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春苏教版(2017)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0

2/190

剩余18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苏教版(2017)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目录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第2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第3单元自然资源第4单元理想的家园全册教案1.什么是能量【教材分析】《什么是能量》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冷和热》《热传递》《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单元,为学生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见它,所以小学生难以从直观、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认识。本课内容有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教材首先从一个问题引入——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讨、交流、分析、汇报等形式,归纳并明确能量的描述性定义——能使物体“工作”和“运动”的本领。能量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机械能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与高度的物理量。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活动二,通过游戏、观察、交流、分析、汇报,归纳并明确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如泥石流、龙卷风、钱塘江大潮、滚动的保龄球。活动三,则通过做小球反弹实验,以及观察生活中拉长橡皮筋、压缩弹簧等一系列现象,体验势能。【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冷和热》《热传递》《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单元,为学生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但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见它,所以小学生难以从直观、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认识。六年级学生经过整个将近六年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经过多年的科学学科教学训练,六年级的小学生心智相对成熟,有很强的求知欲,会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有较强的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观察、分析能量在生活中具体事例,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离不开能量。2.能够探究、分析、描述具体的游戏、实验情境中动能、势能的存在之处,知道动能和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初步感受能量的大小。【教学重点】认识能量的本领,描述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教学难点】理解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体验动能的材料——棋子2枚;体验势能的材料——小球、米尺,橡皮筋,弹簧。【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初识能量1.同学们听到铃声都走进了教室,铃声是从哪儿发出的?生:喇叭里那喇叭是靠什么工作的呢?生:电我们走近教室,看到灯光明亮,那灯是靠什么工作的呢?生:靠电喇叭和灯是靠电工作的,那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呢?(依次出示:风筝、汽车、热气球、弹吉他的孩子、踢足球的图片)为什么电能让灯发光、风能把风筝送到天上、汽油能让汽车奔跑?他们都拥有?生:能量(板书:能量)这些能量我们看到吗?生:看不到。那我们怎么知道有能量存在呢?学生讨论,汇报:电灯亮了、风筝上天、足球滚动……)也就是说我们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来感觉能量的存在。小结: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看不到,但是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者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事例,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经验进行解释,在讨论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能量虽然看不见,但是因为能量在物体“工作”、运动中起作用,所以能感知能量的存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能量的描述性定义。]二、弹棋游戏,感知动能1.你想不想感受一下能量?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小游戏感受能量。2.游戏规则:第一步,确定起点(也就是棋子A的位置)和棋子B的位置;第二步,把棋子A弹向棋子B,看谁能使棋子B移动的距离最远。在做游戏的时候,请仔细观察棋子运动的快慢、远近,并思考:棋子为什么会移动?什么情况下棋子B移动得远?学生活动汇报:师:棋子为什么会移动?生:有能量。师:能量是怎么传递的?生:手指运动的能量传递给棋子A,棋子A就弹出去了,碰到棋子B,又把能量传递给棋子B,棋子B就接着移动了。师:像手指运动、棋子移动这样,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就叫动能。师:什么情况下棋子B移动得远?生:用力弹棋子A的时候。师:用力弹棋子A,那棋子A会怎么样?生:移动得很快。师:棋子A移动得越快,能量就越?生:大。师:棋子B就会?生:移动得越远。游戏中,我们感受到了运动的棋子具有能量,叫(动能),棋子运动的速度越快,动能(越大)。你能举一些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的例子吗?(出示PPT)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生:泥石流流动有动能,龙卷风运动有动能,潮水涌动有动能,保龄球滚动有动能。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和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动能。运动的速度越快快,动能越大。[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感知动能,并进一步发现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在认知动能的基础上,来例举、分析生活中存在动能的具体事例,来丰富学生对动能的认知。]三、小球实验,感知势能1.出示玻璃球,这个小球具有能量吗?为什么?生:没有,因为它不在运动。2.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玻璃球和一个沙盘,请你让小球从不同的高度落到沙盘里,仔细观察造成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思考小球是靠什么下落的。注意让小球下落只能直接松手,不能向下用力。3.学生实验4.汇报。小球在高处具有能量,松手后,能量释放,小球掉落,越高能量越大。[设计意图:势能包含引力势能(如本实验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在这儿用小玻璃球掉落在沙盘来研究重力势能,通过分析玻璃球掉落的原因,知道玻璃球因为重力而具有能量,这个能量是储存着的,当释放(松手)时就显现出来了,以此来帮助学生感知重力势能,明确在高处的物体是具有能量,释放后能量显现,位置越高,能量越多,砸的坑就越深。]5.位于高处的物体“储存”了能量,叫做势能,其实不光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橡皮筋、弹簧、塑料尺,请你拉一拉、压一压、弯一弯,感受一下,想想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6.学生活动7.学生汇报:橡皮筋拉长产生势能,储存在那儿,所以松开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弹簧压下去产生势能,所以松开会恢复原样;塑料尺被弯曲产生势能,所以松开就会恢复原样。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又什么发现?生:物体发生形变时又具有能量,叫势能。8.小结:位于高处的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都具有能量,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势能,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高度、形变的程度有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拉橡皮筋、压弹簧、弯塑料尺等活动,来感知弹性势能,知道形变的物体会储存能量,释放时就会表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来完善势能的概念。]四、总结拓展1.今天我们研究了能量,知道了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看不见,却能感觉到它。移动、发热、发光、生长……等现象都是能量在起作用。我们还知道了势能和动能,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2.你能用今天获得的知识来解释下面的古诗吗?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飞流之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能。“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在拉弓的过程中蕴藏着()能。[设计意图:用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古诗,其实是把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既是对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也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一个途径,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能量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板书设计】1.什么是能量动能能量势能……2.各种各样的能量【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能量》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时。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对能量形式的感知,使学生意识到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由四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认识最直观、最常见的热能,通过观察冰融化时的状态,体验冰块融化时手逐渐变冷的感觉,理解热能在其中起的作用;回顾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热能的理解。活动二,以交流、分析的形式认识电能和化学能。活动三,通过比较光能大小的实验,了解能量越大,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效果越明显。活动四,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核能及其运用。【学情分析】能量对于学生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学生根据经验,对能量有一定的认知,缺乏系统的认识。他们不会从能量的角度来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六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善于分析和比较。因此,本课就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能量,并感悟能量的作用,意识到能量对事物的影响。此外,经过六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实验已经有了较多的基础,已意识到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课中比较光能大小的实验,把重点放到对学生控制变量能力的培养上,,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理解热、电、光、核、化学能等能量的作用。2.知道能量的大小会导致不同的工作效果。3.懂得能量对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1.能通过实验探究能量大小与工作效果的关系。2.依据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3.注重实验习惯、实验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控制变量,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现象、得出并交流结论。科学态度:1.能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实事求是,乐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2.在科学探究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初步了解所学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理解多种能量形式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能量大小与工作效果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冰块、纸片、手电筒、激光笔、玻璃瓶、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已知,聚焦主题1.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能量。知道了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还了解到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你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能量?2.谈话并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各种各样的能量。(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直接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各种各样的能量”。]二、观察体验,认识热能(一)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体验热能作用1.提问: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冰块,如果把它握在手里,它会怎么样?②冰块在融化的时候会有哪些变化?你的手又会有哪些感觉呢?2.学生观察并体验冰块的融化过程。3.汇报。4.提问:为什么放在手里的冰块会融化,同时我们的手会觉得越来越冷呢?你们能从能量的角度来解释吗?5.小结:我们的手具有热能。当手握住冰块时,手上的热能就传递给了冰块。冰块由于吸收了热能,所以开始融化。而我们的手,因为热能变少了,所以手会变冷。冰块融化和手变冷这两种现象是因为热能在其中起着作用,热能在手和冰块间进行了传递。6.提问:①冰块融化的现象在自然界也经常能见到。例如,到了春天,冰雪会消融。这一现象说明冰雪吸收到了哪种能量?②这个热能从哪里来?[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把现象与热能进行关联,能从能量的角度来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进而感悟热能的作用。](二)观察图片,回忆热传递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热能的理解1.谈话:热能能传递。在这张图中,你能找到哪几种热传递的方式?2.观察图片,学生讨论3.汇报4.小结:热能能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方式,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5.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热能?6.小结:热能就在我们周围,时刻在为我们服务和工作。[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片,帮助学生回忆热传递的不同方式,进一步了解热能的作用。随后通过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热能?”让学生意识到热能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三、认识电能和化学能(一)认识电能1.谈话:除了热能外,还有一种能量,它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让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它的世界。你知道它是哪种能量?2.提问:电能可以用来干什么?3.小结:电能是现代化生活所必须的一种能量,被我们大量地使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它还能转变成热能、光能、声能、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4.提问:你知道电能是从哪里来的?5.谈话: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生产出来的电能,一部分被我们立即消耗了,还有一部分会被储藏到电池中,在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设计意图:电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能量,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电能的作用,并意识到电能和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可以被储存。](二)认识化学能1.谈话:了解了电能,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大家比较陌生,但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种能量——化学能。2.提问:有同学听说过化学能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3.谈话: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化学能。(播放视频了解化学能)4.提问: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化学能了吗?它有什么作用?5.揭示概念:化学能是储存在物质当中的能量,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释放出来。6.小组讨论:下面这些图中,化学能是在什么情况下释放的?7.交流汇报8.小结:化学能是一种隐蔽的能量,它会储存在绿色植物、食物、电池、煤、石油等物质中。化学能它可以变成热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设计意图:化学能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通过问题来激发、展示学生对化学能的前概念,然后利用视频,让学生对化学能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接着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化学能的认知。]四、认识光能并比较光能的大小(一)认识光能1.提问:有谁知道,绿色植物所储存的化学能是从哪里来的?植物是把哪一种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的?2.谈话并思考:对,阳光,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储存下来。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光能,人类会怎样?3.学生交流4.小结:阳光中的光能给我们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照明。离开了光能,人类无法生存。5.谈话: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光,但我们看到的就是全部的光了吗?光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光。6.播放视频。7.提问:现在你对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8.小结:光其实是一系列的电磁波。一部分电磁波能被人眼看见,这部分光称为可见光。还有一部分电磁波人眼看不见,是不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都是不可见光。光所具有的能量属于电磁能。[设计意图:光能学生是熟悉的。但他们的认识并不全面。通过视频,让学生对光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二)比较光能的大小1.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了两种可见光(出示手电筒和激光笔,并打开)。手电筒的灯光和激光笔的激光。光具有能量,也就是光能。那手电筒的灯光和激光所具有的光能一样大吗?请你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2.学生交流3.介绍比较光能大小实验的方法4.提问:为了公平,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5.再次梳理实验步骤和注意点6.学生实验7.汇报交流8.提问:为什么现象不一样?说明什么?9.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激光所携带的能量集中在一条极细的光束中,在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光斑更亮。所以激光具有的能量比手电筒的灯光更大。也就是说,不同的光所具有的能量大小其实是不一样的。正因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有大小,所以它们产生的现象或作用也就有了差异。例如充满电的玩具车跑的更快,而电量不足的玩具车跑得慢甚至会无法启动。[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的光具有的能量大小不同。进而发现能量的大小关系到物体的工作状态和效果。]五、认识核能1.谈话: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的这种能量,是最近几十年我们才开始开发利用的。它潜力无限,但又让人闻之色变。你知道是哪种能量吗?2.提问:关于核能你知道什么?3.阅读并思考:老师还准备了核能的资料卡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然后思考几个问题:①核能是如何产生的?②核能的产生需要消耗什么?③为什么说核能是一把双刃剑?4.学生交流5.小结:核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消耗很小的质量就能获得巨大的核能。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在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但是在使用时要注意核安全。[设计意图:核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交流和阅读资料,让学生对核能有较全面的认识,意识到核能的两面性,正确看待核能。]六、总结延伸1.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能量,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这些能量,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会怎样?2.小结:没有了能量,人类和所有的生物都将毁灭,地球将变成荒毛之地。可见能量之重要。3.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和核能。生活中还有什么能量呢?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不同的能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研究。[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对于地球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去认识更多的能量,更全面去了解能量的作用,并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能量的转换做好铺垫。]【板书设计】2.各式各样的能量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储存)能量有大小,效果有不同3.能量的转换【教材分析】《能量的转换》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年级上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三课时。《能量的转换》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他们今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本课通过观察、实验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通过动手做动能与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的转换实验,认识到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活动二,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体验能量可以连续转换。活动三,针对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能量可以多次连续转换,能量的转换在生活中很常见。【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了《什么是能量》《各种各样的能量》之后的一节有关能量转化的课,学生已经知道了能量无处不在,能量存在形式有很多种,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能量之间的转换。对于学生来说,在生产生活中能的形式与转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且已基本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但要完全理解能量转换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上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能量的转化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合相关的视频辅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内容进行分解,变成具体的知识,让学生容易理解和吸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优势,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生活化和实践性,在探索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有序的整理与归纳,提升到一个理性认识水平。【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能量可以多次转换。2.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能量形式发生的变化。3.懂得看似平常的现象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教学重点】体验到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教学难点】能针对具体的生活情境,说明能量形式发生的变化,甚至可以多次转换。