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3课)(2022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3\n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教材简析】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起始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定位是让学生对地球家园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我们的地球家园有关的现象以及地球家园中的“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从“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这个问题入手,调取学生的生活记忆,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探索环节设计了一个“画一画。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这样的活动,提出了一个“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的问题。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可以让学生联系之前思考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的相关信息,并以形象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地球之外的景物,这个补充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地球之上和地球之外两个视角去描述“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研讨环节的“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是在小结分享探索的成果。而“缺少其中一样可以吗?”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球家园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在联系中看待事物的能力。拓展环节的“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我们还能在家园里找到什么”是为了扩充学生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学生分析】学生本就生活在地球家园上,对于地球家园中具体有什么,他们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聚焦问题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另外,作为低年级学生,他们也很喜欢形象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然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的是在交流“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时能否对自己所知道的地球家园中的“成员”进行有意识的分类。学生在绘图时添加的具体物体有可能是天然的,也有可能是人造的,有可能是有生命的,也有可能是没有生命的,教师在学生交流分享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2.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来说缺一不可。[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一些物体。2.能参与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讨论,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地球是地球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教学重难点】知道人类离不开地球家园上的各种自然资源。【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大白纸(大白纸上提前画好圆圈,代表地球)、彩笔。[教师]比较典型的在地球家园上能够看到的景观图片或视频、班级记录表、课后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5分钟)1.(PPT出示一幅地球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展示的这幅图中有什么?2.我们这个单元要研究的就是我们的地球家园。23\n3.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呢?二、探究活动(预设21分钟)1.我们先来看一组地球家园的图片(PPT上出示若干张地球家园中能够看到的一些较为典型的景象图片)。2.同学们,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回答一些他们的观察结果)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都是地球家园中的“成员”。现在老师这边有一个“寻找地球家园的成员”的绘画活动,想请全班同学参加,你们想参加吗?4.规则:四人一组,在大白纸上画下你们所知道的地球家园的“成员”,白纸上的圆圈代表地球。可以画在地球上见到的,也可以画站在地球上往外看见的。5.学生四人一组完成绘画。6.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绘画,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展示交流,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地球家园的“成员”最多。需要注意交流规则:前面小组讲过的,后面小组不能重复。7.教师可以帮助一个小组在黑板上张贴绘画作品,并请小组成员讲解所画的地球家园的“成员”,然后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需要在班级记录表上分类记录学生分享的地球家园的“成员”。三、总结与反思(预设7分钟)1.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已经完成,同学们非常棒,找到了非常多的地球家园的“成员”。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如果地球家园缺少其中一个“成员”,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2.小结:在我们的地球家园中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离不开地球家园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四、拓展(预设7分钟)课后,请同学们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还能在地球家园中找到什么(注意安全),完善大家的图画。老师给大家提供一张记录表供你们课后观察记录使用。【教学后记】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学生了解了“地球家园中有什么”之后学习的第一个地球家园的重要“成员”——土壤。教科书用一幅在土壤里生长的幼苗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从“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土壤上生活着许多动植物,都有哪些动植物呢”这个问题导入到本课的研究重点——土壤中的动植物。教材的探索部分是让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块土壤,记录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和植物”。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壤,自主发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动植物。教材中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这是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加有效率和质量。教材研讨部分“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的问题和“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小结并分享观察土壤时发现的动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靠土壤而生存。教材拓展部分的“观察蚯蚓的活动”,是为了有效弥补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内部的动物生活情况而做的补充观察。【学生分析】本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充满乐趣的,但对于教师来说是有一定组织难度的。因为学生对户外的观察活动会呈现非常兴奋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只顾着和小动物玩耍而淡化了观察的重点。为了保障观察活动的质量,教师的前期观察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需要向学生23\n强调观察内容是土壤中的动植物,观察的要求是“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并且要特别强调在观察活动中注意保护动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的观察和记录。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的发现。[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感兴趣。2.细致观察,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教学重难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的观察和记录。【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放大镜、装有蚯蚓的透明观察盒。[教师]图片、班级记录表、土培植物。【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5分钟)1.教师给学生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用透明的盆子装着的土培植物(最好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植物或以往课堂上观察过的植物),与学生开展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植物朋友,大家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植物呢?2.