字词的读音。(2)默读文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预设:第1句说明种花草树木的目的是使生活环境更舒适。第2、3句将树木花草比喻成“绿色卫士”“城市之肺”。第4句解释树木花草能成为“城市之肺”、使得环境舒适的原因。(3)小组讨论:文中哪一句是关键语句?为什么?①指名交流。②教师点拨:要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找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说的。可以运用“合并法”,抓住第一句的“为了”和第四句的“因为”,“为了”是说明目的,“因为”是解释原因。第二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4)引导交流:请根据关键句,想一想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①指名交流。(花草树木是城市的“绿色卫士”)②教师小结:抓住关键句,可以把握一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板书:抓住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3.拓展练习,巩固方法。(1)结合课内语段,尝试抓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语段一:课本第11课《故宫博物院》第2自然段。语段二:课本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第2自然段。(2)汇报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在本单元习得的抓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的方法,结合平时的阅读经验,进行提炼与补充,加以实践运用,最终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板块二]阅读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课件出示:阅读材料: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早上9点以前赶到在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他怎样乘车最合适?(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关键词:“温泉镇”“早上9点以前”“宋家洼”。(2)理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明确要求:一是地点——从温泉镇到宋家洼;二是时间——早上9点以前到达。2.看懂站牌,获取信息。(1)以86路公交车站牌为例,读懂站牌上标注的信息。①公交车:86路公交车。②行驶方向:从常家岭开往西山口。③停靠站点和站点数。依次停靠常家岭、商品城、四通桥、银枫、小李村、桐荫街、宋家洼、光明巷、和平路、西山口共10个站点。(提醒关注泡泡框中的提示:一般来说,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④首班车、末班车的发车时间。首班车时间为6:00,末班车时间为21:00。(提醒学生关注泡泡框:首班车时间是指最早一班车的发车时间,末班车时间是指最晚一班车的发车时间。)⑤票价。(不管坐到哪一站,票价都是一元。)(2)看65路、763路站牌,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所获取的信息。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1)讨论:如果需要转乘,怎么选择可以转乘的公交车?(关注共同停靠的站点,如“四通桥”“桐荫街”。)(2)小组合作:从温泉镇到宋家洼,有哪几种乘车方案?方案一:乘763路公交,坐五站直达宋家洼。但首班车开车时间是早上9点。方案二:乘65路公交,坐四站,到四通桥;换乘86路公交,坐四站到宋家洼。159,方案三:乘65路公交,坐五站,到桐荫街;换乘86路公交,坐一站到宋家洼。4.比较分析,选择最佳。(1)讨论交流:何为最佳方案?最方便、最快捷、最省钱,符合实际需求:“早上9点以前”。(2)比较分析:三个方案的优缺点。方案一:最方便、最快捷,但不符合实际需求,因为首班车发车时间晚,9:00以前到不了外婆家。方案二:能满足9:00以前到的要求,但需要转乘,还要停靠八站,坐车时间比较长。方案三:能满足9:00以前到的要求,停靠站点最少,需要的时间最短,比方案二更快捷、省时。运用排除法,确定方案三为最佳乘车选择。5.创设情境,实践运用。(1)提问:下午4:00,小林要从外婆家返回,怎样乘车最合适?(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出行时选择最佳乘车方案的经历。[设计意图]遵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规律,提炼信息,重新整合,比较分析,将单点的信息连成线、结成网、筑成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板书设计】语文园地抓住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提取重点信息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后记】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14个字,会写11个词语。160,◎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语言积累◎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理解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阅读理解◎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音乐之美。◎把握课文大意,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采用分点说明等方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看法。口头表达◎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交流如何做好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仿照例子列习作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书面表达◎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学习修改说明书,使说明书更清楚明白。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准备】《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背诵《伯牙鼓琴》。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板块一]音乐激趣,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2.理解课题。(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板块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读课文。16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同桌互相听读,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指名赛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4)全班齐读课文。[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板块三]借助注释,知晓文意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2.交流句子的意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2)指名交流。预设:“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3)理解词语:请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预设:“巍巍乎”,(山峰)巍峨高耸入云。“汤汤乎”,(流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预设: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高山。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读好“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6)表演体会“破琴绝弦”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预设:破,摔碎。绝,扯断。“破琴绝弦”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预设: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预设: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图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而读懂文言文的大意。162,[板块四]品读“鼓琴”,体验“知音”1.朗读课文,圈画语句。自由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2.汇报交流。(1)指名朗读,相机出示句子。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痴迷地听着。伯牙想着高山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忘我地听着。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3.想象拓展。(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波光粼粼金光闪闪(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板书:知音)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教师: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教师: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教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锺子期真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读出音韵美,读出画面美,读出情感美,在诵读中感悟知音那份真挚的友情,在想象中体验知音那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质朴纯真。[板块五]研读“破琴”,读懂“知音”链接“资料袋”,体验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指名读。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3.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2)指名交流。4.点拨:“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有感情163,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用墨极其简练,但极富视听冲击力,想象空间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伯牙痛失知音锺子期的悲痛绝望之情。板块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链接资料,加深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课件出示短歌,配乐诵读)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诵读课文,体验情感。引导: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请齐读课文。3.倾诉心语,升华情感。引导: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自由表达,交流展示)4.配乐背诵,回味“鼓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学生试着背诵课文。5.练写生字:哉、巍、弦。提示:“哉”是半包围结构,要写好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戈”的笔画顺序是先撇后点。“巍”是上下结构,要注意写好“禾”的点和“女”的撇点。“弦”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右比例。[设计意图]链接资料,诵读体验,倾诉心语,配乐诵读,旨在开阔学生阅读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语感。【板书设计】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轴、锦”等4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过程】[板块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课件出示《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一篇文章《书戴嵩画牛》。(教师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读好停顿:书/戴嵩画牛。(2)指名读,齐读。3.理解课题。(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2)引导:“书”是什么意思?请联系前面学过的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一说。164,预设:“书”就是“书写”的意思。“书戴嵩画牛”就是书写戴嵩画牛的故事。[设计意图]由欣赏戴嵩的《斗牛图》直接入题,简洁明了。课题的朗读示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板块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1)指名读,提醒学生读准“处、好、数、曝”的字音。(2)教师范读,学生赛读。shǔchùhǎoshùzhóujǐn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pùfǔchù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miùyǐnúbì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设计意图]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文言文方法,也是体会文言文节奏韵味的基本途径。本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和指向性。[板块三]借助注释,知晓文意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1)指名朗读。(2)(出示两牛嬉戏图和两牛争斗图)提问:哪一幅图是两牛打斗“尾搐入两股间”?预设:第一幅图牛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第二幅图牛尾巴翘起来摆动。(3)指名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预设: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4)(出示句子)指名读,全班齐读。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5)引导:“耕”“织”分别是指做什么事?谁来说一说?预设:耕,指耕田种地。织,指纺纱织布。(6)提问:“奴”“婢”分别是指什么人?预设:奴,指耕田种地的农民。婢,指纺纱织布的女佣。(7)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3.指名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意思。预设: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设计意图]借助注释,结合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大致165,意思。[板块四]想象趣读,走入情境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杜处士的语句,用“”画出描写牧童的语句,说说他们对待“戴嵩画牛”不同的表现。2.汇报交流。(1)指名学生朗读描写杜处士的语句。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①提问: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预设:锦囊玉轴,常以自随。②追问:你觉得杜处士会在哪些时候带着戴嵩画的《斗牛图》?请你想象一下他的举止,试着说一说。预设:杜处士真是爱《斗牛图》呀!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做客的时候,游玩的时候……③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2)指名读描写牧童的语句。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①引导: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的?试着演一演。②创设情境:小牧童,你拊掌大笑,是为何故?③学生带动作表演读,体验牧童的天真无邪、纯真可爱。(3)体会杜处士的“笑”。①引导:面对牧童拊掌大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杜处士会怎样笑、怎样说呢?试着说一说杜处士的神态、动作和语言。②同桌互相表演,教师指名表演。③教师小结: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人物,我们读文章就要善于捕捉同一个词语表达的不同情感,体会汉字神奇的表现力。[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尤所爱”“拊掌大笑”,展开想象,在表演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态,体会人物思想情感,感悟文言文的魅力。[板块五]讲述故事,体验感情1.