【教学准备】演示材料:教学课件、活动手册等。分组材料:牛顿摆、扣子、细绳;瓶子、硬币、水杯、水;直径1厘米的有机玻璃管、漆包线、发光二极管、条形磁铁;小苏打、白醋、瓶塞、锥形瓶;火柴、酒精灯、废火柴收集器、湿抹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能量的转换1.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请同学们看图(烤箱烤面包),你知道烤箱工作时需要什么能量吗?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烤箱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就能把面包烤熟。2.现在我请大家做个游戏,我们一起来制造点热量,大家和我一起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边做游戏边思考。学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师: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这是由于动能转换成了热能了。3.其实,能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能量的转换)[设计意图: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再通过搓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二、实验探究,体验能量的转换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多种多种能量,那到底一个形式能量是怎样转换成另一个形式能量?下面我们就经过几个小试验来了解一下能量是怎样进行转换。 (一)体验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1.出示牛顿摆,介绍:牛顿摆是一个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桌面演示装置,五个质量相同的球体由吊绳固定,彼此紧密排列。2.你知道牛顿摆怎么玩吗?猜一猜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是不是像我们同学猜的这样呢,我们再来试一试。3.学生活动:玩一玩牛顿摆,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其中有没有能量的转换?4.交流:你在玩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拿起A球时,A球具有怎样的能量?释放A球,其中的能量怎样转换?A球撞B球、B球依次撞击CDE球,传递的是怎样的能量?E球被撞起,其中的能量又怎样转换?接着,E球又将A球撞起,能量有怎样转换?5.演示并介绍:当将球A拉到一定高度时,球A就有一定势能。松开球A,势能逐渐转换成动能,直到碰撞球B,将动能传递给球B,B又传递给C……直到E。球E被撞到一定高度,将动能又转换成势能,球E向相反的方向摆回,又将球A撞到一定高度,如此循环。6.玩飞旋扣子具体方法是:①准备一个大扣子或是穿了孔的圆形厚纸板。②在扣子或纸板中间穿入1米左右的线绳,两端打好结。③把扣子或圆纸板放在线的中间,甩动绳子15-20圈。④拉紧绳子,让扣子或圆纸板向相反方向旋转。⑤不停地拉、松,使扣子或圆纸板有节奏地旋转。7.说一说你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提问:(1)往扣子上穿线时,一般应该穿扣子的个孔。(2)把扣子放在线的中间,向前甩动扣子,这是绳子有了能。(3)这时,人拉,放)绳子,扣子开始向(内,外)转,转动的速度由变。转动的过程中,绳子的势能逐渐变,扣子的动能逐渐变。发生了能和能的转换,(4)人再(拉,放)绳子,扣子转动的速度是由变,这时,扣子动能逐渐变,绳子的势能逐渐变。发生了能和能的转换。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扣子转的快,扣子动能(大,小),扣子转的慢,扣子的动能(大,小),绳子绕的紧,绳子的势能(大,小),绳子绕的松,绳子的势能(大,小),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8.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两个实验,我们体验到了动能与势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原来小玩具里也包含着科学道理呢!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溜溜球跳水板蹦床[设计意图:动手玩牛顿摆和飞旋扣子,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能量转换关系。这组动手操作内容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平常的事物里蕴藏着的科学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二)体验动能与热能的相互转换1.同学们还记得开始时叫大家做的搓手游戏吗?搓一搓手,你能感觉到(热),说明有什么能量?(热能)追问:热能是哪里来的呢?搓手又是什么能?师:搓一搓手,动能转换成了热能,手心温度升高。大家猜一猜,热能可以转换成动能吗?2.下面看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硬币跳舞拿起一个瓶子,瓶口盖一枚硬币,双手捂紧,过一会儿硬币跳动起来。问:你知道硬币为什么会跳动吗?3.你也想做一做这个实验吗?先看要求:(1)将瓶口和硬币放入水中浸湿。(2)把硬币放在瓶口上,用双手紧捂住瓶子,观察硬币的变化情况。问: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为什么?4.学生实验。你做成功了吗?不成功的说一说是什么原因,要怎么改进?成功的说一说是什么原理?5.追问:在这个实验中,有什么能量的转换?手掌的热能让瓶子里的气体受热膨胀,使得气体有了动能,气体的动能推动硬币,硬币会在瓶口微微跳动。6.看来,动能与热能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引导学生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热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的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并一点一点地学会分析其中的能量转换过程。](三)体验动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1.动能除了能与热能相互转换,还能与电能相互转换。比如风力发电就是将动能转换成电能。电动机就是将电能转换成动能。2.今天我们就来做个简易发电机,将动能转换成电能,你想试一试吗?出示活动要求:(1)在直径为1里面的有机玻璃管上缠绕漆包线,并在线圈两端连接发光二极管。(2)在玻璃管里放入条形磁铁,用橡皮塞塞紧两端管口。(3)挥动玻璃管,让条形磁铁在管道内来回移动,观察发光二极管有什么变化。3.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你的装置成功发电了吗?如果没成功,找找是什么原因,思考一下要怎样改进。4.小结:条形磁铁在管道内来回移动穿过线圈,其实就是不断切割磁感线,产生了感应电流,因此二极管会发光。制作这个装置时,线圈绕的匝数越多,产生的感应电流会越多。在这个实验中,动能转换为电能。同学们平时玩的电动玩具,小风扇等里面都有电动机,它们是把电能转换为动能。动能与电能可以相互转换。[设计意图:动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原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能量转换。不需要像前面那样,作详细的分析。](四)体验化学能转换为动能1.关于能量转换,老师这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这里有一些小苏打和白醋,如果把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在瓶子中放少量小苏打,导入白醋后盖上瓶塞,观察变化情况。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小苏打遇到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产生大量气泡,这是化学能的体现。大量气泡不断积聚,会把松松的瓶盖子顶开。这是动能的体现。这个实验展示的就是化学能转换为动能。小结:我们通过实验活动、生活经验、观看视频,找到了许许多多能量转换的例子。确实,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设计意图:化学能转换为动能的实验,可以结合前面学过的物质变化中的知识,理解小苏打和白醋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气泡内部就是二氧化碳,其中就储存着化学能。二氧化碳不断生成,把瓶盖顶开,这是动能形式的体现。]三、体验描述能量形式的转换(一)体验能量的多次转换1.同学们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吗?(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2.点燃酒精灯,描述能量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学生活动,汇报。划着火柴,火柴燃烧,发出了(光)和(热)?火柴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点燃就酒精灯,酒精灯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3.师生共同小结:划着一根火柴,火柴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点燃酒精灯,酒精灯的化学能转换成光能和热能。[设计意图:对能量与能量转换的理解是后续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不断地训练,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二)描述能量的转换1.出示图片,这张图片显示的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其他形式的实例,我们来试着描述能量的如何相互转换的。你们看,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就像这样说,我们一起把这个过程描述出来。2.学生交流。师:“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3.小结:看来能量的转换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有的我们能观察到,有的我们虽然观察不到,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到处都存在能量的转换。[设计意图: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通过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地探究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四、运用与拓展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2.根据能量转换的知识,用卡通画的形式将你设计的能量转换的过程记录下来,其中应包括两种能量的转换。【板书设计】3.能量的转换转换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4.电磁铁【教材分析】《电磁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4课。在前一课《能量的转换》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认识到能量是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的。本课以具体电磁铁为例,深入学习了电能是如何转换成磁能的。并通过实验探究在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会制作电磁铁,比较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电磁铁的特点:通电后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磁力有大小,磁极方向可以改变。第二部分,做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程序和要求,知道如何来改变磁力的大小。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电和磁,认识了电和磁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时在前一课《能量的转化》一课中也了解到不同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电磁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但六年级学生对此的了解确很不够,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电磁铁,因此课的起始就直接安排了制作电磁铁的活动,认识到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就叫作电磁铁。同时,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注意以旧知引新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电磁铁的基本性质。2.知道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3.知道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线圈匝数有关。科学探究:1.能够制作一个电磁铁。2.能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比较磁铁与电磁铁的异同。3.能够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科学探究。4.通过观察、分析,能举例说明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态度:1.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2.形成大胆想象,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活动手册、视频资料。学生材料:铁钉、漆包线、电池、电池盒、若干连接导线;回形针或大头针、条形磁铁、小磁针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并制作电磁铁1.出示一块磁铁、一盒回形针,演示磁铁吸起回形针。出示铁钉,它能吸起回形针吗?(不能)出示漆包线(两头已经用沙皮纸磨掉外面的油漆),如果把漆包线缠绕在铁钉上,能吸起回形针吗?再给它通上电呢?断电呢?演示。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呢?(电能转换为了磁能)小结:是的,电能可以转换为磁能,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作电磁铁。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这样的电磁铁?出示制作方法,学生制作,并试着用这电磁铁去吸引回形针,并记录你制作的这个电磁铁能够吸引出多少回形针。(1)把导线按照同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预留10厘米左右导线,确保可以连通电源。(2)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到电池上。(3)接通电路,把铁钉移到回形针上方。(4)记录电磁铁能吸多少回形针。注意:通电时间不能太长!实验人员吸引回形针数量3.学生汇报:制作的电磁铁能够吸引多少回形针。[设计意图:由学生已有知识磁铁引入,通过制作电磁铁,知道电磁也是一种能量,并了解电能转换成磁能的过程,同时在此活动中渗透了磁铁与电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为下面比较它们的异同埋下伏笔。]二、比较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点1.我们制作的电磁铁都能或多或少的吸引回形针,那它和普通的磁铁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呢?还记得磁铁有哪些特征吗?(有磁性;能隔物吸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南北)2.那电磁铁是否也具备这些特征呢?我们该怎么来进行研究呢?3.全班交流并确认方法,学生仿照磁铁的研究方法进行观察研究。4.出示实验记录单和要求:(1)先独立研究,寻找磁铁与电磁铁的异同;(2)选择一种记录方式进行记录;(3)完成记录后,小声的在组内进行交流。5.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学生全班交流,完善自己的实验报告。相同点:都有磁性;能隔物吸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南北。不同点: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磁极的方向可以改变,而磁铁不可以。(注意:在以上特征中,电磁铁指示南北的特征由于电磁铁装置本身有一定重量,需采用悬挂法才能有所发现,可以在班内进行演示实验。)[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制作电磁铁,学生看到铁钉绕上线圈后,通上电也具备了磁铁吸铁的特征,那么这一被命名为电磁铁的装置是否也具备磁铁的其他性质呢?它跟普通的磁铁存在哪些差异呢?这样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认识电磁铁。同时,借助已有的磁铁的概念,使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结,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电磁铁。]三、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1.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不同的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的数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电磁铁的磁力是有大有小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请学生仔细观察各小组制作的电磁铁的差异,想想看,到底是什么因素会影响到电磁铁的磁力的大小呢?2.学生提出假设:可能与电磁铁电流大小、线圈匝数、铁钉大小等有关。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你们认为与什么因素有关?该怎么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每个小组挑选一个进行设计研究。)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在班级内讨论、交流,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结果,得出结论。7.教师总结: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这些因数有关(指着黑板)铁钉越大,磁力越大;导线绕的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电量越大,磁力越大;导线越粗,磁力也越大。[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要求及具体步骤已经有了认识,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需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对探究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应该让学生自主的去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四、运用与拓展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找到电磁铁吗?其实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电磁铁的存在。(PPT出示电铃、电风扇、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根据课件作简单介绍。)2.请你设想一下,你还能把电磁铁应用到哪些地方?[设计意图: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自己设想的运用场景,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4.电磁铁电能———磁能第5课多样的栖息地【教材分析】《多样的栖息地》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和《多姿多彩的植物》,他们已经知道不同的动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栖息地的概念还不了解。本课是认识栖息地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第一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上各个地方的多样的栖息地,理解栖息地的环境、食物、水源等为生物提供了生长、繁殖的庇护所。本课包括四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提供信息丰富的视频或图片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观察海洋、树林、草原、南极等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将环境特点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建立联系,研究它们生活在这里的原因。发现不同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基本需求,建立栖息地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分析一个池塘或一棵大树、一片草地分别能为哪些生物提供栖息地,发现栖息地多种多样。第三个活动,以四川大熊猫保护区为探究案例,阅读资料,收集信息,分析自然保护区成为大熊猫栖息地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栖息地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意义。为第二课进一步探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做好铺垫。【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动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六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有一定了解,探究过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但不会深入思考生物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建立栖息地的概念,理解栖息地的多样化,发现生物与其栖息地相适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掌握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比较、概括、分析、推理等;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良好地实验习惯,对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对一切事物还是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栖息地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2.理解多样化的栖息地生活着多样化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发现生物与其栖息地相适应。科学态度:1.合作探究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2.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教学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栖息地为生物提供空气、水、适宜温度、食物等基本需要。【教学难点】能对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梳理出有用信息。【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校园大树下、花坛里的动植物照片等学生材料:探究学习报告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观看视频:地球各个生态环境的画面。2.观看视频后提问:从视频中获得了哪些信息?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引导学生小结: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不同的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4.朗诵小诗:雪莲绽放在雄伟的雪山,海草飘摇在斑斓的海底,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长颈鹿生活在辽阔的草原……它们有个共同的家园——地球。5.教师讲述: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它们。[设计意图:一段优美的地球各个生态环境的画面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围绕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展示交流。为后面建立栖息地概念作铺垫。]二、阅读图片,建立概念1.出示P14页图片,教师提问:图中的生物,它们为什么住在那里?2.学生先思考,然后再选择两种不同环境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实验报告单一。3.小组根据实验报告单进行汇报交流,问:这些生物分别生活在怎样的地方?哪些因素是它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环境特点进行描述,描述时要从气候、水源、食物、天敌等方面进行。说出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师按学生交流的内容完成板书4.问:同学们说的真好,那还有哪些动植物也住在那里呢?5.师出示其他生物卡片,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将生物卡片贴到对应的栖息地卡片上。6.交流这些生物分别生活在哪个地方?这些地方为它的生存提供了什么?7.在刚才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区别?(可提示:大小、温度、湿度、光照、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程度、海拔高低等)。在此基础上归纳:这些地方具有什么功能?它能给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帮助?8.建立概念: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栖息地。栖息地是生物必须依赖的场所,为生物提供不可或缺的生存保障。(板书栖息地)[设计意图: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且生生不息?需要着力丰富学生对地球上各种自然环境,对栖息地多样、生命多样的认知,因此教师设计了两个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它们为什么住在那里,这些地方为它的生存提供了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栖息地的概念。]三、实地观察,丰富概念1.教师讲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塘、花坛。让我们一起到熟悉校园里寻找生物的栖息地吧。2.教师讲述:分组在校园里找一个花坛、小河或一棵大树周围的环境,寻找生活在那里的生物,观察并记录下来,完成实验报告单二,思考它们的生存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3.PPT出示要求:(1)找:在组长带领下寻找校园里一处栖息地,描述这个栖息地的特点;(2)察:仔细观察栖息地里的生物;(3)记:将观察到的生物及其生活习性记录下来;(4)思:它们的生存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友情提醒:以肉眼观察为主,不得用手或身体直接接触栖息地中的小动物,尽量不打扰它们,防止发生意外。4.学生在组长带领下走出教室寻找校园内生物的栖息地,完成实验报告单。5.十分钟后回到教室,进行交流:你们小组找的哪处栖息地?这处栖息地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个栖息地里找到了哪些动植物?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怎样?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里?