提问:这盆植物是依靠什么生长的呢?3.全班交流。(阳光、水、土壤……)4.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就是“土壤”。(板书:土壤)5.教师出示一幅有动植物的土壤照片,提问:你们在这张照片的土壤上能看到什么呢?6.全班交流观察发现。7.教师小结:土壤是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成员,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植物。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到校园里观察土壤表面和土壤里都有哪些动植物。二、探究活动(预设21分钟)1.在我们去校园里观察之前,老师需要和大家约定一些观察和记录的要求。观察地点:学校花坛。(最好配一张相应地点的照片)观察内容:花坛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观察要求: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观察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小提示:①观察时不要伤害动植物;②当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时,可以用文字描述其特征或者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2.教师带领学生到指定地点进行观察,教师要控制好观察时间,观察时间大概15分钟。3.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三、总结与反思(预设7分钟)1.刚刚在花坛,你们已经观察了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接下来请你们根据以下两个提示来整理和反思你们的观察记录。PPT出示:①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②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2.全班研讨交流PPT出示的两个提示。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记录下学生交流的动植物名称和学生描述的动植物的特点以及发现的地点和数量。23\n3.小结: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靠土壤而生存。四、拓展(预设7分钟)1.如果时间充足,可以用透明观察盒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土壤“居民”——蚯蚓。透明观察盒里需装有湿润的土、嫩叶和树叶,再将蚯蚓装进去,要提醒学生观察重点是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2.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给学生推送一段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视频供学生课后观看。【教学后记】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材简析】本课将会研究在我们地球家园上经常看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的地球家园的邻居——太阳。这一课主要研究我们在地球家园上如何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教材从一幅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的照片拉开本课研究的序幕。在聚焦环节,用“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认方向”。在探索环节,教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利用太阳辨认方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利用太阳辨认方向。研讨环节的第一个问题“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小结之前在操场上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它散发的光和热的联系。在拓展环节,通过“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举一个例子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太阳的光和热与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能够发光和发热是很清楚的,对于太阳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是大致清楚的,但是对于自己置身于操场上根据太阳来辨别东南西北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如果上课时间接近中午,学生可能会对太阳当时所处的方向更加不了解,也就没办法判断其他方向。因此,在到操场上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关于太阳在一天中变换的位置及其所对应的方向做具体形象的指导,帮助学生先建立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再开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能够发光发热。2.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3.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科学探究目标]1.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2.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认方向。3.会举例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科学态度目标]1.对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认方向感兴趣。2.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23\n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地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别方向。【教学准备】[学生]“东”“南”“西”“北”方向卡片、“清晨”“中午”“傍晚”卡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课件、《太阳在一天中东升西落》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5分钟)1.今天的科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地球家园最重要的邻居——太阳。2.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一天中的太阳,请同学们边观看视频边仔细观察太阳的变化。(播放《太阳在一天中东升西落》视频)3.提问:你们在视频中观察到太阳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可能会回答太阳东升西落,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4.教师小结: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发生变化。5.你们知道吗,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的。二、探究活动(预设21分钟)1.根据导入中“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认方向”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联系到太阳的东升西落,能够说明早上太阳在东边,下午快落山时太阳在西边。2.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依靠大家的日常生活经验找到了“东”和“西”两个方向,那怎么通过太阳的位置找到“南”和“北”两个方向呢?3.教师在PPT上展示太阳在一天中位置变化的动态图讲解太阳日出时在东边,中午在南边,快落山时在西边,落山后看不见太阳,而“北”这个方向需要通过“南”来对应判断。4.下面我们将一起用一个室外游戏“谁最会找方向”来看看哪位同学真正掌握了利用太阳找方向的秘诀。我们一起看看游戏步骤:(1)以小组为单位(8人一组)到操场找一个太阳能够照到的区域展开活动;(2)小组讨论,根据当时的时间和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3)“东”“南”“西”“北”“清晨”“中午”“傍晚”7张卡片分别由7名同学拿着,剩下的一名同学指挥7名同学站成一个圆圈的形状,并根据太阳的位置站在正确的方向上。(4)8名同学分别站在圆圈的中间,面对不同时间的太阳,辨认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5.提示学生不要直接用眼睛观察太阳,以免伤害到眼睛。6.全班完成室外活动后,回到教室。打开活动手册,先选择一个观察时间,然后将其对应的方向填写在括号里。三、总结与反思(预设7分钟)1.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之后,请学生用1分钟时间小结并思考: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2.学生可以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记录,并分享交流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规律以及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分别请选择了“清晨”“中午”“傍晚”的学生一一展示)3.教师小结: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是东——南——西,可以利用当时太阳的方向,按顺时针去找对应的另外三个方向。4.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接下来看看不同时间的太阳和我们生活的联系。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你们是怎么知道的?5.全班交流。四、拓展(预设7分钟)1.刚刚,我们知道了不同时间段,太阳的光和热带给我们的感受不同。其实,太阳对动植物的活动也是有影响的,比如蒲公英在清晨开花,在夜晚和阴雨天闭合。(PPT出示蒲公英开花和闭合的图片辅助讲解)2.