任选一个角色,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牧童的故事: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杜处士的故事:我姓杜,人们都叫我杜处士。我爱收藏书画……苏轼的故事: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教师提示:(1)故事内容要符合课文原意,不要遗漏情节,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动作、神情。(2)每个人都用讲故事的语气和语调,把故事讲给同桌听,同桌听后要提出修改意见。2.分组展示讲故事。3.指名学生讲故事,师生评议。讲故事评价单故事内容符合课文原意,不要遗漏情节。★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动作、神情。★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表演大方。★[设计意图]围绕“尤所爱”“拊掌大笑”“笑而然之”,展开想象,补白故事细节,然后讲述完整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以及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板块六感悟启示,实践拓展1.引导:小故事大道理。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预设: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166,(1)学生齐读: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2)提问:画《斗牛图》,当问谁呢?2.练写生字:轴、锦、曝、矣。提示:“轴”“锦”“曝”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轴”字中“车”的第四笔是提。“曝”字右下的部件不要写成“水”。3.课后阅读其他的题跋作品,和同学交流分享。[设计意图]文以载道。学习本则文言文,不但要读懂文章的内容,也要明晓文章蕴含的道理;不仅要读懂文章的蕴含,还要读懂文章的章法。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在读中悟理悟法。【板书设计】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学后记】23月光曲【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教学重难点】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贝多芬生平事迹简介资料,制作阅读卡片资料;查找有关贝多芬写《月光曲》的传说,做好读书笔记。【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167,【教学过程】[板块一]播放乐曲,揭示课题1.播放《月光曲》演奏视频。提问:大家听了这首乐曲,最想知道什么?导入:这首乐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关于它的创作,有一个传说。(板书课题:月光曲)2.学生齐读课题。3.交流资料:关于贝多芬,你们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简要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1778年第一次登台演出,1792年定居维也纳。1796年起听觉衰弱,晚年两耳失聪,只能通过笔谈与人交流。贝多芬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音乐遗产,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称为“乐圣”。[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一环节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板块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过渡: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请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指名回答)创作《月光曲》为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故事是传说演奏钢琴曲《月光曲》(第1自然段)(第2~7自然段)(第8~9自然段)奔回客店记录《月光曲》(第10自然段)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思维导图,请用一两句话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指名学生回答。预设: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板块三]聚焦对话,交流体会1.默读批注:学生默读第2~7自然段,把三次人物对话画上不同的记号,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2.品读皮鞋匠兄妹俩的对话,感受盲姑娘的美好心灵。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1)思考:盲姑娘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2)指名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预设:①从“那有多好哇”体会到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②从“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体会到盲姑娘善解人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168,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热爱音乐的无奈和淡淡的凄楚。(3)指导朗读。①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那有多好哇”“太贵了”“又太穷”“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等词句,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对生活的无奈和凄楚苦涩。②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验兄妹俩手足情深。3.品读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感受贝多芬内心的感动。(1)教师引导: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走了进去——“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2)指名读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联系上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预设: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穷兄妹俩的手足之情深深感动了贝多芬。(3)链接贝多芬名言,感受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人民非常同情,曾经写下这样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该是多么幸福。”(4)分组表演读,体会情感。男生:“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教师提示:此处读出惊讶、吃惊之情)女生:“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教师提示:此处读出真诚、同情之情)4.研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1)教师引读: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学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2)指名说说“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的意思。预设:“多纯熟哇”指盲姑娘赞叹贝多芬弹奏技巧的高超。“感情多深哪”指盲姑娘赞叹贝多芬情感表现得充分。(3)指导朗读。①引导学生读好“哇”“哪”。②引导学生读好句子中两个“您”,指名学生说说两个“您”表达意思的不同。预设: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长一些;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语调急促一些。③变式朗读,体验盲姑娘内心情感世界。教师: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多么激动呀——学生读:“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盲姑娘真是爱音乐啊——学生读:“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盲姑娘真是懂音乐啊——学生读:“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4)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引导:如果你是贝多芬,你此时此刻会怎么想?为什么贝多芬愿意为盲姑娘再弹一曲?预设:一个盲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不就是知音吗?知音难得啊!贝多芬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于是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设计意图]课文中人物三次对话的描写很精彩,语言简练,饱含着皮鞋匠兄妹俩和贝多芬的情感,内涵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和短语的意思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分层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人物情感变化的层次性。[板块四]自主写字,评价指导1.指导写字。(1)出示课件。169,谱莱茵盲纯键缕陶(2)学生练习写字。提示:“谱、纯、缕、陶”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陶”的部首是“阝”,而不是“卩”;注意“谱”字中点的写法,“纯”字中竖弯钩的写法。2.认真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3.认真摘抄课文中描写月亮的短语,并试着选择一两个短语写一两句话。[设计意图]汉字结构虽然复杂,但基本规律还是有的。特别是高年级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字形、比例、布局等特点,感受汉字书写之美,培养汉字审美情趣,力求使学生把汉字写美观一些。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背诵第9自然段,感受乐曲的美妙。【教学过程】[板块一]朗读对话,导入新课1.引导:《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中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个美好的传说。2.分角色朗读三组对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设计意图]以读代讲,朗读三次对话,顺水推舟导入新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原因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板块二]展开想象,品艺术美1.情境导入:清幽的月光,简陋的茅屋,酷爱音乐的穷兄妹俩,在贝多芬眼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贝多芬情不自禁按起了琴键——(出示第9自然段)请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找出体现《月光曲》旋律变化的语句并画记号。2.自由朗读,借助关键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三幅画面,体会《月光曲》旋律的美妙。3.小组合作填一填,然后展示。想象画面《月光曲》旋律变化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轻柔清幽悠扬舒缓越升越高刮风卷浪气势渐强出现转折月光照耀波涛汹涌高昂激越节奏明快4.配乐诵读第9自然段。(1)教师激情导读: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优美的乐曲!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越!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2)师生接读。教师引读,学生读文中想象和联想的句子。170,[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透过语言文字想象海上生明月的画面,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乐曲旋律的美妙,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板块三]创设情境,背诵积累1.根据图片提示,诵读第9自然段,感受语言之美。2.播放音乐,根据乐曲旋律变化,指导学生背诵第9自然段,感受音乐之美。轻柔清幽、悠扬舒缓→气势渐强、出现转折→高昂激越、节奏明快3.分组背诵。[设计意图]看画面学课文,听音乐练背诵,这一环节将图、文、乐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中熟练地将文字及文字的内涵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情感、音乐等素养。[板块四]迁移运用,学习表达1.写话练习。播放乐曲,仔细倾听。说说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全班交流)2.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模仿《月光曲》第9自然段的写法,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听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并迁移运用第9自然段的写法,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板书设计】22月光曲【教学后记】24*京剧趣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教学重难点】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教学准备】戏曲唱段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戏曲引入,初知京剧1.播放黄梅戏、越剧和京剧唱腔片段。引导:你知道这是哪种戏曲形式吗?2.资料交流,了解京剧。引导:171,(1)在课前,大家已经查找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对于京剧,你有哪些了解?(2)京剧,被称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3.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思考: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上干什么?从哪里看出他是在骑马?4.导入课题: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一根马鞭就能看出人物在跃马扬鞭、驰骋原野。这就是京剧特有的舞台特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播放戏曲唱腔片段,导入新课。在学生查找、交流资料的基础上,播放《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把抽象的艺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2.学生交流。明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导读”和作业预习单,完成整体感知环节,课堂上通过预习单检查预习效果,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板块三]品读《马鞭》,品悟“道趣”1.默读《马鞭》,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实在的道具?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第1自然段马鞭第2自然段鞋底第3自然段酒杯酒壶2.研读第1自然段,了解马鞭。(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使用马鞭?有什么妙处?学生交流反馈,根据相关信息填写表格。实在道具出现原因妙处①符合中国的美学。①古人时常骑马,舞台太小,无②可以展现骑马人的姿态。马鞭法表现。③拥有表演的自由。②演员怕真马失去控制。④本身具有装饰的美。(2)引导想象:一根虚拟的马鞭,给了演员怎样的表演自由?(指名读)(3)提问: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有哪些约定俗成的方法呢?(出示资料)京剧中马鞭的颜色是比较多的,有白色、黑色、红色等,马鞭的颜色一般表示马的颜色,比如白马鞭代表的卢白马,黑马鞭代表乌骓马,红马鞭代表赤兔马。同时,演员通过马鞭的挥动和身体的起伏,形象地表现出马匹的飞奔腾跃和人物在马背上的颠簸情况。(4)学生齐读写马鞭妙处的句子。3.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了解道具艺术。(1)(出示表格)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虚拟的道具?有什么妙处?(2)小组内交流分享,小组填写表格,汇报学习结果。(板书:虚实相生)实在道具虚拟道具妙处鞋底针线可感觉、可使用酒壶、酒杯饭碗(饭菜)“无”远远胜过了“有”(3)课件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思考:从哪里看出“无”远远胜过了“有”?4.小组讨论:京剧里的道具有什么特点?5.全班交流。预设:以小代大,以简代繁,以虚代实,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172,[设计意图]借助表格支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适时补充京剧道具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京剧艺术的奥秘。