这个地方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它们与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6.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校园内找到了很多生物的栖息地,有小河,有大树,有花坛、有草坪……这些栖息地虽然不大,但也为生物的生长提供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板书多样的)[设计意图:要建立起地球上大的栖息地的概念,必须从身边熟悉的环境入手,让学生明白,一条小河、一棵大树,一个花坛等就是一个栖息地。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寻找生物的栖息地,以此为研究对象,发现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及该处的环境特点,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栖息地概念内涵的理解。]四、个例分析,理解概念1.出示大熊猫生活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它吗?这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大熊猫。请同学说说它的生活习性,你知道它生活在哪里吗?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6页内容,圈出与大熊猫栖息地有关的信息,思考:大熊猫为什么会生活在那里?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P5页内容。4.交流讨论:大熊猫为什么会生活在那里?选取两到三名学生上台交流展示。①找出了哪些跟大熊猫栖息地有关的信息?哪些信息跟大熊猫的生活关系不大?②这些区域的气候、植物、水源和食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大熊猫栖息地的原因是什么?5.教师帮助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点,引导分析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大熊猫的栖息地。6.教师总结:大熊猫喜欢生活在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茂密且种类繁多、竹子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封闭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就成了大熊猫的栖息地。栖息地是动植物长期生活的稳定环境。[设计意图:大熊猫是学生喜闻乐见、比较熟悉的动物。通过对大熊猫栖息地这一具体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学会对资料信息进行提取、归纳,学会从各个环境要素寻找大熊猫与栖息地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栖息地是动植物长期生活的稳定环境”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1.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多样的栖息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2.教师提问:栖息地是动植物长期生活的稳定环境,那么,同学们,请大家课后思考生物活动会对栖息地产生影响吗?[设计意图:通过对这节课的回顾,让学生知道栖息地是动植物长期生活的稳定环境。设计一个课后问题生物活动会对栖息地产生影响吗,让学生明确我们要地认识大自然,和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家园的动植物们,要保护他们,保护我们的家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板书设计】大海草原5.多样的栖息地花坛多样的生物(气候、温度、食物……)大树草坪……6.有趣的食物链【教材分析】《有趣的食物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的第2课。通过前一课《多样的栖息地》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课继续探究栖息地内部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在食物网中各种动植物所起到的作用。本课包括四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从学生熟悉的田野上草籽、田鼠、鹰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食物联系,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按一定顺序用箭头画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发现海洋中也存在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食物联系,深入理解食物链的内涵。第三个活动是通过分析非洲热带草原动植物的食物联系,模拟食物网的变化,初步认识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意识到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第四个活动是根据食物网中各种动植物所起到的作用,理解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了解完整食物链的构成。【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六年级的学生认识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了解了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他们对部分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形成“食物链”的概念。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比较、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如:基于问题的观察、实验、记录、调查等。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生物很感兴趣。本课围绕“食物链”“食物网”两个关键概念展开,采用不同环境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典型生物作为探究对象,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发展学生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获得对人、其他生命、环境之间关系的体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是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2.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3.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探究:1.能够模拟、分析、综合一个栖息地内复杂的食物网关系。2.能用箭头图式等表达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2.在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探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教学难点】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动植物卡片。学生材料:活动手册、拓展阅读资料、贴有双面胶的卡片、记号笔、毛线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分析田野上草籽、田鼠、鹰之间的食物关系,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1.(出示教材P17页田野上草籽、田鼠、鹰的图片)谈话:同学们,这是一片田野,田野上的草都结籽了,田鼠和鹰生活在这片田野上。它们分别吃什么呢?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谁吃谁”“谁被谁吃”来描述。3.教师提问: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你能用箭头图式来表示吗?4.学生画图。5.学生汇报展示。(图示1:鹰→田鼠→草籽;图示2:草籽→田鼠→鹰)6.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一种图示更能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什么?7.学生回答。8.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图示2“草籽→田鼠→鹰”,文字和箭头组合在一起,能清晰地表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以及能量的传递过程。草籽被田鼠吃,田鼠被鹰吃,能量从草籽传递给田鼠,再由田鼠传递给鹰,它们形成了像链条一样的食物关系。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并用图示准确表达田野上草籽、田鼠、鹰之间的食物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二、画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发现海洋中也存在生物间的食物联系1.(出示教材P17页海洋里鲨鱼、蛤蜊、鳕鱼、硅藻的图片)谈话:同学们,鲨鱼、蛤蜊、鳕鱼、硅藻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请你用箭头和文字画出这些海洋生物的食物链。2.学生在活动手册P6页上画海洋生物的食物链。3.(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记录)汇报交流:你的食物链是怎么画的?你能根据你画的食物链具体描述这些海洋生物的食物关系吗?4.在学生交流基础上出示食物链的画法并小结:硅藻→蛤蜊→鳕鱼→鲨鱼,硅藻被蛤蜊吃,蛤蜊被鳕鱼吃,鳕鱼被鲨鱼吃,能量从硅藻传递给蛤蜊,然后由蛤蜊传递给鳕鱼,再由鳕鱼传递给鲨鱼。5.教师提问:除了我们刚刚分析的田野、海洋里的这两条食物链,你还知道其它的食物链吗?6.学生例举。7.小结:自然界中,不同栖息地的生物存在不同的食物关系,我们也可以用相应的食物链去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画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根据所画食物链具体描述海洋生物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列举不同栖息地的生物存在不同的食物关系,帮助学生丰富栖息地知识和食物链的内涵。]三、模拟非洲热带草原的食物网,理解食物链中生物间的普遍联系(一)寻找并画出非洲热带草原的食物链1.(出示教材P18页非洲热带草原的生物图片)谈话:闻名世界的非洲热带草原壮美辽阔,生机盎然,草原上生活着大象、羚羊、猎豹等动物。图上这些动物,你了解它们的食性吗?2.学生选择某些动物简单描述它们的食性。3.过渡:有些草原动物的食性同学们并不是很了解。为了帮助大家,老师准备了一份“非洲热带草原上的动植物”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份资料,了解更多生物的食性。4.学生阅读补充资料。(资料附后)5.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资料,小组合作尝试寻找并画出草原上这些生物形成的食物链吗?6.小组合作,画出食物链。7.交流汇报: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寻找到的食物链,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在黑板上贴出各食物链。8.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食物链,你们有什么发现?9.学生交流发现。10.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同一种生物会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出现,不同的食物链会有交叉。[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非洲热带草原上的动植物”的补充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食性,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找出多条食物链。](二)模拟非洲热带草原的食物网1.过渡并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模拟非洲热带草原上这些生物的食物关系。2.出示游戏步骤:(1)约10名同学为一组,每个同学选取图中的一种生物,用记号笔在卡片上写出该生物的名称,并把名签贴在自己额头,代表该生物。(2)握住毛线的一头,另一头递给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以此类推,尝试使组内每个同学都有毛线与其他同学相连。(3)当去除其中的一种“生物”后,代表该生物的同学把毛线放下。3.小组活动。4.交流汇报:(1)连接起来的毛线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并板书:食物网(2)去除一种生物后,有多少种生物受到了影响?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例:以羚羊为例:当去掉羚羊后,以羚羊为食物的猎豹和狮子会受到影响,草作为羚羊的食物,其生长也会受到影响。(3)食物网简单点好,还是复杂点好?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从“食物链”的认识过渡到“食物网”概念的建立,并理解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四、认识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了解完整食物链的构成1.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食物网中植物和不同层级的动物各起什么作用?小组可以进行讨论。2.学生讨论。3.交流汇报。4.在学生汇报基础上小结:食物网中,植物提供能量,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能量和物质被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进行着循环流动。5.(出示教材P19页资料: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结合黑板上的食物网思考下列问题:(1)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2)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请结合黑板上食物网中的生物举例说明。(3)什么是分解者?(4)如果没有分解者,世界会变得怎样?6.学生阅读资料,思考交流。7.在交流基础上小结:完整的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它们都是食物链中的重要角色,缺一不可。食物链的始端是生产者,末端是分解者。不同的食物链交织形成了食物网。(板书: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交织)[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和思辨活动,认识到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食物链中的重要角色,且缺一不可。了解完整的食物链也可以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奠定基础。]五、课后拓展延伸,了解更多栖息地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食物链,认识了田野、海洋、非洲热带草原等栖息地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大自然中,还存在着其它的栖息地,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画一画这些栖息地的食物链、食物网。[设计意图:突破课堂时空限制,利用课后时间了解不同栖息地的生物,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更能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板书设计】生产者6.有趣的食物链消费者交分解者织食物网7.做个生态瓶【教材分析】《做个生态瓶》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的第三课,通过二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三年级下册《植物与环境》、四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及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对生物生存的条件、环境及生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了生物栖息地和栖息地上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本课通过做一个生态瓶,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理解生态瓶中植物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感性经历和理性分析科学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认识生态系统、探究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第一部分,认识生态系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栖息地和食物链、食物网有了深入的了解,本课通过回顾已有概念和认识,直接引出生态系统概念,顺势提出生态平衡概念,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探究生态系统组成,理解生态平衡。通过制作生态瓶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在观察生态瓶中的植物与动物,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深入了解生态系统,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第三部分,理解并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系统。通过举例,发现身边存在大量生态平衡破坏的例子,分析生态失衡的原因,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非常重要。三个环节层层递进,以期学生通过小型生态系统学习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态平衡,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并身体力行践行生态保护。【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三年级下册《植物与环境》、四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及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生存的条件、环境及生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有了丰富的感知和全面的认识,对生物栖息地和栖息地上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有了一定了解,学会了观察和记录方法,拥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平衡的认识还缺乏全面、整体性的科学认识。本课教学就是通过学生设计、准备、制作一个生态瓶,将学生关于生态系统的零碎知识和前认知进在设计、准备、制作中进行系统化、统整化的思考、梳理,并在观察、实验、交流中直观感知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感性经历和理性分析科学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将学生之前的零散认知进行系统建构,形成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科学思考、理性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与其栖息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实地观察、讨论交流,理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建立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2.能在制作生态瓶中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讨生态瓶中各生物间的关系。科学探究:1.能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设计并制作生态瓶。2.能细心观察生态瓶中的现象,发现生态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影响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1.在观察、实验中,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生物非常重要。2.科学实验、尊重事实,能在探究中积极提问,并能运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在观察实验、分析梳理中,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能结合本课所学,身体力行,从点滴小事出发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教学重点】理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建立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教学难点】制作生态瓶,学会分析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学习单、小虾若干只、田螺、塑料瓶若干个、水草若干、鱼缸底砂若干、渔捞若干、自然水域的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塑料盒若干、长着草的土、蜗牛。学生材料:收集生态平衡破坏的例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实地观察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花坛边,你都看到花坛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花、草、大叶黄杨、蜗牛、蚂蚁、泥土、枯树枝、枯树叶、水……教师小结:生物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把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板书:生物+周围环境=生态系统)2.教师提问:花坛中的这些生物,会相互影响吗?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交流:花草枯萎,以新鲜花草为食的动物就会缺乏食物,有的动物会死亡,数量就会变少;如果以嫩草为食的小动物死亡,草的生长就不受控制疯长……3.教师提问:花坛中的植物与动物间会相互影响,怎样能说花坛的生态是平衡的呢?学生交流:生活在花坛中的动物与植物的数量变化不大,就是处于平衡的状态。4.教师小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作生态平衡。(板书:生态平衡:生物数量变化不大)[设计意图:寻找校园中的一个花坛,组织学生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观察花坛中的物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全面观察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物品,建立生态系统的感性认知,理解生态系统。并通过思考、分析这些物品之间的联系与相互的影响,认识生态平衡。]二、操作探究生态平衡(一)制作生态瓶1.教师讲述:刚才在校园里,我们了解了小花坛的生态系统,初步讨论了它的生态平衡问题。生态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一起来深入研究。2.教师提问:要想深入研究生态问题,我们先来自己制造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瓶。你觉得,要制作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做哪些准备呢?学生交流:需要考虑模拟哪一个生态系统,需要考虑准备哪些物品放入生态瓶,需要考虑生态瓶中的生物生存、生长的环境,生物生存或生长需要的条件……3.教师提问:生物生长的环境都有那些呢?学生交流并梳理:陆地生态系统(山林、农田、草地、花坛……)、水域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海洋……)教师追问:假如我们要模拟我们身边的陆地生态系统或常见的水域生态系统,你会怎样设计生态瓶?学生交流:需要放入植物、需要放入动物……教师追问:光有这些生物就够了吗?还需要哪些非生物?学生交流:土壤、阳光、空气、水……教师补充:除了植物、动物,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也对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土壤中、动植物上,就生存着很多微生物。教师小结:所以,制作一个生态瓶,我们需要在生态瓶中放入动物、植物、微生物,需要提供它们生存、生长必须的条件,如土壤、阳光、空气、水……4.教师布置:为方便大家制作生态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分别有池塘水、田螺、小虾、水草,还准备了长着小草的湿润土壤,蜗牛。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模拟的生态系统,根据小组成员所带的材料或是老师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生态瓶制作方案,绘制简单的设计图。学生活动:交流设计,绘制生态瓶设计图。教师各小组巡视、提问、指导。5.教师提问:各小组都设计好了生态瓶,每一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介绍一下自己小组的生态瓶模拟了哪种生态环境,是怎样设计的,其他组仔细听汇报小组的设计,有建议的可以直接举手提出。学生交流介绍小组设计方案。6.教师布置:接下来,就请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大口塑料瓶,完成生态瓶制作。学生分组制作生态瓶。[设计意图:以学生提前准备,教师从旁引导,组织学生科学、全面、深入地思考生态瓶制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再设计、交流完善制作方案,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考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各部分的作用。](二)观察生态瓶1.教师提问:生态瓶制作好了,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生态瓶,说一说生态瓶中的各部分是怎样模拟生态系统的?分析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和环境是怎样维持平衡的?学生回答:①我们这个水域生态瓶中,水草能提供氧气,还可以作为虾的食物,田螺以虾的粪便为食,可以保证水体清洁。②我们这个陆地生态系统中,青草可以制造氧气,蜗牛以青草为食,蜗牛的粪便可以为青草提供生长的营养。2.教师布置:针对不同的生态瓶,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以下问题。水域生态瓶:①想一想:不给水域生态瓶里的小虾喂食,它们会怎样?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猜一猜:生态瓶中放入更大或更多虾、田螺,情况会怎样?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想一想:为什么自然界的虾、田螺不喂食也能活?分析能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陆地生态瓶:①想一想:不打开陆地生态瓶的盖子,瓶子里的小草能活多久、生长的蜗牛能活多久?为什么?②猜一猜:生态瓶中放入更多小草、蜗牛,情况会怎样?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想一想:为什么自然界的植物为什么不浇水也能活,蜗牛从不喂食也能活?分析能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水域生态瓶——①不给水域生态瓶里的小虾喂食,它们会逐渐死亡,主要原因是食物短缺。有可能它还会捕食田螺或水草,导致水质变差,水质变差虾也会死亡。