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题带答案(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题(二)一、选择题(请你只选择一项符合题意的答案的字母符号,每小题3分,共计54分)1.(3分)(2016秋•陕西校级期中)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裂成二十多块碎片撞向木星,产生了巨大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以下猜想最有科学依据的是(  )A.这种爆炸不会产生振动B.木星与地球之间存在很长的真空带,没有传声介质C.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太小D.爆炸声传到地球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31:定性思想;49:顺推法;511:声现象.【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太空中是真空,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苏梅尔﹣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碎片撞向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故A、C、D错误.故选B.2.(3分)(2013•常州)2013年CCTV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6℃,铱的熔点是2443.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C.加热至244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D.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铱颗粒【考点】1B:熔点和凝固点.【专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物质处于熔点温度时,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者固液共存状态.【解答】解:(1)黄金的熔点是1064.6℃,铱的熔点是2443.O℃,因此温度低于或者等于1064.6℃时,铱一定处于固态,而黄金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三种状态,因此不能进行区分;(2)温度都等于或高于2443.O℃时,黄金处于液态,铱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三种状态,因此不能进行区分.(3)当温度高于1064.6℃而低于2443.0℃时,黄金全部处于液态,铱处于固态,因此这个温度范围内如果有铱颗粒,说明黄金制品中掺入铱颗粒.故选B.3.(3分)(2011•绵阳)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考点】9E:超声波与次声波;96:回声;9N:声与能量.【专题】12:应用题;22:学科综合题.【分析】(1)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大象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2)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3)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4)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解答】解:A、因为大象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的声音,但是大象却能听见,从而相互交流.此选项不合题意.B、蝙蝠会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此选项符合题意.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此选项不合题意.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声音传播出去,遇到周围高大的建筑物又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因此我们听到的声音响亮;人的说话声不属于超声波.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4.(3分)(2011•清远)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一只手不断地变换按弦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弦发声时的(  )A.振幅B.响度C.音色D.音调【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同种材料的物体振动发声,参与振动的体积越大,音调越低,体积越小,音调越高.【解答】解:不断地变换按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参与振动的弦的长度,参与振动的弦越长,音调越低,越短,音调越高.故选D.5.(3分)(2016秋•陕西校级期中)百花园中,红色的美人蕉分外抢眼.在阳光下我们看到美人蕉的花朵是红色的,是因为(  )A.花自身能发出红色光B.阳光照在花上,红光被吸收其余色光被反射C.花自身能发出除红光外的其它色光D.阳光照在花上,红光被反射其余色光被吸收【考点】AR:物体的颜色.【专题】12:应用题.【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的颜色来决定的.【解答】解:太阳光照在美人蕉的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故选D.6.(3分)(2016•呼和浩特)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mm的细颗粒物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km/h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45s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dm【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61:时间的估测;63:长度的估测.【专题】12: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PM2.5指空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μm的固态可吸入颗粒物.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10m/s=36km/h,与40km/h接近,故此选项符合实际;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时,1min跳动大约60次,因此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10s,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3m=33dm,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B.7.(3分)(2016秋•武昌区期中)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9.6nm=9.6×10﹣3=9.6×10﹣3μmB.9.6cm=9.6cm÷100=0.096mC.9.6cm=9.6cm×10=96mmD.9.6cm=9.6×10mm=96mm【考点】2S: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专题】31:定性思想;49:顺推法;571: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解答】解:A、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A错误;B、“9.6cm÷100”≠0.096m,故B错误;C、“9.6cm×10”≠96mm,故C错误;D、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故选D.8.(3分)(2016•济宁)甲、乙两人进行100m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m到达终点.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A.同时到B.甲先到C.乙先到D.不能确定【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12: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分析】设甲的百米成绩为t,知道甲每次都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则甲在时间t内跑100m、乙跑90m,可求出二人的速度;若让甲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10m,乙仍在原起点处与甲同时起跑,因速度不变,可分别求出二人所用时间,然后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设甲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乙的速度v2==,第2次比赛时,s1′=100m+10m=110m,s2′=100m,因为速度不变,所以甲用的时间:t1′===t,乙用的时间:t2′===t,因为t<t,即t1′<t2′,因此还是甲先到达终点.故选:B.9.(3分)(2013•吉林二模)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l)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1)(2)B.(2)(4)C.(1)(3)D.(3)(4)【考点】12: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专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六种物态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熔化、汽化、升华;其余三个是放热的;先判定4种现象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最后即可确定哪些是吸热的.【解答】解:(1)冰雪融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故是熔化吸热过程;(2)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过程,故是放热的过程;(3)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体小液滴汽化成了水蒸气,故是汽化吸热的过程;(4)“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固态,故是凝华放热过程.故选C. 10.(3分)(2012春•桑植县期末)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可知(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而变化D.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考点】6C:匀速直线运动;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解答】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故不会随路程、时间而变化,更不可能取决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故选C. 11.(3分)(2016•达州)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4B:图析法;511:声现象.【分析】根据下列知识分析判断:(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程度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偏离程度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2.(3分)(2011•泉州)小理家准备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时间只需3分钟.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  )A.200mB.400mC.2000mD.10000m【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12:应用题;29:估算题.