[板块四]品读《亮相》,体验“演趣”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单。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两种亮相方式,说说其与生活实际不相符的地方,想想这样表演的妙处。(出示表格)2.学生交流。亮相表演艺术质疑妙处静态:双方脸对着脸,眼“此时无声胜有声。”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问。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术给制服了!心。动态: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这,哪里还是戏剧?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概。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3.课件播放京剧打斗片段视频,直观形象地感受静态、动态的亮相表演的魅力。4.师生合作朗读:男女生分别读描写动态和静态亮相的语句,指名读有疑问的句子,教师读写“妙处”的句子。[设计意图]以表格为支架,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引导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语言表达艺术,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板块五]交流分享,拓展提升1.畅谈京剧:学习《亮相》《马鞭》,了解京剧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的表演艺术,谈谈你对京剧还有哪些认识。(1)组内交流。(2)指名反馈。预设:脸谱、道具、唱腔、司鼓……2.总结提升: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了解戏剧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宽学习的边界,激发学生探究京剧之美。借“马鞭”“亮相”,激发学生感受戏剧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目的。【板书设计】23*京剧趣谈【教学后记】口语交际:聊聊书法173,【教学目标】1.能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2.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教学重难点】能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教学准备】准备资料:课前让学生查找书法家的故事、作品等书法方面的资料、图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书法,导入话题1.书法欣赏:视频播放名家书法作品。2.导入话题: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板书“口语交际:聊聊书法”)[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名家书法作品,感受书法的魅力,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板块二]围绕话题,多向交流1.介绍书法名家及其作品。(1)聊一聊: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有名的书法家?预设: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2)出示名家作品。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王羲之《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3)互动交流:你最喜欢哪位名家的书法作品?为什么?①(出示口语交际要求)小组交流。和同学交流的时候,表述要清楚。结合图片、实物,让你的讲述更加生动。②指名全班交流。点拨:在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时,可以有条理地分几个方面来说,如作品的内容、字的风格等。(板书:有条理地说)(4)交流评议:对照上面的交际要求,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要问吗?(5)方法归纳:如果想让讲述更有条理,可以分几个方面或分几点来表达。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提问来深入交谈。课件出示“小贴士”:有条理地表达,可以分点说明。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2.讲述书法名家的故事。(1)出示《兰亭集序》局部图,简介其成就。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之为“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赞之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足见该作品的成就之高。(2)讲述故事:你知道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一听。①指名讲故事。②引导评价:该同学的故事讲述是否清楚,是否生动?③引导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要问或补充的?(3)小结: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或补充,进行深入的交流。(板书:深入地交谈)(4)拓展交流:你们还知道哪些书法家的故事?在小组内交流,注意做到有条理地讲述,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地聊一聊。3.分享学书法的故事。(1)教师采访:你学习过书法吗?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174,(2)指名交流。(3)评议:该同学的讲述是否做到了有条理?(4)引导交流: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可以进行追问或补充。(一生问,一生答)(5)组内分享故事。[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讲述,渗透有条理地讲述和通过提问或补充进行深入交流的方法,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板块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1.创设情境:学校书法兴趣班正在招生,有些同学对书法不太感兴趣,你能跟同学们讲讲练习书法的好处吗?2.出示讲述标准。能分几点来介绍。讲述有条理又生动。对别人的提问能深入回答。3.小组内交流。4.全班交流,提问补充。5.总结收获:这节课我们围绕书法聊了多个话题,学习用分点说明的方法有条理地介绍,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多向互动中,将“有条理地讲述”“深入地交谈”进行迁移运用,这是对本次口语交际要点的巩固和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有条理表达分点说明深入地交谈提问或补充【教学后记】习作:我的拿手好戏【教学目标】1.写自己的拿手好戏,学习列提纲,把重点部分写具体。2.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教学重难点】写自己的拿手好戏,学习列提纲,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学准备】准备资料:词语、卡片等。【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写自己的拿手好戏,学习列提纲,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学过程】[板块一]话题引入,寻找“好戏”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引导:同学们,最近红领巾电视台发布了一则节目征集启事,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指名读)提问:看了这则节目征集启事,你有意向报名参加吗?“我行我秀”节目征集启事175,我校电视台将举行“我行我秀”展示活动,现面向全校师生征集节目,有意者请于下周五之前上交书面介绍,组委会将择优确定入选节目,请大家踊跃报名,来露一手你的“拿手好戏”吧!红领巾电视台12月18日2.回顾旧知,解读文题。思考:什么是“拿手好戏”?(非常厉害的;让人叫绝的;别人没有的……)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写了哪些拿手好戏?(刷子李、泥人张、顶碗少年……)3.借助视频,打开思路。(1)播放展示学生本领的视频片段,提问: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请写在词语卡片上。(学生将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预设:跳舞,唱歌,画画,变魔术;剪纸,捏泥人,做标本,做航模;挑西瓜,做面包,炒拿手好菜;吹口哨,玩魔方,钓鱼,爬树……(2)板书课题:我的拿手好戏。[设计意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示情境任务,让学生直面问题,播放视频,唤醒学生生活记忆:原来这样的本领也可以是“我的拿手好戏”,只要比别人略胜一筹就行。这样层层推进,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习作素材,变得“有米可炊”。[板块二]搭起框架,铺排“好戏”1.阅读教材,明确要求。(1)过渡:十八般武艺,样样是好戏!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写下来,和同学一起交流。写之前想一想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关于拿手好戏,有哪些想要分享的故事?怎样写你的拿手好戏?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内容后写?哪些内容作为重点部分?哪些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一些?(2)学生自由读。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和提示?(3)学生交流。教师梳理:①写什么:练习的过程、有趣的故事。②怎么写:先后顺序、详略安排得当。2.解读提纲,习得方法。(1)课件出示《三招挑西瓜》的写作提纲。(2)梳理提纲内容并交流。①理清结构:是什么—怎样练成—具体事例。②落实重点:详细写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重点写“三招”挑西瓜。3.选择素材,聚焦事例。(1)思考:你打算用哪些事情来展示你的拿手好戏?(2)同桌交流,聚焦“拿手”说事例。4.试写提纲,铺排好戏。(1)学生练写提纲。(出示习作任务一:给“我的拿手好戏”理理思路,列个提纲,并确定详写和略写部分。)(2)交流点评。(出示两位学生的提纲进行对比)①学生提纲一:176,②学生提纲二:指名交流。教师点评:提纲一能仿照教材提纲,理清思路,先后顺序明晰,列出了要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列出了重点部分的提纲。提纲二有自己的想法,改变写作内容的顺序,采用倒叙式写法。(3)同桌交流,修改提纲。[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教材提供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借助提纲范例,帮助学生习得列提纲的方法,并迁移运用方法自主拟定提纲,在师生展示评议中修改完善提纲。[板块三]小试牛刀,呈现“好戏”1.聚焦重点,写出精彩。(出示习作任务二:把最能展现自己拿手好戏的精彩镜头秀出来。)2.学生试写片段。[设计意图]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试写片段,分散教学难点。有了前面的指导与积累,由说到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板书设计】习作:我的拿手好戏拟定提纲详略得当、聚焦重点第2课时【课时目标】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展示片段,品读精彩1.学生自读片段,找出最能表现拿手好戏的语句,用“()”标出来。2.师生共赏:秀出来的拿手好戏够精彩吗?3.学生习作第一次比对。(1)学生习作一:……我弯着腰,篮球在我的手下不停地跳动着。我两眼紧紧地盯着前方,寻找“突围”的机177,会。有了!我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球架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画了一条漂亮的弧线,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2)学生习作二:……这时,队员将球传给了我,我迅速地接过了球,带球左躲右闪,直奔对方球门。突然,对方一个球员冲过来阻拦,我连忙用右脚把球一点,猛地一停,又用脚把球往左轻轻一拨,晃过对方。随后,飞起一脚,足球乖乖地飞进了对方的球门。“2:1,我们又领先了!”我激动地和队友们拥抱在了一起,大伙儿都朝我竖起了大拇指,队长走过来拍了一下我的肩,兴奋地说:“好样的!”场外的啦啦队员们不住地挥舞着彩球,高喊着:“必胜!必胜!”……(3)引导:比较这两位同学写的片段,你们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拿手好戏都是写运动类的,都抓住了动作描写,从一连串的动作中表现“我”的投篮技术和射门技术高超。不同点:习作一只是抓住了“我”的表现来写出拿手好戏的精彩,而习作二除了有“我”的正面描写,还写了队员、队长和啦啦队员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拿手好戏的精彩。(4)小结板书:展示拿手好戏的精彩,除了把主角亮出来,还需要旁人的反应来烘托,这样才能让人对你的拿手好戏印象深刻。(板书:“我”的表现、旁人反应)4.学生习作第二次比对。(1)引导:再来看看这位同学写的片段,和刚才两个片段比较,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学生习作三:……我双手拂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行云流水般地按动着琴键,仿佛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演奏。我的指尖轻轻跃起又重重落下,时而远远跨键,时而密集地叩击琴键,指尖移动得越来越快,在黑白相间的舞台上跳着一支悍勇的战舞,旋转着,舞动着,激昂的旋律犹如汹涌的潮水般一浪接着一浪涌来……(2)指名点评。预设:这位同学除了写出了自己弹琴时的动作,还写出了当时的感受,从这些感受中能看出她动作十分娴熟,演奏时非常投入,真的是把自己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了。(3)教师点拨:是呀,展示中我们的心情变化是一种感受,情不自禁产生的联想也是一种感受,就像我们学过的《月光曲》中,贝多芬行云流水般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教师引读)(出示《月光曲》片段)这不正是娴熟精湛的技艺所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吗?(板书:独特感受)[设计意图]从学生习作片段的两次比对中发现描写的奥妙,真正做到因学而教,顺学而导。[板块二]修改片段,亮出精彩1.教师引导:刚才几位同学能从“我”的表现和旁人的反应来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还能融入自己独特感受写出精彩,这些都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当然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表现方式,现在就让我们来改一改,让我们的拿手好戏更精彩。2.同桌互读互评,提修改意见;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片段。[设计意图]“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习作是改出来的。本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修改意识,提高写作质量,完成精彩之笔。[板块三]二度点评,再现精彩1.出示两名学生的习作。2.任务驱动,学生点评。(1)引导:“小作家杯”习作大赛的工作人员要委托同学们来当小评委,评选修改后的优秀习作片段,我们根据点赞标准来评一评哪些习作能首批入选。(课件出示“我来点赞啦”)能抓住“我”的表现写出精彩。能借助旁人反应烘托精彩。能写出独特感受表现精彩。其他描写也能感受精彩。(集满三个赞便可入选)(2)同桌交换习作,再次互读互评。178,(3)推荐优秀习作片段,指名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评委的身份来点评同学的习作,角色意识更强,投入度更高,评价标准可量化,但也有个性化的体现,尊重学生的多元发展。[板块四]组段成篇,汇编好戏1.学生按习作提纲完成习作《我的拿手好戏》。2.指名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3.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写了自己的拿手好戏,从找不到好戏到写出好戏的精彩,我们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一个个精彩的情节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画面,这一篇篇文章也给大家带来登台亮相的机会,老师期待大家上演一场场拿手好戏与大家分享。[设计意图]让情境任务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也能给自己带来一次完美的展示。把教学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能给学生的小学生活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板书设计】习作:我的拿手好戏【教学后记】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交流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2.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选一两个说句子。3.学习修改说明书,使说明书更加清楚明白。4.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教学重难点】1.交流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2.学习修改说明书,使说明书更加清楚明白。