现在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你们生活中的发现,举例说明太阳对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生23\n活的影响。3.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举例较少,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4.教师小结。【教学后记】4.观察月相【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学生在上一课研究了地球的“邻居”太阳之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邻居”——月球。由于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月相是变化的,这一课就是研究月相的变化规律。教材上的聚焦环节首先告诉学生月相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这节课要研究的月相的本质。“过去一周,你看到的月相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提示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的月相。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描述月相”,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描述月相来对月相的形态变化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探索环节的第二个活动是“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在课堂上整理课前的月相观察记录。教材提供了两种整理记录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使用,但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这个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反思过程。在研讨环节,“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和“连续观察几天,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总结归纳月相的变化规律。【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月相是变化的”是有一定感知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总结过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的更替周期是一个月,月相有时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看不见,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可以从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在家观察和记录月相的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这种长期的观察缺乏耐心,因此需要教师定期用激励的方法去督促学生坚持记录月相。【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2.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科学探究目标]1.能参与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2.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1.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2.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师]课件、月相图片。【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23\n在课前至少提前一周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并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观察到的月相。讲解教材上记录月相的两种方法。二、导入(预设5分钟)1.(PPT展示几幅不同地方拍摄的含有不同月相的景观照)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展示的这几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会发现都有月球)2.这几幅图里的月球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形状不同)3.教师小结:由于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月相是变化的。三、探究活动(预设23分钟)1.我们先来看一组月相的图片(PPT展示图片),请你们先观察这些月相并思考一下如何描述这些月相。2.全班交流。(学生描述月相)3.教师小结。4.现在,请你们整理小结之前在家观察的月相记录,思考月相是怎样变化的。5.让学生描述月相不仅可以再次强化学生对于“月相是变化的”的认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月相形成具象的认识,为后面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奠定一定的词汇基础。整理课前在家观察月相的记录,可以为学生自主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奠定基础。四、总结与反思(预设7分钟)1.同学们都已经整理好记录了,老师请同学到投影前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时需要说明两个问题:①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②连续观察几天,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2.学生投影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并就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其他学生补充。3.教师可以补充一个完整的月相观察记录。4.教师小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球是由最初的看不见,到慢慢看到半圆的月球,接着可以看见一个圆盘形的月球,慢慢地圆盘形的月球又变成了半圆,只是方向变了,然后慢慢地月球的亮面变得越来越小。四、拓展(预设5分钟)如果课上的时间足够,可以给学生补充月相变化图,讲解特定形状的月相的名称,如“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教学后记】5.各种各样的天气【教材简析】本课研究的是学生在地球家园中经常能够体验到的各种各样的天气,以及这些天气与我们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从“天气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家园。天气有哪些变化呢”这个问题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主题,这个问题既点出了“各种各样的天气”的课题,同时也点出了本课的研究内容——天气对我们地球家园的影响。在探索环节,首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这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天气的前概念。其次,“我们如何区分不同的天气”这个问题配合“阴”“晴”“雨”“雪”四张天气图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天气中地球家园所展现的特征来区分不同天气。最后,“说说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活动是为了将天气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在研讨环节,通过“阴、晴、雨、雪、风等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哪些影响”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不同天气分别对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影响。拓展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23\n了解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及其产生的后果,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天气对于我们地球家园的影响的认识。【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天气有哪些变化”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也是有很多内容可交流的。对于区分不同天气,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一定的判断。学生可能比较难区分的是“阴天”和“多云”,教师需要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辨析。对于“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阴、晴、雨、雪、风等不同天气分别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学生是有一定的前概念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类表达,并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来思考和交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2.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2.会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天气现象带来的影响感兴趣。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天气的变化既能带来有利的影响,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体会到只有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教学重难点】懂得天气的变化既能带来有利的影响,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体会到只有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师]课件、各种不同天气的图片、关于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及其产生的后果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5分钟)1.