②生态瓶中放入更大或更多虾或田螺,这些小动物死亡会更快,主要原因除了食物不足,还因为水草制造的氧气跟不上消耗的量。③自然界的虾不喂食也能活是因为自然水域中有各种浮游生物、其他水体小动物、水草为食物,自然水域的田螺也有源源不断吃不完的食物。陆地生态瓶——①不打开陆地生态瓶的盖子,瓶子里的小草活不了多久,因为生态瓶中的土壤水分被吸收完了植物就会干死。小蜗牛会因为缺少食物而休眠或死亡。②生态瓶中放入更多小草或蜗牛,小草或蜗牛会加快死亡,主要因为瓶内的生态调节能力有限,不能维持太长时间。③自然界的植物不浇水也能活,因为有自然降雨等原因保证土壤有水分,蜗牛也能通过自己的移动获得源源不断的食物。3.教师提问:水域生态瓶中的水被污染了,生态瓶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交流:生态瓶中的所有生物都会死亡。4.教师提问:如果陆地生态瓶中的土壤被污染了,生态瓶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交流:生态瓶中的所有生物都会很快死亡。5.教师小结:看来,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食物网中的某一种生物变化大,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就会受到大的影响或破坏,进而也会影响环境如果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最终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深入思考生态瓶中每一种生物、非生物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一个“链式反应”,理解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的数量大变化,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生态失衡,引发严重的后果。对生态平衡不但有概念的建构,更有感性的体悟、深刻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环境破坏的后果,能让学生从保护生物、保护环境的全面角度理解生态平衡的维持。]三、反思落实保护行动1.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你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出示图片)学生交流:海獭。教师讲述:海獭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哺乳动物,群居,除繁殖外,几乎终生海栖。夜间将海藻缠在身上枕浪而睡,以防止被冲走。海獭皮毛极为致密,每平方厘米皮肤达12.5万根毛发,为动物界之最。海獭的毛皮既轻柔又保暖,一度成为人们竞相拥有的保暖物品,引来人类捕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捕杀海獭引发的生态危机故事。学生阅读图文: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人们为了得到海獭毛皮而肆意捕杀海獭。随着海獭数量的不断减少,海胆(海獭的主食)数量逐渐攀升。它们疯狂地吃所有的海藻(海胆的主食),致使海藻数量大大下降。于是,鱼、小海蟹等其他动物因失去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而导致数量锐减。就这样,因为缺少海獭来限制海胆的数量,这个小型生态系统就遭到了破坏。2.教师提问:人类为获得珍贵的海獭皮毛,肆意捕杀,造成了怎样的恶果?学生交流:海獭减少,造成海洋里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教师追问:海洋里的生态平衡是怎么因为其中的一种动物——海獭减少而破坏的呢?学生交流:海獭被捕杀,海獭的食物海胆天敌一下子减少了,海胆就大量繁殖,数量快速增多;而海胆的食物海藻就会快速减少;而以海藻为食、为栖息地的鱼、小海蟹缺少食物、失去栖息地就会大大减少,这样生态平衡被破坏了。教师追问:这个生态系统是否只有这些生物会受影响?最终会有多少种生物受影响?学生交流:海洋生态系统中还会有很多其他生物会受影响,最终影响的生物种类可能数不清。3.教师提问:在我们的身边,你听说过哪些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事例呢?学生举例:人们过度捕捞长江水产,导致长江生态平衡被破坏,现在国家对长江实施十年禁捕;人们违法捕捞,导致河流里的野生鱼类减少,人类违法捕鸟,导致害虫变多,国家打击捕鸟行为来保护生态。4.教师提问:面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你想说什么?我们该怎么做?(板书:↓保护)学生交流:我们要尊重自然中的生命,不随意破坏植物,不乱砍乱伐,要保护身边的各种动物,不猎杀野生动物。教师追问:如果遇到别人有破坏生态平衡,例如偷捕鱼、偷捕鸟的行为,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交流:我们要及时制止。教师提醒:前提是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老师的建议是,在有大人时请身边的大人去沟通提醒。如果已经非法捕鱼或捕鸟,可以偷偷拍照再报警,由警察来处理。教师追问:是不是只有保护植物,保护动物,才是保护生态系统?还有哪些行为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学生交流:除了保护植物、动物,还要保护环境,保护水、空气、土壤……教师提问:具体可以怎样做呢?学生交流: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回收、保护水、监督提醒他人保护环境、遇到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报警……教师小结:人类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而人类的很多行为都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时刻提醒自己并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监督提醒他人保护生物、保护环境。(板书:保护生物、保护环境)[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在故事阅读与深入分析中理解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平衡破坏事例,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破坏会引发严重后果。并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态平衡破坏的事例,反思自身行为,感受生态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人人必为,并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切实的行动中落实生态保护行动。]【板书设计】7.做个生态瓶生物+周围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数量变化不大↓保护保护生物、保护环境8.适应生存的本领【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候鸟、角马和水牛等动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个体生存逐渐形成迁徙、洄游等习性。     2.能举例说出蜜蜂、青蛙、蛇类等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和自我保护方式。科学探究:1.能通过气温与降水量数据,分析东非大草原两大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气候特点。2.培养数据分析对比能力及推断角马、水牛等迁徙的原因。  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准确描述、分析。2.能在了解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独有形态特征和自我保护方式中激发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通过对气候数据的分析和描述,形成关心动物和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能通过气温和降水量条件,分析对比实验,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准确描述、分析问题、推断动物迁徙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与查阅资料,形成关心动物和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记录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好。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多样的生物。今天这节课,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生命大迁徙》,说一说视频中讲述的是动物的什么习性?学生汇报:我看到了新疆牧场,为了给牲畜提供优质牧草,保证牲畜转场生长,牛羊转场于不同牧区。2.教师教师提问:环境的改变影响着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你们知道是什么本领吗?学生汇报:候鸟迁徙、鱼洄游……[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对动物及其环境的探究兴趣。]二、交流与探索(一)聚焦话题  1.根据课页22页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内容,组内同学各自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们是如何应对环境变化的,这种本领是什么?  2.䴙䴘等候鸟什么季节开始迁徙,迁徙到哪里?迁徙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学生汇报:䴙䴘春季迁徙到颐和园。大雁从西伯利亚迁徙到南方过冬。(播放候鸟迁徙视频)迁徙的目的是为了生存、繁殖。……  3.教师提问:你认为适合候鸟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汇报:䴙䴘生活在北方,迁徙到温暖的环境繁殖。4.教师小结:䴙䴘、大雁等候鸟通常生活在北方,繁殖季节迁徙到温暖的地方,目的是为了生存,另外环境刺激内分泌变化产生传宗接代的要求,保持种群正常繁衍。(板书:迁徙,繁殖)[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建立候鸟与生存环境的联系。]    5.其课页中的其它动物又是怎样适应环境变化的呢?学生汇报:银鲑鱼生活在海洋,繁殖期迁徙到淡水河中。银鲑鱼幼鱼只能生活在淡水。东非大草原上的角马、水牛能动物每年都要迁徙。  6.教师教师提问:银鲑鱼能生活在海洋中,身体特点对它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为什么要迁徙到淡水河中?学生汇报:我知道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身体有排盐本领,而幼鱼没有这个本领。这种本领类似于我们人类,刚出生时不能随便吃各种各样的食物。……  7.教师小结:你知道的可真多。看来银鲑鱼等一些鱼类,洄游也是为了繁殖下一代。(板书:洄游,繁殖)[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对动物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提炼并通过讨论形成推测。]  (二)探究东非大草原动物迁徙的原因  1.教师教师提问:候鸟和鱼类为了繁殖,会迁徙,那东非大草原上的角马和水牛等动物,也是为了繁殖吗?(播放东非草原大迁徙视频)学生汇报:角马、水牛迁徙也是为了繁殖。草原动物大迁徙是为了食物,寻找食物是他们生存的本领。……2.教师教师提问:是不是同学生猜测的那样呢?想想咱们应该怎样来研究?①讨论制定方案学生汇报:如果有塞仑盖蒂和马赛马拉两大野生动物区的资料,就可以分析环境有什么不同。角马、水牛对食物和水源有很高的要求,两种环境更适于生存。②阅读资料塞仑盖蒂和马赛马拉”两大保护区六七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标③学生分组分析数据,完成记录。学生汇报:我们组发现,塞仑盖蒂动物保护区在7-9月气温和降水量都降至全年最低,分别是0摄氏度和不到75毫米。我们组发现,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12-2月降水量和气温全年最低,其他月份气温和降水量都比较高。我们组发现,塞仑盖蒂动物保护区除了7-9月,其他月份气温和降水量适宜动植物生长和生存。我们组发现,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4-9月份气温和降水量适宜动植物生长和生存。④教师教师提问:适宜的气温和充足的降水量,能给生活在该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动物提供怎样的生存环境?学生汇报:气温高和降水量充足的地方,一般植被生长都比较茂盛。植被茂盛,就能够给食草类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是动物们很好的栖息地、庇护所。气温低和降水量低,面临干旱和寒冷,不适宜动植物生长。⑤教师提问:两大野生动物服务区,是常年都是气温高、降水量充足吗?如果你是角马或水牛,你怎样将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化?学生汇报:我会选择迁徙,一段时间生活在塞仑盖蒂野生动物保护区,一段时间生活在塞仑盖蒂野生动物保护区。通过对两大野生动物保护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分析,我会选择11月-第二年的1月-4月生活在塞仑盖蒂野生动物保护区,5月-10月生活在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思考:迁徙的路线怎样走适合?如果迁徙的路线按红色箭头方向行进,会发生什么?、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自己同伙对两大野生动物保护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分析,证实了角马和水牛迁徙的原因。雨季期间,雨水充足,角马和水牛栖息在广阔的草原上。到了旱季,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长途跋涉迁徙去寻找水源。当然,这条迁徙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沿途还有狮子、老虎等猛兽,以角马水牛等动物为食物,所以它们不得不聚集起来,成群结队,保护自己的安全。(板书:迁徙,寻找水源和食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生活在环境改变时作出适应行为,称之为迁徙。]  三、拓展与运用:(一)阅读资料1.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资料(23-24页),讨论这些动物不长途跋涉、也不洄游,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着怎样的适应办法?学生汇报:蜜蜂将采来的花蜜吐进蜂巢,用蜡封上,等到冬季时再食用。寒冷的冬季,熊、蝙蝠、刺猬、青蛙、蛇等动物不吃也不动,以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冬;2.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听你们一说会冬眠的动物种类还真多,那么你们知道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吗?(阅读补充资料)说起来冬眠,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我在电视上曾经看到过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博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这时,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3.教师讲解:我们来听听科学家对此是怎样说的。  PPT讲解:动物冬眠主要是因为,第一,动物在冬天无法维持恒定体温;第二,动物在冬天食物匮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所以动物冬眠也是一种针对外界不良环境所产生的自然适应,当进入冬眠的时候,动物们能够不吃不喝,将代谢率降低到极致。这样才能熬过冬天,得以生存。(板书:冬眠,躲避严寒)4.学生汇报:腐烂的草和树叶是潮虫的食物,潮虫住在里面,既保暖又不会挨饿。松鼠会在冬季来临前将松子和榛果等食物藏在不同的地方。鼠兔会为过冬准备充足的干草。生活在非洲的两栖动物鳄鱼,当河水干涸时,能躲在泥土中夏眠。生活在北极的企鹅,在暴风雪中扎堆取暖抵御严寒。[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探索动物适应环境的兴趣,吸引学生走近大自然继续探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交流探讨1.教师提问:从刚才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一些动物为了生存,会自然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迁徙到更适宜生存的环境中寻觅食物、繁衍。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例子? 学生汇报:2.教师提问:还有一些动物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又有什么行为呢?比如说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有哪些行为适应缺水少食的环境?学生汇报:骆驼极能忍饥耐渴。它们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两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驼峰里贮存着脂肪,可以在得不到食物时,分解成身体所需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我在书上看到过,斑马身上的条纹也是用来适应环境并保护自己的。还有青蛙也有保护色。它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头部、背部都是黄绿色的,上面有些黑褐色的斑纹,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小结:动物身体表面颜色,与环境颜色接近或相似,有利于隐藏自己,也有利于它接近猎物,这种本领称之为“拟态”(伪装),拟态和前面一起研究的迁徙、洄游、冬眠、储存食物……。(板书:拟态,躲避天敌或接近食物)都是动物适应生存的本领,动物界不同的动物适应生存的本领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了解动物适应生存本领的多样性,能激发起学生探索其他动物适应生存本领的兴趣,也能吸引学生走近大自然继续探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自然环境造就了动物们的特殊本领。动物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有迁徙、存储食物、冬眠等。还有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保护色,科学上称之为拟态,我国的西藏还有一种特殊的种群“藏羚羊“,每年5月,母羊都会穿过荒漠戈壁,赶往环境更为恶劣的可可西里腹地繁衍后代。它们的迁徙之迷备受关注。每年都有很多科考队带着疑问跟随藏羚羊迁徙的路线,研究藏羚羊迁徙之谜,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未揭开谜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在课下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它们为了适应环境和自我保护的特殊本领。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板书设计】8.适应生存的本领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候鸟迁徙(繁殖)银鲑鱼洄游(繁殖)角马和水牛迁徙(寻找水源和食物)其它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冬眠、存储食物、拟态……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教材分析】《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时。通过前几年科学课的学习,这节课所讲的这些自然资源对学生来讲都比较熟悉。本课重在让学生注意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离不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间接利用到的自然资源,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表述探究结果。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物品的生产会用到那些自然资源资源,了解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第二部分,通过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分类整理,进一步了解自然资源。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整理记录整理有关热带雨林、海洋自然资源的信息。【学情分析】通过前五年的科学课上的学习,学生其实已经对很多自然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了解热带雨林、海洋等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表述探究结果。六年级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具有了初步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帮助整理归纳知识,在本节课中多次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归纳整理,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2.了解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科学探究: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方式获取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表述探究结果。科学态度:1.对有关自然资源的问题具有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点】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了解热带雨林、海洋等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教学难点】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表述探究结果。【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活动记录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谜语导入新课:揭示自然资源的概念1.我们先来看个够超级简单的谜语:平的像镜,清的透明,热了变气,冷了变冰?2.学生齐声:水3.其实我们地球上还有我们很多像水一样的资源?你还知道哪些?4.学生补充:太阳、风、矿物、土壤……5.这些资源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在自然界中这些可以被我们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物等,它们被称为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简单的谜语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最常见的资源水引出其他自然资源并揭题。]二、探究新知:自然资源的作用(一)分析生产一条牛仔裤用的自然资源。1.老师手里有一条常见的牛仔裤,咱们先来一起分析下生产这么一条牛仔裤要利用到哪些自然资源?2.生1:牛仔裤要用到棉花加工的棉线制成的,棉花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师补充:这属于生物资源,更精确的说棉花是植物资源。)生2:拉链、纽扣是金属做得,它们属于矿产资源。……3.除了这些容易发现的,还有些不容易发现的资源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小小的提示:(1)棉花是白色,但大多数牛仔裤都是蓝色,这是因为牛仔裤在生产过程要?(染色),要用到?(染料)有谁知道染料的生产要用到什么自然资源?天然染料来源:动、植物、矿物。人工染料来源:石油、天然气。(2)牛仔裤从工厂生产出来能突然到我手上吗?需要汽车来?(运输)运输环节有需要什么必不可少的资源吗?(石油)(3)棉花的生产过程有消耗其他的自然资源吗?水、土壤、阳光4.大家瞧这么一条小小的牛仔裤居然要用到这么多的自然资源,可见自然资源与我们密不可分。[设计意图:先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逐步分析一条牛仔裤的生产要用到哪些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容易发现的自然资源老师需要加以引导。](二)分析其他物品用到的自然资源:1.你们能参照着刚才分析牛仔裤的例子,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分析教室或书包里某件物品可能用的资源,并记录在活动记录单上。2.生观察探究物体并记录3.交流反馈4.师总结;大自然中这些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有着不同的用途,有的和物品制造有关,有的和能量有关,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它们。[设计意图:再让学生利用上面相同的方法的去探究身边其他的物品又用到了哪些资源?引导学生们注意到我们身边的物品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三、整理归纳:自然资源的分类1.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自然资源,你可以给它们分分类吗?你们准备怎么分?2.生交流反馈3.如果要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来这五大类来归类,你觉得该怎么分?4.生上黑板演示。5.这些自然资源中有哪些能为我们提供能量啊?6.太阳、风、石油、煤、海洋……[设计意图:引导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给众多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四、阅读与拓展:1.看样子大家对很多自然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有2个对大家来说可能有些不那么熟悉的自然环境分别是:热带雨林和海洋,请同学打开书本阅读第27~28页的阅读资料,了解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相关知识,并试着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概括这2种环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自然资源。2.学生分析、记录并交流展示。3.小结: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所蕴含的自然资源也会有所不同。4.早在2001年联合国缔约国文件就明确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分析一下刚才的上述资料,你觉得海洋资源为何会成为21世纪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想法。5.小结:陆地上的自然资源有很多已经被我们人类过度开采,而海洋是我们新的寄托,它也给21世纪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各种不同的资源!可以说21世纪的人已经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所以海洋成了21世纪人的希望!同时也在暗示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海洋资源,才能拥有更好的明天![设计意图:利用自学、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出热带雨林、海洋所蕴含的多种多样的资源,进一步巩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同时并升华意识到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保护海洋资源的重大意义。]【板书设计】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植物矿物海洋石油太阳土壤……分析自然资源的作用10.煤、石油和天然气【教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二课时。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了解到这些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现代生活与自然资源密不可分。