【教学准备】准备资料:查找生、旦、净、丑等图片,戏曲服装的图片,跑圆场的小视频等。【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2.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选一两个说句子。【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做课堂笔记1.谈话导入课题。(1)谈话: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2)出示学霸的课堂笔记。179,引导:这里有一些学霸的课堂笔记,大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笔记的。(3)出示班上学生的课堂笔记。引导: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我们班同学做的课堂笔记,大家也来看一看吧!大家会发现,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工整,有详有略,囊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了这样的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才会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做好课堂笔记。(板书:课堂笔记)2.小组交流:请拿出你的课堂笔记本,说一说:你平时是怎么做课堂笔记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3.播放视频:以学习小伙伴对话的形式呈现“交流平台”的表格和泡泡框。表格内容用文字呈现,泡泡框内容通过两个小伙伴对话呈现。(1)提问:看了两个小伙伴的笔记,听了他俩的对话,你发现他们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明确: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疑问或者需要查找的资料。(3)拓展:除了以上几点以外,做课堂笔记时还可以记录什么?(4)提问:可采用哪些方法来做记录?(摘抄、思维导图、表格、圈点勾画法、符号法等)4.教师小结:课堂笔记要注意记录重点、难点、疑点、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设计意图]在欣赏学霸和同学的课堂笔记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展示自己的课堂笔记,结合教材范例,交流课堂笔记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以致用。[板块二]理解词语,选词说话1.分行出示词语,指名认读。亮相行当压轴行头跑龙套唱白脸花架子对台戏粉墨登场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科班出身指导读准多音字:行当(hánɡ)、亮相(xiànɡ)、压轴(zhòu)2.全班齐读。3.引导发现:读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都与戏曲有关)4.教师引导:在过去戏曲盛行的年代,人们喜爱看戏、听戏,就像大家今天喜欢流行歌曲一样,所以,戏曲中使用的一些专有名词在今天也常常被我们所使用。大家不信?我先来问问大家,在你们家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时,是不是往往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爷爷奶奶又往往过来打圆场?这里的“唱红脸”“唱白脸”“打圆场”可都是戏曲中的用语。5.小组合作,理解词语。(1)引导:你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播放图画、视频资料帮助理解。预设:①出示图片,让学生选词语,如“行头、亮相、行当、跑龙套”。②听戏曲选段,提问:听了这段唱腔,你认为可以用哪两个词?(字正腔圆、有板有眼)6.选词填空。(1)我们班的节目是这场演出的(压轴)大戏,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捧场的观众还是相当多。(2)我的小弟弟正学着妈妈拖地,那(有板有眼)的样子真可爱!(3)他那一身(行头)都相当讲究,要花不少钱吧!7.学生任选一两个词语造句子。[设计意图]教师抓住易读错、难理解的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词语理解、运用融为一体,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板书设计】180,语文园地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修改说明书,使说明书更清楚明白。2.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教学过程】[板块一]图文对照,修改说明书1.谈话: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制作或拼装过一些玩具呢?如果我们要制作或拼装玩具,必须要阅读什么?对,它就是说明书。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份玩具制作说明书,看看根据这份说明书能制作出什么样的玩具。2.学生自主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1)出示自学提示。①说明书从(材料)和(步骤)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小台灯的制作过程。②材料用途。半个乒乓球——(灯罩)一个瓶盖——(底座)一段铅丝——(灯架)一块橡皮泥——(粘牢铅丝和做灯泡)③制作步骤。做灯罩→(做灯架)→(做底座)→做灯泡(2)学生交流汇报。3.观察台灯,发现错误。(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小台灯有一处做错了,你发现了吗?预设:灯泡不应安在灯罩外面,灯泡应安在灯罩里面。(2)点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呢?原来,跟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请再读读说明书,把写得不清楚的地方画出来,再改一改。4.指名交流。铅丝的头上用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改为:①在乒乓球内侧铅丝的头上用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②用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安在乒乓球内侧靠近顶部的地方。5.教师小结:说明书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而严谨,否则就会闹出把灯泡装在灯罩外的笑话。6.学生阅读说明书。(课件出示说明书)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材料:小钢锯、乒乓球、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瓶盖、针锥、一段长约15厘米的铅丝、一块橡皮泥。做法:①用小钢锯将乒乓球锯成两半。②在半个乒乓球的中间用针锥钻个小洞,洞口的大小与铅丝的粗细相当,用它做灯罩。③在瓶盖中间钻个小洞,从盖面的洞中穿进铅丝,铅丝头弯一点儿,钩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④把铅丝的另一端从半个乒乓球的外面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在乒乓球内、铅丝的头上用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181,7.讨论:如何把说明书写清楚,让别人看明白?明确:步骤清楚,用词准确。[设计意图]“实践出真知。”本教学板块,让学生先自读说明书,理清玩具的制作步骤,然后图文对照找出问题,修改说明书,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加强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板块二]日积月累1.出示词语,读准字音。2.同桌交流,理解词语。预设:查资料理解“黄钟大吕”。“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3.小组合作,尝试分类。预设:与音乐有关: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黄钟大吕与舞蹈有关:轻歌曼舞与书法有关:行云流水笔走龙蛇与技艺有关:巧夺天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与绘画有关:惟妙惟肖画龙点睛妙笔生花栩栩如生提示:有些词语可以修饰几种艺术种类。4.了解相关典故,拓展提升。(1)拓展相关典故,趣猜成语。①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列子·汤问》(余音绕梁)②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历代名画记·张僧繇》(画龙点睛)③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妙笔生花)(2)交流汇报:你还知道哪些成语的典故?5.背诵摘抄。[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分类、拓展等多种形式体会艺术之美,积累与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艺术相关的成语。【板书设计】语文园地【教学后记】182,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前两篇是鲁迅本人的作品,后两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童年伙伴的形象。《好的故事》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回忆性散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有的人》是臧克家写的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会写23个字,会写29个词语。字词识写◎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特点。◎积累抄写优美的词句,能背诵相关段落。语言积累◎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理解◎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借助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能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能仿照《少年闰土》的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书面表达◎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23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2.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183,【教学准备】查找鲁迅的资料及其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3.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识鲁迅1.单元导读。(1)初识:(出示鲁迅先生照片)同学们,看看照片上的人物,猜猜他是谁。(出示鲁迅先生简介)默读简介,圈出关键信息,谁能来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课本上的信息给我们介绍一下鲁迅先生?(2)观察:认真观察单元篇章页,仔细读页面文字,看看你还知道了什么。(3)明确:①了解本单元的主题:走近鲁迅,体会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感受其高尚品质。②明确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③了解习作要求: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4)齐读:单元篇章页上的诗句和鲁迅简介。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教师声情并茂读第1自然段)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不光是我们的朋友,更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伙伴。(板书课题:少年闰土)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单元篇章页入手,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及学习要求,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以介绍新朋友的方式导入,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学生根据课本资料和自己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鲁迅。[板块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指导书写。课件出示:家景郑重供品祭器讲究盼望厨房毡帽项圈刺猬伶俐经历潮汛一望无际①学生自由认读。②指名读,互助正音。明确:“供”字的另一种读音为“ɡōnɡ”,并相机组词。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厨、毡、羞”,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均要把握“先外后内”的书写顺序。“厨、羞”是左上包右下,“毡”是左下包右上,要注意“毛”的两横长短有别,但都要避让里面的“占”。④学生齐读字词。2.基于预习,疏通课文。检查预习:词语会读了,看看这些句子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课件出示:●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184,(1)指四名同学分别读句子。指导读好第二个句子的停顿,并相机评价。(2)质疑:上面句子中有大家不理解的词语吗?(“家景”指家境;“大祭祀”指旧社会大家族全族对祖先的祭典,大家族分若干房,每年由各房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叫“值年”。“仿佛年纪”是说年纪差不多大。“许下愿心”指许愿。)3.整体朗读,梳理情节。请大家默读课文,按照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习题,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课件出示:认真朗读课文,请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进行排列。相处离别回忆相识(回忆)→(相识)→(相处)→(离别)[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用词、语序与现今用法不同的句段,进行理解疏通,为学生轻松读懂语言文字的内涵作铺垫。以课后习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板块三]品读课文,感受形象1.回忆:品读“月下刺猹的闰土”。过渡: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段回忆,对于作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请你轻声朗读第1自然段。(学生阅读)课件出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1)环境描写,读出色彩。①指名读第一句话,圈出句子中描写的景物。②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请你来读出那些美丽的色彩。(2)人物描写,学习批注。①教师读第一句,指名学生读第二、三句。②体会: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句子旁边。(板书:机智勇敢)③赏读:谁能把这个少年的英勇不凡、机敏读出来?(3)对比朗读,感受变化。①指导:第一句描写的是(景物),第二、三句描写的是人物;(景物)是静态描写,人物是(动态描写);读(静的景物)用舒缓的语调,读动的人物需要用(轻快的语调);(动静)结合,画面简直太美了。②合作读:你们读第一句,我读后面两句,我们来比比谁读得更好。2.相识:品读“初次相识的闰土”。(1)过渡:作者在课文一开头就刻画了闰土这个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让我们去见见闰土的真实面貌吧!(2)圈画:快速浏览第2~5自然段,把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画出来,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闰土?(纯朴)(3)引导:从作者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没有描写闰土的五官)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对于鲁迅这位城里的少爷来说,与他年龄相仿的闰土,最大的特点不是他的眼睛、鼻子、嘴巴,闰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银项圈、小毡帽)(4)总结: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来写,哪怕是寥寥数笔,也能写得活灵活现。[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梳理人物描写的方法,相机融入习作指导,为下面的小练笔打下基础。[板块四]回顾瞬间,拓展练笔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2.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请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的写法,先描写照片中的场景,再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再现照片中的人物形象。185,[设计意图]根据留下自己美好生活瞬间的照片和习作指导进行练笔,对学生的习作是一个很好的及时的训练,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第2课时【课时目标】1.进一步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2.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板块一]分享回顾,导入新课1.分享回顾。