谈话:我们一起看看窗外,请你们说说今天是什么天气?2.学生交流。3.我们地球家园上每天的天气都一样吗?4.学生交流。(并不一样)二、探究活动(预设25分钟)1.我们地球家园上的天气是在变化的,请说说你们所知道的天气。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记录学生说的关于天气的关键词。3.我们如何区分这些天气呢?先来看看这些天气的图片。4.全班交流区分不同天气的方法。5.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完成辨别“阴”“晴”“雨”“雪”四种天气。6.请学生投影活动手册上的记录,并介绍做出判断的理由。7.教师小结不同天气的特点。8.接下来请你们观察几幅图片,思考一下天气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9.全班交流。三、总结与反思(预设7分钟)1.刚刚我们交流了部分天气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阴、晴、雨、雪等天气分别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进行讨论,然后请小组进行全班分享,提醒大家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考虑。23\n2.小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分类板书记录学生交流的关键词。3.教师小结。四、拓展(预设3分钟)如果课上时间足够,可以给学生展示灾害性天气的视频、图片或者文字,让学生小结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后果。如果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灾害性天气有哪些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教学后记】6.不同的季节【教材简析】本课研究的是地球家园经历不同季节时所产生的典型现象,以及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材上从“在不同的季节,我们的家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并配合四季的图片导入到本课的研究主题——不同的季节。导入的问题也表明本课要研究的是季节的更替所带来的地球家园的变化。探索环节的第一个内容是“展示我们收集到的有关四季的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需布置收集四季资料的任务,并在这一课时将资料带到课堂做展示。第二个内容是“举例说说,在不同的季节,动物、植物和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季节变化与地球家园上的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联系。第三个内容“拼贴一张四季变化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用相应的词语描述不同季节的特征来进一步深化对于不同季节特点的认知。在研讨环节,通过“我们的地球家园在不同的季节有哪些不同”和“季节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有哪些影响”两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总结反思前面对于不同季节特征的认知,同时深入思考季节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在拓展环节,制作季节礼盒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寻找大自然的恩赐,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季节的更替和每个季节地球家园的特点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可能认识得并不全面,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四季的资料并在课上展示来帮助学生对不同季节地球家园的变化建立清晰的认知。另外,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有哪些影响”这个问题是有相对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并帮助学生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对回答的内容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春、夏、秋、冬,一年中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各不相同。2.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和人类衣着都会产生影响。[科学探究目标]1.会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会拼贴四季变化图。2.会举例说明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四季现象及其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感兴趣。2.善于倾听,乐于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四季变化给地球生命带来的影响,懂得只有掌握四季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23\n【教学重难点】知道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师]课件、四季的典型图片、四季变化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5分钟)1.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天气,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我们地球家园的四季。2.请大家先欣赏具有四季特征的典型图片,思考:在不同的季节,我们的地球家园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欣赏具有四季特征的典型图片并思考不同季节地球家园发生的变化,这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四季变化对地球家园的影响的初步认识,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做铺垫。3.学生欣赏图片后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二、探究活动(预设25分钟)1.刚刚我们欣赏了四季的图片,并交流了不同季节地球家园发生的变化,课前也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四季的资料。现在,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拼贴四季图”的挑战,看看大家对四季的了解。2.请大家拿出活动手册,将最后一页不同季节的描述词语剪下来粘贴在相应的季节。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并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5.刚刚,我们通过观察和挑战知道了不同季节的特点以及不同季节里我们地球家园发生的变化。接下来,老师想让大家研究一下不同季节的变化对于动植物和人有哪些影响。6.课前已经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四季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小组成员收集的资料,并思考:不同季节的变化对于动植物和人有哪些影响呢?提示大家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思考。三、总结与反思(预设8分钟)1.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交流不同季节的变化对于动植物和人有哪些影响,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教师板书学生交流的关键词。2.教师小结:季节的变化会对动植物和人产生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四、拓展(预设2分钟)拓展环节可以开展一个“寻找大自然的恩赐,制作季节礼盒”的活动,请学生课后收集秋季的叶和种子,做一个“季节礼盒”,下节课进行展示。【教学后记】7.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材简析】《做大自然的孩子》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课题表明在地球家园上我们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是本课研究的主题。教材从“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生活在地球家园中。亲近大自然,做大自然的孩子,会让我们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这段话聚焦到本课的研究主题。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是“寻找动植物和我们的联系”,这个活动帮助学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聚焦到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联系,并23\n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自主发现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第二个活动“爱护小动物”,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了解了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之后,通过制作小鸟的家来尝试力所能及地保护动物。在研讨环节,通过“说说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与动植物有哪些联系”两个问题的探讨,进一步认识到动植物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拓展环节让学生到野外了解更多动植物、动物与人类的联系,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动植物、动物与人类的联系。