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煤、天然气、石油是什么样的这个话题引入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的这三大能源支柱。第二部分,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通过阅读资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在图文学习中认识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都是由古代生物被掩埋和沉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生物以及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具有不可逆性。第三部分,模拟石油开采,在动手探究中理解石油开采的原理。实验中小石子模拟岩层,食用油模拟岩层中的石油,通过往里面灌水的方式增加底部压力,利用油的低密度特性使其浮于水上,并使油从导管排出。第四部分,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用途,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发现三种能源在各自领域内的不同用途,显示出能源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最后综合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交流三种能源的异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平常已经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所关注,对社会科技的发展有所关心,现代社会中能源的运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学生对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有认知基础的。石油开采的模拟实验更多考虑的原理的理解,实验本身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能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能力较强,模拟实验中能对应分析实验对象与模拟事物的关系,能把现象和原理迁移到真实情境中,会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推导出结论,具备了一定的解释能力,并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2.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科学探究:1.能基于对相关科学事实的梳理和分析,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原因作出合理的推测。2.对探究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成因感兴趣。3.会做石油开采模拟实验,能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调整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愿意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类、动植物及环境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能意识到能源矿物的不可再生性。3.树立珍惜能源矿物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教学难点】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原因作出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模拟石油开采实验装置:广口瓶、小石子、食用油、长颈漏斗、玻璃导管、橡皮塞。【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ppt出示图片)提问:同学们,车子在马路上行使需要燃料,你知道它们都是借助什么燃料在工作吗?(汽油、柴油、电、天然气等)[设计意图:利用熟悉的汽车来引发话题,引起学生对能源的兴趣,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好地展现了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这也是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性问题。]2.一般小汽车加汽油、重型工程车加柴油,汽油和柴油是常见的汽车燃料,你知道汽油和柴油又是从哪来的吗?(石油中提炼出来的)3.最近几年出现了天然气汽车,它的车身里藏着一个天然气罐,需要的燃料是天然气。最近,电动汽车在马路上也越来越多见,它的能量又来自于什么呢?(电动汽车需要电能。)4.我们常规的发电方式就是火力发电,也就是用煤炭燃烧来发电。你看,仅仅是人类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的能量来源就涉及到了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它们三者是目前人类社会的三大能源支柱,今天我们来学习《煤、石油和天然气》。5.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要问呢?梳理问题,分类汇总,大体上应该是关于成因、开采及用途等几方面。[设计意图:本课教学更多涉及的是知识性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想一想我希望了解些什么、哪些问题是我不懂的?开始之前的认真思考,可以让后续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提高学习的效益。]二、科学探究(一)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什么样的呢?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些煤块是石油标本,各小组同学先来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是怎样的?2.学生小组活动进行观察。3.那么天然气是怎样的?老师没办法带来实物,我们结合图片,来了解一下。4.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它们的特点?(煤是固体,黑色,块状;石油是液态,黑色,看上去黏性很大;天然气气态,燃烧的时候呈现蓝色火焰)[设计意图:煤炭和石油在学生的生活中不常见,有机会的话还是建议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下实物,在观察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中学生也能获得更多信息,比如也可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的印迹、发现石油的粘稠特性等。](二)认识成因1.那么,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呢?谁对此有了解的,先来说一说。2.下面交给各小组一个任务,学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示意图,说一说它们的形成过程。3.小组学习,教师巡视。4.哪个小组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发现呢?5.交流,小结:(1)煤的形成:几亿年前,在湖边有大量的植物体堆积,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高压作用,经过亿万年,变成了煤。后来地壳运动,有的煤层露出地面。(2)石油天然气的形成: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后沉积到海底,逐渐被掩埋,慢慢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油、气因为密度低所以向上移动,在地壳中形成储油层和天然气层。6.讨论:这些能源矿产在形成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7.交流:相同: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变成的,而且都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复杂的高温高压下的变化。不同:煤炭更多是由古代额植物演化而来,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古代的动物或植物变成,而且环境是在海洋下。[设计意图:对一组相关度比较大的事物进行相同和相异的讨论,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8.那么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与太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9.交流并小结:煤、石油和天然气因为都是由古代的生物变化而来,而生物的成长离不开太阳,所以追根溯源,它们三者的形成都与太阳能有关,它们在燃烧时会转换为光能、热能或动能,而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能释放出比煤更多的热量。[设计意图:建立三者与太阳能的关系,这是在树立能量守恒的意识。](三)模拟石油开采1.这些能源的成因其实很复杂,在亿万年的时间里生物遗体被掩埋,在地表深处发生了物理化学包括生物的一系列变化才得以形成,那么,现代人要开采石油,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吗?2.观察开采石油的图片,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石油开采。3.师生交流。4.石油到底是怎么开采上来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讨论实验方法和设计原理。(1)在广口瓶中倒入食用油,加入小石子,用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食用油代表什么?小石子代表什么?为什么要塞紧瓶口?)(2)将长颈漏斗和玻璃导管穿过橡皮塞,分别伸入瓶底和瓶中部,把与玻璃导管相连的橡皮管另一端放入空烧杯中。(3)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倒入红色水。猜一猜: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5.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6.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油会从导管里排出来?7.那么真实世界中,人们到底是如何开采石油的呢?通过一小段视频,我们来了解一下。[设计意图:石油的开采主要是依靠地壳内部的压力,把油从地底下压出来,后期内部压力减少,影响出油量的时候,会采用往内部灌水的方法,增加压力,让油浮起来,这是一种常规的采油方法。]8.那么煤和天然气又是如何开采的,你知道吗?猜一猜。继续观看视:《煤的开采》、《天然气的开采》9.在煤和天然气的开采视频中,你捕捉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设计意图:本课认识研究的对象有三种,当学生研究了解了石油的开采原理后自然而然也会产生煤和天燃气如何开采的问题,这里的猜想,既是对前面成因学习之后的一个检验,也是对之后学习内容的一个启动,后面继续采用观看小视频进行学习的方法,获得准确的资讯,提高学习效益。]三、拓展延伸1.我们刚才从成因、开采等方面展开了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了解认识,人类想方设法得到这些能源,在最近几百年的时间里,对它们的开发利用达到了极致,那么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到底发挥了哪些用途呢?小组讨论一下。2.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概括:煤:火力发电、生活用煤、蒸汽机车用煤、冶金用煤、建材用煤石油:炼制汽油、沥青、润滑剂、化纤面料等天然气:制造氮肥、天然气汽车、燃气灶等3.我们发现,我们的工业生产、衣食住行其实跟这些能源都有密切关系,它们不仅作为燃料,而且成为化工原料,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引发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恶果,我们国家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国家已经在为“减排”做十分努力。同学们,我们小学生可以为“减排”做什么?大家交流,全课总结。(低碳出行、公交车出行、不开无人灯、空调温度设置,夏天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碳中和”、“碳达峰”,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点滴努力汇聚成巨大的进步。]【板书设计】10.煤、石油和天然气被掩埋古代生物遗体高温高压11.开发新能源【教材分析】《开发新能源》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三课时。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自然界有许多自然资源,并为我们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同时也知道了煤、石油、天然气能我们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但这些能源即将面临枯竭。本节课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人们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能路灯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了解其中的原理。第二部分,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通过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得出结论等过程,发现太阳能小车速度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第三部分,认识常见的新能源,书本通过资料的形式展示,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常见的新能源,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并引导学生对开发新能源展开思考。【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平常能关注生活,知道太阳能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但对为什么要开发利用新能源不是很清楚。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小学生仍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前面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初步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会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推导出结论,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本课的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积极思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新能源2.知道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3.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一些常见的新能源。科学探究:1.能对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提出自己的猜测2.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3.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知道光电板受光面积和受光角度能影响太阳能小车的速度。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在科学探究中,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研究思路。3.在科学探究中,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太阳能的实例思考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教学重点】认识新能源,知道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太阳能小车,秒表,卷尺,新能源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出示太阳能路灯等图片)同学们,图片上的是什么?2.学生交流:路灯3.在我们校门口就有几个,它和普通的路灯有什么不同?4.学生交流:它是利用太阳能来照明的。(板书:太阳能)教师追问: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是靠哪个装置?)5.学生回答:利用太阳能光电板6.教师小结:太阳能光电板将收集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存储起来,供路灯照明。7.(PPT继续出示图片)这些呢?8.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回答的完整性太阳能灶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光能)转化成电能,推动汽车的电动机。……[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能路灯作为本课的导入,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初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原理。]9.教师小结: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还真多啊,你还知道生活中利用太阳能的例子吗?10.学生交流:太阳能热水器等:11.为什么要利用太阳能呢?12.学生交流:环保、省钱、安全13.(PPT出示文字)我们地球的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常规能源面临着即将枯竭的问题,人们正在努力开发和利用像太阳能这样的能源(板书:能源)。我们把像太阳能这样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称为新能源。[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人们为了应对常规能源即将面临枯竭的问题正在努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揭示本课课题。]二、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一)做一辆太阳能小车1.利用太阳能还能做什么呢?看老师这里有个小玩具,把太阳能光电板安装在小车上,就可以为他提供动力了,看(展示)2.老师的太阳能小车怎么样,你们想来做一个吗?3.小组拿出材料,进行组装4.哪个小组做的小车跑的快?下面我们来比一比,你们准备怎么比?5.学生交流:同时从起点出发,看谁先到达终点。看10秒钟谁走的远6.很好,大家都注意了比赛的公平性,你还需要什么工具?7.学生交流:秒表,下面我们进行比赛8.学生比赛,交流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老师制作的太阳能小车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制作完后比一比,为后面发现并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做铺垫。](二)探究1.刚才第6小组跑的最快,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2.学生提问:为什么他们做的小车跑的最快呢?太阳能小车跑的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呢?3.是啊,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谁来猜一猜4.学生进行猜测可能和光电板的受光面积有关,是怎么样的关系?(面积越大,得到的太阳能越多,跑的越快)可能和光电板的照射光的面积有关?是怎么样的关系?(照射面积越大、得到的太阳能越多、跑的越快)可能和有关5.想不想来研究一下呢?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因素进行研究,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研究,我们要先完成实验设计的这些部分(PPT出示)。6.学生进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我们小组的问题:小车的速度与光电板的受光面积有关,我们的假设:受光面积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改变的条件:光电板的面积大小不变的条件:光电板的受光角度实验方法:第一次用一个小的光电板,第二次用大的光电板8.对于这样的设计,其他小组有补充吗?9.你还需要哪些材料?还有其他不同的实验设计吗?10.学生交流11.实验设计我们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测12.学生实验,收集数据13.得出结论,交流发现我们发现光电板的受光面积越大,跑的越快,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得到的太阳能多我们发现光电板的受光角度90°的时候,跑的越快,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得到的太阳能多14.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光电板的面积和受光角度都会影响太阳能小车的速度。还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小车的速度吗?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设计意图: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并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交流发现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不但知道了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更是锻炼了自己各项能力的提升,提高了科学素养。]三、认识其他新能源1.同学们,除了太阳能这种新能源外,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新能源呢?2.学生交流,简单介绍3.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小组里看一看,说一说,完成活动记录,等会我请大家来介绍介绍。4.学生小组内阅读资料,填写记录5.学生交流:新能源种类来源作用是否丰富风能中国北部地区、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可用于发电蕴藏量巨大,资源丰富地热能来自地球深处的地热可取暖和发电储存量大,资源丰富生物能薪柴、玉米、藻类、稻壳、动物粪便、生活垃圾可用于取暖和发电、生物燃料资源十分丰富6.看来大家对新能源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使用新能源,当然也可以开发更环保的新能源。期待大家的发现。[设计意图:阅读资料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问题式、任务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学生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新能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树立了节约常规能源和使用新能源的意识,希望他们课后会继续关注新能源,并在有朝一日能开发新能源。]【板书设计】11.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12.善用自然资源【教材分析】本课承接本单元前面三课,重在探讨自然资源的保护,起到指导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将认识到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有的可再生,有的不可再生;将意识到人类正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并结合具体事例理解三种守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减少消耗、重复使用、回收利用,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学会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自觉做一个保护自然资源、善用自然资源、负责任的公民。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课文直接告诉学生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第二部分,通过阅读材料认识人口增长带来更大资源需求,列举了水、粮食、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现象,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枯竭将难以补充,再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深化对自然资源短缺带来的种种问题的认识。第三部分,认识守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共安排了四个小活动:一是给守护自然资源的做法分类,交流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如何减缓自然资源短缺的;二是分析一座现代建筑是如何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三是体验双层玻璃的保温效果,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善用自然资源的新材料、新技术;四是阅读资源回收利用资料,以纸、易拉罐、废塑料回收为例说明可减少消耗的资源,最后让学生交流更多的自己知道的善用自然资源的做法。【学情分析】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和同理心,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过程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引发的社会问题感到忧虑。然而,小学生不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只是各种产品的使用者。他们不熟悉生产制造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因此对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特征、分布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甚至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肆意糟蹋和浪费人类共有的资源的现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简单区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2.认识到自然资源短缺日益严重。3.知道应该如何减缓自然资源短缺。4.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了解到自然资源短缺会威胁人类生存。科学探究:1.能够自主设计实验,体验双层玻璃的保温效果。2.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记录整理实验数据,表达探究结果。科学态度:1.能够尊重实验证据,实事求是。2.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也能坦然接受他人的意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自觉行动,保护资源。【教学重点】知道如何减缓自然资源短缺。【教学难点】能够自主设计双层玻璃保温效果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铁架台、烧杯、温度计、带孔硬纸板、热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复习: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哪些自然资源?2.PPT出示各种自然资源的图片,请同学们帮老师分分类。3.你是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这么分?4.