(1)分享:上节课,我们写了照片中的一个生活瞬间,谁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美好的回忆?(出示学生小练笔)学生自读,给予评价。(2)回顾:我们再来回顾深深印在鲁迅先生脑海里的一幅美丽的画面。(齐读第1自然段)2.导入新课:“我”和年龄相仿的闰土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起玩的日子里,闰土跟“我”讲了好几件有趣的事。[设计意图]分享练笔,让学生及时反馈,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回顾画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板块二]感知形象,体会内心1.相处:品读“讲新鲜事的闰土”。(1)概括“新鲜事”。①提炼:请同学们仔细读第6~18自然段,想一想闰土跟“我”讲了哪几件有趣的事。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学生交流,相机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②指导:请大家浏览课文中的四件事,从篇幅上你发现了什么?在写法上叫什么?(板书:详略结合)③思考:为什么把“看瓜刺猹”写得那么详细?(正是因为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想到闰土,“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2)感受形象。①聪明能干。a.齐读“雪地捕鸟”这段话。b.指导朗读:闰土在讲这件事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神气、自豪)(指名读)c.感受:你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板书:聪明能干)作者怎样写出他的聪明能干的?(引导关注闰土捕鸟时的动作描写)d.总结:作者在此是通过动作描写来把人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板书:动作描写)②见多识广。a.引读:听了闰土的话后,“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学生齐读)b.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指导。c.感受: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板书:见多识广)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见多识广、无所不知、聪明能干的闰土?(板书:语言描写)d.观察: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仔细看看闰土是怎样给“我”讲这些稀奇的、新鲜的事的,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他?e.总结:这些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趣事,让“我”觉得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所以面对这个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闰土,“我”不由得感叹——2.语段对比,体会“我”的内心世界。(1)感知内心。课件出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186,●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①学生齐读。②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什么?这是谁看到的?③体会:这说明“我”和“我”往常的朋友每天都在家里,与外面的世界很少接触,生活范围很狭窄。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井底之蛙、坐井观天)(2)升华情感。①渲染:面对这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闰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井底之蛙”,因为闰土讲述的无论哪一桩、哪一件事,对于“我”来说,唤起的一再是这样的感觉——课件出示:●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②感知:学生齐读。教师:你感受到了什么?③对比:是啊,“我”对于这些事“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可是闰土都知道(男女生再次合作读第6~18自然段),当闰土在乡下捕鸟、看跳鱼儿、捡贝壳、管西瓜时,“我”作为一个城里人、一个大少爷,平日里能干什么?④点拨:作者不满的是什么?他遗憾的是什么?他向往的又是什么?⑤总结:你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人。让我们带着这种不满,这种深深的遗憾和满怀的向往一起来读。(齐读第18自然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板块三]绵延离别,深化主题1.离别: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长忆。(1)“我”的哭泣和哀求并没有挽留下闰土。这次一别后,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当“我”收到闰土托他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闰土没有忘记“我”,而“我”的脑海里自然也浮现出那美丽的乡村画面。(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2)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遭遇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又辗转求学,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的伙伴——闰土,想起他,“我”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那样的景象。(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3)三十年后,“我”重新回到故乡,当母亲说闰土要来看“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又闪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画面。(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3.拓展阅读。(1)借助资料:三十年语,文要这素幅美丽的画面就烙印在“我”的心中。三十年后,再见到的闰土是怎样的呢?和记忆中的闰土一样吗?我们一起来读读鲁迅的《故乡》。(课件出示《故乡》节选)①学生默读,交流自己的感受。②深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描写少年闰土?(补充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③明确:作者如此描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课外荐读:我们再来读单元篇章页上的鲁迅资料,(学生阅读资料)鲁迅先生写了许多伟大的著作,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读读他的这些名篇名著,这能带领大家进一步地走近鲁迅。[设计意图]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借助资料,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著作,引领学生走近鲁迅。【板书设计】187,24少年闰土【教学后记】26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教学准备】查找课文的写作背景。【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引发质疑,介绍背景1.引发质疑。(1)回顾鲁迅: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我们再来读读单元篇章页上鲁迅先生的介绍资料。(2)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3)学生交流,梳理问题。课件出示:“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故事的“好”体现在哪里?2.介绍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境况下创作了一个“好的故事”,鲁迅先生想通过这个“好的故事”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好的故事》,细细品味。[设计意图]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介绍其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能很好地揣摩作者的写188,作意图打下基础。[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音,通读全文,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2.交流想法:读完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学生交流)看看下面字词你是否会认会读会理解。3.认读生字:检查字词,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课件出示:膝髁乌桕伽蓝蓑笠胭脂虹霓色(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2)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3)(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课件出示:参差瘦削倒影碎散(4)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5)(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指名认读,互助正音。课件出示: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瞬间凝视骤然掷入陡然(6)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瞬、凝、骤”,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应注意这三个字易错的部件:“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而不是点。4.理解词语:刚才圈出的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5.朗读句子:字词我们疏通了,看看这些句子你是否会读。课件出示:●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1)指名读。指导:要关注逗号的停顿,读的时候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2)学生范读,练读,齐读。[设计意图]从字词到难读的句子,扫除字词障碍,体会句式特点,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轻松进入文本的学习。[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提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写的是梦境?2.理清脉络:课文围绕“好的故事”写了哪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我”清醒过来回到现实,“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现实第3~9自然段梦境第10~12自然段现实[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189,[板块四]初探现实,落实书写1.初探现实。(1)思考:请大家自读第1~2自然段,想想鲁迅先生在怎样的现实中做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2)交流反馈。(3)引导:从这些语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明确:在昏沉的夜里作者晦暗消极的情绪以及周围昏沉悲凉的气氛。(4)小结: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沉的夜里,梦见了一个好的故事。2.落实书写。(1)请同学们认真抄写下面的词语。课件出示:预告烟雾昏沉错综澄碧荡漾解散退缩瘦削浮动瞬间凝视骤然凌乱陡然(2)听写词语,学生对照批改、订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探鲁迅先生在昏沉悲凉的氛围下做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为下文把现实和梦境进行对比作铺垫。落实本课的生字词书写,做到“堂堂清”。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1.回顾旧知: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2.复习导入: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好的故事》,去感受“故事的美好”并体会其中的意境。[设计意图]回顾文章内容,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也让这节课的导入自然流畅。[板块二]品词析句,感受美好1.整体感知梦境,感受梦境的美好。(1)默读圈画:默读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文中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2)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板书“梦境:美丽幽雅有趣”)2.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梦境的美好。(1)默读勾画:“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请你勾画出来,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2)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理解片段。①出示片段。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a.借助图片理解“云锦”“错综”的意思。b.抓住“万颗奔星”等词语感受梦境的变幻无穷。c.学生齐读句子。②出示片段。课件出示:●两岸边的乌桕……发出水银色焰。●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浮动……也都浮动着。190,a.指名读,思考:作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常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一样?(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理解词语,如“澄碧”“参差”“夏云头”等。)b.想象: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c.汇报:请大家结合插图,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d.练读:同桌互读,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e.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连串名词的罗列,不仅语句简洁,而且画面感极强。)③出示片段。课件出示: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a.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泼剌奔迸”。b.观察:自由读,说说这个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c.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体会这样表达产生的节奏感。d.想象表述: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仿照句式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村女)织入(萍藻)中,(萍藻)织入(塔)中。e.赏读:指导学生读出画面感。3.配乐朗读,重温美好。指名接读第3~9自然段,再次重温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课件配乐)4.对比阅读,体会写法。(1)互助交流:快速浏览,相互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好的故事”的。(梦境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还写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2)对比阅读:请同学们再读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说说作者的梦境里分别回忆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发现了什么。(景物很相似,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3)引导质疑: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产生了什么问题?预设:①为何反复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②为何作者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致?(4)交流反馈: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产生有价值的质疑,而这些疑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章深意,产生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的内在需要。[板块三]借助资料,深入研读1.默读课文,梳理问题。