【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动植物和我们是有联系的”是有一定认识的,但对于具体到衣、食、住、行方面的联系,学生回答起来是有困难的。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例子作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对于制作小鸟的家的活动,学生是非常有兴趣的,但是在选材和制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制作之前,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的步骤,老师都要给学生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科学探究目标]1.能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2.能参与制作一个爱护小动物的装置(“小鸟餐厅”或者“小鸟之家”)。[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动植物与人类关系的活动感兴趣。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到应该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教学重难点】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到应该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表、剪刀、牛奶盒子、绳子。[教师]课件、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资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5分钟)1.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的学习都是围绕我们的地球家园展开的,我们学习了地球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太阳、月相、天气、四季。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家园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大自然。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都是我们的同伴。2.我们在大自然中的同伴——动植物和我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二、探究活动(预设25分钟)1.为了帮助同学们全面细致地思考我们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联系,请你们小组讨论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并记录在发给每个组的记录表上。老师先给大家各举一个例子,比如棉花可以拿来做衣服,西瓜可以被我们食用,树木可以拿来盖房子,橡胶可以拿来做轮胎。2.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记录表,记录表中需填写10个或10个以上不同的动植物名称。3.学生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表。三、总结与反思(预设5分钟)1.学生完成记录表后,请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记录并和全班进行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中进行记录。2.刚刚大家对于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动植物的联系交流得非常全面。除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动植物有所联系,动植物还和人类生活的哪些方面有联系呢?3.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动植物和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爱护动植物。四、拓展(预设5分钟)23\n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开展一个爱护小鸟的活动,每个组制作一个“小鸟餐厅”挂到我们的校园里。2.教师微视频展示制作的材料和步骤。3.学生制作“小鸟餐厅”。4.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中找合适的地方摆放“小鸟餐厅”。5.课后让学生到野外了解更多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并填写活动手册。【教学后记】第二单元材料1.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材简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1课。教材从“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材料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并在分类过程中对材料作初步的观察与辨别;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分类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按材料对物品分类”的观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描述各种材料的特点。作为《材料》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两种世界”的概念,让学生从材料的视角看世界。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材料的“初始认识”,从而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分析】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许多感性的认识,他们能说出许多材料的名称,也知道许多材料的特点。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无意识的观察与了解,比较模糊和零散。他们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时甚至将两者混淆。学生对材料的这种模糊概念或错误认识都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2.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按材料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导环保节能。【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教学准备】[学生]衣服、橡皮筋、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乐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班级记录表、课件等。23\n【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分别出示自然景观图、城市风光图和家居生活图)聚焦: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引出课题:我们生活的世界)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认识材料。1.(出示椅子图片)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当自然世界里的树木被砍伐下来做椅子、桌子时,木头就成为了一种材料。木头是我们生活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材料。2.小组讨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描述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陶瓷、木头等)。(二)给物品分类。1.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种物品),你能够给这些物品按它们的材料分类吗?2.说明:这些物品都已经标上了序号。3.出示要求:(1)把这14种物品按顺序在桌面摆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为一堆。(2)把由同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序号记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或由教师单独发放活页表格)。(3)把无法确定的物品序号写在“其他”那一格。提示:音乐响起时,整理好材料,准备发言。4.分发材料,小组分类、记录,教师巡视。三、研讨(预设6分钟)1.我们把物品分成了哪几类?说说你分类的理由。适时指导:衣服、毛巾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可乐瓶、橡皮筋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教师简单介绍纤维)。2.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塑料——轻、颜色多、光滑。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橡胶——有弹性。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纤维——柔软、能做衣服。陶瓷——重、易碎、光滑。各小组讨论后开展全班交流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对物品的分类结果及材料特点的描述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3.小结:有些物品是由塑料、金属、木头、陶瓷、玻璃、纤维、橡胶等单一材料做成的,也有些物品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做成的。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四、拓展(预设4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自然材料被加工成人工材料的例子,并向学生讲述人们常常要将自然材料加工成人工材料,目的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教学后记】23\n2.不同材料的餐具【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2课。本课教学将以常见餐具为载体引领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对不同材料进行多角度观察,进而了解金属、陶瓷、木头、塑料几种材料的特点。