师简单小结: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还能顺利过渡到给资源分类,从而引出对“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认识。]二、认识到自然资源日益短缺1.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煤、石油、天然气,既然它们是不可再生资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们在地球上还剩余多少,还能再用多少年。2.原来煤、石油、天然气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这么短缺,难怪我们要去开发新能源。不可再生资源这么短缺,是不是可再生资源我们就能放心地无节制地使用呢?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认真阅读的同时思考这些问题:①哪些可再生资源也面临短缺?②为什么自然资源会面临短缺?③自然资源短缺对人类生存有何影响?4.交流。5.教师小结:是啊,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所有的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的困境,人类的日常生活都需要用到自然资源,一旦自然资源枯竭,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设计意图:通过几组数据,学生能更加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可再生资源是否可以无节制地使用”形成矛盾冲突,在自主阅读资料后发现原来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三、如何减缓自然资源短缺1.除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去寻找开发新的能源,面对资源短缺,我们该怎么办呢?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资料卡,每两个小朋友一份资料卡,请大家认真阅读,可以轻声在小组交流。待会我们请同学们当小老师到前面来介绍。3.学生阅读。4.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适时追问)①减少消耗——尽可能少用(除了冰箱,你还在哪些电器上看到过这个标记?光盘行动你做到了吗?)②重复利用——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你使用过哪些一次性用品,怎么做才能少用?)③回收利用(哪些能够回收再利用呢?现在你知道我们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5.同学们发现没有,人类为了继续生存发展,是不可能不使用自然资源的,我们做的减少消耗、重复利用、回收利用这些其实都只能减缓自然资源短缺的速度。6.PPT出示“垂直农场”图片,这个农场和我们以前看到的农场不太一样,想一想,这样的农场和减缓自然资源短缺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资料卡片,通过全班交流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减缓自然资源短缺的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大方交流、认真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探究双层玻璃的保温效果1.其实垂直农场就像我们的高楼一样,都是减少消耗土壤资源。很久以前平房是最常见的,后来发展到五楼、六楼的房子,现在我们的房子可以三十几楼。2.也正是随着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科学家不仅想在高度上改变房子,现在还设想造一栋特别的房子,可以大大提高自然资源地有效使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3.出示“特别的房子”,小组讨论:这个房子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4.交流。5.这个双层玻璃窗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用双层?6.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呢?7.教师完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提醒实验中的注意事项。8.学生实验。9.交流实验结果。10.小结:双层玻璃保温效果更好,用这样的玻璃设计房子,我们住在里面会觉得更温暖,可以减少空调等物品的使用。希望这样的房子能早日普及到家家户户。[设计意图:由垂直农场过渡到“未来的房子”,让学生明白不仅是从空间上提高自然资源地利用,还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增加资源利用率。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找到证据证明双层玻璃的保温效果更好。]五、全课总结1.今天,关于自然资源,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想?2.是啊,所以为了人类的长期发展,我们要善用自然资源(揭示课题)。3.今天,在课上,我们学习了一些人类善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接着探索,多看书,找到更多善用自然资源的方法或例子,我们下节课再来分享。[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学生本课的学习情况,最终揭示课题,刚好是对全课的一个总结。]【板书设计】12.善用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面临短缺减缓减少消耗重复利用回收利用13.洁净的水域【教材分析】《洁净的水域》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理想的家园》的第一课时。通过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及各种水体的特点。因此水域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本课将进一步带领学生关注身边水域的污染与保护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水域”和“污染”的概念。让学生清楚了解洁净的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增强青少年对于守护周围水环境的责任感。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通过正反例的对比,讨论水域的变化,将身边水域污染严重这一严峻事实性问题揭示出来,让学生思考水域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二部分,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土壤污水和地面固体废弃物进入水域,引导学生观察这一过程是怎么发生的,思考去除固体废弃物的方法。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滇池污染原因和治理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针对周围水域污染的具体原因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让学生调查了解所在城市水域污染情况及治理方法,了解其做法,评析其效果。【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学习了整个小学阶段关于水资源知识的后,学生对水、水资源、水循环等都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水是重要资源,且我国的淡水资源有人均储量低、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但对于污染还接触不多,因此本课将对水域污染及治理进行一个融合,去讨论怎样保护周围的水域,水域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方法。本课将借助正反例对比、建立模型、阅读资料和动手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分到合地去研究,最终建立一个整体性的认知。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小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时也兼备独立意识,吸取信息能力更强,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判断与辨析。通过三年级上科学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学习,学生对水资源种类及储量有了基本认知,知道人们要节约水资源。本课将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能区别洁净的水域和受到污染的水域。2.通过讨论,知道污染的水域对人体健康有危害。3.通过实验,知道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如何从陆地进入水域的。科学探究:1.能用通过观察对比河流周围环境,总结造成水域污染的原因。2.能通过分析水质污染,举例说明污染的水会造成哪些危害。3.能通过资料阅读,分析滇池治理这一典型案例,指出人们是如何针对水域污染的原因设计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4.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水域污染的危害性极其成因。2.在科学探究中,归纳概括人们治理水域污染的方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水域污染实例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治理水域污染。【教学重点】认识到治理水域污染的重要性,归纳概况其主要方法。【教学难点】在水域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方法之间建立联系。【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污染的运河水、托盘2个、湿的泥土、食用色素、细碎的泡沫粒、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2500余年的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交流的载体和文化纽带,如同一条珠链串起了19座珍珠般的城市。其中,无锡是唯一一座被运河“环抱”的城市,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运河在无锡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你听爷爷奶奶说过以前的运河是什么样的吗?2.(播放视频)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领略一下80年代的运河!3.提问:以前的运河是什么样的?生活在河边的人在干什么?4.小结:是呢,以前的运河河水很干净,人们用河水刷牙、洗脸、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饮用。那时的水域洁净澄澈,在这样的水域旁生活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今天我们就走进《理想的家园》这一章,了解洁净的水域。(揭示课题——洁净的水域)[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家庭调查,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前的运河河水干净洁净。再视频播放80年代运河实录,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水域洁净的重要性,揭示洁净的水域这一主题。]二、对比运河水与自来水,揭示水域污染的危害1.提问:我们学校就傍河而立,有心的同学肯定注意到了旁边的运河,你见到的运河和老一辈口中的运河有出入吗?现在的运河是什么样子的呢?2.出示材料:一杯运河水、一杯自来水。对比两种水,填写下表(学生活动)3.观察比较两杯水,你有什么发现?生:运河水,黄色浑浊,有腐烂的气味且杂质多;自来水,无色透明,无气味,几乎看不见杂质。4.你觉得运河水能直接饮用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运河水很脏。5.是呢,这样的水是已经被污染过的水,不适合直接饮用。如何我们喝了污染的水会怎样呢?对动物和植物来说呢?6.小结:如果我们饮用了污染的水可能会导致我们腹泻、发烧、肠胃炎等病症,严重甚至会危害我们的生命。生活在水边和水里的动植物也会受其影响生病甚至死亡,如果这些生病有毒的动植物被人们所食用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观察及感受出发,总结水污染给人们带来的麻烦,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水污染的危害,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水域污染的成因1.(出示图片)水是生命之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秒钟就有1人因水污染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回顾过去,七八十年代生水喝,到现在的造水喝,水域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那么水域污染是怎么形成的呢?2.(展示无锡地图)我们以无锡为例,看看我们的运河都经过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因什么而造成污染呢?3.小组讨论、汇报。4.水域污染的原因: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矿山污水、生活污水等[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无锡地图,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原因。六年级的小学生吸取信息能力更强,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给学生提供证据,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四、模拟污水和固体废弃物从陆地进入水域1.通过上述的归纳总结,我发现这些污染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污水,一类是固体废弃物。这些污染物大多是由于人类的不当活动导致了水域污染,那么是不是将它们丢弃在陆地上就万无一失了呢?接下来,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模拟实验。2.模拟污水和固体废弃物从陆地进入水域实验实验材料:托盘2个、湿泥土、食用色素、细碎的泡沫粒、水。实验步骤:(1)在托盘的一侧铺一层湿泥土,在上面滴10~20滴食用色素,再铺一层泥土作为表层土,在最上面撒一些细碎的泡沫粒。(2)将托盘装泥土的一侧垫高,把另一侧放在另一个托盘里。(3)往泥土中慢慢倒水,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要点:(1)铺完土稍微压实,防止土在倒水的过程中被大量冲走;(2)倒水速度要掌控好,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3)需选用可食用色素进行实验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来自土壤的污水和地面的固体废弃物是怎样进入水域的?4.追问:如何去除水域中的固体废弃物?5.小结:来自土壤的污水和地面的固体废弃物也是造成水域污染的元凶之一。这些污染物经过雨水的冲刷进入水域,从而造成水域污染。对于此类污染,我们可以通过打捞固体废弃物、控制污染源等方法减少污染。[设计意图:来自土壤的污水和地面的固体废弃物是引起水域污染的原因之一,但学生对此缺乏感性经验。在这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是怎样从陆地进入水域的,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一过程是怎么发生。]五、分析滇池污染原因和治理方法1.(出示阅读资料)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吗?2.追问:人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治理滇池的?。3.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其实无锡也一直被称为太湖旁的一颗明珠,无锡的太湖在07年就遭遇了蓝藻危机,水域污染严重,(播放视频)从滇池的成功案例你能给太湖治理提些意见和建议吗?4.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你们说的,当地的环保部门也都想到了,经过大家漫长的努力,现在太湖的水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播放视频)对于太湖从清洁到污浊再到清洁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5.其实除了滇池和太湖外还有很多水域也都在遭受污染,所以我们要爱护水域,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设计意图: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思考水域保护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情境。选择滇池为例,是因为滇池水域曾遭受污染经过综合治理成功复原,造成污染的原因在其它流域也普遍存在。此外,滇池的治理方法也综合了治理污染水域的主要方式。再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解释07年太湖水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方法,学以致用。]六、拓展:调查身边水域污染情况,了解治理方法1.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借助网络、求助专业人士等方法调查无锡的水域污染情况及治理方法。2.接下来和我们的弘智少年一起来一次“净水思源你我同行”的研学之旅吧!(播放视频)3.愿生命之水长流,愿绿色家园长存,水是生命的根本,没有水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人类不要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就污染破坏我们共同拥有的水资源吧!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每一处水资源吧![设计意图:水域污染现象在各个地区普遍存在,通过实地考察、借助网络、求助专业人士等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无锡水污染现状,掌握保护身边水域的要点及方法,激发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板书设计】1.洁净的水域洁净原因污染治理洁净14.清新的空气【教材分析】《清新的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理想的家园》的第三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空气的存在及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通过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的学习,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等性质。因此空气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物质。作为讨论理想家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污染与保护问题,特别是因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与治理。全课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通过将清新的空气环境与污浊的空气环境进行一个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空气环境对于人与生物的重要性。第二个活动是有关雾霾知识的资料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雾霾是什么、怎样形成的以及有什么危害。第三个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检测空气中灰尘的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看似干净的空气中其实存在很多污染物。第四个活动,针对此前学习所得,引导学生讨论应对雾霾的方法,以及可以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学情分析】通过前面近六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学生表现欲望变差,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六年级学生,空气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课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污染与保护问题,特别是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与治理。我们既要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引导并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自己感兴趣并能探究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良好的空气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2.描述清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指出污浊的空气有什么危害。3.通过阅读资料指出雾霾是什么,针对雾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科学探究: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汽车尾气对植物的影响。2.通过检测空气污染物的实验,判断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2.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2.关心自己生存的空气环境,能针对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积极提出建议。【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持空气环境清新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根据雾霾特点提出应对之策。【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介绍雾霾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学生材料:两盆长势相同的绿色植物、大塑料袋、收集汽车尾气的管子、汽车尾气、水壶等;三面小镜子,凡士林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同学们是否向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郊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郊游去。(图片出示,播放音乐《郊游》)2.学生交流:我们来到郊外,深吸泥土的芳香;我们来到公园,欣赏百米的喷泉;我们来到山野,徜徉在绿水青山间;我们来到海边,陶醉于落日霞光下……3.如果我们在途中经过了这样的地方,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图片出示:空气被污染的场景。)4.学生讨论,说说不同的空气环境对人的影响。(清洁新鲜的空气,让人觉得舒适;污染的空气含有有害物质,会导致刺眼、刺鼻、咳嗽、恶心等,危害身体健康。)5.我们毫无选择地呼吸着周围的空气,多么希望每时每刻能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揭示课题:清新的空气。[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乐、图像结合的课件,以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结合春游情境和当时当地的空气环境畅所欲言。]二、探究空气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1.除了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空气,陪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清新的空气和污染的空气对生物有什么影响?2.学生交流:清洁的空气有利于动植物的健康生活;污染的空气,会危害动植物生长。3.想不想亲眼见识一下?准备两盆品种及长势相同的植物,将两盆植物分别放进一个大塑料袋里;在一个袋里充入空气,另一个袋里充入汽车尾气,然后扎紧袋口。确保每天分别充入足够的空气和汽车尾气;置于向阳处,按时浇水。连续5天观察两盆植物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4.请预测一下:上面的实验将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5.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到:两盆植物的长势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装在充入足够的空气的那盆长势正常;装入汽车尾气的那盆长得不好,叶子变黄、掉落。原因:汽车尾气存在有害物质,有害物质通过植物的呼吸进入体内,影响植物生长。)6.是不是像我们同学猜的这样呢,让我们试一试,将上面的实验在家长的帮助下验证一下。下周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交流。(教师在教室里演示此实验。)7.小结: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受到了污染。除了地震、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刮风、沙尘暴等自然污染,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粉尘、生活燃具排放的烟尘也污染着空气,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设计意图:设计对比实验,引领学生借助汽车尾气,通过亲自实验,目睹空气污染的危害。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文明、安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三、阅读资料,了解雾霾现象及其危害1.过渡:污染的空气影响着人、动物和植物的正常生活。(出示图片:霾下的城市)2.学生交流:我理解的“雾霾”。3.阅读资料《雾霾对人体的危害》,了解雾霾现象及其危害。4.学生讨论、汇报:针对雾霾的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做?(雾霾天出门戴口罩,减少室外活动时间和次数等)5.小结:我们追求“金山银山”,我们更追求“绿水青山”。[设计意图:教育不仅是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注重生命价值。通过图片、资料等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雾霾的危害,激起学生明辨是非的思想感情。]四、测一测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1.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污染了?你对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是否满意?2.学生交流。3.你家里的空气环境如何?让我们实地测一测。布置任务:找三面干净的小镜子,在镜子中间图上相同面积的凡士林;把三面镜子放在家中不同的地方(厨房、房间、阳台);几天后,比较粘在镜子上灰尘的多少,看看哪里的空气污染最严重。(一周后交流。)4.生活中有许多空气污染的现象,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时不时会不令人满意:汽车多、建筑施工多、能源消耗多,空气污染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两年,由于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普遍重视,空气质量有所提高,雾霾少了,蓝天白云多了。5.为了我们能一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我们能够为净化空气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先洒水后扫地,用湿抹布擦黑板,不燃放烟花爆竹等。)6.你想对周围的人和有关部门提出哪些环保建议?(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不随意焚烧垃圾;多步行、骑车,少开车;加强污染企业的治理工作等。)