(1)标记疑问:同学们读完了第3~9自然段,提出了不少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结尾部分,并把读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2)梳理整合:①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②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2.阅读资料,深化理解。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点难懂,要想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借助相关的资料。(1)补充资料:课件出示《野草》的相关资料。课件出示: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先是女师大风潮,接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穿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野草》虽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了人民的情绪和希望。《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第三个艺术上的特征则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191,①指名读资料。引导:听完这段资料,我们再来默读课文,你是否对有些语句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请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②《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我们再来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完成下面图示。提示:方框内填写的“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什么?括号内填写作者想表达的一种什么情感或者思想?(板书“社会现实:昏沉黑暗”)课件出示:美的人和美的事美好的梦境美好的生活对比黑暗的社会现实昏沉的夜“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结合图示,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2)总结主旨: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设计意图]借助资料,采用“图像化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篇文章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板块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1.归纳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学习本课和上一课时,我们借助了哪些资料?今后,当我们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呢?2.拓展延伸: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也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需要怎样借助资料,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板书设计】25好的故事【教学后记】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教学准备】查找鲁迅先生相关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192,【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图片)(板书:鲁迅先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板书完善课题)2.明确目标: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圈画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除了弄懂我们不理解的问题,还要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读学习提示。课件出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回顾方法。(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我们要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有用信息,并运用这些方法快速默读课文。(2)小标题比段意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3)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句,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来感受人物形象。[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温习阅读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板块二]快速默读,概括事件1.默读梳理。(1)速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段落之间用空行隔开。明确:哪几个事件是用段落之间的空行隔开的?(2)归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注意,小标题比段意更简练,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文中的关键词句。2.交流反馈:学生多元表达,教师相机板书。(板书:谈《水浒传》笑谈“碰壁”除夕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3.明确写法。(1)过渡:这五件事情都是周晔对鲁迅先生生前的回忆,而如今先生却躺在了万国殡仪馆。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2)点拨:先写鲁迅先生逝世,众多人来悼念他,再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事情,说明此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板书:倒叙)[设计意图]以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的写法,有助于训练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便于下个环节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板块三]借助资料,理解课文1.梳理问题: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圈画出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我们来交流一下。预设:为何伯父去世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为何伯父那么大的人,走路还会碰壁?为何车夫脚上不穿鞋?2.借助资料,解决问题。(1)自主解决: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解决“为何伯父去世会有那么多人前来吊唁”。明确:伯父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们爱戴。(2)小组交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资料,集小组的智慧解决“为何车夫脚上不穿鞋”。小组讨论明确:当时社会黑暗,百姓过着穷苦的生活。(3)引发讨论:为何伯父那么大的人,走路还会碰壁?(学生初谈“碰壁”)[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借助相关资料,自主合作,层层推进,由易渐难地解决心中的疑问,学生学会合作分享,答疑解惑的能力得到锻炼。[板块四]抓关键词句,感受形象1.自主感悟:默读课文,认真想一想: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请同学们圈画关键词句,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193,2.交流反馈。(相机板书)预设:(1)谈《水浒传》:鲁迅先生对晚辈的关心。课件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小结:通过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的率真、有趣,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晚辈的热情关怀、谆谆教诲。(2)笑谈“碰壁”: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乐观斗争的精神。课件出示:●“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①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结合我们前两课的学习以及阅读到的资料,说说“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又是指什么。明确:“四周黑洞洞的”指当时社会的黑暗;“碰壁”指鲁迅先生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屡遭挫折和迫害。②指名读,鲁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③从他幽默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④小结:从鲁迅先生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用幽默的话语暗示自己的身世遭遇,显示出他对困难和敌人的轻蔑,体现了他的自信与乐观的精神。(3)除夕放花筒:鲁迅先生慈祥而又率真。课件出示: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那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①提问:这是对鲁迅先生的什么描写?(神态描写)②齐读这句话,感受鲁迅先生的慈祥与率真。(4)救助车夫:鲁迅先生对贫苦人民的关心。①思考: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这些句子是对鲁迅先生什么方面的描写?课件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②质疑:读到这些句子,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预设:为何“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③小结: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出他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心,他为天下穷人的无出路而忧虑,同时又为自己无力解救苦难中的穷人而叹息。(5)关心女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①从哪里感受到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②女生读:读出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之情。3.升华过渡:这样的伯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课件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1)学生齐读,提问:“别人”指的是哪些人?(2)过渡:就是这样一位伯父,一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伯父,他就这样离开194,了,想到这里,小周晔——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①齐读这句话。②课件出示鲁迅先生葬礼图片,思考:a.如果你是黄包车夫,在葬礼上,你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b.如果你是女佣阿三,在葬礼上,你又会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呢?c.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鲁迅先生说些什么?(补充巴金的《悼鲁迅先生》)4.总结所得。同学们,通过周晔对伯父的回忆,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你对鲁迅先生有了哪些更加深刻的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结合旧知,感知人物形象,注重将感悟和朗读相结合,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和对人物形象的体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板书设计】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后记】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准备】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195,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回忆鲁迅先生:这幅画像上的人物我们不再陌生,他是谁?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他?2.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金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回忆鲁迅先生为话题,回顾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交流鲁迅先生留给学生的印象,使鲁迅先生的形象逐渐立体而丰满,为这节课进一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作铺垫。[板块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2)指名朗读,提示诗中“啊”的读法。(3)读出节奏。①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要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间的停顿,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②范读: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句,教师范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③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2.再读诗歌,梳理结构。(1)默读提问:大家快速默读诗歌,说说诗歌中写了几种人。(2)补充资料: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说,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196,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3)再读思考:说说臧克家的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板书:反动统治者鲁迅先生)(4)梳理结构: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第1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2~4节:写出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5~7节:写出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1)自主发现: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臧克家的这首诗有什么特点?(2)交流反馈。预设:“有的人”反复出现;每一节都写到了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诗中小节之间一一对应,如,第2节和第5节,第3节和第6节,第4节和第7节。(3)总结写法:这首诗歌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的写作手法)(4)合作朗读:同桌合作练读诗歌,可以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人,也可以交叉读对应的两个小节。(先读这类人的人生观,接着读这类人的结局)(5)对比朗读:全班男女生对比朗读诗歌。[设计意图]本课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深入,使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板块三]借助资料,自主探究1.自主探究: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读出来。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先生的名字。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先生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看看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把相关的诗句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想法。2.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想法。3.交流汇报。预设:(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①引导:你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句名言?