本课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道各种材料的特点。第二部分——探索,主要包含观察4类(8种)餐具和做“神秘的盒子”游戏两个活动。第三部分——研讨,包含对不同材料特点的研讨和对用不同材料做的同种物品优缺点的研讨。教学要借助研讨活动将学生对材料特点的认识整理到班级记录表内,使学生对材料的认识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第四部分——拓展,认识生活中更多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同种物品。【学生分析】对于餐具,二年级的学生已非常熟悉,但他们却极少关注做成餐具的材料及这些材料的特点。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能用一年级观察物体的方法及描述词语来观察描述做成餐具的各种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将物品的特点与材料的特点混淆,因此,教材提供每种材料的两种餐具即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个辨识“物品”和“材料”的契机,从而能用科学词汇来描述材料的特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同种物品可以由不同的材料组成。2.根据材料的特点可以判断常见材料的种类。[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用多种感官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用科学词汇初步描述常见材料的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材料的特点对材料种类进行简单推理。[科学态度目标]1.积极投入观察材料特点的活动,及时记录自己观察和发现的结果并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2.能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点,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材料制造物品的原因。【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开展有序的观察并记录发现。[难点]引领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每种材料的特点。【教学准备】[学生]金属碗和金属勺、陶瓷碗和陶瓷勺、塑料碗和塑料勺、木碗和木勺、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4种材料的碗和勺各一套、黑色带盖盒子、班级记录表、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猜一猜”游戏(预设3分钟)教师出示黑色盒子(前面摆着金属碗和金属勺、陶瓷碗和陶瓷勺、塑料碗和塑料勺、木碗和木勺),提问:老师这个黑盒子内放着其中一种餐具,你们猜一猜,是哪一种?学生猜测(教师只回答“是”或“不是”)。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描述餐具材料的特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便顺势展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二、聚焦(预设5分钟)1.这几种碗你们在哪里见过?2.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做的?3.这些材料分别具有哪些特点?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通过观察,能说出在厨房、餐桌、超市等地方见过这些碗,能说出碗的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部分特征,能把外观、手感等作为判断是哪种材料的依据。23\n三、探索(预设27分钟)(一)观察各种餐具。1.引领观察。(1)教师提问:如何观察这4种材料的特征?预设:通过眼、手、耳、鼻等感觉器官观察。(2)教师追问:用这些方法分别可以观察材料哪些方面的特征?预设:眼睛——颜色、条纹、花纹等。手——粗糙程度、软硬、轻重等。鼻子——气味。(教师介入指导:由于不同人对气味感受不同,因此只需要说有气味或无气味即可)耳朵——声音。(教师介入指导:为了减少互相干扰,我们不能将两种不同材料的餐具互相撞击。我们可以将餐具轻轻敲击桌面,或者将耳朵靠近餐具旁边再用手指轻弹)(3)教师示范:为了能有更多发现,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2.引领记录发现。通过仔细观察相信大家肯定有很多发现,我们要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发现,可以用教科书提供的科学词汇帮助记录。(1)介绍记录方法。逐一选择同一种材料的餐具先后用眼、手、鼻、耳以及放大镜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再将信息用文字或拼音记录在表格内。其中,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的记录在“用眼”一行。(2)明确注意事项。在观察中请注意:仔细观察,将真实观察、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可以轻声与组内同学交流。3.以评价引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1)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餐具。(2)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评价点:l能根据教师所介绍的方法进行仔细观察。l在观察的过程中,能与组内同学轻声交流。l能用文字或拼音记录自己的发现。l能帮助组内同学进行观察。l遇到困难,能向别人求助。(二)做“神秘的盒子”游戏1.介绍游戏:通过观察,同学们对于不同材料的特点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一起做“神秘的盒子”游戏。这个盒子里又放了一种餐具。请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来描述这个餐具或这种材料的特点,而老师只回答“是”或“不是”,最后你们说一说盒子内到底是什么材料的餐具。2.学生猜测。3.交流研讨:(1)对于餐具及其材料的特点的描述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2)我们如何能快速接近答案?四、研讨(预设5分钟)1.全班合作一起在班级记录表上填写各种材料的特点。2.4种材料做的碗和勺各有什么优缺点?五、拓展(预设2分钟)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可以用不同材料做成?【教学后记】23\n3.书的历史【教材分析】《书的历史》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3课。本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制作书的材料的发展过程,感受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以此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及用其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成一本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书写材料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的历史知识,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到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能用来做书,这些问题只有少数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节目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做书的材料为什么会变化?用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是非常模糊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2.通过实践操作,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科学态度目标]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做书材料的变迁。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书写、装订等活动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难点]体验不同时代做书材料的优缺点,认识书本材料的优化演变。【教学准备】[学生]纸张、竹简、泥板、铅笔、毛笔、墨水、木棒、记录表。[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了解的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3.讲解书的历史,将相关做书材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4.聚焦话题:大家来总结一下,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5.体验活动——观察竹简。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本、其他同学的书本及教室图书角的书本等,初步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常用的材料。通过反问古代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这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对23\n做书材料变化的思考。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预设25分钟)活动一:“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体验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简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简上写字的感受。活动提示: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收好,体验结束。活动二:“穿越”到陶泥时期,体验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还要比一比在泥板、竹简、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活动提示同上。