[设计意图: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或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培养学生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五、课后拓展调查了解当地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并以倡议书的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设计意图:由认识转化为行动,通过空气污染问题的提出和建议,将环境保护意识转化成一种社会责任。]【板书设计】14.清新的空气植树造林环保出行禁止焚烧垃圾控制扬尘污染……15.多样的生物(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多样的生物》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理想的家园》的第3课时。通过四年级上册《动物大家族》、三年级下册《植物与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动植物的一些基础知识。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但学生对“多样性”这个词的理解不够透彻。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分别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本课分为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观察、比较鸟喙形态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这一物种的延续有重要意义。第二个活动,制作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卡片,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的生态环境,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物种之间以及同物种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第三个活动,通过资料学习,认识到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第四个活动,通过讨论,分析生物变少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并归纳概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切实做法。【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时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六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间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六年级学生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经历了整个小学阶段关于水资源、空气、动植物、土壤以及生物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后,是时候对这些知识进行一个综合,去讨论怎样建设理想家园这样较为复杂的问题了。但是,对这一复杂问题还是要做必要的梳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本节课以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的丰富度)为切入口,将生态系统、物种、同物种的差异综合起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性、概略性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对鸟喙的观察与比较,说明物种个体多样性对物种延续的意义。2.通过制作卡片,举例说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不同物种,以及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科学探究: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用制作卡片的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物种的延续。【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材料:用于制作生物多样性卡片的材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新课1.谈话: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鸟类》这一课,看看你还记得多少?(鸟类喙的连线题)真厉害,过了快两年,同学们还是能够全部答对,真是记忆超群。老师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里面讲述了几只生活在不同区域的鸟,你能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吗?学生汇报:鸟喙不同、羽毛的颜色……2.提问:那它们有相似的地方吗?学生汇报:有,身形。3.揭示课题:其实它们是同一种鸟,叫做雀鸟,同一物种又有着许多个体差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设计意图:以旧带新,利用学生的前概念,迁移到本节课的关注点:鸟的喙上,帮助学生明确生物的个体化差异。]二、问题探究新知1.这几只鸟的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你能先猜一猜吗?学生猜想:捕食。2.我们一起通过阅读资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小结:环境的改变会影响雀鸟的食物来源,但是无论环境怎么变化,总有一些地雀会获取到食物存活下来。正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才确保这一物种能延续下来。(板书:生物个体的多样性)3.过渡:这些鸟一般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和科科斯群岛,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食物来源,从而造就了雀鸟这种的多样性。这些岛屿中就只生存了这一种生物吗?学生:不止。我们先欣赏一段加拉帕哥斯群岛的视频。(播放岛屿视频)你能说一说还有哪些生物吗?学生:蜥蜴、海豹、海鸥等。小结:同一生态环境下,生物的种类有很多,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板书: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设计意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突出了雀鸟个体差异化的原因是食物,食物的本质是为了种族的延续。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对生物个体多样化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个体层面到同一生态环境的种群数目。而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物种很特别,可以利用其特殊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三、制作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卡片1.除了岛屿,地球还有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这是几种不同的生态环境:极地环境、沙漠环境……,(板书: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请你阅读相关资料,选择你感兴趣的方面,制作一张生物多样性卡片。学生阅读并制作。谈话:你也可以将你知道的,资料以外的内容补充在多样性卡片上。学生汇报、反馈、补充、优化。2.总结: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很多,生物的种类就更多了,这些多样的生物造就了我们美丽的地球,让我们的世界也变得“多样”了起来。[设计意图:通过初步了解、制作卡片、分享交流、优化改进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理解,并能综合多方面的知识,论证自己的结论。]四、运用与拓展1.你知道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物种是什么吗?学生:昆虫2.(昆虫图片)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虫种类仅100万种,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3/4。但是有些昆虫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昆虫的消失是有利还是有弊呢?我们下节课来举办一个辩论会,谁想当正方:昆虫的消失是有利的?谁想当反方:昆虫的消失是有弊的?3.请你课后搜集有关消失的物种的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昆虫为切入点,巩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自然而然引入消失的昆虫这一概念,并为下一课时的展开奠定基础。]【板书设计】15.多样的生物生物个体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5.多样的生物(第二课时)【教材分析】《多样的生物》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理想的家园》的第3课时。通过四年级上册《动物大家族》、三年级下册《植物与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动植物的一些基础知识。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但学生对“多样性”这个词的理解不够透彻。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分别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本课分为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观察、比较鸟喙形态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这一物种的延续有重要意义。第二个活动,制作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卡片,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的生态环境,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物种之间以及同物种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第三个活动,通过资料学习,认识到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第四个活动,通过讨论,分析生物变少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并归纳概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切实做法。【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时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六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间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六年级学生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经历了整个小学阶段关于水资源、空气、动植物、土壤以及生物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后,是时候对这些知识进行一个综合,去讨论怎样建设理想家园这样较为复杂的问题了。但是,对这一复杂问题还是要做必要的梳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本节课以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的丰富度)为切入口,将生态系统、物种、同物种的差异综合起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性、概略性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研究消失的动物,解释物种消失会造成哪些影响。2.通过讨论生物变少的原因,概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做法。科学探究: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3.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物种的延续。【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材料:关于物种消失的材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新课1.关于昆虫消失是有利还是有弊的辩论会开始啦!首先,请正方一辩,陈述己方观点,限时一分钟。正方学生:陈述观点和依据。2.请反方一辩,陈述己方观点,限时一分钟。正方学生:陈述观点和依据。3.现在,请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4.进入质辩环节,请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5.最后,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大约5分钟)。6.总结陈词:如果昆虫全部消失,会严重影响很多种植物(虫媒花植物)的授粉,从而导致某些植物因无法传宗接代,而灭亡。数以亿记的动物以昆虫为食,昆虫消失会产生巨大的链式反应,不少昆虫是腐食性,地球上将遍布生物垃圾。[设计意图:利用辩论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意识到物种的消失对于人类、其他生物的巨大影响。]二、探究延伸新知1.提问:近200年来,已经灭绝的生物有哪些?学生:渡渡鸟、恐龙等。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已经灭绝的生物。(播放视频)2.提问:大多数生物的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人类的活动。追问:具体是哪些活动呢?学生回答:砍伐森林,导致栖息地的减少。排放污水,导致江河湖海环境的污染。[设计意图:以四种已经灭绝的生物,让学生意识到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三、交流深化认知1.国家制定了“长江十年禁捕计划”,无锡市也相应制定了“太湖十年禁捕计划”,我们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吧!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2.你是怎么理解“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的?学生活动,汇报。3.师生共同小结:人为因素造成的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造成了许多生物的减少甚至灭绝。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对野生动物制品的消费需求、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方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设计意图: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整合学生前面学得知识,开动头脑风暴,激发学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更多思考。]四、运用与拓展1.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手抄报,并展览。[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延伸至课堂外,让自己参与到环保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板书设计】15.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6.健康的土地【教材分析】《健康的土地》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理想的家园》的最后一节课,学生在认识了洁净的水域、新鲜的空气、多样的生物是构成理想家园的三部分后,进而认识到健康土地也是理想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对这四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合,综合去考虑怎样建设理想家园。本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的健康这一重要话题,认识到人类活动对于土地健康的破坏性,将这一话题作为理想家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讨论。全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健康的土地与被污染的土地之间的对比,认识到土地健康的重要性。第二个活动,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垃圾治理对于土地保护的意义。第三个活动,带领学生进入更广泛的生活情境,提出保护土地的切实可行的做法,由“厨余垃圾减量行动”为例,让学生经历经由调查、分析等过程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第四个活动,通过转盘策略,让学生综合本单元讨论的各方面因素——水域、空气、土壤、生物,概括地构想理想家园的样貌。【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经历了整个小学阶段关于水资源、空气、动植物、土壤以及生物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后,是时候对这些知识进行一个综合,去讨论怎样建设理想家园这样较为复杂的问题了。但学生的知识比较零散,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把洁净的水域、新鲜的空气、多样的生物等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本节课通过阅读垃圾治理与土地保护的关系,调查厨余垃圾产生的原因,创造一份行动方案等活动帮助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与既有做法相互比较,拿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分到合地去研究,最终建立一个整体性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垃圾治理与保护土地的关系。2.知道水、空气、土壤、生物之间会相互影响。科学探究:1.通过正反例对比,举出3-5个例子说明土地健康对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2.考察生产和生活,举例说明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地做什么。3.通过玩“家园”转盘、画图等活动,完整地归纳概括理想家园的样子。科学态度:1.认识到土地质量的好坏对生物的健康的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资料学习,指出部分国家在垃圾治理上比较有效的做法。【教学重点】重点:认识到保护土地健康的重要性。【教学难点】难点:综合考虑水、空气、土壤、生物四因素,描述心中的理想家园。【教学准备】教师活动:土地污染与保护、垃圾治理等方面的相关视频。学生材料:“家园转盘”学具。【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主题叫《理想的家园》,你们觉得动植物生存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的?2.生:洁净的水域、清新的空气、多样的生物、健康的土地3.师:是的,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很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土壤质量的好坏对生物的健康影响很大。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健康的土地》。二、认识土地健康的重要性1.师:老师这里有几组图片,这两种土地有什么不同?2.生:一种是被污染的;一种是健康的土地。3.师:什么现象污染了土地?4.生:乱扔垃圾、污染物排放到土地上、乱砍乱伐···5.师:被污染的土地对生物有哪些影响?6.生:植物稀少、动物和人难以生存。[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一些表现健康的土地和被污染土地的图片,来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警觉,从具体的例子中来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警觉,认识到土地健康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三、了解垃圾治理对保护土地的意义1.师: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地,可以怎么做?2.生:减少垃圾的生成3.师:为什么要减少垃圾的生成?4.生:因为现在很多处理垃圾的方式都是填埋,长时间的垃圾填埋会污染土地。5.师:是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垃圾填埋,除了填埋,还有没有其他积极治理垃圾的方法?6.生:可以进行垃圾分类,借用科技手段,变废为宝。7.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积极治理垃圾,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了,我们一定要从我做起,众志成城,攻坚克难。[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垃圾治理与土地保护的关系,认识到垃圾填埋对土地健康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减少垃圾填埋现象。]四、寻找保护土地的方法,开展学校厨余垃圾减量活动1.师:除了减少填埋垃圾,对于保护土地,你们还可以怎么做?2.生:不乱扔电池,垃圾回收···3.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社会各阶层是怎么来保护土地的。4.小结:看来土地遭受破坏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政府正在采用积极的措施保护土地,我们更应该义不容辞,为保土地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5.师:可是,今天老师在执勤的时候,拍到了一组照片,这是什么?它会以什么方式处理掉?6.生1:厨余垃圾。它们会被填埋、会化肥化处理。生2:还可以用来喂猪生3:现在还能变成能源7.刚刚有同学说,把它们“填埋”,填埋后的结果肯定会(污染土地),所以我们就应该要减少厨余垃圾,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学校食堂厨余垃圾减量行动。你们可以怎么做?8.生:光盘行动、食堂阿姨合理制作饭菜数量···9.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行动建议,大家可以学习和借鉴,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做?10.学生讨论、汇报11.温馨提示:调查厨余垃圾剩余量,至少要连续调查一周,取平均值。因为每个人喜好不同,每天饭菜不容,产生的厨余垃圾也会有差异。[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思考生活中破坏土地的行为,再逆向思考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地做些什么。从社会上保护土地方法在聚焦到小学生在学校在可以开展厨余垃圾减量活动这件具体的事情上,通过调查、分析、设计出调查报告,利用高阶思维在真实的情景中去解决问题。]五、构想并描绘心目中的理想家园1.师:现在我们回到上课是的问题,理想的家园,包含了洁净的水域、清新的空气、多样的生物、健康的土地,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水受到了污染会不会影响土地的健康?反过来只保护水域而不注意土壤的保护,能不能保证水源的洁净呢?2.学生思考各种因素之前的相互关系,并认识到水和土壤之间的相互影响。3.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家园转盘,大家小组讨论并思考:水、空气、土壤、生物之间有哪些相互影响?这个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4.学生讨论。5.总结:在同一个环境中,只有水、空气、土壤、和生物等因素都是健康的、相互影响的,才可能建立起良性关系,构建出和谐的生态环境,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家园。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彩笔,描绘出你心中理想的家园。[设计意图:利用“家园”转盘引导学生将不同因素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考虑单一因素的保护,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反复学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运用分析性思维去探究原因。最后利用图画完整地表现出健康的土地、清洁的水域、清新的空气和多样的生物,帮助学生综合考虑每一种因素建立理想的家园。]健康的土地【板书设计】清新的空气理想的家园洁净的水域多样的生物单元概要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能量,简称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一切物质都在运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运动、化学运动、分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能量形式的多样性。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磁能、核能等。我们虽然看不见能量,但是它无处不在:热水冒出“白气”,喇叭发出声音,太阳发出光和热……事实上,任何物体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可以说,能量驱动着宇宙万物的运行。现代公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不开能量知识。通过之前《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冷和热》《热传递》《物质的变化》等单元的进阶学习,为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和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在“做”中体验、理解科学概念的思想。通过动手探究、科学阅读、观察实验、设计制作、交流研讨等方式,认识能量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识一切物体的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具体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势能,体验动能与势能、热能、电能等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辨别、分析能量的各种形式,描述、体会能量的转换,为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通过对搜集到的事实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科学论证能力,培养善于倾听、合作分享、质疑反思等科学态度。本单元的设计关注了难易程度的把控。教材对“能量”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没有提及“能量守恒”这个概念,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标要求。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什么是能量》《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的转换》《电磁铁》四课组成。第一课从总体上认识能量;第二课了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第三、四课研究能量的转换,在总体认识能量的基础上,具体体验机械能、热能、电能、声能、光能、化学能、磁能等各种各样的能量在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认识到这些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电磁铁就是把电能转换成磁能的装置。