【分析】先把时间单位分钟换算成秒,然后用选项中的路程除以时间算出汽车的速度,最后看哪个速度更接近汽车的实际速度.【解答】解:3min=180s,A、如果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的路程是200m,则汽车的速度v==≈1m/s,这个速度只是成年人步行的速度,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B、如果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的路程是400m,则汽车的速度v==≈2m/s,这个速度也比汽车的实际速度慢,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C、如果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的路程是2000m,则汽车的速度v==≈11m/s,合39.6km/h,这个速度比较接近汽车的速度,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D、如果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的路程是10000m,则汽车的速度v==≈56m/s,合201.6km/h,很显然这个速度太快了,不是汽车的速度,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故选C. 13.(3分)(2016•烟台)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A.同时沸腾B.稍后也沸腾了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考点】1I:沸腾及沸腾条件.【专题】12:应用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水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碗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4.(3分)(2015•鄂州)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霜是凝固现象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D.白雾是水蒸气【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根据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等的概念,结合实验中的现象可逐一做出判断.【解答】解:A、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不是凝固,故A错误;BC、由题意可知,“气泡”内主要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水蒸气,故B错误、C正确;D、水面上方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C. 15.(3分)(2014•青海)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D.该物质在EF段放热,温度降低【考点】1C: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解答】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正确.B、在BC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D、该物质在EF段是凝固过程,此放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A. 16.(3分)(2016秋•武昌区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99: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专题】12: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从“狗和大象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得到相关的信息即可解题.【解答】解:A、大象的声音频率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觉范围之内,故A说法不正确;B、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因此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狗能感觉到,故B说法正确;C、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人说话的声音狗是能够听到的,故C说法不正确;D、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但大象和狗的“听声频率”有重叠区,所以大象是能够听到狗的叫声的,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B. 17.(3分)(2012•庐阳区校级自主招生)物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四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以声速C.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B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D.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考点】93:声速;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12:应用题.【分析】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闪电传播速度快,雷声比闪电传播的时间,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记下闪电和雷声之间的时间间隔,根据公式S=Vt可求闪电发生处的距离.【解答】解: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这样闪电和雷声对应,时间的误差最小,符合题意;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由于雷声经过云层、山脉反射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测量会导致时间偏大,误差大,不合题意;C、B选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此两次求平均值,也是错误的,不合题意;D、闪电每次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是固定在一点,因此不能用“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的方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合题意.故选A. 18.(3分)(2016秋•武昌区期中)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在0~5s的过程中,vA>vB,5s末A、B相遇;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②④正确C.只有②③正确D.只有②正确【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11:计算题;34:比较思想;4B:图析法;571: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2)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3)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4)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解答】解: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由图可知,0﹣3sA没有开始运动,而此时B已经运动,vA<vB;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19.(3分)(2016秋•武昌区期中)仔细观察图读数:(1)图(a)中,物体A长度为 2.3 厘米.(2)图(b)中,物体长度为 2.50 厘米.(3)图(C)中秒表的读数为 337.5 秒.【考点】64:长度的测量;62:时间的测量.【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由图知:(1)图(a)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2cm和3cm之间偏向2cm一侧,估读为2.3cm,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2.3cm.(2)图(b)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5cm对齐,估读为3.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0cm﹣1.00cm=2.50cm.(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5min=3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故答案为:(1)2.3;(2)2.50;(3)337.5.20.(2分)(2016秋•武昌区期中)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1)当你用嘴贴着瓶嘴吹气时,如果能分别吹出“do(1)”、“ruai(2)”“mi(3)”“fa(4)”四个音价,请按顺序写出与这四个音价相对应的瓶子的排列 乙、丙、甲、丁 .(2)当你用金属汤勺敲玻璃瓶时,你听到音调也有高有低,则发声时音调最高的是 乙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12: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判断音调的高低首先确定振动的物体,然后确定振动的快慢,再判断音调的高低.(2)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解答】解:(1)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乙、丙、甲、丁,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2)瓶子里装有水,敲击瓶子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和水,水越多,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低.因此此时用金属汤勺敲玻璃瓶时,发声音调最高的是乙.故答案为:(1)乙、丙、甲、丁;(2)乙. 21.(4分)(2016秋•武昌区期中)如图所示,电冰箱的制冷过程涉及两种物态变化:(1)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 汽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使冰箱内温度 降低 ;(2)生成的蒸汽又在冷凝器中发生液化 放 (吸或放)热.我们知道,在冷凝器里发生的液化是采用 压缩体积 方法而实现的.【考点】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12:应用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2)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解答】解:(1)冰箱内的液态制冷在冷冻室的管子里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2)生成的蒸气在冷凝管里又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放热;在冷凝器里的液化是通过压缩机压缩体积实现的.故答案为:(1)汽化;降低;(2)放;压缩体积.22.(5分)(2014•湘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图乙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 95 ℃(2)给谁加热的过程中,出现如图丙的现象,是在沸腾 前 (填“前”或“中”);杯中的气泡是 水蒸气 (填“空气”或“水蒸气”),这些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杯中底部的水温 > 上部的水温(填“>”“<”或“=”).