活动三: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做成一本书。2.请部分学生演示,边演示边描述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预设10)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怎样的发展?【教学后记】4.神奇的纸【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造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造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第二部分——探索,用“折叠”这种改造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造后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较弹力)、放一放(比较承载力)、摸一摸(比较隔热能力)。第三部分——研讨,纸改造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刷食用油,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学生分析】基于上一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于纸已非常熟悉,但却很少有学生对纸进行过更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即对纸的认识较为单一。在动手能力方面,与一年级相比已有明显进步,但在折纸方面还略显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或观看微视频后才能折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瓦楞状纸。基于低学段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的原因,探索环节的三个活动需要教师有效组织,提升小组探究活动的效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23\n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教学准备】[学生]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基于观察,交流纸的特点。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预设:白色、很薄、轻等。2.基于纸的特点,交流纸的用途。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预设:写字、画画、折纸、手工……3.基于现有特点,引发对纸的畅想。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呢?二、探索(预设20分钟)(一)明确改造纸的方法。1.交流改造纸的方法。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预设:折叠、染色、刷油……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二)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1.折纸。(1)教师示范折叠方法(或播放微视频),明确注意事项。(2)学生折纸。2.观察中发现纸的新特点。(1)(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预设: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2)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3.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瓦楞状纸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通过动手做实验去寻找它的新功能。(1)任务介绍。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内。放一放:取两本字典(或厚一些的书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字典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回形针、橡皮)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少重量。摸一摸:领取一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23\n并对比有什么区别。(此处提醒学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热水烫手)(2)明确要求。边做边完成记录表,同时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现及时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注意事项:●实验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于求成。●仔细观察、感受,有什么发现就记录什么。●与同学交流要轻声。●在“摸一摸”环节,小心别烫伤自己,别烫伤同学。(3)学生活动。教师适时介入指导、评价,引领学生有序开展实验活动。三、研讨(预设10分钟)(一)折叠前后纸有什么变化。1.出示班级记录表。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相信同学们对于纸经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2.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学生先汇报记录表上已有的选项,接着再补充其他的发现。(二)瓦楞状纸的应用。1.观察纸箱中的瓦楞状纸。白纸通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与折叠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师发现瓦楞状纸有很多的应用之处。(下发小纸箱)请仔细看这个纸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状纸吗?2.学生观察并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3.引领学生思考:用瓦楞状纸做纸箱有什么优点?预设:瓦楞状纸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纸箱变得更加坚固。4.引领拓展。在生活中,人们还将瓦楞状纸的特点应用在杯垫、杯套制作中(出示图片)。四、拓展(预设5分钟)今天,我们将纸改变了形状,发现纸产生了这么多新的功能。试想一下,若我们在纸的表面刷上一层油做成油纸,然后分别在普通纸、油纸上不断滴水,又会有哪些新的情况(图文介绍)?请同学们课后做一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教学后记】5.椅子不简单【教材简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5课,是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材料以及材料的一些基本特点之后再学习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主要从椅子的构造、材料组成等方面展开观察,教材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一张公园里的椅子的图片,暗示了制作椅子的材料与使用场所和功能有关,木头和金属组成的椅子指向了本课研究的主题——由不同材料组成的椅子。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观察椅子,熟悉椅子的主要组成部分。接着学生要仔细观察辨识每部分的材料,思考“每种材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三部分——研讨,通过“用多种材料做椅子有什么好处”“只使用一种材料制作椅子和使用多种材料制作椅子有什么不同”两个问题的研讨指向椅子用多种材料制作可以增加椅子的功能。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从使用功能视角认识椅子扩展到从摆放环境视角认识椅子。23\n【学生分析】在前4课中,学生已经对身边常见的材料做了研究,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材料。同时,还对材料的特点做了观察记录,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了解到材料的不断革新和性能的优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椅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但看似简单又熟悉的椅子,却蕴含着容易忽视的关于材料的学问。学生接触过许多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也熟悉不同椅子的不同功能,但他们却极少将做成椅子的材料与相对应的功能联系起来。这便是本课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点,材料的特点决定材料的用途。[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用多种感官观察椅子各部分的组成材料及其特性。2.在教师指导下用观察与描述、比较等方法辨识材料的特点与功能。[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改进物品功能的兴趣和愿望。2.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们为了满足更多的需求,往往会用多种材料来制作物品。2.知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来选择材料。【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点。[难点]材料的功能与材料的特性有关。【教学准备】[学生]办公椅、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各种椅子的图片。【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教师呈现各种椅子的图片,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椅子的制作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椅子是用一种材料制成的,有些椅子则是用多种材料制成的。2.聚焦主题——观察一把椅子中的多种材料。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观察椅子的主要组成部分。1.观察前,教师组织讨论“你认为一把好的椅子应该是怎样的”,达成好椅子的标准的共识。2.学生分组对办公椅进行观察,找出椅子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汇,如靠背、坐垫、扶手、支架、椅脚等帮助学生描述。