《什么是能量》指出了能量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说明一切物体的活动都离不开能量,动能和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各种各样的能量》通过观察和体验,指出生活中能量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能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量的转换》引领学生体验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学生今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电磁铁》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电磁铁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突出了制作与探究技能的训练,体现了在“做”中体验、理解科学概念的思想。四、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体验、制作等活动,能描述能量的定义,意识到能量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2)学会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能举例说明能量可以转换与传递。(3)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体会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把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什么是能量12各种各样的能量13能量的转换14电磁铁1总课时4第2单元《生物和栖息地》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在地球上,从高山到海洋,从路边小溪到校园大树,每个角落都有生命的踪迹,但生活在各个地方的生物却因地域、气候和食物的不同而大不一样。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栖息地,那里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在栖息地,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就是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错综交织。例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而校园花坛则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的重要责任。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比较、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如基于问题的观察、实验、记录、调查等。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探究过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单元将通过研究生物和栖息地的关系,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等,发展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将继续使用图式(箭头图式等)表达复杂的关系;在制作生态瓶的活动中,还将进行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动物适应生存的本领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的高阶思维能力。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围绕“栖息地”“食物链(网)”“生态平衡”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栖息地—栖息地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平衡”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选择不同环境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典型生物作为探究对象,使学生获得对人、其他生命、环境之间关系的体验,建立生态平衡的认知模型。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模拟、案例分析、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8.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9.3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12.1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12.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12.4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多样的栖息地》《有趣的食物链》《做个生态瓶》《适应生存的本领》四课组成。四课内容设计的逻辑关系是:由整体到部分,由外部组成到内部关系。即从整体认识栖息地开始,深入栖息地内部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接着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最后认识环境变化后动物的适应性行为。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不同的栖息地,归纳概括栖息地的一般特征;分析某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再逐渐扩展,综合更多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探究生态平衡得以保持的原因。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主要采用了基于真实的栖息地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分析讨论,获得相关结论的方法。学生围绕问题,利用案例资料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发现生物行为变化的原因,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第一课《多样的栖息地》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不同生物生存的环境,归纳概括生物栖息地的共同特征,建立栖息地多样性的观念;第二课《有趣的食物链》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理解生物在食物网中的作用;第三课《做个生态瓶》通过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建立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认知;第四课《适应生存的本领》通过对东非草原动物大迁徙等案例的研究分析,发现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四、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栖息地、食物链、生态平衡等概念,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推理、建模的方法,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4)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多样的栖息地12有趣的食物链13做个生态瓶14适应生存的本领1-2总课时4-5第3单元《自然资源》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自然资源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这种依赖性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加强。自然资源还是一个国家安全的保证。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自然、经济、社会及生态属性等相互关联并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安全的总体态势。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过度向自然索取,同时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树立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是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资源科学,不仅是为了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和同理心,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过程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引发的社会问题感到忧虑。另外,通过前五年的学习,他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常见的自然物质,因而具备开展自然资源教学的认知和心理基础。然而,小学生不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只是各种产品的使用者。他们不熟悉生产制造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因此对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特征、分布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甚至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肆意糟蹋和浪费人类共有的资源的现象。因此,让他们从小认识自然资源的有用性、有限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形成崇尚资源保护的价值观,养成资源节约型生活方式,以科学观念参与社会决策并解决资源安全问题。本单元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建立关于自然资源构成、用途、有限性等方面的整体认识,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探究实验、科普阅读、互动研讨,使学生初步具备识别身边各种自然资源的能力,能区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并将“从我做起,善用自然资源”的新生活方式普及到每一个适龄儿童。通过查阅和分析资料,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资源和能源,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们需要节约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通过联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调查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物品重复使用等情况,学生尝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增强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单元内容趣味性强,活动可操作性强,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课课有科学思维活动、实验探究活动,有精编的科普阅读材料支持学生学习,符合该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5.1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了解地球上的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知道一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一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说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保护资源的举措。15.2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知道太阳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描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知道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了解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些举措。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侧重认识自然资源的构成、多用性与有限性,由《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新能源》《善用自然资源》四课组成。按照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先现象后本质、先观念后行动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识别各种自然资源入手,聚焦到认识化石能源,延伸到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回到资源安全、善用自然资源的人地协调观念,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建构起本主题的核心概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辨识生产牛仔裤等物品用到的自然资源,根据资源的物质种类给身边的自然资源归类,并借助科普阅读进一步认识距离日常生活较远的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煤、石油和天然气》聚焦常见的化石能源,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借助阅读认识化石能源的成因,模拟石油开采方法,最后查阅资料认识它们的更多用途和异同。《开发新能源》则指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先向学生介绍新能源,认识利用太阳能的产品,再通过制作太阳能小车并探究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影响因素发现提高能效的一些措施,最后借助阅读资料初步认识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常见的新能源。《善用自然资源》首先帮助学生发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接着呈现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短缺问题,以实例让学生懂得应采用减少消耗、重复使用、回收利用的方法应对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2)能详细说明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和异同,举例说明新能源的构成和利用方式。(3)乐于探究石油开采装置、光电板、双层玻璃的应用效果。(4)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短缺现象,列举多个力所能及保护自然资源的举措。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12煤、石油和天然气13开发新能源1-24善用自然资源2总课时5-6第4单元《理想的家园》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这个家园的完好程度,对生物的生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一些环保举措,对于现代公民来说,是参与很多公共话题讨论的重要知识基础与决策依据。本单元之所以以“理想的家园”为主题,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价值确立,旨在引导学生建立“理想的家园”这一价值目标,对于究竟怎样的家园才是理想的家园建立自己的标准。所谓心中有目标,手上才有行动。二是现实省思,构想“理想的”和反思“现实的”相联系,深入现实世界,学生才能看清当下的严峻现实,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设桥梁。三是行为选择,就是让学生思考、决定自己应该为建设理想的家园做些什么。我们固然可以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环境问题作出改变,但是最根本的改变还是在人的意识和行为本身。只有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理想的家园才能成为现实。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经历了整个小学阶段关于水、空气、动植物、土壤以及生物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后,是时候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去讨论怎样建设理想的家园这样较为复杂的问题了。但是,对这一复杂问题还是要做必要的梳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本单元将“家园”分解为水域、空气、生物、土地等四个方面,将“理想的”相应地具象为洁净的、清新的、多样的、健康的四个具体的标准,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分到合地去研究,最终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本单元在内容的编写上,体现了苏教版科学教材所秉持的理念:一是强调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通过阅读、调查、制作模型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场景,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与既有做法相比较,拿出解决方案。二是强调高阶思维的运用。运用分析性思维去探究原因、理解危害;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反思人类在环境保护上的得与失、功与过,应该担负的责任;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共同寻找治理环境污染的办法。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0.5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环保意识。12.4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将“理想的家园”这一话题分成水域、空气、生物和土地等四个维度来讨论,就构成了《洁净的水域》《清新的空气》《多样的生物》《健康的土地》四课,相当于将一个大的问题一分为四,分头研究。因此,这四课从逻辑结构来看呈并列关系。这样的“分”当然还需要一个“合”,这就是在最后一课中,融合四个维度,引导学生从上述四个方面结构化地考察地球家园的环境保护问题,综合考虑四方面因素构想理想的家园,体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四、单元教学目标(1)指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水域、空气、生物、土地所产生的具体影响。(2)列举雾霾、污水等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3)解人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举例说出一些常见的环境保护举措。(4)对建设理想的家园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洁净的水域12清新的空气13多样的生物24健康的土地2总课时6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第一课《什么是能量》1.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2.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3.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4.动能和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能量》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电灯、电视等消耗的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车使用的(化学能)等。⒉.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名牌上标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3.汽车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约只有约20%转化成了驱动车辆的机械能,其余主要转化成声能和热能耗散到环境中去了。第三课《能量的转换》1.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2.打开电视机,电能就转换成光能和声能;搓一搓手,动能就转换成了声能和热能。3.列举早晨起床后到出门上学的这段时间里,你经历的能量转换过程。(1)点亮台灯︰台灯把电能一光能;(2)用热水洗脸︰热水器把天然气中的化学能或电能——热能;(3)吃饭后去上学∶你把食物中的化学能——动能。第四课《电磁铁》1.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芯三部分组成。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3.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有磁性、都有磁极。4.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等5.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时,需保持不变的条件有电池数量、铁芯长短、铁芯粗细、导线粗细、导线长短等。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第五课《多样的栖息地》1.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2.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的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第六课《有趣的食物链》1.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良物徙。良例让口9小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2.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专门吃动植物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的还笛下可以似但D以八然老右蘑苻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分解者有蘑菇、蚯蚓、屎壳郎、霉菌、蛆虫等。4.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第七课《做个生态瓶》1.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念系统。仕一十土心尔九T,对个I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2.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看生念系统的平衡,这二证、网TH1一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3.保护生态平衡、珍惜动物的途径有: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制作喂鸟器、建设生态工程。第八课《适应生存的本领》1.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生物离不开合适的环境,动植物的生存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2.动物的隐身妙法是动物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一种特殊本领。生物学上把这种本领称为“拟态”、如竹节虫﹔身体表面有看适当的颜巴,邂选以八,区什休护自己的方法就是保护色。第三单元《多种多样的白然资源》第九课《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1.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能否再生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2.根据资源类型,给自然资源归类,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第十课《煤、石油和天然气》1.家中和工业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2.煤是远古植物被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变化形成的,煤所具有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3.我们可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水的动能、沼气、原子能等。第十一课《开发新能源》1.几种有开发前景的的新能源:潮汐能、核能、地热能。2.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越往里面温度越高。3.生物质能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长的有机物中,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第十二课《善用自然资源》1.地球上的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2.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石油、天然气、各种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第四单元《理想的家园》第十三课《洁净的水域》1.雨污分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离,各用一条管道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2.水污染将危害人类的健康。第十四课《清新的空气》1.霾是大量肉眼无法分辨的颗粒悬浮空中,使大气呈混浊状态的一种天气现象。2.空气中的PM2.5,即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形成霾的主要原因。第十五课《多样的生物》1.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2.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别,根据生活环境可以将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极据茎的特点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根据植物有没有花可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根据植物是否落叶,分为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3.科学家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根据动物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第十六课《健康的土地》1.垃圾治理与土地保护都是全球性难题,有些国家有非常好的做法,例如执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减量、发展垃圾发电技术等。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7-16 19:04:02 页数:190
价格:¥16 大小:543.00 KB
文章作者:没叶子的菜

推荐特供

MORE