(想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②点拨:写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鲁迅先生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①补充资料:由此,你会想到鲁迅先生的什么作品?课件出示: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②点拨:你感受到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3)理解“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借助前文:由这句话你会想到前面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想到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关心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4)理解“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①回想:由这一句,你会想到哪些画面?(先生逝世当天的情景)②补充资料:人民对鲁迅先生饱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补充毛泽东和叶圣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课件出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197,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毛泽东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叶圣陶③齐读:齐读毛泽东和叶圣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④总结: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4.升华主题: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用“有的人”代替呢?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观?(板书: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1)齐读第1小节,你发现了什么?(2)提问: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板书:活着——死了行尸走肉死了——活着虽死犹生)(3)思考:他们有着怎样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批判歌颂)(4)小结:本文不单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如黄继光、雷锋……他们为人民无私奉献,即使他们已逝世,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们的心间。5.深化形象:同学们,学完了本单元这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说说在你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你又是从何处有这么深刻的感受。把相关的语句大声地朗读出来。6.配乐齐读全诗。[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汇报,让学生自己沉入诗歌,从字里行间去感知人物形象,再通过资料补充,前文回顾,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就在学生的头脑里熠熠生辉。[板块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2.拓展延伸:写鲁迅先生、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有很多,自己上网搜索一下,选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抄写下来,认真读一读。[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重温诗歌,朗诵诗歌,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生自己在查找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的过程中,既能巩固自身查找资料的能力,也能使鲁迅先生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板书设计】27*有的人反动统治者活着——死了行尸走肉(批判)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死了——活着虽死犹生(歌颂)【教学后记】198,习作:有你,真好【教学目标】1.能选择一个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2.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教学重难点】能选择一个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选择一个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2.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引导审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从大家呱呱坠地,到今天成长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一成长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有的人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人只是偶尔见,有的人仅有一面之缘,在这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有没有人让你觉得特别温暖,让你从心底想说一声:有你,真好!(板书:有你,真好)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有你,真好”。(学生齐读习作题目)2.引导审题:你觉得题目中哪个词最重要?(“好”,说明这个人应是积极向上的、温暖的、对自己有影响的、帮助过自己的等。)[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成长过程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唤醒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寻找心中的那个温暖的“你”。[板块二]打开思路,细化选材1.搭建支架,打开思路。(1)打开思路: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为什么觉得有他/她“真好”?看看下面的思维导图,你还会想到什么?(学生自主交流)(2)唤醒记忆: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填好学习单。(分发并填写学习单)课件出示:学习单●在你最难过的时候,是同桌安慰了你。●在你烦躁不安的时候,是(妈妈)开导了你。●在你(迷茫)的时候,是(老师)点醒了你。199,●在你(沮丧)的时候,是(爸爸)鼓舞了你。●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朋友)帮助了你。(3)小组分享交流。2.罗列提纲,自主选材。(1)表格引路:如何体现“有你,真好”中的“你”带给自己的种种感动和温暖?这当然离不开典型事例,写人主要是通过写事来展现的。(板书:典型事例)通过一件件事,一个个场景,我们能看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特点。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印象深刻?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课件出示:印象深刻的事情当时的场景有你,真好(2)自主填写:请同学们在表格里填写令自己印象深刻、感触比较深的事情,以及当时的场景。3.例文引路,指导选材。(1)回顾示范: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在这两篇文章中都用了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印象深刻的事情当时的场景闰土依次介绍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闰土给“我”讲新鲜事鱼儿等新鲜事,其中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介绍得尤为详有你,真好细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伯父受人爱戴壁”、除夕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2)优化选材。①交流事例:小组内互评你所选的事例是否典型、有代表性,是否能打动其他人。②小结选材:根据课本中的典型事例和我们自己的选材,同学们认为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哪些要素?(最能表现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最有细节味,最具说服力,最能“以小见大”,最具震撼力)③确定素材:请同学们根据选材的要求,再次筛选自己的材料,确定要写的素材。[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单打开学生的思路,将“你”立体化、具体化,发散学生思维。借用本单元文本,为学生搭建习作支架,指导学生优化选材,降低习作的难度。[板块三]自主写作,完成初稿1.出示要求,表达情感。(1)明确要求:请同学们默读页面文字,看看这次的习作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板书:真情实感)(2)思考讨论:平时习作时,我们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3)归纳总结:事例具体,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抒发真情实感等方法。(4)想一想,说一说:既然已经选好了事例,你将如何写出你的真挚情感呢?(学生交流写法)2.激发写作期待:听了同学们的构思,老师对同学们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待,下面我们就来写写那个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注意在习作中,要让人物的形象鲜明起来,让描写的场景鲜活200,起来,让真挚的情感流淌在我们的笔端。提示: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用文字和这个人对话,注意始终用第二人称来写。3.自主习作:学生静心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明确习作要求,运用热情、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的习作期待,给学生以习作的信心,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带有使命感和成就感。第2课时【课时目标】能根据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评价并修改习作。【教学过程】[板块一]习作表达,评价修改1.互读评价。(1)梳理评价标准:我们来回顾《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课文的写法,再看看自己的习作,有没有达到以下要求:①这篇习作是向某一个人倾吐心声吗?②这篇习作写出了这个人的“好”了吗?③这篇习作是否选择了典型事例来体现这个人的“好”?④典型事例中印象深刻的事例是否写具体了?⑤是否流露出“我”的真情实感?(2)交流互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换习作,互换阅读,对照以上评价标准进行互评。(3)教师巡视指导。2.评改指导。(1)交流反馈:同学们在互读互评中,发现了自己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预设:场景不具体,抒情不能打动人等)(2)引发思考:我们该怎么解决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交流)(3)例文引路。出示事例对比片段:那次考试我没考好,非常难过。你安慰我,鼓励我,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同桌,有你真好!又一次的考试完毕,往日悦耳的铃声似乎那次考试我没考成了刺耳的噪音,老师抱着试卷缓缓走上讲台,我的心怦怦跳着,好,非常难过。你这次考试我考得很差,所以当试卷发下来时,那一个个红色的叉刺安慰我,鼓励我,痛了我的眼睛,心刹那间阴沉下来,我真的很没用!我不由得将头让我重新振作起低下来。你轻轻地拍拍我的背,什么也没说,却一直握着我的手。来。同桌,有你真课间休息时,我的课本里多了一张纸条:一次的失败不算什么,让好!我们一起努力!我一下子振作起来,没关系,没关系,我可以再努力一次!同桌,有你真好!出示抒情对比片段:你知道吗,你那一句鼓励的话,如同夹缝里的一缕阳光,照进我潮湿、灰暗的心房。我我非常感激你,同桌,有你真好!一下子振作起来,没关系,没关系,我可以再努力一次!同桌,有你真好!①对比讨论:细读两个片段,看看哪边写得好,再说说为什么。②总结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把场景写具体,从而流露出真情实感;抒发感情时,如果能将所写对象的“好”加以提炼总结,让读者明白情感产生的原因,文章将更能打动人。(4)自主修改:请同学们根据评价和修改方法,对照自己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修改自己的习作。[设计意图]运用例文习作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轻松、准确201,地找到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很有帮助。[板块二]与“你”分享,誊写习作1.与“你”分享:学生把习作读给“你”听。出示学生佳作:课件出示:有你,真好“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这首歌,在我悲伤的时候你会为我唱起,在我失落的时候你会为我唱起,在我快乐的时候你也会为我唱起,使我无时无刻不感到温暖。还记得半年前那场运动会吗?我们两个都参加了比赛。你的项目是50米和100米短跑。记得你那时脚崴了,疼得厉害,但你却强忍着疼痛一直到比赛结束,而且还获得了名次。当我去扶你的时候,你却“口是心非”地说自己没事,但我明明看到你已疼得流出了眼泪,我也只能用几句苍白无力的话语去安慰你。那时我就想:有你这么坚强的朋友真好!之后,轮到我去参加200米赛跑,是你忍着疼痛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站在跑道边为我加油,看你的样子比我还要紧张呢!砰的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由于我是新手,没有参加过训练,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当我拼尽全力跑完的那一刻,我感觉呼吸困难,一个踉跄险些栽倒在地。是你提前在终点等着我,及时搀扶了我。你把我扶到座位上,递水给我喝……看你那紧张的样子,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的温暖。那时我想:有你这样体贴的朋友真好!下午的运动会,我还有一个项目是400米赛跑。记得来学校的路上,你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跑步的技巧与要领。果然,在你的指导下,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个好成绩可是有你的一半功劳哟!如果不是你的鼓励,我哪来的好成绩?朋友,有你真好!朋友,我要深情地感谢你!因为有你,我的童年才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我们的友情虽不及李白和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轰轰烈烈,也不及王观、鲍浩然“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缠缠绵绵,但你却不再让我孤独,如阳光般温暖着我的心房!朋友,有你真好!2.点评: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3.寻“你”:猜猜,文中描写的是在座的哪位同学?为什么?4.对话:请“你”说说听完后的感受。5.誊写习作。[设计意图]习作评价,以与文中的“你”分享的形式呈现,使学生明白,习作即是与人交流,为学生提供习作后真实的交际情境,更好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习作的工具性,也很好地落实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板块三]课堂回顾,拓展延伸1.换位思考。同学们,我想这次习作是一次重温感动的过程。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一位或几位令我们不禁感叹“有你,真好”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更温暖。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是否也可以成为别人信赖的人,成为一个给别人带去温暖的人?“有你,真好”是相对的,我们接受关爱,也应付出关爱。所以,这次习作引发我们去关注身边事、身边人,希望我们也能成为别人身边的那个温暖的人,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充满更多爱和更多美好。2.拓展延伸。习作题目中的“你”除了是人,还可以是什么?不仅仅是人能带给我们感动,一处风景、一本书、一种精神、一种品质都能带给我们感动。而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笔下的“你”。当然,本次习作主要是写人、写事,但是在课余可以发散思维,选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意图]完成本次习作要求后,对习作内涵进行换位思考,拓展延伸,号召学生也做一个温暖别人的人,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思考,既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也是对本次习作人文主题的升华。202,【板书设计】习作:有你,真好典型事例真情实感【教学后记】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能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3.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特点。