其他不明确的,可在图片上作统一标注。3.达成共识后,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1.椅子有哪几个组成部分”的记录。(二)观察各部分所用的材料并记录特点。1.寻找各部分所用的材料。2.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材料的特点,完成活动手册“2.请填写主要材料,并将对应的特点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的记录。提示:在观察过程中可以体验材料的特性,比如坐垫的弹性、升降支架的伸缩性、转动的灵活性等。3.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的发现。按活动手册上的顺序进行交流,不仅要说出观察到材料的特点,还要说说用什么方法观察到的。4.教师呈现“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课班级记录表,补充材料的特点。23\n三、研讨(预设5分钟)1.组织学生研讨“用多种材料做椅子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2.呈现四种不同的椅子,研讨“只使用一种材料制作椅子和使用多种材料制作椅子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椅子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期望学生能形成用不同材料制作椅子能使椅子更舒适、更便捷的认识。四、拓展(预设5分钟)1.小结:椅子通常由多种材料做成,这样可以利用不同材料的优点。2.提问: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或场合会用到不一样的椅子,你能举例说说吗?【教学后记】6.做一顶帽子【教材分析】《做一顶帽子》是二年级《材料》单元的第6课,也是单元总结课。学生通过“做一顶帽子”的活动,深化了学生对材料特点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价学生在这一单元科学概念形成的状况及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描述物品能力的发展。本课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问题“你能用不同材料做出不同功能的帽子吗”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情况下需要不同功能的帽子。第二部分——探索,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帽子,开一个帽子展示会”。探索活动分为三部分:(1)设计、选材料和画草图;(2)制作帽子;(3)开一个帽子展示会。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或其他同学)做的帽子是不是根据功能与用途选择的材料,还有哪些需改进和完善之处。【学生分析】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对身边常见的材料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对材料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从对物体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对材料特点的注意,学会运用科学词汇描述材料的特点并给物品进行分类。学生还认识到物品随着新材料的出现而不断演变,材料性能也可以改变或优化,了解了人类根据功能和用途选择不同材料,运用技术加工材料、制造物品。帽子这个物品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生活中对各种帽子都会有所接触,比如游泳时用到的泳帽、骑摩托车戴的安全帽、生日派对的装饰帽、保暖用的棉帽以及外出旅游用的遮阳帽……这些丰富的生活经验都是本课学习的资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种物品,它们的功能和用途是不一样的。2.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可以用来制造新的物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合作。2.有反思自己设计制作的物品的意识。23\n[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材料性能对产品功能的重要性。2.意识到废旧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使用。3.认识科学技术对创造物品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帽子,它们的功能是不一样的。(2)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顶帽子。[难点]与同伴合作动手做出一顶符合需求的帽子。【教学准备】[学生](1)帽子主体材料:布料、旧纸袋、一次性塑料碗、一次性塑料盘、厚塑料袋;(2)辅助工具:剪刀、胶水、胶带、橡皮筋、回形针、软尺、扭扭棒、长尾夹、硬卡纸、塑料圈(头围般大小)等。[教师]各种帽子的图片、制作帽子的提示卡(或者视频)。【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帽子。(出示图片,戴着各种帽子的人,如游泳的、工地上工作的、外出旅游的等)提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2.帽子有不同的功能。提问:这些帽子都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图片中展示的各种情境下的帽子,很容易说出各自的用途,如保暖、遮阳、防水、保护、装饰……3.帽子使用了不同的材料。提问:谁知道这些帽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用处?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帽子的主体材料,因为它们用的材料不一样,所以它们有不同的用处。追问:你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特性,比如塑料可以防水,纤维可以保暖等。为了让学生关注到每种材料的特殊性质,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如能用布料做防水的帽子吗?4.组织学生交流各种帽子的材料以及这种材料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将“帽子”“用途”“材料”依次呈现,目的是将“物体”“功能”进行联系,为后续的活动开展做准备。5.聚焦学习主题。提问: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不同功能的帽子吗?变废为宝——呈现课前准备的废旧物品。教师简单做介绍,它们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丢弃后它们就变成了垃圾,但今天经过我们的双手,它们就能成为有用的帽子了。二、探索(预设25分钟)(一)设计、选材料和画草图。1.小组选择一种功能的帽子。教师组织:为了做出既有用又漂亮的帽子,我们每个小组只选择做一种,完成后我们开一个“帽子展示会”。小组自由选择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将不同小组列在不同的“帽子工程师团队”里。比如:防水帽工程师团队——1、3、4保暖帽工程师团队——2、5……2.根据需要,选材料。提问1: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选择的这种帽子,需要什么材料?(图片展示已编好号的材料)23\n追问:这些材料能满足你们的需求吗?学生一般只会选择一种材料做帽子。提问2:要做一顶好的帽子,除了主体材料——我们刚才已经选择的,你们觉得还需考虑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帽子要漂亮、戴起来要舒服、大小适合等。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做补充,并提示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材料做辅助使我们的帽子更完善,满足更多需求。最后,提醒学生将所选材料记录到活动手册上。3.确定帽子的大小。提问:我们知道,帽子的大小是否合适很重要,那么我们怎么确定帽子的大小呢?学生可能想到用软尺量,为了更加方便和快捷,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使用扭扭棒测量小组内某位小伙伴的头围,制作时也可以将扭扭棒扣在帽子里面。4.画草图。提问:每位同学都是设计师,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那么如何把你的设计让小伙伴看懂呢?学生可能会说画图,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补充和整理,提示学生可以图文结合,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设计草图记录到活动手册上。(二)测量、制作。1.学生完成设计后选取需要的材料。2.教师提示学生,制作有困难时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小组求助。3.教师巡视指导,并根据情况分发技巧提示卡。(教师可课前准备好提示卡,也可根据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教师现场临时制作)(三)“帽子超市”角色扮演:小组成员上台扮演“售货员”,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小组帽子的设计与用途,其他同学扮演“顾客”表达想购买哪顶帽子。三、研讨(预设10分钟)以“帽子超市”为主题展开研讨。(一)教师组织引领交流对话。1.“售货员”:我们的帽子有_____的功能,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材料制作的,因为这种材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我们的帽子还有很多优点,比如________________。2.“顾客”:我想购买_____帽子,因为这顶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给“被购买”次数最多的小组加票数,获得较多票数的小组可以得到相应奖励。(二)反思、完善。游戏结束后,请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座位。1.教师提问:我们做的帽子实现了设计时预想的功能了吗?追问:大小合适吗?戴起来舒服吗?美观大方吗?2.反思:我们做的帽子还有哪些不足?可以怎样改进?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布置任务,即每个小组都继续思考和完善自己做的帽子。【教学后记】2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8-10 09:00:17 页数:24
价格:¥7 大小:70.15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