(3)图丁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沸腾图象,则水的沸点为 99 ℃【考点】1O: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专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2)要正确解决此题,需要了解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到液面时消失;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增大,最后破裂;(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沸点.【解答】解:(1)温度计一个大格表示10℃,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95℃;(3)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到液面时消失,所以乙图是沸腾前的现象;水沸腾前,在烧杯底部产生的气泡中的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液化了,所以气泡变小;这些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杯中底部的水温>上部的水温.(3)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观察图可知,水沸腾的温度是99℃.故答案为:(1)95;(2)前;水蒸气;大于;(3)99. 23.(6分)(2014•枣庄)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2)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 不是 (选填“是”或者“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AB是 4.00 dm.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BC是 0.5 m/s;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是 0.3 m/s.(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 大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57:运动和力.【分析】(1)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sAB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tAC由秒表直接读出;速度用公式v=计算.(4)根据v=,若s相同,t越大则v越小.【解答】解:(1)计算速度的公式是v=;(2)由图知,小车沿直线下滑过程中,AB段距离较短,但所用时间较长;BC段距离较大,所用时间较少,所以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图示:SAB=100.0cm﹣60.0cm=40.0cm=4.00dm;SBC=60.00cm﹣10.00cm=50.00cm,tAC=3s,tBC=1s,BC段的速度vBC===50cm/s=0.5m/s;AC段的平均速度vAC===30cm/s=0.3m/s;(4)根据v=,若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这样时间记录偏大,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小.故答案为:(1)v=;(2)不是;(3)4.00;0.5;0.3;(4)大. 24.(4分)(2015•武汉)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 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 反射角与入射角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考点】AO: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专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进行分析;(2)要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需分别测量出入射角及对应的反射角,分析得出结论;(3)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需将F沿ON向后折,观察纸板F上是否出现反射光线.【解答】解:(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未将纸板与平面镜垂直,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放置或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2)取下纸板后,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这样可通过将F纸板沿ON向后折,观察F上是否能够发现反射光线,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答案为:(1)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2)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反射角与入射角;(3)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5.(4分)(2016秋•武昌区期中)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1)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 .(2)若在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13:实验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另外一支相同的未点燃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2)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3)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若光屏上能接收到蜡烛的像,则是实像,若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解答】解:(1)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蜡烛A的像会偏向水平桌面的上方或下方,导致蜡烛B和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3)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答案为:(1)未点燃;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2)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不能. 26.(2分)(2012•铜仁市二模)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请保留作图痕迹,否则所作图是无效的).【考点】AH: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专题】14:作图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7.(7分)(2016秋•武昌区期中)图甲是2011年4月1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的发射场景.图乙为监控系统先后间隔2s拍摄到的火箭点火后竖直向上做直线运动时所在位置的照片,已知火箭的总长度为52m,请计算:(1)在这2s内火箭向上运动的路程为多少m?(2)火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11:计算题;571: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由图求出火箭照片的长度,火箭的路程,根据火箭照片长度与火箭的实际长度之比求出火箭的路程s;(2)已知火箭运动时间t,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火箭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由题意知:火箭的运动时间t=2s,火箭的实际长度L=52m,由图知:火箭照片的长度L照片=2cm,火箭路程照片长度s照片=4cm;火箭的路程s=s照片=×4cm=104m;(2)火箭的平均速度v===52m/s.答:(1)在这2s内火箭向上运动的路程为104m;(2)火箭的平均速度为52m/s.28.(9分)(2016秋•南开区期中)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知道撞上金属片挡板.(1)现有刻度尺和停表,请你综合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分别测出小车AC段、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并写出注意实验步骤;(2)设计实验表格;(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4)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0.0500 m/s.【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13:实验题;5A4:测量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要测出平均速度,必须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时间t,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s1、s2、t1、t2,代入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2)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表格;(3)斜面坡度越小,小车滑下来的时间越长,由此分析;(4)由图可知BC段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速度.【解答】解:(1)用刻度尺测出s1和s2,让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用秒表测出物体从A点到达C点的时间t1和从B点到C点的时间t2,则在s1和s2两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v1=、v2=,设计的表格要记录路程、时间、速度;实验步骤:①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C,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1;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在B点开始计时,撞上挡板C计时结束,测出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2;③分别测出AC段路程S1和BC段路程S2.由v=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2)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的速度小一些,时间长一些,这样是为了方便计时;(4)由图可知,sBC=5.00cm,tBC=23s﹣22s=1s,由v=,vBC===0.0500m/s.故答案为:(1)实验步骤:①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C,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1;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在B点开始计时,撞上挡板C计时结束,测出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2;③分别测出AC段路程S1和BC段路程S2.由v=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2)表格如上图;(3)小;(4)0.050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2-08-15 13:00:09 页数:22
价格:¥5 大小:292.28 KB
文章作者:135****156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