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1.能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学准备】准备资料:查找柳公权的故事;查找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学过程】[板块一]明确方法,把握内容1.问题导入。同学们,当你阅读文章时,你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语文园地,来了解这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了解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1)引导:阅读文章时,我们常用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2)阅读“交流平台”: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交流平台”,结合自己的理解,勾画关键词句,看看文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常用的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3)明确方法:题目扩展法;抓住关键句;要素归纳法;段意串联法。3.运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回顾运用: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只有一个地球》,看看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小组交流:先了解文章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3)总结方法: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们又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想一想,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②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夏天里的成长》一文。203,③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④抓关键句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概括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宇宙生命之谜》一文。⑤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事件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竹节人》一文。4.梳理总结:由于文章的类型不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设计意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语文学习中一项基本而重要的技能,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基本方法,拓展不同类型课文运用不同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方法。[板块二]多维拓展,学拟标题1.故事导入:在开始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大家读一读,说说开始的题目好还是改后的题目好。课件出示:有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个少女在树林里撑着伞的镜头,画面、色彩和角度都不错,取名“晨曦”。他把这张照片投向多家杂志社,结果都被退回。后来有一位专业人士建议作者把题目改为“有约”,结果不但见诸报刊,还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1)指名读故事。(2)思考交流:为什么改后的题目比原来的题目好呢?(3)小结:改后的题目确实比之前的生动、有趣多了,它能激发人的联想。这个故事说的是给照片拟题,今天我们来看看怎样给文章拟题。2.发现规律。(1)自主发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这些题目,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一行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竹节人桥芦花鞋在牛肚子里旅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小组交流: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人选择一组题目,说说这组题目是以什么方法拟题的,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3)全班交流:借助泡泡中的提示,说说你的发现。预设:第一组题目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这样的题目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第二组题目以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做题目。这样的题目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突出主旨。第三组题目以文章中的主要事物做题目,即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样的题目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会吸引读者在阅读中格外留意这个事物。第四组题目新奇有趣,设置悬念。这样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多维拓展。(1)拓展:请同学们打开本册课本,回忆自己平时的习作,想想除了这些基本的拟题方法外,还有哪些不同的拟题方法。以人物命题《少年闰土》以事件命题《开国大典》以事物命题《桥》题目特别吸引人《在牛肚子里旅行》以地点命题《在柏林》以心情命题《盼》204,…………(2)思考: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发现,填写上面的表格。4.运用方法。(1)游戏挑战:刚才我们读了那么多课文题目,拟题看似简单,但想拟一个合适且精彩的题目并不容易。咱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叫“比比谁的题目棒”。看这篇习作,你觉得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最合适?课件出示:记忆中,我第一次走进商店时,大概四岁。一进门,就被满柜台可爱的糖果吸引住了。我贪心地要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糖果。售货员是位态度亲切的阿姨,她问我:“你有这么多钱吗?”“我有许多钱。”我伸出了紧握着的拳头,将一大把硬币放在她的手中。阿姨一下子愣住了,盯着我手中的硬币看了老半天,然后,她又看看我。“够了吗?”我有些忐忑不安地问。“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说着,她转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我手中。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和妻子经营一家海鲜店,供应各种新鲜活鱼。一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带着她的弟弟来到我的店里,两个小孩瞪着大大的眼睛,盯着那些水里游动的美丽的鱼儿,看了老半天。“这条鱼卖吗?”那个小男孩指着一条惹人喜爱的热带鱼问。“当然卖啊,只要你们有钱。”我说。“我们有很多钱。”小女孩自信地回答,给了我自信的感觉。当小女孩紧握着的手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我知道小女孩要说什么。她的小手松开了,在我手里,她放了三枚小小的硬币。那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那位阿姨当年的心情。“够了吗?”小女孩轻轻地问了声。“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我回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她手里。(2)小组评选: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评比,推选本组认为好的题目,并说说推荐的理由。(3)全班评比:展示各组推选的题目,并听取理由,然后每人选出自己认为最佳的一个题目。课件出示:爱的硬币“我有很多钱”两个硬币童心无价[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整理拟题方法,拓宽思维,丰富认知,加深理解。采用游戏挑战的形式,引导学生给文章拟题,学以致用,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块三]引导思路,想象写话1.引导思路,选择词语。(1)过渡:同学们,语言文字是丰富多彩的,一个词语就往往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这些联想可能与我们的生活阅历有关,也可能与我们的爱好、性格有关。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文字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着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几个词语,看看大家由这些词语能生发怎样的联想。(2)读词:请同学们大声读出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饱经风霜的脸饱经风霜的老屋饱经风霜的大树树林的深处秋天的深处心灵的深处提示:第一组词语的结构是饱经风霜的(),第二组词语是()的深处。(3)联想:再读这两组词语,说说你分别想到了什么。(4)分享。①预设:由“饱经风霜”联想开来。a.饱经风霜的脸: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一生经历了许多事,现在他年纪大了,脸上的皱纹一道道的,他的脸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教师提示:可以进行外貌描写。)205,b.饱经风霜的老屋:我想起了家乡的老屋,经过20年的风吹日晒,墙壁上的白石灰经历雨水的冲刷,变得斑驳,屋顶的青瓦参差不齐,有的瓦片已经碎成了两半。(教师提示:可由此生发对故乡的怀念。)c.饱经风霜的大树:我想到冬日门前的那棵大树,光秃秃的枝丫不屈地伸向苍穹,几片孤零零的残枝败叶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抖。(教师提示:由大树的凄凉我们可以联想到春暖花开时,它又重新吐出新芽的样子。)②预设:由“深处”联想开来。a.秋天的深处:秋天是一个季节,走进它的深处,我看到的是深秋时节不同的景色。初秋或许只是有些微凉,叶子也只是微黄,但是深秋时节就不一样了,秋色更浓,也更接近冬天。我想描写深秋独特的景色。(教师提示:进行景色描写。)b.心灵的深处:在我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地方,藏着一些秘密。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悲伤的。我想说说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个秘密,写出它之所以被我深藏的原因和对我的影响。c.树林的深处:在树林的深处,住着狐狸、兔子、猴子、百灵鸟等小动物。一天,它们决定举办一个大型的运动会。(教师提示:树林深处会发生一件什么样的有意思的事呢?)2.想象写话,交流评价。(1)练笔: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2)互评:同学们写好后,同桌交换互读,提出修改意见。(3)自改:根据修改意见自行修改。(4)分享:把自己写好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听。[设计意图]抓住教材所给的两组比较有深度的词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张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板书设计】语文园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拟标题题目扩展法抓住关键句要素归纳法以人物命题以事物命题以事件命题题目特别吸引人…………第2课时【课时目标】1.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特点。2.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教学过程】[板块一]图文对照,欣赏作品1.介绍柳公权。(1)过渡:同学们,在上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我们一起聊了聊书法,也欣赏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把课本翻回到第105页,再欣赏一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2)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课件出示:柳公权,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以楷书著称,在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3)分享:谁来把自己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柳公权的故事和大家分享?2.了解“柳体”楷书特点。(1)对比:同学们,我们来欣赏这几幅书法作品,看看你喜欢哪种楷书书体,说说为什么。206,课件出示:欧阳询书法作品颜真卿书法作品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2)欣赏:我们再来仔细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结合课本上的文字介绍,说说柳公权的书法有哪些特点。(板书:瘦硬挺拔骨力遒劲)(3)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你会发现柳公权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3.补充欣赏。我们再来欣赏柳公权的一幅作品。(出示课件)[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欣赏几位书法家的作品,了解柳公权楷书书体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书法的鉴赏水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认真写好字的意识。[板块二]积累名言,丰富认知1.交流正音,正确朗读。(1)过渡: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解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武器,与当时的黑暗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了很多以表心志的文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些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2)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书上的四句名言,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不认识的字。(3)解疑:先在小组里互相解决的疑问,确实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4)再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2.基于理解,积累名言。(1)理解:谁能说说自己能理解哪句名言的意思?(2)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明确名言意思。第一句:真正的英雄都有丰富的感情,爱怜子女的人同样是大丈夫;第二句: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第三句强调了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第四句:“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前进的优秀人物,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3)熟读:教师引读,同桌轮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全班背诵。(4)背诵:填空背诵,全文背诵。3.拓展名言,丰富认知。(1)拓展:鲁迅先生除了这些名言之外,还有许多有关奉献精神、珍惜时间、读书方面的名言。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见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2)补充:同学们可以相互补充一下自己查找到的鲁迅的名言。(3)丰富认知:学习了这些名言,你对鲁迅先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分享一下?(4)小结:鲁迅先生一生忧国忧民,他是我们青年学生的导师,是我们的“民族魂”。同学们,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去阅读他多方面的著作,用文字与之对话,去感受他内在的精神,去感受他文字的魅力。[设计意图]通过熟读理解鲁迅先生的名言,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运用补充材料,让鲁迅先生的精神、思想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更加丰富鲁迅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板书设计】语文园地207,柳公权鲁迅瘦硬挺拔骨力遒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教学后记】20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14 22:17:00 页数:209
价格:¥16 大小:11.46 M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